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t453.html
住建部秦虹主任在平安策略会上做了关于房地产的presentation,以下是简单记录的一些内容:
1、目前上头对房地产的指导思想是: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大力建设保障房。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来自于两点,一是管理通胀预期,二是有房价快速上升导致的贫 富两级分化将使得社会矛盾日渐加深。秦主任认为,房价过快的上涨鼓励了不劳而获。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动因主要来自房价涨得太快要问责。
2、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的1000万套一定要建成。(但根据后来秦主任所说的,应该是“一定要开工1000万套”的说法比较客观。)
3、全国商品房月均成交量情况
今年1-5月的月均成交面积为6586.4万平米,5月份单月数据为8034万平米。
4、几个开发投资相关的数据:
5、行业洗牌?去年全国房地产相关的并购共90起,而今年一季度就有32起,速度明显加快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url.html
海蜇 20:01:48
中國人壽中期淨利潤達129.64億元 同比下降28.1% 。對於淨利潤的下降,中國人壽稱,這主要是受資本市場波動導致的投資收益率下降和資產減值損失增加的影響,以及受中國債券信息網公佈的「保險合同準備金計量基準收益率曲線」下行導致的傳統險準備金計提增加的影響。
中國人壽中報顯示,其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增長1025.0%,主要原因是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符合減值條件的投資資產增加所致。
截至上半年,中國人壽總資產為15468.91億元,較2010年底增長9.7%。投資資產為14543.81億元,同比增長8.8%。投資收益358.66億元,同比增加10.8%,總投資收益率為4.50%。
中國人壽稱,公司應對資本市場變化,優化投資佈局,適度超前配置協議存款和長期債券,靈活主動開展權益類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投資收益。中報顯示,上半年中國人壽債權型投資的比例由2010年底的45.51%低至43.23%,股權型投資比例由2010年底的14.66%降至13.38%,定期存款比例由2010年底的33.05%增至34.32%。總投資收益率為4.50%。此外,公司在保險業內率先完成了股權投資能力備案。
截至上半年,中國人壽實現營業收入達2318.94億元,同比增長7.0%。已賺保費1948.49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首年保費較2010年同期下降1.0%,首年期交保費較2010年同期增長10.8%,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較2010年同期增長26.2%,續期保費較2010年同期增長17.1%;首年期交保費佔首年保費比重由2010年同期的27.82%提升至31.11%,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佔首年期交保費比重由2010年同期的27.09%提升至30.85%。前6個月的新業務價值121.86億元,同比增長5.5%。退保率為1.47%,較2010年同期提高了0.17個百分點。市場份額約34.8%。
中國人壽稱,受諸多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受資本市場波動、上年度股息分配以及公司業務發展影響,償付能力充足率由2010年年底的211.99%降至164.21%。同日,中國人壽通過了發行300億元次級債的議案。
葵花海 20:09:36
平安比人壽激進多了
Bill 20:11:25
首年期交保費較2010年同期增長10.8%。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佔首年期交保費比重由2010年同期的27.09%提升至30.85%
cricket 20:30:22
通脹背景下買十年期以上保險的人不少嘛
海蜇 20:33:53
看看平安就知道差距了 首年期交保費佔首年保費比重,平安是77%
算上個險和銀保,首年期交保費佔首年保費比重,也有56%
Cricket 20:38:11
恩 未來五年相信平安的發展會快過人壽。
海蜇 20:42:10
平安的保費質量更高 期交比例更大 所以新業務價值增速快
Bill 20:44:02
不能這麼簡單看期交的比例的
海蜇 20:44:30
總體上平安的期交比例肯定比人壽高,期交的保單的內含價值通常較高,這都沒說錯吧
trustno1 20:51:55
那是因為08年之前平安沒有作銀保。現在平安不光是靠銀保沖規模,連個險也沖躉交了
海蜇 20:54:18
是啊,所以平安期交佔首年保費的比例下降了 。但是還是遠遠高於人壽 。08年之前也好,之後也好,平安的銀保比例一直相對較低 ,銀保沒啥太好的,渠道費用太高,而且以躉繳保費為主
trustno1 21:13:17
是的,平安最先作銀保2003年,作了100億,然後給砍了,因為內含價值受不了,直到2007年消化了不少高利率保單,然後就開始銀保突飛猛進了
海蜇 21:13:58
銀保貢獻的內含價值低 ,人壽的高利率保單上市之前剝離了 ,但是平安的銀保比例還是一直都很低啊
trustno1 21:14:39
問題是,為何要2008年開始做銀保,這是很關鍵,如果銀保那麼不好,可以一直維持不做麼。再說了,平安要做交叉銷售,銀行裡除了能賣銀保還能幹是麼
海蜇 21:15:44
以後跟深發展做銀保不一樣啊 ,不同於跟別的銀行做銀保
trustno1 21:16:07
有什麼不一樣的
海蜇 21:16:15
合作深度不一樣的 ,一般的銀行人員,由於缺乏足夠的培訓,很難賣掉期交產品
trustno1 21:16:54
問題是你去看李源祥說事麼阿。李源祥說他們在遊說保監會放開銀保限制
海蜇 21:17:21
你說為啥保險公司自己的代理,能賣掉更高比例的期交呢
Trustno1 21:17:50
其交不期交不是合作深度,而是利率問題,只要現在還是負利率,就沒可能作期交。銀行就是一個大買場,所有的金融產品都放一個櫃檯,理財,基金,存款,保險,所有的產品都是同質化競爭,最後都跟5年期存款靠近。這就是為是麼銀保只能買躉交。你做期交是沒有吸引力的
海蜇 21:19:58
以後深發展開始幫平安交叉銷售,我認為可以看到平安的銀保渠道的期交比例提高 ,難道說人們只有到了銀行才意識到現在是負利率? 不到銀行櫃檯人就意識不到現在是負利率?
Bill 21:21:06
平安集團保險業務首席執行官李源祥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銀行渠道銷售保險產品需要專業的營銷員,他們正積極與監管部門溝通,希望放寬保險公司駐點銀行銷售的限制。
海蜇 21:21:52
是啊,就是因為銀行人員賣保險不夠專業 ,所以才只能賣掉一些簡單的躉足產品啊 。怎樣才能變得專業?
trustno1 21:22:35
赫赫,一老頭去銀行櫃檯,問存3萬塊,你跟他說買30年的銀保每年給你6%的利率,還是跟他說買1年的理財產品7%的年華利率,他會買哪個?
