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爾街日報談影子銀行內幕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kwxh.html
今天, 華爾街日報關於張化橋的英文書的書評:
(修訂稿)

5年前影子銀行在中國還不成氣候,它充其量是讓被銀行忽略的小型企業的一條獲得信貸的途徑。如今的影子銀行卻在迅速膨脹,並逐步演變為金融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信息不通暢,人們對影子銀行仍然知之甚少。

張化橋的新書《中國影子銀行內幕:下一個次貸危機》(China's Shadow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Crisis)多少可以幫助讀者瞭解一些內情。曾在瑞銀(UBS)從事股票分析和投行業務的張化橋2011年離職,加入了萬穗小額貸款公司,為無法獲得貸款的小型企業服務。在兩年的嘗試之後因監管障礙等因素而放棄。



這本書回憶了萬穗小額貸款公司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進行金融改革的迫切性。以往關於中國金融體系的文章大多從宏觀角度闡述,而張化橋另闢蹊徑,從微觀層面對中國具有創造力、有時略嫌瘋狂的金融活動進行了描述。

記者新近採訪了張化橋,以下是他對金融改革、監管障礙和中國次貸風險等問題的一些看法。

《華爾街日報》:你在書中表示中國人看不起小額貸款提供者。為什麼會這樣?

張化橋:因為官方在過去六十年不斷洗腦子,向人們灌輸的理念是,民間金融機構見不得光、危險且會破壞現有系統,而且高利率是不道德的。他們完全無視我們在與次貸客戶(高風險、高成本)開展業務這一事實。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作為企業需要獲得足夠回報,否則將無法生存。

《華爾街日報》:這本書的書名暗示中國金融體系的變化可能是在為下一場次貸危機埋下種子。您認為這場危機會如何演繹,影子銀行會是危機爆發的原因還是危機的症狀?

張化橋:我認為影子銀行的資產大體上很安全,我們對自己資金的管理非常謹慎。由於監管非常嚴格,即便我們想承擔過多的風險,實際上也做不到。但是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正規銀行體系的失敗。六十年來,中國的「金融壓迫」一直管制利率水平,利率水平遠低於通貨膨脹。這導致了信貸的快速膨脹,銀行被迫年復一年地快速增加貸款投放,但好的放貸機會並沒有這麼快增長。因此,銀行不得不降低放貸門檻,導致銀行自身的次級貸款增加。當然,低利率也扭曲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利率如此低, 爛項目也變成好項目。

《華爾街日報》:中國的小額信貸與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創辦的知名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 模式有什麼區別?

張化橋:中國的小額信貸承受很大的偏見,並且受到難以置信的嚴厲監管。沒有執照,我們的情況反而要好許多,民間借貸有著更大的靈活性和更高的效率。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相比,我們平均每一筆貸款的規模要大得多。

《華爾街日報》:您一直非常積極地用中文聲援小額信貸。那麼您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用英文寫了這本書?

張化橋:我發現外國投資者和學者的許多爭論都沒有談到點子上。他們錯把矛頭對準了影子銀行的資產質量和影子銀行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的風險。但這兩個問題在我看來並不重要。我讓人們把關注重點放到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傳遞的信號上來。為什麼影子銀行在監管如此嚴苛的背景下仍然能夠發展得如此之快?這說明貨幣政策有什麼問題?

最後一個原因, 我發現中國的政策越來越受到外國投資者、學者和香港投資界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影響那些有影響的人。

《華爾街日報》:你表示小額信貸在中國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監管部門的反對。這是否意味著小額信貸注定在中國難以發展?怎樣才能使小額信貸真正地發展起來?

張化橋:對小額信貸公司抱有偏見的不僅是中國監管部門,其它政府部門、銀行以及公眾都抱有同樣的偏見。在許多問題上,中國都需要觀念上的變革。我本人正在做這方面的教育工作。作為一個公民,我對此感到自豪

《華爾街日報》:如果中國發生次債危機,您認為中國金融體系最薄弱的環節在哪?

張化橋:我認為房地產泡沫最有可能成為危機的起點,其次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華爾街日報》:你曾指出,中國貨幣供應量在最近幾年的增速已明顯高於美國。這是否值得擔憂?中國月度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依然不高,為什麼貨幣供應的加速增長還沒有反映在通貨膨脹上?

張化橋:中國的貨幣供應增速遠高於其它國家,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值得擔心。但每年的貨幣供應增速都在16-17%,長期以來年復一年,那麼中國的貨幣政策就非常寬鬆且容易引發惡性通膨。信貸增長與通貨膨脹會相互增強,推波助瀾,從而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這種模式已經延續了30年,現在公眾已經對此感到非常厭倦。

《華爾街日報》:中國監管部門經常要求銀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是否可以設想銀行能夠解決中國小企業長期以來面臨的信貸枯竭問題?

