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去一年不斷創歷史新高的美股,終於在四月初露出疲態,特別是扮演牛市火車頭的那斯達克指數一度創下二○一一年十一月以來最大連續跌幅,光是四月十一日當週跌幅就超過三%,嚇壞不少投資人。 投資人都想問:多頭結束了嗎?這波下殺又是如何引爆? 網路與生技股狂瀉臉書、推特累計跌幅兩位數 賣壓最早就是從那斯達克指數開始。雖然標準普爾五百持續一路創新高到四月初,但早在三月初,賣單就開始襲擊網路股和生技股,而這兩類股就是去年漲幅最大的族群。包括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網路影音業者奈飛思(Netflix)、推特(Twitter)自三月初起,累計跌幅最少都兩位數起跳,而生技股也是重災區,如那斯達克生技指數從高點一路大跌兩成。 主要原因在於本益比過高。根據彭博統計,像是亞馬遜(Amazon)本益比已經高達五百多倍、臉書也有九十四倍,獲利能否跟上引起極大疑慮,也讓市場聯想到二○○○年科技泡沫化的當時。 第二個讓空頭出動的理由,是美股首季財報獲利預警家數過多。根據湯森路透調查,標準普爾五百大公司第一季獲利預估年增率只有一.二%,遠不如去年同期預估值的六.五%。同時五百大中,發出獲利預警的共有九十三家,是二○○六年以來預警家數第二高的一季,這些訊息都讓股市投資人決定落袋為安,搶在接下來科技股財報週開始前先砍先贏。 看好美國經濟成長率市場估回檔不超過一成五 不過,華爾街許多大咖分析師認為,從基本面和籌碼面來看,這都只是多頭行情中的短期回檔。美國銀行美林首席投資策略師麥可.哈恩特(Michael Hartnett)也分析,這波修正幅度不會超過一成五,畢竟目前美國企業手中現金滿滿,融資利率又很低沒有錢荒,同時自第二季起的未來三季,美國經濟成長率預估將落在三%至三.五%之間,這將是二○○五年以來最長的成長期,因此多頭行情不太可能就此結束。 的確美國經濟數據無虞。就業和消費信心情況好轉超過預期,例如美國當週失業金請領人數已經降到七年低點,而美國密西根大學公佈消費者信心指數,四月份來到八十二.六,不僅高於市場預期,更創去年七月以來新高。 同時,美國聯準會也持續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E),包括從三月中將宣佈將把每月購債規模減為五百五十億美元,並重申將進一步縮減購債規模。這項舉動也意味美國經濟走向正向成長,不再仰賴更多貨幣政策,就像病人走出病房。 但不可否認,聯準會的意圖也間接撼動了市場。德意志資產財富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韋勒(Werner)認為,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三月二十日首次新聞記者會上,意外說出「QE退場六個月後升息」,雖然讓QE的撤退路線更加清晰,但也觸動金融市場對於升息的緊張神經。 加上今年貨幣決策會議中,鷹派人士居表決多數,讓一批華爾街靠借貸來炒作的避險基金,對已經大漲一年多的網路和生技類股,產生先落袋為安的做法和舉動,等於是開啟下殺的第一槍。 這波只是類股輪動宜退出成長股,靜待買點 但是也有基金經理人用類股輪動角度,來看待這次下殺。 手中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七千億美元、金融顧問公司阿默普萊斯金融(Ameriprise Financial)首席市場策略分析師大衛.喬伊(David Joy)則強調,這股網路股賣壓不會擴散到其他類股,資金只是在輪動,行情只是創歷史新高後遇到獲利賣壓,這並非擔心的理由。 位在紐澤西的史帝弗.尼可拉斯公司(Stifel Nicolaus & Co.)基金經理人摩根蘭德(Chad Morganlander)也指出:「投資人仍在輪流砍去年大漲的股票,這種情況在未來數週將持續,投資人現在要的是穩定的盈餘成長,害怕那些高本益比且營收無成長的,現在是退出成長型股票轉戰價值型股票的絕佳機會。」 像是半導體製造龍頭英特爾、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道瓊成分股嬌生、食品業龍頭泰森(Tyson),在這段期間(統計時間從二月二十八到四月十一日)內,股價仍維持正報酬,驗證專家上述看法無誤。 但這場賣壓最無辜的受害者,大概就是中國網路業者,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新浪微博和京東商城,因為這三家公司都計畫在今年內到美股掛牌,隨著市場對網路股估值更加嚴格,即便這些公司打著中國市場龐大十三億人口崛起的口號,也難逃市場無情對待。