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梁芷珊專訪】「僅1%機會情況轉壞 卻在文藝復興身上發生」

1 : GS(14)@2016-08-13 15:00:20

才女梁芷珊的團體馬「文藝復興」前季來港服役不久,即在田草1600及谷草1800米取得兩WIN,並在2400米三級賽皇太后盃跑獲亞軍,當時廐主方嘉柏和梁芷珊均對牠寄予厚望,可惜上季初表現不似預期,連仗落敗並下調至80分。不過,「文藝復興」上季尾6月22日出戰三班谷草2200米,表現卻突然神勇贏近五個馬位,然後相隔不足十日出戰沙田二班草地2000米,更以破班際紀錄時間捧走回歸盃,順利再下一城,表現脫胎換骨。梁芷珊說:「『文藝復興』前季表現甚好,上季閹割後未能重返昔日水準。此馬以往很乖,閹後卻如變了另一匹馬,脾氣變得很大,方嘉柏都未能解釋牠為何牠會走晒樣,並曾建議我們把馬兒退役。我曾請教過一些歐洲馬圈好友,他們說馬匹閹後情況轉壞喪失競賽能力情況非常罕見,大概只有百分之一機會發生,我萬萬估不到這種情況發生在『文藝復興』身上。牠閹後足足花了10個月時間,才重拾角逐興趣,雖然過程漫長,但令我們對牠季尾兩連捷更感驚喜,慶幸當初決定保留此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ports/art/20160813/197340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06

登陸HK 工業復興 KICKSTARTER掀消費新模式

1 : GS(14)@2016-09-07 23:48:11

2016-09-03 iM
香港過去10年是賺快錢的黃金時期,每年數以千萬計的自由行旅客,商人不需技術涵養,單靠接待,賣奶粉、化粧品、奢侈品,財源已滾滾自來,若進取一些敢炒樓炒舖,身家隨時已賺過億元。

可是,今天炒自由行概念已不行,遊客人數風光不再,零售數據亦連跌第17個月,昔日唾手可得的賺快錢機會瞬間消失。現時做生意更講求真材實料,需具創新創意,真正照顧到客人需要才是成功之道。

有創意搖籃之稱的眾籌網站Kickstarter,創辦7年,過去為全球超過11.1萬個創作者(Creators),在網上籌集25.7億美元(約逾200億港元)的創業資金,是全球最大最成熟的眾籌平台,當中不乏香港年輕創業者。

要吸引來自全球公眾資金支持(Backers),每項創意計劃都需要具備引人入勝的介紹,要發展有遠見又受歡迎的產品或服務。

這星期Kickstarter正式登陸香港,本地創科界反應熱烈,紛紛提交創意計劃,希望把香港的創意帶到國際舞台。香港政府常說要推動本地創意產業,但至今仍進度緩慢,創業者往往受限資金窘困,阻礙發展。如今只要有好蹺,眾籌平台便可為初創企業籌集起動資金,甚至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為當前急需尋找經濟突破點的香港提供動力。

Kickstarter

創辦人:Perry Chen、Yancey Strickler及Charles Adler

成立年份:2009年4月

簡介:全球最大眾籌平台,為有創意、有想法,但缺乏資金的Creators,配對有資金也願意捐款支持的Backers,把創新意念轉化為真實產品。至今成功實現了11.1萬個創意項目,集資總額已累計達25.7億美元(約逾200億港元)。

網址:www.kickstarter.com

KICKSTARTER 7年創400億經濟貢獻

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眾籌網站Kickstarter,2009年由Perry Chen、Yancey Strickler及Charles Adler三人創立,他們把網上集資的概念發揚光大,旨在幫助有創意又缺乏資金的創作者(Creators),將意念化成真實。

創辦至今7年,共有31.5萬項創意計劃上載平台,約11.1萬個項目最終成功達到集資目標,成功率大約三分之一,而集資總額已累計25.7億美元,著名的成功個案有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設備公司Oculus、智慧型手錶Pebble、Kazoo雜誌等。

登陸香港勢推動創科業

Kickstarter並非首個網上眾籌平台,能脫穎而出全靠其低廉的入場門檻,創作者上載計劃及集資目標,若限期內集資不成,Kickstarter並不收費,若然集資成功才收5%服務費及3%至5%交易費。有別其他眾籌平台,創作者的計劃成功與否,Kickstarter都不會要求優先入股權。

Kickstarter的角色猶如創業者的市場調查平台,假如產品集資失敗,便可預料產品推出市場後亦未必成功,而透過平台上大眾對產品的評論,對創作者來說,更是市場給他們最直接的意見,有助完善其創業計劃。

有專研眾籌的學者,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Ethan Mollick教授,他最近發表了有關Kickstarter對經濟貢獻的研究。報告研究了6萬個Kickstarter成功個案,推算這個眾籌平台過去7年為全球經濟帶來了53億美元(約413.4億港元)的經濟貢獻,即每集資一美元,便替創作者帶來2.46美元收入,而且創造了5,135份全職及16萬份短期職位,還推動了2,601項專利申請。

眾籌為創業者帶來資金,促進創意實踐,同時降低了他們的創業風險,對整體經濟無往而不利。Kickstarter在8月31日正式登陸香港,容許以香港人及香港公司身份上載創意計劃,不再像之前要求申請人有美國國籍,及要把公司先註冊為美國公司,這為香港創科界帶來一大喜訊。

港市場適合Kickstarter

iMusicTech行政總裁鄒健宏,是香港業界率先獲悉Kickstarter來港的人物。自從他在個人Facebook轉發了Kickstarter登陸香港的消息,他已收到近百名業界朋友、大學教授、商會等的查詢,感受到本地創科界對消息為之雀躍。

鄒健宏作為香港科學園創業培育計劃的畢業公司,亦是校友會「科培網絡」會長,過去兩年一直有跟Kickstarter溝通,讓對方了解香港的創科環境,「我自己都是Kickstarter上的Backer,一直有留意這平台,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是很理想的全球集資平台,但你知道之前有香港智能咖啡機公司Arist及Znaps磁能綫,因遲遲未出貨而引發非議,令全世界對香港的創科公司失去信心,所以我好想Kickstarter知道,其實香港都有好多出色的創科公司,我們是有能力出貨的。」

鄒健宏向Kickstarter介紹香港科學園的創科環境,培育計劃的畢業組織已達300多間,又解釋香港擁有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後盾,有能力生產很多出色產品,「前後近兩年的溝通希望能帶給對方信心,所以當早前Kickstarter有意來港,他們都詢問我有沒有創意計劃可推薦作為首批上載項目。」

