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佬要做好份工自己跟做打工妹煲呔妹想渣打入籍中國 李華華


2010-03-09  AD





 

渣打上個禮拜公佈亮麗嘅業績,股價連升四日重上二百蚊。佢哋大中華區主席曾璟璇接受內地報章專訪時話:「其實我依然是一個打工者,只是運氣比較好一點罷了。」曾璟璇話自己係「打工妹」,跟佢哥哥煲呔曾嗰句「我會做好呢份工」同出一轍。兩個果然係一家人!

「女性感性 更能體會客戶感受」

渣打舊年純利創新高,當中90%嚟自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身為大中華區主席的煲呔妹功不可沒,煲呔妹好謙虛話自己冇乜管理秘訣,可能係關佢做事方式事。

佢話,「女性比較感性,能夠更好地體會同事和客戶感受。我非常佩服惠普的前任CEO卡莉.菲奧裏納,她的身上有一種堅毅的精神,這種堅毅很多男性都做不到!如果你要做大事,則很需要這點」。

2005年曾璟璇接任渣打中國一姐嘅高職。佢話07年嗰陣,輿論對外資銀行搶佔市場的擔心不絕於耳,「那時大家不停地說外資銀行進來了,就是披着羊皮的狼來了。」但佢認為,中資銀行有外資銀行不能比擬嘅競爭優勢。

佢仲話,自己o依家最希望就係渣打銀行將外資標籤拎開,變身成為中國嘅銀行一分子,跟住努力扮好小銀行嘅小角色,做好本職工作。

但問題係,渣打堂堂正正外資行,大股東仲係新加坡政府控制嘅淡馬錫,要成為中國嘅銀行一分子,煲呔妹係唔係要問過李光耀先呢?

馬仔亨第二份兼職做藍籌董事

因為健康理由退出官場嘅馬時亨,除咗由「肥馬」成功瘦身做「健康馬」之外,仲繼續活躍於金融市場。噚日正式榮升為恒指成份股嘅華潤置地(1109),趁住大市上升,股價都飆高咗超過1個巴仙,潤地噚晚仲公佈,公司羅致咗馬仔亨,做佢哋嘅非執行董事。

華華記得,自從電盈年代擔任過藍籌股董事後,呢次睇怕都係健康馬第二次再做blue blood企業嘅董事啦。公佈指,舊年度佢老哥嘅董事袍金係12萬銀。

潤地呢份工已經喺馬仔亨年前,以患病為由,辭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後,第二份金融界非執董工作,最轟動嗰鋪當然係舊年底宣佈加盟中策(235),出任非執董兼主席一役,拍住恒生銀行(011)前大班柯清輝收購南山人壽。不過,單刁仲等緊台灣監管機構審批。

瑞士名錶香江大陸豪客

內 地豪客炒起香港豪宅,連名錶市場都多得佢地唔少!賣成五萬至過百萬銀嘅貴價名錶,亦一早將目標由原本嘅美國客轉向內地客埋手。名錶代理商冠亞商業 (104)執行董事區肇良話,金融海嘯之後,全球貴錶生產基地瑞士嘅最大出口市場,已經由美國改咗做香港,舊年香港出口市場就佔24%;美國得8%;中國 都有7%。香港入口嘅名錶,最終消費者都係內地客,但點解唔直接入口中國?香港咪就係贏在關稅低囉!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27

高盛中國一哥自立門戶 胡祖六搞私募步方風雷後塵 李華華

2010-03-11  AD





 

幾 年前高盛董事總經理方風雷自立門戶,成立私募基金後,再有高盛華人高層行同一條路。今次嘅主角係高盛中國主席胡祖六,佢老哥下月開始,唔再做高盛合夥人, 只維持顧問角色,聽講建設銀行、淡馬錫同埋高盛,都會幫佢創立基金。百幾年歷史嘅高盛,長期將全球合夥人數量控制喺200人左右,所以做到合夥人係一種殊 榮,因為歷來亦只有3個華人可以做到合夥人。

祖籍湖南湘陰嘅胡祖六,被媒體冠以「中國最英俊、最富有紳士風度的經濟學家」,喺1991至 1996年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員,曾經係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佢同傑弗瑞.薩克斯合作完成《全球競爭力報告》,贏得全球讚揚。之後佢加入高盛。 內地傳媒仲話,佢係中國高層嘅宏觀政策諮詢專家,曾經為幾個國企老總講學,佢老哥人脈咁好,要搞私募基金自然無問題啦!

近年佢老哥曾怒氣冲 天撰文勁鬧一位學者,呢位人兄係邊個?就係宋鴻兵囉!胡祖六以「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撰文,駁斥宋鴻兵。「如果讀者尤其是政府決策者,把《貨幣戰爭》書中 結論或政策建議認真待之,那麼我們就不能不驚訝,甚至不安。」他仲話書中一系列嘅驚人「發現」,令歷史霎時面目全非,歪曲得好離譜o忝!

中糧寧高寧暗示「國退民進」

內地高官、國企、民企呢3大派,喺「國進民退」嘅話題上爭論不休。全國政協委員兼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身為國企一把手,內地傳媒朋友自然問吓寧總意見,呢位商場老手,對呢個敏感問題,輕鬆拆招。

寧總最吸引華華,係佢老人家講民企成日話借錢難,但「廣東塊地,160幾億那塊地,由三個民企打敗國企拿走」。雖然寧總唔點名,但心水清嘅都知佢講緊富力(2777)、碧桂園(2007)同雅居樂(3383)聯手搶走廣州亞運城塊地王啦。

寧總用實例回應記者,高招!不過,高招仲喺後頭──國企唔易做,「如受惠壟斷政策的中石油中石化,沒有人講中石油每煉一噸油的成本和殼牌怎麼比……」無錯,油價每桶係80美元,油企嘅煉油業務要蝕錢,但大家要記住,財政部一直對油企有補貼。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37

鴻海、台積電等十大電子集團購併、插旗 逐鹿中國市場LED七雄並起

2010-03-15  今周刊





儘管LED產業規模目前還很小, 但由於未來成長空間很大,且符合環保節能趨勢,因此國內前十大電子集團,每一家都透過購併或插旗等方式,快速切入這個誘人的產業。

撰文·林宏文

去年十二月,LED磊晶廠廣鎵光電辦理現金增資;持有廣鎵股權近二成的大股東葉國一,每天不斷接到許多業界朋友的電話,要求提供多一點認股額度。後來,他 只得協調兒子葉力誠、穩懋半導體以及廣鎵董事長陳進財等經營團隊放棄認股,最後才把額度﹁喬﹂出來。

讓大集團搶破頭的現增

廣鎵的現增案總計募集三十六億元,規模幾乎等於目前的股本,儘管溢價達三十元,但仍有許多人擠破頭想參與。原本廣鎵就有包括葉國一、裕隆集團及億光等重量 級股東,現增後又增加英業達、英華達、開發金控、普訊創投等股東,也讓廣鎵的實力更為堅強。

由於很多人沒有認到這次的現增,因此廣鎵已決定今年再辦一次私募,讓向隅的股東有機會入股。

廣鎵的現增案,只是近一年來LED熱潮中的冰山一角。從去年第二季開始,受惠於LED背光液晶電視(以下簡稱LED電視)的蓬勃發展,LED率先脫離金融 海嘯,成為最早復甦的產業,許多公司如璨圓、東貝及泰谷等公司,只要一增資就立即被搶購一空。

