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微軟剛剛發布了由微軟小冰獨立完成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吸引了大批公眾的眼球。近日又展示了在音樂領域新的突破。
6月13日下午,微軟召開了朱主愛+小冰·音樂發布會,向大家展示了微軟小冰在音樂領域中的進步。
為了能讓小冰更好地演繹出音樂,微軟特意邀請了華語流行女歌手朱主愛來擔任微軟小冰的實習產品經理。此次實習的任務主要為提升小冰的演唱水準,加強其演唱的連貫度,情感的表達,以及風格的變換,同時參與到了音樂卡的研發當中。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產品經理周典對於朱主愛的實習表現給予了高度贊賞,“因為小草本身是學音樂的,對於聲音有自己的敏銳度,所以對於我們給她播放的一些聲音的小樣,以及聲音里面的不同模型訓練出的合成語音的異同都非常地敏感和靈敏,耳朵特別靈,後面的會議和溝通就一直非常地順利,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她一個人在那兒跟我們講音樂上面的體悟。”
朱主愛在會上講到了人類與機器學習歌曲上面的不同之處。她認為,人類學習一首歌曲需要從低到高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學,需要大量的練習去慢慢地找到自己最適合的發生位置,去分辨什麽是好聽,什麽是不好聽,甚至不同曲風的歌曲應該用怎麽不同的情感去詮釋演繹。
而對於機器人來說,則可以直接從很高的位置開始學習,因為他們很容易就能夠做的很完美——因為它們根本沒有音域的限制,技術人員讓它唱多高,它就能唱多高。盡管如此,機器還是無法達到人類的水準,因為它缺乏我們人類在欣賞音樂時非常註重的一個東西——情感。不過,機器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它的效率很高,小冰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學會了很多首歌曲甚至是不同種曲風。
對於在微軟的實習成果,朱主愛回答道,“我們覺得可以去探討小冰怎麽去提升她的音樂表現力,怎麽樣讓她更加達到接近人類歌手的標準,怎麽讓小冰能夠達到自己的特點和特色。因為我覺得小冰她是一個專業歌手的話,她應該需要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像真正的專業歌手一樣。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東西,一直在討論的。”
所以此次朱主愛格外重視對小冰的歌聲中註入人類的感情。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產品經理周典在會上播放了《隱形的翅膀》、《山歌好比春江水》、《好想你》,聽眾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小冰得到朱主愛的訓練優化後在情感表達,流暢度,多元化唱法方面的提升,尤其是轉音部分的連貫度自然度有了不小地進步,情感得以更好地展現。
小冰的音樂卡主要包含了音樂聊天、歌詞聊天、音樂推薦、猜歌名、個性化唱歌等多項特色交互功能。小冰會根據對用戶的了解和互動,來推薦用戶可能喜好的歌曲,與用戶共同探討品鑒音樂;個性化唱歌功能,就是小冰給用戶哼唱的歌曲中能夠加入用戶的名字,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尤為值得註意的是由朱主愛主導設計,由微軟小冰哼唱歌曲音樂旋律,與用戶猜歌名互動的“我愛猜歌名”技能。
朱主愛和團隊挑選了大量不同曲風的歌曲給小冰學習,使得小冰能夠更好地與不同的用戶進行交流互動。
最後,朱主愛更是發布了與小冰首度合作的MV《好想你》,點擊這里欣賞。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5/164156.shtml
实质都是展露业务重点的风向标。
从巨头的“小动作”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端倪。
7月4日,微软官方的一个简短声明宣布了裁员计划:“微软公司正在实施一系列的重组改变,旨在为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务。今天,我们已经开始通知一些员工,他们的岗位可能被取消。”
事实上,早在声明发布之前,裁员消息已在微软员工常用的匿名聊天应用Blind上传播。对老员工众多的微软而言,员工能预见7月份的裁员并不奇怪。
微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
最近3年,每到7月份,微软都会有一轮规模不小的裁员:2014年7月,微软CEO萨提亚履新当年,微软执行了成立以来最大一轮裁员,1.8万人被辞退,主要涉及此前收购的诺基亚部门;2015年7月,微软裁员7800人,主要是一些手机业务人员;2016年6月,微软硬件制造部门裁员1850人。
内部传言往往是真的。官方声明发布后,微软近年的“7月裁员季”再次开启,至少3000人将离开微软,主要来自销售团队。
微软7月裁员季
为什么是7月前后?众所周知,这家老牌巨头正在经历转型,转型期不断调整的公司业务势必需要人员结构与之匹配,相关增减在所难免。而7月正是微软财年的第一个月,在这时节大动一番筋骨,整装待发,新财年的相关数字才更能反映公司最新动向。
那些在7月裁员季被列入名单的员工,很难说是“幸运”或“不幸”。业界公认的是,微软给的裁员赔偿金“比绝大部分公司要好”。一位微软员工告诉AI财经社。一些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能拿到几十万美元的赔偿金,甚至会调侃说“足够来一次小创业”——根据官方发布消息,去年6月,从微软硬件制造部门离开的1850位前微软员工,总共拿到2亿美元的遣散费,人均10.8万美元。
有意思的是,根据微软更早年间的裁员情况,一些员工甚至会在离开不久后,伴随业务调整而被重新录用。
截止今年3月,微软总共拥有雇员12.15万人,最近的3000人裁员体量,只占了不到3%比例。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只能算是正常的末位淘汰。微软甚至早在2016年财报发布时就已预告:“计划在2017财年结束时另外裁员2850人。”
华尔街显然也没有把这次裁员放在心上。7月6日,微软裁员消息大面积传开,截至7月13日发稿(美东时间7月12日已收盘),微软股价不降反升,从68.64美元升至71.15元,公司总市值5498亿美元,继续稳居第三位,排在苹果和谷歌之后。
