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前有歐美大廠圈地 後有大陸追兵死咬 台灣IC設計業 三十年的四大挑戰

2011-8-22  TWM




面對高通、博通這些世界一流企 業,國內IC設計業如今面臨大革命中緊要關頭,人才、標準、文化與規模,將是廠商最重要的四道關卡,誰能夠一一克服這些挑戰,就有可能成為大贏家。

撰 文‧林宏文

台灣IC設計業近幾年表現大不如前,營收不是停滯成長,便是大幅衰退,獲利率也因競爭激烈而明顯下滑;從股價表現來看,許多都已 跌到歷史低檔區,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面對國際大廠不斷透過購併擴張版圖,加上大陸業者也拚命追趕,都讓台灣IC設計業感受到前後夾擊的壓 力,如果仔細探究廠商目前面對的挑戰,將有四大問題需要積極解決。

挑戰一:人才來源

是否跳脫區域格局 不畫地自限?

任何產業最重要的競爭力,都取決於人才素質,過去台灣IC設計業由於有眾多優秀工程師投入,因此創造了很強的競爭力;但如今產 業規模已建立,要進一步提升,就需要更多好人才加入,可惜的是,台灣IC設計目前很難跳脫格局,到全世界去吸收優秀人才。

以博通 (Broadcom)為例,在台灣員工有四百人,位於新竹的研發中心團隊就高達二百人,而且全部是國內頂尖學府出身,畢業自台大、交大、清大的比率超過四 分之一,擁有博士學位有二.三%,碩士學位則達到六四%。

也就是說,博通這樣的國際性企業,來台灣可以吸引到本地最優秀的員工,但台灣的 IC設計公司,卻很難招募到歐美的工程師,最多可以找到大陸、印度地區的員工;即使過去台灣企業曾進行海外購併,但最後大多以人才流失收場,能夠整合成功 的少之又少。

一位在博通服務的台灣員工說,從薪水來看,外商通常比台商高一倍,過去台灣廠商靠著分紅配股來縮短收入差距,甚至有些廠商還明 顯高過外商,但三年前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雙方的待遇差距已不明顯。

這位在台商及外商都服務過的員工說,當待遇接近時,此時公司的管理是 否上軌道?有無很多人為及政治的因素?就變成員工選擇企業重要的參考,若把這些因素都放進來,外商的吸引力往往比台灣本地企業好。

其實,以 目前枱面上最強的幾家美商IC設計公司為例,基本上都是靠收購與合併進行擴張,並透過這種模式把很多外國企業都納進去,而且只要整合成功,優秀人才就自然 進入企業版圖,這種購併擴張並吸引人才的模式,就是未來台灣企業的第一個挑戰。

挑戰二:標準制訂

是否積極參與 不與主流脫節?

在資訊科技業中,有關產業標準之爭,向來是決定競賽勝負的關鍵,例如早年的錄影帶VHS及Betacam之爭,較近的也 有高解析度(High Definition,HD)與藍光(Blu-ray Disc,BD)光碟的標準之爭,最後勝出的VHS及藍光陣營,當然可以取得商業上最大的利益。

在IC設計領域,高通的勝出,可以說就是標 準制訂的大贏家。早在二十五年前,當大家還不相信CDMA(通訊技術之一)的技術時,高通創辦人艾文.雅各(Irwin Jacob)就堅持進行研發,最後這項技術變成大家公認的3G標準。擁有最多CDMA智財權(IP)的高通,就奠立了如今在3G無人能及的地位,所有要推 出3G手機及晶片的公司,都得付出大筆權利金給高通。

至於在無線網路產業撒下天羅地網的博通,也是透過參與許多標準制訂的組織,進而掌握專 利權,近年來博通更透過購併五十餘家企業,其中包括不少以色列企業,這些公司不僅掌握新技術,也參與各種新標準的制訂。

過去,台灣在無線技 術領域的布局本來就少,加上有些企業鎖定發展大陸市場,因此很少參與國際組織,但未來從網通、多媒體到通訊等技術領域,都勢必要整合到產品裡,加上要更積 極往國際市場發展,因此,及早參與標準制訂,已是刻不容緩的趨勢。

早年網通晶片廠瑞昱參與乙太網路(電腦區域網路架構技術)的標準制訂,較 早投入研發,因此在這個領域取得領先,另外台灣也參與像WiMAX組織,但可惜WiMAX市場發展不如預期,沒有獲得應有的效益。放眼未來,不論是在 4G、無線、多媒體等領域,台灣雖然已有部分龍頭企業參與,但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挑戰三:企業文化

是否積 極追求創新 不消極等待跟隨?

是否參與前期的產業標準制訂,除了企業有無足夠實力參與外,與公司的定位也很有關。台灣公司一向定位在﹁改 善製程、降低成本﹂的角色,因此大部分執行長都已默認,制訂標準是歐美企業的事,等到他們把標準訂好了,台灣企業再拿來改良就好,這種事情做久了,早就習 以為常。

企業使命既然如此定位,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也會跟著調整,台灣IC設計公司的研發人員大多分配到事業群,主要工作是幫客戶解決問 題,因此,研究開發(R&D)人員做的事情是「小R大D」,也就是研究做得少,開發做得多,目標是幫客戶把成本降下來,讓商業化能夠更順利。

甚 至,有些台灣IC設計公司對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還以產品最後賣不賣來衡量,讓研發人員傾向拿成熟產品做修正版,而非鼓勵員工去做創新或需要冒險的事情。

對 比高通及博通,兩家公司有不少研發人員不屬任何事業部,而是歸由技術長(CTO)管理,因此可以策略性地規畫新產品,或是領先目前業界一個或兩個世代,甚 至創造出一個新事業。

許多預測都說,二○二五年中國經濟體就有可能超越美國,有的預測甚至提前到二○年,如果這已是確定的趨勢,只是時間早 晚的問題而已,那麼,大中華市場中的每個行業,都可以容許有一家世界級龍頭企業誕生,IC設計當然也不例外。

蘋果近幾年傑出的表現,已明顯 超越所有廠商,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領先群雄開發新市場的魄力,確實值得大家學習,在大中華市場商機崛起下,台灣IC設計業也應勇敢地站在消費者前端,感受第 一線客戶的需求與脈動,以「賈伯斯精神」來激勵自己。

挑戰四:經濟規模

是否持續擴張 產業發展不萎縮?

﹁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一向是台灣社會的風氣,也因此衍生出台灣的創業家精神。過去,台灣在許多新產業發展初期,從電腦、半導體到通訊等,由於不斷有人投入 創新與創業,因此造就了許多新崛起的企業。

不過,這種創業精神有利於產業發展初期,卻不利於產業進入成熟階段,因為當產業規模愈來愈擴大 時,就必須具備更大經濟規模才有競爭力。因此,像近年韓國三星(Samsung)、樂金(LG)兩大集團以整合式作戰方式,從半導體、面板到手機等,將台 灣打得招架無力,就是最好的示範。

同樣的,IC設計業的競爭門檻愈來愈高,開發一顆四十奈米的IC,光是請晶圓廠生產就要耗費一百萬美元, 這樣的金額絕非小公司可以負擔得起,這也是為何國外許多小型IC設計公司,最後並非選擇獨立上市,而是併入大公司。

不過,台灣IC設計業發 展至今,購併的例子雖然也有,但大部分採取不斷切割的模式,例如從聯電開始,到後來的威盛、凌陽、奇景、旺宏、華邦等,都陸續獨立出許多新公司,此外,像 友達、奇美、力晶等集團也陸續培養自己的IC設計公司,形成到處都是小型IC設計公司的現象。這種切割企業的作法,有時只是對股東好,不見得對企業發展有 利。

此外,崛起中的大陸IC設計業,目前規模開始快速成長,也值得台灣注意。去年兩岸華人IC設計公司中,大陸已有兩家公司擠入前十強,分 別是排名第四位的海思,以及排名第八位的展訊;其中海思是華為旗下的公司,展訊則帶給聯發科不小壓力。

這四大挑戰,如今都已是台灣IC設計 公司無法迴避的問題,面對此波資訊科技正進行大革命與大變動之際,廠商更應該快速調整、謹慎因應,才能在新的行動通訊產業中取得一席之地,三十年辛苦建立 的IC設計競爭力,也不至於輕易地流失。

高通、博通、英特爾及聯發科

未來無線趨勢四大贏家

觀察過去幾年IC設 計業的發展,無線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從筆記型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都要大量應用無線技術;因此,無線技術夠不夠強,就成了IC設計公司能否突 圍的關鍵。

預估到2015年以前,無線技術仍是最重要的應用,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將是推動無線網通晶片持續成長的動力。我看好四家公司未 來最具實力,分別是高通、博通、英特爾及聯發科,主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有最強的無線技術。

高通在專利及產品都很完整,接下來要看高通能否成功 整合創銳訊(Atheros);博通雖然在手機基頻晶片上落後,但在無線的技術及產品都是最強的,未來也值得留意。

雖然英特爾早期發展無線 產品一直不成功,但因為資金雄厚且屢敗屢戰,加上後來收購英飛凌,無線技術已慢慢成熟,未來是不容忽視的公司。

至於聯發科,目前雖然遇到許 多挑戰,但無論在技術整合、市場定位都有其長處,目前聯發科已推出整合藍牙(bluetooth)、WiFi(無線區域網路)、GPS(衛星定位系統)及 FM(調頻)等四大功能的晶片,這是目前所有公司中整合速度最快的,即使連博通都還無法把最難的GPS整合進去,這也顯示聯發科有其獨到之處。

(口 述.洪岑維 整理.林宏文)不是停滯,便是衰退台灣IC設計業近2年獲利成長不如國際註1:數據為與前一年相比之獲利成長率註2:台灣五大IC設計廠:聯發科技、聯詠 科技、KY晨星半導體、瑞昱半導體、群聯電子註3:國際五大IC設計廠:高通、博通、安謀、邁威爾、輝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0

獨家揭祕 國產集團林孝信父子一場布局一年的交易 一紙合約 站 上巨人肩膀

2011-10-31  TWM




今年國產集團的尾牙宴上,大家長 林孝信駕著空中巴士模型機進場的畫面,令人記憶猶新,事隔9個月,這個夢想成真,空中巴士決定參股復興航空一成股權,從此,這家走過一甲子,台灣最老牌的 航空公司,站上巨人的肩膀,正要展翅高飛!

製作人‧張弘昌 撰文‧燕珍宜、劉俞青 研究員‧林筱庭 攝影‧攝影組今年一月,國產集團的尾牙上,集團大家長總裁林孝信,已經悄悄預告一件國內航空界的大事,只是當時外界沒有「心領神會」。

當天,林孝信駕著一架法國空中巴士(Air bus)的模型機進場,引爆全場歡呼轟動,但當時,大家只把他視為尾牙宴上的一個噱頭。

沒想到,九個月之後,林孝信與長子、也是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父子兩人連手,讓這場尾牙宴上的夢想成真。

根據《今周刊》自國際航空機構搜羅資訊得知,近日之內,台灣最老牌的航空公司──復興航空將宣布引進重量級的策略性投資者,也就是林孝信在尾牙宴上提前 「預告」、親身駕駛進場的空中巴士公司。

根據復興航空十月二十五日傍晚的新聞稿表示,復興航空公告完成私募增資案,以每股十七.五元的私募價格,八.九八億元的資金,順利引進由Paradigm Transportation Holiding, B.V.所設立的「寶典交通產業基金」(Paradigm Transportation Fund)的資金。未來,空中巴士將成為復興航空持股一○.六七%的大股東。

走過破產邊緣

林孝信父子接下燙手山芋 十一年再登巔峰目前復興航空已經向交通部民航局報備這項跨國投資案,如無意外,空中巴士將成為國內航空公司第一個國際性大股東,而空中巴士目前是全球兩大 飛機製造公司之一,與波音公司勢均力敵,有了「大咖」加持的復興航空,將有如公司飛機上「龍」的圖騰,從此「飛龍在天」。

然而,這一刻,無論是對復興航空而言,或對林孝信、林明昇父子來說,不但恍若隔世,而且絕對刻骨銘心,因為十一年前,當時的國產集團差一點就要撐不下去, 這個早期與台泥辜振甫、新光吳火獅等家族齊名的大家族,差一點就因為財務危機而命脈不保。

然而,整整十一年,十一年改變多少事?可以讓一個集團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拉回來,再登巔峰,這不是奇蹟,至少,在林孝信父子身上,真的做到了!

