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的恐怖襲擊事件給地中海地區投下陰影,旅遊業便是最直觀的體現。
埃及首當其沖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埃及接待的外國遊客數量同比驟降46.5%。根據世界旅遊旅行大會(WTTC)的數據,去年,旅遊觀光業為埃及貢獻了11.4%的GDP和10.5%的就業,該國與旅遊觀光業相關的職位約有260萬個。
由於入境旅遊行情下滑導致外幣嚴重短缺,今年第一季度,埃及經常賬戶赤字同比增加37.5%,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120億美元的救助款項。
WTTC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大衛·斯科斯爾(David Scowsill)稱,很多航空公司的沙姆沙伊赫航線至今沒有恢複運營,特別是英國的航空公司。相關數據顯示,埃及旅遊業加速下滑,2015年第四季度的入境遊客數量下降了28.9%。
埃及西部的鄰國突尼斯也好不到哪兒去。入境突尼斯的遊客人數也延續了2015年的頹勢,在今年第一季度下滑18.7%。
2015年,突尼斯發生了兩起針對遊客的襲擊事件。先是3月巴爾多博物館發生槍擊案,導致23人死亡,之後的蘇塞襲擊又導致38名外國遊客身亡。
突尼斯對旅遊觀光業的依賴程度比埃及更甚。WTTC數據顯示,去年該行業對突尼斯GDP和就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1.5%和12.6%。該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占GDP比重已升至9%,自2011年以來翻了一番。
此外,土耳其的旅遊業也呈現出加速下滑態勢。在炸彈襲擊、難民危機、敘利亞戰爭、土俄矛盾和未遂政變的輪番沖擊之下,土耳其的境況最為堪憂。
UNWTO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土耳其入境遊客數量同比下滑9.9%,旅遊收入下降了16.8%。土耳其文化旅遊部發布的最新數據則顯示,5月的入境遊客僅為250萬人次,同比下降34.7%。
WTTC預計,今年土耳其旅遊業催生的經濟效應將下滑3.2%,之前僅預計下滑0.2%。不過,斯科斯爾認為,土耳其旅遊業的反彈可能快於埃及和突尼斯。
首先,土耳其入境遊客的驟跌很大程度上源於俄羅斯的旅遊禁令,該禁令直到今年6月底才被解禁。
一直以來,土耳其是俄羅斯遊客的出境遊的首選。去年,土耳其入境遊客總數為4000萬人,其中俄羅斯遊客就占到500萬。土耳其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俄羅斯遊客人數降至4.1萬,同比驟降91.8%。
如今,隨著禁令的解除,俄土恩怨似乎已經化解,俄羅斯遊客也開始重新湧入土耳其。
其次,根據斯科斯爾的經驗,偶發性的恐怖事件影響時間相對較短,比如英國倫敦和西班牙馬德里此前都受到過恐怖襲擊的重創,但沒過多久,旅遊業就已恢複常態。如果是專門針對旅遊度假人群的攻擊,其影響就會更加深遠,比如埃及和突尼斯等國出事後,旅遊業通常需要2~3年才能恢複。
不過斯科斯爾也表示,在至今安然無事的土耳其地中海沿岸的安塔利亞和伊茲密爾,酒店和海灘的生意依然如故。只要各旅遊區不發生炸彈襲擊,土耳其旅遊業應該能在明年重新振作。
經濟增速放緩拖累旅遊業
遊客對安全的考量使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馬耳他和保加利亞成了最大的贏家。2016年初至今,這些地方的遊客數量大幅增長,增幅在20%~35%不等。
泰國旅遊業似乎也經受住了打擊。去年8月,發生於曼谷的襲擊事件導致20人死亡,其後2個月內,中國和韓國遊客紛紛取消行程,但到2015年年底,泰國的入境遊客數量還是創下了記錄高點。
WTTC預計,今年全球範圍內的旅遊業將出現3.1%的增幅,低於之前3.3%的預測值,因為根據咨詢公司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預測,今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將放緩至2.3%,較之前的預期下調了0.5個百分點。
