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雅圖的微軟和矽谷誕生的谷歌正在上演一場市值大比拼。
兩家的市值近期在7800億美元上下交替領先,搶奪著僅次於蘋果和亞馬遜的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的寶座。
終於,微軟在資本市場上一步一步重拾昔日輝煌。曾經,微軟是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早在1999年,微軟就創造了6205.8億美元的市值歷史紀錄。那時,車庫里的谷歌才剛剛起步,亞馬遜還只是一個單純的電商公司。而蘋果的市值首次超過微軟還要等到十幾年後的2012年。
由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布局失利,微軟的市值在2013年底~2014年初跌到3000億美元以下,不到輝煌時期的一半。
但微軟並沒有像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當年的巨頭一樣走向衰落。在過去四年左右的時間里,微軟市值從2000多億美元上漲到7000多億美元。
微軟市值U形大逆轉,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押寶了兩個點——雲服務和AI(人工智能)。
功臣雲計算
亞馬遜連續多個季度的財報數據和創始人兼CEO傑夫·貝索斯(JeffBezos)隨股價不斷攀升的身家已經充分展示了雲計算業務的“多金”。
如今正忙著和亞馬遜旗下的雲計算業務——“亞馬遜網絡服務”(AmazonWebServices)激烈競爭的微軟也從雲計算上收益頗豐。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此前一直忙著為收購諾基亞業務“填坑”的微軟開始憑借雲計算業務吐氣揚眉。
隨後,雲計算業務不斷助推微軟股價上漲。2017年10月20日,微軟市值再度回歸巔峰時刻6000億美元。這一天,微軟苦等了17年。
而這背後,納德拉在2014年上任之初就確認了“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他力主縮減微軟核心資產、力推Azure雲計算與亞馬遜競爭,此外還加大力度推廣了微軟的Office365。
市場研究公司GBHInsights的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DanielIves)指出:“在企業大規模、長期地向雲計算遷移過程中,Azure讓微軟進一步獲得了增長動力,第三財季的財報證明了這一點。”
今年2月,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估計,在規模高達156億美元的雲計算市場,受益於Azure的增長,微軟以14%的份額在該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占有32%份額的亞馬遜。
作為第一個在中國落地的國際公有雲,微軟與世紀互聯的合作方式在過去4年來一直被視為外資雲入華的參照模板。通過加強本土化的合作,牽手世紀互聯讓微軟成為在中國的第一家,也是當時唯一一家全球公有雲服務公司。
而在中國之外的微軟亞太區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微軟沒有複制類似世紀互聯合作模式的計劃。“這是一個專門針對中國的業務模式,也是為了我們跟中國一起來實現成功的發展。這是過去幾年我們所註重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及微軟亞太區總裁賀樂賦(RalphHaupter)此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這樣解釋。
這也為後來者提供了借鑒,亞馬遜AWS業務是通過光環新網正式進入中國。“友商現在基本上也是參考了我們的模式。”在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康容看來,這樣也證明微軟和世紀互聯的合作模式是正確的。
但隨著SAP、亞馬遜AWS等諸多外資企業的雲計算業務先後落地,微軟雲在中國的先發優勢正在被蠶食。除了這些摩拳擦掌的外國同行,微軟雲還需要面對阿里雲、華為雲等眾多中國本土企業雲計算業務的迅速崛起。
此時,資費下調已經成為幾大廠商共同的選擇。
