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2016-2017中國經濟年會於北京舉行。會上,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做題為“關註我們周圍發生的變化”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正處在一個劇烈的變化時期,人力資本的革命正在開始。中國正在發生新人口紅利,新人口紅利來自農村。
厲以寧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我要講的題目是《關註我們周圍發生的變化》。中國正處在一個劇烈的變化時期,我談到的第一個變化就是人力資本的革命正在開始。我們以前都聽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快完了,中國的改革紅利枯竭了。但是現在給我們的一個感覺是什麽呢?中國正在發生新人口紅利,新人口紅利來自什麽地方?來自農村。
我走了幾個省考察,現在這個農村跟以前是不一樣的,很多農民他辦了家庭農場,土地確權以後,土地流轉以後,總有人在辦農場,家庭農場或者轉包了人家的土 地,或者租了別人的土地來。辦農場以後就要傳給第二代,就學習,所以把孩子都送到技術學校、農業學校去學習了,他自己進了學習班,家庭養殖、家庭果園等等 各種,包括家庭農業就起來了。
在農村看到另一個現象就是農村很多勞動力過去去打工的回來了,回來幹嘛呢?因為聽說家里農業已經確權了,土地確權了,土地好種了,外面又辛苦,特別是兩地分居問題。中國有好幾千萬,大概據說是三千萬或者至少兩千多萬是兩地分居的。他們在外邊家里老婆、孩子、老人沒人 照顧,在外面打工這麽多年,他們就感覺到自己交了朋友、學了技術,懂了市場還積累了錢,回去幹去不是一個人,而是相互的抱團回家了,回去以後就開各種小微企業。我在很多地方看到小微企業,一個最普遍的就是沿旅遊區周圍的公路兩邊都是小的摩托車修理廠、汽車修理廠,誰開的?打工仔回來開的。
這還不算,在貴州畢節看見了,回來以後在畢節的那些縣跟鎮上辦什麽呢?辦面包房,做雞蛋糕的地方,在貴州畢節,過去人家不吃面包的好像,也不興什麽過生日送禮物的,現在都不同了,現在小孩過生日要買蛋糕,老人過生日要買蛋糕,這個起來了。是誰辦的?是打工仔回來辦的,他們給了他一個名詞叫“城歸”,過去沒聽說過,過去只有“海歸”,到國外留學幾年學成了回國報效祖國,現在多了一個城歸,在城里打工幾年回來了,回來就辦了,這是中國的一個很值得研究的。
說中國人口紅利沒有了,人口紅利正在起來呢!你們不了解情況的,外國人在看,中國正在起這個變化。職業學校現在可是紅了,我走了幾個地方,職業學校現在都是成了職業教育城,職業教育城里頭有的是幹什麽呢?有的是教縫紉的、教鉗工、教木工、教做衣服的,做衣服的很紅的,到城里打工做衣服,現在孩子起來先學縫紉,在下面開時裝店。
在畢節我看得清清楚楚,我是畢節扶貧組的總顧問,我經常去畢節,在畢節就看到那個時裝店開了非常便宜,凡是外面商店有的他都會,而且便宜,你還可以自己帶料子做。這一下整個經濟就活了,所以這就是中國發生的第一個變化:農村里的變化。
我們知道“創新”這個詞怎麽來的?是100年前熊彼特,是奧地利原籍後來入了美國國籍的經濟學家,他提出的創新,可他的觀點現在在中國用都變了,中國不用他的觀點,中國的創新跟他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為一百年前的東西工業化初期的東西中國現在是什麽?中國現在開始進入後工業化,開始信息化的時代了。舉幾個例子說說看熊彼特什麽叫創新?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叫創新,中國現在什麽概念?我跟那些大學生研究生講,中國的概念是:信息的重組更重要,不是生產要素的重組,而是信息的重組。這個就跟他不一樣了。
熊彼特過去的觀點是企業家要把發明家的果實買進來,買他的專利,然後投到經濟中去,辦成企業,這就叫創新,現在中國是這個情況嗎?中國當然也有,但更多的年輕人,你看重在創意,創意創新創業,你看那些咖啡館,北大附近1898咖啡館,1898是北京大學成立的那一年嘛所以叫1898咖啡館,其他好多地方都有,還有一些會所。他們談什麽呢?都是年輕人在那里談創意,要有創意才行。有了創意不要去投資金的,資金自然就到了,為什麽?大量資金等待有好項目,沒有好項目他不出手,有好項目這個創意起來以後,他一看成功了資金自然就到了。
所以這樣下去是不是就一定是有企業家呢?企業家起作用還是要有的,但今後更多的是新領域的領路人,中國正在發生變化。跟100年前熊彼特寫那個關於創新的理論的時候不一樣,那時候的年輕人是什麽?是體力勞動者,是不了解科學技術的,現在怎麽樣?中國現在這一大堆年輕人,包括大學畢業生他們在幹什麽?他們正在搞創意、創新、創業,他們都是新的。現在農業大學的學生最大的誌願是什麽?大家想想看。農業大學生我見到過一些,因為他們也在北大旁聽,他們說農業大學的學生最大的誌願是畢業後到農村去,跟農民合夥辦農業企業,他是這樣一種想法,他能把他學到的東西用到這里來,這都是新的。
過去常說的中國的老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對,有道理,但不夠了,這觀念過時了,也不說是過時,至少是狹隘了吧,現在是“重在思路”,思路不改你失敗、再失敗、永遠失敗,改了思路就成功了,所以“思路是成功之母”,不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主要是轉變思路的問題,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所以我們知道在農村中剛才講的有“城歸”,在城市中現在有一大批年輕人是這樣的情況,所以這個都是我們值得關註的,消費正在變化,現在的消費方式跟過去不一樣了,現在到商店里買東西的人不是求最優,也不是求價格最便宜,你最優怎麽知道它最優呢?你得各家比較,價格最便宜,你走一家就知道它價格最便宜了?還有別家呢,要走要費時間,所以一般買東西的人都是這樣幹的,他不是抱著最大滿足的,最大滿足是做不到 的。第一家商店里面買件披肩,特別是女同誌不行到第二家,看看沒有合適的不買了,我下次再來,再來她買到了怎麽樣?還可以湊合吧,其實她就是在次優選擇,人都在次優選擇,現在的消費者沒有最優選擇,現在消費都是在變化的,“1111”剛完,“1212”就來了。
改革不是一次,改革是沒有終點的,剛才兩位都談到了,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以後不改革,還要不停地改革,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涉嫌“通敵”的原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林於周三辭職之後,特朗普政府已經將向退役海軍中將羅伯特·哈沃德(Robert Harward)伸出了橄欖枝。
羅伯特·哈沃德
哈沃德表示需要幾天時間考慮,現在尚不清楚他是否接受了這一邀約。
白宮發言人也未對此進行即刻置評。
目前國家安全顧問一職由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幕僚長凱洛格(Keith Kellogg)暫代。
哈沃德,羅德島人,有過一段在德黑蘭求學的經歷。曾是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後在前總統小布什內閣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主要參與反恐工作。
哈沃德於2013年退役,目前是美國國防部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高管,負責該公司在阿聯酋的業務。
美國總統特朗普本周在國會首次亮相講話時誓言,今年年底前要完成一次歷史性的美國稅法改革,全盤推翻奧巴馬醫保系統以及進行監管系統的徹底改革。這些任務,哪項都不是容易完成的。
然而,在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面前,特朗普面臨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他沒有足夠的人手,準確的說,是缺乏大量的人手。
94%的空缺
協調總統競選和白宮政權交替的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合作關系(Partnership for Public Service)發布的報告顯示,特朗普內閣總共有549個主要職位。這些職位中,目前只有15個提名已經得到參議院的批準,還有18個提名等待批準,而516個席位至今仍然沒有提名人選,空缺占職位總數的94%。
而需要得到參議院批準的內閣成員職位還只是特朗普內閣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內閣職位,包括政治提名人選的職位其實不需要得到參議院的確認,只需要特朗普的提名就可“上崗”。
目前只有15個內閣提名被確認的狀況,也使特朗普遠遠落後他的前任:8年前的此時,即2009年2月底,奧巴馬政府當時提名的30個內閣成員都已經得到參議院確認;2001年同期,小布什的19名內閣成員已經得到確認;克林頓同期有25位內閣成員已經得到確認。
分析人士將內閣大規模的職位空缺,歸結於特朗普過渡團隊此前沒能對提名人進行仔細篩選和背景調查。最近3位被提名內閣成員先後因醜聞而退出,更能說明這一點。
然而,特朗普上周將提名確認滯後歸咎於參議院民主黨人的攪局,導致“動作太慢,而讓拖延程度達到歷史紀錄”。
忙著招新人,也忙著換“舊人”
在到處尋找合適的新人填充內閣席位的同時,特朗普還在忙著為那些已經出現問題的內閣成員尋找替代人員。此前因陷入俄羅斯問題“撒謊門”而辭職的國家安全顧問弗林,特朗普已經提名陸軍中將麥克馬斯特 (H.R. McMaster) 接替;勞工部部長提名人選普茲德(Andrew Puzder)陷入“家暴門”和“雇用非法移民門”事件而退出提名後,特朗普在24小時內提名了佛羅里達州法學院教授阿克斯塔(Alexander Acosta)。還有此前陸軍部長提名人選,億萬富翁韋拉塔(Vincent Viola)因為商業利益分歧退出後,特朗普仍然在尋找接替他的人選。
特朗普招人為什麽這麽慢
目前內閣多個重要職位人員遲遲不到位,特朗普的“過度參與”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原因。通常,在特朗普提名一位內閣部長人選後,這位提名人可以指定自己的副部長等人選,但現在,這些副部長等人選通常要經過白宮的“點頭”才能到位。
根據CNN等美國媒體報道,白宮官員曾多次否決之前對特朗普發表過批評言論的政府機構人選,盡管這些候選人都擁有合格的簡歷並得到共和黨高層內部的認可。例如,教育部長德瓦斯(Betsy Devos)曾推薦過一位教育部要職人選,但被白宮駁回,原因是,這個人“曾經為一個與特朗普政策背道而馳的組織工作過”。還有,財政部長努欽(Steven Mnuchin)提名的副部長和助理部長等要職候選人,都被白宮以“太偏自由化立場,同特朗普政府不合拍”的願意而駁回;再有就是在目前最缺人的美國國務院,國務卿蒂勒森曾提名了多位副國務卿和助理國務卿等候選人,但最終都被白宮以“同特朗普總統的外交政策有嚴重分歧”而駁回。
“白宮招人首先必須要看見的一條是,對總統的忠誠。”一位白宮高層官員告訴美國媒體。
原標題:拍戲帶上新人, 影視圈新風向?
