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行業又生波瀾,最大平臺方與最大內容方“翻臉”。中國移動旗下咪咕閱讀近日起訴騰訊旗下閱文集團合同違約,索賠6億元,杭州中院已對此立案。業內認為,當渠道方也豎起了原創大旗,內容方與渠道方的利益沖突已經不可避免。
閱文集團“斷更”遭起訴
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咪咕)是中國移動通信全資子公司,此次起訴了閱文集團四家全資子公司:上海玄霆娛樂信息科技公司、上海啟聞信息技術公司、瀟湘書院(天津)文化發展公司、北京紅袖添香科技發展公司。要求閱文集團繼續履行與原告之間的合作協議,恢複簽約的所有作品更新,同時賠償原告損失。向上述四家公司的索賠金額分別為2.425億元、1.825億元、1.2億元、0.6億元,共計6.05億元。
咪咕官方向記者表示,閱文集團擅自違反與咪咕數媒之間的合同約定,對大量簽約作品停止更新,給咪咕數媒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用戶損失和公司商譽損失。
騰訊閱文集團由騰訊文學與原盛大文學整合而成,是當前國內網絡文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內容供應商。與咪咕合作始於2009年,當時合作主體還是盛大文學。騰訊於2004年通過推出讀書頻道開始經營在線閱讀業務,閱文於2013年4月註冊成立,並於2014年12月收購盛大文學,取得盛大文學及其附屬公司及運營的各類網絡文學業務等的控制權。閱文集團旗下囊括QQ閱讀、起點中文網等品牌,成功輸出《步步驚心》、《鬼吹燈》、《盜墓筆記》、《瑯琊榜》、《擇天記》等大量著名改編作品。
閱文集團官方回應:咪咕內容斷更問題,需要雙方共同排查解決,希望我們合力,作為平臺承擔社會擔當,不損害作者權益,推動網絡文學產業的健康發展。
“9.9元包月”引發矛盾
據了解,兩大平臺的矛盾源於6月30日,咪咕推出“BOOK多得”活動,只要充值9.9元成為會員,便可在線閱讀全站50多萬本小說。按照一本3000章節的小說來計算,每章節收費一角,那麽讀完全本圖書需要花費三百元,就算VIP享受8折待遇,也要花費兩百多元。但是在咪咕閱讀上可能9.9元就能做到。
去年亞馬遜也曾推出相似的策略,用戶只需每月支付12元便可在Kindle上隨便看4萬本書。在這一方案刺激下,亞馬遜中國電子包月服務的註冊用戶量躍升到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全球第三位,用戶的平均閱讀速度也提升超過了2倍。由此可見,降價推廣威力巨大。
付費在線閱讀是閱文集團主要的收入來源,2016年該項收入為19.7億元,同比增長103%,占總收入的77.1%。7月3日,閱文集團向香港聯交所提交IPO申請。分析認為,咪咕推出的“9.9元包月”活動,想用降費推廣截流閱文的下遊用戶,閱文卻從上遊斬斷了咪咕的水源。
“斷更”不只針對咪咕文學?
也有觀點認為,閱文本次“斷更”不單單針對咪咕文學。咪咕以9.9元包月的方式爭搶數字閱讀流量入口,可以看成是咪咕集團戰略構成的一部分。閱文集團“斷更”的根本目的,是要狙擊咪咕文學的母公司咪咕文化的泛娛樂布局。
2016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經突破3億,其中,女性數字閱讀用戶數量略高於男性,80、90後成為數字閱讀的主體。據悉,咪咕文學要將“9塊9包月”的活動長期推廣下去,而非一時噱頭。低廉的價格意味著搶占流量入口,廣泛的讀者又意味著能吸引更多作者前來耕作,並形成優質作品的積聚。閱文旗下的QQ閱讀同樣提供包月VIP服務,每月15元(只針對部分書籍),而2016年,閱文向旗下作者支付的稿酬便將近10億元。
“9.9元包月”,是否能保證網絡文學作者的收入?對此,咪咕向記者表示,配合“包月”服務的推出,已經攜手作家和合作夥伴共同推出了“共贏計劃”,出臺了一系列收入保障措施。還將向提供優質內容的作者提供獎勵基金。
平臺掐架讀者遭殃
昨日,記者點開咪咕閱讀APP,《太古神王》《神道丹尊》《武煉巔峰》等書籍已停止更新。有讀者8月4日反映,此前“斷更”的《太古神王》等書已經下架,而在當天上午,它們還可以被搜索到。“本來就為了看這些書才充的會員,現在不光不更新,之前的也沒了。”
記者看到,咪咕閱讀平臺“斷更”小說的評論多數是讀者抱怨:商業巨頭一言不合就玩封殺,原因雖然略有差別,但都是逼迫消費者做非此即彼的“二選一”。“倒黴的還是我們讀者!”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方超強認為,平臺“掐架”,不應讓消費者遭殃。針對這種情況,消費者可以通過平臺或消協直接找商家維權。
