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白酒代理商的起死回生之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684.html

賣不動,問題出在哪裡?

三姐代理的是A城市市場上的主流酒類,批發價格是360元/箱(60元/瓶),商超、便利店零售價108元/瓶,飯店一般售價120元/瓶。

酒的品質和批發價格都與同價位競品比不相上下,但就是賣不動!

對市裡所有酒類經銷和消費場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市場上同類產品太多,除了兩個知名品牌外,其他品牌都賣得不溫不火。

Q品牌的價格、質量,尤其是品牌跟暢銷競品相比沒任何優勢,進商超根本沒可能。便利店的話,還能開發。而一般喝酒的人習慣喝固定品牌,對陌生品牌有排斥心理。而喝酒時同樣價位的肯定也選知名品牌,這樣更有面子。

在本地市場上,只有兩個知名品牌唱「獨角戲」,造成很多和三姐同價位的酒都賣不動。

這樣看來,三姐在被廠家拋棄,沒有任何外來援助的情況下,想要加大市場投入是不可能的。若現在降價處理的話,沒任何知名度的酒降價處理肯定沒人要,結果會更糟糕。

而如果此時開發便利店、商超的話,因為沒有廠家讓利促銷方面的支持,所以一般的便利店、商超肯定不接。

現在,唯一的出路是通過加大產品知名度方面的宣傳和白酒試飲,讓廣大消費者親自品味口感和勁頭,並滿足消費者的「面子」需求,才會有更多的人購買。

轉思維,找市場的「空子」

在持續的調查中發現,三姐發現酒席用酒銷量很大。本地人結婚、新進居、上大學、辦喪事甚至過生日都要在酒店包宴席。

三姐決定先從擺酒席者上尋找突破口。這樣的好處是每次辦酒席都有數百人見過和喝過這種酒,從而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等於不花錢在做廣告和試飲活動。

次日,三姐去拜訪她的老同學,本地一家知名酒店的總經理王剛。他對三姐非常熱情,但對於合作的事情卻婉言謝絕。

理由是以前接過許多品牌的白酒,但因為他給包宴席人的酒的價格不可能和批發部的一樣,所以包宴席的人大多數都覺得太貴轉而自行找其他酒類批發商。在他酒店直接要酒的人很少,這生意他根本沒法做。

三姐對王剛建議道,所有包宴席的人肯定都要事先預定,反正他們大多數也在其它地方要酒,你現在也賺不了這個酒錢。不如你這裡一有客人要預定宴席,就把聯繫方式告訴我,我自已去跟客人談。如果成交了,除去批發價,剩餘的利潤歸你,不成交您也沒什麼損失。

終於,王剛答應了可以讓三姐試試。

從王剛那裡回去後,三姐通知目前僅有的幾家便利店經銷商漲零售價,從原來的每瓶108元漲到現在的每瓶128元,飯店也建議從原來的每瓶120元漲價到現在的140元。而批發價也要上漲到80元一瓶。

當天下午,三姐聯繫了專做廣告的朋友印製了:「某某貴賓酒,全國統一零售價128元」的金黃色小牌匾。

第二天,三姐到便利店經銷商那裡,每個店發一塊金黃色小牌匾。跟經銷商談把零售價格漲上來,現在上漲的批發差價20元於次月沖抵下次提貨款,等於經銷一瓶酒比以前多賺了20元。

經銷商表示,多賺錢很樂意,但是進你的酒根本都賣不動,再漲20元不是更沒有人買了嗎?三姐竊喜:幸虧以前少人問津,否則現在想要漲上去就難了!

說動了便利店老闆,三姐又趕回王剛那裡,恰巧那裡有人在包宴席。

三姐就用相機把每道菜都拍下來,並量了宴席廳通道牆的長度,讓廣告公司做了每道菜的寫真,在最顯眼的位置放上代理白酒的廣告照並打上:「全國統一零售價:128元」的字樣。

粘酒店,鎖定宴席「包辦」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三姐在王剛店裡接待了一對前來諮詢預定宴席準備舉行婚禮的戀人。

三姐領著他倆在通道牆參觀了每一道菜的真實照片後,並告訴他們,公司在酒店搞直銷,酒可以按批發價格給他。全國統一零售價128元一瓶的酒在公司批發價格是80元一瓶。酒店還可以免費幫他們做請柬。

結果這對戀人預定的70桌酒席就用三姐的酒,而王剛也撈到了上提差價的1400元(對包宴席的酒店,直接按80元批發,當即返還酒店20元提成,而便利店和飯店則只能次月沖抵提貨貨款),三方皆大歡喜!

下午王剛酒店的宴席廳主管還幫三姐搞定了另一對來包宴席的新人。

從那一天起,只要有人在酒店預定包宴席,酒店都會主動把電話號碼發給三姐,三姐就主動聯繫搞定!

由於王剛的酒店在市裡比較有名,加之酒店跟三姐合作等於白撿了錢,免費幫客戶做請柬又等於幫酒店增加拉客的籌碼。

漸漸地,全市大多數酒店都跟三姐建立了這種關係。

每家達成合作後,三姐都要跟酒店簽一份合作協議。其中規定酒店通道牆三年內必須由三姐這邊來做寫真廣告,並且酒店其它地方也不得張貼任何酒類廣告,否則按違約賠償三姐損失。

作為回報,三姐以酒店的名義為客戶做請柬,並且每按批發價在酒店銷售一瓶酒給酒店提成20元。其實,目的就是軟性阻止其他酒類廠商再跟酒店合作和跟風模仿。

之後,三姐又聯繫了消毒公司,在其每天送往全市各餐飲點的筷子包裝上印製「**貴賓酒」字樣,筷子包裝免費提供給消毒公司使用。

合作的酒店多了,三姐也忙了起來,每月月底再去酒店結賬。

全市天天有人辦宴席,每次最少都數百人見過和喝過三姐的酒,很快全市大多數人都知道這一款酒的價格和質量,等於是通過酒席進行了持續的宣傳和品償!

酒銷得動了,有錢賺了,三姐也不想改行了。由於很多人在酒席上都喝過了這個酒,覺得口感和勁頭都不錯,覺得不管是買去送人還是拿回家跟親朋好友喝。大家都知道它的「全國統一零售價」,喝的人覺得倍有面子。

而便利店每賣一瓶比同類產品多賺二十元,積極性特高,有人買酒都會主動推薦這種酒是A城市辦酒席用得最多的酒。

拼市場,在區域站住腳

一切似乎都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可誰都不曾想到,一場危機正在逼近。

某日,又一知名廠家在本地報紙、電台、電視台上大做廣告,大舉進入市場,並對銷售點進行高利誘拉攏!進一箱貨送一瓶,並且瓶瓶都是開瓶有獎!

