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偏見、夢想與商業化探索 電競體系升級之路

從4月1日到整個清明假期,位於上海東方體育中心的DOTA2亞洲邀請賽現場擠滿了年輕人,1.5萬人的主體育館幾乎每天座無虛席,大家緊盯著大屏幕上的比賽時況,聽著講解員現場解說,時不時發出吶喊助威聲。

從每月1000元到年薪千萬

一臺電腦、一個鼠標、一個耳機,不停操作鍵盤,在上一代人眼中“不學無術”的“遊戲迷”,如今年變身“電競職業選手”,收入動輒上百萬上千萬,不管你是否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電競產業已經從青年亞文化走入大眾視野,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註參與。

“外界大多數人看到我們永遠只是表面,很多選手都淹沒在途中,是沒有看到的,包括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也是如此。”Wings電競俱樂部選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圈內Wings戰隊頗有名氣,第六屆DOTA2國際邀請賽(TI6)上Wings戰隊以中國區預選賽第一名的身份參加TI6,並成功將冠軍盾帶回了中國,獎金高達9128649美元(約合人民幣6279萬)。

與一般性網絡遊戲不同,作為一項利用電子設備為運動器械進行智力對抗的運動,電競強調公平性和技巧性,除了個人技能、操作能力訓練(每分鐘操作數、學習高端操作釋放原理等等)之外,更需要具備戰術執行力和團隊配合能力,背後是超乎想象的訓練強度。

“職業選手的話一般是坐在電腦前10到12個小時,訓練一般是8到10個小時。” Wings電競俱樂部選手表示。而一場比賽時常要進行三四個小時,“腰肌勞損”、“頸椎疼痛”是業內常見的“職業病。”

“現在每天12點起床,2點訓練,訓練7、8個小時,直播3個小時。”iG戰隊徐誌雷(BurNIng)告訴記者。在業內徐誌雷被稱之為“B神”,是著名的職業電競選手,也是中國DOTA界公認的全民偶像,曾於2014年宣布退役直至2015年複出加盟iG戰隊。

不斷暴漲的薪資成為電競吸引大眾眼球的直接因素之一,競賽總資金池不斷刷新突破億元級別,圈內優秀的電競職業選手年薪也在百萬到千萬不等,此前王思聰曾在一檔節目中爆料,電競職業選手最高年薪為3000萬。但在電競起步初期,或對於當下大多數的普通電競選手而言,這樣的薪資遙不可及。

徐誌雷清楚的記得,“剛開始打職業電競的時候,在上海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000塊,不包吃喝,基本在上海是很困難的,吃的比較素一點或少一點,在2008年的時候,很艱難勉強地維持生活,到2010年拿到10個冠軍,大概有5萬元的積蓄,2010年之後就覺得電競可以維持生計,之後電競環境越來越好。” 徐誌雷回憶道。

一夜暴富、一戰成名,也可能在億萬擁躉捧殺下,一舉崩潰,一落千丈。與大多數電競選手的成長經歷一樣,更多大壓力來自於家人的不理解和偏見,在2007年打半職業賽的時候,徐誌雷坦言自己離家出走過。讓他欣慰的是這幾年父母開始慢慢接受,周圍親戚家的小孩也有想要從事這一方面的工作。

“希望電競能夠作為一樣體育項目,被更多人接受,尤其是被老一輩人接受,電子競技不僅是玩遊戲,更多是競技,需要被更多人看到,更多人傳播。” 徐誌雷說道。

探索市場化運營

徐誌雷在電競圈10年的職業起伏,也是中國電競事業發展的真實縮影。2000年伴隨互聯網的普及,第一批電競夢在小小的網吧中醞釀。一年之後,韋奇迪和馬天元在WCG星際爭霸項目中奪冠,造就了中國電競第一個世界冠軍,開啟電競新篇章。

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準將電子競技納為第99項體育競賽項,在電競賽事進入快速發展之際,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很多電競賽事相繼取消,俱樂部入不敷出、解散的現象極為普遍。

