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各行各業都有壓力前主播魏綺珊:以前會睇熟新聞

1 : GS(14)@2017-01-12 08:08:31

剛剛做完舞台劇嘅馬浚偉,昨日到新蒲崗探魏綺珊監製兼演出音樂劇《螢火蟲》班,馬仔表明到訪目的係為自己明年音樂劇偷師,兼且被魏綺珊對舞台劇熱誠感動。首次演舞台劇嘅魏綺珊坦言最難係唱歌部份,要專登跟老師學唱歌,另外音樂劇編排比舞台劇難得多,要配合好多嘢。對於師妹駱文捷報新聞食螺絲疑似爆粗,佢未有留意,佢話:「網絡發達對任何行業都有壓力,我以前會不停練習,睇熟新聞,咁會知份稿有冇錯同自己有冇讀錯。」問佢仲有乜秘訣以防出錯,佢每次出鏡後都睇重播,留意自己表情咬字發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12/198943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326

【真係揮春】甲骨文識唔識?「雞」原來以前唔係雞

1 : GS(14)@2017-02-05 10:40:22

現在寫的雞字,甲骨文年代已經由形聲字「奚」跟「隹」字組成。



用甲骨文寫的揮春,像畫畫。甲骨文字的雞字,有啄,有冠,仲有爪,好精神;畫個笑口,上面一個小小的往上的箭嘴,是大吉的「吉」;「壽」字的筆畫更簡單,一個大S,左右笑口,自然福壽連年。



明明是常見的禽鳥,但相較於豬(豕)牛羊犬,這「雞」字筆畫也太複雜,刻起來太費勁了。「羽珍甲骨古文化研究學會」總監黃競新教授說:「至今發掘到甲骨文裏的雞,可不是一隻隻的雞,而是地名啊!」在甲骨中,至今只發掘到十四、五個雞字。一款是像「一索」的,一隻有冠有啄又有尾的象形文,但好多鳥都長這樣,唔確定係唔係講緊雞;另一款則是有左右兩旁,多了個「奚」字的形聲字,「通常越用得多的音調,才會變成形聲字,所以這「奚」音,當時一定用得很普遍。」殷商時代一般只有祭祀,或皇室出外活動時才需要做記錄,「卜辭裏最常見到的動物通常是豬、牛、羊、犬等。即不見雞,即是當年的人不流行用雞作祭祀之用。」而這雞字總是「田雞」、「田雞」的出現,黃競新教授說:「當時的『田』字是狩獵的動作,『雞』就是打獵的地方。」總之,殷商時代的雞地,是讓皇室人員捕到狐狸、大老虎的地方,好鬼豐盛的。至於「雞」字何時變成一隻隻的「雞」,至今仍未有實證。你以為甲骨文只是有趣小知識嗎?黃競新教授為了繼續研究,以及在港推廣甲骨文文化,不惜賣掉資產又花掉退休金。這裏面,藏有許對未來有用的資訊。教授不只要解讀甲骨文裏的文字,而是跨過文化領域,研究起遠古的歷史,研究的是甲骨的醫學、天文與氣象,「我們為了要知道三千年後地球的實況,我們就先要從三千多年前的資料入手。例如甲骨文裏記錄過有十一天的沙塵暴,這是一個世界紀錄,因為沙塵暴從來沒這麼長時間的。但三千年後的今天或未來,這情況都一定會再出現,只是不知甚麼時候。」所謂鑑古知今,就是如此。



黃競新教授說,因為不是祭壇上的祭品,「雞」字在甲骨文出現率可稀少了。

藝術家鍾漢昌先生示範寫甲骨文揮春。

曾經出現過一隻貌似「一索」的「雞」,有冠,有長尾巴,但這樣的鳥可多了,你不能肯定牠是雞啊。


展覽會上,有許多關於甲骨文的研究文獻,還有三件3,400年前、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龜板及牛肩胛骨。

會場有十二生肖的蓋章,可是十二生肖概念出於戰國,甲骨文既是祭祀專用文字,猴跟鼠等絕於祭壇的動物,暫時仍未在甲骨文上發現到。

雞年吉祥這個雞字,因為本來是刻在龜板、石板上的,硬橋硬馬,用毛筆寫時,可以寫得生動些,引頸高吭,有精神的雞。


宜室宜家怎麼甲骨文這麼多A字啊!那其實是祭台上的「肉」,屋子裏叠起來的「肉」,就是祭壇。古時的「宜」字,就是祭祀時才用的字。

多福多壽多字的兩個大A,也是祭祀的「肉」啊!而壽字就有兩個「笑口」的意思。

「甲骨古文迎新歲」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月3日(星期五)地點:荃新天地2期中庭(香港荃灣楊屋道18號)記者:陳慧敏攝影: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3/199162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30

