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廷攬車界黃金三人組挑戰百年產業 谷歌自駕車新夥伴讓汽車業害怕

2015-09-28  TWM

傳統車廠過去都把谷歌自駕車當笑話,認為還不成氣候;沒想到,這次谷歌玩真的,廷攬車界老將柯拉契,誓將自駕車商品化,還準備大搶供應鏈夥伴及人才庫,顛覆汽車產業。

譯者·連育德

身為搜尋引擎龍頭的谷歌,去年正武公布自動駕駛車原型之前,曾向數家汽車大廠說明研發概念。有一家以上車廠表示合作意願,卻發現谷歌雖然握有可能撼動產業的技術,卻完全沒有商品化計畫,大感不可思議。

這一年來,各家車廠對谷歌自駕車不無顧慮,但多少存有看笑話的心態,覺得它不成氣候。怎知谷歌九月十四日投下震撼彈,公布延攬車界老將柯拉契(John Krafcik)加入團隊,讓各車廠恐怕再也笑不出來了——柯拉契原為購車網站TrueCar總裁,更曾是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執行長。日前正好適逢法蘭克 福車展,各車廠紛紛推出功能炫目卻略嫌保守的新車,谷歌這步人事棋無疑在表態:矽谷在汽車產業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

汽車產業的每個環節,柯拉契幾乎都有豐富經驗。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時,他專研「精實生產」之道;在通用(GM)與豐田合資的新聯合汽車製造廠(Nummi) 擔任生產工程師;擔任福特汽車的產品規畫師;帶領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擺脫低檔品牌形象,躍升主流車款;在TrueCar則專注汽車零售領域。

谷歌汽車(Google Auto) 團隊除了他之外,還有前波音與福特執行長穆拉利(Alan Mulally)擔任董事,前通用研發部主管伯恩斯(Lawrence Burns) 擔任顧問,三人組成黃金陣容,準備挑戰歷史長達百年的汽車產業。

告知目的地自駕車就送達

說要做到無人駕駛,谷歌完全不戲言,向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表示,自駕車只有「前進」、「減速慢停」、「煞車」三個按鈕。谷歌X(GoogleX) 研發實驗室政策主管杭特 (Sarah Hunter)指出,「我們希望坐上車對麥克風說要到某超市,車子就全程送達。」

因為少了人為駕駛的因

素,谷歌得以重新定義汽車的樣貌,產品可望比傳統汽車更輕盈、更省油、更安全。自駕車的價值還不止於此,過去幾十年來,交通死亡人數逐步下滑,近年卻不減反增,原因與駕駛人分心恐怕脫不了關係。

在此背景下,谷歌希望自駕車每年能避免三萬多起死亡車禍,社會使命的氣度令汽車產業汗顏。

隨著自駕車威脅愈來愈具體,傳統車廠開始嚴陣以待。

九月十一日,十家汽車大廠首度聯合,向美國國道交通安全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與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用意無非是要透過這個救命裝置,刺激未來幾年「人駕車」的買氣,以免輸給強打安全牌的谷 歌。

傳統車廠推半駕駛應戰

儘管實際細節尚不明朗,但從車廠集體出動來看,大家決心捍衛汽車產業的未來,以逐步改善的方武,槓上立志把汽車砍掉重練的谷歌。但問題是,這樣的策略顯得 保守,難有谷歌顛覆產業後帶來的優勢。比方說,消費者雖然贊成自動煞車系統成為新車標配,但根據初期保險數據顯示,車禍相關索賠數量僅降低一五%。

柯拉契加盟谷歌後,汽車產業再也無法小看谷歌汽車。

先前才組織重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的谷歌,雖然稱自駕車的規模還不足以獨立為子公司,但目前正考慮將以非公開方武銷售最終產品,並組成租賃車 隊,納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一環——共享經濟對傳統車廠的威脅,可能比先前預估的更直接。如果谷歌自駕車日後真的投入製造銷售,很可能跟汽車零組件大廠合作,借重 其在價值鏈裡愈來愈大的影響力。更嚇人的是,從最新的商標紀錄來看,谷歌在推動自駕車時,也在研發能夠操控人駕車的車載電腦系統。

在無法使用谷歌技術之下,加上供應鏈與人才庫的優勢流失,汽車大廠只好火速推出半自動駕駛車因應,如果消費者不買單,車廠恐怕只能祈禱民眾還是喜歡自己動手來。谷歌汽車有柯拉契、穆拉利、伯恩斯掌舵,大催自駕車油門,對汽車業的威脅再迫切不過。

汽車大廠集體出擊,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以對抗大打「安全牌」的谷歌,搶救「人駕車」的買氣。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艾德華·奈德梅爾(Edward Niedermeyer)為汽車產業顧問,亦是產業新聞分析網站「每日看板」(Daily Kanban)的共同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82

女性領導企業緣何“害怕失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340.html

女性企業家在經濟領域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事實表明,亞太地區的女性企業規模往往小於男性企業,其收入在100多萬美元以上的僅占極小部分。

在很多人看來,女性領導者往往在溝通、細節、平衡個方面都更有優勢,那為何企業的發展卻反而容易受限呢?

