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憤怒的醫生

2013-11-11  NCW  
 

 

人身安全無保障,勞動價值被低估,醫生何以淪落至此?

◎ 本刊記者 藍方 李妍 羅潔琪 任重遠 林金冰實習記者 韓曉梅 文“我不想提心吊膽地生活。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一個

醫生?”說這句話的時

候,北京某三級甲醫院住院醫師文玫顯得落寞而失悔。從業九年後,34歲的文玫向醫院提出了辭職。

她準備去一個醫科大學讀博士。她說,抽身離開,是靜觀其變。如果醫患關係繼續惡化,就打算徹底放棄從醫。

文玫仍然記得15年前進醫學院的第一天。全體同學穿著白衣、對著校徽莊嚴宣讀希波克拉底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誓言言猶在耳。然而,經過15年的風吹雨打,當年伴隨著他們青澀歲月的熱情和抱負,在愈演愈烈的醫患衝突之下,隨風飄逝了。

時光回溯到10月25日上午8時27分,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王雲傑,在他的診室內被一名曾在醫院就診的患者連恩青捅傷,不治身亡。

10月31日,王雲傑的追悼會在當地舉行。在浙江省溫嶺市殯儀館,近千人趕來送別他。

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的無數家醫院內,醫生們都在為這位逝去的同行默哀致悼。

被患者傷害的醫生,每年都在增加。與此相應,是醫生這個職業共同體不斷累積的憤怒。

在中國糾結、反複的醫療體制改革中,醫生這個職業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醫療服務供給不足、失衡,醫生高強度的勞動付出,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一些理論上的應得收入,亦在現實中被“灰色化”。

“看病難、看病貴”狀況未有實質性改善,患者對體制的怨氣,向醫生髮泄。最可怕的後果,則是優秀醫生快速流失,醫療專業後繼無人。

“醫生人人自危之時,即是國民病入膏肓之日”——醫生的憤怒,是體制的悲哀。

醫院失防

“大街上隨便打個人,警察都得出警;醫院里的醫生,好像可以隨便

打、隨便罵”

“醫而憂則武”——這句玩笑話,當今居然成為現實。11月5日,上海一家醫院請來公安部門的教官,為醫院職工培訓遇襲時的自衛方法。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沖進來 傷害你,醫院是無法保護醫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看到拿著刀和螺紋鋼來上班的同事,心情複雜。

就在溫嶺悲劇發生前不久的10月12日,國家衛計委剛和公安部聯合下發《關於加強醫院安全防範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每20張病床配一名保安,在重點部位配備安檢、查繳管制刀具。

盡管此舉僅是“治標”,亦被認為很有必要。

“醫院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可以任意闖進去的,辦公室、值班室就不要說了,就連要嚴格消毒的治療室、手術室也是病人家屬想進就進。醫院除了幾個私密的科室,每一個都是毫不設防的敞著大門。”北京同仁醫院的一位醫生說。希望“設防”的背後,是醫院處處潛藏糾紛。從醫院管理專業畢業一年的小劉,在湖北省一家三甲醫院的醫務處參與處理醫患糾紛。

每天她都要面對難以計數的各種投訴,絕大部分是針對就醫的流程、醫生的態度,以及醫院的物價。小劉坦言,大多數醫院在就醫流程、就醫環境、患者情緒疏導等方面,確實做得不夠,“但醫療服務的供給就是有限的,現階 段只能這樣”。

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就此成為患者怨氣的一個出口。“從掛號、繳費到各種檢查,病人排了一整天的長隊,最後到醫生護士這裡,也就是幾分鐘問診時 間。”北京世紀壇醫院的一位醫生對患者的情緒表示理解,“患者之前的一肚子火氣,最後都指向醫生和護士。”在醫院,胸心外科、普外科,內科中的消化、呼吸、精神、內分泌、心血管科室,以及兒科和婦產科,是公認的最忙且最容易惹麻煩的科室,急診則是最容易出事的科室。

“如果來一個胖一點的孩子,護士找血管,扎兩針扎不到,家長一個耳光就扇過來了。”成都一家兒科醫院的主任醫師介紹,類似的事件太常見。

衛生部的一份統計顯示,在醫療糾 紛發生後,70%以上的醫院發生過患者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事件;60%的醫院發生過患者死後,家屬在醫院內擺花圈、拉橫幅、設靈堂等情況;其中43.86%發展成打砸醫院和醫生。

每每遇到這些情況,警方的態度非常消極。北京市某三甲醫院的一位醫生曾遇到病人在醫院走廊鬧事,打電話報 警,警方說,“這是人民內部矛盾,我們不管。”成都市一家兒童專科醫院的醫生更在2006年目睹了醫院院長被患者家屬挾持的事件。院方拿著當年衛生部和公安部有關嚴懲醫鬧的文件,要求警方積極處置,而警察則表示未發生打砸不能採取行動。

“我們三十幾個政協委員已經聯名寫信,要求公檢法部門重視這一問題。”溫建民強調,中國必須將醫院明確為公共場所,醫院內出現的糾紛不是內部管理問題,而是公共問題。

“警察對醫療糾紛的辨別判斷是模糊的,解決辦法是不清楚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院長趙平亦在不斷呼籲“給予醫院足夠多的保護”。

“大街上隨便打個人,警察都得出警;但醫院里的醫生,好像就可以被隨便打、隨便罵。”北京世紀壇醫院的一名醫生指出,面對醫患糾紛,法律喪失了嚴肅性和威懾力,對違法者的懲戒不足,正是當下惡性刺醫事件屢屢發生的原因之一。

為了維穩

“凡是‘鬧’的,基本上都給錢”事實上,醫療糾紛的出現十分正常。醫療過程本身存在風險,難免會有意外發生,治療結果也可能不及預期。但這究竟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在中國並非沒有完善的制度渠道加以判定。

一般而言,糾紛發生後,醫患雙方都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以此為基礎,雙方自行協商賠償數 額,也可申請行政部門調解,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另一條渠道,則是在糾紛後,直接向法院起訴,以尋求司法鑒定。

不過,前文提到的小劉在一年間接觸了近100例糾紛,少有通過行政或司法途徑解決的,幾乎都是“私了”。而且幾乎每一個案子,都有“鬧”的因素,其中不乏職業醫鬧。

職業醫鬧早已經不是新聞。

“他們非常專業,知道醫院的軟肋在哪裡。”小劉介紹,職業醫鬧知道怎樣鬧效果最好,例如,會指導患者直接去堵行政樓的大門,幫著演戲,給患者索賠定價出主意。

“凡是‘鬧’的,基本上都給錢。”小劉表示,她經手過的糾紛里,目前沒有遇到過醫方有重大過錯的,但醫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中間總會發生各種瑕疵。無論對患者還是醫方而言,“私了”都是最好的方式。

據瞭解,患者一方通常都不會提出走行政途徑。“一旦醫院要求做醫療事故鑒定,對方就指責,這是老子為兒子鑒定,不公正,不肯去。”一位曾在醫務處處理醫患糾紛的醫生說。而司法途徑的成本高、時間長。“患者盡管對治療結果不滿意,但對於醫生究竟要負多大責任,他們心裡並不確定,走程序對他們來說反而風險更大。”這位醫生介紹,“不走程序、醫院賠錢”是大多數糾紛中患方的“標準訴求”。

而醫院方面,通常會在內部先有一個評估。還原醫療過程、分析其中的醫方的責任,由此與患方談判。“如果對方要價非常離譜,遠遠高于法律的程序成本和法定賠償,我們就會堅持走司法的渠道。”小劉說。但醫院面對的尷尬是,即便通過程序確定沒有責任,對方依然不依不饒。

一位醫療律師向財新記者講述了他的一段經歷。在做律師前,他是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婦產科醫生,收治了一名高危產婦。在分娩手術時,母子雙亡。

經過醫療事故鑒定,這位醫生並沒有主觀醫療失誤和責任,但家屬在職業醫鬧的攛掇下,長期在醫院拉橫幅、擺花圈。

這位醫生要求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問題,遭到醫院領導的阻止。“醫院當時說,打不出什麼結果來,患者只會鬧得更兇。”最後由醫生、科室、醫院三方共同賠償了10萬元了事。