去年六月,林孝信正式將復興航空的棒子交給三十八歲的長子林明昇。林明昇接下大位不過一年多,但已經做了至少三件讓人眼睛一亮的大事。

從結果論,今年復興航空交出的成績單,讓各界眼睛一亮!前三季累計營收六十五.三億元,每股稅後純益○.七二元,遠優於航空雙雄華航的負○.一四元與長榮 的○.一一元。三年前還處於虧損狀態的復興航空,竟能在短時間內後來居上,實屬不易。

另外,經歷數年的瘦身與體質調整、財務健全等計畫,復興航空成功將負債比降至四八.六%,成為目前國內航空業者中,負債比最低的公司。

積極尋找策略夥伴

力邀空巴入股 爭取國際航線「飛出去」當大家還在為此漂亮數字驚豔不已時,復興航空另一張王牌,早已緊緊握在林明昇手上。

或許因為先天「瘦小」之故,林明昇一上台就積極思考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飛得更高更遠。林明昇自上任以來,就祕密地穿梭於國際重要航運公司,尋 找策略投資夥伴。與空中巴士接觸已經超過一年,雙方在近半年間密集聯繫,最後才敲定這起合作案。

既然是策略性投資,對方又具有國際航空背景,國際航空業的市場上一度盛傳新加坡樟宜機場、國泰航空、空中巴士等均被列為可能名單,最後結果,「空中巴士」 確定入股復興航空。這是林明昇上任後搶下的第一記大功。

此外,今年六月底,復興航空首度突破長期被華航、長榮航兩雄所割據的新加坡國際航權,成為獲准定期飛新加坡的第三家航空業者。

事實上,擁有美國法律博士學位的林明昇為了爭取這條寶貴航線,投入的心力絕不亞於空中巴士的入股案。

因為長久以來,台灣一條國際航線僅限兩家國籍航空公司獨享航權的限制,終於在復興航空的極力爭取下被打破。交通部今年一月通過「國際航權分配及包機審查綱 要」第四條修正案,未來只要航約中言明不限家數飛航,包括首都航線,都可允許第三家業者加入營運,有利於增加航空公司的商機。「我們只是要爭取一個公平競 爭的平台和機會,其他的我們會自己努力。」林明昇說道。

等待許久的國際天空一開放,復興航空立刻「展翅高飛」,提供飛往新加坡航班的服務。新加坡航線對復興航空而言,除了具有象徵意義,林明昇也有務實的計算, 「整體而言,可以將飛機利用率從八.二小時提高到九小時。」緊接著,一連串「飛出去」的計畫都箭在弦上,包括復興航空目前已經有八條國際定期航線:澳門、 釜山、濟州、峴港、帛琉、新加坡、河內等,都已整裝就緒。

尚未爭取到航權的,復興航空也有變通之道,與旅行社合作開發區域性包機,同樣成功地「飛出去」。除了國際航線外,再加上二十二條兩岸直航航線,復興航空每 周約有一八二個兩岸、國際班次。

借重空巴技術支援

不但降低成本 也搶進中型機維修市場為了因應航線擴張的需求,林明昇也積極擴充機隊,準備汰舊換新。空中巴士飛機較適合區域飛行,現在訂購至少要排隊等六年。但林明昇卻 布局得早,去年十一月,啟動第一波新機計畫,購買了八架空中巴士。緊接著,今年五月則又啟動第二波,預計購買十二架空中巴士,其中有六架為最新可節省一 五%油耗的A321-NEO飛機。

復興航空因為向空中巴士購買飛機,有了密切的接觸。但是,向空中巴士購買飛機的航空公司何其多,除了林明昇,卻沒有人想到好好善用這張王牌。

近幾年,全球航空市場的區域飛行(短程飛行)量已經超越跨洲飛行(長程飛行),專門生產中型飛機的空中巴士,去年即因亞洲訂單量大增,創下三百億美元的營 收紀錄。空中巴士並對外表示,二十年內亞洲將躍居航空製造業最大的市場,全球約三分之一的訂單將來自亞洲。

既然亞洲將是最重要的客戶,空中巴士自然把腦筋動到這裡來。因此,除了入股,亞洲市場的售後維修服務將是空中巴士接下來的重要布局。航太公會總幹事李康莊 表示,兩年半後,將是亞洲商用飛機維修的起飛點。

空中巴士想在亞洲尋找維修市場的合作夥伴,這剛好與林明昇及其國際策略投資夥伴的合作目標不謀而合。而空中巴士所製造生產的中型飛機,又剛好是復興航空的 主力機隊,與華航、長榮以大型、雙走道飛機為主不同。

對也想成立自己維修部門的復興航空而言,如果能借重空中巴士的技術支援,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進而搶攻中型機的維修市 場,一石二鳥的策略早在林明昇的規畫當中。

國產家族一度衰敗

投資失利拖垮財務 豪宅招待所也求售「有了Airbus的維修、管理技術,可以立刻將復興航空的維修能力提升到國際級的水準。」,林明昇坦承藉由這位策略夥伴,復興航空可以 一次解決維修技術與亞洲機師荒等兩大問題。

林明昇這張王牌更厲害的地方在於,有了這位國際策略夥伴的協助,復興航空將「如有神助」般地,在國際航權戰爭上輕易地過關斬將,順利取得國際航線。

這張超殺的王牌,緊緊握在林明昇手中,外界不禁好奇,「為什麼是復興航空?」「同樣的資金注入,投給華航或長榮的大海裡,恐怕激不起一點漣漪,但是對復興 航空而言,卻可以有倍數的效果。」林明昇的談判能力,相信也是他贏得王牌的重要原因。

然而,對比今日的風光,恐怕很難想像,國產集團曾歷經重大轉折,曾經復興航空甚至整個國產集團家族,差一點就淪為歷史名詞。

林孝信出身宜蘭員山鄉,他的父親林燈家族其實相當顯赫,早期與新光吳火獅家族、台泥辜振甫家族等都是台灣「本省掛」的大家族,只是林燈幾度企圖跨入金融 業,最後都失利,加上後續發展並不順遂,因此如今集團不若其他家族來得開枝散葉。

當時林燈與辜振甫家族、高雄陳田錨家族成為台泥公轉民營後的三大民營股東,林燈在台泥的持股僅次於辜振甫,幾年前,林燈家族的股權還差一點撼動辜振甫的領 導地位。

全盛時期,林燈憑藉橫跨政商的資源,一手創建了國產實業,經營水泥下游的預拌混凝土;此外,國內電信產業成立之初,他也持有分區執照的泛亞電信一五%股 權。

林燈有二房妻子,林嘉政是大房長子,林孝信是次子,大房幾乎囊括所有集團版圖,二房僅掌控上市的大華建設。

但一九九二年林燈過世,他把整個國產集團交給長子林嘉政經營,卻成了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捩點。當時交遊廣闊、為人四海的林嘉政接掌之後,在朋友的慫恿邀請 下,一方面不斷擴大轉投資,另方面在林燈時代接下的復興航空財務黑洞越來越大,原本經營還算穩健的國產集團財務狀況因此急轉直下,而他自己也因為幫朋友背 書保證,最後在個人財務差一點出包之前,二○○○年十一月,林嘉政緊急辭去包括國產董事長在內的所有職務,離開集團。

辭職當然不能解決事情,當時不只集團業務欠佳,連帶拖垮整個林家家族的財務狀況,例如原本林家在陽明山上有一棟占地千坪的豪宅,是難得的好物件,林家一直 以來當作招待所之用;在家族財務狀況最不好時,連這棟豪宅都求售,但那時國內產業景氣也不好,因此賣了幾年之久,才在○三年以一億多元便宜賣掉。

林孝信創業救復興航空

找范志強當董座 先賣飛機省折舊費用從當時大家族的輝煌,到最後財務窘迫到必須出售豪宅,林燈家族由盛而衰的一頁滄桑,令許多市場人士都不勝唏噓。

但世事總難預料。誰都沒料到,幾乎差一點要走入歷史的林燈家族,在短短十一年之後,幾乎又重新站回巔峰,而上演這一齣「中興復國」大戲的主角是林嘉政的弟 弟、也是林燈的次子林孝信。

林嘉政辭職後,接手這個爛攤子的是林孝信,早期林孝信拿著些許國產集團的資源,以自身全心投入經營,創立了台灣最大的保全公司──中興保全。

二○○○年,林孝信領著手上獨立創業成功的中保公司回集團救火。當時國產集團內有兩家主要公司,一是國產實業,另一則是虧損連連的復興航空。雖然中保的營 運穩健成長,但每年也不過大約十億元的獲利,和國產實業的獲利狀況不相上下,即使這兩家賺錢的公司加起來,都遠遠不夠彌補復興航空的「洞」。

最慘的時候,復興航空帳上的負債比將近九成,一家股本只有五十億元不到的公司,累積虧損竟然高達七十八億元,幾乎是倒閉的邊緣,若不是手上還有幾條航線持 續在飛,現金流向(cashflow)還是正向,恐怕早就沒有今日掛牌上市的復興航空了。

林孝信接手之後,○二年找來現任期交所董事長范志強擔任復興航空董事長,務實的范志強一上任,檢視了當時的復興航空「慘況」,經過林孝信的充分授權,做了 兩件關鍵決策,終於將復興航空從破產的懸崖邊拉了回來。

范志強回憶說,他先檢視手上的「籌碼」,第一,當時復興航空的航線並不多,生意也不是太好,但卻一共「養」了二十三架飛機,「要知道,一架七四七的飛機停 在那裡,不做任何事,一年折舊費用就是四億元。」因此范志強上任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賣飛機」。

賣飛機不比賣其他東西,到市場上吆喝行銷就能賣掉,一來復興航空的機型老舊,本來就不容易脫手,二來因為各種機型的維修方式不同,必須要有同類型機的航空 公司才會接手買進,因此,賣飛機的難度就更高了。

曾經,范志強把一架螺旋槳的舊型飛機賣到新疆去,「沒辦法,全世界的航空公司只剩新疆航空還在飛這種機型的飛機。」除了賣飛機,如果是租賃型的飛機,只要 運用率不算高,則盡可能租約到期之後就不再續租。

就這樣,幾年下來,復興航空名下的飛機機隊,從二十三架減到十六架,每年光是節省下來的折舊費用,就有數億元之多。

撿冷門澳門線來做

策略奏效翻身 等到兩岸直航轉機到來另外,第二件要務,就是重新檢視航線。當時兩岸還沒有直航,兩岸的轉機只有香港線與澳門線兩條,而復興航空手上的,當然是別家航空公 司不要的澳門線,於是乎,范志強開始苦思要如何燒熱冷灶,把澳門線給做起來。

經過幾番不為人知的努力,最後的結果是,復興航空找來上海航空與深圳航空聯盟,只要復興航空在澳門一落地,一架上海或深圳航空的飛機已經等在隔壁閘口 (gate)了。因此在比台北松山機場候機室還更小的澳門機場裡,乘客從台北飛澳門的復興航空飛機走下來,幾乎是要以小跑步的方式,快速走向幾公尺外的隔 壁閘口,因為飛機可能在短短半小時內就要起飛。

這個快速轉機、為乘客節省超過一個小時以上轉機時間的「政策」,加上機票又比從香港轉機便宜一成,吸引了非常多的商務人士搭乘,成功讓澳門線翻身,也成了 把復興航空從最危險的邊緣拉回的關鍵一役。

最好的時候,光是澳門線每年就可為復興航空帶進將近三十億元的營收,幾乎占據全年營收的一半。儘管毛利率不算高,「但至少澳門線穩住了復興航空,讓復興航 空有足夠的氣,等到兩岸直航的那一刻。」范志強說。

對復興航空來說,這是一場比誰氣長的戰役。

當年在兩岸遲遲等不到直航前,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誰都不知道下一秒鐘,太陽是不是就要昇起,但包括遠航、復興航空在內,都是財務狀況不佳,甚至隨時可能掛 掉的國內航空公司,而澳門線這一役,讓復興航空就此蹲穩馬步,「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要直航,但我要做到的是,我一定有足夠的氣等到那一刻。」如果說澳門線 是讓復興航空蹲穩馬步的關鍵戰役,那麼減輕機隊就是逐步拿下背上的沉重包袱,復興航空就這樣雙管齊下,在歷經整整十年的勵精圖治之後,靠著自己的力量,就 在兩岸定期航班啟動多年之後,財務狀況越來越好,如今負債比甚至是國內航空公司最低的復興航空,今年十一月一日就要掛牌上市了。

「自助而後天助」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財務狀況大幅改善、順利掛牌上市,姿色一美,果然順利吸引重量級投資者進場,甚至彼此合作設立維修中心。

從家道中落到中興再起,這次引進國際策略夥伴,可說是國產集團重要的里程碑。復興航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汲取過往失敗的經驗,終於成功取得再高飛的新契 機。

空中巴士入股復興航空架構EADS(空中巴士母公司)寶典投資集團(Paradigm Venture Partners, L.L.C)

100%

Paradigm Transportation Holiding,B.V

97.5%

寶典交通產業基金(Paradigm Transportation Fund) 夏莫利(Maurice Savave)基金主席 2.5%

10.67%

復興航空

引進策略夥伴站上巨人肩膀

復興航空

國內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1983年由國產實業集團接手。目前有8條國際航線、8條國內航線及22條兩岸直航航線。2011年11月1日將掛牌上市,成為 繼華航、長榮航後,台灣第3家上市的民航業者。

成立:1951年

董事長:林明昇

國產持股:48.33%

總資產:112.24億元2010年營收:83.54億元

空中巴士

歐洲第一家民航飛機製造公司,自成立以來,逐步發展成為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的主要競爭對手。波音在民用運輸機的市場不斷被空中巴士蠶食,現空中巴士幾乎與波音勢均力敵。

成立:1970年

總裁兼執行長:Thomas Enders

總部:法國土魯斯

母集團:宇航防務集團(EADS)集團市值:170.19億歐元全球員工數:57000人

國產集團旗下事業群

總市值 576.11 億元國產實業(上市2504) 董事長:林孝信(林燈大房次子)2011年上半年度EPS:0.32元2010年EPS:0.81元市值:約195.95億元轉投資持股:國雍營 造:100%

達亞沙石:100%

國興水泥:48%

中興保全(上市9917)

董事長:林孝信

2011年上半年度EPS:2.08元2010年EPS:3.92元

市值:約242.7億元

轉投資持股:立保保全:100%

國雲保全:100%

國興保全:83.77%

博訊保全:73.75%

復興航空(興櫃6702)董事長:林明昇(林孝信長子)2011年上半年度EPS:0.72元2010年EPS:1.91元市值:約104.88 億元轉投資持股:復興空廚:100%

高雄空廚:35.78%

龍騰國際:100%

惠普(興櫃8424)

董事長:張世宗

2011年上半年度EPS:1.34元2010年EPS:4.88元

市值:約5.78億元

大華建設(上市2530) 董事長:林文亮(林燈二房四子)2011年上半年度EPS:1.27元2010年EPS:2.26元

市值:約26.8億元

註:1.市值以10月24日收盤價計算2.復興航空於11月1日上市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國產集團由盛轉衰再起的5階段階段 1多角經營 集團成形1954年11月,林燈(圖)創辦國產水泥加工廠;受惠於當時台灣重大建設與經濟起飛,於1969年改組為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國產上市,企業開始多角化經營,逐步發展成為國產實業集團階段 2 投資失利 財務吃緊1992年林燈過世,國產集團由長子林嘉政(圖右)經營,為人四海的林嘉政上台後不斷增加轉投資,績效都不彰,加上復興航空虧損不斷提高,集團財 務危機逐漸升高。

階段 3瀕臨倒閉 董座下台2000年11月,復興航空帳上的負債比將近9成,累積虧損高達78億元,瀕臨倒閉。林嘉政辭去復興航空董事長與國產常務董事等所有職務,林家甚 至出售位於陽明山的千坪豪宅(圖),以拯救財務危機。2001年12月4日,國產實業股價跌至歷史低點2.25元。

階段 4 換人掌舵 救火成功次子林孝信回集團救火,為了填補復航長年虧損,找來范志強(圖)擔任復航董事長,靠著將冷門的澳門線經營成功,與大幅縮減機隊規模,把復航從最危 險的邊緣拉回。

