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要股東日均減持超10億元 “清倉式”減持頻現

近期,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屢屢成為監管與輿論的焦點。單筆過億元的大額減持明顯增多,“清倉式”減持等套路頻出,大筆減持時伴隨各類運作和炒作,市場已悄然形成了如“定增+高送轉+減持”等諸多灰色鏈條。

統計顯示,2012年至2016年間,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年度減持規模翻了五倍。自2014年起,A股重要股東日均減持就超10億元,2015年時達到峰值22億元。這背後與定增爆發、新股上市飆漲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監管的到位和規則的完善,對於引導和規範A股減持意義重大,且已得到實證。A股重要股東減持規模在2015年達到頂峰,同年出臺減持新政,使得次年減持規模明顯回落。值得註意的是,監管層近期對違規減持的追查力度明顯提升。2月以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因違規減持、“高送轉”方案而收到監管函或問詢,除追溯過往減持的合規性之外,是否以分紅配合減持等也成為監管重點。

面面觀:近三年重要股東日均減持超10億元

減持在近期備受關註,尤其以“野蠻”減持的市場影響最受爭議。拉長統計周期來看,A股減持規模的迅猛勢頭已保持了數年。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2月22日,A股重要股東累計減持規模達到367.86億元。以公告披露的單一股東單日減持為單位統計,重要股東減持次數達到895次。這意味著,年內每天平均會發生27筆重要股東減持,日均減持金額為11.5億元。

然而,這一數字並非A股重要股東減持的最高值。近五年來A股重要股東減持總額、頻率都出現大幅飆升。2015年時,各項指標達到峰值。統計顯示,2012年至2016年期間,重要股東累計減持金額分別為711.18億元、1607.49億元、2509.33億元、5480.45億元、3594.46億元。重要股東減持次數也有較快增長,從2012年的4463筆增長到2016年的8318筆。而2014年重要股東減持次數過萬,據此測算,當年平均每天發生超過40筆減持。

重要股東日均減持額在2015年達到22.46億元,相較2012年2.93億元飆升了近8倍。事實上,在2014年時,A股重要股東日均減持額就達10.24億元;截至目前,這一指標始終保持在10億元以上水平。

:2012年至今的減持及其他市場數據統計匯通

規模激增的背後,是頻率與次數的加快,而單筆過億元的大額減持也明顯增多。

上述統計顯示,2012年有13起單筆變動股份比例超過總股本5%的減持。其中2筆超過10%;有144起減持的參考市值超過1億元,占比為3%。至2013年,重要股東有40筆單次變動股份比例超過總股本5%的減持,374起減持的參考市值超過1億元,較前一年均有大幅飆升。在2014年,單筆參考市值超過1億元的減持已達到586起。

而在峰值期的2015年,重要股東過億元的大筆減持次數達到1212起,占比超過12%。當年單筆金額排名前十位的減持,涉及的減持規模均超20億元,都發生在上半年牛市期間;從類型上看,包括有中船重工減持中國重工、中信有限減持中信證券都國有股減持行為,亦包括恒興銀行減持興業銀行、平安大華和華安基金減持京東方A的定增認購限售股等。高管套現在當年也極為高發,萬邦達、樂視網、掌趣科技在牛市期間均遭遇高管的大規模減持。

2016年至今,在新規約束和市場行情雙重影響下,減持總額和頻率環比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但整體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統計顯示,2016年內有965起單筆過億元的重要股東大額減持,較2014年有超六成的增長。

助推器:定增、高送轉與次新股解禁

在減持數據之外,有多組市場數據與之在時間、走勢相近,包括非公開發行近年來的崛起、新股上市漲幅的飆升等。而結合實際案例看,由定增和IPO首發限售而形成解禁潮,成為A股減持的重要來源之一。

統計顯示,在A股重要股東減持激增的同期,定增也呈現爆發式增長。2014年當年定增募集資金規模達到6808億元,環比實現98%的增長。而在此後兩年,定增募資規模更以驚人速度增長,2015年和2016年分別達到1.37萬億元、1.8萬億元的規模。

定增激增直接導致了解禁潮叠起,市場將在2017年迎來考驗。Wind數據顯示,年內定增限售股解禁的市值規模達到1.63萬億元,僅有2月、6月和11月低於千億規模。10月為年內定增限售股解禁峰值,解禁規模2402億元。

與上述統計數據形成呼應的是,在實際的減持案例中,限售股解禁後的大筆減持已不鮮見,經常創下年內單筆減持的紀錄。

以2014年為例,年內有兩次單筆變動股份數量占總股本5%以上的減持,分別涉及光正集團和*ST魯豐。兩次減持的股份均來自於定增認購,在“高送轉”後均進行了清倉式減持。其中,光正集團在當年8月公告,平安大華通過集中競價減持了3629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7.21%。查閱以往公告可見,平安大華基金在2013年4月以1.43億元、認購當時還名為光正鋼構的上市公司定增股票,限售期為12個月;上市公司隨即在當年每10股轉增7股、送紅股2股。以上述減持清倉時的參考市值計算,平安大華浮盈過億元。