醫院的擔憂建立在諸多先例之上。

一位心內科醫生介紹,2010年她剛到醫院,就遇到了一起醫鬧。一位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的老太太,因為體質不適,產生過敏反應,手術後兩年去世。

經過了醫療事故鑒定和法院審判,醫院一方已明確無責任。但老人的兒子——一位派出所所長,依然僱人在醫院門口鬧了幾個月。

正是這樣的事件,讓這位醫生從此上班有了“提心吊膽”的感覺。而親身經歷了醫療糾紛的上述婦產科醫生,乾脆改行做了醫療律師。

缺乏法律、院方的保護,醫生們只求自保。當一些病人帶著錄音筆求診時,醫生們的做法也是事事留存證據。

“住院要有入院評估、入院告知、病程記錄,都要家屬簽字。一個病人往往要寫七八頁紙。”雲南省楚雄州人民醫院的一位醫生介紹,這既是上級部門的文件要求,也是醫生自我保護的需要,“這樣的工作,占據了醫生相當大的精力”。

無從喘息

醫療資源匱乏不均,只能依靠醫生的超負荷勞動支持醫療體系的運轉惡性的刺醫事件也並非不可預防。

四川一家三甲醫院的住院醫師小鄒剛剛參加了一場“心生疾病”培訓。他分析,溫嶺事件中的兇手連恩青有著典型的偏執型人格,屬於高風險患者。如果醫生能夠盡早識別這樣的患者,加強關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醫療風險。他參加的課程,便是教會醫生們如何識別這些在心理或性格上有一定缺陷的病人,如何與他們溝通。在小鄒看來,對醫生而言,這樣的課程遠比防身術要重要。

但是,要讓醫生們識別出這些潛在的風險,技能知識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條件,是醫生們有時間和精力與病人們溝通。

這在絕大多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幾乎是一個奢望。

在分級轉診機制缺位、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情況下,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承受了最大的壓力。有統計數據顯示,三甲醫院發生的傷醫事件,占總數的80%。

“我的門診日,上午是30-40人,下午60-70人。手術日,一天至少四台手術。”溫建民如此介紹自己的工作強度。

這也是三甲醫院醫生們的工作常態。

“在普通門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北京某三級甲醫院一位醫生介紹,“如果給一個病人看病的時間長了,後面的病人看不完,後面的病人也會催促。”醫生們還會遇到一些“無法溝通”的病人,有的病人是無法接受現實,有的則是缺乏基本醫學常識。醫生們反映,患者和家屬最大的認識誤區,就是意識不到醫療本身就有風險,“不是人來了就一定能醫好,醫不好也並不就是醫生的責任。”“醫生們承擔著額外的壓力。”一位接受採訪的兒科醫生說,醫療資源匱乏且不均,只能依靠醫生的超負荷勞動,支持醫療體系的運轉。“醫生真的是很努力了。”同仁醫院的一位醫生,為財新記者提供了一份大多醫院採用的排班表。以四天為一個周期,第一天白班十個小時,從早8時到晚18時;第二天上晚班,從晚上18時到第三天的早上8時;第四天陳則是行政班,上下午各四個小時。這只是基本的工作量。如果在病區,醫生每天早上必須查房,至少兩個小時;若有手術任務,都是在行政班時完成。一台手術,耗時幾個小時乃至十幾個小時,都屬正常。

排班表不管周末或節假日,更無所謂年休假。遇到節假日,常常是日班夜班合在一塊,上24個小時。“節假日在外旅遊的人,有多少是醫生護士?”這位醫生說。

該醫生介紹,現在很多醫院已沒有那麼多的醫生來排四個班次。

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告訴財 新記者,現在各大醫院受歡迎的醫生每天對應80到100個患者,不堪重負。“病人要等很長時間,才輪到和醫生談一兩分鐘、兩三分鐘。病人就有怨氣。除非醫生、醫院一點也沒錯,否則就會小題大作甚至激發惡性事件。”按照中國現在的職稱管理,醫生被分為“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四個層級。住院醫師往往是最辛苦的階段,和家屬接觸最多,事務性的工作也最多。醫學院學生畢業後平均要做至少五年的住院醫師,才有機會晉升。

而在競爭激烈的大醫院,這一周期往往要達到七年乃至十年。從主治醫師開始,則要負擔門診、手術以及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

在現有的晉升機制下,職稱評定對SCI 論文、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等均有要求。“如果沒文章,一輩子都沒有正高職稱,”上述阜外心血管醫院的醫生介紹,“很多醫生熬夜寫文章,八點上班又做手術。”而在沒有承擔科研任務的基層醫院,醫生們同樣為發論文而忙碌。“他不看你的工作量,具體的工作業績。這個評價機制就是看你有沒有論文。現在下面基層的醫生要晉升,就是抄來抄去做論文,花錢到二三流的雜誌上去發。”一位縣級醫院的醫生說。

被低估的付出

“專家號,7 元;普通門診,5 元。

旁邊的寵物醫院,給狗看一個病,

50 元”

醫生們付出如此之多的勞動後,所得究竟有多少?

“十年間,我的門診量、手術量都翻了四五倍,我的工資漲了不到1000 元。”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獲得者,溫建民在中醫骨科領域享有盛譽。

但加上獎金和補貼,溫建民的總收入每月為1萬多元。

溫建民介紹,他的基本工資是4000 多元,這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和各種補貼。“醫生的基本工資是低於公務員和老師的,但工作強度和風險是遠高于他們的。”在醫生們的工資單上,崗位工資設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等級別;薪級工資則依據人事部、衛生部2007年3月印發的《關於衛生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而定,這份文件將醫生技術級別分為初級醫師、中級醫師、副高級醫師、正高級醫師4大級別,每個級別中又進行了細分,共分為13個級別。補貼則是指事業單位補貼以及中醫、精神病醫師等特殊崗位的津貼。

財新記者採訪多位醫生瞭解到,地區不同、醫院級別不同、直管單位不同、個人崗位及職務不同,醫生的基本工資具體金額不一。

全國三級醫院住院醫師的基本工資普遍為1200-1700元, 主治醫師1500- 1800元,副主任醫師1800-2300元,主任醫師2300-3000元,二級醫院、一級醫院、社區門診、基層醫院和鄉村醫生的工資更低。

醫生們的基本工資早非財政撥款。

成都一家兒科醫院的醫生以其所在醫院為例,政府的所有補貼僅僅是按照上世紀90年代的編制人員數量補一部分,約為工資總額的六分之一。醫院其他的一切運營費用,都是醫院自己掙。

“這已經算不錯的,還有很多地方差額撥款只有百分之幾,甚至為零,主要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情況,包括醫院的級別和運營情況。”溫建民介紹說。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的公立醫院開始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按勞分配”的全面市場化改革,在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經濟壓力驟增的情況下,“科室獨立結算”逐漸普及,直至成本壓力分攤到每一位醫生身上。

廖新波抱怨說:“把醫院當企業來經營,從醫院的角度來說,就要盡可能多盈利,這就是市場。真正的公立醫院來講,不應該是這樣的。”“每天我都是有成本壓力的,每天我都欠醫院的錢。”溫建民所說的“欠錢”就是科室成本核算,包括醫務人員勞務費、房租床位等固定資產折舊費、取暖製冷費、水電費、醫療耗材費等直接核算的成本費用,還有行政管理費、公共設施折舊費、公益性支出等間接分攤的成本費。“我們要先把這些錢掙夠,交上去,剩下的錢,才能發工資、補貼、獎金。”“我們的獎金也是很少的。”溫建民介紹說,科室的全部收入要先上交給醫院,醫院扣除基本成本,並給醫院所有醫務人員、行政人員、後勤和退休人員發工資,剩下的錢按比例返還給科室,作為獎金。

“大概只有我們上交上去金額的10%。我們再按照手術數量、管理病例數、值班時間之類的分配。”他說。

在醫院各科室的收入中,醫生的勞務是最不值錢的。“專家號,7元;普通門診,5元。旁邊的寵物醫院,給狗看一個病,50元。手機開機做個檢查,30 元。”北京的一位醫生對此忿忿不平。