香港廿年 衰過以前7.1六萬人嬲爆上街

1 : GS(14)@2017-07-02 14:17:33

■有遊行團體昨高舉標語,批評香港回歸20年來不斷倒退。易仰民攝



【本報訊】回歸20年,有人說淪陷,但人心未死。昨日是香港連續第20年7.1舉辦遊行,超過6萬人上街,頂着烈日高呼「釋放劉曉波」;抵擋風雨叫喊「梁振英坐監」。有回流港人慨嘆回歸後的香港,由金融、廉潔到法治,倒退不斷,「我屋企變得太緊要」;也有1997年7月出生的女生,對未來感悲哀,但20年來團結上街的香港人,仍叫她最動容,「香港人加油,我哋俾人打壓,就要努力抗爭到底」。記者:王家文



維園6個足球場因被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優先」租用舉辦科技展慶回歸,民陣今年7.1遊行要改於維園中央草坪集合,但也無阻市民進場。回流港人Vincent頂着烈日當空出席,「香港變得太緊要」。他說無論是新聞自由,「好多媒體變咗」,或是立法會議員,「以前係好top嘅人、係權威,?家就一堆垃圾,唔講人話,擘大眼講大話」。昨日是他第3次上街,就是想告訴共產黨,「我屋企變得太緊要,接受唔到」。



■逾6萬人昨無懼烈日風雨上街,表達爭取民主等訴求。李家皓攝

■有市民在雨傘掛上標語,諷刺梁振英UGL案破壞法治。夏家朗攝


遊行人士痛哭:冇嘢值得慶祝

遊行隊伍在一場陣雨洗禮後,昨午3時許由維園出發,前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在起步前發言,自言是一國兩制被破壞的受害者,回歸20年,大陸粗暴干預香港,政治環境面目全非,普選未落實,特首卻由大陸操縱,民生更每下愈況。他高呼一人一票、釋放台灣李明哲、內地劉曉波及異見人士,獲在場人士高聲附和。遊行隊伍由民陣成員、林榮基和立法會議員帶頭,手持寫上「一國兩制呃足廿年,民主自治重奪香港」的巨型橫額,大批市民沿途加入,橫額旗幟滿佈,「哀哭二十年」、「反貪腐,捉CY」,有人高舉習近平頭像、「打倒共產黨」。有親中團體以粗言辱罵,遊行人士則頻呼「我係香港人」,響徹銅鑼灣。跟回歸同年同月出生的Hannah將迎接20歲生辰,卻為香港未來感悲哀,「睇住香港一路變差,明明以前有一國兩制,但香港越嚟越似大陸,一路都有白色恐怖」。回歸20年,她最心痛是港府被中央控制,「好多民主自由被剝削」。昨午下了多場陣雨,遊行人士堅持舉傘向前走,為了劉曉波,風雨無懼。「釋放劉曉波」,市民鍾小姐有份吶喊,「佢已經走到生命盡頭,如果可以去美國接受治療,喺人生最後時間,真正呼吸到自由空氣,係好多香港人嘅願望」。越說越傷心,她也忍不住流着淚說,「7.1我覺得冇嘢值得慶祝,20年,只係睇到香港一路走向深淵」。


李柱銘:走民主路非一次成功

「法辦梁振英」是今年7.1遊行主題之一,追究其涉收取UGL5,000萬元的醜聞。退休人士林女士以汗水和呼叫聲表達不滿,期望各政黨能夠團結,透過立法會等渠道施壓,「絕不可以讓UGL事件不明不白」。民主路上,有許多新知舊雨,過去20年都參與7.1遊行的張先生,年屆60歲,昨帶同16歲兒子上街,他說不會放棄,「如果我哋都死埋心,種子就唔會長大」。他指回歸20年來,中港兩地分野越趨模糊,港人變得跟大陸人一樣,只重視利益而輕視責任,認為是政府及教育的意識形態造成。遊行隊伍昨傍晚陸續抵達政總。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站台發言,指今年7.1遊行時晴時雨,別具意義,如民主路不是走一次就能成功,「繼續行落去就唔會失敗」。李又指,今年人數雖少,但更要走出來,「民主之火只要喺心中燃點起嚟,強權唔會將佢熄滅,讓民主之火燃燒下去」。民陣宣佈昨有超過6萬人參與遊行,少過去年的11萬人,警方表示高峯時有1.45萬人,是逾10年來新低,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則點算約有2.7至3.5萬人。民陣召集人區諾軒承認人數較往年少,但仍感滿意,因今年7.1面對巨大風險,支聯會及社民連等多個抗爭組織相繼遭黑社會阻撓,成員甚至被警方毆打,但仍有逾6萬人上街,反映港人走出雨傘運動帶來的失望,「更加有勇氣走出嚟」。有參與遊行的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表示,近日連串事件如黃之鋒被肆意扣押、吳文遠被打,顯示警方嚴重濫權,令市民憤怒,感到人身安全、集會自由失去保障。政府發言人稱,明白市民對民主的訴求,但考慮到政制發展極富爭議性,需審時度勢,本屆政府會努力營造社會氛圍推動這項工作。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2/200760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87