从微软2017年最新公布的数字来看,上一季度净利润48亿美元;与之对应,谷歌2017年第一季度的营收247.5亿美元,净利润54.2亿美元。
这家转型中的巨头,近年的在人员结构上持续保持进出:2016财年裁去7400人后,随后的9月份,微软就宣布成立7500人规模的新部门——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
今次也不例外,裁员公布后,微软同时宣布了新的招聘计划:未来会招更多云计算服务的销售人员。而人工智能和云业务,正是微软转型后的新方向。
“云为先”的野心
不止一位微软员工对AI财经社表示:在微软内部,大家都清楚意识到,云对这家公司越来越重要。
微软最新发布的2017财年三季报显示,其智能云业务的季度营收达到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而在上一财季,微软Azure云业务销售额增长93%。可以肯定的是,在CEO萨提亚上任后即提出的“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之下,云业务已经切实成为微软三大主营业务的支点。
在公有云领域,微软仍落后于亚马逊AWS;然而,在企业云市场上,微软已经确立领导地位,超过了IBM等公司。基于在企业市场上庞大的Windows服务器体量,微软做起企业生意得心应手,AWS则相对更吸引开发者和初创公司。
目前,市场上对云服务的需求正在细分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都需要量身定制的云服务——这正是微软意图深耕的地方。原微软北美地区销售主管Althoff在去年接受采访时,公开指出微软销售团队对云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能力不强,因此特意聘请了1000余名对云计算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他还认为,微软需要专注6个“优先领域”——制造、金融服务、零售、健康、教育和政府。
“微软需要更多人来做更多垂直销售的工作。这是每家公司在企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基本方法。”市场研究公司Moor Insights&Strategy的创始人帕特里克-摩尔海德(Patrick Moorhead)说。
此次针对销售团队的3000人裁员,同时招聘更多云业务销售人员,无疑是在进一步凸显微软深耕云业务的野心。对此,摩尔海德评价:此次裁员将帮助微软轻装上阵,向企业云领域深入发展。
根据微软官方发布数据,目前,微软生态系统拥有超过64000家云合作伙伴,超过AWS、Salesforce和谷歌的总和,这个数字还在以月均6600家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在商用市场上,微软95%的收入来自于合作伙伴。
微软前任CEO鲍尔默追忆往事时,曾说自己最后悔的是没能提前做好硬件的人才储备,导致错过了移动互联时代,没能把微软变成苹果那样的硬件公司。
显然,现任CEO萨提亚不愿重蹈覆辙。不想错过云时代的微软,已在步步为营做好相应人才储备。太平洋皇冠证券分析师Brent Bracelin在6月的研报中表示,微软Azure有可能于2017年首次超过亚马逊AWS。预计微软将在10年来首次成为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从行业追赶者变成行业领导者。
两个不容忽视的真相
比起这次裁员,微软的另两起动作更应引起关注:
一是对智能手机市场仍念念不忘。
7月11日,微软宣布终止对Windows Phone 8.1的支持,即,不再试图与Android和iOS进行竞争。
这并不意味着微软就此放弃智能手机的念想。另一厢,微软正在研发Surface智能手机的传言已经不胫而走。据Thurrott的执行主编布拉德·萨姆(Brad Sams)透露:微软正在检验一款Windows 10移动设备原型,而被誉为HoloLens之父的艾力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正在负责这一项目,目前无法确定最终出来的是手机或平板。
总之,微软正在寻找重新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契机。此前,Kipman一手发起的HoloLens项目曾得到CEO萨提亚的鼎力支持,此番派他负责Win10移动设备原型,可以想见的是,这款设备可能会配备AR和VR功能,以此亮点杀入未来的智能手机市场。
二是混合现实头戴设备HoloLens已经进入临床实操。
6月下旬,武汉协和医院为一名髋部骨折的病人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混合现实技术引导的手术,主刀医生头戴HoloLens完成了手术的全部过程。通过读取病人的检查报告,医生带着HoloLens就能看到病人病灶部位的3D影像,还可以拖拽到现实空间进行缩放、旋转等操作,并与开刀部位重合,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同时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开刀创口。
观众在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体验全息眼镜Hololens。
这意味着,AR、VR等技术辅助医疗设备,已经正式从演讲者们PPT的畅想中走下来,变成了手术室中的现实。
这两个“小动作”都在提示微软对未来的布局与发力的决心。比起关注裁员事件,这些动向更不容忽视。
不论如何,微软这个转型中的科技巨头,其每年的7月裁员季,实质都是展露业务重点的风向标。
達摩院成立後的“第一槍”。
10與11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定位於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馬雲表示,未來3年內,將為達摩院投入1000億元以上。
達摩院剛剛成立,10月16日,阿里巴巴宣布,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聶再清博士、谷歌Tango和DayDream項目技術主管李名楊博士入職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以下簡稱AI Labs)。其中聶再清將擔任AI Labs北京研發中心總負責人,李名楊任AI Labs機器視覺傑出科學家。