2017年年初,微軟曾宣布大幅下調Azure虛擬機價格,最高降價幅度高達60%。而AWS如今在定價上表現得也相當激進。對於價格戰,康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很清楚價格不是核心的競爭因素。但是微軟雲不會為了價格輸給阿里雲和AWS。”
微軟今年年初曬出的成績單是,自2014年3月正式商用以來,由世紀互聯運營的MicrosoftAzure連續四年取得三位數的業績增長。目前在中國運營的微軟智能雲Azure服務於超過11萬家企業用戶,擁有超過1400家專註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雲合作夥伴。
對於微軟雲計算業務的優勢,中立性成為一個獨特性的存在。
“微軟算是一個比較中性的科技公司,我們和制造商客戶沒有競爭,和零售商客戶也沒有競爭。”據康容透露,唯品會在海內外市場都是Azure用戶,目前已經采用Azure的全球網絡,快速上線了唯品會的韓國、歐洲、東亞網站。
押註AI賭未來
對於老牌科技公司微軟而言,人工智能是一個思考多年的話題。
按照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的表述,微軟很長時間都在思考人工智能給大家帶來的機會。
而微軟研究院的誕生很大程度上也受益於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好奇。
26年前,人工智能還是個高冷的概念。那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計算機可以看、聽、說,甚至理解人類所思所想,那必定會是一種妙不可言的絕佳體驗。
然而,當時人們不僅缺乏理解運作原理的技術基礎,也沒有相關應用或產品作為概念參照,無法預見未來的人工智能形態。
這一年,微軟研究院誕生了。1991年成立的微軟研究院最初成立了自然語言組、語音組和計算機視覺組,是當時被廣泛討論的三個方向。其中,計算機視覺識別是沈向洋多年的研究方向。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微軟人工智能分為三條產品線,一是infuseAI,二是Bing(必應)和小娜,三是全球小冰。
在沈向洋看來,微軟現在已經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正努力把人工智能切入微軟所有產品。
“用我們的Powerpoint可能會很驚喜地發現,在Powerpoint里面可以做機器翻譯,甚至如果你用Powerpoint上傳一張添加照片,我們可以自動地幫你輸一些標題。”這在微軟的“拳頭”產品office和當下勢頭正猛的雲計算業務都有所體現。沈向洋表示,前不久剛剛推出的MicrosoftTranslator已經可以實時翻譯國際會議演講。
2017年,微軟將公司整體戰略從“移動為先、雲為先”轉變為“智能雲和智能邊緣計算”。微軟還宣布在未來四年投資50億美元,以推進在物聯網和邊緣計算領域的生態布局。
納德拉認為,智能雲與智能邊緣計算近在咫尺,它將為消費者、企業,以及從手術室到工廠車間的各個行業的不同應用場景開啟全新機遇。
就此,在智能邊緣計算領域,微軟宣布將AzureIoTEdgeRuntime開源,讓用戶能夠對邊緣應用進行修改、調試,並擁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並在AzureIoTEdge上運行定制化視覺服務,該服務能夠讓無人機或其他工業裝備無需連接到雲端就能做出快速響應。
此外,曾經錯失移動端特別是手機市場發展機會的微軟還正在試圖通過旗下的AR產品HoloLens來搶占下一代硬件市場。
雖然目前在華的具體銷量、開發者數量等數據未對外發布,但微軟Surface及HoloLens產品中國戰略總監JaredAndersen確定中國已成微軟HoloLens在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
這一次,在Windows時代就擅長通過生態系統賺錢的微軟希望利用HoloLens建立一個龐大的混合現實生態系統,將該領域的設備制造商和軟件開發者都納入懷中。
除了做HoloLens生產之外,微軟還通過技術許可的方式授權給第三方合作夥伴。目前聯想、惠普、3Glasses和戴爾等企業已經利用微軟的技術推出自己的VR硬件產品。
納德拉此前公開表示,MR和AI是引領下一代計算的關鍵技術之一。而MR能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讓人們將不再受到地理空間的局限,他們不用邁出房門就能得到很多虛擬的體驗,與虛擬物體交互。AI將進一步賦能這些體驗,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