很多消費者都貪圖瓶瓶有獎轉而購買該品牌的白酒。剛剛打開的市場眼看馬上又要灰飛煙滅!三姐馬上連夜驅車前往所代理白酒廠家。

經和公司銷售部經理長談溝通後,對方終於認可三姐的應對方案,答應馬上抽調業務員來幫忙做市場,並在促銷政策上給三姐為期三個月的扶持。

廠方業務人員到達A城市後,三姐立刻通知原合作酒店、便利店、飯店客戶招開新品上市宣傳會(實際上廠家本來就有生產,屬於另外一個系列,檔次和三姐經銷的差不多,但沒在A城市上市過)。

宣傳會上,三姐宣佈對新上市的白酒促銷政策是一次提十箱送十五瓶,為期三個月。

同時,告訴老客戶,即將開發的新經銷商政策是一次提十箱只送十二瓶(兩箱),並大量在銷售點內張貼海報,購買該種酒可有幸中獎到海南旅遊!

但三姐原代理的品牌保持原價,仍然沒有任何促銷政策。因為利潤比對手的更加豐厚,穩住了原合作的酒店和便利店,緊接著三姐和廠家業務員加緊開發便利店、並逐漸擴大到市內各鄉鎮上去。

對新開發的銷售點,三姐的策略是有促銷的品類先進入,然後再是貴賓酒進入,但貴賓酒因已在本市消費者中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很多人還是青睞這個不降價、瓶內沒獎品、「全國統一價」的貴賓酒,銷量沒受多大影響,隨著銷售網絡的增多,銷售總量逐漸上升。

此時,那個來勢洶洶的知名廠家,因為在廣告上的大量投入不敢再加大促銷政策,搶不動原來佔據市場的兩個知名廠家和三姐的客戶,慢慢地也就在A城市銷聲匿跡了。

通過近半年的努力,三姐代理的白酒已在該市同檔次產品銷量中位居三甲,與此同時,這款酒登上了該市三家大型超市的櫃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86

天喔國際(1219)代理的盈利較南浦批發為高?(2,完)

上一集,筆者談及天喔國際(1219)和南浦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的關係表面上不如何密切,但實際上其實由控股股東控制著公司的經營,至於今次,我們會談及南浦是否有輸送利益給上市公司的問題。

根據招股書所稱, 南浦其實有把很多酒類產品及食品交由天喔國際銷售予其他零售商,所以南浦和天喔國際的代理部分潤,其實可以是一塊的。那我們可以就這一塊代理的利潤計算一下盈利率,再和南浦的比較,就可以看到代理這部分的利潤是否較南浦的多。

以下資料均是根據招股書的財務資料的會計師報告整理而成的,毛利率採用代理產品毛利率,其他開支均以營業額比例推算,稅率按公司平均有效稅率推算,請大家留意:


根據表內的數據,天喔國際在上半年代理南浦的利潤率一般較低均低於南浦,但到下半年則遠遠超過南浦0.2%至1%以上,更可看到愈接近上市,比率愈高,美化了毛利率及整體利潤。

雖然招股書聲稱是市場價格銷售予公司,但價格上小量偏差其實也很難何出,況且由於量大,積小成多已是不少的數字,況且這樣少的數字也可以容易解釋是市場或季節因素,所以也是很好用的東西。

至於做這事的原因,由於南浦及天喔國際均由同一個班子控制,而天喔國際控制南浦51%,在天喔的盈利1塊錢就1塊錢,在南浦只佔51仙,所以同1塊錢的盈利,盈利在南浦比天喔國際更有利估值,所以管理層是有傾向把南浦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的盈利移向天喔,從而有利自己的財富。


另外天喔國際出自蒲田,早期筆者有提及一間福建豬肉股普甜食品(1699),也是以這地方為基地,並有提過這個地方,現引述這地方的上市公司如下,有空大家應該找找這些公司的故事,如果大家明白,這應該也是一項提醒吧。

「德勝集團(01095.HK)1994年6月香港主板上市,王文榮--(現已除牌)

港冠集團(00875.HK)1998年7月3日香港主板上市,郭文雨--(2002年被收購)

金威資源(00109.HK)1998年01月12日香港上市,吳良好

中國三迪(00910.HK)1998年12月1日香港上市,吳良好--(原名金威集團後改中國林大)

新威國際(00058.HK)1999年9月3日香港主板上市及於新加坡主板作第二上市,黃賽峰   

僑雄能源(00381.HK)2001年1月22日香港主板上市,許奇峰--(2008年8月僑雄國際改名僑雄能源)

奇峰國際(01228.HK)2001年9月15日香港上市,林平基--(2008年3月12日原德信科技改名奇峰國際)

華夏醫療(08143.HK)2005年收購了香港泓迪有限公司,2006年7月12日泓迪正式更名為華夏醫療,翁國亮

森寶食品(01089.HK)2011年1月11日香港主板上市,林慶麟

普甜食品(01699.HK)2012年7月13日香港主板上市,蔡晨陽」

另外華夏醫療最新也分拆及萬嘉集團(401)上市,筆者相信,上市前兩年的業績增長會稍為放慢或倒退的,待所有重回正軌,這公司才會可能有表現,但也可能一直沉下去,希望讀者注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96

港樓市辣招 半數地產代理面臨失業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6%B8%AF%E6%A8%93%E5%B8%82%E8%BE%A3%E6%8B%9B-%E5%8D%8A%E6%95%B8%E5%9C%B0%E7%94%A2%E4%BB%A3%E7%90%86%E9%9D%A2%E8%87%A8%E5%A4%B1%E6%A5%AD/

就算飛到悠閒的印尼峇里島參加APEC會議,香港特首梁振英對樓市調控還是一派緊張,特別在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這天下午,他對習近平強調說,為了改善香港市民的住屋問題,必須「平穩」發展香港樓市!梁振英說這些話是胸有成竹的,因為香港中文大學在10月初發佈的民調指出,針對三輪樓市辣招,62%受訪者希望「維持不變」,14%受訪者更支持「進一步收緊」,這結果肯定讓特區政府下一輪的樓市管控措施更「積極以對」。

沉寂了大半年,香港整體樓市在幾輪辣招之下,如今出現一手樓與二手樓同場競逐的場面。聰明的發展商們,將一手樓盤的發售價,壓低至比同區二手樓更便宜的地步,只求盡快回款及完成全年銷售目標。10月上旬,新鴻基地產在九龍站推出的超級豪宅「天璽」大砍四成樓價,甚至比當地二手房還要便宜一成,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發展商打出新招,在他們身後,地產中介也唏噓不已。明輝地產負責人溫明輝是地產代理商總會紅磡分會前主席,他大嘆市道艱難:「辣招推出前,行業裡平均每個月三個經紀有一單成交,現在萎縮到十個人才開一張單。」現階段,辣招令樓市成交急劇萎縮,靠成交佣金生存的中介行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也說:「到全行全業經濟出現問題時,政府一定要收手。」

樓市的低谷,就是地產代理業的低谷。住宅成交曲線,就像經紀行業的心電圖,從2009至2010年的亢奮期,經過幾輪政策重錘壓制,自2012年下半年起只能在低位徘徊,不過目前在民心支持下,看來特區政府不會如施永青所言輕易收手。