南美洲的巴西雖有奧運會助陣,但因政治動蕩、經濟形勢惡化,國內旅遊行情分外疲軟,導致該國旅遊業出現了1.6%的負增長。
俄羅斯的旅遊業預計也會出現1%的下滑,原因同樣是經濟疲軟沖擊國內消費。面臨類似局面的還有沙特阿拉伯和南非。
受到印度經濟發展勢頭的推動,今年南亞地區的旅遊業有望以5.9%的增長率領跑全球。印度旅遊觀光業預計將出現6.6%的增長率,中國預計為6.3%。
WTTC預測,脫歐公投對英國的影響到2017年才會顯現。屆時,隨著英鎊疲軟,英國宏觀消費支出走弱,英國出境遊人數可能會大幅減少。
在發達國家中,比較倚重英國遊客的有愛爾蘭、西班牙和法國。而在新興經濟體中,印度、阿聯酋和土耳其首當其沖,這些國家當前的入境遊客總數中,英國遊客的占比均在6%~12%之間。屆時,它們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堅持不上市的快遞巨鱷,到如今盲目擴張的上市公司,順豐的背後是患有嚴重“上市後遺癥”企業的無可奈何。
來源 | 快刀三俠(ID:kuaidaosanxia)
文 | 路德維格
上市2個多月的順豐又有新動作了,這次它們把目光瞄準了彩票行業。
2017年4月27日,順豐控股發布了一則聲明:順豐控股旗下的子公司“順豐彩”將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中心在即開型彩票代銷、系統對接、主題票定制和倉儲配送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合作。兩者共同開發了一款以順豐元素為主題的——豐彩紙型即開票,此彩票最近已經獲得財政部審查批準。
這是對轉型懷有“執念”的順豐,在繼順豐優選和嘿客之後,又一個讓眾人懵逼的轉型“力作”。在把快遞送到你手里的過程中,王衛似乎希望順豐小哥可以跟瑞士軍刀一樣無所不能。
盡管2016 年中國全年彩票銷量高達 3950 億元,但這依舊不能賦予順豐涉足彩票的正當性。事實上,博彩業在國內屬於壟斷經營狀態,發行機構和發售單位都受到政府的把控,解禁遙遙無期。
比起探究順豐如何將物流與博彩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合理結合,更值得我們註意的是上市後的順豐對於“掙快錢”的迫切需求。
與此同時,在媒體對於順豐2017年一季度財報的解讀里,頻頻出現“增長放緩、發展瓶頸”這樣的負面詞匯。這也導致很多人將順豐涉足彩票領域,看作是其遭遇發展瓶頸後有病亂投醫地功利性選擇。
從排名第一、堅持不上市的快遞巨鱷,到如今盲目擴張的上市公司,順豐的背後是患有嚴重“上市後遺癥”企業的無可奈何。
無奈的出爾反爾
王衛在2011年時曾表示過自己對上市的態度,他這樣說道:“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後,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業,是想讓企業長期地發展,讓一批人得到有尊嚴的生活。上市的話,環境將不一樣了,你要為股民負責,你要保證股票不斷上漲,利潤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如今回過頭看王衛當年的言論,頗有幾番“打臉”的意味。但糾纏於王衛的“出爾反爾”顯然毫無意義,企業的戰略計劃理應隨著發展情況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變。
最近幾年來,“三通一達”通過加盟發展的模式,市場份額越占越大,已然威脅到順豐行業老大的地位。采用自營模式的順豐,由於在網點布局和運輸工具的購買和租用方面花費巨大,要想繼續領先對手,必須擴大規模,而上市似乎成了順豐唯一的選擇。
誠然,上市可以幫企業向全社會融來資金發展自己,動輒上億、上十億的資金信手拈來,而且不需要償還,這顯然是銀行貸款所無法比擬的。
但上市的始終是一把雙刃劍,上市後的種種限制成為企業難以適應的後遺癥。比如必須堅守監管與審計、必須隨時接受社會的監督、必須接受重大舉措和戰略交由股東大會審議等。不僅如此,股價波動所造成的人心浮動,小股東隨時套現的風險決策,甚至是“門口野蠻的人”惡意入侵,都成為企業上市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所有的代價,似乎都讓企業與曾經的願景背道而馳,增添無益地變數。無論如何,與巨大的利益相比,這些“小意外”又算得了什麽呢?