近幾年伴隨DOTA2、《英雄聯盟》等現象級產品的火熱,加之遊戲運營、賽事及媒體、直播平臺的串聯,電子競技產業鏈逐步形成,電競產業重換生機,並獲得資本的關註。

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工委日前發布的《2016中國電競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電競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504.6億元,比上年增長34.7%。

“最頂級的產品出現帶動整個市場的活躍,產品實際上指的就是這種遊戲的玩法,以及觀賞性正好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欣賞標準。”完美世界CEO蕭泓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在他看來如同足球賽事一樣,圍繞足球產生的可變情況以及不同隊伍參與達成進球這個目標,它的規則設計、賽事體制、標準設定是吸引人的,電競賽事也同樣如此。

與此同時,電競賽事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延伸。此前電競賽事嚴重依賴贊助商運營,當贊助商撤離或轉移關註度之後,賽事也迅速衰落。版權、廣告贊助、泛娛樂內容、周邊衍生以及粉絲經濟,隨著電競內容商業化的加強,後繼者不斷嘗試電競賽事的市場化運營。

作為DOTA2亞洲邀請賽的主辦方,完美世界也在試圖讓更多的產業鏈角色參與其中,例如嘗試用神秘商店做一些周邊產品,在電競比賽中加入音樂會的元素。此前完美世界還曾將改編自金庸小說的遊戲出口至韓國,有趣的現象是遊戲在韓國熱賣的同時,金庸的書在韓國的銷售額也增加了10%,遊戲成為一個帶動中國文化消費的傳播途徑。

“競技領域能不能爆發,關鍵還是源於比賽的組織和設計,它的激烈程度以及如何最大化滿足人的娛樂需求。到最後當它真的變得很成熟,圍繞賽事本身,更多種類和服務的出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蕭泓表示。

仍處初級爆發階段

與外界看上去的火熱不同,蕭泓認為中國電競產業仍處於初級爆發的階段。對比NBA賽事,一方面NBA是非常有規則的聯賽體系,聯賽的好處在於它會讓整個產業鏈的每一部分標準化,這個過程也是不斷地演變適應用戶參與習慣和觀賞需求的過程,目前看來,電競還沒有形成一個世界範圍或者大的國家範圍的聯賽體系。

另一方面,NBA的商業化更加充分,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無論是球員的職業發展抑或圍繞球隊的商業發展程度,NBA都是最成熟的,而電競還沒有到達這個階段。

“歐美的電競已經很多年,整體的生態管理和參與者的成熟度都比較高,技術和市場經驗都豐富很多。韓國雖然人口基數很小,整體規模收入沒有那麽高,但無論是電競遊戲在遊戲行業的占比,或是高水平專業人才占比份額都比較高,規則體系也比較完善。”蕭泓分析道。

在他看來,從產品來講,國內的遊戲市場已經大多是國產產品,但電競本身是圍繞某個固定的產品很多年以來積累的濃厚興趣和影響力,中國市場啟動比較晚,因此電競產品仍是海外來的產品。

但值得期待的是“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參與者也最多,中國或許能夠成為特定賽事的驅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95