根據土地註冊處數據,自從香港政府在2010年11月首次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後三個月,平均樓市成交總數比辣招前,大幅下滑16%。到今年2月,第三輪辣招推出,徵稅對象延伸至屬於非住宅的商舖、工廈和車位,而且印花稅率翻倍,導致今年第三季成交總量約僅15800宗、成交額預估僅840億港元,創金融海嘯後新低。

成交大幅萎縮,代理從業員自然如坐針氈,但地產和金融是香港主流的支柱行業,地產代理人數更從2009年底的2萬5810人,上升至2013年4月底創歷史新高的3萬7173人,已經形成了龐大與地產市道緊密相連的利益共同體。溫明輝說出心裡話:「我做了二十多年經紀人,如果轉行都不知道做什麼好。」從目前看,尚未見市場上或政府有協助這些經紀轉型的措施。

經紀無法「開單」,卻又要支付他們底薪,地產代理公司老闆心裡自然著急。「行業裡面,每個月起碼要發5000至6000港元的底薪給每個經紀,」溫明輝笑稱,「公司要發鼓勵信給員工,叫他們加把勁! 」上市地產代理企業美聯物業截至6月底的半年業績轉盈為虧,半年蝕9518萬港元。每次有新辣招公佈,無疑都會成為其股價的毒藥。

中介自然抓住每一個機會表達對辣招的反對。與美聯物業份屬同系公司的美聯移民行政總裁吉安,在一個投資移民發佈會完結後,都會拿起紙牌呼籲港府為內地投資移民客戶設立退款機制,即若日後辣招撤銷,印花稅可退回。

「政府不應該干預自由市場,從銀行按揭入手控制樓市就行了,資金不足的人就借少點,例如三成至五成,」溫明輝說出了他作為從業者的看法和期望,「所有辣招都應該撤銷,政府多建公屋和居屋就行了。」

8月時地產代理抗爭行動逐漸升級,誓要保衛飯碗。先是由地產代理為主成立了「辣招苦主大聯盟」,美聯地產董事總經理黃子華更言道,未來1年可能會有2萬名從業員遭淘汰。辣招苦主大聯盟近期更聲稱,不排除有更激烈的進一步行動。

雖然利益群體發出了強烈的呼聲,但從政府官員的表態看,對貫徹辣招的立場卻非常堅定。在第三輪辣招推出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就發表網誌,稱今年1月住宅樓價上升2%,且在2月份升勢持續,令他「毫不猶豫」地推出了雙倍印花稅。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第三季面對議員質詢時指出,以公司名義置業的人士被認定為主要是希望作資產管理用途,所以這些人可以選擇以個人名義置業,相反,豁免前者的印花稅,會發出政府決心不足的錯誤信號,將再次刮起樓市炒風;其次,相對於成交萎縮對地產中介收入的影響,假如出現樓市和經濟風險,情況會更嚴重。換言之,港府更注重宏觀風險,而非個別行業利益。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港府認為地產代理從業人數相較其他行業,顯得供過於求。一位接近政府決策人士向本刊表示,根據政府的內部估算和與新加坡、紐約等地的橫向比較,香港的地產經紀人數兩萬人即足夠,而目前卻有接近四萬位從業員。因此,地產代理高層對於從業員流失的警告,自然難以說服政府有所行動。

【總之】 香港政府已表達了堅定執行樓市辣招的決心,這源於對民間呼聲的回應。發展商和地產代理需審時度勢,回應政策帶來的衝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39

《角色代理》苦撐十年後躍升文青最愛 阿朗基暴紅 小天堂年營收上看億元

2013-10-21  TWM  
 

 

今年超商集點最紅,叫作「阿朗基」。它讓全家打出一波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行銷戰,讓文青們為之風靡,周邊商品業績翻倍,更讓它的代理商一改前十年的苦悶,大賺角色經濟財。

綠色河童君、黑色壞東西、粉紅兔子妹、黑白熊貓哥與貓咪,就這樣五個簡單的「角色」,卻成了最近消費者超商集點的新歡,它們叫作「阿朗基(Aranzi)」,而背後獨具慧眼、代理「阿朗基」進台灣的,其實是四十一歲、還像大男孩的小天堂董事長謝聖麒。

走進北市仁愛路上的一家小咖啡廳,綠色的河童君就坐在吧枱上,它是近兩年假日訂位都爆滿,連新光三越、阪急百貨都搶著邀設櫃的「阿朗基咖啡廳」。

做文具禮品賺經驗

紡織小開不接班 偏愛搞文創這裡的咖啡沒有挺特別、茶點也不是出自名廚之手,但當它的蛋糕、飲料一端上桌,卻讓消費者手中的相機拍不停,就是上頭畫的各式「阿朗基」圖案。

「引進『阿朗基』,其實是在日本展覽意外發現。」說話的是謝聖麒,十三年前,他是位不願接班的紡織小開,從家族企業出走,一心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文具禮品的貿易批發做了兩年後,讓他遇見了「阿朗基」。

那時候的「阿朗基」,是位日本設計師開創出來的「角色」,在日本小有知名度,在台灣卻只有小眾市場。

「原本日本文創的東西就做得比台灣強,我們在想,如果像過去一樣,只是把商品批回來賣,還有沒有不同的作法?」謝聖麒找了幾位同學合夥出資,湊了一二○萬元,就成立了﹁小天堂﹂,因為他們想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把「角色」當成一個品牌來賣。

做過兩年文具禮品批發,謝聖麒深知台灣的流行文化,「流行這種東西在台灣,是很一窩蜂的,生命週期很短,像早年大家瘋『趴趴熊』,現在還有人買嗎?」在謝聖麒看來,做文具禮品批發,如果抓到第一波浪潮,那麼恭喜,你會賺一筆;反之,若你只跟著人家做,很可能進完貨後,熱潮一退,賣不出去的貨就全成了庫存。

然而,卻有一家公司能異於其他商品,叫作三麗鷗。「凱蒂貓的生態是很特別的,它之於三麗鷗,就像是一個品牌一樣,而不只是單純的文具製造商。」謝聖麒說。

其實,謝聖麒原本的夢想是做3D動畫師,他在文創、藝術的敏感度,讓他相中了「阿朗基」,但他又不想只做「阿朗基」的文具批發,三麗鷗給了他點子,「那我們何不把『阿朗基』這個品牌代理進台灣?」就這樣,「阿朗基」成了小天堂第一個代理品牌,為了將「阿朗基」當作一個品牌行銷,謝聖麒還在福林橋下開第一家專賣店,就成為創造出「阿朗基」的概念館。

一開始,這樣的角色行銷概念,確實吸引了喜愛「阿朗基」的消費者主動上門,但在當時,「阿朗基」的消費族群終究還是小眾,「老實說,『阿朗基』在台灣,真的很不知名!會知道的消費者,多半是設計圈的人,會買的也都是這些玩設計的人。」謝聖麒說,即使專賣店有個大招牌,但願意踏進來消費的人真的不多。