為掙快錢而多元化投資
上市公司中有的錢太多,怎麽都花不完,有的卻又錢太少,資金鏈隨時可能斷裂。但不管錢多錢少,都和多元化有關。
作為一家公司來說,快速成長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當一個企業手握大量現金的時候,卻不能有效增值,必然會造成巨大的財務成本。而這個時候,資金的多元化便成為一種最佳選擇。
有的企業將資金違規進行炒股,有的投資房地產,還有的搞金融債券。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說,這叫建設企業生態。這樣的擴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的主要業務增長乏力,為了尋求更高的回報,將錢投入暴力行業。加之上市企業資金充裕,更容易造成管理層的盲目投資。
順豐早在未上市之前,便嘗試建立過這樣的“生態”。
2014年,眼看零售行業的爆發式增長,順豐豪擲10億元鋪設了近3000家“嘿客”門店。嘿客是順豐旗下網購服務社區店,除可以提供快遞物流業務、虛擬購物外,還具備ATM、冷鏈物流、團購預售、試衣間、洗衣、家電維修等多項業務。
按照原來的策劃,嘿客將建設成順豐O2O夢想的理想線下載體。可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順豐的“嘿客”夢想並沒有如預期所料的那樣成功,它甚至成為了一個失敗的項目。
而原因也顯而易見:如果說從零售到物流是“降維打擊”,零售成功,自然就會產生大量的派送需求;而物流到零售是“升維打擊”,物流成功,並不會帶來豐富的購物需求。一升一降,難易自現。
對於這樣盲目的多元化投資,步步高董事長段永平對於不做廣告公司的看法,能夠很好的解答這一現象:
步步高公司每年都會投入幾億到幾十億的廣告費用,於是,公司很多高管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步步高應該自己做一家廣告公司,或者收購一家,這樣更能夠節約成本。
但是段永平並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步步高辦廣告公司一定會辦砸,因為他們不懂這個行業。很多手下質詢他,為什麽認為他們一定做不好。段永平說:“如果你們的邏輯成立,那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公司應該是可口可樂廣告公司,或者是寶潔廣告公司,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這里面肯定有它的原因。”
對於這次的順豐彩票是否還會步“嘿客”的後塵,我們不得而知。但上市後的順豐顯然有更多的“閑錢”進行多元化投資,但稍不註意,很可能被多元化投資搞得焦頭爛額。
賺快錢彌補經營缺陷
上市之後的企業,不得不接受社會和證監會的監管,一些經營中經不起檢驗的管理問題和業務問題便會暴露出來。而問題暴露後所帶來的股價與社會公信力的下跌,則會讓企業發展越發步履維艱。
通過投資回報迅速的行業,賺快錢補貼經營上的決策失誤,顯然是一個比較劃算的買賣。說到回報迅速的行業,房地產註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6年底,深圳住房均價漲幅已接近五成。上海、廈門、合肥等其他一二線城市的住房均價漲幅也都在40%左右。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火熱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加入到房產投資甚至是炒房的行列。
2016年,A股有44.72%的企業,也即1300多家上市企業持有投資性房地產,金額合計高達5874.2億元。這與2013年相比,增幅高達67.4%。
有近90家上市企業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在10億元以上,中國平安更是以持有334.29億元的投資性房地產居首。中國建築、中國銀行等也持有超200億的投資性房產。