階段 5 集團規模 締造新猷兩岸直航3年後,2011年11月1日,復興航空正式掛牌上市交易。此外,惠普也在2010年11月登錄興櫃交易,如果連同二房林文亮執掌的老牌 建商華建計入,集團共有5家掛牌公司,是集團成立近60年來規模最大的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9

新興市場教父淬煉40年的獨門心法 雙腳走出投資傳奇


2011-11-21  TWM




馬克‧墨比爾斯,全球50位最具 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11月上旬短暫來台,《今周刊》取得獨家貼身專訪機會。即使年逾75歲,但他毫無退休之意,他一年訪問超過20個國家、平均1200 家公司,走遍世界,尋找每一個「渴望成長的故事」。

他的投資心法,來自於一步一腳印;他的投資傳奇,是用雙腳走出來的。

撰 文‧莊 芳 、 楊紹華 研究員‧辛曉昀攝影‧陳永錚 圖片提供‧墨比爾斯早上十一點五十八分,台北車站大廳傳來高鐵列車即將進站的廣播,這個時候,坦伯頓新興市場研究團隊總裁墨比爾斯(Mark Mobius)還在「東三門」的入口處。「喔,看來我們得加快腳步!」他催促著隨行的三位分析師。

直走十公尺、轉身下樓、左轉、插入票卡, 他沒有多看一眼月台裡的任何指示,就直接走向了「南下」列車。對於台北車站地形路線的了解,墨比爾斯顯然並不輸給在地的台北人。

快速融入在 地生活,是墨比爾斯的必要技能之一。過去四十年來,他每年幾乎都有超過兩百天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機會,「即使只算今年,我也數不清自己去過幾個國家 了。」他,走遍全世界投資七十個國家 每年拜訪一千二百家公司事實上,如果單純搜尋他在媒體曝光的公開行程,「那麼,台灣應該是你今年走訪的第十九個國家。」記者這麼告訴墨比爾斯。

「哈, 你覺得很多嗎?」他笑了一下,接著說:「但這就是我的工作。你總要親身走到每一個地方,看到細節與事實,才能發現所有的機會和問題。」「新興市場教父」, 這是墨比爾斯過去十餘年來眾所皆知的稱號;他的投資傳奇,如同他所說,是用雙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在二○○○年以前,墨比爾斯即數度獲得國 外專業媒體選為「全球十大投資大師」、「二十世紀全球十大投資經理人」。走入二十一世紀,傳奇繼續上演,○六年被《亞元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之 一」;今年九月,獲選彭博(Bloomberg)「第一屆全球五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同時入選者包括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已故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 斯、金融大鱷索羅斯等。

截至今年九月,墨比爾斯管理資金的總額達到五百億美元,相當於一.五兆元新台幣,這個數字,超過台灣一整年的稅收。 他與旗下團隊管理大約五十個投資組合,投資範圍多達七十個國家,平均每年要拜訪一千二百家公司。

三十分鐘之後,高鐵列車接近新竹站,這時, 打從上車後就一直閱讀研究報告的墨比爾斯,終於開口說了第一句話:「真的,比以前方便多了。」墨比爾斯開始和我們分享他的台灣經驗,早在一九七○年代,他 就來過台灣研究鋼鐵、塑化產業,「以前來,只能坐飛機或是開車到處跑,自從高速鐵路完成之後,我更愛這個地方了。」高鐵帶來的方便,只是墨比爾斯更愛台灣 的原因之一。「幾十年來,我看到各種基礎建設不斷進行,讓我感覺到,台灣始終保有追求成長的熱情。」每年超過二十個國家、一千二百家公司的拜訪行程,墨比 爾斯到底在看什麼?找什麼?「最重要的,就是發現追求成長的熱情和企圖心。」墨比爾斯說,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家企業、一間工廠,沒有持續成長的 企圖心,就沒有值得投資的前提。

穿越世界五大洲、三大洋,墨比爾斯的投資傳奇,就是一趟「走遍世界尋找成長熱情」的故事。

一 個月前,墨比爾斯的足跡來到非洲肯亞,在那裡,他看到了一個國家對於成長的熱情和渴望。

「我住在肯亞第二大城蒙巴薩,那裡的飯店沒有健身 房,所以,我一大早就騎上自己的腳踏車,遊覽這座城市。」明明是沿著城市裡的幹道前進,但在不久之後,路上的車輛愈來愈少、兩旁樹木愈來愈多,「我似乎騎 到了叢林裡面,接著,我聽見了刺耳聲音,一座切割石材的工廠,在我前面。」他停下車來,走進這家開放式的工廠,隨口問了一位正在工作的工人:「工作看來很 辛苦啊!薪水怎麼樣呢?」對方說,每天的工資大約五美元,一天要工作十小時,每月可賺一二○美元左右。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資料,肯 亞的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大約是八九○美元,從表面數字來看,這是一個不具投資機會的貧窮國家,「但那位工人告訴我,他很滿意自己的薪水,覺得自己 過得很開心,對未來也感到樂觀。」墨比爾斯說,數字不會說故事,不會告訴你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追求成長。「他們的薪水便宜,而且樂於工作,這將吸引外地資 金進駐投資,肯亞已經具備了向上成長的先決條件。」他,觀察小地方看每個國家的基礎建設 甚至海關英語程度關於一個國家的投資判斷,墨比爾斯是從踏入國境的第一步,就打開了他的投資嗅覺。「從基礎建設能夠看出政府的企圖心,從人民的素質與心 態,則能看出國家每一分子對於未來的態度。」他說:「所以,你隨時隨地都要仔細觀察。」墨比爾斯舉例,走進機場,除了機場的設備之外,「我會特別留意海關 的狀況,海關人員與外國人的爭吵是不是很頻繁、海關的英語程度夠不夠好,都是我的觀察重點。某種程度,它反映了這個國家對外開放的狀況,能不能接受新的事 物,對海外來的投資資金是否友善。」走出機場之後,「我會開始感受這裡的柏油路面是否平整、高速公路的設計是否完整流暢、交通狀況好不好。」而關於基礎建 設所帶來的投資機會,墨比爾斯認為,「民營化」是重點之一。「國家的企業走向民營化,是政府決定走向成長的關鍵,我持有最久的一檔股票是墨西哥電信,在一 九九○年民營化之前就已投資,持股至今已逾三十年了。」他,從生活投資最愛問市井小民「你的生活快樂嗎?」基礎建設能夠評斷政府追求成長的決心,「市井小 民的心態也很重要,所以,不管走到哪裡,遇到每一位路人,我最喜歡問他們的就是這一句:你快樂嗎?」墨比爾斯對記者分享他的採訪技巧,「只要這樣問,對方 往往會有講不完的答案。」他說,這些人可能會告訴你對於政府施政的看法、對經濟的真實感受,告訴你當地物價是否太過昂貴?「甚至,如果你在購物中心找人聊 天,就會知道這個國家現在什麼東西最暢銷、最需要的是什麼。」從生活所需尋找投資機會,關於這點,墨比爾斯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前一陣子,我們去了一趟 中國,走訪湖北、武漢,令人意外的景象是,我看到街上有很多妓女,人們甚至在路上就打起架來,這不是好事;但我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正在 轉變,人們需要的已經不只是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開始需要適當的娛樂消費。」於是,墨比爾斯開始研究當地的娛樂產業,「只要有好的機會,我願意投資。」他 說。

對於國家的判斷,來自於領導者與人民的企圖心;對於企業的判斷,「一樣,我習慣從親身接觸的過程中,感受這家公司追求成長的野心與企 圖。」每次拜訪公司,墨比爾斯通常是用這個問題當作開場白:「這家公司的未來會怎麼樣?你對這家公司未來五年的策略是什麼?」他說,值得投資的公司,來自 於值得投資的經營者,「而一位好的經營者,總是非常清楚自己的經營策略,對於公司未來的面貌,也會有具體而清楚的想像。」墨比爾斯強調,如果一家公司連自 己的目標都不清楚,甚至不敢想像未來的樣貌,「那麼,他們多半也就沒有追求成長的勇氣和熱情,更別說是策略了。」他,重經營態度必問未來五年策略 曾預言一家公司破產幾年前,墨比爾斯來到非洲的另一個小國,迦納,拜訪一家自己已經投資持股的金礦開採公司。「我問總裁,未來五年的計畫是什麼?他們公司 的財務長在一旁,卻反問我,除了投資股票之外,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是否在行?」當場,墨比爾斯坦承自己研究不多,立刻引來對方一陣奚落,「喔,我最近 可是靠著操作衍生性商品賺了不少呢!」訪談隔日,墨比爾斯決定出清持股,「理由有兩個,首先,他口中的操作部位,我在財報中完全沒有看到過。」「更重要的 是,當這位總裁沒有說出未來經營方向,卻只看到操作金融商品帶來的利潤之後,我認為他的態度不對了,他必然會把公司帶到錯誤的方向。」就在墨比爾斯出清持 股一年之後,這家公司宣布破產。「如果你只看報告,沒有親自走一趟,根本不會發現這家公司已經出現大問題了。」墨比爾斯再次強調「親自走訪」的必要性。

不 過,即使親身走訪,墨比爾斯仍然免不了曾有受騙的經驗。「你問我被騙的經驗?那麼,你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聊嗎?」墨比爾斯大笑著說,關於受騙上當,他的經 驗絕不算少。

「我記得大約是在一九九五年左右,我投資亞洲漿紙公司(Asia Pulp & Paper)公司,在訪談過程中,他們不斷強調自己具有永續經營理念。但後來這家公司爆發財務問題,他們其實用公司名義大量舉債,投入其他家族事業中。」 墨比爾斯回憶,由於發現時機太晚,即使當機立斷出清持股,但股價已經大跌,造成一定程度的基金虧損。「損失不算太多,但心理上的失望感很大。」他說,這家 公司直到現在都還經常對外宣稱自己是優秀的社會公民,「年輕的基金經理人如果有意投資這家公司,應該先去查查過去的歷史。」他,也曾經誤判訓練判斷雷達從 握手前一刻就啟動這還不是墨比爾斯投資生涯最糟的經驗,「我曾經在巴西投資一家家族企業,Mesbla Department Store,我會說,這是一場災難。」墨比爾斯回憶,經過數度親自拜訪之後,原本極有自信地認為公司的一切財務都已透明化,且事業經營良好,「但最後才發 現一般股東完全沒有分享到企業盈餘,所有的獲利,最後都被五鬼搬運,落入家族股東的口袋。「這次的受傷更重,對心理的打擊更大,所幸當時我們已經懂得分散 投資,損失仍在可控制的範圍。」親自登門拜訪的結果,難道是給了公司經營者「親自欺騙」的機會?「不,親自走訪絕對沒有錯,錯的是,我的判斷技巧。」在幾 度受騙之後,墨比爾斯決定,絕對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要從經驗當中修正自己的判斷準則,「後來,我打從一進入公司,在和總經理握手之前,我的感應天線就已 經開始振動了。」他說,觀察的重點包括公司員工的神情,「他們是不是在忙碌之餘也能保持快樂和滿足的心情。」此外,總經理辦公室的設備、布置,能夠看出這 位經營者掌控環境的能力。

「如果你問了一個令他尷尬的問題,而他在不經意之間小小的皺眉,這也能判斷出對方的回答是否發自內心,他是否有足 夠的信心和熱情,面對經營上的困境。」他,保持好奇心曾用連環問題嚇退找上門的FBI幹員高鐵列車駛離新竹站,關於企業面對困境時的因應,墨比爾斯隨手舉 例:「聽說,新竹科學園區的員工現在很辛苦,許多企業在放無薪假是嗎?」他表示,雖然無薪假不是好事,反映了台灣科技產業面臨的困境,「但企業從減少成本 開始快速因應,至少表現出企業主的決策靈活,從這個角度想,又不見得是百分之百的壞事了。」墨比爾斯繼續評論台灣,科技產業的因應快速,而政府現在也正朝 著改善產業結構而努力,開始加速推動內需經濟,並且瞄準中國市場,「先不管成績怎麼樣,至少,我已看到了台灣仍在為下一步的成長而努力。」無論是對國家、 城市、企業,墨比爾斯都堅持必須親自走訪,「身歷其境」感受每一絲的臨場氛圍,嗅出追求成長的野心、熱情與企圖。而這樣的工作,本來也就需要過人的熱情與 毅力。

「應該說,熱情來自於好奇心,對於一切事物感到極度的好奇,就永遠都有追求成長的動力與熱情。」我們請墨比爾斯形容自己,他選擇的字 眼,就是「永無止境的好奇心」。

「小時候,我曾經因為過度好奇,把一位FBI(美國聯邦調查局)幹員給嚇跑。」那是一九四二年,墨比爾斯六 歲,美國剛剛加入二次世界大戰,與日本、德國成為對立國家。「當時,聽說德國派人潛入美國搞破壞,我爸爸是德國籍廚師,好像被FBI給盯上了。」一九四二 年六月,「我在院子玩,一位身著黑衣戴黑帽的男人走進院子,問我一堆爸爸的事。」不知天高地厚的墨比爾斯沒有回答對方,反而問了更多問題:「你是誰?你跟 我爸爸怎麼認識的?在哪裡認識的?你吃過爸爸做的麵包嗎?最喜歡什麼口味?你結婚了嗎?小孩跟我一樣大嗎?」想起兒時這段往事,墨比爾斯邊說邊笑:「我的 問題真的太多了,最後,這位疑似FBI的幹員連我家門都沒進去,就落荒而逃。」好奇多疑的個性,隨著年紀增長,轉化為對知識的無窮追求,於是,如果觀察墨 比爾斯的學歷,會發現這位投資大師的涉獵領域極為多元廣泛。他曾在波士頓大學攻讀社會心理學、新聞學,在威斯康辛大學主修傳播;一九六四年,他則在麻省理 工學院取得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

他,永遠不退休追求無限成長 不給自己打分數「這個世界太大了,我對什麼事情都有興趣,都感到好奇,也因為這樣,我永遠都不滿足於現況。事實上,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媽媽就常勸我說, 有好奇心是好事,但不要太鑽牛角尖。」媽媽的勸說效果似乎不大,「很多人問我,對自己的人生打幾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墨比爾斯解釋,如果評分的 標準是「達到人生目標的程度」,那麼,他的目標是「無窮無限的成長」,既然無限,永遠沒有一百分的人生,也就不需要多餘地為自己的現狀評分了。

所 以,即使已經七十五歲了,「我從來沒有想過退休這件事!」他自承隨著歲月的增長,「眼皮好像愈來愈重了,但我實在受不了每天只是去打高爾夫,或者待在湖邊 等著魚兒上鉤,這種生活未免也太無聊了吧!」墨比爾斯至今維持每天運動的習慣,興致一來,甚至早晚各一小時至健身房報到,練就精壯體格,沒有一絲七旬長者 的老態。

他的未來目標是什麼?「就是繼續做我現在的事情,要把投資做得更好!」因為好奇,所以永保熱情,對於自我的成長追求永無止境。而當 這位渴望不斷成長的投資大師,仍要繼續走遍世界尋找渴望成長的故事,那麼,墨比爾斯用雙腳走出來的投資傳奇,終章尚遠,故事還要往下延續。

馬 克.墨比爾斯

(Mark Mobius)1936年8月17日 生於美國1961~1964年 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1964年取得經濟學和政治學博士學位1964~1967年 任職於國際研究學會,擔任諮詢研究協調員1967~1969年 於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香港分公司,擔任市場研究員1969~1980年 在香港經營墨比爾斯研究(Mobius Research)顧問公司,史奴比卡通為其客戶之一1980~1983年 於唯高達(Vickers-da-Costa)國際券商香港分公司,擔任證券分析師1983~1986年 於國際投信(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Trust Company Ltd.)擔任總經理,為台灣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1987年至今 擔任坦伯頓新興市場研究團隊總裁

你不知道的墨比爾斯

Q : 今年你最常到訪的國家?