張化橋:儘管銀行面臨政治壓力而且擁有良好意願,但中國大型銀行有不同的成本結構,而且決策過程繁瑣,並不適合發放小額貸款。這並不是銀行的錯。如果我是行長,我也會這麼做。銀行也有自己的壓力。但專業分工是一個美麗的東西。小額信貸公司就是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只需政府減少限制,公眾不再抱有偏見,小額信貸公司就會做好這項工作。

Dinny McMah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24

我看大陸影子銀行風險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30.html

我看大陸影子銀行風險

坊間分析大陸的影子銀行風險時焦點多放在政府銀行、SHIBOR,我個人認爲,是捉錯用神。關鍵在水源。

整個信貸系統最缺水是地方政府和小型內房。爲什麼?陶冬先生的分析他們投入的項目是長期建設但由於政府的干預無法從正常的貸款渠道融資才會慢慢衍生出高息、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理財產品、信託產品)。他們是利率的price-taker除非把項目爛尾不然還得借用新債冚舊債。

至於整個信貸系統的水源不離兩個:國內坐擁現金但投資無從的存戶以及貪圖人民幣升值和高息的境外人士(就像我身邊的師奶朋友及報紙早排大幅報道的虛假貿易)。當然央行可以減存款準備率在水源量不增加時商業銀行也可增加放貸。

機理明白了要估計影子銀行風險時焦點就可以放在以下的關鍵點上:

  1. 社會融資總量。萬一社會融資總量急速下降代表流到水緊處的資金斷裂最爲危險。反之水流不斷有新錢續命爆炸便能延後。
  2. 理財產品息率。如果理財產品息率急升地方政府和小型內房每當roll-over新債時利息成本水漲船高爆煲機會只會高幾分。也代表了本地存戶的風險取態。
  3. 人民幣匯率。如果離岸人民幣匯價不升反跌外資流入放慢只能更靠塘水救塘魚。
  4. SHIBOR。分析SHIBOR如果用最恐慌的一殺那爲基準世界自然無限美好。但現水平是4月初息率的一倍季結後仍無法返回隔夜3%以下的水平應視爲異常。換句話說銀行間互相借貸利息也無法回到正常水平難道社會上做實業也好投機也好借貸成本能不居高不下嗎?
  5. 人民債券價格。可留意美國一隻叫DSUMETF


更壞的情形:

  1. 理財產品、債劵大規模違約存戶拒絕提供資金予影子銀行並要求取回已投入的資金。
  2. 銀行擠提(如08年的東亞擠提)。


借短錢(理財產品3-6個月到期)做長期基建(不動產建設)是歷史上不少金融危機的起因。如果讀過金融史類似情形就算政府、央行全力配合(減息、放寬銀根)也不一定能有08年的美國便是例子)我個人認爲出現大規模金融危機的機會比現時散戶估計的機率高很多。

每幾年一次集體撞邪忽然全民無視風險其實是常態。有空不妨重讀貝爾斯登(082月)9月雷曼、AIG出事時的財經版可能比讀個PH.D更有用。

我想這一輩子,有兩件事情,應該至死不忘:一是08年9月,陸東跟數千個散戶說,匯豐兩年必見百五元,全場雷動的歡呼。第二是某基金經理,08年中秋節重倉博反彈,結果雷曼爆炸,那雙惘然、悲涼的眼睛,彷如戰場中踏中地雷的士兵,望着一片血肉模糊的斷脚...



 

“Most people don't believe something canhappen until it already has. That's not stupidity or weakness, that's justhuman nature.”

― Max Brooks, World War Z: An Oral History of the Zombie War


圖:國內公司的短期借貸成本(票據貼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64

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支撐房地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689

毫無疑問中國房地產泡沫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金融時報日前撰文稱,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支撐房地產發展。

先來看下面這張圖,

很明顯,信貸流入房地產非常突出,這也表明這裡存在著相當高的風險。

2010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試圖給樓市降溫,導致開發商幾乎不可能從銀行獲得貸款。由於缺乏資金,開發商不得不放慢開發節奏。這也造成地產開發商,尤其是資本較小的開發商想方設法的獲取資金。這些資金並不是來自銀行,因為監管機構對於向開發商發放的貸款依然嚴格控制。相反,開發商們正轉而求助於中國的影子銀行系統——一個由游離於正規銀行部門之外的融資渠道組成的複雜網絡。

中國影子銀行有著各種偽裝。最基本的就是非法地下錢莊,主要分佈於沿海富裕地區,向被主流銀行忽略的小企業提供高息貸款。

然而中國多數影子銀行是合法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中規模最大者當數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迎合富有投資者的需求,通過放貸給高風險客戶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商來確保它們允諾的高額回報率。

金融時報評論稱,

中國領導層並未意識到信貸增長的負荷已經超出了他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簡稱Shibor)隔夜利率,已升至14.33%,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記錄,而一個月前的隔夜拆放利率僅在4%左右。同時影子銀行為房地產融資所帶來的影響還波及的其他依託於房地產發展的行業。CreditSights 評論稱,影子銀行放貸已經遍及中國一線和二線城市,因為那裡的房地產價格正在飛速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較小的地產開發商資產負債表顯示至少50%的債務是從信託公司融資,而更值得擔憂的是這些資金幾乎都用於項目初始階段,這樣很自然使得開發商和信託公司處於贖迴風險中。雖然目前尚無此類事情出現,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增發已經不可遏制的湧現。在房地產需求和價格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增發或許是正確的。但誰能預料將會如何呢。