海蜇 21:22:47
需要合作的深度,需要培訓 。你想賣保險給他,你也可以不要跟他提高利率的理財產品啊
trustno1 21:23:28
這麼說吧,長期期交險都要賣給年輕人。躉交險只能買給老頭老太。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那個天天往銀行櫃檯跑啊,要是年輕人都還往櫃檯跑,這招商銀行的零售銀行能做起來就奇怪了
Bill 21:23:41
對於CPI不斷上漲的走勢,李源祥認為這對壽險業來說是利好,因為通貨膨脹走高,客戶對保額的需求也會提高,同時,隨著工資收入的上漲,也會推動其在保險方面的投入。
保險業,抗通脹啊
trustno1 21:25:05
國外的銀保,基本上都是理財顧問形式,給你做全方位的保險計劃。問題是,你沒有這種客戶資源
海蜇 21:25:27
呵呵,現在還有第三方理財了
trustno1 21:25:36
年輕人都不去銀行櫃檯,你跟誰作理財顧問阿。剩下的就是天天拿退休金的老頭老太
海蜇 21:26:04
我一個同學,在某個所謂的投資管理公司當副總,董事,我上去他們網站一看,原來是第三方理財
年輕人天天上班,保險代理都見不到年輕人
Bill 21:27:12
t兄有一點說的很對,關鍵是客戶資源
海蜇 21:27:25
難不成年輕人都不買壽險了
trustno1 21:28:19
當年,梁家駒殺停平安的銀保,就是兩點。第一內含價值虧損太厲害,在沒有消化足夠的高利保單之前作銀保很虧,第二點它就是想在平安銀行作高端的理財式銀保。結果他的東西被證明是不成功的。結果梁滿期走人以後,平安2008年把2003年出走到新華泰康的一批銀保老人召回來從新作銀保,新華泰康就是沖銀保躉交,這就是對梁家駒的反動
海蜇 21:30:27
銀保關係中,保險是弱勢的 ,過於依賴銀保,不是長久之計 ,除非是你自己的銀行
依然有機 21:33:01
可是平安的銀保還是佔比最小的啊
Bill 21:36:35
對於銀保關係,保險是弱勢,你指的是什麼?
海蜇 21:36:55
銀行要價高啊,渠道費用 ,留給保險公司的利潤薄
Bill 21:37:30
所以你認為深發展向平安人壽的要價會低很多?
海蜇 21:38:25
不是的
Bill 21:38:33
那是什麼?
依然有機 21:38:43
交叉銷售,利益共享。降低各自的客戶獲取成本和銷售成本
海蜇 21:39:34
深發展和平安合作,合作的深度會很高,深發展的銀行櫃檯銷售保單的能力,可以達到平安保險銷售人員的水平,所以會賣掉更高比例的高利潤期交保單
Bill 21:40:19
深發展的銷售保單能力為何會高於其它銀行?
Sam 21:40:25
銀行費用高,主要高在簡單銀保產品的內含價值低。培訓。平安已經在給深發展支行培訓賣保單了。你保險公司要給其他銀行網點的人培訓賣保單,那個就是做夢了
海蜇 21:41:14
是啊,要給一個銀行的眾多網點做專業的培訓,不容易啊
因為躉交品種的銷售難度低,所以銀行不專業的銀保銷售人員只能賣掉一些躉足保單
Bill 21:41:33
培訓對深發展有利還是對平保有利?
Sam 21:41:41
都有利
Bill 21:42:04
如果對銀行也有利,為啥其它銀行不去培訓自己的人員?
海蜇 21:42:12
如果不是你自己的銀行,根本無法做到好的培訓
牛心熊眼 21:42:31
你不是混業經營,有這種積極性嗎?
Bill 21:42:33
既然可以增加銀行的利潤,為啥其它銀行沒有動力去做?
海蜇 21:42:37
你想想,一家銀行還不止賣一個保險公司的產品了,保險公司都想培訓銀行員工
Sam 21:42:38
他們幹嗎要培訓員工賣保險?賣保險只是產品之一,可能賣基金銀行賺更多呢,他們就會傾向賣基金
海蜇 21:42:56
換了你是銀行員工,讓你參加那麼多培訓,你累不累
Bill 21:43:10
對於深發展來說,賣保險不也是產品之一嗎?
Sam 21:43:17
平安會強迫他們,這個任匯川和馬明哲都說明白了。這年頭,只要有利潤,累算啥?以後深發展營業點的員工都要學會賣各種產品。培訓已經開始了,不是你的主觀意識可以改變的
海蜇 21:45:20
其實你也可以這樣想,深度合作,可能對銀行和保險都是好事,雙贏,但是如果銀行和保險不是一家人,就會整天在那裡算計你拿了多了我拿了少了,互相都不放心,這樣的合作狀態下,不可能有深度的
Sam 21:45:54
平安後援集中就是為了這個。人、財、物的支配權力高度集中在總部,誰都別扯。好好賣好產品收入就會高。人壽是上半年分紅的嗎
Bill 21:47:15
這有啥好計算的呀。市場有均衡價格啊
Sam 21:47:40
如果是的話,淨資產下降還情有可原
Bill 21:47:58
銀保合作本來就是市場化的,有市場價格
海蜇 21:48:29
是啊,那是淺層次的合作,如果你要深層次合作,就要另外談價錢咯
Sam
我只說一點:平安把大部分債券都放在htm
而人壽放在可出售資產~平安以後就可以在深發展裡賣萬能險了,哈哈哈,別的保險公司誰也做不到
Bill 21:50:49
人壽把大部分債券放在可出售資產,所以在加息的時候,要計提減值,直接減少淨資產
平安放在htm,就無所謂了,不需要計提減值
海蜇 21:51:17
看淨資產沒有意思的
Sam 21:51:19
人壽有什麼好的地方嗎,中報裡面
Bill 21:51:30
所以可以看到人壽的償付率降到160%多
海蜇 21:51:32
有亮點 ,人壽的期交首年保費是增加的
Bill 21:52:01
人壽呢,我的看法就是中規中矩。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
Sam 21:52:18
我看到了,我知道人壽今年首年做得還可以,期限好像也有改善
海蜇 21:52:35
是的
Sam 21:52:50
所以說袁力來了還是對路了,不再為了規模來做垃圾銀保
海蜇 21:53:06
但是新業務價值增速還是不如平安
Sam 21:53:14
期限問題吧。平安我問過裡面的人了,今年20年期限的產品提高很多
海蜇 21:54:04
所以說,雖然期交首年保費略有下降,但是期交的保費裡面的結構更長期化了,所以內含價值高 ,是這樣麼
Sam 21:54:16
恩, 是的。這是正確的產品思路,人壽也算走到對的路上來了。我覺得現在這個價格,人壽可以進入關注的股票了。低內含價值低利潤率,欺騙性極高的銀保,只能越做 越爛,不僅害人而且害己,以後銀保一定要注重產品的內含價值,促進整個行業良性發展。像去年那種完全就是惡性競爭。跟03年的車險價格戰沒啥兩樣的,家家公司都在為沖規模大打佣金戰
海蜇 21:57:18
便宜了銀行
Sam 21:57:29
是啊,銀行發財,保險公司倒霉,人壽首年業務做得還可以,比平安好。平安去年基數實在太高了。人壽今年的首年期繳追回來一點,只落後平安1,2個億,去年好像比平安低好幾十個億
海蜇 22:03:03
平安大華放衛星
當然也有例外。
平安大華顯然在市場紛擾之外。這家今年剛成立的新公司發行的第一隻產品,受到集團高度重視。公司為新基金定的目標規模是「50個億」。
這對於同時控股著數家銀行、券商以及資產管理公司的全牌照金融控股集團平安而言,並非誑語。
據悉 8月15日開始發行的平安大華行業先鋒,發行首週募集資金約4億元左右。其中除了託管行中行發行了幾千萬外,三億多的量均來自深發展銀行。
截止今年二季度末,深發展在全國的網點數有296家,覆蓋全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21個。另外,平安銀行在10個主要城市也有76家網點。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從網點情況來看,深發展並不突出,即使相比一些大型城商行也並不佔優勢。但在集團內部通過交叉銷售能強有力地推動這塊業務發展。而平安集團近年來也在致力打造「一個賬戶多種產品」的一站式服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深發展的客戶資源尚未被有效開掘,在基金銷售這塊可以用「白紙」來形容。截止去年末,深發展銀行僅託管了1只基金,而其目前代銷的531只基金也遠低於其他全國性股份制銀行。
以集團之力來助發新基金,平安大華基金公司顯然屬於行業中「顯赫」的另類。
而絕大部分基金公司雖然無法「拼爹」,但在艱難的銷售局面下,也要不遺餘力「拼關係」。
Sam 22:03:57
上回問了下人壽的董秘,這個影響還會持續3年左右
5年前的短期產品集中兌付開始到來,希望人壽以後不要再犯這種錯誤
bill兄,人壽以前那個董事長叫啥來著?我覺得以前那個董事長就是個沽名釣譽之徒,根本不關心公司的長遠利益,就是賠付支出大幅增加
5年前人壽在銀行賣掉很多5年期的銀保產品,來沖規模的,現在開始集中滿期兌付,所以造成業績下滑很大
海蜇 22:06:28
賠付支出不是都已經計提了儲備金的麼
Sam 22:06:31
利潤表裡面就是這麼計的
海蜇 22:07:09
就是說這些五年期的銀保產品實際上是虧錢的?
