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搜索技術是機器人能像人一樣思考的前提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8/147250.html

\i黑馬導讀:人類一直對機器人有所渴望與好奇,這一點從各種藝術作品中集中體現出來,好萊塢是科幻片的天堂,早期的科幻片里為了烘托出高科技的感覺,總會有機器人的出現,自此以後有關機器人的影片層出不窮,導演們對於機器人的想象也各不相同,機器人的熒幕形象也從初期的“板磚形象”無限的接近於人類。
 

事實上,在電影之外,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探求也是一刻都沒有停止的,從外形上來看,也符合影片中機器人形象發展,機器人已經在慢慢超出人們的認知,究竟現在的機器人是什麽樣的呢?

10月27日,百度The Big talk第五期邀請嘉賓為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MIT電腦與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魯斯及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幾位大拿都是機器人領域及人工智能行業的翹楚,這幾位分別就如何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機器人大挑戰及數字時代的制造革命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整體而言,幾個人的分享分別從機器人的學習、存儲、生存及繁衍等方面,從機器人的發展階段上為觀眾一一解釋機器人的發展狀況,這里,i黑馬記者結合自己的觀察,分別就嘉賓的發言做解析。

學習:機器人如何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機器人的思考,事實上是邏輯思考上的判斷的集合,是從對單個詞語的判斷開始的,一步步不斷的完善的,逐步完成對句子的理解、篇章的理解,當可以完成對互聯網知識的深度挖掘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機器人已經具備了智能。智能首先是從交互開始的,有人與機器的交互,還有機器之間的交互,這主要體現在人與機器的交流,現在這樣的機器人產品很多,要想讓機器人的思考跟人差不多,也要研究人類的思考習慣,譬如回答一個問題的時間,如果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回答,很容易被人們認作是機器人在回答。

i黑馬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王海峰以小度機器人為案例講解機器人的智能,機器人依賴於搜索引擎的大數據,機器人通過快速搜索及高速分析在這些挖掘出來的數據,經過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時間脈絡挖掘、知識挖掘以及更深層次的挖掘,最後做出一個判斷,給出一個答案。因此,沒有強大的搜索引擎技術及大數據做支持,很明顯機器人是不可能完成更多任務。把由淺至深的各種對知識的理解綜合起來,可以做出深度交互,複雜的交互可以成就更深的智能,那麽根據一幅圖做出一首詩以及通過歌詞搜歌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機器人思考更深層次的是多通道多輪對話的智能交互以及多模態深度交互,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實現基於情感分類、興趣分類等在內的情感分析,機器人不但可以回答問題,同時還從語言表達上具備自己的性格,可以調侃與其交互的人。當把知識、存儲、情感、交互等環節都做好以後,機器就能像人一樣思考了。

繁衍:機器人制造大挑戰

我們在工業制造方面,越複雜的器件越需要複雜的材料與工藝,而制造方式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使得當前的制造能力很差,即便多年來不斷的改善這一進程,仍舊無法與大自然媲美。我們的生產方式是流程化的,需要一步一步的制造各種配件,然後把這些配件組合起來,最終成為一個新的物件。

機器人的制造工業也是如此的,早期的機器人制作跟制造一臺什麽樣的機器沒有什麽區別。但是從機器人的誕生到現在,隨著機器人的構成材料的演變,機器人的形態也在不斷的變化。尤其是3D打印的出現,這讓器件的制造就如種植一般,一個物件的內在和外在可以同時被打印出來,反應在機器人的身上就是骨骼連同電線可以同時生產出來,不同的材料構成不同的機器人形態,這樣生產的機器人與人們想象中的鋼鐵貨大相徑庭。

在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看來,三次工業革命之後3D打印,具備十種顛覆性,分別是:1、樣式隨意,複雜性免費;2、品種隨意,多樣性免費;3、無需準備,組裝免費;4、零間隔時間,量產時間免費;5、零限制,設計隨意;6、零技術制造,無需人工培訓;7、顛覆供應鏈和分銷網絡;8、生產廢棄少,沒有太多浪費;9、生產材料無限制,無限的材料色度;10、精確重複。

對於機器人的未來,胡迪.利普森給出了三個預見性:自由的創造新的形狀、自由的創造新的材料、自由的創造新的活動系統。單從3D打印的發展來看,這三個正在實現的進程中,那麽未來的機器人生產,很可能生產出來就是活蹦亂跳且具備多種功能的,這就如同生命的繁殖。

演變:數字時代制造革命

丹妮拉.魯斯的機器人理念似乎走的不是尋常路,前面的機器人看上去非常智能,並且從外型上非常的絢,而丹妮拉魯斯的機器人則更註重功能性,只要機器人具備一定的功能,這比什麽都重要,就如大家司空見慣的掃地機器人一樣,很簡單的一個東西但是它能夠掃地。

