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機產業競爭進入白熱化,但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的新手機,已無法讓消費者有「哇!」的感覺。Google眼鏡的誕生,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 撰文‧林宏文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傍晚,紐約地鐵出現一位穿黑夾克、戴毛帽、提著黃色塑膠袋、滿臉鬍子的大叔,臉上還戴著一副特別的眼鏡,神色輕鬆地閒逛。一位乘客認出他來,立即拍下照片放到Twitter(推特)上,並寫著:「我與這位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在往市中心的三號線地鐵上不期而遇,我們簡短地聊了一下,他是個好人(nice guy)!」原來,這位大叔就是谷歌(Google)兩位創辦人之一的布林(Sergey Brin)。他與另一位創辦人、現任的谷歌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於一九九八年寫下了谷歌震撼世人的傳奇故事,兩人更躋身當今世界排行第二十及二十一名的富豪。 布林戴的這副眼鏡,就是即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的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喜歡挑戰新鮮創意的布林,正是谷歌內部開發最具成長潛力產品Google X實驗室的負責人,這個實驗室專注在概念性的研究,例如谷歌眼鏡、自動駕駛汽車等。 功能炫 聲控即可錄影像谷歌眼鏡計畫其實幾年前就已展開,去年則開始對外密集曝光,布林在去年七月的Google I/O大會中,以高空跳傘影片直播的形式正式發布;今年初的CES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及TED(科技、娛樂與設計大會)等多次演講中,也都談過谷歌為何要發展這項產品。 這款智慧型眼鏡的功能確實令人驚豔,包括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一般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不管照相、錄影甚至導航,統統難不倒它;動動嘴巴,眼睛看到的影像就立刻記錄下來。 此外,在谷歌眼鏡右上方的小型鏡片,能顯示所有的互動介面。鏡架右方裝有前置攝影機,眼鏡將數據發送到雲端後,分享使用者所在位置,就能立即導航,並提供當地氣象等資訊。谷歌眼鏡也有即時翻譯功能,出國旅遊不必擔心語言不通。 一項最具特色的功能,就是所謂的「雷射虛擬鍵盤」;這個鍵盤可以投射在使用者的手上,直接靠著手勢操作與觸碰,就可以完成各種動作。這樣的設計,讓這副眼鏡幾乎擁有像手機的功能,而且因為直接戴在臉上,使用起來更方便。 一位網友說,「谷歌眼鏡是每個小男孩的夢幻玩具,就像『七龍珠』裡的戰鬥力偵測器,可以探知對手戰鬥力及所在地,宛如一戴上後,馬上變成超級賽亞人或那美克星人。」題材夯 供應鏈股價發酵谷歌眼鏡的誕生,對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智慧手機產業來說,更具重大意義。因為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近來推出的許多新產品,儘管標榜擁有許多新功能,但創新的步伐似乎都已受限,很難讓人有「哇!」的驚豔,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如今谷歌眼鏡的出現,把創新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目前,谷歌並未明確說明這項產品要何時推出,但一般預料,很可能將在今年五月十五日舉行的Google I/O網路開發商年會中,發表與鴻海合作生產的探索者版本眼鏡(Glass Explorer Edition)。 而這項革命性產品的推出,也在資本市場逐漸發酵。去年以來,蘋果與谷歌的股價一下一上,正好形成上下交叉,似乎就在反映谷歌的創新動能勝過蘋果。儘管谷歌眼鏡初期對業績貢獻並不多,但在谷歌持續引領創新方向,未來股價肯定不寂寞,難怪目前已有分析師預測,谷歌股價有機會突破一千美元。 谷歌眼鏡概念股的另一震撼,就是三月五日傳出奇景光電將是谷歌眼鏡中,微投影顯示器IC的獨家供應商。在美國掛牌的奇景光電,當天股價最高大漲四成,股價創下五年來新高。 其實,奇景雖然是僅次於聯詠的全球驅動IC二哥,但很早就發展多元顯示技術,旗下公司立景耕耘LCOS(矽基液晶)微投影技術多年;由於LCOS微投影的產品並未成功地應用在手機及可攜式微投影機,因此多年來一直沒有具體成績,也讓奇景的股價沉寂一段時間。 不過,奇景一直沒有放棄LCOS微投影技術,今年二月初奇景光電的線上法說會中,執行長吳炳昌對LCOS微投影解決方案曾做過簡單說明。他表示,奇景與數家「頂級客戶」共同研發的頭戴式顯示器,將於二○一三年邁入初期量產的出貨階段。這個說法,應該相當接近谷歌眼鏡的推出時間,雖然奇景沒有證實,但打入谷歌眼鏡供應鏈應該是相當明確。 此外,鴻海也是傳聞中谷歌眼鏡的組裝廠,而且這項產品將以在美國生產為主,不過由於初期數量並不多,對鴻海業績貢獻應該很有限。 外資巴克萊亞太區半導體產業首席分析師陸行之預估,谷歌眼鏡問世第一年,出貨量約五千萬至六千萬副,對台系供應鏈的營運貢獻約二%上下。倘若日後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年銷量一億至二億副或以上,對供應鏈的貢獻才會轉趨明顯。 谷歌眼鏡即將面世,不僅滿足重度3C產品迷的好奇心,同時也挹注資本市場新的題材。谷歌眼鏡擁有令人驚訝的功能,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對於世界的改變,谷歌又將再一次寫下新頁。 蓄勢待發! —— Google眼鏡台灣供應鏈概念股 公司 產品項目 鴻 海 組裝 奇景光電 微投影顯示器IC 頎 邦 奇景半導體封測博 通 WiFi晶片 台積電 博通晶圓代工 日月光、矽品 博通半導體封測 資料來源:各公司 |
| ||||||
手機產業競爭進入白熱化,但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的新手機,已無法讓消費者有「哇!」的感覺。Google眼鏡的誕生,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 撰文‧林宏文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傍晚,紐約地鐵出現一位穿黑夾克、戴毛帽、提著黃色塑膠袋、滿臉鬍子的大叔,臉上還戴著一副特別的眼鏡,神色輕鬆地閒逛。一位乘客認出他來,立即拍下照片放到Twitter(推特)上,並寫著:「我與這位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在往市中心的三號線地鐵上不期而遇,我們簡短地聊了一下,他是個好人(nice guy)!」原來,這位大叔就是谷歌(Google)兩位創辦人之一的布林(Sergey Brin)。他與另一位創辦人、現任的谷歌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於一九九八年寫下了谷歌震撼世人的傳奇故事,兩人更躋身當今世界排行第二十及二十一名的富豪。 布林戴的這副眼鏡,就是即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的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喜歡挑戰新鮮創意的布林,正是谷歌內部開發最具成長潛力產品Google X實驗室的負責人,這個實驗室專注在概念性的研究,例如谷歌眼鏡、自動駕駛汽車等。 功能炫 聲控即可錄影像谷歌眼鏡計畫其實幾年前就已展開,去年則開始對外密集曝光,布林在去年七月的Google I/O大會中,以高空跳傘影片直播的形式正式發布;今年初的CES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及TED(科技、娛樂與設計大會)等多次演講中,也都談過谷歌為何要發展這項產品。 這款智慧型眼鏡的功能確實令人驚豔,包括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一般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不管照相、錄影甚至導航,統統難不倒它;動動嘴巴,眼睛看到的影像就立刻記錄下來。 此外,在谷歌眼鏡右上方的小型鏡片,能顯示所有的互動介面。鏡架右方裝有前置攝影機,眼鏡將數據發送到雲端後,分享使用者所在位置,就能立即導航,並提供當地氣象等資訊。谷歌眼鏡也有即時翻譯功能,出國旅遊不必擔心語言不通。 一項最具特色的功能,就是所謂的「雷射虛擬鍵盤」;這個鍵盤可以投射在使用者的手上,直接靠著手勢操作與觸碰,就可以完成各種動作。