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巨頭偏愛公交出行背後:數據獲取、用戶畫像是布局重點

北京的地鐵二維碼支付來得晚了些,但終於來了。近日,北京軌道交通全面試運行手機掃碼進站。支付寶、京東支付先後接入,成為乘客可選擇的地鐵乘車支付方式。

近兩年,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智慧公交出行成為一種趨勢,公共出行也成為是支付巨頭著力開拓的重要場景。

為了緩解公交人力以及基礎實施方面的壓力,減少乘客因遺失、忘帶公交卡,以及排隊購票、等待找零等帶來的不便,提高市民出行體驗和效率,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公交開始尋求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共同提升當地的出行效率與出行體驗。此前,支付寶、微信、銀聯久早已在多個城市拓展了公交、地鐵掃碼乘車等服務。

巨頭布局 百花齊放

近日,北京地鐵宣布全面試運行掃碼支付進站。乘客只需下載“易通行”APP,選擇綁定的支付方式後,就可以在所有站點掃碼進出站。

首次使用掃碼進地鐵的用戶,需要先下載註冊“易通行”App,在App首頁“二維碼乘車”的位置點擊“立即開通”。第一財經記者下載“易通行”APP發現,目前該APP中支持三種支付模式,分別為:支付寶支付、京東支付、工商銀行卡支付。

在開通過程中,選擇支付寶支付方式後,輸入安全密碼後頁面隨即跳至“支付寶先乘後付”。根據支付寶免密支付說明,乘客單筆扣款限額為30元,每日累計限額300元,扣款渠道為賬戶余額、信用卡、借記卡、余額寶、花唄等。

記者同時體驗了京東支付,在開通了京東支付,點擊京東支付支付方式後,輸入安全密碼後頁面隨即跳至“京東小白信用出行”,可在銀行卡、京東白條、京東金庫或賬戶余額中設置優先扣款方式,“立即開通”即可。

根據記者體驗,綁定後,這兩種第三方支付方式帶來的乘車體驗並無差別。但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支付寶和京東支付與易通行合作,采取的都是“先乘車後付費”的方式。即使在沒有網絡信號,或者賬號內沒有余額的情況下,乘客也可以先進站乘地鐵,後續再支付車費。

在進入公共服務的大潮中,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與京東支付等移動支付巨頭們都瞄準了公交出行新藍海,移動支付場景的爭奪終於從商家付款來到了公共交通,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早在北京開通這項服務之前,上海、杭州、武漢、廣州等城市就已經先後開通了二維碼乘車支付的公交出行新模式。據了解,目前至少有50個以上城市的地鐵、公交系統可以支持二維碼支付。但由於各地推行進度、難點各不相同,支付巨頭在切入公交出行場景時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根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公交出行中的支付方式主要分為NFC支付模式以及掃碼付模式。掃碼付又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公交地鐵官方APP綁定移動支付作為支付方式,例如北京、上海就是采用這種模式;另一種是,移動支付軟件內自帶的小程序支持一站式掃碼乘車,例如杭州,支付寶內會有一個乘車二維碼。

掃碼付必然對網絡的穩定性提出了挑戰,特別是在乘車高峰期,公共出行支付必須要短時間高速度處理巨大客流量,這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支付寶介紹,“雙離線二維碼支付”技術解決了進出站閘機、手機離線無信號的支付問題。支付信息並不是瞬間顯示,而是在“叮叮”聲響後的大約2-3秒內,在閘機、手機雙雙離線的情況也可以保證乘客可以順利刷卡乘車。

各有所愛的支付方式

其實,相比二維碼支付技術近兩年的迅速崛起,NFC支付的推廣時間更早,但卻一直不溫不火。

在公共交通場景下,NFC近場支付相對有著數據傳輸、安全性及用戶體驗三大優勢。無需連接移動網絡,可避免因手機沒有信號而無法支付的尷尬。此外,NFC模式省去了打開App、點擊掃碼等多個繁瑣環節。

然而,在移動支付領域,用戶規模與用戶對支付品牌的熟知度對交易規模的影響較大。

此前,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NFC技術的最大問題在於用戶教育和普及,在公交出行領域,NFC的體驗要遠勝於掃碼付,後者需要解鎖手機、打開APP等動作,而NFC真正實現了“一揮即付”。