A : 羅馬尼亞,今年已經去了3、4次,因和當地政府有一筆重要的合約,管理他們的基金,接下來還會再去一次。

Q : 最喜愛哪個國家食物?

A : 中國菜,再來才是義大利菜。

Q : 如何紓解工作壓力?

A : 運動,我每天上健身房,或騎腳踏車。

Q : 假使不做經理人,最想做什麼職業?

A : 我想可能是做健身教練吧!(大笑)或者畫家或雕刻家,我喜歡具有創造性的事物。

Q : 為何總是穿著白色西裝?

A : 我很喜歡白色,但也喜歡黑色,這兩種顏色是強烈對比,代表一種純粹或絕對。

Q : 最近看了哪些書?

A : 我對歷史書籍特別感興趣,最近讀了關於AIG、路易14以及班傑明‧富蘭克林的書籍。

Q : 最推薦的旅遊地點?

A : 巴西,尤其是當地熱鬧非凡的嘉年華會,每個人都應去親自體驗。

Q : 經常到處旅行,哪裡才有「回家」的感覺?

A : 我覺得到處都像回家一樣,可以很快融入當地生活。不用待在同一國家,這樣的日子才有趣。

Q : 對自己的財富如何規畫?

A : 這很簡單,我的錢幾乎都投入了自己管理的新興市場基金,如此一來,就會更加認真投資每一分錢。

Q : 有想過退休計畫?

A : 從來沒有,要我每天打高爾夫、釣魚,那未免太無聊了,哈哈!

墨比爾斯的10大投資金律為何堅 持必須走進現場?如何透過細微觀察抓住投資機會?以下10條投資金律,能夠一窺大師思惟。

1.當你可以方便取得一些數據資料,這些數據其實 都已經反映在股價表現上了。

2.如果你想等到看見隧道另一端的光明時才買進股票,那就未免太遲了。

3.尋找那些目前市值還 小,而且具有極大成長潛力的二線公司。

4.經營階層的能力,是選股投資的最高標準。

5.在決定任何投資決策之前,要經常探詢 經營階層的操守與誠信。

6.閱讀當地報紙及新聞,可以對當地投資人的想法提供極有價值的洞察力。

7.投資新興股市時,除了基 本面之外,考慮當地文化民情也不容忽視。

8.民營化可以讓就業及經濟活躍起來,尋找那些尚未完全民營化的公司。

9.密切注意 那些過去受到嚴格管制,如今正在進行自由化的產業。

10.檢視銀行放款的對象,可以作為研判整體經濟情勢的藍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11

从“占领华尔街”看入世第二个十年的国际环境

http://www.p5w.net/newfortune/zhuanlan/201111/t3957867.htm

 “占领运动”的导火索,是美国等西方各国的收入差距在经济泡沫破裂后赤裸裸的暴露,其根源则是过去几十年其教育、医疗、住房等根本性的社会经济体 制存在缺陷。然而,很多美国人并没有意识自身必须经历深刻的改革,却指责全球化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并将矛头指向中国。可以预见,美国国内政治将向左转、国 际政治战略将向右转,这会使中国在进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面临严峻的考验。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平常心态,不为西方挑衅所怒,并励精图治加快改革,避免重 蹈西方之覆辙,力求5年内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从而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的竞争力。

  “占领运动”
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金融危机爆发3年后,正当华尔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危机的冲击中复苏过来的时候,全球各发达国家却风起云涌地兴起了一场群众运动,那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两个月之内,占领运动已经从华尔街扩散到许多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
到目前为止,这场运动呈现出了几个突出特点:1、涉及的社会层面非常广,除了金融业之外,几乎所有阶层的民众都已经参与;2、运动所表达的诉求极为广 泛,既有反对华尔街贪婪的呼声,也有增进社会福利的要求;既有防止大公司操纵竞选和政策决策的呼吁,也有绿色环保主义的诉求;3、运动的矛头指向了美国乃 至整个西方的政治运作体制,参与者们抱怨美国的政治体制不足以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占领运动是一场自发的群众运 动。既然如此,它一定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毫无疑问主要来自经济层面,主要是抱怨政府福利支出的缩减,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失业率的高涨。那 么,这种抱怨的根源在哪里?最直接的当然是与此情形呈鲜明对比和巨大反差的华尔街金融从业者等阶层居高不下的收入;而如果眼光更加长远,可以看到,这一不 满的种子在西方各发达国家早已埋下。
自从里根、撒切尔夫人等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来,西方各国的民众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而这种收入差距集中表现 为金融、高科技这些智力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差距,反映为教育水平上的差距。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几十年来,这种差距在美 国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信用扩张过程中得以掩盖,穷人可以轻易借钱消费,贷款买房,而今泡沫已经破裂,烟幕已经散去,这种收入差距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之 下,并成为引发这场群众运动最根本的原因。对此,印裔美国人、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G. Rajan)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表的著作《断层线》(Fault Lines: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中有比较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此书也得奖颇丰,得到美国思想界的广泛认同。

  问题的根源在于深刻的
社会经济体制问题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这种收入差距的基础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收入差距的出现,是过去几十年以来西方自身的社会管理体制、教育体制等根本性的制度缺陷不断暴露的过程,美国尤其突出。
在美国的体制下,普遍的教育水平落后于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当然,尽管在各级教育阶段,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美国都有极为突出的个别教育机构,大学 中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中学中的波士顿拉丁、纽约布鲁克兰科学高中、史蒂文森高中等都表现优异,他们以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科学家 为荣,但这无法掩盖美国绝大部分教育机构停滞不前甚至于绝对水平下降的局面。中小学如此,大学也问题不少,比如,美国大学生的辍学率高达25%。
再比如说,美国过分依赖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和医疗问题,导致医疗费用、住房价格不断上涨,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缺少基本的普惠性的特征,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以来整体竞争力相对下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的最深刻的原因。
客观地讲,美国等发达国家必须经历深刻的改革,尤其是必须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到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层面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这场改革比之于里根、撒切尔夫人时代的改革更加复杂,更为艰巨。
对此,美国的部分学者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最近发表论著《文明的代价—重新唤醒美国的美德和繁荣》(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 Reawakening American Virtue and Prosperity),书中用大量的数据论证美国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他提出的行动方案中,教育改革跃居第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德尔保穆(Michael Mandelbaum)最近出版了畅销书《我们过去曾经如此》(That Used to be US),其中把中国作为榜样,大力鼓吹美国必须图变,而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体制改革。

  全球化成为借口
  不幸的是,很多美国民众和精英人士并没有意识,更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根本问题所在,他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全球化之上。在他们看来,是全球化导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困境,是全球化使他们大量的企业和民众丧失了工作,缺少了竞争力。
的确,全球化使得美国的很多企业,如波音、苹果、英特尔公司获得了巨幅利润,也使得这些公司的部分产业转移出境内,但是也必须看到,对美国这样的大国, 可贸易部门所占经济的比重毕竟相对比较低。比如说,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美国的制造业人数仅为1174万人,约占其非农就业 总人数的8.9%,美国的制造业再发展,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因此,其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全球化,全球化至多是一个催化剂和加速器,它让西 方整体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美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前总统比尔·克林顿2010年11月在新加坡亚洲投资论坛上公开表示,他自己已经不需要竞选了,可以讲实话了:“美国的问题是自找的,不能拿中国当借口,相反,必须深刻改革,教育是美国重大短板。”

  国内政策向左,国家战略向右:
占领运动的长期影响
  占领运动毫无疑问正在被美国的左派政治家所利用,这其中包括美国的民主党人和其他国家的工党人士。那么,占领运动的后果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的国内政治向左转,而国际政治战略向右转。
国内政治向左转,指的是国家对政治、经济各领域加大干预,比如对华尔街,将会实施一些讨论已久的管制政策;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也一定会出台一些 更为直接的管制。这种管制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公共开支的上升,相反,它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完全靠政府购买的消费性公共开支。伴随国内政策向左转、向政府干 预的方向转,“管制”将会成为未来西方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在国际领域,西方的政客们一定会将注意点指向全球化,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毫无疑问将会成为这场占领运动的受害者、牺牲品。他们一定会将群众的怨气引向中国,一定会说,是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崛起抢占了大部分人的饭碗,他们正在反思全球化。

  加入WTO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会更加复杂
  过去十年,加入WTO不仅没有消灭和削弱中国的许多产业,反而促进了汽车等制造业的蓬勃前进,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加入WTO的第一个十年是令国人骄傲的,但是下一个十年,对中国将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占领运动的影响下,西方左派人士会将矛头指向中国,右派也会把怨气引向中国,从而导致社会各个层面都会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中国。比如说,在汇率问题上, 他们很有可能对中国继续施压,还会把各种各样的国际金融政策改革问题与汇率政策挂钩;在知识产权方面,他们会进一步地向中国施压,会指责中国企业的自主创 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他们会把大企业的经营不利归咎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在产品质量和准入方面,他们也会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中国的产品 质量不符合标准、中国的贸易不符合国际准则;在投资方面,他们也会针对中国,以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守法等借口限制中国的对外投资。

  不急不怒,励精图治,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在加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形势,并在此前提下认真备战,起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保持平常心态,不被西方政客的运作和挑衅所激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环境的恶化是西方社会自身矛盾所带来的,而不是中国本身的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要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些问题,最应该防范的是中国自身心态的变化。我们不能被西方的挑衅行为所误导,只有保持平常的心情、冷静的心态,才能够最好、 最有利地化解这些矛盾。如果我们自身的心态出现了波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行为上出现了偏激,一定会在政策层面出现重要的失误,这是万万要避免的。
2、励精图治,进一步搞好中国自身的基础性体制改革。在认识到占领运动的根源是几十年以来西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矛盾凸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 避免类似的矛盾累积。中国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比如德国、新加坡、英国的重要经 验,励精图治,加快改革,力求5年内在这些方面有重大突破,这才能让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保持社会自身的稳定。
3、想方设法,帮 助中国企业在战术层面做好各种具体的应对措施。要对我们的企业,包括对出口企业和出国投资者,做好相关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西方社会变化的环境和法律、政 治、社会体制,在坚持“走出去”的大原则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冷静客观地应对迅速变化着的国际环境,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的矛盾,按照西方国家自身发展 的客观规律去化解这些矛盾,包括跟西方当地的社会各界保持关系,尽量完成社会责任,极大地减少西方民众和社会对中国产品和投资的抵触情绪,这样才能保持中 国开放的态势不变,不为西方政客的各种挑衅所误导。
总之,坚持做自己的事情,坚持改革开放,保持平常心态,冷静观察,不为西方的挑衅所怒,才能让中国在加入WTO后的第二个十年稳健前行,继续取得长足的进步,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88

[轉載]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lpl.html

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周行健 招商銀行戰略發展部 《銀行家》2011年 3月號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躍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是目前已經步入拐點,未來三年則將進入穩步發展期,存貸款整體高速發展將成往事,過高的資本消耗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開始體現其競爭優勢。

 

負債難度加大,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存款負債難度加大

 

2004~2010年銀行業存款增速和波動幅度都較大,整體增速保持在16%~29%區間內;2011~2013年增速將會放緩,可能落在14.5%~18.5%區間內,且負債難度加大,「存款立行」理念或將重回管理層視野。一 是2010年監管當局時隔多年後重祭貸存比調控工具,未來持續運用概率較大。目前,多家股份制銀行都徘徊在監管當局設定的75%紅線附近,制約了放貸能 力,因而加劇了對存款資源的爭奪,負債難度將會加大。二是接下來的兩三年內,我國都將處於通脹壓力之下,緊縮貨幣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取向,M2增速將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由此,企業派生存款增速將顯著回落。三是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但加息幅度很難抹平實際上的負利率,加上居民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傾向把財富轉換為存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使儲蓄存款負債難度進一步加大。從結構上看,企業存款佔比波動幅度縮窄,而儲蓄存款佔比也將繼續延續其緩慢下降的趨勢;企業存款定活比將保持穩定,而儲蓄存款定活比與通脹的相關性更為明顯,活期佔比將有所提高。

 

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近兩年,我國信貸急速擴張,而2011~2013年貸款增速將會顯著放緩,增速可能落在14%~17%區間內。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未來三年我國信貸政策調控將進入信貸收縮期。中國信貸政策體現了很強的逆經濟週期性,以信貸增量/GDP增量來衡量,2000年以來,我國的信貸分為三個週期:2001~2003年為擴張週期;2004~2008年為收縮期;2009~2010為擴張週期;2011~2013年將進入到信貸收縮期。第 二,隨著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將會進入快速發展週期,比例會有所提高,從而擠壓間接融資的空間。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佔比呈現明 顯的互相擠壓關係,2003~2007年當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發展相對較快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下降;2008~2010年當資本市場處於調 整階段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上升;接下來幾年預計債券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銀行信貸也將進入到緩慢增長階段。第三,在一系列自身內在約束下,銀行 信貸擴張也將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各家銀行都進行了再融資,但多家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並未明顯超出現有的監管要求;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大多徘徊在75%的監管紅線附近;監管機構加大了對表外資產的監管,銀行通過表外向企業的融資難以達到近兩年水平;並且目前銀行票據融資存量處於歷史低位,通過壓縮票據融資來「騰籠換鳥」空間已經十分狹小。