八年之後,騰訊終於進軍了在線文檔領域。
4月18日,騰訊QQ團隊發布“騰訊文檔”,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同一天發布朋友圈稱,“團隊給我的意外驚喜,沒有一絲絲的防備,八年前原本希望廣研團隊開發,但廣研做成微信後就放下了。今天反而由SNG QQ團隊做了,而且還有微信小程序版。”
在線文檔的鼻祖為谷歌公司2006年推出的Google Docs。這家年輕的搜索引擎公司,將戰火燒到了老牌系統服務商微軟的現金牛業務上。兩家公司也開啟了漫長的用戶爭奪拉鋸戰——Google Docs開啟離線編輯功能,Office也針鋒相對地推出Office 365。
但騰訊動的是國內公司的奶酪。Google Docs在國內用戶少之又少,2014年起,“一起寫”、“石墨文檔”、“有道雲協作”等對標Google Docs的在線文檔應用先後在國內上線。騰訊晚了3年,但騰訊文檔支持QQ、微信內編輯,強大的社交鏈將對同類型公司形成巨大沖擊。
一起寫成立於2014年,CEO蔡建曾經連續八年在谷歌總部擔任資深軟件工程師,一起寫在官網對自己的介紹是“國內唯一可以完整替代Google Docs的產品”。2017年7月,一起寫宣布獲得由快手投資的780萬美元B輪融資;2016年8月,一起寫完成金山WPS的A輪戰略融資;2015年3月,一起寫完成4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石墨文檔同樣成立於2014年,產品在2015年6月正式上線,定位是“中國版的Google Docs”。石墨文檔創始人吳潔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石墨文檔已經服務近千萬個人用戶、12萬企業用戶,覆蓋互聯網、教育、新媒體、金融、服務外包等行業。一周前,石墨文檔宣布已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由今日頭條投資。2016年,石墨文檔先後獲得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和A輪融資;2014年,石墨文檔獲得800萬元天使輪融資。
2014年年底,網易發布了一款多平臺企業協同辦公應用有道雲協作。有道雲協作由網易雲發展而來,網易副總裁、有道CEO周楓曾透露,有道雲協作目標是在2015年做到企業內部協同軟件的第一位置。
三家公司的共同特點是有會員服務,企業版會員年費分別為每人每年240元、216元和360元。
攪局者騰訊目前服務免費。在4月18日的發布會上,騰訊方面稱騰訊文檔是完全免費的,未來基礎能力部分也將是免費的,現階段騰訊文檔並未對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進行區分,未來可能會針對企業端進行需求設定。
協同辦公的根本是社交鏈。一起寫、石墨文檔均與企業微信和阿里釘釘合作,可以在兩個辦公社交軟件實現文檔協同。
但騰訊在社交鏈有著碾壓性的優勢,國內還沒有哪個公司能撼動騰訊在網絡社交的地位。騰訊文檔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QQ、TIM、Web官網等入口來查閱和編輯在線文檔。騰訊將多個賬號打通,用戶只需綁定微信或QQ,就可以實時的在多個終端看到所有更新內容。用戶還也可以通過上述平臺,將在線文檔分享給微信或QQ好友。
創業公司似乎又面臨著那個老問題:如果騰訊切入一個行業,從業者該怎麽辦。
與此同時,騰訊文檔被指與石墨文檔高度相似、產品上線前曾與石墨文檔接觸。而實際上,騰訊也是石墨文檔的客戶。騰訊文檔推出的時間也頗為曖昧——石墨文檔於一周前完成B輪融資。
貨幣基金的從嚴監管無疑是今年的一個重頭戲。
日前有消息指出,監管部門正就貨幣基金互聯網銷售和T+0贖回提現醞釀新政,可能很快將出臺具體的監管文件。多位受訪基金公司高管及貨幣基金經理均表示聽到了相關說法。
“對的,這個消息我也聽到了,基本能確認。” 5月29日上午,一位管理著百億規模貨基的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表示。
此前,基金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士與第一財經交流時表示,對貨幣基金的監管一定會嚴格。過於短視和中心化,是貨幣基金最大的問題,也容易引發其他的流動性問題。沒有大的資本金,容易擾亂市場秩序。同時公募基金權益類基金卻在萎縮,需要從宏觀和微觀上反思。
消息稱T+0贖回限額1萬
