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預測風雨,不如打造方舟 ——2014年個人投資總結 閒來一坐s話投資
來源: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4711297
一、收益 1、主賬戶,年收益11.82%,上證14年上漲52.87%,大幅跑輸41.05個百分點。這是自己從2008年7月2600點建倉以來,第一次大幅度跑輸上證指數。看來,自己需要“檢討”的地方很多。
實際上,作為個人投資者並不在乎跑贏跑不贏什麽指數的,作為自己,特別是自己的老婆最直接的數字每天就是:我投入多少錢,現在賺多少錢。如此計算,自己自2008年7月2600點轉型以來,絕對收益率143.75%(以前的收益率也全記錄在博客之中,也懶得細算了)。對於這個收益率,自己還是滿意的。
所謂絕對收益,就是6年多來,自己賬戶中實際上是不停地增加本金的,特別去年與今年,均增加了本金,特別是下半年看到行情火爆,更是差不多將家里所剩不多的存款搬進來,如此一計算,總收益率就有點攤薄了。當然,如果從自己2008年7月以來第一批建倉資金計算,現在的收益率那可是相當相當高了呢,不過,這對於自己有啥意義呢,隨著資金量的加大,要知道現在一個百分之二十,都比當初的全部資金多呢,所以,有時看年收益率也沒有啥意義,關鍵還是自己投入多少錢,賺了多少錢。
2、代理賬戶,年收益率43.46%。
今年2月9日,受一親戚之托為其操作。這是自己第一次替別人操作,這一賬戶的資金量不及自己賬戶的四分之一,然而其壓力卻是高出多少倍。好在年收益率雖然沒有跑贏大盤,但是收益率尚可。
3、女兒賬戶,絕對收益率14.75%。合計已投入資金36.13萬元,年底股票市值41.4549萬元。去年底市值11.4927萬元,其余大部分資金為今年追加的。
此賬戶帶有實驗性質,而且每一筆操作均在博客中有記錄。
二、說明 1、主賬戶組合
貴州茅臺 市值占比17.16%;
格力電器 市值占比23.2%;
雲南白藥 市值占比12.8%;
天士力 市值占比21.25%;
東阿阿膠 市值占比16.65%;
非銀ETF 市值占比8.93%。
以上就是自己的所謂“方舟組合”:茅臺為近兩年由恒瑞醫藥與張裕換股而來,非銀ETF512070為今年見瘋牛來了而增加,其余四個明星隊員均已持有六年左右。對於這個組合總體是不動如山,雖然有動態的微調,但是堅持不作波段,只要是有閑錢來了(家里的流動資產差不多全部投入了),就堅持買入、買入、買入(特別是去年、今年)!
2、代理賬戶組合
中國平安
工商銀行
格力電器
東阿阿膠
這個組合現在看來,可謂攻防兼備!
3、女兒賬戶組合:由於帶有實驗性質,且每筆操作均有博客記錄,故實錄如下:
同仁堂: 1800股,成本價14.18元:
東阿阿膠:2400股,成本價36.357元:
貴州茅臺:500股,成本價147.547元:
康美藥業:4500股,成本價15.808元:
510230(國泰上證金融ETF):15500股,成本5.135元。
510050(華夏上證50ETF):9700股,成本2.379元。
工商銀行: 300股,成本價3.112元。一點小錢,當時主要是見工行便宜,不想讓這點小錢閑著。
三、思考 1、當前是個什麽樣的行情?
很顯然,是“金三胖子”即證券、保險、銀行股行情,是以大盤藍籌為主的估值修複行情,是“一帶一路”概念的行情。相比之下,上漲了兩三年的中小板、創業板有的要進行“跳水表演”的行情了。市盈率高達60、70倍以上的創業板行情怕是不可持續的,好在自己壓根兒就沒有開戶創業板,所以,也就只有在旁邊“看戲”的份。
牛市來了嗎?
其實如果從1949的“建國底”算起,牛市已確定無疑。但是,從根本上講,其實仍然是結構性牛市,或叫指數牛市。
如果回顧2008年大熊市以來的行情,結構性牛市行情早已開始。先是2009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造成的小牛市(或叫大級別反彈),然後是2010年、2011年的消費醫藥行情,再往後即2012年、2013年的中小板、創業板行情。
近幾年雖然總體上是熊市,但是置身其中,自己倒真沒有多少熊市的感覺。
前幾次結構性牛市行情,因為所占指數的塊頭太小,所以影響小,或者主要是存量資金的騰挪轉移,然而此次自11月以來的大盤藍籌股暴動行情,因其猛烈程度和體量之大,從而引起全社會、全世界關註,進而激發場外資金進場積極。
下一步的行情如何走?牛市行情如何演繹?如,大盤藍籌估值修複行情完成了又當如何進行?
老實說,自己並不知道,因為行情只有走出來才清楚的。作為業余投資者,自己認為最省心的就是可以不用宏觀經濟指導自己投資,也不用著費心費力地去猜測什麽牛熊。這些事情兒,其實都應該是那些專家們幹的活兒,他們既然閑不下來,就讓他們盡情去研究、去判斷吧。
![[大笑] [大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1lol.png)
當然,如果非要自己判斷,那麽自己認為大牛市的格局已成。一是成交量是不騙人的。現在日均五六千億的成交量已成為常態,個別情況下已突破萬億元。這在熊市狀態下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場外進場資金積極。二是仍有低估值板塊。資金永不眠,金融資本對市場的嗅覺向來是十分敏感的,它最終總會向價值窪地流動。三是中國人並不缺錢,只是缺少投資的渠道。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不振,長期無風險利率的下降(利率即為資金的價格,自己認為對於宏觀經濟研究不清也罷,但是利率走向要關註,因為它往往對股市的走向產生影響,這也是德國那個大投機家的觀點),場外許多錢見到股市賺錢效應,必將會進一步流入股市。四是中國政府對股市一向呵護有加。“炒股聽黨的話”,這句老話在中國這種政權模式下,仍然不過時的。聽聽這幾年管理層的種種聲音,再不來個大牛市,都感覺著他們要急得眼睛發藍了啊呵!
![[俏皮] [俏皮]](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19qiaopi.png)
其實再進一步講,對以上判斷自己認為都可以不要!
因為股市的運行規律,從超長期講,指數應該總體是螺旋向上的,是走牛的,或者說,其間的牛熊不過是漲大一些、跌大一些而已。投資如果總是寄希望準確地判斷出那種齊漲齊跌的牛熊市,自己認為,這就像非要逼自己飛到月球上去,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個人甚至認為,作為個人投資者,完全可以心中沒有牛熊的(最為有力的證明是這幾年自己也不知是牛還是熊)。自己認為,這樣先把自己的頭腦“格式化”了,或許更有助於提高自己的邏輯判斷力。
2、投資是不是要經常尋找風口?
現在網上流行一句話:只要在風口上,豬也會飛。確實,如果恰好自己站在風口,那種“日進鬥金”的美妙感覺是局外人難以享受到的。我們來股市是幹啥的?最直接的目的不就是賺錢嘛,再說了,誰會跟錢有仇恨啊?!所以,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地去追逐風口,爭取次次行情自己都站好隊,享受在風口上的感覺!