Sam 22:07:32
這我不知道,反正集中兌付的到來是影響人壽淨利潤的最大原因
海蜇 22:08:03
集中兌付難道就會導致淨利潤下滑?
Sam 22:08:04
雖然說淨利潤對壽險公司意義不大,但是市場看的就是這個,人壽創出歷史新低很難說不是這個原因
海蜇 22:08:10
沒有邏輯關係啊
Bill 22:08:25
sam~集中賠付與利潤沒關係的啊
Sam 22:08:28
是沒邏輯關係,但是市場就是看這個結果,你拿他沒辦法。真有關係的
海蜇 22:08:39
那以後平安的集中賠付期到了,利潤也下降?沒有這個邏輯的啊
Sam 22:08:42
賠付算成本。利潤表真的就是這麼來的
Bill 22:08:45
集中賠付增加,那麼準備金計提也下降
利潤表中 賠付如果增加,那麼計提的準備金就會減少,兩者會抵消啊
Sam 22:09:49
理論上說應該是這樣的,但是淨利潤就是這麼算出來的
Bill 22:10:00
保險的賠付在收到保費的那天就計算好了,計提了準備金。這點,我在2010年的年報就看過了。你沒看到準備金計提的減少。一增一減,抵消了
海蜇 22:10:50
就好像已經計提了壞賬準備,那麼其實在利潤表已經反映過了,真的出現壞賬了,只要相應從壞賬準備裡面核銷,不影響利潤 。反正不該是集中賠付的緣故
哈迪斯 22:15:02
sam兄 雖然我對壽險不怎麼懂 但你在計提準備金這塊 你確實說的不對
是先計提準備金的 而且計提的標準還比較嚴格
Bill 22:17:25
保費收入增加了
賠付支出增加了
而計提的首先責任準備金減少了~
Sam 22:17:51
按照你們說的,賠付準備金如果在算利潤時核銷了
那麼在提準備金時應該也是在利潤裡扣才對,否則只在賠付時核銷,提取時不在利潤裡扣也說不過去,所以這麼算利潤還是有道理的。人家銀行的撥備可是在利潤裡面扣除的
Bill 22:18:55
壽險準備金就是在利潤裡面扣除啊。人壽的壽險準備金一般是保費的90%比例計提
所以,保費增加1元,準備金要計提9毛~9毛要在利潤裡面扣除
Sam 22:19:48
這個是當期的吧?不是累積下來的準備金呀。當期賠付肯定是計入成本了,這個毫無疑問。關鍵準備金是怎麼提的呢
人壽中期的代理人數量增減情況如何?倉位如何?投資收益率如何?我怎麼沒看到啊
trustno1 22:22:50
賠付就是準備金,只是把一欄裡面的數字撥到另外一方面而已
Sam 22:23:08
理論上確實如此。但是算利潤時,就把賠付給減掉了
Bill 22:24:28
( 賠付+退保+提準備金)/保費收入
這樣會不會看的明白些?
本報告期內,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同比下降 4.6%,主要原因是滿期給付釋放準備金所致。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53.html
平安集團對證券公司的角色要求、證券公司本身的行業訴求,以及證券公司內部人的個人利益訴求,三者的碰撞與衝突,在保代離職事件中暴露無遺
在中國平安集團(601318.SH/02318.HK)的大金融棋局中,平安證券的命運正像一枚暫時難以落定的棋子。
8月底,平安證券在深圳舉辦20週年司慶。幾乎與此同時,其投行核心管理團隊多年來第一次出現大震動,包括投行董事總經理龔寒汀在內的數名保薦人代表離職,轉投同城券商華林證券,這令外界震動。
包括平安證券總裁薛榮年在內的數名平安證券人士,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這是一次員工尋找更適合的個人發展平台導致的離職。而平安集團對證券公司的角色要求、證券公司本身的行業訴求,以及證券公司內部人的個人利益訴求,三者的碰撞與衝突,暴露無遺。
2010年,平安證券是中國證券行業的明星。其投行部門共承銷了61個項目,不但把中金公司擠下冠軍寶座,甚至比當年排名第二的中信證券還多 12個項目。但在即將步入2011年時,因承銷勝景山河項目醜聞,平安證券遭遇口誅筆伐。雖然證監會最終審核結果表明,對勝景山河銷售收入造假的指責不成 立,但認定後者在關聯方及客戶信息等的披露上存在重大遺漏。
雖算安全脫身,但平安證券的內外規範調整開始加速。其總部所在地深圳的證監部門,自2011年起在轄區內掀起一輪針對投行業務的整治風暴。而平安集團內部,也開始反思,在業務流程架構、人事和薪酬安排上均做出調整。
在平安集團的保險、銀行和投資「三駕馬車」中,保險一枝獨大,銀行蓄勢待發,惟獨投資板塊中,信託、證券、資管公司的孰重孰輕,內外看法並不一 致。平安集團以保險文化為主導,但證券業促成交易的中介行業特質,與銷售導向、成本核算極其嚴苛的保險業做法迥異,加上受行業監管的限制,證券公司不如信 託公司更為靈活,很難能成為集團發展投資板塊的倚重點。
接近平安證券的人士稱,以平安證券的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而言,對集團的貢獻不足一成。但平安證券的負面新聞,卻對平安的品牌價值造成毀損。
平安集團新聞發言人盛瑞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在平安證券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如何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這行當裡面還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也意味著,平安集團對平安證券最終如何落子,仍面臨調整。
龔寒汀離職
「過去是同事,將來是同行、朋友。」9月7日,平安證券總裁薛榮年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談及愛將即投行部董事總經理龔寒汀的離職時,如此表態。
龔寒汀2000年加盟平安,是平安證券的第一批保薦人代表,任投行董事總經理。此前,她曾是國泰君安投資銀行部項目經理。她和平安證券總經理助理兼投資銀行部行政負責人曾年生,曾是薛榮年的左膀右臂。
在證券行業,人員流動實屬正常。平安證券保薦人近年來也多有流動。但龔寒汀突然離職,並轉投名不見經傳的華林證券,擔任主管投行的副總職務,仍讓業界錯愕。在此之前,包括龔在內的平安證券投行核心團隊,以穩定和不流動聞名。
「過去十年,我的人生中只有『平安』二字。」龔寒汀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訪問時,對平安集團和證券公司亦顯感情深厚。她強調,轉投華林是為 了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發展平台。儘管規模和名氣不足,但目前的華林證券投行部門,人事乾淨簡單,業務「相當於一張白紙」,有足夠的空間令自己「自由作 畫」。而華林「固定收益業務居然做到全國前十,有點出乎意料」。
追隨龔寒汀轉投華林的平安保薦人代表,包括陳新軍、劉哲、張浩淼、李建等人。據接近平安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這些人中,部分是龔本人一手帶出來的,必然隨行;有些則是本來就有換崗的念頭,受她離職衝擊而選擇追隨。
