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上)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638&summary=

【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上)

國“制造業回歸”旨在加強工業競爭優勢、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


“制造業回歸”是特朗普政府關鍵的政策目標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強大的制造業能保證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立於不敗之地,而“制造業回歸”政策力圖重塑美國在就業結構、貿易結構、全球競爭格局上的優勢。


當前美國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制造業增加值對GDP的占比逐年下滑,2016年僅占比12%,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低於全行業增加值增速,制造業就業人口對全部就業人口占比降至僅8%,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增速低於很多新興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傳統制造業集中的地區發展落後於其他新興行業集中的地區。


而對外貿易結構上,由於國內制造業競爭力不足,商品貿易的高額逆差加劇了美國外債的壓力,也拖累了美國經濟在全球的綜合競爭力。從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提出《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開始,“制造業回歸”成為歷屆美國執政者的重要政策目標。“制造業回歸”本質上是實現制造業升級,搶占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強化美國工業的全球競爭力。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靠“奪回被偷走的就業”、“振興鐵銹地帶”、“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勝選,在執政期間將通過增加基建投資、大幅度減稅等措施強化對產業資本的吸引力,全面促進制造業回歸振興、加強美國的工業競爭優勢。因此,“推動制造業回歸”將成為特朗普執政期間最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預期美國制造業在未來四年時間內將迎來一波質、量雙升的高景氣發展周期。


而制造業產值的高增長將帶動相關生產設備投資增速進入高景氣周期,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等高端制造裝備將在產業升級和人口老齡化雙重驅動因素下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




調整就業結構


美國服務業發展迅速,制造業發展速度相對落後,因此制造業對GDP占比逐年下降,並且制造業就業人口數量逐年下降,傳統制造業城市經濟衰退。


從經濟規律來講,發達國家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服務業增加值對GDP占比會不斷提高,而制造業增加值對GDP占比會逐步走低。


雖然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每年仍獲得正增長,但服務業產值的增速快於制造業產值的增速。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對GDP占比在2016年僅約12%,而中國為30%、德國為23%,美國的指標甚至低於歐盟平均水平(15.7%)和OECD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3.5%),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僅高於法國(11.2%)和英國(9.7%)。


因此,美國的制造業就業人數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長期底部徘徊,2016年僅占全部勞動力人口的8%。美國中部地區和大湖地區的一些傳統制造業中心嚴重衰落,形成了“鐵銹地帶”。



優化貿易結構


美國商品嚴重依賴進口,由此形成了巨額經常賬戶逆差和外債。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可以利用天然的鑄幣權優勢購買全球商品,並向全世界輸出貨幣。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在近20年來逐步走高,但隨之而來的龐大外債已攀升至占GDP的98%,形成了潛在的金融風險。



加強制造業競爭優勢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各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排序約為:中國(29%)>歐盟(25%)>美國(20%);而制造業增加值絕對量為:中國(3萬億)>歐盟(2.3萬億)>美國(2.1萬億)。


雖然美國的在人均制造業產值上仍然具有優勢,但制造業增加值總量低於中國和歐盟。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總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且制造業對GDP占比高達30%。中國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速度讓美國感到被追趕的危機。



實現“制造業回歸”的有利宏觀條件


美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制造業回歸”,具備以下有利的宏觀條件:


1.美國經濟進入景氣上行周期,內需旺盛。美國經濟經過多年財政和貨幣政策疊加的努力,終於實現多指標的景氣上行,並將失業率降至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景氣低點(約3.3%)。



2.加息著周期都代表著GDP增速的景氣上行,而經常賬戶逆差顯著低於2008經濟危機前的水平,更為加息和美元走強提供了空間,有利於吸引產業資本回流美國。


隨著美國經濟複蘇,從2014年起美元逐步溫和走強,美聯儲也從2015年12月起進入了新一輪的加息通道(前一輪通道的最後一次加息是2006年6月),但經常賬戶逆差並沒有顯著上升。數據顯示,加息周期能緩解資本外流、甚至吸引制造業產業資本加速流入美國。



美國的貿易結構為商品貿易巨額逆差,服務貿易大額順差,這說明美國服務業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而美國的商品嚴重依賴進口,因此美國本土的制造業有巨大的回歸空間。自從奧巴馬政府2009年提出制造業戰略政策之後,美國的貿易逆差有所控制,至今仍維持在2010年左右的水平。2014年起美元逐步走強,而經常賬戶逆差保持穩定,就為美元進一步走強和美聯儲加息提供了空間,利於吸引資本回流美國。



工業機器人是美國“制造業回歸”戰略的靈魂


美國制造業工人工資在過去10年複合增速約為2.36%,2016年美國制造業工人每年雇傭成本是工業機器人的3倍以上,每小時雇傭成本是工業機器人的5倍以上,工業機器人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尤其在資本密集、附加值高的汽車、3C等行業優勢更加顯著。而2016年美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約為190,在發達國家中僅處中流,加大工業機器人用量是促使美國制造業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工業機器人能降低生產成本


美國勞動力在占制造業總成本的比例相對偏高,而通貨膨脹、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參與率(就業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下降等因素將加劇工資上漲。


對主要出口經濟體的制造業平均工資對比可發現,美國的制造業員工平均工資是中國的六倍,劣勢明顯。如果美國要在制造業上實現足夠與中國產品競爭的優勢就必須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攤薄制造成本、提升產品性能,否則將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落後中國,也就難以實現制造業回歸。




工業機器人成本僅為美國工人成本的的1/3~1/5


關鍵假設:


1.制造業工人工作強度延續歷史趨勢,每周工作約40小時;


2.機器人每周工作約84小時(=14小時*6天);


3.制造業工人的工資線性延續歷史趨勢,保持每年約2.36%的複合增速;


4.本體、配套設備、系統集成單價隨技術進步以每年-1.07%(過去13年歷史數據的複合變化率)的速率下降,且采用10年直線折舊計提每年成本;


