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小學教材改革回潮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2850&time=2011-08-19&cl=115&page=all

中小學教材編寫從多元化到醞釀回歸統編,既有意識形態的考慮,也有利益之爭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豔玲

 

  在多元化方向上走了十年之久的課程改革,正悄悄「回潮」。

從2012年秋季起,中小學的新生將使用新修改的教材,時間已相當緊迫。劉莉/CFP


  今年7月,新一輪教材修編工作全面啟動,目前正緊鑼密鼓進行,範圍涉及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所有教材。其參照系是教育部不久前下發的新課程標準(下稱新課標)。此前的課程標準,是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頒佈的試驗稿。

  自2001年起,中國啟動第八次課程改革。內容上強調減輕學生負擔,強化「情感、價值觀的滲透」;在教材編寫上則打破以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 壟斷教材編寫出版的「一綱一本」統編模式,改為「一標多本」。即在統一教育大綱、統一課程標準之下,放開多家出版機構,參與教材編寫和出版發行。

  此次新一輪教材修編,似乎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7月11日,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修訂工作會議」上,教育部負責教材編寫工作的基礎教育二司巡視員朱慕菊對與會的教材編寫機構解釋稱,2001版課標是試驗性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新課標編寫早自2007年啟動。據財新《新世紀》瞭解,各高校研究相關學科的學者是課標編寫組成員的主體。此外,還包括科研機構、中小學教師、院士等,六名出版單位人員也參與其中。

  當日,教育部向參會的教材編寫機構頒佈了除語文、歷史、德育三科的新課標修訂稿。教育部透露,這三科課程標準將另行安排,暫不公佈。不少與會業內人士猜測,這是三門課程回歸統編的前兆。

  對於上述三科以外的學科,內容將大規模調整。教育部要求,原定教材編寫機構必須將改編本重新送教育部審核。最遲在2012年春節前後,這批教材需送審,以保證2012年9月如期更換課本。時間已相當緊張。

回歸統編前兆

  1949年以來,中國相繼啟動了八次課程改革(下稱課改),教材編寫權的確定也曾曲折反覆。

  第一次課改以1950年出版的第一套全國基礎教育通用教材為標誌。為此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共同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稱人教社)。

  1958年起,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路下,中央將教材編寫權下放,各地可自行編寫。但隨後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年代,編寫權再度上收。

  直到2001年開始第八次課改,教材編寫多元化才得以真正實施。「一標多本」被認為是教材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教材編寫多元化後,出版社更加注重質量的提高和對一線教師的培訓,這是以前沒有的。」一位地方出版社負責人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從2001年開始,第八次課改在42個國家級實驗區實驗,隨後迅速推進。到2005年,全國所有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學生全部使用新課程。

  但採用西方教學思路的第八次課改,自出台伊始就引起學界曠日持久的討論。由於推動過快,教師不適應新課改思路等問題逐漸暴露。於是,第九次課改開始進行。

  多位出版文科教材的出版社證實,教育部從全國各地遴選編寫團隊,正在策劃籌備一套「部編」教材。編寫範圍包括小學《品德與生活》4冊、《品德與 社會》8冊,初中《思想品德》6冊,小學《語文》12冊、初中《語文》6冊,共計36冊教材。教育部將負責編寫經費,教材集中在2012年底前完成。

  編寫《品德與社會》的某出版社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01年放開教材編寫後,國家就不再投資編寫教材,教育部主要負責審查。教材編 寫機構通過教育部立項後,自己投入資金編寫,經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後出版,供地方選用。「這次教育部組織編寫,跟各出版社都沒關係了。」

  這位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尚沒有明確部編教材的編寫團隊,社內原本籌備中的教材修改方案也已經暫停,只能選擇觀望。從2012年秋季起,新生將使用新修改的教材。儘管官方並沒有規定各地出版社不能再自編教材,但鑑於屆時課本內容將不再符合新課標要求,自然會退出市場。

重審玄機

  在語文、歷史、德育三科之外,數學、英語的教材修編工作已全面啟動。但此輪教材修編的節奏之快,出乎絕大部分出版社的意料。能否審查通過,拿到進入市場的「門票」,這些教材編寫機構忐忑不安。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在7月11日召開的培訓會上解釋,教材送審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2011年7月至12月,12月送審,對 象為2012年開學後必須更換的小學和初中一年級教材;第二階段為2012年1月至11月,完成剩餘其他年級教材的改編,2012年12月送審。他強調, 第二階段若不能通過審核,則此前該機構第一輪通過審核的低年級教材也要換掉。

  這個安排讓一些出版社顧慮重重。河北省出版社負責人在小組討論時表示,儘管分兩個階段送審,但在第一階段就要把整體框架、結構一併送審。教材修訂、編寫還要考慮到各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加上到農村學校調研,時間太緊迫。

  一位出版社負責人稱教育部的安排「隱患重重」。他說:「如果第一階段送審通過,不管後面的教材編寫質量如何,都須按時審查、通過,否則學生和老 師將面臨無教材可用的尷尬局面。如此,怎能保證教材使用質量和教育質量?反之,如果前兩冊沒有通過覆審,後面的教材無論編得多好,也等於『廢紙一堆』,沒 有進入市場的機會了。」

  更讓一些出版社深感不公平的是,一些教材的主編,本身也是課標編寫組成員。在新課標未公佈之前,這些出版社已經知道了課標的內容,這就贏得了時間,可以更精細地修改。

  他認為,教育部只給四到六個月的修改時間,就要覆審教材,時間過於倉促。教材編寫市場將面臨新一輪洗牌,「一標多本」的體系進一步動搖。

收放是非

  無論是文科教材回歸「部編」,還是其他學科修編時間縮短,教材收緊編寫權的腳步聲已經由遠及近。

  一位接近人教社的人士認為,從國家穩定的角度,自然科學以外的文科教材就應該統編。過去教材編寫多樣化,雖然增加了教材的特色,但在質量上良莠 不齊。「一本教材,從過去的幾毛錢漲到現在十幾塊錢,都是教材放開後漲價的!編寫教材成為政府和機構賺錢的工具。出版社拎著箱子去送錢,多少教育廳官員因 腐敗落馬?這是放開以前沒有的。」

  但一位出版社負責人則認為,與教材相關的腐敗,不能簡單歸咎於市場。僅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就否定過去教材編寫改革的成果,是一種倒退。

  這位出版社負責人還說:「現在媒體、網絡信息多元化,要用這種方式控制意識形態,也是不現實的。應該考慮如何去引導孩子,把我們希望提倡的價值觀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文科統編教材編好後,出版權花落誰家是最敏感的問題。儘管官方始終沒有正式表態,但由人教出版社出版的消息早已在坊間流傳。

  上述出版社負責人透露:「幾年前各省教育廳邀請出版社投標時,人教社就說教材要統一由他們出版。人教社是教育部自己的出版社,現在看來似乎已成定局。」

  更有一位出版社負責人說:「表面看是意識形態控制,背後其實是利益的爭奪。」

  財新《新世紀》記者致電人教社主管教材負責人,他表示有關教材問題統一由教育部答覆;教育部則以「不方便答覆」作答。

  「中國地域這麼大,區域差別、城鄉差別明顯,要全國教材同一張面孔,發出同一種聲音,是很滑稽的事情。」一位出版社負責人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7

中小企業轉型陣痛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171.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高素英】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公開表示,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2011年成為中小企業最為糾結和困難的一年。調研顯示,目前60%-70%的企業面臨嚴重的生存困境。