Kickstarter這次是首次登陸亞洲,率先開放香港和新加坡市場,鄒健宏或多或少有唱好香港的功勞,但他相信,Kickstarter是看中香港背後的中國龐大市場,而新加坡則有利拓展至東南亞及印度市場,「Kickstarter始終以英文為主,香港和新加坡都適用,較日本及韓國都要好。」

現有200多港集資計劃

Kickstarter作風一向低調,這次登陸亞洲亦沒有大肆舖張,鄒健宏指,Kickstarter至10月中才會派訪問團來港,屆時或有機會跟他們見面。

記者嘗試聯絡Kickstarter訪問,查問更多有關來港消息,但對方指暫未有官方宣傳活動,因此只作電郵回覆查詢。Kickstarter官方回應指,過去數年,雖然尚未開放香港和新加坡用戶使用,但來自這兩地區的創意計劃一直為數不少,單是香港和中國地區便有600多項,目前以香港名義上載集資的計劃有200多項,Backers更支持更多達1.7萬個項目,貢獻1,000萬美元(約7,800萬港元)。因此為方便香港和新加坡的創意團隊,便選擇率先開放。

Kickstarter鼓勵港企以英文提出創意計劃,以吸納全球Backers支持,同時歡迎提供中文字幕和簡介,讓更多華人看得到。首日上載的香港創意計劃包括環保設計燈URI LED Light Bulb、藝術畫冊The Unappropriated Recipes - Conceptual Cookbook、自組數碼相機CROZ D.I.Y. Digital Camera,三項計劃暫已籌得數千至數萬港元資金。

港創意項目隨時Kickstart

3D音樂卡

音樂科技公司iMusicTech創辦人鄒健宏:「我們當然想作為首批上載的創意計劃,估計Kickstarter剛開發亞洲市場,或會提高來自香港計劃的曝光率,所以我們立即準備一項名為『3D音樂卡』的眾籌項目,推上平台,現已趕製介紹影片,希望全世界了解到我們本土研發的技術,在音樂上有效提升歌曲現場感,可協助獨立音樂人以較便宜的成本發布作品。」

集資目標:20萬港元

寵物智能產品

寵物電子用品Petostar創辦人鄧熾承:「我們一直有留意不同眾籌平台,美國、中國、香港都有,但始終Kickstarter較好,因為部分平台礙於法例問題,無法處理成功集資後的資金,部分又規限了只可集資10萬元以下,而Kickstarter登陸香港,正好適合我們。Kickstarter同時可作為我們產品低成本的試驗場,這較我們到處參加展覽聽意見,便宜得多。」

集資目標:未定

香港圖片素材庫

本地相片素材庫Dazzle創辦人Esmond Poon:「雖然我們的目標客群為本地設計師,但由於我們的產品尚未推出,所以希望藉着Kickstarter來港,可在平台上讓更多人認識。Kickstarter上以實物產品為主,像我們這些網絡平台服務的非實物產品,未知反應會如何。當然我明白並非所有項目都會在平台上成功,但作為多一個曝光渠道,我們都會願意嘗試。」

集資目標:10萬港元

LED音樂燈

LED音樂燈Film Players創辦人Toby So:「我年紀較大創業,不像年輕人般有衝勁,想到一個App就開公司,我偏向要有實在一點的產品,放上Kickstarter聽天尤命,成功就做。我從事LED行業18年,想做一枝LED加喇叭的燈。我覺得玩Kickstarter最緊要快,你見集資過百萬美元的項目,假如拖半年才出貨,淘寶已經有,就像台灣設計那盞月球燈,尚未出貨淘寶已搶了頭啖湯。」

集資目標:20萬至30萬港元

眾籌創業 推動4大行業

1. 創意工業

八十年代工廠北移後,香港轉型為高度依靠服務行業,但內地經濟逐漸富庶,減少對香港服務業的依賴,香港急需謀求新的行業突破,推動近年暫緩的經濟狀況。

鄒健宏曾北上做電子廠,後來回港創辦iMusicTech科技公司,見證香港經濟轉型,現在自行研發音樂相關的電子平台及智能產品。他認為Kickstarter帶來面向全世界的集資機會,有助香港發展創意工業,「很多有意創業的人,被迫停留在尋找第一筆資金的階段,因為在香港要尋找天使投資並不容易,人人要求睇Track Record,睇創業經驗,當年我都只能靠賣廠燒自己錢才可創業,家人都以為我瘋了,因為還要刷爆信用卡來周轉。」

眾籌為創業者帶來實踐創意計劃的機會,昔日就算空有計劃都未必敢於投資研發,但現在若計劃真的可行,風險可由全世界的Backers分擔。鄒健宏指,香港擁有很多科研和製造業人才,身邊已有很多業界朋友有意到Kickstarter集資,連大學教授都想出山一博,相信Kickstarter將有助刺激本地創意工業發展。

2. FinTech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互聯網金融(FinTech)發展緩慢,亞洲鄰近國家如中國、台灣、南韓、新加坡等,當地政府都已牽頭為眾籌立法,保障網絡集資行為和投資者權益,以促進網絡融資配對。反觀香港,政府仍無意修訂相關法例,導致創科業界的融資問題仍然困難重重。

這次全球知名的眾籌平台Kickstarter登陸香港,則有望為香港發展互聯網金融打開缺口。由於Kickstarter以回報眾籌(Rewards-based Crowdfunding)為模式,集資不涉及股權轉換和投資回報,Backers只以實物產品作為回報,猶如網上購物一樣,因此法律上Kickstarter並沒有違反香港的《證券及期貨條例》,可為本港初創企業提供來自全世界的融資機會。

3. 影片製作

創作者製作一段引人入勝的影片,介紹創意計劃,絕對是在Kickstarter集資的成敗關鍵。根據Kickstarter的統計,有影片的計劃成功率為50%,沒有影片的成功率卻只有30%,因為影片能帶出整個創意計劃的情感和個性,有助游說人們成為Backers。

Kickstarter登陸香港,已有媒體工作室接到大量拍片生意,初創企業都希望製作高水平的影片,介紹產品之餘,最重要可成功吸金。美國影片製作室Videopixie有統計,拍攝上載Kickstarter影片的平均成本介乎2,000至5,000美元(約1.56萬港元至3.9萬港元),包括聘請專業團隊、演員、後期製作等,而影片內容最重要由創作者本人親自介紹,可加強感染力和說服力。

4. 網絡營銷

要在芸芸項目中脫穎而出,除了影片吸引,前期的宣傳亦不可缺少。鄒健宏跟業界朋友分享Kickstarter經驗時聽說過,在美國成功高額集資的項目,大部分都在事前先在網上宣傳,例如媒體訪問、名人介紹等,之後才正式上載到Kickstarter集資,製造舖天蓋地效果,吸引更多Backers。Artist智能咖啡機便在營銷上十分出色,成功集資。他指出,這類大型項目宣傳費動輒花上4、5萬美元,通常是較有實力的公司透過Kickstarter宣傳。

Kickstarter會否步Uber後塵?

