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的聲音生意:市場熱、盈利難,創業者們還能堅持多久?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4/144927.html文/苗正卿
在北京蘋果社區B座15層的新工作室中,Jing.fm創始人施凱文每天工作後都會在新領養小貓辛巴的陪伴下,悠然地彈會兒吉他。在這間包豪斯設計風格的工作室中,施凱文正開始自己的第五次創業。與此前四次不同,這回施凱文將不再觸碰「聲音生意」。
這並非是由於Jing.fm的失敗。相反,在徹底退出Jing.fm數月後,依然有客戶打電話給施凱文,尋求在Jing.fm平台上的深度合作,其中不乏寶馬這樣的國際品牌。這顯然不是一個創業失敗而憤然轉行的老劇本,只是施凱文意識到,憑藉自己十幾人的小團隊已無力讓Jing.fm在即將到來的移動電台市場混戰中勝出,通過出售公司讓Jing.fm獲得有更雄厚實力集團的支撐,已成為這位創始人為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所能做的最後事情。
這或許是目前移動電台市場商業邏輯的一個縮影。
最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技術的進步,移動電台的聲音生意正在悄然興起,電台這種傳統的媒介形式,正在借助智能手機的普及迎來新生。
來自賽立信媒介研究的數據顯示,儘管收聽廣播的人群正在日益減少,但通過移動端收聽廣播的人群比例卻在不斷提升。截至2013年年底,通過手機終端收聽廣播的聽眾數已佔全國廣播聽眾數的47.8%,比2011年同比增長近18%,通過收聽移動電台提供的個性化音頻內容已經成為許多用戶打發車上時間、起床與臨睡前時間的選擇。「與用眼睛看手機相比,移動電台實現的是一種聲音『伴隨』狀態,你可以繼續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你喜歡的聲音內容則會一直伴隨著你。」施凱文如此描述用手機「聽內容」的優勢。
另一方面,通過用戶所收聽內容而進行的後台精準用戶數據分析,對廣告商與品牌商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現在,隨著技術的成熟,聲音市場正在越來越多地被廣告商與品牌商關注,大量企業開始嘗試在移動電台上投放廣告。
火熱的市場,已經讓這個圍繞手機終端的聲音江湖愈發動盪。2012年以來,Jing.fm、優聽、喜馬拉雅、考拉FM、荔枝FM等紛紛加入這場角逐,各家電台紛紛在內容體驗和技術升級上施展拳腳,一場圍繞用戶數量及盈利模式探索的戰爭正在打響。
這顯然不會是一場人人都能堅持到底的戰爭,起碼已有離開者。只是比起施凱文的「人已不在江湖」,更多移動電台從業者依舊堅信,在這個新興市場他們將找到存活並成為巨人的秘訣,從而成為守望到最後的那一個。
用戶量之戰
對於各家移動電台而言,剛剛結束的世界盃是搶佔用戶量的一個黃金機會。易觀國際的統計結果顯示,在世界盃開始的6月份,中國移動電台月均活躍用戶總數和收聽時長總時數均創下史上單月數據最高。以專為世界盃開設了22檔新欄目的考拉FM為例,6月份單月用戶總量較5月份環比增加34%。
「目前,移動電台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有三點,第一是用戶量,第二是用戶量,第三還是用戶量。」在離施凱文新工作室6.6公里外的雍貴中心一層咖啡廳,考拉FM總編輯魏成對《財經天下》記者講述著一場圍繞提高用戶量而即將開啟的內容瘦身運動。
在魏成的規劃下,考拉FM要進行內容減法,把內容庫中近300萬分鐘的節目做瘦身。
與咖啡廳同樓的三層,考拉FM剛剛將自己的辦公區擴大一倍。在新辦公區內,考拉FM創始人俞清木的辦公室很好辨認,那是唯一一個透過玻璃窗能看到大量汽車模型和一個碩大收音機模型的屋子。俞清木的另一個身份是車語傳媒董事長兼CEO,在2007年創辦車語傳媒前,俞清木是搜狐網汽車頻道主編,魏成是俞在搜狐網的老同事。
今年年初,魏成在俞清木的說服下加入老搭檔團隊。俞清木對魏成的要求很簡單,希望更改考拉FM此前給人留下的「段子台」印象。魏成還記得,俞清木曾向自己抱怨:「再這樣下去,考拉FM就成個段子台了,我們難道真要做段子台嗎?」俞清木的邏輯是,考拉FM賴以起家的段子、脫口秀節目已經成為眾多移動電台App逐鹿的內容市場,單純依靠這些內容不僅將陷入同質化競爭漩渦,更與考拉FM的整體規劃相悖。「我們是要做用戶想聽的內容,不是所有人都想聽段子和脫口秀。」在俞清木看來,若想為用戶提供真正需要的內容,首先要實現內容的多元化。
在這樣的邏輯下,魏成的團隊根據節目收聽量進行甄選,留下人氣高的節目,對人氣較低的節目進行調整。「說到底,現在的移動電台市場,爭奪的就是人氣,而人氣來自對內容的用戶體驗,你得根據他們的需求去做節目。」魏成說。
施凱文對此感同身受,他稱,「人氣或者說活躍用戶量是移動電台存亡的關鍵」。每次廣告商尋求與Jing.fm合作,首先看中的便是用戶量,對投資方而言,一個移動電台活躍用戶量的高低是決定投資與否的關鍵。
「大一些的投資公司都會有專門的子公司或團隊收集移動電台的真實用戶量數字。」施凱文為《財經天下》週刊展示了一個筆記,那是參加一次投資方閉門會議時記錄的調研數據。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用戶量數字與許多移動電台對外宣佈的數字大相逕庭。施凱文的解釋是,投資方不會輕易聽信移動電台自己給出的數字,會自己秘密調查掌握真實數字。在這樣的情況下,追求更高的用戶量是每個移動電台的當務之急。
「Jing.fm幾乎沒有植入過一次廣告,為的就是不想因為這樣的行為降低用戶體驗。」施凱文至今依然堅信自己當初不植入廣告的戰略是正確的,在他看來,眼下還不是移動電台謀求盈利的時候,提高用戶量才是現在最應該做的。
「這類似一場新圈地運動。」艾瑞諮詢高級分析師張增節認為,在這場移動電台的新圈地運動中,用戶量是與廣告商、投資方談判的籌碼,「誰能挺住,在這一段時間佔據了最多用戶,誰就贏了」。
無疑,這對移動平台的內容吸引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對它們而言,內容吸引力絕不僅僅是一個內容質量高低的問題,硬幣的另一面,是如何通過技術強化用戶體驗從而增大用戶量。
蜻蜓FM CEO楊廷皓在加入蜻蜓FM前曾在微軟就職6年,在HULU就職4年,是一個十足的技術控。在還未加盟蜻蜓FM前,他就通過朋友瞭解到了蜻蜓FM這款電台平台應用。
「當時,我覺得必須通過技術加強用戶體驗。」首次接觸蜻蜓FM,楊廷皓感覺這是一個很好的點子,3000家兩岸三地電台已經為蜻蜓FM構成了一個優質內容庫,但在技術層面,當時的蜻蜓FM比較薄弱。在加盟蜻蜓FM前,楊廷皓已經為蜻蜓FM制定了一個技術路線圖。「目前的網絡環境還不是非常成熟,所以我就從這個切入點來進行技術革新。」
與許多後起移動電台發力推薦算法不同,蜻蜓FM將技術研發鎖定在音頻質量上。「一個是同質量情況下的音頻大小問題,一個是在網絡狀況不佳情況下的流暢體驗問題。」楊廷皓說。
但技術路徑並不是唯一的發力點。俞清木最近完成了一筆重要引援:說服馬來西亞籍音樂人林華軒加盟,出任音樂中心總經理。俞清木的打算是,依靠林華軒進行考拉FM音樂內容質量的升級,對平均46%以上被收聽內容為音樂產品的考拉FM而言,音樂產品市場丟不得。
2013年9月,俞清木飛赴南京,第一次與林華軒接觸,他幾乎只問了林華軒一個問題:「現在做移動音樂產品的App這麼多,考拉FM如何脫穎而出?」這也是很多移動電台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在同質化內容日益增多的時候,自己的產品如何體現差異化?
林華軒給出的答案是,通過有考拉FM自己特色的曲目編排及用戶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定製化內容服務。但林華軒此時的疑慮是,特色編排可以通過優秀DJ的加入而完成,而精準的用戶數據分析並非易事。
在此之前,林華軒曾操盤過近十家內地類型化電台,每年他的團隊都要花近百萬元請專業諮詢公司進行用戶行為分析研究,以制定與用戶需求更加契合的內容服務。但是,高價買來的調研數據往往不夠全面甚至可能有很大水分。「錢花了,買來的數據卻可能對我們幫助不大,但不買數據又不行,不知道用戶在想什麼是沒法做出好節目的。」林華軒說。
這正是俞清木最終打動林華軒的地方。在首次邀請林華軒參觀考拉FM公司時,俞清木為他展示了考拉FM的用戶行為分析數據平台,這個早在考拉FM創立便已開始研發的技術平台,能夠通過用戶簡單的上滑下滑行為分析出用戶對於音頻內容的喜好。
其實,通過用戶行為分析進行定製化內容推送並非考拉FM的獨門秘籍,專一提供音樂服務的豆瓣FM與Jing.fm都有用戶數據分析能力,且各不相同。豆瓣從2006年上線伊始,就開始運用推薦算法技術。據豆瓣音樂副總裁劉瑾介紹,目前豆瓣FM已經可以做到將用戶在一首歌5秒時跳過的行為與在10秒時跳過的行為進行區別分析,以總結共性規律。而Jing.fm更是在用戶行為分析的基礎上,加入了輸入關鍵詞推送定製音樂的搜索功能。
市場熱,盈利難
市場的風生水起,讓各家移動電台在內容與技術上紛紛亮出殺手鐧,但這種火熱背後一個難以掩蓋的問題是,目前尚無一家移動電台實現盈利。
最近,俞清木的辦公室中經常出現些穿正裝的人,他們在公司內異常顯眼,因為以85後員工為主體的考拉FM中,休閒裝大行其道。這些身著正裝者,大多來自各個投資機構。
兩年前考拉FM醞釀創立的時候,投資方最常問的問題是:「什麼是移動電台?」如今他們的問題換成了:「競爭這麼激烈,你們要怎麼贏?」
隨之而來的是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艾瑞諮詢高級分析師張增節把2013年視為中國移動電台市場的分水嶺,「2013開始,移動電台市場進入了混戰期」。通過一年的觀察,張增節發現,與移動電台用戶量激增同時出現的是,大多數移動電台用戶都不會只在手機上安裝一款電台App。「幾年前只有一兩個,如今移動電台App很多了,用戶已經開始比較選擇了。」張增節認為,這對移動電台企業而言可能並不是好消息,「用戶可能只給你的App一次機會,反正市場上還有很多選擇。」
與市場競爭激烈並存的問題是,移動電台這種年輕的聲音生意該如何賺錢。「方法普遍只有兩種,一種是植入廣告,一種是VIP增值服務。」張增節分析稱,前者主要是App進入前的開屏廣告頁面、應用最下角的Banner宣傳以及音頻廣告植入;後者指的是,用戶若想聽無廣告或更高質量的音頻便要付費增值訂閱。
這兩種看似簡單的盈利模式,在操作層面上卻並不簡單。以劉瑾的豆瓣FM為例,在廣告層面,廣告商更多的是與整個豆瓣公司進行合作,只是在合作中涉及豆瓣FM產品,很少有專門為豆瓣FM前來尋求合作的廣告商。
一個讓劉瑾感到無奈的細節是,目前許多廣告商對於在移動電台上進行專門廣告投放,還會遇到產品與廣告投放效果以外的其他阻力。「許多廣告商聽了豆瓣FM的介紹後,會問到底是該算作互聯網廣告,還是廣播廣告?」因為大多數廣告商會根據投放媒介形式進行財務預算,而移動電台這種「混血」身份讓他們在財務上難以進行精準把握。
廣告商為移動電台「難定性」背後的邏輯是,目前在移動電台領域,沒有一個第三方機構能夠出示可信的統計報告。廣告商在進行財務預算時,需要在流程上引用第三方權威機構數據來說明投放效果,在傳統電視台、傳統網站、傳統廣播等成熟媒介,這個問題並不存在,而年輕移動電台市場尚未被第三方權威機構鎖定在調研的瞄準鏡中。
這也是張增節的煩惱。他一直希望能夠調研出一份詳細的移動電台研究報告,但是市場上數量繁多的移動電台應用無疑增大了難度。「目前,沒有哪個諮詢公司有能力把移動電台市場的數據研究清楚。」
「其實我更願意移動電台早日實現向用戶收取增值費,而不是依靠廣告植入。」在俞清木看來,植入廣告尤其是音頻廣告是非常傷害用戶體驗的,但目前中國音樂市場並不成熟,願意訂閱增值服務的用戶少之又少。
劉瑾的豆瓣FM也提供增值付費服務,用戶可以得到無廣告且更優質的音頻內容,「但訂閱這樣服務的用戶數太少了,對豆瓣FM而言可以忽略不計」。