從微軟的角度看,AI和MR會有非常緊密的結合。比如,微軟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小冰目前已經可以寫詩、作畫,給小冰賦予一個好看的3D形象之後,就可以出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實現AI與MR的結合。
而在未來的AI和MR結合的社交時代,微軟還擁有此前重金收購的社交平臺LinkedIn。
曾經,業界以為年逾四十的微軟已經老了,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微軟會錯過一切,而現在,微軟用實力證明自己還有機會。
“啊!界面這麽快變樣了!”這是Damon在得知微軟收購GitHub之後第一次登陸GitHub時的驚嘆。本月5日,微軟和GitHub官方相繼宣布:微軟將斥資75億美元收購GitHub,收購協議的具體細節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面完善。
GitHub上線於2008年,用了十年時間逐步發展成世界最知名的開源軟件托管、開發平臺。相比於傳統開發方式,GitHub解決了針對單一文件的版本控制的效率問題。舉例而言,對於同一文件,數以萬計的開發者可以同時在線下完成各自部分的編程,之後推送到線上版本庫,由GitHub完成所有部分的自動匯總並對原有版本更新,也可以由審查人員手動匯總、更新。這樣的開發模式既能幫助開發者提升效率,也減輕了企業在硬件儲存、備份上的開銷。開源項目開發允許各界開發者一起對軟件性能、安全性進行考核。GitHub的興起也標誌著開源軟件的再次興起。
誰也沒想到,接手的會是對開源軟件曾持強烈反對態度的微軟。畢竟,通過非開源的項目開發方式來保護旗下重要產品是微軟等其他軟件企業的一貫做法:通過禁止開發者獲取軟件的源代碼,從而杜絕開發者進行個性化設置。2001年,微軟前任CEO史蒂夫·鮑爾默將開源系統Linux比作“癌癥腫瘤”;2007年,鮑爾默再次公開強調,開源軟件嚴重侵犯了微軟與其合作夥伴的知識產權,並威脅要對各大Linux系統開發公司提起訴訟。
事實上,微軟收購GitHub既是戰略布局,也是被迫之舉,這一歷程並非無跡可尋。自2014年薩蒂亞·納德拉出任公司CEO以來,微軟一改往日風格,不再單純重視核心產品Windows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的銷量,轉而開始強調連接多重設備的雲平臺。雲計算、服務平臺Azure逐漸被推向舞臺中央。雲平臺在強化微軟自家服務的同時,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潛在方案——通過每月向微軟支付服務費,將應用搭建在Azure雲平臺之上,把服務器相關事宜直接交由微軟處理,以此來減少服務器購買、維護的開支。現在,GitHub如同一間工人眾多、原材料充足、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工廠;Azure平臺或將成為這家工廠產品直接的運營商、維護商、與監督商。
如今,將應用搭建在雲平臺之上已是業界的普遍做法。亞馬遜AWS、阿里雲、和IBM Watson雲計算等等都是Azure的直接競爭對手。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去年第三季度發布的《全球雲基礎設施市場報告》,亞馬遜AWS的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市場份額甚至超過身後5家企業市場份額的總和。雖然微軟Azure的用戶增長率占據榜單第一,並且市場份額位於第2位,但追趕AWS仍是前路漫漫。
GitHub將成為微軟叫板亞馬遜的重要砝碼。有觀點認為,收購GitHub可以幫助吸引開發者到Azure。交易達成後,對微軟而言,可以將GitHub和Azure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鼓勵開發者在微軟的雲服務上運行他們的應用程序。據微軟收購通告稱,GitHub累計擁有超過2800萬開發者,超過8500萬個軟件版本庫,不少於200萬次的軟件更新次數。如果將眾多GitHub開源項目轉化為Azure平臺的長期合作項目,不僅能顯著提高微軟的收益,也將動搖亞馬遜AWS的霸主地位。