“我們應該是靠知識和技術掙錢的,但根據現在服務價格的規定,針灸收費為每次4元,推拿收費每次25元。那些博士醫生還不如路邊洗腳按摩的,誰還 願意學?願意做?”溫建民感嘆。

北京某三甲醫院心內醫生介紹說,一台高風險心臟手術,服務性收費為 1400元,需要一個主任醫師、兩個助手、一個麻醉師、兩個護士,有時還需要搶救人員在旁邊隨時待命。一天下來,平均每人獲得勞動報酬200多元。“和肯德基鐘點工的收入差不多。”服務費用畸低的情況下,醫生們要生存,大處方、大檢查不可避免。

“多做檢查、多開藥、多動手術、多用醫療器械的科室比較賺錢,比如外科、骨科、心內科、放射科,用一個支架多少錢?釘一個釘子多少錢?”北京某三甲醫院住院醫師透露說,在基本工資過低的情況下,獎金差別形成了醫生之間的收入差異。

“要考慮完成創收任務的問題,還要掙獎金。”溫建民認為,扭曲的薪酬體系導致醫生被逼良為娼。

無奈“灰色收入”

扭曲的薪酬體系導致醫生被“逼良

為娼”

“只要提及醫生工資低的問題,緊跟著的反問就是,你們灰色收入高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院長趙平對財 新記者表示,“灰色收入”降低了醫生的社會地位,也降低了病患對醫生的信任度,是醫患關係惡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醫生的“灰色收入”主要包括病患提供的“紅包”、醫藥代表提供的回扣和各類醫院提供的“走穴費”等。

“紅包萬萬不該拿,極個別醫生才會這麼做;回扣是以藥養醫的機制不合理造成的;而走穴是醫生自由執業沒有放開,醫事服務費又遲遲不能落地造成。”溫建民認為,應該深入分析醫生“灰色收入”形成的現實原因,而不能一味責罵。

“現在的媒體也好,公衆也好,都把收紅包這種個別現象標簽化了。”北京某三甲醫院住院醫師表示,幾乎每個醫生都會遇到送紅包的情況。

“住院醫生不敢收,他們都很年輕,要考慮長遠發展的問題;開刀的主任醫師級別高,跟病患和家屬並不熟悉,而且大多德高望重,不會拿這種錢。越是大醫院管的越嚴格,大家也會考慮影響的問題。”他說。

最常見的灰色收入是醫藥回扣。“這不能迴避,所有的醫院都在以藥養醫。”溫建民說。

2006年,發改委公佈的《關於進一步整頓藥品和醫療服務市場價格秩序的意見》規定,“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銷售藥品,以實際購進價為基礎,順加不超過15% 的加價率作價,在加價率基礎上的加成收入為藥品加成。”“醫院的主要收入,包括醫生獎金的主要來源,都靠這15% 的藥品加成。

所以從制度上而言,以藥養醫已經形成了,無論是醫院還是醫生,都要賣藥掙錢。”溫建民表示。

為扭轉以藥養醫的扭曲機制,2012 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公立醫院改革取消藥品加成。

但實際上,取消加成後的資金漏洞該如何填補,並沒有成熟的方案。

“說的是財政補貼和提高醫事服務費這兩大塊,但實際上,2011年全國公立醫院核算發現虧損嚴重,財政補貼難以到位,醫事服務費也只做了部分試點,所以藥品提成仍然是公立醫院的主要經濟來源。”清華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副院長管德林對財新記者表示。

除了有據可查的15% 藥品加成,醫藥代表給予醫生的回扣難以明確計數。

“沒有醫生會主動問醫藥代表要錢,但醫藥代表會以各種形式給醫生好處。”北京某三甲醫院住院醫師表示,“我們也覺得那這種錢是很恥辱的,但醫生收入太低,他把這錢拿來,有多少人能抵抗

這個誘惑?”

至於“走穴”費用,則被業界視作為制度所“灰色化”的收入。從上世紀90年代起,醫生“走穴”暗地成風。“出去參加學術會議,到小醫院和民辦醫院會診、做手術,每次可以拿到1000- 2000元報酬。但是,現在管控很嚴格,這叫非法行醫,被同事領導知道了影響很不好,出了醫療事故又是大麻煩。”北京某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說,“為什麼我們要偷偷摸摸的,而不是光明正大的

去賺錢?”

“關鍵還是放開醫師自由執業,至少應該先多點執業。”溫建民表示,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醫生是與律師類似的自由職業者,可以與多個醫療機構簽訂合同,也可以自己開私人診所。“自由執業制度可以讓醫生完全脫離醫療機構的束縛,醫生的工作價值將在市場競 爭後得到最大化,同時,醫生的流通是有利於醫療資源平衡,有利於更好的為公衆服務。”

後繼無人

“我們的後代還要不要做醫生?”缺乏安全與尊嚴的執業環境,醫學正失去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

前文提到的文玫在今年8月選擇了辭職。其實,明年是她從業第十年。按照醫院的規定,她可以競聘主治醫生了。這意味著可以退居二線,減少和病人、家屬接觸,收入也能提高。可是,這對她已經沒有吸引力。她認為,醫生無論職稱高低,都一樣得不到尊重,面臨同樣的人身危險。

2010年,和文玫一起入職那家三甲醫院的同事有12個。

截至2013年,已經有四個辭職,在外資藥企做藥物研究或者組織學術會議。文玫苦笑著說,他們的收入是她的3倍,充分證明“看病的不如賣藥的”,在4.5元的掛號費里,醫生的價值遠遠得不到體現。醫護人員流失的現象,出現在各地醫院,尤其是優秀人才聚集的三甲醫院。溫建民告訴財新記者,親眼看到八個“好苗子”走了,都是非常優秀的醫生,轉行去賣藥了。

文玫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以後在中國從醫。她的碩士導師甚至明確要求考大學的女兒,“除了學醫,你學什麼專業都可以”。

中國醫師協會在2011年進行了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希望自己子女從醫的醫師僅6.83%,而不希望的達到78.01%。而在2002年的首次調查中,此兩項比例分別是10.89% 和53.96%。

刺醫事件頻發,也讓正在就讀的醫科學生產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南方醫科大學五年制臨床專業本科生小徐對財 新記者說,現在醫學院里的負面情緒很大,“除了新聞報道里頻繁的醫患傷害事件,臨床工作中接觸到的一些病人和家屬也讓老師感到很失望。”老師的情緒對學生會產生影響。

小徐說,老師曾經用“農夫和蛇”比喻醫生和患者的關係。“治療的時候醫生肯定是想把病人醫好,病人也對醫生畢恭畢敬,但是一旦出現一點問題,病人就馬上翻臉,反咬一口,實在讓人寒心。”北京某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碩士生在學校論壇上發帖吐槽:混到主任醫生要好多年,社會地位高又怎麼樣,也一樣被捅死。“當時腦子被驢踢了,學什麼不好,學醫!我孩子要是想學醫,打斷他腿!”還有人說,“想想以後無休止的夜班、加班和隨時會出現的生命危險,真是覺得別當醫生了,直接做科研或者轉基礎算了。”在悲憤、迷茫的情緒中,莊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被調侃成另一個新版的醫學生誓言,“你是否願意從事這樣一份職業,打著雞血賣命,低聲下氣幹活;一生與患者為伴,愛她、治癒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她,但卻沒人保

護你……”

當很多人憤懣吐槽時,也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積極為未來做準備。文玫說,她看到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都抱著厚厚的培訓教材,準備美國執業醫師資 格考試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e Examination(USMLE)。通過該考試,就可獲得在美國的行醫資格。

不僅是在讀的學生,在很多醫院里,越來越多的年輕醫生在準備這個考試。當年和文玫一起入職的12人中,就有兩個人正在報考。文玫說,他們會是第6個和第7個離職的人,USMLE 也是她未來的選擇之一。

“在美國, 醫生被當作寶, 可是,在中國,醫生被當作狼。”文玫介紹,朋友圈里已經組成USMLE 的群,去了美國的先行者,都會熱情地幫助後來人。

中國醫生的工作量大,有足夠的臨床經驗。需要的,只是英語能力而已。如果去不了美國,她就去和睦家之類的私立醫院,或者再也不做醫生了。

ECFMG(外國醫學畢業生教育委員會)2011年報稱, 按照國籍,2011 年中國拿到ECFMG 證書的人數是289 人,占證書發放的3% ;按照醫學院,則是310人,占3.2%。

從1987年到2011年, 按照國籍排序,中國拿到證書的人數排在第五位,緊隨印度、美國、巴基斯坦、菲律賓之後。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和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則向美國輸送了最多的畢業生。

大量優質生源流失、醫學院招生困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醫生都對這一行業的未來表示悲觀:等我們老後,誰來給我們看病?