自己真的不知道,這幾年股市上是否有這樣的人:2009年的大反彈行情、2010年至2011年的消費醫藥行情、2012年至2013年的中小板、創業板行情全部是站在風口上,自己認為,如果這幾年誰能做到這一點,那真是股神之謂了,實現財富自由早已不在話下了。然而,於自己,自己認為這又是個非逼自己飛上月球一樣,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怎麽辦呢?
自己仍然認為,作為業余投資者如果反應不那麽機敏,那就幹脆“笨”一點,即自己經常念叨的那幾句話:投資收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不可寄托於牛市大潮的所有上漲之上,立足點還是要放在優秀企業身上,與優秀企業共成長。或許這更靠譜兒。當然,市場先生一時瘋狂了,非要贈送給我們錢,我們也不會傻傻地不要,相反,十分樂意笑納之便是。
所以,自己的主流投資還是堅持自己的那句名言:與期預測風雨,不如打造方舟;與其猜測牛熊,不如見優秀企業便宜了便買入,並堅定長期持有。
所以,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的指導,自己一年來,除了補充新的資金買入之外,主賬戶基本上沒有啥交易,自然一看這個組合,顯然今年不在風口上,收益差強人意也就不足為怪了。
現在流行有錢就任性,自己雖然遠不如安邦保險那樣的土豪有錢,但是自己照樣也任性呢!
當然,在大幅度跑輸上證指數這一鐵的事實面前,自己現在需要對這種“任性"作一下深刻的“檢討”!
3、牛市行情之下是不是要增加一些交易品種?
自己一向認為,市場上就有兩種品種:一是投資品種,即可以分享企業的成長,甚至可以穿越牛熊市的品種,這些品種多反應在弱周期的企業身上;二是交易品種,熊市狀態下它們個個熊樣可拘,然而牛市狀態下,它們個個又英姿勃發,甚至漲得讓你瞪目結舌,不敢想像。它們就像人世間的勢力小人,失勢之時如喪家之犬,人人喊打,自然價格跌落在地獄也無人理彩;而得勢之時,它們又個個如日中天,受世人敬仰,自然它們的價格又會漲得如在天堂上一樣光彩奪目。但是從賺快錢角度講,牛市狀態下仍是要配置這種彈性較大的品種。如牛市的主題,就是券商、券商、券商,同時大金融板塊也因為估值較低而受到青睞。自己認為,牛市不止,大金融板塊不死,所以,它們的上漲潛力還應該是很大的。有機會,還得要死咬住它們!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自己在主賬戶上配置了部分521070,非銀金融ETF;而在女兒賬戶里配置了上證金融ETF512030、上證50ETF510050。有博友、球友問自己,為什麽配置指數基金,不選擇龍頭呢?其實龍頭呢自己也知道,如中信證券、中國平安、四家股份制銀行等。然而自己較懶,認為牛市狀態下,只要取得平均收益就差不多了,所以,就采取了這麽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
當然,這話得先需要說下:交易品種就是交易品種,特別是牛市下的交易品種(完全可以右側交易),自然需要在牛市瘋狂狀態下完成這種交易,斷不可如投資品種那樣去夢想著穿越牛熊。比如,現在網上關於券商將來如何業績輝煌的研究文章已漸漸增多起來,但是你讓我如持有自己的主流組合一樣堅持6年不動如山,自己是斷然不敢的。屆時,市面上一定仍然會流行一些花團錦簇般的文章去描繪它們美好的未來的,但是自己要時時切記:它們就是牛市下的交易品種,當斷不斷,必受其害的!
四、展望 熊市中沒有吃到苦頭,牛市中更會吃到甜頭。七年股市“苦大仇深”的熊日子估計有望要熬過去了!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追逐熱點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6526075
股市有如女人流行的時裝,一段時間內總是有不同的板塊輪動和熱點轉換。作為趨勢投資者,或者想賺快錢的,或許需要踏准板塊輪動的節奏,不斷地追逐熱點。然而於我這樣喜歡買入就以年為單位持有,懶得動的投資者來講,自己認為這實在是個高難度的動作。更為要命的是,一時熱度高的東西往往價錢不便宜,如果不是先期潛伏,介入成本較低,一旦流行趨勢過後,自然大概率的事件便是空歡喜一場,甚至是最後套牢動彈不得。在這個方面,自己可是有過教訓的。
近幾年有一句流行語:處在風口上的豬也會飛。具體到投資上那意思便是應該當尋找風口,確實,我們常常看到,處在風口上的豬們有時飛得很高很高的,而且有時這個「風口」還要持續相當的一段時間。所以,這幾年,如果誰能夠始終捕捉到「風口」,比如,2010年至2011年的消費醫藥受寵、2013年至2014年乃至今年的創業板狂漲盛宴,還有2014年10月以後的券商股的狂舞,我想,具有這種風口捕捉能力的投資者那一定可以用股神來形容了。然而於己,自己認為還真是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自己給自己制定的「十不」之一,便是不追逐熱點,正所謂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不追逐熱點,需要「追逐」什麼呢?
老實說,自己現在倒是越來越喜歡「追逐」「問題股票」。
何謂問題股票呢?像2008年伊利股份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雙匯發展的瘦肉精事件,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當然是在問題股票之列了,只是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或者,真的讓我們遇上了,有時也反而膽小不敢下手。但是有些股票(當然是指優秀企業的股票,不優秀的企業自己一般不關注)出點問題之時,自己認為反而倒值得關注和研究,這些問題常常包括一時的利空打擊,或者一時的名聲受損,或者市場總是質疑聲不斷,甚至一時的增長放緩,每每此時,它們先前那高高在上的價格往往容易受到估值殺。如果經過自己的分析判斷,這些「問題」還不致於傷筋動骨,不致於要命,此時往往成為揀拾便宜貨的機會。
試舉三例:
貴州茅台,曾經是多麼「高大上」,然而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終於將它拉下神壇,其股價一度打壓到120元以下。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當其股價跌得便宜以後,我們還敢於殺入嗎?當然,自己是敢於「抄」它的,當然現在來看,自己並沒有完全抄在其底部,然而,自己認為,總是想著抄在最底部,其實也是貪婪的一種,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確的策略還是自己總是唸唸不忘的那句話:見優秀企業便宜了便買入。
東阿阿膠,曾經是市場的寵兒,然而公司近幾年激進的提價策略屢屢受到市場質疑,其增長也一度放緩,股價也從歷史的高點幾近腰斬。它是不是仍有長期投資價值呢?如果自己認為有,自己還敢於在相對底部買入嗎?當然,自己是敢於在其相對底部繼續買入的(女兒賬戶)。當然,從現在看,其股價仍然是在一個相對的底部徘徊,未來究竟如何還有待於市場驗證。
康美藥業,也是曾經的十年十倍股啊,然而近兩年由於一專業機構對其資產造假的質疑,那個「康美謊言」的陰影至今在一些投資者心中仍然留下陰影。當自己為女兒賬戶買入之後,有不少好心的博友、球友或留言,或私信於自己,提醒小心這家公司,有的甚至直言這是一家騙子公司。自己認為,或許正是由於其在資本市場的名聲似乎有些不好,因此其股價一直受到壓制,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始終享受著較低的市盈率估值水平。康美的未來究竟如何呢?當然還需要公司拿出實實在在的業績去證明!