楊冪
迪麗熱巴
高偉光
張彬彬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熱播,除了男女主角外,劇中的新人也火了,讓人沒想到的是,新人大都來自同一家公司——楊冪旗下的公司。目前成名藝人借助自己主演的戲推新人已成為影視圈的新風向。
“三生三世”新人同屬一家公司
最近,新三板公司嘉行傳媒披露定增公告,增發後,該公司的估值達到50億元,超過了胡歌領銜的唐人影視、侯鴻亮領銜的山影制作、吳秀波領銜的喜天影視等同類公司。外界認為,這一最新的高估值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大熱密不可分,該劇由嘉行傳媒投資制作,劇中女二號迪麗熱巴,以及主要配角高偉光、張彬彬、張雲龍、黃夢瑩、祝緒丹、代斯、劉芮麟等都人氣大漲,更重要的是,他們同為嘉行的藝人。
自從2014年離開老東家歡瑞公司,楊冪就和兩名經紀人自立門戶,合組公司嘉行傳媒。除了力捧楊冪,公司實行“帶藝人進組”的商業模式,力捧新人,如迪麗熱巴主演的《漂亮的李慧珍》是由該公司出品,旗下藝人張彬彬、李溪芮、王一菲等都有參演。由迪麗熱巴主演的古裝言情劇《烈火如歌》也遵循同樣的模式。據悉未來兩年,公司投資的很多影視劇都將由這些藝人擔綱重要角色。
目前,迪麗熱巴經過《古劍奇譚》《克拉戀人》等多部劇的歷練,她的躥紅勢頭一發不可收拾。今年,她將在改編自小說《秦時明月之荊軻外傳》的大女主古裝劇《麗姬傳》中飾演女主角公孫麗,與她對戲的是同公司的張彬彬。另外,她還接替了Angelababy參加最新一季的《奔跑吧》,片酬和身價直逼老板楊冪。
明星拍戲為什麽熱衷帶上自己人?
據悉,楊冪手持的股份只占7.27%,並不太過多參與公司的運作和經營,而是更多地專註自己的演藝工作,但她在幫忙推公司新人的事情上不遺余力。
和楊冪一樣,很多成名藝人都成立了工作室,捧自家新人,競爭越來越激烈。從去年的熱播劇來看,這種趨勢更為明顯。《錦繡未央》里,唐嫣簽下的陳鈺琪是“九公主”拓跋迪的扮演者,劇中飾演李常喜的彭豆豆則是羅晉工作室的簽約藝人。
範冰冰則要帶工作室簽約的藝人彭曉冉、郭靖出演電視劇《贏天下》。黃曉明牽頭成立的“易星傳媒”更是涵蓋了制作、出品、藝人、IP等全方位,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新人張海宇,讓他一炮而紅的是其在喜劇節目《今夜百樂門》中扮演的“青島大姨”。
明星們如此熱衷推新人,當然是因為代價小、成功率高。以往圈內成功的例子亦有一些,比如趙薇以一部導演處女作《致青春》推出楊子姍,此後她和陳柏霖、阮經天等知名男演員合作,今年則有新片《南極絕戀》上映,搭檔是人氣正旺的“姑父”趙又廷。黃渤則以《極限挑戰》捧紅了“大松鼠”王迅。
然而,並不是所有明星捧的新人都能成功。如果老板不做好旗下藝人的發展規劃,無法整合資源全力去推,也可能會失敗。林心如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工作室,先後簽過洪小玲、茅子俊、楊誌雯、張誠航等人,但都沒上位。
頭評
借戲捧新人,什麽最重要?
當紅藝人簽約扶持新人已經是一股潮流,因為明星作為投資人、出品人更容易實現“帶人進組”的目的。這樣的話,借助一部戲,和明星老板的資源、人脈,新人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與此同時,明星也在借此轉型,提升形象,這種雙贏的生態獲得了藝人的推崇。
至於新人能否出頭,也要看本身的綜合條件和發展潛力,如果自身不足,再怎麽在老板的戲里刷臉,也未必能給人留下印象。迪麗熱巴也是經過好幾部戲的磨煉才走紅的,其他新人都還處在不斷積累的階段。
不過,明星借戲捧新人,這背後蘊藏的一個真相是,我們的影視業是明星中心制。明星主演是一部戲的最大法寶,也是吸引播出方購買的最大因素,地位、話語權會在導演、編劇等幕後人員之上,所以他們除了自己出演、帶新人參與外,還可能會取得一部戲的制作權,從而獲得最大的收益。
當然,拿到了制作權,明星們對一部戲投入更多,對整體品質的把控會更用心,也更有可能產出好戲,只有這樣,戲里的新人才會被捧出來,這中間存在一個良性循環的關系。但在知名制作人白一驄看來,他更多的感受是無奈,“有很多演員,片方會去求他們出演,那他們就要求自己制作、要求帶人進來,可能完全考慮的是商業價值,而不是作品的好壞,這對行業是毀滅性的傷害”。他所說的情況如果為真,那麽楊冪式的成功就是少數了。
從嬰兒潮到千禧一代:特殊時代造就不同消費行為
千禧一代特指出生於 1984-1995 年,在跨入 21 世紀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在我國,千禧一代又有兩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八零後和九零後,他們出生的年代正值改革開放進入實質化階段,之後的成長時期更是中國經濟一路上行的黃金年代。他們是不一樣的一代人,由他們開創的新興消費行為正引領著新行業的崛起。
無獨有偶,類似的場景在戰後的美國和日本也曾上演。盡管已過去幾十年的時間,但我們仍能看到特定社會環境在他們消費行為變遷過程中留下的烙印。
1. 美國嬰兒潮(1946-1964 )
隨著二戰的結束,數百萬美國大兵從海外硝煙彌漫的戰場返回故鄉,普通美國人的生活也由緊張的戰時狀態重歸安逸的幸福時光。彼時的美國政治、經濟地位空前強大,而歐亞大陸則因為戰爭的創傷而百廢待興,美國夢的激勵作用,使得全球在戰後掀起了新一輪向美國的移民潮。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迎來了轟轟烈烈的嬰兒潮(baby boom),1946 年至 1964年間,全美新生嬰兒總數高達 7600 萬,新生兒出生率連續 18 年超過 20‰,人口增長率遠高於戰後其他年代。目前,嬰兒潮一代正扮演著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包括克林頓、布什、奧巴馬等三位前總統均是嬰兒潮一代的傑出代表。
嬰兒潮一代的成長階段,正值上世紀 6、70 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同時那又是一個文化思潮不斷碰撞的年代。作為嬉皮士文化的開創者,在經歷黑人民權運動、越南戰爭等一系列改變美國戰後社會發展的歷史事件過程中,嬰兒潮一代形成了崇尚自由與叛逆的個性,他們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追求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是美式文化與生活方式傳承過程中繼往開來的一代人。當時特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對嬰兒潮一代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消費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日本 60 、70 一代(1960-1970 )
如果說美國的嬰兒潮離我們尚有些遙遠,那麽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同樣能夠找到這樣一代人,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和千禧一代的相似性。我們認為從人口與收入的雙重維度上考慮,日本的 60、70 一代都是我國千禧一代可直接對標的對象。
2.1. 人口結構相似
計劃生育導致人口增速下降,中國降速晚於日本 20 年。戰後的 1946-1950 年日本的人口增長迅速,五年的 CAGR 達到了 3.2%。隨後日本政府開始推行抑制生育政策,人口增速下降至 2%左右。中國計劃生育的實施從 70 年代初開始,人口增速從接近3%下降至 1.5%-2%。日本的 60、70 一代與中國的千禧一代均出生於計劃生育實施後的 15 年左右,單個家庭中子女數量的減少使得這一代人在成長中獲得更多的物質資源,同時兄弟姐妹的減少也使得這一代更加個性化。
中國千禧一代與日本 60 、70 後出生率均在 20 ‰左右,生活環境具有可比性。中國50 年代出生率一度高達 40‰,1984-1995 年保持在 20‰左右,進入 21 世紀後下降到 15‰以下。日本在 40 年代末一度也超過 30‰,60-70 年代這一比率維持在接近20‰的水平,80 年代後出生率再度出現下滑跌破 10‰。從出生率看,中國千禧一代與日本的 60、70 後出生時的出生率均在 20‰,單個家庭中的子女數量相近。
青壯年人口占比高本 ,中國千禧一代與日本 60 、70 後出生在社會勞動力充足階段。80-90 年代,我國 15-64 歲壯年和中年人口占比高,而 0-14 歲占比下降。從人口結構看,一方面兒童占比下降,另一方面作為千禧一代父母的壯年和中年人口比例上升,千禧一代出生並成長於一個社會勞動力充足的時代,有機會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2000 年開始中國則逐漸步入老齡化階段,65 歲以上占比上升。日本 60、70 一代類似,他們出生時其父母(18-44 歲)一代的占比處於高位,為其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進入 80 年代後,日本老齡化開始加劇,壯年和中年人口比例下降。
經濟高速增長帶動物質生活富裕,推動消費理念轉變。中國千禧一代出生於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而日本 60、70 後同樣出生於日本經濟騰飛階段。因此相對於之前時代的人,他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購物時價格因素的影響下降,更加重視品質、功能等其他因素。
從人口增速、出生率、人口結構、可支配收入四個維度對比,我們認為日本 60、70後的成長環境最接近中國千禧一代,因此其也最有可能跟千禧一代一樣成為消費習慣發生轉變的一代。
3. 千禧一代:消費偏好轉變,消費能力已形成