辜勝阻認為,要拯救中小企業,政府就要推動企業升級,要採取放、扶、逼的措施。「放」就是要放開,就是要打破壟斷,完善、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只有這 樣才能減少中小企業升級阻力;「扶」是指應該把扶持三農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業上,實行少取多予,通過減稅、減費,幫助企業輕裝上陣;「逼」是靠 市場倒逼企業轉型。

記者瞭解到,在沒有技術、沒有品牌、沒有自己的土地和房產的情況下,除了一部分已經倒閉的企業外,很多企業選擇轉型或者轉移到外地。

由於廣東做外貿代加工的中小企業比較多,在大的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都考慮到出口轉內銷,開拓國內市場。

董建秋表示,國內市場運營成本比較高,一個直營店的投入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單店收入比較低,根本沒有利潤。但要開幾十家直營店需要投入上千萬, 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太難了。此外,國內市場收款也比較麻煩,想做國內市場,都搞一個品牌,先鋪貨,國內經銷商也掌握廠家的心理,一些代理商會壓款,高峰期企 業曾壓款幾百萬,現在都不敢發貨。

8月17日,國家發改委在對7月外貿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和動向中稱,目前中國一些出口企業開始將生產環節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將總部和研發部門留在國內。一些企業將附加值不高、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遷往東南亞國家生產。

但有關人士認為,東南亞轉移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地員工綜合素質也不是很好,產生的效益低,算在每個單件成本上面,人工的成本比國內還要高很 多。而在越南的效率同樣比較低,加上越幣貶值速度比較快,賣出去的產品換回的是越幣,再兌換成美元,最後再換成人民幣,企業的利潤在兌換過程中降低很多, 因此企業一般選擇在當地採購。

無論是轉移還是轉型,對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來說都比較難,如果沒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扶持,中小企業面臨的境地將會越來越難,沉重的稅賦、高成本的人工和原材料、融資難的無奈,一系列問題將加快中小企業大面積倒閉的步伐。

令人擔心的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失衡對傳統行業的衝擊,此前大量的資金湧向了房地產,一些從事傳統領域的大企業也紛紛涉足房地產,銀根的收緊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中小企業大面積的倒閉潮即將要來襲,那麼影響的不僅僅是傳統領域的未來、還有工人失業和社會安定等一系問題。因此政府部門不能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長,同時也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真正出台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有力政策,解決高通脹帶來的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29

產業西進漸趨成熟 轉型大考中小企業再定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5NMDcyXzM2NTM5NQ.html

困境中掙扎的中小企業或將迎來新曙光。

日前,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今年後幾個月中國工業經濟運行環境將更趨複雜,但總體仍在可控範圍之內,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左右。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運行有些波動,中小企業在波動中受到衝擊最為明顯,轉型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報告》中指出,將根據新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進一步分行業研究有針對性的扶持小微型企業的政策措施。

小企業困難加劇

雖然規模以上企業運行狀況良好,但困難企業更加困難,特別是小微型企業經營困難加劇,困難企業虧損程度在逐月加重。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表示,在今年外部運行環境總體偏緊的情況下,量大面廣的規模以下小微型企業,由於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消化成本空間有限,面臨的困難更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時說,產業轉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中小企業轉型更需要時間。隨著產業轉型,原有的勞動力素質可能一時跟不上產業轉型的要求,因此轉型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次大考。

「中 小企業量大面廣,競爭實力比較弱,在創新轉型上存在難度,而轉型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因此,轉型對中小企業來說存在一定難度,不可能很快完成轉型。」工 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經濟運行處處長何亞瓊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報酬等各種成本在不斷上升,倒逼中小企業必須轉型,不轉型將 必死無疑。

何亞瓊認為,中小企業轉型應首先考慮市場需求,從低端走向高端市場,在技術創新上加大投入。「中小企業必須適應大的環境,否則將被市場所淘汰。」他建議中小企業要利用好現有公共資源,在公共平台獲取自身需要的有價值信息資源,從中獲得實惠提高利潤。

事實上,小微型企業獲取銀行貸款難度加大,融資成本不斷上升。許多中小企業反映當前拖欠款現象嚴重,產成品資金佔用和應收賬款同時大幅上升,加劇了企業資金困難。

抱團取暖和練好內功或許是中小企業目前可以選擇的方法。何亞瓊表示,現在中小企業整體比較困難,同類型企業可以抱團取暖,形成相對集中的產業集群,以應對當前困難。同時,中小企應該練好內功,在管理上創新,從管理中出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提升企業實力。

產業西進漸趨成熟

2011年以來,中國東部工業增速明顯放緩,中西部地區生產增勢和盈利狀況整體良好,中國工業生產的重心開始向西部轉移。

黃利斌表示,東部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的中下游,今年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推高了生產成本,造成東部企業盈利下滑。

據悉,從目前經濟運行狀況來看,中西部增長態勢明顯快於東部,外需不穩定是東部地區生產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而中西部地區生產增勢和盈利狀況整體良好。

中 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東部經濟增長不如西部的明顯原因是資源問題,東部地區依靠速度擴張取得效益的發展模式需要改變,依靠產業結構調整、 轉型升級消化成本的壓力在增大。「更值得關注的是,東部地區製造業的資本正在流向更為賺錢的房地產、私募基金、股權投資等領域。」

「目前 產業轉移已經形成一種趨勢。」何亞瓊說,隨著西移速度的加快,用工緊張局面已逐步顯現,西部地區毫無限制的優惠政策已經終結,目前產業雷同情況有所減少, 無序開發建設的現象已經基本消失。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國家的要求是在承接過程中,產業轉移要高起點,轉移的產業必須是創新的先進技術,行業要配套,並且對 環境要求也已經越來越嚴格,「如果不能做到高要求的轉移,那麼轉移方和被轉移方都不會達到預期效果,轉移也就沒有意義了。」新興工業示範區加快轉變發展方 式,從而提升和帶動當地工業發展。

中西部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何亞瓊說,加工行業虧損情況比較嚴重,但是資源型產業的增長比較明顯。虧損中更多的是小企業,佔70%—80%。從行業和產業鏈上下游看,受上游資源性產品價格大幅攀升影響,部分行業效益狀況惡化。

尋找新的增長點

宏觀增長數據依然保持兩位數,但金碚認為,「今年的工業經濟有點像夏季的感覺,比較『悶』,發展『不爽』,今年的工業經濟有點『悶熱』。」

金 碚表示,工業增長方式必須轉型升級,否則消化成本壓力將越來越大。「前兩年是訂單問題,目前是有訂單,但生產出來後供應存在困難。」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正在 消失。與金融危機期間相比,中國工業面臨創新升級的迫切性大大提高。金碚說,隨著勞動報酬的增加、土地的匱乏,「過去還是靠擴張之路,那麼目前擴張模式就 行不通了,技術模仿的空間越來越小。」

核心技術缺乏,工業轉型升級面臨重大挑戰。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但總體技術水平還比較低,「中國製 造」總體上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附加值較低。由於技術改造和研發投入嚴重不足,我國大多數行業和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 必須加大對技術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利用先進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盡快改變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被動局面。

工業轉型升級既要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更要改造龐大的傳統產業,這是工業轉型升級最緊迫、最艱巨的任務。

金碚指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比較突出。目前我國工業經濟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現在面臨的發展困境,比如新能源問題等在發達國家也沒能得以解決。因此我國工業發展需要突破自主創新的瓶頸,尋找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5

政府工程付款及时,就是扶持中小企业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341

崔元之认为,河南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最重要的原因不在担保公司,而是政府。如果仅仅整顿担保公司,高利贷困境依然无法得到解决。

现在,政府投资项目、房地产投资是最大的两种投资。很多中小企业发展是靠参与政府投资建的项目,比如修公路、建铁路、建飞机场等。

我们跟政府做生意,政府采购,为了体现廉政,都是最低价中标。中标后不给订金,而且验收完不付全部款项。

比如我们公司参与河南农村信用社项目招标,我们最低价中标,签了合同政府不给一分钱。要是你想要订金,就不让你中标。全部验收完,付80%的款。运行3个月,付到95%,再运行半年,全部付清。你算算这周期多长?

