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DP增速第一,房價卻低位平穩重慶“低”房價之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31

 

全國GDP增長最快的重慶,常年保持著全國最低的房價水平,被譽為“高燒樓市中的一股清流”。圖為重慶江北步行街。(視覺中國/圖)

全國GDP增長最快的重慶,常年保持著同級別城市最低的房價水平。這個謎團的背後,實際是重慶獨特的經濟增長模式,和一系列制度設計。

重慶通過大量出讓土地,籌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從而維持投資驅動的高GDP增長率。而土地得以源源不斷的供給,則來自於被特批的“地票制”。

因為房價多年保持平穩,重慶近日成為全國焦點,被網友稱為“高燒樓市中的一股清流”。

中國指數研究院2016年10月1日發布的百城房價數據顯示,9月份,重慶主城區新建住宅樣本均價為每平方米7164元。在經濟體量接近的城市序列中,遠遠低於均價15337元/平方米的蘇州、12307元/平方米的天津以及53384元/平方米的深圳。甚至,蘭州、昆明、南寧這些二線省會城市的住宅均價,也早已超過直轄市重慶。

2010年6月到2016年6月,重慶房價漲幅僅為5.1%,而全國100個主要城市的房價平均漲幅已高達30.7%。7月份之後,一線城市以及二線熱門城市房價繼續狂飆,以至於“十一”假期前後,全國二十余個城市先後出臺房地產限購、限貸新政,力度空前。但在地處西南的直轄市重慶,房價卻“巋然不動”,也沒有出臺任何限購限貸政策。

房價平穩的重慶,GDP卻多年保持在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領跑全國。

重慶為什麽?

去庫存的蠻荒之力

盡管重慶已用了“蠻荒之力”在去庫存,但庫存壓力依然大。

最近半個月,李世龍明顯感覺到周圍談論樓市的人多起來。他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現任教於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密切關註著重慶及全國房地產市場。

一直以來,由於房價走勢平穩,重慶人一般不太關心房價。但近來,許多重慶人在微信群、朋友圈里轉發討論外地購房者“大舉”殺入重慶樓市的消息。

“十一”假期,李世龍實地走訪了重慶樓市,真的碰到了外地炒房團。在沙坪壩區西部新城即將開盤的萬達文旅城,打出了“熱烈歡迎合肥、無錫、廣州看房團,蒞臨重慶萬達城”這樣的廣告牌。

李世龍在該項目售樓大廳連續觀察了三天,發現外地購房者多來自無錫、合肥,以家庭的形式集結,手里攥著一沓沓的購房材料。該處樓盤“吹風價”(預售價)為八千多元一平方米,高於周邊樓盤15%左右。

“他們是跟著萬達的項目走,合肥萬達城兩萬元一平,而且限購限貸,重慶才八千多元,他們覺得重慶至少不比合肥差吧。”李世龍說,他與外地購房者交流得知,炒房團的投資預期為,兩三年內可以漲到每平米1.5萬—2萬元/平米。

但他認為,這基本是難以實現的目標,因為目前均價1萬元以內的樓盤仍是重慶市場主流。

徐峰是重慶一家本土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老總,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重慶房地產從2016年4、5月份開始,銷量明顯升溫,但價格漲幅並不明顯,只能算作是微弱上揚。他認為,熱點城市限購後的資金外溢對重慶樓市有一定的帶動,但是作用十分有限,因為“重慶庫存太多了”。

而重慶市房地產協會會長莫元春更是公開警告稱,外地炒房客來重慶炒房,“你會死得早”。

五年前到重慶這一房價“窪地”淘金的炒房客,如今大都鎩羽而歸。

以自稱發布真房源的鏈家網房源為例,重慶北濱路上2010年建成的華潤某樓盤,目前在售的近200套二手房中,超過70%的房源是清水毛坯房。多位房產中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樓盤的投資客目前大都以低於開盤價在虧本甩賣,“只求少賠點”。

重慶房價難漲的主要原因是,供給過剩。

重慶的供給量之大可以從一組數據中體現:據重慶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重慶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8985.6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積3185.90萬平方米。而深圳2015年住宅竣工面積僅為202.37萬平方米。也就是說,2015年重慶的住宅竣工面積是深圳的十多倍。

“去庫存”,仍是目前重慶樓市的主基調。銳理數據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8月,重慶的商品房存量為2982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存量為1245萬平方米。