千禧一代充分享受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成長於獨生子女的環境中。我國的千禧一代指出生於 1984-1995 年的一代人,從出生到成年均享受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紅利。同時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從 70 年代開始實施,出生率下降,直接導致我國家庭戶均人數下降。上世紀 50 年代前我國家庭戶平均人數基本保持在 5.3 人的水平,從80 年代開始家庭戶平均規模縮小趨勢顯著,1990 年縮減到 3.96 人,2010 年縮減到3.10 人。千禧一代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他們不同於上一代人的、更加個性化的消費習慣,同時他們也可以更直接的轉移來自父母的購買力,消費能力大大提升。
中國 80 年代開始城鎮化建設加速,第三產業發展迅猛。1950-1980 年我國城市化率僅從 11.8%上升至 19.4%,期間還一度出現下滑。從 1980 年開始我國城市化率開始加速,1990 年和 2000 年分別達到 26.4%和 35.9%,此後延續上升趨勢;此外我們也註意到,我國第三產業也在 80 年代中期發展提速,第三產業在 GDP 中的占比從 1984年的 25.5%上升至 2016 年的 51.6%。千禧一代出生並成長於我國高速城鎮化的時期,伴隨著服務業的迅猛發展,他們接觸了更多新鮮事物也更加喜愛休閑與娛樂,這一代人對休閑食品的需求也應運而生。
千禧一代是註重個性、樂於嘗試新事物、品牌意識強、互聯網化的一代。根據埃森哲中國消費者研究,千禧一代(主要包含 18-25 及 26-35 年齡段)中更多的消費者不想和大部分其他消費者購買同樣的商品,更追求個性體現。在選擇新的品牌和產品方面,千禧一代有接近 70%願意嘗試,20%以上的不反對,不願意嘗新的在 10%以下。從消費主導因素來看,千禧一代由於成長環境富裕,品牌主導的比例超過85%,而年長的一代中價值主導的比例更高。千禧一代還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其對於網購的偏好也明顯高於年長一代。
當下,千禧一代正處於 20-30 歲的年齡段。其中年齡較小的也已開始工作,逐步具備消費能力;年齡較大的已工作一段時間,形成一定的財富積累,消費能力逐漸增強。由他們開啟並引領的新消費行為對行業帶來的影響值得我們格外關註。
嬰兒潮與 60 、70 一代主導的食品消費行為變遷
1. 美國:方便、新潮與健康成為嬰兒潮一代對食品新要求
1.1. 方便食品逐步替代傳統正餐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家庭戶均人數為3.33人,兩人及以下的家庭數量占比40.90%,超過 70%的美國人仍然習慣於和家人圍坐在一起進餐。然而到 1980 年代初,隨著嬰兒潮一代進入成年,美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戶均人數下降至 2.76 人,兩人及以下家庭占比達 54.01%,上升 13.11pct。年輕人對烹飪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同時隨著更多的美國女性進軍職場,在客觀上也使在家就餐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到 80 年代只有 60%的美國人還經常與家人一道共進晚餐,20 年間這一比例下降了10 個百分點,進而催生出了市場對餐飲業及方便食品的客觀需求。
從大類上分,方便食品主要涵蓋了配制食品、烘焙食品、罐頭食品及發酵食品等幾塊,當然也包括了薯片、玉米片、堅果等可以部分替代主食的休閑零食,它們的出現大大簡化了做飯的工序,美國家庭在 40 年代初每天高達 6 小時的備膳時間到 70年代末已降低至 1.5 小時。在 1966 到 1976 年的十年間,美國方便食品的銷售額從300 億元增至 800 億元,占到了當時全美食品銷售額的三分之二,嬰兒潮一代在方便食品普及推廣過程中的作用居功至偉。
1.2. 新潮與健康類產品受到青睞
1.2.1. 果汁與無糖碳酸飲料消費量上升
和大多數西方人一樣,美國人也有著濃厚的咖啡情節,哪怕是在激烈的戰場上,美國大兵的實物配給中也少不了咖啡這一項,著名的美式咖啡(Americano)即由美國士兵在戰後所創造。在 1970 年代初,美國人年均咖啡消費量達到 33.4 加侖(126.4升),隨著相關食品科學研究的深入,過量飲用咖啡對心臟、腎臟、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等的危害逐步為人們所知,到 1990 年美國人年均咖啡飲用量降至 26.8 加侖,較 20 年前下降 19.76%。作為健康飲品代表的果汁,年均飲用量在此期間則由 5.5加侖上升至 7.4 加侖,增幅 34.55%。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無糖碳酸飲料。作為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誕生地,美國消費者每人每年的碳酸飲料消費量在 50 加侖左右,幾乎相當於每天喝掉一瓶 500ml 裝碳酸飲料,熱衷程度可見一斑。
上世紀 50 年代,作為碳酸飲料行業的一項革命性發明,無糖汽水在布魯克林誕生,第一款有品牌的無糖碳酸飲料萊特可樂(Diet Rite Cola)在上市短短一年半後即成為當時美國第四暢銷的可樂類產品,對無糖碳酸飲料的宣傳和消費者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可口可樂零度(ZERO)、百事可樂極度(MAX)都與萊特可樂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
無糖類碳酸飲料的出現充分抓住了年輕一代消費者對健康的訴求,給普通碳酸飲料增添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在 1970 到 1990 年間,美國人均年無糖碳酸飲料的消費量從 2.1 加侖增至 10.7 加侖,完成對茶與果汁的超越,無糖類飲料在碳酸飲料總量中的占比也由 8.77%上升至 23.53%,主打健康牌的無糖碳酸飲料在 90 年代後已成為美國人的重要日常飲品。
1.2.2. 新品堅果受到青睞
堅果由於食用方便,加之其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的健康屬性被消費者日漸了解,逐漸成為休閑食品中重要的一支。通過對美國上世紀 70 年代至今的堅果消費量進行統計,我們發現美國消費者對傳統堅果類零食花生的消費量多年來無明顯增長,一直保持在每年 6 磅上下;而以杏仁、夏威夷果、開心果等為代表的新品堅果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在 1970-1990 年間的人均消費量分別增長了 1.21 倍、2.67倍和 1.75 倍,並培育出了像“美國紳士”這樣的 10 億美元級的知名堅果品牌。
2. 日本:60 、70 後推動休閑食品國際化與健康化
2.1. 日本休閑食品發展歷程
日本的休閑食品統稱為點心(菓子),共包含飴糖、巧克力、口香糖、日本煎餅、餅幹、米糖、日式點心、西式點心、膨化食品、油炸點心和其他類等 11 個大類,每個大類下又包含若幹小類。
早期的日本點心在我國唐朝點心的制造工藝上發展而來,後期與茶道融合逐步形成日式點心的獨有特點,近代以來運用國外引入新的品種與食材,日本點心師傅改進工藝創造出更多新的品類。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日本點心行業進入機械化生產的放量時期,而隨著 60、70 等消費觀念轉變的群體逐漸具備消費能力,日本點心開始了國際化與功能化的進程。
2.2. 60 、70 一代改變點心消費觀,進口品種受青睞
60、70 一代從小的物質生活富足,與經歷戰爭的前輩相比,他們對食品的認知已遠遠超越了果腹這層概念,對傳統一日三餐的需求減少,轉而增加了對休閑食品的支出。這代人自 80 年代開始已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根據總務省統計局的家計調查,1980-2009 年間日本家庭的點心支出占食品總支出的比例從 7.4%上升至 9%。在 60、70 後的主導下,日本家庭呈現出從主食向休閑食品轉移的趨勢。
60 、70 一代出生於富裕時期,富有個性和好奇心,在生活中接觸到更多的西方文化也更偏愛進口類點心。日本的傳統類點心包括飴糖、日本煎餅、米糖、日式點心和油炸點心,進口類則包括巧克力、餅幹、西式點心、膨化食品等。根據總務省 2000年(這一時期 60、70 後處於 30-39 歲)的家計調查,30-39 歲的戶主家庭點心年支出為 76184 日元,考慮到年齡因素,略低於 78136 日元的平均值。但從品類看,60、70 一代的傳統點心(甜涼粉、豆漿並、其他日式點心、日式煎餅)支出基本上只有平均值的 50%;而對於蛋糕、布丁、餅幹、膨化食品、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進口點心的支出均高於平均值。
60 、70 一代推動進口點心增長。1980-2016 年間,日本家庭點心類支出金額 CAGR為 0.75%,傳統點心(日式煎餅、日式點心)的增速均低於點心整體,而巧克力、膨化食品、冰淇淋、西式點心等進口點心由於受 60、70 一代追捧增速較高。其中增速最快的品類為巧克力,年複合增速達到了 2.6%。1985-2015 年間,日本巧克力的消費量從 16 萬噸增至 25 萬噸,人均消費量從每年 1.33kg 增長至 2.01kg。從產值看,1975-2000 年膨化食品、西式點心和巧克力的產值增速較高,CAGR 分別為 5.4%、2.6%、2.2%;飴糖和米糖的 CAGR 只有 2%和 0.8%,日本煎餅與油炸點心則呈現下降的趨勢。受 60、70 一代開始對進口點心的偏好,進口點心的增長明顯高於傳統點心。