在移動支付搶灘公交出行的過程中,用戶面對百花齊放的支付模式,各有偏愛。而面對用戶的不同需求,支付巨頭在增加用戶粘性、培養用戶習慣上也想盡辦法。

近日,京東支付一分錢乘公交活動相繼在四川綿陽、湖南湘潭兩地展開,兩地市民使用京東閃付或京東二維碼支付乘坐指定公交,毎人每日可享受2次一分錢乘車優惠。

“這里現在都刷銀聯了,有優惠,我早晚坐兩次公交,各一分錢。”在支付寶的大本營杭州,就有市民對記者表示,由於優惠力度較大,近期都在用銀聯支付。

支付巨頭的推廣方式除了與優惠力度息息相關外,第一財經記者還發現,支付寶在其生態系統內還提供其他功能來沈澱客戶。例如,在選擇支付寶掃碼乘車後的第二天,支付寶螞蟻森林會產生52g的能量。

與此同時,各地公共交通官方系統也在加快自己的金融科技腳步。例如,北京上線的“北京一卡通電子公交卡”,用戶下載“北京一卡通”app並開通功能後,就可以用NFC支付乘坐地鐵。

業內人士表示,公共出行領域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對於支付巨頭而言,是一個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流量入口,從目前來看還處於爭搶流量入口、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階段,短時間內難分高低。

數據獲取與精準畫像是關鍵

NFC近場支付以及二維碼支付在公共交通領域的成功應用,表明移動支付在公共出行領域存在很大發展空間,對於傳統的公交公司以及支付巨頭而言,移動支付的真正價值在於數據的獲取。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移動支付的方式,可以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也完善了數據積累以及用戶的精準畫像,對於後續自身的運營與精準營銷服務都是一次提升。

“這些互聯網公司獲得用戶數據後,可以了解消費者的特點,拓寬消費金融的服務,公交出行領域是了解消費者的一個渠道,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間。”劉新海對第一財經表示。

但也有用戶擔心數據濫用的問題,比如根據已有用戶信息可以得到消費者的相關生活軌跡數據,將數據建模分析後,可將此類數據進行交易後用於商業營銷。此類大數據信息交易一直存在。例如,通信公司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並不直接將大數據分析得到的目標用戶信息提供給第三方機構,卻通過提供語音坐席外呼的方式向第三方機構提供大數據精準營銷。

劉新海表示,個人信息的濫用怎樣界定,目前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方面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定。科技創新是一把雙刃劍,漏洞是創新的空間,但仍要有消費者的保護措施。移動支付切入公共交通出行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公共交通領域是政府主導,這對支付巨頭來說也是一種約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20

離岸投資者偏愛金融債房企債,評級與處置邏輯大不同

今年以來,中國內地市場債券違約事件頻發,相較於過去幾年的國企、地方融資平臺違約,這一輪”違約潮“以流動性管理能力較差、負債率高企的民企為主。這也帶動了一波趕赴離岸發債的浪潮,所幸離岸投資者對於中資債券的熱情並未全面熄火。

“過去幾年境內企業到離岸發債,投資方多為中資機構,而如今隨著內地去杠桿、流動性趨緊,反而是‘不差錢’的境外投資機構在買入中資債券,其中以中資房企、金融機構美元債為主,即使是B1、B2評級的債券仍會吸引投資人,這主要由於這類債券回收率高,但隨著離岸債券發行放量,投資者會更為挑剔並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在穆迪-中誠信國際2018年中信用展望研討會期間,穆迪大中華區信用分析研究主管鐘汶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相比之下,境外投資人對於內地的信用債市場則尤為謹慎,配置更多的仍只有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這與內地的評級體系和債務違約處置體系仍不完善不無關系。

中資境外發債放量

2018年至今,債券違約潮從央企、地方融資平臺轉移到了民企,目前已有近20只債券出現違約,涉及公司包括四川煤炭、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神霧環保、富貴鳥、中安消等,合計金額近200億元。同時,債券棄發以及認購不足的現象也屢有發生。

這一現象也推動了境外發債的浪潮。自今年開始,房企借道境外融資的現象突出。例如,國家發改委網站的外債管理板塊公示信息顯示,對融創、萬科、首創、金科、華遠等多家房企的境外發債予以備案登記,如計算上此前批複的萬達、旭輝、陽光城、富力等多家房企的境外發債備案,已有超過10家房企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發行境外債券。

境外發債利率偏低、發債難度系數較內地小、認購熱情稍高都是主因。同策咨詢數據顯示,光是4月,房企境外融資總額折合376.12億元人民幣,相比上月的193.44億元大幅上升。從幣種來看,4月房企融資仍以人民幣為主,美元次之、新加坡元第三。

