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任正非憂心領導者前途迷茫 華為歐洲投資數學研究做突破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858.html

當地時間6月14日,華為在法國巴黎大張旗鼓搞了一場歐洲創新日活動,宣布在法國設立數學研究中心。

對於數學不好的人來說,很難理解華為投資數學研究的舉動。

數學是信息通信技術制高點

數學是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現在歐洲是華為全球市場中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市場,華為在歐洲能站住腳,跟數學有很大關系。華為的俄羅斯數學家曾在3G和2G算法層面實現突破,打通算法後,華為產品有了競爭力,重量輕、體積小,技術上有了競爭優勢。

此次華為在法國設立的數學研究中心,擁有研究人員約80人,全部為博士及以上學歷。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稱:“長久以來,法國誕生了無數世界一流的數學家,笛卡爾、帕斯卡爾、伽羅瓦、傅立葉…如果沒有傅立葉變換,可能就沒有現代的通信的發展。今天,這個傳統依然被法國學者們傳承下來,法國菲爾茨獎數量多達12位,僅次於美國。數學的研究也正在為ICT(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帶來全新的突破。”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表示,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5G移動通信技術是大流量、低時延理論的典型應用。全球5G研究領軍人物、華為首位女Fellow朱佩英稱,5G的峰值速度可以達到10Gbit/s,最低延時達到1毫秒。世界各國以及一些大公司都在加緊研究5G。朱佩英表示,5G標準的制定在2015年已經啟動,預計到2018年,相關技術指標將會凍結,2019年,5G標準基本定型,到2020年,5G網絡在日本、韓國、中國等實現商業化運營。

華為法國數學研究中心由法國國立高等電力學院教授、電信專家Merouane Debbah擔任研究中心主任,Merouane Debbah稱,該中心將承擔華為5G技術路線圖、算法等方面的研究。2013年,華為已經開始5G技術的研究,預計到2018年,總的研究經費達到6億美元。華為有九個研究中心在重點研究5G技術,相關的研發人員超過500人。

華為在5G技術研發上,大量與歐洲企業合作。運營商方面,與沃達豐等合作,另外與歐洲的學術機構合作成立5G創新中心,聯合開展未來移動寬帶領域研究和測試,並與歐洲合作夥伴共同成立了5GVIA(5G垂直行業加速器)。

徐文偉說,目前華為在歐洲與客戶建立了21個聯合創新中心,華為還積極投入“歐盟Horizon 2020" 項目,在歐洲簽署了210項技術合作協議並參加了33項計劃,截止2015年,華為已經與超過200 名歐洲學者以及150家研究所達成合作,並在歐洲贊助了超過80 項研究項目。此外,華為在歐洲已經持續投資了7500萬歐元用於與超過100所知名大學的研究所合作。

融入歐洲產業鏈

華為進入歐洲市場,最早是為運營商提供基站等產品和模塊,徐文偉稱,未來華為在歐洲的發展是要融入歐洲,以華為的技術,同時整合技術,形成新的產業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支持歐洲產業發展,一起做大蛋糕,再考慮分蛋糕。

華為最新推出的手機產品P9,使用了徠卡的攝像頭,徠卡此前並不生產這類設備,徐文偉說,華為手機與徠卡走到了一起,基於Co-Engineered模式,強強聯手,聯合設計開發,科技感和藝術感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款引爆手機迷和攝影圈的雙攝經典;而這對於籌劃走向大眾的徠卡鏡頭來說,一步就進入了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這不失為一次完美的雙贏合作。徐文偉認為,歐洲在技術開發上有很強的資源和基礎,但是一些技術成果的商業化上還有改善的地方,華為自己研發技術,整合技術的能力也強,彼此可以互補。

華為方面稱,現在華為在全球建立了26個能力中心,這其中的大部分都在歐洲。加強華為與歐洲產業界和學術界夥伴緊密合作。歐洲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機構和很強的基礎技術研究水平。歐洲不僅是華為非常重要的市場和投資目的地,華為的新技術大都率先在歐洲市場應用,同時華為也攜手歐洲企業,跨越本土,聯接到更廣闊的全球市場。2016年預計對歐洲采購金額40億美元,2015年華為在歐洲的研發投入是7500萬歐元。

華為目前的產品線從運營商市場已經擴大到企業和消費者領域,快速發展,對於這樣一個擁有強競爭力的公司,搶飯碗的擔心不少。

徐文偉說,華為有一個原則,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給合作夥伴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

德國電信今年3月發布的開放電信雲,是基於華為硬件和軟件解決方案支撐的全套雲服務,包括私有雲、公有雲以及軟件解決方案(可同企業現有IT基礎設施無縫集成),華為方面稱,通過雙方的戰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可以為企業和行業提供有別於OTT Player的、創新的公有雲服務,而且華為有信心和德電一起把‘開放電信雲’打造成面向行業和大企業公有雲服務的標桿。(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92

中概股回歸政策仍不明朗 當當網私有化退市後前途未蔔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3/158900.shtml

中概股回歸政策仍不明朗 當當網私有化退市後前途未蔔
科技棱鏡社 科技棱鏡社

中概股回歸政策仍不明朗 當當網私有化退市後前途未蔔

當當控股有限公司將以每股普通股1.34美元的現金收購當當網全部已發行普通股。

近日,當當網(NYSE:DANG)宣布,已完成公司於今年5月28日簽署的私有化協議。當當網即將從紐交所退市,變成一家私人控股企業。據悉,今年5月28日,當當網宣布與其母公司當當控股有限公司和當當合並有限公司簽署最終的合並協議與計劃。協議中規定當當控股有限公司將以每股普通股1.34美元(相當於每股美國存托股6.70美元)的現金收購當當網全部已發行普通股。

