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述者錢進,北京智趣車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05-11 TWM | |
受政策打房、國內不動產價格漲到高點、投報率偏低等影響,國人紛紛「錢」進海外,去年海外不動產交易金額就高達七四○億元,這股商機連「法拍屋大王」游世一都看好,卻也反映出台灣資金外流的嚴重現象。
撰文‧梁任瑋
海外不動產投資熱,熱度有增無減,去年交易金額再創新高達七四○億元,較前年成長八五%。今年第一季,成立不到三年、專門經營海外不動產銷售的亞太國際地產,就賣出五百戶馬來西亞預售屋,銷售金額達五十億元。
這股商機連「法拍屋大王」、寬頻房訊總經理游世一都看好,暫時放下法拍市場,去年底入股台灣最大的海外不動產房仲公司亞太國際地產,持有一成股權,投資金額五千萬元。
現象一:大戶轉戰
法拍屋大王入股亞太國際
游世一表示,「全世界又不是只有中華民國一個賭場而已,現在政府打房到最後是全民皆輸,投資人乾脆換一家賭場玩。」三月初,亞太國際舉辦喬遷典禮,現場來了房地產各大業者,當日,沉寂已久的游世一就以亞太國際股東身分現身,備受矚目。
亞太國際地產總經理秦啟松證實,單單今年前三月,公司就成交五百戶馬來西亞的預售屋,「其中有一半是台灣人買的,其餘客源來自香港、澳門、東南亞投資客。」台灣人錢進海外的國家,從四年前的東南亞、日本,已跨足到歐、美、澳等地,去年,亞太國際總銷金額高達一六○億元,其中有八十億元是賣馬來西亞預售案,成交戶數高達一千五百戶,其次是澳洲、英國,銷售規模不輸給台灣大型建商一年推案量。
據了解,游世一主要是看好秦啟松去年開始在台灣房仲業建立起一個「聯銷平台」,亞太國際負責開發商品,同業扮演銷售通路角色,各家房仲公司都可以介紹投資人給亞太國際,把餅做大之後,秦啟松幾乎沒有敵人,也成為台灣最大的海外不動產房仲公司。
此外,游世一在房地產業資歷長達二十多年,其擁有豐沛的人脈正好與秦啟松互補,所以亞太國際去年底擴大營運規模增資之後,雙方一拍即合。
外商商仲業者第一太平戴維斯總經理高銘頂說,台北市房價動輒一坪一百多萬元起跳,在新版房屋稅上路後,持有成本已與海外不動產差距縮小。
第一太平戴維斯統計,去年台灣赴海外投資不動產金額高達七四○億元,有一半是購買海外住宅,以單戶平均投資金額一千萬元計算,戶數將近四千戶,逼近台北市中山區一年的買賣移轉件數,這又是另一個台灣資金嚴重外流的管道。
現象二:房仲兼賣
高達八十個品牌搶食大餅
「錢一直往外流到海外投資,最少十年才會回台灣。」游世一向友人透露,以前買海外房地產的都是散戶,現在連財團都去海外投資了,包括國泰、富邦、宏泰人壽都積極在英國買商辦大樓、找物件,等於把台灣最安定的力量連根拔起,不但財政部課不到稅,也將動搖台灣國本。
資金出走的背後,來自於台灣房屋持有成本持續攀升、交易量創新低,房仲業者為了求生存,各大連鎖品牌近年紛紛赴海外開發案源,回台內銷給台灣人。
除了選在五星級大飯店舉辦產品發表會,每周還有區域說明會,每月再帶團到海外考察,可見海外投資不動產商機的潛力驚人。
像秦啟松原本是台灣房屋加盟店的店東,四年多前,台灣房屋開始布局海外市場,派秦啟松赴馬來西亞打頭陣,沒想到一戰成名,業績愈做愈大;一二年,他乾脆自立門戶成立亞太國際地產,專營台灣人投資海外不動產;去年開始甚至外銷台灣預售案,包括新潤、鄉林、富旺建設都有配合,成為一個國際聯銷平台。
近五年,國內各大房仲業者積極銷售海外不動產,其中,信義房屋一○年即布局日本市場,是同業最早;大師房屋則以美國、日本、澳洲為據點;台灣房屋一二年也正式成立海外事業部,以東協國家為主;其餘包括二十一世紀不動產、全國不動產、東森、中信房屋等也不缺席;僅剩永慶房屋、住商不動產海外據點仍以中國為主。
「過去三、四年,房仲店數暴增,兼賣海外預售案至少讓業務員不會失業,但目前台灣銷售海外預售案的業者,至少有七、八十個品牌,甚至連旅行社、跑單幫業者都參一腳,素質參差不齊,枱面下交易糾紛頻傳。」一位房仲業者指出。
台灣資金外流危機衍生出的另一個現象是,有不少台灣人因自備款不足,向銀行申請自有住宅增貸,搬錢去海外投資,「若投資有獲利都沒問題,最怕的是一旦海外房地產套牢,最後是血本無歸,連台灣的房子都賠進去。」業者透露,海外房地產普遍存在交易資訊不透明的問題,甚至有黑心房仲賺差價賣給台灣人,從中賺取暴利。
