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泰山石化的張震遠年代, 信報六月十日




前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帶來滿城風雨。

2005至2007年間,筆者也接觸過張震遠主政時期的泰山石化(1192)。當年有前銀行家、舊同事等投身旗下作財務要員,專職跟各大少錢莊投行洽談融資,考慮過後,小弟決定避之則吉,才萬幸逃過2009年爆煲之劫。故一直不明何以林鄭司長對張推崇備至,去年見張震遠為梁振英站台,繼而成為行會成員,更覺匪夷所思!

當然,張震遠在泰山石化真長袖善舞,遊走大行之間成功舉債發股,甚至連荷蘭主權基金也一度手持超過5%股權!筆者智慧怎比得上高官,只是一向「行騎樓底戴頭盔」而已。更重要是,遵從祖師教導,放貸或投資,首要問:「來者何人?」二是得款何所用?三是還款來源。

今次,就替泰山石化做一次個案分析吧!

泰山石化原本在新加坡經營海上石油運輸及貿易,2002年5月來港買殼上市。大股東是來自福建、移民新加坡的蔡天真主席。說到底,只是當地其中以一家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兩地的港口和沿岸經營海上加油船的小企業,一眾大石油商的「小駁脚」銷售公司是也。

經營不錯的「小駁脚」

小本經營本也不錯。2003年獲標準普爾BB-評級。在新加坡買下兩個海上浮動儲油躉船及承諾向新加坡的Neptune Associated Shipping(NAS)以45億元買入下20艘二手海上加油船;再回老家福建、廣州買下儲油站,跟振戎簽下長期運油合同。營業額由3億多元,增加至11億元,淨賺1億元;總資產7.6億元,負債才不到1億元。

2004年,張震遠入主出任行政總裁,引入西方管理,談宏大遠景願景,要把泰山石化變為中國最大的獨立綜合石化物流企業。但事事需財,由是開始大量舉債,其財務報告,化遠景為發展計劃等包裝能力,又確實非常現代化和吸引!

靠願景 舉巨債

張入主不足一年,泰山石化就成功跟星展銀行貸入3850萬美元長期貸款,向NAS支付購船款項。再為毫不起眼的星馬海上加油駁脚生意「升呢」,經營成品油遠洋運輸、買賣貿易,進軍更大的大陸市場。於是決定拿下七艘條超級油輪,又公布在南沙、福建及上海興建三個大型儲油庫,變身「中國石化物流商」概念股。同年,成功發行新股,集資接近4億元。

2005年,委托摩根士丹利及瑞信第一波士頓等為其發行7年期的美元票據,折合共31億港元。當時泰山石化總資產才不過30億元,股東資金16億元,單靠願景舉如此不成比例的巨債,張震遠的吸金能力確實驚人!2007年,引入有名的華平投資基金,投資超過13億元!前後48億元,真是水源不絕,為其發展大計提供足夠資金。

不過,泰山石化在這段時期仍不斷向一眾商業銀行申請貸款,銀行貸款由2003年的才不足1億元,幾何級數的增至2007年的30億元。這是第一警號:拿那麼多錢幹什麼?發展大計真有現金回籠支付利息和還款嗎?

蔡天真只是一家小民企老闆,遠在新加坡,實力和背景跟人說不清,也叫外人摸不清。這是放債大忌,不少行家也避之大吉!張震遠一直只是企業顧問,半個學院派,沒有實戰經驗,他們真可把泰山石化這「小駁脚商」變為龍頭企業?

且看集團2005年業績。營業收入上升兩倍到105億元,但盈利反倒退25%,報3億元;業績倒退主因是中國零售油價為國家規管,不能隨便加價。當年國際油價上升,中國煉油商和進口商如中石化及中石油等,都是賣1元成品油就輸1元,只有減少進口,以及向泰山石化此等駁脚進口商壓價。泰山石化只是一小企業,哪有議價之力?

行業不景「溝淡增持」?

那三大儲油基地又如何?全都還在建造階段,就是說集團收入還是靠原本在新加坡的海上加油業務。中國業務還是遠景還是夢,而其中最矚目的上海洋山港,被宣傳有中石油作為合作方和股東,但泰山石化其實只是小股東,佔28%股權而已!就是到了2010年,來自中國儲油業務的營業額還不到2億元,只佔總營業額的9.5%,不成氣候,連利息也不够清還也!

2006 年,貿易業務無起色,全球超級運油輪市場需求不振,船舶過剩,平均運費大跌55%,泰山石化旗下就有六艘油輪有兩季要放在船塢中!2007至2008年更是運油輪業的谷底,泰山石化只好賣掉五艘超級油輪;2008年更要結束成品油買賣貿易業務。公司於是「打回原形」,做回原本的沿岸加油駁脚業務。2006年盈利大跌68%,至9600萬元;2007年首次「見紅」,虧損3100萬元!2008年營業額更萎縮35%,至111億元,虧損16億元!

在石油市場不景氣下,泰山石化的對策竟是以13.3億元買下一家在泉州的運油輪建造公司(其中4億餘元以現金支付,其餘發行新股代替),時為2007年9月。繼續購入跟石油相關的業務,這跟小股民在跌市時「溝淡增持」愛股,如出一轍,結果不是泥足愈深嗎?這哪會是商管大師營商之道?

還有,泉州船廠原股東就是蔡主席自己,在2005年動工興建,2007年6月才正式開始造船營運!雖然擁有22艘船訂單,其中12艘是來自蔡主席自己公司──泰山石油,也即是泰山石化的大股東控股公司,其餘 10艘則來自泰山石化自己!那豈非「塘水滾塘魚」?完成此批訂單後,2009年就真再沒有新的訂單了!在2010年12月宣布把此虧本船廠售予海航集團,但最後卻不能成事。

張震遠在2008年1月約滿,退下行政總裁一職,留任董事及副主席,同時也當上蔡主席私人公司泰山石油的副主席。當中的關係及關連真複雜非常,外人理不清頭緒,真是來者何人?

巨虧多年進除牌階段

2008年6月,張震遠正式退出泰山石化,轉戰香港商品交易所。後事如何?泰山石化錄得巨額虧損,商交所之事都見諸各大傳媒報道了。泰山石化2009年再虧蝕5.4億元,從此進入債務重組階段。核數師更早在2008年,就因泰山石化巨額債務和虧損等而對其能否繼續營運有質疑,即隨時關門大吉也!集團在2012年6月停牌,現已進入除牌階段!

古語有云: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筆者一直對張先生為人和能力有保留。他晉身「頭號梁粉」而受重用,更讓不少金融中人不是味兒,原來真不是杞人憂天。

行此文時,又見立法會建制派反對田北俊建議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商交所的動議。真相何時出來呢?石禮謙議員從張震遠年代到現在也是泰山石化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所知應比筆者更多吧!



