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廣東省惠州市公安局惠城區分局在官方微信賬號上發布消息,對“e速貸”非法吸收存款案件涉案犯罪嫌疑人鄭某郴(“e速貸”公司股東、董事之一)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依法執行逮捕。
“e速貸”公司打著網絡“P2P”旗號,以自融、設立資金池、發虛假標等形式進行非法吸收存款犯罪活動。犯罪嫌疑人鄭某郴從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間,利用該公司股東和董事身份,通過“e速貸”平臺以發虛假標的非法形式,向投資人募集資金達2600多萬元,非法獲利數400多萬元。
e速貸成立於2010年9月,運營已近六年之久,屬於上線較早的老平臺之一。根據警方通報,該公司自成立以來,除了非法吸存和放貸,基本沒有合法營利收入的業務,處於長期虧損狀態,主要依靠不停吸收新加入投資者本金的方式來維持公司運作。
剛剛公布的雙匯發展(000895.SZ)半年報顯示,其肉制品業務基本保持穩定,生鮮凍品經營呈現了積極進攻的態勢,收入大幅增長,但是受豬價高燒不退影響,利潤微薄。
今年上半年,雙匯發展屠宰生豬621萬頭,同比2015年增長0.09%;鮮凍肉及肉制品外銷量144.02萬噸,同比2015年增長11.16%;實現營業收入255.29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25.42%;實現利潤總額28.88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9.4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51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8.51%。
雙匯發展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是靠生鮮凍品。今年上半年,雙匯發展肉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9.5億元,同比減少1.68%;屠宰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56.9億元,同比增長48.59%。
生豬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不少肉類企業是縮減經營規模,保證利潤。雙匯明顯是反其道而行之,別人在收縮的時候,不守反攻,你退我進。
國內冷鮮肉還是群雄割據的狀態,還沒有一家,包括雙匯在內,市場份額達到10%。第一名與第二名的差距拉得還不夠開。先占領市場,將對手逼出去,回頭再考慮利潤,這是一種很有想法的策略;對於雙匯來說,這樣做的難處也顯而易見,雙匯是一家對股東特別在意的公司,一直以來以大手筆的分紅來回報股東,冷鮮肉增收不增利,股東能在多大程度上接收和支持,決定了讓利擴大市場份額的戰略能走多遠。
從利潤來看,雖然冷鮮肉收入增幅大幅領先肉制品,但是營業利潤“比紙還薄”。上半年雙匯發展屠宰業務實現營業利潤1.6億元,同比減少51.73%;肉制品業務實現營業利潤24.5億元,同比增加10.29%。上半年雙匯發展的利潤,是靠肉制品的“老本”撐起來的。
不過下半年生豬價格已經有下行的跡象,冷鮮肉的利潤率有望回升。
冷鮮肉增收不增利,肉制品難有突破,雙匯要保持利潤指標穩中有升,控制費用上下足了力氣。
上半年,雙匯發展銷售費用10.99億元,同比減少700萬元;管理費用6.32億元,同比減少9300萬元。兩項費用合計減少約1億元。要知道,2016年上半年,雙匯發展的利潤比2015年同期也就是增加2.5億元,開源這一塊不明顯,節流就變得很重要,費用控制為雙匯做出了不小貢獻。
控制成本,增加利潤上,不能不提進口大量美國豬肉。上半年,雙匯通過關聯公司羅特克斯進口了19.2億元的豬肉,已經逼近去年全年21億元進口豬肉的規模。
雙匯公告將增加與羅特克斯進行關聯交易的規模,新增15億元的關聯交易量。雙匯全年通過羅特克斯進口豬肉的總量突破30億元,看上去不是問題。
雙匯收購的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最大的生豬供應商,美國生豬價格不及國內一半,進口豬肉利潤豐厚,從羅特克斯的業績可見一斑。
截至2015年12月31日,羅特克斯總資產53.3億美元,凈資產30億美元。2015年度,該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億美元,實現凈利潤2.9億美元。凈利潤比營業收入還高,盡管羅特克斯除了豬肉進出口還有其他業務,在國內豬價高漲的背景下,羅特克斯為雙匯業績的穩定表現提供了足夠強的支撐力度。
雖然是放馬後炮,萬隆當年頂著壓力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如今來看,真的是相當劃算。