交易完成後,當當控股有限公司的實際擁有人為當當網董事長俞渝、CEO李國慶,以及其他幾名高管,當當網已向紐交所提出申請暫停其ADS交易。同時,當當網還請求紐交所以Form 25表格的形式通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其ADS將從紐交所退市。自此當當網的私有化退市塵埃落定,但這家已成立17年的中國最老牌電商網站未來的前途並不明朗,借殼或IPO回歸A股、整體被收購無論哪一條路都十分艱難。

當當網行業先行者 如今淪落至第三梯隊

當當網1999年成立,迄今已經歷了17個年頭可以說當當網見證了中國電商行業的發展與興盛,2010年當當網在紐交所上市時招股書中這樣描述,公司已經形成“以圖書、化妝品、家居、母嬰等為主的核心品類,並占有了絕對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地位。”與曾經的躊躇滿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當網的市值已跌落至不足當年23億美元市值的四分之一。而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後的當當網在網絡零售市場的競爭激烈中並沒有發揮好自身優勢,而在其他領域的拓展不利使得這家曾經的電商明星漸漸走向衰落。

當當網從圖書銷售起家,多少年來都是國內圖書電商的領頭羊,但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個財年當當網來自於圖書和其他媒體產品的銷售增長率出現下滑。雖然當當網以43.5%的市場份額仍在網絡零售圖書領域有明顯優勢,但單憑圖書銷售在如今國內競爭激烈的電商市場中已難以站穩腳跟。

因此對網絡零售圖書的過分依賴成為了當當網業務發展的天花板,在京東這樣憑借數碼產品來勢洶洶的後來者面前當當的交易總額和盈利難有靚麗表現。而2015年當當網在其他領域的收入也下降了7%,毛利隨之下降了2.4%。優勢領域的衰退與其他領域的拓展不利,讓當當網與其他電商平臺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終失去了原有優勢。

據悉,2015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中,當當網的市場份額已跌落至1.1%,而排名第一位的天貓占據了超過5成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四位的蘇寧易購與唯品會各自占據3%左右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當當網已跌落至中國電商市場中的第三梯隊。

私有化頻頻受阻 回歸國內市場政策仍不明朗

此次當當網的私有化因報價是否違反信托義務,所接受的私有化報價是否不合理被美國一家律師事務所展開調查。而此前的2015年7月9日,當當網剛剛宣布初步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收購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股7.812美元,但這一私有化要約卻遭到了投資者的反對。

今年3月9日,i美股對處在私有化進程當中的當當網采取狙擊策略,i美股宣布向當當網呈遞關於以全現金方式收購其全部流通股份的非約束性要約,收購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股(ADS)8.8美元,即每普通股1.76美元,這比此前當當管理層內部要約收購價格高出12.6%。如果當當若私有化價格過低,則很有可能將被i美股收購,這也為當當網的私有化進程帶來極大的變數。而此後中概股因國內政策的種種傳聞經歷了一輪大跌,在大的市場背景下,當當網還是選擇了下調私有化報價,最終將私有化協議每股報價鎖定在6.7美元。但當當網董事會特別委員會以“i美股的競購要約還在初步階段,缺乏資金支持的細節”等理由否掉了i美股每股8.8美元的競購方案,驚險的避免了當當網被整體收購的命運。

國內市場方面,隨著2015年A股的持續上漲國內上市公司估值節節攀升,中概股掀起了“回歸”潮。而今年5月,鑒於市場對殼資源狂熱的炒作,證監會對海外上市中國企業退市後通過IPO或並購重組等方式回到A股上市進行研究分析,6月17日,證監會發布重組新規,對並購重組、借殼上市等加強監管,明確借殼上市等同IPO審查,中概股回歸陷入尷尬境地。

另一方面,如果當當網選擇IPO排隊就目前國內擬上市企業排隊情況與發行節奏,即使當當網退市後立即向證監會遞交招股書其最快上市時間也要三年以後,更何況剛剛退市的當當網還需要時間拆除紅籌構架消除相關在國內上市障礙。選擇IPO對於當當網來說要付出太多的時間成本,而如今變換莫測的電商市場留給當當網的時間卻並不多了。更為重要的是目前A股市場中主流電商僅擁有蘇寧易購的蘇寧雲商一家上市企業,A股市場中對於電商企業直接IPO上市還無過多案例可循,因此證監會對於電商IPO的態度和市場形勢也為當當網回歸A股平添了幾分變數。

梟雄李國慶能否接受被收購命運?

李國慶

李國慶這個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創業者,經歷了中國互聯網17年的坎坷發展。口無遮攔、擁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李國慶儼然是中國互聯網創業者中的梟雄。今年六月針對王石與萬科大股東寶能系的紛爭,李國慶在微博指出,王石此次處理大股東關系的技巧太差了。最後李國慶還不忘嘲諷王石,“對他一些高論我們一笑了之,畢竟他讀書少。”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李國慶性格中尖銳的一面,而在當當網的控制權問題面前李國慶表現出的更多的是堅守。2001年,互聯網寒冬下當當網的高管只剩下李國慶和俞渝,是否繼續堅守成為擺在李國慶面前的兩難抉擇。在2004年,亞馬遜向當當網開出1.5億美元收購計劃,但最終李國慶和俞渝在控制權的問題上未能與亞馬遜達成一致。拒絕亞馬遜的收購被外界看做是李國慶錯誤的決定,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李國慶在當當網的控制權問題上的堅守。