2016年9月一家叫做雲賽智聯的公司發布公告,其出售的一筆上海房產,以5.03億元的價格成交,實現收益高達1.86億元。而在當年上半年,雲賽智聯凈利潤僅為7073萬元,不及投資房產收益的一半。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管理者應該審視當下的經營模式、管理理念和方法等,考慮如何在上市公司規範的遊戲規則下良好生存下去。而賺快錢方式的出現,讓諸多管理者失去了對經營模式的探索動力,沈溺於簡易的套現模式,最終影響了企業未來的發展。
在賺快錢中走向毀滅
馬雲曾說, 天下沒有教人賺快錢的書,有也未必會跟大家分享。很多年輕人過多關註了術,過多去思考賺錢。但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我能做什麽東西給別人,提供跟別人不一樣的價值。
無數知名企業家都曾表示過對於賺快錢思維的否定,但許多企業仍舊對賺快錢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甚至不惜賭上企業的未來。
最著名的案例,是永樂電器與摩根士丹利的賭局,這一賭局最後改變了整個中國家電零售行業的格局。
在2005年下半年,運作永樂電器上市的摩根士丹利與永樂簽下了一份協議。協議約定,如果永樂2007年的凈利潤超過7.5億元人民幣,外資股東將向永樂管理層無償轉讓4697.38萬股永樂股份。如果凈利潤不高於6億元,永樂管理層將向外資股股東無償轉讓9394.76萬股股份。
這意味著,永樂必須“3年內保持年均50%的凈利潤增長率”,才會賭贏。
漸漸地,陳曉發現情況不妙——國美、蘇寧、永樂、大中都在加速開店,競爭的激烈使永樂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市場需求的增速卻不到10%!永樂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增長50%,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
為此,陳曉不得不裁員、減薪,大力整改,但依然無力回天。即使按最好業績,永樂2008年的凈利潤也只有4.57億元,這與對賭協議的最低預期6億元,差距巨大。
為賭贏摩根士丹利,陳曉與大中電器達成了“換股合並”計劃。雙方約定,大中在北京和天津的收入納入永樂的銷售額。
然而,摩根士丹利看穿了陳曉的“伎倆”,就在永樂與大中達成合作協議的第二天,摩根士丹利公開指出,“永樂收購大中,其成本快速增加以及偏貴的估值,令摩根士丹利決定調低永樂今明兩年盈利預測25%~27%。”
最終,永樂股價暴跌。連續5天,摩根士丹利拋售約15.81%永樂股權,使永樂股價跌破發行價,市值從巔峰時的近100億元縮水至40多億元。而摩根士丹利大賺其錢,從永樂身上套現8億港幣,投資回報率超過200%。
這場鬧劇最後以國美收購走投無路的永樂為結局,永樂至此消失在中國。
為了快速賺回摩根士丹利手上的永樂股票,陳曉顯然已經失去理智。在急功近利、賺快錢思維的主導下,管理者對於企業的戰略決策將會出現較大偏差,一旦企業跨出去錯誤的一步後,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
快錢思維的罪與罰
陳曉的掙錢思維,如今已成為很多中國商人生意觀念。
一份來自媒體報告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這一數據與歐美相較,差了一大截,與日本企業相較,差距更彰。
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
什麽原因導致中國企業壽命如何短暫?正是這種只有掙錢、掙快錢的思維,導致中國中小企業短命。
中國不少優秀企業在通過IPO後,便不思進取,借助股票增發或是外延並購,來壯大自己的塊頭和規模,這種外延擴張的背後是很多上市公司崇尚的一種“偽成長”模式,而真正依靠內生的、自我研發創新的內涵式成長,卻幾乎為零。
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為了賺快錢、追逐財務報表的光鮮亮麗,不惜拋棄主業、脫實向虛。不是參與房地產大開發,就是參股或控股金融企業。或是幹脆職業炒股、大玩杠桿舉牌,大搞資本運作、資產重組,專門倒騰股權差價。長此以往,我國實體經濟將會面臨著被掏空的風險。
一場“賺快錢”的危險遊戲,正在一些上市公司或國有企業之間你追我趕、相互攀比與角逐。長此以往,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希望在哪里?工業強基、實業興邦的戰略是否會泡湯?