統計去年初至今,國內LED產業募集的資金近兩百億元,也是近年來LED產業募資金額最大的一年。

事實上,如果觀察LED產業上下游的規模,目前其實還很小,全球只有近八十億美元,也就是大約新台幣二三○○億元,以鴻海集團年營收達二.五兆元來算,才 十分之一不到。

然而,由於LED成長率高,而且符合環保節能趨勢,是未來成長性最大的產業,因此吸引各路人馬搶。尤其是國內前十大電子集團,每一家都透過購併或插旗等方 式,快速切入這個誘人的產業。

國內最早切入LED磊晶的聯勝光電董事長黃國欣就說,早在二○○四年,電子大集團就已看到LED背光及照明的大商機,因此許多LED公司都成為大廠的投資 目標。例如他還在國聯的時代,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就與他談過,但因主導權問題而沒談攏,後來他從國聯離開後,主導聯勝與聯嘉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派人與他 接觸,希望收購他的公司;此外,郭台銘也與東貝洽談過,只是都沒談成。

電子集團布局 光寶最早一位業者形容,LED早期是黑手行業,但因為產業走在對的趨勢上,雖然獲利普通,股價本益比卻一直很高,每次辦增資,要價都很高。至於國內許多電 子大集團老闆平均學歷較高,因此,當電子集團與LED業老闆接觸時,就有如﹁台大電機幫﹂遇到﹁台北工專幫﹂,感覺有些看不起,甚至覺得,與其高價參與增 資,不如集團自己下來做,說不定做得更好。

因此,雖然電子集團也零星入主部分LED企業,例如鴻海拿下先進電,友達入主凱鼎,台積電透過創投投資美商BridgeLux等。但後來電子大廠乾脆自己 跳下來做,在上游磊晶廠部分,友達自己投資了隆達,至於先前參與投資璨圓的奇美電,也自行成立奇力光電。

璨圓光電董事長簡奉任就說,早期璨圓的產能全被三星包走,當時公司內部都很高興,但沒想到景氣一反轉,三星又把訂單砍到一張都不剩;後來,奇美電投資璨 圓,讓他覺得好像又找到新的機會,但最終奇美電還是自行投資設廠。雖然奇美電也教了璨圓很多庫存管理的知識,但還是讓他很受傷,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 經營一家LED廠,一定要有長遠的考量。﹂若從集團布局來看,國內最早切入LED封裝產業的公司,就是電子股票代號排第一位(二三○一)的光寶。早期國內 LED磊晶人才,大半來自工研院與第一家LED磊晶廠國聯,至於封裝業的人才則來自最早在台設廠的德儀及光寶,從人才流動的角度,可以看出光寶有﹁LED 始祖﹂的地位。

光寶靠著LED起家,之後再發展到電源及各種3C電子零件,目前集團內LED封裝業務比重仍舊不小,營收大約已達八十億元。

為了繼續擴大各種產品面向的布局,○七年,光寶並斥資二十三.四億元,取得光林電子七二%的股權。光林電子為主攻LED號誌燈及大型看板的公司,過去客戶 以美國大型LED通路商為主,在美國LED號誌燈市占率逾三成,僅次於奇異(GE),目前則把目標全放在中國市場,希望搶得中國爆發中的LED路燈商機。

過去,光寶的投資比較偏重在下游封裝,在上游磊晶部分,除了投資晶電外,目前還投資旭明科技,由於技術能力超強,未來潛力不能小看。

旭明的母公司是矽谷的SemiLEDs,主要股東為光寶與中經合創投,董事長兼執行長段忠及總經理陳長安都是越裔美國人,其中段忠從小就是天才兒童,十八 歲就念完大學。

旭明目前廠房設在竹南,量產規模不大,MOCVD機台大約十餘台,但競爭力相當強,產品線以高功率晶粒(UV LED)為主,發光效率可達每瓦一五○流明以上,這種技術難度比藍光更高,是光寶布局LED上游晶粒的奇兵之一。

面板廠以友達最為積極

聯電則是另一家早期就投資LED甚多的集團,投資模式比較像創投式地大量撒網,從宏齊、久元到元砷、連勇等公司,現任董事長洪嘉聰就主導參與多項投資案。 在元砷等公司併入晶電後,聯電近幾年又投資了不少新案子,並且以下游封裝及應用為主。

至於在新切入LED產業的電子集團中,友達的進展最快,其中隆達去年MOCVD機台已有二十七台,但今年新下單機台達六十台,產能擴增幅度相當大。此外, 為了因應新奇美電子的成軍,友達也加緊旗下LED事業的整併,並宣布把凱鼎併入隆達,未來新隆達將成為橫跨上中下游的LED廠。

凱鼎會併入隆達,主因是凱鼎總經理黃登輝早期也在友達服務過,兩家公司的文化接近。合併後,友達不僅可以提高隆達持股、加強上下游資源及人力整合,且現階 段兩公司主力客戶都是友達,未來兩年應該會以全力供應友達內部LED電視需求為主。

至於原本凱鼎有供應奇美電筆電,及中小尺寸的LED封裝產品,日後是否會因合併而產生變數,值得進一步觀察。

而即將與群創合併的奇美電子,也展開積極整併動作,旗下的奇力光電與啟耀分居上下游,地位有如隆達與凱鼎。目前啟耀董事長丁景隆也接掌奇力光電總經理,預 料未來兩家公司有機會進一步整合,甚至在三月新奇美成立後,不排除與鴻海集團旗下的企業再做合併。

鴻海集團在LED產業的布局,也相當值得注意。早期沛鑫董事長曹治中大張旗鼓投入LED路燈,但後來證明績效不彰,沛鑫股價好像洗三溫暖一般,從三五○元 跌到最低二十元。鴻海入主先進電後,績效尚未顯現,但已因虧損過多,經過減增資後,鴻海持份大幅提高,牢牢掌控先進電經營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上游的長晶及藍寶石基板部分,原本奇美集團已投資鑫晶鑽及兆晶,後來鑫晶鑽辦理現金增資,鴻海也參與投資;沒想到後來鴻海與奇美兩大集 團宣布結盟,也讓鑫晶鑽成為新奇美最重要的上游盟友。近來LED產能不足,苦熬多年的鑫晶鑽與兆晶,如今都出現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在陸續完成現金增資 後,即將大舉投產,也有機會與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投資的兆遠一較長短,成為新奇美集團軍中的大黑馬。

台積電可能尋求外商合作

由於未來兩年,包括電視、電腦螢幕,都會改LED背光,因此,面板將是消耗LED用量最大的產業,這也是面板業者積極切入LED的主因。

不過,怡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說,液晶背光爆發的時間,可能僅有兩年;接下來,這些面板大廠自行投資設立的LED產線,也將需要轉衝LED照明市場。屆時, 必須面對像飛利浦、歐斯朗、奇異等大巨人,考驗會更大。

此外,還有兩個大集團的動向也值得關注,一家是台積電,另一家是台達電。

台積電是LED業的新兵,但因公司規模大,動向也格外受人注意。據了解,台積電在新事業的投資上,太陽能產業已投資茂迪;但LED產業除了投資兩年多的 BridgeLux外,至今還沒有明確對象,主因是台積電內部在LED產業發展策略上還沒有具體成形。

過去市場一直傳聞,台積電可能購併飛利浦的Lumileds,原因是兩家公司關係良好,而且台積電在製造上無人能出其右,若把製造交給台積電,飛利浦持續 耕耘品牌與通路,應該是相當完美的組合。只是,由於飛利浦索價很高,這項購併案一直沒有結果。