合同金额400多万。如果没有政府这个领导那个领导签字这么多复杂程序,我们7天就干完了活。可是,从生产到安装调试,这都6个半月了。400万需要压半年才能给我320万。钱全部到手,要1年。

如果政府违约,既不给你出任何东西,也不给你任何赔偿。我们这个项目,客户违约了。招标的时候设备是放在地下室的,等我们货发过去,政府又说,我们这货改放大楼一层。我们就得重新建,重新设计、重新施工,我们等了一年时间。

作为一个中小企业,几百万资金一压就两年。如果同时做几个项目,就没有资金周转啊。以至于我们现在调整思路,不做超过200万以上生意,只做几十万的小生意。只要一遇到客户不讲诚信,你就死了。

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产品卖给政府或者政府性质的企业了。他们不讲诚信,导致中小企业付款周期长。

我们也做外贸生意,人家老板来都是拿着美钞现金,签合同付90%订金。

(应受访者要求,崔元之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3

【钱荒与钱祸】逃跑的“炒钱团” 浙江高利贷“跑路”成风 中小企业危险迫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368

在温州民间金融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跑路”潮实属罕见

炒钱已取代炒房成为浙江人的投资首选,高利贷资金近一半在民间借贷市场来回拆借“空转”

化解高利贷危局,必须要放开投资渠道以疏导资金,同时给民间金融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监管

杭州:“世道疯狂”

杭州城高利贷庄家不下2000家。近期跑路的庄家,何金认识的已有3位,都是因为借款人跑路而随之跑路的,而借款人跑路的更是“多了去”。

2011年9月10日凌晨,杭州一个小区停车场入口,高利贷业者何金(化名)一行四人冒雨“踩点”。

“现在是最乱的时候。”昏暗路灯下,身着正装的何金踩灭烟头,对南方周末记者喟叹。

何金三十出头,入行3年,运作一只数千万元的“信贷基金”。两天前,基金的一名客户——杭州一家服装企业老板关机“跑路”(即潜逃)了。之前他向基 金借了370万元高利贷,作为银行到期还贷的过桥资金,而4天后此人从银行续贷出500万元便人间蒸发,名下资产早以离婚等安排悄然转移。

报案后公安局刑侦和经侦部门均不接案,答曰:“这种情况属于欺骗,不是诈骗。”按现行法律,该笔贷款利息率超过法定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6%)的4倍,合约不受法律保护。

何金面临基金数十名股东的问责,记者9月7日联系采访时,他回复短信,“水深火热、焦头烂额中”。

9日晚上,“线人”报说该客户“前妻”将出现在这家小区,何金等人赶来彻夜守候,但无功而返。

第二天,何金又据线报远赴江苏找人。中秋节3天长假他都在“跨省追捕”中,还是无功而返。

如果这370万元最后追不回来,何金大约要向股东们赔付20万元,“小半年白干了”。

一家银行贴出拒绝高利贷的宣传画。但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与监管不解决,再多的宣传也没有用。 (CFP/图)

但变故却丝毫没影响何金的职业热情。“干了这行之后不会想干别的。”他坦言,因为“来钱太快、太容易了”。

入行的第一单放贷600万元,两个月他挣了7.2万元(月息6%,他提成10%)。他还亲眼见到有人3年前拎着5万元入行,如今身家2000万元; 另一方面,干这行有个最大好处——“不求人”,“无论多大身家的老板,见了我们都是低声下气的。”他说,“这个行业的人都由内而外地自信和强势。”

如此的行业魅力吸引的当然远非何金等人。江浙民间借贷的平均月息已经超过1毛(年化利息率120%),最高的能达到月息100%。在畸高利润的诱惑下,眼下杭州城从事高利贷业务的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地下钱庄等,据何金估计不下2000家。

即使是投资何金基金的投资者,也都集体作出了更冒险的选择——他所在的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两类选择,一类风险相对低收益相对低,另一类风险更高收益更高,但他介绍说,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选择了后者。

在他看来,放高利贷和赌博是一回事,赌的是借款人的信用。“什么都靠不住,最可靠的是感觉,看面相,印堂发黑的人千万不能借。”何金总结他的经验, “干我们这行,《易经》、风水啥的也要懂点”;其次,忌贪,“借高利贷就像吸毒,借了一次就有第二、第三次,直到被毒死。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摄毒过量之前 切断毒源”。

“火眼金睛”的何金把自己的这次走眼,归咎于“世道疯狂”,杭州城高利贷庄家中跑路的,他认识的已有3位,都是因为借款人跑路而随之跑路的,而借款人跑路的更是“多了去”。

放眼全国,今年以来因民间高利贷而起的跑路、暴力追债、自杀等恶性事件在浙江、陕西、郑州、江苏、福建、内蒙古包头、鄂尔多斯等地都不绝于耳。

温州:多米诺“跑路潮”

周德文说,在“重灾区”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二十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

在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最发达的“借贷之城”浙江温州,资金链条已异常紧绷。

中秋夜,本报记者获悉,至少有3家温州企业老板因无力偿债而做了“走佬”:洞头县奥米流体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等高管集体失踪;“泵阀之乡”永嘉县的阿斯泰泵阀公司老板跑路和浙江祥源钢业、温州宝康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保忠失踪(现已归案)。

节后的温州,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本地网上论坛“703”中,“老高”(放高利贷的人)跑路、“走佬”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9月14日,记者赶往宝康公司所在的蓝田标准厂房东区2号查看,占地约1000平米的厂房大门紧锁,没有任何标牌显示这家公司的身份。绕道至厂房 后,紧闭的铁皮门上有一行小字“宝康不锈钢管有限公司”。透过门缝,偌大的厂房内除了一堆不锈钢管和设备外空无一人。记者长叩厂办公室铁门,躲进屋内的数 人始终不应答。

坊间传言,董事长吴保忠所欠债务包括2亿元银行贷款、8000万元民间借贷和5000万元承兑汇票。

在此之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温州已见诸报端的涉嫌高利贷的“老高”跑路事件已不下10家: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逃往国外,波特曼咖啡老板严 勤为、天石电子老板叶建乐、巨邦鞋业老板王和霞、锦潮电器老板戴列竣、耐当劳鞋材公司老板戴志雄、落之神鞋业老板吴伟华、蝶梦儿鞋厂老板黄杰等均出走,百 乐家电女老板郑珠菊携款潜逃被警方追捕归案。

由于楼市低迷,据估计温州至少有220亿热钱转战民间借贷。 (CFP/图)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在跑路“重灾区”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二十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

在温州民间金融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跑路潮实属罕见。“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这些人不会逃的。”浙江人民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何延法告诉记者,有的债权人 有黑社会后台,债务人一跑人身安全就失去了保障,而温州人乡土观念重、好面子,跑路等于自毁后半生的信用,“一般欠个几千万都不会跑”。

但数量级已经改变。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郑珠菊案”自发登记的债主名单已经上升至7页,涉及85人共计8948.62万元,郑珠菊共欠债权人的现金借款、银行承兑汇票等高达2.8亿元。