華誼兄弟9月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9月1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了260萬股掌趣科技股份,占掌趣科技總股本的0.09%,出售均價9.74元/股。本次交易的投資收益初步計算約為1500萬元。出售完成後,公司持有掌趣科技股份占其總股本的比例為4.91%。
並購各方參與者獲利離場,上市公司徒然只剩一個爛攤子。當初溢價數倍收購的資產,如今已經到了破產清算、“一折甩賣”的境地。
*ST宇順9月7日公告稱,將以1.88億元的價格,公開掛牌轉讓全資子公司雅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雅視科技)100%股權。雅視科技是*ST宇順2013年以14.5億元收購而來,上述轉讓價,僅相當於當初收購價的12%左右。在此之前,雅視科技股權已經公開轉讓過一次,但卻遭遇無人接手的尷尬。
*ST宇順的情形,在2013年以來的A股並購大潮中並非鮮見。在此之前,粵傳媒高價收購的資產,不到一年經營就出現巨額虧損,目前已申請破產。而參與並購的各方,卻通過種種途徑,帶著豐厚利潤離場,損失難以追償,給上市公司留下一地雞毛。
並購大敗局
9月5日,經*ST宇順董事會審議通過,從9月6日開始,該公司將在深圳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雅視科技100%股權,掛牌價為1.88億元,掛牌最終時間為9月12日。
這已經是雅視科技第二次公開轉讓。此前的8月30日到9月5日,雅視科技100%股權,已經在深圳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轉讓價為2.35億元。但在掛牌的五個工作日期間,未能征集到受讓方。此次1.88億元的掛牌價,較此前已經下調了4700萬元。
雅視科技是高價收購而來的資產。2013年12月,*ST宇順溢價361.93%,以14.5億元的高價,收購了雅視科技100%股權。按照承諾,2013年—2015年,雅視科技的凈利潤不低於0.83億元、1.18億元和1.42億元。但收購後第二年,業績即未達預期,2014年僅實現凈利潤0.74億元, 2015年甚至虧損5346萬元,2016年上半年更是虧損1.17億元。
不僅如此,雅視科技業績下滑,導致*ST宇順大幅計提。根據披露,2015年,該公司計提應收、其他應收壞賬;固定資產、商譽減值及存貨跌價等合計10億元。在此情況下,*ST宇順在2014年虧損3.27億元的基礎上,2015年再度巨虧10.98億元。
與當初的高額收購價相比,雅視科技上述掛牌轉讓價格,僅相當於14.5億元收購對價的12.5%左右。換句話說,*ST宇順是在低至1.2折的價格,企圖甩掉這個燙手山芋。
無獨有偶,高價並購業績變臉成為沈重包袱,導致上市公司甩手不跌的案例,今年已經多次出現。9月5日,粵傳媒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上海香榭麗廣告傳媒有限公司(下稱香榭麗)擬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和雅視科技一樣,香榭麗也是粵傳媒收購資產。2014年,粵傳媒及其子公司,以4.5億元的高價,收購香榭麗100%股權。當時,香榭麗承諾,2013年至2016年利潤不低於4600萬元、5683萬元、6870萬元和8156萬元。但好景不長,2015年,香榭麗經營出現嚴重問題。其董事長李名智、總經理葉玫等人管理層已身陷囹圄。根據公告披露,因涉嫌賄賂犯罪、合同詐騙等犯罪,先後被公安部門立案調查。
與此同時,香榭麗經營也巨額虧損。其中,2015年虧損3.86億元,2016年上半年虧損7557萬元。香榭麗的巨額虧損,給粵傳媒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2015年,粵傳媒2015年對香榭麗單獨計提壞賬準備,共計提應收款項壞賬、固定資產減值及商譽減值準備等2.99億元,導致其當年巨虧4.45億元。
如今的香榭麗,已經資不抵債。經審計,截至2016年7月31日,香榭麗總資產1.2億元,總負債3.39億元,凈資產為—2.19億元,已經處於嚴重資不抵債。而主要負債中,包括已經逾期的銀行短期借款1960萬元、應付賬款1.28億元、應交稅費9469萬元、其他應付款7516萬元等。而其資產中,僅有貨幣資金1221萬元,應收款則超過5900萬元,根本無法應對上述巨額債,成為粵傳媒的沈重包袱。根據披露,截至8月31日,香榭麗還涉及81起訴訟案件,標的總金額高達1.9億元。
誰來買單
短短的一兩年時間,業績巨虧甚至難以為繼的收購對象,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沈重包袱,其價值也已所剩無幾。
如果按1.88億元的成交價計算,相較於14.5億元的收購價,雅視科技的掛牌價,將導致*ST宇順至少虧損12.6億元。而已經申請破產的香榭麗,按照其賬面負債、收購成本計算,給粵傳媒帶來的損失,亦在7億元以上。
盡管收購出現大敗局,曲終人散之際,卻似乎無人買單。通過變更業績承諾補償、股票質押都方式,當年收購的參與各方,已經悉數獲利離場。或者因為涉案,利益補償無法執行,追償損失則更是無從談起。