在如今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之下,也應是中小企業堅守本業、修煉內功和砥礪前行的機會。然而可怕的是,我們身邊有太多掙快錢生意人。他們處處尋找市場空白機會,尋找市場尋租空間,而並不願意在自身所處行業里拼搏鉆研。
這種觀念的存在,嚴重阻礙了中國商業向品質精良、品位精致的高階發展,也嚴重阻礙了產業升級的步伐。
總而言之,專註主業的企業終將日漸取代靠投機和掙快錢的企業。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繁榮可以通過資本暫時制造,但最終還是要在企業的堅實打拼中完成。至關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企業家究竟能夠看得多遠。
業績對賭的“後遺癥”在並購大潮褪去後逐漸顯現,業績補償是常規做法,但也有對賭方試圖通過回售標的來破解這一問題。
日前,吉艾科技(300309.SZ)推出了一份出售資產預案,出售的資產正是2015年以8億元現金收購的標的安埔勝利。因為標的計提了3.30億元的商譽減值,也造成去年的大額虧損。剝離虧損業務並不鮮見,但問題在於,此次出售標的安埔勝利目前仍處於業績承諾期。承諾期內標的業績不達標,而上市公司則選擇將其賣出。這種做法,是否算變更業績承諾?
證監會去年6月出臺的《關於上市公司業績補償承諾的相關問題與解答》指出,上市公司不得變更業績承諾。近日,吉艾科技回複了深交所的問詢函,表示不違反相關規定並加以解釋。第一財經記者也註意到,繼前一次問詢後,深交所繼續向上市公司提出問詢,要求說明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交易標的在業績承諾期
並購重組大潮帶來的“後遺癥”正在慢慢顯現。其中之一便是標的業績承諾不達標,即上市公司對賭失敗。
截至2016年底,有超過1000起並購重組仍處在業績承諾期中。根據目前披露的業績實現情況不完全統計,去年至少有上百起交易未完成承諾業績,占比超過一成。
按照慣例,若盈利預測沒有實現,並購對手方要按照約定做出補償,即履行業績承諾。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中,重組方的業績補償承諾是基於其與上市公司簽訂的業績補償協議作出的,該承諾是重組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組方應當嚴格按照業績補償協議履行承諾。
按照證監會去年6月出臺的《關於上市公司業績補償承諾的相關問題與解答》,重組方不得適用《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4號——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股東、關聯方、收購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諾及履行》第五條的規定,變更其作出的業績補償承諾。
而吉艾科技在2016年年報中表示,擬將2015年收購的標的安埔勝利出售。2015年吉艾科技的《重大資產購買報告書》顯示,重組方承諾標的公司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各會計年度(下稱“業績承諾期”)實現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9443.55萬元、10860.09萬元和11946.09萬元,且進一步同意,前述業績承諾期不會因本次交易的完成時間而改變。此次交易涉及的標的資產為郭仁祥、宋新軍、郭紅梅持有的安埔勝利100%的股權。
也就是說,交易標的安埔勝利目前還處在業績承諾期內,重組方理應不得變更業績補償承諾。
對此,交易所也向吉艾科技詢問,交易標的尚處於前次重組的業績承諾期間,本次出售交易是否變更了前次重組方作出的業績補償承諾,是否符合中國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業績補償承諾的相關問題與解答》中的相關規定。
“這個事情應該是沒有先例,業內也比較關心。”一家投行的並購人士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那麽,若前提發生變化——像吉艾科技這般選擇將標的回售,即便標的業績低於承諾值,“業績承諾不得變更”是否就可以“曲線”實現破解呢?