【聖誕大盤點】以前收過乜DIY禮物?分手後點處置?

1 : GS(14)@2018-01-07 16:27:25

林先生一開始稱沒收過手製禮物嗎,然後一段時間後想起了收到手製的電話保護套……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不少情侶或好友都會做一些小手作,送一份有心思的禮物給對方。這次我們走到街頭,訪問了一眾市民收過甚麼手製禮物,大多數都收過一些心意卡和自製紀念冊等,而情侶分手後又會如何處置這些愛的痕迹呢?


 


楊先生指分手後凡是有名,又或是一對對的物品就不可留,會找棵樹埋了它。

邱先生(左)、張小姐(右)互相送過手製心意卡給對方。



記者:陳傲紫攝影:鄧鴻欣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24/202538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251

【專題籽】水上人蒸年糕以前唔俾睇 長洲阿婆先灑符水燒元寶

1 : GS(14)@2018-02-13 03:04:34

肥姨(左)和三叔婆都說攪粉最難,特別花力氣之餘,要攪勻糖膠和粉糰也有一定難度。

【專題籽:港情講趣】各處鄉村各處例,蒸年糕是水上人重要的傳統習俗,以前的水上人主婦要凌晨起床躲在艇尾做糕,不可讓別人看見。現在居住於長洲西灣的陳金妹(人稱三叔婆)五十多年來仍然用柴火蒸年糕,每年都有街坊搭單,限量出產400個。


現在長洲西灣只有三叔婆用柴火蒸年糕,她笑說:「整個西灣,三條村都找我們蒸啊。」水上人主要用年糕拜神,和分給已婚子女一人一個,很少用來拜年,「最初只是幫老街坊蒸多十斤米,現在越蒸越多。」今年由農曆十二月初十蒸到年廿三左右,每日蒸一轉。拍攝當日,三叔婆為了讓我們看到整個流程,她和三叔公決定做兩轉,凌晨未夠兩點便起床做第一轉。「蒸一轉要八小時,那你才趕得及看『起鍋』,平時四點才起床的。」做水上年糕最考耐性,三、四個老人家合作,每轉有八底,大約有20至24個年糕。

年糕會小器 「落鍋」時不要說話

水上人傳統,蒸年糕代表來年運程,是大事,當然要隆重其事。主婦們要半夜起身,在艇尾靜靜地蒸年糕,不可讓人見到,甚至是丈夫和子女均不得參與。80歲的三叔婆和街坊「肥姨」一直守住傳統,直至上年開始才讓人看。肥姨說:「現在新潮了,以前老人家很多忌諱,那個年代更有人用布圍着灶頭,非常嚴謹。」記者追問原因,他們說是怕有白事、月事和坐月的人沖犯,意頭不好。我們拍攝整個流程,磨米、隔米水、煮糖、攪粉漿,一直正常訪談,直到「落鍋」(即把粉漿逐底放入蒸爐)前,三叔婆的妹妹「柴姑」特地着記者在「落鍋」的過程中不要問問題,因為水上人說年糕會「小器」,聽到不吉利的說話會蒸不熟或太熟,過猶不及。「以前的水上主婦凌晨兩、三點起身,費事小朋友在旁邊多口問問題,不可以提及任何關於年糕的事。」三叔婆、三叔公和肥姨合作逐底年糕叠起,三叔婆也在附近灑符水、燒元寶拜爐灶。「落鍋」完成後,也要在爐頂放碌柚葉、符水和刀,三叔公說這是擋煞之用,「旁邊的還掛着青草、碌柚葉和肥豬肉辟邪,肥豬肉是用來『貼在老虎頭上』(註:相傳白虎十分喜愛吃豬)。」