在此之前,粵傳媒就已在公開披露中稱,由於處於三年限售期內的粵傳媒股票,已被香榭麗部分原股東質押,之後發生債務擔保糾紛等原因,導致股票被司法凍結,因此業績補償存在風險。
而在*ST宇順,借助變更業績承諾補償、委托表決權等方式,原股東、收購對象原實際控制人,帶著豐厚利潤,完成了並購失敗後的大撤退。
公開信息顯示,2014年,由於業績承諾沒有實現,雅視科技原實際控制人林萌等人應向*ST宇順補償906萬股。但就在上市公即將向股東大會提出補償方案的2015年5月,林萌等提出變更方案,並最終達成了三年到期之後累計結算、增加現金補償選擇權的新方案。
2015年,雅視科技的業績更為糟糕,出現5346萬元虧損。林萌等人有兩種補償方式可供選擇,一是以現金補償3.78億元;二是由上司公司回購1840.5萬股公司股份。此時,林萌再次試圖更改補償方案。2016年4月底,其向上市公司提交申請,稱雅視科技累計業績承諾實現率約為46%,提請減少回購股份數量至99.3萬股,由於該方案未能獲得通過,林萌又申請將補償金額調整為2.33億元,並在100%股權作價不高於2億元的情況下,承諾以2億元受讓雅視科技不低於51%股權。此後,迫於監管政策壓力,*ST宇順取消了補償方案變更。
問題在於,即便按2015年的方案執行,3.78億元的現金補償金額,*ST宇順仍見面臨巨大損失。收購前,林蔭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雅視科技47.59%的股份。有14.5億元的對價中,有4.64億元現金,林萌及其一致行動人獲得約3.11億元.半年報信息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林萌等人共持有1840億股*ST宇順股份,按目前的價格,市值達到4.8億元左右。靜態計算,補償之後,其仍可獲得4億元以上收益。
*ST宇順原來的第一大股東魏連速,在並購出現問題之後,則已果斷撤離。 2015年12月3日,*ST宇順發布公告稱,魏連速將以1.63億元價格向中植系轉讓3.49%的股權,同時將剩余10.48%的股份所表決權,不可撤銷地委托給中植融雲。此後,魏連速宣布辭去董事長等職位,徹底退出管理層。
而林萌也以同樣的方式,試圖金蟬脫殼。2016年3月,林萌與中植系簽訂協議,將其持有的1380萬股股份的表決權,同樣不可撤銷地委托給中植系名下公司。一旦業績補償完成,其即可帶著豐厚利潤,從*ST宇順全身而退。
“應該說,參與收購各方都賺得盆滿缽滿,最後爛攤子卻扔給了上市公司,沒有人為此買單。”華南某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上述行為,其實是在利用估值套利,最終無人為這些行為負責。這些激進並購的失敗案例,也為並購中“唯成長性”的估值方式敲響了警鐘。
盡管美國國內對於中美貿易和中資在美國的收購行為存在著抵觸情緒,但美國仍應加大吸引中國投資的力度,因為中美雙邊貿易和美國企業在華的成功不僅能為美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可為中美雙邊關系設立新基調。
近日,由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創立的保爾森基金會發布了一份名為《解密在美中資》(Demystifying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報告,表達了這一觀點。
中資“走出去”
近些年,中國資本在國際上頻頻出現“大動作”,引起了全球範圍的關註。
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FDI)已經連續多年出現增長。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資金總計達1160億美元,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016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實現大幅增長,交易量增加140%,交易金額增加286%,達到1340億美元,超過前兩年中企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的總和,有24宗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
保爾森認為,有理由相信,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首先,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正在迅速發生變化,對於中國本土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中國目前的增長模式下,回報率正在降低,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正在減少。其次,許多中國企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無法滿足於國內市場、需要在全球進行擴張的階段。第三,中國投資的關註點已經從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和大宗商品轉移到了消費者、企業技術、服務和高科技市場上。