5.電價隨經濟發展以每年增長0.01元;每年電費使用量=5kw*14小時*324天;


6.項目團隊管理費:隨人工成本每年上升2.63%+隨技術進步每年下降2%;



計算公式:


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成本=設備(本體+系統集成+配套設備)+電費+項目團隊管理費


主要結論:


通過模型測算得知,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年化平均雇傭成本在十幾年前已經超過工業機器人的平均使用成本,當前美國制造業工人每年的雇傭成本約為工業機器人的3倍,每小時雇傭成本約為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5倍,隨著工人成本的逐步上漲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所以企業越來越傾向於用機器人替代低端人工、輔助高端人工。通過大量使用機器人,不僅可以節省企業的生產成本,還能在長期降低潛在通脹率。





工業機器人能提升生產效率


全球後工業化階段的國家效率提升速度都越來越慢,只有改善自動化生產裝備、提升工人的技術操作水平才能繼續促使生產效率繼續提高。




當前的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場景為焊接、機床上下料、物料搬運和碼垛、打磨、噴塗、裝配等,主要在具有重複性高、危險、精密等特性的崗位上替代和輔助人力。


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發展,全球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過去20年複合增速超6.5%。經過東吳研究機械團隊的測算,估計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約27萬臺,同比增長6%,銷售金額約為120億美元,同比增長8%。



工業機器人密度越高生產效率就越高


機器人密度是每一萬名制造業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臺數,是衡量一國的自動化程度的重要指標,高機械化水平帶來的高勞動生產率將構築一國的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根據IFR統計,2015年全球平均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69,發達國家中的工業強國平均工業機器人密度超150,其中韓國機器人密度為531(全球最高),美國的機器人密度為176,中國機器人密度為49。



汽車和3C行業代表了現代高端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是人均產值最高的行業,也是工業機器人用量最大的行業。汽車和3C產業發達的國家,機器人密度也越高。


以美國為例,美國汽車行業的機器人密度(1213)遠超全國均值(176),汽車行業的人均產值(35萬美元)是美國制造業人均產值(15萬美元)的2倍,這說明工業機器人密度越大的行業人均產值越高,應用工業機器人能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汽車行業的自動化程度最高、競爭格局相對穩定,而且大部分汽車大廠的整車生產線標準和機器人選擇是全球統一且長期合作,小機器人廠家和系統集成廠家難有機會。汽車產業從方案設計、安裝調試到交鑰匙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以上,整車廠也采取項目周期分批付款。





3C行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且中國等新興市場的3C自動化升級需求強烈,且3C機器人應用場景多樣,大廠商不易批量複制成功經驗,小廠有機會在細分方向實現反超。3C行業機器人全球銷量增速近三年複合增速大於30%,有望逐步超過汽車行業成為第一大機器人和系統集成市場。另外,物流自動化行業也是高速發展的市場,尤其是與工業機器人大廠協同發展的物流自動化廠商將獲得高速發展的先機。


美國機器人銷量未來4年複合增速有望達20%


美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在過去5年(2011年~2016年)複合增速超6%。以工業機器人提升美國的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並提升美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是美國制造業回歸的必由之路。


模型的主要結論:


1.如果在2017年~2020年,美國成功實施“制造業回歸”大戰略,並使制造業增加值的4年複合增速達到7%(樂觀估計)、6%(中性估計)、5%(保守估計),則對應的美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4年複合增速有望達到20%(樂觀))、16%(中性))、12%(保守)),銷售額4年複合增速有望達19%(樂觀))、15%(中性))、10%(保守)),美國的工業機器人發展進入景氣周期。


2.如果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逐年被提升,並在在2020年(特朗普爭取連任的大選年)到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達到10%(樂觀估計))、8%(中性估計))、6%(保守估計)三種可能的峰值,則當年美國GDP的增速峰值有望達到4.3%(樂觀)、4.1%(中性)、3.8%(保守),制造業增加值對GDP的占比會回升到13.7%(2002年水平))、13.1%(2004年水平))、12.6%(2008年水平)),制造業工人雇傭量也將回到相應歷史水平;綜合考慮增量需求和更新需求,2020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峰值有望達到到31%(樂觀估計))、27%(中性估計))、24%(保守估計)),機器人銷售額有望達到25億、21億、18億美元,系統集成銷售額有望達到74億、64億、55億美元。



假設美國制造業增加值未來4年複合增速達7%、(樂觀)、6%(中性)、5%(保守),則機器人銷量複合增速有望達20%、16%、12%


關鍵假設1:


1.假設特朗普政府通過不斷實施減稅、完善基建、加強招商引資,成功推行了“制造業回歸”政策,制造業回歸將不斷加速。以下模型假設制造業增加值的目標增速在歷年之間將呈線性遞增,,並且由於特朗普將在連任競選前最大限度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模型假設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會在特朗普謀求連任競選的2020年達到增速峰值,,並對出此增速峰值提出“樂觀10%/中性8%/守保守6%”三個假設。因此美國GDP增速達到歷史高位、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歷史高位;


2.美國非制造業增加值的內生增速保持3.5%,並計算對應的GDP數據。


計算公式:GDP=制造業增加值+非制造業增加值






關鍵假設2:


1.假設美國制造業工人每年人均產值增速保持2.5%,則到2020年人均產值有望達20萬美元;


2.假設美國機器人密度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此速率為延續過去8年的平均水平),則2020年美國工業機器人密度有望達到250(即德國在2010年的水平);


3、假設工業機器機器人報廢/更新周期為10年,即10年前銷售的那批機器人將在本年按一定的更新比例報廢和更新。我們計算了過去11年更新比例的算數平均值約為0.8,並以此假設未來4年的更新比率0.8。但由於2009年是銷量的歷史低點,預計2019年廠家會用較為激進的策略促銷以確保銷售不過度下滑,所以在2019年設定較高的更新比率(1.2)。





計算公式:


當年制造業雇傭工人數=當年制造業增加值/當年制造業人均產值


機器人當年存量=當年制造業雇傭工人數*當年機器人密度=當年制造業增加值/當年人均產值*當年機器人密度=上年制造業增加值*(1+預測增速)/當年人均產值*當年機器人密度


機器人當年銷量=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增量需求+報廢機器人的更新需求=(當年機器人需求量-上年機器人需求量)+10年前機器人銷量*當年的更新率




計算結果:


最後可算出假設制造業增加值在在2020年達到“觀樂觀10%/中性8%/保守6%”三種目標值增速峰值(即制造業增加值的4年複合增速為樂觀7%/中性6%/保守5%),數據預測如下:


1.對應的美國工業機器人4年銷量複合增速為20%(樂觀)、16%(中性)、12%(保守),銷售金額的複合增速為19%(樂觀)、15%(中性)、10%(保守)。


2.銷量增速高峰:受制造業擴產需求+高更新需求帶動可達到三個銷量增速高峰,分別是2017年(增速11%~19%),2020年(增速24%~31%);


3.預計2020年美國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額有望達25元億美元(樂觀)、21億美元(中性)、18億美元(保守)





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的測算:


對於國際大廠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成本的比例大約為:機械本體30%,減速器13%、伺服電機15%、伺服驅動11%、運動控制器3%。而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過程中,系統集成成本和機器人成本的比例約為3:1。


以此比例測算到2020年的對應美國市場核心機器人零部件市場規模:


1.系統集成銷售額有望達74億美元;


2.伺服電機銷售額有望達3.7億美元;


3.減速器銷售額有望達3.2億美元;


4.伺服驅動銷售額有望達2.8億美元。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制造】行業深度:美國制造業回歸大戰略成形,機器人龍頭KUKA如何分一杯羹(下)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37

僅25元同步看院線大片,移動影院將分實體院線一杯羹?

你會花25元、慵懶地躺窩里通過移動終端看實體院線正在上映的影片嗎?這個答案目前來看,暫且是不確定的,一是因為觀眾是否願意通過移動銀屏來體驗電影魅力,二是“移動院線”產品能否最終落地。

5月9日,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上,一款名為“移動電影院”產品正式發布。

發布方表示,“移動電影院”能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或通過其控制其他設備搭載的移動電影院軟件系統作為放映設備,向觀眾放映已取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且處於公映期內的電影,票房收入也將納入中國電影票房統計。

消息發布幾日後,國家電影局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行業內媒體采訪時表示,從事電影放映、開辦電影院線須按規定取得電影管理部門的許可,須遵守行業規則和秩序,電影管理部門未批準過所謂“移動院線”。

對此,承擔“移動電影院”運營試點工作的北京雲途時代影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途影業”)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暫不予置評,一切還是以國家相關部門發出的官方文件為準。”

中國是電影生產大國,目前每年生產影片近千部,但能夠進入院線的電影只有一半的數量。

5年創造10億塊銀幕

“移動電影院”是由中國電影科研所授權,雲途影業承擔產品運營試點工作。

至於要研發該產品的原因,雲途影業表示首先是滿足觀影市場需求。

眾所周知,隨著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影院觀影消費需求也在急劇飆升。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00多塊,銀幕總數已達到5萬多塊,穩居世界第一。

“由於實體院線的單體投資巨大,且影院建設嚴重受限於影院盈利必備的輻射半徑人口密度,致使實體影院建設增長乏力,無法滿足廣大非影院建設適配區域的觀影需求。”雲途影業方表示。

其次是移動電影院能夠幫助更多影片實現“上院線放映”。

中國是電影生產大國,目前每年生產影片近千部,但能夠進入院線的電影只有一半的數量。比如,2017年一共生產電影970部,進入院線並產生票房的只有487部,全年累計有92部影片票房過億元(其中國產影片有51部),達到10億元以上票房的影片有14部,而票房不足1000萬元的影片達302部,占進入院線並產生票房影片總數的60%。

造成各部電影票房之間“貧富差距”較大主因,雲途影業認為是電影本身受制於實體院線固有的放映時間與放映空間局限,“排片資源只能向頭部商業大片傾斜,這就抑制了市場多樣化的觀影需求的存在,限制了觀影人次及票房的增長空間。”

另一個“貧富差距”表現在影院分布上。2017年,我國銀幕數已超5萬塊,但是大部分銀幕都位於城市,甚至一二線大城市。在2017年,依然有350個縣級行政區沒有實體電影院,覆蓋常住人口總數超過7000萬。912個縣級行政區只有1家實體電影院,覆蓋常住人口總數超過2.7億。無實體電影院以及僅有1家實體電影院的縣級行政區占全國縣級行政區總數的44%左右。

因此,“移動電影院”以拓展移動觀影市場入局,既解開了實體院線建設與排片的困局,又能夠聯動實體院線破局,從這點上來看,“移動電影院”市場具備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在中國,有至少10億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法步入實體影院觀影,但他們也有觀影需求,我們希望可以用移動電影院這一個產品,滿足他們的觀影渴望。也希望移動電影院產品能成為實體院線的有益補充,幫助更多影片實現上院線放映的心願,激發電影制作方和內容創作者的積極性。用5年的時間,為中國電影創造10億塊銀幕,增量中國電影。”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9日在發布會現場表示。

將觸動實體院線蛋糕?

“10億塊銀幕將會創造多少產值並不好估算,但可以想象一下,目前實體院線票房的主要貢獻來源也就幾十部電影。如果中國大部分電影上的是移動電影院,即便票價是25元,這個體量也是巨大的。”一家南方影城負責人表示。

那麽,“移動電影院”創造10億銀幕,是中國電影的增量還是觸動了實體院線的蛋糕?