資本市場也放出信號,明顯看好本次收購,截止第一財經記者發稿,微軟股價穩居每股102.19美元,相比前一天收盤上漲0.51個百分點。此外,收購GitHub有利於改善微軟在開發者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也是微軟向開發者與開源軟件開發示好的重要一步。但是仍有眾多開發者表達了對於本次收購的憂慮。
國外資深程序員J.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對於開源開發前景的擔心。“雖然收購通告上稱GitHub會維持免費政策,但我很擔心它會增設更多付費升級服務的選項。”這類擔心不無道理,原著名開源項目平臺SourceForge被DHI Group, Inc.收購後,便立刻被各類廣告填滿,導致用戶體驗急劇下降,網站至此無人問津。此前微軟也曾擲重金收購實時網絡視頻聊天軟件Skype和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但收購之後微軟對這些產品帶來的發展可能要仁者見仁。即使當前GitHub用戶基數龐大、項目範圍廣泛,鑒於上述被收購軟件的經歷,GitHub的發展前景仍不明朗。
不過也有人保持相對謹慎的樂觀。“GitHub實質上是代碼托管平臺,對大部分程序員沒什麽影響,該用還是用,找代碼還是在上面找,GitHub早已是個生態圈了。”一個開發者告訴第一財經,Github中立性受到影響後自然會有人自發的再開幾個源碼托管平臺。更何況,對於大企業而言,都會有自己的源代碼保管平臺。
“微軟已經all-in開源。”(Mircosoft is all-in on open source)在微軟就收購發表的官方博客中有這樣的表述,但對於GitHub,如何繼續保持中立才是關鍵。
“美國灣區老鳥說現在和1999年很像,每天上班堵車、吃飯排長隊,大家都覺得科技股只能漲,科技公司的高薪碼農拼命追著買房子。大家都笑稱,要是科技股回撤20%,那灣區房價就懸了。”某長期位於矽谷的美股交易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感嘆。
過去幾年,科技股的騰飛幾乎撐起了美股十年牛市的半壁江山。明星科技股“FAANMG”代表著美國最先進的科技力量—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柰飛(Netflix)、微軟(Microsoft)、谷歌(Google)。十年前大家稱華爾街從業者才是“金領”,然而如今手持股權激勵的科技公司員工無疑是“新貴”。不過,從剛發布的二季報來看,FAANMG的命運已經明顯分化,再將其放入同一個籃子無疑是懶惰的做法,擇股的必要性不斷凸顯。
近期,《經濟學人》將明星科技股分為兩大陣營——FATWIN和MAGA。FATWIN指臉書、推特(Twitter)和奈飛,隨著隱私保護的趨嚴、廣告負荷漸滿,這些2C的互聯網服務公司或面臨拐點,這從臉書財報發布後股價狂瀉24%就可見一斑,歐盟最強隱私新規和“泄密門”等醜聞對臉書的用戶數、營收的影響都超出了華爾街預期,臉書CFO更是坦言這種窘境兩年內無法逆轉。
而MAGA則是指微軟、亞馬遜、谷歌和蘋果,硬件銷售的超預期和雲業務迅猛增長令其維持韌性。在本次財報季,蘋果和微軟這兩大家被華爾街淡忘的科技公司重現光輝。盡管谷歌遭遇了歐盟的創紀錄罰款,廣告收入占大頭的特點也與臉書類似,但谷歌試圖在雲業務上奮起直追,這令其暫時避免了臉書的窘境。
“超級科技股中必然會有輸家和贏家,因為它們市值太大了,若繼續要增長,就意味著要搶奪彼此的份額。我們時常聽到納斯達克並不像‘互聯網泡沫’時期那麽貴,但是如果將納斯達克的市值與全球GDP水平相比,規模早已遠超預期。盡管有各種創新,但仍然逃脫不了一個現實——需求是有限的。”法興股票策略分析師拉普索恩(Andrew Lapthorne)對記者表示。
FATWIN盛極而衰
盡管財報顯示,臉書營收大漲42%、推特漲24%,但有跡象顯示社交媒體的光輝年代已經結束了——全球流媒體巨頭奈飛二季度新增515萬訂閱用戶,與一季度增量相比減少了近200萬;臉書對未來的營收、用戶增長指引都趨於負面。
這些2C的互聯網服務公司的廣告收入並不是無限的,用戶開始對社交媒體顯露疲態,監管者也在持續督促這些企業加強平臺監督。值得註意的是,臉書利潤縮水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雇傭了大量內容審查員來審查用戶發布的帖子。這一切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1)臉書“監管災難”超預期
先來看看本季度最慘也是引領FATWIN拐點的企業——臉書。