在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中資的投資重心也有所改變。過去中資較為偏愛自然資源領域,如橡膠、鐵礦石等。如今,中資投資領域更加豐富,創新產業、高科技等受到更多關註。
美國應對中資敞開懷抱
中國的FDI曾經大量流入非洲和拉丁美洲,而現在這些資金正越來越多地流向西方發達經濟體。
2015年,中資企業對美累計直接投資總額達633億美元,美國已成為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第二大目的地。但美國如果想要充分享受中資帶來的利好,就必須需要和其他發達市場展開競爭。
眾所周知,從亞洲到歐洲,各國對中國資本的爭搶已進入白熱化。英國、澳大利亞和歐盟也是中國資本的青睞之地。2015年,中資在歐盟的直接投資額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230億美元。因此,如果美國不能創造並維持一種吸引外資、特別是中資的環境,就無法在這股“中資走出去”的浪潮中充分獲益。
保爾森在接受彭博新聞社電話采訪時表示:“我們將看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資金在西方進行投資,如果美國不打開大門歡迎中資的話,就會失去應得的份額。”
保爾森認為,盡管美國是一個相對開放和透明的市場,但交易執行仍是一個複雜的流程,外國資本進入美國需要一路“過關斬將”:通過聯邦和州法律的審批、政治風險評估、迎合本地股東、解決企業文化不匹配等。
當交易雙方來自美國和中國,上述因素顯得尤為重要。由於中美之間的文化、法律法規差異、對目標市場與機遇的理解不同、政治動態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上述挑戰將進一步放大。因此,由於經濟、法律和政治上的種種原因,一些投資項目胎死腹中。許多項目即使落地,最終也未能取得經濟與商業上的成功。
當下,美國國內有小部分人對中資存在著抵觸情緒。一些較大規模的交易已經引起了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擔憂。有人質疑這些收購交易的本質與意圖,這在高科技行業尤為明顯。擅長制造話題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表示,自己當上總統後,要對中國貿易采取強硬立場。
對此,保爾森表示:“我非常擔心目前這股大有橫掃美國之勢的保護主義,因為外貿和跨境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兩大關鍵因素。(美國)就業崗位的流失並不是貿易的結果,實際上科技進步才是背後推手,雖然科技進步能令社會整體受益,但其摧毀的就業崗位多過其所創造的,科技進步正在‘掏空’中產階級。”
作為美國建國以來最有中國情結的財長,保爾森主張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系。“外國人購買美國資產的行為在美國從來就都不受歡迎。但事實上,對美國的最高褒獎就是進行直接投資,這表明投資人對我們的經濟有信心。”他在報告中如是表示。
“跟你這麽說吧,你現在買,過年的時候肯定賺30萬。”成都中德置業的銷售代表指著中德·英倫世邦的100平方左右的戶型模型,“這個房子四五月份的時候賣9000元/平方米,現在賣15000元/平方米。”
這是第一財經記者在銷售現場看到的內容。就是這個樓盤,在漲價的同時,曾9月21日傳出令成都樓市震驚的消息——“一位來自浙江的客戶一次性買下60套房,成交約1億”。該消息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而其他多個樓盤也宣稱被土豪掃貨。雖然這條消息隨即在23號就被中德置業自身辟謠,但一時間,“炒房團空降成都”的消息似乎甚囂塵上。
受到這些因素的刺激,第一財經發現,這兩天成都多個樓盤開盤即清盤,一些樓盤乘機發布漲價通知。
是否出現謠言制造恐慌
在9月21日傳出“購60套房”消息當天,騰訊財經采訪到中德置業的營銷總監姜川,姜川稱,該客戶選擇上周剛開盤的8號樓房源,挑的是110-130平方米的大戶型,有律師陪同購買,並且按照每套6萬元,已經先期交付360萬元的定金。
在這條新聞發布之後,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就在其個人微信公號上提出質疑。張大偉認為,這則新聞的起源和產生是從9月21日開始,在9月21日下午交了每套6萬的定金買了房之後,然後晚間9點這一新聞就已經出現在媒體上!按照正常的消息來源,這種大單炒房客,是銷售的獨家資源,因為這種客戶就是金主,銷售是會積極保護消息源的,但為什麽在小定的當天,銷售總監就積極向媒體曝光?
張大偉強調,“這個新聞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麽成都住建委就應該檢討了,如果不是真的,創造這個消息散布的,是不是涉嫌犯罪了?”