這樣的設計,讓這副眼鏡幾乎擁有像手機的功能,而且因為直接戴在臉上,使用起來更方便。 一位網友說,「谷歌眼鏡是每個小男孩的夢幻玩具,就像『七龍珠』裡的戰鬥力偵測器,可以探知對手戰鬥力及所在地,宛如一戴上後,馬上變成超級賽亞人或那美克星人。」題材夯 供應鏈股價發酵谷歌眼鏡的誕生,對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智慧手機產業來說,更具重大意義。因為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近來推出的許多新產品,儘管標榜擁有許多新功能,但創新的步伐似乎都已受限,很難讓人有「哇!」的驚豔,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如今谷歌眼鏡的出現,把創新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目前,谷歌並未明確說明這項產品要何時推出,但一般預料,很可能將在今年五月十五日舉行的Google I/O網路開發商年會中,發表與鴻海合作生產的探索者版本眼鏡(Glass Explorer Edition)。 而這項革命性產品的推出,也在資本市場逐漸發酵。去年以來,蘋果與谷歌的股價一下一上,正好形成上下交叉,似乎就在反映谷歌的創新動能勝過蘋果。儘管谷歌眼鏡初期對業績貢獻並不多,但在谷歌持續引領創新方向,未來股價肯定不寂寞,難怪目前已有分析師預測,谷歌股價有機會突破一千美元。 谷歌眼鏡概念股的另一震撼,就是三月五日傳出奇景光電將是谷歌眼鏡中,微投影顯示器IC的獨家供應商。在美國掛牌的奇景光電,當天股價最高大漲四成,股價創下五年來新高。 其實,奇景雖然是僅次於聯詠的全球驅動IC二哥,但很早就發展多元顯示技術,旗下公司立景耕耘LCOS(矽基液晶)微投影技術多年;由於LCOS微投影的產品並未成功地應用在手機及可攜式微投影機,因此多年來一直沒有具體成績,也讓奇景的股價沉寂一段時間。 不過,奇景一直沒有放棄LCOS微投影技術,今年二月初奇景光電的線上法說會中,執行長吳炳昌對LCOS微投影解決方案曾做過簡單說明。他表示,奇景與數家「頂級客戶」共同研發的頭戴式顯示器,將於二○一三年邁入初期量產的出貨階段。這個說法,應該相當接近谷歌眼鏡的推出時間,雖然奇景沒有證實,但打入谷歌眼鏡供應鏈應該是相當明確。 此外,鴻海也是傳聞中谷歌眼鏡的組裝廠,而且這項產品將以在美國生產為主,不過由於初期數量並不多,對鴻海業績貢獻應該很有限。 外資巴克萊亞太區半導體產業首席分析師陸行之預估,谷歌眼鏡問世第一年,出貨量約五千萬至六千萬副,對台系供應鏈的營運貢獻約二%上下。倘若日後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年銷量一億至二億副或以上,對供應鏈的貢獻才會轉趨明顯。 谷歌眼鏡即將面世,不僅滿足重度3C產品迷的好奇心,同時也挹注資本市場新的題材。谷歌眼鏡擁有令人驚訝的功能,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對於世界的改變,谷歌又將再一次寫下新頁。 蓄勢待發! —— Google眼鏡台灣供應鏈概念股 公司 產品項目 鴻 海 組裝 奇景光電 微投影顯示器IC 頎 邦 奇景半導體封測博 通 WiFi晶片 台積電 博通晶圓代工 日月光、矽品 博通半導體封測 資料來源:各公司 |
在這些成功的創業家眼中,現在已經是時候擊碎對硅谷創業的年齡偏見了。很多風投機構都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青睞有加,而創業者的年齡也變得越來越小。風險投資家彼得·泰爾(Peter Thiel)更是推出了「20 under 20」項目,為年輕的學子提供10萬美元資金,棄學創業。
「35歲以下的年輕人,總能帶來一些新奇的變化。」2011年,風險投資家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曾經表示,「而45歲以上,新思路基本就已經喪失殆盡了。」
「在圈外人看來,這一切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投資者的確對首次創業的人充滿興趣——他們的想法總是與眾不同。」General Catalyst的Niko Bonatsos表示。
然而,最近幾年的一些報告也指出,經驗豐富的企業家,仍然可以帶來一些震驚世人的新奇想法。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發佈報告,他們追蹤了2004年成立的5000家初創企業,他們發現,「那些能夠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存活下來的公司,團隊中往往都有著45歲以上的主要成員。」
不過,是否選擇創業仍然因人而異:
青少年創業者:為什麼不為激情投資?
Teens in Tech的創始人丹尼爾·布魯斯洛夫斯基(Daniel Brusilovsky)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天才。在硅谷,他迅速崛起,雖然命運幾經波折,卻又快速恢復、完好如初,在不到20歲的年齡實現了驚人的涅磐。
在他16歲的時候,科技網站TechCrunch曾經為這位年輕的黑客拋去了橄欖枝。然而僅僅一年之後,17歲的他卻因涉嫌收受賄賂,而被編輯邁克爾·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掃地出門。不過,被解僱後布魯斯洛夫斯基並沒有一蹶不振,他迅速推出了自己的「Teens in Tech Labs」(科技實驗室的青少年),而現在他還開始負責在線銷售平台Ribbon的業務,獲得來自投資人蒂姆·德雷珀(Tim Draper)的支持。
19歲那年,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大學的宿舍裡,孕育出了Facebook,這也打消了大多數投資者對於投資青少年的疑慮。最近,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風險資本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打趣道,「我實在覺得這些創業者的年齡不能再小了,要不我們就要考慮投資學齡前兒童了。」在布魯斯洛夫斯基看來,青少年是「最有激情,也最樂觀的年齡群組」,並且反問道,「為什麼你會不願意為此投資呢?」
在採訪中,記者問及好萊塢童星和硅谷青少年科技企業家的主要區別,布魯斯洛夫斯基表示,「與好萊塢不同,在硅谷開創自己的公司,並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做著成為億萬富翁的白日夢。我們想要的,是希望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一些東西。」
智慧箴言: 布魯斯洛夫斯基表示,「讓你的身邊,圍繞著比你更聰明的天才。」
其他青少年創業成功故事:時年15歲的尼克·D·阿洛伊西奧(Nick D'Aloisio)創建了Summly;19歲的馬特·穆倫維格(Matt Mullenweg)打造了WordPress;19歲的傑西卡·馬赫(Jessica Mah),在自己的宿舍裡開創了InDinero。
二十弱冠:我們將注意力放在顛覆和速度
根據《福布斯》的報導,能夠實現創業大滿貫的人,對20多歲初出茅廬缺乏經驗的年輕人。
這些創業者還是大學生年齡,為什麼能夠成為一個行業的統治者?「因為我們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顛覆和速度,並且有著精力充沛。」Box聯合創始人兼CEO亞倫·萊維(Aaron Levie)回答道。他的云存儲公司Box已經從德豐傑(Draper Fisher Jurvetson)、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等公司,籌集了4億美元的投資。
在20歲的時候,亞倫·萊維創辦了Box,希望解決在線共享的問題。在創業之初,他並沒有打算將這樣的產品出售給企業。「你並不瞭解工作的規矩,也就不用墨守陳規,於是有機會重新定義做事方法。我們能夠從頭開始,沒有任何先入為主,也沒有形成思維定勢。」
智慧箴言: 萊維建議,在大學期間多去思考,因為那時的自己,並不需要肩負那麼多的責任。
其他弱冠之年的成功案例: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25歲創建谷歌;21歲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26歲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創建了蘋果;20歲那年,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26歲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一起,創建了微軟。
三十而立:我們已經成長,我們的理想客戶
Atlassian軟件的聯合創始人斯科特·法夸爾(Scott Farquhar)和邁克·坎農·布魯克斯(Mike Cannon-Brookes)都只有33歲。