根據上交所上升的127個房地產開發商資產負債表顯示,短期債務約佔其總債務的40-50%。這樣來看,一旦信託公司或者其他影子銀行出現資金撤退等問題,那麼再融資壓力將加大。顯然,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監管機構是否會有所行動。

對於中國的監管機構,Michael Pettis在6月末對於中國央行"錢荒「事件的曾評論稱,

」除了信貸創造和擴張,中國人民銀行是一家幾乎沒有應對任何市場變化經驗的央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56

銀監嚴防“影子銀行”風險

2013-07-08  NCW
 
 

 

借款企業高息拆借、企業套取銀行資金參與民間借貸等現象較突出,加大企業間資金鏈條的脆弱性,銀監會要求銀行高度關注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融資行為的潛在

風險

◎ 本刊記者 李小曉 文lixiaoxiao.blog.caixin.com 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影子銀行”加大杠杆提供融資,是銀監會高層在內部會議提及嚴防外部風險傳染的重點要求。

近期,中國銀監會辦公廳給各地方銀監局和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下發了《關於防範外部風險傳染的通知》 (下稱131號文) ,要求各銀行業機構高度關注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融資行為的潛在風險,並要求各銀行將外部風險防範納入全面風險管理。

131號文指出,銀行必須重點關注五種外部風險主要來源 :小貸公司、典當行、擔保機構、民間融資、非法集資。

按照銀監會依據金融穩定理事會對“影子銀行”的定義,即指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動和機構。

銀監會認為,目前在監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並不屬於“影子銀行”的範疇。由於銀監會認為對信托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貨幣經紀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六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監管體系,因此有業內人士指出,131號文顯然針對 銀監會所指的“影子銀行” 。按照銀監會的判斷,民間借貸風險仍在向銀行業傳遞,從表現形式看,借款企業高息拆借、企業套取銀行資金參與民間借貸等現象比較突出,加大了企業間資金鏈條的脆弱性,極易誘發銀企“三角債” 。

央行5月24日公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3》顯示,截至2012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080家,融資性擔保公司9071 家,典當行6084家。

由於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薄弱,部分上述機構存在短期逐利行為, 一些機構違規經營現象較為突出,甚至參與非法騙貸、非法集資,擾亂正常金融秩序,在個別地區形成了風險事件。

銀監會131號文目的在於控制此類風險,這與一些業務于風控優秀的小貸公司渴望從銀行獲得流動性支持甚至升格為銀行的願望背道而馳。不過,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人士普遍表示,此前和銀行的合作已經收緊,這次131號文警示意義大於實際作用。

警示銀行

針對小貸公司和融資性擔保機構,銀監會要求銀行實行名單制管理。131號文指出,由總行統一確定合作機構准入標準,分支機構根據總行確定的標準提出合作名單,並報總行批准或者向總行報備。銀行應對名單實行動態管理,每年至少評估一次,對存在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的合作機構建立及時退出機制。

對於上述要求,工行人士表示,對大行來說,民間借貸的授信其實一直都在總行手里。授信審批本身就是指總行按照行業和額度給分行授權,在授權範圍內分行可以自己批貸。但像民間借貸這類行業,所有的授權都收在總行,總行不存在管理成本和業績的壓力,審查也會比分行更加嚴格。

131號文還指出,銀行業應對有業務合作關係的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進行評級,並根據信用評級情況,實行分級授信。

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人士均表示,大中型銀行對各個行業企業一直實行評級 授信,一些小銀行可能還沒有完全做到。

監管層希望全面推行評級授信。

131號文還特別強調, “嚴禁向典當行、以及非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授信。 ”有利網 COO 吳逸然表示,典當行和非融資性擔保機構從性質上來說,只能以自有資本進行金融活動,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也沒有其他公開可以進行融資的渠道。而融資性擔保機構按照國家管理辦法可以為不超過自身註冊資本10倍的銀行貸款提供擔保,協助被擔保企業獲得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按照國家管理辦法可以獲得不超過自身註冊資本50%的銀行貸款。

在防範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風險方面,131號文提出三點要求 :一是加強銀行信貸資金流向監測,嚴防信貸資金注入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 ;二是密切關注信貸客戶動態信息,對於存在明顯跡象或已查實參與民間融資的信貸客戶,一律不得新增授信;三是開展分支機構和員工行為排查,有效防範分支機構和員工參與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鋼貿行業貸款可能存在信貸資金注入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的現象。鋼貿行業缺錢的很大原因就是資金挪用,這也是銀行信貸管理失效的結果。

關於信貸客戶信息,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人士均表示: “信貸客戶是否參與民間融資,一直都是必須要查的內容。 ”對於員工參與民間借貸的問題,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人士則均表示行內有明文規定,禁止員工參與民間借貸,一旦發現,將面臨嚴重的處分。

此外,131號文還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將外部風險防範納入全面風險管理,確定專門部門,牽頭對外部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匯總和報告。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建立風險處置機制,對潛在的外部風險因素及其影響進行提前研判分析,建立規範化的外部風險監測、外置流程,制定充分的應對預案等。