按:以上三例,除貴州茅台股價現在有較大回升之外,東阿阿膠、康美藥業仍然處在相對底部,自己之所以舉後兩者,主要是因為自己並不喜歡那些事後諸葛的例證。記錄於此,也是想讓未來證明自己的分析判斷。
更多博文: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研究宏觀經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i…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天天研究大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i…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聽信媒體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朝三暮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怕大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小盈即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
投資思考:投資要學劉元生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6643025在中國股市怕沒有人不知道劉元生投資萬科的故事。近日,在雪球上重新讀到《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的報導(轉載鏈接下),講述了劉元生與萬科30多年的緣份。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這篇報導時間為2014年8月,現在市值更應大於這個數字,不過這個數字早已不重要了),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
重讀這篇報導(以前讀過),自己不禁要問:劉元生的投資故事在中國股市能不能複製呢?作為個人投資者在羨慕、感嘆之餘,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劉元生學習點什麼呢?
自己反覆思考的結果就是:投資要學劉元生!儘管他的投資故事有些因素注定我們不能完全複製。
向劉元生學習什麼呢?
1、學習他的目光長遠。 當採訪者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劉元生答
:「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劉元生還是說:「
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看似很樸實的回答,可以說蘊含著深刻的投資大道:投資有時就是比誰看得遠!
投資譬如登山,「登上玉皇頂,一覽眾山小」,如果沒有這種高遠的境界,如何能夠經受住登山過程中的曲曲折折呢?
投資有時需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儘管如此,或許我們的目光仍然不夠那麼久遠!正所謂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
或許有人會說,劉元生不過是個幸運的「大猩猩」而已,現在來看,不過是事後諸葛,如果------
是的,股市之中充滿著種種不確定性,處處充滿著如果。
但是,劉元生同時又說:
「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或許劉元生的這段話正好為一些人談及中國股市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而提供一種佐證:似乎在國外的成熟股市可以如此這般,而在中國股市是個投機市,斷斷不可。
果真是中國股市不適合長期投資嗎?
在本人看來,非也。自己認為,如果誰對此還有些許懷疑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那些長期牛股圖。或者乾脆將這些長期牛股圖剪切下來,貼到牆上天天閱讀,沒準就能夠悟出一些「門道」來。
2、學習他的遠離盤面。 劉元生90%多的時間是用在音樂、藝術與慈善上,並且說「
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太不開心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投資者,或者是個交易者,或許需要天天盯著盤面,然而,如果作為個人投資者、業餘投資者,自己認為,人生之中確實還有更多比天天在股市裡面搏擊更有意義的東西。不能否認,一個人若想在股市成功,非得需要下大力氣,那種想隨隨便便就成功的想是太幼稚可笑的。然而,這種功夫在自己看來,更多的應該是廣泛的閱讀,對企業層面的研究,而不是天天盯著股價的漲漲跌跌而心潮起伏。甚至有時聽一聽音樂,自己認為對於培養自己的持股心態都有很大幫助,也遠勝於眼睛紅腫地盯著盤面!
適度地與股市保持距離,或者更能悟出股市之道,或許更能享受投資之樂!
3、學習他的淡泊淡定。 當有人對劉元生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之時,他採取的是」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他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自己認為,這並不是劉元生的矯情,而應該是個大實話。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
其實人生在世,往往是有多大心就能幹多大事。
「亂云飛渡仍從容。」在股市上,確實需要的是這麼一種淡泊與淡定。
或許我們沒有劉元生們那麼有錢,我們股市小民來到這個股市之上更是想快點賺錢,或者實現財富自由,然而,專業的研究早已告訴我們,如果你長久能夠保持年複合增長20%,那可就是全球大師級的水平了啊呵!
在自己看來,在股市你待得越久,你其實越知道這種複利的艱難。而最好的心態便是一旦我們將錢投入其中,便是別把錢當錢!
當然,我們的初衷是想來賺錢的,更何況誰也不會與錢有仇。想賺錢又不能賺快錢,當如之奈何呢?
自己的體會,投資的底線還是要建立在「三贏」基礎之上,即跑贏長期存款,跑贏長期理財產品,跑贏長期通脹。如果投資建立在這「三贏」底線之上,那麼投資的心態便會相對輕鬆起來,或許我們將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之,一句話:理智的韁繩一定要時時牽住自己那個慾望的野馬!
4、學習他對企業的那種信任。 劉元生說,他始終將信任王石與萬科,他當時投資主要是看中王石這個人,一是他愛學習,二是他肯吃苦。
或許,這一點,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最難學。因為,我們作為企業的外部人員,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人脈資源,是不可能接觸到所投企業的高層的。然而,在自己看來,作為個人投資者也不是沒有「補救」的辦法。
其實,在這方面早有投資大師們告訴我們說,船比船長更重要。自己認為,如果說劉元生投資萬科有幸運成份的話,劉元生與王石相識便是。其實,再優秀的企業如果建立在一個「當家人」的基礎之上,那也將是不可持續的,更何況好的當家人也會「變壞」,這一屆當家人是英雄,下一屆當家人或許就會是甭種,關鍵還是要有「好船」,即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所以,如果沒有辦法去瞭解一個企業的當家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到「好船」。而且一旦找到這種好船,除非極端情況下,輕易不要動搖自己的」初心「。
再進一步說,在股市待久了,自己認為如果具備一定的企業評判眼光的話,是不難找到這種」好船「的,而關鍵是通過長期的定性與定量的研究,與企業建立那麼一種」心靈相通「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有時或許是來自於自己對所持企業精神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溝通「。說白了,就是我們真的是從心底裡把自己當成小股東(而這是最難的,或許我們多數情況下是假股東,稍有點風吹草動,就嚇得逃之夭夭了)去考慮問題,儘管人家公司並不認識我們,呵呵!