文玫的公公是江蘇有名的中醫,從醫50多年,一直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他反對文玫放棄醫學。

這位老醫生對文玫說,“在正常社會,人們是能理解醫生的。社會正義會越來越多,理解越來越多,尊重生命的人,也越來也多”。

可是,近期的醫生被殺害的事件,讓這位70多歲的老中醫也頓感迷茫,“我們的後代還要不要做醫生?”本刊記者李雪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01

“憤怒”的監管官員:為什麽華爾街總是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759

直言快語的CFTC理事Bart Chilton,在臨別贈言中道出了監管機構永遠的痛:華爾街巨頭可調動的金錢和資源,遠遠高於CFTC這樣的監管機構,這使得金融行在危機後仍然沒有受到亟需的監管。 作為一名在CFTC供職達30年的資深委員,他在離開前抨擊稱: “正如我們一直懷疑的,華爾街仍然在按照他們的劇本,竭盡所能的逃避後金融危機時代大量監管新規。華爾街的武器庫包括雇傭人脈極高的遊說人,這些人的數目10倍於國會議員;雇傭開價1000美元每小時寫訴狀的律師為自己辯護。華爾街利用大量的遊說力量包圍一個對金融知識幾乎為零的總統。” 他認為從中得到的結論是: “我因此得到的教訓是:金融部門權力是如此之大,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能把一切事情落到自己的掌握之中。” “華爾街影響政策的能力,高於任何一個監管機構或者一小群監管團體。” Chilton在離職前不忘吐槽一下吝嗇的美國政府,他認為如果CFTC能夠獲得多一點撥款的話,所有這些問題可能都會得以解決。 比如在2013財年,盡管我們要承擔更多的監管責任,但CFTC申請的3.08億美元資金,最終只落實了1.95億美元(比前一年還少1000萬美元)。“有很多惡棍的罪行逃脫了懲罰,正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追查。”他還說,SEC承擔的法定職責,也和其能獲得的撥款嚴重不匹配。 不堪重負的監管機構再加上資金匱乏,導致華爾街公司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當“華爾街與監管機構打交道的時候,他們總會說,‘你們為什麽不特赦我們呢?’,當這一招不奏效之後,他們會要求你完善監管。如果這個策略還是不奏效,那麽就走法律程序。 訴諸法庭看上去仍然只是華爾街的常規武器,現在他們開發出了更致命的精確制導武器:動用資源阻撓關鍵監管機構的負責人提名。 原計劃在年底進行的Timothy Massad接替CFTC現任主席Gary Gensler的提名投票已經被推遲,估計最早要等到2014年2月才會開始。Massad曾擔任美國財政部Tarp資產救助計劃的負責人。 推遲投票意味著多德-弗蘭克規則正式執行可能會延遲,並將為華爾街贏得時間。這也正是他們一直以來想要的:竭盡所能的阻撓金改法執行。 Chilton說華爾街永遠贏的秘密很簡單。金融業高管在“每一次大選中的捐款,比任何其他行業給的錢都要多。而在2008年秋季之後,金融業每一個季度的利潤都在增長,而在此之前正是華爾街讓美國經濟陷入巨大危機。” “當其他行業還在危機泥潭中苦苦掙紮時,金融業已經率先一步跨出了困境,當然他們從來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機會。” 如果你嫌上述論述過程太冗長的話,Chilton用一句話概括概括自己的觀點: 除非采取措施遏制華爾街這種能淩駕於監管機構之上的高能力,否則其他經濟部門終將成為金融業的人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4

《憤怒的小鳥》折翼 Rovio去年利潤腰斬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52
該公司在2012年的營收為1.522億歐元,為2011年7560萬歐元的兩倍多。
由於Rovio在新遊戲、ToonsTV卡通頻道以及《憤怒的小鳥》主題電影的投資,該公司的淨利潤慘遭腰斬,從2012年的5550萬歐元下降至2013年的2690萬歐元。
2013年,47%的Rovio營收來自消費者產品部門,該部門經營範圍從衍生玩具、圖書以及其他授權產品。在2012年,這一部分營收佔到總營收的45%。這一數據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Rovio的非消費者產品部門的營收在2013年出現下降,其降幅為1.2%,至8270萬歐元。
當Rovio發佈其2012年業績時,該公司稱《憤怒的小鳥》當時的月活躍玩家達到2.63億。在2013年業績報告中,Rovio沒有提及這一方面的數據,但表示《憤怒的小鳥》下載數量已經超過了20億次。
Rovio CFO赫科普•索恩寧(Herkkop Soininen)表示:「經歷了三年的強勁增長,2013年將是打基礎的一年。」
索恩寧說:「我們在新商業領域,例如動畫和視頻發佈方面進行投資,在遊戲產品中嘗試新的商業模式,並在消費商品授權方面繼續鞏固我們的強勢地位。」
Rovio CEO邁克爾•亨達(Mikael Hed)則強調2013年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中包括旗下ToonsTV視頻播放量超過20億次,而在2013年9月份還只有10億次。ToonsTV於2013年3月開播。
另一方面,Rovio員工人數也在去年實現增長,從2012年末的500人增長至2013年底的800人。不過,該公司發展正受到「免費增值模式」的威脅。目前,「免費增值模式」在谷歌(微博)和蘋果應用商店被極力推崇,該模式允許免費下載遊戲應用,但通過應用內購買虛擬產品和廣告賺錢。
Rovio旗下競速遊戲《憤怒的小鳥Go!》(Angry Birds Go!)是公司對「免費增值模式」的嘗試。該遊戲於2013年12月發佈,但其吸金能力實在一般,在蘋果美國應用商店iPad遊戲收入榜上排名79位,在iPhone遊戲收入排行榜上位列125位。
《憤怒的小鳥Go!》的盈利能力遠不及同一商業模式的《部落戰爭》(Clash of Clans)和《糖果粉碎傳奇》(Candy Crush Saga)。
《部落戰爭》開發商Supercell旗下兩款遊戲在2013年所創造的營收為8.92億美元(約合5.296億歐元),為Rovio的四倍,要知道Supercell只有132名員工。與此同時,《糖果粉碎傳奇》開發商King在2013年的收入為19億美元(約合11億歐元)。
在部分消費者對《憤怒的小鳥Go!》應用內購買模式提出批評後,Rovio營銷主管彼得•維斯特巴卡(Peter Vesterbacka)回應稱:「免費增值雖然是最佳的貨幣化模式,但首先你必須研發出偉大的遊戲。」
維斯特巴卡還說,免費增值對於玩家也是公平的模式。他說:「只有在你獲得滿意體驗後,願意花錢的時候才會有支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84

