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廿三年 倉務員變身補鞋王
1 :
GS(14)@2011-02-06 19:34:192004-11-18 NM
修寶鞋藝(The Groom),自八十年代初就進駐地鐵站,在中環、金鐘、尖沙咀等商業區共有九間分店,是全港最大的連鎖式補鞋店,吸引不少白領幫襯。而開業廿多年的萬邦行分店,更是名人闊太的御用補鞋鋪,連何厚鏵母親陳琼、立法會議員余若薇和賭王四姨太梁安琪都是熟客仔。修寶鞋藝的老闆馮興祥,原來廿幾年前在公司內只不過是倉務員一名,三年前向九龍建業買下這盤被視為雞肋的補鞋生意,由打工仔搖身一變成為老闆,把多年來累積的補鞋經驗注入公司內,成功把修寶鞋藝轉虧為盈,成為新一代補鞋王。中午食飯時間,中環萬邦行的修寶鞋藝,坐滿了白領換鞋踭、替新鞋打前掌防滑、或等候配匙補袋。店內放滿名牌皮具,兩、三千元一對的 MiuMiu、Celine高踭鞋;四、五千元的Manolo Blahnik、Sergio Ross皮鞋;甚至六、七千元的Prada長靴,應有盡有,就連Chanel、Gucci和LV手袋亦有好幾個,恍如一個名牌大賣場。「香港經濟轉好,而家啲客閒閒哋買對鞋幾千蚊,用七、八十蚊加個鞋底好平常,鬼佬就更講究,用五百蚊加對牛皮製的前、後掌都面不改容!」做了廿多年的補鞋師傅阿明說。修寶鞋藝的收費,比街邊略貴,換一對斗零踭要三十八元,比中環戲院里的街邊檔補鞋鋪貴三元;男裝鞋加上皮製全掌更要五百元,比坊間的三百二十元貴三成多,卻吸引到一批識貨客人。修寶鞋藝用的全是歐洲鞋料,小至一粒斗零踭,用的也是德國或意大利貨,比街邊用的大陸和台灣貨,貴三、四成;另外代理的法國Topy鞋料,價錢也比大陸貨貴十幾倍。修寶鞋藝經常有名人闊太幫襯,特別是中環的萬邦行分店,就最星光熠熠,藝員薛家燕、狄波拉、萬梓良及立法會議員周梁淑怡、余若薇等都幫襯過。澳門特首何厚鏵母親陳琼,更是幫襯了十幾年的熟客仔。「她一買了新鞋就會拿來加前掌防跣,雖已八十幾歲,仍最愛穿Ferragamo的鞋,貪鞋形舒服。」店內的補鞋師傅說。
四太買百對鞋墊而賭王何鴻燊四姨太,經常陪燊哥跳舞,為免腳痛,至愛買修寶鞋藝的鞋墊。「她有次派人來買鞋墊,一買就一百對,合共三千八百蚊,因為她家有過百對鞋!」修寶鞋藝的老闆,是四十五歲的馮興祥,他穿上Polo恤衫、西褲及擦得光亮亮的意大利皮鞋,一副老闆格,不過以前他在公司由倉務員做起,三年前才榮升為老闆。現時公司門市生意每月約有一百萬,加上批發鞋料和皮鞋護理用品約有五十萬生意,每月營業額就高達一百五十萬,扣除租金、人工等成本,每月賺二、三十萬。每日他由早上十點開始,到各分店巡視,由接單、收錢、招呼客人到落手落腳補鞋,一直做到十點才收鋪。到了星期六,又會親自跑到深水埗等地方,為客人的手袋和鞋找配料,小至一個釦,一個鞋踭,他都會跑足幾條街去找。七七年中五畢業後,他做過三份工作,都是從倉務員做起,由於做事勤快和不怕蝕底,短時間內便能升任主管或經理。「中五畢業後,我曾在一間玩具廠做暑期工裝嵌玩具。當時負責前面程序的人都未搞掂,流水線上的玩具已經被我砌好晒。結果管工話:『唔好做咁快啦,前面的人跟唔上,咁好肉酸㗎!』」