在廚房的案例中,所展示的機器人可以通過傳感器精確的根據人類語言撰寫的菜譜去烹飪食品,並且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自我修正,同樣還有組裝家具的機器人,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無法完成工作的同時,可以向身邊的人請求幫助,雖然是很簡單的邏輯,卻非常的人性化,給人的感覺是機器人可以自己思考。

其實,丹妮拉.魯斯的機器人是可以編程化的,就像編譯器編譯一個程序一樣,編譯器內置很多功能性的機器人硬件,使用者把這些硬件組合到一起,通過一定的技術生產成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形態、體型各異,甚至只有幾個模塊,但是這些模塊可以隨意組合,就如變形金剛一樣隨意變化。這種模塊化的機器人的誕生基礎是生物的細胞,不同的細胞可以組成功能性的組織,組織再進一步構成器官,走的是仿生學的路線。

當前來看,與3D打印出的高大上機器人相比,模塊化機器人更為簡單、實用,它的理念是打造可以定制並且可以在家生產的機器人,當然也可以自己設置讓機器人商家來生產,很顯然這種機器人已經具備了市場模式,短期內能夠實現商業化。

文/王吉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19

“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的時候,危險就來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278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的時候,危險就來了”  雷德利·斯科特和<異形·契約> 》)

1979年的《異形》缺乏特效,異形由人扮演,出現的鏡頭不多,卻令人神經緊繃。

如今,異形卵可以直接3D打印,各種異形標本模樣千奇百怪。但想把觀眾嚇倒卻越來越難。

英國倫敦的一場電影首映會,常規的明星紅毯變成了“綠毯”。不僅數十米的地毯是綠色的,圍觀粉絲們舉著的海報和雜誌,映著現場閃爍的燈光,都籠罩著詭異的綠意。

2017年5月4日,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電影《異形·契約》舉行全球首映儀式。這個系列的科幻驚悚片發生在太空,黑暗中的幽幽綠光是電影的標誌性色調。

1979年,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了第一部《異形》電影,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此後,他執導過風格各異的戰爭片、公路片、史詩片、犯罪片。2017年1月,雷德利·斯科特和馬丁·斯克塞斯曾經通過媒體批評美國電影產業的不思進取:過去兩年里,占據北美票房榜前十的電影大部分是超級英雄電影和各種IP電影的續集。斯科特2015年導演的《火星救援》,是榜單中少有的例外。

如今斯科特的電影《異形·契約》,其實也是廣泛意義上的熱門IP續集。

福斯公司邀請全世界數百名記者來到倫敦,大約半數媒體都獲得了時間緊湊的導演專訪機會。滿頭銀發的斯科特年近八旬,坐在錄影棚里接受記者們的“輪番轟炸”,采訪持續了整整一天。這次安排在最前面的,是中國記者。

不過影片在中國上映的時間是6月16日,延後一個多月。內地公映版本的電影,比導演剪輯的原版少了26分鐘左右。

資深影迷對於斯科特電影的刪減並不陌生,在好萊塢大導演中,他幾乎是發行“導演剪輯版”最多的。公映電影被刪減的主要原因,是電影發行公司嫌原版太長。斯科特1981年導演的《銀翼殺手》票房口碑平平,直到1990年代發行導演剪輯版,這部經典科幻電影的價值才被公眾廣泛認知。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甚至高出斯科特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角鬥士》和《末路狂花》。

斯科特許多電影的主角都是英雄,在異形系列電影中扮演女英雄的是西格尼·韋弗,她因此與史泰龍齊名,是女性動作影星的標誌性人物。西格尼·韋弗已經66歲了。在新片《異形·契約》中,女主角起用了新生代演員凱瑟琳·沃特森。“我看《異形》時還很小,現在只模糊地記得,當時曾經從驚嚇中緩過來。”沃特森說。

不過《異形·契約》中的核心角色不再是人類英雄,而是兩個外形幾乎一模一樣的人造人。它們都由邁克爾·法斯賓德扮演。“我想問的是,報酬是不是雙份。”邁克爾·法斯賓德說調侃自己拿到劇本時的反應。

“演對手戲的搭檔毫無情緒反應,這肯定是我演藝生涯里絕無僅有的,”沃特森調侃法斯賓德飾演的人造人,“你這才意識到自己對‘人類’有太多期待,我微笑時,你也會笑著回應;而電影里即便我們嚇得魂不守舍,看看他,還是面無表情。”