馬航連遭重創 家屬憤怒質疑“馬航是白癡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048

馬航飛機在烏克蘭被擊,不敢相信的家屬在吉隆坡機場聚集,要求獲得相關信息,但尚未得到明確回複。 搭載295人的馬來西亞航空播音777客機原定於北京時間今早6:10從阿姆斯特丹抵達吉隆坡。該航班在烏克蘭俄羅斯邊境處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機上乘客家屬對此表示難以置信。許多機上乘客飛回馬來西亞,參加一年一度的穆斯林傳統節日開齋節(Eid al-Fitr festival)。 乘客家屬Noor稱, 我們本來計劃一起慶祝開齋節。 Noor的姐姐在日內瓦生活超過30年。這次是她五年來第一次回馬來西亞。 烏克蘭稱,是親俄恐怖份子擊毀了這架飛機。 馬航MH-17事件是馬航今年的第二次災難。此前,搭載239名乘客的馬航MH-370航班神秘失蹤。 家屬對航空公司尚未公布乘客名單感到憤怒。 一名家屬斥責馬航。 馬航是白癡嗎?我們只想從馬航處獲得乘客名單。 他說,他的姐夫和一名兩歲大的嬰兒可能在該航班上。另一位乘客家屬稱,Facebook都比馬航的媒體網絡有效率。 這真是可笑,我們只是要乘客名單,僅此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11

俄羅斯忙於撇清幹系 憤怒的澳洲人要禁止普京參加G20會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295

在俄羅斯支持的烏克蘭反政府武裝有很大嫌疑時,俄方竭力撇清幹系,並指責烏克蘭政府。因不滿俄羅斯對馬航MH17客機被擊落事故的反應,澳大利亞威脅,如俄方不幫助推動調查,就會設法禁止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今年11月的G20峰會。 澳大利亞總理艾伯特(Tony Abbott)昨天批評俄羅斯對馬航客機墜毀慘劇的反應,稱“讓人非常、非常不滿意”。他認為,俄羅斯支持的烏克蘭反政府勢力有嫌疑,所有跡象顯示,擊落馬航客機的導彈來自該勢力控制區,俄政府絕不能包庇這股勢力。 艾伯特說: 不要任何搪塞、不要任何借口、不要任何相互指責、不要對那些可能得到俄羅斯支持、又可能牽涉此次可怕事件的人有任何庇護。 當記者問到普京該不該參加11月的G20峰會時,作為東道主澳大利亞的領導人,艾伯特回答:“我們先觀望,看今後怎麽發展。” 艾伯特要求俄羅斯支持全面又公正的國際調查,呼籲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立即展開獨立調查的決議。他還說: 因為發生在烏克蘭的領空俄羅斯就可以擺脫責任,這種觀點經不起真正仔細的推敲。 對艾伯特的講話,俄羅斯方面憤怒回應: 艾伯特先生的言論不可接受。……艾伯特先生本人沒有親自收集證據,沒有拿出行動,只憑推測,這是在犯罪。 本月17日,在飛經俄烏邊境的烏克蘭領空時,一架馬航MH17航班波音777客機被導彈擊落,機上28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無人生還。遇難者主要來自荷蘭和澳大利亞,荷蘭公民有150多人,澳大利亞公民有28人。 次日的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期間,俄羅斯代表丘爾金在發言中首先“撇清”,稱俄方與馬航客機墜毀“沒有任何關聯”,就針對俄羅斯的“含沙射影式攻擊”表示強烈不滿。 丘爾金指責美國和歐洲國家偏袒烏克蘭,令局勢進一步激化。他按普京的說法,重申“客機是在烏克蘭墜毀,烏克蘭對事件顯然負有責任”,因為“任由民航客機穿越危險的戰區”反映了“烏克蘭當局不負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96

俄羅斯不配合調查,憤怒的荷蘭人要求歐盟重新審視對俄關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297

(蘭首相馬克·呂特接受記者提問) 面對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親俄武裝擊落馬航MH17航班,同時正阻撓調查人員進入現場,荷蘭和英國呼籲歐盟重新審視與俄羅斯的關系。 周六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和英國首相卡梅倫發布聲明稱,俄羅斯總統普京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行動,並對分裂分子施加影響保證調查人員能夠進入墜機現場。” 荷蘭和英國還籲歐盟應該考慮對俄羅斯實施新一輪制裁。兩國首相稱歐盟需要“在有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親俄分子擊落馬航航班後,重新考慮與歐盟的關系。” 周五奧巴馬發表講話,稱有證據顯示親俄分子控制區域發射的地對空導彈擊落了馬航飛機。 烏克蘭方面稱,墜機事故現場親俄武裝阻撓烏克蘭政府專家收集墜機證據,並威脅扣押調查專家。 烏克蘭政府稱:“這些恐怖分子在俄羅斯的幫助下,試圖毀滅事故現場的證據。” 有十數名歐安組織調查人員稱,他們發現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道路被一輛分裂分子放置的大巴截斷。 荷蘭外長Frans Timmermans說,當聽聞298名墜機現場遺體沒有得到“恰當處置後”,他的反應是“暴怒”。 Frans Timmermans說,除非那些為災難元兇,那些元兇幕後支持者被繩之以法,荷蘭政府永遠不會罷休。 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周六俄羅斯罕見的承諾將對烏克蘭東部分子施加影響,要求叛軍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分歧。觀察家認為這意味普京朝與國際社會和解前進了一小步。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五稱,擊落馬航飛機的導彈來自親俄分裂分子控制地區,俄羅斯訓練這些武裝人員如何使用地對空導彈。 烏克蘭政府出示照片顯示親俄武裝使用了山毛櫸(bulk)地對空導彈。照片顯示一枚尾部帶有黑煙的導彈射向天空。烏克蘭情報部門稱這就是擊落馬航航班的導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97

俄羅斯憤怒回擊制裁 警告歐洲要小心能源價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164

俄羅斯外交部周三(7月30日)發表聲明稱,抨擊美國及歐盟將為其對俄羅斯實施的“破壞性的、短視的”制裁付出“明顯”代價,警告歐盟將承受更高的能源價格。 一天前,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發起了新一輪更嚴厲的制裁,瞄準了銀行、石油和軍事行業,希望能促使俄羅斯總統普京重新考慮他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 俄羅斯外交部表示,除了使俄美關系進一步複雜化,相關制裁不會起到任何作用。該部並指責美國采取“不義的”貿易手段。 俄外交部還表示,烏克蘭政府和西方應該對烏克蘭東部不斷增多的傷亡負責,而不是俄羅斯。 另外,對於歐盟的新一輪制裁,俄羅斯外交部稱,歐盟制裁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歐洲能源市場價格上漲,這是“不負責任舉措”,將妨礙俄羅斯與歐盟的能源合作。 俄羅斯某受制裁的銀行高管表示,他擔心俄羅斯政府可能將歐美資產收歸國有,比如建於庫頁島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 上月,由於烏克蘭拒絕支付賬單,俄羅斯停止向烏克蘭國內市場供氣。但俄羅斯通過烏克蘭向歐盟供應天然氣保持正常。 2006年和2009年俄烏兩國曾發生兩次天然氣爭端,俄羅斯停止通過烏克蘭向歐盟供應天然氣。歐洲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 俄羅斯供氣量占歐盟需求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通過烏克蘭過境。目前烏克蘭天然氣需求較低,儲氣庫儲量僅為一半。專家表示,擔心歐盟一入冬,天然氣供給將成為問題,天然氣價格可能上漲12%。 去年烏克蘭天然氣需求為450億立方米,嚴重依賴俄羅斯進口,特別是冬季。2009年,歐盟通過烏克蘭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約占自俄進口量的80%。 此後歐盟通過烏克蘭進口天然氣比例降低。得益於自挪威和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進口歐盟能夠保證滿足必要的天然氣需求和較高的天然氣儲備。 俄羅斯近還日宣布,將從8月1日起限制從波蘭進口水果和蔬菜,並稱有可能擴大到整個歐盟。雖然俄方稱這麽做是因為其不符合檢疫標準,但波蘭認為這是俄羅斯對歐盟制裁的一種報複行為。28日起俄羅斯也已經停止從烏克蘭進口乳制品、食物和蔬菜腌制品等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47

那個憤怒林懷民·舞者·馬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002

從《微塵》里,臺灣觀眾看到的是臺灣社會的不公,德國伍爾斯堡舞動藝術節的藝術總監聯想到的是二戰。林懷民心里的“微塵”,實際上是《金剛經》里的“微塵眾”,渺小的眾生。“二十年過去,我沒有改進,《九歌》里,我的題目是‘神從來沒有來’,我講的是人的渺小跟可憐。”林懷民說。 (雲門舞集供圖/圖)

