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雷軍跑得有點快
本文系青竹朋友們(ID:ivctalk)授權i黑馬發布
昨天,一篇《歷史轉折中的雷軍》迅速火爆朋友圈,老道消息記錄了雷軍這二十多年的浮與沈,個中起伏給創業者帶來莫大的思考,銘記他人失足的經驗,能否讓我們更為警醒?成功是不能簡單歸因的,為此小編特意搜集整理了雷軍創立小米後經歷的各種“敗筆”,總結他犯錯後的自我反思,希望能給創業中的你帶來參考價值。
這些年,雷軍跑得有點快。
2010年4月,一直處於邊緣狀態的雷軍創辦小米。12月,他僅僅用一個月的時間,發布了中國第一款模仿Kik的產品——米聊。如果沒有張小龍,今天的雷軍也許是另外一個雷軍。
小米戰略的微妙轉型,是從雷軍提出“生態說”之後發生的。
從2013年中期開始,雷軍決意把小米模式向更廣的產品領域擴展,“從零開始,孵化生態鏈企業,每家公司只做一個產品,最終形成一只艦隊”。
這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戰略構想。在企業組織上,這是典型的蜂窩型架構,以資本和流量為紐帶,各自為戰,失控發展。小米確乎也打出了幾個頗有標桿意義的產品,比如它的移動電源,僅用短短一年時間,就擊垮所有對手,做到了全球第一。據雷軍透露,目前小米系的生態鏈企業已多達55家,2016年的營收達到150億元左右。
我們現在看到的事實是,小米的生態鏈戰略也許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戰鬥,卻在戰役的意義上也陷入了預料未及的危機。本文整理總結了雷軍的七次試錯,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從不要管工廠到“親自管工廠”
第一個試錯,是小米手機的銷售模式遭遇挑戰。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小米在地面渠道的短板被放大,而在高端手機市場上則遭到蘋果和華為的阻擊,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銷量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也就是說,小米的“啟蒙紅利”吃光,陷入肉搏式的苦戰。
創業之初,雷軍在各種公開場合說,小米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輕資產,它沒有工廠,所以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廠。但現實是,由於小米沒有自己的工廠,對供應鏈的掌控乏力,很容易出現供貨不及時乃至斷貨的現象。當時,2013年小米手機3的“換芯門”事件,就是為了應付緊迫的交貨需求,小米以低端的高通8274芯片替代了之前宣傳的高通8974芯片,導致消費者不滿。
在4年多的瘋狂成長中,供應鏈的問題就像一顆腫瘤在小米體內不斷擴散,直到這一次雷軍親自上陣,外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小米初期的產品都以高通芯片為主,核心部件都壓在一個供應商之上,對生產節奏的把持自然能力較弱,缺乏議價能力。在核心環節上,如芯片、屏幕、存儲、生產等方面,手機廠商需要建立至少3個供應商,以備不時之需。
後來,2013年年底雷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親自與英華達、MTK等供應商進行談判,在芯片上引入了高通的競爭對手MTK,以及後期的英偉達;在生產上為了保證供貨,如紅米需求大增時,在代工廠聞泰獨家代工的基礎上,增加了富士康與英華達生產。
但隨著小米產品款數和類型的不斷增加、銷量的增長以及向海外市場的拓展,小米的供應商體系愈發龐大,最多的時候有超過100家。對於成長的小米而言,如何把控這個“巨無霸”供應鏈是一個巨大挑戰。
面對上述問題,小米不斷通過引入人才和改善供應商關系來提高供應鏈管理,兩年間陸續挖來諾基亞、摩托羅拉、高通等專業手機人才。他們為小米帶來了LG、索尼、東芝、高通等歐美手機巨頭禦用的高端元器件。
從幹掉渠道到擴張“小米之家”
第二個試錯,是前段渠道問題。在解決後端供應鏈問題的同時,小米也試圖解決前端渠道問題。如果時光退回創業之初,這根本不是問題,反而是優勢。因為小米賴以成功的法寶中,其中一件就是“幹掉線下渠道”,由此節省出大筆成本,造就高性價比的口碑。
然而,當純粹的線上模式陷入增長瓶頸後,線下渠道反而變得重要。相比OPPO、vivo等以線下渠道為主的廠商,小米的渠道一直處於弱勢地位。
從2013年起,一大撥互聯網手機品牌誕生,從零到一學習和追隨小米性價比模式。它們將小米的性價比戰術玩到了“極致”,從1999元開始下降至1799、1499、999甚至599。當小米手機的性價比優勢日漸消失,各手機品牌在渠道商心中的地位此消彼長。
