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有媒體以《山西明確住房70年產權到期後可正常交易,續期不收費》的標題報道山西不動產登記問題,引發廣泛傳播,但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山西省國土廳的公告後發現,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應屬誤讀。
上述媒體報道引用的信息來自山西省國土廳7日中午12時左右發出的文章《山西省不動產統一登記中難題終迎解決》。該文稱,房屋產權涉及每位群眾切身利益,為解決各地“辦證難”的問題,近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下發《關於解決當前不動產統一登記若幹問題的操作規範》(以下簡稱《規範》),著力解決山西省不動產登記開展以來遇到的房地不一等若幹歷史遺留問題。
該文最後一章涉及到了外界十分關註的住宅產權續期問題:關於土地出讓年限到期登記的問題,《規範》明確,在有關新政出臺前,對少數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可參照《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妥善處理少數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問題的複函》(國土資廳函[2016]1712號)辦理,不需要提出續期申請,也不收取費用,可正常辦理交易和登記手續。涉及“土地使用期限”仍填寫該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原起始日期和到期日期,並註明:“根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妥善處理少數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問題的複函》(國土資廳函[2016]1712號)辦理相關手續”。
值得註意的是,這里提及的是“少數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並未指向所有的住宅建設用地,而在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問題上,70年產權的應該占大多數。此外,該文引述的文件是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妥善處理少數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問題的複函》,對於這個文件是針對溫州部分產權20年的住宅用地續期問題而出臺的,國土部2016年12月23日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專門給予了解釋,稱這是一個過渡性辦法。
當時,國土部副部長王廣華表示,近期我們收到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如何處理少數住宅用地使用權到期的請示,提出來溫州當地群眾非常期盼盡早解決20年住房土地使用權到期問題,方便他們辦理住房交易、過戶和不動產登記手續。為此,我們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協商之後,就複函並抄送各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目前在法律安排明確之前,我們提出可以采用“兩不一正常”的過渡辦法處理。
什麽是“兩不一正常”?第一“不”是不需要提出續期申請。第二個“不”,不收取費用。第三是“正常”辦理交易和登記手續。
王廣華表示,國土部提出“兩不一正常”的過渡性辦法是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意見》的要求,主要考慮便民利民,在相關法律安排出臺前,由地方根據本地實際先解決一些群眾當前面臨的住房不能過戶等實際問題,來維護群眾的權益,解決行政管理部門在房地產交易和不動產登記等工作中遇到的操作難題。之所以是過渡性辦法,一方面是溫州這次出現的問題牽扯面小,只涉及少量住房,屬於改革初期先行先試造成的個別情況,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相關法律安排尚未出臺,地方行政管理部門先按特辦法操作,待相關法律安排出臺後再與之做好銜接,就是我們這個“兩不一正常”,一定不能給下一步相關部門作出法律安排不一致或者設置障礙。
“對帶有普遍性70年住宅土地使用權期屆滿後的續期問題,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國土部高度重視,我們將繼續加強調查研究,在相關工作中積極建言獻策,配合相關部門盡早地完成研究,出臺相關的法律安排。”王廣華說。
由此可見,山西省國土廳此次下發的文件並非旨在解決70年產權住宅用地使用權續期問題,而仍然是針對“少數情況”。
對於外界更為關心的70年產權住宅使用權續期問題,中央政府已經給予重視,並正在準備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
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國有句古話:有恒產者有恒心。對70年住宅土地使用權到期續期問題普遍關心可以理解。國務院已經要求有關部門作了回應,就是可以續期,不需申請,沒有前置條件,也不影響交易。當然,也可能有人說,你們只是說,有法律保障嗎?我在這里強調,國務院已經責成相關部門就不動產保護相關法律抓緊研究提出議案。
4月7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從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獲悉,山西省近日下發《關於解決當前不動產統一登記若幹問題的操作規範》,其中明確提出,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不需要提出續期申請,也不收取費用,可正常辦理交易和登記手續。
房屋產權是指房屋所有者對該房屋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由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兩部分組成。其中房屋所有權的期限規定是永遠,而土地使用權根據有關規定為40年、50年或70年不等。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出臺的《規範》明確提出,在有關新政策出臺前,對少數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可參照相關規定辦理,不需要提出續期申請,也不收取費用,可正常辦理交易和登記手續。
其中,涉及“土地使用期限”仍填寫該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原起始日期和到期日期,並註明:“根據《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妥善處理少數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問題的複函》(國土資廳函〔2016〕1712號)辦理相關手續”。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9月底發布汽車行業乘用車“雙積分”政策,這一政策被稱為全世界“最嚴”汽車產業政策。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該政策不僅將影響中國車企,也將對全球汽車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2019年實施給車企留足準備時間
所謂“雙積分”,指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自2019年起,乘用車企業應達到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達不到比例要求的企業將產生新能源汽車負積分,需向其他企業購買新能源汽車正積分進行抵償。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雙積分制,是汽車行業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有效緩解中國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29日接受采訪說,“雙積分制綜合了歐洲和美國的產業政策,這麽嚴的政策,世界上還沒有”。他還表示,之所以2019年實施而不是2018年,是為了給車企留出時間,車企調整產品結構,至少需要1年時間。
98%汽車產量將受到影響
在雙積分政策中,也提出了例外條款。例如對年產或進口2000輛以下乘用車的企業,暫不實施積分核算。董揚說,“小批量生產的車一般是豪華車,一部分新技術首先在豪華車上使用,按照通行辦法,對其油耗不按照大批量車同等要求,但要求他們每年按比例降低油耗”。
此外,傳統能源汽車企業,年度產量或進口量不滿3萬輛的,不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董揚表示,按照積分比例,他們需要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數量較少,很難做到保證質量,所以暫時不要求電動車比例,“這是為消費者負責”。
董揚表示,扣除上述兩類,雙積分制將覆蓋中國汽車年產量的98%。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生產了2442.1萬輛乘用車。
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說,工信部與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部門協調聯動,制定相應的核算準則、管理方式以及處罰手段,實現對國產、進口汽車企業全覆蓋。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張進華說,歡迎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生產新能源汽車,這是中國的政策方向。
那麽,雙積分政策對中國汽車產業將會產生什麽影響?
2016年,中國汽車行業平均燃料消耗量達到每百公里6.43升,完成當年規劃目標,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51.7萬輛,累計產量突破百萬,位居全球第一。
張進華對記者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驅動電機、動力電池技術上,以及產業規模上,處於全球第一陣營。通過雙積分制,有望鞏固和強化現有優勢,同時帶動全球純電驅動汽車的發展。
積分交易制替代補貼政策
積分共有結轉、轉讓、交易三種應用方式。車企新能源汽車正積分可以自由交易。工信部將建立“汽車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平臺”,搭建完全自由的積分交易市場。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財稅補貼優惠逐步退出、油耗管理後續政策有待接續的情況下,企業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動力不足,對2020年乘用車行業油耗、新能源汽車國家目標達成造成較大挑戰,需出臺相關制度予以保障。
工信部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累計推廣新能源乘用車380萬輛,乘用車平均油耗將達到每百公里5.0升,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000萬噸。結合新能源商用車的推廣,全國將累計推廣500萬輛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