相比2015年9月,重慶商品房存量已減少1188萬平方米。據重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5年9月底,重慶商品房存量面積高達4170萬平方米。2015年重慶市商品房銷售面積為5381萬平方米。2016年1-8月,重慶商品房銷售面積4122.1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8.2%。

今年重慶仍然把去庫存作為首要任務。年初,重慶出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在2到3年內完成1000萬平方米去庫存任務,今年房地產去庫存的目標是800萬平方米。今年上半年,重慶市共完成房地產去庫存455.65萬平方米。

為了去庫存,重慶市計劃兩年內將土地供應規模逐年減少10%,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增速控制在3%以內,通過貨幣化安置去除房地產庫存400萬平方米。重慶市長黃奇帆甚至公開表示,從今年開始三年內,重慶每年將關閉500家房地產公司,3年關掉1500家。

盡管重慶已用了“蠻荒之力”在去庫存,但重慶接下來幾年的房屋庫存壓力依然會大。據重慶市統計局數據,今年1-9月,重慶房地產開發企業住宅施工面積17155.76萬平方米,住宅竣工面積2135.91萬平方米,共計19291.67萬平方米,按照人均30平方米計算,可供643萬人居住。

2016年9月27日,重慶新建的商品房。(視覺中國/圖)

源頭活水

重慶何以長期保持巨量的土地供應?答案是“地票”制度保障了其“源頭活水”。

重慶樓市的庫存大,關鍵在於源源不斷的土地供給。

重慶在供地方面有多“土豪”,從一組數據中可以管中窺豹。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3年重慶出讓給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面積為1896.65萬平方米,2014年為1864.59萬平方米,而2014年北京、上海、深圳的同一數據分別為580.76萬平方米、313.18萬平方米、105.73萬平方米。

巨量的土地供給,使得重慶土地價格相比其他城市極為低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和2014年,重慶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成交價款分別為448.79億元和679.99億元,即2013年土地成交均價為2366元每平米,2014年為3647元每平米。而北京2014年土地成交均價為2.37萬元。

如此低廉的土地價格,使地價貴過樓面價的“地王”現象不可能在重慶出現。

“面粉貴過面包的事,重慶不會有。”重慶一家地產開發企業的銷售總監馬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重慶的開發商手中大都還有沒動工的土地,加上銷售一直不溫不火,所以拿地意願不強。

那麽,重慶何以長期保持巨量的土地供應?答案是,“地票”制度保障了其“源頭活水”。

李世龍介紹,城市新增建設用地無非有兩個來源,一是舊城改造,盤活存量土地;二是城市擴張,拓展增量土地。

囿於18億畝耕地高壓紅線,國家對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控制格外嚴格。2008年之前,重慶同樣受制於建設用地的指標束縛,一度重度依賴舊城改造來供應建設用地。但是城市拆遷周期長、成本高,2007年轟動全國的“史上最牛釘子戶”事件,便發生在重慶楊家坪。

轉機出現在2008年,作為國家城鄉統籌綜合試驗區的重慶報經中央批準,成立農村土地交易所,啟動地票制交易試點改革。所謂的“地票制”,是將農村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複墾為耕地,增加耕地數量,根據“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的原則,再把增加的耕地數量置換成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

“增減掛鉤”制度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通常只限定在縣域範圍內,難以解決大城市的土地緊張。而通過地票,農村範圍廣闊的重慶將農村的土地“飛”到了城市。另一個實行地票制度的城市則是同為國家城鄉統籌綜合試驗區的成都。

“地票制度是用地需求逼出來的。”重慶市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悅曾對媒體表示,他參與了重慶地票制度的設計過程。據《光明日報》報道,截至2016年5月上旬,重慶累計交易“地票”17.7萬畝。

有了“地票制”之後,重慶便不再為缺地發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重慶征用土地面積1831.57平方公里,2014年為1475.88平方公里。而同期北京的征用土地面積僅為35平方公里和14平方公里。

“別的城市缺地,而重慶不缺地,所以能夠‘走量’。”當地一位學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開發商徐峰對重慶土地的供應變化感受明顯。他舉例說,十年前,政府規定的重慶樓盤容積率(即項目用地範圍內總建築面積與項目總用地面積的比值)一般高達4.99,而現在只需要1.5—2.0即可,不到之前的一半。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江帆,對地票制也有著長期研究。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地票制有很多理論創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城市的意義、作用更大。“(地票制)就是地方為了緩解、解決用地指標的問題,這是根本目的。”江帆說。

