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這樣上班就對了(6)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408

高雅著餓死,還是變俗了生存

先做展覽,後做公關,最近又改做網絡時裝名品直銷的前同事對我感慨,越是看上去很美的生意,越是賺不到錢;越是看上去俗不可耐的生意,越是來錢。比 如,離奢侈品越近,她越是發現做奢侈品生意賺錢很難,錢都被豪華商場賺走了;反而是那些製造並銷售看上去俗不可耐,也沒多少人知道的牌子的衣服的人,身家 個個過億。

類似的感慨我聽到過很多次了。比如一個做塑膠禮品的人,通過關係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計生委的人,結果人家看在朋友面子上才訂了幾十個,還有附帶條件, 希望他們接下一個製造供免費發放的避孕套的單子,量很大。為了維護關係,禮品製造商很不情願地接受了條件,最後的結果是,那幾十個主打產品沒賺到錢,幾百 萬個避孕套,倒賺了不少。

文化產業也一樣。電視製作人向我訴苦,本來想做一檔高雅的文化時評節目,可是收視率的結果顯示,如果嘉賓們相敬如賓,溫文爾雅,收視率就上不去,而 嘉賓若像「超女」的評委一樣吵得翻了臉,最好像包小柏那樣當場宣佈老子不干了,收視率就會一路狂飆。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電視節目裡吵的吵,哭的哭,罵的 罵的原因。俗嗎?很俗。可是一般觀眾都是一邊看,一邊罵它們俗。罵來的收視率也是收視率啊。有收視率才有廣告收入,沒有收視率就意味著這檔節目很可能會關 門大吉。

高雅著餓死,還是變俗了生存,這在目前似乎已經不再成為問題。先活下來再說,會成為生意人的第一選擇。

所以有位書商對我說,現在我們做的書,書名越俗,賣得越好。看看現在暢銷作品的名字《和空姐同居的日子》、《裸婚》、《求醫不如求己》,不是大實話 就是往獵奇驚悚上靠,相比之下,六六的《蝸居》,書名已經是文藝精品。大概是被席捲全中國的川菜、湘菜的紅油剁椒轟炸慣了,如今大家的胃口都比較生猛。斯 文淡雅的書名,引誘不起人的購買慾。比如我現在看的《水流云在:英若誠自傳》,若不是朋友推薦,估計我也不會買,名字太素淡,留不下印象。

雖然書市的這一規律我已有所耳聞,但是當出版商給我的新書取名為《成功是個什麼玩意兒》時,我的第一反應還是「天哪,不行」,就像得知自己的孩子被 取名為「富貴」一樣。但是經過出版商循循善誘的教導以及「銷售部對這個名字很有信心」之類的疑似威逼利誘後,我還是妥協了,如果這個名字真的賣得動的話。 怕就怕名字取得俗了,賣得還是不好,實際上這種可能非常大。媚俗也是有風險的。

有些詩人書商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平衡金錢和藝術的關係。白天他們出「什麼玩意兒」之類的書,賺眼球,賺銷量,晚上回家在博客上寫後現代的詩。這些詩不供出版,不為賺錢,只留給自己看。那些心心唸唸想做高雅生意的人,大概可以參照這個玩法,不求回報地將高雅供養下去。

沒有了成就,當然沒有成就感

在我收到的讀者求助郵件中,數量最多的主題是如何找到一個「好工作」。通常「好工作」要具備以下條件:工資待遇高,公司體面,工作強度適中,工作內 容有趣……排第二位的當屬「該不該跳槽」的困惑:工作遇到了瓶頸,現在有個新機會,當然,你肯定猜到了,後面跟著一個「但是」——新工作有可能不穩定,有 可能被派遣到另一個城市,擔心自己不適應,並且也許會非常忙。排第三位的問題,就屬「沒成就感」了。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沒成就感,尤其是初入職場不久,尚 未建立起人脈和個人品牌的新人,或者眼看著比自己入行晚卻爬得比自己快的老人。

通常我不會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問題」,真正的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他們眼裡的工作就像一個段子中20歲女 人眼裡的理想丈夫,「他最好帥,有錢,風趣,願做我忠實的聽眾,品位高雅,衣著得體,狂野浪漫,時不時給我驚喜……」而到了40歲,這個理想會被修正為 「看上去還像個人,禿子也行;等我上了車才開車;搬得動家具;上完廁所能把馬桶蓋歸位……」而眼下的這場經濟危機,也許能讓這些活在20歲女人幻想中的職 業人快速成長。

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分析,要求工作本身要有意思,還要求工作應該有意義,本身就是富有的專業階層病態的想法。在她看來,工作 就是工作,就是在完成僱主要求的同時,獲取食物和住房的報酬,除此之外的任何收穫都應該視之為額外盈餘。而且她發現,在金融危機引發裁員風潮後,這類「工 作沒成就感」的痛苦的抱怨聲減弱了很多。

雖然很尖刻,我還是很贊同她的理論。並且我猜測這些覺得工作沒成就感的人大概是看多了媒體上坐在紅沙發和聚光燈下成功人士的採訪,幻想著不用通過任何努力和冒任何風險——即沒有什麼「成就」,就能享受到他們的「成就感」。

還有一種操作性更強的方式可以解決這種心病,就是學會享受自己的工作。我在歐洲多次遇到這樣開心的人。在倫敦的康登集市(Camden Market),一個喝啤酒的泥瓦匠老頭兒衝我大叫:「嗨,又見到你啦!」開始嚇了我一跳,後來才知道是逗我玩兒。他介紹自己從威爾士過來打工,因為這裡 工錢給得高,而自己的技術又很好(說這句話時他相當自豪),他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正打算把太太接過來長住。在愛爾蘭一家踢躂舞主題餐廳遇到的一位老太太 服務員也很有意思,當時已是晚上十點,她一邊利索地幫我們換著盤子,一邊還在欣賞台上的舞蹈表演,並且腳底下也沒閒著,在練著舞步,對我擠眉弄眼地說: 「我剛學的。」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我有她一半的工作熱情和態度,一定比現在有成就得多。

如果這樣的方式依然解決不了「沒有成就感」的困惑,那就什麼有成就感就去幹什麼吧。不過,千萬不要再糾纏於什麼「但是新工作可能會不穩定」、「然而 我會被派駐深圳,與太太分開」、「這個事業做得不好可能沒什麼收入」……天下什麼餡餅都同時掉下來給你,你就有成就感了嗎?這樣的成就感也太廉價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2

【閱讀】這樣上班就對了(5)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407

許多人一談起工作,就言必稱「事業」。其實,工作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是養家餬口的營生,與「事業」本無太大關聯。只是「工作」在生活中所佔時間太多,沒時間搞事業,錯把工作當了「事業」,以致工作事業兩無成。

當你對工作產生了感情的時候,當你差點就認為你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事業的時候(動什麼,不能動感情?)突然發現,它根本不是那麼完美,一旦與之親密接觸,你就開始發現各種缺點,你開始討厭它,厭倦它,恨不能趕緊擺脫它,差點忘記了它只是一個不懂得任何情感的飯碗而已。

工作事業大不同

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生前的工作是半官方組織「勞工事故保險局」文員,但他為世人所知的最重要身份卻是風格驚世駭俗的小說家。儘管他在工作中人緣不錯,也曾在12 年的時間裡從「助理員」被提升到高級職位的「總秘書」,但這份工作對他來說,僅僅是一份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作而已,因為他並不喜歡這份職業。他真正願意不計 代價投入時間與精力的是寫作。雖然他在世的時候,寫作並未為他帶來任何名譽與利益,但這才是他終生的事業。

卡夫卡的事例可以提供區分工作與事業的三個標準:一、是否真心喜歡;二、是否不計回報;三、是否可以延續終生,矢志不渝。

只有工作才會退休,事業是永遠不會退休的。作為教師,你可以一直教到生命的終點;作為管理藝術的愛好者,你可以在65歲退休後依然提供管理諮詢—— 美國《財富》雜誌作過一個「新退休理念」的報導,不少企業高管都表示樂意在退休後依然從事諮詢類的工作,主要不是為報酬,而是希望繼續實現自己的價值;作 為工廠的鉗工,你可以試著把廢鐵絲鉗成手工藝品——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路邊的一位老人那裡買過這種東西,擺在家裡也很別緻,還帶有「環保」的時尚標籤;作為 南京長江大橋附近的雜貨店店主,你可以經常上橋看看,說不定能挽救一些人的生命。江蘇宿遷人陳思就是以此為事業的。從2003年開始,他每個雙休日的白天 都守望在大橋上,搜尋心事重重的徘徊者,隨時準備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將近七年的時間裡,他救了160多人,現在他有一個私人博客「大橋日記」,講述 一個大橋自殺救助志願者的所聞所見。