*ST魯豐股東的減持也搭載了“高送轉”利好。2014年1月3日,上市公司宣布每10股轉10股;就在同天,第三大股東西寧城投通過集中競價減持32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91%,套現超2億元。過往公告顯示,西寧城投所持股份同樣來自於此前的定增認購。但此次減持未及時提交權益變動報告且並未停止減持,被深交所處於通報批評處分。

首發限售股的解禁規模亦不容小覷,而新股上市後的超高漲幅更加劇了這種壓力。

統計顯示,高科石化、高瀾股份、海順新材、蘇州設計、鷺燕醫藥、東方時尚、南方傳媒、天創時尚等次新股,截至目前上市已滿一年,各自漲幅分別達到275.64%、182.27%、173.53%、150.56%、77.50%、69.19%、68.74%、46.43%。資金對次新股的追捧力度不減。以高科石化、高瀾股份、海順新材為例,上市首日的市盈率分別為30.84倍、30.15倍和28.8倍;在資金持續追捧下,目前市盈率仍高達120倍、54.47倍和67.1倍,換手率已分別達275.64%、182.27%和173.53%。

Wind統計顯示,首發原股東限售股2017年的解禁市值規模也將超過萬億。其中,2月、9月、11月、12月都有超1000億元規模。

次新股的減持也異常兇猛,“清倉式”減持這一激進舉動更頻頻出現。這其中,創投機構的退出意願顯得過於急迫。

上市剛滿一年的鷺燕醫藥在2月17日公告,公司三名原始股股東建銀醫療、紅橋民間資本、紅橋創業投資擬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等方式,在未來24個月內減持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無敵有偶,海順新材在2月7日晚公告,公司股東長沙興創投資因資金需求,計劃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369萬股公司股份,占總股本的6.91%。上述創投股東共持有海順新材7.12%股份,於2月6日剛剛解禁。

此外,讀者傳媒、三夫戶外、富祥股份也將遭遇創投股東減持。不完全統計顯示,在遭遇清倉式減持的公司中,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占據較大比重。部分上市公司也一度因熱門概念而股價大漲。以三夫戶外為例,該股曾憑借戶外體育概念在去年11月份時連續大漲,一度了122.96元的歷史高點;隨後股價接連下挫,但目前市盈率仍高達142倍。

更值得註意的是,部分大筆減持常搭配有一系列股權變動等,近年來更頻頻伴以“高送轉”分紅預案作利好支撐。而在減持的掩護下,部分上市公司已成為快速套現及資本運作的捷徑與工具。

更早之前,完成債務重組後的浩物股份在2012年12月發公告,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北京匯恒豐將所持的3880萬股轉讓給邢彥,轉讓價1.48億元。上述變動股份占總股本的10.59%,在2012年單筆減持占比這一指標中居首。但此次減持隨後就生出訴訟風波。北京匯恒豐因借款違約被要求以股抵債,由邢彥履行全部權利義務,但後者也未能按約履行。最終,經法院判決,邢彥被要求將所持股份按約定過戶至三名自然人名下。當時就有市場觀點指出,不經二級市場減持而走司法程序進行股權轉移有避稅之嫌。而就在2013年4月初,浩物股份再現蹊蹺的股權變動:股東張壽清在11個交易日內完成股份受讓再減持的操作,數日內浮盈近六成。股權頻繁變動的同時,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下旬摘帽,股價漲停;此前多起減持可謂“精準踩點”。

“減持王”輩出:監管力度升級

年內,A股重要股東減持依然延續著日均10億元的勢頭。截至2月22日,單筆過億元的大額減持目前發生過107起,占單筆減持總數的11%,比重已逼近2015年的水平。

哪一類上市公司最易被減持?從上市公司的統計口徑來看,2016年至2017年2月22日,已有82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累計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10家上市公司累計減持超過30億元。

:2016年至2017年2月22日以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累計減持前10名

總結區間內累計減持超過20億元的公司特點總結來看,這類公司普遍有較高的市場關註度,研究報告也較豐富。互聯網企業或具備互聯網戰略、智能化概念的公司占比最高,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電商、機器人、AI/VR、手遊等。此外,涉及轉型和多元化發展、並購重組、海外布局、傳統行業業績複蘇等概念的公司也頻頻上榜;而被資本系舉牌、引入戰略投資者、定增等特點也較為常見。

而從單筆的減持來看,年內減持同時也呈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從單筆減持的參考市值規模來看,位列年內前20名的減持中,涉及自然人、公司高管減持的有12起。對比2016年、2015年同類數據,自然人和高管減持金額能躋身單筆減持規模前20位的只有二三起左右。