泰山石化的張震遠年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09

雍澄軒引發的官商大戰 - 信報二月二十八日


雍澄軒引發的官商大戰

長實分拆雍澄軒住宅式酒店地契把單位發售予小投資者,滿城風雨,有人說酒店不能長租或月租出去也。
筆者小時見不少本地賓館時租酒店都會在外牆或招牌寫上「長居短住,無任歡迎」,今之豪華跨國五星服務式住宅式酒店,如四季酒店管理之中環四季匯,房間就被不少遊走世界的商賈豪客長期租下。
什麼自住或租住不可連續超過28天的評論,真不知從何說起。
今次事件之重點,實是長實究竟賣了什麼給小投?有否誤導?退一步,小投真確知自己在投資酒店,但業權分散,猶如作一公司小股東,大小股東的權利?義務、衝突、分得清,搞得通嗎?
分散酒店業權發售,在投資界不是什麼新事。外國有,國內也有。大業主多會提供一條龍營運管理服務,甚至回報保證,形式也五花八門,更有衍生結構如timeshare,其形式也可各有不同。普遍的是與其他投資者共享集團名下各地不同的渡假酒店。這實似會員制的渡假村多一點,是題外話了。回來香港,九七前後前明珠興業也曾嘗試分拆在西環水街的酒店,但後來遇上金融風暴,不用再說了;而今次長實早在去年已取得地政總署同意分契,分售既不是新事也非不合法吧。
究竟有否違規?
看政府高調處理,說長實違規,筆者覺得是有人認為這樣售樓,給人避開特別印花稅的印象,也跟政府替樓市降溫的政策對着幹,是故非整不可!政府沒說錯,他可按旅館業條例第十八條,隨時進入酒店檢視營運狀況,但真是擾民了!業權變了,但酒店管理人不變,酒店營運模式又豈會馬上變天?物業狀況會馬上變得不安全嗎?況且業權交易還未完成啊!
有人說業主自租自住是違規,但各項關於酒店的法例也無此規定。而所謂廿八天的大限,按旅館業條例C章,是說物業中如所有單位的租住方式都是以廿八天為基準(即月計),就會豁免於旅館業條例的規管。這其實是避免干擾一般民間住宅的租務市場,否則,一般業主把單位放租也要申請賓館牌照了。
故雍澄軒只要有一個房間不是月租,就得按條例由一酒店管理公司申請酒店牌照來營運,這也滿足了原批地條件。這跟四季匯並無分別,只是物業業權結構不同而已。雍澄軒房間由不同小業主擁有,而四季匯業權則統一由新地、恒地和煤氣公司的一間合營公司持有。
你或會問,這豈非讓物業徒具酒店之虛名,走法律隙。但法治就是如此,以行政手段來干擾,就是法家箝制人民自由之邪術了。筆者剛見一內房主席,共同看法就是:長實不正是增加了住宅供應嗎?香港自由市場靈活創新可愛之處就在此嘛!
政府要做的,是要查清長實有無誤導買家。趙國雄先生前言不對後語,售樓書更有細字說投資者買下的單位,是沒有獨家享用權。這跟我們一路的置業概念完全不同了。哪,這是timeshare 形式嗎?業主們是否要按時互換居住單位,以符合本港的酒店法例呢?
小業主到底買了什麼?公民黨幾位大狀開記者會說他們不知道。長實說會跟小業主簽管理合同,作為小業主的代理人去管理酒店,這是滿足旅館業條例的要求了。看來酒店業主是只有入住權,但管理權甚至內部裝修權利也全在管理公司手裏。這是按旅館條例、消防條例等來保障住客安全。這是否就是長實所謂的「沒有獨家享用權」而非按時轉單位呢?
管理合同的疑慮
還有,酒店公共地方和設施的保養,成本會比普通住宅高吧。長實作為大業主,實力遠超小業主,談判條件時會否公平,有無利益衝突呢?這樣看來,購入雍澄軒更似是投資和合營生意。如是以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形式合作,有公司法、上市條例去監管。四季匯有三個業主,權利和義務分配就按公司章程和條例來闡釋和分配。雍澄軒就只靠一標準的雙邊管理合同和大廈公契,這樣的安排,保障一定不會比公司法嚴謹和公平,第一,管理合同是長實單方面所草擬,小業主只有接受或不接受的份兒;第二,公契本身根本不是用來規管合營生意的。
長實創新猷,政府緣何要打壓?梁特首及局長們是要從保障投資者的角度去解決事件吧!但個人覺得事情發展已不單是灰色地帶的問題,更似是官商大戰!小弟都是隱居於四季匯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2

同業代付放表外 - 信報九月十九日 (完整版)



.......版面有限,又要賣廣告,信報老编删了大段,原文在此........


看財務公司的電視廣告,情義兄弟氣杖義相助,高挑美媚善解人意,為小民清還卡數,形象討好。但無論你是以信用卡簽賬消費,還是找財務公司代找卡數,都是借貸行為。如有個人資產負債表,就是要在表上,記下你欠下銀行或財務公司的借款數字。不為自己的借貸好好作記錄,表上無字心中無數但數還在,自欺欺人而已。

表外表內,還是放在竹籠內好呢?
原來內地銀行在貿易融資下有所謂同業代付,是銀行同業間的借貸行為,但就一路都不記在表上,會計術語謂之放在表外。管他甚麼表外,目的是把數字人為壓抵而已!而此等表外借貸據內地券商估計,有1萬億到2萬億,甚至3萬億,佔國內融資市場的份額可不少也!今年初,中國銀監會就出了一份意見徵求稿,要求銀行撥亂反正,把此等借貸放回表內。但利字當頭,無人理會。直到上月20日,銀監再按奈不住,正式出台管理辦法,要所有銀行在本年底前,按國際會計慣例把此等業務全部入賬!但這會一下子把國內1萬多二萬億的銀行信貸砍掉!對內銀盈利,國內總信貸規模和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謂不小,此話怎說呢?

藉此降低貸存比率

先看何謂同業代付吧。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為自己所開出的貿易信用證,在承諾到期付款之日,找來另一家銀行代他向信用證持有人付出貿易貨款。法理上來說,是內銀貸出一筆貿易融資給信用證申請人即買家,用來支付到期要付的貨款。而資金就來自另一銀行的同業貸款,並由該行代為付給貨品賣家。同業代付多在有外匯管制的國家盛行。以中國為例,銀行或企業要買賣或借入外匯,一定要在國際貿易中即經常賬下才可。國內外匯供應一路集中在中行,利率和供應量也因管制和壟斷而跟國際市場不接軌。內銀和企業就利信用證,向海外銀行以同業代付形式在國際市場貸入美元,供應量既多,利率匯率按真正市場力量來決定,更公平也!再者,美元利率比人民幣低得多,前幾年大家又看人民幣升值,短美元實為穩賺的套利行為。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通後,也令代付業務大幅增長。原因何在呢?國內早在07年把三個月以上的對外外幣信用證或同業代付納入短期外債指標管理。所謂外債指標,是外管局為內銀定下的外債上限或額度。銀行若以代付形式貸入美元,最長也只可是三個月,否則,就會用去和佔用了他的外債指標。外管局的目的,就是要削內銀舉外債之能力,壓下當時外匯儲備的增長。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通後,內銀可開出人民幣信用證到海外,人民幣是主權貨幣而非外幣,就不用受外管局三個月期限的限制了。內銀由此就可要求海外銀行為他們代付到期的人民幣信用證,而融資期限也就可由本來三個月,大幅延長至經常賬極限的365天。這就正好讓內銀繞過和規避外債指標,讓企業到香港享受較低的人民幣借貸利率!