健康升級推動點心價格。中樞上移。根據日本餅幹協會,1994-2015年餅幹噸價由92.02萬日元增長至 99.65 萬日元,CAGR 為 0.38%,而同時期日本 CPI 的年複合增速僅0.11%,餅幹單價上漲主要受益於點心類產品健康化的消費升級。目前,經過審核的部分特定保健用點心類型包含糖果、餅幹、口香糖、巧克力等形式。日本健康與營養食品協會統計顯示,2007 年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市場規模總計為 6798 億日元,點心與其他類的特定保健用食品市場規模達到 969 億日元,占比 14.3%。保健點心等功能性產品已具備消費基礎。
新品類新渠道,我國休閑食品行業迎來發展良機
1. 休閑食品行業量價齊升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最大的千禧一代邁上工作崗位具備了自主消費能力,年齡最小的也已有 15 歲,具備了部分轉移自父母的購買力。千禧一代是富裕的一代,成長於服務業高速發展期,他們註重休閑娛樂,也為休閑食品的發展提供了機遇。2011-2016 年休閑食品行業(本文采用的中國休閑食品口徑為歐睿中烘焙食品、糖果巧克力、甜餅零食棒與水果零食、冰淇淋和冷凍甜品、鹹味零食五類的加總,其中烘焙食品剔除了面包)銷量保持增長,從 1354 萬噸增長至 1619 萬噸,CAGR 為3.6%,其中 15、16 年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休閑食品作為一種可選消費的增速放緩。但隨著 GDP 增速趨於平穩加之民間消費能力的增強,休閑食品的增速逐步回升。行業規模從 3109 億元增至 4493 億元,CAGR 達到 7.7%。銷售額的歷年增速均高於銷量增速,休閑食品的單價不斷提升,表現出量價齊升的趨勢。受益千禧一代消費能力的兌現及經濟穩定在新常態,預計未來五年休閑食品的銷售額增速將維持在 10%左右。
隨著我國休閑食品行業規模擴大,品類增加,消費群體逐漸細分,傳統的幾種零食適用所有消費者的局面被打破。目前我國的休閑食品消費者可以分為三類,其中包含了千禧一代的中青年是主要的消費群體。他們是時代轉折點上的一代人,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的改變使他們更追求品牌,重視健康、包裝和便利,而對價格敏感度下降,這恰恰有利於新品與高端品種的推廣,推動了休閑食品行業的變革。
2. 進口類休閑食品增速快於傳統類
類似日本的 60、70 一代,我國的千禧一代由於成長環境類似同樣樂於嘗新,對進口類西式產品的偏好高於傳統產品。在糖果巧克力中,2003 年以來西式的巧克力(CAGR 為 6.9%)在大部分時期內增速均高於更傳統的糖果(CAGR 為 4.4%)。而在膨化食品中,西式的薯片(CAGR 為 10.1%)的增長也一直高於傳統的大米零食(CAGR 為 1%)。
受益於千禧一代對西式休閑食品的青睞,大量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其中包括樂事薯片、費列羅巧克力球、阿爾卑斯奶糖、箭牌口香糖、奧利奧夾心餅幹等知名大單品。這些產品彌補了傳統中式休閑食品如蜜餞、酥餅等的空白市場,引入了更多的口味、風格,受到高度具備新奇性的千禧一代的追捧。
3. 打造爆款單品還需“ 內外兼修”
千禧一代是兼顧品質與外觀的一代人,除對食品口感與材質提出高要求外,還需要產品有精美的包裝和追逐潮流的設計。費列羅巧克力球由於其獨特的球形設計和選用的高檔材質,在眾多巧克力品牌中脫穎而出,07-16 年費列羅在中國的銷售額CAGR 高達 20%,市占率從 8%提高至 18%,躍居中國巧克力市場的第二位,同期市占率增長高出瑪氏和雀巢兩大巧克力巨頭。
我們註意到,千禧一代還格外鐘意可愛、萌這類卡通元素風格,2016 年 8 月上市的百草味抱抱果,就憑借其可愛的包裝與新穎的口味,一個月銷售額突破 1100 萬,銷量超 40 萬件,一時間成為爆款單品。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千禧一代由於生活富足,在滿足了基礎的生理需求後會尋求更高層次的健康訴求, 低熱量、低脂肪、低糖的休閑食品逐漸成為主流,高負荷食品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來自歐睿的數據顯示,2015 年以來堅果、肉制品與豆制品等健康型休閑食品的增長明顯高於軟糖、夾心餅幹等高熱量品類。而根據 CBNData 對淘寶終端的調查,2012年以來糖果巧克力和蜜餞果幹兩類的銷售占比有所下降,堅果炒貨和餅幹糕點的占比上升,顯示高糖分食品正被取代,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向健康化轉移。
4. 渠道端:連鎖店與電商受益
我國的休閑食品零售行業主要有四種模式:個體經營、超市賣場、連鎖店與電商模式。千禧一代與之前的消費者相比,追求方便快捷的購物體驗。相比於傳統的個體經營與超市賣場,連鎖店模式通常有多種產品備選,且裝修與服務更專業,給予消費者一站式服務的良好體驗。同時千禧一代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偏好網購的便利性,而網購的反饋機制往往也能給予更好的用戶體驗。連鎖店與電商成為當下最受益的休閑食品銷售渠道。
2005-2011 年連鎖店模式的市場占比從 12.3%增至 15.6%,培育出以來伊份、良品鋪子、周黑鴨、鹽津鋪子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休閑食品連鎖企業。
2011-2015 年間 19-28 歲的消費者網購休閑食品的占比大幅上升,至 2015 年 Q1-Q3已超過 40%。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千禧一代已成為網購休閑食品的主力軍。
根據歐睿,除去短保且不易運輸的烘焙食品、冰淇淋和冷凍甜品兩個品類後,電商模式在糖果巧克力、鹹味零食、甜餅零食棒與水果零食中的銷售占比從 2010 年開始均出現快速上升,目前增至 10%左右。
電商模式由於方便、價格較低的優勢快速普及,孕育出了如三只松鼠這樣飛速發展的純電商休閑食品企業。三只松鼠創立於 2012 年,其雙十一銷售額從 2012 年的 800萬元猛增至 2016 年的 4.35 億元,年銷售額從 13 年的 3 億增至 16 年的超過 50 億元。之前電商模式的快速發展主要受益於 PC 端的用戶,而隨著移動端的快速發展,電商模式的高速增長有望持續。
5. 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
千禧一代重視品牌,傳統小作坊式的休閑食品加工企業逐漸面臨被淘汰的風險。目前我國休閑食品市場的品牌集中度(CR10)較英美仍具備一定的提升空間。隨著休閑食品行業逐漸成熟,大量小作坊與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將被大品牌擠壓,我國的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CR10 達到接近英美 40%的水平,品牌企業的增長空間大。
我國市場主要公司介紹
1. 海外品牌在中國
1.1. 億滋國際(Mondelez International )
億滋國際前身為美國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食品公司——卡夫食品。卡夫於 2012 年分拆為兩家的獨立上市公司,面向北美市場的仍沿用卡夫的原名,另一家面向全球市場的公司則更名為億滋國際。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巧克力、餅幹、糖果、咖啡及固體飲料食品商,旗下擁有多個年收益 10 億美元的明星品牌。在中國的甜餅幹、零食棒以及水果零食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15 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占到 15%。
公司的標誌性品牌是奧利奧,到 21 世紀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和最暢銷的餅幹品牌之一。90 年代,奧利奧被引入中國。2016 年,奧利奧餅幹年銷售收入達 20 億美元,銷售區域擴大到 100 多個國家。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在全球銷售平臺的基礎上,奧利奧被重新設計並不斷推出新產品。從產品的形態上看,有夾心餅幹、威化、巧脆卷;從產品規格上看,有 150g、450g、單包裝、三片裝、迷你裝;從產品的口味上看,有奶油夾心、抹茶夾心、生日蛋糕口味、冰淇淋口味、繽紛雙果口味等 , 中國已經成為了奧利奧的除美國之外第二大市場。近年來,由於消費者更加註重健康飲食,夾心餅幹市場出現了一定萎縮,奧利奧在中國市場占有率 40%,銷售額 30 億元。
“belVita 焙朗早餐餅”則是億滋國際引以為傲的另一項創新產品,它幫助公司在全球範圍引領了營養早餐餅新潮流。焙朗早餐餅具有高標準的營養組成,精選五種谷物,並加入水果和堅果顆粒,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 A、維生素 B2 和鈣。1998 年焙朗餅幹誕生,到 2014 年,焙朗早餐餅系列產品已有超過 20 個品種,品牌價值達到 6 億美元。2015 年,焙朗產生約 5.5 億美元的收入,增速 20%。公司現有約 34%的營收來源於此類健康產品。到 2020 年,該比例將提升至 50%。
消費者調研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早餐市場之一,到 2017 年,中國早餐市場的整體規模將超過 1595 億元(約合 250 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也開始傾向於選擇更便捷的早餐食物。2015 年 10 月億滋宣布將焙朗早餐餅正式引入中國市場。作為零食領域的市場領導者,這是億滋為響應中國消費者對健康,營養均衡的早餐需求而邁出的重要一步。億滋此次在中國推出的焙朗早餐餅共有三種口味和 50 克、150 克、300 克三種規格,賣場零售價分別為 3.5 元、9.5 元、16.5 元,在進入家樂福、沃爾瑪等大賣場便利店的同時,也在天貓、京東等電商渠道同步進行銷售。