【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

查看原圖
▲題圖:劉元生(右二)、萬科黨委書記丁福源(右一)、原深特發副總經理張西甫(左二)、萬科顧問陳志裕(左一)
【萬周按】6月19日,萬科第一大個人股東劉元生在深圳接受了萬科TV的採訪,講述了他與王石、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本文是客串場記的萬周君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讀者留意。
Bene qui latuit, bene vixit.(
善生活者,故隱其名。)
——奧維德
六月正午。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濕熱明亮的空氣中,目送劉元生的車遠去,筆者腦中仍然是一堆問號——那個懸了二十多年的問題當面得到了答案,眾人心中的迷惑依然無解。
兩個小時前在錄影棚,萬科TV攝製組的楊蓓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
劉元生答
:「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楊蓓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
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錄影棚裡有人點頭,似乎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畢竟,此刻給你360萬,你還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更不要說重現劉元生從360萬到10個億的傳奇。
經歷豐富者和年輕人的區別在於,運用同樣的語言,背後的含義可能完全不同。畢竟,同一個詞背後,支撐它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厚度、結構各異,人生經驗無法複製,機械照搬就是災難。二十多年前,如果你買入的是日本股票,哪怕再「看遠一點」,恐怕今天還沒法翻身。
進一步的問題是:到底看什麼,到底看多遠。

查看原圖
劉元生今年七十一歲,身材壯實,筆挺的藍襯衫,棕色褲子,淺棕皮鞋,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來到萬科總部,見到萬科員工,主動與大家握手,筆者與他的手初一接觸,感覺寬大厚實,略一發力,自己的手像被鉗子微微夾了一下,這才想起,他練過幾十年的小提琴。
在拍攝自我介紹時,
他給自己的身份定義是:香港仁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管絃樂團董事局主席。
他沒有強調自己在股市上的驕人戰績,而這正是外界賦予他的巨大光環。追問之下,他只是說
:「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這個情況」四字背後,藏了一段持續26年的傳奇。1988年,萬科股份化改造之初,劉元生買入360萬元的萬科股票,穿越若干牛熊循環,第一大個人股東地位紋絲不動,這些股票今天的價值超過10億。20多年,1只股票,270多倍增長,超過股神巴菲特。
上面這段敘述,這家公司的股東和員工都不陌生,新動力甚至會從老員工那裡,聽到一些「增強版」的故事,個中細節不無誇張。今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劉元生走到了我們的攝像機前,親自講述他與王石、他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
劉元生在70年代末認識王石。那個時候,他在廣州友誼劇院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王石來聽,二人就認識了。1983年他們開始合作。當時王石經常來香港,劉元生跟王石談了很多國外的成功企業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興趣。
劉元生說,當時王石給他特別深刻的一個印象就是:不像一般去香港的內地人,喜歡吃吃喝喝,喜歡玩,而是去圖書館或書局,買很多書。這一點讓劉覺得王石很特別,跟一般人不一樣。後來王石對萬科進行股份化改造,劉想鼓勵他,希望他成功。當時劉買了360萬股,在1991年正式上市之後,很快漲到七八塊,後來漲到二十多塊,很多朋友就賣掉了。不過通過IPO上市撈一把並不是劉的目的,他不是想賺快錢,不是想投機,所以基本上就沒動,「還是希望這個企業能夠長期做下去,能夠更成功。當時也沒有想到規模能夠做這麼大。」
這再次印證了,
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但「遠見」這個詞放到歷史長河中,實在難以捉摸。偉大的人物也常低估時代的大勢。柳傳志創立聯想時,他的願景是「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佩奇創立谷歌時,他的雄心是把公司做到1億美金;而遲至2004年,萬科高層也一度認為公司規模不大可能達到千億……
儘管受困於未知的迷霧,劉元生對王石和萬科的信任始終沒有動搖。
他說,當時是投資在王石這個人身上的。因為他很欣賞王身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是肯學習,第二是肯吃苦。他還記得,與王石做生意的時候,夏天37度,他們經常自己扛貨在深圳交貨,「你們可能都想像不到。」
以是觀之,劉元生的基本面分析獨具特色:落腳點不是「金融煉金術」,而是符合國情的「識人術」。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看人還是比較準的。」
用人不疑、看淡世事的心態,使得劉元生面前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壓迫感。接受採訪這天,甫一落座,拿出一部黑色的iPhone 5S手機要WIFI密碼,因為公共網絡小故障,最後用筆者的iPad熱點聯網,他接回手機,樂呵呵地說,「你走了,我怎麼辦?」;錄影前,他在事先打印出的問題清單上,寫下了各個問題的回答要點,他的手書字跡很大,約是紙上印刷體四號宋體的三四倍高,筆畫之間的連屬很重,筆勢往右上傾斜著,像連筆寫英文;化妝時,特意叮囑化妝師:「眉毛不要加得太多,別最後出來(片子),不像我了。」
樂觀隨和幫助他渡過了25年前的難關。
當時有人對他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了,他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現在劉元生仍然把這些股票穩穩拿在手裡,因為他覺得,「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
但是這名「超級散戶」不像其他投資者那樣整天關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樂、藝術和慈善方面,他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我覺得太不開心了。」
劉元生的股票可以連地皮一起買下整個萬科總部,但他並不是公司董事,也不干預公司日常經營,是萬科獨特治理結構中的「定海神針」之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可謂戰略投資者的典範。對於近年萬科的一些嘗試,他坦言,沒有資格做評論,「因為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
回顧與萬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劉元生認為,這幾年萬科還是保持了創業期的很多優點,但千萬不能忽略人才的問題:「一個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資本,怎麼樣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層次人才留下來,這是萬科現在一定要考慮的因素。我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夠戰勝其他競爭者。」
40分鐘錄影結束,工作人員紛紛上前,與這位傳奇人物合影。他走時不忘跟錄影棚所有人揮揮手:「謝謝啊,大家辛苦了!」出了總部門口,聞訊而來的其他同事,再次把他團團圍住求合影,公司Logo雕塑前,舉起一排七長八短的手機。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希望盡快結束,躲開日曬,他卻說無妨,笑呵呵地一一照完。
筆者旁觀。
對於那些80後、90後員工來說,也許他們並不完全瞭解眼前這位老人的故事,然而因為他此刻的在場,瞬間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分界線,讓你不由產生憑藉觸摸、言談或電子光影融入那份歷史的激動,這種「在場感」的奇特張力,也正是誘導筆者作此文的原因。
對於閱盡世事的劉先生來說,此刻的意味卻無比明確:1980年代,他與王石並肩扛貨的那些日子,就是這樣的深圳陽光和深圳溫度,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來源於雪球萬科週刊
http://xueqiu.com/5235937171/30701469