倒逼民間融資

民間借貸機構人士普遍認為,這份文件並不會對民間借貸行業產生衝擊,因為對擔保公司和小貸、典當公司而言,從銀行獲得流動性根本就是此路不通。

有業內人士指出,按照規定,小貸公司的融資渠道有三種 :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但其真正依賴的融資渠道除了股東繳納的資本金,主要來自民間融資,銀行的資金“微乎其微” 。

自從2008年小貸公司開始興起以來,不斷有資金案件發生,這讓各大銀行很早就將小貸公司列入了風險名單。

“2008年我們在浙江做過一次試點,和小貸公司合作。但隨著2009年、2010 年該行業不斷出事,浙江的試點一年結束後再沒有繼續。總行一直禁止給小貸公司放貸。 ”工行人士透露。

人人聚財 CEO 許建文表示,小貸公司主要分為大額小貸公司和微貸公司兩類。對大額小貸公司而言,銀行通常不願給其貸款,這些公司其實都是靠民間私下融資解決資金問題。在融資過程中,往往資金是打到公司法人的個人賬戶上,借款合同體現的是個人對個人,從而規避以法人機構募資的現象。

“從銀行獲得的資金對我們來說一直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 ”西安一位小貸公司人士稱。

許建文表示,通常能夠和銀行合作的都是微貸公司,這類公司通常只做單筆幾萬元到十幾萬元的小額貸款,期限通常較長,年化收益更高,由於貸款額度小風險也較為可控。通常銀行不用把錢給微貸公司,而是直接借給由其推薦的借款人。通常客戶的信貸成本20%- 30%,銀行放款利率差不多上浮40%- 50%,即一年期貸款利率為8%-9%,其中大約10%-20%的差額歸微貸公司。微貸公司對這些貸款有管理和代償義務,銀行也不需要再做二次風控。

吳逸然表示,現在還有重慶等地的部分小額貸款公司通過把信貸資產經由資產交易所轉讓,或者打包成信托產品轉讓等方式獲得新的資金。

擔保加壓

2012年初,隨著中擔、華鼎、創富三家擔保公司違規事件爆發,資金鏈斷裂,銀行起訴了一批因銀行貸款到期未還的企業,對行業影響巨大,自此,銀行便收緊甚至中斷和民營擔保機構的合作。

工行人士表示,自從華鼎出事後,分行就失去了給擔保公司授信的權限。

建行某分行人士表示,近年來都未給小貸公司、典當公司和擔保公司授信,曾試著給總行報過幾例,但總行都未批。

興業銀行北京分行人士表示,這幾年小貸公司的貸款一筆不做,擔保公司只和國有背景的合作,民營擔保公司也不做。

深圳市鴻鑫融資擔保公司執行董事範永國表示,之前融資性擔保公司都是和國有銀行合作得多。但華鼎事件後,工行和建行都壓縮甚至停止了和民營擔保公司的合作,對國有擔保公司也相應收緊 ;中行、農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商行也紛紛收緊了授信。

“融資擔保公司一般都不會直接從銀行融資,原則上是依靠銀行給予的擔保額度項下的擔保業務獲取經營收入,而銀行對擔保公司授信的壓縮,使本來利潤不高的融資擔保業更是雪上加霜,現在相當多的擔保公司參與民間借貸獲 取高額利潤。 ”範永國表示。

範永國認為,131號文對擔保行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在於,之前正在和銀行分行層面談合作的擔保公司,由於131 號文將授信權限上收到了總行,對這類合作會有影響。

“過去一些銀行的地方分行可能針對特殊行業給一些擔保公司特殊授信,例如一家擔保公司的老闆在行業協會任職,分行可能會因為其對該地區該行業的經驗給予授信。這類擔保公司可能實力並不強,這次將授信權限收到總行,可能會影響未來的授信。 ”範永國表示。

“但總體影響不大,一方面擔保公司不同于小貸公司,其本來就沒有從銀行直接獲取資金。與分行權限較小的銀行合作,幾億元的授信本來也是要上報總行。 ”範永國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11

我怎麼成了一個影子銀行家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letr.html

7月9日,彭博社刊登張化橋的文章,題為《我怎麼成了一個影子銀行家》的文章,某君將它翻譯成了中文。翻譯得很好。謝謝!

有幾處小錯。張化橋修改如是:

2010年秋,在北京,作為瑞士銀行中國的董事總經理,我在一群富有的投資者面前就中國股市的前景發表了演說。隨後,來自杭州的50多歲的投資者王之光將我拉到一旁,向我諮詢一些投資建議。30年來,他一直把錢投在民間借貸,而非股票上,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然而,因為他的資金量越來越大, 他的年回報率過去的30%跌至了23%。因此,他感到憂慮,開始考慮轉戰股票市場。據他所述,他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才擁有了近30億元的資產。

我回答,「老天爺,你哪裡需要我的建議!根據你的表現,即便巴菲特都應該把錢分出一部分給你管理。」

出於好奇心,幾天後,我飛抵杭州,目的是想要看看王先生究竟怎樣發財致富的。他開車帶我去了海寧皮革市場,見了他的一些客戶。他們分別是皮鞋、手提包和其他飾品的商人。他們的網絡廣,且聯繫緊密,他們通過傳統渠道和互聯網來出售產品。