而江南皮革一案,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由中源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江南皮革破产清算专项审计报告》显示,截至4月6日,江南皮革公司负债约2.6亿元,其留下的资产总计约为1.7亿元,所有者权益约为-8741万元,严重资不抵债。

江南皮革欠中国银行、深发展、浙江农合三家银行的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分别为6400多万元、1400多万元和2200多万元。而通过银行借款和办理 应付票据,从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中国银行借出却又无法确认资金使用情况的,总计达6315万元,其中光大银行达到3000万元。另外,截至5 月31日,其供应商向龙湾区成立的清算组申报债权整理数为8231万余元。

“这只是账面上,最近几个月又有很多债权人登记,没统计在内。”清算组内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还不知道黄鹤私底下跟民间借了多少钱。”他认为,江南皮革倒下引起的恐慌导致了民间借贷的资金挤兑效应,“后面发生一系列事件,或多或少跟它有关系”。

最典型的便是8月案发的涉及15亿元的原瓯海区国土资源分局公务员王晓东案,当时王遭到债权人“挤兑”,以“自首”形式向警方寻求庇护,被控于温州龟湖饭店。

王的一位朋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王平时为人和善,不赌博、不玩女人,“只爱喝点小酒”。事发前,一位借给他180万元的债权人因银行贷款到期,向其讨要债款。他一直敷衍,债权人警觉后联系数名债权人一起逼债,王为自保,前去警局自首。

还有更多的高利贷业者行踪已在警方的掌控之中,“债主们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就这样硬挺着,还公开放话:把我逼死了,一分钱也拿不到。”温州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天龙集团总裁陈奎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场地震让我想起1985年的温州‘抬会’崩盘。”浙江攀远律师事务所主任颜贻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近几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待上门咨询或委托高利贷合同纠纷事宜的客户,“超过2亿元的不少于10个人”。

他所指的当年温州乐清抬会“炸会”(即崩盘),会款发生额达8亿元,参与人数达30万之多,致63人自杀,200余人潜逃,近千人被追债者非法关押、拷打,数万家庭倾家荡产。类似的事件还包括1999年温州平阳水头发生的“会案”,2004年苍南爆发的“矾山连环会案”。


"链接:银行的钱如何转入高利贷?

1.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多数是银行授信。

2.银行和担保公司的“交易”。每季度末,银行高息向企业或担保公司吸储,完成“存贷比”指标,下季度初再由对方取出存款。作为交换,银行向对方提供低息贷款。

3.银行职员就任民间高利贷公司的股东,甚至直接放贷。

4.通过信用卡办卡公司从银行申请办理大量信用卡,刷卡购物在黑市变现,获得资金进行放贷。

(南方周末记者冯禹丁采访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4

温州中小老板跑路乱象调查 多项扶持政策将出台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22670.html

款无门,转向年化利率最高180%的高利贷,资金链断裂后跑路;九成家庭个人参与民间借贷;当地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措施。

“十一”长假期间,不少温州中小企业主为民间借贷的资金链危机而忧心忡忡。受访者普遍表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逼迫”企业不得不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而温州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如今已经牵连了当地的家家户户。

近期温州越来越多的企业主“跑路”已经引发了高层的关注。随着政府的最终介入和多项扶持政策出台,中小企业阴霾的生存困境或将迎来曙光。

“十一”长假期间的温州,气温骤降,阴雨笼罩着城市上空。不少温州中小企业主的心情和天气一样阴沉,越来越多老板“跑路”的消息和对整个资金链或将断裂的忧虑搅得一些人人心惶惶,熟人见了面都会私下议论着各处听来的最新消息。

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温州调查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明确提出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以及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措施。 至此,已持续半年的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和跳楼情况引起了高层关注。

中小企业主跑路成潮

自今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或者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

“跑路企业主和停工企业的数据没有办法完全统计,有名有姓的都是比较大的企业,那些小微企业根本不在统计范围内。”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记者表示,加上小微企业,跑路、停工和倒闭的企业远不止上述数字。

“我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呼吁政府部门关注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周德文介绍说,“上半年已经有一些企业处于停工或者半停 工的状态,但这些都是没有名气的小企业,所以没人理他们。”周德文一直向记者重复说,如果早点开始采取措施或许就不会蔓延成现在这种形势。

银行利息高昂融资无门

东信集团董事长王崇焕对本报记者表示,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波及的范围很广,从东信集团的感受来看,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过高的银行贷款利率。

“目前企业实际的贷款利息已经达到了15%-20%,而一个正常企业的回报率在10%左右,这就等于所有的利润都不够给银行的,温州企业主为什么不 想做实业了?就是因为做实业总是亏损。”王崇焕称尽管不难从银行中贷到款,但是如此高的利息却令企业难以承受。他算了一笔账,一个企业若贷款20多亿,按 照现在实际的利息算,每年就有3亿左右的利息要交给银行。

“企业的资金越来越紧张,我们这些搞实业的信心都不是很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对记者表示,目前他的企业从银行中贷款仍然较难,即使贷到款,企业也没有那么高的利润支付利息。

周德文指出,目前大部分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主要是由于银行和民间借贷对企业的逼迫。他介绍,“我们有一个会员企业也倒了,他的事例非常典型。这个企业 主欠银行5000万元,银行承诺先还钱然后再贷给他。因为没有那么多现金,他就先借了短期民间高利贷来还给银行,结果还款后银行变脸不再贷款给他,民间高 利贷还不上,他只有跑路了。”

浙江时代商务律师事务所主任邱世枝认为,除2008年金融危机余震的影响外,4万亿救市政策对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亦是不可推卸的影响因素。“4万 亿下来后,政府加快投资、银行也不计风险地贷款,有些企业经不住诱惑,贷款几个亿投资房地产和太阳能,现在来看这两个行业都一落千丈,信贷用完了,又不能 让企业倒闭,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高利贷由此进来,也就是毒药进来了。”

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

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便转向温州发达的民间借贷市场,而跑路或跳楼的企业主或多或少都与民间借贷市场有些瓜葛。温州模式一直被作为民间金融的试验田和榜样,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为温州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同时也自身具备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性。

随着今年以来国家控制通胀、流动性不断收紧的影响下,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借贷利息一路疯涨。周德文称,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则高达1角,甚至1角5分。年化利率高达180%。

受访者介绍,温州“全民借贷”绝非夸张。有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随着多米诺骨牌的依次倒下,这场借贷危机已不限于浙江,还波及了江苏、福建、河南、内蒙古等省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邱世枝指出,民间借贷市场都是地下操作,很难做准确的统计,在温州有一部分人自己没有钱,募集到钱后以高利息放出去;另一些人本身有做工业的平台, 在温州有很大的厂房就比较容易拿到银行贷款,工业利润下降后,为了补贴工业的亏损就把从银行贷出来的钱以更高的利息放出去。这种现象在温州普遍存在。“温 州的服装业、打火机、眼镜、皮革等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的,所以他们就发展非主营业务,倒卖人民币搞个差价也算是非主营业务之一。”邱世枝说。

“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复杂。”周德文称,由于过高的利润,这个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各路资金,其中有人专门长期从事民间借贷;上市公司的资金;也有国企和公务员的资金。民间借贷的过程也非常简单。

多项扶持政策将出台

目前,温州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终于引发各级政府关注。9月29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多项解决中小企业债务危机问题的措施,其中包括要求银行业机构不抽 资、当地政府抽调25个工作组进驻市内各银行,防止银行抽资压贷导致中小企业资金断链。温州市银监局也已要求当地各家银行调低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不能超过 30%;如企业财务危机牵涉多家银行贷款,银行间要“同进同退”,不得单独抽资。