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目前各個移動電台在廣告領域的合作深度不同,有的電台幾乎沒有任何植入廣告,而有的電台已經有了不少嘗試性的廣告合作投放。「現在同質化內容服務很多,有的沒有任何廣告,而有的做了廣告嘗試,用戶可能會因為厭煩這些嘗試性廣告而放棄整個應用,而若沒有嘗試性廣告又不好去和廣告商談合作。」劉瑾認為,這說明現在整個行業處在一種摸索狀態,大家都知道最終的目的地在哪裡,但是該怎麼去做還沒有人真正想清楚。
「移動電台還遠不到談盈利的時候。」楊廷皓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俞清木也覺得現在移動電台盈利「火候未到」。
然而,在廣告收入並不被看好的同時,版權、服務器費用等一系列成本卻在一直上漲,難以盈利的移動電台已經成為燒錢大戶。
在施凱文心中,2013年是一個遺憾。讓Jing.fm一下子進入寒冬的,正是2013年出現的中國音樂商業史上版權費用的最高峰,對於專做音樂內容的Jing.fm而言,每個月平均近百萬元的版權費用,讓這個十幾人的小團隊難以承受。而為了用戶體驗,拒絕了各種廣告合作的Jing.fm此時幾乎是一個依靠投資人支撐的淨虧戶。
擺在施凱文眼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繼續找投資人融資,二是將Jing.fm出售。當時,Jing.fm已經擁有月均50萬的活躍用戶量,按照施凱文自己的話來說,「50萬的用戶量其實很尷尬,不大也不小」。施凱文所謂的尷尬,是指50萬的活躍用戶量雖然不小,但不足以激勵投資方進一步支持Jing.fm進行版權購買,而想要維持並提高用戶量又必須進行版權投入。「對投資方而言,在這種盈利情況並不明朗的狀況下,是不值得繼續投入的。」
施凱文陸續找了多個投資人,但他們似乎也都關注到了Jing.fm的困境,往往第一個問題就問:「版權問題你們要怎麼解決?」這幾乎是施凱文決定離開江湖的直接原因。
事實上,版權費用問題並非是音樂電台自己的煩惱。考拉FM是車語傳媒佈局移動端的產品,某種意義上,也是車語傳媒旗下最燒錢的產品,而錢幾乎主要花在版權費上。在世界盃期間,考拉FM推出了「聽巴西」專題節目,而用於此節目版權購買上的費用就達百萬元量級。
尋找出口
盈利模式難以落地以及版權費高昂等原因帶來的成本高漲,使得眼下移動電台企業頗有些賠本賺吆喝的味道。
對於他們來說,一個看上去最現實的機會來自車企。目前,各大車企正加速車載娛樂系統搭建,車載廣播是任何車企都不願放棄的一環。
沃爾沃自2013年開始與豆瓣FM合作,在汽車SENSUS系統中內置豆瓣FM應用。當時,沃爾沃考量移動電台應用的唯一標準就是用戶體驗。沃爾沃中國區技術中心電子電器部總監田小陵表示:「車內的愜意空間是沃爾沃整個SENSUS系統的目標,選擇應用合作夥伴時最看重的是用戶體驗。」
對移動電台而言,在汽車出廠時實現自家應用內置,是提高用戶量的黃金手段,這不僅將帶來為數可觀的用戶數,更可根據車主的消費能力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令劉瑾滿意的是,沃爾沃方面並沒有限制豆瓣FM在節目中植入廣告,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對其他車企進行廣告宣傳。這對劉瑾而言是個機遇。
車載娛樂市場發展的提速,讓更多車企坐不住了。福特產品及商務開發負責人甄世傑介紹,在選擇應用前,福特進行了前期調研,發現車主在開車時最常使用的應用是廣播電台與導航。
楊廷皓在接手蜻蜓後,開始嘗試蜻蜓FM的多平台兼容技術,現在看來這或許是一步好棋。因為不同車企的車載系統不盡相同,儘管現在大量車企已經把安卓系統視為主要方向,但由硬件導致的兼容性問題仍不可迴避。2013年,福特方面聯繫到楊廷皓謀求合作,由於前期在兼容性上的技術突破,蜻蜓FM很快出現在了福特的車載系統中。
然而,儘管車企已經「用腳投票」表達了對移動電台的看好,但仍有一大撥人對移動電台的發展前景憂心忡忡。
央廣中國之聲評論員張春蔚最近連續拒絕了幾家移動電台的「入駐」邀請。
「我不認為移動電台是個好生意,音頻自媒體會衝擊它。」張春蔚投出反對票的原因,是圍繞微信平台等音頻自媒體的興起,或許將從正在形成的移動音頻市場搶走用戶。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移動電台還是音頻自媒體,目標市場都是一種尋求「聲音伴隨狀態」下的用戶,而這些用戶使用音頻產品的時間往往集中於早起、路上等固定時間板塊。對一些「聲音作家」而言,單個節目的收聽率,移動電台提供給作者的吸引力可能並不超過自媒體平台。
25歲的吳雨原本是某移動電台的節目主持人,她負責的是一款15分鐘長的娛樂段子節目。兩個月前,她終止了與移動電台方的合作,「我覺得不如自己做一個微信公共號或App」。吳雨之所以做出如此決定,是因為她感覺移動電台對主持人個人品牌的塑造力度並不如自媒體。「自媒體形式下,我可以與我的訂閱者直接溝通,而移動電台模式下,我就像一個裝在籠子裡被人看的傢伙,還不知道看我的人是誰。」吳雨說。
對移動電台的質疑聲遠不止於此。施凱文認為,就音樂電台來說,如果版權費仍然高居不下,無論對豆瓣FM、Jing.fm還是新興的移動音樂電台,都不會是好消息。「移動電台很燒錢,還將繼續燒幾年。」劉瑾最近正嘗試豆瓣FM經營合作方面的多元化,但面對行業不成熟的現狀,他的很多好點子並不容易落地。
「其實現在就是一個洗牌前的階段。」張增節認為,眼下移動電台的進入門檻其實很低,在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情況下,各個移動電台都處在嘗試階段,「很有可能一年後,一大批移動電台就會死掉。」
面對即將到來的混戰,各大移動電台已經開始草擬自己的隆中對。楊廷皓最新的一次嘗試,是將校園電台引入蜻蜓FM平台。對蜻蜓FM而言,發力校園電台不僅可以培養年輕用戶,更可憑藉其內容的精準特性來增強傳播影響力。「校園電台其實內容很定製化,傳播效果很好。」來自蜻蜓FM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國外,校園電台發展得非常火熱,其收聽率在20%至50%之間,遠超國內。
目前,蜻蜓FM的做法是,搭建一個圍繞校園年輕人的電台聯盟,負責校園電台的學生可以在蜻蜓FM終端播放自制節目,也可以播放蜻蜓FM內容庫的節目。這種佈局年輕人市場的戰略,被蜻蜓FM視為重要舉措。
某種意義上說,楊廷皓的嘗試與施凱文不謀而合。最近,施凱文正通過朋友關係花費大量時間去高中「補課」,他與高中生一起聊天、上課、玩耍,「原因很簡單,我就是想知道這些年輕人到底想要什麼」。
畢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抓住年輕人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對移動電台來說,尤其如此。
公務員手機的“保密”難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05

加密手機在公務員系統的大批量推廣會是一個趨勢。 (CFP/圖)
“因為工作崗位的保密要求高,我的加密手機配得比別的部門早。在別的職能部門,一般只有局級幹部才能配手機。”
在涉密部門和人員的範圍沒有嚴格限定的當下,哪些公務員的工作真正涉密、公務員手機里的哪些信息需要用加密服務來保護,都需要認真甄別。
在中國,目前的保密通信更多地依托於傳統的安全通信渠道,而不是借助於開放的公共手機網絡。
四千滬官換加密手機
酷派集團上海分公司的工作人員最近兩個月以來,一直忙著給上海一些黨政系統的幹部進行手機的培訓和技術咨詢。
培訓內容,與“加密手機”有關。酷派集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項飛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們最近向上海的黨政軍系統售出了4000臺加密手機。
2014年8月13日,上海媒體《新聞晨報》報道稱,“因近期蘋果手機頻頻曝出的信息漏洞,上海不少機關公務員開始更換國產加密手機來規避信息泄露的風險。”
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一些部門官員已經換上了加密手機。不過,副處級幹部秦翔(化名)還沒輪到,他至今還用著自己的舊手機。“上海人大是在用加密手機,但決策跟人大無關,是市里相關部門同意的。”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一名7月份更換加密手機的上海公務員對媒體表示,因工作原因,他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政府內部文件,以及經濟領域的敏感數據,“如果我的手機被竊聽,或者是內存數據能通過後臺被盜取,一旦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就會泄密,對方甚至可以窺探政府內部人士變動和政策走向,從而制定應對措施。”
這些加密手機的網絡運營商是中國電信。上海電信政企客戶部首席經理虞琦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三大運營商中,目前只有中國電信提供加密通信服務。
項飛介紹,2014年5月28日,中國電信、酷派手機會同上海黨政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召開了一個主題為“加強手機加密”的溝通會。
“我們進行了宣講,讓這些官員進一步了解到在新環境下洋手機品牌的安全隱患,以及國內新的加密技術。”項飛說,在那次會議之後,上海一些黨政部門表現出明顯興趣,批量的訂單開始湧向電信運營商和手機廠商。
7月,蘋果公司承認,該公司員工可以通過一項未公開的技術獲取iPhone用戶的短信、通訊錄和照片等個人數據,此事加重iPhone用戶對手機泄密的擔憂,多位信息安全專家呼籲黨政機關、重要行業企業人士不應用iPhone手機。
當月,加密手機在上海的黨政軍系統火了。項飛說,“最近這兩個月,我們的工作人員每周都要跑上海的黨政部門。加密手機培訓一周一次,技術顧問一周三次。”
出現在媒體報道中的加密手機,外觀和普通手機無異,只有撥打電話時才顯示出與眾不同——打電話時,屏幕上除綠色撥號鍵外,還有一個紅色加密鍵,點擊就可進入加密通話模式。當有加密電話打來時,手機屏幕上也會彈出一個紅色提示按鍵,里面有“加密”二字,點擊後就可進入加密通話模式。“兩個電話撥打時有密匙,來保證兩個相互撥打的電話沒辦法被監聽。”
酷派通過電郵發給南方周末記者的信息稱,該品牌加密手機具備三大功能:防個人位置跟蹤,防微信短信等被竊取,可阻止微信讀取手機聯系人名單、短信記錄以及通話記錄、位置信息等;防電話竊聽;溝通國家保密局保密認證,啟動保密通信後,全網杜絕被竊聽可能性。
在國家商用密碼管理辦公室的官方網站上,國家密碼管理局商用密碼檢測中心2013年11月8日發布了《通過密碼檢測的中國電信SJT1001加密手機系統語音加密終端產品目錄》。該目錄顯示,有酷派、華為、海信等品牌的22款手機通過了相關密碼檢測。
南方周末記者註意到,已有10款品牌的加密手機的證書過期。
誰該用加密手機
“我個人認為,加密手機在公務員系統的大批量的推廣會是一個趨勢。”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年中國經濟、科技領域的信息泄露比較多,對國家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早就該推行加密手機了。