9月23日晚間,中德置業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聲明稱,“網傳一客戶一次性購買我司中德·英倫世邦項目60套房屋一事不屬實,因雙方未能達成購買協議,客戶已退定。”這是中德置業在其微信公號上一份否認聲明。
對於中德置業9月23日的否認聲明,輿論一片嘩然。有的人認為開發商發布虛假消息、炒作房價、制造恐慌,應該嚴查,有的人則認為這是開發商迫於壓力而為之。第一財經聯系中德置業營銷策劃部副總監龍浩,他表示,一切以公司聲明為準,對於輿論關切不予置評。
不過,盡管這個事實被否認,但是成都樓市卻並沒有安寧下來,反而愈發激進。
與中德·英倫世邦相近的龍湖九里晴川漲價到17000元/平方米。華僑城原岸四處打廣告發布漲價通知,9月25日全線漲價5000元/平方米,濱江和城9月24日早晨放號,9月23日通宵排隊領號。
銳理戰略研究中心總經理郭潔郭潔向《第一財經》表示,這些信息制造出來的恐慌,讓所有購房者,尤其是本地購房者,心理上產生很大壓力,恐慌性的入市搶房。這是我們房地產從業人員不贊成的,但是市場的不理性也沒有辦法。
郭潔認為,成都樓市近期出現的漲價潮,是由政府的寬松政策、開發商的炒作、媒體的助推,購房者自己恐慌等幾個原因造成的。
“尤其是近期炒房客進入成都比較明顯,沒有炒房團,我們認為8月份,成都樓市都應該趨於緩和,也就是說量價都會有所回落。但是,8月份出現一些外地購房者來搶房,造成了8月以來市場的熱度。”郭潔表示。
記者註意到,9月23日,成都市城鄉房管局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加強監管 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信息。
這則信息稱,“針對近期我市房地產市場個別企業違規收取誠意金、捂盤惜售、人為炒作等違規行為,為了切實加強房地產市場秩序,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市城鄉房產管理局將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監測,加強日常巡查,嚴格查處虛假宣傳、違規收取誠意金等行為,督促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開發企業及時全面開盤銷售,規範市場行為;加強市場預期管理,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抑制惡意炒作,倡導理性購房;對發布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行為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一律取消網簽資格並列入‘黑名單’,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予以嚴處。”
後市可安好?
在火爆的市場形勢刺激下,不少市民加入到看房團,一些樓盤相鄰的道路都成了停車場。在中德·英倫世邦的售樓部,一些“慕名而來”的購房者都在驚訝於房價在短時間迅速攀升,一位購房者就表示,“這個樓怎麽可能就賣到了一萬以上。”
在中德置業的售樓部,除了中德英倫世邦,還有在9月24日進行產品發布的中德麓府。售樓部門前就立起一塊大展板,“中德麓府將全面漲價10%起。”而在售樓部里面又擺放了多塊有關地價大幅上漲、房價大幅上漲的展板,營造出時不我待催人買的氣氛。
郭潔感嘆,炒房者過後,本地恐慌性購房者則會繼續跟進。這波行情讓人感覺仿佛回到了2007年和2009年,即使作為地產行業的老從業者,都感覺到了涼入背脊的寒氣以及對後市的擔憂和恐慌,這是由過去的市場教訓給予的。
然而,成都樓市供需果真這樣緊張嗎?
銳理數據的統計顯示,今年3-9月(截至9月20日),成都城南房價漲幅21.21%,城西的漲價幅度為13.42%,而城東6個多月來房價上漲幅度卻僅為7.35%,城北則出現了-11.03%的負增長情況。也就是說,成都房價上漲區域主要集中在城南片區,而並非全部城區。
9月(截至9月20日)成都城中心房價以14717元/平方米位居第一,城南、城東南房價以13377元/平方米、11958元/平方米位居第二、第三位。而城西北、城東北以及城北的房價均低於10000元/平方米,城北房價則以7242元/平方米墊底。
郭潔認為,庫存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土地庫存,就是已經成交的土地,第二類是在建庫存,拿到施工許可證,但是還沒有拿到銷售許可證;第三類是待售許可證,就是拿了銷售許可證還沒有去備案的,這三個的量(包括所有郊縣)加起來足夠成都消化十年。如果範圍縮小到主城區和天府新區的話,大概需要三年左右消化。
銳理分析師蒲陽還分析了天府新區的成交價格和申請備案價格的差異:截至9月18日,9月份錄得區域備案成交均價約8300元/平方米,而存量房源申請預售證時備案的均價卻保持在12300元/平方米以上。
蒲陽分析原因之一在於申領預售證時報較高的價格,有利於給開發商留較多的營銷話術空間,比如力度很大的優惠、特價房源、內部認購價等,因此實際成交的備案價格本就要在預售登記價格的基礎上打個折扣。
其二則是實際備案成交均價與預售存量房源均價的差值反映了市場主要供應產品與主要成交產品間存在的矛盾——價格高的去化慢,因此被剩了下來,拉高預售存貨的整體均價,價格低的賣得快,使得整體成交均價低。