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国庆节长假中赴温州考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他表示,“跑路”和“跳楼”在温州毕竟是极少数。他要求政府明确将小微企 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次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轰动一时的跑路的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于10月5日回到国内,谈判企业重组事宜。业内人士预言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因政府的最终介入而渐显曙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9

房地产信托收紧加速中小开发商出局

http://policy.caixin.cn/2011-09-26/10

 【财新网】(记者 王晶)瑞银证券今日发布报告称,对信托贷款更严格的监管将进一步增加开发商的融资压力,一些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的中小开发商可能走向破产。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虽然房地产信托收紧,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新投资可能大幅减少。但保障房加速建设,房地产建设整体仍表现良好,房地产信托从严监管对经济影响较为有限。

  2009年下半年,信托融资开始蓬勃发展。为绕过贷款限制,银行与信贷公司合作,以信托公司名义筹资,再将筹得资金购买银行贷款或借贷给项目。

  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由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实施了紧缩政策并收紧了对开发商的信贷,开发商不得不使用一些替代性的融资工具,包括房地产信托。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和用益信托网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房地产信托资产已由2010年3月的2350亿元增至6050亿元,增幅为150%。同时,信托资产总额也由2.4万亿元增加至3.7万亿元。

  2010年年中,中国银监会开始严控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但其他类型的信托产品继续增长。直至近日,路透社报道称,银监会将摸底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托融资。

  受此消息影响,9月22日,绿城中国(03900.HK)早盘股价大跌近17%,至近两年低位,其他多家内地房地产股亦跟风下挫。市场颇为恐慌。

  汪涛认为,银监会加强对房地产信托的管控,将降低银行与信托公司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7月以来,新发行房地产信托大幅下降,她预计,新发行房地产信托在四季度进一步减少。

  不过,对信托贷款更严格的监管将进一步增加开发商的融资压力。随着房地产销售在未来数月趋于疲弱,一些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的中小型开发商将面临财务困难,并可能走向破产。

  汪涛预计,未来数月更为吃紧的流动性会导致商品房建设活动更为疲弱。随着政府继续推行当前的房地产行业紧缩措施,商品房建设活动将会进一步放缓。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商将面临持续的流动性紧缩和疲弱的销售数据,越来越多的公司可能会愿意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参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某些情况 下,小型开发商将不得不把土地或项目折价出售给具有流动性的公司,或走向破产。房地产行业或将出现类似于2004-2005年的整合。

  汪涛认为,如果当前销售数据的疲弱趋势延续至9-10月的传统旺季,那么明年的新开工面积及商品房投资将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

0309480.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9

珠三角榮景不再 逆境求生 中小型台商艱苦轉型找出路

2011-10-10  TWM




雖然台商普遍未在這次資金荒受 創,但台商的經營困境,絲毫不比溫州商人輕鬆。

《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東莞樟木頭鎮,這裡曾是台商與港商的大本營,工廠到處都是,如今卻百 般蕭條。

仍在當地設廠的台商為了求生,嘗試拓展內銷通路,雖然舉步艱難,但已成功打出一條生路。

撰文‧楊方儒

資 金斷鏈的效應,正在中國逐漸擴散,災情最重的地點,就是溫州。儘管在這場錢荒中,受到重創的多數是陸資企業,但放眼整個東南沿海,仍有不少台商,正承受同 樣難熬的經營挑戰,他們還能支撐多久?誰也沒把握。

視線轉向珠三角。從深圳羅湖火車站出發,搭上「和諧號」火車,二十分鐘車程後,我們抵達 東莞的樟木頭鎮。樟木頭,是個街景宛如香港的地方。因為九○年代初期,鐵路載來一車又一車香港人,他們來此投資、置產,樟木頭就這樣博得「小香港」的美 名。在巔峰時期,本地人口僅三萬的樟木頭鎮,住了十幾萬香港人。鎮上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看上去,天際線很有香港的風情。

如今,樟木頭街頭 的茶餐廳仍然隨處可見,老城區的狹窄街道上,一到晚間便是霓虹燈閃爍,如果路上行人更擁擠一點,確實會有置身香港旺角的錯覺。然而,樟木頭只是製造業暫時 棲身之地,畢竟不是香港。只比港商晚一步抵達的台商,對此特別有感觸。經營紡織、製鞋、玩具業的老闆們,把生產線從台灣遷移到樟木頭,這讓當地台商協會 「喊水會結凍」的影響力,一點都不輸給港商協會。

但這些榮景,全都過去了。「以前江澤民常常來東莞視察,現在,有誰來?」在樟木頭設廠快二 十年的天虹玩具執行董事邱天明,感慨地回憶說。

企業出走 珠三角台商式微九○年代,是台商在樟木頭的全盛時期,當時台商協會擁有超過一二○家企業會員,但二十年後,會員不到四十家;台商走得多,進來的根本沒有, 三分之二以上企業選擇撤離,可以看出近年來,台商在樟木頭的式微。這,不只是樟木頭鎮獨有的現象,也是當前台商處境艱難的深刻寫照。

「原來 (台商協會)有四位副會長,已經走了三位。」樟木頭鎮現任台商協會會長黃正明說,這些年,會內的七位核心幹部紛紛「閃人」,現在仍在當地的只剩三位。

以 黃正明自己的事業為例,他專門為客戶代工,生產五、六十公分高的小型聖誕樹;他每年只做半年生意,四、五月間接單,夏季生產,年底停工。全盛時期,他擁有 一五○位員工,現在只有一、二十位。「一年比一年難做。」黃正明感嘆,聖誕樹生意很難做大,訂單又起伏不定,工廠僅能維持最小規模營運。「不願求死,又求 生不得。」九個字,道盡代工台商的萬般無奈。

儘管環境如此艱難,我們從另一位台商王祿侃身上,卻看到令人欣喜的改變,以及一絲成功轉型的希 望。來到樟木頭十七年的王祿侃說,他已經見證三次景氣循環,每一次都驚心動魄。

一九九四年,王祿侃家族來到樟木頭落腳。當時台商的榮景顯而 易見:怎麼做,就怎麼賺!「一進來,(營收)就成長十倍,甚至一百倍!」王祿侃說,很多台商一把工廠建好,貨品剛運出門口,就有人搶著要。

情 勢巨變 供應商難以生存這些台商原來就具備技術和經營能力,又有穩固的客戶基礎,一搭上珠三角的充沛人力資源,立刻飛速成長。王祿侃回憶,這段好光景長達三、四 年,每位台商都志得意滿,也拉了更多親友到深圳、東莞設廠。例如王祿侃自己就在九五年離開家族事業,自行投入蠟燭製造生意;不過兩年,從零起步的工廠,一 下子就衝到年營業額六○○萬元人民幣,宛如坐上順風船。

直到九八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風向終於變了。首見的逆境,一口氣吹翻不少台商, 讓老闆們心驚膽戰了好一陣子。「那時候,我甚至沒裁員。」王祿侃回憶說,由於歐美訂單情況未受影響,所以他有信心,繼續維持工廠運作。的確,隔沒多久,隨 著歐美經濟復甦,科技、電子產業爆發帶來的榮景,又讓大夥過了一段好日子。

但致命的是,因為太習慣打「順手球」,當經營環境收縮,珠三角台 商卻一直沒有改變依賴低廉人力成本的營運模式,終於造成後來的大敗局。

早在金融海嘯發生前三年,已有一波浪頭朝台商迎面而來。○五年時,大 陸正式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鞋類與雨傘生產國,及成衣出口國,結果招來美國與歐洲的反傾銷調查。「這是一場貿易戰。」王祿侃回憶,這次調查案造成的壓力,使很 多台企出口量大減,可以說是珠三角台商的第一記喪鐘。