肯蝕底的打工仔會考放榜後,因成績不理想未能升學,他被玩具廠主管召回當貨倉文員,一年後,便升做貨倉主管。玩具廠執笠後,他就過檔有五間門市的時裝店做倉務員,同樣於一年時間內,便升為店務經理,人工由千幾加至二千元。「做倉務時,理貨都自己搞掂,唔使工廠阿姐幫,有時仲幫手喺時裝店睇埋鋪。有刋人可能會話:『喂我管倉咋,睇鋪唔關我事!』但我覺得打工仔唔好斤斤計較。」當時他獲老闆欣賞,一年的花紅有一萬元,相當於他五個月的人工。「全公司只得我一人有花紅分,連老闆親戚都冇呀。」馮興祥說。八一年,馮興祥為了嘗試新的工作,到修寶鞋藝做千多元月薪的倉務員。「一年後,有個店經理離職,由於我以前喺時裝店做過店務經理,老闆林生就叫我頂佢個位。」這位林先生,就是七九年創立修寶鞋藝的林少強,地鐵通車時,他更將補鞋店引入地鐵的商鋪。
獲老闆重用八十年代初,地鐵恐防補鞋機產生火花,會造成危險,修寶鞋藝在地鐵以另一品牌——「路易叔叔」(Mr. Louie)經營的店鋪,只能作為一個接收點,鞋要拿到地面的分店去補。幾年後,經向地鐵爭取到安裝機器,生意就越來越多。當時的老闆林少強一方面擴張香港的分店,一方面亦代理德國造鞋及補鞋機,賣到東南亞和大陸,馮興祥就一直跟在老闆身邊。阿明說:「馮興祥經常跟林生周圍見客,做到晚上十二點都冇怨言。佢又好知老闆心意,老細話張海報貼歪了,未講完應該點做,佢已經動手去貼番好。」馮興祥說:「以前老闆做到下午三、四點都唔食飯,我就陪佢唔食,佢要伙記每個月跟佢返大陸,其他人覺得北上咪搞,我就當係老闆俾機會我去見識。」對於這個伙記,舊老闆林少強說:「佢為人好誠懇,又進取,成日陪我去地鐵開會,長時間工作都無怨言,好少後生仔咁抵得諗。」
接手執爛攤九五年林少強專注發展大陸的造鞋機代理生意,索性把旗下六間補鞋店,售予九龍建業,自己只保留兩成股份。然而,九龍建業接手的六年內,一共虧損過千萬。「上市公司人事複雜,事事要呈報,產品和貨源又接不上潮流,例如夏天興白色鞋水,都要經九建管理層批准才入貨,批得來都過晒氣。」馮興祥說。九七年金融風暴後,在經濟不景氣下,買貴鞋的人更少,分店由六間漸漸縮至四間。九龍建業在連年蝕錢下,對這盤補鞋生意亦意興闌珊。○一年,九建賣盤予澳門商人柯為湘前,將旗下不少業務轉售套現,馮興祥遂主動向九建執行董事劉少賢,提出收購修寶鞋藝的四間商場店,本想結束此業務的九建亦樂於有人接手,雙方以優惠價約一百萬元成交,更可分期付款。
親自操刀搞改革他先於人流旺盛的中環、金鐘和佐敦地鐵站開店,再慢慢擴展至鑽石山荷里活廣場、銅鑼灣怡和街,和最近的尖沙咀東鐵站。接手頭半年,他一星期返足七日工,讓自己直接面對客人。「我要經常行鞋店和睇時裝雜誌,又要時時跟歐洲的供應商聯繫,了解來年法國、意大利等歐洲鞋款興什麼顏色,方便入貨。」如今店內的鞋油,就有四十多種顏色。清潔皮鞋,或沙發的皮革用品、為雞眼、腳臭而設的鞋墊和噴霧都有。馮興祥明白到有經驗的補鞋師傅最能留住熟客,而每間分店必定有一名老經驗師傅坐陣,而另外的學徒必須學師一年,經馮興祥親自考核合格,才可升為師傅。為了令員工更賣力為公司工作,便在底薪以外,另加佣金。「一般補鞋店以幾千蚊月薪請人,師傅唔會為公司賣力,我喺底薪以外,另外俾營業額的幾個巴仙作佣金,每個師傅平均月入萬幾。」這位由銅鑼灣舊唐樓,住到中半山豪宅的補鞋店老闆,現時業務愈做愈大,數月前馮興祥的太太,亦辭掉了原本的秘書工作,榮升為老闆娘,專心替公司理數。