在他們眼中,30多歲的人仍然足夠瘋狂、充滿活力、甚至仍然天真,他們希望創辦自己的公司,也有足夠的經驗,找準正確的問題並且提供解決。
結婚、生子,這些三十而立的創業者們,需要減少出差以及熬夜的次數。但是隨著孩子們慢慢成長,走進了學校,他們也終於熬出了頭。
30多歲的人,肩負著不小的家庭責任,這包括子女撫養、房屋按揭、汽車保險等等。這些人往往對奮鬥和創業有著嚴格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他們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法夸爾(Farquhar)表示,通過多年的打拚,他自己已經明白了很多,不會再將大量的時間,放在細枝末節的小事上。
智慧箴言:「成為老闆的最佳時間,是你剛剛有了一個孩子。」 坎農·布魯克斯 在接受Skype通話採訪時表示,「我現在對其他人,有了更好的理解,並且鼓勵員工不要讓自己筋疲力竭。」
其他而立之年的成功故事:30歲那年,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開創亞馬遜;30歲的賴安·霍華德(Ryan Howard)創辦了Practice Fusion;30歲的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創建Twitter;30歲的喬布斯從盧卡斯電影(LucasFilm)手中,買下了皮克斯(Pixar);2002年,35歲的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和朋友創辦了LinkedIn;31歲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辦SpaceX;創辦Huddle的時候,安迪·麥克洛克林(Andy McLoughlin)和阿拉斯泰爾·米切爾(Alastair Mitchell)都是33歲。
四十不惑:「我的時間從另一邊騰了出來」
Hubspot的CEO布賴恩·哈利根(Brian Halligan)45歲;Poshmark的CEO馬尼什·錢德拉(Manish Chandra)也是45歲。
為了探尋不惑之年創業家的心路歷程,我們採訪了兩位年齡相仿,生活經歷卻大相逕庭的企業家。
馬尼什·錢德拉的公司專注於解決消費領域的問題(時尚女裝),他的家裡有兩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但他卻坦言,現在自己的時間逐漸變得寬鬆。
而另一方面,45歲的布賴恩·哈利根至今未婚,還在MIT任教。
儘管如此,他們都看到了在40多歲得年齡,選擇創業的好處。兩人都用專注、有執行力形容了自己。錢德拉表示,「我們需要更少的彎路、更多的智慧。」換句話說,他們考慮的是產品的戰略,而產品營收首當其衝。
在硅谷,「花白頭髮」也是成熟創始人的象徵。在B2B領域,這些人有著得天獨厚的關鍵優勢。坦白講,處於這樣一個年齡段的創業家,更有可能說服那些企業高層進行購買,顯然這要比那些乳臭未乾的孩子要可信得多。
豐富得經驗以及人脈,為他們帶來了巨大得優勢。不過哈利根還是建議,創業要趁年輕。「經驗同樣也會帶來恐懼」,哈利根如是說。
不要天真的假設,在40歲的時候,找到了工作、生活的平衡點。作為MIT的高級講師以及公司的創始人,哈利根表示自己有著成堆的工作。「如果Hubspot的人明天把我炒魷魚,我肯定會寫一本書,然後創建另外一家公司。」
智慧箴言:錢德拉建議,在高新科技領域,一定要保持與時俱進。在下決心投身移動應用領域之後,他強迫自己用iPhone做所有的事情。
其他不惑之年的成功故事:時年44歲的羅恩·梅利特(Ron Meritt)在被前一家僱主掃地出門後之後,創建了Meritt Electronics公司。41歲那年,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創建了Zynga;2001年,46歲的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imidt)加入谷歌;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在40多歲的時候,創建了沃爾瑪;在45歲之後,喬布斯締造了蘋果最高產的創新期——帶來iMac、iTunes、iPod、iPhone以及iPad。
五十知天命:「我熟知老路,但是對新的東西仍然非常好奇。」
溫迪·S·麗亞(Wendy S.Lea)加入GetSatisfaction的時候,這家公司還只是舊金山地區,一個只有12人的小團隊。「我立刻就愛上了這裡——我們處理傳統的客戶關係管理軟件,並且做出了改變。」
麗亞的經驗以及在其他大公司的人脈網,讓這個團隊受益不淺——她與甲骨文、Acclivus Solution都有著很好的聯繫。現在她仍然不準備放緩自己輕快的腳步,「有15年的時間,我每天工作15個小時。但是已故的史蒂夫·喬布斯讓我明白,我應該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智慧箴言:對那些工作背景豐富的企業家,投資者不該望而卻步。「如果你更年輕,也就不一定能夠清楚的看到有需求的市場。」
其他知天命之年的成功故事:
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在54歲的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赫芬頓郵報》;帕蒂·李·霍夫曼(Patti Lee-Hoffmann)和Gayle Mills在50歲生日即將來臨之際,創建了Flutter Eyewear;Timbuk2的創始人羅布·哈尼科特(Rob Honeycutt),在Kickstarter上為一個新的硬件項目籌集資金;而Peter Schoon則在50多歲,開始了一家名為Thinking Company的公司,並且寫了一本相關的書籍。
花甲之年:「為朋友、妻子、親戚創立公司,不僅僅是為自己的孩子。」
現年63歲的馬克·斯諾(Mark Snow),是SafelyFiled的CEO。
Thought Leadership的高級副總裁喬迪·霍茲曼(Jodi Holtzman)認為:「從工作和研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50多歲和甚至年歲更大的企業家往往精神矍鑠,有著濃厚的創業興趣。」
馬克·斯諾就是這些企業家中的一員。最近,他創立針對高級、專業人士的文件存儲系統——SafelyFiled。
當被問及一生中最好的創業時間時,這位高產的創業家答道:「青春年少,或者孩子們都已獨立的時候。」糾結於是花錢打高爾夫還是創立公司,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道理。「賭注」似乎得到回報——他最近雇來了思科公司前任CTO特裡·考德威爾(Terri Caldwell),還聘請了伊利諾伊州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計算機安全講師蘇珊·漢瑞奇(Susan Hinrichs)擔任高級工程師。
無論如何,在50、60歲的時候創業,是一項相當需要勇氣的決定。斯諾談到:「我能從人們的眼中讀出一絲不懈和不解,他們認為我該退休養老了。」
智慧箴言:斯諾忠告道,這個年齡需要確保自己手中,有著可靠的醫療保險,特別是在你決定用自己的畢生積蓄來創業的時候。他同時建議,利用好過去幾十年所積累下的經驗。「不用先考慮計算機,把它放在第二位。另外,為你的朋友、妻子、親戚創立公司,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其他高齡創業者的成功故事:2006年,60歲的邁克·劉易斯(Mac Lewis)創立了FieldSolution;利茲·達爾(Liz Dahl)61歲時,創立了旅遊網站Boomeropia.com;阿納海姆測試實驗室(Anaheim Test Labs)的創始人波比·布里傑(Poppy Bridger),在72歲高齡創辦公司;曾經默默無聞的哈蘭·山德士(Colonel Sanders)65歲創辦肯德基,把自己的第一份社保金作為啟動資金。
| ||||||