“害怕失控”可能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安永一項針對亞太區女性企業家的最新調研顯示,該地區女性企業家普遍有信心且制定了大膽的企業擴張計劃,但在成功實現業務擴張的道路上仍面臨著一些關鍵的 執行障礙。143位受訪者中的絕大多數(90%)表示她們正計劃擴張公司規模,其中60%計劃發展全球性業務,16%正在向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市場邁進。這其中,近三分之二(58%)的受訪者已經開始探索外部融資選擇,而73%則承認外部融資的過程“道阻且長”。

安永亞太區成功女性企業家項目主管、安永全球中型企業市場拓展主管合夥人金美安表示:“女性企業家已經為亞太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僅今年的15位EWW參與者便在2015年創造了合計55億美元的收入。然而,我們的突破性調研顯示,女性企業家團體仍面臨一些關鍵的執行障礙,而這些障礙可能會阻礙她們充分發揮潛力。”

“包括在全球運營女性企業家項目的時候,我們都發現這一點,只有有了資金的支持,企業才能夠做大。但是我們發現,女性企業家往往在這方面有些顧慮或者是猶豫,她們不願意通過外部資金的引入來擴展自己的業務,其中一個擔心是,害怕這樣做會使業務的發展失控。”安永全球市場拓展委員會副主席Uschi Schreibe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這份調查顯示,女性企業家在很大程度上比男性企業家較少程度接觸股權投資、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網絡。因此女性持有的企業獲得的資本不足10%,在這其中,有42%的女性企業家甚至在亞太區沒有獲得過外部的融資和資金的支持。

“任何一個有企業家精神的人都想把自己的業務做大,我們發現在亞洲,特別是女性的企業家往往滿足於現狀,滿足於我這個企業能夠正常的經營下去就可以了,她們是這樣一種心態。但是在今天充滿競爭的環境下,如果你不增長就沒有希望,如果在激烈的競爭當中不把企業做大很有可能最後的結局是企業被淘汰、被並購。”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總裁兼副董事長張曉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她看來,除了容易滿足於現狀,還有另一個更深次的原因在影響著女性對於融資的接受程度,進而影響企業規模的發展。

“她們害怕失控,女性創業的初心往往是想能夠使她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權,如果追求外部的投資,她認為放棄了對企業的控制,把控制權放給了私募或是銀行,這對她來說是失控的表現。”張曉蕾說:“但是事實上,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融資或者是銀行的合作夥伴,其能夠給到你一個全新的視角,能夠幫你從更好的企業治理的角度去看問題,使得你的企業能夠更可持續、更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93

意大利公投來了:歐盟害怕又倒一塊多米諾骨牌

意大利憲法改革公投被視為繼英國脫歐公投後歐盟的下一風險點,而意大利南部人民對倫齊政府的不滿則是此次公投最大的風險點。

根據最新民調,倫齊的改革計劃在南部的反對率比支持率高出了11%。

意大利總理倫齊

南部的怨氣

25歲的弗斯科(Emanuele Fusco)生活在意大利西南部港口城市那不勒斯郊區的巴尼奧利,他認為倫齊政府和以前的其他政府一樣,並未能讓地區經濟重生,還預測在即將到來的公投中,無論是像他一樣的左翼,還是右翼,當地的工人階層選民會讓倫齊慘敗。“我們應該讓這屆政府打包回家。”他說,“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是多麽壓榨我們。”

當地32歲的市場研究員里喬(Martina Riccio)則說:“我會希望改變憲法里的一些東西,但不想讓現在的當權者碰觸。”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如今在意大利南部這樣的怨氣很自然,這里是意大利最艱難的角落之一,也是意大利總理倫齊要贏得公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倫齊的憲法改革計劃直接挑戰意大利的兩院制政體,提出將參議院的議員數量由315名削減至100名,參議員的產生方式則由直選,轉變為按照各大區人口比例,在各大區議會議員和市長中產生,其中大區議員占74個位置、市長21個,總統有權直接任命5名參議員。改革之後的參議院權力大大削減,僅就修改憲法等少數法案行使立法權,而包括政府信任案在內的大部分法案僅需眾議院通過。