例如,新浪微博的上市案,根據投資銀行高盛等預估,因為買氣冷淡,籌資金額恐怕腰斬。 面對股市下跌,投資人或許會想去避險,例如買進美國公債。但這項舉動相當危險,因為當聯準會升息預期越來越高,除非經濟再度走弱,否則眼下最佳策略,就是保留手上現金,靜待股票買點浮現。 【延伸閱讀】科技股財報週前,資金先退——2/28~4/11美國網路股重挫原因1.推特漲跌幅(%):-28.19財報公佈時間:4/29重挫背景:每月新增用戶年增率連8季下滑 2.奈飛思(Netflix)漲跌幅(%):-27.76財報公佈時間:4/21重挫背景:流動現金比率不高,應付短期現金需求有疑慮 3.Linkedin漲跌幅(%):-22.45財報公佈時間:5/1重挫背景:有侵犯個人隱私官司隱憂 4.臉書漲跌幅(%):-15.10財報公佈時間:4/23重挫背景:今年來兩起購併案,資本支出過大 5.Priceline漲跌幅(%):-14.85財報公佈時間:5/5重挫背景:內部人賣股比率創1年來新高 6.雅虎漲跌幅(%):-14.56財報公佈時間:4/15重挫背景:公司手機廣告業務持續下滑 7.亞馬遜漲跌幅(%):-13.44財報公佈時間:4/24重挫背景:雲端服務售價受到Google挑戰,被迫降價3成以上 8.Google漲跌幅(%):-12.87財報公佈時間:4/16重挫背景:Android 傳出遭到網路病毒入侵,恐竊取用戶資料資料來源:雅虎財經整理:蕭勝鴻 | ||||||
千品網2011年3月發起項目,網站於2011年8月18正式上線,由中赫技術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數億創建,專注於本地生活服務的電子商務平台,是最早提出O2O商城概念的公司,涵蓋美食、休閒娛樂、酒店旅遊、麗人等本地生活服務的全部內容,將自己形容為「賣服務的淘寶商城」。千品網上線三個月之後,日均銷量便破萬單;二次購買和再次購買的老用戶比例過50%。獨創的「商舖」模式被用戶廣泛接受;日增新品新單過千,日在線商品10000單,百度搜索指數3個月內漲幅500%,在短短3個月之內超過了團購導航二類梯位的網站。2011年11月2日推出解決商家資金鏈後端需求的「隨時結」服務,還針對消費者推出「隨時退」業務,保護消費者權利。從2012年8月普哥對千品網副總裁元鵬的採訪中獲得數據可以看出千品網風光的過往:註冊會員達300萬,入住商戶數達1萬5千家,在線商家達3萬個,2012年上半年3多,到7月份接近億元的銷售額(千品提供的數據有水分,註:團800給千品網的數據是2012年6月銷售額3229萬,進入團購前十榜單),月環比增長30%-50%,一度被業內認為非常有潛力的本地生活服務網站。
但選在2011年8月18日8點18分這個吉時上線的網站,其快速發展並未持續多久,在2012年底就爆出了因資金鏈斷裂大量裁員的消息,11月份從23個分站中就裁撤了長沙、長春、南昌、蘇州、廈門、西安、青島、東莞8個站,超過分站總量的30%。2013年團800報告中已不再體現千品的月銷售額數據,因為量太小,11月的數據還不到1000萬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千品網成立3年後最終走向沒落?筆者認為以下三點是導致千品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一、O2O商城的外衣,團購的內心
千品網自成立就宣稱要成為「本地服務領域的天貓商城」,刻意迴避團購網站的形象,但從千品的頁面佈局、團隊執行、產品及經營模式來看均為擺脫團購模式的形象。
首先千品在網頁佈局上使用典型的團購網站頁面,使消費者的對網站的認知就停留在團購網這個層面,儘管千品網曾有過一次大型改版,並被外界定性為「摒棄團購頁面,轉型商城模式」。但改版其實大多停留在網站頁面上,對於網站的實質運營模式並沒有太大掀動。
千品網的員工很多是從24券團購網挖過來,團隊執行力上就未擺脫團購思維;其次在營收方面,千品網也一直保留著團購網站的模式:以佣金為主,輔之以一定的廣告營收,雖然也嘗試以開放平台的方式對入駐商家收取平台費用,但這方面收入還很有限。
千品網對O2O服務商城概念的提出,比窩窩團、拉手網商城模式的上線都早,千品的初衷確實想以商城模式探索一條新路子,但無論是在公司的規模、用戶數量還是團隊執行力上,都很難能讓該想法成真,最終淪為一個純正的團購網站,也再次印證了好的思路不值錢,能夠真正執行下去才是關鍵的思路。
二、進入時機差,資金壓力大