外債指標是規避了,但還有銀監會的貸款存款比率指標要解決。國內銀行此幾年的平均貸存比率達6070%,銀監設下的最高比率為75%,即業務增長空間不多了。如能把部份貸款利用各項會記手法放在表外,不當為貸款,就可降低貸存比率,那就法規照樣避,生意繼續做了。但明明是貸款,如何可以一路都不放在表內呢?筆者也木宰羊,只知有不少內銀曾按國際核數師建議,要求海外代付行在貸款文件中加入該代付款是國內進口商客戶直接要求代為支付的貨款。即借款人由內銀變內企,內銀身份就變得如同擔保者。但代付業務的精髓就是以銀行同業借貸形式來代替一般客戶貸款,省卻代付行在信審上的要求,時間和降低風險成本。試想海外銀行如真要對內地客戶逐個審批,又要開戶,這樣時間要多久?業務又能做得多少?最後當然沒有海外銀行配合。怪不得銀監不得不出手,內銀把代付變為表外業務,根本是亂來也!

把表外客戶債務從表外放會回表內,估記會把內銀的貸存比一下子提高23個百分點!再看今年7月和8月的新增銀行貸款分別為5400多億和7000多億,如銀行真要停掉共2萬多億的代付業務,對市場上銀根和內銀業務的負面影響就可想而知。加上國內利率管制逐步開放,銀行利差一路收窄,內銀業績和股價大家也不能看好了。

企業藉利差套戥獲利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問銀監的新措施豈非跟中央和人行要保住經濟增長和放鬆銀根的政策大打對台。但銀監擇善固執,這才令人敬重!其實同業代付都只是內銀用來避規各種監管條例的手段,也讓企業利用境內外的匯價和利率的差價作套戥賺取利潤,再告訴大家國內代付業務一點基本的操作吧。內企先把本來要付的進口貨款,抵押給內銀,再由內銀安排信用證和海外代付。海外美元的借貸利率如比國內的存款低,加上鎖定匯率的安排,就有利可圖。但此等安排只有有實力和強大現金流的大企業才可做,真有融資和週轉需要的企業就用不著了,即是說此產品對實體經濟的推動有限,管之有何可惜?況且現在只是把他放回正軌吧!就試想如你不好好記錄你自己的卡數,後果會如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3

金管局一小步 人民幣一大步, 信報, 2012年7月3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兩周前突然放寬了對銀行人民幣流動資產和比率的要求,讓它跟本地行之多年的法定流動資產比率計法看齊,這馬上令本港的人民幣利率下跌。
流動資產要求高
銀行流動比率的計算都非常專業,計算繁瑣複雜,是銀行家頭疼之事;流動資產回報低,持有太多,限制了自己的借貸能力,影響盈利之餘,甚或會虧本;流動資產太少,隨時不夠現金,滿足不了存戶提款的要求。有關行動本與市民直接關係不大,但此次放寬人民幣資本賬開放之快,實非意料所及,再加上任總突然改變對聯繫滙率看法一事,有何玄機呢?
先了解一下法定流動比率吧。目前最低要求是25%,就是說一個月以內到期的客戶存款和其他債務,銀行手頭上最少要有25%等值可隨時變現的流動資產,準備應付客戶提款和償還負債之用。
什麼是可變現流動資產呢?最基本就是手頭上的現金、黃金、存在其他銀行一個月內到期的同業存款,也包括由其他銀行承兌,一個月內到期或金管局承諾隨時貼現的出口滙票等。
不過,持有二手市場的有價債券,按道理也可隨時變賣套現吧?對,如這些債券為港府、法定機構或多邊銀行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所發行或提供擔保的,一年內到期之數也可計算在內;超過一年的,也可按年期用有關方程式打折扣後計入。
如是本地商業銀行所擔保的,超過一個月的就要打折扣了,私人風險較政府的大嘛!海外銀行,政府或法定機構所發行或擔保的呢?有二手市場又有認可評級的,也可計入,當然,折扣率會再大一點,年期也有更大限制,如非中央政府的,5年以後才到期的就要打最多的8折了。沒有評級、但有銀行擔保的有價債券和一般的客戶貸款,只要是一個月內到期的也可,但折扣率也是最高的20%。超過一個月的,就不被接納了。
總的來說,重點有二。第一是要一個月內或有二手市場,即隨時可變現的才算流動資產;也要看是否本地、年期多長,有沒有評級等或擔保而定和打折扣。
人民幣流動存限制
第二,是如此等資產是外幣,該外幣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變回港幣的,例如下月有1億元的客戶定期存款到期,銀行最少要有2500萬元的可變現資產在手作準備,此2500萬元可以是港幣,也可是美元、英鎊或歐羅等的等值外幣。
可以是人民幣嗎?對不起,有很大限制,只可計入部分!原因就是人民幣還不是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如真有人來提2500萬元,銀行手上的流動資產全為人民幣,是有機會不能把人民幣兌回港幣讓客戶提款的。例如在最差的處境,即銀行非人民幣的流動比率低於30%,可計入整體法定流動比率的人民幣流動資產,按規定,是受制於「人民幣流動比率不得高於非人民幣的流動比率」的上限。
來個實例,有銀行的非人民幣流動比率是非常低和危險的26%,但有大量人民幣,比率達100%,也不可全部用來補充非人民幣的流動比率, 只可用上26%。在另一極端,非人民幣的流動比率高於安全線的30%,可入整體法定流動比率的人民幣流動資產, 在最寬鬆的規條下,也不可多於非人民幣資產的5%。簡單來說,手上縱有更多人民幣流動資產,對整間銀行的法定比率也幫不了多少。