就從○五年開始,王祿侃的生意出現巨變。過去每年七億美元的美國蠟燭市場,規模逐年銳 減,去年只剩下七千萬美元。市場剩十分之一,所有供應商都難以生存。王祿侃在○八年初,就感覺到國外訂單數量不斷下滑,反倒是中國國內市場有相對上揚的情 勢,因此開始轉向開發內地客戶,去年還在深圳市區開了一家蠟燭專賣店。

從○八年初︽勞動合同法︾正式生效,到金融風暴爆發,珠三角地區從事 代工的台商,經營情勢愈來愈嚴峻。每一次面對低迷景氣,王祿侃都積極應變,沒辦法大規模開源,他就改良模具、投資半自動化機器,這樣的正面作法,讓他習於 面對營運低潮。相較於其他保守、悶著頭做工廠的台商,他因此發現了內銷出路。「如果我沒有啟動內銷,早就掛了。」王祿侃語氣加重了幾分,他分析,進行內銷 雖然賺不到大錢,但至少能因此活下來,也養活員工。

發掘差異 拓展內銷找賣點現在,王祿侃的蠟燭生意,年營業額大約只有五、六百萬元人民幣,等於回到十五年前的起點。歷經大起大落後,重新成長的關鍵,在於突破內銷市 場。

為了掌握最陌生的中國消費者,王祿侃站上第一線,試圖了解消費者喜好。他發現,歐美消費者喜歡的大紅、大黃等亮色系蠟燭,在中國反而不 太受歡迎;在本地市場,消費者喜歡深黑、淨白的純色系蠟燭,而且價格愈高,愈有人買,這讓他很吃驚。

「轉型是需要的。」這是王祿侃的關鍵心 得。雖然起步晚,但他反而更有信心,預計到今年底,他的蠟燭生意,內銷營收比重將正式超越外銷。他預期,在中國只要做最高端的一百萬人生意,「一百萬人, 一年買一件蠟燭就好」。王祿侃奮起求生的例子,或許是台商尋求轉型時,值得借鏡的途徑之一。

西進重慶、成都

真 是台商的活路?

過去一年,全球都在關注中國產業西遷的進度,重慶、成都兩大都市特別是焦點。當長三角筆電供應鏈逐漸瓦解,珠三角的中小企業 也無以為繼,難道重慶、成都,就是這些企業最好的「救贖」?

放手一搏或許能帶來另一次機會,但很多中小企業連賭本都沒有。據估計,長三角的 NB供應鏈中,只有約兩成業者會隨客戶遷到四川;為何比率這麼低?因為當地優惠政策也是以大廠為主,小廠絲毫分不到好康。

「只挖大廠去,他 們認為中小企業去是應該的!」長三角一位台商會長說,四川當局態度明顯大小眼,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照顧,「資源都集中在大廠,我們得不到關愛的眼神。」曾認 真計算遷廠開支的蘇州國聯五金總經理傅又榮則估計,除了5000萬元人民幣投資額,公司還要準備1億5000萬元人民幣的周轉資金,所以他認為「五年內, 轉移陣地(的成本)肯定沒辦法回收!」剛剛通車的歐亞鐵路運輸遠景,也有不少疑問。為了減低進駐廠商的物流成本,四川政府目前直接以貨櫃為單位進行補貼, 但台商心裡都有個疑問:「這會持續多久?」在人工方面,只要增聘一位基層員工,四川政府就補貼500元人民幣。看似誘人,但整體而言,和東南沿海的勞動成 本相去不遠。有業者私下指出,積極的四川年輕人早已離家謀生,從沒出過門的,做事多半不太認真,往往是「早上11點就吃午飯,晚上又不願意加班」。以模具 廠為例,一套在台灣兩位員工即可運轉的設備,在長三角地區起碼要用三個人,到了四川可能要四、五個人!很多老闆算了算,直說還不如回台灣設廠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2

中小水電新集中運動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062.html

  不斷上漲的煤價,使以火電為主業的各大發電集團成本負擔日益沉重;而在風電等新能源領域,儘管產能迅速擴大,上網和盈利卻漸成難題;自今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核電發展也迷失了方向。「大家回頭一看,其實不少中小水電從經濟、財務的角度上看,都運轉得很好。」 一位從事清潔能源投資的人士近期向財新《新世紀》表示。

 

  在追逐資本收益的財務投資者看來,大型水電是國家的事,很難分羹,而中小水電卻是一塊誘人的沃土。一家國內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負責人向財新 《新世紀》記者透露,他所在的基金不久前已投資了一個水電項目,「今年以來火電上網價格提高,水電也跟著提價。像云南水電上網價格提高了2分錢,等於提高 了15%的利潤率,非常喜人。」

  9月22日,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600027.SH,下稱華電國際)公佈,以16.9億元收購四川活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活興公 司)和協興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協興公司),被收購的兩家公司共控股一家水電公司,參股六家。其中多個為25萬千瓦以下的中小水電項目,共擁有權益裝機約 122萬兆瓦。由於活興公司和協興公司截至2010年末淨資產賬面值總和為5.42億元,華電國際為這兩起交易支付的PB溢價達3.12倍,此次收購被一 些媒體和市場人士稱為「豪擲」。華電國際此舉也是近年來產業資本積極參與中小水電收購浪潮的一個縮影。

小水電國進民退

  華電國際在公告中稱,併購水電項目符合公司「大力開發水電」的發展戰略,將顯著增加華電國際水電在建規模和前期項目規模。據一位四川水電界人士 透露,活興和協興兩家公司均為四川省內電力企業的職工持股企業,水電資產重疊情況較多。這兩起收購使得華電國際間接控股了四川涼山水洛河水電開發有限責任 公司,這是其控制的首個流域開發公司。此前,華電集團在涼山州的西溪河、木裡河上都已經有了項目。

  截至2010年年底,在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中,華電集團的水電裝機容量在總裝機容量中佔比為17.15%,僅次於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 投)。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協會副秘書長張博庭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華電集團原本在水電開發上相當積極,但在大型水電項目開發上卻遭受了不少挫折。

  華電集團位於金沙江中游的魯地拉和龍開口兩個水電項目,2009年因環境影響評價未通過,擅自進行主體大壩建設,被環保部責令停工,一年後才獲 得環保部批覆。而怒江流域的開發,由於環保生態問題的爭論,已經蹉跎了八年。由於移民拆遷和生態問題等原因,從2007年到2009年,國家發改委沒有核 准一個裝機規模超過200萬千瓦的大型水電項目,而華電集團僅有四川大渡河瀘定水電站一個裝機容量92萬千瓦的項目通過了核准。

  同樣是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發佈《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規定,到2010年和2020年發電裝機容量在500萬千瓦以上的企業,其非水電可再生能源比例必須分別達到3%和8%以上。於是,五大發電企業重金投向風電領域。

  由於長期以來電力需求旺盛,供應緊缺,政府對行業准入門檻也有所放鬆,水電資源豐富的西部省份藉機吸引東部發達地區的民間資本投入當地的中小水 電開發。於是近十年來,大量民營資本湧入了這一領域。2004年前後,僅在貴州就活躍著40多個來自浙江的中小水電民間投資團隊。「小水電,大熱門,一張 紙,賺大錢」,這些投資者撬動的是成百上千億的水電資本。