升呢國際名模 林莉親述巴黎奮鬥史
1 :
GS(14)@2016-08-03 02:20:362016-07-20 EW
〇五年港姐季軍林莉,一〇年挾着「港版林志玲」之名,在模界大展拳腳;不過,近三年她卻銷聲匿跡。原來,她暗地裏已經踏上巴黎天橋,升呢國際名模。
風光的背後,必然有一段奮鬥、辛酸的歷程。初踏足巴黎之時,林莉一切都要由低做起,原本已經骨瘦如柴,為着零碼衫,被下令激減十磅;而住在當地郊區一個百多呎斗室的她, 每日要坐一小時多的車程,才能出市區面試。
如今,林莉終於捱出頭來,在剛過去的巴黎高訂時裝周Haute Couture,她身穿法國名師Julien Fournié的霓裳登上舞台,一圓國際名模之夢。下一步, 已年屆三十六歲的她,興奮地高呼:「我要結婚、生仔。」
無人匹配
林莉(Lin Li )在〇五年獲得港姐季軍後,順理成章加入無綫。五呎十一吋的身高,令她成為港姐史上最高的三甲佳麗;可是高人一等,反而窒礙了她在電視圈的發展。皆因拍劇,沒有幾個男藝人可以與她匹配,故當選後,她主力負責主持的工作,參與的綜藝節目有《娛樂直播》、《更上一層樓》及《區區食落好路線》等,可惜發展並未如理想。
直至一〇年,林莉簽約新經理人公司,挾着「港版林志玲」之名,在模界大展拳腳,出寫真集、拍廣告,又到台灣與韓國發展,知名度與日俱增。不過,由一三年起,她卻在香港彷彿全無音訊;原來,她暗地裏衝出亞洲,不動聲色地攀上國際名模之位。
能屈能伸
成功需苦幹,林莉在巴黎是如何以Lin Li之名殺出一片天的?剛到埗時,人生路不熟,令她膽戰心驚。因為儲下的私己錢不多,所以林莉惟有慳住使。昔日,在香港有助手、化妝師跟隨,保母車出入,儼如公主般的享受;但人離鄉賤,在巴黎為省錢,她租住離市中心一小時多車程的郊區,斗室面積約一百呎。
能屈能伸的林莉,淡然地憶述:「嗰陣時,我住喺一個識得寫中國書法嘅婆婆屋企,佢租咗一個閣樓仔畀我住,放假就會跟佢學書法。由呢度出去casting嘅車程,雖然比較遠,但係為咗要畀啲客有專業嘅感覺,我會帶齊服裝、化妝品、高踭鞋、飾物去面試,每日拎住五、六斤嘅嘢,遊走各大小公司叩門,??家諗番起都幾佩服自己。 」
最大宏願
要成為國際級名模,林莉的身高遊刃有餘,但自小已非常纖瘦的她,在巴黎竟被列為「肥模」。而為了能夠穿上零號服裝,她努力激減十磅,禁食是必然的,她還有恒心地天天早上六時,在香閨附近的公園耍太極、練氣功。「 我喺香港有陪媽媽去耍太極、練氣功,為咗減pat pat,我飲食方面要盡量清淡,粟米、豆漿、烚青菜,真係好難減。」幾經歷練,如今已登上國際名模之列的林莉,在剛過去的巴黎高訂時裝周Haute Couture,身穿法國名師Julien Fournié的服裝,在舞台上丰姿綽約,一圓國際名模之夢。
不過,夢想歸夢想,年屆三十六歲的林莉,也是一個普通小女人,她笑言自己最遠大的目標是嫁個好老公,有自己的家庭,生個小寶寶,「我諗結婚係每個女人一生最大嘅宏願,我下一個目標係結婚,搵一個深愛嘅人,有自己嘅小朋友,簡簡單單咁樣過生活。」
近年,林莉愛上了寫散文,故婚後,相夫教子之餘,她希望多放時間寫作,模特兒工作就隨遇而安。