此次臉書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每股收益、廣告業務收入、營業收入和活躍用戶等關鍵業務指標均較一季度增長放緩,後兩者都不及市場預期,營收為2015年來首次遜於預期。同時,日活用戶環比增速創臉書有記錄以來季度增速新低,歐洲地區日活用戶至少兩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當然,更糟的還在後面的財報電話會議,公司高管的回答導致股價一度跌幅高達24%,公司市值當日蒸發1480億美元,相當於一個IBM的市值(1340億美元)。
臉書CFO魏納(David Wehner)在電話會議中的表態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他預計,在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臉書營收增速和之前幾個季度相比將出現“較高單位數百分點”的滑坡,這主要因為臉書在Stories上投入更多精力,Stories時間軸上的照片和視頻會在24小時後消失。
魏納表示,臉書在新隱私策略中,允許用戶選擇不共享某些數據,而這可能會導致廣告收入的減少。他預計總支出增速會在2019年超過營收增速,從而導致利潤增速下行。他還提及,臉書營收增速比過去低的局面會持續“數年......大於兩年,但是小於‘很多年’”。分析師也紛紛認為,這種滑坡的確是“前所未見”。
2)奈飛付費客戶遇瓶頸
奈飛同樣是靠用戶數量支撐股價的企業,本季度其表現同樣差強人意。盡管不斷登上內容制作的高峰,但內容為王的模式疊加債務瓶頸,使其開始失去華爾街的青睞。
奈飛的最新財報顯示,二季度新增515萬訂閱用戶,與一季度增量相比減少了近200萬,也低於預期的627萬,盤中股價應聲下跌15%。該公司目前在全球有1.3億用戶,其中1.24億為付費用戶,這些付費客戶是奈飛的主要盈利來源。
但用戶增長是有天花板的,這就跟臉書遇到的困境類似。過去6年來,奈飛的美國訂戶數從2300萬增至5800萬,國際訂戶數從300萬增至6300萬。經歷了原始積累期,增速自然開始放緩。
意識到用戶增長瓶頸的限制後,去年10月奈飛將月費開始上漲1至2美元,相當於增加3億美元的季度收入,此舉當時推動其股價上漲僅約8%。一邊是跌15%,一邊是漲8%,可見用戶數量的增長才是奈飛股價的原動力,盈利反而是其次。
為此,奈飛也開始通過生產優質內容來提升用戶留存率,其經典之作就是《紙牌屋》。但好內容無疑是用錢堆出來的。2017年,奈飛在原創內容上的開支為60億美元,2018年更是計劃投資80億美元用於內容制作。高盛預測,2022年奈飛在內容方面的投資將高達225億美元。
本次財報數據還顯示,奈飛以大量舉債的模式進行擴張,其今年第二季度完成了一筆債券融資,募集資金19億美元,這使其資產負債率超過80%,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財務杠桿過高或過低都絕非好事。
香櫞研究甚至在3月押註奈飛股價會跌回300美元,理由是內容支出和舉債規模長期來看將無法持續。
MAGA靠“雲”重生
再來看一下MAGA這個“希望軍團”。其中,本季度最出人意料的勝者就是微軟和蘋果,蘋果勝在貴價手機銷售大超預期,而微軟則在雲業務收入增速方面跑贏。區別於FATWIN,MAGA軍團後期能保持韌勁的關鍵就在於雲業務。
如今,亞馬遜仍保持了全球雲業務第一的寶座,AWS雲服務已成為這家電商巨頭公司營收第三大和最賺錢的業務。二季度,亞馬遜AWS雲業務營收為61.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1億美元增長48.9%,高於預期的60億美元。不過,其當季收入增速小於第二位——微軟Azure雲的89%。
1)微軟雲業務增速最快
微軟雲服務Azure二季度的市場占有率上升到18%,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進一步縮小與亞馬遜的差距。微軟商用雲業務(包括Azure公共雲、Office365辦公軟件、Dynmics365商用軟件等)創下69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53%。
瑞銀預計,隨著微軟雲服務Azure規模效應繼續放大,增長也將持續。新智能雲的主營業務成本(COGS)每增加1美元,微軟Azure就能貢獻2.39美元,分別較二、三季度的1.95美元和2.18美元有所上升。該機構也將微軟股價目標從114美元提升到125美元。
2)谷歌雲奮起直追
相比之下,雲業務排位第三的谷歌則落後許多。其2017年年末公布的數據是,雲計算業務每季營收約10億美元,但與廣告收入同樣占到9成、遭遇超強監管卻毫無雲業務布局的臉書相比,谷歌當前的處境似乎要好得多,而且谷歌也致力於在雲業務上發力。谷歌雲今年二季度收入暴漲108%,市場占有率也上升到8%。