初創企業若想借錢做生意,從前局限於向銀行或財務公司,但由於利息高,銀行又未必信首次創業者的能力,融資非常困難。幸運的話,有家人或朋友願意相助,成為天使投資者,但未必人人有這運氣。

在港創業成本高昂,又面對融資問題,導致香港的創業風氣低落,缺乏創新工業。可是,Kickstarter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面向全球的協作眾籌平台,原本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不願承擔的創業融資風險,現在透過Kickstarter將風險分擔至全世界的Backers,解決了初創企業籌集第一筆資金的難題,同時可推動社會創新,刺激經濟。

Uber兩年前同樣以協作平台的共享經濟模式攻港,初時香港政府歡迎他們,但當利益影響本地的士行業後,便忽然嚴打拘捕司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甚至嚴斥UBER破壞香港法治,令人無所適從。

為此,記者去信詢問創科局有關Kickstarter來港的法律問題,當局指他們已知悉Kickstarter來港的消息,但沒有正面回應這眾籌平台來港經營是否合法,更提醒市民眾籌並非網上購物,而是一種融資方式,出錢支持創業者需承擔一定投資風險。

而眾籌融資若涉及購買股權、提供貸款等,便可能受《證券及期貨條例》及《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規管。

Creators篇:眾籌唔易做 Marketing勝負關鍵

將創新概念成真、拍攝短片、寫好簡介等全部準備妥當,但要在眾籌網的芸芸項目中脫穎而出,不會成為大海中的一顆微塵,未必取決於產品有多勁,「我見過很多概念很好的項目,但無乜人支持,我想都是Marketing做不夠。」29歲的Dennis在訪問時提得最多的正是「Marketing」,在網絡用眾籌方式集資生產一件產品,他認為需要的市場推廣技巧,與開一間實體店賣產品無異。

集資失敗學推廣法則

「真是要很認真看待Marketing,真是很重要,Kickstarter只是一個平台,當你是一間綫下的舖頭,都要想辦法吸引人流,吸引行過的人留意你的產品,要想如何陳列產品,帶動人行一個圈睇晒你的產品,這些全部只是換個方式在Kickstarter出現。」Dennis與同齡的大學同學Nick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工作一年後分別到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讀碩士,期間Nick曾成功集資近60萬美元(約468萬港元),生產適合視障人士的觸感手錶,更獲得不少獎項,但去年與Dennis合作的首個項目mac系產品的專用鎖,卻集資失敗。兩星期前,一直對回收木材情有獨鍾的他們,以「老本行」設計一張毋須鏍絲裝嶔的夾板木枱,枱腳可調校合適高度,貫徹他們一直想傳遞的環保意念,在Kickstarter開始集資至今,已達到目標金額的75%,集資期尚餘兩星期,預計達標機會較高,來到「第三課」,他們已為自己建立一套集資法則。

汲取之前的失敗經驗,Dennis自覺「處女作」較同類產品的功能優勝,失敗是因為太遲開始做Marketing,「只是靠Kickstarter網站的人流是不夠,一定要有很多外面的宣傳,可能是Facebook廣告,或者有很多Bloggers、KOL(Key Opinion Leader)講你的產品,寫Review,再將那些人流帶入Kickstarter。」拍攝短片介紹產品概念是必備動作,Dennis說短片是否吸晴,也影響產品是否可以突圍,「短片要好吸引,字眼要引到別人注意,有些人說2.5分鐘至3分鐘最好,如果太短,消費者的心理上覺得不夠資料,太長又不會睇到尾,最正的部分應在最初45秒講晒出來。」

推廣資金預算不可少

新手在眾籌網經常會很迷茫,除了產品類型多不勝數,想支持一件產品都有很多選擇,例如只是出資支持而不要產品、低額支持獲取最小型的產品、大額支持獲取一批產品等,還未計算產品本身可能有不同配件組合,少點心機可能已不想看下去,「所以放上眾籌網,定位、定價、給Backers的選項都有學問,要好小心平衡,這可能需要累積經驗。」至於Dennis經常提及的Marketing工夫,在產品集資的前中後期都不能忽略,包括與Backers的互動、售後服務等都要兼顧妥當,資金預算更加不少得,「大概都可以預算Marketing要多少錢,例如Facebook每日用幾多錢落廣告,會不會搞活動,搞活動要幾多罐可樂,其實都有得計,另外,集資成功之前要預算資金做樣辦,但因為批量少,製造成本比較高。」聽Dennis愈講愈多眾籌技巧,似乎在網絡集資一點都不簡單,「Kickstarter不是一個咁業餘,或者咁隨便放上去就成功的。」

不過,Dennis始終視網絡眾籌為年輕創業者的最佳平台,「當有一個概念的時候,是需要有個肯定,Kickstarter(眾籌平台)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有一個人買,即是有一個人同意,雖然都要視乎幾多人看到,但是唯一一個讓細公司獲得肯定的平台,現在我的產品大概集資30萬元,但如果我貿貿然拿30萬元出來,造200件貨,搵幾個舖頭合作擺貨,加埋做廣告,都未知市場反應如何,這種傳統銷售模式對我們的風險很大。」