尤其,「阿朗基」產品開發權掌控在日本母公司手上,他們對於開創新商品的態度相當保守,經常來消費過一次的客人,下次再來找不到新商品時,就會喪失新鮮感。

日本母公司太保守

苦撐十年才敲開創新大門

以「阿朗基」設計的筆袋為例,「我常與日本(指阿朗基母公司)說,為什麼不換個設計,可是他們給我的答案是,為什麼要換?」謝聖麒笑得有些苦澀,日本的消費者,如果手上的「阿朗基」筆袋壞了,下次他們還是會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產品,但台灣消費者卻不吃這套。

「台灣消費者是很追求新鮮感的,他這次買了一個『阿朗基』筆袋,下次如果要再來買筆袋,會希望是新的款式,而不是針對相同的款式一再購買。」謝聖麒花了好大的力氣,在與「阿朗基」的母公司做溝通,希望他們能了解台灣消費者的特性,多推幾款設計,才能維持新鮮感。

只是,謝聖麒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否定。「基本上,只能日本(母公司)給你什麼,你就賣什麼。」謝聖麒忍不住嘆了口氣,由於「阿朗基」的母公司由設計者本身掌控,他們對「阿朗基」的定位是藝術作品,而不是商品,自然的,產品開發也就不受市場導向所影響。

站在「阿朗基」設計者的角度來看,他們願意生產的商品,就是一種藝術品,但這卻苦了謝聖麒,「因為這對我們代理商來說,你就很難去建立主要消費客群。」變化及功能性太少,在在讓「阿朗基」遲遲無法打開在台灣的知名度。

不過,在謝聖麒看來,「阿朗基」能夠吸引到設計圈的客層,就代表它有一定的魅力度。

以日本大阪的阿朗基咖啡廳為例,原本日本母公司的設定,其實只是在總部大樓下,可以有一個提供員工與訪客休息的咖啡廳,所以,也沒有太用心思在經營。雖然日本「阿朗基」咖啡的經營效益不彰,卻給了謝聖麒一個好的點子。

近年,台北吹起了一股文藝咖啡廳的風潮,各式各樣的咖啡廳如雨後春筍在台北的街頭巷尾冒出,儘管景氣不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文創商品的意願,卻不影響消費者到咖啡廳消費,謝聖麒開始動了開一家「阿朗基」咖啡廳的念頭。

一二年一月四日,這個日子,謝聖麒怎麼也忘不了,那是「阿朗基」咖啡廳第一家店的開幕,就坐落在國父紀念館附近的邊陲地帶,雖然位置不怎麼好,店面又不特別大,卻開始吸引了部落客的注意。

特色咖啡廳吸睛

讓百貨公司、全家都找上門「老實說,我們會暴紅,真的是靠部落客寫出來的口碑。」謝聖麒有些不好意思,但從吃的、用的、看到的都被「阿朗基」角色們給包圍,蛋糕、三明治、咖啡上,都見得到「阿朗基」,著實讓部落客留下深刻印象,迅速在網路上掀起風潮。

第二個月開始,排隊人潮出現在「阿朗基」咖啡廳的門前。「你一定想不到,我們從中午十二點營業,到晚上六點,客人可以坐兩個小時,每次到了整點就換一批客人,四次翻桌率都坐得滿滿的。」對於這樣的高人氣,忙到讓謝聖麒出乎意料之外。

謝聖麒除了賣餐飲,還在店裡擺了許多「阿朗基」周邊商品,「很多人來到『阿朗基』咖啡廳只吃不買,可是透過這個空間,消費者卻可以認識『阿朗基』這個品牌。」躥紅的結果,就是讓新光三越、阪急百貨接連找上門,甚至全家還要小天堂授權,成了近期最熱門的集點商品,帶動「阿朗基」周邊商品業績跟著翻倍。「光是我們在台北車站站前店的櫃,業績就成長了三、四倍。」這樣的數字連謝聖麒都驚訝。

以往,小天堂一年的業績四千萬元;去年,「阿朗基」咖啡廳打開市場後,讓小天堂年營收衝上六千萬元;今年,「阿朗基」咖啡廳據點增加到四個,加上全家授權金入袋,做到八千萬元是既定目標,甚至有機會破億元。

問謝聖麒為什麼一定要做「阿朗基」?他笑了笑,「除了是我們代理的第一個品牌,撇開情感面來說,我還是一直相信這個『角色』本身是有價值的。」正因他對「阿朗基」的堅持,讓這位紡織小開不接班,也能走出自己的「角色經濟」康莊大道。

小天堂的角色經濟這麼做

角色:阿朗基

時間:2000年至今

內容:品牌代理、周邊產品販賣、特色咖啡廳成績:今年營收上看8000萬元,

現有4 家阿朗基咖啡廳

撰文‧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5

中原代理講大話報細發展商佣金自肥

2013-11-21  NM
 
 

 

近期二手樓市冰封,地產代理紛紛轉攻一手市場,為促成買賣,代理都以「加傭回贈」吸客。有市民最近購入觀塘「觀月‧樺峰」千萬元單位,經紀宣稱可與買家瓜分發展商提供的佣金,豈料簽約作實才發現,代理將有關佣金數目「報細數」,刻意誤導買家自肥,估計投訴人因此損失近十六萬元。

本月初,趙先生與女友睇中由市建局及信和置業共同發展、屬觀塘重建項目的「觀月‧樺峰」,並委託相熟的中原地產經紀陳小姐睇盤。當時經紀宣稱,發展商承諾向中原提供之佣金為樓價的2.5%,趙若撲槌簽約,即可以「置業禮券」形式獲分約六成回贈。二人其後簽署臨約,以一千一百多萬購入八百多呎的單位,合約寫明買家獲得回贈共十六萬八千元,即樓價的1.5%。

豈料當晚趙即從其他經紀口中得知,原來發展商向各大地產代理提供的佣金竟高達3.5%;他遂質疑經紀存心報細佣金自肥,「其實我哋係買得太急,亦無試過出去格價就信咗佢,但回贈金額係建基於佢話只得2.5%佣金,代理咁做完全係欺騙。」

翌日他即致電該經紀對質,惟對方仍堅稱發展商回贈只得2.5%,又託辭因該盤為市建局項目,故回贈較低;趙亦曾到經紀所屬之新蒲崗中原分行投訴,但分行經理卻反要求趙提供「白紙黑字」資料,證明代理報細數,投訴人苦無辦法之下,遂求助本刊。