憲法改革遭到五星運動黨、北方聯盟和意大利力量黨等反對黨的堅決反對。他們指責倫齊打著改革旗號,掃除政治反對派。目前倫齊領導的民主黨及執政聯盟在眾議院擁有過半席位,在參議院則不占絕對多數,憲法改革通過後,倫齊政府將無需面對來自參議院的壓力。

倫齊則稱,此舉旨在提高立法效率,削減公共開支,令意大利政治體制更加簡潔高效。

因為反對而反對

有觀察人士稱,意大利人把此次公投視為一次在本屆政府執政期間進行反政府投票的機會。民調機構益普索負責人科莫多(Luca Comodo)稱,現在意大利普遍存在一種觀點,即拒絕倫齊的計劃就是代表支持變革。在意大利南方尤其如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意大利經濟衰退對該國地區經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南方則是“重災區”。“抗議和憤怒在這里放大。”科莫多如此表示。

意大利南北部經濟差異巨大,根據意大利南部工業發展協會此前的數據,2007年~2014年,意大利南部經濟連續負增長,GDP下降了12.3%,幾乎是北部和中部的2倍,直到2015年才實現正增長。

根據18日的民調,倫齊的改革計劃在意大利南部的不支持率比支持率高出11個百分點,從意大利全國來看,該數據為7%。

為贏得南方選民,倫齊近日頻繁奔波於西西里島、撒丁區、普利亞區、坎帕尼亞等意大利南部地區。為了解決當地缺乏投資和失業率高企的雙重問題,他提出為在南部創造就業的公司減稅。

他還提出了加強區域基礎設施的項目,例如升級薩諾勒到南部港口城市雷焦卡拉布里亞的高速公路,建設連接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大陸的橋梁等計劃。此外,他還選擇了西西里島的陶爾米納度假村作為明年七國集團峰會舉行地,並說服了蘋果公司在那不勒斯開辦培訓學院,教授200名學生編程知識。不過,這些都無法對消除意大利南部人民心中的痛苦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意大利15~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為40.3%,明顯高於歐盟整體水平。在過去10年中,意大利青年失業率幾乎翻了一番,2005年僅為24.1%。另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本月公布的數據,2016年9月份,意大利失業率從8月的11.5%升至11.7%,當月意大利年輕人失業率為37.1%。

失敗概率大

倫齊所在的民主黨那不勒斯地區領導人卡佩蒂爾(Venanzio Carpentieri)稱憲法改革公投應該被視為意大利南方的“非凡機會”,因為這將削減參議院和地方政府的權力,解放意大利僵化的政治體系。

但批評者稱,倫齊仍然沒有機會在公投中成功。“這里遭遇痛苦,每個人都能看到。”意大利力量黨那不勒斯辦公室負責人塞薩羅(Armando Cesaro)說,“南部人用直覺投票。”意大利力量黨是該國前總理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政黨。

目前,沒有民調顯示支持派陣營處於領先地位,即便是民主黨內部對改革計劃也存在分歧。

倫齊承諾,如果公投未能通過改革,他將辭去總理一職,倫齊政府將就此結束。

德意誌銀行認為,意大利如今的局面非常糟糕複雜,該國銀行系統令人擔憂、經濟增長令人失望,加之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這讓公投失敗的概率高達60%。

如果公投失敗後倫齊遵守承諾立即辭職,屆時最大的獲益者很可能是反建制的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黨,該黨堅定地反對歐洲一體化,其領導人格里洛曾多次號召意大利就是否留在歐元區進行公投。若果真如此,那麽意大利將成為繼英國之後,歐盟倒下的又一塊多米諾骨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88

"得到"的典型用戶,是在不斷提速的社會中,害怕被拋棄的知識階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9/161772.shtml

"得到"的典型用戶,是在不斷提速的社會中,害怕被拋棄的知識階層
刺猬公社 刺猬公社

人們一度以為,互聯網上的免費,是不可避免的長遠趨勢。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 ciweigongshe) 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金木葉。

“內容付費”的背後,是一個數量巨大的充滿焦慮感的知識階層,隨著社會的不斷加速,這個階層也正在越滾越大,正是他們,奠定了內容付費這個風口堅實的基礎。

累計銷售1440118份,其中除了651735份是每份1元,其余每份199元。拿計算器乘了一下,得到這樣一個數字:157539952。

1.575億元。

昨天,羅振宇在北京瑰麗酒店的成果匯報會上,對外公布了"得到"app上專欄的銷售數據,他沒有公布總收入,總收入是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算出來的。

d053c390b3f5d2b9627acc9c2ab4ec39

"得到"上一共有19個專欄,除了羅振宇自己的專欄僅賣1元/份外,其余18個專欄都是統一價格——199元/份/年。

羅胖還透露,“得到”總用戶558.48萬,日均活躍用戶45.45萬,專欄周打開率63.1%,專欄日打開率29.3%。

花了錢,日打開率還不到30%,這是不是意味著這錢花得不值?畢竟,有那麽大一個比例的人付了錢,卻不看。

“得到”出現後,很多人都對它抱有巨大期待,但也有疑慮,大家都希望能看到閱讀率有多高,複購率會是咋樣——因為這能展現它的可持續。30%的打開率是不是展現了“得到”的失敗?