財新《新世紀》記者查閱中國證券業協會資料顯示,過去兩週,由平安證券「轉會」至華林證券的共9人,其中5人是保薦代表。另外,根據上市公司的公告,還有另外4名平安證券的保薦人代表因為工作原因,不再擔任保薦人,包括王會然、方紅華、何書茂、周宇,但去向未知。
這些離職或許與平安證券對投行保薦人的薪酬調整直接相關,即降低保薦人在個體項目上的提成比例。有平安證券的保薦人表示,內部傳聞從明年1月起,「集團要降低投行的獎勵,降幅達30%-50%,保薦津貼從每個月6萬元至每月3萬元,另外提成比例降30%。」
但平安集團一名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所謂「降薪」並不準確,可能實行的是提成和獎金遞延支付。薛榮年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平 安證券的薪酬機制一般每年都會檢視,今年略有調整。以往薪酬的計提是以營業收入為依據,而今年改為以淨利潤為依據,並一再強調平安證券投行部「薪酬總額」 不會改變。
不過,平安證券投行過去一直以中小企業業務為主,業務量大,但是單個項目利潤較少,風險較高。計提依據的調整,顯然更易下調薪酬總額。
但薪酬計算依據的轉變,只是平安證券發展思路改變的一個信號。
內控之變
在度過勝景山河一劫後,與平安證券投行業務高速發展伴生的風險問題,已觸痛平安集團敏感的神經。平安證券試圖低調處之的人事變動問題,更多程度上是平安證券內部變革下的產物。
盛瑞生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坦承,平安集團希望平安證券投行能夠形成穩固和可持續增長的平台,同時又能夠有效地控制風險。當風險控制問題擺上主 要議程,平安證券內部需要作出一系列調整,除上述薪酬制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今年6月將「內控從投行部門中獨立出來」,成為互相獨立的平行單位,將質控、 內審和項目組有效隔離。出身保薦人的平安集團原證券事務代表周強回歸平安證券,擔任總裁助理,負責內控。
投行一般的內核流程,是由項目組向獨立的質量控制部門提出內部審核申請,質控部做內核預審並向項目組提出修訂意見,收集回覆,再提交內核委員會對項目進行最後的內部評審。
過去平安證券的內部質控隸屬於投行部門,且三分之二的質控和內核人員來自投行核心業務骨幹。僅在項目利益衝突時,有一定的迴避安排,比如「北京區域的項目,內核人員選自深圳、上海的投行部門」。龔寒汀離職前,即在投行部門多年從事內審。
這種安排使平安證券在保薦和承銷IPO項目時,形同一條效率極高的流水線,項目周轉速度明顯快於對手,但風險也不言而喻。平安證券董事長楊宇翔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投行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需要更合理的制衡機制,前中後台相互之間有支持也要有制約。
「目前內控部門約20多人,包括從投行部門轉過來一部分員工。有三分之二的內審委員會成員來自外部,比如會計師和律師等。」薛榮年說。內審委員 會14名成員,形成輪動的兩個小組,負責所有項目的內部審核。而內控部門的人員,在激勵機制上與投行部門的項目利益分離,與公司整體效益掛鉤,以激勵內控 人員對不合格項目說「不」。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證券的內部變革也有著外部因素。其所在地深圳,聚集了國內最龐大的保薦機構群體,融資量佔到全國市場的48%。類似勝景山河事件等問題的爆發,令深圳證監局對機構整改的迫切需求加劇。
2010年底,深圳證監局決定用一年的時間,在轄區內推行「投行業務專項治理活動」,發動深圳券商投行部全面自查,從項目組到部門到公司上下檢 討。雖然事先明確「受教育,建機制,不處罰」,但證監局不時突擊調查、現場檢查,區內券商也不免「雞飛狗跳」。「國信證券光自查小組就100多人,把整個 公司都發動起來了。」接近深圳證監局的內部人士透露。
這個史無前例的活動受到證監會的高度重視,並要求會計部、發行部配合。「如果深圳券商的投行業務、保薦業務能夠上檔次,更盡職、盡責、到位,對整個國內新上市公司質量有很大的影響。」證監會內部知情人士表示。
由此,內核流程相對延長,項目周轉速度或將放緩。對此,平安證券董事長楊宇翔表示,業務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公司「從效率第一」轉為「更多地注重業務的內在品質」,另外「整個市場的節奏實際上也在放慢」。
而對於長期處於「354」(即三人幹五人的活領四人的工資)文化背景下的平安保薦人代表來說,內外調整壓力下,短期利益受波及,而對個體發展平台的重新審視顯得尤為必要。
被約束的平台
相對平安證券目前接近400人的投行團隊,保薦代理人達80多名,龔寒汀等人的去職並不動搖平安證券投行業務的根本。截至目前,平安證券的保薦項目承銷家數和承銷收入仍居行業之首。其經紀業務排名,也已從20名之外上升到第11名。
但在全力推動「單一客戶」的服務理念的平安集團內部,平安證券的地位是另一番情景。2010年,平安集團盈利179億元,而平安證券的淨利潤不足16億元,貢獻有限。
「在集團看來,平安證券不發展也行,發展慢了也行,就是不要再損害平安的品牌了。」接近平安集團的人士透露。在單一客戶的服務理念下,平安任何 一家子公司和集團的品牌聲譽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損害品牌,集團股東不滿意,董事會也覺得不勝其煩。」上述人士稱。盛瑞生也承認,平安證券的內 部改革確實考慮了「品牌」因素。
平安集團素以強勢控制著稱。無論是戰略制定還是資源支持,子公司都有賴於集團的首肯。薛榮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證券公司的人事、財務、品牌、行政等部門,均直接對集團的對應部門負責。有內部人士表示:「子公司的公章都在集團。」
在一系列調整之後,有平安證券員工表示,集團對於惹麻煩而利潤貢獻不大的平安證券,有短期內限制發展的意思。而資本金的約束成為口實之一。
在平安集團框架內,全資子公司平安證券的資本金補充,幾乎全部依賴集團投入。但數年來,未見集團增加投入,這使平安證券在營業網點佈局、自營業 務、創新業務發展等方面受到硬性限制。眼見許多尚不及自己有優勢的券商紛紛上市融資、充實資本金、激勵員工,平安證券內部亦難免有唏噓之聲。
但目前階段,證券公司確實不是平安集團的發展重點。盛瑞生表示,集團對資本金投入的原則是,只要子公司在市場上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並且能夠 帶來符合集團價值目標的投資回報,集團「資本投資是不會猶豫的」。而對平安證券的看法則是「這兩年並不缺錢」,因此集團「不會給放太多的錢」,尤其投行業 務本身資本需求有限,「就是個中間業務」。