據悉,臥薪嘗膽的谷歌正尋求與騰訊、浪潮集團和另一家匿名公司進行商談,希望提供G-Suite的雲服務合作——雲服務套件中將包括Gmail、谷歌文檔、谷歌雲盤、谷歌日歷和谷歌+等一系列服務措施。
也有觀點認為,這與之前傳言的中國專享版搜索引擎更令人信服,畢竟中國的雲服務市場正在蓬勃發展,高速崛起——2017年整個公有雲市場規模達40億美元,IDC預測未來5年中國雲市場的複合增速將高達35.7%。追隨著亞馬遜的步伐,谷歌似乎意識到——搜索引擎本身已是“昨日黃花”,信息流、廣告市場也會飽和,因此寄望於在中國高速增長且巨大的雲蛋糕上分一杯羹。
3)亞馬遜仍是華爾街最愛
雖然微軟、谷歌奮起直追,但就目前而言,亞馬遜似乎仍然是華爾街的最愛。哪怕此次其財報顯示營收和指引均不及預期,盤後股價仍短線漲超4%。
主要原因在於,亞馬遜此次每股盈利是預期的兩倍多,而利潤大幅上升也與其核心電商業務、AWS雲業務的強勁、成本控制有密切關系。
不僅AWS雲業務排名全球第一,亞馬遜也開始在谷歌、臉書所稱霸的廣告領域發力。盡管亞馬遜的廣告業務體量目前單季度僅有22億美元(上半年42億美元),但132%的同比增速顯示出零售領域的巨大廣告潛力。
BMO Capital的分析師Salmon認為,亞馬遜海量的消費數據,讓廣告投放比起在谷歌和臉書上更加精準,並且“不侵犯隱私”;同時,亞馬遜的廣告和銷售之間的跳轉路徑更短,即轉化率會更高。
在彭博社統計的55位分析師中,3人評級“持有”,沒有人評級“賣出”,剩下的全部評級“買入”。機構平均目標股價從年初提升近50%,至1930美元。
蘋果萬億市值能走多遠?
在MAGA軍團中,蘋果仍然值得單獨分析。本財報季其優秀的硬件銷售能力(iPhone為主)則是最大看點。
比起近幾年向來被華爾街認可的亞馬遜和谷歌,蘋果這一老牌科技公司早前其因銷售業績下降、缺乏創新而倍受華爾街質疑,甚至此前還有觀點認為應該將其剔除出“性感”的科技股大軍。今年初,各界還認為iPhone X的銷售量將遠低於預期,這導致蘋果股價一度大跌。
不過,逆襲從來不嫌晚。8月2日,蘋果公司盤中市值一舉突破萬億美元,次日收盤漲2.92%,報207.39美元,創收盤歷史新高,帶動科技股大漲。蘋果不僅率先贏得了萬億美元市值爭霸賽,也是繼2007年11月中石油A股上市之後,全球第二家、現階段首家市值跨越了萬億門檻的上市公司。
蘋果此次獻上了歷史最佳財報,而手機仍然是最強“現金牛”。其營收和盈利均好於預期,當季營收533億美元,大於市場預期的523億美元或增長15%,接近此前官方指引的區間上限535億美元;凈利潤115.1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2%。
值得註意的是,本季度iPhone手機銷量4130萬部,較去年同期小漲0.7%,低於市場預期的2%;但是,iPhone銷售收入299億美元,同比增長20%,大超市場預期,這主要得益於平均手機售價(ASP)漲至724美元,遠超預期的699美元,充分體現出以iPhone X為主導的更貴機型廣受消費者歡迎。
蘋果CEO庫克在財報電話會中表示,十周年紀念機iPhone X連續第二個季度成為最暢銷的機型。這也預示著,未來蘋果推出的高價新機型也可能受到歡迎。
如果說硬件的增量有限,那麽服務收入可能是蘋果不斷側重布局的領域。服務業務包括蘋果應用商店、iTunes、AppleCare、蘋果支付、其他數字內容與服務,這已成為硬件手機之外的第二大營收來源,漲幅僅次於 “其他產品”類別。
財報顯示,蘋果服務收入正在成為蘋果的動力來源。服務收入二季度為9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72.7億美元增長31%,今年連續兩個季度創造了歷史新高。
蘋果服務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提升至近18%,高於上個季度占比15%,延續了過去幾個季度收入增速超過手機業務的趨勢。庫克表示,蘋果正穩步邁向服務收入到2020年(較2016財年)翻倍的目標。
不過,如果你要問,在市值沖破萬億大關後,蘋果究竟將何去何從?現在樂觀可能還太早。
頭等問題在於,蘋果的高研發支出在持續擠壓利潤率。截至今年6月的過去12個月里,蘋果的營業利潤率為26.6%,降至2009年以來最低,比2010年減少了1/4,營業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產生的自由現金流也接近2009年以來最低。