讓陳思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一種個人價值實現的滿足感,這也是他多年來為了繼續幫助被解救人生存下去,甘願自掏腰包的原因。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 論」可以解釋陳思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的心理動機——一切為了自我實現,這在某種程度上和那些每天堅持九點前到辦公室的億萬富豪是一樣的。

不是每個人都活在這個層面上的。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的需求被滿足,已經算是幸福人生了,如果尊重的需求再被滿足,就算活得很成功了。只有極少數 人才願意為虛無縹緲的自我實現再繼續付出努力,這種努力的結果,用馬斯洛的話說就是能得到生命的「巔峰體驗」。而這種快樂,應該比升職加薪更持久。

跟擁有事業的人交談,不僅十分愉悅還很有美感。因為不再受世俗標準的衡量,一切皆源自內心的渴望,並且可以永無止境地努力下去,這會使整個過程充滿 挑戰和想像力。在愛爾蘭的貝爾(Birr)城堡莊園,我見到過熱衷栽培植物的羅斯伯爵。在從聯合國退休後,他專注於從世界各地蒐集奇花異草。他的花園中已 有50種樹木被列為「不列顛群島冠軍」。因為支付不起巨額的遺產稅,很多愛爾蘭的城堡主人都將城堡租售給了政府或大集團。羅斯伯爵和他的兒子也有工作,分 別是聯合國的官員和房地產商。工作的經濟收入,以及開放部分城堡供遊客參觀,讓他們得以保有這座珍稀植物園的所有權。

如果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為的是薪水,渴望陞遷為的是社會的尊重,那麼擁有事業為的則是釋放自己的所有能量,看看自己的智慧到底能走多遠,這是個甘心付 出、不求回報的過程,因為在實踐自己所想所思的過程中,已經可以品嚐足夠多的快樂。當媒體蜂擁而至報導陳思,各種非議也隨之而來的時候,陳思也搖擺過,迷 惑過,一度懷疑過自己。但在兩週的「離職」後,他又回到了大橋上,繼續自己的使命。因為這已經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他的妻子和孩子一樣。這種快樂,也許 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卻已經點亮了他的生命。

我們為什麼總是討厭自己的工作

我的工作郵箱經常收到別人群發來的勵志郵件,用漂亮的PPT文件製作出的人生格言之類。比如激勵著很多人的、奧美廣告創始人大衛·奧格威的名言: 「活著的時候要快樂,因為你會死很久。」比如看上去沒這麼高貴,但更實際的工作3F定律:「好工作應該具備三個F——Fun(趣味)、Fame(聲望)、 Fortune(財富)。」

這種看上去像真理的名句的問題在於,單獨看其中一個,都很正確。看得越多,人越迷糊。為什麼因為死很久就一定要快樂呢?真的有一個工作能夠趣味、聲望和財富三位一體嗎?

有這種略顯激憤的質疑是因為周圍有很多討厭自己工作的人。比如當年的中文系才子,如今是一家能源公司的高管。他現在的工作已為他帶來足夠的聲望和財 富,舉個例子吧,他擁有的特權之一是他的專車可以直接送他到機場的停機坪。這種漫不經心提到的小細節往往能從聽眾的神情上收穫極大的快樂。但遺憾的是這份 差事沒什麼趣味,所以他閒時喜歡找文化圈的朋友談天說地,並表達一些想寫點什麼的慾望。然而真的約他寫點什麼時,他又會慎重地拒絕——理由是寫文章這種差 事在現今的中國既帶不來聲望也帶不來財富,雖然有趣,雖然寫完之後會感到快樂。

我還遇到過一個討厭自己工作的法國人,他在一家化妝品公司做市場推廣。酒喝多了後,他會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就是變著法兒騙那些女人今天把臉涂 紅,明天又再買藍的塗上去。」除了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之外,輿論給他工作的評價也讓他承受著不少壓力。比如在社交聚會上,一旦換過名片,美女和周圍人的 目光便被名片上寫著「資本」、「金融」、「諮詢」等字眼的人吸引過去,一個身處化妝品行業的男人便備受冷落。

更多的討厭自己工作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或者是遠遠地看著喜歡,稍微走近一點後又發覺其實並不喜歡。這種情況在大學剛畢業時最為普遍。太多的年輕人最喜歡問的是:我怎麼才能進那家大公司?哪一份工作更有前途?他們還來不及關心:我會不會喜歡這個工作?

那麼到底該怎麼對待自己的工作呢?我想所謂的財富、聲望和趣味與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有關吧,不同的時候,需要不同的優先序列,或許這是個雖然中庸卻比較實際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3

【閱讀】這樣上班就對了(4)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159

感冒吧,公司請客!

有個促狹鬼在提到如何利用公司資源時,曾對飲用水開炮。他說,在辦公室加班到很晚的時候,可以用它洗了腳再走。

雖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此用水,未免小氣了些。

還是製藥公司大度。他們絕對不會浪費水,就像不會浪費自家的產品感冒藥一樣。成本一角的藥片,按市值換算成兩元一粒,用簡易的塑料袋包裝起來後,每 月免費發放給員工50片,折現一百元。去老同學家做客那天,正好傷風,噴嚏不斷,於是有幸享受了一包。吃不了,兜回家。鼓鼓囊囊一袋子,可以治五六次感 冒。

就像武大郎賣燒餅,賣一個,保本;賣兩個,淨賺。賣不完的,帶回家給老婆吃。

所以化妝品公司鼓勵員工多多塗粉,尤其是自家產的,並不惜以一兩折的成本價傾銷給職員;餅乾公司的員工一定見了餅乾就逃,吃怕了。有個賣男性保健品的老闆開玩笑說,實在沒賣掉的,送給員工親戚朋友,提高私生活質量,也是好的。

做媒體的,就只好用空著的廣告版面換點實惠:機票、口紅、公寓房、酒店房間、健身卡、減肥藥等等。年終時給記者編輯搞個聯歡摸個獎什麼的,也算是年 終獎吧。我想起在出版社工作的時候,花兩百元買的一套百科全書,厚厚精裝20大本,滿滿一箱子,從買來至今一直在書架頂層站崗放哨。裝潢公司的人看了很眼 饞,問我可否以同樣的價格給他們也買幾套。這種文字裝飾品,比一幅畫、一個雕塑之類的,品位又高了一個檔次。

公司的資源,實在是無限的。就連在心理門診實習的大學生也懂得利用。解剖感情的情感專家,收費每小時兩百元。大學生青春當頭,感情問題多多,有事沒事找專家聊聊,不知省去了多少諮詢費。

野蠻面試淡定姐

這樣的面試,我經歷過一次。

那是應聘一家外資公司。面試結束後,老闆照例說一週後給消息。於是所有的應聘者作鳥獸散。離家一公里時,我接到他的電話,告知我被錄取了,然後跟我確認薪金數額,並叫我調轉車頭,回去參加新產品上市的頭腦風暴會議。

記得我當時鎮定地對著話筒說:「您說的薪金是稅後的,年終雙薪,對吧?」

一個朋友遇到的情況更刺激。他應聘的職位是電腦公司程序員。面試完,他緊張地問考官:「我什麼時候能得到回音?」考官微微笑道:「現在。」然後給他發了電腦,叫他馬上開始工作。

進了公司才知道,招聘永遠是匆匆忙忙的。領導一般不挨到最後一刻是不會輕易放出一個職位編制的。因此才有了上述情景。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一方面應聘者的簡歷雪片般飛來,另一方面招聘方總為找不到合適的人而頭大。雙方就像戀愛扶貧對象一樣,怎麼都對不上。

我的老闆高薪招一名助理時,面試了上百人依舊未果。後來知道,他總是嫌應聘者學歷太高、志向太遠大。這給他不安全感,怕他們屁股剛坐熱就要跑。他的 經典提問是:「你想怎麼做好這份工作?」他心目中的理想答案是:「我只想把你所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據說這個答案是現任GE公司董事秘書的原創。以 秘書身份進入董事會的,這位女士還是第一人。可應聘者的回答往往氣勢磅礴、心志高遠,給人一種「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感覺。遺憾的是,老闆需要的 就是那個意義上的不好的士兵。

朋友在廣告公司面試了幾個平面創意後,憤憤地說:「圍巾永遠戴在脖子上、耳環永遠穿在耳朵上,一點創意都沒有。」

我記得,他當年參加面試的時候,也是這樣子沒創意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4

【閱讀】這樣上班就對了(3)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158

公司完美了,要你幹嗎?