人到中年的雲門舞集終於居有定所,42年後擁有一個統一的家——雲門劇場。

雲門新作延續其傳統。《白水》+《微塵》,前者如珍珠奶茶,後者如嚎叫的安魂曲。

林懷民+馬可,制造奢侈的清貧和優雅的憤怒。

雲門舞集的最新作品《白水》和《微塵》,服裝出自設計師馬可之手。

馬可最早看雲門舞集的演出,是2004年在香港看《水月》。她至今印象深刻:《水月》的舞臺設計非常特別,斜上方有一面傾斜的鏡子,觀眾可以同時看到演員本人和鏡子里的演員,演出過程中,舞臺地板上會慢慢註水,演員就在水里舞蹈。

馬可看了不少現代舞,也給一些舞團設計過服裝,看完《水月》,她發覺:“原來現代舞也可以這麽傳統、這麽古典,那種語言是林懷民老師特有的方式。”

2014年11月19日,她在臺北“國家戲劇院”看了《白水》和《微塵》的首演。和雲門過去的演出一樣,觀眾照樣毫不吝嗇他們的掌聲和眼淚。

第一場是《白水》,背景幕布是不停流動的溪水,跟近幾年的雲門作品不同,舞蹈不再盡是充滿禪意、出人意表的招式,而是溪水一般流暢靈動,並不費解。

十五分鐘中場後,接下來的《微塵》,跳的是戰爭和災禍,配樂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旋律充滿肆意的咆哮、嘶吼和哀號,完全是地獄的聲響,背景幕布是嶙峋的石頭、巖塊,舞步則沈重得像是直接跺在觀眾心坎上。

舞者跳完《微塵》回後臺,紛紛急著找水喝——這出長22分鐘的舞蹈,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張開驚恐的嘴,像是蒙克名畫《嚎叫》里的形象。

謝幕,照林懷民要求,獻花環節取消,舞者也沒有例牌雙手觸地的90度鞠躬,而是站成整齊的一排,莊嚴肅立。

燈光下,舞者身上的衣服呈現深淺不一的斑駁棕色。“嚇死人,”林懷民忙不叠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贊嘆,“近看統統驚人得不得了。”

首演後臺,還有兩個林懷民的老朋友。蔡琴給自己的定位是“慰勞舞者”,唱完《恰似你的溫柔》和《讀你》,她舉起玫瑰花當麥克風,請龍應臺講話。那時龍應臺還未卸任臺灣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的職務,她對後臺的舞者們說:“雲門的舞,不只是有動作、音樂、感覺,後面還有思想。尤其是去歐洲那種經歷過很多歷史的地方,這個思想會打到他們。所以我們很珍惜你們。”

12月19日,《白水》《微塵》在林懷民的家鄉嘉義演出;到12月27日為止,在全臺灣巡演15場。

2014年11月下旬,林懷民坐在臺北“國家戲劇院”的露臺上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 (南方周末記者 李曉婷/圖)

簡直是趕盡殺絕

馬可從沒問過,林懷民也沒說過,為什麽他會找馬可為《白水》《微塵》設計服裝。

但兩個人的合作看上去順理成章。“我做‘無用’,是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跟我的設計聯系起來的可能性,在追求東方精神上,我跟林老師是相通的,在視覺上我們也都是追求極簡的。”馬可在臺北的酒店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2008年,林懷民看到馬可設計的“無用”系列,那些手工制作、強調奢侈的清貧的服裝,讓他感覺,“就知道她會做出對的東西。”

合作開始,兩個人溝通很少,關於《白水》,林懷民說的是:背後會出現黑白的影像,整體的色調希望比較淺,氛圍會是比較流動的感覺,你一直做的白衣服就很好;《微塵》的意見更簡短:衣服大概是深色的。

林懷民很快發現:“馬可做衣服,有趣得不得了。”馬可第一次到雲門,給舞者量體,還“采訪”他們:在雲門多少年,之前在哪里跳舞、跳哪些舞,雲門跟之前的舞團有什麽不同,在雲門會學些什麽,每天怎麽過……

第二次跟舞者見面,馬可能準確地叫出每一個人的名字,更讓林懷民驚訝的是,她最後做出的衣服,完全是舞者本人的樣子。

2014年5月,馬可交出《白水》的服裝。第一個走出來的舞者,就把林懷民嚇了一跳。“她是一個非常穩重、安靜的舞者,她一穿那個衣服,哎呀,變成國史館很嚴謹的那些太太們,坐在那邊一本正經做事情的樣子。”

馬可為《白水》和《微塵》分別設計了21和25套服裝,用料和款式都不太一樣。《白水》里裙子的裙擺就有不同效果,《微塵》的衣領是舞者穿上後,再撕成不同的開口,“人的脆弱的東西就出來了。”林懷民對南方周末表達自己“很滿意”。

更多細節觀眾其實是看不清楚的。林懷民提醒過馬可,舞臺離得遠,不必做得這麽細。馬可不理會。《白水》里,馬可給舞者周章佞設計的是一件長裙,後片做出很多密褶,“她轉身以後,褶皺的下面,有些地方是半透明的,能看到身體的某些線條,但有些部分,你能看到的是材質通透的效果。”

舞者站立不動時,裙擺下垂,一旦旋轉起來,裙擺就會充分打開。周章佞穿上這件裙子,自然而然設計了很多旋轉的動作,在舞臺上,裙擺隨她的轉動,展開成一朵向內收緊的巨大花冠。

舞者穿上後即興舞蹈,林懷民再把這些即興段落修改、組合,發展成完整的節目。節目單上《白水》的編舞,署名因此變成:林懷民和雲門舞者。

《微塵》的服裝,每一件的棕色都不一樣,每一件都需反複染十五六次。“染液每一次滲透就增加一分厚度,十幾次後,就比原來的面料厚多了,有點類似於皮革的質感。幹燥的時候,衣服可以像鎧甲一樣站在那兒,但是要把它揉搓變軟,至少軟到不會妨礙舞者的動作。”馬可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布料每天最多能染一次,染完後要在日光下曬幹、再染,這樣顏色才能吃進纖維里。這時已是10月,有一陣雨特別多,等太陽,只能幹等。此時首演已經逼近了。馬可不著急:“我也不能催太陽,只能等待。我沒有擔心過,自然界就是這樣,它不會永遠是晴天,也不會永遠是雨天,太陽一定會出來的。”

《微塵》的服裝拿到,已是演出當月。等太陽的時間里,林懷民從不催促馬可,他尊重馬可的方式,也知道急不來。看到衣服,他又忍不住連連驚嘆,“每一件衣服染了十幾道,簡直是趕盡殺絕。”

馬可給舞者設計服裝的過程讓林懷民覺得有趣,同時很吃驚:她第二次跟舞者見面,已經能準確地叫出每一個人的名字,而她最後做出的衣服,完全是舞者本人的樣子。 (無用供圖/圖)

一路害怕一路下去

決定請馬可設計服裝後,林懷民最先給馬可放的音樂是肖斯塔科維奇。

和雲門過去的音樂相比,這要通俗很多。林懷民過去編的舞蹈,音樂往往冷僻和出人意料。《松煙》的題材完全中國——用結合傳統東方拳術、太極的舞蹈,表現中國書法的美,音樂卻來自現代西方,用的是約翰·凱奇的音樂。這位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最知名的作品之一《4′33″》,里面沒有一個音符,實際上是長達4分33秒的靜默。

雲門舞集的舞蹈里,有的是這樣的混搭。《九歌》里用的是日本的雅樂;講佛教故事的《流浪者之歌》里,用的是格魯吉亞的民歌。

並非學舞出身的林懷民,沒有什麽界限。他編舞經常是這樣的過程:一開始並不知道要做什麽,也無法表達,就一股腦進入叢林冒險,這樣做看看,那樣做看看,一路害怕,一路試下去。

音樂也常常是猛然間撞上的。十幾年前,林懷民聽到肖斯塔科維奇的唱片,其中有他最著名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他很受震動,想拿來編舞,馬上又自我反駁,“用世界名曲去編舞是自殺的行為。”聽眾早有自己的一套想象。