因此,平安證券之前主要大力發展對資本金要求不高的投行業務,並取得巨大成就。但在「顧全大局」的思路下,此次內部調整除了規範流程和管理,也相當於再次重申,證券公司及其員工只能在「集團的框架內行事」,這也是保薦人代表最深刻的擔憂。
就人才而言,投行一枝獨大和集團審慎控制風格,使大量像龔寒汀這樣「成長起來」的保代,很快上升到在平安的職業天花板,面臨新的出路選擇。
在集團利益、子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之間的博弈上,龔寒汀不會是第一個或最後一個選擇退場免戰者。在平安集團史上,這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就在不遠處,平安集團剛剛控股的深圳發展銀行(000001.SZ),亦有不少中高層員工紛紛離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51fbf0100lm4i.html
股東人數的變化:
2007年4季度,A股股東總數178961
2008年1季度,368464;2008年2季度,341537,2008年3季度,379182,2008年4季度,323563
2009年1季度,289170,2009年2季度,265807,2009年3季度,280728,2009年4季度,352043
2010年1季度,378715,2010年2季度,337969,2010年3季度310977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1/1326825.html
寧願犧牲兩年6%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兌損失,也想分享臉譜(Facebook)100億美元的上市募資盛宴。」施建榮(化名)的腦海裡,第一次出現上述念想。
年初,他收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新年賀禮:來自中國平安信託的「QDII股權掛鉤結構性產品-臉譜(Facebook)未上市股權」募資資料(下稱「募資資料」)。這令他與這家全球最大社交網站IPO的距離無限接近,儘管這款QDII信託產品的募資時間,可能會被放在春節後。
記者瞭解到,或是高盛(Goldman Sachs)的「慷慨」,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Facebook上市盛宴,儘管其背後是高盛投資銀行圍繞Facebook上市開展的種種套利魔方。對於施 建榮等國內高端投資客與平安信託而言,首度試水QDII渠道的海外PE投資,征途依然如謎般神秘而新鮮。
「魔鬼」藏在細節
施建榮從未幻想過自己有機會成為 Facebook的股東,蒼天卻偏偏掉下了一塊「餡餅」。
元旦期間,他收到一份來自中國平安信託的「QDII股權掛鉤結構性產品-臉譜(Facebook)未上市股權」募資資料,讓他有機會參與這場估值高達千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社交網站公司IPO盛宴。
只是,借道平安信託變身為 Facebook的股東,絕非易事。
「聽說這款QDII信託產品總募資額只有2400萬美元(約合1.5億元人民幣),按照最低投資額50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美元計算,最多30位中國買家能幸運成為Facebook股東。」施建榮的語氣略帶幾分唏噓,儘管募資資料沒有給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
欲首次借道QDII涉足海外PE投資的施建榮,也揣著某些待解疑團。
平安信託發行的這一集合信託產品,通過QDII渠道投資由高盛發行的一款掛鉤Facebook未上市股權結構性票據。目前,QDII產品存續期限暫 定為兩年(包括Facebook的上市計劃及上市後的鎖定期,但存續期間不得贖回),一旦Facebook上市,上述結構性票據將自動轉為100%參與 Facebook股價波動的業績掛鉤票據,只要股票鎖定期滿後,投資者可委託平安信託在公開市場掛牌拋售。假如兩年到期後Facebook仍未上市,產品 將自動延期。
2011年1月高盛成為Facebook股東後,後者股東數量已超過500位,按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規定,一家擁有超過500位股東 的公司必須在第二年第一季度公開財務報表,即Facebook必須在2012年4月底前公開相關財務信息。而產品募資資料用大篇幅介紹多家歐美大型投行預 測Facebook將在今年4-6月實現IPO,且募資額高達100億美元,公司估值則一舉超過1000億美元,這讓施建榮感覺Facebook上市已劍 在弦上,「如果Facebook被迫需要公開財務報表,IPO融資也變得水到渠成。」
同行業的互聯網公司IPO表現,也給他送來無限想像空間。2011年5月完成IPO的全球最大商業社交網站Linkedin在首日股價較發行價上漲109%,截至去年12月平均股價仍在73.2美元徘徊,較發行價45美元高出28.2美元。
只是,500萬人民幣所能換到的Facebook股權,並不多。
記者多方瞭解到,對Facebook未上市股權的收購價或將定在30美元-34美元,這主要是參考去年9月在美國私人股票交易市場 SharesPost結束的一場Facebook股票拍賣交易,最終的成交價定在33美元/股。500萬人民幣投資(約合80萬美元)所對應的 Facebook股票認購量,在2.5萬股上下。
一位接近平安信託的人士透露,目前相關QDII信託產品條款可能隨著內地QDII監管條例及Facebook方面的授權變化有所調整,最終定價區間還將隨行就市,在產品開始募集時才能確定。
對於平安信託而言,即將發行國內首個通過QDII渠道參與海外PE投資的集合信託產品,其風險控制能力同樣迎來挑戰。
在涉及產品結構條款方面,平安信託處處強調「投資風險」。例如,一旦Facebook尚未上市,國內投資者可能無法得到公開的公司財務報告以評估項 目投資風險;即使Facebook確定上市,資本市場瞬息萬變仍會令其上市時間充滿變數,引發QDII信託計劃的退出風險;即便成功上市,也不能排除成交 量低迷導致QDII信託計劃投資者在約定時間無法套現所有股票,並產生流動性風險;還有就是Facebook股價大幅波動,及人民幣升值所衍生的匯兌損失 等。
讓施建榮感到疑惑的,卻是某些條款細節似乎存在難言之隱。如QDII信託產品規定Facebook股票拋售價格暫定為投資者委託後連續5天的收盤價平均價格,且退出計劃需由Facebook方面確認。
「為何信託計劃投資人何時決定拋售,要得到別人的認可?2.5萬股的拋售量並不大,但為何卻要按照連續5天交易收盤價決定?」施建榮很疑惑。
儘管他通過某些投行朋友得到的回覆是,美國採取做市商制度,撮合交易均由做市商撮合,所以股票套現時機與價格,都要考慮不同交易日的做市商撮合交易成交量,及相應報價能否得到匹配的購買量。然而,多年投資經歷的直覺讓他產生一絲不安畢竟,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
高盛慷慨售股?