據介紹,聶再清博士加入AI Labs前就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任首席研究員,主要負責微軟自然語言理解、實體挖掘的研發工作。在對象級別搜索與大數據挖掘方面申請國際專利十余項。他帶領團隊旨在通過大數據挖掘和眾包,建立Web-scale知識圖譜,是微軟學術搜索、人立方,以及企業智能助理EDI的發起人和負責人,也是微軟自然語言理解平臺LUIS的技術負責人。相關技術已經應用在Bing、Office、Cortana等產品上。加入AI Labs之後,除負責北京研發中心的各項研發工作外,還將重點突破知識圖譜和自然語言理解這兩個研究方向。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北京研發中心總負責人聶再清
李名楊博士此前就職於谷歌,擔任Daydream/Tango項目技術主管。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視覺-慣導里程計(VIO)和即時定位與地圖重建(SLAM),並在該領域擁有20多篇頂級論文及相關專利。在谷歌期間,他的研究重心為多傳感器融合和SLAM領域,包括技術的理論創新和商業化。他推進了tango項目與全世界多個高校之間的合作研發計劃,也將SLAM技術融合進了多個終端產品中,包括tango手機和ARcore。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視覺傑出科學家李名楊
這也是達摩院成立後的“第一槍”。此前“達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聶再清與李名楊的入職,也預示AI Labs未來的產品方向,除了語音交互產品外,很有可能會推出基於視覺交互,甚至“機器人”類型的人工智能產品。
憑借雲計算業務“回春”的老牌科技企業微軟還在繼續享受轉型的福利。
微軟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雲計算業務依然是公司目前業務最大的功臣。
北京時間4月27日,微軟發布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的財季,公司實現了總營收和運營收入的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微軟的智能雲產品Azure已經連續十一季度增長超90%。
Azure挑戰AWS
市場研究公司GBH Insights的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Daniel Ives)指出:“在企業大規模、長期地向雲計算遷移過程中,Azure讓微軟進一步獲得了增長動力,第三財季的財報證明了這一點。”
不可忽略的大背景是,微軟的Azure正在與亞馬遜AWS 直面競爭。
今年2月,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估計,在規模高達156億美元的雲計算市場,受益於Azure的增長,微軟以14%的份額在該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占有32%份額的亞馬遜。
作為第一個在中國落地的國際公有雲,微軟與世紀互聯的合作方式在過去4年來一直被視為外資雲入華的參照模板。
但隨著SAP、亞馬遜AWS等諸多外資企業的雲計算業務先後合法合規的落地,微軟雲在中國的先發優勢正在被不斷消耗。
除了這些摩拳擦掌的外國同行,微軟雲還需要面對阿里雲、華為雲等眾多中國本土企業雲計算業務的迅速崛起。
而資費下調已經成為幾大廠商共同的選擇。
2017年年初,微軟曾宣布大幅下調Azure虛擬機價格,最高降價幅度高達60%。而AWS如今在定價上表現得也相當激進。
對此,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康容日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我們很清楚價格不是核心的競爭因素。但是微軟雲不會為了價格輸給阿里雲和AWS。”
盡管競爭的格局尚未明朗,但對微軟而言,已經在股價上有所收獲。
由於投資者持續在大規模,全球性的雲計算中保持加大投資,微軟市值近期不斷創新高。
去年10月份,微軟首次創下6000億美元的市值記錄。要知道,微軟上一次市值超過6000億美元還是在18年前的2000年1月3日,那時候互聯網泡沫還沒破裂。
今年1月16日美股開盤後不久,微軟股價突破90美元大關,市值一度沖上7000億美元。
而這背後是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14年上任之初就已經確認的“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
自2014年就任CEO以來,納德拉力主縮減微軟核心資產、力推Azure雲計算與亞馬遜競爭,此外還加大力度推廣了微軟的Office365。
微軟股價在過去一年中累計上漲了近40%,在納斯達克周四的常規交易中,該公司股價收於94.26美元,較上一交易日上漲2.1%。在盤後交易中,該公司股價上漲了2.3%,至96.5美元。
押寶物聯網
具體來看,2018財年第三季度微軟的營收為268億美元,增長16%;運營收入為83億美元,增長23%,而凈收益為74億美元,增長35%。
2018財年第三財季,微軟三大業務營收和運營利潤都實現增長。其中,微軟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的營收為90.0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7.07億美元增長17%;運營利潤為31.15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5.40億美元。而智能雲部門的營收為78.9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7.30億美元增長17%;運營利潤為26.54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1.48億美元。更多個人計算業務的營收為99.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75億美元增長13%,運營利潤為25.23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0.35美元。
“本財季的業績充分反映了用戶和企業對微軟雲的信任”,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表示,“我們在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生產力和商業應用等核心增長領域不斷創新,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價值。”