人手磨米每次三粒鐘 限量400底

他們堅持用石磨人手磨米,一轉年糕要磨22斤米,肥姨分享:「磨一轉米至少三個小時,磨完之後,睡覺有時手臂都會痛。不過我們貪石磨磨出來的米漿滑、味道香,電磨做好快,不過磨出來的米漿有點粗。」有份磨米的三叔公說磨米要力度均勻,磨出來才粗細適中,試過找其他人磨,但都不夠肥姨磨得好。磨好的米要放進棉質米袋隔水,「現在很少棉質米袋了,但要這種袋才隔得夠清。」隔完水的米粉堅硬,要用手搓開,再用棍子攪,「最辛苦是這部份,要把煮溶了的糖膠和米粉攪到均勻,要好用力啊!」肥姨和三叔婆合作了十年,相當有默契。肥姨拿着棍子不停的攪,三叔婆則慢慢加糖膠;加完糖膠,三叔婆從肥姨手中接過棍子,過程中完全沒有說話,卻合作無間。

下年有柴就蒸 無柴便算

三叔公夏天時已預先撿了很多柴,因為每蒸一轉年糕都需要八個小時,兩公婆年紀大了,想做也做不來,「最少要三個人才做得來,剩下肥姨一個也做不來。」年年都說不做但仍然開灶,記者問:下年還做嗎?三叔婆說:「看看吧,有柴便蒸,無柴便算。」旁邊的三叔公笑了笑說:「柴就肯定有!不用擔心,很多廢樹倒下來。」看着三位老人家夾手夾腳磨米蒸年糕,對傳統習俗的執着令人敬佩!


蒸好的年糕色澤呈橙紅色,用作拜神則加粒紅棗。年糕每底$100

磨22斤米需時約三個鐘,肥姨說磨到睡覺時都覺得手痛。

近乎絕版的棉質米袋疏密適中,用來隔水最好。


在灶旁綁上青草、碌柚葉和肥豬肉,水上人相信有辟邪之用。

柴火蒸年糕需時八小時,要守在灶邊加柴加水。

四人圍在一起閒話家常,柴姑(左二)說平時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過去半個世紀,三叔婆都在屋前的空地為長洲西灣居民準備年糕過年。

各人年紀漸大,每年只蒸約400個,夠數就截單。



查詢:長洲西灣應善良美經援村記者:列淑華攝影:鄭明川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6/202961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71

【樂園有錢賺】丹麥荔園迪士尼都偷師 旋轉木馬以前真係有馬拉

1 : GS(14)@2018-02-25 03:19:39

哥本哈根Tivoli Gardens屹立175年不倒,最難做到的是「存舊立新」。

去過丹麥哥本哈根的人,大都知道Tivoli Gardens。一走出中央火車站,恍如迎面飄來的歡樂氣氛,這個比半個維園還小的主題公園,讓人想起已執笠的荔園。經營百幾年,Tivoli Gardens沒有蝕止無境,2016年業績更是歷來最勁,稅前盈利達9,330萬丹麥克朗(約1.2億港元),香港迪士尼今時今日可能都要去偷師。


現存世上最古老的樂園,為建於1583年、位於哥本哈根市郊的Bakken。不過論重要性而言,遠不及同市的Tivoli。作為世上第二古老的樂園,1843年開幕時,園區規劃為日後的樂園打下基礎。「當時的方針是,要有機動遊戲、表演劇場、餐廳及花園四個元素。」在Tivoli工作超過20年的公關顧問Ellen說,後來和路迪士尼籌劃加州迪士尼樂園時,亦來過偷師。「他愛這裏的懷舊、浪漫、晚上燈光,與舊世界的氛圍。」


最初Tivoli建於市郊,1850年代才搬入哥本哈根。

19世紀末,Tivoli的正門風景。



開園時頭炮的兩樣遊戲,分別是過山車及旋轉木馬。不過大概與你所想的有出入,在未有電力的情況下,或許叫「手動遊戲」較為適合。「最早期的過山車,你要自己走到頂部,然後滑下,整個過程只得7秒鐘,然後員工要人手將車拉回起點。」這個古早到極的設計早走進歷史,樂園中現存最舊的過山車Rutschebanen建於1914年,已是Tivoli的第四代過山車。不過比起過山車,旋轉木馬更奇趣。「於木馬下面,有真的馬匹拉動機關,靠動力使其轉動。」樂園早於19世紀末就加入不少東方設計元素,比如大劇場就用中式亭園設計,滿足丹麥人對東方色彩之想像。