12大貼士 做個成功Creator

1.放低自己的產品和定價是「天下無敵」的執着。

2.在定價之前,多比較同類型產品的功能和定價。

3.總集資金額必須足夠支付生產成本。

4.單一件產品的定價不宜過低,甚至低於成本。

5.產品最好有進化過程,逐步加入新功能,以防抄襲或「撞蹺」,失去獨特性。

6.不容忽視說明產品概念和背後故事的技巧,與產品功能同樣重要。

7.產品設計、客戶服務、市場推廣都要做得好。

8.配合眾籌平台以外的推廣工作,如在社交媒體落廣告、找KOL試用產品。

9.放上眾籌平台的影片必須講究,注意片長、表達手法等細節。

10.善用瀏覽者的大數據,對改良產品或研發下一個產品有幫助。

11.按產品概念選擇集資的貨幣單位。

12.按目標市場計算推出項目的月份、時間,並配合零售淡旺季。

資料來源:綜合受訪者

Backers篇:Kickstarter實體店 港人貪新鮮極速回本

「表面上是一個風筒,其實它是一個鬚刨。」電影《國產零零漆》中的「發明」也許太天馬行空,但在現今創新科技當道的新世代,有甚麼不可能?眾籌正是一個讓創新概念成真的開放平台,但要Backers真金白銀「投資」項目,很多人擔心「中伏」而卻步,Damien和Panda索性將眾籌產品帶來現實,開店讓買家摸一摸、試一試,有足夠信心才「科水」支持,同時增加創新產品的曝光。

Panda本身是資深Backer,不時遊走各大眾籌平台,見到有趣、合心意的產品,不介意博一博,有成功也損過手,拍檔Damien則比較謹慎,觀望多時至近半年才開始落手,但兩人遇到同一個問題,「大部CSH 1人通常都擔心兩樣東西,一是出不到貨,二是貨不對辦。」從無零售經驗的他們去年只花了5星期籌備,在11月於荔枝角工廈開設眾籌概念店「Backers」,短短時間已達收支平衡,令他們大有信心,上月更搬到尖沙咀K11商場內,「香港人鍾意追新嘢,我們正正滿足好多香港人的口味。」

解決隔山買牛的煩惱

新店在商場走廊旁,開放式設計吸引不少人入店試玩產品,訪問期間所見,被產品創意逗樂的人不少,也有人即席掏荷包帶走創意,「創新產品往往可解決很多問題,能夠引起人的興趣,因為大家有同樣的問題想解決,但是有些人會擔心眾籌網的影片造假,不夠信心,便會影響銷售,但如果有實物可以試用,銷售就不是問題。」隔山買牛的運費亦影響Backers的意欲,Panda最近在眾籌網看中一本20美元(約156港元)的筆記本,正想給錢助籌之際,發現運費卻要25美元(約195港元),立即令他卻步,所以他說開設實體店亦解決了運費貴的問題。

現時店內九成產品有現貨,其他是集資中的樣辦,試用過產品後想再考慮,有現貨的可經Backers的網店購買,或直接到眾籌網支持項目,「一開始想開店不是想賺好多錢,一心見到有個機會,咁多創新產品,只是想令他們可持續下去,可以將產品的價值帶給消費者,做得到即是有人願意買,即是有生意,即是代表舖頭有錢返,所以產品可持續下去,我們就持續到。」Damien說亞洲市場較歐美保守,隔空投資一個未見到實物的項目,並非人人有信心,開店的另一目的是拉近Creators和群眾的距離。

環保家用旅行最好賣

開店未夠一年,從工廈搬入商場,Damien說客群、人流完全不一樣,揀選產品都要從新計算,「未開店之前,我們試過開Excel各自為產品評分,亦試過從Backers數目、集資金額入手揀選產品,結果都不一定準確,例如在荔枝角舊店附近有很多寫字樓,不會跌的水杯最好賣,因解決到他們的實際問題,來到尖沙咀遊客比較多,另外一些較創新、價錢高些的產品在新店都很受歡迎。」

網上集資的產品本來就沒有特定主題,Damien和Panda挑選產品亦沒有局限類型或目標客群,原則只有兩個,就是獨特性和適合亞洲市場需要,他們至今仍在測試不同類型產品的市場反應,總結過去大半年的經驗,Damien說環保概念產品、家庭用品和旅行用品的銷情最好,消費者追求的反而未必是高科技。

舉例說,他們引入的智能結他調音器可自動調音,不需要以人手轉動弦扭,調音器更可檢查結他的問題,例如弦綫是否受損等,「我們覺得產品本身好正,但因為太專門,未必是一些路過的人會買,所以沒有想像中賣得快。」眾籌產品着重概念或創作者背後的故事,店內更會不停播放展示產品概念的影片,Damien希望店內有兩成具較強概念的產品,例如是環保概念或有社會性如協助婦女就業,店內的暢銷產品之一正是來自台灣的環保竹牙刷,物料在堆肥中可在90日分解,初期產品未見大賣,但一位中醫師在網上分享過後,立即吸引不少人來買,而售價只需19元至69元不等,亦令消費者有不妨買來一試的心態。

替歐美Creators打入亞洲

研發新產品在眾籌平台集資的項目大多來自歐美地區,他們預期Backers的口味與願意出資的金額都有「文化差異」。在店內售賣的產品價錢由10多元至2,000多元不等,與網上價錢相若,亦是與Creators取得共識後的定價,Panda說是考慮到舖面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如果去到1萬、2萬元是賣不到。」很多研發產品的Creators沒有市場經驗,一心想產品獲得認同,能推出市場,卻不知如何定價,特別是來自歐美的Creators並非以亞洲為主要市場,卻想借助Backers實體店在亞洲試水溫,所以Damien和Panda亦充當他們的亞洲區「顧問」角色,替他們分析市場需求,同類型產品的功能、定價和定位等,「很多人會定錯價,為了集資而定得很低,甚至低過成本價,而眾籌亦有一個大問題,由於產品很新,市面上沒有現有的模具可用,再加上第一批貨量有限,生產成本一定高,如果以一般零售慣例去Mark up,可能售價太高,市場難以承受,另外同一件產品,美國市場可以定較高價錢,亞洲市場的消費能力未必可以承受,但又不能相差太遠,因為眾籌產品價錢的透明度很高,要給較高價錢的消費者或會不滿。」