在2018財年的第三季度,微軟以股票回購和分紅的形式向股東返還63億美元,增長37%。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雲計算的轉型收益頗豐後,微軟開始加大對物聯網的投入。
3月29日,薩特亞•納德拉宣布了一項重大重組決定,這是自其2014年上任以來最重大的公司重組計劃。
在這一面向全體員工發出的,題為“擁抱我們的未來:智能雲與智能邊緣”的電子郵件中,納德拉宣布重新成立了兩個新部門,分別專註於體驗和設備、以及雲計算和人工智能平臺。
緊接著的4月4日,在微軟43歲生日當天,Azure部門的全球副總裁通過一篇官方博文宣布,微軟將在未來4年投入50億美元用於物聯網相關的研究、產品、服務和新項目拓展,憑借跨越雲、操作系統和設備的物聯網平臺,最終達成微軟的“智能優勢”。
4月16日,為了加強下一代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微軟還推出了Azure Sphere——業界第一個全方位安全創新平臺,旨在助力業界打造高度安全、智能邊緣計算上互聯的MCU設備。
在美國的科技界,西雅圖時不時會和矽谷幹上一架。
北京時間5月7日晚間,微軟全球開發者大會Build2018在西雅圖華盛頓州會議中心舉行。緊接著的5月8日,谷歌I/O大會在加州山景城的海岸線露天劇場開啟。兩家的開幕時間只差一天。
而這背後,如今由兩位印度裔CEO掌舵的兩大科技巨頭存在著不少業務重合與競爭。
因為分別擁有全球最大的桌面和移動操作系統,微軟和谷歌一度被業內解讀為PC時代和後PC時代的兩大代表。
但不管到底是哪個時代領跑者,在AI幾乎無處不在的當下,今年的微軟Build大會和谷歌I/O大會談論最多的都是人工智能。
不可忽略的現實是,在如今炙手可熱的AI市場上,來自西雅圖的微軟和亞馬遜正叫板從矽谷走出來的蘋果和谷歌。
“AI first”的谷歌
自宣布“MobilefirsttoAIfirst”戰略一年後,谷歌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但比討論AI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目前的谷歌更加重視將AI滲透其各類產品中,並努力構建生態,讓硬件、軟件以及AI結合。
今年的I/O開發者大會,谷歌CEO桑德爾·皮查伊(SundarPichai)稱,人們對信息的實用性和易獲取性的需求依然和谷歌20年前剛成立時一樣迫切。所不同的是,人們整理信息和解決現實世界中複雜問題的能力,而這要感謝AI的進步。
谷歌助手是2016年5月19日推出的一款語音助手,該產品基於谷歌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領域的經驗之上。今年,谷歌助手又得到升級。
皮查伊表示,依托谷歌在自然語言理解上的進步,今後不需要在每一個指令前都說出“HeyGoogle”。與此同時,除了原始聲音,谷歌助手的聲音庫中還增加了6種不同的聲音,包括辨識度極高的美國傳奇歌手JohnLegend的聲音。
在活動現場中,全場最受關註的一個場景是谷歌助手打電話向一家美發店預約發型設計的時間。整場對話過程較為自然流暢,接電話的店員似乎並未意識到與之對話的是AI。
這項新技術就是谷歌Duplex,也是谷歌助手的一部分,可以回答問題並根據命令執行不斷增加的任務。皮查伊稱:“很多時候打電話並不像預期的那樣順利,但語音助手可以優雅地處理。如果處理得當,這將節省時間並為企業創造很多價值。”
構建生態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要讓其中各成分有機融合。谷歌也正在努力讓硬件、軟件以及AI相互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開發者大會當天,谷歌還宣布,目前已有5億臺設備接入了谷歌語音助手,並支持30多種語言。
這也是谷歌AI戰略的重要一環,在盡可能多的設備上內置語音搜索工具,以此來爭奪亞馬遜Alexa語音助手和智能音箱Echo等競爭對手的市場。谷歌已經主宰了互聯網,而現在亞馬遜Alexa則通過提供一種全新的與計算機互動並訪問信息的交互模式,這讓谷歌感受到威脅。
今年4月初,谷歌宣布將搜索和人工智能業務分拆為兩個獨立部門。谷歌大腦的聯合創始人傑夫·迪恩(JeffDean)將領導谷歌所有的AI業務;2000年加入Google搜索業務的BenGomes將接管搜索部門。AI在谷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足以形成自己的業務部門。
此前,迪恩表示,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最終目標是三點:利用AI和機器學習讓谷歌的產品更加實用;幫助企業和外部開發者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創新;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工具,以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微軟的AI“全家桶”
去年同一時間的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中,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宣布,微軟的戰略從2014年提出的“移動為先,雲為先”,轉變為“智能雲和智能邊緣計算”。
一年之後的微軟Build2018上,微軟延續這一戰略,宣布了一系列包括AI、雲計算、數據、傳感器與設備在內的開發者服務進展,用AI貫穿所有自家全部的產品。
中國公司在今年的微軟Build大會中占據了相當的位置。大疆、小米、華為和一家名為Roboo的中國人工智能方案平臺公司都出現在了納德拉的演講當中。
不過,相比之下,亞馬遜的出現還是更奪人眼球。
微軟Cortana和亞馬遜Alexa其實算是一對競爭對手,但是在今年的Build2018上微軟演示了這對“冤家”融合的場景。
這也是亞馬遜第一次出現在微軟開發者大會。
雖然之前亞馬遜、微軟、蘋果和谷歌都已經推出了各自的數字助手,但四家的產品彼此一直並不兼容。
但如今微軟和亞馬遜的合作表示雙方希望攜手改進語音助手。具體來看,兩家在智能音箱和語音助手領域的合作包括:在裝有Alexa的設備上,用戶可以呼喚Cortana並且使用微軟的辦公功能;而在Windows10等設備上呼喚Alexa時,也可以直接在亞馬遜上買買買,並且使用Alexa的Skills。