而此次私有化事件中毅然拒絕i美股的要約收購也不難看出李國慶對當當網的堅守之心仍未改變,這個性格鮮明的領導者或許並不會接受當當網被收購的命運。

小型電商海外市場受挫 美國上市或不再是最佳選擇

2010年到2014年間中國電商在美國市場掀起了一陣上市潮,當當網、唯品會、蘭亭集勢、聚美優品、京東、阿里巴巴。

相繼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但隨著國內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國內資本市場的逐漸成熟,在美國市場被嚴重低估的中國電商企業相繼選擇退市。

今年4月,麥考林發布公告稱,公司完成私有化程序將從納斯達克退市,此後聚美優品、當當網也相繼進入私有化退市程序。而國內隨著新三板市場的漸漸成熟,酒仙網、網酒網等優秀垂直電商相繼登陸新三板,這也掀起了一陣電商掛牌新三板的熱潮。因此,新三板市場受到了大資本集團的關註,據悉,阿里、樂視在新三板上分別布局了7家和5家掛牌企業,而這一投資熱度還在持續升溫,電商登陸新三板也成為了現階段最好的選擇之一。因此也不排除當當網登陸新三板的可能性,但這家國內老牌電商的命運最終歸屬仍是一個未知數。

 

當當網 私有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27

Note7前途未蔔?三星回應停產傳聞:只是媒體報道

10月10日,此前據韓聯社報道稱,三星已暫停生產Galaxy Note 7。但是隨後據中新社消息,中國三星電子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只是媒體報道”,官方並沒有發布相關信息。

韓聯社稱,三星電子合作企業的相關人士10日透露,三星電子采取暫停Galaxy Note7生產的措施。

據該人士表示,出於全球消費者安全的考慮,三星電子決定暫停該機型的生產。目前,三星方面正在與韓國國家技術標準院、美國消費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中國相關部門等各國政府有關部門就該問題進行溝通。

這位人士指出,據他所知,該決定包括負責該產品全球供應的越南生產線,因此將不得不推遲原定於10月28日在歐洲、印度等地把Note7重新上架的計劃。

但是目前據悉,中國三星電子官網並未出現停產聲明,Note 7仍為首頁主推明星產品。

中國三星電子相關負責人對中新社記者回應稱,“只是媒體報道”,目前官方沒有相關信息。

此前,美國四大運營商均表示,將允許用戶將任何型號的Note 7退貨。不過AT&T成為了第一家徹底停止所有Note 7銷售的運營商。而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已表示,正在“迅速采取行動”,調查這些起火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978

500強之路“漸行漸遠” ,漢王科技複興前途漫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3/159589.shtml

500強之路“漸行漸遠” ,漢王科技複興前途漫漫
科技棱鏡社 科技棱鏡社

500強之路“漸行漸遠” ,漢王科技複興前途漫漫

無論是在產品創新上還是營銷模式上,漢王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希望在自己退休之前漢王可以做到世界500強企業”多年前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在一次采訪中這樣袒露自己的心聲。漢王科技國內富有神奇色彩的科技類上市公司,從上市之初就飽受爭議。

作為曾經風光無限的資本明星短短兩年時間就迅速隕落,從此走上了轉型扭虧之路。雖然這兩年漢王科技的經營業績在轉型後有所緩解,但是在靚麗的業績背後卻也隱藏著種種隱患,而漢王作為國內掌握諸多核心專利技術的高科技企業,在產品上的節節潰敗也值得更多的企業引以為戒,在複興之路上漢王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資本新星隕落 電紙書業務是罪魁禍首?

漢王科技2010年3月3日以近69倍PE登陸中小板,首發價格41.90元,短短兩個多月後公司股價就達到歷史高位175.00元(後複權),這麽短的時間內創造出如此快速的增長神話,漢王科技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中一顆耀眼的新星。但此後漢王科技的股價卻一路下行,到2012年12月初最低價格跌至15元(後複權),股價相較發行價已跌去六成多。

漢王科技股價的大幅跳水主要因公司上市後的業績頹勢,而漢王科技曾經的王牌業務“電紙書”一直被認為是直接導火索。這一業務一度為其貢獻了3/4的收入,2010年,漢王電紙書總銷量超過100萬臺。但在2012年,漢王電紙書銷量約為10萬臺,這一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為6203.47萬元,同比下滑了77%。而2015年其電子書業務營業收入已降至2131萬元,業務占比已降為5.85%,昔日優勢業務如今已成“雞肋”。

由於對單一業務過於依賴而其自身在內容平臺搭建上又缺乏經驗漢王科技在資本市場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敏感的劉迎建曾將電紙書列為“一號工程”逆勢推進。此後的三年,漢王電紙書沖上了電子閱讀市場的頂峰。劉迎建一如既往地癡迷於研發,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行業的危機來的如此之快,在以蘋果iPad為代表的功能豐富的平板電腦與大屏手機極大地沖擊下電紙書的市場空間被不斷的壓縮,行業的衰退是不爭的事實。但漢王卻沒有立即調轉船頭從頂峰到低谷,漢王只用了21個月。

但如果將所有失敗都歸罪於行業環境的突變卻也過於牽強,雖然全球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已連年出現萎縮,由2011年的2320萬臺出貨量已下降到2015年的780萬臺。據statista預測,2016年這一數據將繼續下滑到710萬臺。但在如此嚴峻的行業環境下亞馬遜kindle卻依舊占據全球電子閱讀器近70%到市場份額,雖然它仍無法扭轉行業頹勢,但Kindle的電子書銷量和銷售額仍然在增長。