二十年前,對於傳統銀行來說,這些老闆們還是無價值的小魚。即便是業務快速增長後,這些商人也不能滿足銀行所需的擔保要求。然而,他們卻迫切需要資金,而且需要盡快得到。因此,他們的存在,為影子銀行家,比如王先生,提供了存在的空間。

影子投資組合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圍繞中國影子銀行的討論不絕於耳。在民間借貸、小貸機構、當鋪、信託,以及銀行理財產品之間,影子銀行現在的價值高達5萬億美元,挑戰著傳統銀行的主導地位。如此無拘無束的增長自然令人民銀行感到不安。該央行擔心大規模的不良影子貸款將會催生出類似於美國的次貸危機。6月份的流動性緊縮,致使銀行同業間拆借貸款利率攀升至20%,被廣泛認為是對中國銀行業應清理各自影子組合的警示。

中國的影子銀行家很容易被妖魔化。和王先生一樣,很多影子銀行家都是真人不露相,他們的方法是非正統的,還可能名聲不好。他們的貸款不會出現在任何資產負債表上。他們像是靜等發生的災難一樣。

在我看來,這些擔憂沒有道理。杭州之行的八個月後,我也成了一名影子銀行家。自2011年以來,我在廣州投資和管理了一家小貸公司,為很多小型企業提供貸款,其中包括花農、餐館老闆、漁民、蔬菜種植商和路邊商販。

雖然我們所提供貸款的年利息高達24%,但需求依然強勁。我們的客戶太小,前景太不穩定,以至於傳統銀行根本不可能為他們提供貸款。同時,因為我們將貸款規模限定在很小的範圍,平均每筆為2萬美元,而且我們和客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所以我們的業務還是有一定安全保障的。五年來,我們的不良債務在整體債務中所佔的比例大大低於5%。

本月,我再次飛抵杭州與王先生會面。他告訴我,近幾個月內,有民間借貸者出現違約。不過,和別的競爭者不同,他一直「非常幸運」。原因在於,在提供貸款的問題上,他一直非常謹慎。他所提供貸款服務的對象通常是他所熟知的客戶。

他說:「這是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所以我必須要謹慎。小時候,我的家裡很窮,我不想再次受窮了。」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我們上一次見面以來,王先生的資產已經近乎翻番。

影子銀行不是罪魁禍首

顯然,我們不可能用幾個例子就能為一個規模為5萬億美元的行業做出有力的辯護。

2012年,王先生的兩個朋友因遭遇大客戶違約而垮台。此外,幾家民間借貸商因被不滿的投資者以欺詐罪名告上法庭而身陷囹圄。但是,不能因為一兩件這樣的事情就否定整個影子銀行體系。實際上,相比較傳統銀行而言,影子銀行更為多樣化,並且擁有合法的客戶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影子銀行所蒙受的損失,通常是被企業家自己消化吸收,而並沒有影響納稅人。

當然,影子銀行也應該接受監管。目前,針對該行業的很多監管規則模糊且不合理。比如小貸機構的負債不能超過股本金50%,股東結構的規定過分嚴格, 沒有意義, 非法融資的定義不清楚, 資產包不能通過信託方式轉讓, ...

我們必須意識到,影子銀行之所以能在中國蓬勃增長,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金融壓抑」。鑑於銀行利率始終被維持在低位,存款者不得不尋找更加有利可圖的金融產品。負的真實利率一直在欺騙中國人:貸款利率太低, 低質量的投資項目看起來也不錯, 也得到貸款。負利率刺激貸款膨脹, 而貸款膨脹反過來又加劇通貨膨脹, 延續負利率。中國的惡性循環持續了30多年。

貸款增加的太快, 可是好的項目並沒有增加那麼快, 銀行只好不斷降低貸款標準, 從優良項目到普通項目, 到次貸項目, 再到愚蠢項目。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這樣來的。

中國擔心可能會出現銀行危機。不過,他們不應該將解決問題的重點放在影子銀行業上,而是應該上調基準利率,以減少信貸流到次貸項目,再到愚蠢項目。請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魔鬼的影子上,而應該放在魔鬼本身。

張化橋是《中國影子銀行內幕:下一輪次貸危機?》一書的作者。(Thank you, 米娜)

文章鏈接,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3-07-08/why-i-became-a-chinese-shadow-banker.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376

「影子控制人」朱興良被查後的金螳螂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07713.html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在金螳螂(002081.SZ)身上,不同階段,這句話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7月下旬,金螳螂的實際控制人朱興良被帶走。之後,檢察機關表示,7月27日起,對朱興良執行監視居住。

同時,金螳螂發佈了上半年業績快報,報告期內,金螳螂實現營業總收入67.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1%和44%。

因「個人原因」被調查

金螳螂在蘇州有不一般的名氣。它是建設中的蘇州第一高樓——「秋褲樓」東方之門的「裁縫」,該項目的幕牆工程也成為金螳螂承接的高度最高、單體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複雜的項目。

在朱興良「被帶走」後,金螳螂看起來一切如常。《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本週到金螳螂蘇州總部採訪時,正好遇到午飯時間,許多工人從電梯、樓梯走下來,邊走邊說笑,辦公室的氣氛看上去都還正常。