重慶某樓盤的懸空售樓部。(視覺中國/圖)

土地錢袋

通過“八大投”的樞紐作用,重慶可以便捷地把土地出讓的收入,再投入到固定資產投資中。

但重慶源源不斷地將大量土地上市的動力究竟來自哪里?這需要從重慶獨特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中尋找答案。

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重慶是全國唯有的兩個保持兩位數增長率的省級單位之一,2015年,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19.72億元,同比增長11.0%,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9%。

但重慶的GDP增長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據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1%,占當年GDP總值的95%,達到15480.33億元。其投資規模接近總人口相當的北京市年固定資產投資7990.9億元的兩倍。

事實上,近年來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例在不斷攀升。2011年,重慶GDP同比增長16.4%,達到10011.1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總量完成7631.80億元,占GDP的76.2%。到2013年,GDP達12656.69億元,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1205.03億元,占比88.5%。

據重慶發改委數據,2014年重慶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24億元,增速1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3419億元,占比26%;產業結構調整占比43%,其中工業(含能源)完成投資4164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31%;房地產開發占比27%。

在財政性資金主導的重大專項建設中,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560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7%,其中十大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895億元。

早年,由於重慶市基礎設施領域開放度低,社會資本難以進入,投資主要靠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債投資。近年來,重慶市積極推進PPP(公私合營)模式,試圖引進社會資金維持高投資率。但“賣地”仍然是重慶市政府最便捷的投資資金來源。

通過旗下八大國有投資平臺——包括城投、地產集團、交投、水投等,俗稱“八大投”——的樞紐作用,重慶可以便捷地把土地出讓的收入,再投入到上述固定資產投資中。

與其他城市不同,重慶“八大投”既是重慶的土地收儲平臺,同時也是基礎設施投資的主體。一方面重慶市政府賦予“八大投”土地儲備職能,外界估計它們有40萬-60萬畝土地儲備;另一方面,“八大投”主導了重慶幾乎全部的高速公路、橋梁、輕軌、大學城等基礎設施建設。

“重慶土地供應量一直很大,重慶有幾大地產公司,它們將土地經過整治以後再交給政府,政府再進行出讓,始終保持土地在政府的手上。”莫元春近日在一次城市論壇中指出。

投資驅動GDP增長模式必然伴生高負債率,而當債務壓力過大時,土地又成了重慶償債的重要資金來源。2012年末,國家審計署公布的重慶市政府債務率(債務與GDP之比)高達92.75%,居全國第二。2015年3月底,黃奇帆宣布,至2014年底,重慶債務率下降到77%,債務余額比2013年底減少1090億。

重慶市財政局公開表示,重慶減債的途徑包括土地出讓、資產變現等。2014年和2013年,重慶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分別為1665億元和1520億元,增長9.5%和11.8%。而2012年重慶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312.9億元,僅增長0.3%。

與土地過量供給推動的房屋供給過剩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重慶住宅需求的相對疲弱。

從人均居住面積來看,重慶遠高於廣州、上海等城市。早在2013年8月,重慶市城市建設綜合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徐千里就透露,重慶人均居住面積已達到30平米。據統計年鑒,同年廣州的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為22.73平方米,上海僅為17.5平方米。

此外,一個城市的房價長期決定於其人口凈流入。李世龍研究發現,重慶的廣大郊縣人口為凈流出,主城區人口凈流入,兩相抵消,人口為微弱的流入趨勢。據重慶市統計局數據,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比2014年增加25.15萬人,僅增長0.8%。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馬健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83

9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落 統計局:向平穩增勢的回歸

據國家統計局10月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4%,增速與1-8月份基本持平(實際回落0.0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利潤同比增長7.7%,增速比8月份回落11.8個百分點。

對此,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進行了解讀。

一、企業效益延續好轉態勢

9月份利潤增速回落是向平穩增勢的回歸。總體看,企業效益持續向好基本態勢保持不變。

工業品價格回升明顯。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0.1%,結束了同比連續54個月下降的態勢,顯示國內工業領域供需矛盾日趨緩解。