 

盈利能力微幅下降,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息差提升並不能帶來盈利能力的明顯提高

 

2004~2010年,我國銀行業盈利整體增長較快,除去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其他年份淨利潤增速基本都保持在28%以上,2007年曾高達到60%。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依然是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之一,但行業增速難以達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長水平,總體回落至12%~20%區間。影響銀行盈利水平變化的有息差水平、規模增長、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貸成本等多種因子,在利息收入佔主導的盈利模式下,規模和息差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一方面,加息、存款活期化以及議價能力提高有利於息差提升,從而對盈利增長形成正向驅動。經驗數據表明,息差的變化與利率週期完全一致,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未來三年利率預計至少繼續提高125基點。信貸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淨息差的提升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於國家信貸調控以及銀行定價能力的提升,2010年我國銀行業定價水平已經恢復到了2007年的水平,接下來這一趨勢將得到延續。此外,通脹背景下,存款活期化傾向也會帶來負債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信貸規模以及信用成本也將對盈利增長形成負向驅動。2009~2010年,信貸規模增長是銀行業績快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但如前所述,未來幾年我國信貸規模增速將有所放緩,回歸常態。更 為重要的是,未來1~3年信用成本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未來通過撥備下降以實現對利潤的反哺不再可能,而且銀監會2.5%的動態撥備要求還會對利潤形 成負向衝擊。二是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很可能在未來三年內部分顯性化,不良額增加,進而侵蝕銀行利潤。

 

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首先,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將會提高。主要原因為:一是通脹背景下的存款活期化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存在的向上機會,都將有利於銀行代理基金、理財、託管等 中間業務的提速。二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企業IPO、增資擴股、債券發行等將保持活躍。三是進出口國際貿易的穩步增長將拉動銀行結算結匯等 國際業務收入的增長。四是銀行卡發卡量繼續投放,卡均收入進一步增加,銀行卡相關收入也將實現較快增長。五是名義價格水平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商業銀行 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加快。

 

其次,零售業務利潤佔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為:一是多家銀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來幾年厚積薄發開始進入收穫期。二是銀行極有可能將個人房貸利率上浮。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高過一倍,目前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現,銀行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較大,而房貸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折或八五折水平,並沒有因承擔的風險加大而上調。這使得銀行在個人房貸業務上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違背風險定價原則。隨著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進行精確的利潤核算,各家銀行有望回歸理性狀態,上浮房貸利率。

 

再次,「量價齊升」將推高中小企業利潤在對公業務利潤中佔比。從量來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增長的加快,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會成長起來,其信貸需求將保持旺盛態勢。從價來看,一方面銀行不斷強化貸款定價能力;另一方面,相對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在貸款需求旺盛、供給受限的情況下,定價將會呈上浮趨勢。

 

資本壓力與日俱增,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延續都是依靠風險資產規模擴張的資本消耗模式。雖然從2004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改革並沒 有扭轉中國銀行業的「速度情結」和「規模偏好」,經營中仍然注重業務規模和機構數量的增長,追求業務規模的擴大化、機構規模的大型化和市場廣度的拓展。各 家銀行在規模比拚中,使得信貸擴張對資本補充的「倒逼」時有發生,資本硬約束演變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狀況。但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面臨的資本壓力 將是前所未有的,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主要原因為:

 

第一,監管當局繼續提高監管要求為大概率事件。巴塞爾協議誕生以來,監管當局日益重視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使其成為吸收損失的緩衝機制,也成 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主要變量。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原則上通過了巴塞爾協議III,而提高資本水平和質量是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要義。根 據巴塞爾協議III,核心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將從2%提升至4.5%;一級資本金比率將從4%提升至6%;此外,巴塞爾協議III 還引入了2.5%的資本留存緩衝和0~2.5%的逆週期資本緩衝。我國銀監會是加強監管的倡導者,也必將是踐行者。根據監管當局有關領導講話,我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要求為6%,一級資本要求為8%,系統重要性銀行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達15%,必要時可達16%,並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2012年底達標。如果監管要求最終按此確定,應該說與巴塞爾協議III相比,無論是資本水平還是過渡期安排都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最終實施的標準可能會有所降低,但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在目前基礎上提高到11.5%~12.0%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二,資本內生能力不能滿足新增信貸的資本索求。雖然未來三年信貸增速將顯著放緩,但仍存在較大的資本缺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銀行業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經 營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雖然很多銀行運用了經濟資本工具,但並未像西方銀行一樣使經濟資本成為經營管理的主軸,結果是資本的價值創造績效不高,不能建立 起資本補充的自我實現機制。按照16%的年均信貸增速,至2013年,我國銀行業信貸規模將達到79.1萬億元,以65%的風險資產比率和 11.5%的資本充足率進行匡算,所需對應的資本將高達5.95萬億元。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存量總額約為3.65萬億元,按照銀行業保持15%的年均盈 利增速,並假設50%的分紅比例,通過內生渠道能夠解決1.5萬億元資本,仍存在約7600億元的資本缺口。

第三,進一步融資的空間非常有限。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資本籌集渠道日益多元化,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定向增發,配股,發行次級債務、混合資本債務、 可轉換債務等融資渠道相繼被監管當局放行並被各家銀行改採用。未來幾年,通過股票或債券等外源融資的空間將變得相對有限。

 

不良貸款難以繼續「雙降」,風險防範任務艱巨

 

資產質量改善或結束,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未來三年,經濟的景氣程度、企業的盈利能力決定了銀行信用風險依然處於可控範圍,但近兩年過高的信貸增速以及潛在的風險點使得銀行業不良餘額和不良率均有可能出現小幅反彈,其中不良率可能升至2%以上。主要原因為:

 

第一,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整體償貸情況仍然存在重大隱患。據銀行業自查初步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貸款餘額大約為7萬多億元,佔全部貸款數據的17%,企業貸款的24%。融資平台貸款在未來兩三年可能迎來集中還本高峰期,對資產質量的影響很可能是慢性病。一是借款人未來可用於還款的現金流仍存在不確定因素。二是過度依賴財政性擔保,依靠第二還款來源覆蓋本息的貸款佔比約50%截至2010年8月末,地方政府為平台貸款提供的財政性擔保估值達3.6萬億元,其中有七個省的財政擔保在其2009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三 是平台貸款償還週期長,還款相對集中。平台貸款中,八成是固定資產貸款,中長期貸款佔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貸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更糟糕的是,這些 貸款大多採取整借整還方式,風險集中並滯後顯現。四是機關法人性質的平台存在權屬責任不清問題。貸款項目借款主體不合規,財政擔保不合規,或償還有嚴重風 險,例如貸款挪用和貸款做資本金,佔比約26%,規模約為2萬億元。

 

第二,房地產市場步入高風險區域,按揭貸款存在系統性風險。我國銀行業與房地產業的相關性很高,近年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2005年以來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目前,房地產類貸款在銀行信貸業務中佔比很大,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9.12萬億元,其中按揭貸款及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餘額分別為6萬億元和3.12萬億元,在全部貸款餘額中的佔比分別為12.96%和6.76%,總佔比為19.7%。並且上市銀行的佔比普遍高於行業整體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在15家上市銀行中,除華夏和南京銀行外,其他銀行房地產類貸款佔比都達到20%以上,其中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佔比分別高達31.95%和31.18%。美 國等無數前車之鑑表明,房地產市場變化對金融企業影響較大,房價大幅下跌會帶來地產商償債能力的下降和住戶違約率的上升。2009年以來,我國主要城市房 價漲幅較大,價格虛高、泡沫化明顯,已經脫離了大部分居民的真實購買力。未來三年內,特別是當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時,房價很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 如果跌幅度過大,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均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部分行業和企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最近幾年來國務院連續出台了多項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淘汰落後產能,防止產能過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訓告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的風險將直接反映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銀監會在2010年中期對涉及落後產能企業的貸款風險排查表明,截至2010年7月末,有15個行業的124家企業有5000萬元以上大額貸款,涉及大額貸款餘額586.9億元,不良貸款率已達2.4%,高於大額貸款平均不良率1.4個百分點。此外,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向內地省份轉移的過程中,對遷出地來說,不僅要關注遷移企業自身業已形成的風險,而且其上下游配套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危機;對遷入地來說,當地的低端產業將被擠出,也可能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一方面,近年來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佔比一直呈上升趨勢,預計未來三年上升幅度雖有所放緩,但趨勢將以延續,而同時,存款又呈現不斷活期化特徵,這種存、貸款 期限結構的背離將使期限錯配風險加大。此外,許多銀行「規模情結」根深蒂固,熱衷於市場排名和份額,片面倚重時點規模考核,導致高息攬儲、違規吸存的現象 屢禁不止。這種以犧牲議價能力和風險控制為代價的短期化行為,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人為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另一方 面,因匯率波動導致的外幣流動性緊張需要警惕。未來幾年,人民幣升值趨勢延續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本外幣利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企業對外幣貿易融資的需求 將更為旺盛,外幣資金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競爭開始分化,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取得競爭優勢

 

由於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風險資產擴張模式不可持續,銀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將進入尾聲,競爭將開始出現分化。戰略定位精準,經營靈活,在某些領域擁有更強的 實力,更好的產品,更多的財務、網點、技術和人力方面的資源,更順暢的管理架構,更短的管理鏈條、流程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競爭優勢有望得到體現。

 

大型股份制銀行穩步前行,部分銀行規模優勢可能得到體現

 

戰略方面,大型銀行推行全面發展的業務戰略,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齊頭並進,業務結構沒有明顯的偏重,其長期目標仍然是贏得在各個主要領域的優勢地位。如工行在原有批發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又提出發展成為中國第一零售銀行的戰略目標,並將中小企業金融業務也納入戰略視野。未來幾年,隨著區域經濟振興、城鎮化的推進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銀行經營規模的優勢有望得到進一步發揮。

 

資源方面,大型銀行擁有更多的網點和更廣泛的物理服務網絡,如農行2009年末境內機構多達23624家,擁有大型銀行中覆蓋範圍最廣泛的境內物理網絡和 數量最多的ATM;機構數量最少的交行也擁有2648家營業網點。受制於監管機構審批新設機構的限制,這一差距中短期內不會改變。大型銀行擁有更龐大的客 戶基礎,且目前的資本充足水平高於其他銀行,並且為國有控股銀行,籌集資本相對容易,廣泛的網絡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使其吸儲能力更為強大。

管理方面,大型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公司治理架構逐步完善,管理體系等改革探索甚至走在整個銀行業的前面。並且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 了整合,已構建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大型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經濟資本管理技術、資產負債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管理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此外,各 家銀行也非常重視流程建設,正實施流程簡化和再造,逐步朝流程銀行目標邁進。

 

綜合而言,大型銀行具備推進全面發展戰略的基礎條件,未來幾年如果在資源配置、經營效率、風險管理等方面提到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可能得到顯現。

 

中小型股份制銀行開始分化,戰略轉型差異將決定其競爭優勢

 

戰略方面,限於資本約束以及網點擴張等方面的制約,中小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面拓展的業務發展模式進入瓶頸。很多銀行開始實施經營轉型,試圖把有限的資源 投入到未來成長前景廣闊,自身又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中去,以構建相對獨特、專業的經營模式。如招商銀行從2004年就進行了零售轉型,開始打造零售領域的 競爭優勢;深發展則在貿易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零售業務在深圳等局部地區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資源方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經營網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不同的銀行在不同的地區具有相對優勢,如招商銀行在深圳、浦發銀行在上海網點數量都相對較多,而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三四線城市網點數量較少。這在區域經濟振興、產業轉移以及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是一個明顯的劣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雖然客戶基礎普遍不能與大型銀行抗衡,但個別銀行在個別領域還是掌握了一定的客戶基礎,如中信銀行已經培育了一定的對公客戶基礎,特別是在汽車行業;招商銀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中高端零售客戶。此外,一些銀行的人力資源在同業中也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管理方面,近幾年,很多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都進行了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了整合,基本構建了符合巴塞爾新協議的全面風險管理體 系。個別銀行在風險管理、資本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流程優化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可能各有優勢。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型全國性銀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是靈活的經 營機制、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資源配置效率。

 

綜合而言,中小股份制銀行從粗放向集約轉型只不過是新一輪競爭的開始。各家銀行的競爭優勢不再簡單體現為市場份額和規模的擴張,而更多地體現在管理層面的提升。

 

城商行的競爭優勢將主要體現在區域市場內

 

戰略方面,除較少的城商行外,大部分仍將經營發展定位在本地區域,並在當地市場的金融總量上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長沙銀行等銀行貸款總量都佔當地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第一位,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在當地也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資源方面,城商行脫胎於當地的城市信用社,大股東基本都為當地財政,在當地政府的關照下成長,對當地的企業經營更為熟悉和瞭解,長期以來也積累了大量的關 係客戶,因此,其政務金融和公司金融業務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並且城商行在當地的網點數量也較多,如上海銀行在上海的網點多達210多家,超過任意一家中 小型全國性銀行,包括總部在上海的浦發銀行。

 

管理方面,相對於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而言,城商行總行位於當地,具有相對更短的管理鏈條和管理流程,決策和管理相對更為高效。總之,城商行作為主要紮根於當地區域的金融機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地域、客戶關係及管理鏈條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城商行獲准在所在地以外的區域跨區經營,但除北京銀行等個別銀行外,城商行未來三年內在全國範圍內的競爭力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9

《財智月刊》封面文章:小字體的困擾/奧巴馬總統正在簽署2010年的《清楚書寫法案》,要求公司處理他們那些枯燥的語言,這給了反專業術語運動最強有力的支持。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3044023327/

導 讀:最新一期《財智月刊》於1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小字體的困擾》。在美國人們天天都會接觸各種產品和服務的說明書,或者簽訂各種合同。這其中很 多文本的內容多、充滿難懂的專業術語,更重要的是會用非常小的字體印刷。消費者通常沒有耐心讀這些內容,而其中可能隱藏了很多免責條款以及其他對消費者不 利的內容。