1939年的樂園地圖,可見當時樂園內大部份還是花園。

現存的車Rutschebanen建於1914年,已是Tivoli的第四代過山車。



創園之時,哥本哈根仍是個門禁深鎖的城池,缺乏公共娛樂設施,老百姓的活動,也大多是到別人家拜訪而已。當時創辦人Georg Carstensen遊說時任國王克里斯蒂安八世,「人民顧住玩,自然唔得閒理政治」,就獲批准興建樂園。初期建於市郊,到1850年代才搬回市內。入場費為1馬克,可以說是最早期的公共空間。「這裏讓丹麥人學習,如可跟不同階級的人相處。或富或貧,他們都走在一起。」


創園時已有的古早「過山車」,要自己行上塔頂滑落去,過程只得7秒。

劇場是樂園重要部份,這裏一直有芭蕾舞表演、戲劇、音樂演奏等。



Ellen坦言,大部份的樂園只能撐個三、四十年,能屹立175年不倒,最難做到的是「存舊立新」。多年來,Tivoli也推陳出新,由只得2款遊戲的小樂園,到現在32款機動遊戲,包括2004年才落成的過山車、多個劇場、攤位遊戲、酒店、餐廳等。然而想擴充也不易,最難解決,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土地問題。樂園於哥本哈根中央車站與市政廳旁,只得8.3公頃(小於半個維園)地,因此設計機動遊戲時,常選一些不佔太多空間的設計,甚至將一個遊戲「叠」於另一個之上來慳位。「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很多時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決定拆卸一樣設施時,你也同時毀掉部份人的回憶。」


現時的旋轉木馬都時是電動,最早期是靠馬匹在木馬下推動。

Tivoli倒沒有被自身歷史拖慢腳步,由只得兩款遊戲的小樂園,到現在32款機動遊戲。



的而且確,單論面積、設施,好難同現時的巨型主題樂園比較。然而每年仍然能夠吸引460萬人次入場,超過三分二是丹麥人,對這個小國而言,這裏就是他們的集體回憶。「來的人,很多都帶着過往的記憶,希望來重新感受、年青一次。同時希望將這份愛,傳到下一代。」
Tivoli Gardens地址:Vesterbrogade, Copenhagen時間:11am-9pm(星期日至四);11am-10pm(星期五、六)網址:http://www.tivoligardens.com交通:哥本哈根中央車站對面收費:成人100丹麥克朗($130)記者:甄俊宇攝影:鄭明川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3/203123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906

湯文亮﹕以前敢叫人買樓 現在不敢

1 : GS(14)@2018-03-01 08:10:04

【明報專訊】有老友話我棋差一着,在過去十幾年,就算是金融海嘯,大部分分析員睇淡樓市,我仍然不斷叫人買樓,但近兩年,反而叫人不要買樓,如果我繼續叫人買樓,今日就是大贏家。老友有些少誤會,我現在並不是叫人不要買樓,而是不敢叫人買樓,兩者是有分別的。

我用行軍打仗來比喻,一個合資格統帥見到有敵軍來犯,在衡量過敵我形勢之後,派出最精銳部隊迎戰,無論是否能夠擊退敵人,精銳部隊都會因為消耗太大,在短時間內都不能夠再戰。如果有更強悍敵軍來犯,知道剩下的軍力是沒有可能擊敗敵軍,如果勉強出戰,落敗的機會就會很大,於是只會吩附做好防守的工作,即使士兵願意,或者敵軍百般挑釁,那位統帥都不會批准出戰,因為他知道,以剩下的兵力迎戰更強悍的敵人,就必敗無疑,不合資格的統帥就會做相反動作,在敵軍最初來犯時,即使自己軍隊戰意高昂,但仍然不敢迎戰,結果令到軍心散煥,出現逃兵,等到更多敵軍集結,更強悍時才傷殘盡起迎戰,落敗的機會就大得多。

現時買樓如老弱殘兵出戰

我在2015年寫「細價樓爆煲論」之前,是積極鼓勵市民買樓,當時樓價不高,利息低迷,供應未能增加,而市民負擔能力比現在高出很多,可惜當時有不少專家不但不鼓勵,甚至叫市民賣樓自保,說什麼無債一身輕。到了今日,有能力負擔的人大多數已經買了樓,剩下的不是要靠父幹就是要採用地產商高成數按揭,有如軍隊中的老弱傷殘,利息即將增加,供應正在增多,樓價亦升了不少;即是敵人更加強悍 ,現在買樓,失敗的機會增加,我當然不會鼓勵,竟然被人叫我做大淡友,真正意思是話我弱雞。其實,很多現在叫我做大淡友的人以前是睇淡樓市,積極叫人不要買樓,現在敵我形勢逆轉,他們反而叫人買樓,如果沒有能力就叫家人幫忙或者採用地產商高成數按揭,這點我真的不明白,但其他人更加不明白我點解經常會出現逆向思維。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933&issue=201803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