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摒棄專家偏見 煉成超級預測者 黃國英

1 : GS(14)@2015-10-08 01:41:27

http://www.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6408



二○一四年,98%的經濟學家,都估計將會加息,債券市場崩圍在即。結果卻是時至今日,加息仍是只聞樓梯響,去年美國長債,由頭升到尾,漲近三成。去年年中,各路能源專家,也少有大膽指出,油價可能大跌逾半。面對不停的無情打擊,有一派理論是完全放棄預測;另一套說法,則是預測不準確的原因,是我們的方法有誤,絕對能透過練習來改善。後者的「教主」,當數沃頓商學院的泰洛克教授﹙Philip E. Tetlock﹚。

泰洛克新近完成一個名為「良好判斷計劃」的第一期。計劃中,泰洛克徵召兩萬名普通人參加比試,要他們預測一些全球的政經問題,例如「下月某國總統會否流亡海外?」「某年月日,金價會否高於$1,850?」結果發現他們整體的預測,比該領域的專家群,更為理想。泰洛克的研究顯示,為數約2%的「超級預測者」,是優秀結果背後的主要功臣。究竟他們有甚麼特徵?
金融市場極端的走勢,往往是難以預測,一年前有多少專家,能預測油價會大跌一半。

這班超級預測者,智力只稍高於平均,並非甚麼天才兒童。他們有些是聽來理所當然的數學家、科學家、軟件工程師,但更多是很難與預測扯上關係的,如藥劑師、健身教練、社工、還有位「水下曲棍球」教練。背景五花八門,頗有往昔「海龜特訓班」的遺風。

何以這班躲在家裏用Google的人,比手執大量機密、專業資訊的專家,更為準確?泰洛克的理論,是「如何想」比「想甚麼」重要。「超級預測者」在心理測驗中,明顯較他人謹慎、好奇、虛心、堅毅,和肯自省。相反,專家多當自己的意見「有寶」,過分死守,而不能視作可以測試的假設。泰洛克歸納出專家的毛病,是太快得出結論、轉向卻太慢。面子問題也是重點:專家要靠形象搵食,所以即使當時手頭證據不足、含糊不清,或結論只是五五波,也會選取其中一邊,一口咬定,顯出自信。

相反,泰洛克為預測者提供嚴格訓練:不在專門知識,而在思考方法。第一點是由二元對立的世界觀,改為估計不同情景的機率,即看待問題,不再是會/不會二選一,而是兩者的機率,是七三之比,還是八二、九一?下了初步判斷後,泰洛克要求預測者搜尋足以推翻這個判斷的事實,並鼓勵他們在有新證據時,勇於改變早前的預測。有位超級預測者做得更足,寫了一個電腦程式,懂得將網上的新聞、評論自動分類,按地域、題材、意見排序,以便最有效地找到與自己看法最矛盾的文章。

每次預測有結果,當然不能「無數」,而且非但要檢討預測是否正確,還要回顧推論的理由是否實現,及他們判斷的機率,是太高還是太低。透過這個流程,可以將「鋪鋪清」式的「斷估」,轉化為每次估計不論成敗,都可慢慢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環。對於「超級預測者」的煉成,篇幅所限,之後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