投資感悟:關於投資風險的再認識 閒來一坐_話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kud.html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每個進入股市的投資者都要接受這樣的警示教育。 那麼,投資股市的風險到底在哪兒呢?——自己突然感覺,以前好像並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考慮過這個問題。
1、本金損失的風險。當然,不用說,這是最要命的風險。
2、跑輸長期存款、跑輸長期理財產品(包括債券)、跑輸長期通脹的風險。自己長期投資收益的底線是「三個跑贏」,如果跑輸了,自己認為也可以歸之為風險之類。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風險嗎?自己認為沒有了。
當然自己說的是長期,何謂長期呢?就是等我們老去,或者因為某種變故而永遠地離開股市的那一天。
我們見有投資者常將自己的投資收益與上證大盤指數或滬深300指數相比,似乎一旦跑輸了就有一種落敗感。自己認為,如果是代客理財的專業投資者這樣比較,應該歸結於落敗之列,因為如果你投資的業績長期跑不贏上證指數或滬深300,客戶還遠不如去投資指數基金,非要花錢請你代得哪家子財呢。而作為個人投資者,我覺得比較意義不大,因為頂多是比較收益的問題了。
但是在股市之中,自己體會我們常常被「忽悠」的是還有一種「風險」,即有意或無意地將波動性視為風險,這或許也是許多人不敢踏進股市,或者將股市投資視為不正當行當的理由。
這個道理也太常識。比如,我們花10元錢買入一支股票,結果它跌到了8元錢,於是我們便常常認為自己損失了20%。也正因為此,作為投資者便難免呈糾結痛苦狀,甚至因此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那麼,這一時的損失20%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風險呢?當然,如果它永遠漲不回10元,甚至進一步下跌,自然會造成我們本金的重大損失,自當歸之為風險之類;但是如果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結果漲至15元、20元,甚至最終實現N倍上漲呢?自然,這一時的損失20%算不上什麼風險,充其量是股票本身的正常波動而已。
股市因具備交易的功能而造成股價的隨時隨刻的波動。理智地想,我們每個投資者都會明白,都覺得這是個太常識的問題,然而一具體到"實戰"上來(還是自己那句話:股市是最容易將聰明人變傻的地方),有時便難免將這種波動視為風險。
略舉一例。自己仍然喜歡舉未來不確定性的例子,不喜歡事後諸葛的鐵證。
如:東阿阿膠,截止3月6日股價38.10元,總市值249.18億。打開它的K線圖,它自2011年1月6日創下59.27元(前復權)的歷史新高之後,調整至今已經有四年多不漲了,就是先前以較低成本介入的投資者表面來看這四年多真夠「虧」大的(至少有時間成本啊)。
自己算了算,它的分紅在上市公司是比較小氣的(我感覺公司寧可理財去也不大願意分紅)。依其現價,並以其2013年稅後10派6.65元來計算,現價的股息率1.76%。就是以20元的持有成本計算,其股息率僅3.33%,顯然如果不是成本特別低(如低於20元以下),僅僅依靠分紅還是相當不合算的。
但是,需要追問的是,如果硬是以較低成本傻傻地長期持有它,是不是就真「虧」了呢?顯然還不能過早地下這個結論(至於在相對高點介入的投資者何時能夠達到「三個跑贏」,「在下」可就不好說了啊呵)。
2013年其每股收益1.84億元,2014年據分析大約每股收益2元,如果今後五年它能夠保持復合15%的增長,那麼五年後其每股收益當為4元。仍給以當下20倍市盈率計算,股價80元,以6.54億的股本計算,總市值將達到523億元。那麼,東阿阿膠能不能將來做大到523億元的市值呢?這當然需要投資者個人對企業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
往最壞處想,自己認為,依東阿阿膠的品牌價值、行業品類的龍頭地位,以及未來的成長空間,以其當下249.18億元的市值,假如我們有錢將它「私有化」了,雖然說並不是太便宜,但是個人感覺它並不是貴得太離譜兒,而將來市值的過一步增長自己判斷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如此一想,或許假以時日,傻傻地堅守著它的投資者,或許將來的收益也能夠達到自己界定的」三個跑贏「以上。果如是,你說投資東阿阿膠還算是真虧嗎?
當然,這其間最難的還是對東阿阿膠這個企業的價值判斷。巴菲特其實早就說過,投資只需要學習兩門課,一是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二是如何面對波動。當然最富有挑戰性的還是在於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因為如果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再面對波動性就心裡淡定得多、坦然得多。所以,那些投資大師們常常勸誡我們這些普通的投資者,如果不善於分析企業,最好的辦法還是長期買入指數基金,因為已有大量的數據證明,投資於指數基金,不僅能夠實現自己說的「三個跑贏」,而且還會戰勝許多機構投資者(上證指數從1990年100點起步,至今二十五年理論上漲32倍,有多少投資者能夠達到這個收益水平?!)。當然,這是另外的一個話題。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東的信中又說:商學院多半將波動性和風險劃等號。雖然這種書生式的假設讓教學更容易,但這是錯的:波動性和風險不是一回事。一些流行的公式,將學生和投資者領入歧途。在自己看來,大師就是大師,巴菲特思想已經是全球投資界的珠姆拉瑪峰,有時他的一句話就讓人這麼醍醐灌頂!
投資分享:我給女兒的嫁妝是股票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8013459
我的女兒是90後,去年走進美滿的婚姻殿堂。女兒出嫁,送給她什麼嫁妝呢?按照時下的時尚,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有條件的自當是送房或送車啥的,然而我送給她的嫁妝卻主要是股票!
![[俏皮] [俏皮]](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19qiaopi.png)
為啥送股票呢?
一者,源自於老爸我對股市投資的痴愛。自己自打2001年5月入市以來,對於股市的痴愛程度可以用毒癮來形容(這是老婆語,儘管自己從來沒有吸過毒!),至於這些年記了多少筆記,讀了多少文字自己都快記不清了,反正是一有閒暇便一頭鑽進股市的海洋,自得其樂。每當友人羨慕自己在股市上小有成就之時,自己便套用魯訊的話說:自己是將別人喝酒與打麻將的時間用在了股市投資上!總之,自己的體驗,股市投資是個特別「帶電」的工作(收穫金錢、收穫思想何樂而不為呢)!
二者,自己主要還是想為女兒的將來積累一小財富。我們不妨算一筆記賬,假如將來通脹率保持在5%的水平,100萬元10年以後還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61.39萬元!20年後呢?45.27萬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長期講,我們並不太多的財富原來就讓「通脹」這個老虎給吃掉了不少啊!而稍稍有點經濟常識的人知道,長期通脹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經濟保持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我們如何戰勝長期通脹這個「老虎」呢?在自己看來在所在投資工具之中,股市卻不失為戰勝長期通脹的一大法寶。一談起中國股市許多人就皺眉,認為中國股市不亞於賭場,然而在投機成分如此之大的中國股市,中國上證指數自1990年100點起步,25年卻上漲了32倍!更不要說萬一幸運地抓住幾支大牛股呢!
劉元生投資萬科由300萬變成20多億的故事是股市上人人皆知的,或許自己是讀多了這些有滋有味的投資傳奇,受了這些故事的「蠱惑」,自己也夢想著將來女兒也因為老爸我的「先見之明」而得到一筆可觀的財富,呵呵,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總之,心動不如行動,實際上自前年女兒大學畢業之後自己便鼓動她開了賬戶,自己先期便有少許資金投入(主要是見當時行情低迷,自己有些急不可待了),到了去年女生結婚之時,自己便與老婆統一思想之後將這個「嫁妝」正式地陪送了去。不僅如此,女兒婚後老爸我還是唸唸不忘地對她進行「財商」教育,結果她還乖乖將自己婚後的一部分閒散資金交由我打理(當然我承諾賠了錢是算老爸我的,賺了錢是她的,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兒呢!
![[賺大了] [赚大了]](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3earn.png)
)。
或許有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己當然知道「漁」的重要性!不過,投資這東東還是看熱愛與否。現在女兒對股市投資基本上還沒有入門,愛好與否還是由她去吧。自己認為,投資這些東東是沒有辦法遺傳的,不是嗎?巴菲特是令全世界「朝聖」的投資大師,按說他的兒子女兒們最有條件受到「親傳」,可是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看出有誰繼承下來。更何況女兒的賬戶自己也樂於打理。所以,目前的賬戶名字是女兒的,但是「大權」(密碼)卻是我掌握,因為自己怕她一看見賺錢了便自作主張給賣了!
行文至此,其實自己想分享的是,如果你剛剛有了自己的寶寶,或者你的兒子或女兒已經長大,其實也完全可以為他們建立一個長期賬戶,或許假以時日,將來我們的父愛母愛就會結出不一樣的碩果!
