CFP圖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曾健輝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在中央調控政策明確要求下,去年以來全國主要城市實施了多輪調控,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等政策加快推進,且截至目前,多個城市已陸續上線政府住房租賃監管服務平臺。而且針對房產中介亂收費、隱瞞房屋真實情況、發布虛假房源等亂象,相關職能部門更是出臺了一系列嚴厲政策。
市場、政策、行業競爭,多方面因素正集中“攪動”著房產中介行業既有生態,那麽在當前,該行業現狀如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開了調查。
地處上海鎮寧路,因為大量的居家和工作人群,這里本應該是二手房租售非常活躍的地區,但區域內一家中原地產的門店經理張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就連市中心的二手房成交也很不理想,量只能做到以前的30%,一些品相不好的老公房掛牌半年以上也無人問津。而且成交周期也拉長了,有些能達半年之久。”
談到市況,太平洋房屋的王經理也頗感無奈:“現在平均一個門店一個月的成交只有1~2套,以前一個月能成交6~7套。來門店的客戶很少,成交和租賃都比較低迷,不少經紀人業務少,收入下滑,這就是行業現狀。”
成交淡了,帶看量自然不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上海多家中介門店了解到,現在各中介一天的帶看量只有5~6組,遠低於去年高峰時期的數量。張經理告訴記者,買賣雙方處於博弈狀態,買家紛紛持觀望態度,並不急於出手,而賣家也咬著價格不松口。
張經理直言,成交如此低迷,人員流失、門店收縮,這些或許是隨之而來的“劇情”了。
王經理認為,現在只要是門店數量在七八十家以上的中介企業,基本處在虧損狀態。後期,一些中介機構可能會視情況關閉一些效益不好的店鋪,以此節省成本開支。
不僅一線市場的行情低迷,數據層面也不太樂觀。上海鏈家市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10月上海市二手住宅成交套數為1.05萬套,環比下降15%,新建商品住宅方面的成交量也環比下降41.83%。
“原先行情好的時候,整個上海一個月有5萬多套的交易量。”張經理告訴記者,自上海調控政策出臺後,二套房首付需要七成,許多客戶拿不出這麽多首付,購買力大幅下降,因而如今一套二手房的成交周期也比以往長了很多。
從市場需求來看,剛需還是大於置換需求的,1000萬元以上房源成交量總體較小。來自上海鏈家市場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二手房300萬元以下成交量占比25%,300萬~500萬元占比40%,而1000萬元以上僅5%。
目前郊區的成交明顯好於市中心。鏈家數據顯示,上海內環內的成交比例只有13.67%,而外郊環則高達34.04%。
張經理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偏遠地方房屋總價多集中在300萬~500萬元,總價不高,購房者能夠承受,所以相對成交量沒有太大的波動。
“購買者觀望了那麽久,明年的購買力應該會好轉吧,希望在下半年情況就能有所好轉。”張經理說道。
樓市嚴控之下,購房者的置業意願都明顯減弱,這對於靠業績提成獲得收入的房產經紀人來說,是一個很大壓力。
安居客調研數據則顯示,經紀人平均每月帶客戶看房達91次,高強度工作下也未必每月有成交,“價格談不攏”、“買家想繼續觀望”都很難讓一單業務做下來,這一情況讓很多經紀人甚至是門店經理的收入都減少過半。
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員流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中介人士處了解到,原先上海最大的中介高峰期曾達到1600家門店,如今只剩下1100多家,人員流失高達1萬多人。
不願換行的經紀人,則紛紛開始轉戰一手房市場,而且很多人已經不局限於上海,環上海的一些區域,比如嘉興和杭州灣都是他們“攻占”的地域,據了解,環上海的一些一手房門店還在招人。
“我們公司會要求大家多做一些外地的一手房業務,比如常熟、無錫、周莊等地。”中原地產的一位經紀人告訴記者。
“中介行業短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熱點城市的存量房交易量持續低迷。”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此一些中介公司正縮減落地城市的開店數量,以及新開店的城市數量,來保證合理的利潤範圍和規模水平。
但長期而言,張波直言,中介行業面臨的問題就不只是房產交易了,大量租賃房源納入政府控制的平臺、品牌公寓不斷興起,這些新因素都將對大型中介機構在租房交易的傭金收入方面形成長久和持續的影響。
