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影話:《爸媽不在家》 爸媽早已不在家 仰止

1 : GS(14)@2013-11-30 16:22: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1128/18527049

                自從我好聽叫做退休,實際上是被炒之後,時間多到用不完,以前沒看過的景象,現在天天見,其中之一是那些印傭和菲傭帶着她們的少主返學放學,我便在電梯裏遇到不少。這些外籍女傭大部份對這些大小姐大公子都不錯,但我已不只一次聽到他們說的英文有非常重的印尼味和菲味。我總覺得奇怪,香港的父母這麼嚴格,為甚麼可以忍受這些口音?其實早在二十年前,香港的父母早已不在家,將養兒子的責任非常放心地交給工人。當然,並不是說父母都在家,那個家庭便會好,兒女的學習便正常。我的父母就在家,卻每天都在吵鬧,難怪製造了我這麼一個神經病的人。
陳哲藝將新加坡的某些社會現象反映出來,而又拍得全不煽情。表面平淡的手法非常順暢,主要四個演員:父親陳天文,母親楊雁雁,兒子許家樂,還有菲傭Angeli Bayani真是演得出色,令這部寫實化的電影帶來更真實的面貌。重要的是影片拍得十分溫和,沒有因為父親的角色沒工作了而胡亂打罵小孩;那個小孩也不是甚麼真正的壞份子,至於母親即使看到兒子和傭人的感情比自己好,也沒有過於反感。這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性格,他們只是想把家庭搞好,想兒女有好的成長,而在這個經濟不景的年代,一個人工作收入又不能負擔整個家庭的花費,於是兩個人出外工作下,被迫將子女交給傭人來照顧也是無可奈何。
不錯,就正如《過界》背後有一份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爸媽不在家》雖然沒有那麼明顯,最低限度那個家庭不是由貴族變成一無所有。
家樂問Terry為甚麼自己的孩子不去照顧,要來照顧別人的孩子?Terry的答案也夠反諷:為甚麼你的父母讓一個陌生人照顧自己的孩子?這便是這個世界的現實。馬克思說經濟是下層建築當然還有其他深意,但資本主義的基本結構便是這個樣子,《爸媽不在家》那個家庭和菲傭就是這樣走過了他們人生的一小段路,是現代社會的自然景象。
撰文:仰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17

蘋影話--《阿信的故事》 濱田茲音:這個童星真厲害! 仰止

1 : GS(14)@2013-12-09 23:54:1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1209/18542417

                黑暗的電影院忽然銀幕上映照出強烈的白色,是漫天巨大的風雪,矇矓間看到濱田茲音飾演的小女孩阿信,一步一步地咬牙切齒向觀眾走過來。孤獨、冰寒、痛苦、堅毅、還有煽動人心的感情故事,向我們襲來,你準備了大堆紙巾了嗎?
忽然,我覺得那一個白色的雪景伴著阿信走過來的畫面很美,如夢似幻白色世界看不到任何悽慘。
反正阿信這個故事讀者應該比我熟,知道阿信這個由橋田壽賀子原編劇的故事,是以《八佰伴》的女主人為藍本編出來,一定不會有甚麼意外結局,觀眾想看的只是其中的煽情。我把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說出來也不會被殺吧:在春天已經溶雪的日子,經過成功和挫折的阿信瞭解到女人的一生是為了家庭和丈夫做事的,於是安心背上包袱,再回到加賀屋當她的僕人。鏡頭看到遠處的山已沒有太多的積雪,路上甚至有些花朵開了。阿信從鏡頭左邊走過,踏上歸途,鏡頭有陣子停了移動,看到阿信頭也不回地,踏著稍為輕鬆的步伐遠去。
不用說這個鏡頭是這部電影導演刻意弄出來的對比。原來這不是一部慘無人道的煽情電影,而是一部療癒系作品,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夠堅強,不怕吃苦不怕辛勞,仍然是有希望的。從首尾的兩個鏡頭看到,電影販賣的是令人驚喜的小女孩濱田茲音,她也沒有令觀眾失望,臉部演出的層次比那些較為單一的成人角色還要多姿多采。
在1983開始給漸漸成為社會重要族群的女性所看的。當時我在電視台工作,反而沒機會看到,只是間中放假時在家中看到下午版,對於小孩版的小林綾子和老年版的乙羽信子好像沒有一點印象,而大部份都只記得田中裕子演出的劇情。在那個時代我已去扮知識分子擁抱大師的作品,對於這些煽情的電視劇實在有點不屑,我不知道對那時長大的女士,阿信給她們的感覺是否更濃烈更深情?但無論如何,這個電影版有點怪,它似乎是想設方法販賣濱田茲音的可愛和可憐,實際上電影並不十分煽情。
撰文:仰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