:2017年內重要股東單筆減持金額前10位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就年內目前單筆市值規模前10位的減持來看,均為近年來重要股東減持的典型類別。其中,萬豐奧威、捷成股份、愛康科技均為控股股東減持。華銳風電已被第一大股東萍鄉富海新能連續減持,後者目前已公告計劃未來半年內清倉。其中,萬豐奧威控股股東吳良定稱,減持是基於個人對慈善公益事業的捐贈需求。此外,天弘基金在2015年8月認購山東鋼鐵非公開發行的股份,躋身公司第三大股東;今年2月起開始減持,並也公告將在未來6個月內將所持股份全部減持。

在上述減持中,世紀遊輪原董事長彭建虎的減持最為引人關註。彭建虎曾為世紀遊輪董事長,2011年公司上市,2015年被巨人網絡借殼而引發股價飆漲,彭建虎身價大漲。該起借殼在當年引爆了中概股回歸的熱潮。但在2016年5月,證監會出面整治,暫停中概股回歸借殼且至目前仍未放開。

而中概股借殼回歸的財富效應,也是驚人的。上述統計中,彭建虎有兩筆單次減持因金額巨大而上榜。而根據世紀遊輪公告,在今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期間,彭建虎與其子彭俊珩累計減持已達6150萬股;按披露的交易價格計算,彭氏父子減持合計套現達36億元。

一面是不斷壯大的減持大軍,以及迅猛飆升的減持規模和頻率、“減持王”和各類套路;另一面,則是不斷升級的監管態度。

與此同時,當前A股減持的現狀也已引起市場重視和隱憂。此前新華社發文,認為“野蠻減持”是A股出血點之一;而“清倉式”減持、信披違規等行為也觸發市場爭議,完善減持相關規則的呼聲漸起。

證監會在近期強調,必須依法合規股東減持的行使,以不影響市場秩序為前提。年內,已有山東墨龍、步步高、聯發股份、科大訊飛因違規減持而領到交易所監管函。同時,交易所還將監管重點向更為隱秘的環節滲透,針對高送轉方案後是否存在減持行為等直接問詢。年內就有和邦生物、智光電氣、海利得、大晟文化等公司因高送轉方案而被出具問詢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29

警惕!A股迎“清倉式”大減持 大股東“賺一票就走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25/1079196.html

大規模減持困擾市場 監管還需亡羊補牢 

近期,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屢屢成為監管與輿論的焦點。單筆過億元的大額減持明顯增多,“清倉式”減持等套路頻出,大筆減持時伴隨各類運作和炒作。那麽減持潮究竟是怎麽產生的,又該如何應對呢?來看今天的陸家嘴見聞。

我們註意到近期鷺燕醫藥就公告稱,部分剛過限售期的原始股股東擬在未來24個月減持完全部股份。同樣在二月海順新材的大股東創投股份也宣布大筆減持所持股份。此外,讀者傳媒、三夫戶外、富祥股份也紛紛遭遇創投股東減持。

根據相關媒體統計,今年截至2017年2月22日,A股重要股東累計減持規模達到367.86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年初至今的日均減持量超過十億。以公告披露的單一股東單日減持為單位統計,重要股東減持次數達到895次。那麽究竟為什麽近期減持規模會這麽大呢? 

首先我們市場目前的估值水平給的很高,上市就有22倍市盈率,這也給了大股東們在一二級市場之間更多的套利空間。

其次,是很多企業靠的就是造假上市,股東本來就對企業就沒有信心,上市本身就是抱著賺一票走人的心態。

第三,由於再融資門檻比較低,不少財務投資人看中的就是這種穩定套利機會,而不是企業自身的價值,所以解禁期一到立刻走人也是情理之中。

同時我們註意到,最近兩年的定增規模巨大,去年近1.8萬億實際上也從體量上給市場帶來的一定的壓力。 

大股東減持套利本身其實在各個市場都有,但是過度減持甚至清倉式減持就該引起我們的警惕。上市和融資本身不是為了企業的再生產和經營,甚至像山東墨龍這樣,大股東明知企業狀況糟糕,還要編出盈利的預期,拉高股價趁機拋售。更有甚者利用違約、訴訟等方式,尋找監管和政策的漏洞,實現限售股變相減持的。但遺憾的是按照現行規定,即便是被發現違規,頂格處罰也才60萬元,和動輒千萬上億的利潤相比簡直九牛一毛。

而近期市場頻現的清倉式減持和隨之而來的各類炒作,其實也正在提醒我們,監管制度本身是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45

同力水泥股東減持比例誤報 被深交所發關註函

深交所2月27日下發對同力水泥的關註函,要求對股東天瑞集團在減持過程中出現的短線交易行為情況進行核實,對天瑞集團披露的權益變動報告書中,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公司股票數量與深交所市場監察數據存在明顯差異等情況進行解釋說明,並盡快對前期信息披露情況予以補充更正。

深交所市場監察數據顯示:同力水泥股東天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17年2月15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賣出公司股票37000股,並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買入公司股票100股的情況,構成了短線交易行為。同時,在其買入你公司股票100股後,於2月15日、16日、22日、23日連續通過大宗交易賣出股票4431.9萬股。