小米手機的利潤並沒有變化,依舊是在100元至200元之間。但是其他品牌的利潤大幅提升,尤其是vivo、OPPO以及華為,單品利潤變成小米手機的兩倍之多。
如果線上電商渠道售賣的手機能夠不斷增長,形成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分庭抗禮的局面,那麽小米也不用太過重視線下渠道。但自去年以來,國內手機市場依靠電商售賣的線上渠道增速明顯放緩,逐漸趨於穩定。
此外,全球手機市場增速嚴重放緩,增量市場已經快到盡頭,因此存量市場成為了手機廠商必須關註的重點。當手機市場還在高速增長時,小米依靠一種新模式快速跑馬圈地取得成功,而當手機市場趨於飽和時,小米又瞄準了存量市場,希望用戶在換機時想到小米,小米手機未來的銷售渠道重心,從線上營銷轉向了實體門店,並大力擴張小米之家。
從追求性價比到“制造高端機”
第三個試錯,是中高端市場沒有清晰劃分。近兩年,中國手機市場競爭已趨白熱化,中低端市場更甚,包括樂視在內的手機公司甚至靠補貼走量,每賣出一部手機公司就可能虧損上百元。
而在高端市場,目前仍然被蘋果霸占,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手機廠商都開始往高端市場發力。小米亦不例外。
但小米在中端市場和高端市場沒有清晰劃分,都采用了“小米”品牌。
從誕生以來,“小米”品牌以1999元的高性價比售價走紅中國,這一價位在國人心中的定位已經根深蒂固,再以“小米”品牌主打高端市場多少顯得有些錯位。小米宣稱其高端手機小米Note銷量可觀(小米沒有披露銷量數據),但市場普遍認為華為才是高端手機領域的贏家。
小米競品廠商的一位副總裁道出了小米品牌高端之路的尷尬:對用戶而言,小米最出名的兩大口號,第一是“小米手機就是快”,第二是“性價比之王”。“快”是一個強烈的功能性口號,“性價比之王”則暗示“我最便宜”。功能性本身就意味著低端,第一個口號已經出問題的時候,提出第二個口號就更是將“小米”的定位固化,要從這一調性中走出來變成高端品牌,變得更為困難。
從員工過萬危機到“多維度的複雜度”
第四個試錯,是多維度的複雜度。在小米春季閉門研討會上,雷軍總結了小米痛苦的三個地方:
第一,員工過萬,再不變革壓力將變得更大。去年11月,小米員工過了一萬人,雷軍意識到很多公司在一萬人的時候,如果不做組織結構再造,不改進精細化管理,這個企業壓力就很大。
第二,如何跨過千億的坎兒。今年小米的銷售額馬上過一千億,很多企業家說一千億是個坎,理順了能過一千億,理不順這一千億就不行,當年美的,幹到1400多億以後,也是主動減速,減掉200、300億做得不好的業務,才換來這三年美的一直保持高速成長。
第三,多維度的複雜度。雷軍在內部講了N的四次冪的複雜度。即原來強調,手機只做一款,現在變成了10款;銷售渠道原來只做小米網,後來在2013年7月先做了小米天貓官方旗艦店,2015年開始也做京東這個銷售渠道;銷售區域從中國擴大到覆蓋了二十多個國家;品類從手機品類擴充到20、30個品類。
這些緯度發展後,小米面臨著多品類的複雜難題。除了手機,筆記本、電視、空氣凈化器等品類的增加讓雷軍更為頭痛。而小米,正處在這個橫豎都不舒服的階段。
從粗暴盈利到“放慢腳步”
第五個試錯,是粗暴的廣告盈利。有米粉說道,“急功近利的廣告盈利,讓小米喪失了口碑,葬送了未來進軍高端市場的路。”
小米的硬件產品線的兩大競爭力在於:規模效益下的低成本低價格,以及MIUI。MIUI作為最早的國產ROM之一和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定制Android,始終是小米手里的最大財富。在極力壓縮成本的中低端市場,硬件帶來的用戶體驗是有限的,硬件差異化極小,體現競爭力更多的在軟件層面。
MIUI為小米開了一個好頭,然後2015年的小米竟然要葬送它。MIUI里開始推送的各種廣告相信隨便翻開,對小米的吐槽都能有所了解了。但廣告盈利並不都是影響用戶口碑的,比如2015年小米在MIUI里植入的廣告,幾乎是廣告界典型的反面教材:不分目標用戶、不分場景以及完全沒有二次設計的粗暴投放。“唯快不破”的做法讓小米丟失了部分用戶,龐大的用戶數據不加以利用,不知道用戶需要什麽,也不對廣告進行分析就暴力植入在不合時宜的界面上,可以看出小米對轉型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這也給小米帶來了教訓,因為沖得太快,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為此,小米科技正放慢腳步、認真補課,“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雷軍說道。
從流量價值縮水到“嘗試變現”
第六個試錯,是流量分發能力的遞減。雷軍在互聯網各個平臺上都有投資和運營布局,比如瀏覽器、視頻、遊戲以及資訊分發等等,據說聚合超過10億的用戶資源,可是,移動互聯網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和內容導向,這導致了流量價值的急劇縮水,每一家生態鏈企業對小米流量的運用都呈遞減效應。