去年畢業的心理學專業Season來信說:8月底找到一份獵頭助理的工作,很開心地去做了,希望能融合心理學和獵頭積累的經驗來作心理諮詢或者職業 生涯規劃諮詢。可能是因為對諮詢業的主觀喜愛,當一家我在大學時代就很想進入的知名諮詢公司有獵頭的工作機會時,我沒來得及考量太多就過去了。進去後才發 現裡面獵頭部門的管理太混亂,而我離開上一家公司的時候經驗積累不夠,無法獨立開展工作。他們沒有人才庫,主要靠打Call,而打Call是我在上一家公 司很少做的,因而毫無技能可言……我意識到,如果我真想做好獵頭,我還是應該回到獵頭公司做。但距離我入職這家諮詢公司,也才不到兩個月……

Season的經歷,部分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職場上永遠有一群「跳蚤」。我個人認為,Season的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一、對公司期望過高

最好這是個知名公司,這樣在尋找下一份工作時,不需要過多解釋就能讓人信服自己的工作能力。這個知名公司最好管理得井井有條,工作責權利清晰明了, 不至於讓自己做許多不知道最終能否歸為自己業績的工作。薪金略高於市場水平——我相信Season第一次跳槽時,知名公司開出的薪金待遇肯定是高過第一份 工作的,而且工作內容還得是自己尚未掌握的,在資深同事的幫助下,自己的經驗值穩步提高……你以為公司是慈善機構,專為職場新人提供業務培訓,而且還發薪 水嗎?事實上,目睹知名諮詢公司在開展新業務初期的混亂局面,也許正是快速增強經驗值的捷徑,能夠在巨人的肩膀上參與「創業」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儘 管這也意味著加班、混亂,但你將有幸目睹「知名公司」如何利用已有的平台為新部門提供幫助。

二、對自己應有的付出期望過低。

打Call很初級嗎?就算很初級,對一個剛工作四個月的職場新人來說,難道不是很合適的工作嗎?事實上,如果我是獵頭公司主管,我絕對不會讓剛工作 四個月的職場新人給獵頭對象打Call,而只會讓他們去擴大信息庫,並核對人才信息。對的,比Season抱怨的還要初級。有很多獵頭公司的職員甚至連獵 頭目標的工作頭銜究竟對應著什麼工作以及大致享受著什麼樣的薪金待遇都搞不清楚,這真的很難說服人跳槽,更別指望他們直接服務好客戶了。我見過一家小獵頭 公司的創始人兼總經理是怎麼蒐集人才庫的。那是在CIMA(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的會員聚會上,來者多為跨國公司或民營公司C級以上的高管。他設 法混進了聚會,換完名片就閃了,然後順便去看看這家酒店裡是否還有什麼別的酒會。

我有點迷惑,在Season的想像中,自己從事的獵頭工作應該是怎樣的情景呢?輕點鼠標,從人才庫裡搜索出合適的人,然後就等著客戶簽單嗎?

三、對每份工作能帶來的收穫估計不足。

Season的第一份工作能帶來專業的獵頭工作經驗;第二份工作則提供了開拓工作的各種可能,更能鍛鍊各種工作能力。可惜Season只看到了兩者 的缺點,前者平台不夠好;後者平台不夠完善。這就好比找約會對象,如果對方長得好,家境好,工作好,人品又好,人家還會看得上你嗎?

正是因為中國獵頭行業尚未規範,我周圍有幾個朋友正轉戰該行業。還好Season沒有透露所在知名諮詢公司的名字,否則不知會有多少人殺將過來,哪裡還有Season的位置。

你常常忽略的工作附加值

從世界500強公司辭職後自己當老闆的李先生感慨道:以前出差住的都是君悅、四季,現在好了,全部換成如家快捷。但從他的言談舉止,你依然能夠感覺 到這是個見過世面的人。畢竟他知道君悅洗手間的裝修風格、哪個航空公司頭等艙的紅酒最好或者和歐洲總部的高層們聊些什麼樣的中國話題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你很難判斷出,他氣宇軒昂的神采,究竟是得益於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還是世界500強公司給他的福利和待遇。

我見過兩個大學裡同班的人,一個是大公司的部門經理,一個是私人公司的副總經理。如果談到收入,後者應該勝過前者,但有趣的是,因為享受慣了公司的 福利待遇,部門經理如今自己休假都習慣性地選擇五星級酒店,而副總經理則覺得五星級酒店和自己沒有關係,並認定部門經理的行為完全是虛榮心作怪。副總經理 談生意是一把好手,但一遇到來自歐美的客戶就習慣性緊張,不僅僅擔心自己的英文不夠好,也突然開始懷疑自己的專業素質,而大公司的部門經理因為用慣了洋 文,看熟了老外,完全不覺得老外比自己更有優勢,因此即使在聯合國大堂也是一臉的從容。

出差究竟住五星還是如家,對睡眠和休息的影響其實並不大,但對於人的心理影響卻極大。前者很容易覺得,自己和各種膚色的商務人士並無二致,因而無論 是在紐約還是東京,都容易在心理上建立五星級的自信心和優越感,而後者有時會莫名其妙地膽怯,不知道是因為住的星級不夠高還是接觸的膚色不夠多,抑或是見 過的大老闆在國際富豪榜上的排名不夠靠前。

但正如一位美食鑑賞家講的,懂不懂鑑賞美食是一回事,有沒有吃過是另外一回事。言下之意是,你可以不在乎五星級酒店的種種設施,你也大可以說如今的經濟型酒店一點不比君悅差,但前提是兩個酒店你都體驗過才行。工作可以幫助你不用花費自己的錢就能得到這種體驗。

事實上,工作所帶來的附加值絕對不限於五星級酒店的體驗。因為工作,你有機會在年終聚會的時候喝到一個世紀前的藏酒,從不同膚色的同事那裡領悟到各國的文化差異並成功地讓自己國際化,還能見到各種各樣有趣的人。

上文提到的私人公司副總經理的老闆贊助了舒淇主演的電影,從而得以一睹舒淇芳容,並且合了影。這一小小的福利被見慣了大世面的大公司部門經理羨慕不 已,因為他迄今為止還沒有目睹過影視明星的真容,更不要說像舒淇這樣的大明星。在聽說這個豔遇的那一剎那,他幾乎想和平時不太看得上的同學換一換工作,為 了和舒淇合張影,住如家就住如家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5

白天上班、晚上上課 不想被淘汰科技人要能軟硬兼備

2012-10-15  TWM




當科技廠紛紛跨界伸展觸角,生產電腦起家的華碩做手機,做手機起家的宏達電跨足平板電腦;科技圈裡也有一群人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將軟硬體完美結合,在上萬種App中脫穎而出。

撰文‧翁書婷

「我很失望,台灣根本沒有我要的軟硬體整合人才。」去年五月,前宏碁執行長、現任聯想歐非中東地區總裁的蘭奇(Gianfranco Lanci),在請辭之際,對台灣科技業拋下了這句重話。事隔一年,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某個論壇裡也毫不客氣地說,「台灣的PC產業不 是被手機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台灣要打破軟體歸軟體、硬體歸硬體的模式。」發揮創意整合軟硬體 賺進可觀利潤蘭奇與簡立峰的話雖然說得難聽,但卻都在講同一件事||台灣科技業缺乏軟硬體兼備的人才。一位電機系畢業,在緯創電腦任職,有五年經驗的硬體 工程師阿奇就說,「公司在軟硬體整合方面採用團隊合作,但硬體工程師常常不大懂軟體工程師在說什麼,若有人兩個都懂,那就會變成很好的Link(指溝通橋 樑)。」但當追問他,那為什麼自己不會想要成為這樣的通才?阿奇想了想然後搖搖頭說,「軟體的學習門檻也不低,真的要很厲害,得花個三、四年以上的時間, 現在工作就已經被綁得死死的,怎麼可能有時間去學!」阿奇的說法點出科技業缺乏軟硬體整合人才的原因,軟體與硬體工程師在公司任務劃分得很清楚之外,軟體 與硬體門檻都很高,兩者要專精兼顧太難,在工時長、工作壓力又很大的狀況下,先顧好一邊就好。

不過,現在有一群人想的與阿奇不太一樣!這群人與阿奇相同,都是電機電子或機械科系畢業,過去也都是從事與電腦電子硬體相關的工作,但是他們都大膽跨出自 己熟悉的硬體領域,在假日或下班後,前往資策會、巨匠電腦、台大資工等專業課程教室裡,摸著電腦鍵盤、眼神專注,仔細聆聽老師講著 Android(Google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iOS(Apple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以及C/C++、JAVA(基礎程式語言)等電腦程式怎麼 寫。