其實,線上線下同步發行影片,“移動電影院”並非第一個吃螃蟹者。2015年,樂視在自己出品並參與發行的影片《消失的兇手》放映上,就嘗試過在電視上超前點映,但此舉最終遭到各大院線集體抵制,表示要取消該片的排片,樂視最終放棄這一計劃。

同年,美國流媒體巨頭Netflix曾花費1200萬美元購買了影片《無境之獸》的版權,並開始嘗試與影院同步上映。Netflix的舉動遭遇了帝皇、AMC、Carmike和Cinemark北美四大院線的聯合抵制,從而導致該片只能在網絡端和部分小的院線上映。

雲途影業向第一財經表示:“‘移動電影院’產品試點運營期間,成為實體院線的有益補充,幫助更多影片實現‘上院線放映’的心願,同時激發電影制作方和內容創作者的積極性,並培養更多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觀影習慣。”

從上述幾組數據分析,“移動電影院”的確是解決增量票房的一種方案。

圖片來源:鏡像娛樂

而讓一些實體院線真正擔憂的是,“移動電影院”未來如果有發行熱門電影權利的話,將會給實體院線帶來一定的壓力。

不過,這樣一來,相較院線,視頻網站的壓力可能更大。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愛奇藝、優酷、騰訊等主要視頻網站付費會員數量均超過2000萬,中國視頻付費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截至2016年底,中國視頻付費用戶規模7500萬(該數據為有效付費會員,不包含各類渠道贈送會員),是全球第三大視頻付費市場。另據數據調查顯示,影院熱映新片、獨播網絡大電影是用戶最願意付費的內容,60%以上的用戶願意為之付費。

為了能夠吸引到更多付費用戶,各平臺不僅參與熱門影片的出品與發行,並以此為基礎,盡可能縮短影片在視頻網站上映的窗口期。“移動電影院”的出現,勢必會給視頻平臺的電影板塊帶來一定沖擊。

“這些所謂沖擊都是正常的,這就是市場,比如電影院線本身發展就已出現瓶頸。”電影制片人王璐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這從幾家院線2017年年度財報分析可見其中一些端倪。萬達影業繼續穩居營收第一,院線數量雖持續擴張,但票房增速卻在放緩,財報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萬達影業票房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49.6%、20.5%、15.7%;橫店影視在電影發行業務毛利率僅為4.66%的情況下,凈利率下滑超過7%;金逸影視凈利潤雖同比增長,但毛利率同樣不理想;大地院線去年雖然在院線公司中排行第二,但是擴張速度過快下,並未形成規模效應,凈利潤僅有3227萬元;星美控股凈利潤虧損2億元。

“在院線公司全產業鏈布局還沒形成氣候的大背景下,各大院線一是通過收購並購進行擴張,二是布局三四五線城市,從而激發小鎮青年的觀影熱情來發展,但這兩種方式還是要遵循傳統的排片模式,也就是好的資源集中少數頭部影片,更多影片上不了院線甚至是院線一日遊。這對於與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多大作用不好評價,但對於投資人而言是不滿意的,電影市場需要一些刺激。”王璐表示。

只是這種刺激,是來自院線本身變革還是來自移動互聯網“創新”,還需各利益方進行一場博弈,才會有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73

情尋色香味:為未雪調一杯珍珠奶茶

1 : GS(14)@2014-08-29 10:34:44

這個周六我一出門就看到大廈負責保安的唐狗大Q,拖着一隻將斷未斷、只靠一丁點骨肉連繫着身軀的右腿,左額角血如泉湧跌跌撞撞地走入大廈。看到這一幕,我只能放聲大哭……



目擊者說,大Q在窄路碰上一名晨運客,人狗對峙約廿秒,行山客就高舉木杖,出力地打在大Q的頭上,淌血的大Q一時受驚奔跑出馬路,卻遇上高速的客貨車,右腿就這樣給輾斷了。行山客和客貨車司機都像沒事發生過一樣逃之夭夭。慌忙間我撥打愛護動物協會的緊急熱線,對方說最少要半小時才能抵達救援,看到大Q的血像開了水喉地流,半小時應該會流乾吧,看更找來一個浴盆放到我的車尾箱上,然後抱大Q進去,我們決定自己開車把牠送到動物醫院。獸醫說腿要立刻切除,而且要從大腿整條切斷,留醫兩晚,以後會像三腳架一樣。安頓牠後我回到辦公室,以為自己可如常地搞定昨天的手尾,但腦袋不時浮現出大Q的血、打牠的行山杖……眼睛就似滲水的水喉,淚總是不止地溢出。不用上班的周六,公司應該沒人看到我這醜態,偏偏碰到CEO TY。他假裝沒看到我這副樣子,打個招呼就消失於我面前,我的情緒尚算穩定過來,那雙溢淚眼睛已受控時,TY又站在我面前說:「落去飲杯嘢。」我瘋狂喜愛喝珍珠果茶,建議去Check-in Taipei。香港滿街都是用平價奶精、七彩化學物調成的假果汁,那顆珍珠彈牙但如同嚼膠。有了用鮮奶、鮮果汁的「天仁喫茶趣」已經很安慰,自從公司附近開了這間吃台式tapas的餐廳,我已經不喝別家的,負責雞尾酒的是世界花式調酒協會台灣代表大使瞿維新(Shin)。