而公司2月18日、2月24日披露的《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2月15日通過集中競價賣出數量為36900股”,其披露的2月15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你公司股票數量與我所市場監察數據存在明顯差異。同時,根據天瑞集團2月24日披露的《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其在2月22日減持你公司股票2369.24萬股,減持比例 4.77%”。而當日,同力水泥披露完成非公開發行股票2158.27股等相關情況,發行完成後總股本達到 49638.1983 萬股;而根據披露《新增股份變動報告及上市公告書》,“該部分增發股份將於該批股份上市日的前一個交易日日終登記到賬”,因此在該日天瑞集團減持過程中,你公司原總股本仍為變動前的數量。以此為計算依據,天瑞集團當日減持股份的變動比例約為4.99%。

就上述問題,深交所下發問詢函要求同力水泥對以下幾點作出書面說明:1、核實天瑞集團在2017年2月10日至2月23日的交易中構成的短線交易情況,收回其所得收益,並及時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 2、請天瑞集團就其上述信息披露涉嫌存在不真實、不準確和不完整等情形予以必要的解釋說明,並盡快對前期信息披露情況予以補充更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96

歐菲光釋放利好 員工清倉減持“賣賣賣”

山東墨龍(002490.SZ)事件之後,監管部門尚未出臺對主要股東違規惡意減持的進一步規定。然而,歐菲光(002456.SZ)的員工持股計劃“清倉式”減持,恰恰在公司發布了靚麗的業績快報之後,在大盤節節上升之際,歐菲光股價大跌讓投資者損失慘重,到底這樣的減持算不算惡意?歐菲光相關負責人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對二級市場並無影響,減持也是因為資管產品到期,做法並未違規。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公司故意放出重大利好後,讓員工持股計劃減持,有“利用好消息出貨”的明顯動機,而公司業績報告到底有沒有誇大公司成長性,也值得考究;不過也有投行人士稱,歐菲光的員工持股計劃減持,跟此前山東墨龍的疑似內幕交易性質不一樣,交易都是基於公開消息之上,事實上並未違規,除非公司的業績增長公告屬於虛假消息。

員工持股計劃趁利好清倉

歐菲光2月28日晚公告,公司第四期員工持股計劃於2017年3月1日到期,2月27日及28日通過大宗交易賣出1289.5萬股,均價33.27元/股,總金額4.29億元,減持的估值達到近50倍市盈率。該員工持股計劃自2015年9月14日至2015年11月4日完成增持計劃,增持均價19.07元/股,耗資近2.46億元,本期持股計劃自買入完成後鎖定一年。

歐菲光稱,“此次交易為產品結束正常需要,定價為市場公允價格,符合法律 法規和監管部門的規定,不涉及內幕交易、利益輸送及其他不正當的交易行為”。由此可見,歐菲光員工持股計劃,在二級市場上“割韭菜”成功,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近75%的收益。

就在發布上述公告前的2月27日晚間,歐菲光發布業績快報,公司2016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267.48億元,同比增長44.6%,光學光電子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28.3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36億元,同比增長53.89%。業績增長的主要因素包括:指紋識別模組下遊需求持續旺盛,產能陸續釋放,實現超預期增長;攝像頭業務產品結構優化,高端占比持續提升,雙攝像頭批量出貨。

2月28日和3月1日,歐菲光股價大跌4.7%和1.25%,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為什麽要在靚麗的業績公告後馬上清倉式減持?

對此,歐菲光投資者關系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稱,員工持股計劃減持,主要是因為員工持股資產管理產品到期,最後兩天必須要減持;另外,公司減持通過大宗交易方式進行,對二級市場股價不會造成影響,也沒有違規行為。

歐菲光公告也稱,前海開源歐菲光4號資產管理計劃於2017年3月1日到期,本期持股計劃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賣出。

2014年7月發布的《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試點指導意見》相關條款規定:“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盈虧自負,風險自擔,與其他投資者權益平等。”“上市公司公布、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時,必須嚴格遵守市場交易規則,遵守中國證監會關於信息敏感期不得買賣股票的規定,嚴厲禁止利用任何內幕信息進行交易。”“對利用員工持股計劃進行虛假陳述、操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的,中國證監會將依法予以處罰。”

廣和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家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關規則沒有規定在出利好時,內部員工不得買賣股票在時間上的約束性規定;這本身可能是一個規則的漏洞。監管部門有權調查歐菲光發布的信息是否為虛假,以及員工出貨是否利用知悉的內部信息甚至里應外合。大股東或內部員工聯合機構發布虛假信息炒高股票然後出貨,致散戶受損的現象不是一天兩天了。監管部門應制定更為嚴格的規則和罰則,歐菲光員工股東利用利好炒高出貨的目的比較明顯,步調如此一致,至少在誠信上存在問題。