“現在主要是兩方面情況,第一,交易所關心的是有沒有違背當時的業績承諾;第二,回售事項在當時約定文件中有沒有進行披露。”北京一位並購重組律師看過方案後說。
4月26日,深交所第一次就是否變更業績補償承諾向吉艾科技做出問詢。在上市公司及中介就前次問詢做出回應後,5月16日,深交所再次提問:是否符合中國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業績補償承諾的相關問題與解答》中的相關規定。
在5月5日和5月8日分別發布公告,吉艾科技宣布取消了公司2016年度股東大會部分議案。取消議案的內容均與本次重大資產出售相關。至於取消的原因吉艾科技則表示為“公司尚需回複深交所問詢函,再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出售業績補償標的
按照上市公司對深交所的回複,此次交易擬出售標的公司安埔勝利10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吉艾科技不再持有安埔勝利的股權,前次重組交易對方郭仁祥、宋新軍、郭紅梅的2017年度的業績補償承諾相應解除,但前提是交易對方郭仁祥全額支付本次交易的股權轉讓款和2016年業績補償款。
同時,獨立財務顧問開源證券也表示“本次交易不存在違反中國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業績補償承諾的相關問題與解答》相關規定的情形”。
在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並購重組人士看來,此種情況首先要看雙方簽署的對賭協議是如何就業績補償約定的,“是不是調整了業績對賭的條件?業績對賭的條件怎麽處理?業績承諾如果沒有達到,上市公司有沒有處理方式等。”
“前提是這個出售方案有沒有履行,有沒有得到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批準,如果履行了,資產的交易做了處理,此前的業績補償承諾就不算數。”該上市券商投行並購重組人士也認為。
如果這個方案被放行,那麽今後再次出現標的業績承諾大幅不達標的情形,除了不得變更業績承諾按照原來交易方案進行補償外,還可采取回購標的資產的方式處理該問題。無疑,這也為其他上市公司及重組方提供了另類思路。
“賣一個公司出去,要履行一定手續,主要看兩方面,股東大會是否授權及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如果股東大會對此否決,那它的業績承諾必須繼續履行;如果該方案得到股東大會的批準,那就是說2017年的業績承諾可以不履行,因為2017年還沒有過去,不曉得當年的運營是什麽情況。也有可能2017年行業好轉,公司盈利大幅上升,但只要賣出去就跟上市公司沒有關系了。”上述上市券商投行並購重組人士進一步表示。
交易方案顯示,此次回售交易,金額合計為8億元,其中1.86億元用於支付標的2016年業績不達標的補償款,另外6.14億元用於支付股權轉讓款。也就是說此次交易,標的100%股權估值為6.14億元,相比收益法評估值3.96億元,增值率為146.51%。
在對深交所的回複中,吉艾科技進一步表述了回售交易標的的必要性:“近年來全球石油價格持續低迷 ,石油公司大幅削減上遊勘探開發資本支出。根據目前全球原油價格的趨勢,短期內原油價格能否企穩回深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因此標的公司未來期間業績仍有下降的可能,上市公司有可能繼續計提大額商譽減值。”
若此次出售資產成功,吉艾科技便退出油服行業,主要聚焦在“煉化+AMC”的主業。吉艾科技因為標的計提了3.30億元的商譽減值,造成了2016年大額虧損。
“如果已經賣出去了,也就是履行完這道程序,跟上市公司的確是沒有關系了;另外一個就是賣的價格,怎麽作價,這屬於另外一個範疇。假設當時花10個億買的,後來8個億賣出去,包括商譽減值等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也都會計量在內。”該上市券商投行並購重組人士也表示。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審核相繼收官。在對滬市上市公司的“體檢”中,“三高”並購後遺癥凸顯等六大問題引發監管和市場參與各方關註。
上市公司交出“成績單” 穩健經營成主流
4月末,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季結束。從滬市1419份年報觀察,大多數上市公司都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上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滬市上市公司2017年度共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較上年上升14.46%;共實現凈利潤2.62萬億元,增幅達18.55%,且呈現連續增長態勢;現金分紅總額達到創紀錄的8463億元。而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滬市公司支付各項稅費共計2.38萬億元,創造就業崗位約1400萬個,合計支付職工薪酬2.42萬億元。