消息稱,新規擬對貨基T+0快速贖回體現業務實施“限額管理”,即將單只產品單日的T+0贖回提現上限壓縮至1萬元。此外,新規還將對貨幣基金的“直銷代辦”“排他性競爭”等市場亂象予以約束。
“T+0贖回限額,對存量貨幣基金的要求是1萬塊。這個消息也傳了很久。意思是不能再作為現金使用。”北京一位貨基基金經理表示。
早在2016年9月,基金業協會向各基金公司下發《關於開展行業T+0快速贖回服務運行情況調研工作的通知》,要求基金公司對旗下提供T+0快速贖回服務的產品情況進行梳理,評估流動性和財務壓力。
2017年證監會對部分基金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所有已上報但未發行和將來上報的貨幣基金,應明確是否開展T+0快速贖回業務。
“我們公司旗下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要求單日贖回不超過5000萬,單個賬戶不能超過50萬。單日1萬塊,是一個方向。但是也可能會根據規模,比如說規模的1%-2%進行T+0。因為銀行理財有些產品是T+0的,所以不會一刀切。但不論是單日限額或者是根據規模限額,限制貨基的T+0的方向不會變。”一家信托系公募基金人士告訴第一財經。
日前監管層的閉門會議向業內征求意見,主要討論的內容除了投資者賬戶單日快速贖回限定在1萬元之內外,還要求貨幣基金份額不能在支付場景使用,基金管理人自有資金不能用於資金墊付等。
“用戶體驗變好,雖然基金公司喜聞樂見,但是對基金公司的風險是增大的。如果改為T+1,每天上午都知道如何去平頭寸。如果資金量不足需要融資,一般是在上午完成。”上述信托系公募基金人士告訴第一財經。
“T+0下的客戶體驗非常好,但是對監管而言,又像是取代了活期存款的功能,事實上一定程度上就是現金,今天買了(貨幣基金),明天想可以繼續取用。相當於變相提高了銀行活期存款的成本。”上海一家公募固收人士認為。
目前,央行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1.5%,而各大銀行存款利率最多上浮50%,也就是1年期存款利率最高約為2.25%。在貨幣市場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R007在3%左右,而1年期的股份制銀行同業存單利率為4.5%左右,各種貨幣利率、債券利率以及貸款利率都遠高於存款利率。由於很多資金都會投資貨幣基金,因此市場的實際存款利率要高於 1.5%-2.25%。
貨基嚴監管趨勢不改
隨著銀行之間的同業業務受到限制,貨幣基金的收益水平不錯,大量金融機構買入貨幣基金。這種行為,也被監管層認為帶來一定的風險。
“貨幣基金也被國際上定義為影子銀行的,因為它存在一定的隱性剛兌與又要保持一定流動性之間有一點矛盾。金融市場如果發生大波動的時候,由於貨幣基金規模龐大,對整個金融體系會有沖擊,甚至會引發風險。這也是貨幣基金,越來越受到比較多監管的原因。”北京某公募基金高管告訴記者。
“貨幣基金是不能虧損的,虧損就要有機構去墊,而公司的自有資金往往有限,一旦出現虧損就是金融風險,所以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對貨幣基金提出了很多要求。現在貨幣基金流動性管理要好很多,但規模還在增長。雖然今年以後貨幣基金的規模不再納入公募規模進行統計,但由於收益率等還是有人在買。”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貨幣基金規模攀升至8萬億,較2017年年底增長幅度為12%,貨幣基金規模在公募基金中占比也提升到了64.68%。
與此同時,受訪人士指出,T+0限額之後,對貨幣基金也會造成負面的沖擊,有可能使得貨幣基金規模增長放緩。
“流動性新規後,投資的時候需要滿足很多被動指標,比如流動性指標等。基金公司有動力把收益做上去,但是基金公司受到限制越來也多。監管的傾向也是希望你把收益做下來,因為收益越低越安全。”上述北京貨幣基金經理也告訴記者,流動性新規後,在投資層面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並且,在傳統攤余成本法貨幣基金嚴監管態勢下,一些基金公司開始尋找突圍之路,市值法貨幣逐漸成為行業潮流。多家基金公司表示,正在準備申報市值法的貨幣基金。
2014年,美國證監會通過了《貨幣市場基金改革法案》,要求美國貨幣市場基金對於大額回購收取流動性折扣費,並將部分貨幣市場基金估值使用方法由攤余成本法改為市值法等。
“美國貨幣基金模式,對中國貨幣基金的發展有很大借鑒作用。”上述百億規模貨基的基金經理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