說到千品的進入時機,應該從兩方面說起:一是做為新概念的引入者,創建O2O服務商城,千品進入早,消費者正處在對團購網站高度認可的狀態下,對於新型的O2O服務商城並無更為深入的需求,導致千品如果從服務商城做為切人點,並無消費者市場,需要進行長期的市場培育,但千品的資金鏈未能支撐它堅持下去。二是做為提供團購產品的網站,千品起步又較晚,處於千團大戰期間,競爭壓力又非常巨大,與聚划算、美團、窩窩團、大眾點評網等眾多巨頭相比,千品並無優勢,一輪輪的團購網站激烈競爭中,千品最終敗下陣來,到2013年已不出現在團購網站數據統計中。雖然千品號稱有數億資金的支持,但從千品的營銷投入及爆發裁員及撤站潮來看,千品的資金壓力巨大,後期千品積極尋求的B輪投資並未成功,最終導致了千品網的資金鏈斷裂。
三、產品質量不高,用戶體驗差
從千品網成立,用戶體驗負面信息就不斷,儘管千品針對消費者體驗,推出了「隨時退」業務,但並未真正很好的執行。
由於千品網成立晚,競爭壓力大,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因此會盲目擴張商家數量、商品數量,忽視商品和商家質量的把控。例如,對於要做商城的團購網站來說,星級飯店才有入駐資格,但千品網在這方面的門檻非常低。據千品網離職的員工反映「哪怕有10張桌子的小餐館也能與其合作。」,導致了經常會有消費者購買了團購券,去店面消費時,商家已經停業關門,無法消費的情況。
而在用戶投訴方面,千品的客服也很不到位。在顧客購買團購券出現無法使用、贈送紅包過期、系統故障導致團購無效時及退款被凍結時,不僅操作流程複雜而且經常無法聯繫到客服,不能夠及時解決消費者的問題。例如被消費者投訴最多的無法退款問題,千品網消費者的退款會先退到消費者在千品網賬戶上,消費者需與客服聯繫,客服核實後才能將錢再轉到消費者的銀行卡上,但多數消費者反映千品客服電話經常多次撥打無人接聽。
我們都知道,產品品質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在用戶體驗為王的時代,但千品網未達到快速發展的目標,從產品品質到消費者體驗維護方面均為達到它自身定位的O2O服務商城的水準,喪失了消費者基礎,注定了其沒落的最終命運。
千品網副總裁元鵬在過往的媒體採訪中強調,千品網定位是O2O模式。「團購只是本地化電子商務的初級形態,千品網是還原回去,做本地服務商城,不賣實物,沒有物流,本質上是一個售賣吃喝玩樂等服務的淘寶商城。」在成功獲得億元投資後,開始加速佈局,並做了iphone和android系統的客戶端,還計劃未來會結合LBS(基於位置服務)。千品網在O2O佈局中,初始的思路是對的,認識到了移動端的重要性及本地生活服務的市場前景廣闊,但因為資金、進入時機及自身的執行不到位,這些想法最終沒能實現,千品網的失敗經驗筆者認為很值得O2O從業者參考。
7月18日,審計署發佈公告,公佈2013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審計結果。審計發現,93.7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被挪用騙取;4.58萬套保障性住房被不符合條件家庭或代建企業違規使用;2033.34畝土地被72個項目或單位違規佔用、獲取或處置。
截至目前,仍有52.03億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尚未被追回;2.93套違規保障性住房尚未被收回以及1551.34畝土地未退回或補辦相關手續。
公告稱,2013年,全國各級財政籌集安居工程資金共4722.9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749億元),通過銀行貸款、發行企業債券等渠道籌集資金5646.86億元。安居工程實際新開工673.74萬套、基本建成589.33萬套,分別完成目標任務的105.43%、124.86%。
2013年,安居工程保障住房困難人群3158.10萬人,同比增加18.38%。其中: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599.78萬人,棚戶區改造保障棚戶區居民874.81萬人。
此計審計還發現了一些地方和單位存在違反規定或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包括:
237個項目或單位挪用安居工程財政補助、銀行貸款、企業債券等專項資金78.29億元,主要用於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開發、還貸出借、投資經營、彌補工作經費等非安居工程支出。