公務員用加密手機,無疑是為了保密,哪些部門公務員會接觸到涉密信息呢?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官方資料發現,從公安、組織、紀檢到水利、電力、勞動、環保、國土部門,再到海洋、石油、檔案、民航、教育、民政、審計、稅務、衛生等部門,幾乎所有黨政部門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密法》,印發了相關文件,認定各自領域工作中都有屬於國家秘密的工作內容並確定了密級。
例如,在民政部和國家保密局下發的《民政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範圍的規定》中,“民政部門掌握的國家或軍事主管部門尚未公開的建國以來歷次戰爭中傷、殘、亡的總人數”和“有關部門為犧牲的特殊人員申請批準烈士的情況”等信息,都屬於機密級的國家秘密。
此外,各部門除了國家秘密外,還有一些不能對外公開的“工作秘密和內部事項”,例如《紀檢監察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範圍的規定》就規定,“領導的住址、電話號碼、車號”都屬於要保密的內容。
檢視現行各部門保密文件可以發現,完全不“涉密”的部門基本沒有。在涉密部門和人員的範圍沒有嚴格限定的當下,哪些公務員的工作真正涉密、公務員手機里的哪些信息需要用公款購買的加密服務來保護,都需要認真甄別。
現實操作中,公務員所在的部門和級別,往往是重要考慮因素。上海市政府中,已有約10個職能部門用上了加密手機,特別是一些對保密工作要求較高的部門如國資委,很早就開辦了加密業務。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有保密需要的部門一定級別的領導應該換,因為涉密會議經常開,確實有必要配加密手機,“像組織部門研究人事、發改委研究規劃等,都有較高的保密需要。”
“因為工作崗位的保密要求高,我的加密手機配得比別的部門早。在別的職能部門,一般只有局級幹部才能配手機。”上海市委一名副處級官員透露。
上海電信政企客戶部首席經理虞琦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中國電信的加密通訊業務主要是針對一些政企單位、軍隊,包括比較敏感的航空航天或者軍工企業。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協四大班子的大部分公務員都已經在用加密手機。
項飛認為,加密手機的配備,“和官員級別的關系不大,主要是根據崗位的性質,有些崗位涉密的工作比較多,會更加註意保密。”
他介紹,現在上海公務員使用的酷派加密手機,在研發過程中未和政府部門合作。一名接近國家保密局的人則透露,該加密手機並未使用更高級別的軍用加密技術,也不屬於軍用保密無線通信網絡內的通信終端,主要用於商業,批量投產、公開售賣。
保密通信較少借助手機網絡
手機加密的話題引起了很多公務員的興趣,也令一些官員感受複雜。
“有的官員本來已經準備買蘋果和三星手機的,現在也不敢買了,萬一以後不能用,買了也是白買。現在,我也在猶豫,如果現在的手機壞了,或者說國家有這樣的政策出來,我肯定也會選擇一個國產加密手機。”葉青說。
事實上,在保密手機成為熱點話題之前,地方普通公務員在手機選擇上,和公眾並無差異。
“我現在有一個蘋果,有一個三星。”湖北一名地級市紀委書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葉青也用的是三星手機。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買手機時國外品牌手機的安全問題並未暴露,身邊的官員目前大多還是用蘋果和三星手機。
上述兩名廳官雖然都在敏感部門,但並未發現手機信息被竊取或出現泄密的情況。大多數時候,他們在使用手機時的煩惱主要來自各種抽獎、廣告等垃圾信息。
南方周末記者接觸到的一些省部級官員,普遍對手機的安全問題比較重視。一名接近中央高層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國家領導人一般不用手機。
事實上,在中國,目前的保密通信更多地依托於傳統的安全通信渠道,而不是借助於開放的公共手機網絡。
葉青所在的湖北省統計局,平時工作中非常註意保密,“審計部門在開會時,規定參會者要把手機放在會議室外面”。葉青說,一是能保密,審計部門的會議經常會涉及一些關鍵數據;二是可以讓官員不玩手機。
葉青所在的審計部門,有專門的保密電腦用來處理重要的文字和文件,重要的處室都會配備這種電腦,“所有上網的電腦都可能被破解,電腦不上網是最簡單的保密方法”。
上述地市級紀委書記介紹,紀檢部門平時是外網和內網分開。內網用於處理紀檢部門的公務,與互聯網隔絕,外網可以上互聯網,為了防止泄密,嚴禁一臺電腦兩網同時用。山西省紀委辦公廳一名官員也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該委也有同樣的規定。
廣州市公安局一名警員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也稱,公安系統的保密措施做得很好,手機泄密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這些保密措施包括,辦公室的電腦不能插U盤和數據線、禁用路由器、上外網要用專門的辦公網線等等。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大量官方資料,並未找到公務員手機泄密案件。不過,公安部門一名警員提醒,手機泄密案件肯定有,“可能案件本身也涉密,一般不對社會公開”。
上海、廣東、河南、湖北、重慶等地均有警方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目前公安系統在處理公務時,較為普遍使用的是具有保密功能的警務通。
誰為“保密”埋單
在上海,被加密手機生產和銷售廠家認定為潛在用戶的黨政部門公務員人數在15萬左右。
酷派上海分公司總經理項飛介紹,上海公務員所使用的酷派加密手機目前市場價為1990元。今年年底,上海可能會有5萬黨政幹部成為加密手機用戶。據此估算,銷售商今年將有近億元的銷售額。
上海公務員使用的加密手機由誰埋單?項飛說,“雖然是單位統一預定,但錢還得公務員自己出。”
葉青也認為,“采用單位團購方式,廠商相應降點價,我想公務員應該也可以接受。”
不過,上海媒體《新聞晨報》曾報道稱,“吉先生是機關工作人員,上周,他剛領到一部單位發放的加密手機。”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市委一名副處級官員稱其使用的加密手機是單位集中購買、統一下發的。
在上述接近國家保密局的人士看來,即使由政府埋單,也無可厚非。“政府部門要求員工保密,就應該給予相應的保密經費,涉密人員本來就有保密費。因此,政府采購保密設備應該由政府支出。”
一旦手機列入保密設備,由政府經費支持,另一些問題隨之出現:保密手機應該如何使用,哪些秘密信息能通過手機傳播,以及如何避免工作手機保密功能用於個人私密目的。
一位觀察人士認為,一些官員對手機保密的興趣高,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嫌疑。官員的手機里,除了可能存在的涉密信息外,包括領導電話、社會關系資源和個人短信郵件等個人隱私信息,一些腐敗官員甚至還有一些公款吃喝、行賄受賄及與情人的曖昧短信等信息不希望被發現。
7月28日,中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處長方文碧透露,在中央紀委宣布對安徽省政協副主席韓先聰立案調查的當天,“他的手機信息顯示,當天他有兩場飯局,中午晚上各一次”。
竹立家認為,“加密手機除了能把工作領域的機密加密,還會把一些公務員貪腐甚至出軌的證據也加密,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如果要真正推廣加密手機,政策還需要進一步細化。什麽人用加密手機什麽人不用,要區分;什麽信息需要加密什麽信息不加密,也要區分。
在5月28日上海電信、酷派和黨政部門舉辦的溝通會上,一位參會人士註意到,參會的官員在現場沒有就手機安全的技術提出疑問。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加密手機的外觀和使用是否流暢,另外,“對加密手機的支付功能需求也比較強烈”。
在線零售商追捧中國手機網購市場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7962
2014年08月29日 06:09 AM
在線零售商追捧中國手機網購市場
中國的智能手機用戶接受移動端電子商務的速度比預想得更快,使移動互聯網公司得到了快速發展。
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阿裡巴巴(Alibaba)周三表示,截至6月30日的3個月內,其移動端收入增長了9倍,從2013年第二季度的2.4億元人民幣增至24億元人民幣(合3.91億美元)。
中國有幾乎5億網民稱自己用智能手機上網。智能手機在中國非常便宜,有些機型的價格低至70美元。專家稱,中國有9億手機用戶,其中許多人還沒有踏入3G或4G時代,用智能手機上網的人數註定會快速上升。
根據位於北京的互聯網咨詢公司艾瑞咨詢集團(iResearch)發布的研究報告,總體上,中國2014年第二季度的移動互聯網收入同比增長了1倍,從210億元人民幣增至440億元人民幣。報告稱,44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的一半來自移動端網購。
易觀智庫(Analysys EnfoDesk)的移動電子商務專家王小星表示,快速增長是市場日漸成熟的表現。在線零售商正瞄準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他說,折扣和促銷活動吸引了更多消費者。
阿裡巴巴拒絕置評,但表示其預計“移動商業化比率(譯註:移動營收占總成交額的比例)將持續接近我們在個人電腦界面上實現的比率”。
譯者/許雯佳
相關文章
- 蘋果將採納“手機錢包”技術 2014-08-29
- 萬達聯手百度騰訊對抗阿裡巴巴 2014-08-29
- 智能手機用戶不再青睞新應用 2014-08-18
- 中國加緊控制移動即時通信工具 2014-08-08
查爾斯•克洛弗上一篇文章
- 小米充電寶因質量問題受央視批評 2014-08-26
分享本文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羅永浩:手機行業唯一的聰明人死了 我勝算很大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1/145307.html記者:你認為這場網絡對質的效果如何?
羅永浩:辯論結束之後,支持者還會繼續支持,反對者還會繼續反對,網上能看到的輿情都是這樣的。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其實不是的。更多人看完之後是不會表態的,但他們會用腳投票。即使是當事人,過一段時間後,他的心態也會發生變化,只是會礙於面子不承認。長遠看,我對這件事的結果非常樂觀。
當然,我風度不好,沒什麼好氣。作為個人這沒什麼錯,但作為一個企業的負責人,這是我要反省的。
記者:你是一個教英語的老師,怎麼會認為自己有能力做手機呢?
羅永浩:我從開老羅英語培訓第一天就不開心,但得為投資人負責。扛了兩年,有天從財務那兒知道我們賺錢了,我當場就不想幹了。
後來,朋友們勸我可以嘗試點別的行業,就是要感興趣的,可以做下半輩子的。我想了半天,就想了兩個:我喜歡蘋果,如果能做一個蘋果這樣的企業,死而無憾;另外我也喜歡宜家,能做個宜家這樣的企業也挺過癮的。
做宜家這樣的企業我沒有任何優勢和把握。對數碼產品我是很狂熱的,這個行業唯一的聰明人(指喬布斯)又剛好死了,我覺得勝算還是很大的,所以我想做一個蘋果這樣的企業。
記者:你似乎認為喬布斯和蘋果是可學可複製的?