這群人不像阿奇把軟硬體整合想得那麼艱難複雜,他們修習軟體課程時間不是很長,通常才幾個月到半年,與資訊工程系本科畢業生比較之下,也許並不專精與熟 練,但他們卻看到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背後帶來的龐大軟體應用商機。App(應用程式)成為他們「軟硬整合」最佳切入口。

更重要的,在學寫App之前,他們早想好自己要寫出什麼樣的程式,要怎麼賣錢。因此,當寫App的同業都大嘆,寫App競爭越來越激烈,民眾都愛免費 App,寫App很難賺錢的同時,這些人卻靠結合硬體設備或技術的App,一個月就賺進百萬元營收。本來從事硬體設備買賣,後來切入手機應用軟體,今年三 十六歲的黃高新就是最好的寫照。

黃高新熟練地拿起iPhone,打開自己設計的i-car App,手指頭在手機上面輕輕地滑動,就可讓停放在遠處的汽車車門自動上鎖解鎖、遙控防盜設備、發動引擎並打開冷氣,「若車子停在停車場,卻忘記停放的位 置,也可遙控喇叭發出聲響找到車子;就算你人在美國也一樣可以遙控、監控台灣的車子。」笑起來還有幾分靦腆的黃高新,高興地介紹這項他辛苦研發的產品, 「這樣一個App一組可以賣三十美元。」這是一般○.九九美元App三十倍強。且「還沒有上架,就已經有美國汽車配件廠TESOR,跑來台灣找我談合 作。」此外,黃高新也順利申請到中國、日本專利,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六百萬新台幣的營收。

黃高新走上軟硬體整合之路,其實來自於一場生意的大挫敗。他在明新科技大學電機系畢業後,做起電器自動化控制生意,向美國公司訂購已經寫好軟體程式的手持 裝置,然後自己研發接收這套程式的硬體設備,最後將整組設備賣給汽車旅館、汽車改裝廠,讓使用者可以自動遙控窗簾、燈光、空調等系統。

同時滿足消費者與廠商需求 訂單接不完「這樣一台東西就要十萬元,當智慧型手機、平板大量賣,一台只要一萬元左右,根本沒有人要買我們的產品。」加上黃高新又太大膽,投資了很多硬體 設備,結果賠了一屁股,負債達一五○○萬元,逼得他開始思考如何轉型。「那時悶在家裡一年,吃不下也睡不著,本來是當老闆,從雲端掉下來的日子很不好 受。」黃高新回憶。

一心想東山再起的黃高新,冷靜分析後發現,就是因為太著重於硬體設備,疏忽了軟體的競爭力,於是他大轉型,心想著要設計一個可以在遠端控制汽車空調、門 鎖、引擎等的手機應用程式。沒有軟體背景的他,跑去巨匠電腦上課,而剩下的時間就躲在家裡研究怎麼把手機軟體與車子硬體配備連結在一起,「我砸下一百萬 元,自己研發車用主機電路與硬體,軟體的部分除了補習班外,也上國外網站找資料看別人怎麼做,每天只睡兩個小時,長達半年時間都在研發。」皇天不負苦心 人,最後他終於將產品開發出來。

台大農業機械所畢業的李明達,則是另一個成功整合軟硬體的案例。

三十五歲的李明達與多數人一樣,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在一家數位機上盒品牌廠上班,工作內容就是設計數位機上盒的硬體設備,薪水穩定,一年破百萬元不是 問題。但在iPhone風行以後,李明達卻注意到App的風潮,於是辭去了外商硬體工程師的職位,學起iOS與Android的程式設計。

後來李明達所設計的App「移動書房」(數位內容閱讀軟體,此一軟體主要應用於閱讀電子書),在比賽中得了大獎;自此,各種手機應用程式的訂單如雪片般飛 來,一年來已經累積近兩百萬元的營業額,他分析「移動書房」得獎的原因說到,「因為我懂得軟硬體整合的加密技術,客戶不會擔心書籍的智慧財產權被拷貝,這 是純資工背景的人比不上我的。」而未來,李明達還打算結合自己的農機硬體專業,為種植文山包種茶的老家,研發溫室自動控制的行動軟體。

校園吹起實務風 師生一起換腦袋除了這些上班族外,在台大校園裡,也吹起軟硬混血風潮。一個秋日午後,踏進台大資工所的行動裝置與人機介面實驗室,三十幾位學生手拿貼滿電 路板或感應器的蘋果iPhone,正七嘴八舌地討論研發成果。這群學生有一半是電機跨資工的軟硬混血學生。「這個比例是三年前的十五倍,」打造這個實驗室 的資工系教授陳彥仰說,他是全台灣第一個開設手機應用軟體程式課程的老師。他帶著學生打造台灣第一個醫療用行動軟體「DR.Pad」,不但成功拿下國際知 名投資風向雜誌︽紅鯡魚︾「亞洲創新百強」獎項,也讓台北榮總的內科醫師讚不絕口。

陳彥仰帶學生走出實驗室走入人群。新生訓練課程,他就要學生到捷運站,請學生認真用眼、耳、口、鼻、觸覺等五官仔細觀察買票民眾的一舉一動,然後提出需要改善的地方,最後寫成一個手機程式。

這樣的安排是他的精心設計,「台灣長期為國外大廠ODM(委託設計與製造)、OEM(委託製造),以前學生只知道就是要把東西做得重量越輕、體積越薄、速 度越快,不問為什麼,就是一古腦兒去做。」但數位匯流、軟硬整合的趨勢下,這樣的思惟卻全部都要倒過來。學生需要觀察最流行的是什麼?必須知道產品是設計 給誰用的?想解決生活上什麼樣的問題?

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統計,民眾下載的手機應用程式中,有九成以上的應用程式都是免費,因此,許多程式設計業者苦不堪言,大喊賺不到錢。而且軟 體很容易被盜版,要維護智慧財產權很不容易,但軟硬體整合式的App讓人願意掏出錢來,毛利又比較高。當這些科技大老大喊軟硬體整合的同時,這群人早已準 備好要成為未來需求的最佳人才。

熱門程式設計課程何處學?

機構 資策會 台大資工 巨 匠課程名稱 1. C/C++、Java基礎程式設計2. iOS╱Android程式開發 1. C/C++、Java基礎程式設計2. Android程式開發 1. C/C++、Java基礎程式設計2. iOS╱Android 程式開發3. Windows Phone應用程式開發時數 15小時短期課程至600小時完整課程皆有 每門課皆30小時 C/C++為12~15小時,Android為48~108小時、Apple iOS為60~90小時、Win Phone90小時收費 約8000元至12萬元(課程種類繁多依課程難易度與時數不同有所調整) 每門課皆5000元 基礎如C/C++:約7500元,專業應用程式開發約為4萬元至6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2

硅谷頂級風投:帶小狗上班不是企業文化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205.html

本·霍洛威茨(Ben Horowitz)是硅谷頂級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聯合創始人。他的公司先後投資了Groupon、Skype、Zynga、Foursquare和Facebook等著名的互聯網公司,並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躋身硅谷頂尖風投的行列,他也被譽為硅谷最牛的50個天使投資人之一。在霍洛威茨的個人博客中,他談及企業文化的創造問題。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你去問10個創始人什麼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含義是什麼,你將得到10種不同的答案。企業文化可能涉及辦公室設計、剔除不合適這份工作的員工,當然也會和價值觀,工作的樂趣以及人員配合有關。企業文化也關乎尋找志同道合的員工,就像邪教招募自己的會員一樣。

那麼企業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重要不重要?如果文化重要,你應該花多長的時間經營企業文化?