他自稱是drink architect,自覺自己正在創造出一杯杯讓自己滿足、別人又喝得快樂的飲品。


他用冬瓜茶、雞蛋布丁配黑糖珍珠的布丁豆花已叫中環的女人瘋狂。逢周六下午二時至六時他就調珍珠飲品,翡翠檸檬愛玉、布丁豆花全是自家製的新鮮貨,外賣一杯珍珠飲品令我不介意星期六上班。餐單上廿多種台式飲品,獨門寒天大四喜、稻香擂茶五穀、絲滑布丁奶……看得TY一頭霧水。我說:「不如我替你揸主意。」太花巧精緻的應該不合男人胃口,我為他挑了一杯蘭香檸檬冬瓜茶,「加黑珍珠、加薏米、走冰、三分甜。」TY笑說:「好似一串摩斯密碼。」他終於開口問我究竟發生甚麼事,他應該估計我工作上遇困難,為公事才抽時間打探一下內情,若知道我哭的因由,TY應該會覺得嘥時間,想埋單走人。我匆匆解說大Q今晨的遭遇,他竟然耐性地追問細節、重組案情,由大Q的腿我們談到人性。我住的地方有點隱蔽有點荒涼,兩座三層高的房子,合共才12伙人家,由家門走出去最少十分鐘路程才見人煙。有次街坊把一隻剛出世的流浪唐狗拾回來,建議收留牠當成一隻保安用的狗,那隻就是今年已經6歲的大Q。大Q命運大逆轉,街坊為牠買狗屋,裏面有床褥玩具,每晚輪流拖着牠去漫步;貴價狗糧牠吃厭了已不見興奮,只有街坊們為牠煮新鮮的骨頭,煲花旗參湯牠才會額外高興地搖頭擺尾。在工作崗位上大Q不算太出色,尤其日間屋苑閘門打開,就算陌生人走進來牠都會友善地去嗅一嗅,只有入黑後大廈閘門關上,有陌生人在閘外停留牠才會狂吠。估計在牠眼中,走近牠的所有人類都寵錫牠,都無殺傷力,就是這份馴良令我們對牠獨自外出遊玩都特別擔心,這次真的出事了。我說:「大Q看似一隻野性的流浪狗,但其實馴如白兔,牠停頓下來觀察陌生行山客純粹出於迷惑,行山客只看到大Q野性的外表沒看到牠單純的心,驚大Q會襲擊自己,將大Q的迷茫看成是冷峻,要先下手為強於大Q出手傷害自己前把牠置於死地。」TY說:「行山客可能也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惶恐會扭曲眼光,以為人人都來勢洶洶,明槍、暗箭都湧着自己而來。


如果人生是一杯珍珠奶茶,每個人都是自己的drink architect,我應該為自己製造一杯加微笑、加同情、走懷疑、三分樂觀的。出手打大Q的行山客、不願抱一抱未雪讓牠脫離險境的港鐵職員,大Q跛、未雪死都不及你們可憐,因為你的人生放多了猜忌、忘了落惻隱。自製仇恨,害了別人又折磨自己。


Manna Ma

出埃及記內以色列人40年的曠野生活,都是靠生長於荒野、叫Manna的芫荽種子當食物,Manna有精神食糧、天賜甘露的意思。這名字讓我和食結緣,起起跌跌、情來情逝,一切感悟都發生於餐桌之上。
https://m.facebook.com/mannastast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40829/188466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261

少甜凍檸茶 一杯含糖5.6茶匙

1 : GS(14)@2015-05-27 08:35:44

【今日少甜】【本報訊】食肆的杯裝凍飲含糖量無標準,飲一杯究竟幾多糖落肚永遠是個謎。凍檸茶少甜,又減了多少糖?茶餐廳老闆說,因應普遍顧客的嗜甜口味,其凍檸茶每杯含糖量高達42.5克(8.5茶匙),少甜檸茶只減糖三分之一,仍約含28.3克糖(5.6茶匙)。他建議茶客想健康應走甜,或要求糖水分開上。記者:嚴敏慧



茶記凍檸茶甜度高低,原來在製作茶底時已經決定。位於葵盛東邨的廣發餐廳東主馬健亮指出,每間茶餐廳水吧都會預先製作茶底,用作沖泡凍奶茶、凍檸茶等飲料。以其茶餐廳為例,一壺茶底會加入15安士(即425克)砂糖,「沖嗰時會落半杯茶底,再加冰同檸檬」,每壺可沖泡約10杯檸茶,即每杯含糖42.5克,飲一杯已接近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日不攝取多於50克糖的上限。他透露,茶餐廳每月用糖量高達580公斤,當中水吧佔總用量70%以上。凍檸茶少甜則會減少使用約三分之一的茶底,再加入無糖茶膽、冰和檸檬,故每杯含糖量亦會少三分之一,約含28.3克糖。至於凍檸茶走甜則完全使用無糖茶膽,再加熱水、冰和檸檬,水吧要每杯製作,沖製時間會較正常甜度的檸茶要長。雖說是少甜,餐廳的少甜檸茶仍含5.6茶匙。隨着冰塊溶化,雖然凍飲的甜味會變淡,但馬說,曾有顧客反映飲品過甜,他自己也有同感,「我以前一日飲4、5杯凍檸茶,近兩年轉飲檸水,少飲(吸收)咗糖……而家久唔久沖杯檸茶少甜飲都覺得好甜」。他指,若有顧客認為飲品太甜,會更換一杯無糖檸茶。



宜要求糖水分開上


不過,由於邨內居民偏向嗜甜,他多年來都未曾更改茶底配方,以凍飲為例,每日約出售150杯,但只有約10%顧客要求少甜,要求走甜的更只有1至2%,近90%顧客要求正常甜度的飲品。雖然大部份顧客無減糖意識,但開業9年以來,他說,糖的用量已稍為下降,「今年比去年跌幾個percent(百分點)」。想在茶餐廳飲得健康?馬健亮教路,可要求飲品走甜,以及糖水分開上,「茶餐廳盡量都會做到客人要求,當然如果太忙,會最後先做,客人就要等等」。對於政府大力推動減糖,他指,為公眾健康着想也認同,但不能硬性規定由餐廳做起,重點應在於公眾教育,「當九成人要求檸茶少甜,產品趨勢一定會冇咁甜,茶餐廳都會睇市場去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27/191613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604