以過去台積電的經營模式來看,選擇合作夥伴向來慎重,評估動作也做得很詳細,而且最後選擇的對象,一定非龍頭企業莫屬,國內可以選擇的投資對象已很有限; 未來台積電的合作對象,很可能是國外業者。

至於近幾年在綠能產業相當積極的台達電,目前已積極投入LED產業。除了LED路燈外,也推出LED燈泡,協助日立代工生產,並引爆了日本市場從去年七月 以後一股可調光LED燈泡的銷售熱潮。

日前,台達電還當機立斷停掉原本冷陰極管(CCFL)的生產線,全部改成LED生產線,顯示台達電全力衝刺LED產業的決心。

此外,台達電也有多項LED轉投資,包括已掛牌的聚積、同欣,以及未上市的艾笛森、海立爾及奇瀚;另外,也投資前聯電董事長胡國強的新能微電子公司,切入 電源管理IC的研發,這些都是未來台達電積極搶占LED的精銳部隊。

除了台灣廠商以外,三星及LG也切入LED領域,並逐步改變LED產業生態。

觀察未來一年全球新訂購MOCVD機台的分布,就可以窺知LED產業大致的版圖。根據元大證券分析,今年新下單的六百台MOCVD機台,面板大廠與專業磊 晶廠的訂購量差不多,大約都占三成,至於中國及其他廠商則占四成。

在面板業者中,像三星與友達各下單約六十台,LGD與奇力則各下單三十台,至於專業磊晶廠部分,晶電、璨圓、廣鎵也大約各訂購三十台,其餘廠商則多在三十 台之下。

中國市場的機會和挑戰

其實,最受矚目的當然還是占四成的中國及其他業者,事實上,中國的勢力早已擴展到LED產業。逛逛蘇寧電器位於上海的賣場,會發現所有排出來的電視都是 LED電視,如果問一下店員有沒有LED電視,店員還會瞪大眼睛對你說,﹁你們台灣來的同胞真是有點土!﹂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說,中國今年將繼續推 動家電下鄉,是電視銷售的一股重要推力。去年中國電視機大約銷售二千萬台,今年很可能一口氣增加到三千五百萬台。

這些新電視除了追求大尺寸外,本身也結合不少應用,有些已經比台灣更進步,例如可以上網的Internet電視,最近在中國的銷路就相當不錯;家電業者 TCL因為Internet電視暢銷,甚至宣稱日後不生產無法上網的電視。此外,輕薄省電的LED電視和收視效果更佳的3D電視,也都是值得期待的亮點。 因此,從事面板、LED及組裝代工的台商,都有機會在這股電視風潮裡分食一塊大餅。

也因為中國積極投入LED產業,並以極佳的賦稅及補助等獎勵吸引外來投資,例如投資一台MOCVD設備就補助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一台機器要價約新台幣八千 萬至一億元,等於是每台設備都補助過半。這讓近來許多LED大廠老闆頻頻飛往大陸,不論是常州、揚州或山東等地,都已成為台商LED業者聚集的生產重鎮。

例如,晶電目前在常州投資了三十台設備,璨圓更在揚州投資了五十台設備,比台灣的產能還大。至於聯電則已宣布在山東投資三億美元,與晶電共同合資,由晶電 負責上游磊晶,聯電則負責中下游,準備在中國市場積極卡位。

一位LED產業界大老預言,在電子大集團切入後,三年內,LED產業版圖將重整,現有廠商若規模太小或競爭力太弱,都有可能被淘汰或收編,未來面板大廠將 會占到一塊大餅,專業LED廠商會更被壓縮。

不過,正如晶電總經理周銘俊所說的,﹁LED業的敵人,不是面板廠或電子廠,我們共同的對手是CCFL或者是傳統照明用燈泡。市場很大,大家都有機會!﹂ 周銘俊這話說得沒錯,LED整體的產業空間還很大,好好布局,未來商機仍然相當誘人!

LED戰國新七雄

台積電

優勢:從晶圓代工跨入,技術差距較小,具有規模優勢版圖:BridgeLux、精材、采鈺

鴻海

優勢:旗下需要LED應用產品眾多,出海口廣版圖:沛鑫、先進電、鴻準、鑫晶鑽

奇美

優勢:積極培植自家LED零組件廠,新奇美成軍後,可望與鴻海集團的LED廠整併版圖:啟耀、奇力、兆晶、東亞光電、中盟光電、奇菱

友達

優勢:集團內整併後,整體資源利用更有效,擁有龐大面板出海口版圖:隆達、威力盟、輔祥、佳世達、達方

台達電

優勢:擁有電源及散熱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照明、背光雙向並進版圖:台達電、艾笛森、聚積、同欣、海立爾、奇瀚、新能微電子

聯電

優勢:投資LED時間早,上、下游供應鏈完整,積極布局中國版圖:晶電、宏齊、兆遠、聯勝、琉明、研晶、寶霖、聯嘉、中盟

光寶

優勢:側重下游封裝與打造自有品牌,積極搶進中國LED路燈市場版圖:光寶科、敦陽、光林、SemiLEDs

現增、私募爆搶購熱潮

近一年LED公司資本變動表

時間 LED廠 增資

總金額

(億元) 現增

價格

(元) 公告當日股價

(元) 折價

幅度

(%) 引進主要

策略股東

5/26 泰 谷 3.5 14 23.3 66 億光入股10.2% 6/25 新世紀 1.5 30.65 46.6 52 7/06 泰 谷 6 20 26.95 35 7/24 光 磊 4.02 21.5 29 35 日亞化、日立電線、信越光電8/06 璨 圓 20.5 29.3 32.9 12 9/18 泰 谷 10.08 16.8 25.65 53 晶電入股19.9% 9/29 鼎 元 4.5 18 23.85 33 晶電9/30 艾笛森 0.6 80 101.87 27 10/12 億 光 3.33 85 100 18 10/12 健 策 0.63 80 118.16 47 10/26 光 鼎 1 12 15.05 25 11/23 華 上 4 9.28 12.4 34 11/24 廣 鎵 36 36 31.26 -13 12/03 華 上 3 9.4 11.75 25 12/08 立 碁 4.5 15 2.88 -81 12/11 東 貝 20.12 40.24 65.2 62 彩晶、鼎元12/29 聯 勝 3.6 18 17.49 -3

製表.賴筱凡

全球LED專利地圖

從這張專利地圖可以看出,台灣廠商在專利上大多處於被動等待授權狀態,甚至有些廠商還有專利上的訴訟問題等待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0

解讀後續效應︾專家看缺工背後隱憂中國缺工將引發全球通膨問題

2010-03-15  今周刊





二○○四年中國首次出現民工荒現 象,在今年春節後再度引起各國關注,是否意味著中國廉價勞工所帶來的商品價格優勢不再,進而造成價格上漲。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認為,要是 出口企業不升級,或到成本低廉的國家設廠,缺工恐怕會引起更深層的全球通膨問題。

 

撰文‧林宸誼、陶曉嫚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出口導向的台商 受民工荒打擊最大﹁很多做出口導向生意的台商,其實在這段時間受民工荒的打擊最大!﹂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指出,缺工問題不但使得供應鏈吃 緊,企業為了能順利招募到人,還提升了薪資待遇。珠江三角洲的勞工薪資普遍增長一○%至二○%,這也造成勞工薪資面臨上漲問題,但讓外界關注的是,全球的 產品價格會不會因此上漲?