另外,隨著房源信息公平透明程度不斷增強,類似58、安居客等互聯網房產信息平臺房源庫不斷完善,大型房產機構未來或面臨極大考驗。但隨之,張波認為,獨立經紀人模式或有機會大展身手,這或許是中介經紀人的一個新機會。
近期萬科、融創、華潤在上海均有中高端項目入市,從預售證發放情況看,價格基本低於市場預期,但去化行情平淡。
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指出,去年上海市場不好,銷售任務多半沒完成,今年上海地區銷售壓力增大。3月也是傳統銷售季,所以供應節奏恢複不錯。值得關註的是一些中高端項目報價基本低於市場預期,這也體現房企想盡快回籠資金。盧文曦認為,若新房價格低於市場價也沒有去化7-8成,市場預期可能轉差,銷售將進一步承壓。
上海鏈家市場研究部監控顯示,以2015年“3·30新政”為代表的寬松政策影響,2015-2016年是自2010年以來,上海一二手住宅市場成交的最高峰,二手住宅成交量連續兩年超過30萬套,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亦連續兩年處於10萬套以上的高位。
隨後的2017年,上海一二手市場成交量均進入近年的低位水平。這一方面是2016年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大幅收緊的必然結果;同時,也與2015-2016年高成交量下,大量有效客源與房源的消耗有關。
同時,2017年上海市二手房共計成交15.19萬套,同比大跌60%。進入2018年,1月份二手房成交1.15萬套,環比下跌5%,同比上漲22%,市場回調趨勢並未改變。上述機構預計,2018年前三季度成交套數仍將維持在每月1.2萬套左右,二手房交易將繼續降溫,買賣雙方將進入新一輪市場博弈,也即“有價無市”狀態。
克而瑞房地產研究中心總監楊科偉指出,經過一年多調控,多數房企基本都已接受大環境向下的事實,逐步尋求投資銷售的應對之道,因而未來市場開發投資額等指標趨於平穩發展。
有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上海商品住宅存量面積雖僅482萬平方米,但市場去化速度由2016年1-12月的月均108萬平方米左右,降低到2017年下半年截至2018年2月25日的月均42萬平方米。
上海鏈家市場分析師趙葆根認為,供應端是影響新房市場成交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熱度較高的2015-2016年,市場處於供小於求狀態;而在2017年市場降溫後,新增供應量依然低於成交量。由此造成上海新房存量的逐漸萎縮,2015年初尚有9.19萬套,至2017年底已降至3.12萬套,這也是去年新房市場處於低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1月,由於供應小幅放量(以外圍中小套型為主),月成交量恢複至4300余套,為去年8月以來最高。可見今年新房市場成交,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供應端能否釋放更多適合自住型需求的房源。
據分析,隨著交易量持續走低與預售許可證加快審批,2018年二三季度上海商品住宅市場去化周期有可能回升至15個月以上,屆時,指標意義上,上海已經存在去庫存壓力,樓市調整的預期和下行趨勢會進一步強化。
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則指出,“上海一手房需求最低7.4萬套左右,但因為2017年供應才3.4萬套,是歷年平均的30%左右,造成了需求面的極度壓抑。2017年需求僅5萬套,是歷史最低值的70%。市場供應一旦放量,被壓抑的需求也會隨之爆發。
趙葆根認為,今年,在政策面松動可能性較小的情況下,上海市場依然會保持低位的主基調。新房市場能否回升,主要取決於供應端。而二手房市場,經過2017年的成交低谷後,有效房源、客源客觀上也得到一定恢複,成交有望在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低位基礎上略有回升。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以來,全市新房市場的成交重心,顯著向中低價位偏移,總價500萬元以下的房源,占到今年以來(截至3月15日)總成交量的78%,而去年全年,這一比重為62%。由於近年上海住宅用地出讓,絕大部分位於外圍區域,且在2016年2月的土地新政中,即對宅地的中小套型比重作了嚴格規定。因此,未來外圍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房源,將是上海新房市場的主流。
然而,上海房地產市場已經趨於理性,新房市場也不再會像前兩年那樣有如此多的“日光盤”出現,購房者對於項目的考量回歸到日常生活便利度和產品本身層面。
2月24日靜安康鑫家園項目開盤,靜安區市中心地段,周邊二手房均價10萬元/平方米,而該項目單價6.1萬元/平方米起。
3月12日,位於上海閔行古美板塊的同濟融創玫瑰公館搖號開盤,共推出266套房源,戶型為96-144平方米3-4房,均價約6.9萬/平方米。現場共860組有效客戶參與搖號,認籌率達300%以上。所推房源已於當日售罄。