1.2. 皇冠丹麥曲奇
Danisa Butter Cookies(皇冠丹麥曲奇)由丹麥丹尼詩特色食品有限公司(DanishSpeciality Foods ApS)與 MAYORA 集團合作出品,產品銷往世界上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自上世紀皇冠丹麥曲奇進入中國之後,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2009 年以來,皇冠丹麥曲奇已連續四年獲得由《FMCG 快速消費品》雜誌評選的“上海市快速消費品年度暢銷金品”的稱號。在中國曲奇銷售額一路攀升的情況下,皇冠丹麥曲奇的市場占有率也逐步增加。至 2016 年,皇冠丹麥曲奇在中國曲奇市場已經占有約33%的市場份額,成為國內曲奇消費市場中的最大品牌。
1.3. 紳士牌堅果
美國紳士牌(planters)堅果擁有 110 年歷史,2000 年被卡夫食品收購,暢銷全球73 個國家。2016 年公司以 9.97 億美元的銷售額牢牢占據美國零食堅果和種子市場第一的位臵,市場份額近 25%。
2016 年 7 月,紳士牌借助電商渠道正式登陸中國,陸續在京東、天貓、唯品會、貝貝網等電商平臺上架銷售。公司關註到中國堅果市場中一些未被充分滿足的消費者需求,比如無殼、罐裝、多口味、高品質等,本次引進國內市場的所有產品也 100%為美國原罐進口,確保了產品的原汁原味。公司的無殼純果仁采用高端密封罐裝,具備更好的密封和保鮮性,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消費體驗。
美國紳士的營銷推廣也十分獨具新意,與年輕人的“娛樂至上”“萌萌噠”個性特征相匹配,該品牌形象代表是一個堅果紳士,生動趣萌,完美體現美國紳士堅果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的頂級品質。品牌宣傳上,紳士牌並沒有采取諸如電視廣告、冠名當紅真人秀這類的傳統思路,而是一上陣即采用最前沿的直播形式,以天貓直播為平臺,並更一舉簽下當紅人氣偶像張藝興成為品牌代言人,有效利用了堅果類產品自帶的電商屬性。
2. 本土品牌大發展
2.1. 來伊份
來伊份 1999 年成立於上海,是一家經營自主品牌的休閑食品連鎖經營企業,在國內同行業中,來伊份的銷售規模和擁有門店數量處於領先地位,2015 年收入、利潤分別為 31.27 億元、1.32 億元,直營門店 2125 家。公司目前經營的產品包括炒貨、肉制品、蜜餞等九大類,總計 900 余種,形成了直營門店、加盟門店、經銷商、團購、移動 APP 等全渠道終端網絡,其中直營連鎖是公司最主要的經營模式。
公司產品在江浙滬地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收入也基本來源於江浙滬,江浙滬市場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由 2012 年的 89.33%逐步提升到 1H2016的 95.25%,而其中又以上海和江蘇地區的營業狀況尤為突出。截至 2016 年 6 月末,上海擁有 1043 家門店,占到公司總共 2111 家門店數量的近一半,江蘇次之,擁有門店 656 家。收入方面,上海 1H2016 收入占總收入 62.76%,江蘇市場占 28.56%。
2.2. 好想你
百草味總部位於杭州,主要從事休閑食品加工行業。2003 年第一家百草味線下店鋪創立,2010 年正式入駐淘寶商城,至 2015 年底已經發展成純互聯網休閑零食品牌。百草味的產品主打健康,並以個性化的設計使大量泛 90 後群體成為其忠實的消費群體,公司在 8 月推出的“抱抱果”系列產品僅用 18 天就達到 1000 萬銷售額,銷量超過 30 萬盒,10 月推出另一款 IP 爆款單品“仁仁果”。
2016 年好想你斥資 9.6 億元收購百草味,並於 8 月正式並表。百草味的出現改變了好想你過去完全依靠紅棗類產品的業務結構,各類新品更能迎合年輕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百草味為好想你帶來了寶貴的線上渠道,作為休閑零食電商第二大品牌,百草味線上與好想你線下優勢的整合值得期待。
2.3. 洽洽食品
公司總部位於安徽合肥,專業從事堅果炒貨食品的生產和銷售,產品種類齊全,品質優良,目前主要產品有葵花子類、西瓜子類、豆類、南瓜子類、花生類等傳統炒貨產品和以開心果、核桃、杏仁等為代表的高檔堅果產品。公司自成立以來很快成為堅果炒貨行業的龍頭企業,2006-2008 年,洽洽品牌連續位居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堅果炒貨專業委員會評選的“全國堅果炒貨食品十大著名品牌”之首。
2017 年公司電商渠道收入 1.9 億元,以撞果仁和每日果仁為代表的堅果類收入 1.08億元,線下渠道山核桃、焦糖味瓜子實現收入近2 億元收入。線上收入略低於預期,隨著 2017 年電商倉庫、分揀配送中心和發貨平臺投入使用,電商板塊的發展速度有望加快
2.4. 鹽津鋪子
公司專業從事小品類休閑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鹽津鋪子”品牌的休閑食品,包括休閑豆制品、涼果蜜餞、堅果炒貨、休閑素食、休閑肉制品五大類近百種產品。公司 2016 Q4 實現營收 1.93 億,同比增長 25.32%,系核心產品“31°鮮”魚豆腐系列新品表現亮眼收入突破 1.49 億元,銷售占比超 20%,實現凈利潤498.66 萬元,同比增長 82%。
2017 年公司將重點開發熱帶果幹系列產品,強化差異化競爭,另外將繼續開發其他新品如:迷你小烤腸、牛肉幹、牛板筋、鴨肉等肉制品,拉絲面包、長崎蛋糕、鋼帶面包等糕點制品,蒸魚丸、蒸魚卷等魚糜制品。渠道方面講進一步整個渠道,對全國經銷商進行統一管理,同時深耕華南市場、務實華中市場,拓展華西、華北、加大直營系統開發力度。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周二,美國總統特朗普將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撤職,白宮發言人斯派塞表示,由於FBI局長一職非常關鍵,而科米明顯不能有效領導FBI,在司法部長及副司法部長的建議下,總統特朗普選擇撤去科米職務,同時白宮將會盡快物色新任聯邦調查局長。
特朗普在聲明中表示,“科米已無法完成帶領FBI的使命,祝福他在以後事業上一帆風順。聯邦調查局作為美國最關鍵的執法機構,我們需要為FBI找到新的帶路人,並且盡快恢複社會公眾對FBI的信任。”
白宮發言人斯派塞表示,科米已經接受了撤職的決定。
科米在2013年由前總統奧巴馬任命為聯邦調查局長。
作為一個投資人,一輩子都只能是一個角色,就是學生。這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行業。
來源 | 黑馬投資家(ID:heimatzj)
口述 | 李祝捷
導語:真順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祝捷是當之無愧的B2B捕手,他最早投資的找鋼網,已經成為估值 100 億人民幣的獨角獸公司。他的代表案例還有找鋼網、找塑料網、宜花、款多多、一起火、淘當鋪、夜聽、壞男孩&小鹿亂撞、水滴互助等。
入行以來,他經歷了從“一無所知”到“投資老炮”的全過程,最近,他在黑馬投資營授課4小時,黑馬投資家精選4295字,與你分享。他將告訴你,新手入場投資,如何選定自己的根據地。
投資是老年人的行業,新人要躲風口
投資需要一個根據地。作為新入行的投資人或者新基金,你不可能一上來就像經緯、真格這樣的大機構,一年投100多單,全行業全方位覆蓋。市場上的大部分專業機構投不了這麽多方向,通常一年是十幾二十個,作為在座諸位剛進入投資行業的新人,是不應該做全行業覆蓋的。
投資這個行業進入門檻特別低,進來比較容易,很多從VC出來的人為什麽先做天使基金,很簡單,募資規模不是很大,天使的門檻一個億就夠了,極端一點5000萬就可以開始投。所以天使階段的競爭也是最強的,在過去十年,叫天使投資人的“物種”至少增長了100倍。
雖然門檻看起來低,同時又是最高的,因為0.1%的人賺走了99.9%的錢,一點都不誇張。中國最不缺的就是跟風,大家誤以為知名天使們賺了很多錢,其實這里是最殘酷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錢給出去很容易,帶著倍數現金回來是很難的,它需要非常強的專業度、非常深的資源、非常深的理解,以及最好的運氣。
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幾乎把市場上所有的錢都掙走了。也就是說,投資是核心圈的遊戲,你如果不在核心圈,可能就像A股的韭菜,變成了“產業的肥料”。投出去的錢並不是沒有發揮作用,其實這些資金也培育了市場,教育了用戶,給社會留下了一筆財富,但唯獨沒有帶回現金回報。作為投資人,就是要千方百計地避免自己成為肥料。
VC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大聲宣揚最好的,偷偷埋掉最差的。很多牛人早期做投資時也一樣迷茫,一樣有很多項目是錢出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但你必須做到心很寬大,打碎牙往肚里吞,繼續持續不斷地投,才有後面的成功。
任何一個投資人都有一個認知逐漸深刻的過程。投資就是這麽一個遊戲,你必須保持一定的勝率,保證你還在牌桌上有持續下註的機會,不斷反思複盤,提高自己的勝率。
當你有一天成了朱嘯虎,你投什麽後面都有人加三倍跟你投,這叫印鈔,自己發行股票,所以最牛一撥投資人,核心圈的投資人會把大部分錢賺走,這是投資圈典型的馬太效應。所以每年風口為什麽總是朱嘯虎呢?