  一位四川水電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四川小水電的民資開發熱潮始於十年前,當時有將近五成的投資來自江浙民營資本。但現在基本上都退 了,轉賣給了大型國有發電集團。現在手上還有小水電項目的民營企業也都在想辦法退出。」電力行業的複雜性,部分地方官員當初招商引資許下的「空頭支票」未 予兌現,以及融資成本高昂等,都是民營資本選擇退出的背後原因。

  目前市場上可以用於轉讓的中小水電項目主要有兩類:一類與此次華電國際收購的項目類似,早年間由電力系統內部職工投資建設,另一類則是以浙江等 地為代表的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前者在發電上網方面較後者有一些先天優勢,也因此備受市場批評。2008年,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和電監會四部委聯合發佈 了《關於規範電力系統職工投資發電企業的意見》,令職工持股的中小水電面臨轉讓局面。

  從2009年開始,五大發電集團紛紛介入各地中小水電的收購。當年,中電投併購開發了江西、云南、四川等地的多家中小水電。2010年,國電大 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以4.02億元受讓了四川革什扎水電有限責任公司85%的股權。國電電力在當時的公告中表示,目前國內和四川省內類似資源稀缺, 而革什扎流域梯級水電站投產後,有利於提高大渡河幹流梯級水電站調節性能。

  四川省涼山州政府辦公室秘書李春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以前當地水電項目不少是民營企業開發,現在基本上都由大型發電公司接盤,「比如華電、國電、華能等,都進行了項目收購。有個別(大型發電企業)過去不太重視收購小水電,現在想找都找不到了。」

  盯上中小水電的產業資本不止五大發電集團。華潤電力集團戰略管理部高級項目經理張曉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他們對水電也很有興趣,「但是, 十三大水電基地基本被五大集團壟斷,而水電資源具有很強排他性,我們只能去收購一些小水電站,或者以參股形式和當地政府、其他公司合作。」

PE入局

  前述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負責人還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他們計劃以現有項目作為收購平台,收購其他的水電項目。「對中小水電一定要用併購手段,地理上要分散配置,否則一遇到旱災就容易出問題。」

  多位水電業內人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都認為,長期的穩定回報和對水電上網電價的上漲預期,是財務投資者看好中小水電的兩大原因。

  早在2009年,美國泰山投資公司旗下基金「亞洲環境基金」和「泰山投資亞洲基金三號」,牽頭向中國兆恆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兆恆水電)注資 5750萬美元。兆恆水電在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OTCBB)掛牌上市,是一家水電投資、建設和管理公司,在湖南、湖北、貴州、云南、四川、廣西、福建 等地擁有11座水電站,合計裝機容量約200兆瓦。泰山投資中國區總經理馬小偉曾就這一交易向媒體表示,水力發電成本低於火力發電,是清潔能源中目前不需 要政策扶持就能較好發展的領域。

  PE新注入的資本金旨在提升兆恆水電的項目開發與收購能力,當時該公司提出的目標是以流域梯級開發為重點,在此後五年內收購、新建總裝機容量達1000兆瓦的水電項目。對於已建成電站、在建電站或電源點的轉讓、合資或合作,該公司稱「可迅速做出決定並完成交易」。

  對於水電領域的投資,PE往往會從前期收購一個水電項目開始逐步形成資產組合。上述從事清潔能源投資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財務投資 者以併購方式進入中小水電,一方面是降低自然條件可能造成的風險,二是為了便於日後的退出。因為單個水電項目很難退出,這類資源性資產比較適合打包轉手, 或者通過IPO退出。但背後肯定還要有一些很強的政府和市場渠道來保證退出。」

  2010年初,青雲創投於2008年投資2000萬美元的中華水電在美國紐約交易所成功上市,是PE在小水電領域的一個完整的投資案例。中華水電成立於2006年,也是一家小型水電項目整合、運營及開發商。

  不過,也有投資界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現在市場資金多、好項目少,有些PE去投水電是「飢不擇食」,「水電建設往往長達十多年,銀行 貸款壓力大,很少有財務投資人等得起,所以並不適合一般的PE。但對於一些大的PE,水電作為資產配置中較基礎部分,如能有兩三倍的穩定回報,也是一種平 抑風險的手段。」上述投資界人士說。

  對於財務投資人來說,最理想的水電項目是那些已經過了還本付息期的水電站,投資這樣的水電站,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運營和維護費用。「如果有一個1 萬千瓦裝機的小水電,一年收入就是1000萬元,而且這種收益是持續穩定的。但這種項目現在少之又少。」上述清潔能源投資人士表示,「現在,優良的小水電 資源已經被圈得差不多了,再進場的基本是在炒別人手裡轉出來的。剛開始可能賺錢,但轉幾手以後,回報率就堪憂了。」

  一位小水電業主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財務投資人進入中小水電很多還有其他的結合點,「比如在西南搞礦產開發,可能當地電網還沒有形成,弄幾個小水電為礦廠供電。但是他們的主業是礦業開發,電力只是配套設施。」

  這位小水電業主同時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財務投資人、產業投資人和原始投資人的理念不同,「我們的理念是長期經營,至少是10年至20年 的思路,而財務投資人總是在看新的,是逐利的;產業投資人則介於兩者之間。」相比於PE,這位人士還是更願把手中的項目賣給產業投資者,因為「做水電是長 期思路」,資本進入,管理也須跟上。

價格難題

  在前述小水電業主看來,導致小水電投資者陷入困境,急於脫手項目的原因主要有三:對宏觀經濟的不確定預期,電價上調步伐緩慢,以及與當地政府及電網的博弈太難。「如果經濟形勢有變化,市場用電量下降,三峽、二灘等大型國企的電肯定能送出去,但中小水電怎麼辦?」

  上述小水電業主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都近十年了,很多地方沒調過水電上網電價,誰能扛得住?現在的收益只夠還本付息,我們的投資,十年都 沒有回報,如果有好的(被收購)機會,肯定就撤出了。」不止電價沒有漲,由於很多小水電項目只能上縣一級的小電網,連發改委核准的標竿電價也享受不到。

  即便能夠上網,面對電網公司,中小水電項目業主也十分弱勢,由於發電量有計劃內外之分,只有計劃內電量能夠享受發改委規定的上網電價,其餘部分 的電價則會被壓低。對於水電上網,不但有峰谷分時,豐水期和枯水期價格亦不同,什麼時段能夠發電上網也會影響電站的收入,「(電站)永遠算不過電網調度, 最後的電價基本上都會低於標竿電價。而地方政府在招商時曾經許諾的諸多優惠條件也很少能兌現。」

  同時,據這位小水電業主透露,由於庫區資金、徵地移民費用、水資源費等的上漲,「近年來,中小水電投資開發的成本已經漲了至少10%」。

  在談到水電項目的轉讓時,上述小水電業主說,「我們對外不說是賣電站,而是叫戰略合作,讓買家先控股,我們逐步退。這一是為了職工的穩定,二是給地方政府一個交代,不要讓人感覺是來炒資源的。」

  在中小水電資源的收購價格上,買賣雙方說辭不同。一位四川省的賣方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轉讓的價格都不是很理想,基本上不賺錢。 理論上應該賺錢,價格就是比照現在的造價。現在四川新開工小水電的成本可能要每千瓦1.2萬元-1.3萬元。」另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即使是在建和 前期項目裝機,價格也在1萬元/千瓦以上。

  前述賣方人士在四川擁有三個小水電站項目,規模很小,但加起來總值也超過6億元。「如果沒有金融危機對我們其他產業的衝擊,我是不會賣的。」建一個電站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時間,「你會投注很多情感在裡面,而且這是財產繼承的最好方式之一。」