今年以來,上海陸續推出不少新盤,其中有“銷售火爆”的,也有“業績慘淡”的。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上海開盤項目有7個。除前述,還有位於青浦徐涇的“網紅盤”——萬科天空之城,3月10日開盤,283套房源銷售8成;位於嘉定的盤古園府3月2日開盤,推出416套房源認籌數僅約100組,據網上房地產統計,目前已簽約47套房源;同在3月2日開盤的中糧南橋錦雲坐落於奉賢南橋新城板塊,328套房源已幾近售罄;1月份開盤的南翔純新盤,華誼逸品瀾灣推出480套房源,目前銷售了近300套;1月31日開盤的桐南美麓一次性推出836套房源,1月至今共簽約770套。
從目前上海新房市場的銷售情況來看,“房住不炒”基調已經逐步顯現,購房者的置業策略顯示出相對理性的態度。產品品質不佳、生活配套有瑕疵等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最終成交。
上海中原研究院二手數據監測顯示,2月全市二手住宅成交6,842套,環比下滑50.05%,成交量大幅下降。但與此同時,價格卻以微漲趨勢為主。全市295個有效樣本樓盤中,8個樓盤價格環比下跌,其中4個樓盤跌幅大於5%,4個樓盤跌幅小於5%。287個樓盤價格環比上升,其中275個樓盤漲幅小於5%,漲幅超過5%的樓盤有12個。
值得關註的是,據上海鏈家統計,今年截至3月11日,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套均成交金額為509萬元,相較去年四季度的655萬元,下降140多萬元;套均面積也從去年四季度的132平方米,下降至今年以來的117平方米,市場成交進一步向小面積、低總價方向傾斜。
同策咨詢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2月,上海商品住宅共去化20萬平方米,同比去年下降42%,環比下跌幅度高達60%。上海庫存量穩中有跌,從近3個月移動存銷比來看,上海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在12.48個月左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唐韶葵
每經記者 程成 每經編輯 魏文藝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不少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走勢趨穩。但在熱點城市武漢,“日光盤”頻現,並由此滋生了“茶水費”“雙合同”等亂象,市民買房壓力陡增。武漢官方雖先後出臺多項政策打擊上述亂象,但持續火熱的樓市對購房者,尤其是對“剛需”購房群體而言,“一房難求”現象並未緩解。
3月15日,武漢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官網發布《武漢市剛需人群首次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優先選房操作規程(試行)》征求意見的公告(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推出實際措施保障剛需人群首次購房可優先選房,“剛需”群體購房焦慮現象將有望得到緩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上述《征求意見稿》顯示,“剛需”群體將具備優先購買商品住房資格;新建商品住房中戶型面積低於120平方米的準售房源中,將有不低於四成的房源納入剛需優先選房範圍。
如何界定“剛需”?根據上述《征求意見稿》,“剛需”須滿足三個條件:在武漢市無自有住房;符合武漢市住房政策限購規定;自本次購房之日起前3年內無住房交易記錄。同時滿足上述三條,即可在武漢優先選購一套新建商品住房。
需要註意的是,《征求意見稿》還對納入“剛需”優先購房的房源進行了嚴格限定,即:預售備案均價低於18000元/平方米的新建商品住房項目;戶型面積低於120平方米準售房源,開發商采取公證搖號的方式隨機選取不少於40%的比例納入優先選房範圍。
在操作流程方面,首先開發企業須在申報《預售房源銷售方案》前受理意向購房人購房登記,後經“網簽和備案系統”查詢意向購房人家庭住房情況後,確定優先選房人名單並在銷售現場、網絡等途徑進行不少於48小時的公示。之後,開發企業通過公開搖號方式確定優先選購房源和優先選房順序,並現場公示搖號結果,意向購房人按搖號順序選房。最後在公開銷售3日內,開發企業須通過“網簽系統”將購房人信息與選定房源關聯,以對房源進行“鎖定”,並通過武漢市房地產市場信息網對外公示。
根據《征求意見稿》,待上述剛需群體優先選房後,剩余房源可由開發企業自主決定銷售方式並納入準售房源統一面向社會公開銷售。
“剛需優先購房符合差別化調控的指導方針,既有利於保護剛需購房者的真實住房需求,又有利於穩定武漢樓市。”易居研究院研究員賴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記者註意到,上述《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開發企業在受理購房意向登記時應主動向意向購房人宣傳武漢住房限購政策、剛需人群首次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優先選房政策,並在銷售現場醒目位置進行公示。