1月高管們曾“輕輕”增持

作為蘋果產業鏈的主要公司,歐菲光一直受到機構人士的追捧。

2017年1月期間,在A股市場對中小盤股最悲觀的時候,歐菲光多位董事集體增持了股票,平均價格略多於30元左右;然而除了實際控制人蔡榮軍兩次分別增持91.87萬股、63.03萬股以外,其余董事每次增持都在1萬股到幾萬股之間,增持的數量遠遠不如上述1289.5萬股的清倉式交易。

1月18日,民生證券分析師鄭平發布研究報告稱,截止2017年1月13日,本次增持完成後,實際控制人蔡榮軍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合計214,566,300股,持股比例為19.75%;總經理持有26.43萬股,董秘持有68萬股,財務總監持有154.28萬股,董事、副總經理黃麗輝和郭劍分別持有131.24萬股、127.23萬股,監事、攝像頭模組事業部副總裁持有18.23萬股,上述高管合計持有公司股份為525.41萬股(不含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為0.48%。公司具備長期快速增長的潛力,長期投資價值凸顯,近期系列增持表明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管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公司擁有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布局、優質客戶、持續技術創新、高效執行力等競爭優勢,指紋識別、雙攝像頭、OLED產業發展機遇為公司消費電子業務打開新的成長空間。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公司前瞻布局的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有望打造成為消費電子之後的下一個增長極,公司仍具備快速增長的潛力,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民生證券稱。

深圳一位投行人士認為,相比此前山東墨龍的案例,山東墨龍的減持手法,比較明顯是內幕交易;而歐菲光員工持股計劃股東,盡管是在公司釋放了利好,然後趁高減持,但都是基於公開信息,起碼沒有內幕交易的問題,至於這樣減持是否道德,則另當別論,減持本身也沒有違規行為,本來資本市場的功能之一就是為上市公司員工分享財富,過去長期來看歐菲光表現也不錯,給中長期投資者帶來較好回報。

此前,山東墨龍涉嫌內幕交易的違規減持,監管部門強力介入後,使得市場預期監管機構可能出臺更嚴格的減持規定,不過到目前為止盡管再融資政策有所收緊,IPO繼續維持發行速度,但到現在,控制主要股東減持方面,監管部門依然未有更新規定出臺。

不少資深市場人士認為,當前創業板的整體平均市盈率依然有60多倍,部分公司估值依然達到上百倍,經過了近兩年熊市,估值消化並未完全出清,創業板下跌幅度依然沒有超過60%,這些幾十倍上百倍市盈率的高估值公司,估值繼續下降出清,也是中長期行情當中大概率事件,對於部分高估值的公司,雖然公布的業績依然靚麗,但投資者還是不要掉以輕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685

鑫根資本回應減持樂視網:投資已獲合理回報  賈躍亭應更專註上市公司

重要股東大宗交易減持1909萬股,樂視網股價連續下挫。此前短暫得到平穩的樂視,再次回到風暴的中心。

鑫根資本在3月1日的大宗交易減持,令外界對樂視當前的危機,充滿了種種猜疑。而鑫根基金與賈躍亭、樂視的關系,也受到市場高度關註。3月8日,鑫根資本創始人曾強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對是否減持樂視網、與賈躍亭及樂視的關系等作出回應,並對樂視目前面臨的困境提出看法。

“鑫根資本支持樂視三大戰略升級。”曾強稱,退出取決於基金期限、與投資者關系,以及鑫根投資的未來布局等多方面因素。他認為,作為大股東,賈躍亭需要對上市公司更為專註。要想走出困境,樂視未來必須更加專註,先做好上市公司,並與供應商、股東、政府等建立良好的生態。

減持獲得合理回報

發生3月1日的大宗交易減持,讓近期風波不斷的樂視,以及鑫根資本備受關註。

根據深交所披露信息,兩筆大宗交易折價5%,拋售1909.46萬股樂視網股票,總成交金額約6.4億元。減持數量、減持席位等種種跡象,都指向樂視網重要股東鑫根基金。3月4日,鑫根基金在其官方微信中表示,涉及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將由上市公司依法披露,鑫根資本不就其持倉動態做任何披露或表態。

鑫根基金進一步解釋稱,通常而言,減持有三方面原因:基金已經到期,必須按時清倉;已為基金持有人帶來符合預期的收益;基金合夥人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集體決策。

2015年10月30日,深圳市鑫根下一代顛覆性技術並購基金壹號投資合夥企業(下稱“鑫根基金”)以32億元的對價,從賈躍亭手中接盤樂視網近1億元股票。轉讓完成後,鑫根基金持有樂視網5.39%的股份。從2016年二季度,鑫根基金開始減持,截至去年9月底,累計減持2995萬股。

“如果只為了盈利,我們可以高價退出,但我們投資樂視,不只是以盈利為目標,而會兼顧創業者的感受和基金的收益。”曾強表示,如果只是為了盈利,鑫根基金在樂視網股價58元時就已退出。其投資策略是,公司“上路”後,會適時地退出,“但我們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最近半年來,樂視網股價持續下跌,但總體而言,鑫根基金的這筆投資仍然獲得了豐厚回報。按照減持時間測算,鑫根基金此前兩次減持時,樂視網股價介於43元—60元左右,相較於當初32元/股的受讓價,鑫根基金回報頗為豐厚。