韓國發生嚴重的駭客入侵事件,而兩家安然度過危機的銀行,用的就是台灣奧樂科技的鍵盤加密技術。這家小公司從IC設計的基礎出發,進行軟硬體技術的整合,讓台灣的創新能夠被世界看見。 撰文‧林宏文 日前,韓國發生嚴重的駭客入侵事件,包括韓國多家廣播媒體及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網路系統,忽然在同一天被駭客攻擊而全部癱瘓。來自台灣、全球唯一提供硬體鍵盤加密技術的奧樂科技,目前最大的客戶就是韓國兩家銀行,不僅讓這兩家銀行安度駭客攻擊危機,也是唯一能夠打進韓國銀行業防駭加密系統的國外公司,更是在台韓科技競賽中,少數能夠贏得韓國企業認可的台灣公司。四年前創立奧樂科技並擔任總經理的王基旆,回想三年前開始與韓國業者周旋的過程,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由於韓國是全球網路銀行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對網路防駭客的解決方案需求最殷切,因此奧樂成立不久後,王基旆就嘗試打進韓國,希望在這個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當時奧樂科技尚未搬到新竹科學園區內,公司還設在新竹縣芎林鄉,來訪的韓國公司是一家大型系統整合公司,對本身的防駭技術很有信心,原本對奧樂科技的技術半信半疑,沒想到,對方把防護網打開後,王基旆與幾位工程師,直接側錄攔截到用戶密碼,突破原來的防護網,一下子就證明對方用了多年的系統,其實是不安全的。 於是,韓國人開始相信奧樂科技果然有兩把刷子,因此邀請王基旆再到韓國,希望進行更多的驗證。 白帽駭客 專剋搞破壞分子這家韓國企業又找來六家公司測試,結果發現奧樂的防駭技術真的比其他公司好,於是,總計有五家公司都採用了奧樂的技術,並將產品打入韓國兩家銀行,一是市值達二六○億美元的國民銀行(KB),另一家是市值約六十億美元的韓亞銀行(Hana Bank),也讓奧樂科技的知名度一下子大幅提高。 近來,北韓發出不惜一戰的聲明,使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節節升高。王基旆相信,儘管韓國在追查駭客的IP位址,發現這些攻擊是來自歐美地區,「但近來韓國一連串被駭客入侵的事件,最後是整個資料庫都被炸毀,沒有深仇大恨是不會這麼做的,以這種不尋常的手法,加上駭客本來就很容易改掉IP的位址,我覺得應該是來自北韓的攻擊。」談到駭客,本身就是交大資訊工程系畢業的王基旆,興致就更高了,因為他與奧樂十幾人的團隊,幾乎都是深藏不露的電腦高手,只是他們是被稱為所謂的「白帽駭客」,而不是會危害社會、專門將技術用來防範搞入侵或破壞的「黑帽駭客」。 王基旆說,過去的駭客有很多是個別行為,但現在已升級至有國家或組織在背後支持的大規模攻擊,也就是所謂的「網軍」,目前中國就有五萬人,連美國軍方最新的F22戰鬥機設計圖都可以竊取,對於這種新形態的駭客犯罪,也讓防護保全的作法要跟著全面調整。 其實,王基旆選擇從網路防駭市場創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並非出身軟體業的他,最早來自IC設計業,卻因為將硬體與軟體進行更密切的整合,才成功設計出鍵盤加密的防駭技術。 鍵盤加密 網路交易更安全王基旆創業前,曾在迅杰科技擔任研發主管,迅杰最初從鍵盤IC起家,全球市占率最高時曾達四成,他帶著團隊研發出多項專利,尤其是與網路安全有關的鍵盤加密技術。但由於迅杰專注於IC市場,而且當時整個市場上也沒有人認為鍵盤資料需要加密,沒有市場、也找不到願意合作的代工廠或品牌廠,他只好帶著團隊離開與創業。 王基旆說,由於鍵盤、滑鼠、觸控螢幕是使用者登入網路與雲端系統最基本的輸入設備,網路交易最後的確認,也必須有使用者輸入的動作來完成。但大部分網站並沒有對使用者輸入的資料進行保護,即使有網路加密,駭客利用鍵盤側錄、螢幕側錄、網路釣魚、網路側錄的手法,依然可以取得使用者的重要個資,造成網路交易不安全,也成為駭客入侵最重要的來源。 因此,奧樂科技利用硬體加密及伺服器解密的機制,提高網路的安全性與便利性。主動加密預防,不怕輸入的資料被側錄,讓奧樂的創新技術不僅在台、美及中國等地,取得十餘件相關專利,更贏得許多訂單。 此外,奧樂科技也邀請交大校友、威健實業董事長胡秋江投資,股東群還有凌陽科技董事長黃洲杰旗下的創投。為了回饋母校,王基旆捐了一百張奧樂股票給交大校友會。交大校友會執行長陳俊秀說,奧樂科技的技術實力很強,但為了讓公司業績快速成長並 轉虧為盈,因此校友會將大力協助,並邀請交大前校長張俊彥加入奧樂科技擔任董事。 王基旆對奧樂的技術很有信心,更預計在四月二十四日於台北舉辦的亞太資安展中,邀請全世界駭客來踢館,若能破解奧樂的鍵盤加密技術,就能贏走超過百萬元的獎金。 目前,台灣網路銀行的普及度不高,一般都只在三至五成,與韓國的九成以上相差很遠,網路安全防範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中國信託法金資訊部協理、也是銀行公會資安組組長李嘉銘說,在銀行公會的推動下,目前已修改「電子銀行安控基準」,並加入相關的鍵盤加密技術。 只是,台灣電子銀行的「安控基準」並沒有強制力,使用者還要一段時間才能享受到像韓國一樣較安全的網路交易環境。王基旆說,台灣網路安全市場還有進步空間,這也是他選擇一個全新領域作為創業出發的目的。 奧樂科技 成立時間:2009年 資本額:5398萬元 董事長:張程 總經理:王基旆 主要業務:鍵盤加密技術 全球網路銀行業大失血 ——近兩年重大駭客事件 時間 事件 2011/4 中國工商銀行U盾用戶巨款30秒內被盜30萬元人民幣。 2011/6 花旗銀行被駭270萬美元。 2011/10 病毒竊密碼,日網路銀行被盜2.8億日圓。 2011/11 殭屍病毒猖獗,側錄按鍵竊個資被盜320萬美元。 2012/10 美國810萬個帳戶遭到電子轉帳,被盜370億美元。 2012/12 駭客計畫於2013年春季攻擊30家美國銀行。 2012/12 最新病毒Dexter瞄準POS系統,橫掃全球40個國家。 2012/12 Zeus(宙斯)最新變種病毒發威,歐洲網銀共被盜4700萬美元。 2013/3 中國消費卡公司被駭客盜走百萬元人民幣。 |
| ||||||
從月薪二萬二千元的工程師開始做起,蕭非凡三十九歲就當了專職投資人,他很早就不需為五斗米折腰,至今離開職場十三年,已在股市累積了數千萬元的操作規模,並且建立一套屬於自己「三力成長股」操作心法。 撰文.林心怡 平常日的晚間九點,站在小小會議室前方教課的蕭非凡,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投資邏輯。小班制的課堂上,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沒有一個學生中途離席,其中還有幾位是專程從高雄搭高鐵來台北聽課的「粉絲」。這位學員口中的「蕭老師」,不僅熱中教學,也是位手上操作規模逾八位數字的股市達人。 「其實剛出社會時,我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靠股市投資,加速累積財富。」蕭非凡笑說。原來,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出身公務員家庭的他,也曾當過十幾年的平凡上班族。大學念的是交大資訊工程系,喜歡舞文弄墨的他說,嚴格來說自己只對「算術」有興趣而已。「退伍後,我曾在電子公司當過一年的工程師,當時起薪二萬二千元,但我嫌工作內容整天寫程式、修正電腦錯誤實在太無趣,想說報考商研所換跑道,挑戰一下自己的能耐。」買對趨勢股 賺到人生第一個二百萬元只是,他第一次買股票,就遇上一九八八年的「郭婉容事件」,台股萬點崩盤的大修正,讓他初試啼聲就慘遭滑鐵盧。「還記得我第一次買的股票是麗正,花了二十幾萬元,買了三張成本價約在七十七元左右,沒想到後來股市崩跌,最低還一度跌到十幾元,雖然後來股價漲回六十幾元,但還是賠了七、八萬元。」一九九四年至九五年期間,當時任職電子公司行銷企畫的蕭非凡,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有機會認購尚未掛牌的旺宏電子。「當時從友人那裡得知,他們的認購價是面額十元,且若無掛牌上市還會付息買回,我那時就相當看好半導體產業前景,不但標了會,還向姊姊借錢,湊足五十萬元買了五十張,不到二年的時間以股價五十元賣出,獲利二百萬元,賺到了我的第一桶金。」經歷第一次美好的股市投資經驗後,蕭非凡開始迷上股價偏低,但有機會大爆發的成長股,「我的投資經驗是,與其短線殺進殺出,還不如看對產業趨勢,長抱大波段賺得比較多,畢竟一開始,上班族白天還是要專注在正職上。」蕭非凡笑著說,自己一度想換跑道去廣告公司當「創意人」,但沒進成廣告界,倒是在友人引薦下進了創投公司任職,「在一次又一次的Call公司經驗中,讓我累積了對產業研究的興趣與功力。」聚焦「三力」 買美磊、信音、濱川翻倍研究股市期間,蕭非凡看了不少股市的書,「像是科斯托蘭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給我最多的啟發,《蘇黎世投機定律》則是我放在床頭隨時翻閱的金科玉律,其他如費雪的《非常潛力股》、《彼得林區的選股戰略》與威廉歐尼爾的《笑傲股市》,都是成長型投資的葵花寶典;技術分析方面,我從《股票K線戰法》、《股價趨勢技術分析》受惠最深。」因此,從基本面挑成長股,成了蕭非凡的核心選股主軸。例如讓他大賺數倍的信音、美磊,都是他的經典代表作,而他口中的成長股,必須具備「三力」:「產業有成長驅動力」、「企業有競爭力」、「投資具吸引力」。 而這些成長股,首先絕大部分是公司股本小於三十億元、成長動能強,其次是近三年營收或獲利成長率高於產業同業,且獲利呈跳躍式成長,至少三至五成以上,營益率接近或大於一○%。 最重要的是,公司在該產業技術、通路等競爭力中,至少有一項領先者,至於符合上述條件且股價在二十至三十元者,更是他的投資首選。 例如,○六年讓他股價大賺三倍的信音,就符合上述投資邏輯。他分析,信音當時生產的音訊連接器,正逢由筆電應用跨入手機應用的熱門題材,加上該公司在確定接獲華寶及富士康等訂單後,未來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二元出頭大幅跳升,讓他在○六年三月股價二十二至二十三元間分批布局,並設定目標價六十五元(約本益比十七倍左右)。