在羅胖看來,30%的打開率不是個問題,他橫向比較了微信公眾號,說現在的微信公眾號是免費的,不花錢的打開率應該是不足5%。

但微信公眾號是免費的,“得到”專欄畢竟是收費的。“買書你回家都看嗎?我從知覺上來看,應該也不超過5%,反正我想想我自己,買了100本書,能看5本就不錯了。所以這沒有什麽可質疑的。”羅胖如此辯解道。

刺猬公社也不覺得30%的日活是個問題,而且也看好“得到”的未來,應該說,看好內容付費的未來。

在前互聯網時代,為內容付費一點都不奇怪。不論是書報雜誌,還是有限電視,或者歌曲電影,一手交錢,一手獲得內容,一直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比特化之後,報紙上網了,沒人買報了;雜誌上網了,沒人買雜誌了;音樂電影上網了,沒人買碟了。互聯網上就像開放了內容的免費流水席,任人予取予求。

免費成了大家習以為常的消費習慣,這正如安德森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中寫道的:網絡上流行的“免費”手段並沒有什麽陷阱,它並不是為了吸引你日後購買的一種手段,而是實實在在的免費奉送。

其余互聯網產品的免費,在成就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中文版的序言中,周鴻祎提到Google一直是互聯網免費策略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為了跟微軟的版權收費策略叫板,Google先後把郵箱、地圖、辦公軟件等等都給免費了,結果Google成了全世界最大互聯網公司。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則提到了淘寶用免費打敗了ebay。

這些互聯網公司在通過免費獲得巨大流量之後,也獲得了高溢價的商業機會。

然而,對於像內容這種創意產品來說,免費所帶來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互聯網改變了音樂的載體後,使得唱片業一蹶不振,音樂人難以專註生產好內容;免費電子書唾手可得後,出版業每況愈下,優秀作者更是紛紛逃離;紙媒更不用說了,再精致再有創意的媒體,也很難找到付費的用戶。

人們一度以為,互聯網上的免費,是不可避免的長遠趨勢。

不承想,在信息不斷膨脹之後,為內容付費的行為竟然一點點又回來了。雖然付費報紙雜誌一直不成功,但先是從閱讀平臺上付費看內容開始,然後是視頻平臺上看劇,然後是微信上贊賞,然後就出現了“得到”這樣的內容閱讀平臺,突然,為內容付費似乎成了大勢所趨。

這種轉折,正像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寫道的:電視盛行的年代,確實沒有任何人寫作了。21世紀初,新式的電視和平板電腦引起了寫作的熱潮,這股熱潮延續至今,仍沒有消散。人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差不多是80年代的三倍。2015年互聯網上頁面超過60萬億,普通民眾每天發布8000萬條博客,全世界年輕人每天在手機上寫下5億個段子。

由免費到付費,無疑是內容消費升級的重大體現。為什麽會有這種升級?毫無疑問是多重因素的影響,比如移動支付的便捷,比如社交化的閱讀場景,比如社會化內容平臺給個人提供塑造IP的可能性,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

這些都對,但無法解釋為什麽有多達上百萬的用戶,為了看一個或幾個專欄,會去主動下載一個app,並為此掏出相當於一年訂報費的錢。

根本原因,可能還在於巨量用戶對優質內容的渴求,尤其在社會提速之後,這種對信息或知識的渴求,已經變成了一種焦慮。

互聯網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內容消費場——中國一個典型網民的行為特征是,他平均每天要在互聯網上待上3.78個小時(根據CNNIC最新數據),中國有7.31億手機網民,他們每天在網上要花27.6億個小時。

這27.6億個小時中,除了交易和社交外,其余都可以算得上消費內容的時間。在這麽大一個內容需求的漩渦中,優質內容的價值能得到更加凸顯。這也是為什麽這兩年,內容創業這麽紅火的一個根本原因——需求太大了,現有的內容供給遠遠不夠,優質內容源更是匱乏,這也是為什麽刺猬公社認為內容創業還遠未到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機會還非常巨大。

用戶願意付費的內容,主要可分為知識型的和娛樂型兩種,前者跟求知有關,後者跟快樂有關。目前正在爆發的是娛樂型內容,比如遊戲、影視劇等,但知識型的爆發早有端倪。

早在2011年,艾瑞咨詢發布的《2010-2011年中國搜索引擎用戶行為研究報告》就顯示,工作/學習資料、電影/視頻、MP3音樂和新聞資訊占據了搜索內容的前四位;工作/學習資料更是超過了電影/視頻成為用戶搜索的首要內容,其比例達到了75.4%。