   布萊恩-羅勒對小字體略知一二,他是加州理工大學平面傳播學教授,他還管理著一個古怪的博物館,這裡有很多19世紀的印刷機以及500多種古老的字體。 他對複雜印刷的熱情使得他成為了這個領域的專家。他知道很多關於排字印刷的故事,不過今天他和我們談的是另一個排字史上的傑作。我們很多人對此非常熟悉, 尤其是那些喜歡高科技產品的人。羅勒說,這個設計太讓人震驚了,成千上萬的消費者不會讀它,即便長遠來看會給自己的利益造成損失。他所關心的文件就是用戶 購買新iPhone時所簽的協議。

   我們都看過這個協議,或者其他類似的東西,這是一個32頁的小冊子,你必須花30分鐘仔細閱讀才能看完。羅勒說,讀它讓我的眼睛很累,原因並不是因為充 滿了枯燥的法律術語。這個小冊子只留了八分之一英吋(0.3175釐米)的邊距,這個頁面看起來一團模糊,幾乎沒有空白區。他測量了這些字母的尺寸,這個 文件裡有一半的字母的高度只有4.5點,也就是十六分之一英吋(0.16釐米)。在形象點,就比一毛硬幣厚度多一點。他說,這是在太小了。

   羅勒指出,行間距如果小於5.5點將對眼球有害。他說:「這個文件的排版太密了,剛好超過人類最低的視覺識別範圍。」如果你覺得這些行間距或者字體大小 是個意外,那麼你錯了。羅勒說,世界上最好的排字工人設計了這些文件,並且都由法律團隊進行檢查,他們可都是每小時收費500美元的律師。

   對於排版形式,蘋果拒絕發表評論,但表示最新出產的iPhone手冊將更容易閱讀,因為有了高分辨率的「視網膜屏幕」。但是羅勒說,最讓讀者吃驚的設計 可能是手冊中大量使用大寫字母。手冊全文一共19個獨立的段落,其中包括使用Google Maps的免責聲明,以及60行的其他免責條款。

   使用大寫字母看上去可能更加友好,提醒用戶注意各種警告信息,但是羅勒說這樣做的結果恰好相反,各個段落之間將很難區分。事實上,這個領域的專家說,如 果不使用各種形式的字母,將給讀者閱讀帶來很大困難,研究表明這樣做會降低閱讀速度20%。那麼為什麼一個公司要這麼做?一位專家表示,因為他們不希望你 閱讀。

   伴隨著產品和服務一起出現的各種提示、免責條款以及法律術語已經成為了美國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常他們都會被設計成非常小的字體。這種方式在美國 有很悠久的歷史,在很多領域被廣泛使用。小字體的免責條款是美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大多數人不得不忽略這些條款,直接簽下10英吋厚的貸款文件或者點擊同 意55頁的在線用戶協議,儘管人們不希望簽字放棄任何重要的權利。根據一項調查顯示,61%的美國消費者不會在簽字前閱讀合同條款。

   和消費者保護團體或者起草這些文件的律師交流會知道,監管者正在重新審視這種小字體免責條款,制定法律防止繼續濫用小字體。最終,基金公司必須公佈他們 對401(k)計劃客戶收取的佣金;航空公司必須在他們公佈的票價中註釋所有其他附加費用。但是批評者擔心,這樣結果會適得其反,因為會增加更多頁的免責 條款而不是減少。專家說這可能使得產品和監管都變得更加複雜,所以必須用小字體來解釋。在過去的7年裡,軟件許可證合同字數增加了40%,而平均開設一個 活期存款賬戶的免責條款有111頁。批評者說,這些法律術語讓消費者損失慘重。據估計,這些免責條款造成的額外費用,除外條款、棄權等給每個美國家庭每年 造成的損失達到2000美元,全美國每年總計有2500億美元。

   當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忍無可忍。根據商業改善局的報告顯示,2005年到2010年,於小字體和不清楚的合約內容相關的投訴增加了五倍。根據聯邦貿易 委員會主管廣告宣傳業務的副主管瑪麗-恩格爾表示,他們所涉及的和消費者有關的案件中有一半是因為沒有充分提示重要信息,晦澀難懂的語言能隱藏很多問題。

   德納-拉德克里夫從國家在線旅行社購買飛機票後,總會發現他的Visa卡賬單有些問題。當這位康奈爾大學商業道德學教授給這個公司電話後,他被告知在交 易結束後他同意了一個20美元的在線支付條款,他實際上籤署了一個會員計劃協議。拉德克里夫發現他並不是個例,在2006年到2008年期間,最大的三個信用卡公 司處理了大約1000萬起類似有爭議收費的資金返還。過去一年,商業改善局有1100個投訴和一家位於中部以及西南部德克薩斯州的汽車經銷商有關,他們在 折扣以及擔保條款中存在嚴重的誤導性語言。在洛杉磯地區,一家主要的衛星電視公司因為收到了4萬份起訴而獲得了D+的評級,主要是他們的促銷價以及承諾的 服務嚴重不符。

   對很多消費者保護團體而言,2011年最鬧心的事就是最高法院支持公司使用強制仲裁,這種解決糾紛的程序設計出來防止消費者告上法庭。由於支持 AT&T在無線服務合同中隱藏的仲裁條款,法院讓消費者聯合起來進行團體訴訟的願望化為泡影。批評者說,這種條款還不是最糟糕的。消費者保護團體 Public Citizen表示,在7個主要行業,包括銀行、信用卡公司、計算機製造業等,有75%的公司使用強制仲裁條款。

   約翰和米歇爾對這種新聞深惡痛絕。幾年前他們在佐治亞州的薩凡納購買了新的房產,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包括:門窗不合適,空調不充分,漏水,有些地方 還發霉。這些房屋銷售的時候有一個擔保合同,其中一個條款規定,解決任何糾紛都必須通過仲裁。他們提出了182個問題,而仲裁只解決了39個,比開發商願 意修理的都少。他們獲得了3200美元的賠償,而修理這些問題的費用在14000美元到20000美元之間。約翰和米歇爾都沒有讀過這個條款,即便他們讀 過也沒有注意。米歇爾說,除非你研究過,即便你看到了強制仲裁的內容,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

   現在很多美國人抱怨,最大的問題是他們開始就看不到這些文字。在一個不斷老齡化的社會,副作用更加明顯,每天有10000名嬰兒潮一代的人超過65歲, 而這些人很多都會得老花眼,需要帶老花鏡。一個下午,60歲的邦妮-梅耶發現自己怎麼也看不清一份湯料的配方。即便帶上老花鏡,梅耶也無法辨認,而她對其 中的成分很可能過敏。

  當然你可以指責企業故意使用小字排版,但是企業卻認為這不是他們的錯。艾倫-卡普林斯凱是費城的一個律師,40年來他專門為金融服務公司處理消費者投訴案件,他說:「我的客戶從來沒有說通過小字印刷而不讓人們讀到條款,這在美國只是做生意的一部分。」

企業認為他們必須保護自己免於集體訴訟,一些嚴重的訴訟比如石油洩漏,煙草相關的疾病以及隆胸材料破裂等已經給一些公司造成了數百億美元的損失,他們還指出越來越多的政府監管措施也讓這些公司不得不防。

律 師勞拉-莫瑞尼斯說,投資公司Vanguard新開設一個基金的時候,她的同事會根據證券交易委員會的N-1A文件起草一份創辦計劃書,這是一份64頁的 非常具體的文件。Vanguard努力讓裡面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但是莫瑞尼斯說讀起來不會輕鬆。她說,裡面的規定還會增加,因為多得-富蘭克法案對銀行 家和經紀人的限制,他們可能會增加幾百條新規定。

   事實上想濃縮太多的內容也非常困難。今年微軟獲得了Wondermark award大獎,這個獎是由一個叫Center for Plain Language的組織授予的,他們每年都會評選寫出最冗長的官樣文章的公司或者組織。今年競賽的裁判包括法律專家,溝通設計學者以及《Oxford Guide to Plain English》的作者,他們認為微軟的一個軟件許可證協議輕鬆獲勝,裡面充滿了另人費解的法律術語。微軟拒絕對此進行評論,但是位於加利福尼亞帕洛阿爾 托的計算機法律組織合夥人傑克-羅素說,這份文件真正的讀者是其他律師,而不是消費者,他們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法律訴訟。

  當然也不全是壞消息,最近有很多有利於消費者的法案,對公司的信息披露做了規定。 Center for Plain Language的主席安妮特-奇科說,奧巴馬總統正在簽署2010年的《清楚書寫法案》,要求公司處理他們那些枯燥的語言,這給了反專業術語運動最強有力的支持。作 為一個私人組織,奇科希望他們所授出的獎項,包括積極的Clearmark大獎和消極的Wondermark大獎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一個在線合同數據 庫,透明實驗室也提供免費的服務,表示將把所有美國大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合同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透明實驗室的CEO,戴維-黑爾茨說創立這個機構的原因 是他為自己孩子存的100美元很快就因各種費用被扣的一分不剩。

   然而儘管可以減少合同的篇幅,但是一些公司仍然在考驗消費者是否會關注合同的內容。比如最近一則口香糖的廣告聲稱,他們的產品得到了安全呼吸委員會的認 證,並且還配有這個認證機構的官方印章。但是這個廣告的設計裡卻有一條厚顏無恥的免責條款,如果你仔細辨認,將發現在官方印章下面有一行非常小的,對比度 很低的全部用大寫字母寫的文字,「公司承認所謂的安全呼吸委員會純屬虛構」。(鹿城/編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93

2011年的總結與展望——雷公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31.html

 

每年都得有個總結,寫給自己,寫給自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這是一篇萬言書,記錄的不僅是過去的一年,而是從事投資六年以來的許諸多體會和感悟,也是對我對投資理念和系統做一次比較完整的闡述。溫故知新,展望2012年,希望還能獲得更多的進步與收益。

 

2011年是我從事股票投資的第六個年頭,十足是個「新兵蛋子」。或許是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敢拚敢闖倒也磕磕絆絆走過了這些坎坷。這六年的經歷實際上是一部「成長史」,這個過程經歷了05年至08年的一次完整的牛熊週期,也經歷了09年政府救市到如今短牛長熊的2011年。這六年,客觀地說,從起初的蹣跚學步到逐漸形成自己對金融市場的看法,從一知半解地K線圖表分析到逐步建立自己的企業價值評價系統,著實費了一番苦心,看到了進步,也著實從投資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一種生存方式,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寫道:投資操作是建立在透徹分析的基礎之上的,目的是要保住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回報。這句話經過08年至今的磨練,已經成為我的投資信條,這些年的實踐也加深了對這句話的理解:立足在由宏觀至微觀(從上至下)的分析方法基礎上,全面瞭解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客觀地對企業經營發展的可能性進行研究。在綜合評估各類風險前提下,即便不能獲得「適當回報」也不能損失本金。也許正是秉承這一原則,在疾風暴雨的2011年,我成為了市場裡比較幸運的那一類,考慮通脹因素後全年綜合利潤率略大於零,保住了本金。而這一年,上證指數漲幅-21.68%,深證指數-28.41%中小板指數-37.09%,創業板指數-35.88%

這一年多以來,我借助新浪博客和微博記錄下每一次思考,這些文字記錄了當時對未來的判斷,也為現在溫故知新、查偏糾正提供了依據,現在回顧起來頗有意思。

 

20111月至3月連續寫了幾篇博文,如:《結構性通脹任重道遠》、《醫藥行業深度研究筆記》、《專業化醫療服務機構研究》、《醫療器材公司研究》, 當時的觀點認為這一年的通脹因素壓力較大,可能導致的銀根緊縮會降低經濟基本面預期。根據當時形勢得出的策略是:拒絕地產股、減持金融股、增持優質醫藥股 和高成長的醫療服務企業,適當配置週期性行業。事實證明,這個策略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然而在江鈴汽車的投資決策上有所失誤,對其逐季下降的盈利水平過於 樂觀,本可以獲利平倉,結果卻是小虧出局。但就2011年的總體策略而言,還是有效地抵禦了大盤的系統性風險,獲得了最為保守的投資業績。

3月撰寫了名為《啟動轉型,佈局五年》的博文,文中觀點認為十二五的重點在於人口轉移和經濟結構轉型,並由此得出五年的投資路徑,綜合來看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將會集中在:服務業(先生活服務、後生產服務)、醫療行業、戰略型有色(稀土)企業、新材料、新能源儲能設備製造業(或相關產業鏈)。

正是由於江鈴汽車的投資失誤,促使我仔細研究和開發財務評價系統。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用文字記錄思考的過程。345月連續發文:《財務評價與估值參考》、《利率估值法的運用》、《企業分析基礎》,並發展出《滬深市場交易情緒指數》、《貨幣供應量與滬深300》、《消費驅動與PMI》等分析指標。有了這些方法和理論的引導,最終在56月 間完成了《雷公價值投資模型》的第一個版本,經過半年多的不斷完善,目前該模型已逐步升級至第六個版本,為快速篩優質企業、鎖定投資標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 作用。目前該模型正在嘗試加入宏觀分析因素、技術選時等模型,希望能在一至兩年內開發出一套具有實踐價值的具有「價值投資+隨機交易」功能的模型軟件。當然,此番重大的升級遠非我一己之力能為之,需要集合團隊的智慧。

20116,參加國泰君安策略會,在會上一片底部爭論之時,綜合外界評價因素,我憑著一種直覺嘗撰寫了一篇《「底部」止贏》的策略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堅持上半年減持金融增持醫藥的策略,在操作上大幅減倉,保有現金。此後直至年底,總持倉維持在50~60%之間,事實證明這一策略是明智的,為迎接將來真正的「抄底策略」保存實力。

910月 間,在對白酒行業進行一番研究之後作出買入山西汾酒的決定。然而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買賣時機把握不佳的失誤,未能對大盤的系統性風險作出判斷,致使目前該 股尚處於浮虧狀態。但基於消費類特別是快速消費必定會成為「擴大內需」的直接受益者的判斷,當前的策略依然維持山西汾酒持倉不變,只不過目前被動地採用短 線滾動操作拉低成本。