跟進自己人踢爆講大話

根據趙與中原簽訂的回贈協議,當中只提到以「置業禮券」為名的贈送金額,投訴人其後出示與該代理的錄音對話,清楚聽到代理表示發展商的佣金只有2.5%。記者之後以顧客身份,到涉事之中原分行查詢佣金回贈,職員仍堅稱發展商對「觀月‧樺峰」只提供2.5%佣金,當記者表示有代理指佣金遠高於此,職員均斷言無可能,「人哋講2.8%、2.9%都得o架,口講口賠咩?我哋中原就老實囉,係得2.5%。」不過,記者同日再到與涉事分行距離僅十五分鐘步程,同屬中原集團的鑽石山分行,職員卻明言發展商提供的佣金實為3.5%,「其他人呃你啫!全行都係做3.5%o架啦,全行都一樣。」職員更指若記者即時簽約,獲分之回佣金額可高達3%,換言之,投訴人因此損失了近十六萬元回贈。記者之後分別向美聯物業、利嘉閣及香港置業查詢,包括中原在內的四大代理,都表明發展商提供的佣金為3.5%,回贈比例亦大致相同,踢爆新蒲崗中原分行明顯講大話。

專家話若有證據屬失實陳述

有前線經紀透露,過往樓市暢旺時,發展商給予代理的佣金只有1%至2%,但隨著近年成交萎縮,加上《一手住宅銷售條例》加強對新盤樓價的規管,發展商便紛紛提高代理佣金。「表面上係令到代理落力啲,但其實係想透過該筆佣金微調樓價。」但由於發展商給予代理的佣金比例往往不會公開,預計類似的爭拗將陸續有來。律師何傳經表示,以事主個案,不論向地產代理監管局或循民事追討,都須先舉證發展商曾答應提供予地產公司3.5%佣金,方可證明經紀的行為可能觸犯失實陳述,如有錄音證實涉事的地產經紀就發展商提供的佣金「報細數」,亦屬有力證據。而地產代理監管局就指,現行條例雖無規定經紀必須向準買家透露發展商提供之佣金實額;但根據《操守守則》,經紀有責任提供誠實忠誠的服務,任何欺詐及因失實陳述而令買家蒙受損失都屬違例,最高刑罰可吊銷牌照。中原高層認誤導記者向中原地產住宅部總裁陳永傑求證「觀月‧樺峰」的佣金比例,陳以商業協議為由,拒絕透露實際佣金金額,但承認不同分行有不同佣金版本屬誤導,「個經紀如果明明係收3.5%,但講2.5%,咁佢出咗錯,係誤導o架啦。佢可以唔話俾個客知,但講咗就要係事實。」他表示,集團將調查本刊的轉介個案,若事件屬實,公司法律部亦會傳召分行員工調查;若地監局對中原罰款,公司亦會向分行罰錢懲處。記者亦曾到分行找涉事經紀對質,惟該經紀及其他職員一概拒絕回應,只表示所有投訴均交由客戶服務部處理。市建局則指「觀月‧樺峰」的銷售安排由信和置業負責,惟信和於截稿前仍未就有關佣金實額作回應。 (投訴組)

壹判官

消費者自己唔格價雖然要負部分責任,但中原分行刻意報細數絕對係欺騙,希望中原盡快調查,還投訴人公道。劣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40

創新工場投資經理陳悅天:移動遊戲代理商,8大潛規則坑你沒話說!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77.html

【導讀】除非對方砸鍋賣鐵表示跟你同生共死,一次性給你一筆你想都不敢想的代理金說:「兄弟我先跳下去,有我墊背你死不了」,不然別盲目相信很多的空頭承諾。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知乎專欄(陳悅天)的文章,要尋找和自己理念想近的代理商,請選真正和你聊得來產品的代理商,因為你們思考問題的體系一樣,所以合作起來會更有效率,免得雞同鴨講:明明產品很好,稍作改動就沒事兒了,非說產品不行給你導了這麼多量都起不來。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現在手頭投的一些團隊產品已開發完成進入封測,逐步有一些代理商找上門來,說說一些談代理商的機巧:

① 代理商會採用不屑的態度來打壓團隊的產品,不用太在意,他只是想壓你的價而已。商業談判雙方都要言之有物、論之有據,如果上來就一通亂噴你可以臉上笑嘻嘻但是心裡請為他打個負分讓他滾粗。

② 如果對方沒有不屑,但是還是提了很多產品上問題,請仔細思考他提的問題,如果對方確實很懂產品,就多聽聽。代理商在市場上整天走,瞭解的東西比閉門研發的同學還是多很多的。如果仍然不懂產品不懂裝懂,那還是在壓你價,不過可以耐心接觸一下,做生意嘛。

③ 表現友好的代理商會詢問公司成立時間,目前人數及人員配比,初期資金狀況和目前運轉情況。這樣可以從時間線上預測公司的現金流狀況並且判斷公司對資金的渴求程度,所以這塊可以隱晦地講,不用太詳細,儘量表現公司還有很多資金。有投資商的團隊,雄厚的資金實力對於後續談得更高的版權金和分成比例極有幫助,手頭拮据露了怯就容易被人宰一刀。

④ 代理商希望團隊專注於一款產品,不希望分心,所以儘量表現對本款產品很大的信心,大家會運營很久的樣子,就算你打算開第二款產品,也儘量收著一點。

⑤ 代理商會讓你介紹產品,一般來說請多說說你們做這款產品的初衷,模仿的產品,題材、美術上的優勢,玩法和爽快感的展現方法,系統的優勢。與同類產品的差異化是比較重要的點,作為遊戲製作人你不會不知道吧?

⑥ 交流是雙向的,在你向代理商介紹完產品之後也可以詢問對方的實力。分以下幾個方面

成功案例。比如中手游一定會拿武俠Q傳和最近的三國志15說,完美會拿神鵰俠侶做例子,大公司總是會有很多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說他們失敗的案子不是麼?小代理公司的話更要仔細瞭解,現在手游市場100~200萬代理金滿天飛其實人人都出得起,所以大家不拼價錢,更多的是比資源。手游市場很大,請大家不要為了100~200萬的代理金糾結,應該糾結的是如何從500萬月流水做到1000萬的月流水,這個時候什麼都有了。

讓對方舉例子的時候請儘可能多地問以下問題:

營收的構成

a. 做了哪幾個版本,iOS越獄?iOS正版?Android?

b. 做了哪幾個渠道,91、PP、360、豌豆莢,大大小小各種渠道?

c. 針對不同的渠道做了哪些營銷手段?微博?硬廣?投放的效果如何?

d. 做了哪些地域市場: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西亞,歐洲,美國,南美,加拿大;大概有這些分類

以上的所有組合都要儘可能多地瞭解:

a. 總共在多長的時間區間內,導出來多少量?

b. 做出來多高的流水?

c. 開了幾個服?

d. 轉化率,留存,付費率,ARPU值的情況(瞭解對方導入的流量質量)

最後你得去玩一下他提到的幾個遊戲,以遊戲製作人的眼光判斷這款產品達到目前的水平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以此來推斷代理商的真正能力。

3. 也許有些嚴苛,但是沒有真正成功案例的代理商儘量別給對方,除非對方砸鍋賣鐵表示跟你同生共死,一次性給你一筆你想都不敢想的代理金說「兄弟我先跳下去,有我墊背你死不了」,不然別盲目相信很多的空頭承諾。

4. 不報數字的代理商也讓他滾粗,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產品有信心。不報數字的情況有兩種:

這個代理商對數字沒概念。這樣的同學你放心把產品交給他麼?