而漢王科技雖將電紙書業務定位為“精品電紙書”,每年推出幾款特色產品,融入“手寫技術、觸控技術、前光技術”等優勢技術。但與後來者亞馬遜Kindle在國外市場獲得成功的“終端+內容”模式相比漢王科技在內容平臺搭建犯了關鍵性錯誤。最初漢王科技的“漢王書城”幾乎是國內最早的電子書城。但一直以來,漢王更註重硬件研發,在內容方面的投入和優勢均有限。同時,與盛大文學、當當網等在原創與出版領域有豐富經驗的企業相比,技術出身的漢王在這一方面並不具備優勢。據悉早期漢王書城的員工業績考核更多以版權數量為重點,從而使書城在一定程度上“有量無質”。產品創新上的不足與內容平臺的錯誤策略是導致漢王科技電紙書業務潰敗的主因,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漢王內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

謀求業務轉型 凈利要靠理財與補助?

漢王科技在電子書市場失利後開始了漫漫轉型之路,2013年底,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邀請會計學博士,在財務、投資及管理等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姚剛原來擔任漢王科技的獨立董事,並進入漢王科技的管理層,擔任漢王科技總裁,在加盟漢王科技之前,他曾在清科創投擔任高管。

姚剛上任後開始在漢王科技推行母子公司管理架構。以往漢王科技是按照職能進行部門的劃分,研發、銷售、生產等各部門各司其責,但姚剛上臺之後,把漢王科技的業務劃分為六大業務板塊,分別是:漢王國粹、漢王智學、漢王智遠、漢王藍天、漢王鵬泰、漢王數字,各板塊子公司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與此同時在漢王科技內部推行合夥人制度,讓漢王科技走進合夥人時代。漢王科技未來希望外界看到漢王是一家擁有原創技術,在OCR文字識別、手寫、人臉識別、無線無源觸控等技術領域都領先的企業。

在經過多次嘗試後漢王科技的業績於2014年出現轉機,據漢王科技最新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76億元,同比增長3.8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98萬元,同比增長1245.57%。雖然營收與凈利都持續增長,但由二者增長幅度的明顯差距不難看出凈利潤來源大部分並非主業經營所得。這其中增值稅退稅817萬元,理財產品收益435萬元,非經常性損益合計高達1252萬元,占凈利潤的83.58%。對於漢王科技這樣一家以技術為主導的高科技企業凈利的提升要依靠政府補貼與投資收益這並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銷售費用持續下降 微營銷效果幾何?

對於利潤的不斷攀升除了政府補貼與投資收益,漢王科技一直將優秀的成本控制作為各項報告中著重強調的重點,在2016年半年報中漢王科技強調“通過低成本、分享與整合內部資源的方式,在微信營銷、產品的新營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當然銷售成本的降低對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在成本下降的同時漢王科技在微營銷上所取得的成績究竟如何那?

投訴

微營銷兩大主流平臺為微博與微信,首先在微博平臺上漢王科技擁有的官方賬號粉絲數量鮮有突破萬人,除了幾個賬號在今年有發送消息外其余賬號都已長時間沒有更新。其中漢王主打產品漢王e典筆官方微博下本已缺乏粉絲互動,而在為數不多的評論中卻有用戶在做產品投訴。而公司董事長劉迎建的個人微博粉絲數量雖然突破了60萬,但從2011年年末就沒有再更新。

另一面在微信端,漢王科技擁有訂閱號與服務號並且在微信端有自己的微信商城,雖然我們無從得知漢王科技在微信端的銷售情況,但從兩個賬號發送消息的閱讀量大多不超過一千的情況來看,漢王科技在微信端的粉絲數量和活躍度並不高。

新老班子交接進行時 漢王科技複興還缺少什麽?

劉迎建

劉迎建多年前曾在一次采訪中袒露希望在自己退休之前漢王可以做到世界500強企業。但如今已年過花甲500強之路卻漸行漸遠,如何選擇接班人來實現這一夢想成為一個關鍵性問題。雖然劉迎建未曾對外界透露過對未來接班人的想法,但從漢王科技近兩年的人事變動中我們還是能夠窺探一二。

2015年4月在漢王科技召開的第三屆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中董事長劉迎建之子、23歲的劉秋童成為新任董事進入公司董事會。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劉秋童1992年出生, 就讀於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經濟專業。此前一直在外求學的劉秋童此前並未進入公眾視線,而去年三月底,漢王科技突然宣布使用自有資金570萬元人民幣與劉秋童共同發起設立北京漢王啟創投資管理合夥企業(簡稱“漢王啟創”)。劉秋童出資2430萬元,占81%股權。漢王啟創以漢王科技內部創新項目及創業團隊為主要投資對象,漢王科技把經營風險較大、研發周期長、商業模式不夠清晰、需要長時間孵化的項目劃歸新企業進行項目孵化。此外劉秋童還兼任董事長海外助理,由此不難看出劉迎建對下一代的著重培養,新老班子交接或已進入進行時。

漢王科技擁有發明專利的數量在國內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也不缺乏一流的科學家。但漢王科技卻沒有一流的企業家和營銷專家,當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時單純的依靠技術研發和小步走模式還能夠得以維持,但當企業走入資本市場真正的開放化加之外部市場環境的惡化,“有技術,但沒有企業家與營銷專家”的問題將會逐漸凸顯。