中誠信國際副總裁楊蕾提及,事實上,美元債市場在2017年就呈現了井噴態勢,發行的只數和規模都較2016年翻番,中資企業在境外發債最主要的發行人是銀行類、房地產和城投類。盡管美聯儲加息、歐洲央行或逐步退出QE(量化寬松)、中國內地去杠桿等進程將使離岸債市場流動性萎縮、中資發行人收益率上行,但目前對於境外發債的監管相對寬松,且境外融資的渠道還不會收緊。

目前,中資美元債在離岸債市場上屬於高收益債範圍,發行期限多以3~5年為主,短期和永續債的發行數量也明顯上升。盡管在境外發債,評級並非必備要求,但是過去兩年以來,有評級債券占比也在逐漸提高,且越來越多的中資美元債對發行人需要以擔保的形式進行增信。

不過,當前購債的投資者群體、對風險補充的要求都較過去幾年有所不同。鐘汶權告訴記者,“早前幾年購買離岸中資債的機構以中資背景為主,加之美元升值所帶來的匯率收益,即使非投資級的債券也大有市場;現在隨著內地去杠桿,反而是境外投資者購買,但會要求較高的收益率,畢竟離岸中資企業的債券發行量越來越大,加之還有其他如印尼等新興市場的債券加入競爭。”早在2010年,恒大的離岸債券收益率就曾達到10%。

而之所以房企債仍有需求,“這也與房企跨越信用周期、流動性管理能力較強有關。近期違約的公司中,除了富貴鳥,其他民企違約前的季報顯示其現金對短債的覆蓋率幾乎都不到100%,這意味著每天都可能存在違約風險,而房企該項指標基本都在200%~300%。”鐘汶權告訴記者。

評級體系待與國際接軌

相較之下,外資機構對於在岸信用債的避險情緒仍然較重,這與國內評級體系的脫節也不無關系。

富達國際中國債券基金經理黃嘉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的違約率目前只有0.1%~0.2%,仍然低於許多地區和市場。比如,以美元計價的亞洲高收益債券違約率大概能達到3%~4%。”

然而,在低違約率背後是剛性兌付以及早年較為寬松的流動性環境,就債券存量和只數來說,境內債券還是集中在3A、2A+、2A這個水平,較低的區分度導致整個債券市場定價趨同。在今年的民企違約潮中,眾多債項的評級仍屬3A。

在海外的評級體系當中,“比如3個B,有加減平,A有平加減,每個評級都有三個區分度,這樣可能對於市場不同的定價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法國巴黎銀行交易策略和研究主管單坤表示。

鐘汶權也對記者表示,根據穆迪評級的10年累計違約率,AAA評級十年的違約率為0.71%,B評級的十年後違約率則高達32.01%;穆迪AAA評級一年後降為AA的概率為7.77%,降為A的概率為0.79%;主體違約前20個月的評級中位數是B3或以下,而當評級達B3水平,發行人占各信用警號比例大幅提高,包括高杠杠、股價或債券或CDS(信用掉期)價格大跌、營運表現快速惡化 (主營業務收入和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大幅下降)等。就歷史平均違約率而言,最高的為媒體行業、博彩業、金屬和采礦業、林業、紙制產品、非耐用消費品 、環保工業等。如上的各項指標都有具體的歷史追蹤記錄,可以為未來提供借鑒。

就中國內地的信用分析來說,隨著債市有了更全面的違約率、回收率,做信用風險定價就有更加合理、更強的依據,這是債市升級的體現,當然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違約處置機制尚待完善

此外,國內債券違約前後的處置機制也有待完善。

中債資信的研究顯示,目前國內大部分債券發行文件中對於發行人發生重大事項時常見的協議安排是召開持有人會議,保障條款的設置尚顯單薄,同時,實踐中不乏發行人發生重大變化而影響企業償付能力的風險事件。

相比之下,國際債券市場設計精細的債券條款可以使債券持有人充分認識投資風險,約束發債主體的行為,最終有效保護債券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境外發行債券使用的償債保障條款主要是事件發生類條款,最常見的包括控制權變更限制、核心資產出售限制、負債限制、支出限制、抵押限制、並購限制、售後回租限制條款等。

此外,交叉違約條款在海外較為多見,即指一項債務合同下的債務人,在其他合同或類似交易中出現了違約,那麽本合同也將視為違約。與普通違約條款相比,交叉違約條款的設置使得債權人可以在本合同到期前能提前尋求救濟措施,從而使自己不至於處在更不利的地位。