附:我給女兒建立的賬戶(自己在博客中全有披露):
同仁堂:1800股,成本價14.18元。
東阿阿膠:2400股,成本價36.357元。
貴州茅台:500股,成本價147.547元。
康美藥業:4500股,成本價15.808元。
510230:26700份,成本5.387元。
女兒賬戶理論持有期限:40年。
所謂理論持有期限,即理論上這個賬戶的資金使用40年(至女兒工作退休),期間原則上不從賬戶中提取使用(牛市太瘋狂了除外)。
賣出系統:1、貴得太離譜兒;2、基本面惡化。可適時進行動態調整,但原則不進行波段操作。
持股座右銘: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鐘。
投資風險:1、本金的損失;2、跑輸長期存款、長期理財產品、債券收益、長期通脹。
收益預期:與上面「跑輸」相反,實現「四個跑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k…
投資感悟:長期投資的有趣與無聊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8364093
自己在股市投資上自「轉型」(從技術面轉向基本面)以來,總是唸唸不忘地推崇長期投資,特別是作為個人投資者,自己認為長期投資更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對投資標的選擇上,自己也總是推崇,先閉起眼暢想一下:這是自己的養老股嗎?從荒島挑戰論、股市關門論出發,若干年後它們還會存在嗎?這麼一暢想,上市公司中一些少數具有高門檻(護城河)、競爭對手不容易複製、顛覆的優秀企業便容易盡收眼底,而那些快速易變的所謂新經濟、新科技,即便當下多麼受人讓熱捧,也往往入不了自己的法眼。
老實說,私下裡每當碰到同道之人(私下裡凡是在股市上投資的,自己往往就視為同道之人,因為畢竟當今的社會還是將我們這些泡在股市研究投資的人另眼看待,似乎是在幹著不太正當的行當),當然有時也免不了兜售自己的這一點不算是秘笈的「秘笈」。不僅如此,當自己的至親至己找上門來,求問自己的投資「秘笈」之時,自己還免不了推薦一下。比如,去年下半年當我的弟弟找上門來時,自己就精心給他推薦了兩個:一個是大金融指數基金,一個是康美藥業(自己雖然一向給外人推薦股票持謹慎態度,但是自己的親兄弟嘛自當得「幫幫」嘛,而且比給自己選擇還要處心積慮呢)。結果時間不長,他就全給賣出了,原因嘛,主要是嫌「肉」,並且說,這多憋得慌啊,俺還是炒炒短線、賺點快錢去吧!
嗚呼!是不是很讓人無語!
然而,其實理智地一想,這頗為正常。因為,長期投資確實是太無聊、太乏味!懂得個中滋味的投資者知道,豈止是無聊、乏味?當行情低迷,或者你被一時套住之時,你心裡收穫的將是煎熬;當股價暴漲,你的浮盈多多之時,或許你心裡又收穫的將是不安。特別是當你的票票不漲,而別的票票呼呼上漲之時,那種「滿倉踏空」的滋味又怎麼是一個「愁」字了得!人常常是有喜新厭舊的毛病的,大凡在股市投資的人也多是不甘寂寞之人,也多是吃著碗裡的扒著碟裡的,如淘寶般地去不斷地研究尋找(所以自己倒是很羨慕自己那些不斷鼓搗文物的朋友,常常可以以舊換新,其樂不足與外人道也),當突然發現了新投資標的往往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興奮,那種想換股的衝動若沒有點內省的功夫,又怎麼能「遏制」得了呢!不是有句話叫「守股如守寡」嗎(儘管自己是男的,並不知守寡的滋味,呵呵)?看來,長期投資確實有違人性!
在股市上一談起大師,人們時下談得最多的往往是美國,是巴菲特們,其實廣泛讀點書的人知道,在德國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投資大師,名叫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他不僅一生投資、投機獲得巨大成功,而且一生寫了13本書。他在90多歲之時寫了最後一本書《大投機家》(自己現在就喜歡一些年紀大的人寫的書,因為這往往是他們一生投資智慧的結晶,所謂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認為就是應該多讀他們寫的書),這本書雖然譯文水平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但是他對投資、投機的見解可謂深刻之至(自己認為很少有人能夠比他認識得如此深刻)。他在書中給投資者建議這樣一個竅門:服下安眠藥,然後買入不同種類的一流股票,接著就去睡上幾年,不用理會此間外面震耳欲聾的響雷和風暴。誰按照這個建議去做,他以後就會獲得令人愉快的意外(順帶說一句,3月17日上證指數超越3500點,成為近七年總體熊市的新高,走牛的大格局當已奠定,還是自己先前的判斷:現在如果再懷疑還是不是牛市,估計準是自己腦袋壞了,所以,最好的策略自己仍然認為就是如此裝睡)。不過,他同時話鋒一轉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的書也就到此為止,沒有繼續寫下去的必要了。他說,「說實在話,我應該建議每位讀者成為投資者。一般說來,在所有交易的參與者中,他們會取得最好的成績,因為即使是投機者中也只有少數幾個才能賺錢。」呵呵,這可是70多年以投機而著稱的大師說的話啊!但是他又說:「但是我們心中『投機人』的意識太強烈了,又有誰能比我更好地理解投機的誘惑力呢?他說,這種巨大的快樂是賺到的財富而無法比擬的!儘管在自己看來,他所講的投機,更多是的其實是投資的道理,與當下我們A股那種愛小盤、追概念、炒熱點的投機之風並不相同,但是,顯而易見,那種投機而賺取金錢的快感、快樂卻是我們這些傻傻的長期投資們所不能享受到的!
所以,如果我們確實忍受不了長期投資的那種寂寞、無聊與乏味,或者換句話說是享受不到長期投資那種「跳著踢躂舞上班」的快樂的話(大師們早已有言,投資與人的性情有關,此言不虛也),那就可以去盡情享受那種投機之樂,當然,前提要是你要修練那種投機之術。要知道,還是德國這位大投機家在書中說道:「我可以說,一位交易所投機者在一生中沒有至少兩次破產,他就不配得到這一稱號。」所以,他說,「投機是在財產與破產之間的海上航行」!
在此,自己仍然要抄錄一段這位安德烈先生的話作為自己未來的警示:
「我也堅信,交易所的蕭條期到來時,人們非常厭惡股票和交易所,但之後又會出現繁榮期,人們又會把過去的傷痛忘掉,就像飛蛾趨光一樣被吸引到交易所裡。如果人們不是出於自己的本意來做這件事的話,那麼高度發展的交易所行業也會吸引他們的,金錢是最好的誘餌。」在安德烈成書的1999年,條件自然還不是今天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在有著移動互聯網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不必去交易所,無論我們是忙於他事,還是有空閒,僅僅利用手機便可及時操作,而且還可以進行融資融券槓桿操作,或許「金錢作為誘餌」的吸引力會更強更大吧!