鄭家華:帶著偏見去遊歐豬

1 : GS(14)@2012-08-01 11:40:22

http://news.on.cc/cnt/finance/20 ... 0730_00842_001.html
意國人口逾六千萬,面積約30萬1,268平方米,除原意大利裔外,亦有德裔、法裔和瑞士裔,90%都是天主徒。意國其實是英國之前,第一個體驗由強世步入隕落的西方國家,我指的當然是由羅馬的盛世時代計起。羅馬帝國解體後,長時期分裂成很多細小的城邦,形成強烈的鄉土情和同鄉意識。期間先後受法國和西班牙擺布長達兩個世紀,於1815年落入奧地利手中。
於1850年代,薩丁尼亞王國成統一運動中心後,國王維托‧艾曼紐二世向奧地利宣戰,最後完成統一,並於1871年定都羅馬。二次大戰後喪失殖民地,經濟極度惡化,卻奇跡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復甦。九十年代中雖又略呈衰退,但仍在歐盟和歐元區舉足輕重,年國民生產總值亦在2萬億美元之上。除工業、農業,觀光也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葡萄為主要產物,其他貴重食材亦多樣化,如帕瑪火腿、陳年醋和白松露等等。2000年後,葡萄酒生產量常與法國互爭第一,人均汽車擁有量為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澳洲,約一千人擁有650台。現分為20個省,名城包括羅馬、時裝和經濟之都米蘭,水鄉威尼斯和藝術重鎮翡冷翠。
此次行程雖由羅馬入境,米蘭離開,但重點是兩者之間的小鎮暨漁米之鄉。出發前,自己確實有一點不懷好心,想看看歐洲這幫大懶蟲國家,到底折墮到甚麼程度。毫無疑問,在二線城市如博洛尼亞(Bologna)和都靈(Torino),市面確實有點蕭條。據同遊的「銀行家」酒友指出,大減價的幅度和時間,似乎亦比過往大和早。但去到米蘭時,街頭卻仍然是一片興旺,亞洲和美、英遊客人群不絕。雖然有點走馬看花,但在親眼見識過意大利的文化遺產和產物之豐盛後,我開始認為歐債危機,其實未必如坊間估計那麼毀滅性。
像意大利和法國,她們都擁有全球人人趨之若鶩的文化、食材和奢侈名品,慢慢殺價賣家檔,相信亦會安然渡過。只有陽光與海島、無甚名品出口的希臘,則另當別論。說到底,歐洲諸國的問題在於臃腫的政府和公營體系,透過為勢所逼的精簡合理化調整,最終解決機會仍大。
臨別意大利前,看著似懂非懂的電視新聞報道京、港的「雙雨記」,又或者美國多地的熱浪和風暴。我忽然覺得,這個世界未來日子最大的問題,並非歐債,而是人類忽視已久的污染和溫室效應,帶來的末世式天氣大突變。
天氣突變,影響農作物收成,間接推高食品價格,未來五年這或許會成投資大趨勢。離港前的7月18日,恆指收報19,239點,期間約有七個交易日,高見19,656點,低見18,700點水平,上周五收報19,274,基本上無變動。但留意到兩隻中資電訊股中國聯通(00762)和中國電信(00728),期間股價升近15%,上市不足半年台資半新食品股克莉絲汀(01210),卻發盈警後卻暴跌三成。只買國家隊股份,似乎仍是當前炒股第一守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52

摒棄專家偏見 煉成超級預測者 黃國英

1 : GS(14)@2015-10-08 01:41:27

http://www.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6408



二○一四年,98%的經濟學家,都估計將會加息,債券市場崩圍在即。結果卻是時至今日,加息仍是只聞樓梯響,去年美國長債,由頭升到尾,漲近三成。去年年中,各路能源專家,也少有大膽指出,油價可能大跌逾半。面對不停的無情打擊,有一派理論是完全放棄預測;另一套說法,則是預測不準確的原因,是我們的方法有誤,絕對能透過練習來改善。後者的「教主」,當數沃頓商學院的泰洛克教授﹙Philip E. Tetlock﹚。

泰洛克新近完成一個名為「良好判斷計劃」的第一期。計劃中,泰洛克徵召兩萬名普通人參加比試,要他們預測一些全球的政經問題,例如「下月某國總統會否流亡海外?」「某年月日,金價會否高於$1,850?」結果發現他們整體的預測,比該領域的專家群,更為理想。泰洛克的研究顯示,為數約2%的「超級預測者」,是優秀結果背後的主要功臣。究竟他們有甚麼特徵?
金融市場極端的走勢,往往是難以預測,一年前有多少專家,能預測油價會大跌一半。

這班超級預測者,智力只稍高於平均,並非甚麼天才兒童。他們有些是聽來理所當然的數學家、科學家、軟件工程師,但更多是很難與預測扯上關係的,如藥劑師、健身教練、社工、還有位「水下曲棍球」教練。背景五花八門,頗有往昔「海龜特訓班」的遺風。