法斯賓德一人分飾兩角的表演幾乎貫穿整部電影。影片結尾,他自己跟自己決一死戰——舊版人造人大衛企圖打敗人類,成為“造物主”,而新版人造人沃爾特忠實地捍衛人類。

 

電影《異形·契約》中,宇航員們在飛船“契約號”上開會。雷德利·斯科特曾經批評美國的“IP電影”,而《異形》,事實上也是一個廣義上的“大IP”。(劇組供圖/圖)

異形折射新興文化?斯科特:沒想過

1970年,瑞士超現實主義藝術家H·R·蓋傑做了一個噩夢,出現在他夢中的是一個人形蜘蛛一樣的怪異生物。蓋傑推崇弗洛伊德,甚至堅持用文字記錄夢境,噩夢後,他開始把夢中種種怪誕形象畫下來。

1977年,雷德利·斯科特憑借自己的長篇電影處女作《決鬥者》入圍戛納電影節,一鳴驚人。他接手的第二部電影,是一部低成本的科幻恐怖片,斯科特打算把它拍成太空版的“得州電鋸殺人狂”。

電影前期拍攝了七個月,對片中恐怖生物的造型,斯科特一直不滿意。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蓋傑的畫冊。那個取材於藝術家噩夢的形象抓住了斯科特,他邀請蓋傑為自己的電影設計外星恐怖生物。

這個怪物長著昆蟲般的肢體,卻是全金屬外殼。炮彈般光滑狹長的腦袋上,咧著一張血盆大口,細密的鋼牙如同巨齒鯊。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由此誕生,它被稱為異形。

電影中的人類最初和觀眾們一樣,對異形一無所知,這種未知放大了異形的恐怖感。片中人物第一次接觸的異形,是一個巨型卵。當人類靠近時,卵頂部的唇瓣忽然張開,一只赤裸的昆蟲肢體彈射而出,蜘蛛形狀的末端牢牢抱住了宇航員的頭。

“抱臉蟲”被送回飛船研究,它的血液落到地上,竟然迅速腐蝕了飛船的幾層地板。被襲擊的宇航員解脫之後驚魂未定,忽然全身劇烈抖動,隨即,異形幼體從他體內破膛而出。異形的出生伴隨的是人類宿主的死亡,血泊中,這個初生的生物如嬰兒般通體粉紅,卻令人不寒而栗。

異形生長速度飛快,它很快站立行走,行動迅猛,倏忽消失在宇宙飛船深處。於是,宇宙飛船成了茫茫太空中幽閉的恐怖空間。如同影片的宣傳語所說,“在太空中,沒人能聽見你的尖叫。”

兩名宇航員在圍剿異形的戰鬥中喪生,更可怕的是此時宇航員內部出現了分歧。艾什為了獲得雇主的賞金,把異形引入眾人逃生的飛船,企圖把它帶回地球。邪惡的人性成了比異形更恐怖的存在。

電影拍攝的1979年缺乏電腦特效,斯科特想要逼真地塑造一個恐怖的外星生物並不容易。異形卵中彈射而出的異形肢體,其實是導演斯科特藏在卵中,用手套著牛的腸衣扮演的;幼年異形破膛而出的場景,則是障眼法,由專人操縱模型,從演員的假腹部里面穿出,同時噴射血漿。成年異形是演員穿上厚厚的異形盔甲扮演的,為此他花了幾個月時間琢磨異形的走路方式——邪魅而妖嬈。

由於技術和預算有限,異形在整部電影中出現的鏡頭並不多。“就像電影《大白鯊》里的鯊魚,不經常出現,”斯科特說,“但是在它閃現的每個瞬間,你的神經逐漸緊繃。”如今,斯科特電影里的異形卵可以直接3D打印,一同打印出來的還有人造人大衛房間里的各種異形標本,因為不同的變異條件,它們的模樣千奇百怪。但想把觀眾嚇倒卻越來越難。

首部《異形》電影上映後大獲成功,以900多萬美元的成本博取了1.8億票房。影評人從電影中解讀出深層隱喻:在當時社會動蕩的美國,異形是人們所焦慮的各種新興異質文化的化身。不過斯科特坦承,自己拍片時並沒有想到這些。

異形從此成為超級IP,此後陸續推出了三部續作,制作預算也提高到數千萬美元。執導這些續作的,都是炙手可熱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大衛·芬奇、讓·皮埃爾·熱內。三部續作橫跨18年,花樣叠出,異形的數量從一只變成了老巢里的密密麻麻,出現了母蜂異形、異形狗等新品種。此後的分支電影里,異形還與鐵血戰士打得昏天黑地。在此期間,科幻恐怖片的熱潮漸漸消退。在1992年的《異形3》中,導演大衛·芬奇堅持讓女主角雷普利(西格尼·韋弗飾)與異形同歸於盡,企圖終結這個系列。然而1997年,電影公司又推出了《異形4》,人們用女主角的細胞制造了克隆人,繞著彎子“複活”了這個角色,這也是目前異形系列電影的最後一部。