朱興良的聲名大噪始於兩年前,因個人財富備受關注。

《新財富》雜誌2013年500位富人榜顯示,金螳螂的朱興良家族,以189億元的身家榮登江蘇首富,列全國第22位。2012年,同一份榜單,朱興良家族財富為100.6億元。

朱興良出身草根,1976年高中畢業,然後學了油漆、木工手藝。1993年,朱興良和他的團隊在蘇州成立了金螳螂,誰也沒想到,在財富的道路上,會走得這麼遠。

一個關於金螳螂上市的小故事鮮為人知。據說當初朱興良去和證監會溝通上市時,被笑話:「搞裝修的,也要上市?」

2006年11月20日,金螳螂登陸深市中小板,募集資金2.6億元,是國內建築裝飾行業首家上市公司。

他的命運從上市這一刻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是因個人原因被調查。」一位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

各種原因,眾多猜測。金螳螂公司發表聲明稱,公司會及時發佈相關公告,並強調公司經營情況一切正常。

作為裝修界的龍頭,金螳螂2012年淨利潤增幅達到五成,公司董事長倪林在2012年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計劃2015年行業總產值規模將達到約3.6萬億。

大行業小公司

倪林說,他們是典型的「大行業、小企業」,對裝修行業,他們最多的一個比喻是「林大,鳥多」。

從2003年開始,朱興良就徹底放權,退出了管理層。金螳螂的董事長由倪林擔任,楊震為金螳螂的總經理,王瓊為總設計師,這三人都是設計師出身,這是業內有名的「三劍客」。

王瓊還有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主要承接國際連鎖五星級酒店的裝修設計。

他們都在金螳螂擁有不少股份。朱興良有一種「有福同享」的魄力。2009年,金螳螂集團與倪林等43人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倪林等43人以協議轉讓方式受讓金螳螂集團持有的金螳螂有限售條件的流通股(發起人股份)2200萬股,佔金螳螂總股本的10.34%,轉讓價格為每股1.00元。

這只是金螳螂股權激勵的一個開端。金螳螂一位中層向記者透露,公司80%的高層都是從基層做起的,大部分都是從設計師開始做起,所以在行業中的離職率比較低。

高管激勵,然後開始減持,儘管市場對此做法一直頗有質疑。

此前,他們有高管對媒體表示,公司沒辦法要求高管不賣股票。

何止高管減持,朱興良本人也有「表率」作用。從今年1月1日開始,金螳螂高管減持合計16.4351億元。

其中,從5月29日到現在,朱興良家族通過旗下兩個公司減持套現12.5557億元,朱興良家族減持了大約10%的個人股份。

作為金螳螂的實際控制人,朱興良這一舉動,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比現實中來得更大。

「影子控制人」

並不是每一個員工都認識朱興良,但每一個入職的新人,必定認識楊震或者倪林。

朱興良出現在金螳螂的時間比任何一個員工都少,消息人士表示,他徹底退居幕後,只有一些重大場合,才會出現。朱興良與云峰基金的許多人認識,就是在一次蘇商大會上。

在政府的眼裡,他代表的是金螳螂,在投資者或者員工眼裡,楊震、倪林才負責具體運營。

朱興良更像是一個「影子控制人」,不負責公司的正常運作,儘管他長袖善舞,富有個人魅力。

這或許是朱興良為公司長遠發展考慮而做的決定。他為自己打造了一道很強的「防火牆」,把他和這家企業隔開了安全距離。

一位券商分析師向記者透露,這些創業團隊跟著朱興良有20年的時間,現在更不可能因為公司臨時的一些變故發生變化。

據說,最困難的時候,倪林從設計師轉做施工人員的第一年,他們是向公司借錢回家過年的。

他們都是一起從無到有,慢慢過來的。

金螳螂的團隊裡,有3000多名全球最大的室內設計師團隊,一些重大項目,中方和外方的設計師可以團隊作戰。

金螳螂的半年度快報還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幅均超過30%。

不得不說,金螳螂對待市場十分謹慎,此前的投資者關係活動中,包括云鋒基金在內的37家機構參加了會議,公司大部分核心管理人員也都參加。

朱興良此前一直想在當地建個酒店,他們的供貨商客戶實在太多了。

他要把金螳螂打造成「競爭對手尊敬的公司,客戶首選和信賴的公司,社會認可、股民追捧的公司,員工值得依託、實現自我價值的公司」。

這些願望,和他們獲得的「魯班獎」都刻在金螳螂的大堂裡,每一個走進金螳螂的人都可以看到。

這家公司看上去運作正常,儘管,他們的老闆——實際控制人「被帶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55

圖解中美影子銀行體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367

「影子銀行」在全球兩大經濟體大行其道。分別來自美聯儲和高盛的研究讓兩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你面前。

美國

下圖來自紐約聯儲的研究,美國影子銀行全圖(點擊圖片可見大圖)。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影子銀行信貸流的全景。

考慮其複雜性,如果你想要瞭解這張圖的每一處細節,你可以參閱紐約聯儲的論文

 

中國

中國影子銀行系統概覽如下:

 

高盛認為,中國影子銀行與正式銀行系統之間的複雜關係如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94