何以這班躲在家裏用Google的人,比手執大量機密、專業資訊的專家,更為準確?泰洛克的理論,是「如何想」比「想甚麼」重要。「超級預測者」在心理測驗中,明顯較他人謹慎、好奇、虛心、堅毅,和肯自省。相反,專家多當自己的意見「有寶」,過分死守,而不能視作可以測試的假設。泰洛克歸納出專家的毛病,是太快得出結論、轉向卻太慢。面子問題也是重點:專家要靠形象搵食,所以即使當時手頭證據不足、含糊不清,或結論只是五五波,也會選取其中一邊,一口咬定,顯出自信。

相反,泰洛克為預測者提供嚴格訓練:不在專門知識,而在思考方法。第一點是由二元對立的世界觀,改為估計不同情景的機率,即看待問題,不再是會/不會二選一,而是兩者的機率,是七三之比,還是八二、九一?下了初步判斷後,泰洛克要求預測者搜尋足以推翻這個判斷的事實,並鼓勵他們在有新證據時,勇於改變早前的預測。有位超級預測者做得更足,寫了一個電腦程式,懂得將網上的新聞、評論自動分類,按地域、題材、意見排序,以便最有效地找到與自己看法最矛盾的文章。

每次預測有結果,當然不能「無數」,而且非但要檢討預測是否正確,還要回顧推論的理由是否實現,及他們判斷的機率,是太高還是太低。透過這個流程,可以將「鋪鋪清」式的「斷估」,轉化為每次估計不論成敗,都可慢慢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環。對於「超級預測者」的煉成,篇幅所限,之後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35

擺脫「偏見」 投資要衝出本地

1 : GS(14)@2017-04-10 23:32:06

【明報專訊】分散投資講求將投資組合分散於不同國家或行業,但至今為止,全球不同國家的投資者都不約而同仍然有「home bias」(本地偏見)。

嘉信:不宜押注相關度高類別

嘉信理財的數據顯示,香港居民投資組合的港股佔比超過了75%,美國人亦有相似程度的本地偏見,新加坡的數字則僅不足一半。有趣的是,即使美國、加拿大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市場,單一投資這些地區並非足夠做到分散投資。

嘉信理財高級副總裁及首席全球投資策略師Jeffrey Kleintop表示,MSCI加拿大指數與1.3倍MSCI世界能源指數走勢極其貼近,其中原因之一,是因為加拿大很多銀行貸款對象均為能源企業,類似的情况亦發生在美國和日本。

MSCI日本指數與0.6倍MSCI世界金融指數十分貼近,即使日本有很多著名科技企業,但科技企業和金融企業兩行業之間多數都互相持有對方股份,導致相關度增加;MSCI美股指數的走勢則與0.9倍MSCI世界信息科技指數貼近。他鼓勵投資者繼續保持投資股市,但他就不看好「特式交易」,認為美股表現是受益於經濟改善。

摩根資產管理亞洲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認為,現時環球經濟基本面是不錯的,不過與現時普遍市場觀點不同,他開始建議客戶稍微調低美股配置,投資多些歐洲股票。

摩根:減持美股 加碼歐股

許長泰表示,投資者固然不能盲目追求低估值卻無增長的資產,但歐洲確實有穩固的基本面,MSCI歐洲與MSCI世界指數之比,遠遠落後於歐洲與全球(除歐洲外)實質GDP增長之比。

明報記者

[投資新領域]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40&issue=20170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72

少數族裔文化團 摒港人偏見

1 : GS(14)@2018-01-07 13:52:41

【明報專訊】根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於去年6月的《香港少數族裔人士的貧窮情况》資料,在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少數族裔約佔本地人口4%。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香港人較少接觸少數族裔,亦對他們的文化不太了解,因而產生誤會。社企WEDO GLOBAL(愛同行)創辦人吳宗麟,有見本港缺乏認識不同族裔及多元文化的活動,於是與同學黃靜虹創辦了愛同行,為少數族裔和港人搭建橋樑,讓他們互相認識雙方的文化。