企業上市之初在募集了巨額資金的同時也承載著中小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使命,這需要企業迅速擴大經營規模,更快的適應市場環境,否則上市反而是一場扼制企業發展的噩夢。漢王科技正是這樣一家被市場寄予厚望卻始終未能將專利與技術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的典型,管理團隊中大多是技術人員,雖然財務專家姚剛的加入帶來了業績上的複蘇,但在如今這個互聯網化的營銷時代,漢王科技更需要一個“黎萬強”式的營銷專家,黎萬強獨辟蹊徑的銷售模式和強大的營銷能力是成就小米輝煌的關鍵,而這正是漢王科技最缺少的。

無論是在產品創新上還是營銷模式上,漢王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希望漢王不要重走過去的老路。在如今這個互聯網化的時代優秀的技術需要更加優秀產品與營銷手段去承載與傳播。

漢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021

一名90後對前途的困惑

收到一位年青blog友的電郵,提到他因我的著作而開始接觸財務知識,而且積極吸納相關知識,更越來越有興趣。我常說 I'm nobody,在網絡世界中與其他人又互不認識,但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別人,這是好事多於壞事。每次看到這些感想時,總是感到很奇妙,人一世物一世,能有此機會,夫復何求。



迷途的90後Ken:

記得上年大學畢業剛踏出社會工作,決心想學習理財投資,於是在書展因緣際會之下買了止凡兄的著作《積財有技》,從中學習了不少的財務知識和財技,便開始拜訪止凡兄的Blog,令我這名初哥對理財投資和財務自由有更深的體會。之後在止凡兄Blog中的網誌連結中發現了鍾記的Blog,開始認識價值投資和一些股票的估值模型,於是也買了鍾記的著作和參加了他的投資班(記得你Blog中有賣過廣告),漸漸學始對投資愈來愈有興趣,開始閱讀了大量相關的書著。之後也有參加止凡兄與經濟商學院合作的講座,介紹了很多不同的Bloggers,當中Starman的財技令我大開眼界,於是又開始研究Reits和閱讀相關書藉;同時也開始學習閱讀財務報表;漸漸我發現自己對投資愈來愈有興趣。

首先多謝止凡兄願意花時間睇我呢一年的經歷,今次來信其實是想止凡兄給小弟一些寶貴的意見。

小弟背景同止凡兄有點相似,大學主修工程,現在在一間機電工程公司任職機電工程師;工作了一年半,我發現自己對工程根本無興趣,雖然好專業同前景都好好,但人好難在自己無興趣的範疇上獲得成功和呆得長久,有時會好羨慕有些人可以工作於自己的興趣當中;這段接觸投資的時間當中,發現自己對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晚都花時間閱讀相關書藉;現有工作雖然收入穩定,但感覺自己的生活如行屍走肉,好像以時間換取金錢,經常有衝動想離開現況,想轉行投身金融投資界,做一名分析師;但小弟大學主修既不是金融/經濟,又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入行相對較難,其實我又不介意由低做起,最近報考了HKSI的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想先入行做Dealer,再考CFA轉做助理分員;雖然熱情滿溢,但也感覺前路茫茫,很想有一些過來人/前輩給小弟一些建議,可以免走一點冤枉路。

知道止凡兄都不是行內人,未必能給予太多意見,但始終也是我的前輩和啓蒙者,我也希望止凡兄能給予小弟一些寶貴的意見。

祝止凡兄和一眾Bloggers新一年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出多幾本書!


止凡回覆:

Ken你好,你的經驗是我最想聽到的,是受到啟發,一步步對投資有了興趣,再而自己去求知。

得知你對本身行業不感興趣,我也是工程師,工程界其實有很多範疇,除了不同工種外(你已透露你是機電的),還有很多位置,有consultant,main contractor,sub contractor,supplier,client,政府等等,就每一個位置又分不同project而有不同的情況,好像在香港做building的,與在新加坡建鐵路的項目已有很大分別。

我不清楚你是否對所有工程項目都沒有興趣,始終有些工程是頗好玩過癮,做起來亦有點使命感,不過興趣這東西要迫也迫不來,加上做工程難以發達,有前輩說工字不出頭的「工」,是指工程的「工」,哈哈。如果感到沒有興趣,趁年青,快快轉行,也不失為好方向。


Ken後續回覆:

感謝你的回覆,我自己現在在一間Consultant工作,都有接觸一些機電方面的設計,不過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識與我本科所修讀的有點出入,感覺有點吃力;我明白行行出狀元,每個行業總有出色和成功的人,但我感覺在這一行很難達到那個境界,故想趁在這個尚有熱情活力和無負擔的年紀下,去見識一下,試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縱然結果未必是成功,但至少不會留下一個遺憾!