施建榮心裡的「魔鬼」,是當Facebook上市只差臨門一腳時,是哪家機構通過平安信託QDII股權掛鉤結構性產品拋售Facebook部分股權。
記者多方瞭解到,此次出售Facebook股權的,主要是一家海外投資銀行。
目前Facebook的股權結構裡,高盛是其最大的投資銀行股東。去年1月,高盛自營部門向Facebook投資4.5億美元(佔股 0.8%),並向其海外客戶(非美國客戶)發行一款特別投資工具,募資14億美元投資Facebook的2%股權,這筆投資一度將Facebook估值提 高至500億美元。
只是,是次高盛所售Facebook股權(將這部分股權打包成結構性票據產品通過平安信託出售給國內高端投資者),是來自高盛自營部門的投資,還是其海外客戶委託高盛協助出售,還是未知數。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信託在收到國內投資人的出資規模後,將統計總規模並積極尋求匹配的出售方,如果需要向多位賣家購買Facebook相應股權,成本價則可能通過平均成本法確定。
「這意味著平安信託QDII產品所購買的Facebook未上市股權,可能來自高盛自營部門及海外客戶。」一家美國投資銀行人士透露。
記者致電高盛中國相關人士,對方以這筆交易主要由高盛總部操作為由,不予置評。
目前,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全球大型投行爭搶Facebook上市的主承銷商資格,而高盛如果身兼Facebook的股東與主承銷商雙重身份,容易讓投資機構擔心其作為承銷商給出Facebook的上市高估值,是否為自營部門高價套現「做鋪墊」。
「高盛內部的確存在很大的壓力,需要先撇清它和Facebook的股東關係,避免在IPO承銷陷入內幕交易的懷疑。」上述投資銀行人士解釋說。
不過,即使高盛自營部門「被迫」出售Facebook股權,也已收穫頗豐。在高盛集團以Facebook值500億美元估值投資4.5億美元的 9個月後,SharesPost的一場Facebook股票拍賣成交價定在33美元/股,對應Facebook估值高達825億美元,即高盛自營部門9個 月的投資浮盈超65%,達約2.925億美元。
「如果高盛爭得主承銷商資格,佣金收入同樣可觀。」上述投資銀行人士透露,按照投行對大規模IPO交易的平均佣金收費比例2.2%測算,若以Facebook上市募資額高達100億美元為基準,主承銷商的佣金收入高達2.2億美元。
只是,Facebook的股權並未直接出售給平安信託QDII信託產品持有人。募資資料介紹,QDII信託計劃通過持有海外投行發行的結構性票據,達到間接持有Facebook股權的目的;一旦Facebook上市,持有人仍將顯示為上述海外投行。
巧合的是,這一代持做法,高盛曾在去年1月如法炮製。當時高盛通過發行一款特別投資工具,向海外客戶(美國以外的客戶)兜售Facebook股權並 設定某些苛刻條款,如高盛有權在不通知客戶的情況下,通過對沖或出售等形式減持Facebook股票;而通過特別投資工具投資Facebook股權的海外 客戶在出售Facebook股權時則面臨嚴格限制。
「設定嚴格限制的目的,就是將海外客戶群設定為單一股東(或一致行動人),以避免Facebook忽然增加上百位海外股東,進而必須遵循按SEC要求公開財務數據。」前述投行人士解釋說。
在平安信託掛鉤Facebook未上市股權的QDII信託產品募資資料裡,類似項目退出被限制的條款同樣若隱若現。如,產品所購買的 Facebook相應股權,需要Facebook方面授權;股權具體退出計劃由Facebook方面確定,一般市場慣例為6-12個月;產品所購 Facebook相應股權,交由海外投行管理。
高盛中國相關人士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沒有回應上述條款的設立,是否為了規避Facebook在上市前股東數量突增的問題。
實際上,高盛在設定投資者項目退出苛刻條款的同時,佣金收入則相當豐厚。同樣以去年1月產品為例,高盛除收取0.5%承諾費和4%申購費,當海外投資者套現時,還要向其繳納5%投資收益。
但收費條款並未出現在平安信託產品募資資料中,僅提及目前國內投資者購買這一產品的主要稅負支出,為承擔10%利息稅,並免繳資本利得稅。
「這可能是因為投行將上述結構性票據發行地設在開曼群島等避稅天堂,以避開美國證券交易的相關稅收規定。」前述投資銀行人士透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bn.html
評論:就像茅台成為但斌的標籤一樣,平安已經成為李馳的標籤了,40元的平安可以投資,李馳說了3年了。
1.對中國保險行業最看好 最擔心平安投資下一個富通
提問:能談談現在是買招行還是平安,那個好?
李馳:你買哪個都比我買得便宜並買的遲,反正比我買得都便宜。至於哪個更好,我知道了就不會買不好的了。
提問:最擔心中國平安出什麼問題?
李馳:擔心它在平安大廈封頂與股市在8000到1萬點的時候頭腦發熱,再投資下一個富通。
提問:你對平安收購深發展怎麼看?深發展的質地,你認可嗎?
李馳:我對那家銀行的服務都有些意見,但有意見說明它們有提升空間。
提問:如何看待目前中國保險股的投資價值,內含價值比率都在歷史低點了,但是地方債,股市下跌保費收入放緩等問題困擾著投資者,請問它們的股價已經反映了最壞的情況嗎?
李馳:我認為是基本反映了。
提問:金融版塊中銀行、保險、證券,你更看好哪一個?說說原因吧!
李馳:我對未來中國的真正的保險行業最為看好。 養兒防老是靠不注的,普通老百姓必須靠社保+商業保險來養老。
2.現在「賣出銀行股」很可能是高買低賣的決定
提問:為什麼您覺得目前「賣出銀行股」是個錯誤的決定?
李馳:因為這個決定很可能是個高買低賣的決定。
提問:除去市盈率的低估不談,您覺得銀行股的長期成長速度,會趕不上消費,醫藥類嗎?
李馳:銀行內短期的成長速度一直不比其他差,我不明白人們為什麼熱衷於其他而偏偏要放棄最確定的金融。
提問:請問李總關於銀行股,投資者擔心的是表外資產問題,也就是境外看空者所說的影子銀行問題,這些問題使得銀行不論這幾年交出怎樣的靚麗業績在資本 市場上也都沒得到正面反映。另外這些銀行還不斷融資,更讓人懷疑,你這麼的盈利能力,還總融資幹嘛,悲觀者更認為就是虧多少融多少,請問李總如何看待?
李馳:明顯用錢生錢好賺錢的時候,股本融資又沒有明顯攤薄每股盈利的時期,為什麼老股東不支持融資。難到大家都希望在萬科07年那時候的股價去參加增發或配股。 聞增資色變是得了災後恐懼症。
提問:如果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經濟硬著陸,您認為中國銀行業受的將是皮外傷還是傷筋動骨?我不怎麼相信所謂的各類壓力測試。
李馳:不相信可以不買任何股票。如果你空倉,你已經是贏在起跑線上了。
提問:您認為在投資邏輯上可以看空房產的同時看多金融股嗎?
李馳:銀行不是一條腿走路。 銀行是平台,賣什麼產品都是賣。 地產也不是想像得那麼壞。
提問:今天A股大漲,你認為目前而今眼目下,招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哪家銀行?
李馳:目前銀行的競爭還遠不激烈。大家都有飯吃的好日子還有幾年。
提問:民生銀行衝勁十足,超越招商銀行指日可待,那民生銀行會在超越招商銀行之前發生撞車事故嗎?
李馳:它們目前遠遠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提問:請問您對浦發銀行怎麼看?看好它搞移動支付嗎?
李馳:目前對金融板塊都有信心。
3.看好安踏 李寧已是過去時 便宜的361也喜歡
提問:請問你如何看李寧這家公司?
李馳:過去時,新的看安踏。
提問:特步,360的估值比安踏要便宜一半,產品定位也更多在在成長高的二三線城市,為行業第一的地位就要付這麼大的溢價給安踏嗎?
李馳:香港市場或國家市場確實對第一給了溢價。便宜的361我也喜歡。
提問:您對銀行地產保險的看法我都認同,唯獨蒙牛不能認同,感覺是否有點注重了財務而忽略了產品本身,固然還原奶易保存適合長途運輸、利潤高。但如果 信譽危機真的生效大眾不再消費蒙牛又或者人均奶製品消費水平提高,能達到消費屋狀鮮奶的水準,又或者人們觀念轉變和國際接軌,鮮奶消費佔據大比例,而去選 擇便宜的袋裝巴氏鮮奶呢?這三種情況任何一種生效,蒙牛過去優秀的財務以及現在的價內價格在未來都會變成平庸的財務和價外的價格。
李馳:我的話糙,當使壞能賺錢容易時,道德退居第二,賺錢排到第一;當使壞會損壞股東的利益時,企業自然就必須做市場接受的正確的事。 給目前的國內大品牌企業些時間,它們會走上正規的。
提問:是否關注過類似格力電器、三一重工等製造升級後有可能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的中國製造業龍頭們呢?對他們怎麼看?
李馳:大家都看好的東西,已經沒有了超級收益。 真正有水平的是在6-10年前發現了它們並重倉。
提問:如何看待環保行業的機會?你認同A股市場是政策市的判斷嗎?