據悉,上述《征求意見稿》自3月15日至21日征求意見。
作為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傳統工業大市武漢2017年GDP達到1.34萬億元,位居全國第8位,居中部城市首位。經濟持續向好,特別是近年武漢大力推進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硬件明顯改善,在吸引外來人口的同時,也讓武漢樓市一直保持著熱度。
官方數據顯示,武漢市商品住宅2017年成交2183萬平方米,同比雖下滑28%,但“日光盤”數量卻有增無減,一些購房者仍不得不面臨“一房難求”的局面。據《楚天都市報》報道,2017年武漢“日光盤”達到250個,而2016年僅有104個。
“武漢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始終保持著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這也是武漢近年樓市購房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賴勤分析認為。克而瑞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武漢市商品住宅庫存量僅有40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45%;去化周期僅為2.77個月,同比減少44%;供求比為1.08。
但賴勤同時認為,雖然長期來看武漢房價仍有上漲動力,但從目前的政策環境和金融環境來看,房價已沒有快速上漲的基礎,“日光盤”現象將有望緩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註意到,武漢市在試點“剛需”群體優先購房的同時,還進一步加強了對開發商預售資金的監管,通過設立預售資金監管賬戶,按照項目建設施工進度向開發商撥付預售資金,並對違反該規定的開發商予以暫停網簽資格的處罰。此外,房管部門還要求開發商須在取得預售證10日內一次性公開銷售全部房源。這些舉措也被認為將對穩定武漢樓市、保障購房者權益具有積極作用。
多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上述一系列組合拳的落地實施,將使武漢房地產秩序進一步得到改善,“日光盤”數量將會顯著減少,而“一房難求”現象也將有望緩解。
據央視財經,海南省住建廳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穩定房地產市場要求的通知》,要求各市縣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國家和海南省政府有關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措施。根據最新政策,今年3月30日後在海南購買的住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之日起5年內禁止轉讓。之前,海南僅有海口、三亞、萬寧和陵水四個市縣住房限制轉讓年限被提高到了5年。
據丹東發布消息,5月14日,丹東市政府出臺《關於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從即日起,將對限制區域實行房地產調控措施。
此《意見》旨在堅決防範炒房投機行為,明確規定限制區域範圍為振興區中心南路以東、江灣西路以西、黃海大街(浪東線)以南、鴨綠江大道(濱江西路)以北,即對丹東新區區域實行房地產調控措施。
據該《意見》,非本地戶籍人員在限制區域內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自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備案滿2年並取得不動產權證書後,方可上市交易。非本地戶籍人員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在限制區域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根據金融風險情況,按照銀行相關規定分類執行。
此外,《意見》還對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貸款購房首付比例進行了調整。異地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在丹東市購房申請異地住房公積金貸款的,首付比例調整為不低於50%。
同時,《意見》要求各房地產開發企業嚴格落實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制度。在銷售新建商品房前,須將商品房銷售價格報價格主管部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