2011年底,持倉股票為(按持倉權重排列):張裕B、山西汾酒、銅陵有色、恩華藥業、通策醫療、魯泰B、大冷B,總體持倉為54%。由於當前政策趨勢已發生變化,目前正在積極調整倉位,將防守型持倉逐步轉換為進攻型持倉,逐步換入週期類股票。具體的策略分析參考博文《由守轉攻》。

 

綜上所述,六年的投資實踐證明,投資並不等於無限期持有優質股票(即便具有估值優勢),也不應貪戀短期的投機交易。投資的綜合實力來自於對投資分析和投機技巧之間聯合,做到選股有模型、選時有系統,方能立於優勢地位——2011年投資思考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此。

面對2012年,面對十二五和中國領導人的換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擺在面前。我越來越感覺到單兵作戰的侷限性,因此展望未來的3~5年,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團隊化投資管理系統,降低人為的交易情緒化和隨意性、提高投資決策數據化信息化,此事迫在眉睫。以下幾個問題是我平時的一些思考,作簡要闡述。

 

 

投資還是投機

關於投資和投機有太多的爭論,存在即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論是投資還是投機,能夠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是少數,能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必然都有一套自己的觀點和 理念,以及一套實用的戰術或方法。如何將投資的理念與投機的方法結合起來,這是我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至近一年多以來,這個整合方案才逐漸浮 現出來。

我在微博中曾經有感:投資的本質在於發現那些優秀的思想和事業,投資給他們,幫助他們將這些優秀的東西留存下來並發揚光大,投資人在這些事業的發展中獲得適當回報。因此我認為,投資者最重要的課題是去發現這些優秀的思想和事業——投資即是發現;而投機操作的關鍵在於研究價格變化的臨界點——投機即是應變,必須建立在價格敏感觸發機制之上。投資與投機在理論框架上是迥異的,因此投資與投機在研究方法和採取的技術手段也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投資在於發現,就必須要有一套基於基本面的數量化企業價值評價系統;投機在於應變,也必須要有一套能夠應對價格變化的市場趨勢分析系統。這兩套系統有效互補,既能解決投資標的問題也能夠有效應對系統風險。這件事正在籌備之中,難度在於整合,需要借助團隊之力。

要建立這樣一套系統,總結起來,我把它稱為:四輪驅動力分析系統。該系統由三個數量化模型組合而成:宏觀策略分析模型 + 企業財務分析模型 + 市場趨勢分析模型,作為2012年的投資展望,我希望能夠借助團隊的力量,完善該系統,為將來的數量化投資打好基礎。

 

四輪驅動力分析系統

9月份,我在《趨勢價值觀》一文提出「四輪驅動」的概念,這是本文重點要陳述的核心問題。四輪驅動的方法主要用於判斷市場拐點和市場持續的可能性。「四輪驅動」是指四種影響金融市場的力量(因素):

1.       國家財政貨幣政策因素

2.       資金面與流動性因素

3.       市場交易技術面因素

4.       企業與行業基本面因素。

政策因素與資金因素屬於市場的外部要素,技術面因素與企業基本面因素為市場的內部要素。形成股市趨勢的主要因素是內部因素,而外部因素會影響內部因素的變化,從而使市場的價格趨勢發生變化——這就是「四輪驅動」觀念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前提,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策略觀點:四大要素中有若三項條件發生反轉,則當前市場運行的趨勢將有可能發生反轉,反之則繼續當前的運行趨勢

另外,股市的價格(指數)由眾多企業股票價格構成,股票的價格是基於企業價值的判斷,價值的決定因素是企業基本面。不過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主流投行(券 商或外資機構)的言論(輿論)和預期或多或少會影響市場,從而導致市場交易情緒發生極端變化甚至是過度投機,這就會使得價格偏離價值,形成價格圍繞價值波 動的趨勢。因此,在研究「四輪驅動」的同時必須加入機構輿論(或稱之為「主流偏見」)作為補充因素納入其中。

市場輿論的來源主要是機構研究(調研)報告,有針對宏觀的報告、針對行業的以及具體企業的報告,這些報告通常會對某一領域作出具體的預測,將這些機構預測 數據或方向判斷彙總後的均值即可以看做是「主流偏見」。那麼,在四輪驅動基礎之上再加上一個主流偏見作為輔助要素,就能夠更加明確市場方向。

 

 

宏觀方向(風險)評價

上一節提到的四輪驅動和主流偏見實際上構成了宏觀評價的4+1模式,這一模式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市場方向和風險。那麼,對每一個(或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如何解讀,就成為宏觀風險評價的主要問題。

例如: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一事件。按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來看,舉例如下:

1.       下調存准率往往出現在市場下行趨勢中,這樣的政策調整說明宏觀預期開始轉向,但未必是最佳的介入時機。此時可參照主流偏見對這一政策的解讀,瞭解市場主流輿論對這一政策的看法;

2.       對於這一政策帶來的可能性要有評估:必須要跟蹤央行的資金淨投放(回籠)的數據、M1M2數據、銀行間拆借利率的變化以及銀行存貸款數據等,以便證實政策轉向後的實質性資金面變化;

3.       政策變化有沒有引起市場情緒變化?變化的方向是否和政策變動方向一致?此時最有價值指標就是市場技術面反轉的形態;

4.       這一政策對具體的行業或企業有多大的影響?影響也許來得並不那麼快,至少要到下一季企業財報才能知曉,因此,企業季報年報數據的跟蹤至關重要;

正對上述四個條件,有三個成立則可以判斷趨勢有可能反轉。此時再結合各大機構對這一政策的解讀以及他們的行業調研報告即可,省去不少時間;

 

以上4+1模式的重點是要有數據跟蹤,實際上,建立一個「政策監測系統」監控一切重要的宏觀數據,不僅可以瞭解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甚至可以預判政策到來,做到未雨綢繆。基於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投資經驗,我用萬得數據編制了幾個經濟數據指標作為實戰參考:

 

1.         「三駕馬車」的作用

中國的GDP是由出口、投資和消費(俗稱「三駕馬車」)拉動的,目前來看,出口受外需不振的影響明顯下滑,政府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主導GDP的主要力量。但是要實現經濟轉型,中國必須提振消費。因此,本指標考察的內容就是用「三駕馬車」的月度同比數據彙編得來。重點是用數據監測經濟轉型的「實施進度」。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由上圖可見,當前(201112月)數據來看,GDP連續八個季度增速下降的主因還是受到出口貿易下滑的影響。目前為止還沒有消費拉動經濟的跡象,可以判斷,啟動消費的任務還比較重,消費相關的政策和產業規劃極有可能在政府換屆後大規模出台,否則中國經濟堪憂。

2.         對外貿易與外匯佔款: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由於中國目前依然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短期之內還不可能被他國取代。中國的貨幣政策有相當程度上是用來對沖巨額外匯收入的。因此,考察逐月的貿易順差和外匯佔款情況有助於預先判斷國家的貨幣政策以及可能產生的輸入型通脹。

 

3.         工業增加值: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工業增加值指標用來考察中國經濟形態的構成變化,通俗點說,國退民進是大趨勢,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工業增加值本身也具有衡 量經濟基本面素質的功能。此指標正是監測這類「大問題」的。嚴格來說,並不一定適用於投資操作,但作為「看大局」的重要指標不可或缺。

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消費是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本指標從統計局發佈的多種數據中,抽調出與人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衣、食、住、行四各方面來監測社會消費結構。同時,也可 以作為投資時的行業標的選擇。上圖可見,除汽車消費減速外,當前的消費結構中增長最強勁的行業是建築裝潢相關,其次是食品飲料以及服裝紡織等。可見,由於 汽車被「限」之後拖了消費的後腿,但比較而言,中國的消費還是不足以支撐轉型之大局,政府必然要給人民漲工資、要減稅……這些政策都是可以預見的。

5.         消費與PMI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此指標從工資和人均消費支出兩個角度看消費與工業生產的關係,指標加入了通脹因素。我國的經濟轉型實際上就是要讓消費與工業生產正相關,並且這二者的關聯度會越來越緊密,利用內需去消化多年來因外需而積累起來的巨大產能,關乎國家戰略。
從圖表上看有一個很明顯的先後順序——消費支出先於股票指數反映預期(其拐點通常先於指數2~3個季度),隨後股票指數出現拐點、一個月之內PMI也會出現拐點。也就是說,消費數據是指數的先行指標,而PMI用來證實經濟基本面,從而修正指數走勢。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指標。
目前大盤反彈在即,正是基於消費數據(考慮CPI因素後)連續三個季度走好,此時大盤會試探性反彈,隨後PMI拐點到來,大盤則會迎來主升行情,行情會一直延續直至消費數據出現下行拐點……

6.         匯豐PMI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個人認為,匯豐編制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比國家統計局的要客觀,匯豐PMI中細分出產出指數、新訂單指數和就業指數。細分數據有助於看清楚工業景氣度的回升(或下降)的原因,比如,新訂單指數有助於考察製造業景氣的來源是否與新增需求有關。對於投資而言,此指標適合需求刺激型(週期性)行業的投資決策。結合上述《消費與PMI》指標聯合判斷,效果更佳。

以上六項指標主要針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以及經濟轉型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量化監控。上述指標解決了依據進出口、消費和製造業等宏觀數據衡量國民經濟 素質的問題,也解決了「四輪驅動」中的第一要素:政策。那麼,接下去如何考察政策可能帶來的市場資金變化,下面的幾個指標很重要。

7.        

金融機構存貸款差值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市場資金面情況與金融機構存貸款之間有密切聯繫,存款餘額顯示出社會流動性財富的價值,貸款亦能夠揭示企業生產與居民消費的願望。本指標從存貸款差額 的同比增長情況來監控社會財富的流動性。存貸差顯示出經濟活動中生產和投資餘額的變動情況,對判斷市場資金面有極大的幫助。該指標也屬於指數的先行指標。

8.         貨幣供應量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M1是流通中的現金+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M2是指M1+各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銀行的儲蓄存款+證券客戶保證金。 MIM2實際上在不同程度上顯示出貨幣的流動性。如果M1增速大於M2,意味著企業的活期存款增速大於定期存款增速,企業和居民交易活躍,微觀主體盈利能力較強,經濟景氣度上升。由此發展出來的M1-M2同比增長率用來說明貨幣活期化的情況。活期化的貨幣流動性最強,投機性也最強。當M1-M2出現加速上揚,則說明貨幣轉向活期,具有投資衝動,反之亦然。
此指標更深入的思考結果是這樣:M1-M2為正,且較長時間接近5%,則此時市場估值必然很高,可以考慮減持規避風險;M1-M2為負,且長時間低於-5%,此時市場必然估值較低,買入為明確之舉。以上結論結合金融機構存貸差,能夠判斷政策轉向之後的實際貨幣流動情況,有助於把握投資的進出時機。

9.         市值存款比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市值存款比是將萬得數據提供的證券市場流通市值除以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即每一元存款所能擔負起的股票流通市值。該指標與股市具有明顯的同步性,可作為 貨幣供應量的輔助指標,結合起來對資金面的判斷頗有裨益。指標監測須結合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的增長率來判斷。舉例來說,當前IPO不斷,作為指標分子的流通市值不斷擴容,但市值存款比值卻並沒有因此而走高。這樣來看,流通市值的擴大幅度遠不及存款增加的速度快,那麼被市場詬病的IPO融資規模看上去並不是指數不振的主要原因。

 

結合上述諸多指標,個人之見認為,市場不振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在失去外需刺激後,目前為止並未找到合適的增長點(至少目前在數據上沒有體現出來),那麼原本可以成為經濟支柱的房地產和汽車被政策打壓後,市場情緒受到極大的打擊。再加之央行連續收縮流動性,致使M1M2嚴重收縮,限制了貨幣的投資慾望。因此,管理層在外匯佔款連續下降之時,嚴控信貸、下調存准率,讓M1-M2回暖,減稅讓利,這些都是順應大局的做法。問題是如何刺激消費?消費能支撐國民經濟大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嗎?這些都需要數據來證明。難怪說:金融就是數據!

10.         A股市場交易情緒指數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本指標監控的是中登公司每週公佈的市場交易賬戶情況,指標計算方法是:本週活躍賬戶數除以本週所有非休眠賬戶,即參與交易的賬戶佔總賬戶的比率的增長率。該指標計算市場交易活躍度,反映市場交易的情緒和參與情況。對研判股市的人氣值有參考意義。

以上十項指標是近年來,從實踐中獲得的一些經驗總結,對於「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來說至關重要。他們解決了政策導向和資金監控的問題,是金融市場外部因素的 重要組成部分,鑑於此,即可預估可能的政策問題,可預判資金的實際流動性問題,為市場方向性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組合。

 

 

企業財務(價值)評價

上述十個指標解決了宏觀政策的方向和市場的資金面問題,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選擇投資標的的問題。與純粹的市場技術分析只重「股勢」的分析方法不同,價值投 資的理念是建立在企業財務量化分析基礎之上,重點是解決企業「質」的問題。企業財務質量是「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持有優質的企業(股 票)才安全、才安心。

近一年多來,《雷公價值投資模型》歷經了六個版本的更新,如今已具雛形。該財務模型依據大智慧專業版軟件提供的「股票池」設計工具構建而成。(如下圖)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雷公價值投資模型》考察的是逐季的財務數據,其核心思想是「增長」,只有真正的增長才能成為行業競爭的王者、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才能為股東帶來高回報。此模型的分析指標有百餘個之多,限於篇幅無法一一贅述。簡而言之,模型對滬深AB股上市公司按照如下方式進行篩選:

1.         如上圖,從左至右分為四個大模塊。
第一個模塊將運營利潤作為主要考核對象,將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十個指標進行打分,大於7分的企業進入初選池。

2.         第二個模塊根據企業的特點分為六個板塊,從上至下分別是:三年收益遞增板塊、小市值高收益的四高小盤股板塊、收入與運營利潤及利潤率同比增長板塊、價值低估板塊、連續三年現金盈餘逐年遞增板塊、預期增長率高於100%板塊。

3.         第三個模塊是在第二模塊基礎之上再次篩選出本季度運營利潤及運營利潤率雙增長的企業。

4.         第四個模塊再在上面的基礎上篩選出現金盈餘為正的企業。

模型可以幫助篩選出當前(惡劣)經濟環境裡還能夠保持增長的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都是各行各業裡最優質的企業。然後再根據企業更長時間段的歷史業績表現最終選擇投資標的。當然,這樣選出來的企業未必就值得買入。因為再好的企業也需要足夠的安全邊際來支持買入決策。