後來,同年十二月,信音股價來到目標價後,他開始陸續停利,最高價賣在七十元附近。 「如果我當時對技術面與籌碼面能更著墨些,或許就會續抱到九十元以上再出場。」有了這次「賣太早」的經驗,讓蕭非凡開始搭配技術面找賣點。 另一個讓蕭非凡津津樂道、倍數獲利的經典代表美磊,也是同樣的投資邏輯,○九年三月,他從股價二十元以下開始買進,主力產品為電感、射頻元件的美磊,並一路加碼至接近三十元,直到六十五元才出脫持股,倍數獲利。 「當時為因應薄型筆電與高階智慧型手機興起,相關元件微型化規格升級趨勢形成,美磊不但投入研發早且適時擴產並打入蘋果供應鏈,此舉讓美磊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不到二元,出現倍數跳升的機會,這些都是我持續布局加碼的理由。後來我在本益比十五倍,與周線形態的滿足點六十五元開始停利出場,最高賣在六十六元。」至於○九年布局大賺的濱川,則是搭上當時筆電興起第一波輕金屬機殼風潮,使得公司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一元出頭成長三倍以上。○九年九月,他在濱川股價三十元以下積極買進,一路加碼到三十元附近,當股價來到六十七元(約十五倍本益比)附近,隔年的四月,股價在七十元附近全數出場。 從失敗驗中 學會「不與市場作對」至於一一年八月布局的立端,他則是看好雲端趨勢的題材,「網路安全為雲端成長關鍵,因此我很看好主力產品為網路安全平台的立端。且該公司掌握國際大廠客戶訂單後,營收及獲利也逐季出現明顯成長訊號,公司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損益平衡跳升至二元以上,加上技術線形轉佳,讓我開始試單布局。」雖然蕭非凡於一一年八月在立端股價二十元附近布局買進,且九月歐債惡化時股價仍逆勢上漲超過二十七元,但他考量大盤風險,還是在股價二十七元先行出場。 隔年元月總統大選完股價反彈後,因成長力道未減,當股價突破二十七元後,蕭非凡再度進場,雖然三月創四十一元波段新高,有陸續減碼,但因看好長線趨勢,至今仍持有部位。 不過,投資股市多年,蕭非凡承認也曾因「與趨勢對作」以及「先入為主」的堅持,無法即時順勢操作而錯失獲利良機,甚至蒙受損失。「例如金融海嘯就讓我好好上了一堂總體經濟的課,只不過學費很昂貴!」蕭非凡指出,當時台股指數頻頻破底,最低跌到三九五五點的期間,他卻因為「猜測底部」,一度賠掉了三成的資金,「那次經驗讓我學會了,當全球總經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就不要妄自猜測底部,最後只會越套越深!」此外,他也曾因過度「迷戀」電子股,而錯過了布局傳產股大賺的機會。「因為我長期在電子產業工作,與電子股高倍數的獲利經驗,讓我對該類型股票情有獨鍾,卻一度忽略了部分電子業走向微利時代的事實。在聽聞友人從十幾元開始布局潤泰全,長抱五年最多達一百元的經歷後,改變了我對傳產股的思惟,特別是對中國內需成長股的看法。」蕭非凡表示,「近二年來,我開始研究超過二十檔中國收成股的次產業,從產業集中度、市場占有率、長線觀察籌碼變化,讓我也曾抓到大華金屬、全家等股大賺一倍的獲利報酬。」持續看好「TSMC」概念股至於展望台股未來走勢,蕭非凡直言,大盤指數的低度波動將是常態,在低經濟成長率、大盤指數的低度波動,以及大盤陷入低量狀態的「三低」行情下,資金會朝更有效率的強勢股靠攏。「我認為,強勢股的核心特色大都是贏者全拿,或者建構了跨客戶、跨平台、跨應用的競爭優勢,我在晶圓代工、光學鏡頭、觸控面板,以及記憶體封測等產業就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因此,蕭非凡在今年的投資主軸定調在「TSMC」上,也就是行動裝置的輕薄化︵Thinning︶、零組件的去三星化︵Samsung-away︶、中國收成股︵Mainland China︶與生技醫藥股︵Medicine︶,以及雲端運算︵Cloud-computing︶。 其中,所謂的﹁輕薄化﹂與﹁去三星化﹂趨勢則是發生在面板產業、晶圓代工、載板、記憶體與相關的設備廠商都可望受惠,包括TPK宸鴻、鎧勝、牧德都是他持續看好的股票。 另外,中國收成股可參考產業集中度高且市占率領先的汽車零組件廠商宇隆、汽車用印刷電路板敬鵬、成衣上游廠商東隆興,都是值得留意的標的。至於雲端運算概念仍以網路安全為首選,其中彩富則有機會搭上安全監控產業升級換機潮商機。 「其實,股市不是賺偏財、橫財,是正財、是恆財!」在蕭非凡的股海字典裡,「投資是藝術,也是哲學。」好為人師的蕭非凡,喜歡教學也喜歡寫作,目前的著作包括《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散戶升級的必修課》等書籍,並且在網路上以暱稱﹁股海奇兵﹂經營他的﹁史坦部落格﹂,廣受好評,甚至開設股市教學課程,希望以教學相長的方式,分享他多年的投資心得。 蕭非凡 出生:1963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台股會客室」講師學歷:台大商研所、交大資訊工程系著作:《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散戶升級的必修課》 蕭非凡 成功選股6心法 心法1 股本小於30億元甚至10億元。 心法2 產業成長動能明確。 心法3 近三年營收或獲利成長率高於產業同業,且獲利呈跳躍式成長,至少是30%~50%以上,甚至是超過100%以上者尤佳。 心法4 營益率至少接近或大於10%。 心法5 產業具領先地位,在技術、通路等競爭力中,至少有一項領先。 心法6 股價在20元~30元者優先布局考量。 蕭非凡從基本面持續看好的5檔個股個股 5月7日收盤價(元) 看好理由 F-TPK宸鴻 (3673) 599.00 產業競爭力強,具有「贏者全拿」的基本面優勢。 F-鎧勝 (5264) 175.00 受惠供應鏈洗牌的利多,股價仍有上漲空間。 牧 德 (3563) 60.60 受惠自動化資本支出增加的利多,本益比相對偏低。 敬 鵬 (2355) 37.75 業績持續看好,本益比相對偏低。 東隆興 (4401) 55.00 成衣上游廠商基本面持續看好。 |
SnowFall,這是《紐約時報》今年獲得普立茲獎的作品,從居高不下的滑雪死亡率切入,訪問幾位在滑雪時遭遇雪崩事件的滑雪者。精采好看的文章,圖片、影片、滑雪勝地3D地圖和滑雪運動歷史幻燈秀,網頁最上方的章節式標題,讓讀者自己決定閱讀流程,先文字、先影片或是先看幻燈片都可以。耗費6個月,投入11人團隊的高額成本,根據紐時公佈的數字,上線後6天內,獲得250萬個造訪,350萬個瀏覽量。
這個成績立即引起媒體人關注,知名博客Om Malik說Snow Fall應該被視為新聞業的未來。大概是受到《SkyFall》(007空降危機)片名的啟發,Malik甚至要紐約時報把自己當成好萊塢,再砸2,500萬做100個類似規模報導的故事。如果《紐約時報》對這個報導的期待,只有高瀏覽量而不需要計算成本效益,這個專案應該算是成功。
《PandoDaily》的Hamish Mckenzie卻不這麼認為,350萬瀏覽量多是因為新鮮感而來,當同樣的展演模式一再重複,讀者不會有興趣用這麼多時間來閱讀。《Pandodaily》創辦人也是《TechCrunch》前主編Sarah Lacy更直白,她批評Snow Fall不過是搬上數字媒介的舊媒體遺產,一種專家式的、繁複而耗用大量人力的內容展演,「如果這是新聞業的未來,那就代表新聞業沒有未來了。」Lacy說,「新聞業的未來,是速度、量、粗糙但滾動式的,以及跟科技圈非常類似的特性:夠用就好的互動程度。」
從付費牆到Snow Fall的專題嘗試,《紐約時報》是最願意嘗試新方法的傳統媒體,也是最願意應用數字技術的傳統媒體。在台灣,我們也看到傳統媒體嘗試這樣做,但不管是付費牆、互動式專題或是iPad版等,這些投入都有個共同特徵,或許短期內可快速獲取讀者眼球,但無法長期維持高流量,但每一次的製作都是高資本投入但相對應卻無法貢獻在營收上。
Yahoo不再宣稱是媒體公司之後,反而更有機會成為成功媒體
在《紐約時報》奮力轉型的同時,另一家質性全然不同的媒體公司,也一樣遭受嚴峻挑戰。
1999年Yahoo創辦人楊致遠在接受《數位時代》創刊號採訪時說,「Yahoo將成為一個媒體公司。」那是在.com股災之前,Yahoo一年市值成長10倍,一年內可以分別以46億美元併購Geo Cities和54億美元併購Broadcast.com,最意氣風發之時。三個技術人創辦的網絡公司,沒有媒體背景,但當商業市場的高評價都來自使用者的量時,創辦團隊很直覺認為,Yahoo在營運發展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StickUser佔據使用者的眼球,所以他們應該成為媒體公司。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很清楚。Yahoo在.com股災後,一路緩慢下滑。這段時間,創造全新廣告市場、廣告佔收入超過95%以上,以營收結構來看最像媒體的Google,卻從來不以媒體自居,而以科技創新領先者展現在世人的面前。Google的確領先,最新的穿戴式電腦趨勢,Google絕對領先其他競爭者,Google Glass不就是佔據使用者眼球的新一代產品?