羅永浩:喬布斯其實就是個文藝青年。如果你把他作為企業領袖,你會覺得他很出格。但如果你把他理解為文藝青年,美國那一代文青幾乎都這樣。
他最大的特殊,就是他有興趣並且有能力去運作一個企業,而絕大部分文青是沒有這個能力和興趣的。再就是喬布斯本來做什麼都有可能,他就湊巧做了數碼產品。
別人看蘋果的成功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我覺得,如果你具備其中幾個重要元素,蘋果的模式是高度可複製的。
記者:你常說同行缺少創意,你的「創意」是什麼?
羅永浩:我們都在競爭,利潤都只有百分之一點幾,在產品上也沒有什麼想法。然後想轉行已經晚了,於是就是看看別人怎麼做。
在手機行業,從來都不缺有財力和能力的人,但非常缺有想法的人。這個行業的很多成功者,其實開始多是因為某種不確定的原因去做的。因此,在這個軌道上,你指望他們有太多想法和創意是很奢侈的。
我不一樣,我是蔑視這個行業所謂的規則和邏輯的。
記者:你喜歡什麼樣的人跟著你做產品?
羅永浩:做產品主要看天賦,這個要佔到百分之六七十。然後,他做什麼東西都應該有追求極致和完美的性格,我喜歡有強迫症的人。
另外,他必須能自如地切換專家模式和傻瓜模式。比如說,我們在設計人機交互的時候,不僅要他自己弄懂了、舒服了,還要考慮他二姨、三姑這種數碼白痴看到是什麼反應,在沒去測試之前就要知道。
記者:不少人都覺得你像個說相聲的,你怎麼看你的口才?
羅永浩:把道理說得好玩是很重要的。我認識的很多知識分子都諷刺我讀書少,應該加強基本功。我就諷刺他們表達太笨,所以好的思想得不到傳播。他們能寫一篇特別牛的文章,但是讀起來卻乾巴巴的,完全讀不下去,還指望這樣的東西有傳播力。
我也琢磨過,為什麼東北人口才都特別好,不管知識分子或者流氓都是如此。有個學術上的解釋是,滿足兩個條件時,這個地域的人容易口才好:一是冬季特別漫長,二是務農為主。世界上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地區或民族,大部分都是嘴皮子比較利索、能扯的。
記者:高中退學的經歷對你有影響嗎?
羅永浩:我比較蔑視規則,尤其是不合理的規則。但是,我也會去承擔違背規則後的責任。
記者:退學之後,你是怎麼繼續學習的?
羅永浩:就是讀書。我年輕時候看書很厲害,兩天一本的速度,一年看個一兩百本沒有問題的。年輕時主要看文學作品,三十歲後主要看非虛構類讀物。創業後就主要看商業類書籍,營銷的、做產品的,只要工作需要我都會看的。但現在看得少了,一個月一本恐怕都看不完。
周鴻祎:為什麽360手機和360路由器都失敗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6/145133.html
i黑馬:周鴻祎最近出新書了,在新書發布會上他引刀“自宮”來形容“互聯網思維”引來各方關註,除了對其書總所涉及的內容做了逐一概述,也不乏幹貨累累,引經據典集合自身做產品或成功或敗局的案例可能會給正在做產品經理的你一點啟示。
我有一個心痛的東西,當年小米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其實雷軍也提到了他原來做金山的時候,金山被我們的免費殺毒打得落花流水,雷軍也是很善於學習的人,他研究了互聯網思維並把它用在手機上,做了小米手機。小米手機一出來,很多人以為我看不上他,其實錯了,我是中國除了雷軍之外最看重小米手機的人,我馬上看到了這種模式巨大的殺傷力。
我當時找了很多手機廠商談,但你知道手機廠商是什麽態度?首先是看不起,他們對新的東西肯定看不起的,覺得我們做手機這麽多年,小米算什麽呢?但你真正和他們講的時候,後來他們真正想研究的時候,他們發現看不清,每天都看見對手在臺上穿著黑衣服走來走去,他們想學也學不會。我們再怎麽樣給他們講,他們都聽不懂,到今天他們已經明白過來了,但已經看不見小米了。
互聯網手機的關鍵點就是利用互聯網的模式,說白了還是體驗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所有手機走線下渠道賣都賣得特別貴,因為渠道要賺錢,因為有營銷的費用,所以在互聯網上賣價錢能夠直降一半。有時候不怕神一樣的隊友,就怕豬一樣的對手。我經常說小米為什麽發展到今天,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沒有對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跟進,推出同樣配置、同樣價格的手機。
其實小米手機最開始暢銷就是性價比高,跑的分高,價格又便宜。所以我跟手機廠商講了這個道理,終於有一家手機大廠接受了我的觀點,說我願意給你做一次,實驗一下,我們就決定做一款更高性價比的手機來PK小米。後來這家廠商很後悔,如果當初堅定地做下去,今天中國手機市場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正準備做的時候,我已經利用我個人的行銷能力,手機出來都沒出來呢,連樣機都沒有,就是一張圖片,大家都翹首以待。突然廠商說,對不起,周鴻祎我們不做了,我們被你忽悠了。我說為什麽不做了?他說這哪里是打雷軍,打小米,你這是引誘我們左手砍右手。為什麽?當時在傳統渠道里面,他們有一款手機,配置還可以,可能賣2000多塊錢,單核,因為渠道中間要加價。賣得挺好,當時小米剛出來對大家還沒有什麽影響,我又建議他做一款同樣是雙核配置的手機,不遜色於小米,小米賣1999,我只賣999,減掉一個1這是多麽有震撼力的東西!但他們的渠道是糟糕的。因為還沒有打掉小米,就先打掉了他們自己的行銷網絡,現有的成熟業務。真的要去做一件東西讓用戶驚訝的時候,讓所有人驚訝的時候,會超出預期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阻力是來自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今天自己在市場的位置。
所以為什麽我用“引刀自宮”來形容“互聯網思維”?真的要去砍掉你的既得利益的時候,很多人下不去手,最後這件事不了了之。又過了一年,等到小米已經把市場做起來了,大家已經看得見了,有一句話叫眼見為實,很多人這時候開始後悔拍大腿,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再跟著小米屁股後面做已經有了兩年的差距,沒有特別的殺手鐧,已經很難被超越了。
就像看《三國》,看《水滸》:在別人的故事里,大家很感慨,但是輪到自己身體力行,真的要去做的時候,不是這本書能夠做到的。最後靠的是你的膽量、你的勇氣,你敢不敢自我顛覆?你敢不敢挑戰巨頭?你敢不敢做一件別人不敢想不敢幹的事情?我覺得這才是創新。
路由器到底需要幾根天線?
我們的路由器犯了幾個錯誤,因為做的人光是盲目地聽了我一面之詞,大家說要追求極致。註意,追求極致是講單點突破,你看人家小米賣手機,不是什麽指標都抄,雙核1999這一點就把大家都蓋了。單點突破,你做產品極致不是完美,我們這個夥計要做一個完美路由器,所以我的路由器成本220元,但他無論和我怎麽說,用了這個工藝那個工藝,連我都沒聽明白,因為有人會把路由器看里面的主板嗎?不會吧,大家買個路由器怎麽判斷它有沒有價值呢?看重量,看塊頭大小,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的路由器為什麽做得很悲摧,第一外形做得很小巧,放在手掌上就可以,這東西讓大家一看這麽小巧,50元錢吧,我成本220元,我前面以99元的促銷價促銷,用戶都沒有感覺到占便宜,這就是體驗悲催。
第二做天線,你們覺得做幾根好?像張鵬(極客公園CEO)就覺得做8根像一個螃蟹似的。但張鵬是專家嗎?我們一般人看到路由器都說信號要強,天線要多,我們說我們是內置天線,效果比外置天線好很多,而且因為沒有了天線,我們的外形更加的圓潤和漂亮,我們不做天線。我是像小白用戶一樣思考,不帶天線意味著這個路由器就是一個殘廢。我專門去中關村電子市場找賣路由器的人了解了一下,特別簡單,人家說不帶天線的路由器就賣不動,帶一根天線覺得廉價,至少兩根以上。我們的路由器本來沒做天線,在我的強烈要求下,最後補裝了一根天線,還振振有辭說一根天線就夠了。所以,我一直強調用戶體驗是什麽概念:你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認為你是什麽。
所以到今天我腦子里有一個理性的周鴻祎和一個感性的周鴻祎,每次我看到路由器的時候,理性的周鴻祎說,老周一根天線也行,還有一個內置天線;但感性的周鴻祎就會說,它還是個半殘廢。你們買手機的時候,為什麽同樣的概念能買八核不買四核,能買四核不買雙核呢,我告訴大家雙核、四核、八核的成本都一樣,但他覺得8比4大啊。舉個例子,當年有一款手機為啥破產了,那個手機的編號不從用戶出發,叫做7710、5530,我就永遠搞不清,7+1也等於8,5+3也等於8,到底它倆誰先進誰大呢?你也分不出來。蘋果多牛啊,每次就一個序列號,iphone5出來了,iphone6出來了,你就知道6比5大。所以,這種用戶體驗的東西,坦率說這就是很微觀的東西,但微觀的東西決定產品的成敗。
最後我說一個LAN口,我們路由器後面不是有四個口嘛,我認為至少說4個,但我們的人又和我不一樣了,他們說做了調查,用戶平均就插1.2個,用戶統計不一樣,他說我們做兩個口就行了。我這肺都沒氣炸了,因為在我心目中LAN口越多功能越強大。我告訴大家LAN口的成本,多加一個你知道加多少錢嗎?猜一猜?如果是百兆的,多加一個Link口多加5毛錢,換句話說4個口和2個口就差1元錢,單用戶不知道,你們覺得有一個路由器有4個口,雖然我用不著,但我看著心里挺舒服,哪有路由器只有兩個口,插一個剩一個,真的不能往上插了,用戶覺得這兩個口價錢差一倍都來買,它倆就差一元錢。所以,我們的路由器成功的里面做得多成功,外面做得一團糟,最後是220元的成本,我只能按100元賣,這是用戶體驗的悲劇。
這個路由器已經不賣了,已經停產了,以後再也不做這麽傻的產品,220元的成本,用戶感知不到。如果要讓我設計,我會做4個lAN口,4個天線,往四個方向走的,網上那麽多流傳的用易拉罐給天線增強,就說明了要信號增強是用戶的剛性需求,路由器美觀不美觀是不是剛性需求?其實不是。因為我們發現甭管小米做得多像蘋果,我們做得多麽小巧,用戶設完了都放在墻角下了,你多長時間和你的路由器打一次交道?它和手機不一樣。後來我就發現,如果這種思路扭不過來,真的很悲摧。
我們後來上產品經理課,他們更搞笑,就做一個燈,叫做呼吸燈。說呼吸燈要像嬰兒一樣的睡眠,為了做灰燈外殼還做了工藝,要我的想法做一排燈,而且是各種顏色的,你想在夜里的機房所有的燈亂閃,雖然你不明白什麽含義,但你是不是感覺高科技的含義特別足。所以,我覺得拿路由器的這個例子給大家講一下,我們都不說大的這種理論,我們就說做一款路由器讓人體驗,所以人家小米的體驗確實是做到極致的。
站在現在看未來
我覺得每個人當你真的想去做創新,除了勇氣,一定要轉換一個視角,我們太多的人是站在現在看過去,或者站在過去看現在。我們總是用過去總結的成功,過去的東西來做出我們未來的指導。實際上我舉的這些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們一定要站在現在看未來,我們一定要想今天不起眼的一件事情,今天一個很小的創新,在明天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東西。所以當今天別人都已經被證明的東西,如果你還在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做,它是永遠不可能超越領先者的。只有今天要麽跟他與眾不同的做下去,要麽你去做一個今天他不看好,甚至很微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它在明天可能會成功。所以與眾不同的思考也是我最後要分享給大家的一句話。我只是把書里的要點給大家講了一遍,希望大家多讀我的書,把這種思想傳遞給大家。希望我們的行業不要怕亂,亂點好,更多的行業會產生混亂,產生沖突,產生競爭,最後在亂中會真正產生創新的力量。
摩托羅拉浮沈路:手機的發明者為何會衰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6/145506.html
i黑馬:近日,摩托羅拉在他們位於芝加哥最大建築物的全球總部,一口氣發布了兩款智能手機、一款智能手表,以及一款標榜“精巧似耳環”的藍牙耳機。這些新品的發布,仍在昭示著昔日手機巨頭的野心,雖然現在的它與鼎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雄獅老矣,但我們仍有必要回顧一下它的昨日“英姿”。
2011年1月,摩托羅拉移動公司(Motorola Mobility)從當時陷入困境的通信公司摩托羅拉(現在稱為摩托羅拉系統公司,Motorola Solutions)剝離。7個月後,也就是2011年8月,谷歌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總額約為125億美元。2014年1月30日,聯想正式宣布斥資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預計將在年內完成並購。
4月,摩托羅拉移動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里克-奧斯特羅(Rick Osterloh)在一次會議上表示,該公司的增長率可以招來一些初創公司的羨慕和嫉妒:“摩托羅拉移動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為650萬部,較去年同期增長61%。”
但他沒有說的是,該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只有區區2%。他也沒有說,2014年第一季度該公司虧損1.98億美元,而且自從被谷歌收購以來,雖然它已經裁減了大約1.7萬名員工,累計虧損還是超過了10億美元。
被華爾街的惡狼拆分,被科技新貴榨取專利,然後又在巨額虧損的情況下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摩托羅拉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它何以淪落至此呢?