就像英國清教徒開辟“新大陸”

斯科特執導的第一部《異形》前傳是2012年上映的《普羅米修斯》。電影解釋了《異形》電影中異形卵的來源,也揭示了片中人類的起源——被稱為工程師的造物主。而人類創造了人造人,為自己服務。《異形·契約》是第二部前傳,人造人進一步取代異形,成為了電影的主角。

這是斯科特熟悉的主題。1979年第一部《異形》電影中就有了人造人。“在現實中,你只要看看2001年,那時我們才造出廉價的人工智能,一個長眼睛的盒子。”斯科特說。

1981年斯科特執導的《銀翼殺手》,更是關於人造人的經典電影。影片敘述了2019年一些人造人不甘心只有4年壽命,企圖襲擊人類,修改自己的命運。這部電影在世界科幻電影史上排名第二,僅次於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當“銀翼殺手”德克(哈里森·福特飾)消滅叛變的人造人時,似乎只是清除沒有生命的工具,但是他們的掙紮和哀嚎又分明像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人類。

《異形·契約》中的人造人大衛,也萌生了推翻人類主人的意識。電影開場,一艘人類飛船飛向殖民星球,飛船上的十幾名人類宇航員是成雙結對的夫妻。這種組合是刻意安排的,以便在殖民星球上繁衍後代。“歷史上英國清教徒孤筏重洋去開辟‘新大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是夫妻,”斯科特說,“異曲同工。”

開場的音樂選了瓦格納歌劇《萊茵的黃金》第四場的《眾神進入瓦爾哈拉殿堂》。“這段交響樂是關於創造的,很適合放在電影開場,”斯科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畫面中是人類向一個星球輸出DNA的儀式,這本身就是一場最宏大的創造。”

人類飛船在去殖民的路上發現另一個星球的生命信號,臨時決定去看看,卻在那里發現了人造人大衛。大衛利用這些人的肉體,孵化出變異的異形。

經過慘烈鬥爭,幸存的人類逃離這個星球。沒想到大衛跟上了飛船,反客為主,控制了這艘殖民飛船的主導權。此時,《眾神進入瓦爾哈拉殿堂》的音樂再度響起。“電影最後大衛活了下來,我覺得這也是關於創造的,最高層次的創造。”斯科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大衛相信自己是造物主,他毀滅了之前的種族,創造了新種族。這種認知和揮霍是上帝式的,我覺得瓦格納很接近這種上帝式的音樂。”

如今,電影中的人造人很可能成為現實。“要創造那樣的人工智能,花費高達200億英鎊,”斯科特對此充滿警惕,“當你真的不斷嘗試,把人工智能造得越來越像人的時候,危險也就來了。如果你想制造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情感是危險的。你不能賦予它們情感,不能讓它們學會沮喪或者發脾氣。”

斯科特宣布在18個月之內拍攝《異形·契約》的續集。根據他的計劃,至少還要拍兩部前傳電影,才會接上1979《異形》故事。

“三十多年前我拍了《銀翼殺手》,那就像是一個預言,關於我們未來的走向。《異形》也是這樣,電影關註和討論的是一架飛行器上的神秘故事。但是到了今天,這樣的故事已經不再是神秘,而是貼近現實的。”斯科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人類也許能在2025年或者2027年登陸火星。我覺得那時人們會嚴肅地看待飛向火星這件事。也許火星會成為人們探索深層宇宙空間的開始。”

雷德利·斯科特幾乎是發行“導演剪輯版”作品最多的一位好萊塢導演。《銀翼殺手》上映時票房不佳,“導演剪輯版”卻被認為是影史經典。(資料圖/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84

像人之謎 百年後 DNA可揭秘

1 : GS(14)@2012-08-21 15:27:20

好恐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821/16622379腦部特大,身體異常的像人並非憑空想像,而是真有其人,已經逝世逾百年的他,其病因可能會被現今醫學所發掘。在1890年逝世,死時年僅27歲的像人梅裡克(Joseph Merrick),其骸骨一直存放在皇家倫敦醫院,最有醫學教授領導研究小組,計劃未來數月,在骸骨抽取 DNA化驗,同時為基因排序,研究有否基因變異,找出病因,但過程要小心處理,因為骸骨具百年歷史,極具研究價值,並留待以後的世代繼續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