後記:

Ken所提到的是工程界,因為本身也是在工程界工作多年,所以希望說多一點。

以前也有提過,工程師算是專業中最吃力不討好的其中一員,當我們在談專業人士,總會想到醫生、律師、飛機師,還會有建築師、會計師等,今時今日更會想到補習天王,但就好像很少會聯想到工程師。一名專業工程師是否應該被看低一線呢?從成為專業的難度來看,大概不應該吧。

若以Ken的機電工程來看,本身要有相關的工程學科大學畢業(工程內部再細分很多範疇的),畢業後要按工程學會的培訓計劃工作兩年,之後要再多取兩年工作經驗,這才有基本資格準備申請註冊成為工程師,即畢業後四年為最低消費。可惜申請註冊需要「老闆」簽名,以Ken工作的consultant為例,多不會「準時」簽牌,畢業後六年、八年、十年才能註冊的大有人在。

即使得到老闆簽牌,也不代表一定能註冊,視乎哪個學會,需要寫文、面試、筆試或視像面見不等,考核包括多個範疇,如技術知識、獨立思考、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新知識領域等,當中尤其考技術知識非常看運數,因為面試員多為資深工程師,而工程界問題多的是,他剛好問一些你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只能憑 sense 去回答,看他是否滿意。

以機電工程師來看,能於30歲前取得註冊專業已不錯了,但這只算是入門班。在香港,還有其他專業資格需於工程師後才能申請,例如機電工程當中三個範疇的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可簽名入消防局排煙系統設計、Registered Energy Assessor可簽名確認機電工程署能源條例相關文件等,如果是結構範疇的話,註冊後多年才有機會成為Registered Structural Engineer能認可一個結構、Authorised Person可簽名入屋宇署文件。我們常打趣地說,這些才是有資格「坐籠」的牌,因為簽名後有刑事責任,單單只是註冊工程師,未夠班。

得到這些專業資格時,隨時人到中年,其實從讀書到那一刻,工程師所付出的絕不比其他專業少噢。所得到的回報又如何呢?我只能說大部份工程師都「餓不死」,一定夠養家吧。

先說工程界的dream job,如入政府的話,起薪點是Point 32,近六萬多元,過兩三年就能開始拿十年房津,又多萬多元。就算一世不升職,年薪過百萬一點也不是問題。

前景看似超好,但若一個專業會以政府工為目標,視它為dream job,其實都幾可悲,因這代表市場很難給予這個待遇,所以才人人想入政府,不少私人公司的市價更與政府差很遠。即使這個dream job,想發達也不太可能,只能叫做「餓不死」,而不是大富大貴的一類。

反觀醫生、律師,若向錢看的話,應該不會想加入政府吧,一個出色一點的家庭醫生,到屋邨小商場處自己掛牌開診,月薪百萬(不是年薪)也不是問題。律師,更不用說吧,今天李柱銘、湯家驊早已富甲一方,看《律政強人》那套無線劇也看得我心癢癢

工程界有一個問題,很難以個人名聲出來接一些超大工程來做。能接下政府、港鐵、發展商等大工程的,多是大型工程公司。港珠澳大橋或高鐵工程等工程會找金門建築、中國建築、法國地基等巨頭去做。若以個人名聲創立一家工程公司,可能只會做一些商舖裝修工程吧。高鐵工程與商舖裝修工程,雖然都是工程項目,但是完全不同層次、不同世界的東西。

當然,工程界總有人能創立私人工程公司,顧問也好,承辦商也好,成功的例子總是有的,某些還管理得不錯,例如機電的ATAL、結構的CM Wong等,但這條路實在不能說是普遍與容易,至少比醫生診所、律師樓、會計師樓、建築師樓等都要難得多。

以前聽聞金融界分析工作很喜歡請工程畢業生,可能因為工科生面對很多數字,分析力與數字處理能力都不錯,因為工作上需要與數字打交道,始終計錯數而出事的話真的會害死人,所以一般都經過頗嚴謹的訓練。這些優勢在工程界中算不上什麼,因為在工程界內人人如此,但其他地方可能用得著這種優勢。同一個優勢,在工程界可能只能「餓不死」,但到另一界別可能已經發達也說不定。

我相信出來工作不久的Ken未必對工程界中多個範疇有很深入認識,還記得自己剛出來工作不久,連「判頭」代表什麼也不清楚,以上寫的希望可讓他了解多一點。然而,在文字中Ken用了「行屍走肉」來形容他現在的工作狀態,這其實是不太理想,正如我在回覆中提到,若真的沒有興趣,趁年青盡快轉行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78

暴徒的前途

黃台仰去區域法院旁聽暴動案的判刑, 他感慨地說社會和政府都需要反思, 明報即時新聞這樣報導:

「本土民主前線黃台仰表示,對有年輕人因熱愛這個家而負上代價、押上前途,感到非常痛心及悲傷,認為社會和政府應反思為何年輕人願意以代價大、相對激烈的方式走上街頭。」

從字裏行間看, 他所指的「社會」, 並不包括他自己, 不包括以激烈手段參與社會運動的人, 以及押上前途的年輕人。這「社會」是否包括那些倡議港獨, 倡議公民抗命, 承諾願意負責又走了數的一干人等? 反思, 在甚麼時候才反思呢?「不幸」被定罪才去反思, 僥倖脫罪就不用反思了? 反思是一個高尚的詞語, 講出來很容易, 做出來就虛無縹緲。因為悔不當初可能使人反思, 醒覺的反思也許有點意義。有些人反思自己怎會愚蠢到被捉到, 或者反思自己怎會笨人出了手。暴亂之後有誰反思過? 又會有人罵我不去體諒年青人, 總是幫建制去責難「黃絲」。我不會為此爭辯, 從佔領運動開始, 我已大肆批評策略上的錯誤, 盲撐小販的那位PhD, 我一早就叫佢慳啲。Big picture都不懂看, 就以為自己走在正義路上。嚮往在街頭篤魚蛋的浪漫, 就以為藉此經濟民生社會問題可以一併解決了。把無知的舉措帶入議會宣示, 只會帶來DQ的結果。