全球監管機構將限制影子銀行證券借貸行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779

週四,全球的監管者在金融穩定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了一份建議,這將使銀行、投資管理公司和經紀商通過證券交易換取現金的能力面臨新的嚴厲限制。

這份建議是監管機構控制「影子銀行」風險措施的一部分。影子銀行開展類似銀行的業務,並被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

FT稱,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目標正放在證券借貸(賣空投資向經紀商借入證券)和回購市場上。在回購市場,銀行和其它金融投資者每天抵押資產獲取幾十億美元的短期資金。

在該建議提出之際,銀行業已表達了對其它監管計劃的抗議,稱它們將降低回購市場的規模,並會降低流動性。

監管者認為,重複貸出證券能夠引發信貸泡沫和擴大不穩定性。金融穩定委員會這份55頁的建議包括幾個不同的方法,包括強制性削減(限制一個抵押品貸出資金的規模)和設定價值標準。

英國央行行長兼金融穩定委員會主席卡尼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影子銀行能夠提供市場化融資,這份建議讓我們朝這個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這反過來又將以可持續的方式分散我們融資的來源。

金融穩定委員會也希望新規則能夠防止金融集團重複使用客戶的抵押品為自己融資,並對提供證券借貸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實施流動性監管。

目前,金融穩定委員會希望將公司債務證券(1年內到期)貸出資金的規模削減0.5%,即價值100美元的證券可融資99.5美元。股票和由債務組成的證券化抵押品(久期5年以上)融資規模將面臨4%的削減。但是,金融穩定委員會仍在繼續考慮抵押品融資規模削減的具體數值。在今年稍晚完成一份重要的研究後,這個數值可能會改變。

Shearman & Sterlin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Barnabas Reynolds稱:「這個限制比我們預期的要更加嚴格。這可能改變機構經紀的經濟性。」

Allen & Overy的合夥人Bob Penn稱:「這項建議將不受監管的回購市場和證券借貸市場納入以流動性為目的的監管網絡之中,這需要大部分國家大規模改變監管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93

FT:衍生品業務流向影子銀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544

據FT報導,交易員表示,趁著新監管規則實施之機,影子金融機構從大型銀行那裡搶來了大部分金融衍生品業務,衝擊了大銀行的利潤能力。

鑑於銀行的資本要求越來越高,銀行家擔心這種趨勢只會加劇,同時新監管使越來越多場外交易流向交易所,價格也變得更加透明。已經實施的交易強制清算的規則,將進一步打擊銀行衍生品業務的利潤率。

一位投資銀行經理表示:「這個領域中的小銀行和對沖基金數量已經大幅增長。這有助於收窄價差,這對客戶是好消息,但對利潤就沒那麼好了。」

至今,由兩大衍生品市場(外匯和利率)主導的場外交易市場仍在繼續增長。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影子銀行——比如說對沖基金和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現在首次佔據了利率和外匯交易的超過一半份額。

該數據還顯示,利率市場的成交量自2007年4月以來增長了超過1/3,自2010年4月以來增長了10%。而外匯交易在過去三年增長了接近1/3,自2007年以來增長了超過60%。

但銀行從這些業務中獲得的收入下滑了。根據研究公司Coaltion的數據,全球10大投資銀行利率交易收入在過去三年裡已經下滑了30%,從2010年上半年的165億美元,跌至今年上半年的115億美元。利率交易是投資銀行的傳統核心盈利業務,就算在去年,在全球範圍內仍佔了全部投資銀行收入的1/5。

根據Coaltion的數據,銀行的外匯交易總收入也出現了下滑,在過去三年裡下跌了18%,至42億美元。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非銀行機構都感到興奮。獨立交易商DRW主管Don Wilson表示:「強迫風險資本脫離系統,意味著我們將看到市場以比合理速度更快地走向極端的估值,因為缺少了交易商的支持。這意味著,投資者不得不改變他們管理風險和交易的方式,這可能對場外和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成交量形成負面的影響。」

市場份額的轉變,正好碰上了世界主要的外匯和場外衍生品交易中心倫敦金融城收緊了對交易的控制。國際清算銀行表示,40-50%的全球性交易現在都通過倫敦進行。

倫敦的領導地位很可能將在未來幾年繼續維持,因為全球最大的兩家互換交易所所有者——LCH.Clearnet與美國CME集團和ICE,要麼位於倫敦,要麼計劃擴張倫敦的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45

監管影子銀行是「病急亂投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4

影子銀行是全球金融系統中最神秘的部分,幾乎不存在關於其內部結構、規模和參與者的可靠信息和數據,其中包括美聯儲的數據。然而,有一件事情是可能肯定的,影子已經給全球金融系統製造了系統性風險,並成為了風險的主要傳導渠道。而現在監管者希望監控這一個存在大量未知因素的體系,未免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感覺,可能導致的後果不容忽視。

以下是來自巴克萊的解讀:

影子銀行繼續吸引了相當大規模的監管審查,主要針對縮減影子銀行規模,以及降低其製造和傳導系統性風險的能力。沿著這個方向,美聯儲上週四公佈了其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貨幣市場基金改革計劃的意見,以此支持浮動資產淨值的改革方向。大部分分析師認為,貨幣基金向浮動淨值的形式轉變,將大幅縮減貨幣基金產業的規模,同時還會降低對銀行回購業務和商業票據的需求。

一個月前,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建議對銀行和非銀行之間的回購交易實施更嚴格的規則和最小的折讓率。而在幾週前,美聯儲和其它監管機構還公佈了全新的銀行資本補充規則,其中的規則預期將推動交易商和銀行縮減它們的回購對稱賬簿(指銀行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基本相同)操作。

然而,縮減的影子銀行部門——以及伴隨的信貸供應的減少,是否將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就像傳統銀行貸款活動中借款人經歷的信貸緊缺一樣,比如說房地產抵押貸款?