大師房屋董事長陳建慶表示,到海外投資不動產本來就存在風險,投資人除了慎選登記在案的房仲公司、發展成熟的國家,下手前也一定要打聽當地房價行情、明查暗訪價格,才不會成為冤大頭。
硬件、傳感器的成本降低,加之給力的制造業供應鏈,再結合雲端服務,物聯網成了不少投資人眼中下一個“香餑餑”。
“物聯網有著非常大的發展前景。”光速安振中國創投董事總經理宓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其中硬件是觸及消費者最直接的入口,互聯網大佬已經介入,而對創業公司來說,則有著更大的空間。
“今天我們談物聯網和三年前非常不一樣,那個時候更多是在供應鏈,比較多談到RFID(無線射頻識別通信技術)這些。但是在過去一年里面,物聯網的投資方向和定義寬了很多。”
曾投資小米的啟明創投管理合夥人鄺子平說,他們在兩年前就看了較多可穿戴產品,現在這類產品其實都歸類到了物聯網這個領域里面去。
在前端,他們投資了上海一家做家庭監控攝像頭和一家做運動相機的公司。和過去單點的設備不同,這兩款產品都和手機都有很多互動。
而在鄺子平眼中,當下物聯網領域的投資主要有幾個方向。
一是解決智能硬件底層技術問題的後端技術。啟明創投在這一領域投資了一家人臉識別技術的企業和語音識別的雲知聲。這些技術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對於智能硬件來說需求越來越高。
二是雲存儲。物聯網的普及使采集的數據越來越多,這些數據都必須存到雲上面去。
曾經投資過美國智能家居設備商Nest的光速安振中國創投董事總經理宓群宓群對記者說,目前物聯網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他們看好那些有非常好應用場景和雲服務,而本身技術又非常領先的智能硬件。
他們曾經在A輪投資了一個叫做“小魚在家”的陪伴機器人。
“它的應用場景就是中國的老齡化,亞洲文化語境下,老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陪伴,平時老人可以通過小魚和子女溝通視頻。”宓群說,小魚在家其實是把商業級視頻電話帶到家庭里,軟件設計非常適合老人操作,同時還有雲服務,例如老人對機器人說,“明天天氣怎麽樣?”或者“我想聽歌”等,小魚在家就會幫到忙,此外還可以做遠程醫療,機器會進行自動語音識別,進行人機交互。目前很多公司包括專業醫院、教育機構都等希望和小魚在家合作。
宓群告訴記者,目前小魚在家有一半的用戶每天會用5、6次,比他們一開始想象得都好太多。最近這家企業在B輪獲得了創新工場、富士康等3000萬美元的投資,估值在1億多美金,
光速安振在B輪也追加了投資。
宓群認為,小魚在家做到最後可能就是家庭真正的入口,從戰略角度而言,智能硬件真正意義上的重要性就在此。
“小米為什麽發展那麽快?就是靠硬件。百度為什麽花幾十億元買91?實際上就買入口。這些互聯網公司意識到,對他們後面的發展來說,硬件非常重要,硬件是觸及消費者很直接的入口。”他說。
他同時對記者指出,這種軟硬結合需要綜合性的團隊。宓群說,團隊需要有互聯網、硬件、供應鏈等各種人才的結合。“硬件的叠代周期不像軟件這麽快,開始的時候這個事就要盡量做得極致,同時還要平衡成本和價格,否則市場有限。而後期通過軟件和雲服務可以做很快的叠代。”
“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一個趨勢,中國的科技公司,現在完全有能力做到世界級的技術領先的產品。這個數字不多,但在增加。”宓群表示,他們投了一家從事雲計算相關的硬件產品公司,其技術已經超過美國的一些上市公司的產品,目前已經是很大規模,全球客戶都是最頂尖的客戶。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田牧,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據《金融時報》報道,根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報告,從數量、美元銷售額以及交易價格來看,中國人現已成為美國住宅的主要海外買家。 