著眼於上市公司質量核心環節,上交所構建“會計、法律、行業”三位一體審核機制,對滬市公司年報進行了全面審閱。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審核情況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業績優良、運作規範,穩健經營、專心主業成為主流。藍籌企業深耕實業、升級轉型,新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引領創新,成為新時代經濟建設的主力,也為廣大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
“全面體檢”查出六大問題 “三高”並購後遺癥凸顯
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體檢”中,六大問題也引起監管和參與各方的關註。
——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的“三高”並購重組後遺癥凸顯。不少重組公司業績承諾難以完成,前期高估值導致的高商譽面臨巨額減值風險。部分公司實現業績遠低於承諾業績,標的資產經營質量堪憂。
——部分公司風險相對集中,或生產經營陷入困境,或基本喪失持續經營能力淪為“僵屍企業”或殼公司。另有一些公司現金流持續為負、長期債務金額巨大,後續持續經營存疑。
——非標意見有所增加。6家滬市公司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10家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見”,另有19家公司內控審計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
——個別公司業績真實性存疑,或通過關聯交易非關聯化虛增銷售收入,或利用會計處理和職業判斷空間肆意調節利潤,甚至濫用資產置換等並購重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
——部分公司存在內、外部治理隱患,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采用各類手段非法占用公司資金,主導公司為其提供違規擔保,嚴重侵害公司及投資者利益。
——會計準則適用問題仍較為突出。部分上市公司錯誤理解和使用會計準則,個別公司甚至蓄意利用原則導向會計準則賦予的判斷空間,嚴重扭曲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質量,誤導投資者。
170余份問詢函“刨根問底” 問題公司遭相應處置
據悉,上交所對500多家上市公司的2017年度年報進行了重點審核,並針對問題公司強化“刨根問底”,先後發出170余份年報審核問詢函,提出各類問題4000多個。所有審核問詢函均對外公開。
此外,根據所存問題的性質和影響不同,上交所對部分上市公司作出相應處置。如對問題突出、回複內容含糊不清的個別公司迅速開展二次問詢;對披露不充分、不完整,故意掩蓋真實信息的公司,督促其補充披露並充分揭示風險;對存在業績變臉、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事項的公司,啟動紀律處分程序。
為強化風險警示力度,上交所對28家公司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即*ST)處理,對20家公司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ST)處理。12家公司雖形式上滿足撤銷*ST條件,但因其持續經營能力明顯偏弱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被上交所繼續實施特殊處理。根據年報審核情況,上交所擬對40余家存在重大風險的公司提請各地證監局關註或現場檢查。
上交所提醒上市公司通過信息披露反映真實經營情況,充分滿足投資者知情權,要求問題公司全面揭示生產經營困難與重大風險隱患,專註主業、改善經營、持續提高自身質量,共同塑造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氛圍。
奶粉新政之後,乳企集中向高端產品布局,乳鐵蛋白的應用越發廣泛。但記者了解到,隨著去年乳鐵蛋白新國標的實施,新標準的後遺癥正在慢慢體現,乳鐵蛋白原料出現價格暴漲,從每千克的3000元上漲至13000元,這也是繼羊乳清粉之後,又一個價格暴漲的原料產品。在業內看來,要解決乳鐵蛋白價格暴漲,解鈴還須系鈴人。
最近2~3個月,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原料之一的乳鐵蛋白價格暴漲。根據網上一份從輝山奶粉經銷商處流出的漲價通知:因國家乳鐵蛋白進口標準調整,導致上遊原材料供應緊缺,價格持續上漲。並列舉了乳鐵蛋白的價格從3000元/千克上漲至13000元/千克,單罐的乳鐵蛋白成本從5.6元上漲至24.1元。
而乳鐵蛋白漲價的信息也得到了部分乳企的確認。“近期乳鐵蛋白價格確實漲得比較快。”君樂寶乳業副總裁劉森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近兩個月左右,乳鐵蛋白的價格就從三四千元/千克,迅速突破到萬元以上,目前市場供應還持續緊張。