放寬人民幣銀根
另外,有兩項保守和苛刻的人民幣風險管理限度。
第一,銀行要為所有客戶存款,不論是一個月到期或是更長的,都要預留25%的流動準備金。也只有人民幣現金、國債、經核准在內地銀行同業市場有二手買賣的企業債券,在中銀香港(2388)清算戶口的存款等,才被接納為準備金。存於內地其他銀行的一個月人民幣存款却竟不被接納,怕銀行存在國內的人民幣不能自由滙出香港也!就連在貿易賬下,內地銀行承諾兌現的出口滙票也不算,其他人民幣資產更不用說了。
第二,除了存款外,銀行也要為非存款類的負債作25%的準備金。跟非人民幣的不同,一個月以後才到期的負債銀行也要為它撥出準備金。在此,存於國內的人民幣才被會算作合資格準備金。這不無道理,但是否太保守,矯枉過正,難道人民幣比歐羅差?還是金管局對國家開放貿易賬,讓人民幣在貿易下自由兌換出入境的政策還有太大的保留呢?
筆者年多前曾撰文質疑這實在是阻礙了巿場發展,就是中銀作為唯一結算行,可用0.7%不到的結算利率,壟斷了本地人民幣頭寸,跟以往滙豐作為港元結算行,壟斷港元供應一樣。還有就是銀行要為人民幣存款和負債留下比正常規定更多的準備金,阻礙了在港人民幣的流通和銀行放債的能力。
金管局態度改
今次金管局放寬、取消了人民幣風險管理限度,讓人民幣流動比率的管理,跟法定計法看齊,一下子就讓更多人民幣流動資產可被計入流動比率中,等同放鬆本地人民幣銀根,對本地人民幣同業市場和債務市場的幫助,不言而喻了。
但最關鍵的,其實是金管局的態度。本地銀行放在內地銀行的同業存款,內地銀行承兌了的出口滙票等也可按公式計入人民幣流動資產,等同推翻了之前認為這些資產不能隨便調回香港的顧慮。這是否意味着人民幣全面開放,將來得比我們預期的要快得多呢?
查本年以來,資本賬也放開得很快。深圳前海說要搞人民幣特區,讓本港人民幣以銀行貸款形式直接回流內地,其實其他多個省市,除了點心債外,早已有專項專批的境外人民幣銀行貸款和直接投資回流個案。審批之快,也出乎大家預期。
以前筆者心裏推算人民幣要自由兌換,非十年八載不可。金管局今次取消了人民幣風險管理限度,如再讓人民幣流動資產,全數計入法定流動比率,那麼,人民幣自由兌換之日就真不遠了,而且可以是很快。港元聯滙制度,修改之日也可以是很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6

主權基金與民爭利, 信報 2012年4月3日



梁振英當選第四任特首,不少港人又重燃移民念頭,怕他放棄行之已久的自由市場理念。市場不是萬能,但最怕的是把香港新加坡化,壓制言論自由。
再看梁振英推崇的主權基金,根本是政府行為,沒有哪個能勝過市場,强如我們的中投也如是。被視為典範的新加坡淡馬錫,一直對外都說自1974年創立以來,每年平均回報達17%,看似理想,實只是國王的新衣。創意會計下的宣傳手法,真相如何呢?
未看淡馬錫艱辛的核數財務摘要之前,先看大家記憶猶新,去年3月和記港口信託到星洲上市一役。淡馬錫用上1億坡元入股,首天收市報0.891美元,比招股價跌12%,一年多後的今天為0.765美元。這是政策主導,對比她投資西方銀行,全部鎩羽而歸的故事,只是小菜一碟。
虧了多少 國家機密
07年7月,用每股720便士共9.7億鎊(約30億坡元)買下巴克萊不足2%股權,後再加供股。坡網民說是打算助他收購荷蘭ABN,成就全球第六大市值銀行。後事如何?巴克萊輸了給皇家蘇格蘭和比利時FORTIS聯手的財團。雷曼之後,巴克萊更差點被國有化以免關門。淡馬錫最後在08年年尾以每股47.3到190.6便士之間,即24年來的最低位止蝕離場。保守估算虧了6億至8億鎊,或差不多10億美元!公務員不諳商業世界的爾虞我詐押錯邊,止蝕時間也拿不準,09年年中巴克萊反彈至260便士了。
又是07年,淡馬錫以23到24美元一股,共49億美元買下美林證券9%股權。08年再用34億美元供股。09年1月,美銀用每股29美元換股價買下美林。淡馬錫如此時離場會有微利,但美銀股價由換股時大約12美元,一路走低至3月初的3.1美元!5月份公報最終要斬手離場,外間估計虧了30億到40億美元!
看到這裏,大家或會問到底實際虧了多少?對不起,淡馬錫沒有告訴你!按當地法例,她有特權,只交出核數摘要就可,國家機密也!星洲傳媒全為政府喉舌,坡人只好網上大力鞭撻但也莫她奈何!
細看她的財務摘要,資料不全是第一問題,更利害是所有投資在資產表上沒有按時按市價估值,即贏輸不會反映在公司損益表上,而是通過股東基金的增减來過賬!
簡單點說,是兩盤數,大數記錄了淡馬錫佔大股的各家公司如星航(55%)、星電訊(54%)、星電力(100%)、星港務局(100%)等的實際資產和盈利。海外和其他投資炒買則形同小金庫,賺蝕都不用報在收支表上,全放在股東資金賬上就可,詳情只有財政部和李家知道。
你會問:人家不是說每年有17%平均回報嗎?不是也有說投資組合每年年底市值多少嗎?有!但,第一,投資組合總值回報報告沒有被核數師審核。第二,有至少兩個不同的處理報告方法,計法也跟一般投資基金大不同,讓人墮入濃霧中。
09年3月年結,淡馬錫的投資,總市值是1300億坡元,較08年的1850億跌了550億坡元,比上面兩個主要失利的數目還大。11年回升至1930億坡元,看似全部收服失地了!但這不是正統的基金淨值或報價概念,而是投資總值,即沒有剔出新投資的資本金或借入貸款。哪到底是她的虧本投資返回家鄉?還是政府投入新本金或舉債來買入新投資,「發水」令總值回升呢?到底股本或公司投資淨值增加了多少?就是因為她只提供摘要報告,資料不全木宰羊了。
那17%平均回報也是差不多的「發水」總值回報概念。2011年該年的一年回報有4.6%,十年平均是9%,都是沒有剔出非股東的權益如銀行和其他債權人所借出的資金。而在另一頁的報告,淡馬錫就用上所謂「財富增值架構」。這就較近似正統的回報計算方法,就是剔出實際投入的資金和最低要求回報率或成本。
按此計算,09年是虧了681億坡元(不是550億)!2010年只賺回418億,而11年又再虧去88億!而10年內共虧去了55億坡元!這些在內頁的數據,跟她重點宣傳的17%、4.6%或9%的增長,實在南轅北轍!
有意無意 誇大回報
其實淡馬錫的成功,不是她投資有道,而是星洲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把上面所說的幾個成功的國家商業項目,以低價轉讓到淡馬錫身上而已。特別是星電訊在93年私有化,注入淡馬錫並上市,淡馬錫所持的投資額,一年間就由150億坡元左右跳升到差不多700億坡元。這是典型的低價注資轉讓,有意無意間把公司回報率誇大了。
去年也有關於樟宜機場公司化的報道,星政府擬把樟宜機場以33億坡元轉讓給淡馬錫,但樟宜機場09年一年的盈利為2.3億坡元,資產值也有72億坡元!33億作價確實非常相宜却令人質疑。
政府介入市場,應局限在市場失效時讓政府來糾正,雖然也沒人能擔保能改得來。主權基金搞投資,就完全不是這個概念,是與民爭利。加上投資投機市場風高浪急,實更非官員所長!
最怕是政府為面子,以機密為由,收起重要數據。當市民血汗錢失利時,又以不同會計手法來掩飾, 更可能是利益輸送的溫床。
淡馬錫投資海外虧大本,主政者為時任首席行政官何晶,即總理李顯龍太座,09年10月讓位只作董事。本年2月再有星網民質疑她的資歷和當年任命準則,結果李顯龍發出律師信要該網站編輯道歉,否則告上法庭,這在星洲平常不過。我們怕主權基金虧錢,更怕道破國王新衣的小孩,今天不容於星洲,他朝也不容於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7