首先,我們先定義影子銀行為,在擔保的銀行存款以外,發生在借款者和貸款者之間短期信貸的中介渠道。作為一個粗略的指標,該中介的規模應該等於經紀-自營商回購(broker-dealer repo),銀行商業票據,以及貨幣市場持倉(扣除回購和商業票據)之和。這個定義就像其它定義一樣,混合了影子銀行工具和它的提供者。

然而,鑑於可用的數據有限和可用的數據存在重複計數的問題,分開兩者是很難的。更廣義的定義加入了私標的證券化資產,以及退休基金和保險公司的貸款。我們剔除這些非銀行融資來源,只集中關注最容易出現資金外逃的部分——與長期企業債券相比,回購和商業票據在受到外部金融衝擊時更為脆弱。

在我們的定義下,影子銀行的規模大約為4.5萬億美元,低於2008年年初的約7萬億美元(如下圖左圖所示)。在包括中長期非銀行融資的更為廣義的定義下,影子銀行的規模就大多了——在2012年年末大約為12萬億美元,但廣義的影子銀行規模也出現了類似比例的下滑。更重要的是,根據我們的統計,未償付的經紀-自營商回購和銀行商業票據規模,已經比歷史峰值縮減了40%。

影子銀行的特徵是,交易對手方之間抵沖交易(offsetting transactions)形成的長鏈條。比如說,相同的抵押品被多次再抵押,這會增加影子銀行活動的總水平,儘管在鏈條的末端的借款淨額是很小的。因此,雖然在一個1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中(美國年GDP為14萬億美元),4.5萬億美元(或廣義下的12萬億美元)看起來是在傳統銀行部門以外提供了一筆規模巨大的信貸,但這些數字並沒有顯示很多關於「真正」借款規模的信息,而更重要的是也沒有披露誰是最終的借款者。

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如果監管新規降低的大部分是金融系統中抵沖借款,那麼監管導致的影子銀行收縮,可能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相對小。

影子銀行和其與實體經濟關聯的一個例子是,在2011年爆發的歐債危機期間,數家大型法國銀行在美元融資市場的經歷。因為當時對歐洲主權信貸敞口的擔憂不斷升級,市場對法國機構對南歐主權借款者潛在頭寸的擔憂也出現了。雖然這些擔憂起源於歐洲,但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和其它短期投資者也開始降低對法國機構的美元融資支持。

在2011年5月至12月之間,貨幣市場基金削減了其對法國銀行的敞口70%,至710億美元,大部分是商業票據。進而,它們製造的融資缺口導致法國銀行開始削減部分美國業務——主要是向美國借款者的銀團貸款。

最近一份研究嘗試釐清影子銀行的內部結構,細查非金融部門通過銀子銀行的借款淨額。研究員Gallin發現,在全部非金融部門未償付債務中,只有一小部分來自「傳統銀行體系以外的短期融資」。這並非特別令人驚訝的事情,因為數據來自於美聯儲的資金流動報告——報告中顯示,商業票據佔未償付非金融部門債務的不到0.5%,而企業債務卻佔了接近15%。

短期的資金提供者(主要是貨幣市場基金,但不全是)直接向非金融部門提供的支持佔其融資總額的2.5%。Gallin估計,該比例在2008年達到峰值的3.8%,而現在已經回到危機前2.5%的水平。我們懷疑,大部分的跌幅是集中於商業票據,特別是資產支持的商業票據(如上圖右圖所示)。

然而,雖然影子銀行只佔非金融部門直接債務融資的很小部分,但其對非金融部門債務增長率的貢獻卻不成比例的大。在2006-2008年的信貸狂潮中,非金融部門的總債務水平上升了15%,其中的約4%來自於影子銀行這個中介渠道。

作為對比,傳統銀行、外國實體和長期資金提供者加起來貢獻了剩下的11%。在金融危機期間或以後,非金融部門債務增速下滑到7%(2008-10年),同期短期資金提供者作出了最大的單一增長負貢獻,即-8%。

雖然影子銀行看似至向實體經濟提供很小規模的信貸支持,但這些數據可能是低估的,因為難以測算不同經濟部門間非直接的聯繫。畢竟,儘管影子銀行的大部分信貸是提供給傳統銀行的,但正是這些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購買非金融企業發行的企業債券和資產支持證券。它們通過回購和短期非擔保借款(以及其它渠道),給它們的持倉提供融資支持。

因此,限制影子銀行可能對實體經濟有超乎想像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