利潤率同比持續上升。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73%,同比上升0.21個百分點。

財務費用同比繼續下降。9月份,企業財務費用同比下降5.5%,保持年初以來的下降趨勢。

采礦業利潤由降轉升。9月份,采礦業利潤同比增長30.3%,而8月份則下降25.3%,扭轉了2013年10月份以來同比持續下降的走勢。

鋼鐵、有色和建材等傳統原材料行業效益向好。9月份,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由同期虧損14.6億元,轉為盈利151.3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46.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利潤同比增長10%。

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繼續加快。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繼8月份實現39.4%的快速增長後,9月份漲幅擴大至47.6%,再創年內新高。其中,中央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7%,增幅比8月份擴大19.4個百分點。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現

數據顯示,工業領域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庫存持續下降。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0.8%,延續了年初以來的下降趨勢。

杠桿率持續下降。9月末,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3%,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

單位成本繼續降低。9月份,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7元,同比下降0.11元。

三、生產銷售放緩,基數效應減弱,致利潤增速回落

9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明顯回落,主要原因有:

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長有所放緩。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1%,增速比8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9%,增速比8月份回落1個百分點。

電子、鋼鐵和電力等行業盈利增幅回落。9月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多數行業利潤增幅出現回落。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因收入增長放緩、財務費用由降轉升,利潤同比僅增長1.7%,增速比8月份大幅回落39.1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受財務費用降幅收窄等影響,同比新增利潤165.9億元,比8月份少增44.5億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因電價下調、收入增長放緩,利潤同比下降23.2%,降幅比8月份擴大22.8個百分點。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主要因財務費用降幅收窄,利潤同比增長7.2%,增幅比8月份回落13.7個百分點;通用設備制造業因收入增長放緩,利潤同比下降10.8%,而8月份則增長6.5%。以上五個行業合計向下拉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6.9個百分點。

低基數效應明顯減弱。去年8月份,在銷售低迷、價格探底、成本上揚、股市下行和匯兌損失等多個不利因素疊加作用下,工業利潤大幅下挫,形成較低基數,擡高了今年8月份增速。今年9月份,低基數效應明顯減弱,利潤增速因而比8月份出現明顯回落。

四、制約效益好轉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工業利潤雖然回歸平穩增長態勢,但制約企業效益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總體仍然偏弱,企業應收賬款增長較快,占流動資金的比重有所上升。同時,煤炭、鋼鐵等行業資產負債率逆勢回升。因此,在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升級、提高企業效益的同時,要註意防範企業債務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70

溫彬:新動能占比不斷加大,利率將保持平穩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逐漸企穩,新舊動能的作用幾何?第四季度財政貨幣政策是否繼續穩定?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稱,新舊動能轉化,傳統動能影響比較大,但新動能從占比上不斷加大,結構不斷優化發展。

流動性總體穩定

第一財經日報: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逐漸企穩,你認為究竟是新動能影響大還是傳統動能的影響大?

溫彬:從數據看,三季度宏觀經濟逐漸企穩。PPI結束了連續的負增長,開始轉正。企業盈利狀況有所企穩。從PMI新興指標看,10月份數據顯示向好趨勢。從投資和消費內需看,總體保持平穩增長。上半年宏觀調控政策為穩增長奠定了前提和基礎。

從經濟企穩的原因和動力看,主要是宏觀調控保持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上加大了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在保持流動性穩定的前提下,金融對經濟增長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得到了鞏固加強。

從拉動經濟結構的主力看,前三季度房地產投資回升、基礎設施投資是主要動能,房地產上遊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升。新動能方面,首先服務業對經濟穩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了制造業,服務業的增長對就業的貢獻明顯。從結構上看,一些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例如金融、咨詢等占比不一定高的服務業以及房地產相關、汽車相關的服務業也跟隨房地產、汽車產業的增長被大幅拉動。此外,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增長前三季度也比較快。“一帶一路”沿線高附加值機電設備以及高端裝備制造業出口商增長良好。

上述產業可以看成是我國經濟新動能結構上的轉變和優化。傳統動能影響比較大,但新動能從占比上不斷加大,結構不斷優化發展。

日報:外媒一直在說中國經濟企穩同政府刺激相關,今年政府的舉措究竟是註重刺激還是保持克制、因勢利導?