盡管如此,樂視網持續下跌的股價,也對鑫根基金產生了不利影響。經過3月3日、3月4日持續下跌,樂視網股價已逼近鑫根基金最初的持股成本,而3月4日盤中一度跌至31元附近,已擊穿鑫根基金接盤成本價。由於前期減持獲利豐厚,雖然不至於總體虧損,但對鑫根基金來說,下跌的股價無疑是不利因素。

“投資當然是以盈利為目的,同時也願意推動這些公司進步,進進出出是很正常的商業決定。”曾強表示,除了上述退出的四個條件,包括樂視生態在內,是否退出,取決於基金的期限、與基金投資人的關系等因素,作為一個基金管理人,我們有盈利的目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

幫樂視融資數億美元

2016年底,樂視危機公開之後,賈躍亭曾聲稱“樂視網不存在第二大股東”,恰臨樂視危機再度發酵之際,鑫根資本再次減持,讓外界對鑫根基金與賈躍亭、樂視的關系及前景,充滿了種種猜疑。

“我們與賈躍亭、樂視管理團隊的溝通、關系,都還挺順暢,與樂視的合作遠遠沒有結束,現在只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曾強說,無論是否減持,不代表鑫根基金不看好樂視生態的整體發展。相反,旗下公司一直與樂視全生態保持合作,除了投資樂視網,還扮演了樂視投資顧問的角色。

曾強還稱,作為股東,鑫根資本支持樂視三大戰略升級,將與樂視風雨同舟。3月5日,鑫根資本在其官方微博稱,“幾天前,在鑫根資本幫助下,樂視北美實現了數億美元的現金融資,其中數千萬美元已經到賬。”

而所謂樂視三大戰略升級,是賈躍亭2016年11月提出的樂視的核心價值觀不變,顛覆精神不會變,生態戰略更不會改變;戰略實現節奏將會調整、經營策略會進一步優化、組織變革即將開啟等未來三大方向。

曾強並稱,鑫根資本對於樂視的投資,並不僅僅局限在樂視網。2016年3月,樂視網下屬全資子公司聯合鑫根資本,設立深圳市樂視鑫根並購基金投資管理企業(有限合夥),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並購基金,一期規模約48億元,2016年11月該基金一期48億元已完成募集。

對於鑫根資本與賈躍亭的齟齬,曾強將其解釋為,賈躍亭尚未能理解雙方合作的價值。“我們是在樂視最困難的時候進去的,給樂視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還是資源整合者之一。”曾強稱,鑫根資本給樂視帶來的最大價值,是其生態、品牌、外部關系等全方位的改善,而這些遠遠超過了資金本身的價值。“但到現在為止,老賈都不一定能體會到這一點。”

樂視業務必須專註

3月8日早間,樂視網發布早間公告稱,公司引入戰投事項進展順利,但賈躍亭所持樂視網部分股權及樂視影業股權轉讓交割時間有所順延,但融創中國實際控制人孫宏斌,已經進入樂視影業及樂視致新董事會。

對賈躍亭本人的角色、樂視的公司治理,以及解決目前危機的出路,曾強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賈躍亭的戰略布局、他的敬業精神、對團隊的感召力、對未來的洞知、對產品追求的執著等都是相當值得敬佩的。” 曾強說,作為大股東,賈總應與二股東、三股東等小股東,保持全生態的互利合作、相互監督、相互信任。

曾強認為,作為CEO,對上市公司的專註和管理,賈躍亭的投入應該是100%甚至120%。樂視未來必須建立投資人、職業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三者之間的良性生態。

“對賈躍亭來講,他是三位一體的,既是創業者,又是大股東,還是CEO。歐美的很多公司,CEO都是外部請來的專業人士。” 曾強表示,樂視要想做好,賈躍亭首先應將主要精力放在上市公司上。

這也關涉到樂視能否走出當下的困境。按照賈躍亭此前的布局,樂視的生態鏈包含電視、體育、手機、汽車等七大子生態。但隨著樂視危機不斷發酵,樂視汽車、樂視手機等子生態,已經成為其巨大的負累。情況相對較好的電視、體育板塊,也並未產生利潤、現金流支撐,而樂視體育更是風波不斷。

“樂視做汽車,也許有可能做成。”曾強說,樂視汽車要想成功,必須要邁過三道坎:能否解決資金需求,而這一需求將高達一、兩百億元規模;能否在重要技術領域實現自身獨立突破,並獲得第三方認可; 能否解決安全、成本控制等各種綜合問題。