在采訪過多位了解摩托羅拉內情的人士之後,《芝加哥雜誌》(Chicago Magazine)近日撰文稱,很多擺在眼前的事例說明,巨大的成功也可以招來巨大的麻煩,當摩托羅拉的管理層拋棄了數十年來的優秀企業文化時,當良性的內部競爭演變成惡性內鬥的時候,該公司開始出現各種問題。
創立之初的企業文化
1928年,33歲的伊利諾伊州人保羅-加爾文(Paul Galvin)創辦了摩托羅拉公司的前身。保羅和他的兄弟喬在公司里培養了一種促使人們不斷發明創新,不斷從失敗中學習的風氣。願意承擔風險,舍得在培訓研發上進行投入,強調員工之間的相互尊重,這些都是摩托羅拉有口皆碑的優點。
當時摩托羅拉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面向企業(而不是面向消費者)的技術與設備,尤其是公共安全與國防領域的技術和設備,比如警方使用的雙向無線對講機,二戰士兵配備的無線步話機,以及民防通信使用的微波無線電系統。
電器工程師馬丁-庫伯(Martin Cooper)曾領導該公司開發了首款蜂窩電話,他表示,公共安全業務“是我們的核心業務”。在摩托羅拉工作不僅僅是在打一份工,而且也是在達成一項使命。
倡導內部競爭的初衷
1956年,保羅決定引退,於是他34歲的兒子鮑勃-加爾文(Bob Galvin)接掌了摩托羅拉。鮑勃後來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實業家之一。從1959年到他卸任董事長時的1990年,摩托羅拉的年營收從2.9億美元增長到將近110億美元,成為了美國最大的50家公司之一。
鮑勃和他參與挑選的繼任者都堅定地認為,在競爭的推動下,公司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克里斯-加爾文(Chris Galvin)解釋說,由於摩托羅拉當時缺乏外部競爭,“我們就不得不制造一些內部競爭。”比如,CEO會獎勵業績最好的部門,以此來促進各個部門互相競爭。
在鮑勃執掌摩托羅拉的時期,這種內部競爭促使公司內兩大具有互補性的業務蓬勃發展:一是摩托羅拉的通信部門,負責為政府和企業客戶網絡、無線電設備和電話;二是半導體部門,負責向通信部門提供芯片(後來還向蘋果等其他公司提供芯片)。
註入企業文化的毒素
在摩托羅拉發明的各種發明,手機無疑是最變革性的。奧蘭多-威爾森(Orlando Wilson)曾1960至1967年間擔任芝加哥警察局的局長,他提出的一個要求促使摩托羅拉發明了手機:當時芝加哥暴力犯罪活動十分猖獗。威爾森希望巡警能從警車里出來,在街上步行巡邏,但同時也能保持聯絡。
於是,庫伯等人設計出了一種手持電話,可以通過無線蜂窩網絡保持聯系。鮑勃意識到,除了警方巡邏之外,很多別的地方也可以把這種設備派上用場。因此,他撥出1億美元來開發這種設備。1973年,庫伯用一個靴子般大小的原型機撥了出第一通電話——撥給了競爭對手AT&T貝爾實驗室。
但直到1984年,摩托羅拉DynaTAC手機才做好了投放市場的準備。自那之後,手機業務就開始呈爆發式增長,它成了摩托羅拉公司、整個產業,以及美國的熱點。1986年,鮑勃從CEO的職位上退休了。
不過,手機也給摩托羅拉的企業文化註入了一種毒素。公司的公共安全部門負責出售警用、消防用設備,該部門的員工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手機業務部門的同事大把掙錢,大把花錢。手機部門的有些員工在拿到獎金當天,便去購買了豪車。手機業務迅猛發展的那段時期中,在一次慶祝派對上,手機部門的營銷團隊雇傭了男模來表演,這些男模塗上了綠色顏料,穿上做成美元符號的裝束,大唱“我們在錢里呦”。
各自為政的時代
摩托羅拉的“部落戰爭”時代拉開了序幕。公司沒有把網絡技術和手機技術融合起來的計劃。這兩個部門在進行完全獨立的運作,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在網絡方面,摩托羅拉很早就開發了數字蜂窩技術,其數字網絡專利帶來了豐厚穩定的特許使用收入。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摩托羅拉的手機部門卻覺得自己沒有必要急著從模擬技術轉向數字技術。
而摩托羅拉的網絡工程師也覺得沒有必要幹等著。麥克-迪南諾(Mike DiNanno)1984年到2003年期間曾在摩托羅拉供職,他說,上世紀90年代,該公司有上千名網絡工程師在使用高通公司制造的數字技術手機。而高通當時還是摩托羅拉在電信半導體行業中的一個死對頭。“網絡部門的大樓里,連一部摩托羅拉手機都找不到,” 迪南諾說,“盡管公司的另一個部門多年來一直在和高通死磕。”
當時公司的業績還未受影響。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惡果就顯現了出來。
分道揚鑣的命運
摩托羅拉開始走下坡路之後,雖然Razr的熱銷帶來過一波強勁反彈,但最終還是陷入了很多雄風不再的美國企業陷入的境地:受到華爾街人士的擺布。這個入侵者名叫卡爾-伊坎(Carl Icahn),曾被《財富》雜誌稱為“地球上最精明的投資者”。
伊坎認為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雖然還有希望,但前景艱難,同時他也認為,人們大大低估了摩托羅拉的公共安全業務的光明前途。所以從2007年開始,此人大舉買入摩托羅拉股票。最終持有該公司超過6%的股份,成功獲得董事席位。他的目標是:說服董事會分拆摩托羅拉,讓它對股東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他成功了。2008年,摩托羅拉開始著手把手機部門從公共安全與企業部門中剝離出去。2011年1月,摩托羅拉移動公司(Motorola Mobility)和摩托羅拉系統公司(Motorola Solutions)正式分道揚鑣。
重組後的董事會任命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為摩托羅拉系統公司新的CEO。
摩托羅拉移動公司後來的命運,本文開頭已經做過描述。下面我們來看看摩托羅拉系統公司的狀況:
自從拆分之後,摩托羅拉系統公司已將其全球員工的人員削減了三分之一強。但在這段時間中,它的股價卻上漲了68%,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漲幅還略高一點兒。目前摩托羅拉系統公司的市值大約是摩托羅拉移動的4倍。而系統公司還在招人補充軟件開發等崗位空缺。
該公司CEO布朗是如何扭轉局面的呢?首先,摩托羅拉系統公司的客戶是機構和企業,所以它不受消費市場價格競爭的影響。此外,該公司的商業模式類似於蘋果。也就是說,客戶越是購買一家公司的產品,就越是粘著於這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生態系統。一些資料顯示,摩托羅拉系統公司目前在美國應急通信設備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
布朗目前的側重點,也正是昔日摩托羅拉大力強調的東西:軟件。具體來說,就是先進的軟件,可以大大提高警員、消防員等在工作中的安全度。試想一下,裝在外套上的攝像頭,每當警員從皮套里掏出槍支,圖像就會傳回警察局總部。還有像谷歌眼鏡那樣的設備,實時把數據(地圖,附近安全攝像頭的最新信息等)傳給警員。又比如某種感應器,可以自動檢測附近的槍聲在,在有人撥打911之前,就派人前往巡視。
蘋果發布會推三大新品:大屏手機 移動支付 智能手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10

周三,北京時間淩晨1點,蘋果公司的新品發布會在總部Cupertino拉開帷幕。蘋果公司推出兩款大屏幕手機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移動支付服務Apple Pay,為其首次進入金融領域;智能手表Apple Watch,為蘋果四年多來第一款全新類別產品。(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可穿戴設備之智能手表Apple Watch,將健康健身與通訊相結合,售價從349美元起,將於明年初上市。這是蘋果四年多來推出的第一款全新產品。據路透社報道,CCS Insight分析師認為,智能手表將讓消費者認識新的產品領域,蘋果競爭對手面臨巨大壓力。目前,三星智能手表銷售並不理想。
諸多分析師認為,移動支付和智能手表將給蘋果更大的競爭力。蘋果股價波動大,盤中漲幅最高達4.8%,後大幅回落至跌2.3%,收跌0.4%。
關於iPhone:
iPhone 6共有兩種尺寸,分別是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大小為4.7寸和5.5寸。新款iPhone采用曲線邊緣,攝像頭是凸出的,與此前曝光出來的一樣。把iPhone 6 Plus橫過來用,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平板電腦。

蘋果副總裁Phil Schiller稱,新版iPhone比以前更薄,iPhone6的薄厚是6.9毫米。iPhone 6的分辨率(像素)為1334×750;iPhone 6 Plus的分辨率(像素)為1920×1080,也即擁有200萬像素。

蘋果A8擁有20億個晶體管,遠多於其前身。iPhone 6的中央處理器速度提升了25%,圖形處理器提升了50%。iPhone 6比原始版iPhone最多可快50倍。iPhone 6能更持久地保持性能,減少發熱。iPhone 6及iPhone 6 Plus電池續航時間有大幅提升。iPhone 6的Wi-Fi使用802.11ac協議,比普通的WiFi快3倍。

對於2年合約機,iPhone 6售價從199美元起,iPhone 6 Plus售價從299美元起。9月12日起預定,19日上市。美國、法國、中國香港、加拿大、德國、新加坡、英國、澳大利亞、日本九個國家及地區為首發地。此次中國大陸並沒有成為首批上市國家/地區。

關於移動支付Apple Pay:
蘋果的支付服務命名為Apple Pay。支付功能基於NFC近場通信加Touch ID指紋識別。Apple Pay包括線上和線下,只需在終端讀取器上輕輕一靠,就完成支付。
安全方面,Apple Pay所有存儲的支付信息都是經過加密的,用戶的信用卡號碼是不被存儲的,所以即使手機丟了,也沒有必要去註銷信用卡,用戶可以通過Find my iPhone關閉支付功能。

關於Apple Watch:
新品Apple Watch是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運動追蹤設備。此前多家媒體報道稱為iWatch。

Apple Watch有許多款式,包括古典款、運動款與黃金款,有兩種規格,界面和表帶可定制。Apple Watch有藍寶石屏幕,可觸控操作,獨立APP運行。由於屏幕尺寸小,蘋果公司盡量避免用戶在Apple Watch上直接輸入,主要通過塗鴉和可互動的動畫表情來與用戶交流。
Apple Watch的主要功能包括:
手表功能方面,時間誤差控制在月50微秒以內,有多種表盤可以切換。
健康跟蹤功能方面,它可測量脈搏心率,對運動全日追蹤。
短信通知功能方面,它可推送消息,語音、文字、表情回複。
其它智能功能方面,它的觸摸表弦可以在小屏幕上實現對地圖的縮放和檢索;支持Apple Pay;可錄音、聽音樂等。
Apple Watch號稱人機交互上的一次突破,售價349美元起,明年早些時候上市。

蘋果股價反應:
蘋果發布會開始後,蘋果股價先是自高位下跌,後大幅上漲4.8%;然而智能手表公布後股價上漲至4.8%,後迅速回落至下跌2.3%。蘋果收跌0.4%,收於97.99美元。

下圖為此次蘋果發布會和蘋果股價走勢。

為了更爽地用手機花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402

二維碼已經成為虛擬和現實世界的重要連接點,掃一掃現實,就能接入線上。 (CFP/圖)
二維碼、閃付……為了讓消費者輕松地用手機花錢,許多公司正在絞盡腦汁想辦法,因為這是互聯網與現實經濟最關鍵的連結點。
在不久的將來,去麥當勞買漢堡,拿著iPhone6,湊近收銀機就可以付款。不需要打開特定的APP,甚至不用點亮屏幕。
這是2014年9月10日,蘋果公司描繪的最新藍圖。新出爐的iPhone6,推出了名為Apple Pay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4天後,在國內,擁有4億用戶的微信則悄悄在其“錢包”模塊中嵌入了“刷卡”功能——掃碼支付。在指定商家,只需點開這項功能,手機上便會出現一個二維碼,商家掃碼之後,消費者可以直接用手機完成付款。
過去十年里,不少公司都想用手機代替錢包和信用卡,喬布斯也曾預言:“支付,將是一個非常大的生意。”如今,這樁生意的“錢”景越來越清晰,戰況也越來越激烈,二維碼、Apple Pay……手機上花錢的方式正在多起來。
二維碼,紅線下的暗戰
在以往,微信的新功能往往要等到發布新版本時才高調上線。“刷卡”的默默登場,則顯得如此急切而謹慎。
這一支付方式最早是由支付寶在2011年提出的,是為數以百萬計的微型商戶提供無需額外設備的收款服務。如今,演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兩家移動支付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連接商戶與用戶的入口。
首批與微信合作推出條碼支付的,包含百貨、超市、便利店、藥店等行業的九家商戶。
愛嬰室,一家專門賣母嬰用品的連鎖店正是其中之一。早在兩年前,他們就統一換成了可以掃描二維碼的收款設備。
2013年9月,支付寶最先找到了他們,但由於擔心支付寶會對商家逐步提高費率,最終合作沒能談成。直到三個月前,微信團隊找上門來,他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現在,華東地區愛嬰室的八十家門店,已經支持這一時髦的支付方式。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即便被列入合作商戶,DQ、天虹百貨等的這一功能依舊在內部測試當中,並未公開運營。
對於商家來說,使用微信支付的手續費是0.3%,這要比刷銀聯卡0.38%的費率略低,微信還會根據交易額補貼商戶,不過自稱拿到了補貼的一家商戶並不願意透露具體的補貼金額。
銀聯是中國唯一一家負責銀行卡之間互聯互通的公司。在銀聯的支付體系中,發卡銀行-收單機構-銀聯要按照7∶2∶1的比例分成。但支付寶和微信出現後,直接與銀行對接,不再需要收單機構和銀聯,其中的那個“3(即2+1)”都無需支付。
這為降低費率提供了空間,但因為擔心觸怒銀聯,支付寶和微信收取的手續費都不約而同地“小於等於”中國銀聯的刷卡費率。
一旦由兩大互聯網巨頭主導的掃碼支付快速推廣,原本銀聯占統治地位的格局將被改變。
但風雲突變,二維碼支付突然被叫停,原因是有支付安全問題。2014年3月13日,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一份特急函件,要求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平臺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業務模式。支付寶、財付通要將有關產品詳細介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況上報。
“現在是只能做不能叫。”支付寶一位內部人士說。他們一直跟央行保持溝通,與機構的合作情況都要報備。但3月份之後,沒有做過任何支付寶線下支付的營銷和推廣。“商戶可以宣傳,但是我們不行”。
不過,他們也沒有坐以待斃,線下推廣的團隊,每個月二十天以上都是在全國各地跑市場。僅在藥店一個行業,支付寶就與二十多家藥店連鎖品牌達成合作,支持支付寶錢包付款的藥房門店超過1萬個,基本覆蓋全國。
“在世紀聯華華東片區和全家這樣的連鎖超市,使用條碼支付的比例達到7%以上。”支付寶O2O事業部副總經理沈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騰訊也未曾停下腳步。
2014年5月,騰訊宣布成立微信事業群後,被任命為總裁的張小龍在發送的內部郵件中寫到,如果說微信第一階段搭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內容生產者以及用戶與商戶之間全新的關系生態是騰訊社交帝國在移動端的自我革命,那麽第二階段打造移動互聯時代生活和商業服務形態則是在挑戰阿里系電商生意的後續創新。
中投證券也認為,阿里、騰訊作為第三方支付龍頭,急需尋找線下支付渠道。二維碼天生具有線上線下同一性。
微信的辦法是,讓支付看上去更安全。例如,每天只能刷卡十次,額度在300元以內,限定在小額範圍;任何刷卡服務均視為本人行為。
此次低調推出“刷卡”,將支付功能隱藏在第三級菜單,也被外界視為央行紅線之下的謹小慎微。
合縱連橫術
條碼支付的世界只有支付寶和微信這兩個主要玩家,但另一個天地里卻已經有一大堆公司混戰了十年之久,那就是NFC。
NFC指的是消費者利用手機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進行支付,Apple Pay采用的正是這種技術。中國銀聯則給它起了個更為親民的名字——“閃付”。
這也是監管層鼓勵的方向。今年3月,央行在叫停條碼支付的同時,鼓勵各家銀行拓展NFC手機支付應用。
不過,這個領域里利益錯綜複雜。一位移動支付界人士評價說,“臺上講合作,臺下都要獨占。混戰中,有絕對統治力的公司始終沒能出現。”
在眾多的參與者中,中國銀聯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具有NFC功能的POS終端的改造主要由其完成。
來自銀聯的數據顯示,全國近360萬臺“閃付”終端可支持NFC手機支付受理。每臺POS機的改造成本為300到500元,銀聯已經補貼了上億元。
“銀聯的利益訴求是成為支付鏈上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它賣力地改造POS機,為運營商、手機廠商提供解決方案,在它的方案中,運營商、發卡行、收單行、銀聯都能得到手續費分成。”上述移動支付界人士稱。
支付寶、微信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都在推行繞開銀聯的支付方式,銀聯如何面對這種威脅,如何跟擁有廣大用戶的互聯網公司競爭,一直是外界關註的焦點所在。
銀聯產品部副總經理蔣海儉認為,銀聯卡、銀聯品牌和銀聯網絡是核心權益所在。銀聯意在制定支付領域的技術標準,風險規則,為產業鏈各方提供基礎平臺和綜合服務解決方案。
至於支付功能本身,銀聯目前給外界的態度是並不會推出。
銀聯曾推出一款銀聯錢包APP,外界猜測會含有支付功能,類似於支付寶錢包。但到現在,這一功能並未出現。
“增加支付功能對銀聯來說,並不是難事。但這就跟互聯網公司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絲毫體現不出銀聯的優勢。”銀聯的一位內部人士說。因此,銀聯錢包的邏輯是通過給用戶發優惠券,鼓勵他們用銀行卡。
盡管銀聯如此表態,但對互聯網公司來說,要跟一個有強大政策影響力、制定著標準、而且“隨時能增加支付功能”的龐大機構合作,並不能讓人放心。
多線作戰
對於移動支付領域的各個玩家來說,戰局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每家公司都在同時多線作戰。
今年年初,馬雲曾赴日本會晤軟銀CEO孫正義,回國後就把二維碼在移動端的布局提到了戰略的高度,同時被引入的還有日本成熟的NFC支付技術,以及虛擬信用卡。
6月,支付寶錢包發布“未來公交”計劃,通過與支持NFC功能的手機廠商合作,把手機變成一張交通卡,在全國35個城市都能刷,年底還將擴展到60個城市。
“一個草根的用戶,可以沒有那些N多飯館能打折的信用卡,可是,他可以沒有交通卡麽?”支付寶“未來公交”項目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相比於吃喝玩樂,交通是個更剛需和高頻的需求。
顯然,交通領域的支付需要比掃二維碼更為便捷的支付方式,NFC無疑是最適合的。早在三年前,支付寶就已經建立了NFC技術團隊,但苦於找不到進入NFC產業的角色安排,雪藏至今。
“很多公交公司做過支持NFC的APP,但是根本沒人下載。”上述“未來公交”人士稱,移動運營商、銀行也都推過,但困擾他們的問題是如何普及用戶。
而這正是支付寶的優勢所在,一個帶有億級用戶數的支付入口。
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方案,實施起來並不容易。支付寶要去跟主流的手機廠商談合作,還要說服手機芯片廠商。
但市場正在發生變化。據“未來公交”項目一位人士透露,三星總部看到“未來公交”的新聞後,便打電話給三星中國,要他們跟支付寶合作。
一條捷徑也突然出現。住建部曾經推過一個“互聯互通”工程,加入的城市采用同一個標準,卡也是互通的。支付寶跟住建部的合作,讓事情順利了許多。
但搞定各地的一卡通公司同樣是個麻煩事。支付寶NFC負責人曹寅說,原有一卡通體系是封閉的,設計當初沒有考慮過刷手機的情況,兼容難度可想而知。
對NFC來說,蘋果的到來,真正讓整個行業突然被推上快車道。
“ApplePay對於支付業務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進。”9月18日,上海張江一家咖啡館里,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智能卡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楚說。他已經在數據安全和智能卡行業工作了13年,在他看來,蘋果並沒有顛覆傳統支付,而是利用自己空前強大的整合能力,與產業鏈上下遊充分合作。
更重要的是,蘋果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忠實粉絲,而且一點也不愁捧場的小夥伴:iPhone6發布會現場,摩根大通、VISA和其他銀行和支付公司的高管悉數到場。而蘋果Apple Pay 早期合作夥伴名單包括了11家美國最大信用卡發行公司,他們掌控了美國信用卡83%的市場份額。麥當勞和沃爾格林合計有22萬個美國門店也準備接受iPhone支付系統。
銀行甚至願意掏錢,每筆交易需要向蘋果支付0.15%費率。
在中國,早在幾個月前,銀聯的一位高管就曾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銀聯已經在跟蘋果談合作了。而支付寶也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這樣的談判,同樣發生在蘋果與支付寶之間。蘋果的加入能否改變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二維碼技術與銀聯力主的NFC技術之間的戰局?