他沒有真材實料都在忽悠你。真正有實力的代理商是不怕給人看的。

5. 對詢問對方的產品排期,這個和電影公司上院線一樣,排期別和大作沖,別和代理商自己的熱門同類型產品沖,千萬問清楚。問不清楚就要求在合同中寫明,在多長的時間內導多少的量,如果對方違約的話有權馬上再次選擇投資商。

⑦ 簽合同的坑有好多,請注意,目前知道的有(我會不斷添加):

給你的錢其中分為版權金和預付分成,預付分成還是分階段給的。公司實在缺錢再拿預付分成吧,不過某種程度上預付分成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給了也是本來自己的錢,沒太大意思。分成比例好好談一下

給你的版權金分階段給,先期給一筆,產品上線給一筆。堅決不讚同這種做法,因為產品上線的時間點是控制在代理商手中的,用來提交App Store的賬號在代理商手裡,他可以藉口說App Store一直被打回來,來回3~4次一個產品和小團隊就拖死了

很多限制裡面的「收入」和「流水」看看清楚,扣沒扣渠道的成本,一般來說遊戲流水進來,渠道先要拿走30%的,算得仔細一些。

⑧ 要尋找和自己理念想近的代理商。移動遊戲有很多環節構成,產品本身、活動運營、營銷方法、渠道導量等,很多時候只需要做對其中一個環節產品就可以成功。如果你本身是產品型的製作人,請選真正和你聊得來產品的代理商;如果你是特別會營銷炒作的CEO,請選擇對於營銷津津樂道的代理商。因為你們思考問題的體系一樣,所以合作起來會更有效率,免得雞同鴨講:明明產品很好,稍作改動就沒事兒了,非說產品不行給你導了這麼多量都起不來。哪知道導來的量都不符合你的目標群,越到產品上線後期這些事情掰扯越麻煩,早期就選好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40

提供股票行情起家 王志隆躍升MOD最大頻道代理商奪中職轉播 華衛老董扭轉收視習慣

2014-04-14  TWM
 
 

 

一名原本靠提供股票行情資訊起家的無名小將,如何成為中華電信MOD最大的頻道代理商?近日拿下中職電視轉播權的華衛集團董事長王志隆,又將如何扭轉全台上百萬名有線電視收視戶的收視習慣?

撰文.梁任瑋

外商媒體代理商集團MP & Silva今年一月以六年二十一.四二億元天價搶下中華職棒比賽轉播權,跌破所有人眼鏡,讓已轉播中職十七年的緯來電視台黯然退出,震驚業界。

過去,只要家中安裝有線電視,就能收看中職直播,但MP & Silva將中華職棒季賽交給只在中華電信MOD上架的博斯運動頻道轉播,全台四九八萬戶有線電視收視戶的收視習慣也被迫跟著改變,必須購買MOD及數位機上盒,才能看得到比賽轉播,而改變上百萬名球迷收視習慣的幕後人物,正是中華電信MOD最大的頻道商||華衛集團董事長王志隆。

靠博斯高球頻道打口碑

究竟,個性極其低調、極少在媒體上曝光的王志隆是何許人?而他對經營頻道又有哪些獨到本領?

總是穿著Polo衫、休閒褲,喜愛一身運動打扮的王志隆,完全看不出來他是擁有五十餘個電視頻道的董事長。

年近六十歲的王志隆,擁有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的高學歷,三十年前就跨入有線電視產業。早年他靠著提供電視台股票行情即時資訊起家,一九八九年成立的「長城資訊」搭上一九九○年台股站上萬點多頭行情,建立起事業基礎;後來政府開放有線電視頻道,他看好有線電視是未來的明星產業,也跟著轉進有線電視市場,成立華衛電視台,王志隆並大手筆挖角當年無線電視當家主播眭澔平、璩美鳳等當看板人物,因為話題十足,攻佔不少媒體版面。

一九九七年,國內有線電視市場進入高度競爭時代,在財團背景頻道業者互相爭搶有利頻道位置的情況下,華衛只能列在頻道表的「後段班」,收視不振,很早就在有線電視上嘗試提供互動式服務的王志隆,也決定轉型往衛星直播發展,並開始向海外發展亞洲衛星地面站建置,以C-Sky-Net台灣小耳朵將服務範圍擴展至東南亞印尼、越南與北美地區,華衛在有線電視的頻道則逐漸收掉。

二○○八年,中華電信發展高畫質內容節目平台MOD,在有線電視跌過跤的王志隆,也在此重新找到了一片天。「看準台灣的高爾夫球愛好者都是高所得族群,分級付費的意願較高,王董只靠著一個高爾夫球頻道『博斯高球』,在MOD逐漸建立起口碑。」負責籌組博斯運動網的博斯數位總經理黃敬庭說。

在收視族群穩定下,「博斯高球」每年也能獲得來自於中華電信的穩定營收,找到獲利模式的王志隆,開始大手筆的將這套獲利模式放大,積極擴充頻道數量。

掀電視分級付費波瀾

目前華衛在MOD已有六個體育頻道,為了豐富內容,又成立龍華數位、寰宇新聞台、Asia Travel台,六年來已有五十餘個頻道,在中華電信MOD一百五十個頻道中,華衛集團就佔三分之一以上,儼然成為中華電信單一最大的頻道代理商與供應商。據聞,如今華衛集團每年來自於中華電信拆帳的營收貢獻就達一億元以上。

事實上,中華電信MOD目前有一百四十四萬用戶,博斯運動網則有九十六萬訂戶,雖然和有線電視相比仍有成長空間,但博斯肯花高價來播放中職賽事,無非是希望在短期內衝高收視戶數量,達成在有線頻道上架的期望。

據瞭解,MP & Silva得標中職轉播權後,陸續和多家有線電視頻道洽談授權播放事宜,但普遍意願不高,最後找上曾有合作關係的王志隆,「若中職真的沒人播,可以嗎?」「不如我們就陪他走一趟吧!」外表海派、心思細膩的王志隆在決定拿下中職轉播權時,就是抱持這樣的想法,也顯示他發展數位電視頻道的決心。

「王志隆拿下中職轉播權,卻意外掀起多年來有線電視業者不願意面對的數位電視分級付費壓力鍋。」國內一位媒體代理商總經理分析,由於MP & Silva已用天價標得中職轉播權,博斯每場比賽轉播頻道要付出約一百五十萬元給MP & Silva,如此高額的成本,要談到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願意接受的條件,有很高的難度,但這也讓台灣觀眾必須面對有線電視數位化的問題。

「他對於新技術很有興趣,也很願意砸錢投資。」黃敬庭表示,王志隆經常自嘲:「比別人早一步是先知,比別人早兩步是先驅,比別人早三步就是先烈了!」顯示總是看得比較遠的王志隆,一路走來雖然孤寂,但因堅持品質,終於在數位電視頻道熬出頭來了。