苦盡甘來
香港娛樂圈裏有很多明星,在成名前都曾在海外捱過,經過幾許風雨,才有今日的成就。
鄭嘉穎
一二年,鄭嘉穎在電台接受薛家燕訪問時,曾透露當年到台灣發展很不如意,更要母親寄錢接濟,他憶述:「當時媽咪也有勸我轉行,但因為我的性格固執,不肯放棄,亦因此過了近兩年沒有工作的日子。」嘉穎的毅力,終令他成為中港炙手可熱的電視小生。
王傑
王傑在香港讀大學期間,因為打架被踢出校,後來就到台灣發展音樂。當年只有十九歲的他,於台灣結婚,為取居留權毅然去當兵。當兵三年後,太太走了,留下女兒,但王傑沒有放棄音樂,他開始為人寫歌,又自薦做創作歌手,後來他以「悲情王子」的形象走紅中港台。
曹格
馬來西亞出生的曹格,為了追求音樂夢想,身無分文般飛往台北,每天只能睡在錄音室的沙發,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還要被旁人冷嘲熱諷。直至〇四年,曹格簽約滾石唱片,〇六發行《格格Blue》專輯後,他開始受到眾多樂迷支持,以「貴族憂鬱王子」 的形象在華語樂壇打出名堂。
撰文 武儀 設計 林文俊
尚捷申創板上市 管理層奮鬥故事勵志
1 :
GS(14)@2017-01-12 08:11:29【明報專訊】近排創業板上市新股,好似火山爆發咁湧出嚟,好似噚日入表申請上市、專門向日本公司供貨嘅針織製衣尚捷,表面睇嚟無乜特別,不過小琴睇過招股書,一班管理層都似乎經過唔少奮鬥,老闆陳永啟仲同香港首富有啲淵源架!
老闆不忘進修
咪睇尚捷喺創業板上市,公司唔少客戶都係日本大型企業,好似丸紅、伊藤忠咁,而一班高級管理層,唔計非執董,幾乎全部都無讀大學,老闆陳永啟雖然只係中學畢業,不過佢就係日語達人,有日語水平能力試一級證書(N1),連行政總裁助理都有N3,難怪公司有成九成生意都係來自日本客戶。
雖然話無讀過大學,但一班管理層都run到間公司愈來愈大,?家仲申請上市,喺呢個成功靠父幹、贏在起跑線年代都算得上係勵志故事,好似陳永啟雖然無大學學位,就算佢後來做咗老闆,都喺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讀番個「商業管理專業證書」課程,都算難能可貴。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91&issue=20170112
廖偉強:擁物業需是一場奮鬥
1 :
GS(14)@2017-10-15 13:58:07【明報專訊】筆者出生於1960年代,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很早已經踏入社會工作。在不斷努力工作之下,筆者慶幸能獲得相應回報,在1980年代有能力上車,同時亦有賴當時銀行能夠借貸九成按揭,所以容易儲備首期置業。
直至1992年,銀行逐步收緊按揭成數,最高可以做到七成按揭,直到近年,政府為了進一步打擊樓宇炒賣,再次收緊銀行的按揭成數,首間樓宇的貸款,最高只可以做到六成的按揭成數。
今日未能夠上車的年輕人,認為目前香港的樓價,已經是非一般人能夠承擔,上車是遙遙無期的事,對入市完全絕望!然而事實是否真的這樣?