近幾年災難越來越頻發,讓林懷民感覺:21世紀就是一個災難。他開始編《微塵》,想講講這件事。編著編著,肖斯塔科維奇又跳了出來。

2014年,雲門舞集去德累斯頓演出,林懷民開始研究第八號弦樂四重奏,這時舞已編了一半。德累斯頓是歐洲古城,1945年遭盟軍轟炸,夷為平地,兩個月後歐戰結束。15年後,肖斯塔科維奇在這里,用三天寫出了一生中最有名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並題獻給“法西斯與戰爭的受害者”。

這讓林懷民最終決定用它為《微塵》配樂。但樂曲只有22分鐘,太短,得有個搭配,同臺演。2012年,他去臺東池上鄉(臺灣最有名的有機稻米種植地,林懷民在這里創作和演出了《稻禾》)看稻田,路遇立霧溪,立即有了《白水》的靈感。

《白水》的配樂是薩提的《吉姆諾佩第》,在歐洲,它耳熟能詳的程度相當於中國的《茉莉花》。“我猜這旋律一出來,很多人會想,雲門開始用冰果室音樂編舞了。”林懷民笑,但他覺得對,“調子很像水的感覺,因為後面要嚇大家一下,所以前面一定要這樣”。

林懷民把《白水》和《微塵》比作檸檬水和伏特加,一個清新,一個重口味。一位臺灣觀眾不同意“伏特加”,她看到的是臺灣社會的不公,“應該是保力達B加國濃鮮乳(臺灣勞動階層經常混合飲用的飲料),這更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看了《微塵》,她的焦慮很具體:“臺北在選市長,可是我們又能做什麽?”

德國伍爾斯堡舞動藝術節的藝術總監看完後落淚,一開口,跟林懷民談的是二戰。2015年5月,《白水》《微塵》將在該藝術節演出。

“《微塵》講的是一個普遍情況。”林懷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永遠知道,古跡不應該被拆,樹不應該被砍,海岸不應該去蓋美麗灣,這都是我們的焦慮。那個憤怒你也可以上街吵,就我來講,那個憤怒要出來,我有舞蹈。”

臺灣作家駱以軍覺得《白水》《微塵》是林懷民的一次歸零。

林懷民笑:“當然永遠希望歸零,可是做著做著,會跑出來一個尾巴,那個尾巴是切不斷的,還是你的體質。”

林懷民的“微塵”,實際上是《金剛經》里的“微塵眾”,渺小的眾生。“二十年過去,我沒有改進,《九歌》里,我的題目是‘神從來沒有來’,我講的是人的渺小跟可憐。”林懷民很誠懇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26

调查|拼车市场熟了:九成用户对停补贴不愤怒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54


调查|拼车市场熟了:九成用户对停补贴不愤怒


张雨忻


和屡遭政策质疑的专车服务不同,同样作为新兴出行服务的“拼车”,因为公益性的天然基因,成为了行业和政府鼓励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多竞争者快速进入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被称为“拼车三强”的嘀嗒拼车、天天用车和51用车相继拿到大额融资,而出行巨头滴滴快的则随即推出“滴滴顺风车”抢占市场。在资本的裹挟之下,这个市场被迅速催熟,甚至已经有创业公司开始死亡。


然而在这个被迅速催熟的市场中,用户对不同拼车产品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如何?他们为什么要使用拼车服务?又对拼车服务有什么不满?车主的痛点在哪?


很多问题,都需要被更认真地调查和解答。


企鹅智酷发起关于拼车服务的在线调查,共有4578名网友参与。为提高数据的精准性和代表性,企鹅智酷已根据CNNIC公布的中国网民结构对样本进行了抽样匹配。以下便是这次调查的发现和结论:


1、拼车市场竞争激烈,尚未出现巨头




大部分用户不止使用过一款拼车产品,这其中嘀嗒拼车的用户使用率最高,达到37.1%。而与嘀嗒拼车一同被称为“拼车三强”的天天用车和51用车的使用率分别是13%和10.5%,分列第三和第四。


凭借滴滴在打车和专车市场中所积累的用户,上线半月左右的滴滴顺风车在拼车市场中的份额迅速攀升,已达到18.2%,位居第二。而就在滴滴顺风车推出前夕刚刚宣布停止服务的爱拼车的用户使用率仅为5.5%。


目前,尚未有哪家产品已处于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嘀嗒拼车虽然排名第一但也受到来自滴滴顺风车用户快速增长的压力。而且,不同拼车产品之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可替代成本较低,加上超过20款拼车产品的存在,39.6%的用户也使用过来自主流拼车产品之外的拼车服务。


2、用户选择拼车是因为“便宜”和“方便”




出行服务市场是一个依靠资本和补贴快速培育起来的市场,其中的用户已经对“低价”和“补贴”习以为常。而拼车服 务的价格普遍低于打车和专车,53.1%的用户便是因为“低价”而选择了拼车服务。或是因为价格本身已经很低,用户对补贴的敏感度有所下降,仅15.5% 的用户是因为补贴而使用拼车。


目前,大部分拼车服务采用提前预约的方式约车,近半数用户认为这样约车很方便,并因此而选择使用拼车。此外,20.7%的用户看重拼车服务附加的社交价值。


3、安全隐患是拼车用户最大的顾虑


与打车和大部分专车服务不同,拼车服务的提供者均为私家车主。虽然政府承认拼车的合法性并鼓励拼车,但由于私家车主不好监管,仍有39.9%的用户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目前,已有一些拼车服务提供商推出“拼车险”来应对这种情况。


23.2%的用户认为车主的响应速度不够快。相比打车和专车,提供拼车服务的车主数量目前仍有限,且“顺路搭车”的机制和搭车次数的限制使得车主和乘客的匹配效率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嘀嗒拼车、滴滴顺风车等均取消了对搭车次数的限制。


4、拼车服务从“固定路线出行”向“即时出行”场景延伸




35%的用户选择在上下班通勤这样的固定路线出行时使用拼车服务,这也是拼车服务最基本和核心的使用场景。


与之相当的是,34.4%的用户在有即时性用车需求时也会选择拼车服务。随着拼车产品功能的不断演进,车主能够更加个性化的选择接单,对用户即时性用车需求的响应能力也在提升。这使得拼车服务的体验与打车和专车逐渐趋同。


5、半数用户对拼车人数无所谓


目前主流拼车产品提供的大多为一对一拼车服务,然而大部分用户对拼车人数并没有特别的偏好。53.4%的用户表示无所谓几人拼车,38.2%的用户更喜欢一对一拼车,喜欢一对多拼车的用户仅为8.4%。


6、若停止补贴,近九成用户不弃用




目前,大部分拼车产品都向用户提供补贴,而随着滴滴的加入,新一轮拼车补贴战开战在即。虽然补贴是迅速培育拼车 市场的一个好办法,但拼车用户对补贴的依赖性却并不高。半数用户表示补贴停止后完全不会影响自己使用拼车服务,37%的用户表示仍会使用拼车服务,但频次 降低,可见不会因为停止补贴而弃用拼车的用户达到了86.6%。或是因为拼车服务的价格已经是目前所有出行服务中最低的。


7、用户对拼车的满意度高于打车和专车




对于使用过拼车的用户来说,他们对打车服务的满意度最低,仅为15%,专车服务和拼车服务相当,其中拼车略高于专车,满意度达到45.2%。


虽然出行领域的创业者普遍认为拼车是一个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都相对偏低的用车服务,但使用过拼车服务的用户却并 不这么认为。从Uber人民优步在用户中的迅速渗透可以看出大量有出行需求的用户仍为价格敏感型,拼车服务的低价击中了用户的痛点。另外,由于对路线事先 有所规划,专车服务饱受诟病的“司机不认路”现象在拼车服务中出现的可能性较低,而专车所额外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和增值服务(例如WiFi、矿泉水等)或许 并不是拼车用户的真正需求所在。