首先,我們先談談第二個問題。任何技術初創型企業首當其衝要做的事情是研發一款新產品,這種產品的性能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要至少高10倍。僅僅高出 2-3倍不足以吸引大家接受,產品的銷量自然也不會太高。技術初創企業必做的第二件事是佔領市場。如果說你的產品性能比別人好10倍,那麼能做到這一點的公司恐怕不止你一家。因此,你必須搶先一步佔領市場。能夠比競爭對手好上10倍的產品鳳毛麟角,所以,擊敗其他新產品的困難程度要比淘汰舊產品容易得多。

辦不到上面兩點,你的企業文化就毫無重要性可言。這個世界不乏擁有世界級先進文化的破產公司,僅靠文化並不能成就一家公司。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談企業文化呢?理由有三:

1.文化關係到上述目標的實現程度。

2.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文化能夠幫助你保持核心價值,讓你的公司成為一個更好的工作場所,使其未來的表現更好。

3.最重要的一點是,在你和你的同伴力盡艱辛換回公司的成功之後,如果公司的文化使得你自己都不想在裡面幹活,這是多麼大的悲劇。

創建企業文化

在這篇博文中,當我提到企業文化的時候,我指的不是公司價值、員工滿意度之類的東西。我指的的是設計一種工作方式,使得你:

與競爭對手顯著不同。

確保關鍵的經營理念滲透到每個方面,如取悅用戶或作出漂亮的產品。

幫助你找到與公司使命相符的員工。

文化在不同的背景中含義千差萬別,但是上述幾點就夠我們討論半天了。當你開始創立企業文化時,請記住被視為企業文化的東西絕對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隨著你和元老級員工的行為久而久之演化而成。因此,你需要關注少數幾個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到所有員工行為的企業文化「關鍵點」。

在吉姆 科林斯(Jim Collins)獲得巨大反響的《基業常青》一書中,他提到這樣一個觀點:常青樹企業都有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邪教式文化」。我覺得這個描述會讓一些人難以理解,因為這似乎表明只要你的企業文化夠古怪,而你又對其異常狂熱,你就會在文化戰線上獲得成功。這種說法雖然基於事實,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科林斯的確沒有錯。一種恰當的企業文化最終往往看起來像邪教,但這不是企業文化的設計原則。你不需要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使得公司給人留下怪異印象。不過,你必須考慮企業的文化具備怎樣的進取精神,激勵大家改進工作方式。

理想狀態來說,文化設計的關鍵點細微得難以實施,但卻會產生深遠的行為影響。其中最關鍵的是衝擊價值(shock value)。如果你往文化裡面摻入一點「惱人的」東西,就會製造話題,也將改變員工的行為。正如我們在電影《教父》裡面學到的一樣,直接向一位好萊塢管事者討工。他根本不會理你。可是當你把一顆血淋淋的馬頭放到他的床前,他立刻就給了你這份工作。衝擊是改變行為的良好機制。

這裡還有三個例子:

門做成的辦公桌:亞馬遜的創始人兼CEO貝佐斯當初想創辦一家通過為客戶帶來價值賺取利潤的公司,而非搾取客戶錢包。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希望在產品價格和客戶服務保持雙向優勢。顯然,如果公司的浪費嚴重,那麼將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貝佐斯本應該花幾年時間逐項審計開支,嚴控任何超支項目。但是他選擇將勤儉節約的理念植入到企業文化中。他利用一項簡單得不可思議的機制來實現這一點:亞馬遜的所有的辦公桌永遠都是用從家得寶購買的廉價門釘上支架做出來的。這些辦公桌既不符合效學設計,也和亞馬遜超過千億美元的市值毫不相稱。但是每當驚愕的新員工詢問為什麼必須在一張由散件拼湊而成的辦公桌旁工作時,得到的回答驚人地一致:「我們尋找一切省錢的機會,這樣才能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產品。」如果你不願意坐在旁邊工作,那麼你在亞馬遜也待不了多久。

1分鐘10美元:當我們創辦Andreessen Horowitz的時候,我和另一位創始人馬克希望公司能給予創業者最大的尊重。我們都記得創辦公司時遭受的精神煎熬。所以我們希望公司員工要清楚這樣一件事情。初創企業就是一份雞蛋燻肉早餐,我們是裡面的雞蛋,而創業者卻是裡面的豬肉。雞蛋只是雞的附屬產品,而豬肉卻需要豬奉獻生命。我們認為表達尊重的一個方式是跟創業者開會永遠都要準時。

我們絕不會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喋喋不休地解釋遲到的原因,我們希望我們的員工守時、專注、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幸的是,凡是有過工作經歷的人都會明白,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為了殺雞儆猴,迫使員工按照規矩行事,我們制定嚴厲的規定:和創業者會面每遲到1分鐘要罰款10美元。什麼?你要打一個很重要的電話,可能遲到10分鐘?沒關係,帶著100美元的罰金來吧。當新員工加入公司時,他們被這一招震撼了,這恰好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解釋機會,向他們灌輸尊重創業者的理念。如果你認為創業者沒有風投家重要,抱歉,Andreessen Horowitz不會僱傭你。

快速行動和打破陳規:扎克伯格信仰創新,同時他也認為沒有巨大的風險就沒有偉大的創新。所以Facebook創辦初期,他制定一條令人震驚的座右銘:快速行動、打破陳規。這位CEO真的希望我們打破陳規嗎?這條座右銘迫使每個人都停下來思考。一旦開始思考,員工們就會意識到這樣一個道理:快速行動和創新的結果就是打破陳規。如果你問自己:「我要不要嘗試一下這個突破?」這種想法就太棒了,雖然短期之內會引發爭議。不過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如果你僅僅把正確性置於創新之上,你就不適合在 Facebook工作。

在找出公司「震撼療法」之前,一定要確保你的這套機制與你的價值觀念一致。比方說,傑克·多西(Jack Dorsey)在Square絕不會用門造桌子,因為Square注重的是造型優美,而非勤儉節約。走進Square,你就能感受到他們的設計有多嚴謹。

為什麼帶小狗上班和瑜伽不是文化?

如今許多初創企業做各種事情凸顯自己。有的偉大、有的獨到、有的古怪。但是其中大多數都不會定義自己的企業文化。沒錯,瑜伽也許能讓你的公司成為瑜伽愛好者喜歡的辦公場所,瑜伽運動也能成為一種很棒的團隊建設方式。但不管怎麼說,這都不能算是文化。它不會樹立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它跟你的企業目標沒有非常明確的關係。瑜伽只是額外的一種補充而已。

帶一條比特犬上班可能也會把人嚇一跳。然而,這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價值,這跟企業文化沒有什麼顯著的聯繫。每一家明智的公司都會重視員工。自由的風格固然是種裝點,但這也不是文化。

總結

在《Andreessen Horowitz如何評估CEO》的文章中,我把CEO的工作描述為:知道做什麼、讓公司做你想做的事情;設計恰當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助你的公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特定的重要領域中做你想做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03

《投資怎麼算》年輕上班族不怕房價高 只看是否獨特 用「房地產加值式」35歲身價上億

2013-01-07   TWM
 
 

 

和自住不同,投資房地產最在乎的是能創造多少價差;由於房子越搶手,越能將價位拱高,因此投資時要算的是房子的熱度。

三十五歲就已買賣上百戶房子的黃坤鍵,依據「痛苦指數」與「缺貨指數」兩大指標,創造出上億元的身家。

撰文‧梁任瑋

台大法律研究所畢業的黃坤鍵,今年才三十五歲,房地產投資經歷已長達十三年。當他的法律系同學還汲汲於接案時,他在三十歲前就擁有數戶台北市忠孝東路東區收租店面,並在三十一歲住進信義計畫區的億元豪宅。如今,他買賣過的房地產有上百筆之多,已累積了逾億元的淨資產。

啟發黃坤鍵投資房地產的開端,來自家裡經營的攤販生意,「小時候家裡賣過水果、雞肉,都不耐久放,賣不掉只能殺價出清;但房地產放愈久愈值錢,是真正具有保值能力的商品,也是最佳理財工具。」眼見一般商品價格暴起暴落,但房地產只要地段、產品、時機對了,往往一次就能翻身,讓黃坤鍵悄悄立下「要靠房地產致富」的決心。

黃坤鍵的處女秀,是在二○○○年,當時他才大學畢業,看到上課的台北市徐州路台大法學院旁,有一戶七十坪、每坪單價四十萬元、總價近三千萬元的住宅要賣,他直覺認為應下手。黃坤鍵的膽識令親友咋舌,但他不怕房價貴,而是要看房屋的獨特性與價值,也就是「生錢」的能力。他憑著一五○萬元的存款,再向親友籌資三百萬元,向銀行貸款二五五○萬元買下;兩個月後,就以三四三○萬元轉手,賺了四百多萬元。

黃坤鍵能夠迅速集資買房的關鍵,來自於他畢業後一邊當律師,一邊在補習班教書,一個月就有高達四十餘萬元收入進帳。因為收入來源多,親友對他未來的償債能力有信心,所以他籌資十分順利,這也成為他勇於進場投資的後盾。