截止於今年3月底的12個月里,中國買家在美國花費了286億美元,主要用於住宅物業,同比增加30%,超過第二大海外主要買家加拿大人購買力的2.5倍以上。隨著中國經濟和房地產市場大幅放緩,過去幾年中國買家正競相在國外購置房產。 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已成為許多西方大城市住房的最大買家,其中包括紐約、倫敦、悉尼、溫哥華、多倫多和奧克蘭。這些地方,有著良好的教育體系和生活質量,以及強有力的法治與產權制度,在此買房被中國買家視為極好的保值財富。 截至今年3月底的一年里,中國赴美購房者的平均支出達到美國購房者的3倍多,平均每套住房支付83.18萬美元,而美國全國平均房產交易價僅為25.56萬美元。對所有海外買家而言,其平均購房價格為49.96萬美元,排在中國之後的最大買家——加拿大、印度、墨西哥和英國的平均花費都低於該水平。 雖然中國赴美購房者的交易總額在一年前就已超過加拿大買家,但從交易數量上看,中國買家只是在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報告覆蓋的最近12個月期間內才超過加拿大買家。其中,來自中國(包括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海外買家占總銷售額的28%,交易數量的16%。相比之下,加拿大買家僅占交易數量的14%。 中國人最喜歡投資目的地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占購房數量的35%,其次為華盛頓州、紐約、馬薩諸塞州、伊利諾伊州和德克薩斯州。據報道,約70%的中國購房者全部采用現金,該比例在所有外國買家中占比55%,在美國國內買家中占比25%。 早在2011年,中國買家總共花費了70億美元在美國購買房地產,大部分購房者來自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自2013年起來自中國大陸的購房者激增。 2015-06-01 TCW 五月報稅季,當大家忙繳稅,財政部長張盛和則赴亞塞拜然共和國,領取財經雜誌《銀行家》(The
Banker)頒發的「二○一五年全球及亞太地區最佳財政部長」獎。得獎理由是:推動不動產及所得稅制改革,建立以「回饋稅」為主的財政健全方案,縮小貧
富差距,並改善國家財政。 但,現在房市與股市的新稅制,真的縮小貧富差距、改善國家財政了嗎? 重傷一:房地合一稅僅就獲利課稅,難防炒短線 按政院版規定,房地合一稅上路後,奢侈稅退場,非自用住宅僅針對獲利去課稅,持有一年內即售屋的短期炒作者,稅負反而銳減。張盛和解釋,原本在奢侈稅兩年閉鎖期內無法交易的物件,將逐漸釋出,短期內房市交易可望轉趨活絡。 檢視張盛和上任以來推動的兩大稅改,包括回饋稅和房地合一稅,雖讓他獲「最佳財長」頭銜,現在卻可能成為替股市、房市的短期投機者大開方便之門、變相打擊長期投資人的結果。 如果你是售屋者,適用二○%綜合所得稅率,在台北市買下一間二千五百萬元房屋,一年內以三千萬元售出,獲利五百萬元。按現行規定,須以售價一五%繳奢侈稅,故應繳四百五十萬元。 現行房、地分離課稅,若以最普遍的房地比三比七來拆算,你的房屋所得為一百五十萬元(五百萬的三成),再按二○%稅率課稅,須繳三十萬元;加上奢侈稅後,共要繳四百八十萬元。 但若改為房地合一稅新制,按獲利的四五%課稅,稅額二百二十五萬元,僅為原本四百八十萬元的四成多。 重傷二:回饋稅一年內賣台積電報酬多兩成 如果你是台股的長期投資人,一定也對「鼓勵短進短出、打擊長期投資」的政策,心有戚戚焉。看好台股上市櫃公司配息、配股大方、殖利率高,即便股息併入個人綜所稅計算,仍願意投資者,大有人在,但最近這種氛圍已產生質變。 主要是因為,在衛福部將股利所得納入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來源之一後,張盛和又提出「回饋稅」,包括新增一級綜所稅稅率四五%(號稱「富人稅」)、股利可扣抵稅額由一○○%減半至五○%。
也因此,假設你一年前以每股一百二十元買兩張台積電股票,並參與今年除息,台積電今年配發四.五元現金股息,帳面上領得九千元股利,以台積電去年可扣抵稅
率一一.二九%來算,折半後約五.六四%。兩張股票可扣抵額約五百零八元,股利總額為九千五百零八元(九千元加五百零八元)。