38個單位和部分個人通過虛報資料、重複申報等方式,套取騙取棚戶區改造資金15.41億元;55個棚戶區改造項目拆遷安置實施不規範,違規分配安置住房933套、發放改造安置資金1291.84萬元。
4.75萬戶不符合條件家庭違規享受保障性住房實物配租(售)1.93萬套、住房貨幣補貼5035.99萬元,以及2.65萬套保障性住房被代建企業等單位違規銷售,或被用於經營、辦公、轉借、出租、拆遷周轉等其他用途。
72個項目或單位存在未辦理轉用審批手續佔用農用地、違規獲取或處置安居工程用地的問題,共涉及土地2033.34畝。
對此,審計署表示,已將發現的相關涉嫌違法違紀事項,移送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至2014年5月底,追回被騙取、挪用資金41.67億元,取消不符合條件保障對象資格2.9萬戶,追回違規領取補貼1712.81萬元,收回或清理被違規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1.65萬套,補辦了22個項目482畝用地批准等手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和規範724項。
| ||||||
升息預期轉濃,華爾街各投資大師開始隔空叫陣,同一份資料也能解讀出相反看法。實體經濟疲弱下的股市漲潮是不是非理性繁榮,投資人也許霧裡看花,但對沖基金經理人對未來卻普遍樂觀。 撰文‧乾隆來 《我們正處於美國史上第三大的股市泡沫!》(We're in the third biggest stock bubble in U.S. history),七月十八日,《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理財專欄作家艾倫斯(Brett Arends) 發出一篇讓讀者震驚不已的評論。艾倫斯引用財務顧問公司史密斯爾(Andrew Smither)從一八○二年累積至今、超過兩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說我們正處於僅次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九九年的史上第三大股市泡沫之中! 艾倫斯是《華爾街日報》以及網路財經媒體Marketwatch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他的每日專欄《R.O.I》有超過十萬名追隨粉絲,以「反羊群」的風格著稱。 最近艾倫斯對股市的上漲越看越不滿意,才剛剛在七月十五日發表過一篇《股市多頭搞錯的六大事實》,沒想到才過了三天,竟然立即升高為史上第三大泡沫的驚人之語,索性叫他的讀者賣光股票,不要再投資了。 為什麼現在是僅次於二九年、九九年的「史上第三大泡沫」,請容我們稍後再陳述。我們更感興趣的是,華爾街的投資專家與大師們,最近多空論戰的炮火不斷升高,立場越來越鮮明,用詞越來越火辣,電光石火的交戰,精采絕倫。 一四年已經是金融海嘯之後連續第六年的多頭市場,而且今年充滿了地緣政治的衝突,從伊拉克到烏克蘭,從越南到日本,大國衝突的地震頻率大增,類似馬航被飛彈擊中的「黑天鵝」,也已經飛過好幾隻了,但是德國股市突破萬點、紐約道瓊創下多年新高,連有地產泡沫的上海也穩穩站在兩千點之上,種種「異相」,讓多空雙方情緒暴漲到最高點。 例如,宣稱自己已經「膽小」、「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豪賭」的六十一歲對沖基金大師杜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在七月十六日美國財經電視台CNBC舉行的大師論壇裡,就高聲指責「聯準會的(寬鬆貨幣)政策,滿載著令人憎惡的風險」,將目前葉倫所主導的聯準會,形容成載滿炸藥的大貨車。 資產負債表過度膨脹的泡沫杜肯米勒認為,這波美國與全球股市的上漲,不是來自於經濟基本面的復甦,而是央行零利率吹出來的泡沫。 杜肯米勒舉IBM為例子說,IBM目前的營業收入與七年前一樣,本業根本沒有成長,但是利用聯準會創造的超低利率,拚命向銀行借錢,拿來買回庫藏股,「IBM的銀行貸款暴增了三倍」,美國的企業用這種套利方式創造盈餘,拉高股價,創造了「資產負債表主導的多頭市場」。 簡單來說,類似IBM的美國大型績優公司,本業沒有增長,卻靠著金融操作來創造盈餘,讓公司債務暴增,一旦市場利率翻轉上揚,「滿載炸藥的大貨車」將會闖出大禍。 