目前一年有一半時間都在印尼經營衛星電視的王志隆,台灣的業務除了龍華數位是由姊姊王淑華負責,其他都交給專業經理人打理,已屆耳順之年的他,能否藉由中華職棒轉播權翻身,大家都拭目以待。

MOD最大頻道商—華衛集團版圖子公司 台灣互動電視 星際傳播 博斯數位 龍華數位

亞洲衛星電視

成立時間 1992 1998 2006 2007 類型 知識類、新聞類、旅遊美食類衛星頻道代理 運動 影劇主要頻道 寰宇新聞台 BBC world news 博斯高球 龍華戲劇

頻道數量 60

10餘個 6 8

資料來源:華衛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16

從代理五種產品 變身全台最大烘焙原料供應商 德麥吳文欽 用三法則拚市佔王

2014-06-02  TWM
 
 

 

幾乎全台灣每家麵包店,都與「德麥」的產品有關係。總經理吳文欽從一個小原料部門做起,憑藉著以顧客為上的一條龍服務,在烘焙原料領域深耕二十五年,讓德麥成為獲利二十八億元、近七百位員工,市佔率最高的烘焙原料供應商。

撰文‧許瓊文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台灣整體烘焙市場產值在二○一二年達新台幣二二五億元,預估一七年會成長至二九四億元,年複合成長率是五.四一%。一三年雖經歷「胖達人」事件,但烘焙產業反而因消費者更重視食品安全,持續往上成長。

全台估計至少有六千家以上的麵包店,無論是麵包店老闆或是烘焙師傅,都一定認識「德麥」。根據德麥一四年第一季統計,客戶數約六千六百家,前二十大客戶包括:八十五度C、阿默蛋糕、微熱山丘、幾分甜、統一企業、布列德等, 近九成市佔率,讓德麥位居全台最大的烘焙原料供應商。

打破遊戲規則 成立業務團隊「如果你要開一家麵包店,我們可以從第一步開始協助你,一直到開店完成。」總經理吳文欽自信地說,這就是德麥的成功關鍵因素。

二十五年前德麥成立時,還只是很小的烘焙原料進口商,原本學機械的吳文欽,曾創業賣電動玩具機台、做過窗簾公司業務,因哥哥吳曜宗是銷售商用烘焙器材新麥企業的股東,當時新麥預計將原料部門獨立,成立德麥企業,吳文欽就因緣際會加入德麥。

台灣的烘焙原料一直仰賴進口,當時市場上已有科麥、明資、元寶等大型的原料進口商,他們進口整批貨櫃,將原料分銷給中盤經銷商,再由經銷商去經營各地區的麵包店。市場遊戲規則,決定權都在經銷商。德麥成立時只代理五種產品,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吳文欽發現,「不管你與經銷商建立多深厚的情感,都可以為了五元價差一夕翻盤!」引進新技術 烘焙名師主導研發通路為王的優勢,讓腦筋動得快的吳文欽想到,「既然無法用價格勝出,不如自己建立與消費者(指麵包店)的銷售渠道。」於是比照保險業務團隊,聘請業務員,直接對麵包店做銷售。吳文欽的邏輯很簡單,假設一位業務員每月業績足以支付他個人的薪水,就可以再多請一位業務員拓展版圖。吳文欽自己也「一天至少跑十八家客戶」,逐步建立德麥的業務團隊。

目前德麥有十五人以上的業務團隊,幾乎涵蓋全台灣六千家麵包店業者,擁有自己的配送車隊,「無論金額大小,二百六十元的訂單我們也送。」但,只是建立業務團隊,並不能完全甩開競爭對手,吳文欽同時勤跑國外,引進新的烘焙原料、技術,並且成立自己的研發團隊,提供顧客更新、更具競爭力的好產品。

吳文欽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大食品展,從日本、新加坡、香港、杜拜,到世界最大的兩大食品展德國科隆以及法國巴黎。「我喜歡找新的東西,帶回台灣研究,並與客戶分享。」具有四十多年烘焙經驗的德麥研發創意總監何文信,曾是日本知名飯店、台北環亞飯店(現為王朝飯店)的點心房主廚,被吳文欽挖角,負責領軍德麥的「研發團隊」,例如麵包店裡的明星商品「大理石麵包」,就是德麥引進日本新技術,由何文信的研發團隊負責教授。

台北市糕餅公會榮譽理事長廖本蒼,也是德麥的董事之一,他指出,德麥的成功在於「貼心客戶服務﹂。他說,德麥不只是賣商品給麵包店,還會免費教客戶怎麼做,教到會、教到好,這樣人家怎麼會不買你的東西呢?

行銷加值服務 一條龍式包到好從原料銷售到產品研發,吳文欽一直不斷地增加附加價值,讓顧客緊密地連結,甚至還能做到一條龍式的服務,「只要你想開麵包店,我們可以從頭到尾協助你辦到好!」吳文欽自豪地說。德麥的行銷部門,除了公司整體形象包裝、烘焙課程設計外,還連同顧客的行銷企畫一起做。

例如,客戶的母親節活動,德麥會協助顧客製作海報、DM設計等。在台北擁有七家門市的哈肯舖手感烘焙坊總經理黃銘誠說,開麵包店最怕沒有師傅,遇到師傅臨時辭職,「只要一通電話,德麥就馬上派人協助,真的是搏感情。」重點是,這些服務都是免費提供。

台灣的烘焙市場已呈飽和,德麥除了不斷地透過價值的提升,築高與競爭對手的門檻,也努力往外拓展版圖,包括在中國與原料商Zeelandia合資成立無錫芝蘭雅,以及香港、泰國、馬來西亞,都有子公司或合資公司成立,複製德麥的成功經驗。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對德麥來說,民以食為天,只要消費者還吃麵包的一天,就絕對有生意可以做。

德麥食品

成立時間:1989年

董事長:林雪嬌

總經理:吳文欽(圖中)

資本額:2.54億元

主要業務:專業烘焙、餐飲原料、乳製品銷售及烘焙原料預拌粉加工製造主要客戶:單點、連鎖麵包店、食品廠、連鎖餐廳、原料商等

近三年獲利、EP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50

問簡七 | 代理人vs 經紀人,保險找誰買? 簡七讀財

http://xueqiu.com/5517873136/29756745
簡七,讓理財更簡單jane7ducai最有愛的理財互助社區丨jane7.com

OMG,已經有超過200個問題在Jane7.com論壇「你問我答」板塊得到瞭解答喲。

哪裡不懂點哪裡,你也快來提問吧:)

提問:一、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代理人的區別是什麼?

二、日常給我們推銷保險的是代理人還是經紀人?

三、經紀人應該怎麼找?

回答:

一、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代理人的區別

1、立場不同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所在的立場不同。

保險經紀人,誰委託?