同時,獨立的受托人(Trustee)此時也至關重要。“就海外市場而言,觸發違約後,受托人會通知債權人開會以尋求解決方案,如主張債券立即到期並進行清償,受托人可采取相應的法律救濟手段。但問題在於國內的受托人多數並非獨立的第三方,多為債券承銷商,存在利益沖突的問題。”鐘汶權告訴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71

資本偏愛“土豪”項目 社區養老院急需土地、稅收政策扶持

經過多次反複考察之後,王大爺把80歲的老伴送到社區養老院照顧。由於子女在國外,老伴生活不能自理後,一直都是由他來親自照顧。隨著年事漸高,王大爺感到已經力不從心了。

好在這家名叫寸草春暉學知園的養老院就在他家小區附近。白天,王大爺會溜達到養老院,陪著老伴聊聊天、讀讀報,晚上再回家休息。這樣,不僅他身上的擔子輕松了許多,而且老伴也能得到更加專業的照顧。

首開的寸草春暉養老中心。來源:央廣網

當少子化與老齡化共同浮現,一旦家中出現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對整個家庭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當居家養老難以為繼之時,嵌入式、社區化的小型養老院成為老年人的首選。

雖然有龐大的潛在客戶群,但社區養老院發展並沒有想象中那麽蓬勃,各路資本最青睞的仍然是高端養老社區和養老地產等“土豪”項目。

第一財經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社區養老機構的主力民辦養老院普遍面臨著融資難、留人難和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等問題。與這些相比,最讓社區養老院經營者“吃不消”的還是快速上漲的房租地租。

寸草春暉養老護理院董事長王小龍對第一財經記者直言不諱地說,房地產方面的快速上漲,使像養老這樣的民生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也難以抵消房租上漲對養老行業的不利影響。

社區養老院對接剛需

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41億人,已占全國總人口的17.3%——而國際標準占比為7%。僅2017年,新增加的老年人口就超過1000萬人。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老齡化程度全國領先。以北京為例,截至2016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4.1%,其中,16.49萬確定為失能老年人。

從統計數據來看,雖然我國老齡人口總數不小,但低齡活力老人占到主體;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2600萬,只占11%。對於絕大部分低齡活力老人來說,居家養老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正如美國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說,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所有的喪失最終會積累到一個點。到這個點時,老人們的身體和精神就沒有能力獨自應付生活的日常要求。

王小龍表示,一旦老人不幸成為失能半失能者,居家養老就會變得不太現實,當老人身體需要護理而家庭難以承擔時,入住養老機構就會成為剛需。社區養老機構的定位就是家里沒法照顧的老人得到及時救治,並輻射居家養老。

7年前,社會保障科班出身的王小龍和5位清華同學共同投資1000萬元,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社區型養老機構。王小龍的博士論文關註的便是“融合式養老”,他認為不能簡單把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分割,而是要把它們有機融合,寸草春暉就是“機構-社區-居家一體化養老模式”的實踐。

從2011年至今,寸草春暉已經在北京連開了六家連鎖養老院。在僅靠口碑相傳之下,每家新開的養老院在半年之內就會滿員,幾家老院早已出現了排隊的情況。

這就是剛需的力量。雖然每月7000~13000元的費用(根據護理等級不同費用不同)對於老人來說不能算是便宜,他們的養老金並不足以支付這個價格,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本人和家屬仍然會籌資入住養老院。

第一財經記者走訪的北京另一家社區養老機構——優護萬家養老照料中心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住滿了80%的床位。

優護萬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段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社區嵌入式、護理型的小微養老機構應該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這些小微機構應該獲得政府更多的支持,而各地在政策上不應再鼓勵資本投資養老地產,當前,在養老地產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浪費。

2013年之後,各級政府連續發文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養老產業也成為投資的風口之一。王小龍說,資本的傲慢在養老行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大資本熱衷於投資看起來高大上的硬件,並不註重對老年人真實需求的研究。他在與一些投資基金接觸的時候還發現,這些基金仍然是看重養老機構的硬資產,但對於養老機構運營團隊重要性的認可度嚴重不足。

物業成本居高難下

無論是王小龍還是段萱,他們都認為在北京城區想要找一個像樣的場所來開社區養老院太難了。

優護萬家目前只有二里莊一個養老照料中心。段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她的目標是要將優護萬家做成連鎖品牌,但現在苦於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