若你適用綜所稅二○%級距,九千五百零八元股息納入所得課稅,稅金再扣掉可扣抵額後,約繳一千三百九十四元稅金;而二%補充保費約九十元(超過五千元部
分,四千五百零八元乘以二%)。因此,扣掉稅金及保費,實領股利僅七千五百一十六元,若以五月二十五日股價來計算,殖利率不到三%。 反觀你的親戚,若以同樣價格買兩張台積電股票,並在五月二十五日以一百四十七.五元獲利了結,報酬率逾二二%。
除了投報率天差地別外,另一癥結點在於,願意長期持有、參與除權息的投資人,泰半是投資屬性相對保守、想賺取穩健配息的中產階級,政府拚命從這群人身上剝
皮,卻對短線殺進殺出、賺取豐厚價差的大戶輕輕放下,就連大戶條款(售股金額超過十億元者,須課徵千分之一證所稅)都延至政黨輪替後的二○一八年才上路,
已形同虛設。這也是為何證所稅上路後,「抓小放大」的質疑聲浪始終不斷。 重傷三:追討交易稅沒到繳稅門檻還要民眾舉證
還有另一齣更荒謬的戲碼,正在全國各地上演。按規定,僅持有首次公開募股(IPO)及未上市櫃、興櫃股票超過一百張者,才須繳納證所稅,但今年不少民眾收
到補繳證所稅的稅單,只因為最近一到三年間,曾買賣寥寥數張興櫃股票,民眾致電國稅局,得到的答覆是:「必須自行舉證購買張數和成本,若因故未繳,還必須
繳納罰鍰。」 儘管張盛和曾公開表示,這只是「輔導函」,並非追繳令,但對於國稅局這種「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做法,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楊建華表示:「除非國稅局真的掌握到投資人買賣了一百張以上,否則很有爭議。」 甚至有會計師引用稅捐稽徵法第十二條之一指出,以此情況,國稅局應就其事實負起舉證責任,而非為了追稅,將舉證工作丟給一般民眾。 現在房地合一稅法案雖出爐,但從財政部今年追討興櫃股票交易稅的作為,到回饋稅與房地合一稅內容,不禁要擔憂:財政部是否將為了稅收,持續砍傷長期投資人,也變相助長短期投機的行為。 【延伸閱讀】新稅制恐圖利大戶、短線投機者—今年變革的新稅制內容與影響 房市 ● 短期賣房者受惠? 原持有1年內即售屋者,按售價15%課稅,新房地合一稅改為按獲利45%課稅? 房地合一稅「日出條款」,2016年後才適用影響:? 炒短課稅不增反減? 未將過往投機、炒作者一網打盡,投資客可趁今年下半年空檔獲利了結 ● 不利長期擁房者? 自住滿6年,賣屋獲利逾400萬元部分課稅10%,不滿400萬元免稅? 租金所得須納入綜所稅,稅率最高45%;超過5,000元部分須繳2%補充保費影響:? 以子女及人頭名義買房風氣恐再盛行? 租金收益降低,包租公寧可獲利了結 股市 ● 圖利炒短者進出頻繁、售股金額逾10億元的「大戶」,按1/1,000稅率課稅,延至2018年上路影響:依舊課不到大戶的稅 ● 打擊長期投資者信心? 股利須納入綜所稅課稅,稅率最高45%? 股利逾5,000元部分須繳2%補充保費? 可扣抵稅額減半影響: 不少受薪階級長抱股票賺股息,卻被剝最多層皮,情願賺價差後出場 資料來源:財政部 整理:張舒婷
黑馬說:上周,我閱讀了Fitbit上市的S-1文件。毋庸置疑,Fitbit在成立至今的八年多時間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Fitbit一直致力於可連接設備領域,並且成功發展為即將上市的公司,任何公司的創始人都可以在Fitbit的故事里學到很多東西。
文 | GGV資本管理合夥人 格林·所羅門
下面是一些我在他們S-1文件中收集到的寶貴經驗:
一、領先的市場份額
在Fitbit的S-1文件中可以看到,Fitbit在2014年的健康運動追蹤產品市場里獲得了68%的市場份額。在過去的幾年中,無論是在市場份額還是在收入方面,Fitbit都經歷了高速成長。正如我之前所說,在科技行業中,市場份額領先者的市值和它的市場占有率是不成比例的。所以Fitbit的上市將會給公司帶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二、市場擴張