而在購房者恐慌性入市搶房的情況下,9月24日和9月25日,成都主城區和天府新區一共有22個項目開盤。郭潔說,開發商基本上都搶在這一波出貨,很多開發商知道這一波不可能持久,就搶在現在還能跑量獲利,甚至高獲利的情況盡量推盤。“我們對明年春節以後的市場感到不太樂觀。”
除了時不時曝出“老鼠倉”的基金、證券行業,“捕鼠風暴”自然也不會對在資本市場中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保險公司“手軟”。
在2014年曾引起軒然大波的國壽養老權益類投資前負責人曾宏“老鼠倉”一案近日有了最終結果。《第一財經日報》了解到,曾宏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股票交易活動,累計買入、賣出趨同成交金額達人民幣4.3億余元,非法獲利人民幣119萬余元,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120萬元。雖然曾宏上訴,但最終被駁回。
而近日,又有一起累計交易金額1.2億元的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人員劉某“老鼠倉”案件被上海市公安局通報。
本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2013年至今保險業已曝出7次“老鼠倉”事件,雖然頻次、金額相比基金、證券行業仍然較少,但是這無疑也給保險公司的內控敲響警鐘。而隨著大數據的運用,這些險資“碩鼠”們也變得愈加無所遁形。
曾宏案細節披露
2014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對外通報,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擔任某保險公司權益投資部門總經理的曾某利用所掌控的未公開信息,操控“老鼠倉”並非法牟利,並於2014年3月被抓捕歸案。
盡管當時中國人壽表示對案件並不知情,但種種跡象顯示,上述的曾某就是國壽養老權益類投資前負責人曾宏。
而隨著庭審的結束,曾宏案的細節也隨之浮出水面。
據本報獲得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顯示,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間,曾宏在擔任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養老金及機構業務部投資團隊高級經理、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中心高級經理、投資管理中心權益投資部總經理、投資團隊總監等職期間,利用因負責管理相關企業年金基金賬戶(下稱“年金賬戶”)而掌握的有關投資決策、交易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包括年金賬戶投資股票的名稱、數量、價位以及買賣時機等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交易活動。
據了解,曾宏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操作其實際控制的“王冬炎”的股票賬戶,先於或同期於年金賬戶買入或賣出相同股票97只,趨同買入金額共計人民幣2.35億余元,趨同賣出金額共計2.03億余元,非法獲利共計119.95萬元。2014年3月被查獲歸案後,在法院審理期間,曾宏的家屬代為退繳錢款118萬元。
基於以上情況,曾宏在2015年12月一審被認定犯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120萬元。
值得註意的是,本報獲悉,曾宏在一審後曾以“原判量刑過重”為由進行上訴。“一審判決對於趨同交易所涉金額的認定存在適用標準的錯誤,趨同性的認定標準應限於‘先於或同期於’,不應包括晚於年金賬戶2個交易日的買入和賣出金額;曾宏的行為不屬於情節特別嚴重,原判量刑過重。”曾宏辯護律師表示。
但法庭經審查認為,在案證券交易所市場監察部門、法律部門出具的協查結果等證據能夠證明,證券業內對“同期”的理解不等於“同日”,從交易時間上看,同步或稍晚交易的情形均屬於“同期”的範疇。
而曾宏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股票交易活動,累計成交金額達4.3億余元,非法獲利119萬余元,其犯罪數額已超過相關法律對於“情節特別嚴重”的認定標準。
“曾宏作為保險公司的從業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交易活動,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已構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依法應予懲處。鑒於曾宏到案後能夠如實供述,且非法所得已由家屬代為退繳,依法可從輕處罰。”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表示。