相比亞馬遜和微軟如今在人工智能上的“蜜月”期,亞馬遜和谷歌似乎結怨已久。
在2017年2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年度報告中,谷歌的母公司甚至將亞馬遜放在了所有競爭對手的首位,表明二者在雲計算、搜索和語音控制設備上均有競爭。
此前,谷歌的人工智能產品AlphaGo通過挑戰圍棋棋手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不小的人工智能熱潮。對此,連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能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也表示在人工智能的IQ上,友商的人工智能產品AlphaGo做得不錯。
讓沈向洋驕傲的是在中央電視臺一檔名為《機智過人》的節目里,和AlphaGo過招的棋手柯潔稱自己是微軟小冰的粉絲。
整體戰略從“移動為先,雲為先”轉變為“智能雲和智能邊緣計算”一年後,微軟日前交出了旗下混合現實硬件產品HoloLens入華一周年的成績單。
作為被微軟給予厚望的下一代硬件產品,雖然目前在華的具體銷量、開發者數量等數據都沒有對外發布,但是微軟Surface及HoloLens產品中國戰略總監Jared Andersen確定中國已成微軟HoloLens在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
“從當前中國市場發展的軌跡和速度來看,我們相信對於微軟混合現實來說,中國將會成為最大的市場。”Jared Andersen日前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這樣解釋道。
而這背後,曾經錯失移動端特別是手機市場發展機會的微軟正在試圖通過HoloLens來搶占下一代市場。
這一次,在Windows 時代就擅長通過生態系統賺錢的微軟希望利用HoloLens建立一個龐大的混合現實生態系統,將該領域的設備制造商和軟件開發者都納入懷中。
全球售出約5萬份
微軟全球混合現實工作室主管Lorraine Bardeen 提供的數據是,過去12個月,中國本土培育的全球混合現實合作夥伴(MRPP)達到12家;覆蓋教育、醫療、建築、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廣播電視方面的應用實踐;此外,微軟還與教育部達成共建混合現實實驗室的戰略合作,共同培養相關人才。
Lorraine Bardee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坦言,上述成績單對於微軟來說已經是一個堪稱驚喜的結果。
公開信息顯示,微軟是在2016年一年一度的Build大會上宣布HoloLens開發者套裝正式在美國和加拿大市場發售,當時的售價是3000美元。
一年之後的2017年5月,微軟宣布HoloLens進入中國,而商業套件和開發者版本的售價分別為39188元和23488元。
“僅僅在12個月之前HoloLens才正式來到中國,當時我們沒有合作夥伴,也沒有所謂的生態系統。”Jared Andersen在過去一年的接觸中發現,不管是在建築行業、醫療行業、教育行業,相比其他市場,中國的企業要更願意嘗試使用AR、MR這樣的技術來解決在現實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Jared Andersen認為中國企業的高意願度主要是由中國經濟和人口的一些特殊因素決定的。比如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使得醫生使用HoloLens輔助遠程的手術需求更多;而在汽車、航空制造等某些特定的制造業,中國是整體分散式制造活動的樞紐所在,需要HoloLens來實現跨地區的開發和制造的工作也更有吸引力。
雖然微軟方面並沒有給出具體的銷量數據,但此前有消息透露,微軟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全球售出約5萬份HoloLens。
而一臺超過兩萬元的高昂售價一直被業界解讀為HoloLens的大規模商用的阻礙。畢竟不管是開發者還是企業用戶,基本上都需要購買多臺HoloLens設備協同配合使用,這也使得HoloLens最終落地的成本居高不下。
對此,Lorraine Bardeen給出的解釋是,HoloLens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定位“獨立的計算設備,能夠與現實結合”,而這就決定了其零部件及生產成本很高。“雖然有一點貴,但HoloLens作為獨立不受到其他牽絆的計算設備,這種出發點的定位是不會改變的。”
Lorraine Bardeen認為對於混合現實這種全新的技術,客戶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概念評估、試點階段和推廣部署。“中國的客戶目前在這三階段的過渡速度很令人滿意,雖然現在很多客戶在試點階段,但也有客戶進入到推廣部署階段。”
MR生態系統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剛結束不久的Build 2018微軟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微軟發布了全新的Microsoft Remote Assist和Microsoft Layout應用,而這兩個應用都是為了進一步拓展混合現實在商業領域的應用。
其中,Microsoft Remote Assist能讓一線員工以擡頭可見、無需動手的方式,通過視頻通話、圖像分享、混合現實註釋等手段,得到技術專家的遠程指導和協作。
而Microsoft Layout能讓用戶在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混合現實世界中進行空間設計。通過導入3D模型就能創造出真實尺寸大小的房間,讓用戶在現實的物理空間中,或是在完全虛擬現實的世界中,體驗到設計的實際效果。
在Jared Andersen看來,HoloLens是一個開創全新類別的計算設備,就像Surface Pro、Surface Hub、Surface Hub2一樣,是對整個協同辦公帶來影響的、性質改變的產品。
事實上,微軟現在除了自己做HoloLens生產之外,也通過技術許可的方式把技術授權給第三方合作夥伴。目前在聯想、惠普、3Glasses和戴爾等企業已經利用微軟的技術推出自己的VR硬件產品。
“以後微軟還會繼續這樣做,不僅把技術用在自身第一方的硬件生產上,也會通過許可給第三方,會有更多第三方的硬件產品生產出來,這也會使得我們整個混合現實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豐富。”Jared Andersen解釋道。