小米號稱自己學的是蘋果模式,問題是,蘋果在賺錢這個問題上從來沒手軟,而小米硬件不賺錢,只能靠軟件賺錢。所謂的入口優勢,就是賺應用分發的錢。但人均流量消耗及人均聯網時長排行等的不佳表現,讓各運營商大佬、APP負責人對小米望而止步。
2015年3月份,Android設備端,3G、4G、WIFI環境下,屏幕大小,價位高低,基本上都與人均流量消耗呈現正比,中間唯一的特例出現在4G環境,究其原因,顯然與運營商策略有關,千元以下機型的主力消費群正好是小城市、鄉村,一旦4G網絡鋪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運營商以低價策略快速推進,效果會非常驚人。
這也再一次佐證為什麽小米在價格區間、屏幕區間,流量消費上都很低,對運營商來說,很難帶來增值消費,對於APP廠商來說,其分發平臺價值有限。與小米相對,華為的策略只怕會更為有效:大屏幕、高價格,往死了拼高端,一旦成功站穩腳跟,在運營商、APP廠商那里的溢價空間非常可觀。而這本來是小米不惜甩掉硬件利潤、興沖沖地報以厚望要去挖金子的地方。
說白了,雷軍一直標榜小米是互聯網公司,前期是想用米聊打開局面。無奈的是,微信橫穿出世,將米聊扼殺在繈褓之中。無奈之下,雷軍只能使用迂回戰略,用手機銷量拉升MIUI的規模,然後嘗試變現。MIUI 6的發布,就是小米嘗試變現的信號。
從技術研發到“開設線下渠道店”
第七個試錯,是硬件閉環的邏輯是否成立。吳曉波曾指出,“在全球制造史上,沒有一家硬件公司能夠壟斷技術的叠代,從而控制消費者的購買轉移,而硬件互聯的技術遠未成熟。即便在不遠的將來,萬物互聯成為事實,其中的公司生存及競合模式,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2017年2月28日,小米發布了旗下松果公司首款自主研發的SoC芯片“澎湃S1”,並推出了搭載這款芯片的小米手機5C,售價1499元。
雷軍說,幾年前,小米就開始了大規模投入核心技術的研發。“因為一個公司想走得遠,想真正成功,就一定要在核心技術上進行突破。”其中一項技術就是芯片。
他知道,做芯片九死一生。集成電路產業是必須追求規模效應的產業,手機芯片幾乎是集成度最高的元器件,超過10億個晶體管,10億元投入起步,10年出結果。“必須砸錢、砸大錢、持續砸大錢。投資者必須有錢,有耐心,有足夠的堅持。”
但眼下,小米手機出貨量在下降。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小米全年出貨量下跌36%,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15.9%下降到了8.9%。為此,雷軍也在小米2007年的會上表示,3年內要開設1000家線下渠道店,2017銷售額要超1000億元。
隨著小米模式遭遇困境,雷軍開始重新審視小米的做法。從輕資產到親自管理供應鏈,從不做廣告到聘請代言人,從幹掉渠道到擴張小米之家……現在的小米手機和傳統手機廠商的套路並無二致。這背後,是對依托於互聯網的純線上商業模式的拷問。
如果用人的一生來對比,小米正在遭遇中年危機:不再輕快、不再高歌猛進,變得成熟穩重、循規蹈矩。我們能從這條歷史長河中看到小米在不斷試錯不斷調整,這是所有公司都需要經歷的事情,在此也希望創業者們能從中總結經驗,防患於未然。
他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來源 | 捕手誌(ID:ibushouzhi)
文 | 張一鳴
編輯 | 潘宇波
■ 按:
過去11年,張一鳴先生先後參與創辦酷訊、飯否、九九房,雖然屢戰屢敗,但他不以為意,始終按自己的套路出牌。直到這一次,「今日頭條」讓他成功了。按照他的說法,今日頭條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是自己做得比別人更認真,首先認真地思考,其次認真地改進了工程技術、算法模型等環節。
但捕Sir更好奇的是張一鳴先生在創辦今日頭條的過程中他思維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對於人才管理又有哪些心得,畢竟「人」是一家公司的內核。
一
算法是一個生命體
移動互聯網的創業一代和互聯網創業一代相比,時間更短,競爭更激烈。因為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是在互聯網之上,相關人才、產業條件都已經更成熟了,不像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沒有幾個好的技術人員,資本也不發達,經驗也少。