Marissa Mayer接任Yahoo沒多久,遞交給美國證交會的表格中,就把用了10多年的媒體公司定位改成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但是她長串的併購菜單,卻沒有一項不顯示她心中認為Yahoo在新媒體轉型上有極度的迫切需求。
舉幾個例子。2012年10月併購的Stamped,團隊幾乎都是Google的員工,初始資金也來自Google出資的風險創投,Stamped提供iPhone使用者追蹤、分享有趣事務的功能。OntheAir是一家視頻技術公司,Snip.it是類似Pinterest的內容收藏與分享工具,今年初收購的Alike和Stamped很類似,也是建立在LBS基礎上的使用者興趣追蹤分享工具。至於Tumblr更不用說,和Google花16.5億美元買Youtube一樣,都是瞄準成熟且大量的使用者社群。
很多批評者說Mayer買了之後就把服務關掉,把團隊併入Yahoo,是毀了這些服務。事實上,Mayer正在用錢買技術人才,要徹底改變Yahoo的媒體能量。根據《TheVerge》的報導,Mayer上任後,就把Yahoo媒體部門的重心移到紐約,而這些買進來的人才,很多人(例如Stamped三個來自Google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創辦人)都被送到紐約去了。理想上,他們有個重要的任務,讓Yahoo更靈活運用各種科技媒介(特別是行動載體)和使用者互動,而原本的編輯群,則需要高度與這些技術人合作,才能創造具有商業價值的新內容展演模式。
不管Mayer的策略能否執行,弔詭的是,Yahoo在宣稱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不是媒體公司之後,反而更有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媒體。
因為網絡上的媒體經驗,就是一種使用者體驗
對比《紐約時報》和Yahoo的發展困頓與轉型策略,再看過去幾年Google以關鍵字廣告、Facebook以社交媒體的定位在網絡世界獲得的巨大成功,媒體轉型的未來方向幾乎可以肯定,所有的媒體公司,都必須轉型為具有網絡軟件研發能力的科技公司。
Sarah Lacy口中的滾動式的、夠用就好的媒體經驗,就是一種使用者體驗。傳統媒體出身的編輯人不談使用者體驗,只談編輯企劃和採訪深度,一種精美的權威式內容展演,那是為什麼《紐約時報》會用6個月、11個人的團隊做出Snow Fall令人驚豔、但因為網頁loading過重而導致使用者體驗不佳的專題。
只有科技出身的開發者,特別是有前端互動內容開發經驗的產品經理(例如 Mayer)和工程師會談使用者體驗,他們熟知快速演進的內容載具,他們有能力以Hack(破解)的心態尋找各種可能的新溝通/互動方式,以及因此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媒體的創新和未來不可避免會在這裡發生,組織組成上有技術人佔據重要位置的編輯團隊,才有可能達成詹宏志說的,編輯人設計溝通情境的工作使命。
對《紐約時報》等眾多媒體帶來衝擊、陷入虧損和騎虎難下困境的,是科技。傳統媒體的問題不是他們不願意採用新工具,而是他們誤用了這些工具,一種根植於媒體原生組織結構而不可避免的誤用。
新媒體/互動式數字媒體不是找科技人來執行編輯想像,科技人更可能只能是採取主動和領先的角色。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公司不可避免的必須是科技公司,而且,顯然,必須走在科技沿革的最前端。
| ||||||
曾經是宏碁二百多號員工,童子賢從工程師出身,到成為國內電子代工大廠和碩掌門人,他的職場成功祕訣? 如今,他帶領和碩集團旗下十八萬名員工,他的用人禁忌? 撰文‧賴琬莉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在他親自設計的和碩企業總部辦公室受訪。辦公室陳設簡單,一張辦公桌收拾得整齊,從落地玻璃窗看出去,是造景水池、露天戶外傘桌椅、庭園造景的優閒風景。 然而,這一小方天地,卻是童子賢面對競爭激烈代工市場的指揮作戰中心。今年和碩前四月營收來到二八六七.二一億元,領先廣達,登上「電子代工二哥」寶座;下半年,和碩更因應業務需求,中國廠員工至少招兵三萬人,市場因此盛傳和碩將獨吃平價版iPhone新單。 對於和碩的表現,童子賢形容是「倒吃甘蔗」。二○○八年,華碩、和碩分家,在市場一片不看好聲中,童子賢扛起重擔單飛,事實證明,他帶領和碩在代工市場殺出一條生路。 三十一年前,童子賢踏出台北工專(台北科技大學前身)校門,第一份工作是宏碁工程師,他只待過三家公司,分別是宏碁、華碩與和碩。 心法一:不挑工作、認命負責回想職場生涯,童子賢再三強調 :「在宏碁七年蹲馬步時間非常重要,我非常感謝那段時間的訓練,從林憲銘、李焜耀、施崇棠等主管身上受益良多,他們務實的精神影響很多人。」今年五十三歲的童子賢,在花蓮出生成長,一九七○年代,台灣十大建設陸續動工,他回憶,當時物質生活匱乏,「幼時沒瓦斯爐,煮飯洗澡水都燒柴灶,生活清苦。」童子賢說,那個年代,大家好像比較認命,「找工作不是看你喜不喜歡,而是靠一雙手養活自己、養活一家人,是值得敬重的價值觀。」童子賢很多國中同學未繼續升學,而是去當學徒,就為學一技之長養家餬口,他自己也為了早點賺錢分擔家計而沒有念大學。 「我們那個年代,找工作不會挑三揀四,大家都是抱著感恩的心態做事,人家給我們工作機會,大家都很認真學習。」不過,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物質生活富裕,年輕人的價值觀與工作態度,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年輕人會說,你們運氣好,趕上科技產業崛起的機會。但我要說數位革命仍然持續在發生,很早就有部落格、MSN、WhatsApp,那為什麼還有LINE?五年前還沒有LINE吧。」由於身邊親人都使用LINE,這半年童子賢也加入LINE的行列,還下載了「詹姆士」、「貓咪」等表情符號,他覺得方便有趣,反問年輕人:「這個有需要大資本才能進入嗎?數位革命到現在都還沒停下來,這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與觸角去展現創意。」心法二:自我充實、不斷學習踏出校門後,童子賢仍充滿學習的熱情與渴望,受訪當天,他拿著前段時間看的︽歐洲版圖與伊斯蘭︾、嚴長壽的︽我的台灣想像︾,還有桌上的專業建築書,甚至與攝影記者聊起專業的相機鏡頭知識。 「我從沒放棄對學習的熱情。」進入職場,童子賢依然有計畫規律地自我學習。他習慣到母校旁的舊書攤買書,每半年找兩科不同領域的教科書研讀,「等於在學校一學期修兩門學科。」從高商的簿記學,到大學的稅法、財政學、會計學的教科書,童子賢都不放過;由於他以前是學校的刊物主編,對文學有興趣,甚至中文系的修辭學、訓詁學,他也下工夫研讀。 在忙碌的工作之外,如何安排學習時間?童子賢回答得很輕鬆:「就不看電視、不應酬,把要學習的時間分配出來。」當時,宏碁的主管以身作則,辦公室充斥學習的企業文化。 那時,童子賢的榜樣是施崇棠,「施先生讀書到半夜兩點,他不只看工作相關,像半導體、光學的書也看,對產業瞭若指掌,也會逼屬下要做功課,深度了解要開發的產品。」童子賢回憶。這段長達七、八年的自我學習過程,對他日後創業,經營公司有很多助益。 心法三:正面思考、勇於挑戰童子賢認為遇到問題,正面思考面對、迎接挑戰,是年輕人進入職場的重要態度。 童子賢的事業夥伴、和碩副董事長徐世昌,在宏碁時曾被派往矽谷拯救一家經營不善的子公司,「現在年輕人可能會想,這麼倒楣抽到下下籤,公司都要倒了,還要我去接?」「但徐世昌心想難得有機會到矽谷,我們去把資料與學到的經驗搶救下來,後來徐世昌每個領域都學得很好,他就是這樣拚命的心態。」童子賢讚賞地說。 之後,童子賢也有機會到美國接專案,「我看到美國很多大公司也是做中學,包括創新的產品協調、創新市場的評估等,過程中學到很多。」他發現,矽谷許多前仆後繼的創業者,最後倖存的都是身經百戰,一步一腳印,而非一步登天,「年輕人在逆境,要勇於面對問題,並且正面思考,在挑戰中找到機會。」童子賢在宏碁年代,深受當時幾位主管、同事影響,其中華碩創辦人之一廖敏雄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印象深刻。 廖敏雄是深思熟慮的人,往往一個複雜的現象,他花半天、一天時間去歸納,就能破解問題,「廖敏雄教會我很多東西,原來解一個問題,可以用歸納、邏輯、用各種角度去看。」心法四:務實打底、解決問題一九九○年,童子賢、徐世昌、廖敏雄與謝偉琦離開宏碁,創辦華碩,初期做主機板,廖敏雄要求員工,從上游零組件原料、設計、缺點,到下游的應用,幾百種軟體都要測試過,「廖敏雄堅持幾種版本的unix系統都要測試,被其他同業譏笑神經病。」