段萱認為,包括賓館、學校等很多地方都有閑置的,政府可以盤活這些閑置地產,鼓勵養老護理機構的發展。

王小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養老院有200~300張床位規模效應是最好的,但這就需要有上萬平方米(使用面積)的地方。“在北京城內想找這麽大的地方,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他說。

寸草春暉連鎖養老院床位都在50張左右,使用面積在1000~2000平方米之間,有些是公建民營,和街道辦事處合作的。由於公建民營資源有限,王小龍想要建新院時還是要通過市場來租,但最近這些年來,租金上漲的速度之快讓人咋舌。

所有人都在分擔租金飛漲的成本,包括不得不入住養老院的那些年邁的祖輩父輩。

王小龍認為,養老機構本來就是微利,如果不是租金上漲,機構能夠維持7%的利潤,也算不錯了。但這幾年下來,租金就漲了20%,民辦養老機構獲得的政府補貼,根本不夠填補房租上漲的差額;成本上漲了,養老院的價格也只能跟著漲。

“如果房租不這麽漲的話,民辦養老院也能壓縮20%~30%房租成本”,王小龍說。

今年初將父母從燕郊一家養老院轉入寸草春暉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玲把為父母選擇養老院的經歷發在社科院經濟學微信公眾號上,引發了讀者對於養老的深思。

朱玲的父母原來住在燕郊的一家養老院。由於父母護理等級比較高,今年初與養老院續約時,入住養老院的費用每月平均達到了15110元,若父母二人入住,一年總計約需36萬元。

由於燕郊探望不便,朱玲將父母轉回了家附近的位於亞運村的首開寸草春暉學知園,由於沒有遊泳池等公攤設備的費用,父母二人入住的價格一年約為29萬元,也省下了7萬元。

即使是29萬元,對於絕大部分老人和家屬來說,也是難以承受之重——如果僅靠養老金,顯然遠遠不夠。

段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也是制約養老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破解這一問題,既需要政府盡快推出長期護理保險,也需要老年人轉換觀念,如果居家養老難以為繼,可以考慮將房屋出租,用租金支付養老院的費用。

朱玲認為,政府應該激勵多種民辦公助方式,對社區養老院實行稅收優惠。城市的民辦社區養老院多租地而建,地租昂貴且不斷上漲,這就需要城市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在成規模的居民小區,像留置幼兒園區域一樣,為社區養老院留下空間。

具體措施上,朱玲建議對於按照市場平均水平出租社區養老院用地的企業,采取稅收抵扣措施;此外,鼓勵退休人員眾多的機構或企業,拿出部分土地與專業照護機構合作建立社區養老院,以緩解當前養老照護的燃眉之急。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360

【親子關係】囡囡定仔仔?研究:爸爸就係偏愛自己個囡

1 : GS(14)@2017-06-10 13:10:37

有人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所以爸爸對自己的女兒特別好,雖然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爸爸對待兒子和女兒的方式的確有分別。根據最新一期美國心理學會(APA)刊下學術期刊《Behavioral Neuroscience》,一份有關父女的研究指,相比兒子,爸爸一般都會對自己的女兒比較好。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和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學者調查了美國30對父女和22對父子,雖然研究對象中的部分人父有多於一個子女,但研究只會集中他們其中一個。每對研究對象都會被要求帶上一部微型錄音機兩日,每9分鐘會隨機錄音50秒,記錄他們的互動情況。而結果發現,與父子相比,爸爸對女兒的關愛多60%,而爸爸對女兒唱歌和吹口哨的時間是兒子的5倍。在談話內容方面,爸爸與女兒比較多提到情感上的事,如悲傷和孤單的話題,在用字上,爸爸比較常用「所有」和「很多」等字眼,而爸爸和兒子比較經常玩粗暴的遊戲,交談時爸爸比較常用「驕傲」、「勝利」、「頂尖」等字眼。52位爸爸都有參與一次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相比看到兒子開心笑照片的人父,看到女兒開心笑的爸爸,在大腦負責獎勵和情緒管理的區域有更多的反應。研究人員雖然未能解釋爸爸偏愛女兒的原因,但爸爸在兒子面前的確比較壓抑情緒。資料來源:
Jennifer S. Mascaro, Kelly E. Rentscher, Patrick D. Hackett, Matthias R. Mehl, James K. Rilling. Child gender influences paternal behavior, language, and brain functio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7;131(3):262 DOI:10.1037/bne0000199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08/200483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0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