這是一個極好的時代,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產業變化的高潮,很難說高潮的結果是好是壞,但至少會產生很多機會。
我想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過程中做一個對用戶影響更普遍、更有通用價值的東西。我畢業的時候就想以後要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很多人說我要賺到第一個100萬,一定要通過創業賺大錢。說實話,我對金錢的渴望沒有特別強烈,我對做技術做產品更感興趣。當時只有一個感覺,要做有意思有挑戰的事,和優秀的人一起做。
我沒有太去想如何成為入口,反而覺得如何幫助用戶更有效地獲取信息,這件事情本身更值得關註。這源於對產品觀察的不滿足,我用Twitter、飯否、人人網都用得不滿意。比如說在使用社交網絡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老發一些養貓的照片,玩開心農場,我不感興趣,但他有時候發一些IT評論挺好的。
2009年我意識到機器通過大量學習是可以逼近人在某個領域的判斷力的。看到很多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個性化應用的產品,雖然都不太成功,但挺有意思的。做超過人類智商的機器系統非常難,人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在某一領域達到人的判斷力是有可能的。
算法是一個生命體,你要調教它,馴養它。這個想法我在2011年的時候才開始萌發,開始只是想怎麽樣更好地滿足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後來研究下去,用戶對信息需求有越來越多的特征,比如說,不同人的信息需求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信息的需求也不同。
算法對特征規律的總結與存儲是要不斷訓練調教的,而且是因人而異的、動態的,就像一個自我演化的系統。你在看它(算法),它也在看你,它看你看得認不認真,並且不斷地在做感知、存儲、判斷你的一系列動作。算法是社會化的,觀察你就能推導出另一個人,因為你們有共享的特質。推薦系統很有意思,是活的,你做好了擺在那兒,它會越來越好。
算法確實有不靈敏的時候,提供一些你不感興趣的內容,但編輯也會編得不靈敏。所以要給讀者機會實時反饋,不靈敏就劃掉,告訴我。如果發現最近給這個人推薦的老是不靈敏,這個用戶老是點不喜歡,我知道我這邊出現問題了,那我會觀察、改進。
比如系統晚上要給北京女性白領都推一個節目,但隨後發現很多用戶都不喜歡,那就要研究為什麽系統會有錯誤的結果,是不是某個代碼寫錯了。
做今日頭條這類推薦搜索引擎的提升空間還很大,難度挺高,前面肯定不止一個對手,你去阻擋一個人反而會耽誤你往前。就像賽跑,你的目的不應該是擋住一個人,因為你擋住一個人,另外的人也會超過你。你應該盡可能地向前看,往前跑。對我來說,如何把事情做好帶來的挑戰,比與其他人競爭更大。
二
長線思考
國外類似的產品有Zite,但被收購了,發展不算好。我們上線的時候發現有一款叫Prismatic的,和今日頭條同時上線。
事實上,我在國外遇到一些朋友,當他們發現在中國有一家公司這麽積極地在做這個事情、而且做得挺領先的時候,都挺意外的。國外有個風險投資人發微信和我說,「Flipboard最近融資了,我遇到他們投資人的時候和他們說,中國有一個更好的。」
當初,我做今日頭條的時候沒有考慮它的商業價值,後來偶爾想一想。其實,我商業敏銳不強,談判一般談不到很好的結果,覺得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很能估計對方的底線,對能夠產生利潤的空間的敏感度也不夠。後來公司有幾個談判很好的人了,他們沒來之前,我去談判都是不說,始終不說,讓對方說,說到我覺得OK。
談判的本質是博弈,我不善於用很強的語氣、語言技巧去影響人感染人。我也很少發現賺錢的機會,對市場對商業我都挺保守的。
我不喜歡特別抽象的詞,因為抽象的詞會掩蓋實際的含義,雖然抽象思維的效率更高。討論問題的時候,我也會避免不必要的抽象,除非指向很明顯。
溝通中沒聽明白的話,是因為這些話常用「這個」、「那樣」等代詞,或籠統的名詞,含糊的形容詞、副詞、量詞替換掉了往往「本身就模糊或有分歧的內容」。雖然句子是完整了,但是意思不清楚。然而如果替換的部分是清楚的,並不會聽不明白。 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詞,還給他們。
這幾年我感覺自己又重新學習或者說補習了本應在青少年階段學習的東西:如何閱讀、如何了解自己、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安排時間、如何正確地看待別人意見、如何激勵自己、如何寫作、如何堅持鍛煉身體、如何耐心......