但廖敏雄很堅持,「我們主機板賣得貴,別人一定會有機會拿去做高階運用,萬一不是個人開機用,而是公司拿去用,會出問題。」在華碩成立一年半時,有一筆幾千萬元的訂單,也因為廖敏雄要求品質保證,硬生生推掉生意。 雖然時代不同,但童子賢認為年輕人還是有機會,「物質生活富裕是全球共有的現象,過去與現在生活很多不能連結,很多經驗不會重複類比,但我要說年輕人在這個時代更有機會。比如影音創作,過去導播不欣賞就沒機會,現在年輕人可以上YouTube發表;比如寫手機的App,只要受歡迎暴紅就名利雙收。」童子賢看到現在年輕人熬夜打電動,就想到當時他們開發微處理器的過程,一樣是「熬夜闖關」。他打趣地說:「誰說年輕人不能吃苦,他們熬夜打電玩、唱KTV,在我看來這很辛苦。所以,沒有對錯,純粹是心態要調整的問題。」 童子賢 出生:1960年 現職:和碩科技董事長 經歷:宏碁電腦主任、華碩電腦總經理、副董事長學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台北工專電子科 工作年資:31年 第一份工作:宏碁工程師 童子賢傳授職場禁忌與成功法則1. 短線投機:喜歡單純的員工,身為經營者與主管,不允許員工嗜好賭博、碰地下錢莊或沉迷股海短線做股票。 2. 紀律不嚴謹:員工可以個性浪漫或感性,但絕不能利用特權獲取機密,尤其利益相關事務,一定要嚴謹。 3. 碰毒品藥物:一旦身陷毒品藥物,就無法自拔,再怎麼可憐都不會錄用。 4. 不守本分:走旁門左道想一夕致富的人,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對公司造成危害。 |
| ||||||
打字行、文具行、辦公室事務機器的業務,在社會變遷的洪流之中,不斷地遭受衝擊。但曾經身兼數職的張純,卻在這過程中蓄積出莫大的能量,奮戰不懈,努力尋覓賺錢的商機。現在的她,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技公司董事長。 撰文‧楊寶楨 從一家位於高雄市鳳山區的打字行,到如今業務範圍縱貫全台南北的無線資訊安全防護系統商;從為人打字一頁只收十元,到現在提供一次資訊軟體服務至少收費三十萬元。 這一趟近乎「變形金剛」程度的轉型升級,生純科技靠的不是突發奇想的破壞式創新,而是一路走來「不放棄每一個賺錢機會」的累積結果。 「自己根本沒有專業,只不過是愛錢而已。」生純科技董事長張純這麼說。生純科技目前擁有超過百家的穩定客戶,若加計跨年度合約,這家從打字行、文具店起家的公司,年營業額已達六千萬元;而張純只是一位高職學歷的董事長。 一九六九年,張純從現今的國立鳳山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畢業,她與多數同學一樣,只能選擇當個會計或辦事員。 用一部打字機創業搶商機 一九七五年婚後,她仍繼續在某家工廠當會計人員,直到一天,工廠的印刷師傅得知張純精通中文打字,便推薦她從事打字行業。當時,打字行業正在蓬勃發展,這讓張純嗅到了強烈的商機,她向婆婆借三萬元購買一部打字機,成立「中國打字行」,正式走入她人生當中的第一扇生意門。 「從創業第一天,我就對先生說,我們不能輸人家,再怎麼苦,我都會解決。」雖然只有一台機器,但她拚命擴大產能,「我曾連續熬了三十六個小時工作,沒睡覺!」剛開始設店時,張純拿同行的案子來「代工」,當時一張打字費用同行要價三十元,她只賺代工費十元,但因效率高、質量兼顧,不久就漲到十五元。 儘管「加薪五成」,但張純沒有因此而滿足,決定自己去主動開發客戶,「要往哪個方向開發客戶呢?我心想,我沒有能力去追討帳款,所以要從最穩定的客源著手,也就是公部門。」張純第一站來到以前的高雄縣政府。她運氣很好,碰上了以前同學的爸爸,第一張自己開發的訂單,就這麼到手了。 之後,張純大幅提高和公部門合作的比率,除了高雄縣政府,陸軍官校及許多的學校,甚至是警察單位都是她的客戶。「這些單位不會倒閉關門、不會賴帳,最適合像我這種沒有本錢的創業者。」她補充。 張純做了打字事業之後,並沒有從此安於現狀,「只要是合法可以賺錢的,我就去賺。」打字打出口碑後,公部門客戶開始問她能不能提供辦公室文具、禮品。 「既然客戶開口,有了商機,又能服務客戶,為何不做?」於是她開始賣起文具、禮品,更在一九八○年成立生純科技,販售辦公室事務機。 某公部門的行政人員嚴先生提起張純這位合作夥伴,讚譽有加:「她對每位客戶和朋友都不錯,很盡心,只要向她開口,都會設法幫你解決問題。」九○年代的台灣,影印機開始崛起,生意嗅覺靈敏的張純,決定加入經銷全錄影印機的行列。拚命又積極的她,從一九九二年起連續七年,都得到全錄全台績優經銷商的獎盃。 從打字小妹做起,打拚二十餘年的張純,雖累積一定財富,但她的「愛錢基因」沒有因此減少。那時,正當台灣解嚴之際,張純先到香港,接著轉進中國,在深圳做起跨國進出口貿易,「只要確定有訂單,我就想辦法買到貨,一貨櫃、一貨櫃地出,甚至曾把完全搞不懂的強化玻璃賣到韓國。」不服輸決定自家公司的高度張純雖重視金錢,卻絕不吝於栽培小孩,只要他們能讀,就盡量幫孩子完成學業。 現在生純科技之所以能成功轉型為科技公司,關鍵也正是她的兒子──生純科技總經理張晉煌,之前就讀英國倫敦布魯克學院(Brooke House College),學的就是計算機科學。 儘管張純有先見之明,知道打字機及影印機等辦公事務機器,遲早要被電腦及印表機取代,所以她也引進知名廠牌的套裝機種及筆電來販售,甚至請來專業工程師指導。但隨著資訊硬體產品的快速低價化,遺傳到老媽「愛錢基因」的張晉煌,決定開始自己寫程式軟體,更透過在谷歌(Google)工作的學長、同學聯絡接洽,讓生純科技成為谷歌的合作夥伴,引進系列產品,提供客戶所需的應用整合解決方案。 張純謙虛地說,自己很幸運,即使當初並不奢求「養兒防老」,但投資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的確有了回報。她在受訪過程中一再強調自己沒有專業,但一路奮力不懈的精神,卻已為她在不斷找尋轉型的田地裡播下契機種籽。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句話並沒有應驗在她身上。「你一定要順著潮流,一定要滿足客戶需求。」這股使命必達、不服輸的熱情,就是讓小小打字行變身科技公司的原動力。 生純科技 成立時間:1980年 負責人:張純 資本額:600萬元 主要業務:委外IT服務(雲端應用、資料防護、衛星通訊) 年營收:約6000萬元 張純 創意煉金術 1. 抓住每個小商機,自然走出創新路創新不必天馬行空、突發奇想,只要留意身邊的每一個賺錢機會,努力抓住它,自然而然就能走出一條創新路。 2.客戶的需求,就是下一階段的市場主流不要把客戶的多餘需求當作麻煩!往往客戶的需求,就是下一階段的市場主流,張純盡力地滿足客戶需求,也讓生純科技永遠走在市場主流的浪頭上。 |
| ||||||
六月四日上櫃的「愛情公寓」網站,因超額認購爆紅;另一家等著上櫃的「數字科技」更威,股價已飆上三百元。數字科技旗下有四個賺錢網站,在業界僅有。更令人驚訝的是,它背後的靈魂人物是年僅三十九歲的副董事長王震宇,年少還是個放牛班學生。 十四年前,王震宇為幫父親還債才創業,在金主廖世芳支持下,做掛了十五個網站,才找出「一定要收費」「贏家通吃」的賺錢方程式。如今,數字科技市值逾七十億元,王震宇身價也逾二十億元。 在興櫃稱王、市值高達七十多億元的數字科技,旗下有四個以數字為名的網站:八五九一寶物交易網、五九一房屋交易網、八八九一汽車交易網及一○一原創T恤,且四個都賺錢。但它一直很神祕,直到市場傳聞背後有中資,董事長廖世芳及總經理吳聰賢才跳出來澄清,是「正港台灣人」。 但打造數字科技的靈魂人物,另有其人,他是已退居幕後的副董事長王震宇。更令人驚訝的,這位一九七四年次、年僅三十九歲的創辦人,年少時竟是個放牛班學生,高中念了三所,最高學歷是花蓮精鍾商專(現為台灣觀光學院)。 王震宇 現職:數字科技創辦人及現任副董事長、卡坦科技董事 年齡:39歲 家庭:已婚,育有1女1子 學歷:精鍾商專(現為台灣觀光學院)觀光科畢 經歷:1997年退伍後,曾短暫於雄獅旅行社、慶泰飯店、投顧公司任職,1999年投入網路創業行列,曾任艾德網執行長、數字科技總經理,2010年改任數字科技副董至今。 王震宇網路創業成功tips 專注:我工作很專注,不接電話,因接通電話工作就得中斷,回復工作情緒要花半小時,接個4通電話,一天就沒了。 簡單:選擇只做一件事,先把一個事業踩穩,再走下一步,才不會手忙腳亂,失敗就沒藉口。 賺錢擺第一:不能空有夢想,說賺錢不急,創業最不能迴避的就是賺錢,不賺錢就該立刻停損。 下決定要快:從發想點子到營運,2個月就要做出成績(流量)。一發現做不起來,1、2個禮拜就要立刻換方向。 