因此,曾宏的上訴請求近日被駁回,維持原判。
3年多7起險資“老鼠倉”
如果說在幾年之前被曝出的“老鼠倉”事件還基本集中在基金、證券行業,那隨著保險行業的可投資資產不斷增加,保險公司在資本市場地位的不斷上升,保險資管也屢次出現“碩鼠”。
上月末,上海警方表示,劉某在擔任某知名保險公司“傳統保險產品”投資經理期間,在自己管理的產品賬戶預備投資股票之前,利用自己朋友蔔某的資金操盤證券賬戶,先行交易與該產品賬戶相同的股票,累計交易金額高達1.2億余元,已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事實上,算上這起最新的險資“老鼠倉”案件,根據公開資料粗略統計,2013年至今保險業已曝出至少7起“老鼠倉”事件,其中4起發生在中國人壽體系。
2013年2月,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原投資經理夏侯文浩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股票行為被立案調查。根據公訴材料,其累計股票成交額7037萬余元,通過賣出股票交易的差價獲利1145萬余元,虧損192萬余元,此外分得股票紅利5萬余元,實際獲利957萬余元。這是證監會披露的首例保險從業人員“老鼠倉”事件。
2014年3月,平安資管股票投資部原副總經理張治民又被曝出“老鼠倉”事件,一審時控方起訴稱其通過其妻及他人賬戶趨同交易深天馬A、湖北宜化、徐工機械等140只股票,累計趨同成交額人民幣13.42億元,獲利2861萬余元。但張治民後對成交金額表示異議進行上訴。
而另外4起“老鼠倉”案件,均發生在中國人壽體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曾宏以外,國壽資管股票投資部前總經理鄧瑞祥、國壽資管原投資經理張顥以及國壽資管股票投資部前副總經理歐海韜都在2014-2015年期間被曝出“老鼠倉”案件。根據公開資料計算,這四起案件買入、賣出趨同交易總額超過25億元,盈利在4500萬元左右,且趨同交易時間基本從2008年~2009年開始,持續時間從一年到四年不等。
內控難 大數據“一查一個準”
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的行為,市場俗稱“老鼠倉”。“老鼠倉”違反了資本市場的公平交易原則,破壞了資本市場的秩序。而保險資金已與證券投資基金等構成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資金的重要來源。保險資管公司的投資經理和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一樣管理著巨額資金,其“老鼠倉”行為,危害同樣嚴重。
從過去的案例來看,盡管“老鼠倉”多屬於個人行為,公司並沒有受到法律上的牽連,但是如何防止險資“碩鼠”這種不光彩的事件出現在自己的公司,仍然考驗著各大保險資管公司。
一名大型保險資管公司高管對本報表示,與基金行業不同,保監會對於保險資管投資人員是否能買賣股票並沒有明文規定,現在各公司是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來針對“老鼠倉”各自實行內控政策。
上述高管表示,在保險業“老鼠倉”出現之前,公司里已經采取了固定電話全部錄音、投資人員交易時間手機上交等措施,不過公司允許投資人員進行股票交易,但是前提是包括所有直系親屬在內的賬號在公司備案,且所有買賣都需報告。
另一些保險資管公司則有不一樣的做法。一名保險投資賬戶經理對本報表示,該公司並不允許投資人員進行股票交易。而另一名保險資管公司高管表示,公司之前不要求對投資人員的手機在交易時間做上交的處理,但2014年險資幾次“老鼠倉”爆發之後,就開始做上交的要求。
據了解,2012年在保監會推出的險資13項新政中,其中一項就是《關於加強保險資金公平交易防範利益輸送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保險機構應當建立相關人員股票投資禁止性規定,明確公司分管投資的負責人以及核心研究、投資、交易人員及其直系親屬禁止投資股票,人員名單由公司自行確定,並報告中國保監會。”但和其他新政不同,該文件至今未正式出臺。
“基金行業也已經對從業人員的投資限制有所放開,保監會如果簡單‘一刀切’並不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上述高管表示。
而在2014年幾次險企“老鼠倉”出現之後,保監會也曾對保險資管進行過一次緊急排查。
上述保險資管高管和賬戶經理均表示,盡管公司已經采取了所能采取的內控措施,但內幕交易更多的是道德風險,從公司層面上很難完全事先防範。
不過,他們認為,目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威懾投資人員“老鼠倉”行為的一大利器是證監會的大數據。
據上海市公安局表示,上月劉某的1.2億元“老鼠倉”案件的破案起點就是證監會通過大數據監測發現的賬戶交易異常行為。
“現在監管機構的大數據那麽‘牛’,一查一個準,反正我是肯定不敢做‘老鼠倉’的。”上述賬戶經理說。
證監會周五(11月18日)通報多宗處罰案件,創勢翔、任行投資等知名私募通過龐大賬戶群操縱多只股票交易,手段囂張,非法獲利巨大。