創業還是要經常自省,避免自我強化和催眠。所以要區別信心和「YY」,真正信心源於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潛力,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事情本身判斷的信心;其次是對自己和團隊的信心。
我現在更關註事物的本質,關註事物的未來走向,看這件事是不是長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利益,就很浪費時間。我曾總結,當自己無法選擇或判斷的時候,就要離遠一步,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的時間尺度來衡量就清楚了。
舉個例子,在我們公司創立不到一年的時候,曾經有巨頭想給我們一個很誘人的投資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億的捆綁安裝渠道、幾千萬UV的Web流量、數據等等。接受這個Offer,可以在半年內,業務增速有望快幾倍。當時我很糾結,糾結了整整一個星期。
後來我拒絕了,因為:
1)我覺得這些幫助是興奮劑,在自己內功未成之前會導致內生力量受到遏制;
2)有些資源會讓戰略變形,比如我們本來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這麽大流量,你就會繼續投入資源;
3)接受巨頭的幫助,會被迫站隊,使得自己的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4)獨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於吸引最一流人才,因為夢想和可能性無限。
好處是明顯的、壞處是隱含的,但這類情況很多人容易高估好處,低估壞處。這是一種典型的延遲滿足感不夠的體現,又或者,對長遠信心的不足。而如果一個公司在我手上只能創造10億的價值,並購後能創造1000億的價值,那我覺得應該接受邀約。這對社會總體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是增量。
但有的公司賣了未來、賣了願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條款「嫁入」豪門,或許Founder有機會套現賺點錢。這樣的公司盡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戶留存低、粘性差,策略變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團隊核心能力成長是受到制約的,本質上是浮沙築高臺。
這個道理也用於找工作,稍微修改下範爺的話:不要加入豪門的公司,加入就很難成為豪門;而應該加入優秀的公司,和它一起成為豪門。
三
招人看基本面
過去,經常會遇到有創業者問我:初創公司在招人方面很困難,你是怎麽招人的?
招人最簡單莫過於招幹過這個事的人,不過能找到最具合適特質的人更重要。特別是創新企業,很多崗位未必有成熟的人對應,或者業界的普通標準並不特別適合,又或者具體的崗位有一些特別的要求。這時通過對崗位的理解而去招最合適特質的人就特別重要。
要能大膽雇傭優秀的年輕人。Facebook、Paypal、Dropbox在雇傭上都非常激進,優秀的年輕人也許犯錯,但不會平庸,更劃算的是會進步。
所以,我招人更看重這個人的基本面,我相信只要一個人的基本面是好的,管理能力也不會出什麽大問題。如今,總結過去我所接觸優秀的年輕人共有的基本面,可以歸納成五點:
第一,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
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麽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今日頭條最開始時,我和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麽可能做得到?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有些人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當時酷訊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麽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麽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的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於平庸。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也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比如,我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麽我把這個和「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要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不傲嬌,有延遲滿足感。以前有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總覺得自己是TOP1%當中的人。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們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和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們就配合得不好,其實「不傲嬌」就是指對現狀要踏實。
有同事問我:延遲滿足感太過了不好,這個度不好把握。我的理解:延遲滿足感無關高興、慶祝、分享等行為。更多是內心的,是不是滿足感將內心蒙蔽、智慧遲鈍、錯過機會。其實,人生的差距就是在自我感覺良好中拉開的。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麽專業、選什麽公司、選什麽職業、選什麽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懂得建立自己原則的人是聰明的,自信的。有原則絕不是迂腐,反而越有原則,往往越靈活。
四
團隊管理心得
將人招過來以後,就會面臨管理團隊的問題。
以前我更喜歡做技術,技術是我的愛好。但管理也變成一種廣義的技術,尤其是隨著公司的快速擴張,對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我自己體驗和經歷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對產品和管理的興趣上升得也更快,而且管理現在是我的職業。
所以我再分享幾條從今日頭條實踐當中總結出來團隊管理的心得:
第一,減少規定和審批。不允許部門隨便出規定,即便不得不有規定,我們也希望規定非常簡單,不允許有長達幾頁紙,非常難執行的規定。要減少審批,甚至希望盡量不要審批。
第二,組織結構靈活,拒絕領地意識,能靈活調整匯報關系。讓大家意識到,匯報關系只是匯總信息的一種方式,只要業務需要就可以隨時調整。如果我們有一個項目非常重要,我們可能需要市場部的同事都支持這個項目,那在這段時間里,這個項目的主管也是市場部同事的主管。
第三,弱化層級與Title。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巨變時代,外部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公司需要及時對外部環境作出響應。平等的暢所欲言的氛圍非常重要,敬語是形式化的東西,它會有心理暗示。
為了避免形式感給基層節點帶來壓制,我們弱化層級,首先是不允許稱呼「老大」、「某某總」、「老師」等等,這種稱呼一旦出來之後,很多想法就不能湧現出來了。他們可能會傾向於先聽聽「老師」有什麽意見,自己不能先說出來。如果不從這些細節入手,可能還是會給人帶來層級感,進而影響其他同事發表意見。
第四,構建一個好的內部協作系統。我們有將近100個人的內部工具開發團隊,做各種工具嘗試。比如我們自己開發了OKR系統,並且和內部使用的IM打通,方便大家互相查看。這些基礎工具,第一可以讓人更輕松;第二可以規模化。新人加入公司,很快也能適應OKR系統,從內部獲取信息。
他也能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有獲得信息的權利,也有支持相關工作的責任。這樣的實踐,在我們看來,更容易構建公司內部協作系統,從而讓這個系統分布式處理的能力更強。
第五,鼓勵內部信息透明,鼓勵坦誠溝通。我們鼓勵群聊,各部門之間充分溝通。不要只和CEO溝通,也不提倡一對一的溝通,我們認為一對一的溝通效率很低。如果有新加入的同事或者高管希望和我一對一的溝通,我經常會說你可以抄送給我,但你首先要發給其他人,發給需要和你配合的人。
我們讓管理層的OKR對下屬員工保持公開,讓大家知道你在做什麽,為什麽在做這個事情,其他部門的人在做什麽。OKR的制定過程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而是大家互相之間自己對齊,了解目前公司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麽。另外,我們還會經常舉辦CEO面對面,在這個會上回答員工提問,讓大家了解公司進展。
我認為能否坦誠溝通是公司團隊管理的主要問題 ,當感到溝通困難的時候,最好的溝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說法,而是更坦誠的溝通。
最後,我認為創造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獎罰分明,這樣大家才相信遊戲規則存在,才會挑戰自己更大回報,才不會有僥幸心理。類似這樣的原則CEO要謹記不忘。
放飛自我到極點的東哥,可能上不了頭條麽?