  作為買方,國電大渡河公司黨委書記付興友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收購的進度主要卡在價格上,「他們要賣高價,我們不願付高價,小水電的價格現在1.3萬元/千瓦都還不一定賣呢!」付興友說,他們對小水電投資最看重的是投資收益率,「至少要到7%以上」。

  華電國際此次收購的PB溢價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並不算高,「一些比較優良的項目溢價在8-10倍,正常的也有3-5倍。」2010年國電大渡河 的收購,PB就在6倍左右。以小水電和電網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明星電力,2010年的PB為4倍。一位接近此次華電國際收購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 示,「現在水電站很值錢,華電在福建的水電項目毛利率達到了30%,2010年淨利潤超過6億元。所以現在對中小水電溢價收購很正常。」

  付興友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電大渡河公司希望能多收一些中小水電,但實際步子走得並不快,除了價格很難談攏,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各種審批程 序耗時。「民營資本賣給國有企業監管很嚴,大家都更謹慎。如果是非國有資本去收購,過程會更快一些,沒有那麼多框框。」一位與多家國有發電公司接觸過的水 電投資者如是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64

何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1/100316336.html

   最近政府所提出的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依然是治標不治本。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還是要依靠市場,依靠深化金融改革
黃益平

  近來,浙江一些中小企業主因為債務負擔過重而接二連三地「跑路」,加劇了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與金融風險的擔憂。根據巴克萊資本在今年三季度的調查,國際機構投資者將中國經濟硬著陸列為世界經濟衰退和歐洲債務危機之後的第三大全球經濟風險。

  中小企業融資難可能導致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的問題,也引起了中國政府高層的重視。不過,最近政府所提出的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包括容忍較高的不良貸款比例,增加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微型企業的貸款等等,依然是治標不治本。

  核心問題是利率管制,正規部門利率過低,政府干預信貸分配,許多中小企業被排斥在正規渠道之外,而民間借貸資金成本畸高,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財務困難。因此,解決融資難的根本之道在於推進金融改革。

中小企業融資是全球難題

  中小企業的特點往往是規模小、不正規但經營靈活,倒閉的可能性也大。每年總是有不少中小企業倒閉,同時又有更多的新的企業註冊成立。央行從去年 年底以來持續緊縮貨幣政策,經濟增長不斷減速,一些中小企業便遇到了經營困難。類似情形在以前的幾個經濟週期都發生過,比如2008年上半年企業倒閉的程 度就比現在更嚴重。

  中小企業融資其實是一個全球難題。它們通常很難直接到資本市場上融資,何況中國的資本市場本身就不夠發達。對於傳統的銀行信貸來說,中小企業更 是先天不足。銀行信貸通常要求有資產抵押,並且有足夠的利潤、稅收、負債等方面的歷史信息,否則無法有效評估風險。再加上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是民營的,這就 讓國有商業銀行的決策變得更為困難。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浙江省已經佔到GDP的一半以上。

  國內外銀行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克服中小企業融資所面臨的這些天然障礙。比如花旗銀行在國內給中小企業融資時,更多地關注企業的工資、電 費、稅收、訂單、進貨等方面的信息,同時,銀行職員需要頻繁拜訪企業,隨時掌握經營狀況。國內一些銀行甚至把重點轉向考核企業主的人品、社會關係等軟信 息。比如浙江的泰隆銀行通過瞭解借貸人對家人、朋友的態度來輔助判斷貸款風險。不過,這些替代措施在經濟相對平穩比較有效,一旦宏觀經濟發生大幅振盪就很 難控制風險。

  最近兩年,政府也一直在鼓勵銀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中小企業佔總貸款餘額的19%,而在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中則佔到了35%,當然比重上升的一個原因是許多大型項目正在逐步結束。但總體而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政策扭曲加劇融資風險

  中國30多年的金融改革,長於建立監管體系和擴張業務規模,短於開放市場機制和改進治理結構。儘管最近十年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造轟轟烈烈,但並 未真正改變金融抑制的現實,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許多金融機構的行為仍然更接近政策性機構;二是主要利率參數依然受到國家嚴格調控;三是非國有部門融 資受到明顯的限制與歧視。

  這些問題大大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而核心問題就是利率管制與資本市場不發達。中國在改革期間逐步放開了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銀行利率卻依然受到央行的嚴格監管。

  過去幾年,中國儘管也增加了存、貸款利率的靈活性,但仍然保留了對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貸款利率的限制。這導致實際存款利率常年偏低甚至為負,既 減少了居民收入,成為中國消費不足的一個重要根源,更刺激了投機行為,迫使居民拿著儲蓄去炒股票、炒房子、炒綠豆甚至放高利貸。最近,商業銀行存款減少, 就是對存款利率過低的直接反應。

  由於債券市場不發達,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和其他建設項目都只能從銀行融資,這樣利率就很難上浮。銀行也不願意棄簡就繁地去給中小企業放貸,迫使 中小企業在正規渠道之外融資。根據北京大學與阿里巴巴對浙江2313家中小企業的聯合調查,只有15%的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另外有22%沒有向外融資。 在剩下的企業融資中,有29%是來自親戚朋友,21%為民間借貸,7%是小額貸款公司,而1%是高利貸。

  非正規渠道融資的特點是資金來源不穩定,規模相對較小,但最重要的是利率非常高。民間借貸利率超高其實是正規渠道利率過低的一個直接結果,正規 系統信貸需求過剩,勢必導致非正規渠道利率大幅上升。也就是說,民間借貸利率高,其實是當局利率管制的直接後果,因此,監管當局關於民間借貸利率不能超過 基準利率四倍的規定實在沒什麼道理。民間借貸的發展彌補了正規渠道的不足,給中小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因此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民間借貸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合 理監管,容易產生很多不合理的借貸行為,放大風險。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不到7%,但溫州民間借貸平均利率已經達到25%,有的甚至高達60%。多數企業很 難用如此貴的資金支持正常生產,大多數轉向投機活動。這樣就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和民間借貸的風險。

根本之道在於深化金融改革

  1998年,布魯金斯學會的拉迪(Nicholas R.Lardy)教授發表了論著《中國未竟的革命》。該書的結論是中國需要推進改革,從根本上解決金融體系的問題。現在,13年過去,根本性的改革仍然尚未發生。

  政府最近提出的一系列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措施,絕大部分都是行政性的要求,也許銀行會在短期內響應政府號召,但不會改變其長期行為。惟一有 實質意義的政策是要求銀行放寬對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的容忍度,但是,除非政府承諾以後幫助消化這些不良貸款,否則銀行如何向投資者交代?政府要求打擊所謂 的非法集資,更是治標不治本。非法集資、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其實都是金融抑制政策逼出來的。

  當然,即使沒有金融抑制,中小企業也同樣會面對一定的融資困難。政府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緩解這些難題,比如建立政府或者民間的擔保機構,設立中 小企業發展基金,甚至直接以財政補貼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等等。但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之道還是要依靠市場,依靠深化金融改革。

  下一步金融改革可能要涉及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以及資本項目開放,而對於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而言,核心還在於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起碼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發展債券市場、完善銀行間拆借市場,放棄對存貸款利率的干預。債券市場包括企業債券和市政債券市場的發展有 助於形成市場利率。大型企業和政府融資平台可以在市場上籌到更低廉、長期的資本。當這些大客戶減少其銀行貸款之時,銀行資產負債表將會萎縮,它們將不得不 轉而重視中小企業的業務。

  最後,如果利率由供求關係決定,那麼就不會再存在對信貸的過度需求,非正規的民間借貸也就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這些銀行之外的融資渠道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納入正規體系之中。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