李馳:什麼行業都有機會、當然包含環保行業。 A股對許多股票還是半空。但對大股票,近底部了。
4.H股金融股比A股貴 2012投資策略以防守為核心
提問:A股和H股對同一銀行股的估值有差異,可以挑便宜的那個買麼?
李馳:要買肯定買A股的金融。
提問:是因為A股高估的時候估得比H股高嗎?
李馳:H股金融股比A股貴啊
提問:之前看到你預測「中國股市六年內能到10000點」,聽起來比較讓人吃驚,請問這個預測的背後邏輯是怎樣的?
李馳:邏輯是GDP不退到5%,股市不關門。否則大股票的盈利5年番一倍是有保障的。如果熱鬧一點它們的估值也翻倍,就離萬點不遠了。
提問:請問李老師,10年你投資業績
李馳:虧損啊。
提問:能否分享下你2012年的投資策略?
李馳:防守為核心。
提問:同威還有PE基金嗎?現在的PE是不是有點傻,二級市場都比一級市場便宜了,為什麼PE不直接在二級市場買?
李馳:對,二級是便宜了。 目前和以後的PE永遠是沙裡淘金。
提問:你曾概括自己十多年的投資經歷:冷清時,買是對,不買也對,但賣是錯;熱鬧時,賣是對,不賣也對,買是錯。請問你認為目前是A股「最冷清時」嗎?那麼「熱鬧時」大概何時能到來?
李馳:絕對是冷清時期。熱鬧時期何時來天曉得。
5.價值被低估時間一般不超過5-6年
提問:以您的經驗,價值被低估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多少年?
李馳:5、6年吧,但股市不是講舊經驗的地方,每一次它的低估外形與時間都高度不一樣。
提問:你認為在發審制管束下的A股市場適合價值投資嗎?在如今的市況下你怎麼看待發新股擴容問題?
李馳:我不管我不買的股票上市第一天或今天是否高估。 如果你已經結婚,你是否關心是否需要馬上離了再結一次?
提問:我的資金量較小,耐不住寂寞的時候,或者融資期限的需要,在你選中的幾個標的之間對倒操作,有多大可能增加收益,還得面臨哪些風險?
李馳:O是可能性,結果是負收益。
提問:融資比例太高的話容易招致洗倉,完全不參與融資也不夠好玩,請問您認為的最佳融資比例是多少?
李馳:巴菲特的操作是長期錢越多越好,短期錢根本不要。
提問:雪球網友葉為王認為「巴菲特不是誰都能學得來」,原因有三:1)巴菲特所拿到的入股條件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2)巴菲特能得到是信息不是一般人 能拿到的;3)巴菲特的投資往往是超長週期的投資,他可以忍受數年的虧損,並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請問你怎麼看這個判斷?
李馳:完全不同意,絕對不同意。 只是大家沒有明白投資的精髓,以為一買就漲才對。
提問:在你的投資生涯中,有沒有曾經懷疑過自己的投資決策,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李馳:有。動搖了,就是成了斬倉的股票。
提問:城商行改制,積極推進上市,今明兩年會形成上市高潮嗎?
李馳:完全可能。
(雪球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雪球)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13/100348437_all.html#page2
平安證券投行部門幾個月來的動盪,來至高潮。2012年的前夕,主持投行業務的平安證券總經理薛榮年宣佈辭職。
消息突然,但並不意外。在投行業界看來,在這個流動性強、週期性強的行業,薛氏尋求新機會本屬平常。而在處於多事之秋的平安證券,薛榮年辭職亦早有跡象。
就在薛榮年辭職的一個月前,證監會對平安證券在勝景山河項目中的失職行為最終開出罰單,撤銷保薦代表人林輝、周凌云的保薦代表人資格。而此前, 中國平安集團(601318.SH/02318.HK)也開始對平安證券進行一系列制度和流程上的調整,以圖規範投行業務和降低風險。
2011年8月底,多年來在薛的治下異常穩定的平安證券投行核心管理團隊,第一次出現大震動,包括投行董事總經理龔寒汀在內的數名保薦人代表離 職,轉投同城券商華林證券,令外界嘩然。彼時,已有猜測,薛榮年將步龔寒汀等後塵離開平安證券。外界並不知曉的是,在最終宣佈辭職之前,薛榮年已有一段時 間不再主管平安證券的投行業務了。
眼下,薛榮年回到安徽老家,休息和等待工作交接完成。他的下一步仍不得而知,而人事變遷之後的平安證券,新一頁則已經翻開。
平安11年
2010年元旦,薛榮年前一天從上海經江蘇看一個企業,凌晨到合肥,中午在家吃飯,晚上陪客戶吃飯; 2011年元旦,他前一天從上海經江蘇看一個企業,到合肥,中午在家吃飯,晚上陪領導們吃飯; 2012年元旦,前一天從北京回到合肥,中午在家吃飯,晚上陪客戶和朋友吃飯。
「三年的軌跡是如此的相像!」薛榮年在微博上發出感慨。這也大致勾勒出其投行生涯的基本狀態。
2000年,薛榮年辭別安徽信託投資公司,來到平安證券,從投行部上海區域總部的一名副總經理,經過步步陞遷,歷任投行部總經理、證券公司副總經理,並在2008年起正式升任平安證券總經理,主管平安證券投行業務。
與薛榮年共事多年的一位前同事評價說,他善於抓住市場的重大變化,在剛現出苗頭的時候,就能提前考慮,並做出策略的部署。
薛榮年曾提及,2000年時,中國投行的格局是三種模式分立,其中中金、中信立足大型國企、H股,海通、國泰君安、光大主要做中型國企、再融 資,而國信、廣發、聯合等券商則以中小企業IPO為主。而基於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大批民營企業的崛起,平安證券投行業務應「立足於中小民營企業 IPO,與客戶共同成長」。
而當時,證券發行的「指標制」和「通道制」嚴重制約著投行的發展,平安證券難以異軍突起。薛榮年認為,直到2004年保薦制的實施,才為平安證 券投行的快速發展解除了最後的枷鎖。隨著創業板在2009年最終推出,平安證券在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中的「積累」獲得釋放,迅速成為投行最大贏家。
平安證券近年正是以投行業務一枝獨秀。2006年以前,其承銷企業數量還一直在四五家上下徘徊,2007年升至23家,2008年是20 家,2009年32家,2010年更上升至61家,不但把中金公司擠下承銷冠軍寶座,甚至比當年排名第二的中信證券還多12個項目。據 ChinaVenture數據,2011年平安證券主承銷金額達到297.95億元,行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信證券的323.43億元。而從主承銷企業數 量排名來看,平安證券仍以34家居第一。
「從單個項目而言,很難看出薛榮年有什麼特別之處。」競爭對手廣發證券一名投行人士向財新《新世紀》指出,但他對薛榮年帶領團隊,使平安證券的承銷數量和收入數年來「始終保持在第一、第二位」表示欽佩。
保薦折戟
成敗蕭何。投行業績矚目的同時,平安證券的保薦手法也備受質疑。
平安證券投行部門的一名負責人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平安證券在保薦和承銷IPO項目時,「就像一個流水線一樣」,效率極高,項目周轉速 度明顯快於對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的實際操作中,三分之二的質控和內核人員仍來自投行核心業務骨幹,只是在有項目利益衝突時,必須作出一定的迴避安排。
這種激進的內控安排帶來負面效應。2010年12月,平安證券保薦的企業勝景山河在掛牌上市前夜被曝信息披露不實等情況,被監管緊急叫停,並介 入調查。2011年11月,因此事件,證監會對平安證券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對其保薦代表人林輝、周凌云採取撤銷保薦代表人資格的監管措施,這也被 認為證監會對此類事件開出的「最嚴的罰單」。