Blockchain技術 開闢交易新時代 港府正研究 盼分一杯羹

1 : GS(14)@2016-02-18 22:30:03

【明報專訊】紅極一時的比特幣(Bitcoin)曾被認為將取代現有貨幣體系,但熱潮在遭遇諸多挫折後早已消退。不過,隱藏在它背後的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卻脫穎而出,全球金融機構紛紛表態將投資研發該項技術,本港富商李嘉誠也感興趣。作為傳統的金融中心,香港已邁出探索的腳步,但未來如何運用,以及有什麼相應監管措施,將是Blockchain能否在香港生根萌芽的關鍵所在。



明報記者 尉奕陽

所謂Blockchain,顧名思義是聯結一連串由極其複雜的加密信息組成的「數據塊」(Block)。Blockchain複雜的密碼可大幅提升信息的獨特性,而其對所有人公開,卻又只對特定人群授權解碼的特質,亦令其在「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傳播,提升效率的同時又能保障安全。

黃元山:監管不應限制創新

本月初,長和系主席李嘉誠私人旗下維港投資宣布,聯合參與Blockchain研究開發企業Blockstream的A輪融資,金額高達5500萬美元(約4.3億港元)。據了解,本港政府的金融科技督導小組亦留意到Blockchain的技術,會大幅提升金融交易的速度,同時已吸引不少銀行注意,所以該小組亦會將此技術納入研究之列,惟暫時未有定案。而作為金融科技督導小組的主席陳家強,也曾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網誌中表示「Blockchain及tokenization等新技術更有可能幫助金融業簡化繁複的程序,節省大量成本。過去新科技曾為零售、音樂等行業帶來巨大改變,同樣的情?是否也會在金融業出現呢?」以示興趣。去年9月,包括高盛、大摩、瑞銀、瑞信及巴克萊等9間金融機構宣布成立Blockchain技術聯盟R3,現時成員更已達42間。而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Nasdaq)更於去年年底宣布,完成首筆使用Blockchain技術的私人證券交易。

金融基礎設施諮詢公司VeriFi (Hong Kong)主席黃平達表示,Nasdaq看重的是這項技術的「無副本轉讓」(transfer no copy)特質。由於毋須建立大量副本,交易成本得以大幅減低,而通過Blockchain更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將信息,甚至資金轉讓到位,十分高效。他續指,不必像傳統方式般提供紙質副本,而是直接根據寫入Blockchain中的信息轉讓所有權(ownership),並將整合多個帳戶變為集中於單一協議下的模式,是經濟學模型上一項根本性的轉變。

不過,由於Blockchain只對有限個體授權,這也導致監管機構若無權解碼,便無法對這一金融科技及其背後的交易加以有效監管。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講師黃元山表示,監管是一把雙刃劍,沒有風險就沒有創新。他認為,香港現時金融科技發展相對落後,原因之一便是受限於法規。「未必要等監管者想清全盤才做行動。法律制定者是最差的創新者,法規應該跟隨創新,而非限制創新。」黃元山亦指出本港監管者應將傳統「?小放大」的監管思維,轉變為「?大放小」,鼓勵更多非專業投資者參與金融創新。

雖然Blockchain可通過創新的技術提升交易效率,但由於比特幣Blockchain本身設計時被限制在每秒進行7筆交易,故縱使有技術可以加速,黃元山仍認為,Blockchain或難以在短期內應用於各類交易,例如高頻交易就未必能做到。而對於各大金融機構爭相研究這一新技術,他認為這是「金融機構自己轉變得快還是傳統業務被侵蝕得快」的選擇。

黃平達:香港找到應用特色 才能突圍

對此,黃平達認為,金融機構現時運用Blockchain實為「慳錢」,交易成本低便可取勝,但到未來大家成本都降低後會如何又難預測。他表示,未來當全球各大金融中心都運用Blockchain技術時,世界就將變成平的,而香港亦會失去獨特優勢。「在全球同步的情況下,香港的特色就要看其如何運用這一技術,但現在我們都不知道未來將會怎樣。」

(金融科技系列之四‧Blockchain篇(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218/news/ec_ec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160

【每日健康】跟阿明飲白咖啡 一日一杯易超標

1 : GS(14)@2016-05-21 18:47:17

愛黎明的都是精明的!雖然見到佢11年無拍廣告都即時好心動想試下佢賣嗰款白咖啡,不過還是要先了解吓即沖白咖啡的營養成份。



榮升神級嘅黎明先喺一日內預售出萬六張演唱會影碟(介紹番,係未有實物㗎!),之後又傳出有意11月為演唱會舉行part2,身為fans的,真係未落實先興奮!而好多粉絲朋友就等唔切影碟同演唱會,要飲住偶像推介嘅白咖啡止渴,搞到超巿一度斷貨!


我愛黎明,但並不盲目,見到佢11年無拍廣告都即時好心動想試試味,不過理智的還是先了解吓產品先。一般咖啡,亞洲人喜歡用大鐵鑊加糖水去炒,令咖啡豆本身沾有甜味,再以高溫烘焙令咖啡豆內糖份轉化成焦糖,而白咖啡則是馬來西亞特產,以低溫烘焙,會加適量油但不加糖,豆內糖份不會轉化成焦糖,所以炒出來顏色較淺,咖啡味道亦更天然。



雀巢極品白咖啡(原味):總脂肪4.9克、糖12.1克、135千卡

雀巢極品白咖啡(無甜口味):總脂肪2.4克、糖2.4克、89千卡

亞發白咖啡(經典少糖):總脂肪5克、糖13.2克、140千卡



營養師吳耀芬(Kathy)指,東南亞的白咖啡多以煉奶沖調,所以味度較甜,脂肪含量亦相比普通咖啡高,而即沖的白咖啡亦一樣,「飲品的熱量都來自奶和糖,巿面上的白咖啡比普通咖啡通常含雙倍的熱量、糖份和脂肪,選無糖或少糖的當然更好,但要留意脂肪含量可能並無因少糖而減少。」大家看標籤的時候,可留意如總脂肪含量是每食用份量5克的話,即已等於1茶匙的油,如糖的含量每食用份量5克的話亦等於1茶匙的糖,Kathy稱世衞的最佳建議是每日不多於5茶匙糖份,所以食用超過25克的份量已達到上限。



舊街場白咖啡(減糖份):總脂肪6.8克、糖7.4克、165.4千卡

以每食用份量計算,總脂肪含量5克,等於1茶匙的油,而糖份含量5克,亦等於1茶匙的糖,世衞的最佳建議是每日不攝取多於5茶匙糖份,所以每日跟阿明飲一包原味已經飲咗一日的一半糖份,再加埋其他餐數亦會吸收到的糖份和脂肪,真係要小心會超標!