就是因為過去中國豐沛而廉價的勞動力,為全世界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讓各種商品的價格可以長期維持在低檔。但全球知名IT雜誌︽PC- Magazine︾日前也警告說,中國勞工短缺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液晶顯示器以及其他依賴中國製造的產品價格。﹁這時如果再加上國際間貨幣發行的太多 ﹂,霍德明認為,恐怕會牽動更深層的全球通膨問題。

﹁嚴格來講,民工荒就是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霍德明指出,要是中國政府沒有提出有效的方法解決民工荒的對策,加上依賴勞力密集的產業沒有升級成功,﹁短 期之內有可能會出現通膨的壓力﹂,霍德明認為,中長期的影響還是要看中國政府對貨幣政策的態度。

其實以現在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來看,要維持七%~八%的成長還是沒問題的。但是通貨膨脹如果超過六%~八%,會產生不良的預期,像是炒作資產或房地產會令通 膨加劇,所以中國今年的兩會,重點還是要緊抓宏觀調控,至於抑制房地產炒作,預料兩會後還會接二連三出手。

而中國在年初,也二度調高存款準備率,甚至正在對部分外銷產業進行壓力測試,研究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於紡織服裝、製鞋業、玩具業等勞力密集產業的影響, 顯示中國可能正為未來的人民幣升值進行鋪路。

﹁要是中國決定讓人民幣升值,其實是可以降低內部通膨壓力﹂,霍德明表示,中國以外的國家,當然會受到影響,霍德明說,因為中國製造的產品變貴了!

﹁不過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還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霍德明表示,但現在中國急於從世界工廠轉移為世界市場,以內需和消費為主,他們更希望能夠變成創新中 心跟品牌中心,但能夠做到多少是值得觀察的。

 

霍德明

 

出生:1955年

現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中華金融學會祕書長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

博士

經歷:政治大學金融系主任

政治大學副教授

 

︵林宸誼︶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人口快速老化 中國慎防真空期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能夠快速爆發成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與中國的「人口紅利」有絕對的密切關係。

過去三十年,中國年輕人口源源不絕地供給,提供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燃料,但是隨著人口的快速老化,中國第一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他呼籲中國政府必須採取各 種政策延長第一次人口紅利,並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

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是指一個發展中國家,扣掉需要被扶養的十四歲以下與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蔡昉在﹁未來的人口紅利﹂論文中指 出,勞動人口越高,其扶養比就越低,因此有源源不絕的勞力促進經濟成長。依據蔡昉的研究,這樣的人口紅利從一九八二年到二○○○年間,每年平均貢獻 GDP︵國內生產毛額︶二.三%,等於中國平均有四分之一的GDP成長是由人口紅利所貢獻的。

但因執行一胎化政策的影響,中國的人口正在快速老化中。依據蔡昉統計,六十五歲人口比重在二○○○年已達七%,到了二○一五年將達九.六%,中國將到達人 口紅利逆轉的轉折點,隨著人口老化,中國不可能短時間內,再藉由提高生育率創造第二次的人口紅利。

相對於第一次人口紅利是以農村的勞力進行低成本、低技術、低效率的產出,中國政府未來不應該再走低效率的老路,應該就教育制度、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及養老 保險制度進行改革,提升新勞動人口的競爭力及品質,以延長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時間,同時並為第二次的人口紅利做準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第一次人口紅利與第二次人口紅利之間的真空,他認為透過勞工的再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勞工的素質,進而維持中國的製造優勢,使人口紅利 得以延續!

 

蔡 昉

 

出生:1956年

現職: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學歷: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經歷: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長、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 任

︵林宸誼︶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內需市場崛起 往內陸遷移正是時機﹁珠江三角洲的一名工人,今年平均薪資在人民幣一千五百元到兩千元,換算成新台幣大概已經一萬多元,與台灣的工資已經越拉越近!﹂政治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認為,台商最好開始採取因應措施,準備往其他更低成本地區轉移。

如果與外銷沒關聯的產業,可以考慮移到中國內陸,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崛起,現在其實是台商往內陸遷移的時機,必須注意的是,中國內陸有很多建設還不夠完 備,成本還是會再上升,台商必須有所準備。

其次就是把工廠轉移到其他東南亞國家,目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的候選地包括了越南、印度。童振源並舉出實例:台商曾有兩波去東南亞國家發展的高 峰,第一波是在八○年代,為了求生存來尋找低價勞動力的中小企業。第二波則是尋求擴張成立據點,譬如仁寶、鴻海還有王永慶家族企業進駐越南。如果無法遷 移,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技術升級或轉型。

其實業者心裡都很清楚,缺工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將會是一個持續的現象,因為中國開發內陸省分,年輕人開始留在當地發展,加上少子化現象讓 人力供給成長有限,這個結構性的問題,讓大廠更重視分散布局。但小廠要新設一個廠,要找地、要營運資金,可就沒那麼容易。

 

童振源

 

出生:1969年

現職: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事務博士經歷: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陶曉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6

揭開中國缺工真相

2010-03-15 商業周刊





中國,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世界 工廠,近年每逢農曆春節過後,就傳出缺工,今年,情況達到高峰。根據中國官方二月底發布的調查報告,今年認為招工有困難的企業比率達到七○%,三成的返鄉 工人表示「要視情況再決定是否外出務工,」分別比往年增加五、六個百分點。

這個運轉了二十年,主導全球商品價格不斷朝「便宜」前進的廉價 工廠,已走到一個經濟發展上必然的轉折點,它的未來,與我們息息相關──影響你手上的科技廠股票價格,也關係你的荷包──因缺工導致工資上揚,電腦、手機 跟著漲價。

場景一:廣州車站前 派賓士車接送,照樣搶不到工

於是,《商業周刊》決定親赴缺工最嚴重的珠三角,一探究 竟。

三月一日下午兩點半,在廣州車站前,我們見到舉著牌子招工的大陸企業格蘭仕家電,這是家擁有四萬名員工,全球最大的微波爐家電廠, 七、八位格蘭仕的人員都戴著繡上「格蘭仕歡迎你」字樣的紅黃綵帶,但幾乎找不到可以歡迎的新員工。

「在這招得到人嗎?」我不禁問道。舉著 牌子的格蘭仕人資經理葛先明回我,「很難。」「那為何要在此招人?」他說,「工廠在中山(廣東省中山縣),怕被別人先搶走了。」

中山距離 廣州車站有一個半小時車程,葛先明坦承,這招是不尋常之舉,「我們通常不會來火車站尋覓工人。」但工廠外再也看不到排隊等著當農民工的人潮了。「我們還派 賓士來免費接送,」葛先明說著。即使如此,那天,他們只招到十個人。

場景二:東莞台商工廠 產線半數停擺,行政人員得兼工

「這 可能只是特例吧,」我想。再轉進台商大本營東莞,沿路看到的工廠,大門口全擺上一張長桌,唯一的裝飾就是一張「招人」的紅色長布條,「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如 此景象吧,」我再想。直到進入統英企業,我才知道,缺工有多嚴重!