明報記者 鄺月婷

吳宗麟及黃靜虹於2011年成立社企愛同行,社企於2012年正式營運,當時他倆參加了理工大學微型基金計劃,獲得10萬元種子基金作為資金。創業初期,資金是最大的困難,他們要做兼職來維持生計,吳宗麟笑言他和另一創辦人為創業設下兩年的時限,來試試可不可以經營下去,如果不行,便把公司關掉。幸好,其後公司的營運漸上軌道,亦有獲得一些社企基金的資助,公司達至收支平衡,現時每月平均收入接近10萬元,團隊成員有12至17人(5名全職員工、2名長期兼職員工和5至10名導賞員),超過八成的員工是少數族裔。

逾八成員工為少數族裔

吳宗麟透露公司的員工均是經現有員工介紹或者社工推薦,而公司會傾向聘用愛溝通和分享的人士。為了讓員工熟習社企的運作,少數族裔的員工會先從事兼職,他們主要負責帶領導賞團的工作,當他們發現這類型的工作適合自己,他們便可轉為全職,全職員工除了要帶導賞團外,亦需處理行政工作,例如聯絡學校及企業客戶、開會等。

愛同行舉辦少數族裔文化導賞團、工作坊、海外交流團及多元文化大使培訓課程等活動,客戶有公眾、學校和企業,公司會因應客戶來調整活動內容,吳宗麟表示學校活動會有較多知識和分享環節,而企業的活動比較開心輕鬆,例如有冲奶茶、打板球和做薄餅,讓企業員工建立團隊精神。

此外,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文化導賞團,吳宗麟指公司舉辦了灣仔錫克廟文化導賞團、深水埗和元朗社區店舖導賞團,去年亦開辦了尖沙嘴九龍清真寺導賞團。公司會與少數族裔開設的商店合作,導賞團參加者可用兌換券到這些店舖換取飲品、食品和小禮物,當兌換券累積一定數量後,公司便會向店舖支付一定款項,讓店舖有額外的收入來源。

公司有不同族裔的員工,吳宗麟覺得員工相處上並沒有太大影響,惟彼此的宗教及文化不同,工作上需要互相遷就。「我和員工會去餐廳一起吃飯,一間不行就會繼續找。」因伊斯蘭教(即回教)教徒不吃豬肉,只可進食以清真(Halal)方法宰殺的家畜、海鮮和素食。另外,穆斯林(伊斯蘭教徒)需要每日做5次禮拜,每次大概花10至15分鐘,公司在辦公室備有地氈,以便員工禮拜。吳宗麟說:「他們只需面向正確的方位(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的方向)禮拜,很多僱主以為他們要拜神燒香,其實禮拜是要安靜地做。」

擬主力拓企業市場 改變僱主價值觀

社會對少數族裔仍抱有誤解或負面印象,吳宗麟認為這是因為有些壞分子利用穆斯林的宗教特徵來做壞事,他舉例:「伊斯蘭教婦女佩戴頭巾、穿黑色長裙或長褲,並包裹全身手腳,是因為她們要把最珍貴的東西留給家人看,這也是對女性的保護。」他覺得無論任何族裔都有好人和壞人,不應先對少數族裔存有偏見,避免與他們接觸,「這樣變相拒絕了一些很想融入香港的少數族裔」。

近年社會的歧視情况已有改善,吳宗麟表示這是有賴於香港政府及其他機構,包括愛同行的努力,讓香港逐漸成為共融社會。公司會繼續從教育方面入手,以改變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最近,愛同行與樂施會合作,設計了一個互動劇場,把少數族裔的故事向觀眾呈現,例如他們學習中文、日常生活、找工作遇到的情况。吳宗麟指出公司已與超過100間學校和10間企業合作,未來公司打算拓展企業市場,希望把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帶給不同企業,讓這些企業在設計服務或產品時,也為少數族裔着想。

[社企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50&issue=20180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