飲即沖飲品除留意糖份和脂肪以外,亦要留意每日不要攝取超過300克的咖啡因,但咖啡因沒有法例規定要在包裝的食物安全標籤內說明,所以有可能超標而不自知,吸收過量咖啡因會影響血壓、有機會增加鐵質流失、增加貧血風險有部份人潛在有脫鈣情況的話,亦可能會增加骨質密度降低。



比較一下巿面上的即沖白咖啡每食用份量的營養成份:雀巢極品白咖啡(原味):約含1茶匙油、2.5茶匙糖,135千卡雀巢極品白咖啡(無甜口味):約含0.5茶匙油、0.5茶匙糖,89千卡亞發白咖啡(經典少糖):約含1茶匙油、2.6茶匙糖,140千卡舊街場白咖啡(減糖份):約含1.4茶匙油、1.5茶匙糖,165.4千卡即每日跟阿明飲一包原味已經飲咗一日的一半糖份,再加埋其他餐數亦會吸收到的糖份和脂肪,真係要小心會超標!



營養師吳耀芬

營養師黃榮俊



另外營養師黃榮俊(John)就提醒大家,留意糖份和脂肪以外,亦要留意每日不要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但咖啡因沒有法例規定要在包裝的食物安全標籤內說明,所以有可能超標而不自知,吸收過量咖啡因會影響血壓、有機會增加鐵質流失、增加貧血風險有部份人潛在有脫鈣情況的話,亦可能會增加骨質密度降低。記者:容慧心攝影:黃子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20/196196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01

李家傑投資德醫企 涉逾2.3億 發達國人口老化 港富豪分一杯羹

1 : GS(14)@2016-07-06 07:24:07

【明報專訊】不少本地華資富豪近年將投資視野擴闊到海外市場,近期開始涉足被廣泛看好的醫療行業。恒基地產(0012)主席「四叔」李兆基長子、恒地副主席李家傑,今年5月份牽頭參與德國專治心臟衰竭的設備開發商Impulse Dynamics(下稱ID)的3000萬美元融資。有本地富豪家族基金經理表示,隨着發達地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加入醫療領域的投資將會愈來愈大。

明報記者 陳偉燊

一向表現低調的李家傑,他的私人投資基金最近因為今次涉足醫療領域投資而曝光。他牽頭參與ID的3000萬美元股本融資而成為投資者,ID籌集所得資金,將用於在環球作診療及產品方面的商業擴張。

專攻心臟治療儀器 創辦人來頭猛

事實上,除李家傑外,長和(0001)主席李嘉誠、新世界(0017)鄭氏家族及信德集團(0242)董事總經理何超瓊都有投資醫療事業,有負責本地富豪家族基金營運人士透露,隨着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而除一線富豪外,不少本地二線及三線富豪亦已大舉投資醫療行業,這種投資取向亦與不少富豪本身需要有關(見另文)。

李家傑在ID的新聞稿稱:「那些毋須採用手術的心臟衰竭病人,有明顯需要採用以工具為本的技術紓緩症狀,他們期望支持公司在全球,特別是中國市場的商業及診療領域發展」。

今次李家傑入股的ID,其本身及創辦人亦來頭不少。ID曾引入美國強生為投資者,其主力針對心臟衰竭開發供心肌收縮調節的龍頭產品Optimizer,已有3000個病例使用紀錄。ID的創辦人為來自以色列的教授Shlomo Ben-Haim,他本身是550項專利發明人,當中應用的領域包括心導管支架、糖尿病及肥胖症。經他手的醫療企業購併項目,連同出售Biosense予強生的交易,涉及總值超過10億美元。本報曾經致電恒基發言人方面作查詢,最終未獲回應。

恒基建築部門負責人任醫企董事

另李家傑更自去年7月起,參與新成立的Henderson Care及H Care公司,據了解,該等公司主要從事化妝品及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並且找來負責恒基建築部門的黃永灝及恒基(中國)投資總監陳英龍,齊齊出任董事。當中黃永灝更曾在「殼王」陳國強旗下的保華建築任職高層。

在李家傑出外投資ID之前,「四叔」早已涉足醫療領域投資,當中包括發起成立沙田大圍的仁安醫院及分佈多區的分科診所。他的投資亦不限於本地,早年便曾和城中富豪如李嘉誠及邵逸夫等共同投資新加坡新達城,他自己更經兆基財經投資多國地產、酒店、股票及債券,亦在加拿大成立地產公司從事房地產生意。他旗下的煤氣(0003)更涉足泰國油田項目。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04&issue=201607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71

亞博睇騷一杯兩份飲馮允謙翻版劉佩玥交換口水

1 : GS(14)@2016-08-17 08:01:28

【好好傾】■馮允謙上周五與「翻版劉佩玥」Jude到亞博捧英國樂隊Disclosure場,似有講不盡的話題,特別投契。DV圖片





【赤鱲角】現年28歲的馮允謙入行5年,星運平平,人氣度極低,除了去年跟宇宙巨G.E.M.鄧紫棋傳緋聞,其實還有一位拍拖4年的「隱形女友」Crystal。不過,英國樂隊Disclosure上周五來港於亞洲博覽館開騷,本報記者發現馮允謙與一位相貌似足劉佩玥的長髮露膊女齊齊睇騷。更有眼利讀者發現,原來這位「翻版劉佩玥」就是華納上年的新人曾若華(Jude)。