統英是家專門生產衛浴五金用品的工廠,年營收逼近新台幣六億元。一樓工 廠擺滿超過五十部沖床設備,卻只有一半在運作,放眼望去,機器比人還多,每台造價新台幣五十萬元的沖床設備,就這麼孤零零的,統英總經理林松柏告訴我們, 「訂單爆滿,但做不出來,這就叫機器無用武之地。」我回他,「技術工本來就比較難找吧。」他沒回話,引著我們直上三樓。

統英工廠的三樓負 責衛浴五金用品組裝,人員毋須技術,訓練一週就可上線,但八條生產線,卻有四條停擺。「連間接人員(指行政人員)都下海了。」林松柏說。

離 開統英,在一場東莞台商聚會的場合中我們聽到,「對於缺工,只能用嚴峻來形容。」名辰照明總經理黃永賀說。他笑道,以前台商招工的條件是:二十五歲以下, 限女性;現在是雙手健全,四十五歲以下,男女不拘。

一位手機軟板廠台商還告訴我們,戴爾第二把交椅、蘋果電腦執行副總、Palm執行 長……,這些平常根本見不到面的A咖現在全來到中國,而且,去的不是直接供應商,而是跑到直接供應商的上游零組件廠盯著,以確保供貨無虞。

他 說,現在同時有十家客戶派人在他的工廠駐點搶料,而且,大家都很客氣,「我第一次覺得客戶這麼可愛。」這位台商笑說。問他怎麼還有空出來?「反正也做不出 來。」他答。「那怎麼辦?」他兩手一攤。

缺工有多嚴重?珠三角缺工兩百萬,長三角缺一成

究竟,缺工有多嚴重?

一、 缺工數創新高。根據廣東省官方說法,珠三角預估缺工數超過兩百萬人,對於這個數字,東莞台商協會會長葉春榮認為,「太保守了,五百萬人跑不掉。」他指出, 珠三角台商缺工三成,是普遍的現象。

而且,缺工潮不只存在於珠三角,來自中國各地台商協會與媒體的預估:杭州缺工數估計為十二萬人;廈門 缺工約十萬人;泉州預計也超過十二萬人;長三角普遍的缺工數約一成。顯示出,沿海缺工在今年已是常態。

二、補足的時間點遞延。由於此波 缺工潮屬普遍性且大範圍,一位台商預估,供應鏈至少要六個月才能恢復,但「第三季本是傳統旺季,也無法保證到時候會如何。」更棘手的是,元宵節過後本來是 返崗的最後期限,但缺口仍不見緩和,這位台商甚至悲觀的說:「三月底解決不了,就只能等六月畢業季了。」

三、工資上漲勢在必行。為解決缺 工,調漲工資已成為必要手段,一家電源供應器廠,基本工資已從人民幣七百元,一下子拉高到一千元;三成,是最基本的調幅。

伴隨而來的,將 是總成本的拉高。落腳蘇州的台資半導體封測業者即分析,目前人事成本占總成本約七至九%,如果最低基本工資從現有的人民幣八百五十元提高到一千元,則人事 成本將增加一七.六%,連帶總成本也會跟著提高一至三%,若工資調高三成,則總成本增加幅度將逼近五%。

人口大國怎會缺工?農村富起來, 年輕人樂於返鄉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達十三億的人口,怎會缺工?

導火線是二○○八年底的金融海嘯,讓全球消費市場急 凍,連帶造成長三角與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企業大舉裁員。「現在回想,要是當時不要砍這麼多人,現在就不會挫著等;但如果當時不砍,現在可能連挫著等攏嘸機 會,早就死了。」設廠於東莞的弘祺五金塑膠總經理吳弘祺無奈的說。這家工廠,○八年底裁員三分之二,超過三百人,今年到現在才補進二十多人。

根 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於去年三月的統計調查,中國高達一億三千萬的外出農民工當中,有兩千萬人因金融海嘯失業返鄉,占比超過一五%。這一狀況,是近 十幾年來中國最大的農民工失業潮。

然而,自二○○九年第三季起,全球經濟逐步從谷底向上爬,工廠的訂單回來了,工人卻不再回來。

這 個導火線的背後,正是這波缺工潮的主要成因,包括:

一、中國積極大西部開發。雖因為金融海嘯而失業,卻也讓這批長年在沿海討生活的農民工 發現,家鄉改變了。

三月一日早上十點,重慶江北觀音橋,聚集了三百多人。趕在元宵節後的第一天,筆記型電腦大廠廣達與英業達選擇攜手一起 舉辦招工活動。

一旁的堂姊弟何小燕跟何杰正仔細讀著招工簡章,去年十二月,他們兩人回到重慶市後,就決心不回沿海打工,「家裡人說,這裡 現在很多工作機會,叫我們趕快回來……,」「以前(工作機會)是不可能有的……,」何小燕說。覺得這工作怎麼樣?「挺好,薪水跟沿海差不多,還有空 調……,」兩人決定明天就去應徵。

不只廣達、英業達,惠普(HP)找上富士康合作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基地同樣落腳重慶,業界推估,這三大 NB業者在重慶合計至少需要八萬到十萬名員工。其中,光是富士康就達五萬人,「五萬的就業機會僅僅是指基層工人,其他圍繞這些人的吃、住、行、購等等,產 生的就業機會更多。」重慶西永微電園區管委會規畫處周黎明處長估計。

這不是特例。全球最大鞋類生產商寶成集團選在江西設廠,總投資金額近 一億美元;英特爾(Intel)去年十月也宣布對成都封測廠投資七千五百萬美元,這已是其第三次對成都封測廠進行增資……,而這些,還不包括去年中國官方 針對大西部開發所簽訂,投資總額達人民幣四千六百八十九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兆一千九百億元)的十八項重點工程,這個數字,足足是二○○○至二○○八年針對 西部的平均投資金額的二.四倍。

而且,內地不只工作機會多,連工資水準也與沿海拉近,東莞寬溢精機總經理廖富正指出,他工廠月平均工資人 民幣一千五百元,武漢給到一千二,「雖差三百,但離家近,物價也比較低,」而且,「企業付不起,當地政府還會補貼,找不到工人,當地政府也會幫你找人。」

一位在東莞的台商就開玩笑說,珠三角「不只缺工(諧音公),還缺母。」因為內地的工作機會變多了,連酒店小姐都不願到沿海討生活了。

數 字會說話。從地區分布來看,去年華東的農民工減少了八.九%;華南的減少幅度更大,達一二.三%;反觀過去乏人問津的大陸華中與西部地區,去年農民工數量 分別增加了三三.二%與三五.八%,這種消長,是三十年來首見。

二、中國的三農政策。「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政策,就是要讓 農村富起來,讓農民與勞工的收入拉近。

從二○○四年至今,連續七年的大陸官方中央一號文件都涉及三農,方向都指向一處:統籌城鄉發展、工 業反哺農業與讓農民休養生息,總共帶給農民人民幣二千五百億元左右的優惠。

這讓去年中國農民的人年均純收入首次超過人民幣五千元,這個數 目,雖然比當個工人還是來得少,但相較八年前,卻已足足成長一倍。

此外,中國還允許大型國有企業從農民手中租賃土地,以提高生產率。這項 改革催生了一批新興的閑散農民,他們單靠出租土地的收入就足以維持生活。換句話說,中國政府讓願意種田的農民收入更高,就算不種田也有補助。

我 們在富士康普工招募處碰到來自江西樟樹,剛滿十九歲的裴延明,他說,「家鄉很多人,這幾年生活都改善了,務農至少已經比清潔摩天大樓窗戶賺得更多。」而 且,「種田更快能當個老總,」他說,江西已經有好多靠種田發大財的人。問他為何還要出來打工?他的回答是,「還年輕,總要出來看看,但幾年後就會回去,反 正,就算不種田都能活了。」

未來缺工會補足嗎?出生率下降,勞動力不足成常態

至於未來,中國的缺工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因 為:

一、人口結構改變。中國自一九七九年實施一胎化政策,過去十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總量都落在一千六百萬人左右,比起二十年之前,足足 少了三分之一。

新增勞動力數量逐步下降,將導致缺工潮成為長期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甚至預估,到二○一五年,中國適 齡工作人口將在達到顛峰之後開始回落,人口老齡化浪潮將提前到來。

二、中國致力服務業。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訂出二 ○一○年中國經濟的基調,重點在「調結構、擴內需、防通脹」。置於首位的「調結構」,意思是調整中國經濟結構,由低毛利的加工製造業轉向高毛利的服務業 (編按:在中國稱第三產業),這意味著:未來,中國不僅要做製造業大國,也開始要做服務業大國,服務業將會是吸納就業市場的主力。

三、 新一代教育程度增加。第一代出來打工者賺了錢,供留在家鄉的妻小置產、做生意,還念了書,也讓農村地區的年輕一代有了不同的世界觀,到工廠當農民工,不再 是唯一的出路。

富士康商務長李金明即指出,在相對較好的條件下長大的年輕一代,養活自己或支撐家庭的壓力的確小得多。他表示,年輕一代或 許還是會到沿海打工,但「多數已不是為了養家活口,只是想到外頭看看不同的世界。」

過去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含大學、碩士、博士)的畢業 人數足足增加四倍,「你說他們還會想到工廠去嗎?」李金明反問。的確,當珠三角大爆缺工潮的同時,我們在廣州市的南方人才交流中心見到了不同景象,這個專 門提供文員(辦公室人員)工作機會的人力招募站,擠得水洩不通,負責的經理告訴我們,「從過年後每天都是如此。」

中國打噴嚏,世界也感 冒,巴克萊資本中國研究主管彭文生指出,這一輪缺工潮,意味著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廉出口商品的優勢將加速消失,勢必導致全球經濟結構重新調整。雖 然短期內,製造業還是會留在中國,但,這座世界廉價工廠的煙囪已經開始傾斜了。

世界工廠瓦解?廉價勞力不再,出口優勢漸失

路 透社指出:「缺工可能令廉價『中國製造』時代提早結束。」俄羅斯《導報》說:「勞動力價格上漲必然造成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這將引發全球商品價格上 揚。」

「大量充足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很可能已經接近尾聲。」彭文生下了這個結論。

舉例來說,格蘭仕打算招聘一千二百五十名 員工,並開出月基本工資人民幣一千七百元的條件,若再乘上一.八(退休金、保險等四金的人事成本),將近新台幣一萬四千二百元,已逐步接近台灣用人成本; 況且,家電業在中國幾乎是毛利最低的行業(多只能維持一至二%的毛利率),尚且需要這樣的薪資才留住人,顯然,中國勞力成本越來越難吸引人了。

那 麼,下一個更為低廉的生產基地會在哪兒?以越南、柬埔寨為主的東南亞與印度,顯然是首選。

然而,越南、柬埔寨都曾經歷內戰,導致青壯年人 力出現斷層,如越南,人民的平均年齡僅二十六歲,而柬埔寨十五歲以下人口更占全國四○%以上。

另個更大的難題是,越、柬的基礎建設與中國 相較落後太多。柬埔寨最大的成衣工廠、台商崑洲實業總經理陳澤和指出,在柬埔寨,連染整都沒辦法做,「因為染整業需要豐沛的水源,而這個國家,竟然連一座 像樣的水庫都沒有。」

仁寶電腦財務副總呂清雄不諱言,仁寶越南廠雖會在第三季傳統旺季來臨前正式量產,但當地的供應鏈還不完備,初期只能 從事簡單的組裝工作。

而印度若要擔綱,問題也不小。一位在印度設廠的台商即指出,印度的階級制根深柢固,基層人才一輩子也不可能抬頭,連 帶導致努力的意願降低,「放眼全世界,真的找不到像中國便宜且素質又相對高的地方了。」

當中國不再廉價,似乎又還找不到下一個廉價工廠 時,未來的世界經濟面貌會是如何?對於仰賴中國甚深的台商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消費者的衝擊?終端產品勢必漲價,或調降規格

首 先,受缺工影響,在中國設有工廠的台商將面臨「有單出不了貨」窘境。豐證券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前三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廣達、仁寶與緯創)第一季的 出貨將因此減少,預估季減率將由原先的三%擴大至七%。

而且,就算本身不缺工,也得面臨缺料的問題,因為零組件廠缺工,會導致原料供應不 足。位於昆山的一家手機天線工廠,今年三月一日交的貨,竟是去年十二月底就接的單,而手上的訂單則已排到五月,公司高層主管私下透露,原本預計過年後要出 的韓系手機品牌訂單,預估最快要四月底才排得上。「訂單爆滿,卻無工可用,是現在所有零組件廠的難題,也是從沒碰過的。」

這將進一步波及 品牌大廠惠普(HP)、戴爾(Dell)、宏?硐P蘋果(Apple)等的營運。被視為蘋果年度主打的平板電腦產品iPad,已傳出下月初在美國上市的首 批出貨量,將從一百萬台狂降至三十萬台,研究機構Canaccord Adams分析師Peter Misek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出貨驟減是因為代工廠零件短缺等原因所造成。

其次,調高工資,已是各工廠解決缺工的基調,如此一來,遲早會 反映到終端產品的價格。一家供應蘋果iPhone手機零組件的台商即指出,三月一日起,公司已發出正式公告,對客戶新機種訂單的報價一律調高一○%。

呂 清雄說,如果成本上漲是普遍的問題,就有漲價的理由了。至於漲價的時機?瑞銀證券研究員顏子傑認為,以筆記型電腦為例,最可能發生在下半年新舊產品交替 時,代工廠商以加入新功能為由,乘機反映成本。

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售價不變,但降低規格與品質,「例如原本應該配兩 GB(gigabyte)記憶體,縮到只剩下一GB……,」顏子傑指出。「以前客戶是用五十倍放大鏡看(品質),現在是求有就好,標準至少降到原來的三分 之一。」一位電源供應商台商說。

中國改變了,如今,這座工廠的煙囪雖仍冒著濃煙,但它的燃料,已逐漸不再是廉價的勞動力。如同台灣八○年 代也曾經歷缺工問題,沒有廉價人力可用,廠商便要外移、轉型、升級,提升生產力,讓過去很容易發展的經營方式,變得複雜且更具挑戰性;最終,市場力量會帶 動它達到新的平衡。

當中國走過缺工的分水嶺,靠這座工廠生存的商人們,新一波的淘汰賽,才揭開序幕。

延伸閱讀: 中國缺工將是長期趨勢——缺工因素分析

導火線金融海嘯 2008年,2,000萬農民工因金融海嘯失業,去年下半年訂單回籠,工人卻沒回來。

近因1. 大西部開發 中國去年針對大西部開發簽訂總額近人民幣4,700億元的18項工程。

2. 三農政策去年農民人年均純收入首度超過人民幣5,000元,比8年前成長1倍。

遠憂1. 人口結構改變 一胎化政策讓中國過去10年每年新生人口都在1,600萬人左右,比20年前少了1/3。

2. 致力服務化 去年11月,中國訂出2010年經濟發展首重「調結構」,未來服務業是吸納就業人口的主力。

3. 新一代教育程度增加 2008年中國高等教育畢業生總數約260萬人,較1999年增加4倍。

資料來源:2008年《中國統計年鑑》、歷年《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統計網、各媒體