溫彬:短期的需求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齊頭並進的,供需基本達成平衡。年初制定信貸及社會融資總量雙13%增長目標,從具體的執行效果來看,M2增長11.5%,社融增長12%,均低於年初目標。

利率水平總體平穩,今年沒有降息,央行2月29日降準一次。大部分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包括逆回購和MLF(中期借貸便利)來確定利率走廊,保持了流動性總體穩定,不存在激進擴張的政策。

從信貸結構的調整看,與今年經濟走勢相吻合。從今年銀行信貸投向看,加大了按揭、消費信貸和基礎設施的投放,這與居民剛需、改善型需求旺盛有很大關系。高鐵、公路等基礎設施相關行業以及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投資和投入的力度比較大,總體來說流動性保持平穩,同時銀行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對於目前反映的資金脫實向虛問題,銀行貸款炒高房地產價格,中央政府以及央行看到了這個苗頭,也采取了相應的限制政策,動態調整。

年初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兩根線,一方面供給結構性改革推進,另一方面需求管理。經濟企穩後再迅速做出相應調整,保持整體平穩的大體思路。

未來降準可能性大

日報:前三季度各類資產價格走強背後的因素是什麽,是貨幣因素還是改革未竟造成的有效投資渠道不足?

溫彬:資產價格走強背後的邏輯是多方面的,近幾年整體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匯率升值之後,制造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傳統出口行業國際競爭力下降。在此背景下,很多民營企業在國內投資增速放緩。既包括企業方面,國有大型企業獲得資金比較容易,投資金融化,具有金融屬性的,包括地產、大宗商品期貨投資有所上升。銀行端在一些債券投資上有加杠桿的行為,在此情況下,資金出現了脫實向虛的情況,推動了資產價格快速上升。

從投資來看,總體投資空間較大。中央連續出臺多項政策讓民營資本進入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領域。但是在具體地區落地執行中還面臨阻礙,大家看到存在玻璃門、旋轉門等,影響這些項目落地。金融創新支持方面還存在不適應需求的情況,例如PPP具體項目落地上,如何發揮銀行、資本市場作用,還要進一步針對項目情況落地實施。後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脫實向虛的原因不能簡單等同於貨幣超發。從貨幣政策看,利率水平和杠桿率要區分看。在全球量化寬松以及負利率的背景下,中國利率水平有利於降低投資消費門檻,降低成本,有助於擴大投資消費。但在杠桿率運用上,有必要謹慎。杠桿率包括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企業通過銀行負債,加大經營財務風險。居民部門杠桿率過高,又會導致資產膨脹,利用高杠桿率進行投機炒作,助長泡沫。所以無論是企業部門還是居民部門,在保持低利率的水平下,對加杠桿要保持謹慎態度。

日報: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其中也談到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堅持穩健貨幣政策,你如何展望四季度政策?

溫彬:去年以來,中國經濟能夠企穩,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年初,政府提高了財政赤字率水平,目前市場普遍達成共識,認為財政政策要保持年初基調不變。

貨幣政策目前存在部分分歧。外部美聯儲加息以及近期通貨膨脹可能上升等因素可能會制約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但是實體經濟需要利率水平保持相對較低。即便美聯儲加息,全球貨幣量化寬松的大格局不會發生變化。

利率未來將繼續保持平穩,維持貨幣市場體系穩定性。對於杠桿率調整,總體會收緊。例如住房按揭已經收緊。在金融投資領域,分兩部分。一是未來銀行理財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貨幣監管框架,這都是去杠桿的舉措。此外債券通過錯配,縮短放長,央行通過減少短端隔夜投放,增加7天或14天投放,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金融機構通過錯配或加杠桿方式放大潛在金融投資流動性風險。

目前市場對未來存款準備金率變化上存在分歧,我個人傾向於降準可能性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817

前10月數據平穩顯示經濟二次探底風險小

1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10月份,在一系列組合政策持續作用下,國民經濟延續了三季度以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

毛盛勇說,前10月生產需求基本平穩,就業形勢穩中有好,市場供求有所改善,“三去一降一補”成效不斷顯現,新動能加快成長,積極因素繼續增加。

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增速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9%。從環比看,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50%。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

毛盛勇表示,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這是不變價的增速,按產品產量計算的增速。如果考慮到價格變動,10月份PPI漲幅比9月份擴大,工業增加值名義的增速要比6.1%高。而且從今年3月份開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已經持續8個月保持在6%以上的水平,應該說穩定增長的態勢比較明顯。從重點監測的服務業一些指標來看,10月份服務業一些指標仍然表現比較好,增長比較快。從工業、服務業的基本情況來看,生產比較平穩。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汽車產量和消費增幅下滑、煤炭價格上漲長期來看難以持續、地產調控趨緊等依然存在隱憂,但在去產能、去庫存透支中國未來下行壓力的情況,10月經濟數據依然總體來看表現平穩,表明中國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