換句話說,微軟的Windows MR其實只是一個平臺,它只是微軟布局混合現實的第一步,而HoloLens也只是一個開始。
而這背後,微軟CEO Satya Nadella此前公開表示MR和AI是引領下一代計算的關鍵技術之一。而MR能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讓人們將不再受到地理空間的局限,他們不用邁出房門就能得到很多虛擬的體驗,與虛擬物體交互。AI將進一步賦能這些體驗,讓我們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
被譽為HoloLens之父的Alex Kipman今年2月發布博文表示,在一開始微軟就專註於將AR和VR融合在一起的MR,以獲得最好的AR或者VR體驗。這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選擇性,微軟為只連接單一平臺的用戶和客戶提供了接觸整個AR、VR和MR的機會。
這意味著,在微軟的角度,AI和MR會有非常緊密的結合。比如,微軟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小冰目前已經可以寫詩、作畫,可以成為你的好朋友,一旦給小冰賦予一個好看的3D形象,讓她出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就是將AI與MR結合起來了。
而在未來的AI和MR結合的社交時代,微軟還擁有此前重金收購的社交平臺LinkedIn。
5月初的微軟Build 2018大會上,一家中國初創公司與小米、華為、大疆一起,作為中國企業代表出現在微軟CEO納德拉的演講環節。
納德拉當時展示的是微軟至今在AI領域提供的第一個開發者硬件平臺——多MIC語音開發板MSDDK(Microsoft Speech Device SDK),這是一個面向遠場語音識別的軟硬一體方案。
隨後,微軟還向外界展示了一款令人驚奇的用於多人會議的設備,可以同時記錄多人會議的語音和圖像,對不同人的發言進行標記和語音轉寫,還分開歸檔提取會議重點議題或摘要。
要知道當前的AI巨頭,包括Amazon,Google等推出的類似產品都是面向C端的消費者,而微軟的產品一推出就是面向具有更高準入門檻的商用市場。
剛結束的2018微軟人工智能大會(Microsoft AI Innovate)上,微軟Build大會上的上演的“黑科技”——全球首創AI會議系統再次被演示。
而這個被微軟全球技術院士黃學東形容為“黑塔”的產品其實是由中國的AI公司ROOBO和微軟合作開發的。
從技術上來講,這款產品的應用解決了幾個AI領域的關鍵性技術,比如多人對話場景下的噪音處理,多人對話場景下的說話人語音分離及語音技術與圖像技術的同步應用。
黃學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產品真正的微軟“全武功”黑科技。“這是人工智能用聽覺和視覺對《封神演義》里‘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完整的寫照。”
作為技術提供方之一,ROOBO CTO雷宇表示,這款產品是由微軟和ROOBO合作,深度挖掘DDK開發板的技術潛力而來。
“其中,ROOBO完成MSDDK在音頻,聲學及硬件的設計與實現,並且由ROOBO直接向開發者提供硬件,而微軟提供Speech Service開發平臺。配合Azure提供的認知服務,提供多種語言和知識技能,可以廣泛應用於智慧家電,機器人,智能音響,機頂盒等多種場景。”雷宇解釋道。
除了與微軟聯合研發的認知服務開發者套件和智能會議系統,雷宇還在2018微軟人工智能大會上介紹了ROS.AI人工智能系統,並向在場觀眾展示了ROOBO旗下兒童智能機器人產品——布丁豆豆。
公開信息顯示,ROOBO是一家智能硬件科技平臺類公司,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據ROOBO董事長熊明華介紹,ROOBO還將在人工智能其它領域和微軟深度合作,為用戶和開發者提供新的AI賦能產品和方案。
此外,ROOBO也是國際語音識別巨頭Nuance在AI解決方案上的戰略合作夥伴,和Nuance在智慧家庭,兒童教育,車載等領域也有合作。
雲計算業務助力老牌科技企業微軟在市值排名上再進一步。
北京時間5月30日,截至美國當地時間周二收盤,微軟市值達到7490億美元,Alphabet的市值為7390億美元。
這也意味著,以上述市值計算,微軟已經成為全球市值第三高的公司,僅次於蘋果和亞馬遜。而這樣的市值反超時刻微軟其實已經等了三年。
公開信息顯示,2004年上市之後,谷歌的市值一度接近微軟,最終在上市8年後的2012年實現首次超過微軟。
接下來的3年時間,谷歌和微軟的市值交替領先。
2015年谷歌改組成立了Alphabet。Alphabet作為母公司之後,谷歌的市值在截止本月的將近3年時間內都一直領先微軟。
從股價表現上來看,在過去的12個月里,微軟的股價飆升了40%,漲幅超過Alphabet 5倍。
此外,由於投資者持續在大規模、全球性的雲計算中保持加大投資,微軟市值近期不斷創新高。
具體來看,去年10月份,微軟首次創下6000億美元的市值記錄。要知道,微軟上一次市值超過6000億美元還是在2000年1月3日,那時候互聯網泡沫還沒破裂。
今年1月16日美股開盤後不久,微軟股價又突破90美元大關,市值一度沖上7000億美元。
而這背後是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14年上任之初就已經確認的“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
自2014年就任CEO以來,納德拉力主縮減微軟核心資產、力推Azure雲計算與亞馬遜競爭,此外還加大力度推廣了微軟的Office365。
而微軟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雲計算業務依然是公司目前業務最大的功臣。
北京時間4月27日,微軟發布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的財季,公司實現了總營收和運營收入的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微軟的智能雲產品Azure已經連續十一季度增長超90%。
市場研究公司GBH Insights的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Daniel Ives)指出:“在企業大規模、長期地向雲計算遷移過程中,Azure讓微軟進一步獲得了增長動力,第三財季的財報證明了這一點。”