來源 | 鳳凰科技(ID:ifeng_tech)
作者 | 品途商業評論
如果要按照性情劃分,企業家可能分為兩種,一種是低調內斂型,一種是放飛自我型。在曝光率較高的幾個企業家中,劉強東無疑屬於後者。
2018年開工頭一天,孝子劉強東就在微頭條發布了一則“尋祖公告”,說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家族族譜。劉強東這一尋祖歸宗的舉動,博盡了眼球,毫無懸念登上媒體頭條。
不止這一次,最近這幾年,劉強東不時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常有驚人話語出口,還引發了各種口水戰,從企業家劉強東變成了網友口中的“東哥”。
他媳婦也在社交媒體狂秀恩愛,一次又一次把東哥推上了頭條。一不小心,東哥成了網紅企業家。
然而記得在前幾年,還很少見東哥出現在公眾面前。
2015年剛跟小天戀愛那陣兒,潘石屹在一公開場合說,“強東這人太害羞,原來我們組織讀書會,結果讀書會前一天晚上,強東來電說不去了。問他原因,他說你看網上全是我和奶茶的事,我說強東你怕啥,誰還沒談過戀愛。”在潘石屹的口中,當時的東哥臉皮還是有些薄的。
關於私生活的事,東哥自己也頗為無奈地回應,“現在偶爾去商場也要上頭條,幹什麽都上頭條,一夜之間喪失了作為普通人的快樂。”
他還強調,自己夫妻二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一輩子都能享受做普通人的快樂。
按照東哥的說法,那時的他被上頭條是很不情願的。
卻不知為何,在2015年雙十一前,其愛人主動在社交媒體承認懷孕,東哥也公開示愛稱“我就愛我媳婦”,不光搶了汪峰的頭條,還給自家產品打了個好廣告。在“雙十一”節前搶盡風頭。
這節奏,不光霸占娛樂圈頭條,上不了科技圈頭條也說不過去啊。怪不得有網友戲稱,娶了網紅媳婦,京東連公關都不用請了。
生完孩子後,小天秀恩愛、撒狗糧都是常事兒,尤其今年下半年,她還踏進了時尚圈,高調參加各大時裝周活動。有媒體稱,此舉是為京東進入時尚行業做準備。因為東哥認為,京東要想做好,必須要做好時尚。2017年,東哥不是見品牌商,就是在去見品牌商的路上。
而作為京東時尚品牌拓展顧問身份的章澤天,接連發的一波名媛照,雖不知為東哥帶來了幾個品牌商,但總歸有了上頭條的理由。
東哥也不閑著,2017年,可能是他上頭條最多的一年。眾所周知,東哥懟馬雲由來已久,且不是一次兩次了。
在2017年初的京東年會上,東哥即公開宣布,“京東商城將在5年內超越天貓。”後來,他還在大會上說:京東和我本人一直都是非常的低調和謙虛。這點與他的微博簡介“低調、低調、再低調!”非常吻合。
即便京東多年都處在虧損狀態,但並不妨礙東哥那句“5年後超越阿里”,讓媒體有了可寫的點,京東年會瞬間成為焦點。
到了今年6月份,東哥在一企業家論壇上更加豁的出去,直言“對手是一個非常愛吹牛的人”、“跟騙子有什麽區別”、“說實話,我都替他感到丟人。”
有圖有真相還有視頻,放飛自我到極點的東哥,可能上不了頭條麽?