據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介紹,2015年7月17日至8月26日期間,廣州市創勢翔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創勢翔”)利用其控制的“粵財信托——創勢翔盛世”等37個賬戶,進行連續交易、開盤虛假申報、尾市拉擡等方式,影響輝豐股份、漢纜股份等6只股票交易。
針對其操縱市場行為,證監會決定沒收其違法所得2073.8萬,罰款6221.5萬,對創勢翔董事長兼投資總監黃平罰款60萬,對交易主管張毅罰款10萬。
另一家知名老牌私募上海任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任行投資”)操縱市場之行為更加“囂張”,公司創立人、原法定代表人任良成因此被罰沒近3億元。
任行投資成立於2006年,今年1月公司法定代表人才由任良成變更為任良斌。據張曉軍介紹,2014年7月4日至8月14日期間,任良成利用其本人及任行投資員工和融資方提供的53個證券賬戶,采取連續交易、反向交易等方式,交易“龍洲股份”。
另外,2014年4月21日至12月8日期間,通過大宗交易買入“隆基機械”、“三維通信”等16只股票,在大宗交易日前後盤中通過高價申報、撤銷申報等手段,使股票價格產生較大漲幅,並於大宗交易日後的次日或幾日內,在二級市場賣出。最終任良成被證監會沒收違法所得9999.4萬元,並處以19998.9萬元。
市場操縱是三大證券市場違法行為之一,近期證監會查處的唐某博跨境違法交易案,顯示市場操縱的範圍正在迅速擴大。
證監會本周五通報了首例“滬港通”下跨境操縱市場案,該案還牽出了另一起金額2.5億的境內市場操縱案。
據張曉軍介紹,證監會在近期調查中發現,唐某博等人涉嫌操縱“滬股通”標的股票“小商品城”,非法獲利4000余萬。本案調查期間,證監會又根據其他線索,同步查實了唐某博等人涉嫌利用資金優勢、持股優勢操縱其他5只內地股票,非法獲利近2.5億元的另一起操縱案件。
值得註意的是,唐某博的違法劣跡並不止此。證監會還發現,2010年以來,唐某博及其關聯人員唐某子、袁某林等人因操縱市場、超比例持股未披露等違法違規活動被證監會多次調查和處罰。
張曉軍表示,上述兩起案件非法獲利近3億元,其行為嚴重破壞市場秩序、嚴重損害其他投資人利益,市場危害巨大,影響十分惡劣,依法應予嚴肅查處。對於多次涉案、屢次違法的人員,已將其行為錄入市場誠信檔案,並在市場監控環節重點盯防,一經發現再次違法違規,必將嚴懲不怠。
滬港通運行兩周年,深港通開通日益臨近,跨境違法成為兩地監管機構高度關註的問題。張曉軍表示,在內地和香港證券市場互聯互通環境下,不法投資者可能繞道境外實施反向操縱,證券期貨跨境違法犯罪的手法更加隱蔽。兩地證監會將以協作查辦此案為契機,建立更加高效完善的跨境執法協作機制,共同保障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平穩順利推進。
柳工11月21日晚間公告,為盤活閑置資產, 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將位於上海市寶山路450弄2號201室和202室的房產以615萬元人民幣出售給威聯地產。
經公司財務初步測算,預計凈收益約為313.83 萬元人民幣,約占2015年度經審計凈利潤2,131.28萬元的14.73%。
公告顯示,公司董事會於 2010 年 4 月 16 日召開的第六屆第三次會議, 審議通過了 《關於國內營銷事業部房產出售的議案》, 其中包括上海辦事處的上述房產。 由於該辦事處一直到2016 年初公司國內營銷組織機構調整後才撤銷, 因此上述房產因持續使用延遲出售。
據報道,徐翔、王巍、竺勇三人累計動用400余億元資金操縱美邦服飾(4.600, -0.12, -2.54%)等13只股票股價,獲利約幾十億元。
該案涉及13家上市公司,有關高管均已辭職,預計該案將會追究涉案個人責任,但應不會涉及相關上市公司,目前文峰股份(5.700, 0.10, 1.79%)、東方金鈺(10.950, -0.10, -0.90%)和華麗家族(9.510, -0.22, -2.26%)三家公司公告了相關的股份凍結。
根據已經披露的信息,徐翔案涉及美邦服飾、文峰股份、華麗家族、東方金鈺、鑫科材料(4.400, 0.00, 0.00%)、向日葵(5.540, -0.18, -3.15%)、金科股份(5.350, -0.31, -5.48%)、萬邦達(17.700, -0.46, -2.53%)、中弘股份(2.810, -0.05, -1.75%)、賽象科技(8.180, -0.03, -0.37%)等13家上市公司合計23名高管。
12月5日,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澤熙”)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徐翔等人以及相關上市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系列案,將在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正式開庭審理。青島中院刑二庭的工作職責之一即依法審判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