今天的年輕人,真的不用抱怨,筆者絕對相信任何年代入市都是困難的,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地少人多的城市,房地產的價格自然高企,剛畢業踏進社會的年輕人,工作頭幾年,未能在短時間內入市是正常,但這不代表入市無望。
不抱怨有耐性 上車有希望
筆者最近和一些親屬的子女閒談,發覺有些職業的起薪點每月都超過2萬元,在社會工作幾年後,筆者相信入息會不斷增加,年輕人只要能夠忍受花花世界的利誘,努力刻苦儲備十年八年的資金,其間可以先購入車位或某些平價的工業大廈去對抗通脹,只要不抱怨及有耐性,筆者絕對相信年輕人一定可以上到車。另外,在父母能力許可之下,依靠父母的資助,其實並非壞事,一方面可以減省儲備資金的時間及銀行的利息,盡快上車,另一方面亦可先將單位出租,自己繼續儲備資金還給父母。既可對抗通脹,亦可完成上車的夢想,一舉兩得。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25&issue=20171009
【辦公室政治學】所謂奮鬥精神,只是源於恐嚇的「港式奴性」而已
1 :
GS(14)@2018-01-08 01:29:31【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近年「奴性」兩個字經常出現,大家都在嘲笑香港人的奴性重,而當然被笑的一群又感到不滿,終於又掀起了罵戰。
究竟「奴性」大概是如何定義呢?網上有無數個解說,但很多其實都不完全切合香港人的,因為當「奴性」是來自資本主義,而剛好香港97之前的成功,正正就是來自與內地完全相反的「資本主義」時,論調就會變得很矛盾。下一代笑上一代為權貴打工是奴性時,上一代又會反過來說下一代甚麼都追求平等其實才是共產。對於香港,我認為真正奴性的源頭,是對「勞力」的過度歌頌。我們小時候就聽螞蟻與蟋蟀的故事,唱勤勞的小蜜蜂,之後又要背「李白小時很懶惰,天天不願去上課」的鐵柱磨成針,到長大了,所有電影電視劇的人物傳記奮鬥故事,都是講堅定不移,誓不低頭,總有出頭天。終於有一班人長大後,就會有一份「做得不夠多就會不安樂」的感覺。值得留意的是,香港式努力的特色,是香港人的不安樂,不是來自主動的責任感,而是來自被動的恐懼感。那些昆蟲故事,不勤力的下場是死;李白如果不勤力的下場,是變成廢青;所有名人勵志故事不勤力的下場,就是失敗。那一代人的勤力,其實不是由心而發的努力奮鬥,而是怕被降成社會最底層的恐懼,所以他們的「勞力」是希望可以被上司看到的(所以當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就會還原基本步地走精面,貪小便宜),而聰明的老闆早就看穿這一點,於是會不斷地製造一些假象讓員工覺得「老闆會看到我的辛勞」。那些勤工獎、最佳員工獎,甚至對員工說:「你做咗嘢公司會知嘅!」之類的廢話,都是同樣地欺騙員工「努力」工作,甚至付出比薪酬更多的「勞力」的招式。而員工呢?在沒有能力改變命運,又或者源於懶於改變而自欺欺人之下,終於都選擇了相信,於是他們就會有一份「我不要成為在老闆面前做得最少的一個」,所以放工不敢做最早走的一個,有OT他們不敢不開,明知工作做不完,他們不會去人事部投訴,而會選擇拿回家犧牲家庭時光繼續做,然後罵自己的子女騷擾自己工作。記着,我們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沒有歌頌過最好,只歌頌最多(童話故事書裏,有讚過採花蜜最叻的那隻蜜蜂嗎?沒有,一直只有讚揚牠們採了很多花蜜而已),於是盲目的勞力,崇尚聽話與付出,就變成了香港那一代人的價值。這,就是港式奴性的根源。有機會打破嗎?奴性早就入了血,冇得救。更恐怖的是,他們這班港式奴性的追捧者,還在希望下一代可以走着他們相同的舊路。所以年輕人,長輩的話,諗清楚,先好聽。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28/2025687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