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經評論:馬莎敗走中國真相

1 : GS(14)@2016-11-10 08:01:33

英國馬莎百貨宣佈放棄中國實體店業務,全線關閉10間分店,連同其他海外分店一共關閉53間,未來海外只集中發展特許經營店舖。馬莎於2008年在上海開設首間分店,其後擴充至寧波、武漢甚至青島等二線城巿。其實2014年初已傳出過馬莎將撤出中國實體店業務的消息,惟公司其後否認並宣佈店舖重整計劃,落戶北京及廣州開旗艦店。但「水土不服」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去年率先關閉內地5間店舖。與中資內需分析員談起馬莎撤出中國,他認為公司因「不接地氣」而得不到消費者青睞,他指雖然中國巿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國際品牌的需求上升,但「進軍中國多年,仍未打入市場主流,以牌子知名度而言,產品性價比亦較低」,此外,食品及服裝等款式亦不合客戶口味,也是馬莎難逃困境原因。過往外國品牌進軍中國,多選址於一線城巿,因為市場比較國際化,可以測試顧客反應,惟馬莎卻反行其道,發展中國業務近7年,於去年才正式開設上海以外一線城市門店,相比其他品牌,尤其是主打平及轉變快的時裝品牌H&M、Zara等已慢了不只幾拍。其實不只馬莎「水土不服」而敗走,同樣來自英國的大型超商Tesco亦在2014年宣佈結束中國業務。Tesco於2004年時收購台灣頂新集團旗下樂購超市的一半股權,但於店舖選址、採購及營運等決定上出現分歧,令中國業務發展一度受阻。雖然Tesco其後增持至90%,但其中央管理模式有別於過往大區負責制,令大小事務的決策不得靈活變通。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下,Tesco最終選擇與華創組合資公司,以135間樂購超市換取20%股權,實際上即退出中國市場。記者:江靖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0/198283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868

財經評論:外國勢力敗走香港

1 : GS(14)@2016-11-25 07:26:51

美國品牌Abercrombie& Fitch(A&F)上星期宣佈敗走香港,中環店明年結束營業,到時只淨低品牌副線Hollister在港3間分店。南韓分店明年亦會關閉,但集團會在中國多開5間分店。外資紛紛打入中國市場,大部份成績不俗,加上內地電商發展成熟,不論傳統開實體店還是搞電商,前景亦似乎頗為明朗。特別是運動品牌如Nike、Adidas等,因內地體育用品市場冒起,帶動品牌錄得不錯增長,曾「被冒牌」的New Balance目前在內地已有約300個零售點,是繼美國後第二大市場。惟外國牌子進軍內地須擔心假貨風險,尤其A&F大部份服飾一式一樣、生產成本低,要抄襲非難事。隨意瀏覽淘寶網站,一件A&F tee售價低至50元,而正貨原價則要近500元。不少網民批評該品牌質素差,款式無特別,因此近幾年香港店人流疏落,網民對它敗走亦毫無惋惜。四年前,A&F進軍香港時以半裸男作招徠,店內產品以緊身tee、熱褲等為主,配合陰暗環境及濃烈香水味,標榜性感,當時街上隨處可見「A&F girl/boy」,惟近年真的少見很多。兩年前品牌於上海開設首間旗艦店時亦生意不差,去年開設旗下副線Abercrombie kids以吸納家庭客,不再標榜性感,市場對品牌的即時反應是有的,只是買厭看厭就不會再光顧。外資品牌要進軍內地不難,不論地理、客群或環境因素亦有利發展,但要留住13億人口對品牌忠誠度,以及打擊內地假貨氾濫的問題,似乎非易事。記者:范穎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5/198445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929

黃國英:麥當勞敗走中國 輸給「外賣仔」

1 : GS(14)@2017-01-17 01:45:27

【明報專訊】市况是大漲小回格局,投資者不用過於恐慌,純粹是以往的波幅太小,因此輕微的回吐就變成惶惶不可終日,這是十分不必要的。沒有跌、哪有升?沒有下挫、哪有買入的機會?最理想的投資是將資金分開幾次來操作,一部分是作長線坐盤之用,另外一部分將其中的30%至50%用來作短線炒賣,另外剩下來的現金就用作擇肥而噬!這樣的部署是比較理想的。

勿將個人意志強加市場

投資者應該定下一條紅線,當市况未接觸到紅線之前,實在不必要太恐懼,因為市况上落是常態,波動是常理!投資者需要管理風險,但也不要過分緊張,這樣才可以進退有度,方不致進退維谷;寵辱俱忘!投資者很多時都有一個幻想,就是未買市况就不能升;買了市况就不能跌。這其實是美麗的誤會,市况沒有可能跟隨着任何一個投資者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上可沒有這樣理想的事!因此投資者對波動必須有合理的容忍,否則是沒法在市場中追風逐浪、沙裏淘金的。

無炒殼伎倆 無疑虎口拔牙

市場中有很多人去買殼股,表面上是有很大風險,但散戶其實也不妨跟風。假如散戶界定買殼股是一種賭博,其實也是無可厚非。只不過是動用一批資金去買個大冷門而已,其實並非十惡不赦的事。賭博並非犯法,因此要跟可跟、要不跟也可不跟,正是悉隨尊意。但如想穩陣投資,就必定要有一個界線,如果你是一個認真的投資者,其實是不應該跟風逐利的。因為炒殼股的人,應該是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工具、知識和渠道,普通的散戶並不可能要學就學、要炒就炒、要贏就贏!這純粹是理想、奢想、幻想,最終還可能變成是癡心妄想!如果投資者沒有這些炒賣的必殺技,就不如另找投資機會好了,無必要去虎口拔牙、與虎謀皮,結果極可能葬身虎口!這又何苦來由?