離場腳浮浮

馮允謙除與Jude一齊睇騷外,同行還有一對男女友人,但馮允謙似乎與「翻版劉佩玥」明顯比較投契,與對方孖住去飲品換領處拿飲品,之後二人又碰杯對飲,馮允謙更不介意與女方交換口水,拿對方的飲品來飲。一行人睇騷之後,玩到凌晨12時左右才離開會場,馮允謙與「翻版劉佩玥」更越行越埋,女方又不時望着馮允謙甜笑施以冧功,馮允謙亦都好受落,更一度輕掃女方背脊,飲到醉醉哋的馮允謙更疑似腳步浮浮,四人約凌晨一時再轉場去中環繼續玩。採訪、攝影:楊浩賢、陳辰



【一齊飲】■馮允謙在亞博與「翻版劉佩玥」Jude孖住隊酒。DV圖片

【口水尾】■馮允謙還拿了Jude杯飲品來飲。DV圖片

 


【孖住行】■馮允謙全晚跟Jude黐到實,女方亦經常向他撒嬌。DV圖片

【輕攬腰】■Jude上車時馮允謙輕托對方纖腰,女方亦全無抗拒。DV圖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17/19739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45

日飲一杯珍珠奶茶30歲女皮膚似50歲大媽

1 : GS(14)@2016-10-19 05:28:38

台灣珍珠奶茶雖然是不少人的至愛,惟如果不節制地喝,隨時會出現提早衰老。台灣皮膚科醫生早前有一名30歲的女子求診,對方苦於臉色暗啞,滿臉皺紋,皮膚有如50歲大媽般。醫生了解後得悉女病人原來太愛珍珠奶茶,習慣每日喝一杯,長期下來令皮膚出現「糖化反應」。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有研究顯示,長期進食高糖份的食物或飲品,確會令皮膚出現暗啞或衰老現象。因為人體糖份過高,會產生如自由基(Free Radicals)等化學因子,繼而破壞膠原蛋白,最終令皮膚出現變化。雖然人無法避免衰老,但進食抗衰老食物,如藍莓或士多啤梨等水果,都能減慢身體衰老。陳厚毅認為,除了皮膚變得暗啞外,長期口渴、尿頻、常常感到被倦或者無數消瘦,都可能是體內糖份過高的病徵,認為如果身體有異樣,應盡快求診,透過驗血確診。東森新聞雲/《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9/198057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665

【有個台灣家】一杯檸檬利賓納的感動

1 : GS(14)@2017-10-09 00:05:50

【文化籽:有個台灣家】「老闆,你手中那杯飲料要賣多少錢?」我們餐廳的3號桌子上,坐了一位中年男士,滿身泥土,一臉疲累不堪,在他的餐桌上就只有一個菠蘿包和一杯水,他看到我在喝檸檬利賓納,好奇問我。「飲料加$70塊呀!要點一杯嗎?」「我先看看我夠不夠錢……」那位叔叔有點不好意思地把皮包內所有零錢,一個一個的掏出來,然後一個一個地點算着。為了不想讓他尷尬,我故意轉身,沒有再看他點算桌子上那一堆硬幣。過了一會,我走過去輕聲地問他:「想要點一杯餐飲嗎?」「不好意思,錢不夠,我喝清水好了!」他是尷尬到極點的說着。我轉身走向廚房,看到King Kong爸爸正在調配一杯檸檬利賓納,原來他站在廚房布幕後面,也聽到了我們全部的對話。「我想送3號桌的叔叔一杯餐飲好嗎?」我輕聲地用廣東話跟King Kong爸爸說。「知道了,這杯就是為他做的餐飲……」原來我們彼此間有這份默契,大家也給對方報了一個會心微笑。當我把一杯冰凍的檸檬利賓納送上給那位叔叔時,他給了一個又驚又喜的表情。他大口大口地把利賓納喝光便匆匆離開了餐廳,「謝謝!謝謝老闆娘,下次我再來!」叔叔離開了,我們負責收銀的侍應生才悄悄跟我說:「他應該是在附近工作的修路工人,他大概是沒有想過我們的餐點是這樣的價格,雖然他看來又餓又渴,但他最後只點了一個最便宜的菠蘿包!」


移民港人有何貢獻?

還記得就在幾天前,我們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內容大概是質疑我們這些從香港移民來台灣的香港人,究竟可以為台灣帶來甚麼好處和貢獻?是不是來台灣拿身份和福利後便離開?從前,我們也是否曾戴過有色眼鏡去看從中國大陸「移民」到香港的人呢?也是否責怪過他們和香港人搶空間、搶資源、搶福利呢?現在我們身為過來人,才深深明白到,其實選擇走進一個全新地方建立家庭並不是一個簡單決定,大家都有着自己離開的理由和目的。說實在,可能絕大部份選擇移民的人都是考慮自身利益,很少會很偉大地因為要給那個新地方貢獻甚麼而移民過去。或許,我們也只是着眼於我們家庭的個人考慮而選擇移民,我們本來也沒有抱着甚麼抱負,說要為台灣帶來甚麼偉大貢獻。不過,今天在餐廳發生的小故事,也引起了我們的反思,究竟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移民家庭,可以為我們這個新的家付出甚麼?


後記:

隔天早上十時餐廳開始營業,有客人騎着單車匆匆來到店中做第一位客人。我抬頭一望,原來就是昨天的那位叔叔,他拿着一大包自家種的竹筍:「妹妹,送你的,謝謝你昨天請我喝東西!」這是一份久違了的濃濃人情味,讓我們受寵若驚,也謝謝他讓我們在這陌生的國度,感受到一絲暖意在心頭……



叔叔送給我們的竹筍。

隔天一早便跑來送我們竹筍的那一位叔叔。


撰文:Cass(King Kong媽媽)

80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2017年5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著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facebook: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5/201726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