所以我們作為過來的投資人,總結了一個理論叫做“躲風論”,投資新手聽到風口,躲就對了。在風口里弄潮是需要功力、背景、資源的,你什麽都沒有,躲風口一定是對的。投冷門的相對沒人跟你競爭的,即使它不是那麽大,但你至少可以活下來,活在牌桌上。研究透了,也會獲得相應的回報,避免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投資這個行業是典型的老年人行業、手藝人行業,靠經驗吃飯,它不是一個少年英雄的行業。是手藝人就很難複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際遇、投資際遇,全部不可複制,也不可以批量制造。一個人吃的虧越多,經的事越多,跟他玩的人越牛,他玩的時間越久,他贏的概率越多。投資圈的老炮兒都是越老越吃香,時間越長,你的資源越多,能力越強,優秀的夥伴越多,你能做成事的概率就越大,就這麽簡單。
投資為什麽要選定根據地?
最早我們開始投互聯網和電商的人,也同樣一點資源都沒有,更沒有對行業很深刻的認知和理解,這個過程是怎麽樣,這個經歷對剛入場的投資人會有一點啟發。作為剛進來的天使投資人,怎麽慢慢找到自己根據地,雖然每個人都不可複制,但每個人都有他的路徑,最終找到屬於他的根據地。
我在2011年開始批量做天使投資,之前我跟徐小平老師就投了兩家公司,非常慢的線下素質教育公司,都是朋友關系介紹過來的。為什麽當時選這個賽道呢?投資總得有個方向,我看了我們之前的背景和以前投的公司,想哪個地方最可以借力,其實就是教育。
第一,徐老師是新東方的聯合創始人;第二,當時徐老師已經投了蘭亭集勢外貿B2C電商,後面又投了聚美,剛嶄露頭角。這兩個領域繼續做投資,至少有一定背書,另外,我進來之前投了兩單線下素質教育,所以我那時候給自己貼了兩個標簽,看教育和電商。這是一個討巧的做法,你找了一個標簽和可以借力的東西。但實際上後來看這兩條線都不是很成功。
我一開始投的方向不是特別激進,但符合入場為緩的原則,這本來是圍棋的術語。剛進來的時候,嘗試性做一些下行風險比較低的事。線下教育的特點是現金流特別好,只要創始人不犯大的錯誤,非常不容易死。
而且,我做對了一件事,我把它們投成了一個系列,就跟打撲克牌一樣,同花順肯定比散亂的牌要強,起碼你有一個體系,你的資源可以複用。這個體系上的創業者投奔你的時候,你也容易拿到比較好的估值,後面的事就越做越順了。
這條線最終結論是只適合個人天使投,不適合機構投。因為這類公司通常比較穩,模式上也沒什麽創新,成長得比較慢,回報也相對比較有限。這種項目天然就不適合基金,基金只投風口,只投快速成長的東西,因為我們需要在短期內把一個公司催大,退出把錢還給LP,完成一個循環。
但它成功之處有三點。第一,我有了主線根據地。投資必須有主線。第二,我作為投資人有了標簽,創業者可以識別我。第三,我可以從多個公司學到比一般創業者多的東西,創業者可能是線性的、深度的,但他視野會比較窄,但投資人是一個面。比如我做線下教育,我什麽品類都看過,我就比某一個品類的人看得更清楚,深度不如他,廣度比他強,很多東西可以幫他去複用,這是典型的方法論,很多VC都在用。
選定根據地,無心插柳柳成蔭
第二條線就更長了,是電商。我入場時間是2011年,踩著B2C電商的尾聲。這條線上我個人成績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活”。
當年我投的有一些B2C電商已經不存在了,一樣成了“產業的肥料”,也同時帶給我對那個賽道更深刻的認知。但那個時間點我的專業知識不夠做出這些判斷,那些試水就變成了買知識買經驗買教訓。這個學費不可避免,一定要交,這就和下海遊泳一樣,只要下水就會嗆水,世界遊泳冠軍一開始也是要嗆水的。當時我個人嘗試投B2C電商,結果幾乎全軍覆沒,即使有些小小的成績,也不夠閃光。
吃了虧,也許也是財富,找鋼網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它是我投的第一個互聯網公司,第一個大B2B電商。他們當時給300多個投資機構群發了郵件,基本上都把他們直接剔除掉了。我們是第一個看的,要問里面有什麽秘訣,肯定有些秘訣,但基本上是運氣。投完之後我也沒覺得怎麽樣,只是覺得這個創始人邏輯特別清晰,在這個行業里也待得足夠長。
但後來找鋼網的投資回報很好,這樣的項目入場,使我們現在最終成了著名的B2B基金,投B2B和企業服務比較多。投到一家行業領頭羊之後,上帝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所以最好的公司會給你最多的支持和經驗,後續還會幫你打開一片新天地。
投資最難的是不可複制,很多賽道就那麽一次機會,結束就over了,但B2B賽道的好處是高度可複制,因為細分賽道非常多,很多模式和玩法可以遷移。它有很多條賽道同時並行的機會,我們又投了里面最好的一家公司作為背書,所以迄今為止很多B2B創業者,從天使輪到PE輪,都會主動找我們,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標桿企業樹在那里。這樣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比一般的投資機構看到的更豐富,可選擇的項目和創業者更多。
在B2B領域,我們是有一定的口碑和資源的。我們也做了批量複制,在B2B里投了很多行業第一,比如找鋼網、找塑料網,款多多,宜花,一起火,衣樂倉,凍品到家等一堆公司。
所以當你有一條主線的時候,你的好處非常明顯,這個根據地的項目會主動來找你,而不是你找他,這完全是兩回事。第二,你的資源會越來越強,我們有一個CEO群,他們之間可以產生很多化學反應,彼此分享很多經驗,避免很多彎路。當你有了根據地,你的命中概率就會大很多,很多資源就可以複用和共享。
回頭看,我們終於發現了一條足夠大的賽道,因為很多B2B公司上市後,滲透率達到一定程度,會有明顯的優勢,上市只是一個開始,這個賽道有足夠長的山坡,足夠的雪,可以滾好多年。另外,它入場沒有那麽血腥,市場足夠大,很多行業的前三名都會活下來做大,早期三年五年不會打到一塊兒去。
同一個賽道里的模式和玩法也在不停升級,你面臨的是不同的市場,要解決的是不同的問題,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需要一刻不停地更新自己,否則很快會被別人顛覆。這是無心插柳開辟的新戰場,是我們的主要根據地。
但投資還需要第二個根據地,光有一個根據地是不夠的。我們也投了大量To C的公司,叫情感產業鏈。壞男孩&小鹿亂撞這家公司是我們在情感產業鏈上投資的第一家公司,業務去年做了8000萬,今年能做到1.8億,明年可能是4個多億的營收規模,數千萬的凈利潤,是一個準IPO公司了,目前已經是情感服務產業鏈里面規模最大的一家公司,公司現在有四五百人的規模。
很快我們投了情感產業鏈上的第二家公司有戲電影主體酒店,消費升級的趨勢和場景,同時單位經濟模型非常好,也和情感消費很有關系。他們明年大概有兩三千萬利潤。
伴隨壞男孩&小鹿亂撞的成長,和CEO家民的推薦,我們又投了情感產業鏈的上遊流量,其中包括可能是微信上最大的公眾號“夜聽”,現在單個微信號有近3000萬用戶,且日新增人群數量驚人,每天晚上日活聽的用戶超過700萬,有非常強的用戶粘性和行業影響力。
我們還布局了垂直情感相關的社區“稀有圈”,很少的投入就獲取了幾十萬的用戶。當然B2B根據地的宜花、款多多、婚禮雲等項目,也或多或少和情感有點關系。
基於運氣尋找必然規律,然後複制
作為一個投資人,一輩子都只能是一個角色,就是學生。這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行業,基本上沒有人敢妄稱自己是老師。
我們向創業者學習,一個優秀的項目,一個具有成功基因的團隊,一個真正的行業領袖,當你有幸投到他,他就是你的老師,會教給你很多。這也是這個行業的魅力所在,你有機會跟各種各樣優秀的人共事,你有機會投資到top1%的人,陪他們成長,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話說回來,其實任何人成功都是偶然的,比如你要問找鋼網怎麽投的,我很誠實地告訴你,蒙的。當然,為什麽蒙這個事還是有邏輯的,但能不能成真不知道。投資都是基於運氣不斷地學習和研究,升級自己,慢慢把這種不確定性轉化為一種必然規律,然後複制到別處。所以任何成功都沒有那麽多奧秘,都是一個小概率,都需要運氣。創始人也是一樣,他需要各種各樣的素質,格局、能力、理想、資源、執行力、能吃苦、懂分享……最後都不如命好。命是基本面。
創業者的DNA,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你要找對自己的強項,很多創業者沒有做自己擅長的事,這是非常可怕的,每個做成事的人都發揮了自己的強項。羚羊就是羚羊,你是一只老鼠長大了也不可能變成老虎。這反映了兩個層面:創始人的基因是一定的;大家都有局限性的,要認清自己的強項,不要挑戰弱項。
我們經常說,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別跟我扯你失敗了多少次,誰失敗多少次就能成功嗎?不可能,相反,成功的人有成功的基因,而絕大部分失敗的人,下次還會失敗,他就不知道那三次為什麽失敗,失敗之後的“反思複盤、學習成長”這八個字才有可能是成功之母,這也僅僅是有可能。
創業是在高速公路上換輪胎,高速公路上是根本停不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致心存敬畏如履薄冰,持續努力研究如何把所謂的“運氣”變成“規律”。
於“K歌之王”雷石而言,一面是精耕細作21年的雄厚背景,一面卻是轉身後要面臨的各種不確定。miniKTV市場有多大,要燒多少錢,雷石能走到哪一步,什麽時候才是收割季節?