百加手機創始人徐國祥:手機業面臨重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6/146131.html
2014年克萊斯勒杯黑馬大賽硬件與制造行業決賽於9月25日至26日在上海舉辦。大賽的第一天上午是“紅牛創業能量加油站”,由那些在硬件行業積累了數年經驗的創業導師們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指導,為創業加油。
深圳市百分百數碼科技董事長、百加手機創始人徐國祥作為分享嘉賓,在現場進行了題為《手機業面臨重構》的演講。徐國祥在通信領域有著10多年的經驗,曾經負責華為數據通訊產品業務,任華為終端公司全球營銷總監,並曾擔任酷派副總裁兼手機事業部總經理,創業之後推出百加手機,獲得百度投資。
以下是徐國祥的演講實錄:
硬件創業是個很辛苦的事情:高風險低回報,現在有這麽多人願意創業,實在是勇氣可嘉。我本人在這個行業算是老兵了,“中華酷聯”中有兩家公司我是主要的創始人之一,10幾年來看過了大量的公司的興衰,這個行業唯一不變的是不停的變化,成功者也不要竊喜,暫敗者也無謂妄自菲薄,我們需要的是理性思考。
手機行業的分水嶺和巨變
智能硬件分為兩個領域:手機行業和非手機行業。主流的產品和主流的市場規模非常大,在這些市場中競爭非常激烈。一些尚未成熟的智能硬件,未來要麽成為先驅,要麽成為先烈。
我覺得,今天的手機行業是站在分水嶺上,這個階段在手機行業里創業,要麽是瘋子,要麽就是天才,因為這個行業太殘酷了。過去五年中國運營商主導著手機市場,但未來的3-5年遊戲規則會發生變化,互聯網公司會逐漸主導這個市場。而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則會從硬件利潤逐步轉移到增值服務。今天的中國手機市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市場,過去幾年形成了很大存量市場,未來的幾年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因為3G被4G替換,行業的遊戲規則也將發生變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市場格局的成熟度已經被削弱。我們認為在未來這幾年里,互聯網將改變過去五年運營商主導的時代,千元機成為最大引擎,未來手機就是幾百元。運營商也在變化,過去主要是話費業務為主,未來更多變成流量的運營商,廣告化不可避免。
從目前來看這個行業已經沒有太多公司了,基本上倒下了,未來全球主要也就10幾家品牌商在這個行業立足,真正的主流可能也就3、5家。山寨機將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手機產業的技術已經高度成熟,在手機領域硬件的創新能力已經越來越少,手機的芯片從8核到16核,32位到64位,尺寸從3.5英寸到6、7英寸,看似是一個新的事物,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所以硬件廠商未來幾年會有很大的變化,現在的手機拼設計、拼工藝、拼軟件,未來更多的是拼模式。
從某種程度來看,手機行業已經真正變成傳統的行業,成為傳統的制造業。而工業能力將逐漸成為制約品牌商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互聯網對硬件的影響力還在加強。此外,上遊的關鍵供應商,包括芯片的提供商也在主導這個行業的發展節奏。
在未來幾年里面手機市場將由4G來主導,即使是非常低端的手機都面臨更新換代的需求。
但是手機一腳踩空風險非常大。大家近幾年比較關註的新品牌也是根據新的遊戲規則在新的行業里面崛起的。
手機之外的非手機形態的各類的智能硬件之前還處在前期的階段,但在蘋果Apple Watch發布後也面臨機會,蘋果發布之後將大幅拉動市場的需求。但這個市場里面規則也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市場本質在發生變化,運營商退出這個行業和手機硬件最大的特點就是市場變成越來越透明,越來越開放。
我認為對創業者來說,一定要學會思考。這幾年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成功說什麽都是理,沒有成功說什麽都沒人理。對創業者來說不要過於在乎概念,關鍵是你的核心技術是什麽?商業模式是什麽?真正把企業做好,還要取決於你對用戶的價值,你的產品是不是能夠做得更好。未來的行業如果單純從封閉做,路會很窄。
為什麽在這個市場成熟,巨頭林立的行業里面我們還要進軍,還要繼續創業?
即使手機是一個成熟的行業,但每到關鍵的階段技術面臨更新換代,需求面臨機會,產業鏈自身的變化也意味著面臨機會,這個行業也有成功的可能。
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在用手機,但是目前的產品並沒有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在瘋狂的價格戰後,用戶的權益並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315居高不下的投訴率已經向我們說明了這一點。
鑒於行業現狀,我們提出了顛覆手機行業傳統模式的互聯網手機3.0模式。互聯網手機3.0模式的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同時,手機硬件完全不賺錢。新的商業模式是通過對用戶提供增值服務、更優的服務體驗來盈利。
對於傳統的手機品牌商,一般自身的毛利率在20%到30%,新的商業模式下,我們不僅將手機硬件的利潤完全讓利給渠道夥伴,渠道夥伴還能獲得我們品牌溢價帶來的利潤空間。
在傳統模式下,手機行業容易產生大量庫存。以今年中國移動為例,移動關停3G業務導致整個行業產生幾千萬庫存。但如果換一種新的方式做這件事情,思維方式就會有很大變化。在硬件零利潤模式下,我們放棄了硬件的20%到30%的利潤,但卻改變了上遊供應鏈和下遊渠道的傳統方式。通過整個產業鏈的極致整合,每個環節的合作夥伴做自己更為擅長的事情,不但產業鏈效率會極大的提升,消費者也會從中受益。
百加手機的硬件零利潤模式
我想介紹一下百加,百加這個品牌是百分百公司是去年4月份創建的全新品牌。在2013獲得百度幾個億的投資,並且將經營數年的百度雲OS團隊交由百分之百來運營,形成軟硬結合的模式。經過幾個月開發,百度雲OS無論在用戶體驗還是開放度,已經處在行業的領先水平,積累千萬級用戶。
在過去的8年創業中,我們幫助了三大運營商整合全國幾十萬家手機的零售商,今年在B2B交易平臺上得到了200多億交易額,手機交易額規模相當於京東一半。我們的市場主要在三、四、五、六線城市,我們甚至幫助運營商和廠家直接打通渠道。
百加V6手機是今年我們和愛奇藝聯手發布的一款主打外觀設計的產品,其融入了東方美學的理念,去年5月份開始醞釀,10月份立項,今年4月正式發布。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們在硬件上的定位。我們的產品在4月份發布,在9月的iPhone 6發布後,業界認為這個產品和iPhone 6相似度80%,外觀的曲線基本一樣。如果我們晚點推出來,大家一定以為我們是山寨iPhone。
在硬件零利潤模式里面我們做先行者,對智能硬件方面的創業者來說,我認為可以提供以下兩個核心價值:一是我們會全面開放百度雲OS,同時加大投入力度,百度雲OS第七版也即將面世。二是在硬件方面我們全部開放成本,將上下遊完全打通,依托百度在技術和內容方面的優勢,推出在產品本身、價格和模式方面更加有競爭力的產品。對於銷售體系,我們目前在全國擁有13萬家零售商接近20萬家門店,這些門店在未來手機銷售、直營店銷售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我們計劃在未來幾年在品牌方面進一步投入,讓百度雲OS對我們更有幫助。
到了拼臉蛋的時候了——智能手機後周期的投資邏輯分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7&extra=page%3D1
到了拼臉蛋的時候了——智能手機後周期的投資邏輯分析 作者:格隆
I、青蛙整容 格隆先說一個笑話。兩只青蛙相愛了,結婚後生了一個癩蛤嫫,公青蛙見狀大怒,質問:“老實坦白,怎麽回事?”母青蛙哭著說:“孩兒他爹,認識你之前,我整過容。”
整容這個事在當今社會已經見怪不怪,在韓國甚至已經發展成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這也是支撐生產玻尿酸的華熙生物科技(963)在20013年暴漲超過十倍的原因。整容在娛樂圈尤甚,格隆說這個笑話,並沒有奚落“貴圈真亂”的道德評價,那與一個做投資研究的人無關。格隆關心的是其中的邏輯:對一個在影視娛樂圈討活的人而言,如果拼天賦、拼演技都已旗鼓相當都已到頭,剩下的就是不是唯有拼臉蛋了(格隆所謂的臉蛋不單是五官,也包括傲人的身材),那麽,刮顴骨、隆胸等整容是不是也就成為了事業最後PK的必選項?
格隆的判斷是:智能手機目前也進入了拼臉蛋的階段了。這很類似曾經“三大件”的手表,當走時準確、防水、防震等功能元素已經到了比無可比的時候,剩下的就是手表鑲鉆這些外包裝了。
II、從TMT的強周期演繹規律看行業下一個風口 在格隆看來,TMT行業具備非常強的周期性,只是驅動TMT行業的周期並不是傳統的經濟周期而是技術創新周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信設備行業。在通信技術升級換代的周期當中(2G到3G、3G到4G),每年三大運營商都會投入數百億人民幣的資本開支用於基站設備的更新換代。本輪3G到4G的升級從2013年開始,14年和15年都將是運營商資本開支的高峰期。因此香港市場的通信設備股(中興通訊00763、京信通信02342、摩比發展00947等)受益於本輪技術周期,大概率會在今明兩年有不錯的表現。
無線通訊技術和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使得智能手機迅速成熟並迅速取代過往諾基亞、摩托羅拉為代表的功能手機和PC,並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公司是這一輪科技創新的領跑者,資本市場自然也給了這家富於創新精神的公司足夠的回報。但真正將智能手機成本大幅降低並使得智能手機迅速普及還是靠谷歌的安卓平臺。而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在2012年開始的爆發式增長則是本輪智能手機技術周期的一個高潮。
智能手機的普及又為移動互聯網奠定了硬件基礎。2013年開始,中國的互聯網巨頭紛紛投入重金開拓移動互聯網市場。騰訊憑借微信先發制人,拿下了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張船票。資本市場又一次對技術創新的領跑者給予肯定,騰訊股價在2013年漲幅超過100%。2013年開始,IGG(08002)、博雅互動(00434)、中國手遊(CMGE)等手遊題材公司紛紛上市並受到市場熱捧,短短幾個月時間漲幅都在一倍以上。
到了2014年,本輪由智能手機帶動的行情已經接近尾聲,而大家所期望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汽車電子等題材明顯還不足以接過智能手機的重任。因此,2014年TMT行業尤其是智能手機產業鏈的投資方向與線索,遠沒有2012年和2013年那麽清楚。盡管如此,格隆還是相信在周期的任何階段都會有對應的投資機會出現。下一個確定的機會在哪里?格隆的判斷是:手機外殼。
III、智能手機已經到了硬件功能嚴重過剩的階段 首先,格隆覺得還是有必要從行業的層面梳理一下智能手機行業周期的演進,以及相關投資標的在各個階段得以表現的邏輯背景。
2007年:第一代iphone上市,標誌著這一輪智能手機行情的開始。但在2007年智能手機在中國還屬於小眾產品,蘋果的產業鏈里面也幾乎沒有中國大陸的公司什麽事。港股里面為數不多的能進入iPhone產業鏈的公司就是瑞聲科技(02018),為iPhone提供揚聲器和麥克風。如果從金融危機之後的2009年算起,瑞聲科技從2塊錢港幣到2014年最高超過50港幣,漲幅超過25倍。
2012年:是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原因是中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無論是從增速還是絕對數量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飛躍。2011年中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大概是7千萬部(格隆這里用的是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不同機構統計口徑略有差異,但是不影響分析的邏輯),2012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就達到了1.9億部,出貨量同比增長170%。港股舜宇光學(02382)和酷派集團(02369)都是在2012年開始啟動的。舜宇光學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手機鏡頭模組供應商,而酷派集團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整機供應商,與中興、華為、聯想並稱為整機供應的“中華酷聯”四金剛——但其中的中興在2012年時通信設備正處於3G、4G之間青黃不接的年代,而聯想的PC業務屬於被沖擊的行業,因此這兩家公司都不能算作純粹的智能手機標的。2012年啟動的都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和制造商。舜宇光學從2012年初一路漲到2013年中,漲幅超過500%,酷派集團一年半的漲幅也達到200%。
2013年:到了2013年年中,舜宇光學和酷派的股價都出現了調整(酷派在2014年初因為4G的領先布局又有了一波較大的漲幅),原因是市場預期到了2014年智能手機行業已經不可能再保持高速的增長。2013年初,市場已經預計到中國智能手機在2013年的出貨量會超過3億部,實際的出貨量大概是3.5億部。這樣計算下來在2013年年末,市場上已經有超過5億部售出不到兩年時間的存量智能機,2014年智能機的銷售壓力可見一斑。
出貨量增速下降是一方面,給市場更大壓力的是手機單價的不斷下降,使得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的利潤率都被壓縮。但是智能機降價這件事情,並非對所有的公司都是壞事。有這麽一類公司,他的技術不不是行業內最好的,但他的優勢就是在於拼人力、拼成本。當一個行業技術成熟的時候,這類公司就可以用明顯低於同行的成本做出與同行質量相當的產品。在2013年才開始啟動的兩家智能手機標的信利國際(00732)和TCL通訊(02618)就是如此(這兩家公司格隆都在最合適的時點做了分析)。從這一輪智能手機的行情的規律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技術周期對投資的深刻影響。
2014年:智能手機發展到2014年,出現的一個最大變化是:手機的硬件功能對絕大多數用戶都是過剩的。 除了格隆這樣的科技發燒友,我相信沒有多少用戶還在關心CPU的主頻是多少、有幾個核,屏幕的分辨率是不是夠高,相機是800萬像素還是1300萬像素——普通用戶已經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吃800玩像素與1300萬像素有什麽體驗區別。這些變化只是在已經考了98分的情況下,試圖把分數提高到98.5分或者98.8分,靡費巨大,但用戶體驗沒有任何變化。所以我們看到,蘋果、三星作為行業領頭羊在硬件上也沒有了什麽創新,中低端手機則直接進入拼價格的紅海,這個行業還有什麽公司可以買?