中電賺盡之謎, 信報 2012年1月13日

兩電加價,月來都是集中在兩電按管制計劃協議賺盡,無視社會責任。政府更是置身事外,一時說沒權干預,一時又說行會成員沒有通過,人人大聲推責!上周更有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內會上反對引用《特權法》要求兩電交出更多數據,直是叫人氣憤!沒有數據,怎去分析?公共事業是壟斷行業,無競爭者,何有商業秘密可言? 

2008年簽下的管制協議,其實應正名為利潤保障協議!協議中的「准許溢利」為固定資產回報之9.99%。如是再新能源的資產,該部分更可提高至11.1%。換句話說,資產愈多,就可加價賺更多。中電(002)也老實得可愛,在2010年年報上直言,雖然成本上升,本港利潤仍舊保持增長,是拜過去不斷投資,資產加大了所致。獨巿壟斷,利潤保障,真個天下無敵。


加大資產擴加價空間

 中電年報資料較電能(006)詳細得多,爭議也大,今次先談她吧
。中電五年來沒有增加任何發電機組,產能發電量也無加大,一直都在8888兆瓦水平。扣除每年的資產折舊,固定資產值理應下跌,即沒有空間讓准許溢利加大或讓中電申請加價。但這五年間,中電每年的資本開支,即投進廠房和發電機的都是70多億元。當中有90億元是為青山發電廠加建減排設施,其他就是增加了5個總變電站,585個副站。减排是政府要求,環保所需,但其他的開支是否物有所值呢? 

這個就是政府的責任!在管制協議中已賦予政府權力來審核中電的發展大計。按協議的附件三,每年10月就是基本電費檢討之時。首先要看的,就是來年的發展投資大計有無改變,投資是否合理,然後把投資計劃報上行政會議審批。這個程序直接影響了基本電費的檢討。投資大計不合理,政府可不批或要求投資額向下調,加價壓力就降低了。政府和行會成員之說,是講大話還是沒有執行合約條款呢? 

在此也要一談,電費分為基本電費和燃料附加費。後者是按市場燃料價而定,中電有權全數要消費者承擔,政府無權干預,但前者就有上限,每年加幅如不超過5%,就不用行會審批,有超過者就要了。今次中電基本電費加幅,三次的方案都不超過5%,但加上燃料附加費,第一次的方案的總加幅達9.2%!行會議員說沒有看過或批准過今次加幅,也言之成理。但你們在此之前,有否看過他的發展大計,是否胡亂投資,增大資產來提高加價空間。 

那麽,管制協議下又有否監控投資的機制呢?當然有,第一個就是每次政府的審批。協議要求的資料也是挺多的,但審批的人能否把關就是另一個問題。審錯了,帶來過剩的發電機械和產能又怎辦? 

第二個機制就在附件七中,新發電廠房投產後,政府要按當時的實際用量,評估該新廠房的產能是否高於市場需求。如是過剩者,就不會被全接納為「可計算准許溢利的固定資產」。什麽是「不全被接納」?就是該過剩廠房50%的總建造和利息成本還可算為合格可帶來准許溢利的資產,而以後該廠房50%的借貸利息開支,也可算作成本。 

看到這裏,真佩服中電的談判技巧。我估計的對話是:「當天我中電算錯,但政府你也看錯,損失一人一半吧。政府也覺沒問題,加價來讓市民承擔可以了。」另外就是所有再生和天然氣能源發電項目,是不受這附件七約束。政府是鼓勵環保,但在投資多少就可收回多少的機制下,可會又是叫人盲目投資的誘因呢? 

中電最後的總加價幅度是4.6%,是把基本電費加幅由原來的5%的降到4.2%,但燃料附加費就由第二個方案的2%加回最初的3.7%。中電再估計跟政府的差餉官司會得勝,然後把全數差餉退款給用家,令整體電費加幅降到4.6%,但這只是一次過的。再者,如官司輸掉,就沒有退款,加幅就會回升到8.46%了。

穩定基金未惠及市民

這個除了是數字遊戲外,也帶出管制協議中「穩定電費基金」運作的問題。按協議,如電費過高,令固定資產回報超過9.99%,多收的是不會在下一年退回客戶。而是放到一「穩定電費基金」中。再以1個月港元同業拆息率計算,撥一小部分到「减費儲備」。中電才再從此「减費儲備」在下一年退回客戶。按現在1個月港元同業拆息0.4%不到,即要250年才退完。 

但如中電每年的准許溢利不達9.99%,中電就可馬上從穩定電費基金提取不足之數。今次中電把基本電費加幅降到4.2%,就是在减低來年投資和成本之餘,再準備在此穩定電費基金提取1億元。中電在運用此穩定電費基金上有優先權,也能理解,不讓電費大上大落也。而在2009年和2010年,中電已先後提取1億元和1.5億元。2011年上半年更高達8.4億元!但在現今低息環境下,能真正退回給用家的真是慢和少得可憐。明明是多收,是客戶的,就讓人拿去作了利潤補貼。 

上面只是按中電年報得出的數字和分析。內裏很多資料不全,如最重要的發展計劃。真不明白有議員為何只空叫企業良心口號,而不要求企業拿出實際數據來作客觀分析,何來專業?說到底,靠政府監管,從來沒有成功的!正道是開放市場。以本地市場的成熟和規模,不是難事。電訊業已是明證,連國內也電網分家,論點很多人談過,不用再贅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8

拆解電盈商業信託 - 信報 2011年10月24日


上月尾, 電盈宣報準備分拆旗下的電訊業務,以商業信託形式在港招股上市。本年初和黃也是以商業信託分拆碼頭業務出來,遠走星洲。當時筆者認爲商業信託對小投不公,和黃走星實不足惜。今次電盈爲消除港交所和小投疑慮,來個創新的股票合訂單位結構 (share stapled units)而獲通過,果真有益有建設性。誰說香港資本市場落後於人? 股票合訂單位這名稱看似複雜,其實只是把商業信託的單位和有限公司的股票捆綁在一起上市,並不可分拆獨立買賣也。哪這是賣燒肉搭舊豬頭骨的花招?還是肥美的雞鵝雙拼呢?