勝景山河事件後,平安集團強勢介入,開始對投行部門的流程、制度進行重新設計和梳理。其中之一是加強了問責,將獎金激勵跟項目風險程度相掛鉤,「如果保薦人項目出現瑕疵,對提成有明顯影響。」平安證券相關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
而在組織架構安排上,出身保薦人的平安集團原證券事物代表周強回歸平安證券,擔任總裁助理,負責內控。內控部門從投行部門中獨立出來,成為互相獨立的平行單位。
在此期間,薛榮年對外一直表現出與平安集團的高度一致,也從未承認事件對其個人的衝擊。一名熟悉薛榮年的投行人士說:「他是一個適合做領導的 人。具有領袖氣質,很務實,想法很多,善於跟各種各樣的人學習,也很願意跟下面的人打交道。」而且,即使是在不順心的時候,薛榮年也不會很消沉,在失誤的 時候,善於反思。
微妙的分歧
在辭職前,薛榮年還在努力嘗試勾勒平安證券投行業務新的未來。
他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受經濟發展週期及行業競爭壓力的影響,傳統單一依靠中小企業IPO業務可能面臨「天花板」瓶頸。而依託平安集團綜合金融優 勢以及平安投行品牌和眾多忠誠客戶,平安證券投行部門可致力於構建IPO、再融資及併購、PE三分天下的業務格局,打造平安證券投行區別於其他投行的核心 競爭力。
不過,平安證券相關人士認為,平安集團對平安證券的設想是綜合性的主流券商,不能單一突出其投行業務。「之前,平安投行很強,但太強也說明佔了公司很多資源」。
薛榮年在2011年9月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往後十年二十年,中國能做老大的只有平安證券,不僅是投行業務,而且是綜合性 的,包括經紀和資產管理業務。但他亦明確表示,就目前而言,平安證券定位於中小民營企業的IPO模式,不應懷疑,甚至「可能會非常必要」。
不過,平安集團2011年對平安證券的「整改」,內核流程可能相對延長,其項目周轉速度或將由此放緩。對此,平安證券董事長楊宇翔表示,這是業 務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公司「從效率第一」轉為「更多地注重業務的內在品質」,同時外部「整個市場的節奏實際上也在放慢」。而這與薛榮年團隊過往的「作戰 優勢」相悖。
2011年8月,包括投行董事總經理龔寒汀在內的數名保薦人代表轉投同城券商華林證券。薛一手打造的投行團隊初現動盪。
2011年9月下旬,同城券商招商證券總裁楊鶤和主管投行的常務副總裁余維佳雙雙離職,業內皆以二者理念不能統一為信。薛榮年通過微博發出「兔死狐悲」的感嘆。11月19日,他的一個客戶透露「長思、快決、不回頭」的做事原則,對薛榮年也有所啟發。
一個月多後,薛榮年選擇離開平安。「2000至2012年,一個輪迴,從30多年的青年人,到步入奔五的中年,有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沮喪。」46歲的薛榮年意識到自己「從終點駛回起點」。並自我期待,下一個12年,「努力、努力、再努力!」
薛榮年離職後,平安證券現任副總經理何善文將出任總經理。何善文為中國香港籍,曾任職花旗、匯豐等國際銀行,於2008年10月加盟平安證券。 由於何善文沒有投行工作經歷,業內多相信,平安證券投行業務應該是由董事長楊宇翔親管。楊宇翔出身於中信證券投行部門,在外界的分析中,平安證券投行業務 或會整合集團資源,增加大客戶比重,一改面貌。
薛榮年
1965年出生,曾任安徽信託投資公司綜合計劃部副總經理、投資部總經理。2000年加盟平安 證券,歷任投行事業部總經理、公司副經理等,並於2008年正式任平安證券總經理,主管投行業務。他曾擔任中國證券業協會投行委員會委員、中國證監會第四 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深交所第二屆中小企業培育發展委員會委員等。
更正:剛才有網友提出分紅沒有計算,這確實是個較大的失誤。我再把平安歷年分紅進行了計算,從2005年開始平安每年都進行了分紅,2005-2011年每年分紅金額為稅前8.67億、19.82億、30.85億、51.42億、11.02億、34.4億、 43.54億元。由於分紅再投的收益不好計算,我們還是按照分紅後第二年開始取得10%的復合收益,所有分紅扣掉10%的稅後,累計到2011年就是 230億元,加上上面的209億元,共計439億元,是2003年152億元的2.89倍,年復合收益率達到了14.2%。但是由於募集資金的收益率是按 照10%計算的,募集資金按10%的收益累計到2011年有1089億之多,而原始資本金累計到2011年是439億元,所以估計公司創造的整體收益率仍 然低於11.5%。不過平安沒有上文中說得那麼糟糕,向各位朋友致歉!
定位於綜合金融服務集團的中國平安為完成其銀行業務的佈局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雙方最終交易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是A股市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金融
併購案。這次合併催生出一個總資產超過2萬億元的金融控股公司,合併後的平安銀行總資產超過1.2萬億元,與華夏銀行規模相當。在國內銀行中的排名仍然在
10名開外。
此次併購最令人期待的是,兩行在業務類型、客戶資源、網點佈局和降低成本上可能獲得的協同效應。憑藉保險業務的快速增長,中國平安在零售業務領域擁有
7000萬個人客戶,銷售團隊超過50萬人,這可以為信用卡業務和吸納存款提供資源。深發展則可以為平安增添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業務。
新平安銀行在27個主要城市擁有402個網點,完整覆蓋東部沿海地區。但對於將戰略核心定位於零售金融業務的中國平安來說,進一步擴大網店數量仍然是一個挑戰。
2005年加盟中國平安負責銀行業務,現擔任深發展行長的理查德·傑克遜在這方面也是個行家。在花旗銀行任職期間,他曾把花旗銀行在匈牙利的業務從一家網點發展為第五大全國性銀行,將在韓國的19個網點擴大至250個。
他認為中國零售金融業務將迎來十年黃金期。伴隨著個人財富的增長,人們希望保值增值,這將帶來零售金融業務的巨大需求,也為中國平安整合保險、銀行和投資業務,形成綜合金融平台帶來發展機會。
按照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的設想,未來中國平安的前端銷售人員將統一為平安客戶經理,保險、銀行、投資將成為均衡發展的三大業務。而目前平安的保險業務的利潤在這三塊業務中佔到59%。
併購深發展或許可以讓中國平安在銀行業務上的併購步伐暫時停止。從2003年開始,中國平安通過兩次收購,完成了旗下銀行業務的單一品牌整合。先是與
匯豐聯合收購福建亞洲銀行,將其更名為平安銀行。2005年,中國平安再斥資49億元收購了深圳市商業銀行89.24%的股份。2007年,深圳市商業銀
行合併吸收平安銀行,後更名為深圳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這筆交易看上去前景不錯,不過和此前一樣,中國平安將再次面臨整合問題。深圳市商業銀行與「平安銀行」的整合花了三年時間,預計此次整合花費的時間會更久。
理查德·傑克遜也提到,在經歷了股東更換、管理團隊更換之後,新銀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業務整合,包括硬件、人員和資金交易系統等。「可能要在5年後,才能評判這起併購案是否成功。合併本身只是開始,發展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