格隆的答案是,買臉蛋,買殼公司。 格隆所謂的殼公司,就是從事手機和其他智能設備外殼生產的公司。這個投資邏輯非常的簡單:試想2014年一個手機生產商如果要在原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BOM)上增加50元的預算,他最大的可能是把錢花在什麽地方?花在提升硬件的性能上嗎?硬件性能已經嚴重過剩了,改善消費者體驗的邊際效用已經非常低。所以今年智能手機生產商最肯花錢的地方一定都是在做“面子工程”,也就是整容,把手機的外觀做的漂亮一些,這才是最能改善用戶體驗的地方。想想為什麽這幾年蘋果的電腦在PC中的銷售是最好的?為什麽很多用戶把蘋果電腦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裝一個windows的操作系統,卻還是選擇蘋果電腦?因為PC早已經發展到了性能的過剩的階段,很多用戶選擇蘋果只是因為蘋果電腦漂亮的一體成型(UniBody)外觀。今年小米4的發布會上,就連一向走發燒路線的雷軍都不再強調小米的硬件性能有多強,而是花了四十分鐘的時間來介紹小米4金屬邊框是怎樣經過層層工序生產出來的。
格隆一句話來總結:2014年智能手機已經像手表一樣,進入了一個在外殼上鑲鉆的時代。
IV、有哪些標的 香港市場上做智能設備外殼生產的公司不下五家,格隆下面就重點介紹幾家比較有明確亮點的公司。
(1)比亞迪電子(285) 在介紹比亞迪電子之前,格隆先來介紹一下蘋果的一體成型工藝。 蘋果的一體成型外殼是使用數控(ComputerNumerical Control,CNC)機床在一整塊鋁材上面切削出來的。當年MacBook Pro第一次采用一體成型外殼的時候,蘋果也曾詳細介紹過這種工藝。在蘋果引入一體成型外殼之前,筆記本電腦的金屬外殼多是采用鋁鎂合金通過沖壓技術生產。沖壓生產的外殼雖然工藝上相對簡單、成本也低,但相對於一體成型外殼有幾個明顯的缺點: 一是沖壓的外殼無法實現一些細小的孔洞,比如蘋果筆記本上面鍵盤的孔和USB接口等,這些問題在手機上則因為手機外殼變得更小而更加嚴重; 二是沖壓的外殼在同樣厚度時強度不如一體成型外殼,因為沖壓的材料通常是鎂鋁合金,而鎂鋁合金的強度是比較低的。智能手機對厚度的要求愈來愈高,在要求機殼厚度的同時又要求一定的強度,因此必須用一體成型技術來做。
為什麽大家都知道蘋果的一體成型外殼是很好的賣點,但卻很少有公司去做?成本是一方面的考量,但是更多的是因為生產一體成型外殼的產能幾乎都被蘋果吃掉了。因為工藝極其複雜,一臺CNC機床一天只能生產大概十幾片外殼。而蘋果三星這種廠商旗艦產品第一個月的出貨量都在千萬級別,給供應商的備貨時間一般只有兩個月甚至一個月。我們可以粗略計算一下,假設蘋果要求一家供應商在一個月的時間備貨450萬片,假設一臺機床一臺可以生產15片,一個月就可以生產450片,那麽滿足蘋果的要求供應商就至少要有1萬臺的CNC機床。目前可以生產一體成型外殼精度的進口CNC機床大概是40萬人民幣,國產的也要30萬人民幣,1萬臺CNC機床的價值大概是30-40億人民幣。可見進入頂級供應鏈的門檻之高。
目前,全球範圍內,具備2萬臺CNC機床的公司只有臺灣的可成科技和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精密,而這兩家公司的大部分產能都被蘋果獨家吃掉了——其他任何想上一體成型外殼的公司,無論是三星,還是國內的“中華酷聯”或者小米,都只能另尋其他供應商。簡而言之,如果格隆判斷的智能手機進入“手表鑲鉆”階段的判斷成立(格隆不謙虛地認為這個判斷超大概率成立),那麽,擁有成規模CNC機床的公司在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在全球都是稀缺品種,這也是為什麽蘋果這家全球科技巨頭,眼睜睜看著可成科技這家臺灣的單純加工制造業公司擁有40%以上的驚人毛利率卻不敢對可成壓價的根本原因。下圖為MacBook Pro的一體成型外殼。
比亞迪電子的故事就是CNC機床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比亞迪電子很早就是蘋果的供應商,只是比亞迪電子生產的是比較冷門的Mac Pro(蘋果臺式電腦)的機殼。2013年比亞迪電子成功切入HTC One的外殼供應,標誌著比亞迪電子成功的將CNC應用到手機外殼的生產。因為金屬外殼是會屏蔽信號的,所以在HTC One的外殼上采用了金屬與塑膠混合的技術來解決信號的問題,這使得生產的工藝比純金屬外殼更加困難。此次iPhone6使用金屬外殼的時候也采用了類似的技術,我們才會看到iPhone6背殼上兩條難看的白線。
工藝升級對比亞迪電子的盈利能力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比亞迪電子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兩塊。第一塊是手機組裝業務,這塊業務技術含量較低,相應的毛利率只有5%-7%,這部分業務占營收45%左右。另外一塊業務就是外殼業務。在沒有金屬殼之前,塑膠外殼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隨著金屬外殼出貨占比的不斷提升,外殼業務的整體毛利率也提升至15%左右。2013年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2個百分點至10.45%,預計2014年公司毛利率還有1.5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由於比亞迪電子2013年的凈利潤率只有4%,就算只有一個點的利潤率提升就對應著25%的盈利增長,公司業績彈性極大。格隆保守估計2014年比亞迪電子的凈利潤也在12億港幣以上,凈利潤率將達到6.4%左右,大概率會高於目前彭博的一致預期。
比亞迪電子未來業績增長的動力在於一體成型金屬外殼占比的進一步提升。比亞迪電子目前擁有8千臺CNC機床,預計年底CNC機床數量會達到1萬臺,這個數量在全球僅次於臺灣的可成與鴻海,而在國內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兩家跟隨者,但離比亞迪電子的距離很遠(目前除比亞迪電子之後,就是A股上市的長盈精密(300115)有3千臺CNC機床,港股上市的巨騰(03336)有3千臺CNC機床,其他公司的CNC機床數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來比亞迪電子就成為了非蘋果產業鏈金屬機殼不折不扣的領頭羊。
目前國內的CNC產能都非常、非常、非常緊張,最關鍵的是,全球另一家智能手機巨頭三星,終於在今年與時俱進,放棄了廉價難看的塑料殼轉投金屬殼。在比亞迪電子合作試水了一款叫做Galaxy Aphla的中端機型之後,三星終於在旗艦產品Galaxy Note 4上采用金屬邊框(格隆在這不得不吐槽一下Galaxy S5的外觀實在、實在是不怎麽樣),比亞迪電子當仁不讓,也無可選擇地會是Galaxy Note 4金屬外殼的主要供應商。可以預期的是三星明年的Galaxy S6也將采用金屬外殼,甚至中端機也會采用。以三星的龐大出貨量,能夠接得下三星訂單的唯有比亞迪電子(00285)。蘋果成就了一個可成(大家可以去查查可成的股價表現),三星會不會成就一個比亞迪電子?讓我們拭目以待。
(2)、巨騰(3336) 巨騰的故事與比亞迪電子非常類似,也是金屬機殼滲透率提升使得公司整體利潤率提升。區別只在於,巨騰目前主要是做PC機的外殼,手機外殼業務剛剛開始。巨騰目前有3千臺CNC機床,屬於少數形成規模的廠商。公司是微軟SurfacePro3的主要供應商,預計3季度開始將為公司貢獻可觀收入。公司目前逐漸切入手機供應鏈,2015年手機外殼占營收10%左右。特別需要註意的是公司管理層最近開始頻繁增持公司股份(今年上半年是連續減持),可能多少預示著管理層對公司估值的拐點判斷。
(3)、東江集團(2283) 今年剛上市的東江集團也是一家制造智能設備外殼的公司。與比亞迪電子不同的是,東江集團采用的還是比較傳統的註塑工藝。但是由於產品質量過關,東江集團的下遊客戶幾乎都是國際知名產商,包括:(1)蘋果,東江集團為蘋果的耳機生產外殼(雖然產品是供給格爾聲學的,但是東江集團是蘋果直接指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東江集團是市場上最便宜的蘋果供應鏈廠商。(2)剛剛在美國上市被市場熱捧的GoPro攝像機外殼。(3)智能手環Fibit外殼。(4)任天堂遊戲機外殼。(5)POLYCOM電話外殼。(6)飛利浦家電外殼。
東江集團的營收主要來自兩塊業務:(1)模具制作,這部分大概占營收40%,毛利率較高,在40%左右。(2)註塑組件,占營收60%,毛利率20%左右。公司營收季節性較為明顯,通常上半年的營收只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公司下遊客戶所處行業比較分散,營收也不過度依賴於單一客戶,因此營收增長較為穩健。格隆預計公司2015年比14年營收會有20%以上增長,目前估值不到15年PE的6倍,在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稱其為市場上最便宜的蘋果供應鏈廠商確實不過分。
V、簡單的估值比較 格隆在下表中列示了手機外殼相關公司,主要包括臺灣上市公司可成科技、鴻準精密,A股上市公司長盈精密、以及港股上市公司比亞迪電子、巨騰、東江集團、通達電子的市值、營收、利潤與估值比較,相關數據已經全部換算為港幣。格隆不做個股價值判斷,結論留給各位自己去做家庭作業。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