而杜肯米勒認為,有太多的證據顯示,未來幾年內的利率上揚是必然的,指標的聯邦利率(Fed Fund Rate)將在「遙遠的北方」(Way of far north,意指遠高於目前的水準)。 杜肯米勒不諱言自己有放空IBM的部位,這個空頭部位,剛好與巴菲特對作。 巴菲特在三年前開始買進IBM,成為他投資組合中持股最高的科技股,巴菲特持有IBM至今帳上獲利一四%,遠低於同期的史坦普指數漲幅,而且IBM過去十二個月下跌三%,相對於上漲超過兩成的股市,一來一回報酬率短少了超過兩成。 巴菲特也承認他「有點看錯」,不過,巴菲特沒有加入華爾街的多空論戰,也幾乎沒上任何媒體討論行情,這個老傢伙對於今年的行情似乎已經置身事外,世界首富的地位再度被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搶走,他也完全不在意。反而在七月十七日,再度宣佈捐出二十八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八四○億元的巨額股票,給比爾蓋茲基金等五家公益團體。 杜肯米勒與巴菲特在IBM股票多空對決,另外兩位捉對廝殺的投資大師,看多賀寶芙的卡爾伊坎(Carl Icahn)與放空賀寶芙的艾克曼(Bill Ackerman),卻演出戲劇性的大和解。 債券天王認定利率難升 艾克曼放空賀寶芙兩年,不只發報告說「公司價值為零」,還為此發動了法院訴訟,伊坎則號召了一群對沖基金經理人全力拉抬,結果,在持續的多頭行情中,老薑伊坎大獲全勝。 但,令人意外的是,一度鬥得血流成河的伊坎與艾克曼,卻在七月十六日的CNBC節目中演出大和解,雙方同台相互擁抱,互讚對方,以戲劇化的結局,終結了兩年來最血腥的一場多空大戰。 伊坎是這波大多頭的大贏家,他從四百美元一路叫進蘋果,是這波蘋果大漲的多頭總司令,在賀寶芙大獲全勝,逼迫eBay分拆PayPal的訴訟也順利和解。伊坎過去被稱為激進派投資家,總是給外界兇狠、掠奪公司的形象,但是他這波名利雙收,形象頓時轉換成和氣生財的彌勒佛。 不過,多頭大勝的伊坎最近卻轉趨保守。他在七月十一日的訪問中說,「我認為,該對美股抱持審慎的態度。經歷這麼多年的上漲,投資人應該要謹慎小心。」另外一位最近新聞頻傳的投資大師,被稱為債券天王的葛洛斯(Bill Gross)則依舊站在多頭陣營中。他在七月二日的電視專訪中說,雖然目前的市場本益比看來偏高,但是關鍵還是在超低的利率。葛洛斯提出「新中立趨勢」(New Neutral)理論,認為聯邦利率將會長期維持在低檔,「如果利率回升到二%就止步不前,而不是歷史平均的四%……,那麼一萬七千點的道瓊、三五○基點的高收益債╱公債利差,仍將頗具吸引力。」葛洛斯認為,金融市場泡沫化的程度,「比部分人士認知的還要少。」葛洛斯的措辭算是溫和,「新中立」的理論也讓人三思才能領悟,相較之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希格(Jeremy Siegel)比葛洛斯更衝。希格拿掉學院教授掉書袋的身段,過去兩年高舉股市多頭總司令的令旗,不斷在媒體發表利多看法,希格的預測大獲全勝,上檔關卡一一被他突破,如今他已經將目標價調高至一萬八千點,認為一萬八「不是意外,甚至可能衝破兩萬點!」希格不是今天才喊出道瓊上看一萬八千點的,他在今年四月就公開宣稱「這波多頭市場,才打到第四局而已」(註:棒球賽打九局,第四局意味著尚未過半場)。希格教授站得挺直地說:「我就是多頭,低利率會帶動股價狂飆,公司盈餘又強勁增長,市場當然就是多頭了!」奇妙的是,提出「史上第三大股市泡沫」的史密斯爾,也是引用希格教授的統計資料,得出大泡沫的結論。 史密斯爾引用了希格和其他兩位學者的研究,計算股市連續三十年的報酬率,與「托賓Q」(計算公司重置成本的價值)相較,從過去兩百年的歷史資料顯示,兩組數據多半緊密同步,但在目前,美國股市「已經超漲八○%」。 《華爾街日報》的艾倫斯看了史密斯爾的研究結果,決定用驚悚的標題發出「史上第三大股市泡沫」警語,他說歷史上「超漲五○%」的現象只發生過五次,更只有一九二九年與一九九九年超漲幅度超過八○%,兩次都造成災難性的崩盤。 企業過度借貸投入金融操作艾倫斯的其他專欄也不斷發出大聲的警告。 例如越來越多人說「美國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但是艾倫斯卻說,美國非金融業公司目前的總負債逼近十兆美元,比起五年前增加了二七%,或是二兆一千億美元,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國企業過度借貸,而且都投入金融操作。