 

 

估值與安全邊際

《雷公價值投資模型》中有兩種估值方法。

一種稱為利率估值法,該估值法在博文《利率估值法的運用》中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其理念是將企業的每股收益看作是企業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因此,股票的內在價值=預期每股收益/銀行利率。該指標計算以什麼價格買入股票可以獲得等同於銀行(一年期或長期)固定利率的收益率,從而衡量持股的安全邊際。

以建研集團(002398)為例,該公司去年每股收益0.369元,2011年三季報每股收益0.570元,結合運營利潤增長率計算2011年度公司每股收約為0.813元。以預期的0.813元除以一年期定存利率0.35%,得出公司的內在價值為23.224元。當前15元左右的價格被市場的極端情緒給低估了。當然有很多公司(尤其是週期性公司)的價格可能永遠都無法低於內在價值,那麼就要用到另一種估值方法:平均市盈率估值法。該方法是以近三年的平均市盈率乘以年度預期每股收益得到。

繼續上面建研集團的例子。經計算得到公司三年的平均市盈率為32.846倍,乘以預期0.813元的每股收益,其平均估值為26.699元。

綜合上述兩種估值計算值,建研集團的估值應介於23~26元之間,15元的股價有較大的安全邊際。

 

 

主流偏見

飛利浦.A.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一書中寫到:「檢 驗一隻股票的價格到底是「便宜」還是「昂貴」的唯一真正的標準,無論我們多麼習慣於以前的價格,都不是當前的價格相對於以前的價格是高還是低,而是公司基 本面顯著高於或低於目前金融界對該股票的評價」,「永遠不要忘記市盈率的實際變化並不是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的結果,而是金融界認為將要發生事情導致的」……這段話讓人深省。這是我在《有效估值》一文中記錄下的一句話。

主流偏見代表了同樣參與市場中、卻對市場有著極大影響力的機構觀點,即:費雪所述的「金融界」的觀點。這些機構有著專業的調研和分析團隊,他們深入企業和 行業,掌握了普通投資者所不具備的第一手資料。因此,他們的觀點成為了市場輿論的焦點,他們的觀點也左右了大多數投資者的觀點。於是,我們把所有具有針對 性的機構觀點綜合起來,打個分或做個均值,這就是主流偏見的方向,這對我們判斷市場或股價走勢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

還是繼續上面的例子,經過計算,建研集團的年度每股收益為0.813元,查閱萬得數據個股機構預測頁面可知2011年每股收益機構預測均值為0.80元(如下圖)。那麼,只要年報運營利潤不出現大幅滑坡,建研集團2011年的收益超越機構預期的可能性非常大。屆時在股價上必有一番表現。當然,在機構輿論的影響下,公司股價可能會被極端情緒影響超越價值,因此在23~26元之上則可以被認為是高估了,此時的安全邊際為零或為負,可以做賣出或減倉操作。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上圖:萬得數據建研集團機構預測頁面)

補充一點,機構的研究報告還有許多是針對宏觀或行業運行情況的,研究這些報告得出方向性的主流意見,也可以幫助我們節省下許多調研和分析時間。不過每天都 會有上百篇機構報告面世,實時蒐集和整理這些數據資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專門的人員或者專門開發一種軟件來處理此事。

 

 

「四輪驅動分析系統」寫到這已經基本解決了政策、資金和企業基本面的三大問題,當然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更新。整個分析系統需要的三個數量化模型解決了兩個 (宏觀策略分析模型和企業財務分析模型)。遺憾的是,最後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市場趨勢分析模型目前還無從著手。對於計算機(程序化)交易來說,我的知識結 構和交易經驗都不足以支持,接觸過一些程序化交易人員,均無大收穫。目前在交易實踐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問題。

大多數時候,人們還是以盯盤交易為主。盯盤交易能夠發現即時的交易機會把握市場情緒變化。然而,其最大的弊端恰恰是人容易受到市場情緒變化而出現決策失 誤,歸根結底,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在對突發事件的應變上只能依靠經驗。從去年幾筆失誤的交易看,基本上都屬於這種情況。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利用計算機 程序化交易,自動執行交易指令。鑑於目前精力和資源有限,隨機交易系統的開發只能緩慢進行,預計將用1~2年時間建立初步模型。 

 

 

2012年的展望

   

2012年這個中國龍年,必定不會是個「太平年」。

外部環境:歐洲債務危機繼續蔓延,歐盟最終的解決方案很有可能是建立「歐洲合眾國」實現財政統一。至少像08年 那樣簡單地用貨幣方式救市的可能性不大。也許正因為如此,美元近段時間漲幅較大。從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美元強勢對美國經濟是有利的,但是美元升值卻不利 於解決當前美國社會中的諸多問題。顯然這要看歐美政治家博弈的智慧了,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看歐美會不會繼續寬鬆,寬鬆怎麼辦,不寬鬆怎麼 辦。

個人認為歐美最好不要濫發貨幣,讓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或許對中國是有利的。並且,中國有下調存准率的巨大空間,不需要發貨幣就有較大的寬鬆餘地。但歐美發貨幣中國就很難獨善其身,其後果無非是延遲危機爆發的時間,對各國來說都不利於內部治理。

 

內部環境:中國過去因為出口而積累的巨大製造業產能必須要消化掉,否則即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是關係國家安全的政治問題。因此,經濟結構轉型是國家戰略,從「三駕馬車」對GDP的拉動貢獻來看,要將出口型經濟轉為內需型經濟的任務還比較艱巨,消費的力量還很微弱。另外,十二五確立GDP增速為7%2011年為9.2%),這是一個比較保守估計,目前距離目標至少有20%的下降空間,這實際上是預估了出口減速、消費不振可能帶來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不振反映了這些預期,難怪中金公司發文說上證要跌到1600點。

既然消費是重頭戲,中國的轉型一定是降低出口依賴度,提高消費的GDP佔比,增強服務業。這實際上指明投資路徑:增加消費類(尤其是快速消費品)和服務業(尤其是生活服務業)的投資佔比。此二類企業為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力量,應該獲得高溢價,而資源與製造業反之。

 

匯金增持四大行和下調存准率兩個信號,很明確政策是要轉向。可是目前只能說是打開了轉向燈,開始轉動方向盤,可腳底下卻沒給油。一方面,傳統春節臨近,市場資金面趨緊;另一方面,要有多次調準才可能出現實質性的資金面好轉。目前來看,雖然12月份的M1M2均開始有所好轉,但M1-M2還沒有轉向。那麼,操作的原則就是一個等字。

當前的市場是一個擠壓泡沫的階段,這是中國股市的進步。郭樹清上台之後何止三把火,把中國二十年股市的糟粕好好洗一洗是大好事。

也許中國的股市將迎來價值投資的黃金時期。

(全文完)

 

雷公

2011年1月18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02

苦守十三年的駐中國代表第一手告白 登陸終露曙光 台券商:我等不下去了

2012-02-27  TWM




台資券商前進中國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但,對於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前進入中國蹲點的首代(首席代表)們來說,聽到這個等待多時的訊息,非但沒有欣喜之情,話 到深處,甚至還語帶哽咽……。

口述‧周華美 整理‧許瀞文編按:苦守多年,二月中旬終於傳出金管會有意「繞道」開放,台灣券商可能得以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先行登陸,消息聽在已經到中國蹲點多年的 券商耳裡,真是無語問蒼天。

事實上,一九九七年政府開放台資券商到中國設立代表處,許多券商紛紛派出優秀人才進駐中國,當地台資券商負責人稱為首代(首席代表)。但十五年過去了,法 令遲遲沒有再進一步開放,首代還是首代,他們滿腔熱血被澆熄,除了失望與逝去的青春,還剩下些什麼?

本刊經過多次聯繫,找到當年由威京集團主導的京華證券派駐上海第一任首代周華美,她曾經擔任財經記者,以及有日本股神稱號的邱永漢特助,一九九四年轉到京 華證券後,便被派駐上海擔任首代。殷殷企盼十三年,她失望地離開京華山一證券(一九九八年香港京華證收購日本山一證券,改為京華山一證券),現在從事輔導 中國台資企業在上海A股掛牌上市的財務顧問工作,以下為她的心路歷程。

一九九四年京華證券就派我到上海設立據點,擔任首席代表,那一年我才三十歲,還未婚,雄心壯志地想開拓中國證券市場,然而政策遲遲未開放,這一等就是十三 年,現在,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如果我在二○○七年時沒有死心離開,也許現在還只是個首代,但人生又能有幾個十三年呢?

回想初到上海,那時政府還沒核准券商到中國,連透過香港第三地間接投資都不行,開放只是未來的趨勢。

為早一步踏入中國市場,一開始威京集團只能用轉投資名義,在上海設立「金華」諮詢公司。當時去拜訪中國客戶時,還被人誤以為和金華火腿有關(無奈),直到 九七年政府開放後,京華證和群益證才第一時間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登陸十餘年「幫老闆提袋」雖然可以在中國設代表處,但兩岸沒簽證券監管合作備忘錄(MOU),導致券商無法投資中國證券公司,沒執照就不能有營業收入,再 加上上海A股台灣人不能買,我們只能做B股的研究報告,但B股當時量很少,還被戲稱為「冷凍櫃」,工作完全沒有成就感。

在證券市場發展上,台灣早了中國三十年,我們對股票承銷、經紀、自營業務相當熟悉,有技術也有人才,因此為和中國建立良好關係,九七年開始,京華證券不斷 派人去幫中國證監會的官員上課,包括如何輔導承銷股票上市,還有中國各地證券邀請我們去上課,並辦交流研討會。

那時我們的技術、人力、業務訓練手冊,完全無償讓中國券商使用;不只我們,也處心積慮想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美券商,更大手筆出錢、出力請中國券商或主管部門 到海外培訓。

當時很多中國的證券業人才到台資券商學到技術後,跳槽回中國當地券商,同樣職位但薪水至少翻一倍,那些人現在在當地市場發光發熱,薪水、職級都比我們高出 許多。

「等待」很消磨一個人的意志,我們雖然掛首席代表的職稱,但說穿了只是老闆的高級公關,做一些溝通聯絡、接待外賓的工作,我們常自我解嘲,首代就是「幫老 闆提手提袋」,這樣的情況直到九八年香港股市活絡後才稍稍好轉。

人生最精華歲月都耗在等待九八年後,我們在中國各地尋找想要到香港掛牌的台資、陸資企業,再轉介紹給香港京華山一,上海代表處充分配合香港公司共同開發業 務的模式,在當時獨樹一幟。

從九九年到○四年,我們幫四十多家企業在香港的主板及創業板成功上市,例如台資的上海乾隆軟件公司、上海自然美公司,陸資的杭州新利軟件、南京三寶科技 等,我們在業界名列第一,還有「保薦王」(香港稱承銷業務為保薦)的稱號。

看似風光,但其實是夾縫中求生存,上海代表處只能扮演中間牽線角色,且好景不常,○四年後,香港的創業板市場逐漸沒落,我們的業務大幅萎縮,後來根本做不 到任何案子。

雖然在○二年時,中國法令開放能成立中外合資券商,但外資最多只能持股三三%,且限經營投行業務(意即承銷),我們缺乏歐美券商配銷全世界的優勢,不開放 經紀業務,對台資券商來說根本無利可圖。

同時我也發現,那些從我們券商訓練出去的中國人力,現在的薪資都比我們高許多,去年我才碰到一位京華山一的前員工,他現在已經是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門主 管,年薪有人民幣七百萬元,且中國券商工資連年升高,整體行業平均年薪有人民幣十六萬元,這還不含獎金,現在就算真開放,台資券商能付得起這麼高的薪水 嗎?

○八年馬總統上任後,才開放台資企業回台上市或發行TDR,這些到中國的台資券商才稍微有點事情做,不然沒辦法經營任何業務,只能消耗青春,真不知道有什 麼意義。

雖然我已經離開,但看到那些和我一樣,奉獻人生最精華歲月給中國的首代,我心裡不勝唏噓,未來三、五年內真有機會開放嗎?開放後台資券商還有競爭力嗎?我 心裡有無數個問號。

蹲點超過10年的首代心聲券商 首席代表 心聲 時間群益金鼎 刁維仁 等到頭髮都白了。 15年元富證券 翁基能 我的資歷完整,本想到大陸好好拚一場,現在弄成這樣,真是有志難伸。 13年日盛證券 成自龍 就像雲霄飛車一樣,從有希望到失望不斷循環,現在已經不敢奢望了。 13年元大證券 郭耀成 不評論 10年寶來證券 張秉熙 唉…我不想說。 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5

創業企業成功熬過第一年的五點建議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4/1666261.html
國外媒體報導,創業最危險的時候是剛開始的時候。SBA報告顯示,在最初的兩年裡,有3/10的企業倒閉,到 第5年的時候,只有一半的企業能活下來。雖然SBA報告沒有具體說明,但我敢打賭大多數企業是在第一年倒掉的,要不就是一年後。我注意到,很多新的零售商 只簽一年的租契。然後他們熬過了12個月就再沒錢付租金了,企業關門的時間也到了。

企業該做哪些改進以活過第一年?以下是五點建議:

1.多瞭解客戶。在起步階段就做市場調查可以使你避免很多錯誤。通過調查,你可以找到正確的產品、定價及正確的市場。

2.認真選擇企業的據點。你的網站域名是否容易記住,你的店舖外是否有足夠多的人流?你要把生意做在它該在的地方。

3.節約成本。 盡一切可能縮減成本。這樣你才能有盈利前走得更久,更有希望。比如僱用實習生、以物置物、延遲付款等等,或者是挽起袖子自己幹。儘可能自己做所有事,需要做多久就做多久。

4.未雨綢繆。就像死亡和稅收那樣的確定,突發狀況會毀了你尚在嬰兒期的生意。靜下來仔細想想可能會出錯的每一種可能,然後認真想想怎麼避免、應付這些可能的災難。

5.學會分析、調整。雖然在創業早期忙得團團轉,但一定要停下來認真分析下數據看看企業的發展方向。那是你當時想做的嗎?如果不是趕緊調整。很多成功的創業企業在步入正軌前都經歷了複雜的反覆和迭代,都在不斷地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