誰在反思, 誰在謬思, 總有不同的解說。有人認為抵抗暴政就要付出代價, 我請客你付鈔。有人認為年青人看不到前途所以甘冒頭破血流,  鎯鐺入獄, 孤注一擲, 擲出順手拈來的玻璃樽? 他們是為了前途而奮勇一擲, 抑或是在街頭亢奮盲目地擲走了自己的前途, 實在教人糊塗。糊裡糊塗, 又多了3個坐牢的暴徒。政府, 都是你的錯, 搞環保回收, 點解搞到四圍玻璃樽無人收, 咁就手隨時掟完又有掟完又有。又是社會的錯, 如果人人都高床軟枕, 前途似錦, 誰會上街頭破血流。神聖的頭破血流, 神化了的頭破血流, 所以黑社會也會為熱愛國家而劈友。

三年

想得我腸兒寸斷   望得我眼兒欲穿
好容易望到了你回來 算算已三年
想不到才相見    別離又在明天
這一回你去了幾時來 難道又三年

李香蘭、鄧麗君、蔡琴都唱過, 現在又多了三個伴唱。為了無知, 不曾反思, 是為魚蛋革命嗎? 一個好漂亮好正義的名堂。洩憤美其名為革命。七警在暗巷打曾健超一鑊尚且是對潑液作出教訓的洩憤, 暴行是為了幫襯街頭熟食受阻而教訓差人的洩憤? 抑或是新仇舊恨一鋪結賬? 被掟的差人為打人的付賬? 論刑期三年不長兩年會太短, 反思, 再過三五七年還需反思。懂得前瞻就可以減少反思。懂得想前途就不會成為暴徒。真的沒有前途就只有暴徒一途? 叫人太糊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59

有線前途問題

有線寬頻(1097)賣盤告終,其大股東九龍倉(004)更指不再注資,剛於去年12月簽訂最多提供4億元的資金貸款協議,到期時亦不續約。此外,有線的收費電視牌照將於5月屆滿,政府雖已於去年12月批准續期12年,但有線於期限前(即3月15日)仍未回覆作實,並要求政府延長限期至4月26日。有線前途未卜,股價一蹶不振。未公布壞消息前收市價是0.93元,消息公布後急挫34%至0.61元。

有線近年業績差勁,已連續9年錄得虧損,去年經營虧損更擴闊28.7%至3.12億元新高。用戶平均收入雖增,但電視訂戶數量和廣告收入續跌,令電視業務收入減少。如2012年,電視客戶有108.9萬個,到2016年跌至90.9萬個,4年跌幅有16.5%,電視業務收入也由2012年的17.57億元減40.6%至2016年的10.43億元。訂戶數量減少相信與英超有關。早於10年前,有線已失去英超2007年至2010年3個球季的獨家播映權,及後雖重奪2010年至2013年球季,但最近再失去2013年至2016年3個球季轉播權。另一原因是經營費用高企,儘管近年出現負增長,如2016年減1.9%至17.18億元,但收入跌幅更高,有6.9%。即使撇除折舊只看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溢利),去年仍出現9,098.1萬元經營虧損。

前景不明,財務狀況也不理想。截至去年12月底,有線手頭現金有1.06億元,加上應收帳和存貨等,流動資產合計有2.1億元。但流動負債共11.02億元,相減後流動負債淨值為8.92億元,顯示流動資產不足以抵償流動負債。另外,在流動負債中,帶利息貸款佔最多有5.9億元,估計當中1.9億元是銀行貸款,餘下4億元來自九倉。假設九倉的貸款不用急於償還,還有1.84億元是預收帳款及客戶按金,按理不會一下子被客戶要求退還,若撇除這兩個項目,流動負債將減至5.18億元。但流動負債淨值仍有3.08億元,除非業績有起色,若有線打算持續經營下去,尋找新融資渠道是當務之急。

業務表現差勁,有線管理層歸咎廣告市場表現疲弱及訂戶業務競爭激烈。但看看對手電訊盈科(008)旗下Now TV,去年收入雖微跌1%至29億元,EBITDA更倒退16%至4.13億元,但過去2年均錄盈利,證明收費電視仍有可為。

值得留意,電盈旗下免費電視Viu TV由去年4月開台至12月底的年結日,收入只有1.6億元,EBITDA更錄得1.83億元虧損,加上在2015年籌備階段的4,000萬元虧損,首兩年已花掉2.23億元,仍在燒銀錢階段,還預計未來3年都不會賺錢。可幸的是,Viu TV可用Now TV的盈利來作發展。

反觀有線,旗下免費電視頻道奇妙電視啟播在即,新電視台要吸引廣告就要有觀眾,要觀眾就要有內容,有內容就需資金投資。可是,收費業務連連虧損,大股東又在此重要時刻閂水喉,實在令人擔心。

執筆之日,有線市值仍有13.3億元,截至去年12月底資產淨值也有5.05億元,雖與九倉資產淨值3,254.06億元相比只佔0.2%,但相信九倉不會放棄有線而撤手不理。有線前路將何去何從,估計在4月底牌照回覆限期前應會揭曉。

文章刊於:am730 2017-03-24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36

安倍晉三恐朝鮮發射毒氣導彈 稱朝鮮前途渺茫丨視點

4月13日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國會上就國防安全等議題作出回應。

 

 

對於近日備受關註的朝鮮問題,安倍晉三表示,朝鮮有可能已經能夠發射以沙林毒氣作為彈頭的導彈。如果真是如此,日本必須提高警惕。考慮到本月初發生在敘利亞西北部的化學武器襲擊,安倍晉三表示,日本必須堅定地認清現實,同時確保朝鮮不會朝日本發射毒氣導彈。同時,他也稱,必須讓朝鮮意識到,如果他們一再以此種方式挑戰國際社會,那麽他們國家將前途渺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579