文 | 王巧愛
“K歌之王”雷石孵化的miniKTV項目WOW屋正在參與一場大戰。創始人馬傑很想知道,燒錢的行業究竟該怎麽燒。
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年初,miniKTV在國內興起,出現了咪噠miniK、友唱M-bar等多個玩家。2017年年初,雷石孵化了miniKTV項目WOW屋,4月正式投放。8月,WOW屋小亭子的發貨量達到了每日100-200臺,每天需要近千人來安裝調試。
這讓馬傑足夠興奮,但他“興奮五分鐘後,開心就變成了壓力”。作為雷石的CEO,馬傑輕車熟路,可作為WOW屋創始人,他還要面對不少挑戰。
眼下,在資本追逐下,各個玩家正在跑馬圈地,雷石也聲稱隨時準備AII IN。
但於雷石而言,一面是精耕細作21年的雄厚背景,一面卻是轉身後新市場中的各種不確定。“這就像登高以後看見的巨大草原”,馬傑說。這個市場有多大,要燒多少錢,雷石能走到哪一步,什麽時候才是收割季節,他還不清楚。
“K歌之王”的轉身
WOW屋讓雷石步入了一場21年來從未有過的跑馬圈地中。
從今年4月正式鋪設起,至8月,WOW屋投放了6000多臺小房子,簽約近3萬臺,並已簽約院線6000多家。
雷石合夥人、COO王勇告訴創業家&i黑馬,目前,WOW屋已推出了自主設計的新房子,正在跟商超合作,接下來還會走進小區、學校以及高鐵站。“WOW屋在業內以速度第一的狀態在前進”。
然而,在此前的20年里,雷石的狀態更符合“悶聲發大財”。
1996年,雷石從賣光盤起家。1999年,雷石開始嘗試機頂盒和光盤點歌系統,直到2004年,雷石憑借機頂盒PK掉了聯想,享受到了從“團戰”中勝出的紅利,“一直活得很舒服“,盡管遭遇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 但2009年銷售額意外突破千萬元。2010年,在中國大陸KTV的VOD設備領域,雷石年銷售額接近整個市場的50%。
雷石還享有“KTV領域微軟”的美名。2012年後,雷石稱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正版歌曲雲端曲庫,“80%卡拉OK版的曲目都來自雷石”。
但也是這一時期,隨著娛樂方式多元化、KTV行業自身的新意不多,以及在“八項規定“政策風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下,行業頹勢已成必然。
2016年8月,日本卡拉OK連鎖巨頭SHIDAX同時關閉56家門店,國內第一梯隊的錢櫃被爆出關店消息。一直活得“很滋潤”的雷石,2016年的利潤也大幅下跌至百萬級,而困於行業天花板,雷石始終沒能成為獨角獸。
2015年,雷石獲得了清華啟迪、清控銀杏等2億元的投資。王勇告訴創業家&i黑馬。但雷石沒有動作,“錢一直躺在賬戶里,最後還升值變成了3億多”。
雷石進入“冬眠”。2012年11月,小米收購多看科技,雷石創始人王川順勢加盟小米成為其聯合創始人。CEO馬傑也完成了去往青海湖、雲南洱海、塔克拉瑪幹沙漠等多地的騎行體驗,思考未來的發展之路。
像養一個孩子
也是在這時,咪噠miniK、友唱M-bar開始布局miniKTV。
最早入局的是咪噠miniK,2015年下半年開始,它借助遊戲幣的支付形式,在遊戲廳內開啟了這項跟娃娃機搶生意的事業。
馬傑告訴創業家&i黑馬,早在幾年前,日本、臺灣興起miniKTV時雷石就關註到了這個風向,但囿於投幣的支付方式,他並不看好這個行業。
雷石在觀望:不太了解這個新業態,“怕像易到那樣,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也顧忌這可能對主業務造成影響。據了解,雷石傳統的點歌系統和曲庫服務業務占其營收份額已達到了70%。
據媒體報道,自2015年下半年,咪噠miniK的投放已鋪到了全國500多個城市,至今年7月,其用戶量突破1000萬。2016年1月,友唱M-bar獲得天使輪融資,全國裝機量已達5000多臺,覆蓋約29個省份、140座城市,直營比例約80%。
直到2016年下半年,馬傑發現他身邊的老人“都會發紅包了”,他驚覺自己低估了手機支付的蔓延速度。馬傑覺得時機成熟了,“這事要拼命幹了”。2016年11月,雷石決定做mini KTV項目。
WOW屋產品總監連生爐告訴創業家&i黑馬,馬傑拍板了三件事:第一,給這個新項目命名為WOW屋,第二,放棄雷石現成技術支撐的服務器系統,重新設計更便捷的單機版,第三,拔掉投幣器。
事後,馬傑告訴創業家&i黑馬記者,2015年5月,他完成了一場為期五天的塔克拉瑪幹公路騎行,之後他明確了一件事:說走就走,說幹就幹,“創業也一樣,等你真正想明白,基本上也沒你什麽事了。”馬傑說。
2017年春節前,雷石開始在一些城市投放試點。他們在西安試運營時發現,單臺miniKTV每月的收入是8000元。連生爐說,此後,整個團隊開始像陀螺一樣發力。
目前,WOW屋已完成跟全國6000余家電影院線的合作簽約,每日出貨量保持在100-200臺。馬傑說,對於雷石來講,做WOW屋不能算“揮刀自宮”,可以說是二次創業,“內部孵化一個項目,不用雷石現在的體系,不沾染雷石過多的氣息,是我們重新組的團隊,像養一個‘孩子’。”
理想與現實
馬傑說,“唱歌這事兒,雷石有渾身的本領能教這個兒子(創業家&i黑馬註:這里指WOW屋)”。
在他的構想中,雷石WOW屋布局的不光是唱歌這事,“這是一個上千億的音樂產業生態”。上遊可以做專門的唱歌培訓、教育,下遊可以做歌曲排行榜、作品宣發、篩選好的音樂人。而唱歌環節,除了用WOW屋小亭子,還可以依靠大數據,串聯電視、家庭影院,用戶能全網聯動實現無憂K歌。
雷石的期望是,未來WOW屋可以實現每平方公里鋪設2組4臺小房子,“可能用不上一兩年”,能讓所有人免費唱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馬傑說,當他目睹上到老者下到孩童都鉆進那個小房子時,就覺得離自己想做全國最大KTV老板的理想越來越近了。
然而,雷石的壓力並不小。
除了上文所述的mini KTV項目相繼獲得融資外,量販式的傳統KTV也開始借鑒miniKTV的玩法,用各種優化舉措吸引、留存用戶。
讓雷石最為擔心的是市場本身。王勇說,“我們特別怕這個行業會被一些只想快速賺錢的人給毀掉。”
政策也關註到了這個新生事物。
2017年7月20日,文化部印發《關於引導迷你歌詠亭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對迷你歌詠亭平臺運營企業做出了明確規定和要求。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倒逼行業洗牌,迎來一波大吃小,也會讓部分不合規者淘汰出局。
雷石發現,一旦入局,市場就不會留給他們從容的時間。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線下迷你KTV專題研究報告》顯示,預計 2018 年線下迷你 KTV 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至 70.1 億元,增長率達 120.4%。
“慢不了了,需要集中所有的資本、人力,能用的都得用上,讓它飛得更高”,馬傑說。
能否“燒”出個未來?
在過去21年里,馬傑認為雷石最大的成功在於,率先將每個孤島一樣的歌廳串聯起來,實現了KTV曲庫的互聯網化。
這恰恰也是雷石最大的失敗所在,因為“沒能更早實現互聯網化”,馬傑說,很多歌廳都因為顧忌自身數據泄露等原因,拒絕聯網,而雷石也就此妥協。
馬傑說,他加入雷石18年,每年年初,他都會問一遍自己,這個行業還會不會存在。“尤其這兩年,越問越直接”。直到miniKTV出現,他才有了答案,唱歌這件事不會消逝,只是形式會改變。
但這並沒有緩解焦慮。馬傑說,有時候想起這件事,他會睡不著覺,“做一個公司也是一個循環,生產出來推出去,安裝、維修,一個鏈條接著一個。”
雷石的焦慮更多來自不確定。馬傑說,“這個事(創業家&i黑馬註:miniKTV市場)不太敢想,它到底多大?我不知道。雖然感覺足夠大,但也沒說一定燒多少錢,就能把它燒出來。”
說到燒錢,馬傑還提到程維,“我相信滴滴燒錢是因為,內心隱隱覺得燒到一定程度後能把這個市場燒出來”。
燒不出來的更多。
服飾行業的龍頭企業美特斯邦威,早在2010年就上線“邦購物”電商平臺,此後又啟動O2O戰略開了1000多家線下體驗店,2015年又推出“有範兒”APP,但終究未能轉型成功,2016年的年度虧損達到1億,創始人周成建宣布退位。
一代鞋王百麗,繼今年4月低價賣給鼎暉投資後,在7月27日,又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聯合交易所。
還有更多傳統硬件供應商、餐飲品牌,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飄搖不定。有人嘗試轉變,有人苦撐直至退場。
凡客陳年說,他永遠不知道明天互聯網會發生什麽。雷石的焦慮與之類似。
馬傑喜歡讀書,對於WOW屋能不能做成這個問題,在看完《三體》後,他說自己解脫了,“我不介意雷石能不能做成,以及最終會不會消失。我介意的是,雷石有機會做成,但最終做成的卻不是它。”
於“K歌之王”雷石而言,一面是精耕細作21年的雄厚背景,一面卻是轉身後要面臨的各種不確定。miniKTV市場有多大,要燒多少錢,雷石能走到哪一步,什麽時候才是收割季節?