Panda則建議反方向思考,先參考同類型、功能相若的產品定價,再決定自己產品的價位,如果利潤太低或沒有利潤可言,應考慮從生產成本和物流開支等方面盡量減省成本。

7大貼士做個醒目Backer

1.不應有買產品的想法,要做好「輸錢」的心理準備。

2.細心閱讀Creator與Backers的互動,是否誠意解答問題、會否不斷更新進度等。

3.注意出貨日期,時間太長風險高,如果出貨日在3、4月,或會因內地工廠在農曆年假期後未及趕工,有延遲出貨風險。

4.產品概念愈吸引,愈應有所保留,不想承受風險,可考慮等到產品出貨才購買,但價錢會貴一點。

5.外國產品較傾向概念階段,集資以繼續研發,延遲出貨機會或較高,而亞洲項目較多已完成研發,集資目的多是生產用途,風險相對較低。

6.如果Creator曾有成功集資出貨的產品,相對有一定信心保證,減低「走數」風險。

7.不同眾籌平台有不同收費制度,部分平台在產品達到目標金額後,才從Backers戶口過數,部分平台則設有退款機制。

個案篇:眾籌創業 有得有失

成功:眾籌之王推新產品

根據Kickstarter的官方數據,至今有11.1萬多個成功眾籌項目,只是佔全部上載的項目大約三分之一,而其中有超過一半的集資金額少於1萬美元(約7.8萬港元),集資金額超過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的項目,只有不足200個,其中在去年2月推出的Pebble Time智能手錶,成功集資逾2,000萬美元(約1.56億港元),較原定目標的50萬美元(約390萬港元)高出40倍,在Kickstarter穩佔集資金額最多的項目。今年5月推出Kickstarter的第二代產品,亦成功集資1,270多萬美元(約9,900萬港元)。

Pebble Time早於Apple Watch和Android Wear等智能手錶前誕生,並同時支援iOS和Anroid系統的電話,現時的售價由1,000多元至2,000多元不等。雖然錶身熒幕的畫質未必夠Apple Watch精緻,但可以更換錶帶,包括膠帶、鋼帶和皮帶,也有正方和圓形錶面可選擇,而且手錶本身的功能一點都不輸蝕,第二代更加入內置心率感應等健身功能,配合用家在通訊以外的第二大用途。

失敗:智能咖啡機爛尾味濃

港人兄弟趙公允及趙公亮,2014年10月在Kickstarter向支持者眾籌Arist智能咖啡機,聲稱可用手機調控沖咖啡,並揚言2015年7月出貨,每部售價為899美元(約7,012港元),最終有2,500位Backers支持,成功集資85萬美元(約663萬港元)。可惜,及後三次延期,並聲稱會推出Pro版補償支持者,而最新出貨日期又推遲至2017年4月。有本地創科界人士透露,估計趙氏兄弟無法出貨,智能咖啡機成功生產的機會少過10%,因為他們預到難以解決的機械問題,除非再有大筆資金投資研發,否則爛尾機會極大。

失敗:磁能充電綫貨不對辨

Znaps的磁能綫可加裝在手機的充電插口上,以磁力作接駁,方便充電,每件售價為11加元(約65港元)。Znaps創辦人是趙公允妻子劉志芳,2015年7月她於Kickstarter集資,吸引7萬多Backers,成功集資300多萬加元(約1,776萬港元)。

可是,產品延遲了半年才出貨,部分Backers今年7月才陸續收到,有些更是至今仍未收到。而且產品質素存有大量問題,例如手工粗糙,部分更無法使用,有網民質疑,磁能綫只是淘寶產品,質素差劣,但售價卻貴3倍,懷疑項該目根本無研發成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055

【中秋搭牌樓】最老資歷搭棚師傅 復興建澳門唯一牌樓

1 : GS(14)@2016-09-13 00:21:01

趙德兆今年67歲,是全澳門年紀最大、資歷最深的搭棚師傅,要數最難忘卻是在中秋節前搭牌樓。



「我叫趙德兆,出生在珠海,十歲來澳門定居,搭棚由12歲入行,甚麼棚都搭過,游泳棚、賽車棚、建築,甚至是昔日中秋牌樓,入行已有54年,現在還要繼續做。」一身古銅膚色的趙德兆說。他今年67歲,是全澳門年紀最大、資歷最深的搭棚師傅,搭過的棚數量無從考究,但要數最難忘卻是在中秋節前搭牌樓。「以前牌樓主題每年都不同,有『嫦娥奔月』、『八仙賀壽』、『三打白骨精』等等,美工製作加上耀眼燈飾,在那個物資不甚豐富的年代,『睇牌樓.過中秋』是主要娛樂活動。」



澳門牌樓,不同於香港大同餅家用木方砌成的傳統設計,是以竹棚搭成的立體裝飾,是當地特有的傳統工藝。牌樓在澳門消失三四十年,除了中秋外,亦會在雙十、國慶等節日搭建牌樓。在中秋節,餅家對中秋節前的宣傳十分重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記與現已結業的顯記在大馬路兩旁以中秋牌樓互相較勁,其後多家餅家相繼仿傚,以相若的宣傳手法推銷中秋月餅,後來一度因政治問題而禁建,今年英記邀請趙德兆重新搭建新牌樓。別看輕這門粗活,中秋多在九月,經常有颱風,要紮得穩陣,經得起風吹雨打卻不容易。「我學師最初的三年,都是在地下遞竹。我細路仔入行,枝竹幾斤重,那會夠力!唯有學借力,將竹豎企遞給師傅,這樣力度可以慳好多。竹打橫又怕弄傷人,斜又要用好多力,所以一定要豎企。」他邊示範邊說。今次英記的牌樓花約40萬元,搭棚要花大半日時間,之後便由設計師裝上新式設計,但趙德兆卻說今不如昔。「英記三十多年的牌樓,我都有搭過,以前是用手工藝,真的做得好完美。由昔日毛筆字改為電腦字,畫亦是電腦噴墨,弄到好像花牌,又像普通的聖誕裝飾,不像以前般技術性,不是好美觀。」記者:何嘉茵攝影:伍慶泉


今年英記邀請趙德兆重新搭建新牌樓,花約40萬元。

牌樓在澳門消失三四十年,英記與現已結業的顯記在大馬路兩旁以中秋牌樓互相較勁。圖為英記昔日牌樓。

英記今年新建的搭樓,採用較新式設計,有別昔日傳統工藝。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2/197678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797

社工復興運動:當選後投白票

1 : GS(14)@2016-11-08 05:48:50

【社福選委戰】【本報訊】特首選舉委員會選舉提名在即,5個社福界民主派組織昨日召開聯合記者會,共83人將分5隊出選選委,以反對8.31決定、反對梁振英連任及爭取全民退休保障為目標,目標全取該界別60席,有信心不會「攬炒」,其中「社工復興運動」堅持投白票,認為曾俊華或胡國興均不會考慮,其他團體隊視乎參選人政綱才作決定。5個組織包括社工復興運動、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社福同行、長權及民福陣線,均屬民主派「民主300 Plus」聯盟成員之一。5組織參選人包括代表民福陣線、曾在立法會超級區議會選舉中棄選的公民黨陳琬琛;代表社福同行、曾透露患癌的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社總團隊則有前立法會議員張國柱及七警案主角曾健超。