今年雙十一前,11月6號,東哥再次炮轟對手,對品牌“站隊”做法表示強烈不滿,稱“二選一”是一家公司無能的表現,“任何下三濫的手法都不會贏到最後。”
據了解,在雙十一前,有40多個國內知名服裝品牌官方旗艦店也相繼宣布撤出京東,但在其他電商平臺的店鋪仍會繼續運營。在今年“618”前夕,鄂爾多斯、lily女裝等品牌的官方微博還稱,遭遇京東後臺鎖定庫存。之後,一批服裝家居品牌逃離京東。
難怪東哥會生氣。如此義憤填膺,即使京東在“雙十一”上不了頭條,那都得引發天怒人怨。
直到2017年年底,東哥與馬雲的戰火升級到了高潮。
2017年底的烏鎮互聯網大會期間,東哥充分發揮其熱搜體質,暗諷馬雲:“中國已經富到了有人說賺幾十億就很難受的時候了,這是這些富豪的恥辱。”
此消息一出,東哥不但成功上了頭條,根據輿情分析,上屆未出席的東哥在這屆大會上熱度大翻身,在數十位大佬中增長最高,翻了近14倍。
怒指馬雲後僅過了半個月,在騰訊京東入股唯品會的當天,東哥不但過來和唯品會創始人和小馬哥合影,又在頭條發動態暗指對手“行業壟斷”
互聯網觀察家劉興亮說這是“反阿里聯盟”,小馬哥還在朋友圈底下回複稱:物極必反。在對抗阿里這條艱難之路上,東哥成功把小馬哥拉下了水。
毫無疑問,這波“反阿里聯盟”照再次成功刷屏。
後來再看到東哥上頭條,就是他在“微頭條”發布的“尋祖公告”、章澤天在元旦秀恩愛的時候了,東哥戴著牛犄角,竟毫無違和感。
現在有些理解他那句嗔怪似的“幹什麽都上頭條”了,可能有個網紅妻子,想不火真的都難。
至於要說東哥到底有多火,當被問到“阿里的對手是誰”這個問題,有些吃瓜群眾的答案不是與其市值4701.56億美元價值相當的亞馬遜,反而是市值619.85億美元、連年虧損的京東時,就知道如今的東哥曝光率究竟有多高了。
盡管沒有拿過聯想之星的投資,但是因為柳青的緣故,滴滴和聯想控股也頗有淵源。
“很遺憾,聯想之星沒有投資我們,但是柳青來到了滴滴。相信柳青來滴滴可能是比財務投資更慎重的投資。”8月9日,滴滴出行創始人、CEO程維出現在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之“我們的時代——聯想之星十周年大會”上,一開場就感慨包括滴滴和他本人在內,也或多或少的被聯想和柳傳誌的價值觀,為人和做事情的態度影響,所以他內心是非常感激的。
這一次,程維在現場回顧了從2012年開始創辦滴滴的經歷。那時候因為手頭只有80萬人民幣,程維沿著北京四環一路找房子,最後在中關村海龍E世界C980房間租下了一個只有100來平方米,之前被樓下賣場用來擺放庫存商品的房間。
創辦滴滴是程維的第一次創業,那時候他29歲。從第一天起面對的所有問題和挑戰都是新的,很難靠存量的知識解決未來的問題。
程維承認,創業者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他就像推開一扇門,外面是漆黑一片,那條路是不清晰的,要時時刻刻一邊摸索,一邊認知,一邊修正。但不確定性是應該的,所以創業者必須是一個和樂觀主義的人,必須是一個有一點無畏的人,因為在做沒有人走過的事情。但是創業者必須又是一個充滿敬畏之心的人。因為僅僅有無畏和樂觀必然倒在路上,內心還要敬畏內心不了解的事情,敬畏用戶,敬畏傳統行業,敬畏一切,這樣才可能走得遠。
如今,程維認為他和當下眾多的眾多創業者一樣,都走在這樣一條道路上面。這條路就像哥倫布航海一樣的,並不知道遠方一定有一個彼岸,有可能只是駛向了迷霧,駛向了黑暗之中。
“也沒有說一個港口,一個IPO,或者說市值一萬億,它就到了一個終點,可能永遠沒有終點,都是里程碑。”但程維慶幸的是這樣一群年輕人因為有理想,因為敢奮鬥就可以一點一點的去改變一個行業,甚至去改變全世界。
“這可能就是最好的時代,天時地利人和。”程維清楚過去2000年在中國不是時時刻刻都有這樣的技術進步。滴滴有機會通過技術進步,通過模式創新探索去解決用戶的問題,滴滴如果有所成績,背後是需要感恩時代,是需要感恩前人給貢獻的土壤,讓滴滴可以那麽迅速地去做出一些事情。
過去六年的時間里,滴滴內部有二三十個業務單元在往前運作,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有很多失敗的教訓。據程維透露,滴滴內部有個“三菱鏡”,其中最核心的是用戶價值,而另外兩個是商業價值和組織建設。
程維強調滴滴總是在不斷思考用戶還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不管是通過技術的進步、模式的探索,怎麽樣能夠創造性的解決用戶的問題,滿足用戶的需求。最終這個市場衡量所有企業價值的這把尺子就是企業能創造的用戶價值,而滴滴的價值本質上是幫助大家出行節約了時間,提供了服務的增值。相比之下,商業價值永遠是用戶價值很小的一部分,根本在於企業是否能夠創造巨大的用戶價值。