算買方的喜好

從交易熱度判斷 讓人「不痛苦」易成交從此,黃坤鍵只要一有空檔,就請仲介帶他看房子。他會在心中模擬出價,然後回頭追蹤看過的房子多久賣出去、成交價格,培養對行情的敏銳度及判斷力。三十歲那年,他已看過一千戶房子。

黃坤鍵發現,自住和投資大不相同,「自住看的是自己的需求,投資求的則是最多人的喜好。」畢竟投資的房子是拿來賣的,接手度,甚至搶手度,才是關鍵。對此,黃坤鍵有兩大判斷準則,一是「痛苦指數」,一是「缺貨指數」。

黃坤鍵說,媒體常會公布「購屋痛苦指數」,是指某區域民眾買房的平均總價除以年家戶所得,求出的房價所得比。例如台北市民購屋總價平均是二千一百萬元,大約是家戶所得一二二萬元的十七.二倍,便以「台北市民要不吃不喝十七.二年」才能買房,以凸顯民眾購屋痛苦。

但換個方向解讀,這代表台北市民買房最能接受的總價帶是在二千一百多萬元;也就是說,排除豪宅和店面等特殊產品,若能將房價設定在痛苦指數的範圍內,讓接手的人「不痛苦」,就能夠迅速換手。

因此,台北市室內三十幾坪,三至四房的住家,不要離捷運站太遠,總價在二千多萬元,是最好賣的。黃坤鍵鎖定這些物件,往往一說要賣,就有十幾組買方前來洽詢,很少被議價。

要注意的是,有些房子看起來價值不高,偏偏就有人愛,願意加價,「投資時,能不能讓房子『物超所值』,就得看有沒有眼光看到潛力屋,而創出高價!」黃坤鍵說。

他舉例,曾看過一棟位於台北市樂業街的老公寓一樓非店面的房子,屋主開價三千三百萬元,遠比剛成交的二樓二千七百萬元的價位高出三成多,黃坤鍵認為根本是亂開價,孰料,這房子卻很快地以三千萬元成交。

探究原因,由於老公寓社區停車位一位難尋,而這房子位於邊間,屋主可以在兩側各停一輛自用車,等於多了兩個車位,這兩個「有實無名」的停車位,最起碼值二、三百萬元,因此才能超值出售。

算市場的供需

從就業人口形態 判斷有利投資標的除了看總價,「缺貨指數」也是黃坤鍵判斷投資好房的基準。他表示,自己三不五時就會向仲介及投資同好,探聽哪個區域的哪類房型最好賣,而且最缺,甚至會從一地的就業人口形態,研判最有利於投資的房子。

拿台北市內湖來說,由於內湖科技園區內有近十萬名上班族,最需要的房型就是二至三房,也就是二十至五十坪的產品;但內湖近幾年蓋的多是大坪數豪宅,使中小型房奇貨可居,因此這類型的房子就值得投資。

據了解,就曾有內科的工程師在二○○七年,以每坪三十六萬元買下一戶四十坪的五年成屋,一○年出售時以五十四萬元成交,三年漲了五成,遠高於內湖三、四成的平均漲幅。

算賣家的壓力

屋主若欲急售 表示議價空間還有兩成在兩大原則外,還有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投資王道,就是買到賣方急售、低於市價的房子。黃坤鍵透露,屋主急售的房子,要不是自售以節省仲介費,要不就是直接以市場成交行情開價;這類房子,通常議價後還可以降一、兩成,等於以低於市價水位買進。

黃坤鍵在一二年投資一戶位於忠孝東路四段附近的住家,由於屋主有壓力,急著以一坪六十八萬元處分,條件是要配合延後過戶,避開奢侈稅;黃坤鍵覺得這開價明顯低於市價兩、三成,果然,他買進沒多久就以每坪八十五萬元轉售,一坪賺了十七萬元。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黃坤鍵十餘年來的經驗說明了,透過不斷做功課、上場實戰,也可以成為房市贏家。

黃坤鍵

出生:1978年

現職: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律師學歷:台大法律系、台大法律研究所

給投資族的算房叮嚀:

1. 買的時候就想到賣給誰?有多少人會買?甚至估好最多人能接受的價格帶。

2. 有些房子乍看價值不高,但若能在出售時抓住其獨特性(如邊間的一樓房子,可多停兩輛車)進行推銷,即能創高價。

投資該熟知的三套公式:

1.算進出場時間

價量趨勢法

從區域成交量和價的趨勢關係,判斷出場良機。

公式

量增價小漲:市場初升段,可考慮大量進場低接。

量增價大漲:市場主升或末升段,可考慮微量獲利了結。

量縮價小跌:市場初跌段,可考慮適度調節存貨。

量縮價大跌:市場主跌或末跌段,可考慮微量低接進場。

2.算店面賣價

營收回推法

店面的行情與住宅的均價完全脫鉤,也與區域單價行情和坪數大小無關,要看總價,店面營業額或租金行情越高的,總價越高。

公式

店面月營業額×100至200=店面大致總價店面實收月租金(包括騎樓)×500至1000=店面大致總價3.算最適合投資的總價帶

痛苦指數法

痛苦指數代表一地最多購屋者能夠承擔的總價區間,故可依各區域的家戶所得×該區域購屋痛苦指數,求得區域最適合投資的總價帶。

公式

台北市:家戶所得×15至20;新北市:家戶所得×10至15;台中市區:家戶所得×6至8;台南市區:家戶所得×4至6;高雄市區:家戶所得×5至7註:上述算式為彙整多位達人心法,僅能算出大致行情,實際房價須視個案而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61

踩着舞步去上班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i90h.html

-讀書筆記(Tap Dancing to Work)

這個讀書筆記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相當於學生複習功課。

(1) 巴菲特說,他每天踩著舞步去上班,因為他開心。他只跟他喜歡,尊敬,和仰慕的人們打交道。I tap dance to work.I do business with people I like, respect and admire. (He leads anunhurried, unhassled, largely unscheduledlife.) 

(2)有人說,"我很討厭我現在的工作。我準備只干十年。然後,我就。。。"。對此,巴菲特說,"這種話就像等到老了再做愛一樣奇怪"。Thatis a little like saving up sex for your old age.

(3) 巴菲特引用某人的話說,投資者的不幸都是由於他們不能安安靜靜的等待。... All men's misfortunesspring from the single cause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stay quietlyin one room.

(4)巴菲特認為,企業向投行徵求配股和併購的意見,投資者向經紀人徵求股票買賣的建議,就像問理髮師,"我應該理髮了嗎?" Do notask the barber whether you need a haircut.

(5)巴菲特認為,上市公司用自己本來就低估的股票作為貨幣(對價)收購別的企業,簡直不可理喻。

(6)巴菲特認為,不要見上市公司管理層。見他們有害。你會被他們的忽悠所影響。我怎麼發現中國石油這只股票的投資機會的?潛心研讀。Weread - that's about it.

(7) 巴菲特說,如果企業處境困難,不要指望能幹的管理層扭轉乾坤。只投資傻瓜也能管理的企業,因為遲早傻瓜會來當政的。Wehave not learned how to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What we havelearned is to avoid them. I want to be in businesses so good thateven a dummy can make money....someday a fool will (come to run thebusiness).

(8) 巴菲特認為,資金最緊張的時候就是投資的最好時候。The best time to buy assets may be whenit is hardest to raise money.

(9)巴菲特認為,買便宜貨你好像佔了便宜,但是它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如果你需要持有很長時間才能變現,你的持有成本就會要你的命。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爛公司的敵人。Anyinitial advantage you secure will be quickly eroded by the lowreturns that the business earns... Time is the friend of thewonderful business, the enemy of the mediocre.

(10)巴菲特發現了"機構通病"。(一)企業轉向很困難。(二)企業只要賬上還有錢,就有人想方設法把它花掉。(三)很多投資項目本來很愚蠢,但是企業內部策劃部總能找到採納的理由。(四)大家都愛學同行。

(11) 巴菲特認為,投資的要訣是,買的東西好,價格合適。何時賣不重要,因為你本來就留足了空間。Never count onmaking a good sale. Have the purchase price be so attractive thateven a mediocre sale gives good results.

(12) 

怎樣發現好企業?巴菲特說,你碰到時就會知道。不要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The truthis, you know them when you see them.