這幾年,一個明顯的感覺是,社會在提速,就像馬拉松比賽一樣,跑在前面的跑得很前,落在後面的落得很後,夾在中間的很緊張。

這就造成了一個焦慮的知識階層,由技術主導的大變革中,各種“風口”“元年”應接不暇,趕不上趟兒,新舊交替不說,昨日之新,可能就成了今日之舊,物換星移的速度太快,太容易被同事、朋友、同學乃至於這個時代落下了。

收入上,身邊有太多一夜暴富神話;職位上,湧出無數創始人、合夥人、CEO;生活上,總有人比你善於投資理財;未來規劃上,突然發現熟悉的人悄無聲息即將移民他國;教育上,健康上,職業規劃上……都有太多需要學習的東西。

9c6101211db38d7bc71fd3eded33c4b7

他們為了趕上這個急遽變化的時代,需要不斷獲取知識,拓寬視野,所以願意為知識型付費,尤其是快餐式、碎片化內容,既不艱深,又不枯燥,還是由某位知名人士提供的,就更有說服力了。就像一個博士畢業的產品經理,他為了補充商業知識,願意每天花幾分鐘到聽“得到”上劉韌的專欄。刺猬公社所了解到的“得到”的用戶,也幾乎都是他這種情況。

“得到”上提供的知識,按深度、長度來看,只能算是“輕知識”。它不同於人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系統性學習的專業知識,既輕悅,又容易成為談資。

羅胖說“得到”用戶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購買專欄,把自己的碎片化時間也利用上。這恐怕並不是關鍵原因,關鍵原因還在於需要“輕知識”的群體,害怕被這個不斷提速時代拋棄,成了跟時代脫節的人。

羅胖其實知道這個,所以他把自己一本書取名為——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所以,“內容付費”的背後,除了愉悅的需要,還有一個數量巨大的充滿焦慮感的知識階層(他們同時是知識型和娛樂性內容付費的主力),隨著社會的不斷加速,這個階層也正在越滾越大,正是他們,奠定了內容付費這個風口堅實的基礎。

得到 羅振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99

"得到"的典型用戶,是在不斷提速的社會中,害怕被拋棄的知識階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9/161772.shtml

"得到"的典型用戶,是在不斷提速的社會中,害怕被拋棄的知識階層
刺猬公社 刺猬公社

人們一度以為,互聯網上的免費,是不可避免的長遠趨勢。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 ciweigongshe) 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金木葉。

“內容付費”的背後,是一個數量巨大的充滿焦慮感的知識階層,隨著社會的不斷加速,這個階層也正在越滾越大,正是他們,奠定了內容付費這個風口堅實的基礎。

累計銷售1440118份,其中除了651735份是每份1元,其余每份199元。拿計算器乘了一下,得到這樣一個數字:157539952。

1.575億元。

昨天,羅振宇在北京瑰麗酒店的成果匯報會上,對外公布了"得到"app上專欄的銷售數據,他沒有公布總收入,總收入是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算出來的。

d053c390b3f5d2b9627acc9c2ab4ec39

"得到"上一共有19個專欄,除了羅振宇自己的專欄僅賣1元/份外,其余18個專欄都是統一價格——199元/份/年。

羅胖還透露,“得到”總用戶558.48萬,日均活躍用戶45.45萬,專欄周打開率63.1%,專欄日打開率29.3%。

花了錢,日打開率還不到30%,這是不是意味著這錢花得不值?畢竟,有那麽大一個比例的人付了錢,卻不看。

“得到”出現後,很多人都對它抱有巨大期待,但也有疑慮,大家都希望能看到閱讀率有多高,複購率會是咋樣——因為這能展現它的可持續。30%的打開率是不是展現了“得到”的失敗?

在羅胖看來,30%的打開率不是個問題,他橫向比較了微信公眾號,說現在的微信公眾號是免費的,不花錢的打開率應該是不足5%。

但微信公眾號是免費的,“得到”專欄畢竟是收費的。“買書你回家都看嗎?我從知覺上來看,應該也不超過5%,反正我想想我自己,買了100本書,能看5本就不錯了。所以這沒有什麽可質疑的。”羅胖如此辯解道。

刺猬公社也不覺得30%的日活是個問題,而且也看好“得到”的未來,應該說,看好內容付費的未來。

在前互聯網時代,為內容付費一點都不奇怪。不論是書報雜誌,還是有限電視,或者歌曲電影,一手交錢,一手獲得內容,一直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比特化之後,報紙上網了,沒人買報了;雜誌上網了,沒人買雜誌了;音樂電影上網了,沒人買碟了。互聯網上就像開放了內容的免費流水席,任人予取予求。