稱不做政治交易工具


派出12人參選的社工復興運動指,當選後會堅持在特首選舉中投白票,成員陳紹銘認為剔走梁振英的策略只針對個人,而非現有選舉制度,認為若要在投票中選擇曾俊華或胡國興,「呢一票完全投唔落,我地唔要造王者策略」,承認參選為「霸住啲位」避免席位成建制派與特首候選人政治交易工具,又指該界別泛民選民多,不擔心會「攬炒」。派22人參選的民福陣線指如胡國興認同爭取雙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反對人大8.31決定、反對梁振英連任及反對人大釋法,「接得住呢5支箭的話,都可以考慮(投予胡國興)」。■記者鍾雅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07/198252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12

本年蝕逾6億復興航空宣佈解散

1 : GS(14)@2016-11-23 07:53:10

■復興航空櫃枱仍有職員當值,協助旅客轉搭其他航空公司。 台灣《蘋果日報》



在台灣成立65年的復興航空(興航)昨宣佈解散,即日停飛,將退出台灣航空市場。興航昨召開記者會解釋,指今年至10月底就已經虧蝕27億元新台幣(下同,約6.6億港元),「每天一開門就是虧1,000萬元(約243萬港元)」。由於昨日毫無預警下即時全面停飛,估計有約一萬人受影響滯留在外地。



■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中)與高層在記者會上鞠躬致歉。台灣《蘋果日報》

本被冠以台灣「現存最悠久航空公司」的復興航空,桂冠即將會拱手相讓給別人。興航在前日突然宣佈停飛一日後,昨早就召開臨時董事會商討,決定解散復興航空。昨午興航開記者會宣佈即日停飛,退出台灣的航空市場,於明年1月11日的股東會通過後實施。董事長林明昇稱,去年公司虧蝕20億元,當時仍有資產可以變賣,但今年截至10月底,就已經虧蝕了27億元,即每月虧損2至3億元(約4,860萬港元至約7,290萬港元),「每天一開門就是虧損1,000萬元,再半年、1年或許就得宣告破產,更無力負責」。林明昇又指,目前統計,停航後整體受影響的旅客估計有10萬人次,包括滯留國外的大約1萬人次,林指受影響的旅客機票將獲全額退款,而華航及長榮兩家航空公司亦會提供六五折以下的優惠,協助改機票的國外旅客返回台灣。在記者會後,林明昇發出致員工的信,文中向員工表達最深的歉意,並稱「結束營運,是一個極其痛苦的決定」。



無預警停飛被罰73萬


復興航空在前年和去年歷經兩次嚴重空難,林明昇指,空難令顧客大幅減少,雖然後來有所改善,但仍未能轉虧為盈。至於為何前日否認停業消息,後來又宣佈停飛,昨日更宣佈解散,林解釋,這是因為前日直到下午4、5時,他仍跟有意增加資本的人商討,希望能協助改善營運,但可惜最後事與願違,他昨也在記者會向大眾鞠躬致歉。林明昇稱,現階段公司的資產仍大於負債,仍有能力向旅客或員工作出賠償。台灣民航局昨晚發聲明指,興航罔顧責任,無預警停飛,又沒有妥善處理受影響旅客的權益,決定罰款300萬元(約73萬港元)。台灣《蘋果日報》/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3/198427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634

復興大臣拜靖國神社

1 : GS(14)@2016-12-30 02:57:14

這邊廂安倍晉三在珍珠港大談不戰誓言,數小時後其內閣成員、復興大臣今村雅弘昨日下午就到供奉了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圖)參拜。他選擇在這個敏感時刻拜靖國,動機引起質疑。


個人身份獨自參拜

今村此次是以個人身份獨自前去參拜,並獻上祭祀費,他與其他參拜群眾一樣只在正殿前行禮,並無入內。事後今村對媒體表示,希望在年底最後一個工作日前來參拜,此行目的是匯報一年之間的工作並對國家的和平表示感謝。被問及是否和安倍出訪有關,今村指早在一周前已決定參拜,「與安倍首相訪問珍珠港碰巧重叠,那是偶然」。今村在本年8月11日、日本戰敗投降紀念日前數天,也到過靖國神社參拜,引起中國及南韓不滿。他堅稱一直有每年參拜靖國神社兩次的習慣。共同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9/198800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65

【專題籽】本土創作復興 資深木匠×洗水師手藝狂熱

1 : GS(14)@2017-01-05 08:07:40

做木工幾年的阿Dom,夢想可以製作有用的木工成品,建造充滿木工成品的住家。



【專題籽:胚芽故事】新年伊始,少不免回顧過去一年工作,記者發覺有關手作精品工藝的報道也為數不少,訪問間也有職人表示本土工藝近年有復興之勢。的確,文青風持續大熱,手作市集遍地開花,但亦有人質疑文藝風潮只是大伙兒湊熱鬧,到底本土手作受歡迎是虛還是實,相信職人會最為清楚。我們就趁2017年初,找來兩位已有一定資歷的職人單位,分別是目前專注木工創作的Start From Zero及手工牛仔洗水的NI-MES,重新檢閱香港的手作工藝氛圍。

Start From Zero鬥木要夠快

Start From Zero已有差不多16年的歷史,其實創辦人阿Dom和拍檔一開始是玩街頭藝術,約5年前才開始專注於木工創作。「一開始是做street art,做一些貼紙、海報貼在街上,到後來又整衫開舖頭,那時開始自己動手做裝飾開始接觸木工。」之後試作木製工藝作藝術展覽,有做過木板畫、小木屋,才發現木工有市場。「一開始其實是自己造給自己,做展覽也沒預計要賣,後來有人問可不可以幫手做一張枱,又有人問可不可以教班。」誤打誤撞轉型木工,想不到可成為一門事業。對比起街頭藝術,他坦言木工的商業需求較大,但卻不是為了賺錢鬥木。目前Start From Zero除舉辦工作坊、售賣自家產品,也接定單,例如餐廳的枱凳、展覽用到的舞台等,甚至早前深水埗明哥到蘭桂坊義賣的餐車也是出自阿Dom之手。收入也只以僱用學徒幫手,但對阿Dom來說,木工和街頭藝術都是興趣。