呵呵,面對時下A股漸要火爆的行情,暢想一下:是不是將來有一天仍然要呈現2006至2007年那種大牛市的「繁榮景象」呢?自己認為這又將是大概率事件。當然,自己這樣說仍然為時過早,因為畢竟上證大盤才3577點,上證市盈率僅有17.93倍,離超越上一輪牛市的高點還任重而道遠!
一茶一坐新聞專區
1 :
GS(14)@2011-05-14 11:34:55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514/News/ec_ecb1.htm據內地媒體報道,由台灣赴內地開拓的一茶一坐為減輕擴張中的資金壓力,正在做上市規劃,預計花3年時間,擇台、港及美三地之一上市。一茶一坐目前在內地已擁有100家連鎖門店。
2 :
GS(14)@2011-05-14 11:35:18http://u.cyzone.cn/blog/251
一茶一坐融资1068万美元 赴美上市计划提前
由于携程、如家等“新兴传统”企业的先后上市,80%左右的风险投资商都将目光转向这类企业,一茶一坐正在此列
继如家之后,又一家新型传统企业将赴美上市。《第一财经日报》9日独家获悉,一茶一坐近日完成了第二轮1068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融资,其中寰慧投资(Granite Global Ventures,下称“GGV”)以约750万美元占股13.5%。另外,包括首轮投资人IDGVC、SIG、沈南鹏、TECO、FMCG等在内也追加了投资。一茶一坐赴美上市时间可能提前。
之前“开曼群岛一茶一坐控股有限公司”约有20%的股权属于经营团队,其他股权分属于3家美国创投公司以及若干家风险投资企业。其中股东方包括知名的IDG,以及之前将如家成功运作上市的沈南鹏(沈南鹏是以个人设立的基金SMI入股一茶一坐)。
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林先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近日,美国风险投资GGV以750万美元入股一茶一坐,占股13.5%,另外,加之包括首轮投资人IDGVC、SIG、沈南鹏、TECO、FMCG等也追加了投资。“第二轮风险投资融资刚刚结束,共1068万美元,我们原计划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时间约在2009年,现在可能提前,但具体时间我们还需要商议。”据悉,GGV的Helen Wong以及FMCG的王亚平将加入一茶一坐的董事会。
另据一茶一坐内部人员透露,目前一茶一坐董事会已经通过了有关将给员工配股的计划,其全国门店基础管理层人员都有可能获得期股。
目前一茶一坐在大陆拥有约30多家门店,其中仅2%左右是加盟店,开设直营店的资金投入相当大。2006年,一茶一坐首次进军海外市场,在日本东京开店。一茶一坐计划上市融资后,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门店扩张。
GGV是一家拥有近8亿美元资产的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于2000年,在美国、中国和新加坡均设有分支机构。GGV在投资、跨行业商业运作、收购并购、金融上市等方面均有经验。GGV在华的投资项目包括阿里巴巴、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HRAY.NASDAQ)等。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携程、如家等“新兴传统”企业的先后上市,80%左右的风险投资商都将目光转向这类企业,而由于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少风险投资商为了保值,也有意投资“新兴传统”企业。
3 :
GS(14)@2011-05-14 11:35:53http://www.epochtimes.com/b5/8/10/27/n2309930.htm
【大紀元10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台資連鎖餐飲一茶一坐(CHAMATE),原先預計2009年在大陸再開20家分店,因受國際金融風暴波及,展店將縮減為12家,並暫緩在美國那斯達克市場(NASDAQ)上市計畫。
餐飲市場難敵金融風暴
目前一茶一坐在上海、北京與杭州等一線城市共有67家分店,預計今年年底前再開5家,使全大陸分店數達到72家,並計畫在2009年達到100家店時到美國上市。但受到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問題所累,9月以來各店業績的成長明顯下滑,為了穩健發展,只好改變經營計畫。
一茶一坐9月初宣布,公司獲得2300萬美元注資,世界最大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的美國橡樹投資Investment Partners(OAK)成為其新股東,作為在美國上市前的最後融資準備。
一茶一坐經過三輪注資後的經營團隊包括:中國台灣頂新集團、第一食品投資管理公司所管理的FMCG基金、美國IDGVC、美國海納亞洲SIG基金、中國台灣東元集團、美國寰匯投資和新成員—美國OAK組成。
核心理念:「感動經營」
在進入大陸市場前,該公司成立了「二十一世紀企業進化小組」,聯合世界知名餐飲業的專家,將歐美、日本的經營技術,與中華經營哲學思想結合起來,設計出進化型的店鋪模型。也就是在那時候,「感動經營」成為一茶一坐的核心理念,即把「客人當朋友、夥伴當家人」,提供客人一份自在的休閒空間。
「在美國,有超過一萬三千家麥當勞,六千多家必勝客,但是中國這麼大,卻沒有一個中式連鎖餐飲的超大品牌,」林盛智認為,想要快速複製,必須先有中央廚房。憧憬成為世界品牌的一茶一坐,其遠景目標是10年內在全世界10大國際大都市都開出一茶一坐的門市店,打造成全球中式休閑餐飲連鎖的第一品牌。
中央廚房引來創投業者注資
這家酷似台灣泡沬紅茶店的改良式茶餐廳,能在短短7年間受到創投業者的青睞,其實是來自於其在標準化流程和中央廚房上所下的功夫。
創立於1991年的一茶一坐,在台灣擁有七家不同主題性風格的連鎖茶館,2001年,進軍中國大陸市場,與旺旺集團各半持股合資成立「上海一茶一坐餐飲有限公司」,2002年6月在上海新天地開了第一家旗艦店,同年12月進駐徐家匯「港匯廣場」,受到上海廣大民眾的喜愛,同時成為上海新消費指標。
(
http://www.dajiyuan.com)
4 :
GS(14)@2011-05-14 11:36:10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2/20080904/18765.shtml
已经完成两轮融资的餐饮连锁企业一茶一坐昨天宣布,又获得2300万美元注资,世界最大风险投资公司之一的美国橡树投资Oak Investment Partners(下称“OAK”)成为其新股东,部分以前的股东也追加投资,这也是一茶一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
一茶一坐透露,经过三轮融资,公司现任股东已经扩充为一列长长的名单:经营团队、中国台湾顶新集团、第一食品投资管理公司所管理的FMCG基金、美国IDGVC、美国海纳亚洲SIG基金、中国台湾东元集团、美国寰汇投资和新成员—美国OAK组成。
OAK是世界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此前有丰富的餐饮连锁投资经验。
据透露,OAK入股一茶一坐后,来自OAK的Jerry Gallagher和关重远(Allan Kwan)将出任新任董事。OAK将占股20%以上,是单一股东中占股最大的一家。目前第三轮融资的资金大多数已经到位。
“我们本次融资金额主要将用于新门店的开发、人员的训练发展、设备更新、 产品的研发,当我们的年营业额可以达到100万美元,或者门店数量达到100家左右的时候就可以上市,预计的上市时间是2010年至2011年间。”一茶一坐高层朱先生表示,另外,“在未来3~5年中,上海、北京及江浙地区都会是我们持续发展的重点地区。”