在曾強看來,樂視要應專註於建立生態2.0。而究其含義,一方面是樂視生態鏈的各個業務板塊,要有先後輕重的主次順序,另一方面要建立互信、友善的外部關系。

“又要做電視,又要坐汽車,還要做手機,次序是什麽?我的建議是,先把上市公司做好,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曾強說,樂視的當務之急,是要做到專註,將電視業務做透。從外部市場來看,今年將是大型電視爆發元年,專註於電視業務,本身可以產生很大利潤,並能帶來附加值。因此,樂視眼下應當專註於電視業務。而下一步,鑫根資本將幫助樂視,在生態上更加專註升級,資金上實現開源節流。

2016年底,樂視危機爆發後,供應商紛紛追討欠款,部分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還通過公告的形式,公開披露樂視拖欠的債務,部分公司還曾向法院起訴。曾強稱,樂視必須與股東、供應鏈、金融機構等,建立友善的關系。“要像華為一樣,讓所有的供應商都賺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99

天創時尚:兩股東計劃合計減持不超5.97%股份

天創時尚晚間公告,公司股東北京和諧成長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擬計劃自本減持計劃公告之日起3個交易日之後、在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為本減持計劃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之後,開始減持公司股份。六個月內計劃減持不超過14,201,817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07%。其中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截至目前,和諧成長持有公司股份14,280,000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5.10%。

公司同日公告,公司股東Sheng Dian Capital II, Limited.擬計劃自本減持計劃公告之日起3個交易日之後6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不超過2,520,000股的公司股份,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90%。截至目前,Sheng Dian持有公司股份2,520,000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0.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44

高送轉歪風遭強監管:“閃電”逼問減持套路

“高送轉+減持”、“高送轉+股權激勵”的套路將難在A股市場大肆橫行。近期,監管層再度提出對“高送轉”要從嚴監管,對假借“高送轉”之名從事內幕交易或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絕不姑息。

政令一發,3月27日,天成自控、上海滬工、高能環境等股票便因高送轉遭到交易所“閃電式”問詢。問詢函的內容與監管思路相契合,主要體現在送轉比例是否與公司業績增長相匹配、高送轉相關信息披露是否充分、高送轉預案是否與相關股東的後續減持安排有關、提供相應的內幕知情人信息等。

隨著監管的趨嚴,曾一度站上最強風口的高送轉概念行情如今已走向下坡路。wind概念板塊中高送轉概念指數自今年1月份開始了一輪上行行情,但自3月23日開始階梯式下跌,僅4個交易日跌去2.09%,同期上證綜指上漲0.24%。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送轉+減持等模式已經為市場所詬病,雖然監管機構未對配套高送轉設置窗口期(實現高送轉和公司股價訴求的時間隔離),但是市場資金明顯對配套高送轉開始棄之如履。

監管升級

雖然上市公司高送轉只是一個數字遊戲,高送轉本身並不創造價值,但由於市場對上市公司股價具有“填權”預期,從而對高送轉股票趨之若鶩,營造炒作氛圍。不過,近來市場對高送轉題材的質疑也愈來愈多。

華鑫證券分析人士認為,市場對高送轉題材的質疑聲主要來自於部分高持股比例的公司股東借高送轉之機進行大額減持。

事實上,除少數確因增加股份流動性需要外,多數“高送轉”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無直接關聯,也無法提升上市公司價值,送轉後每股收益還因股本擴張而下降。從市場影響看,“高送轉”不僅是概念股炒作的常見類型,也容易被信息合謀類市場操縱借道藏身。

上市公司如此心照不宣的套路也遭至監管層的持續關註,監管也再度升級。3月24日,證監會再度重申將對高送轉進行嚴監管。證監會方面指出,上市公司實施送轉股的,送轉比例應與公司業績增長相匹配、“高送轉”相關信息披露要充分、大股東及董監高要嚴格披露減持計劃。對利用“高送轉”從事內幕交易、違規減持等違法違規活動的,將強化信息披露監管和二級市場交易核查聯動機制,發現違法違規的,依法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據證監會介紹,前期,滬深證券交易所已發布“高送轉”信息披露指引,實施“刨根問底”問詢,開展對“高送轉”內幕交易核查聯動,集中查辦了一批借“高送轉”之名從事內幕交易或信息披露違規案件。

去年11月底,交易所就對高送轉預案的相關公司發布監管要求,要求其公布後續的增發、股東減持等計劃,並對業績下滑和虧損的企業進行高送轉指導。今年3月1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在例行新聞發布會表態,將繼續從嚴監管上市公司“高送轉”,並提出實施專項治理措施。

在中泰證券中小盤分析師看來,根據證監會的監管口徑,針對高送轉的監管重心主要是在“ 高送轉+減持 ”、 “高送轉+股權激勵”,但是就目前的市場來看,後兩者更多的是歷史存量,其預期未來的增量並不多,主要因為疊加監管趨嚴和基本面因素,市場情緒較低。

不過,相較而言,監管層鼓勵現金分紅,對於有能力但長期不分紅的公司,將進一步加強監管約束;對於不分紅、少分紅,反而利用“高送轉”等概念配合違規減持、內幕交易的行為,將依法嚴查嚴辦。