(13)投資者一定要控制風險,不能把種子燒掉了。巴菲特在他的公司的牆上有個帖子:You only need to get richonce. (你只需要發一次財。)

(14)巴菲特說,投資者不應該關注某個行業未來會怎樣改變社會,怎樣高速增長。重要的是,投資對象(企業)究竟有無持續的競爭優勢。

(15)上個世紀,道瓊斯指數從66點漲到11497點。100年漲了174倍。但是,平均每年的複合增長率是多少。你猜猜吧。只有5.3%!現在投資者所期望的年回報率總是太高,結果當然只有失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71

小上班族快速賺到第一桶金 三○%安全邊際速算公式 危機入市

2013-04-01  TWM
 
 

 

只要有清晰的投資理論與邏輯,懂得計算,忙碌的上班族也能在震盪起伏的市場,累積可觀的財富。三十五歲的尼莫不僅證明了這一點,並分享他累積多年來的「轉機股速算」智慧。

撰文.謝富旭

現年三十五歲的財經部落客尼莫(部落格暱稱),與許多上班族一樣,過著忙碌、步調緊湊的生活。在某家外商銀行上班的他,工作態度積極認真,年紀輕輕已升至襄理;然而,工作雖忙碌,尼莫卻不窮忙,這七年來在股市的總獲利高達數百萬元,當作今年剛買房的頭期款綽綽有餘。

晚上七點半,尼莫剛剛結束與國外總公司主管的視訊會議,好不容易撥出時間接受採訪。雖然對股市投資一直有極大的熱情,但尼莫還是把工作擺在第一位。「我希望股市投資能與我的銀行專業相輔相成,因為我主要負責的是企業金融業務,懂投資、了解市場,對工作也有幫助!」鎖定一年內股價跌幅達五○%的標的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當好公司遇到倒楣事,就是買進其股票的最佳時機。」尼莫一直是這句話的身體力行者,他說:「如果要把我歸類的話,我是屬於把價值投資法應用在轉機股的那一類!」甚至,他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號召網友協助他留意股價暴跌的股票。

儘管鎖定的是一年內股價跌幅達五○%左右的標的,從國立大學會計系畢業的尼莫,在決定是否投資之前,一定會針對鎖定的標的,進行產業與財務上的詳細評估。「我只投資我的能力可以理解的股票,有些電子股的產品太過複雜,或資料蒐集不易,自己也無法理解,那麼我就寧願割捨。」二○一一年十月,機殼廠可成爆發蘇州廠廢氣汙染事件,導致工廠停工,嚴重影響出貨時程。可成的股價也從一一年七月最高的二七七元,一路暴跌至一二○元以下,跌幅高達五七%。

看到媒體報導可成汙染事件後,尼莫初步分析可成過去幾年的財報,發現可成一一年半年報的現金部位大於負債,在財務安全上沒問題;其次,可成在○四年至○七年間營收呈強勁成長,○八年成長呈鈍化,○九年受惠於智慧型手機普及,重啟成長引擎。「可成雖是電子股,但做的是電腦與手機機殼,說穿了就是一種金屬加工業,產品生命週期不僅較長,跌價也相對緩和,是用常識就可理解的產業。」

成長股危機入市算股公式

確定可成財務無虞,以及產品前景並無惡化情況下,接下來就是尼莫最重要的轉機股投資算股公式。尼莫會先從網路上搜尋免費的券商報告,有時則是以關鍵字搜尋媒體的報導,將各家券商研究報告以及媒體對可成來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預估值加以平均後,得出可成一二年的每股淨利預估。

「當時,市場平均預估可成一二年EPS為十四元。我就以這個預估數字作為算股的基準。」由於可成營收過去五年年均複合成長率超過二○%,尼莫視為成長股,因此他會給予較高十二倍的合理本益比。

他的算股公式如下:可成合理買進價位是十四元(明年市場預估EPS)乘以十二倍(合理本益比)為一六八元。一六八元是可成的合理價位,但考慮到該股當時正利空罩頂,應保持三○%的安全邊際,因此合理價位再打七折,一六八乘以七○%為一一七.六元,作為危機入市的撿便宜貨價位。

用來投資「轉機股」的這套計算公式,尼莫已沿用多年,他發現,即使是遇到倒楣事被利空襲擊的「好」公司,股價也很少跌至他利用公式推算出來的「撿便宜貨價格」內。於是,基於多年的經驗,他放寬一○%的標準,把危機入市的理想價格再乘以一.一倍。以當時可成來說,危機入市理想價格是一一七.六元,乘以一.一倍,即一二九元就可以開始買進。

於是,當可成一一年十二月跌破一三○元時,尼莫以現股一次買進十張,四個月後,可成股價漲至二一五元,即來到預估來年本益比的十五倍。

當時智慧型手機、蘋果概念股炒得正熱,以可成題材有潛力漲到本益比二十倍,「但問題是,這種預測很難說得準,我只擅長賺我確定的部分,預測不是我擅長的,所以漲到十五倍,我就獲利了結了。」可成這一筆投資下來,尼莫獲利高達六五%,遠遠超過同時期大盤一二.五%。

尼莫指出,成長性較低的傳產股危機入市算股公式,與成長股有所不同,關鍵在於合理本益比參數的不同,傳統產業他會給予十倍的合理本益比。○九年時,尼莫投資皇田,也是依照這條公式獲數倍報酬。

○九年,台股正籠罩在金融海嘯的餘威之下,汽車窗簾廠一則重大利空的新聞吸引了尼莫的目光。皇田自行公告因為外匯衍生性商品操作失利,產生重大虧損,導致股價連番重挫。

深入研讀皇田財報,發覺是一家財務與業績都頗為穩健的企業。「負債比低於四○%,股東權益報酬率維持二○%左右成長,更覺得機會來了。」尼莫略帶得意地回憶。

根據尼莫的傳產股算股公式,他從網路上及皇田過去的財報推估,經一次性提列外匯投資損失後,最保守估計皇田一○年EPS至少可賺二元。套用他的算股公式,危機入市合理價格為二元乘以十為二十元,再扣除三○%安全邊際,二十元乘以七○%為十四元。不過當時正值金融海嘯,皇田股價已跌至十三元,外匯操作利空爆出後,更連續多日跳空跌停,最低來到五.八七元。

因成交量太少,尼莫在○八年十二月皇田跌破面額後一路買進,購入平均價格為九元。一直等到○九年八月皇田漲到合理本益比十倍,即二十元時全部出脫,這一役,讓尼莫大賺一二二%。

「只投資自己能力可以理解的股票」尼莫建議讀者,要投資危機入市股前,最好把鎖定的公司財報,給具有會計或財務背景的人士過目一下,虛心地聆聽專業人士的意見;其次,請你的營業員幫你多找幾家券商對該股的研究報告。另外,不要買你不懂的產業或公司,像近來股價暴跌的擎泰、鈊象,去年的面板股、DRAM股以及力成,皆因為尼莫自認不是很能理解公司的營運模式與產品,寧可捨棄。

如果能秉持以上原則,做足功課,要像尼莫一樣在股市額外賺到好幾個月的年終獎金,並非難事。

銀行家尼莫

(部落格名稱)

出生:1978年

現職:外商銀行襄理

學歷:國立大學會計系

尼莫危機入市的算股密技

以可成(2474)為例

1可成因環保停工事件,股價自7月上旬大跌超過50%。

2從媒體及網路蒐集可成獲利預估值,市場預期2012年EPS達14元。

3

14x12(合理本益比)x0.7(安全邊際30%)x1.1(合理的進場價格參數)=129元,尼莫危機入市可成價位。

4 14x15=210,可成合理價位,亦是出場價位。

轉機股速算法5步驟

步驟1找出最近一年股價跌幅50%以上的公司。

步驟2財報分析至少要符合:流動比率超過100%、負債比低於50%兩條件。

步驟3蒐集券商對這家公司研究報告的EPS(每股稅後純益)預估值。

步驟4EPS預估值×12倍本益比×0.7(安全邊際30%)=危機入市合理價格。

步驟5危機入市合理價格×1.1倍=實務操作的進場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56

人氣部落客馬克 深入各行業找笑點 有病呻吟的「靠腰哲學」幫窮忙上班族解悶

2013-08-05  TWM  
 

 

部落客馬克為廣大的上班族抒發苦悶心聲,「靠腰」靠出一片天,,二○○八年部落格開張後,迄今累計超過四千二百萬人次;出版過的圖文書,也曾登上暢銷新書榜。

其實馬克本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網友熱烈的回響,就是他保持熱情的最大能量。

撰文‧鄧 寧

周五的早晨,暢銷圖文作家馬克在他的臉書上,貼了一張單格漫畫,圖中的主角馬克,換下白襯衫、穿上睡衣,流著口水幸福地甜睡,「睡前不用設鬧鐘,是件幸福的事。」短短一句話,說出了上班族最簡單也最渴望的心聲。