保險經紀人,是接受需要購買保險的客戶的委託,代表的是客戶的利益。做個比喻,保險經紀人就像你的「私人醫生」,為你診斷你的保險需求,為你設計保險方案,幫助你構架合理的保險組合,未來出現投保事項幫助你實現賠付等,全方位全過程為你服務。

保險代理人,代理誰?

保險代理人一般只某一特定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代理銷售該公司的保險產品、代為收取保險費;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是代理被代理關係。

比比更健康

保險經紀人是獨立的第三方,在利用專業保險知識為顧客設計適合的全方位保險解決方案;而保險代理人則更像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於是你懂的。

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常常遇到的「賣保險的」都是保險代理人,為了讓你購買他公司裡佣金最高的(≒ 最貴最坑爹的)可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2、收入來源不同

保險經紀人:不同保險公司的佣金+客戶諮詢服務費

a、向不同保險公司收取佣金

在委託人成功「下單」買了保險後,向該產品對應保險公司收取佣金(俗稱提成)。

b、向客戶收取諮詢服務費

經紀人為做好保險規劃,發生理賠事項後協助客戶代為辦理理賠等,都可以想客戶收取諮詢服務費。

儘管這是目前主流的收費方式仍然是向保險公司收取佣金,而不同公司高低的不同的佣金可能會使得經紀人產生一定的「不公正」,但是真正好的、想做好口碑的經紀人還是會更多站在客戶角度找想的,否則「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口碑對於保險經紀人還是很~很~很~重要的。

保險代理人:自己所在保險公司的工資+銷售提成

因為保險代理人是某一家公司的員工,所以自然是拿這家公司的工資,為這家公司銷售產品,並獲取銷售佣金提成的啦。

3、門檻不同

保險經紀人要通過相應的保險經紀人考試,目前難度比較大,通過率較低。此外,好的保險經紀人需要熟悉市面上各家保險公司的各類產品,需要儲備的專業知識量要求很高。

保險代理人也需要通過保險從業考試,但是這個考試通過就容易多啦。而作為某家公司的保險代理人,保險代理人一般對自家產品比較熟悉,對於他家的產品往往沒有那麼大的動力去瞭解。

二、日常為我們推銷保險的是誰?

如果你接到了電話,向你推銷保險的,十有八九就是保險代理人了;

如果他只給你推薦某一家保險公司產品的,那麼百分之一百就是保險代理人了。

面對這些對銷售提成如此渴望的代理人,千萬小心不要羊入虎口哦。

三、保險經紀人哪裡找?

如果想找保險經紀人,可以去專業的保險經紀公司諮詢。(建議最好不要去同時銷售自己產品的保險公司尋找哦,你懂的)

目前,我們國家的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還在興起發展階段,可以找找排名靠前的大公司,相對有保障一些。

更多關於保險經紀人和保險經紀公司排名內容,請查看jane7.com你問我答版塊原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94

美國天價罰單淫威 西方銀行倉惶與新興市場代理人“斷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106

即使法國和歐洲政界領導人有心相助,法國巴黎銀行(法巴)也沒能逃過美國政府近90億美元的天價罰金。美國仗美元逞威,“人在屋檐下”的西方銀行“不得不低頭”,已切斷新興市場數百家代理行的業務聯系。 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文章曾總結,在國內最大銀行法巴被罰後,法國央行行長、法國石化巨頭道達爾(Total)CEO和法國財長多位該國政壇商界要人均表示,要減少對美元的依賴,質疑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霸主地位。 但說歸說,歐亞的大型金融機構表現得現實,他們選擇了遵守美國法規。對那些美國政府反感的國家,這些機構索性中斷與當地客戶的業務往來,唯恐因為涉及那些國家的業務上了美國打擊的黑名單,甚至被美元系統拒之門外。 英國銀行協會(BBA)估計,西方銀行已為此切斷與新興市場數百家代理行的業務關系。該協會CEO Anthony Browne說: 擺在銀行面前的要求是,了解客戶的客戶,甚至在那些沒有日常記錄的國家也不例外。這意味著銀行幾乎別無選擇,唯有終止業務關系,否則就會面臨巨額罰款的風險,那種金額足以改變資產負債表。 與此同時,盡管遭受美國監管方和司法機關的嚴厲打擊,被迫接受種種要求,西方國家的銀行仍竭盡所能,保證在全球金融中心美國的市場不容有失。 圍繞法巴洗錢案的調查與和解談判曾上升到美國與法國高層政府級別。今年,包括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內的多位法國官員都表現出積極的姿態,可還是沒能說服美國官方對法巴從輕發落。 奧朗德今年6月4日說,對法巴過重的懲罰不僅傷害這家大銀行,也可能波及整個歐洲的金融系統。此後他也在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時提到這個問題,但奧巴馬說不會幹預調查。 CNN報道曾披露,一位了解美方調查的官員稱,這次重罰與法巴多年來缺乏與美方合作有關。甚至在美國政府機構開始調查以後,法巴還在繼續進行那些美方認為違法的交易。 根據懲罰協議,法巴美國分行的美元清算業務將暫停一年,兩年內不得充當紐約與倫敦第三方銀行美元清算業務的代理銀行。目前法巴在紐約成立了金融安全部門,確保旗下員工遵循一切美國的制裁,以及所有美元的資金最終通過法巴紐約分行處理及管控。此前全球多家法巴分行均可以處理這類資金。 法巴被罰的罪名是違反美國對伊朗、古巴、蘇丹等國的制裁措施,幫助客戶規避制裁進行美元交易。因此,法巴事件無疑會影響正遭到美國制裁的俄羅斯。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就曾援引外媒消息,美國與歐盟耗時數周,大致完成了全面經濟制裁俄羅斯的書面計劃,直指能源、金融和國防三大俄羅斯關鍵領域。不管俄羅斯有沒有致力於緩解烏克蘭危機,歐美的制裁“大棒”都準備就緒。 美國律師事務所Morgan Lewis駐莫斯科的管理合夥人Brian Zimbler就認為,美國對法巴開出天價罰單是給俄羅斯敲響警鐘: 全球的銀行都很害怕美國政府機構。他們不大可能想和俄羅斯的任何客戶做生意,除非很了解對方。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預計,未來三年,大銀行因違反美國政策法規支付的罰金可能高達750億美元,目前累計的這類罰款已經達到2100億美元。 但上述預測還有很大變數。比如法巴今年2月為應付美方制裁指控撥備了11億美元,誰知最後了結官司還要再付出將近80億美元。 面對美國類似金融帝國的霸道手段,頭疼的不止是銀行,還有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 英國央行的一位高官上周就向路透表示,因為可能面臨罰款,央行更難以了解,到底該讓國內貸款機構至少保留多少資本金。 智庫JWG Group統計數據顯示,英國監管機構去年全年開出的罰單也只相當於法巴今年創紀錄罰金的8%。 以下華爾街日報圖表可見,此前美方對違反制裁及洗錢的銀行最高罰金是匯豐的19.21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