毫無疑問,Fitbit自成立之初至今,一直在積極地拓展自己的產品線,如今,這家公司已經開發了豐富多樣的運動追蹤產品。此外,Fitbit還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體重計並於近期收購了健身應用Fitstar,Fitstar 這款移動應用為用戶提供健身內容服務, 為Fitbit引入大量的用戶。我想投資者們可能都會問的一個問題是,從長遠上來看,健身活動追蹤產品市場的規模到底能有多大。Fitbit的團隊已經很不錯了,通過內生性增長和發展生態鏈,他們嘗試著擴大自己的潛在市場。
三、增長&運營杠桿
Fitbit在單位容量、活躍付費用戶和收入方面都有十分顯著的。Fitbit 2014年的收入增長了將近175%,2015年的第一季度收入增長了超過200%(盡管2014年一季度的收入可能受到了產品召回的影響)。在公司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公司的利潤和現金流也在穩步增長。調整後的EBITDA 在2014年是1.91億美元,而在2015年的第一季度是9300萬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通過營銷產生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現金流。
四、融資歷史
從最近的新聞來看,在所有獨角獸和融資額超過1億美金或者Pre IPO的公司中,Fitbit的融資歷史是非常獨特的。根據Crunchbase的記錄,Fitbit在 IPO前只募集到了66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這其中包括了在2013年年中4300萬美元的D輪融資,當時每股市值2.21美元,在完全稀釋的基礎上估值接近3億美元(以當前的股票數量計算)。所以從任何EBITDA和收入的組合情況來看,Fitbit似乎都有望通過IPO成為一只獨角獸,為它的各輪投資者們帶來巨大的經濟回報。
Fitbit的兩位創始人James Park 和 Eric Friedman在S-1文件中強調說,公司的征程才剛開始。IPO只會成為公司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他們希望可以繼續聚焦長遠的發展,在感恩以往成就的同時,更要將工作重心放在公司長期的發展和轉型上,保持謙虛。由於我之前曾和Park共事過一段時間,這一切看起來很合乎情理——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有遠見的人,也是一個做事有依有據的人。我想,公眾投資者們應該會很願意支持Park和Friedman以及這個團隊。可連接設備市場驚人的發展潛力和投資誘惑也將會推波助瀾,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這也就是說,Fitbit將會在未來以一個上市公司的身份面臨挑戰。Fitbit擁有幾個關於產品召回的訴訟。競爭也是無處不在的。
在未來,Fitbit將會以一個上市公司的身份迎接挑戰。Fitbit已經經歷過幾次關於產品召回的訴訟。競爭無處不在。總之我很期待看到Fitbit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將創造出怎樣的未來。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為GGV資本管理合夥人格林·所羅門,轉自GGV紀源資本公眾號(GGVCapital)。GGV資本是一家在中美投資的風險投資基金,在IOT領域投資了智能可穿戴制造商Misfit和Tile。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申敏雅 2015-06-19 17:14:00
據《金融時報》報道,根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報告,從數量、美元銷售額以及交易價格來看,中國人現已成為美國住宅的主要海外買家。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最佳財長稅改 正重傷長期投資人!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