艾倫斯說:「今年,美國的企業平均每天增加一百億美元的貸款,包括週六、週日在內。」保守的教授(希格)成了多頭總司令,而一向激進的對沖大師(杜肯米勒)卻高聲批判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泡沫,股市掠奪者(伊坎)成了和氣生財的彌勒佛,而理財專欄作家(艾倫斯)索性叫投資人趕緊退出市場,種種錯亂的現象,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不知所措。 不過,五月瑞士信貸在紐約舉行論壇,邀集三百多位投資專家所聚焦的訊息,倒是可以解釋今年的異相。 瑞士信貸於今年五月在紐約舉行盛大的「全球經濟展望論壇」,邀請超過三百位來自全世界的投資專家,與美國聯準會前主席伏爾克、前紐約市長彭博等人一起研討今年全球經濟的展望,參與者還包括《今週刊》讀者熟悉的中國經濟專家陶冬。 會議結束後,瑞士信貸研究中心發佈所有與會者對於重大經濟問題的問卷統計,有高達四六%的投資專家認為,即使在持續多年的零利率政策,「貨幣政策仍然是主導金融市場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至於「經濟成長」則是若有似無的配角角色。而且,有高達七○%的與會專家對於全球央行的貨幣失去信心,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已陷入「推繩子」(Pushing on a string)困境。 市場對央行貨幣政策失去信心「推繩子」是個有趣的貨幣政策用語,用來形容貨幣政策的限制,因為,「拉繩子」、用繩子把物體拉往自己的方向比較容易,但是要靠著「推繩子」,把物體往反方向推走,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投資專家用「推繩子」來形容全球央行史無前例的超級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面臨退場,卻進退兩難的困境。 不過,雖然與會的投資專家們不看好量化寬鬆的未來效果,但是卻一致看好股票市場的後勢,有超過一半的投資專家認為「股票是未來三個月(六月至八月)表現最好的投資標的」,更有高達五八%的投資專家,在「未來五年內表現最佳的投資標的」選項中,選擇了「股票」。 瑞士信貸的全球經濟展望論壇,反映了今年華爾街的主流思考:央行QE進退兩難、實體經濟成長疲弱,但是股市熱絡無比。 這樣熱絡的市場氣氛,一直持續至今,瑞士信貸在七月十七日又公佈了「對沖基金經理人情緒調查」,調查對象涵括二八四位對沖基金經理人,總共管理五四四○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十六兆三千億元)的資產。調查顯示,有高達「九七%」的對沖基金經理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將會「積極進行資產配置」,幾乎百分之百的對沖基金經理人處於熱絡的情緒當中,這也正是七、八月全球股市火熱的最佳註解。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專家到底怎麼看? 空方陣營 杜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對沖基金大師;索羅斯2000年之前的長期夥伴看法1 Fed利率太低,引發不可想像的風險 艾倫斯 (Brett Arends)《華爾街日報》最熱門的個人理財專欄作家看法1 「我們正處於史上第三大泡沫」看法2 美國企業每天增加100億美元借貸,資產負債表泡沫太大 羅斯 (Wibur Ross) 美國企業重整大王 看法1 我今年賣股,是買股金額的六倍看法2 主權債務泡沫破滅,西班牙國債利率一度低於美國公債,還跌到1789年至今、225年來的最低點 多方陣營 希格(Jeremy Siegel)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看法1 多頭現在才打到第四局而已看法2 道瓊指數18000點指日可待,2萬點也不意外 伊坎 (Carl Icahn) 激進投資家 看法1 今年是收穫豐碩的好年,但投資人要提高警覺了 葛洛斯 (Bill Gross) 債券天王 看法1 提出低利率時期的「新中立趨勢」理論,低利率仍然維持看法2 道瓊指數17000點、高收債/公債利差350點是合理水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