延伸閱讀:台廠提升福利、遷移廠區,因應缺工

鴻海 短期因應:今年春節期間,留下一半員工駐廠,春節加班費為平日工資3倍 長期因應:1.於重慶、河北等內陸地區增設生產基地 2.研發無人實驗室、無人工廠

廣達 短期因應:春節期間舉辦抽獎活動,加班員工另付加班費 長期因應:前進內陸重慶新設生產基地

仁 寶 短期因應:春節期間天天辦抽獎,最大獎為汽車,提供給春節加班員工 長期因應:1.重啟越南設廠計畫 2.入股大陸職業學校,提早綁住人力及人才

緯 創 短期因應:返鄉後的員工,若再帶人報到,則發給介紹獎金 長期因應:往內陸移動,於泰州設新廠

英業達 短期因應:春節期間付給員工加班費 長期因應:前進內陸重慶新設生產基地

和碩 短期因應:春節期間加班員工薪水加倍 長期因應:改變產品組合,降低筆記型電腦產品比重以減低對勞動力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7

戶外傳播業務的價錢-王氏國際(99)、東力實業(978)、和記行(720)、中國戶外媒體(254,前光訊國際、信僑國際、金獅亞洲)、直真科技(237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4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94

鱷兄:中國包裝(572)賣空殼?


今日事忙,不寫文,特轉錄鱷兄昨日寫關於中國包裝的清盤重組出售交易的詭異。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7&tid=3350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23/LTN20100323485_C.pdf

可憐的,賣三間公司,只收回$3。

華成香港暫無業務,福偉暫無業務。買方要兩個空殼做甚麼?

華成BVI之主要資產為持有展旺之全部股權,於本公司截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年報內,展旺被披露為主要從事於中國製造及銷售 包裝食物及飲料之馬口鐵罐,但其實際上從未開展任何營運o.O


那是不是真的沒營運呢?


(2)


看看他們作文的本領:

07年的年報:
「本集團於2007年11月已在成都下轄的廣漢市註冊設立新的子公司──四川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為保障新公司能夠快速開工投產,為未來 業務的增長提供動力,本集團於07年下半年一方面與廣漢市一金屬製品公司達成廠房設備租賃協議,並簽定協議購買兩條國內同行業最為先進的瑞士蘇德羅尼克高 速自動化三片易拉罐生產線、日本富士雙色彩印加工生產線、台灣新易切鐵機,以及其他輔助設備,預計08年上半年可正式投入運營。本集團目前擁有超過200 家的優質客戶,其中有部分客戶在西南地區均設立分廠,所以,「展旺金屬」在業務開展前期具有豐富的客戶基礎,銷售可望取得快速效益。國內多家食品飲料知名 品牌企業在成都均設立工廠,但由於周邊配套供應三片易拉罐製造企業規模小,年產量低,管理層相信「展旺金屬」投產後,市場潛力大幅提高,也將為本集團業績 帶來爆發式的增長幅度。

另一方面,為推動本集團的長期大幅增長,本集團在07年底於廣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購買了一幅約30畝土地,用於「展旺金屬」自有設施的建設,以應對未來 市場快速增長所帶來的需求。預計該項目達產後可使集團的整體規模將踏上新台階,生產經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25/LTN20080425441_C.pdf

08年的中期報告:
「在成都註冊設立的子公司,四川省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四川展旺」),於5月與四川省廣漢市國土資源局正式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 同》購買土地,使集團的生產基地再度大幅度擴張,目前,已聘請專業的公司對該地塊前期地質勘探工作,現廠房的規劃設計以及向政府機構申請審批手續等工作正 在進行中,同時平整土地、圍牆的搭建工作也正在積極籌備中。計劃建成30,000平方米的具有辦公、生產、銷售、服務一體,西南地區最具規模的現代化三片 飲料罐加工基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26/LTN20080926277_C.pdf


再加上一些報導

四川廣漢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於2008年3月上旬在廣漢經濟開發區深圳路西段M9類工業用地掛牌拍賣中取得確認權。該項目由福建旺望集團投資2.3億 元,佔地63.73畝,投資強度達345萬元/畝。主要產品為易拉罐等金屬製品、彩色紙箱及其他高級彩色印刷品,建成投產後年銷售收入可達10億元,年稅 金實現1500萬元。
http://epaper.xplus.com/papers/scrb/20080707/n80.shtml

四川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志軍:地震後,我來到廣漢,看到了廣漢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消除了顧慮,決定加大投資力度,在原有2.3億元的基礎上, 再追加投資一個億,我們對在廣漢投資非常有信心!
http://gh.xhw028.com/content/2008-7/9/200879162224.htm

儀式結束後,計劃總投資2.3億元的外商獨資企業、四川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接受了媒體採訪。
http://www.guanghan.gov.cn/old/ghyw/content.asp?key1=556&id=4759

這樣你看到他們是不是真的沒營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00

中国太保“魅影” 西部证券股东麦秋投资探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zMMDAwMDE3MTMzMQ.html


一则看似并不起眼的股权挂牌转让公告,让深藏西部证券的神秘股东——上海麦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麦秋投资)浮出水面(详见 本报3月25日13版《西部证券IPO折翼 神秘股东麦秋投资慌忙抛售股权》)。

2007年5月,麦秋投资借道上海国际信托入股当时正欲上 市的西部证券共计772.6132万股。其所获股份来自于陕西省秦隆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秦隆国资)持有的西部证券国有股,不禁让人生疑?

经 记者连日调查,麦秋投资的身份逐渐明朗。

偏爱金融股

尽管麦秋投资低调,但其为数不多的股权投资 却有鲜明共性——偏爱金融股。2006年,麦秋投资第一单股权投资情定南京银行(601009.SH)。

南京银行招股说明书显示,2006 年,该行创立股东之一的南京飞元实业将205万股转让给麦秋投资,但未披露转让价。

2007年7月19日,南京银行上市开盘价高达 19.20元,较发行价11元上涨74.55%。

尝到甜头后,麦秋投资盯上了同样是为上市做最后冲刺的西部证券和保险业巨头中国太保 (601601.SH)。

2007年11月,中国太保发布的A股招股说明书显示,众多信托公司持有其原始股,数家信托公司并非自有资金持 股,为规范持股,就有关股权做出相应的规范处理。

由此,通过上海国际信托持股中国太保的麦秋投资再次浮出水面。

有关公告显 示,2007年11月21日前,上海国际信托将其持有的中国太保股权转让给信托受益者,其中144万股的受让方正是麦秋投资。

几乎同时,上 海国际信托将西部证券股权以分配信托利益的方式,全部转让给该信托受益人麦秋投资。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2007年11月,麦秋投资从上海 国际信托处共受让西部证券772.6132万股,这笔股权为当年5月由秦隆国资转给上海国际信托。

诡异的股权成交价

遗 憾的是,炙手可热的银行、保险和证券股权,麦秋投资尽管连中三元,但按有关公告的信息推算,似乎仅在南京银行有所斩获。

中国太保A股招股说 明书显示,麦秋投资受让价为26.38元/股,锁定期限为上市后一年。该股上市一年后跌至10.02元。截至今年4月1日,该股收报27.45元。

如 此看来,麦秋投资似乎刚保本,但考虑到中国太保2007年和2008年两次每10股派3元,其盈余已相当可观。

而麦秋投资入股南京银行和西 部证券的成本,并无公告披露。

业内人士指出,倘若麦秋投资真如中国太保上市公告所称以26.38元的高价入股,那么麦秋投资的三笔投资颇为 诡异。

记者从上海工商局获得的麦秋投资财务数据显示,2008年初,麦秋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为4101万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为零。 2006年末,其长期股权投资为481.7万元。