再者,蘋果的相對估值已經是過去五年來的最高水平,且股價距離100日均線182美元偏離較遠,分析師也認為近期很可能會出現回調。
此外,在貿易摩擦下,蘋果大中華區的銷售動能備受市場關註。本季度蘋果在所有地區的銷售均實現增長,其中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大中華區營收9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3%,僅次於上季度增速21.4%,繼續成為蘋果最大的海外市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於9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西岸舉辦。在大會倒計時30天之際,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首批戰略合作夥伴。
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谷歌、微軟、思愛普、ARM等將作為受邀國外企業參會,中國參會企業不僅有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科技巨頭,也包括科大訊飛、商湯等一批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信息化部、國家網信辦、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今年大會的主題為“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是基於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和應用發展趨勢的判斷,由上海向全球人工智能界發出邀約,請各界有識之士齊聚上海,共同探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願景。
在發布會上,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形象標識首次亮相,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英語“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的首字母“WAIC”為主要元素,字母圖標上方的9個核心元素代表人工智能哲學、認知科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論、控制論、神經生理學、心理學、不定性論等九大學科領域,結合躍動的設計,象征著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的飛速發展與未來的無限可能。
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鳴波介紹稱,本次大會的特點是“高端化、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高端化,就是集聚最新前沿應用,邀請全球AI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科學家,進行高端對話。國際化,就是站在人類世界的角度,來定義和深度探索AI未來,共同規劃AI遠景。專業化,就是對標國際最高水平會議,集聚國內外AI龍頭企業和頂尖行業人才, 提供從行業解決方案到優秀生活應用的專業展示。市場化,就是邀請眾多行業領軍企業共同參與,營造“政產學研用”融合的產業生態。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本次大會將優選近百家企業進行集中式、場景式、浸入式的AI應用體驗展示,共設計了7個“AI+”主題,包括“AI+交通”,“AI+金融”,“AI+零售”,“AI+健康”, “AI+智造”,“AI+教育”,“AI+服務”等應用體驗。
目前,已確認參會的演講嘉賓有260多人,包括獲得圖靈獎、諾貝爾獎的學術界領軍人物50多人、產業界領袖100多人,以及國際組織和國外政府領導人等。參加AI應用體驗的企業81家,參加展覽展示的企業70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4樓提及
應該只是免費用戶出事吧。。。
不用賠的。
6樓提及
好似真係整唔到無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