10月份工業結構繼續優化,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5%和10.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和4.0個百分點。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說明工業結構調整一直在進行,工業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改善和優化,符合一直以來所希望的工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預計這一過程還將持續。

劉哲也認為,工業增加值總體持平,但經營環境繼續改善,工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端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繼續顯現。

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率持續增長,降成本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數據顯示,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6381億元,同比增長8.4%,與1-8月份持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7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25個百分點。

劉哲認為,減稅降費、電力改革、去杠桿帶來的財務費用下降等成本端的下降對企業利潤帶來了積極影響,但企業近期利潤持續改善主要還是受益於供給收縮、PPI持續上行帶來的主營業務收入增加。

胡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企業利潤率提升原因是一些大宗商品(如煤、鋼鐵等)價格有所回升。改善了整個工業企業的利潤狀況,提升了企業利潤率。成本下降也是重要的原因。而成本下降主要是因為企業采取各種手段,積極努力降成本,效果壓縮顯現。一些減輕企業負擔的措施取得了一點成效等。

毛盛勇表示,從前三季度來看,經濟平穩運行的態勢在鞏固,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還在不斷積累,總的看這種大的趨勢在四季度不會有明顯改變。從當前情況來看,四季度依然有條件保持比較平穩的增長。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應該沒有什麽問題。

胡遲認為,作為四季度的第一個月,10月份的數據體現了當前、宏觀經濟怎樣的發展態勢,發展基本平穩,結構不斷優化,均在調控預想之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74

統計局:10月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現

11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10月份國民經濟數據,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1%,與9月份持平,環比增長0.5%。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對此,國家統計局進行了解讀。

10月份,在一系列組合政策持續作用下,國民經濟延續了三季度以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生產需求基本平穩,就業形勢穩中有好,市場供求有所改善,“三去一降一補”成效不斷顯現,新動能加快成長,積極因素繼續增加。

一、工業平穩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改善

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增速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5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集體企業下降3.8%,股份制企業增長6.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4.8%。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2%,制造業增長6.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9%。工業結構繼續優化,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5%和10.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和4.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9%。從環比看,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50%。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

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6381億元,同比增長8.4%,與1-8月份持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7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25個百分點。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0.8%,連續6個月下降;資產負債率為56.3%,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

二、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升,投資結構繼續優化

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84429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比1-9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投資171869億元,增長20.5%;民間投資297725億元,增長2.9%,比1-9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5366億元,同比增長22.0%;第二產業投資189136億元,增長2.9%;第三產業投資279926億元,增長11.5%,其中基礎設施投資94928億元,增長19.4%。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6.1%,增速快於全部投資7.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496675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6.1%,國內貸款增長7.9%,自籌資金下降0.3%,利用外資下降20.2%。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10913億元,同比增長21.8%。從環比看,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月增長0.58%。

三、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有所回升,商品房待售面積繼續減少

1-10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3975億元,同比增長6.6%,增速比1-9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4.6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房屋新開工面積13737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8.3%。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033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7.0%。全國商品房銷售額91482億元,同比增長41.2%,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42.6%。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687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5%。10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522萬平方米,比9月末減少90萬平方米,連續8個月減少。1-10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17261億元,同比增長15.5%。

四、市場銷售持續增長,網上零售份額繼續提高

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1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增速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3%,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6893億元,同比增長10.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226億元,增長10.3%。按消費類型分,10月份,餐飲收入3492億元,同比增長10.0%,商品零售27628億元,增長10.1%,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12653億元,增長7.7%。部分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文化辦公用品增長12.7%,家具增長11.0%,建築及裝潢材料增長12.3%。從環比看,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月增長0.71%。

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39288億元,同比增長25.7%。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1740億元,增長24.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1.8%,比1-9月提高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

五、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工業生產者價格繼續回升

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漲幅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1-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分類別看,10月份,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3.0%,衣著上漲1.3%,居住上漲1.8%,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0.4%,交通和通信下降0.4%,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2.1%,醫療保健上漲4.8%,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3.6%。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0.4%,豬肉價格上漲4.8%,鮮菜價格上漲13.0%。從環比看,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上月下降0.1%。

10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2%,漲幅比上月擴大1.1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7%。1-10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5%。10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0.9%,環比上漲0.9%。1-10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3.3%。