不受潮流影響 夢想依然做木工

以往玩街頭藝術要做其他工作補貼支出,現在做木工也是靠勤力來補貼興趣,他展示一些木製廁紙盒、clipboard筆記板,用上複雜精妙的技巧將多塊木板拼合而成,但這類12蚊店買到的產品實在沒人願意以數百元的售價買手工,一直乏人問津。「得閒時就會做這些,沒有人買,但自己鍾意。」他覺得用來擺展覽的木工放兩三天就拆很浪費,夢想是製作可用的木工,建造一間住得到人的木工,入面有焗pizza的木窯爐和用柴火洗澡的大水桶。「用到先好玩嘛!」目前受制於地方有限,但已經在工作室的露台起了一間小型木屋。也因為十多年來一直也是興趣使然去搞創作,阿Dom也不認為會受潮流影響,不會太在意是不是真的多了人注意:「或者有人會因為現在興皮就做皮、流行插花就做插花,我只是喜歡木,所以一直在鬥木。」雖然木工既是興趣,也有穩定收入,但在香港以工藝創作作事業還是不容易。「做木工最難是甚麼?時間。可能客人會要求新年前要起好貨,但說這話的時候已是年廿八。」香港的節奏快速,雖做手作木工,但可能只有數星期時間要交貨,設計更要在數日內趕起。做得快、做得多才能生存,顯然和阿Dom的木屋式木工理念相違,但在香港地,職人已習慣了嗜好和工作並存:「本地還有另一木工團隊『廿一由八』,我們經常交流,如何避免做來都是交租,得出的答案是:做快啲。」另一個是空間問題,木工需要很大的地方,是香港最缺乏的。「我們一開始的工場是在柴灣,之後搬了去觀塘,前前後後都搬了大概10次。」加租、工廈改建都是搬的理由:「裝修完部?都變細,我們要搬木材會弄花地方,又要搬。」阿Dom形容地方比以前難找,但慶幸現時遇到良心業主。他認為做人和做木工也一樣,最重要是決心和耐性,當初學木工也是start from zero,看YouTube片、看書自學。「乜都唔識都做到,未試過有人上來砌不到一張凳。」阿Dom即場示範,利落純熟的手藝之間的灑脫悠閒,記者也感受到這種專注於興趣的職人精神。



一個木製衣架大概花了約一個半小時完成。

單是切木頭已有不同器材,這把drop saw用來切切口較短的「橫刀」。

「直刀」則要用table saw,切時會用木頭把手將木材推前,保證安全。


阿Dom把以前做街頭藝術的絲網印刷技術用在木工上。

用砂紙機做打磨是最累人的步驟,由粗砂紙磨到幼砂紙,會用一半以上的時間打磨。

Start From Zero
facebook:ratscave.sfz



記者:司徒港燊攝影:王國輝、劉永發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4/198852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96

龍淵子﹕莫錯過最輝煌的復興時代

1 : GS(14)@2017-09-10 14:52:53

【明報專訊】今年港股、A股漲勢可人,到頭了?龍淵子不覺得,龍淵子是中國經濟大好友,中國今天已經是百分百僅次於美國,總實力也是,現在世界是名副其實的G2。

投資者可能覺得經濟是經濟,可人家美國股市盡是大牛股,大牛市,中國股市就一大賭場,騙人的。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不一樣。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中國股市發展比美國快速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股市前50年也是上下頻繁震動,市場的不完善,監管的不到位,導致市場各種投機的出現,非常著名的股票大作手利佛摩就出現這個時期,這個時期是投資者的盛宴,散戶的夢魘。其次,中國的股指不到30年的時間就到了3000點以上,美國用了將近90年的時間。說明假如只投資股指基金的話,中國人會獲得比美國人更大的財富。這也是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成為全球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相符合的。

優秀企業增長不遜美企

最後,我們看看中國優秀企業在所謂中國股市,中國股票在這個大賭場的表現情况,舉兩個例子:1991年上市以來,萬科股價漲了近340倍;1996年上市以來格力電器股價漲了近140倍。香港上市的騰訊(0700)自2004年上市以來,瘋漲了460倍,美國有嗎?投資者收益這麼高的情况下,你還能稱之為賭場嗎?

相信大家可能現在比較了解我說的,為什麼現在對於我們中國人是最好的時代了。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則是中國的世紀。中國在過去幾千年裏都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是因為中國人民本身聰明、勤勞、善良。經過上個世紀戰爭的災難後,中國人現在奮起直追,積極地創造財富和幸福地生活。中國人創造財富的熱情和勤勞是其他國家都望其項背的,也必然會推動中國成為最富裕的國家。

20世紀全球戰爭不斷,政治是主旋律;由於現在大國都有核武器,21世紀大國之間基本上不可能發生戰爭,經濟發展將會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中國政府致力於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最有營養的土壤。中國有全球最大單一的市場,政治穩定,中國GDP增速已經保持多年全球第一;相反,國外的政治動盪,經濟不穩定,也必然影響當地的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全面小康社會,一帶一路,在這個時代給中國經濟提供強大的動能,也給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廣闊舞台。

優質中資企業不能錯過

你可以笑龍淵子是大中華膠,可龍淵子真深深相信中國經濟在21世紀會取得比美國在20世紀更大的成功,長期投資中國優秀企業所獲得的回報,也會遠超美國的優秀企業。

我們可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幾十年後,當你回顧,你可能會哭泣自己可能錯過了中國幾百年內最輝煌的復興時代。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09&issue=20170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612

【復興路難行】香港手繪招牌死因:小店少+土地問題

1 : GS(14)@2017-10-09 03:07:17

本地創作單位Start From Zero成員Katol。



創作單位Start From Zero成員Katol,幾年前迷上「手繪招牌」(Sign Painting),察覺本港手繪招牌文化逐漸式微,近年以兼職形式製作更多作品,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門藝術。