先看電盈怎樣重組及分拆旗下最賺錢,也是地産外,唯一賺錢的電訊業務。電訊業務包括電盈下面由各子公司經營的服務和品牌,有本地電話, 本地數據寬頻(網上行),本地流動通訊(PCCW MOBILE),國際電訊零售及批發,相關器材銷售和國內投資等。經重組後,上面各子公司的股權均會轉移至新成立的‘HKT’有限公司,而HKT的股權亦會全數轉移到新成立的商業信託,‘香港電訊信託’。

重組後的三併

重組完成後, HKT和電訊信託兩者會捆綁一起,以一比一比例,分別發相同數目的股票和單位一同上市。就是說,前者的股票和後者的信託單位,是捆綁一起賣賣,投資者只可買雙拼,就是買一單位電訊信託加一股特定(挂了鈎)的HKT普通股,而該挂鈎股票會由信託的託管人經理代爲投資者持有。賣時也不能分而售之。其實這結構嚴格來說是三拼,因還有一有投票權的HKT優先股被‘合訂’(‘釘’)在信託單位上,直接由投資者持有, 讓投資者作持實質業務HKT的直接股東!

今次港交批准商業信託上市,第一個考慮就是維持了百份之50加1票這簡單多數勝出的投票和控股機制。在星洲那邊,掌實際業務的信託管理經理人,也是大股東全資擁有的。就是他不稱職或偏幫大股東,小投們要集齊超過百份之75單位擁有人的票數才可把他罷免。我們的規定,就是避免了大股東以小控大的不公情況。

那麽,雙拼制度又如何保障小投呢?簡單來說,就是把現行的上市條例利用捆綁上市一著,用在上市的HKT有限公司時,也用在原本不受條例規管的電訊信託和大股東派出來的經理人身上。而小投們作作爲HKT的直接股東,也能更容易監控管理層。

助小股東監控管理層

第一,小投可直接參與持實際電訊業務的HKT股東大會。如沒有雙拼的安排,按星洲做法,小投們只可參與電訊信託的單位人大會。但各業務子公司的股權是由經理人所持,小投們又不是經理人的股東,就無權選任他的董事和利用股東大會過問HKT的業務了。

第二,HKT 和託管人經理的董事必需完全相同。這就變相讓小投們選HKT董事時,同時也選經理人的董事局成員。

第三,HKT的股東大會和電訊信託的單位大會必須同時或連續舉行,表決議案要相同或儘量相近。每個投資者在單位大會和股東大會的投票也要一致,而託管人經理代小投所持的普通股,也要按小投的意願去投票。這就確保了兩者議決相同,各投資者的意願能確實的反影在業務上,避免了大股東利用自己的經理人出賣或不顧小投的利益。

第四,現行上市公司的收購守則也可用在HKT 上。經理人無權私自賣出手上代小投持有的HKT普通股。有人要收購時,對像是HKT而不是信託。而信託本身只能投資於HKT。任何收購都要以HKT 公司名義進行,即交由所有HKT大小股東按上市條例來定斷。這就避免了經理人自把自爲或大小股東有利益衝突而無解決辦法的情況。就如上次談星洲的Citysprings, 竟可在大股東淡馬錫的推動下,先斬後奏的到澳洲花上11億澳元搞收購。

當然現行上市條例在保障小投利益上,不是萬能,也有很多不夠之處。但總比星洲的做法先進吧!

最後,今次上市對電盈有何好處呢?第一,當然是把賺錢的電訊業務分拆出來,讓股價如實反影業務狀況,不爲其他還在虧本的業務(如NOW和MOOV)拖累,是好事!今次招股,如這新的電訊信託(或新的HKT公司)市值按最後招股定價計算不能達到286億,就會取消。這已高出整間電盈在公告前的238億市值超過20%了!

現在招股價和減持額還未有定出,一切看市場反應。電盈會保留最多70%或最少55%此新電訊信託的股權,集資額會在68億和100億之間。善玩財技的電盈管理可有後著?如集資得款爲78億或以下,全數金額會歸於電訊信託,全數用作減債之用。但如最後招股價理想,收款超過78億的話,超出的就全歸原股東電盈所有。又是7.8 BILLION?條數怎算出來?真木宰羊,現在的文件沒有公報。

查電盈利用內部資産買賣和轉移,把電訊業務賣給HKT,已收了HKT和電訊信託的新股票和單位作代價。現在即是說如上市招股價理想,先前我是賣平了,要再多收一筆補數。其實在此情況下,電盈所持的新股票已相應升值。會計師可在電盈的投資儲備賬上增值。但此無現金收入,對盈利也無貢獻。故就在賣資産過程中,電盈除了收得HKT的股票和信託單位外,還收了HKT發出的一PROMISSORY NOTE票據。電盈就是按此票據,可再在招股定高價時,再收一筆現金,實是高著。但此美點雙拼要等她的招股書出來才可一窺全貌了和研究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9

爪王放貴利帶給內銀改革迷思 - 信報 11年9月29日



記得小時候,家母有做義會,一班街坊成立私人銀會,定期儲蓄,會錢交由「會頭」保管。義會按時標會,讓有需要的「會仔」向義會借款,暗標投下願付的利息,價高者得。

這類民間借貸,類似一個行業或公司內的儲蓄互助社,但就沒有什麼合約或法律保障。有借款人一走了之,也有會頭濫收費用,甚至行騙夾帶私逃。

隨着金融業不斷發展,78年港府解除外資銀行來港經營的禁令,這類不受規管的民間金融才日漸式微。

爪王冒起 利息豐收

早前本報報道江蘇泗洪縣石集鄉的高利貸活動,造就該人均年收入1萬多的小貧困縣成為「寶馬鄉」。但5月中,有會頭「走佬」令小民血本無歸。溫州外國名車多早有所聞,泗洪縣還是第一次聽到。

筆者7月23日剛好在內地看到央視13台關於「寶馬鄉」的報道,真大開眼界(看完後就是動車在溫州撞尾的新聞了)。

這類高利貸根本就是龐茲騙局。內地利率還未開放,存款貸款利率為人行行政決定,反映不了市場需求。一年期存款利率3.5厘,7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比去年升6.5%,如以此為通脹約數,實際利率是負3%了,而農村的指數升幅更是7.1%,即負利率3.6%。