免費成了大家習以為常的消費習慣,這正如安德森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中寫道的:網絡上流行的“免費”手段並沒有什麽陷阱,它並不是為了吸引你日後購買的一種手段,而是實實在在的免費奉送。

其余互聯網產品的免費,在成就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中文版的序言中,周鴻祎提到Google一直是互聯網免費策略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為了跟微軟的版權收費策略叫板,Google先後把郵箱、地圖、辦公軟件等等都給免費了,結果Google成了全世界最大互聯網公司。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則提到了淘寶用免費打敗了ebay。

這些互聯網公司在通過免費獲得巨大流量之後,也獲得了高溢價的商業機會。

然而,對於像內容這種創意產品來說,免費所帶來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互聯網改變了音樂的載體後,使得唱片業一蹶不振,音樂人難以專註生產好內容;免費電子書唾手可得後,出版業每況愈下,優秀作者更是紛紛逃離;紙媒更不用說了,再精致再有創意的媒體,也很難找到付費的用戶。

人們一度以為,互聯網上的免費,是不可避免的長遠趨勢。

不承想,在信息不斷膨脹之後,為內容付費的行為竟然一點點又回來了。雖然付費報紙雜誌一直不成功,但先是從閱讀平臺上付費看內容開始,然後是視頻平臺上看劇,然後是微信上贊賞,然後就出現了“得到”這樣的內容閱讀平臺,突然,為內容付費似乎成了大勢所趨。

這種轉折,正像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寫道的:電視盛行的年代,確實沒有任何人寫作了。21世紀初,新式的電視和平板電腦引起了寫作的熱潮,這股熱潮延續至今,仍沒有消散。人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差不多是80年代的三倍。2015年互聯網上頁面超過60萬億,普通民眾每天發布8000萬條博客,全世界年輕人每天在手機上寫下5億個段子。

由免費到付費,無疑是內容消費升級的重大體現。為什麽會有這種升級?毫無疑問是多重因素的影響,比如移動支付的便捷,比如社交化的閱讀場景,比如社會化內容平臺給個人提供塑造IP的可能性,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

這些都對,但無法解釋為什麽有多達上百萬的用戶,為了看一個或幾個專欄,會去主動下載一個app,並為此掏出相當於一年訂報費的錢。

根本原因,可能還在於巨量用戶對優質內容的渴求,尤其在社會提速之後,這種對信息或知識的渴求,已經變成了一種焦慮。

互聯網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內容消費場——中國一個典型網民的行為特征是,他平均每天要在互聯網上待上3.78個小時(根據CNNIC最新數據),中國有7.31億手機網民,他們每天在網上要花27.6億個小時。

這27.6億個小時中,除了交易和社交外,其余都可以算得上消費內容的時間。在這麽大一個內容需求的漩渦中,優質內容的價值能得到更加凸顯。這也是為什麽這兩年,內容創業這麽紅火的一個根本原因——需求太大了,現有的內容供給遠遠不夠,優質內容源更是匱乏,這也是為什麽刺猬公社認為內容創業還遠未到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機會還非常巨大。

用戶願意付費的內容,主要可分為知識型的和娛樂型兩種,前者跟求知有關,後者跟快樂有關。目前正在爆發的是娛樂型內容,比如遊戲、影視劇等,但知識型的爆發早有端倪。

早在2011年,艾瑞咨詢發布的《2010-2011年中國搜索引擎用戶行為研究報告》就顯示,工作/學習資料、電影/視頻、MP3音樂和新聞資訊占據了搜索內容的前四位;工作/學習資料更是超過了電影/視頻成為用戶搜索的首要內容,其比例達到了75.4%。

這幾年,一個明顯的感覺是,社會在提速,就像馬拉松比賽一樣,跑在前面的跑得很前,落在後面的落得很後,夾在中間的很緊張。

這就造成了一個焦慮的知識階層,由技術主導的大變革中,各種“風口”“元年”應接不暇,趕不上趟兒,新舊交替不說,昨日之新,可能就成了今日之舊,物換星移的速度太快,太容易被同事、朋友、同學乃至於這個時代落下了。

收入上,身邊有太多一夜暴富神話;職位上,湧出無數創始人、合夥人、CEO;生活上,總有人比你善於投資理財;未來規劃上,突然發現熟悉的人悄無聲息即將移民他國;教育上,健康上,職業規劃上……都有太多需要學習的東西。