据悉,一茶一坐(CHAMATE)源于台湾桃园,自2002年来到大陆发展,以上海为起点,6年时间里,相继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14个大中型城市开设了70余家门店,预计今年年底可达75家以上。
5 :
GS(14)@2011-05-14 11:36:56http://shop.sh.soufun.com/2010-05-12/3334252.htm
启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 一茶一坐完成新一轮风险投资
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0/141951.shtml
(一茶一坐8月业绩高于预期,超过公司原定目标近一成。图为总裁陈定宗。)
一茶一坐总裁陈定宗表示,今年将稳定展店,预计年底前,总店数将突破100家,达到101店,营收可望挑战人民币5亿元(约新台币亿24亿元),目标公司三年内挂牌上市,未来并考虑回台发行台股存托凭证(TDR)。
一茶一坐近期业绩稳定成长,最新出炉的8月营收资料显示,8月营收较公司原本预估目标超出近一成,现有93家店的8月来客数一举突破80万人大关,创下历史新高纪录,较公司原本单月来客数65万人多出23%。
陈定宗说,上海世博会的效应相当大,大量游客涌进上海,带动一茶一坐8月营收挑战人民币4,000万元(约新台币1.9亿元),较原本目标高出近一成,高于预期,近期并稳定展店,目前在全中国18个城市已开设93家店,并开始进入徐州、常州等二、三线城市。
陈定宗指出,目前美国景气复苏状况不明,影响美国股市发展,要等待景气复苏的时机,加上在美国挂牌的中国概念股持续延烧,届时才是一茶一坐到美国那斯达克挂牌的最佳时机,计划三年内挂牌上市,之后再考虑回台挂牌TDR。
据了解,一茶一坐创立于2002年,主要股东是美国橡树资本(OAK)投资一茶一坐2,300万美元(约新台币7亿元),持股约20%,其它股东包括美国SIG、IDG、GGV、东元集团及顶新集团等,各大股东中,美国股东就占了四个,让一茶一坐倾向到美国挂牌。
陈定宗强调,未来也不排除在中国内地或台湾股市挂牌的可能性,要看那一个地方挂牌能够创造最高的本益比,让全体股东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目前公司不缺资金,营运状况稳定,大股东对挂牌也没有急迫性,但公司已经做好随时挂牌上市的準备。
陈定宗说,预估一茶一坐三年后的总店数将达到130家至150家店,营收将达到人民币8亿元至9亿元(约新台币37亿元至42亿元),届时的营运规模及获利还会更好,将是不错的挂牌时间点。
6 :
GS(14)@2011-05-14 11:37:18http://news.winshang.com/news-88494.html
核心提示:据悉,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做大规模,同时也为了减轻扩张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一茶一坐正在做上市规划,预计花三年左右时间,达成从中国台湾、香港、美国的三地资本市场上选择一处上市的目标。第一百家连锁门店将于5月23日在上海开业。
来自海峡彼岸的台湾著名餐厅品牌一茶一坐将于5月23日在沪开出其登陆后的第一百家连锁门店,如果从十年前一茶一坐在浦东塘桥开出首店之后,十年画了一个圆,又在浦东开出第一百家店,至此,百家门店累计经营总面积达到约4万平方米,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节点的前夕,商报记者走访了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长林盛智先生。
十年百店 布点城市综合体
据林先生介绍,一茶一坐目前在上海拥有36家商铺,主要分布在徐家汇、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嘴、中山公园、金桥国际、大宁国际、西郊百联以及虹口公园等CBD内。“一茶一坐是现代都会型茶餐饮,以茶人文化为推广核心,把‘客人当朋友,伙伴当家人’,致力于发扬中国茶及餐饮的文化,打造第一个国际化中式休闲连锁餐饮的领导品牌。我们选址的最大特点,就是商铺追着商圈开,如今,不仅从上海的中心城区,开到了松江、青浦等新兴城区的商圈,而且开进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主要一线城市及其卫星城市,仅江浙沪地区就有60多家门店,所有这些店,无一例外位于商圈旺角。”
一茶一坐开店的另一条准则是地铁修到哪里,一茶一坐就开到哪里。这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开通多条轨道交通的国际性大都市更能显现这个特点。据林盛智告诉记者:“一茶一坐的主要客户层是20-40岁的白领,其中女性占60%,每家店营业面积在300-400平方米之间,正因为如此,一茶一坐一般不开在住宅区沿街铺面,而是与商业地产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如在南京、杭州、济南、青岛、深圳、东莞等城市开出的一茶一坐都与当地的商圈融为一体。这就说明,我们是围绕着商业地产转的。”
林盛智还告诉商报记者,近年来一茶一坐主要着眼于城市副中心和城市综合体展开布局,如在上海,百联又一城、宝山易买得、万达广场、莘庄仲盛广场,当然也不拒绝社区型购物中心如瑞虹新城店。今年将在已有城市覆盖率的基础上增加开店数,包括在祖国大陆的西南地区新开20—30家。
提速扩张 目标三年上市
记者注意到一茶一坐从外观到内在的建筑设计也显现其独特的个性,在布局上采用中国元素的线条与简约的窗花格来营造一个现代感的空间,同时在座位的设计上运用人体工学的原理,采用舒适的高座位,如上海新天地店里用的就是美式吧台坐椅。一茶一坐营造家的温馨与归属感,不是纯粹的茶坊或是餐厅,这里是大家的客厅,自在的生活空间,是一个新的生活式样,是创造感动、温暖、幸福、快乐的人生。特别是店招上一茶一坐的“坐”字,用美术黑体变异字的时尚手法,夸张变形后好像一双笑的眼睛,极具创意意味,又富有中国元素。
据了解,2001年开店之前,一茶一坐就在上海建立起中央厨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承担着研发和分配的重任,一茶一坐目前有超过200道菜品,所有菜品的工艺流程都在中央厨房制定,并且中央厨房为全国的连锁店提供半成品的配送,但这并不意味着口味的单调,一茶一坐在中央厨房配备多名星级大厨负责开发菜品,有专门的研发队伍对每一道菜品进行标准化研究,并且通过在一段时间之内就推出新品来保持顾客的新鲜感。经过长期研究,现在一茶一坐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加工、保鲜储藏以及还原加热的工艺流程。配制标准化,降低了成本、统一了品质,为快速复制连锁店奠定了基础。
不过,林盛智也坦陈,尽管消费者对一茶一坐菜品的认知和认可度在逐年提升,店铺的版图在不断扩张,但也承受着各种成本费用上升的压力,其中一项就是租金成本,一般而言,店租成本占餐饮总营业成本的比例为15%以下,而且每年递增5%-10%,因此,一茶一坐的开店策略是既积极又稳妥,除非特别好的物业,也就是在方圆1—2平方公里内目标消费人群在3万人以上,才会考虑开新店。当下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商业地产租金费用居高不下,且逐年增长幅度较大,我们在开店的选址上更会谨慎行事。向内地二、三线城市梯度转移看来在今后布局中有相当的考量。据悉,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做大规模,同时也为了减轻扩张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一茶一坐正在做上市规划,预计花三年左右时间,达成从中国台湾、香港、美国的三地资本市场上选择一处上市的目标。
7 :
greatsoup38(830)@2011-05-29 14:01:55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12335.html
一茶一坐管理不善再次被判向加盟商賠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