中國人愛儲蓄,不單止是傳統文化,更是因為社會保障不佳,而要為老來作好準備。存錢到銀行,不就是等貶值和津貼銀行的大客戶大國企嗎?有人看準這點,就以月息3到5厘在民間集資,當地稱為「放爪子」,全民為之瘋狂,放錢給小爪子,一年複利接近8分呀。

小爪子以月息10厘放給上一層,賺了一個對開。爪子門層層上繳,利率逐級遞增,一路直到頂級的爪王,貸給最終用家的可高達50厘,是以月計,真是天文數字。 坐擁上億數簿的爪王有十幾個,上千萬的有幾百,底層爪子就更多如沙數,手上「資產」介乎200萬到500萬元之間,各爪子爪王利息收入豐厚得算不起來,怪不得名車賣得那麽好了。

但利大本無歸。5月中,其中一個爪王石國豹突然失蹤,村民損失過億。調查說有名車店是他開的,錢是去了他的地產公司還是他處,無人知道,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小小一個泗洪縣就有170多家地產發展商,更有遠在非洲的出國同鄉越洋集資。

大銀行忽視中小企

錢有用在房地產,也有貸予不能到銀行借貸的地方鄉鎮中小企,但更多是買了名車,拿到國外,拿到賭場去。就像龐茲局一樣,新債養舊債,起初每個參與者都賺了高息。但一朝新錢不再,或生意資金回不了籠,整條資金鏈就斷裂了。

據央行溫州市中心支行說,上半年底溫州民間借貸規模約1100億元,比2010年6月大增300多億元,有八成九家庭和接近六成企業參與,平均利率24%到25%。那門子生意有30%的回報來付利率呢?不過來借貸的不是走投無路,就是苦無借貸之門者,風險何奇高。

最近中央下令收緊銀根,打壓地產,開發商和其他民企首當其衝,非要跟爪王們融資不可。但其實,內地銀行一路也不重視與民企,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往來,故江浙一帶的民間金融都特別發達。

你或者會問,為何內銀不愛幹中小企貸款?人行不是辦了多場研討會,要求內銀大力發展嗎?事實上,的確是有銀行成立了中小企業務部,但只是敷衍人行,客戶都是原來的企業客戶,把較小型的撥過去就是了。

歸根到底,是改革不深,利率為行政管制所致。全國各地放給企業的貸款利率都是劃一的,後來逐步開放,可上下浮動,但也只是下浮10%,上浮70%,這已是7年多前的事,幅度也反映不了不同企業的實力和信貸風險。

官價利率,一年是6.56%,就是加到11.1%,跟溫州市場價也是嚴重脫節。對銀行來說,貸款給國企,省企和大民企,風險都有保障。中小企借貸,金額少,業務瑣碎,利率如不能提到合理水平,為何要貸呢?

換個角度,對大企業來說,任我實力如何強勢,貸款利率跟隔壁的阿二阿三也是差不多,又減低了他們正常融資意欲了。

利率不開放,不讓市場作主,帶來浪費,如太低帶來胡亂投資、民間儲蓄離開正式金融體系等,不用多說了。還有另一種浪費,就是造就了員工的尋租找着數行為。

存款利率管制,各大小銀行無法以市場價格來競爭存款,利率也反映不了不同銀行本身的風險。對各大存款企業來說,如何分配存款就得以非市場手段來決定,由主事人看哪家銀行的特別服務最貼身。

利率不開放阻礙發展

內銀一般都有非常專業的存款營業團隊,跟企業的財董、財監關係密切,如同私人銀行家一樣。定期高桌晚宴娛樂不用多說,還有專業家務助理,由奢侈品行情到幫助客戶子女出國留學都要一力承擔。

企業高層有額外享受,銀行員工也有存款佣金,羨煞本港同業之餘,其實是存戶變相津貼了他們。

翻看資料,人行逐步開放利率始與96年。對,15年了。開放的只有同業間拆借,債券票據貼現等,貸款利率花了6年擴大上下浮幅度,但仍不夠。存款利率更是不開放,外幣除外。人行最後的「利率市場化介紹」原來已是7年前的事了,太慢了吧。利率不開放,沒有競爭,對銀行的息差和盈利是保護和保障[,其實只是益了中間人混水摸魚]。但在巴塞爾III的新監管下,競爭只會愈演愈烈,保障不可能長久也不是好事,有機會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20

四川隨筆 (照片及討論 - 見8月8号信報论壇 )



國道上追趕落日



鐵老大最初説,是打雷停電,所以動車不動了!好在國道不需用電的!電老虎很快就否認停電之説!




公安有話:嚴是愛,鬆是害。人民對政府又如何?


========================================================================================
暑假七月,與太座,小兒,小女到四川縣城和農村的NGO待了一個星期,勞動和體驗也!飛機才因“特大暴雨”,晚點了三個多小時。依據國情,很不錯了!黃昏"抵埠",重慶果是天子直轄之城,接機大堂外就是格調非凡的咖啡網吧,美帝兜吧星奶水鋪怎能比之!小兒雙眼發光,先前對內地落後之顧慮一掃而空!但國內網路,火牆處處,只可追尾而不能暢通焉!

李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次非去較貧窮之川南或西北,不太艱難了。飛車國道高速,追趕落日,途中無什麼工業園,少見大貨車,更無路霸,欄路虎(Land Rover) ,路甚易走。沒有名山大川,但純樸農村風光叫人寧靜。松樹處處,農舍外貌精緻,竟有點北美日本和風之味,果真天府之國。進到縣城範圍,離開國道省道,縣級的,也不錯,鄉鎮級的,就是坐過山車兼送拷背按摩。

每個小城入口前,總見公路兩旁都是規格大同小異,整齊非常,新建的三層排屋。緣何大部份看來都無人入住?更有不少未完工之房。莫非是爛尾樓和倉底貨尾?問之四川友人,原來是汶川效應!中央和省政府德政,災後有倒塌和危樓房者,戶主皆可申領8萬人仔重建。各縣地市鄉鎮政府澤心仁厚,先天下之憂而憂,急民所急,不管小民有無需要,樓房有無受損,屋主是否已離鄉他遷,出了城市打工。。。。只要屋在公路兩旁,一律主動自動替你申請,美化市容,形象工程是也!

為省民眾麻煩,提高效率,老八更一力承包到底。銅臭之事,全由父母官打理!代你找拆建商,材料工程款和8萬資助金不用落地到戶,付款計數等瑣事,全由幹部效勞!村民真是乾手淨腳!也無超支要小民追認填數,但建築費到底用得了全部八萬就是機密了!震災,鄉鎮形象工程。。。。錢還是要付,付給地方父母官,中國特色也!

農村通訊落後,3G 有實題公路廣告,但就無虛疑大氣訊號!我的3仔聯通愛瘋叫天不應,阿公二少的中移動黑莓叫地不聞!令人無心睡眠,但卻叫人專心勞動,拋開世務,多點時間感應造物主宰。

行程初段,見錢塘江三橋的引橋倒塌,前幾天才有武夷山公館大橋!原來此錢三橋的承建商,早有前科,塌了的湖南鳳凰大橋和廣東九江大橋就他們建的,網名“塌橋公司”!