9c6101211db38d7bc71fd3eded33c4b7

他們為了趕上這個急遽變化的時代,需要不斷獲取知識,拓寬視野,所以願意為知識型付費,尤其是快餐式、碎片化內容,既不艱深,又不枯燥,還是由某位知名人士提供的,就更有說服力了。就像一個博士畢業的產品經理,他為了補充商業知識,願意每天花幾分鐘到聽“得到”上劉韌的專欄。刺猬公社所了解到的“得到”的用戶,也幾乎都是他這種情況。

“得到”上提供的知識,按深度、長度來看,只能算是“輕知識”。它不同於人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系統性學習的專業知識,既輕悅,又容易成為談資。

羅胖說“得到”用戶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購買專欄,把自己的碎片化時間也利用上。這恐怕並不是關鍵原因,關鍵原因還在於需要“輕知識”的群體,害怕被這個不斷提速時代拋棄,成了跟時代脫節的人。

羅胖其實知道這個,所以他把自己一本書取名為——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所以,“內容付費”的背後,除了愉悅的需要,還有一個數量巨大的充滿焦慮感的知識階層(他們同時是知識型和娛樂性內容付費的主力),隨著社會的不斷加速,這個階層也正在越滾越大,正是他們,奠定了內容付費這個風口堅實的基礎。

得到 羅振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58

【西遊記】不要害怕一味靠嚇的小丑

1 : GS(14)@2017-10-09 03:18:01

【文化籽:西遊記】翻拍陳年經典,應該跟足原作的時空?還是更應該緊扣歷史發展,活在當下?視乎不同故事不同的靈活性吧。翻拍《射鵰英雄傳》,便只可繼續宋朝,無可能拍成現代版。因為,你今日找得到黃蓉,也找不到郭靖,總不可以將主角改寫成吹水唔抹嘴的小丑裘千丈,即是何君堯律師。《小丑回魂》(It)不同,這個小丑,放在任何時代也適合。Stephen King撰寫的小說,情節橫跨1957到1985年,新版電影改以1989年的暑假出發,再拍續集,便會發生在2017年左右。1989到2017年?只怕比原著更加入肉。



這是一個講述如何戰勝恐懼的故事。小鄉鎮內,不斷有兒童失蹤,應該好大件事,應該全民皆兵,但古怪事情發生得夠密,人類便會麻木。成年人視若無睹,循例實行宵禁,循例尋人,循例發出悲痛的悼念表情,但完全沒有意圖找出罪魁禍首去解決問題,以為掩耳盜鈴才可以力保平安。兒子無緣無故消失人間?既然人都死了,事情都發生了,抗爭來幹甚麼?接受現實吧,傷心難過沒有用,不如不聞不問。還要強迫子女齊齊學習逆來順受,遇見任何事態最好乖乖坐定,幾憤怒都好,幾不甘也好,別惹是生非。這是常態,也是病態。無論動機有幾善良,例如體弱多病男配角的癡肥母親,為保護兒子而獨善其身;或者動機有幾邪惡,例如特立獨行女主角的躁狂父親,為滿足個人慾望而與世隔絕;總之各家自掃門前雪,是沉默讓邪惡越來越壯大。只有一班長期被欺凌的廢青同學死不認命,以身犯險後,發現共同敵人原來是一隻愛作小丑打扮的小丑。小丑沒有甚麼過人之處,一味靠嚇。知你阿爸阿媽死於大火,有陰影,就製造幻覺,要你見到有幾對鬼手在火海中垂死掙扎;知你身體多病痛,怕打針怕食藥,就製造幻覺,要你見到有件木乃伊一樣的麻瘋病人蟻速爬行;知你無法阻止細佬失蹤而內疚,就製造幻覺,要你見到個細佬面目猙獰斷手斷腳。喂,幻覺嚟㗎咋。惡勢力其實並非天下無敵。只不過,你一驚,你投降,你屈服,你就永不超生,你就死;如果你似女主角,心無半分恐懼,小丑即時無符。頂,點樣可以唔恐懼先得㗎?怕事驚死,人之常情。《小丑回魂》的童黨成員,一如《逆權司機》個司機,同樣試過退縮,打算一走了之。這個時候,最考驗良知。為拯救同伴,逆權司機隻身重返險地;為拯救同伴,童黨成員也願意站出來,冒險抗敵。團結一致最重要。肯團結,才有勝算。我突然明白為甚麼《小丑回魂》要由一班學生哥做主角,換了是一班最懂計算、最重視個人利益、最考慮排名企位的成年人?就算大方向一致,就算目的地一致,只要在過程中採用的方法有些微出入,都已經明爭暗鬥得你死我活了,如何團結一致?結局,幾位仍然懷有赤子之心的年輕人,擊退小丑後,立下重誓,若干年後,如果小丑又回魂,他們必定再次團結一致守護家園。電影夠賣座,延續篇勢在必行,到時,學生哥變成中年人,應該出現甚麼變化?根據Stephen King的原著:1985年,他們會忘記前事,但最終仍然齊心協力,將小丑徹底消滅。新版就大鑊,2017年,小丑未重現未發功,已長大成人的童黨成員,絕大部份肯定迫不及待向小丑獻媚或擦鞋,唔出賣同伴都偷笑,仲話敢向惡勢力正面衝突?廿七年前滴過血發過誓喎,點可以背信棄義?唔係啩,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是當代成年人最擅長的絕技,不夠拿手的話,大可以跟律政司司長好好學習。何況,從技術層面分析,《小丑回魂》的小丑需要在下水道寄居,透過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來嚇人於無形,例如從洗手盤去水位伸出長髮噴出血水,也例如從坑渠蓋將小朋友硬生生拉走。仲點會夠恐怖吖?恐怖得過在下水道發現重達130噸,由廚餘、濕紙巾、尿布等垃圾凝固而成的油脂山?土地問題燒到去下水道,小丑想找個沒有淤塞的空間好好安居樂業,也有一定難度。