文 | 王巧愛
“K歌之王”雷石孵化的miniKTV項目WOW屋正在參與一場大戰。創始人馬傑很想知道,燒錢的行業究竟該怎麽燒。
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年初,miniKTV在國內興起,出現了咪噠miniK、友唱M-bar等多個玩家。2017年年初,雷石孵化了miniKTV項目WOW屋,4月正式投放。8月,WOW屋小亭子的發貨量達到了每日100-200臺,每天需要近千人來安裝調試。
這讓馬傑足夠興奮,但他“興奮五分鐘後,開心就變成了壓力”。作為雷石的CEO,馬傑輕車熟路,可作為WOW屋創始人,他還要面對不少挑戰。
眼下,在資本追逐下,各個玩家正在跑馬圈地,雷石也聲稱隨時準備AII IN。
但於雷石而言,一面是精耕細作21年的雄厚背景,一面卻是轉身後新市場中的各種不確定。“這就像登高以後看見的巨大草原”,馬傑說。這個市場有多大,要燒多少錢,雷石能走到哪一步,什麽時候才是收割季節,他還不清楚。
“K歌之王”的轉身
WOW屋讓雷石步入了一場21年來從未有過的跑馬圈地中。
從今年4月正式鋪設起,至8月,WOW屋投放了6000多臺小房子,簽約近3萬臺,並已簽約院線6000多家。
雷石合夥人、COO王勇告訴創業家&i黑馬,目前,WOW屋已推出了自主設計的新房子,正在跟商超合作,接下來還會走進小區、學校以及高鐵站。“WOW屋在業內以速度第一的狀態在前進”。
然而,在此前的20年里,雷石的狀態更符合“悶聲發大財”。
1996年,雷石從賣光盤起家。1999年,雷石開始嘗試機頂盒和光盤點歌系統,直到2004年,雷石憑借機頂盒PK掉了聯想,享受到了從“團戰”中勝出的紅利,“一直活得很舒服“,盡管遭遇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 但2009年銷售額意外突破千萬元。2010年,在中國大陸KTV的VOD設備領域,雷石年銷售額接近整個市場的50%。
雷石還享有“KTV領域微軟”的美名。2012年後,雷石稱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正版歌曲雲端曲庫,“80%卡拉OK版的曲目都來自雷石”。
但也是這一時期,隨著娛樂方式多元化、KTV行業自身的新意不多,以及在“八項規定“政策風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下,行業頹勢已成必然。
2016年8月,日本卡拉OK連鎖巨頭SHIDAX同時關閉56家門店,國內第一梯隊的錢櫃被爆出關店消息。一直活得“很滋潤”的雷石,2016年的利潤也大幅下跌至百萬級,而困於行業天花板,雷石始終沒能成為獨角獸。
2015年,雷石獲得了清華啟迪、清控銀杏等2億元的投資。王勇告訴創業家&i黑馬。但雷石沒有動作,“錢一直躺在賬戶里,最後還升值變成了3億多”。
雷石進入“冬眠”。2012年11月,小米收購多看科技,雷石創始人王川順勢加盟小米成為其聯合創始人。CEO馬傑也完成了去往青海湖、雲南洱海、塔克拉瑪幹沙漠等多地的騎行體驗,思考未來的發展之路。
像養一個孩子
也是在這時,咪噠miniK、友唱M-bar開始布局miniKTV。
最早入局的是咪噠miniK,2015年下半年開始,它借助遊戲幣的支付形式,在遊戲廳內開啟了這項跟娃娃機搶生意的事業。
馬傑告訴創業家&i黑馬,早在幾年前,日本、臺灣興起miniKTV時雷石就關註到了這個風向,但囿於投幣的支付方式,他並不看好這個行業。
雷石在觀望:不太了解這個新業態,“怕像易到那樣,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也顧忌這可能對主業務造成影響。據了解,雷石傳統的點歌系統和曲庫服務業務占其營收份額已達到了70%。
據媒體報道,自2015年下半年,咪噠miniK的投放已鋪到了全國500多個城市,至今年7月,其用戶量突破1000萬。2016年1月,友唱M-bar獲得天使輪融資,全國裝機量已達5000多臺,覆蓋約29個省份、140座城市,直營比例約80%。
直到2016年下半年,馬傑發現他身邊的老人“都會發紅包了”,他驚覺自己低估了手機支付的蔓延速度。馬傑覺得時機成熟了,“這事要拼命幹了”。2016年11月,雷石決定做mini KTV項目。
WOW屋產品總監連生爐告訴創業家&i黑馬,馬傑拍板了三件事:第一,給這個新項目命名為WOW屋,第二,放棄雷石現成技術支撐的服務器系統,重新設計更便捷的單機版,第三,拔掉投幣器。
事後,馬傑告訴創業家&i黑馬記者,2015年5月,他完成了一場為期五天的塔克拉瑪幹公路騎行,之後他明確了一件事:說走就走,說幹就幹,“創業也一樣,等你真正想明白,基本上也沒你什麽事了。”馬傑說。
2017年春節前,雷石開始在一些城市投放試點。他們在西安試運營時發現,單臺miniKTV每月的收入是8000元。連生爐說,此後,整個團隊開始像陀螺一樣發力。
目前,WOW屋已完成跟全國6000余家電影院線的合作簽約,每日出貨量保持在100-200臺。馬傑說,對於雷石來講,做WOW屋不能算“揮刀自宮”,可以說是二次創業,“內部孵化一個項目,不用雷石現在的體系,不沾染雷石過多的氣息,是我們重新組的團隊,像養一個‘孩子’。”
理想與現實
馬傑說,“唱歌這事兒,雷石有渾身的本領能教這個兒子(創業家&i黑馬註:這里指WOW屋)”。
在他的構想中,雷石WOW屋布局的不光是唱歌這事,“這是一個上千億的音樂產業生態”。上遊可以做專門的唱歌培訓、教育,下遊可以做歌曲排行榜、作品宣發、篩選好的音樂人。而唱歌環節,除了用WOW屋小亭子,還可以依靠大數據,串聯電視、家庭影院,用戶能全網聯動實現無憂K歌。
雷石的期望是,未來WOW屋可以實現每平方公里鋪設2組4臺小房子,“可能用不上一兩年”,能讓所有人免費唱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馬傑說,當他目睹上到老者下到孩童都鉆進那個小房子時,就覺得離自己想做全國最大KTV老板的理想越來越近了。
然而,雷石的壓力並不小。
除了上文所述的mini KTV項目相繼獲得融資外,量販式的傳統KTV也開始借鑒miniKTV的玩法,用各種優化舉措吸引、留存用戶。
讓雷石最為擔心的是市場本身。王勇說,“我們特別怕這個行業會被一些只想快速賺錢的人給毀掉。”
政策也關註到了這個新生事物。
2017年7月20日,文化部印發《關於引導迷你歌詠亭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對迷你歌詠亭平臺運營企業做出了明確規定和要求。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倒逼行業洗牌,迎來一波大吃小,也會讓部分不合規者淘汰出局。
雷石發現,一旦入局,市場就不會留給他們從容的時間。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線下迷你KTV專題研究報告》顯示,預計 2018 年線下迷你 KTV 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至 70.1 億元,增長率達 120.4%。
“慢不了了,需要集中所有的資本、人力,能用的都得用上,讓它飛得更高”,馬傑說。
能否“燒”出個未來?
在過去21年里,馬傑認為雷石最大的成功在於,率先將每個孤島一樣的歌廳串聯起來,實現了KTV曲庫的互聯網化。
這恰恰也是雷石最大的失敗所在,因為“沒能更早實現互聯網化”,馬傑說,很多歌廳都因為顧忌自身數據泄露等原因,拒絕聯網,而雷石也就此妥協。
馬傑說,他加入雷石18年,每年年初,他都會問一遍自己,這個行業還會不會存在。“尤其這兩年,越問越直接”。直到miniKTV出現,他才有了答案,唱歌這件事不會消逝,只是形式會改變。
但這並沒有緩解焦慮。馬傑說,有時候想起這件事,他會睡不著覺,“做一個公司也是一個循環,生產出來推出去,安裝、維修,一個鏈條接著一個。”
雷石的焦慮更多來自不確定。馬傑說,“這個事(創業家&i黑馬註:miniKTV市場)不太敢想,它到底多大?我不知道。雖然感覺足夠大,但也沒說一定燒多少錢,就能把它燒出來。”
說到燒錢,馬傑還提到程維,“我相信滴滴燒錢是因為,內心隱隱覺得燒到一定程度後能把這個市場燒出來”。
燒不出來的更多。
服飾行業的龍頭企業美特斯邦威,早在2010年就上線“邦購物”電商平臺,此後又啟動O2O戰略開了1000多家線下體驗店,2015年又推出“有範兒”APP,但終究未能轉型成功,2016年的年度虧損達到1億,創始人周成建宣布退位。
一代鞋王百麗,繼今年4月低價賣給鼎暉投資後,在7月27日,又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聯合交易所。
還有更多傳統硬件供應商、餐飲品牌,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飄搖不定。有人嘗試轉變,有人苦撐直至退場。
凡客陳年說,他永遠不知道明天互聯網會發生什麽。雷石的焦慮與之類似。
馬傑喜歡讀書,對於WOW屋能不能做成這個問題,在看完《三體》後,他說自己解脫了,“我不介意雷石能不能做成,以及最終會不會消失。我介意的是,雷石有機會做成,但最終做成的卻不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