3月17日,中國神華一份總額高達590億元的現金分紅方案,在A股市場引起一陣不小的“騷動”。對此,監管層表示出贊意,認為這是市場的正能量,樹立了藍籌股的良好形象。根據證監會披露,2016年,滬深兩市有2031家公司現金分紅,共計8301億元;有1415家上市公司已連續3年現金分紅。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A股市場有超過700家公司提出了送轉分紅方案,其中轉增股份的有191家,擬每股10轉增10股以上的上市公司就多達130家。

“閃電式”問詢出擊

監管層治理“高送轉”亂象的政令一發出,滬深交易所近期便針對部分上市公司的高送轉預案提出質疑。高送轉一般是指每10股派送紅股和轉增股本5股及以上。

3月27日,天成自控、上海滬工、高能環境等股票便因高送轉遭到上海證券交易所“閃電式”問詢。此前該交易所也表態,對送轉比例較高、業績增長與股本擴張不匹配、搭售減持計劃、不當市值管理意圖明顯的,審核問詢不過夜,並充分利用“刨根問底”式監管,要求公司及股東明確披露是否出於維護股價考慮、是否為配合相關股東的減持。

公開資料顯示,天成自控擬向公司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含稅),同時每10股轉增10股;上海滬工擬每10股轉增10股,同時每10股分配現金股利3.50元(含稅);高能環境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5元(含稅),同時每10股轉增10股。

根據交易所的問詢函內容,焦點主要集中於業績是否與高送轉相匹配、股東是否有減持計劃。其中,高能環境存在2016年限制性股權激勵股票即將第一期解鎖的情況,為此被問詢高送轉方案是否與上述限售股上市流通事項有關;此外,該公司副董事長擬減持不超280萬股,被問詢高送轉方案是否與該減持事項有關。對於被問詢事項,上述3家公司均予以了回複。

以上述3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來看,凈利潤同比均呈增長態勢,且扣非後的凈利潤也為正值。但即便如此,監管層依舊“刨根問底”以防存在風險。同樣是業績處於正向增長的共進股份在3月27日也遭遇問詢,該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2股。該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64.43億元,同比增長0.16%;實現凈利潤3.43億元,同比增長35.83%,對此,交易所提出疑問,在經營規模和業績僅有一定幅度提升的情況下,超比例轉增股本的考慮及其合理性。

3月2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就鹽湖股份高送轉一事下發問詢函。3月26日,鹽湖股份發布高送轉預案,擬以2016年度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的方式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股本10股。

然而根據鹽湖股份的2016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30%~60%。而此前深圳證券交易所提出,原則上不支持虧損或業績大幅下滑(凈利潤同比下降50%以上)公司高比例送轉。對此,交易所要求鹽湖股份詳細說明在2016年度業績存在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進行“高送轉”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並披露下一半年度業績預測數據、測算過程、相關指標選擇及依據等信息。

此外,鹽湖股份公告顯示,該公司報告期內非經常性損益的金額為4.66億元。為此,交易所要求鹽湖股份披露報告期內非經常性損益金額對凈利潤的貢獻情況,是否存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虧損的請況;若是則需揭示相關經營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64

元力股份:控股股東緊急取消清倉減持意向

元力股份29日晚間在披露“10轉18送2派2”的高送轉預案及控股股東王延安計劃轉讓或減持所持全部32.84%股權的公告後,又發布了更正公告稱,根據控股股東王延安的承諾函,王延安承諾在未來6個月內不減持公司股票。公司此前公告,2016年擬10送轉20派2,王延安有意在未來6個月內通過協議轉讓、大宗交易方式清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68

眾興菌業:兩家原始股東清倉減持9.61%公司股份

眾興菌業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嘉興嘉澤九鼎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州永樂九鼎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於2016年7月11日-2017年3月24日,通過大宗交易合計減持公司股份35,898,128股,占總股本的9.6156%。減持後,嘉興嘉澤、蘇州永樂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12

冀東水泥遭海螺水泥減持逾6737萬股 一季度預虧3.5億

雄安概念股冀東水泥4月12日晚間公告,股東海螺水泥自2015年6月11日至2017年4月12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67,376,224股,占公司已發行股份數量比例約為5%。截至2017年4月12日收市,海螺水泥持有公司股份132,582,331股,占公司已發行股份數量比例約為9.84%。

公司當晚發布的一季度業績預報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5億元至4億元,上年同期虧損8.05億元;基本每股收益虧損0.26元至0.297元,上年同期虧損0.597元。

公告稱,公司一季報虧損幅度預計同比收窄原因為,公司核心區域水泥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水泥和熟料價格均同比提升,營業收入及毛利率均同比增加。當季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約0.40萬元,同期-0.87萬元,主要是受持有的中再資環股票價格波動影響。

冀東水泥已連續6個交易日漲停,今日再次達到漲幅限制。為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揭示風險,公司決定對相關事項進一步核查,公司股票自2017年4月13日起停牌核查,待核查結束並披露相關公告後複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