來到尾聲,見溫州動車追尾碰撞,災情慘重。我5月還差點買了寧波杭州的動車票,見之也心寒!再看央視的24小時13號新聞台,他的Focus On專題分析節目,還在扮專家的大談霉老闆竊聽買新聞,美帝民主共和兩黨耍花槍,瑞典狂人殺人現場剪影,溫州,只是其中之一重大事故而已!唉!怪不得回港後,廣州領導和老闆們又再一次窒我港燦,"全靠你地啲不授控傳媒,我們才能盡早知悉傷亡數字"!原來他們早已在網上,吹水茶館和飯局鬧爆政府!但現在被和諧了!

他們也知道假大空之害,硬體發展不是唯一真理!人文價值,民主,法治制度跟上了嗎?可憐在香港説多一句,就有人出來捉臭蟲,抹黑人幸災落禍!什麼是是其是,非其非,追求真相和公義?這就是普世價值!有人自毀長城,放棄原則,真叫人悲憤莫名!

一眾以黨為是的嘍儸,知道什麼是“電老虎,鐵老大”沒有?發電廠和電網早已分家,就是要打破壟斷,貪腐和國中之國!鐵路部壟斷,幹部中飽私囊,一個落台,另一個貪官庸材又回來。。。有自己的乘警。。。。建築大隊。。。。這同封建帝皇時代的諸侯割據有何分別?這是高幹們自己説的。是制度根本問題!要真相,要改革,就是如此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21

從人行145號文看人民幣政策政出多門 - 信報7月20日


上月參加了《信報》有份合辦的「中國金融改革研討會」,講者之一許小年教授主張放鬆監管,讓市場發揮合作力量。另一講者任志剛在位太久,當然持相反意見,更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下,政策會下達和執行得很快,叫大家看看08年金融風暴後中國經濟領先世界就可證之。

怎料翌日又再傳來內地地方金融平台財務告急,幸好任總在會上也說,在社會主義下資源分配不一定有效,即快不等於好也。

人行外管局各自為政

我看國內大環境若果繼續是訊息不開放,不少消息都像孩子玩以訛傳訛般,這樣政策怎會傳播得快、準和執行得有效?就看6月8號人民銀行發給各內銀一份關於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通知(銀發〔2011〕145號文),該文在人民幣資本賬開放問題上,是向前走了重要大步,但媒體報道不多,這也不奇怪,因為該文件只是一份通知,並非以部門的規章行政指令,或次一級的規範性文件來公告。在人行網頁也查不到,不少業內人士到現在對內容仍摸不着頭腦。

這樣的低調,不難理解,外匯管理局在4月份出了一份38號通知,主要把跨境人民幣資本賬也納入它的外債管理規定裏,這跟人行一路推動的開放政策真是南轅北轍,145號文就把外管的全部否定。

但和諧要緊,只能用通知形式發出,政出多門一直是內地法制的大忌,兩個部門對國家政策有不同意見,甚或爭權,訊息混亂,商人如何作決定?市場如何有效運作?

先看人行怎樣推倒外管的規定。要推動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貨幣,開出人民幣進口信用證是自然的事,信用證到期找海外銀行作代付,或其他的協議的延期付款,是正常貿易融資借貸之法。國外銀行收了人民幣,絕大部分也放在內銀的清算賬戶內。內企走出海外投資,在海外新成立的子公司初到人家貴境,人生路不熟,國內總部為子公司向海外銀行提供人民幣擔保,或透過內銀開立人民幣備用信用證,更是在海外申請貸款,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門。

奈何外管要把他們通通納入內銀現有的外幣外債指標管理,即所謂規模限制;上限,計劃經濟思維也。

145號通知就斬釘截鐵的把所有人民幣負債項目剔出外債管理範疇,人民幣是中國主權貨幣,怎會是外幣外債呢?在這方面,人行勝了一仗。

政策未全面執行

第二個要點就是明確了外商以人民幣投資國內項目的審批程序。投資項目在得到商務主管部門批准後,向當地人行副省級城市中心或以上的支行申請,分支行上報總行,由跨境投融資辦的定期例會審批,通過就可進行結算。

這個「可以進行結算」至為重要,也是回應了外管的38號文。其實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只是試行階段,未有明確法規,但外管在4月的38號文,就搶先要求外商在得到商務部批文後,要到當地的外管登記。

做過內地生意的朋友都知,有關部門都有諸多藉口拖慢或不跟你登記,即登記隨時等同審批。按近期經驗,外管怕熱錢流入,只會拖慢開放和登記進程。

最後要談的是文中給人忽略和誤解的第4條,就是禁止內銀替內企跑到境外,包括香港直接購買外滙付給境外出口商。這豈非跟推動人民幣作為國際交易貨幣相矛盾?這真難說。

先看背景。上月筆者談過內地由於出口退稅問題,能收人民幣的國內出口商不多。至於外地出口商,真正願意收人民幣的也少,何解?美元雖然弱,但仍是國際貿易的主要貨幣,且看石油、金屬、礦石等重要資源,全以美元計價就知。最重要是,在資本賬不開下,人民幣對外商是沒有投資、保值和儲備功能的。

那香港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量又是甚麽回事?大部分都是套取人民幣升值空間的活動。例如國內進口商開出遠期信用證予在港的窗口公司,窗口公司以之在港拿取美元融資向海外出口商付款,這就可把付款期延長至半年,甚至一年。在港的離岸人民幣價比國內官價高, 做個外滙對沖,一年後就可減低購買美元的人民幣開支,再享受人民幣升值的利潤。

在本港沒有窗口的,特別是大國企又怎辦?內銀以貿易之名,先替客戶滙出人民幣到港,但外國出口商是收美元的。不怕!港銀早已為內企在港安排好承接人民幣、賣出美元的對手,並代為滙至海外出口商結賬。

投資多於貿易需求

誰會或誰可接這些人民幣?我們都看好人民幣,但每天只可買2萬或口袋只有200的私人小投如我,當然不能。這些全是上千萬美元,甚至數以億計的大盤。只有機構投資者或私人銀行客戶能透過公司形式買入,這是投資多於貿易的需求了,也解釋了去年和本年初香港有那麽多人民幣點心債發行,為在港人民幣提供投資出路也。

這是跨境貿易,但嚴格來說,不是以人民幣結算,但總算是推動和發展的過程,人行也一路默許,直至愈做愈大要下禁令。這正是許教授當天在會上提到的政府規劃會創造租金(Rent Creating)。但尋租(Rent Seeking)勝利者 就非有實力和背景不可,更要快、周期短也,但這對經濟發展也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