精準命中廣大上班族的苦悶,用幽默的漫畫道出每一位上班族感同身受的職場潛規則,正是馬克暴紅的原因。

二○○八年八月一日,馬克的部落格正式開張,五個月內即衝破百萬點閱人次,迄今剛滿五周年,累計點閱數已超過四千二百萬人次;除此之外,已出版的三本圖文書中,《菜鳥IN起來》、《老闆不願透露的事》,一上市便登上博客來與誠品書店的暢銷新書榜,八月一日則甫出版第四本圖文書《人人有腰靠》。

有紀律發表新作

與其他部落客區隔 培養大批死忠粉絲「我是馬克,你也不見得不是馬克…… 。」這是馬克在臉書上的自我介紹,馬克本名李含仁,其創作的虛擬上班族與他同名,也叫馬克;在他的職場漫畫中,還有豬頭老闆、女強人Rita、主管Charlie、老鳥Jacky等眾多人物,一同登場演出酸甜苦辣的職場百態。

但馬克的漫畫不單純只是搞笑,更非只是為了上班族發聲「靠腰」,他講求「靠亦有道」、有病呻吟。「很多素材不是我天馬行空發想出來的,而是花工夫去採訪各行各業……。」馬克的漫畫除了讓人會心一笑,往往也讓許多上班族在讀完之後細細思考,咀嚼出一些不自覺卻真實存在的職場巧門、藝術,甚至是無奈。這樣表裡兼顧的表現,仰賴的不是單純的創意天分,更多的,是來自於他扎扎實實「做足功課」。

前陣子,馬克創作了一系列以HR(人力資源部門)為主題的漫畫,其中一則是這樣的:一位員工手提汽油桶、眼燃兩簇火地說:「我要去燒死老闆!」勸阻的HR一臉淡然:「不要啦,現在油價成本太高,反正時間久了他早晚會死……。」簡單的搞笑劇情,巧妙點出了HR人員必須作為勞、資雙方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也傳達了HR必須具備的溝通技巧。「為了了解這群人在幹什麼,我還特別約訪了好幾位台灣資深的人資專員。」馬克說。

除了採訪工作毫不馬虎之外,馬克與其他創意工作者最大的不同,還包括了「紀律」。

從部落格到臉書,網路世界固然養出了一大票的圖文創作者,但大多數仍是一人工作室;而馬克在歷經五年的廣告公司生涯後,選擇自行創業當老闆,與廣告界同業李心童合開了「美學經濟」公司,資本額五百萬元。公司成立前三年以網路行銷業務為主,近幾年才全力轉型,將馬克的職場漫畫當作品牌經營。關於馬克的工作紀律,創業夥伴李心童最能體會。

「他是全台灣部落客中,第一個在固定時間發作品的創作者,他的部落格版頭清楚地寫著『每周一三五發文』,他說到做到。」李心童認為,馬克之所以能培養出一批忠實的讀者群,關鍵之一就在於他能嚴守「交稿時間」。

固定時間發文,讓馬克與其他部落客產生區隔;比起隨心所欲地發表文章、分享心得,馬克以其規律性,對讀者創造出如同閱讀報章雜誌一般的「期待效果」。

自己也是工作狂

沒靈感就去加班 早睡早起的創意人一月出生的馬克是摩羯座,而該星座最為人所知的特徵之一就是工作狂。對此,馬克苦笑:「所以我真討厭摩羯座,我不想當工作狂,但工作狂也差不多就是我這樣。」擔任馬克三本圖文書編輯的天下文化責任編輯張怡沁也說,馬克是相當求好心切的人,即使書的內容多半是選材自部落格,馬克還是會努力加入新東西,為了廣大讀者用力想新梗。短短一年連出三本書的馬克,可說是出版公司捧在手心的當紅炸子雞,但接到編輯催稿電話時仍常立刻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其實我根本沒有要怪他的意思啊!」張怡沁笑道。

「人家常說,寫歌的人沒有靈感就去談戀愛;我是沒有靈感就去加幾次班,靈感就生出來了。」有趣的是,從事創意工作的馬克,不只對於工作紀律的自我要求超乎一般創意工作者,在生活作息方面,也不太「創意」。

「通常,我在晚上十一點準時上床睡覺,四點起床工作,我也從不要求同仁加班熬夜。」對於自己比許多上班族更加規律的「早睡早起」作息習慣,馬克笑說:「我知道,這樣規律的生活,在創意工作這一行裡,是會被看成一件很噁心的事啦!」美學經濟公司現在共有七名員工,馬克主掌創作,李心童則扮演經紀人的角色,負責為他的創意找「錢途」。李心童表示,目前公司有八成收入來自廣告代言,合作廠商橫跨3C、食品、生活、金融,甚至是公益領域,今年以來合作的品牌包括統一、久津實業(波蜜企業)、台新等企業。

另外,在PChome商店街也有馬克的品牌商品專區,販售馬克杯、手機殼、桌曆等商品,讓公司也能開發周邊商品的收入。

從危機學品牌經營

「將傷害降到最少 你就是贏家」回想這一路走來的創業過程,馬克很感謝在讀文化大學美術系時,遇上了指引他進入廣告界的兩位貴人──現任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以及插畫家陳裕堂。因為,當年就是徐一鳴給馬克實習機會,讓他了解創意轉化成商業行為的過程;陳裕堂則讓馬克習得插畫創作的美妙之處,讓他在努力創作之後,作品能被《聯合文學》、《聯合報》、《自由時報》、《Taipei Times》等採用,後來更以本名李含仁,獲選為○九年第六屆《講義》雜誌年度最佳插畫家。

事實上,馬克從大學時代就已在報章雜誌上投稿插畫作品。除了早期的作品見諸許多平面媒體之外,直到現在,馬克每周仍然固定為雜誌提供專欄插畫;其細緻華麗的風格與令他暴紅的職場漫畫大相逕庭,這或許是馬克對於一般讀者較為陌生的一面。

雖然插畫也有截稿壓力,但馬克形容畫插畫是調劑身心,「我比較不當插畫是工作,每次馬克『靠腰』靠煩了,就快快樂樂地當個插畫家,畫圖還有人給我錢,多棒!」至於如何成功經營品牌,倒是馬克在創業之後,才有深刻的體會。例如,發生在一一年的慘痛教訓。

一一年之前,馬克畫筆下的老闆並不是現今穿西裝、打領帶的模樣,而是穿卡其外套、戴紅色臂章的造形,容易令人聯想到獨裁者希特勒。當時馬克與群光電子合作推出人物公仔隨身碟,並在便利商店上架,不料惹出一場希特勒風波,以色列辦事處發出強烈抗議;馬克更因此成了台灣首位登上CNN新聞的部落客,六天後商品全數下架,損失數百萬元,是馬克創作生涯中最慘痛的教訓。

後來馬克靜下心來,了解到希特勒造形對西方人來說真的「不OK」,便從善如流更改了老闆的造形,雖然賠了不少錢,但他學到更多東西,「將傷害降到最少,你就是贏家,好的品牌形象才有利於走向國際。」事實上,馬克從○八年靠腰到現在,已經成功跨出台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能見到馬克蹤跡。品牌邁向國際的第一步已如願,更有在台灣從未發表過的漫畫人物在當地生根,如一一、一二年,馬克連續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的「我要上學」活動創作的連環故事,期望能幫助中國偏遠地區的小朋友。

作品成功走出台灣

要效法迪士尼 創造不朽的卡通人物為此,馬克一樣做足功課,親自跑了一趟中國貴州,到少數民族的寨子觀察小朋友的生活;於是,當台灣網友在中國地鐵站看到這些漫畫人物時,還特地拍下來急著告訴馬克:「中國好像出現了你的山寨版!」殊不知,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馬克作品。

馬克身高一八九公分,視野既高、想得也遠,對於公司的未來,馬克並不局限於台灣,更希望能走向國際。「要作夢就作大一點。」馬克笑說,希望能效法迪士尼,即使原始的創作者迪士尼(Walt Disney)離開,但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人物,仍能繼續譜出美麗的故事,延續最初的夢想。

人生有夢,逐夢踏實,這是一句頗為老套的勵志小語,但最有創意的馬克,其實就是這樣成就了他的創意天地;從生活作息、工作紀律到品質要求,馬克踏實且扎實,然後,創意與夢想才能漂亮起飛。

(本刊自八六八期起刊登馬克漫畫專欄)

馬克

本名:李含仁

出生:1975年

現職:美學經濟公司負責人、部落客學歷: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文化大學美術系作品:《五斗米,靠腰》、《菜鳥IN起來》、《老闆不願透露的事》、《人人有腰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