不可忽略的大背景是,微軟的Azure正在與亞馬遜AWS 直面競爭。
今年2月,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估計,在規模高達156億美元的雲計算市場,受益於Azure的增長,微軟以14%的份額在該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占有32%份額的亞馬遜。
作為第一個在中國落地的國際公有雲,微軟與世紀互聯的合作方式在過去4年來一直被視為外資雲入華的參照模板。
但隨著SAP、亞馬遜AWS等諸多外資企業的雲計算業務先後合法合規的落地,微軟雲在中國的先發優勢正在被不斷消耗。
除了這些摩拳擦掌的外國同行,微軟雲還需要面對阿里雲、華為雲等眾多中國本土企業雲計算業務的迅速崛起。
而資費下調已經成為幾大廠商共同的選擇。
2017年年初,微軟曾宣布大幅下調Azure虛擬機價格,最高降價幅度高達60%。而AWS如今在定價上表現得也相當激進。
對此,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康容日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我們很清楚價格不是核心的競爭因素。但是微軟雲不會為了價格輸給阿里雲和AWS。”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微軟的整體戰略已經從 “移動為先,雲為先”轉變為“智能雲和智能邊緣計算”。
今年3月,微軟還宣布重組了Windows和設備部門,並將其工程資源轉移到其他部門,其中包括專註於雲和人工智能的部門。
對於人工智能,微軟CEO 納德拉此前公開表示MR和AI是引領下一代計算的關鍵技術之一。“而MR能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讓人們將不再受到地理空間的局限,他們不用邁出房門就能得到很多虛擬的體驗,與虛擬物體交互。AI將進一步賦能這些體驗,讓我們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
這一次,從傳言到實錘並沒有讓大家等上多久。
北京時間6月4日晚間,隨著微軟的一則公告,剛剛過完10歲的全球最大的社交編程及代碼托管網站 GitHub正式賣身給微軟。
讓業界吃驚的是,這一次微軟的慷慨。
按照上述公告,老牌科技公司微軟最終以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GitHub,要知道GitHub在2015年時的最新估值只有20億美元。
事實上,在微軟正式宣布收購之前,市場一直預測微軟收購GitHub的交易價值是 50 億美元。而50億美元相比此前 20 億美元的估值已經要高上一倍多。
不過,上述大手筆收購也符合微軟現任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行事風格。
收購GitHub可以算是納德拉坐上微軟CEO位置4年來的第二大規模收購。而規模排名第一,那肯定得是兩年前斥資262億美元收購領英那場大動作。
除了收購金額巨大之外,業界普遍關註點在於,最終買下開源社區GitHub的竟然是曾經相當封閉的微軟。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納德拉的前任,也就是微軟的第二任CEO史蒂夫·鮑爾默。鮑爾默此前一直反對將微軟技術開源,他甚至將開源技術比喻為技術產權的癌癥。
後來,因為微軟推出的開源軟件托管平臺 CodePlex 被 GitHub 後來者居上,兩家的關系一度也比較緊張。
但印度出生的“技術男”納德拉出任微軟的第三任CEO之後,微軟開始表現出擁抱開源的姿態。
公開信息顯示,納德拉2014年上任後,微軟宣布開始在 GitHub 上建立賬戶。也是這一年的10月,微軟宣布了.NET 的開源。而今年的2018 年 Build 大會上,微軟還與 Github 達成進一步的合作,將微軟的智能雲 Azure 的能力開放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反對開源軟件開發的微軟,現在已經成了GitHub的最大貢獻者之一。目前,微軟在 GitHub上貢獻了超過 1800 個存儲庫,連續三年保持第一。
而這背後,納德拉正帶領微軟擺脫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完全依賴,轉向更多內部的Linux開發,收購Github給微軟提供了與更廣泛的開發人員社區聯系的平臺。
“這個行業不推崇傳統,只尊重創新。”納德拉此前在清華大學講壇強調了創新的作用,“當然,這不是要毀掉傳統,而是說我們不能躺在昨天的成績上。微軟昔日的輝煌有目共睹,但我們清楚每一個成就的取得都是從創新出發的。當年蓋茨創建微軟的時候,我們的產品只有編程工具,如果我們只是遵循傳統,就不會有今天微軟如此廣泛的產品與服務。”
事實上,微軟當時任命納德拉出任CEO的決定一度讓業界大呼出人意料。由於遲遲未能找到史蒂夫·鮑爾默的接班人,許多人認為微軟會尋找外部人士來執掌微軟,而不是當時已經在微軟工作了 22 年卻依然十分低調的納德拉。
但納德拉上任之後就充分展現出自己與前任史蒂夫·鮑爾默以及前前任比爾·蓋茨的不同。除了大刀闊斧地重組微軟,納德拉在企業合作上表現出更為開放的態度。
納德拉上任之後,微軟和長期競爭對手谷歌的關系趨於緩和。2015年,微軟和谷歌同意終止兩家公司之間關於智能手機和電子遊戲系統的專利侵權糾紛,涉及兩家美國和德國等地約20起訴訟。
此後,微軟和亞馬遜還史無前例地宣布達成合作,以更好地整合他們的語音助手“小娜”(Cortana)與Alexa。
對此,有業界評價納德拉,讓微軟從一家與世界為敵到與世界為友的公司。
納德拉接任微軟CEO的時候,當時近40歲的微軟已經略顯疲態,如何讓微軟煥發青春是他上任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5年納德拉曾經立下誓言要帶領這家老邁的科技先鋒重塑自我,優先發展雲計算業務。他當時的承諾是把雲計算營收擴大為當時的3倍,到2018年實現200億美元的年化營收。
如今,納德拉不僅提前兌現了2018年實現雲計算業務200億美元年化營收的承諾,雲計算帶來的業績提升還助推微軟市值不斷攀升。
北京時間5月30日,微軟的市值成功反超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截至美國當地時間周二收盤,微軟市值達到7490億美元,Alphabet的市值為739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以上述市值計算,微軟已經成為全球市值第三高的公司,僅次於蘋果和亞馬遜。