六、出口降幅收窄,進口增速有所加快

10月份,進出口總額20465億元,同比下降0.6%。其中,出口11858億元,下降3.2%,降幅比上月收窄2.4個百分點;進口8606億元,增長3.2%,增速比上月加快1.0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順差3252億元。1-10月份,進出口總額195554億元,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112205億元,下降2.0%;進口83349億元,下降1.8%。

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0537億元,同比下降0.2%;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96435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

總的來看,10月份國民經濟保持平穩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新動能加快成長,新常態特征進一步顯現。同時應當看到,國際國內環境依然錯綜複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經濟企穩基礎仍不牢固。下階段,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加大工作落實力度,努力鞏固積極變化因素,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79

王毅:確保中美關系平穩過渡到下一屆美政府

對於中方是否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團隊進行接觸的問題,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中方願同奧巴馬政府繼續合作,確保中美關系平穩過渡到下一屆美政府。同時也願同特朗普團隊進行溝通,不斷增進相互了解,不斷擴大合作共識。

當地時間2016年11月13日,王毅在安卡拉同土耳其外長查武什奧盧舉行中土外長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後共見記者。

有記者就中方是否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團隊進行接觸的問題進行提問,王毅表示,中美在各層級均保持著密切聯系。不斷發展和深化中美關系,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我們願同奧巴馬政府繼續合作,確保中美關系平穩過渡到下一屆美政府。同時我們也願同特朗普團隊進行溝通,不斷增進相互了解,不斷擴大合作共識。

王毅表示,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致特朗普當選總統賀電中所表示的,中方願秉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推動兩國關系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大進展。這為中美關系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願同美方一道,為此作出共同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04

稅務總局再推20條措施保障營改增平穩運行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在深入查找和整改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再次推出五大類20條重要舉措,改進稅收征管,優化納稅服務,更好解決基層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反映的方便辦稅操作問題,引導納稅人更加及時充分地享受改革紅利,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改進好”工作保駕護航。

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表示,這是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以來,稅務總局第4次發布保障服務措施,此前已先後3次共發布60條納稅服務措施,確保“開好票”“報好稅”“分析好”等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

最大限度便利納稅人是優化納稅服務的核心目標。此次稅務總局從簡化證明提供、改進辦稅流程、優化納稅服務三個方面推出14條措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拓展便利化辦稅渠道,減輕納稅人辦稅負擔。

在簡化證明提供方面,一是進一步簡化了境內單位和個人在境外提供建築和旅遊服務申請免征增值稅時所需提供的證明材料;二是進一步簡化了享受國際運輸服務免征增值稅政策的境外單位和個人辦理免稅備案時的資料;三是進一步簡化了代開發票所需報送的資料,除銷售取得的不動產和其他個人出租不動產代開增值稅發票業務外,納稅人申請代開增值稅普通發票不再需要提供付款方相關書面確認證明。

在改進辦稅流程方面,將取消增值稅發票認證的納稅人範圍由納稅信用A級、B級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擴大到納稅信用C級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對2016年5月1日新納入營改增試點、尚未進行納稅信用評級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17年4月30日前不需進行增值稅發票認證,只需登錄本省增值稅發票選擇確認平臺,查詢、選擇、確認用於申報抵扣或者出口退稅的增值稅發票信息。

在拓展辦稅渠道方面,一是鼓勵各地積極推進發票領用“網上申領、線下配送”和發票代開“網上辦理、線下開具”,納稅人可通過網上辦稅平臺、手機APP或微信等渠道提交發票代開資料,經核對通過並扣繳稅款後,到辦稅服務廳窗口或自助代開設備直接開具發票,減少辦稅服務廳現場等候時間,有效提高發票代開效率;二是創新申報填寫輔導方式,在辦稅服務廳設立簡事易辦快速窗口,實行領導值班巡查式管理,設立稅控設備發行專用窗口,強化導稅崗位輔導功能,並要求有條件的地區積極與銀行開展合作,充分利用銀行網格化網點,在銀行自助服務區配置24小時自助辦稅服務設備,辦理自助申報、自助發票領用、自助發票代開等業務。

統一明確的政策執行口徑是提高征管水平、提升辦稅質效的重要前提。此次稅務總局從改進辦稅流程、激勵誠信納稅兩方面推出6條措施,使納稅人辦稅過程更簡、方式更多、成本更低,進一步增強納稅人的獲得感。