數字網站命名藏諧音 8591=寶物交易 591=屋交易 8891=叭叭交易 101=衣您衣 衰神創業 賠五年 為探索數字科技的網路致富傳奇,上週,本刊走訪新北市三重區湯城工業區,一樓掛有addcn(數字科技)及四個數字招牌,就是數字科技大本營。一到十樓辦公室,身高一七八、身穿黑T恤搭牛仔褲的王震宇已站在入口等著。 「這是我們家自己賣的T恤,看起來還不錯吧!」王震宇一開口就不忘推銷產品,眼前表情靦腆、學生模樣的大男孩,卻流露出生意人的精明。翻開公司簡報發現,這小公司竟連續六年,年年都賺進一個股本(二.八億元),去年更創新高,每股大賺超過十元…。數字很輝煌! 「不過,在這之前,(數字科技)曾當了足足五年的賠錢貨。」王震宇接下來講的,竟是一長串的「倒楣史」。 「國父革命十次後才成功。我創業,關過十五個網站,我想不會更衰了吧!沒想到結果更衰,什麼倒霉事都給我碰上。好像衰神附身的地獄倒霉鬼。」 中學叛逆 放牛班 其實,王震宇從孩童年代,人生「基期就很低」。爺爺曾是新莊迴龍的大地主,但因父親生意失敗,連安身之處也沒有。 「從小到大,我家搬了十幾次,每隔一、二年就搬一次。」王震宇因此常轉學,不愛念書的他,高中念了三所學校才畢業。高一念東方高中夜間部,覺得白天打工晚上念書太累,決定轉讀日間部;高二進了格致,又覺得學校管太嚴,高三又轉讀強恕。 在那段年輕叛逆、又愛玩的時光,他也常跟著同學蹺課、偶而惹點小麻煩,「為了給新老師下馬威,同學們約好集體在校外吃早餐,全班只有五個人(含老師)到場參加升旗,最後是教官出來找,才回去上課。」還好強恕順利畢業,後來考上遠在花蓮鄉間的精鍾商專。這在重學歷的年代,簡直是「放牛班學生」。 「我不愛念書,為了打工賺錢,高中就換了三所。」賺錢幫忙貼補家用?「不。是為了買摩托車。」他老實說。 窮人致富 網上學 當兵退伍後,二專念觀光科的王震宇進入旅行社,月薪一萬七千元他嫌少,二個月後轉飯店當服務生,月薪二萬元。「拿到薪資單那天,想著爸爸欠的五百萬元債務,不吃不喝也要還二十年。想想就決定不做了。」 他見當時股市正飆漲,便到投顧公司上班,一個月後發現:「我連自己都養不活,哪來的錢投資?」家族長輩都做生意的王震宇想,還是創業賺錢比較快。 問題是,沒人、沒錢又沒學歷怎麼創業?高中讀資訊科的王震宇留意到,時下窮年輕人致富的故事,都是網路創業,例如Yahoo!(雅虎)、eBay、亞馬遜等網店,雅虎後來出資四十億元,買下台灣本土網站奇摩,曾讓創辦人、永豐餘何家女婿黃宗仁身價大漲,就連奇摩三十出頭的總經理也成億萬富翁,羨煞許多年輕人。 「網路創業就像窮人的原子彈。」王震宇找到方向後,馬上去光華商場買零件,回家組裝電腦、拉了條網路線。由於學歷低,英文程度差,但他並不氣餒,桌上擺了一本英文字典,一邊看著國外網站,邊查字典,就這樣土法煉鋼,跳入網路大海找機會。「我沒什麼學問,也沒人可問,東西都上網自學。」 接著是找錢。「我爸爸沒錢啦,就向親朋好友借一百萬元。也不知道他們當初哪來的勇氣投資我。」他苦笑。 貴人出資 當靠山 七拼八湊下,一九九九年他在家成立艾德網(數字科技前身)。但不到半年,王震宇的創業夢被打醒,「一個月光付給電信商頻寬費就要五萬到十萬元,一百萬元不到一年就燒光了。」 此時,王震宇遇上這輩子最重要的貴人∣廖世芳。廖世芳出身雲林望族,父親做肉鬆加工生意,因投資台塑、佳格等績優股票發財,而讓廖世芳有投資銀彈,除自創「意象」影像公司,也想加入網路淘金行列。 廖世芳當時想設計網路廣告自動託播系統(網站上不斷跳動的網路廣告),經友人介紹,和王震宇碰面。「我只寫了二頁企劃書,他二話不說就拿出七百萬元要投資。」王震宇說,廖世芳膽子特大。 他倆的想法,與當時網路創業者一樣,就是複製雅虎的賺錢方程式:先讓網友免費使用、創造網站流量,再等著廣告商上門,就能收廣告費賺錢。 有了銀彈,王震宇大增人手,還將公司從老家搬到廖世芳在南港的「意象」大辦公室。果然,免費託播很快衝出流量,但意外的是,廣告一個也拉不到。 流量飆高 無收入 半年後,「我跑去找廖大哥商量,這賠錢生意還要不要做下去?他要我回去想想。」一週後,「廖大哥上網發現,整個網站竟然不見了?我說關掉了,他只回了一句:『那花了不少錢呢!』」主機被關掉的一瞬間,七百萬元燒完了。 廖還拍王的肩膀說,「你們這麼努力,一定可以的。」王震宇只好更加賣力,天天上網找點子、想出路,每天工作十三到十四個小時,晚上三、四點才上床睡覺。後來先設計出郵件伺服器,賣給企業、政府單位,不料客戶要求幫忙架網站,為留住客戶,只好免費服務。很快地,王震宇又驚覺「賺不到錢」,立刻停損收掉。 接著,他又改做購物網站。「但因不懂定規矩,客戶一有意見我們就改,二、三個客戶就能搞垮我們。」再次喊停。至此,已燒掉一千五百萬元,廖世芳雖沒說狠話,但他的意象員工完全不給王震宇好臉色,每次去意象,王震宇都低著頭,快速躲進自己的辦公室,以免遭人白眼。 主動減薪 展誠意 對三十歲的窮白年輕人,虧掉一千五百萬元足以讓人一蹶不振,但王震宇為了讓公司活下來,趕緊搬到三重,省下房租,還自動減薪。為此,廖世芳再拿一千五百萬元。 「當時我投資了三家公司,只有王震宇自願減薪(月薪僅二萬元),讓我決定繼續支持,還拿了家裡三、四間房子抵押借款。」廖世芳曾對朋友說。不過,第二個一千五百萬元是借來的,艾德網因賣起國際節費電話卡,每月賺數十萬元可還錢。 公司站穩後,王震宇再開設「台灣論壇」(類似網路討論區),一天訪客流量二十萬到三十萬人次,流量雖多到可跟Google(谷歌)廣告拆帳,但收入只夠付頻寬費,仍賺不到錢。 四年半下來,王震宇什麼都嘗試,卻連續關了十五個網站。這回,他停下腳步認真想:「為何賺不到錢?」他發現,原來關鍵在免費,「就像擺流水席,用免費號召網友,表面上很多人上門捧場,但都是燒自己的錢。」網站怕嚇跑網友、不敢收費,又拉不到廣告,到頭來只有賠錢。 寶物交易 半年賺 打破了對雅虎賺錢方程式的迷思後,「我想通了,與其免費讓人上網站、自己賠錢,還不如收費後,留下忠誠的消費者。」不打game的他隨即發現,線上遊戲正夯,而遊戲中的虛擬寶物可交易。「玩家交易一個寶物或人物,約一、 二萬元,我們手續費只抽個五%,一次交易就能賺五百到一千元。」 另外,為了讓網友記得寶物交易網的名字,他幫新網站取名八五九一,就是「寶物交易」的諧音。「取名,一定要好記,最好是英文單字或數字,不能超過四個字。」他說。 一個月內,八五九一立刻上線開張。八五九一打出七折、五折價的遊戲卡吸引玩家會員,並架設二十一個遊戲軍團資料站,導入更多網友。結果,半年內就賺到錢。「這是讓利給客人。」王震宇解釋。 終於賺到錢,但王震宇謹記網路世界「贏家通吃」的鐵則,因此前一、二年賺到的錢全拿去砸廣告,直到八五九一成為全台第一大。八五九一現有二百多萬個會員,從每月四、五億元的寶物交易量中,可賺二千多萬元手續費。「就像雅虎、谷歌排名第一,獲利都比人家多,反正我們已經苦那麼久,再熬個一、二年沒差。」 八五九一稱王後,他開始想下一步,竟想到國父孫中山遺囑中有交代:「食衣住行育樂、民生要擺第一。」 洗腦廣告 大手筆 而王震宇從小到大最切身的需求,就是「住」。住又分為租屋與售屋,買賣是房仲的專長,租屋仍以報章分類廣告、張貼小條子為主,但當時國內網路租屋不流行,一年的租屋規模約六億元,有此分析後,王震宇再以諧音「五九一」(屋交易),切入市場。後來成立的汽車交易網取名八八九一,諧音就是叭叭交易(汽車喇叭聲),一○一原創T恤,則是衣您衣的諧音。 當時同業都不收費,五九一卻要大膽收費。「房東在其他網站免費登廣告,十天半個月租不出去,來五九一,三天就租出去,你覺得房東願不願意多付二百元?」他深信,房東不喜歡房子空太久,還在電視廣告喊出「五九一,出租就是快」口號。 此外,「每當五九一的網站頁面設計完成,都要找五十歲以上的阿姨來試用。」吳聰賢補充。為吸引房客上門,王震宇二年花了一.五億元登廣告,打響五九一品牌,手筆之大震撼業界,「這種漫天鋪地大打廣告的策略,來自中國知名保健品牌『腦白金』,巨人網絡創辦人史玉柱那句『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經典廣告詞。」喜歡上網找點子的王震宇說。 五九一爆紅後,馬上有人找上門。「那時公司一年賺二千多萬元,音樂飛行網(Kuro)創辦人陳國雄開了二億元價碼,大股東很心動。」但王震宇當時選擇不放,今日才能身價暴漲。 低調交棒 退幕後 回首創業路,王震宇的青春歲月只剩下網路,什麼下班休閒、生活品味都沒有,連妻子也是做交友網站「順便交到」。雖已結婚生子,還了債也買了房,現在就剩失眠問題仍纏著他。 創業十四年,王震宇二年前選擇交棒,開始過「生活」,跟友人學攝影、騎重機。 上週三,王震宇與高中好友相約在基隆八斗子,紫色長袖T恤搭牛仔褲的帥氣裝扮,騎著剛買二週的二手哈雷重型機車,背著專業相機袋,帶著本刊在附近爬山。記者要他騎上新買的「哈雷」拍張照,他連忙閃避,「這樣太炫富了!」 其實,低調個性的王震宇並不想曝光,但現在公司要上櫃了,學著面對媒體這條路,還是非走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