8、车主的痛点:分摊日常开销


66.4%的车主表示他们提供拼车服务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摊车辆的日常开销。虽然车主的需求与收入直接相关,但与出租车司机和大量专车司机将开车作为职业不同,仅有5.1%的车主将拼车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与不同用车服务之间的业务形态差异有直接关系。


另外,也有13.2%的车主将社交视为他们的主要诉求,而社交属性也是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天天用车等产品的创始人们在各个场合所反复强调的。


9、六成车主愿意长期提供拼车服务




64.5%的车主表示喜欢这个角色,希望长期做拼车服务的提供者。27.5%的车主将视收入情况来决定是否要继续提供拼车服务。可见拼车服务对车主产生的粘性比较高。


提供拼车服务确实能给车主带来一些收益回报,这或是车主愿意长期提供这项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是,用兴趣驱动取代利益驱动。用天天用车创始人翟光龙的观点来说,拼车带来的金钱回报只是一部分,共享经济带来的乐趣更为重要。


结语:拼车服务的公益性定位和商业化野望


与专车不同,拼车目前不仅无需面对监管带来的风险,反而受到鼓励,这也刺激了拼车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拼 车市场是否会出现巨头、巨头会是谁,尚无法定论。无论从企鹅智酷的调查数据还是公开资料来看,嘀嗒拼车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拼车产品,但滴滴顺风车涨势 强劲,是最大的“搅局者”。


无论是乘客还是车主,“省钱”都是他们选择拼车最重要的理由。用户和车主对拼车服务均表现出较强的黏性。目前这 一商业模式之所以能低价提供出行服务,是因为几乎所有的拼车产品都定位为“公益性搭车服务”,即产品运营方不从出行服务中获利。因此,拼车产品也在试图讲 一些与打车、专车等出行服务不一样的故事,其中社交是故事的焦点。


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天天用车等产品的创始人们在各个场合所反复强调自己的社交属性,希望车主和用户都不再将 自己仅视为一个出行工具,而是能够结交朋友、建立圈子的一个新方式。而面对拼车产品的社交野心,陌陌也表示自己未来会在拼车领域做积极探索。但目前从用户 和车主的反馈来看,大家虽不排斥社交,但社交的兴趣和需求也还没有培养起来。而拼车产品运营者们其实也没有想明白社交到底要怎么玩,基于拼车而产生的社交 形态会是怎样也并不清晰。


对于拼车来说,更实际的商业模式是以拼车产品作为基础平台和入口开展一系列与车和位置有关的衍生服务。


在车主端,拼车产品可以作为入口,与车后服务提供商合作,为车主对接车辆洗护、保险等车后服务。而平台还可以根据车主的行车公里数等数据指标向车主更精准的推送服务,或提供相应的优惠、补贴等。


在用户端,拼车产品可以基于用户地理位置数据提供相应的LBS服务,比如向用户推送他所在位置附近餐馆的优惠券、与附近商家合作进行营销推广活动等。百度在51用车和天天用车上相继出手投资相信也是希望结合自身地图产品有所作为。


当然,上述服务并非拼车产品的专属,包括打车、专车等在内出行产品都可以依照这个逻辑开展增值服务。与其它出行 服务已经相对成熟不同,拼车产品现阶段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培育市场、扩大用户量和订单量上。虽然在增值服务上已经做过一些试水性质的尝试,但谈商业化还为时 尚早。(企鹅智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504

第三勢力》洪勝選後受訪:我是一個希望的載體青年的憤怒 讓「洪慈庸世代」崛起

2016-01-25  TCW

她因洪仲丘案受矚目,她沒有硬底子、專業法學背景,有的是年輕人對社會的怒吼,以及改變傳統政治的期待。

一月十六日,晚上七點十分,台中市大雅國小的天空,第一道紅色煙火劃破黑夜。上百名支持者聚集在洪慈庸的競選總部前,揮舞手中黃色旗幟,興奮之情全寫在臉 上,有人甚至又叫又跳,激動的致電親友報喜:「贏了,我們贏了!」五分鐘後,洪慈庸在「洪立委」的簇擁聲中,穿過重重人牆,擠進舞台。

平凡OL,扳倒26年老將洪慈庸代表時代力量出戰台中后里、潭雅神選區,這一役,正面對決的是從政二十六年的國民黨老將楊瓊瓔。選情從一面倒到陷入激戰, 最後洪慈庸逆轉勝,拿下九萬三千四百五十一票,以得票率五三.八六%,勝出對手近九個百分點的成績,讓楊瓊瓔六連霸夢碎。

二○一三年七月四日之前,洪慈庸還是個從小到大只投過一次票的平凡上班族,弟弟洪仲丘在軍中冤死一案,迫使她一夕成為家喻戶曉的「洪姊姊」。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沒有洪仲丘案,就不會有太陽花學運,也不會有柯文哲的選舉。」洪慈庸,同樣代表台灣新政治洪流的源頭:青年憤怒。

「我的勝選證明了一件事情,平民可以參與政治,是上天選了我,是人民把我推向浪頭,」洪慈庸的勝選感言,詮釋了當今社會不滿聲浪的力量。

洪慈庸表示,人民憤慨的能量,是送她前進立法院的重要推手。

「大家這幾年在台灣生活,會覺得公平正義這幾個字離我們很遠,對社會有很多不滿,最不滿意的就是世代分配不正義,」洪慈庸說,參選以來,她聽到年輕人對勞 資權益不對等、司法改革、年金制度有諸多怨言,「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一踏入社會,是沒有希望的。你爸爸是誰,決定你的命運,不是像以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翻 身。」

幕僚平均26歲,寧辭職為她輔選

證據就是,她平均年齡約二十六歲的幕僚團隊,就是一群對現況不滿的有志之士,這群人甚至自動辭掉工作,遠從台北、桃園、南投等地奔赴台中后里的競選總部效力,「他們對於制度改變的 幅度跟期待,是非常大的。」

「年輕人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們現在還沒辦法透過自己的選舉做到,所以他們會把這個希望放在我身上。」她接著如此形容自己:「我是一個希望的載體!」因為 把她這樣一位沒有權勢、沒有任何背景的政治年輕素人推進立法院,代表之後他們也有機會。洪慈庸表示,「我代表的就是一般人。」

這位一般人女孩加上一般人都可以掌控的網路自媒體,推波助瀾讓洪慈庸今日成為準洪委員。

公民意識抬頭,把年輕人推上浪頭雖說時勢造英雄,但「這次會選贏,候選人本身的條件也占了很大的優勢,」為洪慈庸輔選的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胡博硯說。

「我必須要很誠實說,因為這個事件,所以我有很多的資源,有很多人的幫忙,才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路。」勝選之夜,洪慈庸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臉上沒有激昂沸騰的喜悅,或許是因為終於不負眾望,表現出來的反而是如釋重負的輕鬆。

洪案事件發生時,媒體鏡頭前的洪慈庸,不哭不鬧、態度冷靜、口條穩健,「非典型受害者家屬」的勇敢堅毅形象深植人心,讓藝人余天、導演柯一正等都曾公開表態支持。

在《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描寫青貧世代的無奈,而對六、七年級生有更多認識的導演吳念真,對洪慈庸更是鼎力照顧。洪慈庸說,透過紙風車劇團執行長 李永豐牽線,雙方得以見面,本以為吳受制廣告合約等制度限制,會婉拒為她站台,豈料已經十七年沒拍過政治廣告的吳念真,「二話不說」答應拍短片,一路相挺 到底。

「吳導說,上一個世代是『掠奪者』,所以他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出來選舉,看到下一代想要去努力,覺得應該為下一個世代做一些事情,」洪慈庸轉述。

洪慈庸深知,自己並非選民的完美候選人,例如沒有專業法理背景,就常遭受質疑,「我不是完全理想的那個人,但是他們可以接受,只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可以承載 他們的希望。」公民意識抬頭,成功推舉一介政治素人洪慈庸前進立院,她的脫穎而出,象徵台灣人民厭倦傳統政治窠臼、期待新政治時代的改變。這位肩負劃時代 意義與人民期待的新科立委,未來能否不負眾望、保持初心,將是她的重要挑戰。

撰文者 王柔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