乳鐵蛋白一直被業界認為是牛奶中的活性物質,有抗炎和抗菌的作用,大多被添加在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中,2004年國家就已經批準允許在嬰幼兒奶粉中添加乳鐵蛋白,但行業出現這樣供應緊張的情況卻並不多見。
“此次市場供應短缺,和乳鐵蛋白的新國標脫不了幹系。”獨立奶業分析人士王丁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根據2017年7月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新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乳鐵蛋白》GB1903.17—2016,對乳鐵蛋白的理化指標進行了修改,其中將乳鐵蛋白純度從90%提升至95%,這也導致目前市面上的部分原料無法再符合這一標準。
據王丁棉介紹,目前國內沒有乳鐵蛋白生產商,國際上生產乳鐵蛋白的供應商總數也並不多,主要是新西蘭西部乳業、新萊特,澳大利亞大拓,美國西爾瑪,法國ARMO,荷蘭DMV等幾家,而其中產能較大的是美國,但美國生產的乳鐵蛋白的純度大多在90%,因此對市場供求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漲價的因素則來自企業端的需求。本身乳鐵蛋白也是近年來奶粉企業的熱門賣點,新西蘭主要乳鐵蛋白供應商新萊特工廠2018財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供需失衡正在推動全球乳鐵蛋白價格上漲,需求主要來自於嬰兒配方奶粉,特別是在中國。
記者統計發現,包括美贊臣、雅培、君樂寶、飛鶴、三元、麥蔻等很多品牌產品中都有添加乳鐵蛋白,而乳鐵蛋白的供應和價格也一直是各企業關註的重點之一。
劉森渺表示,這輪乳鐵蛋白價格上漲主要就是供需關系的矛盾,君樂寶今年的原料供應去年已經排好計劃問題不大,但新計劃的采購價格上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
也有企業開始提前鎖定供應商產能。丹麥奶粉企業麥蔻副總經理範學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不能透露具體價格,乳鐵蛋白漲價已經影響到了丹麥市場,價格較同期已經上漲了一倍,最高峰在兩個月前,目前略有回落。之前考慮到可能漲價的因素,公司已經和供應商鎖定了2年的供應量,雖然目前丹麥市場乳鐵蛋白供應偏緊,但公司生產一切正常。
另據王丁棉透露,也有個別大企業一口氣鎖定了多年的供應量。
在業內看來,企業的一些提前鎖定供應也加劇了短期市場供給的緊張,不過乳鐵蛋白的高價未必會成為常態。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事實上近年來乳鐵蛋白價格一直有上漲,這一輪企業需求量激增,訂單比較多,所以產能跟不上,但本身乳鐵蛋白原料生產國外技術比較成熟,很快產能就會跟上。
看到乳鐵蛋白的市場前景,部分供應商也在加大擴產。今年4月,新萊特就宣布投資1800萬美元,準備將乳鐵蛋白的生產能力翻倍,預計將在2018年10月份完工。
不過在業內看來,短期內乳鐵蛋白高價的問題還不會馬上解決,王丁棉認為,目前來看,近期乳鐵蛋白的供需矛盾還會持續,而目前國內的條件,要求國內企業自給自足生產這一原料並不現實,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一方面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新國標純度等方面的要求進行修改,讓更多原料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奶粉企業不再將乳鐵蛋白作為賣點,畢竟嬰幼兒配方奶粉強調的是配方科學和均衡,而不是某一種原料起決定性作用。
3樓提及
28蚊係不歸路~~ 但係李卓人都會好快失勢玩完~~
6樓提及
我覺得純粹係人口質素下降...番工D人真係一個廢過一個, 咁公司點都要有人用, 明知低能都要請住先
以前洗碗3/4K, 而家講緊8/9/10k, 原本洗緊碗果D去左邊?
7樓提及6樓提及
我覺得純粹係人口質素下降...番工D人真係一個廢過一個, 咁公司點都要有人用, 明知低能都要請住先
以前洗碗3/4K, 而家講緊8/9/10k, 原本洗緊碗果D去左邊?
你是老細?>
10樓提及
又或者咁睇, 筆者講既"新嚟嘅人本來係水準之下嘅,廿八蚊一出現,就出嚟博博。"我就唔同意, 博就個個都博, 唔博就一係食政府一係食屎...而家又唔係政府派個人要你請左佢, 自己IN自己請既, 請到廢人係HR方面有錯, 唔關28蚊事...用28蚊留唔低好人手, 就真係應該諗下邊度可以有效率D搾多DD比員工...咩價就請咩人, 遇到好人係好運, 當然要留低人幫自己手搵錢.
11樓提及
我係指李卓人動機........佢份工係有野要去做先掂..............
12樓提及10樓提及
又或者咁睇, 筆者講既"新嚟嘅人本來係水準之下嘅,廿八蚊一出現,就出嚟博博。"我就唔同意, 博就個個都博, 唔博就一係食政府一係食屎...而家又唔係政府派個人要你請左佢, 自己IN自己請既, 請到廢人係HR方面有錯, 唔關28蚊事...用28蚊留唔低好人手, 就真係應該諗下邊度可以有效率D搾多DD比員工...咩價就請咩人, 遇到好人係好運, 當然要留低人幫自己手搵錢.
即是大家都睇價錢做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