實體書店還有前途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907

臺灣誠品書店蘇州店。(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2017年7月8日至9日,以“十座城·十座文化地標”為主題的亞洲書店論壇在成都舉行,與會者就中國實體書店發展方向進行深入探討。這些年來,在網絡書店及電子書的沖擊之下,中國實體書店步入嚴冬,紛紛謀求轉型。在此背景下,一批謀求多元化經營、在售書之外拓展新的業務的複合型書店應運而生。複合型書店會否成為中國實體書店轉型的新方向?實體書店還有前途嗎?值得一辯。

正方:

實體書店的消亡是個時間問題。首先,購買實體書,網購享受的折扣高、價錢更便宜;選書購書也方便,一臺電腦或一臺手機就能搞掂。實體書店購書,又貴又費時又費力,毫無比較優勢。其次,現在電子讀物、電子書大行其道,註重閱讀體驗的,會購買專門的電子閱讀器;不太註重閱讀體驗的,會選擇用智能手機看書。網上有海量免費電子讀物;即使收費讀物,在線購買,電子支付,實時推送,也很方便。在人類閱讀方式及圖書銷售渠道均發生根本變革的情況下,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替代、電子讀物對實體書的替代,都是不可阻遏的趨勢。

反方:

家庭投影儀、大屏幕液晶電視都面世好些年了,再加上環繞立體聲,在家里都可以有不錯的觀影體驗。如果不太註重體驗,用手機屏幕也可以在線看電影。但是,電影院的生意可沒有因此走下坡路啊。相反,這些年中國電影票房是連年創新高。實體書店也類似。在實體書店與親友一起讀書挑書購書的體驗是網絡書店無法替代的。有墨香、有質感、翻起來嘩嘩響的實體書,閱讀體驗也是電子讀物無法替代的。這種因素決定了實體書店與實體書盡管面臨一些挑戰,但絕不可能消亡的,如果把營造體驗做到極致,說不定就有複興、浴火重生的機會。

正方:

轉折點已經來臨。2016年圖書銷售額為了701億元,同比增長12.3%,但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冰火兩重天,實體書店銷售額同比下降2.33%,網絡書店銷售額同比增長30%,並且網絡書店銷售額首次超越書店。愛看實體書、愛逛實體書店的,年齡相對老一些;愛看電子讀物、愛網上購書的,相對年輕一些。後者到前者的年紀,難道會改變閱讀方式與購書渠道嗎?

反方:

實體書店可以努力營造網絡無法替代的體驗。例如臺灣誠品書店,現在它已發展成與商場有機結合的新經營模式,書香與時尚精品、高端餐廳融合,營造一種雅致、有品位的生活。又如內地的一些實體書店,走多樣化經營的複合型書店之路,把實體書店打造成一個涵蓋書店、咖啡廳、藝術畫廊、文創生活館、創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間,打高端、文化、創意的牌。

正方:

如果一個經營場所,做多種生意,賣書、賣咖啡、做餐飲、做文創產品、搞創意孵化,賣書的生意占比很低,還自稱“複合型書店”,似乎有些名不副實吧?這其實是在消費實體書店最後一點殘留美譽。這與其說是兼做其他生意的實體書店,還不如是實體書店生意已邊緣化的多種經營複合體;這與其說是實體書店的轉型之道,還不如說是實體書店的自我消亡之道。

反方:

第一,就實體書店而言,盡管市場在萎縮,但走小眾精品之路仍是有前途的。第二,其他生意願意借重實體書店與實體書在大眾心目中的墨香典雅形象,並願意為此付費,也是實體書店繼續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第三,每個城市都有打造城市文化地標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麽圖書館、大劇院不掙錢,每個有品位的城市仍紛紛興建的原因。實體書店把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標有諸多好處,一是可以取得政府對文化事業的補貼,二是大賺有文化追求的遊客的錢。

【點評者說】實體書店與實體書會消亡嗎?還真難說。電視機發明後,有人預言廣播“藥丸”,但汽車普及,讓廣播找到了新的載體,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實體書店會有這樣的轉機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94

央行參事盛松成:若只應用在虛擬貨幣,區塊鏈就沒有前途

區塊鏈的話題熱度隨著比特幣價格這兩年火箭般的走勢居高不下,在博鰲亞洲論壇現場,分論壇“再談區塊鏈”現場座無虛席。

央行參事盛松成在分論壇上直言:“如果區塊鏈主要放在虛擬貨幣方面,我覺得區塊鏈是不會有前途的。”

盛松成分析,區塊鏈是一門技術,比特幣是虛擬貨幣,只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 因為虛擬貨幣本身不是貨幣。經濟調控主要靠財政貨幣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要靠國家控制貨幣的發行權,這就是法定貨幣。如果虛擬貨幣泛濫是法定貨幣,貨幣政策是無法執行的。所以區塊鏈不要用到貨幣方面,這是沒有前途的。

除此之外,盛松成還建議,區塊鏈不要用在金融方面,因為現在實際上傳統的金融的支付系統,已經基本上能滿足日常支付的需要,區塊鏈技術用到金融支付上效率反而低;而反洗錢、反偷稅漏稅的功能銀行卡之類都已經實現了。

對於區塊鏈的發展,盛松成認為,要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要把區塊鏈應用到實際場景中,而不是從貨幣去談區塊鏈。如果在這一方面可以做成,法律、制度、技術都將不是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