而2006年,麦秋投资至少在长期股权投资中获得205万股南京银行,如此推算,其所持南 京银行成本不超过481.7万元,平均每股约2.35元/股。

假如2007年,锁定期一年即将期满的南京银行股权被其从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剔除,那么当年末,麦秋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则至少包括中国太保和 西部证券。

而麦秋投资投入中国太保的资金为3798.72万元,则表示772.6132万股西部证券的成本仅302万元,折合每股不到 0.39元。但相关财报显示,西部证券2006年末每股收益达0.59元,每股净资产则已达1.571元。

同时,另一个数据佐证着上述三笔 交易的诡异。

上述麦秋投资有关财务数据显示,其2007年总资产约5527万元。

而这一年,麦秋投资名下资产至少包括南京银 行、中国太保、西部证券。其中中国太保的投资达3798.72万元,扣除其他应收款项765万元和货币资金259万元,那就表示205万股南京银行和 772万余股西部证券的投资价格不超过700万元。

假设麦秋投资持有南京银行至今,按4月1日该股收盘价17.91元计算,加上该股在 2007年、2008年两次10股派3元的分红,其持股南京银行中获得账面价值达3755.95万元。

即便西部证券上市被阻,但其 2007、2008年每股分红超过1元,麦秋投资所获红利已近773万元。

虽然其近日挂牌出售的该部分西部证券股权售价还未揭晓,但 2008年西部证券每股净资产为2元,即使不给与任何溢价,这部分股权出售后,也将达1546万元。

综上所述,麦秋投资投资南京银行和西部 证券仅三年,至少获利近5400万元。

中国太保“魅影”

上述工商资料显示,麦秋投资成立于 2005年12月6日,由叶温思、凌云等10位自然人出资458万元设立,法定代表人为叶温思。其中,叶温思、凌云分别出资100万元。2006年,叶温 思接受凌云100万元股权,股权占比达43.66%。

全国公民身份号码信息数据库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上海籍人士仅一位名叫叶温 思。

相关数据显示,叶温思,现年65岁,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委财务科长、主管会计师,兼任业余大学会计专业讲师,曾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财会 科、黄浦区药材公司、市委任会计、会计科长、主管会计师。

当记者致电叶曾工作的单位查询,人事处相关人员表示,叶数年前已离开上海市共青团 委,现已不知其去向。

记者查阅麦秋投资的工商资料发现,2006年8月,凌云转让100万投资给叶温思的股权转让协议中,叶留下的家庭住址 为上海市徐汇区徐虹北路x小区2号楼x号。而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住址正好是中国太保员工宿舍楼。

“该小区建于1996年,是当时中国太保 为员工开发的员工宿舍,后来进行房产改革,这批住房最后都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中国太保内部员工,尤其是2号楼,全部都是太保员工居住。”3月31日,该小区 一位保安告诉记者。

(记者潘沩对本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8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


前傳: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故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4/LTN2008090408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8/LTN201001185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1/LTN20100201130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有機會繼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8

中国概念股失宠? 新交所紧急辟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xNMDAwMDE3MTMxNQ.html


最近,新加坡交易所不少中国概念股品感到丝丝“苦涩”。

嵘燊集团债券违约、中国印染退市、仁恒置地被剔除出 Straits Times指数……新交所一度备受追捧的中国概念股,似乎“失宠”。

“要说没有负面影响,我肯定说假话。但总体而言,中国 概念股在新交所依然受到欢迎。”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罗怡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中国概念股热力不减,比如,近期一家市值达5-6亿新 元的福建食品制造企业、一家市值达15-20亿新元的国内造船企业即将登陆新交所,上半年至少还会有2-3家市值在10亿新元以上的国内企业在新交所挂 牌。

平均市盈率12-14倍

2月底,在新加坡上市的嵘燊集团宣布,其2012年到期的、在新加 坡交易所销售的1.46亿美元债券将“无法按时偿还”,理由竟是中国外汇管理局(SAFE)拒绝批准将公司资金汇往国外偿还债务。

数日后, 中国印染黯然退市,主要原因是其国内的母公司浙江江龙控股集团已在当地绍兴县政府的推动下,开始破产重组。

3月17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表 示,基于市值跌幅过大,中国房地产企业仁恒置地将被从Straits Times指数中除名。另一只硕果仅存的Straits Times指数中国概念股中国远洋(新加坡)似乎面临被剔除的风险,近期其市值在Straits Times指数30家成分股中排名倒数第一。

“每 个交易所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罗怡德对此解释说。他不认为这将引发中国概念股在新交所的集体“沉沦”。

不过,新加坡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财 务问题的担忧依旧深重。自2008年11月起,富时海峡中国指数的跌幅整整高出新加坡海峡指数近30%。新交所中国概念股总体成交量偏低,市盈率不高的情 况突出。

淡马锡集团全资控股的祥峰投资管理集团中国首席代表郑俊聪对此解释说:“每家交易所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新加坡,造船、水处理、先进 制造业等行业市盈率并不低于其他证券交易所。”

罗怡德相信“中资概念股在新交所失宠是资本市场的误解”。此前新加坡交易所专门做过一次调 查,发现市值在2亿新元以上的中国概念股,其成交量与市盈率并不比港交所等亚洲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资股低。“当前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平均市盈率在 12-14倍之间,年换手率基本在150%左右。次贷危机后,能有这样的表现,说明新加坡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还是相当认可的。”

在罗怡德 看来,误解的部分原因在于新加坡偏高的汇率。目前新元汇率大约是港币的5倍,导致在同等市场估值下,新加坡上市公司对应的股价要比港交所低80%左右,容 易出现1新元以下的“仙股”,而按照国际投资惯例,股价1元以下、规模偏小的上市公司往往存在成交不活跃、市盈率偏低的困境。

信心重振进行时

中国概念股面临“失宠”,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仅去年下半年,3家在 新交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纷纷选择两地挂牌。

转变始于中国旺旺的“转会”。一位新加坡投资基金负责人透露,中国旺旺转投港交所的原因,是因为 中国旺旺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但在新交所只能拿到15倍的市盈率,而业绩相差几无的康师傅在港交所的市盈率却高达约40倍。

“我们通过 调查却发现,一些转到其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只有在上市初期股价和市盈率超过在新交所上市,后来它们股价与市盈率将与新交所相当接近。”罗怡德强调说。3 月初,中国心连心化肥公司在新交所的股价甚至比港交所的略高。去年12月,这家公司以介绍形式登陆港交所。

去年,新交所上市公司再融资额度 达到约160亿美元,在亚州证券交易所排名前列。“新交所再融资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上市公司更倾向通过在新交所增发股票再融资,而不是依赖两地上市。毕竟 后者要准备两份财务报表,并遵守不同交易所的监管规则,财务风险控制成本会提高。”上述新加坡投资基金负责人表示。

3月初,有消息称新加坡 证交所计划未来几个月引进亚洲公司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交易。首批引入交易的将包括网易、盛大网络和百度等公司的ADR,无锡尚德、携程、中国铝业和 如家也在准备开放交易之列。

罗怡德对此表示:“这将由基金管理公司牵头引进相关金融投资品种,只要符合新交所的监管规则,新交所不会刻意阻 止金融创新品种登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