而滴滴早期的用戶價值核心是出行的確定性。網約車出現,將用戶在室內通過軟件叫車的確定性從70%提到了90%。而滴滴也正是因為確定性的不斷進步,線下開始往線上轉移,開始創造了巨大的用戶價值。
但是,用戶是分層的,這也是為什麽即使淘寶幾乎什麽都可以方便購買,但還有用戶需要配送更快的京東,現在還有拼多多。也正是基於此,滴滴在用戶的確定性需求之外,發現了順風車、拼車等更看重性價比的用戶細分需求。
“蘋果的核心價值創造是極致的人機交互體驗,所以從觸屏到很多的工業設計都是很極致的(體驗讓用戶願意)犧牲便宜這個維度。小米就是要極致的性價比,並不追求某個維度最極致。”在程維看來,滴滴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定位好核心的用戶價值創造,定義好怎麽去衡量你的創造,看清楚用戶需要的新體驗。
不過,程維認為如果只思考用戶價值,現在絕大多數最成功的商業、產品都思考的很到位且做的很極致。但問題是這幾年商業價值或者商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面扭曲了用戶價值。“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早期連接構建平臺的打法已經比較成熟了,大家的方法論都差不多,同質化競爭嚴重,所以資本開始在扭曲用戶價值。”
程維認為小藍單車的特點就是最好騎,從創業第一天起就是最好騎的單車,但是小藍單車並沒有活到最後,而這是因為它的同行們普遍采用了免費騎車的優惠。
“打車軟件也是一樣,如果你補(貼)了十塊錢,只要別人(比你)差一點,這十塊錢的價值也是很大的。”程維堅持,雖然創業在本質是通過技術創新的模式、產品,但這背後整個商業模式的設計一定需要充分考慮用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6樓提及
都係個句 肯呃人 香港真係好多機會 年年都有幾單性交驅鬼 都有人中招 d人係蠢定迷信
10樓提及
好開心班人
11樓提及學呀邊個話齋10樓提及
好開心班人
佢地睇得太多AV...
14樓提及
有數年的肛交習慣...07年還肛交到瀨屎...呢個女仔都係唔駛要.....
5樓提及從這句回應,已知女孩子多著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最本能的,如何平等?
個女仔又告佢,唔應該告嘛,結婚咪無事囉
14樓提及
有數年的肛交習慣...07年還肛交到瀨屎...呢個女仔都係唔駛要.....
33樓提及
個女仔好大食, 玩到小菊花變向日葵
36樓提及
我有個朋友仔13歲就搞左個同年女友
早年仲結埋婚....
42樓提及
當然啦, 可以肛交後對方感覺良好喎
41樓提及
細條唔一定唔好
46樓提及
個官真係見識淺薄, 坐井觀天
48樓提及
我都會覺得正常, 更會覺得被告好本事
可以要求二女共事一夫
多麼強勁
54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001&sec_id=4104&subsec_id=12731&art_id=15664107
中二輟學後,被告曾任職製衣廠工人,後來從事珠寶銷售,卻嫌工作太困身,寧願轉行當低收入的地盤司機。
就在 01年,他在地盤認識了正讀大學的暑期工 Y,即案中樣貌娟好的姊妹花中的姊姊,當時 Y只得 19歲,兩人瞬即相戀。後來被告索性辭工,只間中替人睇風水,更堅持揀客; Y畢業後則逐步晉身管理階層。事業上兩人的距離雖然越來越遠,但無損感情。
但 Y萬料不到,被告竟看中比她少 7歲的胞妹 X。據 X供稱,被告自 04年起以醫病辟邪為由,誘騙她性交、口交及肛交,直至去年她才敢向家人自揭受辱經過。
但被告至今仍堅稱被屈:「成單嘢根本就係妒忌同爭風吃醋!俾人呃,點會呃到幾年呀?」說時他做出一個割頸的手勢,寓意有人要置他於死地。
其貌不揚的被告說自己很有女人緣,更吹噓以前有很多女友。「我靠個樣就死得啦,可能係我口才好。」被告又信誓旦旦說最愛 Y:「由始至終,我都係咁愛 Y。成件事嘅受害者只有一個,就係 Y。我見佢響庭上作供嗰陣喊,我都好心噏。但我唔會再有機會同 Y一齊,就算佢肯,佢屋企人都唔肯。」他又謂同一屋簷下應付兩姊妹,壓力甚大。「鬼叫自己衰鹹濕咩,尷尬都冇計。」他說。
由於是案纏身,他聲稱過去一年沒近女色,亦沒心情召妓。他謂事件曝光後大受打擊,預計未來幾年生意大受影響,稍後將改電話甚至改名。「如果呢單案有陪審團我就一定冇事。」他信心滿滿地說。
4樓提及
賠率一賠七 <-- 有d標題黨lor...
6樓提及
咁個risk neutral prob都係1/7 je
10樓提及
純官真係成個雍正咁....
等到頭都白, 先等到康熙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