如果投資者僅循賭錢的方向去入市,如果不是賭身家,其實頂多是入市資金全軍覆沒而已,也並非什麼世界末日。正如去賽馬會開戶口去賭馬,就算有內幕貼士也沒有必勝的事。願賭服輸、認輸賠錢其實旁人不容置喙。因此在合理的風險範圍之內去賭馬、去買殼股是個人的自由,勝負完全是自己的事,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如果是基金經理去買殼股就另當別論,因為基金的投資額很大,如果全軍覆沒的話要面對客戶的質詢,因此基金經理是極少參與其中的。炒殼股要贏錢是必須注碼不能太大,又必須坐盤坐得很久,由冷門坐到變熱門;由沒有人知道坐到街知巷聞,這樣才有獲取暴利的機會。基金經理礙於操作的盤口和規律,是不大可能跟風買殼的。

基金經理極少參與炒殼

麥當勞現在在中國賣盤,原因其實是敗於中國國內大批的「外賣仔」!現在那些外賣仔經過網上的Apps就變成了一個包羅萬象、極度龐大的飲食集團!什麼地點、什麼時間、什麼價錢、什麼口味都可以提供給客人一個理想的選擇。

科技的進步,傳統的飲食業巨人也無從應對對方化整為零的攻擊!因為實力和形態都無從估計,你雖然是巨人,但對手可是巨人中的巨人!而且無形無影,快如閃電!強如麥當勞結果也是招架不住,敗走麥城!外賣仔只是靠Apps的平台就可爭霸天下,平台的背後就可能是阿里巴巴和騰訊(0700)這些超巨型的公司!結果是萬法歸宗一少林、海納百川最終是有容乃大,走到尾、笑到最後的結果還只有是新經濟的資訊巨頭!

笑到最後 始終是新經濟巨頭

從前達芙妮(0210)、百麗(1880)這些公司聲名鵲起,其價值為的是有國內的銷售網絡,現在網上營銷成行成市,這些從前的巨頭現在不單變了小頭,還可能最終變了「無頭」!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消費者、投資者都必須要面對、都必須要去適應,否則就會落後於形勢、落後於市場!國內的公司尚且如此,外國的公司要打入中國市場就更加是難上加難!只要上「天貓」去做「剁手黨」就使命必達,傳統的經營模式正在面臨生死存亡的血戰,但以往庇蔭着他們的勝利女神,卻似消失了笑容,正在飄然而去了。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財經節目《e線金融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31&issue=201701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96

【同餅不同命】老金煎餅敗走香港赴美大賣 港煎餅店經營困難

1 : GS(14)@2017-10-09 02:44:25

曾在香港中環和灣仔開店的「老金煎餅」創辦人、美籍前銀行家金伯亮(Brian Goldberg),敗走香港後,繼而到美國紐約賣中式煎餅。(互聯網)



曾在香港中環和灣仔開店的「老金煎餅」創辦人、美籍前銀行家金伯亮(Brian Goldberg),敗走香港後,繼而到美國紐約賣中式煎餅,賣到近100元人民幣一份,更月入幾百萬人民幣。到底在香港做煎餅是否真的那麼難做?



北京烤鴨煎餅,$36。

黑白墨魚煎餅,$32。

御廚煎餅老闆吳瑋琛(Sherman)。

灣仔有一間開業只有約四個月,以家庭式經營的北京煎餅店。當時剛開業日賣四百份,記者再度聯絡御廚煎餅老闆吳瑋琛(Sherman),問及他經營事宜。「剛開業的時候的確是日賣四百至五百份,但因為煎餅是熱的食物、剛剛八月又是打風的時間,生意大上大落,現在平均一天都是賣約一百、二百份,生意額平均每日是在三千至六千元的範圍。」Sherman說。但因用的材料成本不低,店舖至少要十二萬的生意額,才能達到收支平衡,除開成本、舖租等,其實賺得很少。他另指舖租雖不用五萬,香港地租金來說不算多,但就有代價。「現在我的地段其實是很沒人流的,所以租金才可以在這個價錢。如果我租旺角的邊位,隨便一處都要四萬幾,登打士街那些甚至要十多萬,根本做不住。」Sherman語帶無奈地說。但面對經營困難,他仍對香港煎餅市場有信心。「我覺得煎餅在香港是有市場的,都很受歡迎。因為香港較少人做煎餅,懂得做的、做得好味的也不多。其實都有擔心做不住的,但我覺得要是我對一樣食物有信心、煮得好食的,就不怕無生意。」他推出新式創意煎餅及小食去吸引客人,望能在生意難做的香港殺出一條血路。記者:張欣頤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8/201757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