嚴格意義上,印度裔理工男出身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並不是市場期待中的微軟CEO人選。
2014年2月,微軟當時任命納德拉出任CEO的決定一度讓業界大呼出人意料。
要知道,納德拉的前任史蒂夫·鮑爾默(SteveBallmer)在2013年8月就宣布退休,隨後將近半年時間,微軟的CEO處於空檔期。
由於遲遲找不到鮑爾默的接班人,許多人認為微軟會尋找外部人士來執掌微軟,而不是當時已經在微軟工作了22年卻依然十分低調的納德拉。
當微軟尋找新CEO的時候,彭博社甚至寫了一篇《為什麽你不想成為微軟的CEO》。顯而易見,留給接任者的擔子並不輕。
但納德拉上任後的表現“打臉”了一切。短短四年時間,納德拉將微軟的市值從2000多億美元帶向7000多億美元。北京時間5月30日,微軟的市值一度還成功反超谷歌母公司Alphabet,為全球市值第三高的公司,僅次於蘋果和亞馬遜。
從默默無聞到雷厲風行
在獨角獸頻出的美國科技界,成立於1975年的微軟已經是絕對的老牌企業。
這40多年來,微軟只出過三任CEO。作為微軟創始人的比爾·蓋茨(BillGates)在CEO位置上坐了將近25年。2000年1月,這個位置由蓋茨的老同學、微軟當年的第一位商務經理史蒂夫·鮑爾默接班,直到13年後鮑爾默宣布退休。
相比前兩任,盡管早在1992年,年僅25歲就加入微軟,但納德拉在微軟還是太過默默無聞。
“毫無疑問,我是一個內部人士。”納德拉上任之初曾反複強調自己是微軟的“產物”。但當時的市場上有些評論家認為由納德拉接任CEO甚至是微軟的一種後退。
納德拉上任之後采取的首輪行動之一,就是要求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閱讀馬歇爾·羅森伯格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Communication)。這一舉動被解讀為納德拉計劃用不同於比爾·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的方式來經營公司,轉變微軟長期以來的內鬥文化。
納德拉出任CEO的這四年多來,展現出了獨特的個人魅力和管理風格,他將微軟帶入了與蓋茨時期、鮑爾默時期完全不同的階段和境界。
納德拉接任微軟CEO的時候,當時近40歲的微軟已經略顯疲態,如何讓微軟煥發青春是他上任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而敢想敢做是納德拉的代表風格。
履新微軟CEO之初,前任鮑爾默在任期間決定收購的諾基亞業務讓他如鯁在喉。
納德拉似乎一直對諾基亞業務有所不滿。按照業界流傳的消息,當微軟前CEO鮑爾默決定收購諾基亞時,曾經遭到多名董事和高管的反對,納德拉便是其中之一。
納德拉上任不到半年,微軟就發布公告宣布重組計劃,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內最多裁員1.8萬人,而2014年4月剛剛並購過來的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主要為手機業務)成“重災區”,約1.25萬被裁員工來自該部門。
這是微軟公司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裁員計劃,此前在2009年,微軟曾宣布裁員5800人。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這次裁員產生的約7.5億美元至8.5億美元的重組費用外,微軟還將計入約76億美元與收購諾基亞相關資產有關的減損費用。只用了1年的時間就“割肉”諾基亞交易也刷新了微軟歷史上最快減記速度。
此後,在“甩包袱”上絕不手軟的納德拉也證明了自己在重大並購上同樣足夠有魄力。
2016年6月,微軟開出了262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LinkedIn。相比諾基亞當年價值72億美元的並購,這次交易相當於3.6個諾基亞。從交易金額上來看,這是微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項收購交易。
從與世界為敵到與世界為友
北京時間6月4日晚間,微軟宣布以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全球最大的社交編程及代碼托管網站GitHub。收購GitHub可以算是納德拉坐上微軟CEO位置4年來的第二大規模收購。
除了收購金額,業界普遍驚訝於,最終買下開源社區GitHub的竟然是曾經相當封閉的微軟。
不得不提的是,納德拉的前任鮑爾默此前一直反對將微軟技術開源,鮑爾默甚至將開源技術比喻為技術產權的癌癥。
納德拉出任後,微軟開始表現出擁抱開源的姿態。
2014年10月,微軟宣布了.NET的開源。今年的2018年Build大會上,微軟還與GitHub達成進一步的合作,將微軟的智能雲Azure的能力開放出來。
事實上,曾經反對開源軟件開發的微軟,現在已經成了GitHub的最大貢獻者之一。目前,微軟在GitHub上貢獻了超過1800個存儲庫,連續三年保持第一。
而這背後,納德拉正帶領微軟擺脫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完全依賴,轉向更多內部的Linux開發,收購GitHub給微軟提供了與更廣泛的開發人員社區聯系的平臺。
“這個行業不推崇傳統,只尊重創新。”納德拉此前在清華大學講壇強調了創新的作用,“當年蓋茨創建微軟的時候,我們的產品只有編程工具,如果我們只是遵循傳統,就不會有今天微軟如此廣泛的產品與服務。”
除了大刀闊斧地重組,納德拉在企業合作上表現出更為開放的態度。
納德拉上任之後,微軟和長期競爭對手谷歌的關系趨於緩和。2015年,微軟和谷歌同意終止兩家公司之間關於智能手機和電子遊戲系統的專利侵權糾紛,涉及兩家美國和德國等地約20起訴訟。
此後,微軟和亞馬遜還史無前例地宣布達成合作,以更好地整合它們的語音助手“小娜”(Cortana)與Alexa。
對此,有業界評價納德拉讓微軟從與世界為敵到與世界為友。
納德拉此前出了一本書叫《HitRefresh》。他認為,這本書不是“繞場一周”的慶祝,也不是一個“how-to手冊”,而是關於轉型的一系列反思、想法和原則。
“在出任CEO之後,納德拉很快就把自己的印記烙在了公司的方方面面,對此我一點也不奇怪。”比爾·蓋茨為納德拉新書作序時這樣點評。
來自蓋茨的感慨是,納德拉賦予微軟大膽的新使命,他總是處於一種對話狀態,不斷與客戶、頂尖研究人員和高管溝通交流。至關重要的是,他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關鍵技術上加大投入,而這將會打造一個全新的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