在明確政策口徑方面,一是進一步明確了建築服務質押金、保證金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二是明確了簽證代理服務計稅依據,納稅人在計算應稅收入時可以扣除向服務接受方收取並代為支付給外交部和外國駐華使(領)館的簽證費、認證費;三是改進了差額扣除憑證管理,對納稅人提供旅遊服務,將火車票、飛機票等交通費發票原件交付給旅遊服務購買方而無法收回的,可憑交通費發票複印件作為差額扣除憑證。

在外出經營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推進外出經營管理電子化是此次推出的另一創新舉措,各地稅務機關將積極推進網上辦稅服務廳建設,受理省稅務機關管轄區域內跨縣(市)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的網上申請,為其開具電子《外管證》並通過網絡及時向經營地稅務機關推送相關信息,並探索取消電子《外管證》紙質打印和經營地報驗登記。對跨省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逐步實現《外管證》開具、信息傳遞和後續管理的電子化。

在激勵誠信納稅方面,為激勵誠信納稅,建立誠信社會,一是進一步擴大了“銀稅互動”的受惠面,將“銀稅互動”受惠群體由納稅信用A級企業擴大到納稅信用B級企業和出口退(免)稅管理類別為一類的出口企業;二是簡並發票領用次數,納稅信用A級和B級的納稅人可一次分別領取不超過3個月和2個月的增值稅發票用量,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發生變化需要調整增值稅發票用量,手續齊全的,可按規定即時辦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25

人民幣中間價小幅下調3個基點 年內將延續平穩走勢

周二,人民幣中間價報6.9462,上一交易日中間價6.9459,16:30收盤報6.9497,夜盤收盤報6.9487。

市場人士指出,受益於美元指數震蕩整理,近期人民幣匯率整體表現平穩。短期來看,距2017年僅最後一周,市場整體交投清淡,人民幣匯率有望在年前維持相對穩定。但考慮購匯旺季和新的購匯額度出現,內部購匯壓力仍將對人民幣造成拖累,且美元整體依然維持強勢格局,新年後人民幣匯率預計仍將承壓。

中信期貨指出,考慮到聖誕假期及新年來臨的影響,外圍市場有望延續上周後半周相對平淡的走勢。同時,考慮到本周美國即將公布的經濟數據也相對較少,美元指數或將繼續維持波瀾不驚的整理態勢。受益於此,年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壓力有望暫時緩和。但考慮到內部購匯風險仍未出清,年後仍需警惕購匯需求給市場帶來的沖擊。同時,考慮到外圍市場流動性相對較低,也需警惕地緣政治等突發事件帶來的市場波動。因此,建議投資者維持觀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37

央行: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在6.9500-6.9666元區間平穩運行

央行微博12月28日晚間澄清,12月28日,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匯率在6.9500-6.9666元區間平穩運行。但卻有個別不負責任的媒體報道“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突破7整數位心理關口”,對此行為我們表示譴責,並保留進一步追究責任的權利。

隨後有媒體報道彭博客服澄清稱,“我們的員工發送了有問題的行情,當前行情已回歸正常水平,但我們正在查證員工發送的行情。”

央行微博截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41

特朗普指責奧巴馬為政權交接設障,放言政府平穩過渡沒可能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周三公開發表推文,指責奧巴馬通過未指明的“煽動性”言論和“路障”阻礙政權交接。

特朗普在推文中寫道:“我已經盡我所能不去理睬奧巴馬總統很多煽動性的言論還有設置的障礙,我本以為能夠實現平穩過渡——異想天開!”

特朗普推特截圖

在特朗普競選總統前,奧巴馬和特朗普之間就有數年唇槍舌劍,雖然特朗普在當選總統後不久,就與奧巴馬進行了會面,並贊揚奧巴馬的品質,同時承諾維持奧巴馬的一些舉措,包括奧巴馬簽署的醫保法案。但他們之間的關系似乎並沒有改善。

26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奧巴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他有資格參加今年,也就是第三個任期的總統競選,他本可以取得勝利,因為美國人仍然同意他關於漸進變革的願景。

奧巴馬稱若能第三次競選本可以再當選總統

對此,特朗普當天下午在推特上回應稱:“奧巴馬總統認為自己可以(在大選中)擊敗我。他可以這麽說,但我認為‘沒戲’!因為工作流失、ISIS還有奧巴馬醫療法案等問題(的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9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