Profile:方俊傑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
facebook:方俊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2/201599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37

廖偉強:害怕接受現實 後果會更可怕

1 : GS(14)@2017-11-04 15:13:01

【明報專訊】筆者是公司的負責人,經常在管理層面上不斷思考問題,因為地產代理是對人的行業,對外方面是要令客人得到理想的服務,能夠購入心儀的物業,達到有家的感覺。對內方面是管理人事問題,地產代理像金字塔式的管理,管理的架構繁多,比較複雜。

地產代理是比較實際的行業,只要有業績便很容易會升職,所以很多地產代理在最初的階段是非常投入及拚命的。但是,當晉陞至較高層次時,便認為自己只需要在管理上去發揮便算完成任務;久而久之,這些高層便很容摒棄前線的工作,對市場的變化及溫度不再敏感,慢慢出現脫節的情況。所以難怪有些成功企業的領導人永不言休,事事親力親為,為的就是要保持前線的觸覺。

樓市自從2003年SARS之後,樓價一直上升,中間的變化只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稍作調整,但是很快便已重拾升軌。直至今天,樓價持續在歷史高位徘徊,不同的專家紛紛評價樓市,認為目前樓市的週期快將完結。他們認為今天的樓價是歷史高位,非常危險,勸喻入市的買家要審慎,有些專家甚至呼籲買家千萬不要入市。但類似勸喻在兩三年前已出現過,跟隨的市民無不後悔亦感非常無奈。

當然,專家的勸喻是善意的,因為若真的出現大跌市,買家入市的風險是相當高的。但是,現實歸現實,樓價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有升無跌,筆者相信原因是確實有需求,以及市場資金充裕,才有這樣的效果。因此,一般市民如果想入市,除了要有足夠的資金外,專家意見當然可以作參考,但更重要的是要親力親為去瞭解市場,感受市場真正熾熱的原因,因為市場真金白銀的投入才是最確切的答案。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06&issue=20171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98

智取大市:享受定害怕波幅

1 : GS(14)@2018-03-19 04:40:06

經歷過2月跌市之後,呢一刻多數分析都認為港股尚未突破上落市格局,唔少人估恒指喺31000點至31800點上落。睇返恒指1月升市係沿住小時線保歷加中軸樓上運行,但最近恒指似乎沿住30分鐘保歷加通道中軸以上攀升,足證波幅加劇,反彈速度轉急。如果恒指波幅加劇嘅話,上落範圍又點會係800點咁少?經過一輪貿易戰、兩會不明朗消息之後,港股仍跌唔落,市場風險胃納似乎開始升溫,如果投資者由驚青變成信心滿滿,資金投入返去股市,要再破頂亦非難事。2月大跌市過後,波幅進一步擴大,所謂嘅逐步上升,行軍速度會比1月時快得多,入市仍要有大上大落嘅心理準備。長線落後嘅零售股翻生,之前推介過嘅莎莎(178)、李寧(2331)以至同仁堂國藥(8138)都有唔錯表現,而之前發過盈喜,預料舊年純利升28%至35%嘅都市麗人(2298),計返數2017年市盈率高極都係20倍左右,喺消費市道復蘇環境下,又多一隻分注吸納嘅選擇。除此之外,預料資金蜂擁被動投資嘅趨勢未變,大注啲持有大價股亦未必差,業績期亦有望谷高大價股。難以估計大注買大價股好啲,還是小注啲博二三線好啲,只要令自己能放心坐貨,嗰種方式已經算係適合自己嘅作戰方式了。晉佳
http://fb.com/advanceguy1本欄逢周一、三、五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14/203314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