手繪招牌在香港並不普及,Katol當初學習時,也要靠上網訂購有關書籍及觀看外國相關影片自學,更曾每日練字最少兩小時。單靠遙距學習始終較難提升技術,所以近年他兩度赴台向國際大師級物學藝,當中包括具50年經驗、為迪士尼樂園小鎮大街繪畫櫥窗的澳洲手繪招牌大師Bruce Jackson。熱愛還熱愛,但Katol深明要在香港復興這門藝術,困難重重。一來是土地問題,令設計師難有較大空間完成作品;二來在香港,不容易買到所需專用工具;三來學習手繪招牌需很長時間練習,完成作品亦需時,與現今香港社會事事講求速度、貪方便的方向背道而馳。最重要原因是,手繪招牌之所以能在歐美、日台相繼復興,很大程度是因為當地仍有不少特色小店,小店一般希望店舖能有本身的獨特性,所以想招牌與眾不同,反觀香港小店越來越少,大部份店舖更趨向劃一化,抹煞了手繪招牌在香港的生存空間。
Katol坦言現在不能單靠手繪招牌糊口,大部份設計師亦很着重尊嚴,很少會去主動「乞求」客人給予機會。不過他相信市場仍有不少有較高要求的客人,願意接受手繪招牌,但可能需要時間,一步一步來推進。同時,他亦要求自己不斷提升技術,讓大眾覺得手繪招牌是物有所值。



Katol說學習手繪招牌很需要耐性,自己曾每日練字最少兩小時。

最初Katol從外國訂購不少有關手繪招牌的書籍來自學。

Katol曾兩度赴台向國際名師學藝,希望提升技術。


在港較難買到專用工具,這罐瓷漆在美國正價約百多港元,但運到香港就賣幾百港元。

手繪招牌專用畫筆,一支約一百港元,需悉心保養。

採訪:Café Racer Creation House拍攝、剪接:楊梓聰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1/20159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02

【專題籽】二千珠貝沉睡大埔魚排下 復興我城珍珠養殖

1 : GS(14)@2017-10-09 03:25:09

目前珠貝狀況理想,甄華達認為香港水質適合養殖珍珠。



【專題籽:胚芽故事】哀香港失珠彩之時,更發現遺失了一海寶珠。一個晴朗早上,隨甄華達從大埔三門仔出發,駛船至一個叫老虎笏的內海。內灣小小,被鬱鬱葱葱的山嶺三面環抱。平靜海面築有平台及小房子,原來是一魚排。登上木道,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貝殼。握着坑坑窪窪的貝殼,小刀插進開合處,感應得肉體位置,由內至外輕輕一劃一撬,貝殼就打開了。褐黃肉體潺潺,輕輕一挑,一顆銀白的圓珠冒出來,是顆珍珠!此珠並非滄海唯一,在這個二千平方米魚排下,正培育着二千多個珍珠貝,其中百多個是甄華達的實驗品。



甄華達在金融界打滾多年,有股壇名嘴的美名。原來「銅」味軀殼內,住了個綠色靈魂。十來年前,甄華達已開始鑽研、投資有機食品,現在是長春社主席,更在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供讀博士課程,培育珍珠就是他埋頭兩年多的「功課」。這「功課」一開展,不得了,上溯歷史,下及展望,既具歷史厚度,又具產業願景。研究分三部份,一是香港採珠養珠業歷史,二是在香港復養珍珠的可行性,三是珍珠養殖作為商業活動在港的前景。


珠業時廢時興 最後一個珠農

據甄的研究,公元九百多年後漢時期,大埔一帶已有官府經營採珠活動,當時更有「媚珠池」之名。歷史一直發展,採珠活動時廢時興。五十年代,香港望族馮秉芬爵士在吉澳養殖珍珠,成果令人滿意。當時採用的是企鵝貝(Pteria Penguin),培育出的珍珠呈半粒狀,好處是孕育期短,數月已有珠上市。五十年代末,有見珍珠養殖有成果,港英政府於是立例,規定珠農得申請牌照,當時一共發出了六個牌照。於是老虎笏、鳳凰笏一帶出現珍珠養殖場,大埔不少漁民更替這些珍珠公司打工,「我在三門仔就遇過曾在養殖場打工的老人及其後代!」然而,這個行業無以為繼,其中原因包括六十年代興建船灣淡水湖,養殖場或遷或拆,還有颱風溫黛襲港,摧毀建設。及至七十年代,曾有教會及魚民復養珍珠,但因不懂加工、營銷,行業始終未能發展下去。這個行業一直沉睡至十來年前,葉定民因鍾愛大海和釣魚,在老虎笏買下魚排,意外發現海中長滿珍珠貝,於是萌起養殖的念頭。養殖場起初頗受歡迎,遊人絡繹不絕,但結業收場。究其原因,葉定民說:「我只懂養,不懂設計,又沒有人協助開發產品。」養殖場位置偏遠,交通支出高昂,再加上後來煤氣公司在附近鋪設天然氣管道,葉相信工程令水質變差,短時間內珍珠貝大量死亡。養殖業隨葉定民黯然退場又再次沉睡。甄華達就是再次揭開禾稈見珍珠者。兩年多前,為了研究,甄華達四處搜集歷史文獻之餘,也廣結善緣,接觸過養殖過珍珠的教會、主理過養珠政策的學者、當過珠農的三門仔村民等。這些人脈不但助他整理香港珍珠養殖業的歷史脈絡,更有助他試養珍珠。生產珍珠核的福井製核所第二代王俊傑,就給甄華達提供了珠核。珠核是培育珍珠的「種子」,由珍珠貝殼打磨而來。要培育珍珠,得先把珠核及一小塊珠蚌裙邊組織植進貝母的生殖巢,裙邊組織會分泌珍珠層於珠核上,累積形成珍珠。期間得不斷清理貝母外殼,防止附生物與貝母爭吃,及避免感染疾病。



定期清理珠貝殼外的附生物,確保珠貝有足夠營養生長,及避免染病菌。

這個魚排有兩種珠貝,分別是馬氏珍珠貝殼(左、體形較小),及企鵝貝。育珠前者需一年,後者需數月。

蹲身一拉,從海裏拉出一網珍珠貝殼。


24歲的周國兆(右),做了一年多義工。


「追尋資料過程像偵探故事」

目前甄華達在老虎笏試養珍珠,定期駛船前往魚排照料,清洗貝殼上的附生物。他養殖的珠貝叫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孕育期為一年,預期今年深秋就可採集。甄華達形容這次研究:「追尋資料過程就像偵探故事般精采!」讓這個「偵探」追查下去的動力是,他知道香港近年是重要珍珠貿易及分銷樞紐,惟獨缺生產一環,何不復興生產,補上缺塊?在前的是否珠玉,還待時間驗證。



一顆銀白的圓珠裹在褐黃肉體內。

昔日有大埔三門仔村民在珍珠養殖場打工。圖片翻拍自《三門仔新村遷村五十周年紀念特刊》

甄華達


葉定民

採訪:周燕攝影:Rex Chapman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30/201682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