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粹 難民 衝擊一體化27國領袖赴意 奠基60年 歐盟發團結宣言

1 : GS(14)@2017-03-25 10:33:53

歐盟領袖雲集意大利,今日開特別峯會慶祝為歐盟奠基的《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不過27成員國領袖齊集,獨欠準備下周三正式啟動脫歐程序的英國首相文翠珊,加上近年歐債和難民危機與民粹主義冒起等衝擊,令歐盟要面臨生存危機。於1957年3月25日,《羅馬條約》成立了歐盟前身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令3月25日被視作歐盟生日。27國領袖今將在當年簽署條約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開特別峯會,發表「羅馬宣言」,宣告「歐洲是我們的共同未來」,並為歐盟未來10年發展定出路向。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時只有6個成員國,在冷戰結束後歐盟急速擴張,現已增至28個成員國,集合成為有5億人的世界最大經濟體,並推行取消邊境檢查的神根區和共同貨幣歐元等重大一體化措施。不過,10年前金融海嘯後的歐債危機,引起的磨擦至今未消,近年難民危機衝擊神根的無邊界夢,民粹主義在種種不滿下滋生,指向歐盟集權,造就英國脫歐。


希臘波蘭或拒簽署

據路透社所得最新草案,各國領袖在「羅馬宣言」希望未來十年深化「安全、繁榮、具競爭力、可持續和對社會負責任,有意志和能力在世界扮演關鍵角色和形塑全球化」的歐盟,但也惹來波蘭和希臘威脅拒絕簽署的暗湧。波蘭針對的是宣言有關「多速歐洲」的字眼,德國和法國希望讓部份成員國在防務和經濟等方面先加強合作和整合,波蘭等東歐國因怕被丟低淪為二等成員國,大力反對。希臘則為與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會就債務救助談判陷僵局,要求宣言明確保障勞工權利,一度要脅拒簽。27國領袖在峯會前夕將先覲見教宗方濟各,教宗一向大力支持歐盟,但他之前表明希望一直集中搞貿易自由化和貨幣聯盟的歐盟,多着眼處理社會不公義並以同情心處理難民危機,未知他的指導能否消解歐盟的內部分歧。卡內基歐洲研究中心訪問學人萊納就不看好,認為歐洲一體化勢倒退,令歐盟比現在鬆散,就像「神聖羅馬帝國政治上已死卻仍苟延殘喘數百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則表示不擔心會有其他國家繼英國之後脫歐,指各成員國都了解到加強合作是唯一前路。法新社/路透社/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5/199692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61

【採蛋節】馬灣海灘尋復活蛋 慈善籌款助滯港難民

1 : GS(14)@2017-04-15 23:29:15

活動將在馬灣的泳灘舉行,主辦單位會在場地藏起逾千隻復活蛋,給一眾大小朋友發掘,感受復活節的歡樂氣氛。



龍劍?(Ken)是馬灣的居民,已在這小島居住了十年,2011年復活節,他和妹妹及妹夫在屋企附近沙灘搞了個Easter Egg Hunt活動,邀請朋友及其子女參加,這小小的私人活動,卻意外地引起很多鄰居興趣,結果越搞越大,去年更吸引到過千人參與,今年已經是第七年舉辦。「我們住在馬灣這個小社區,鄰舍精神很強,我正是想透過活動帶出守望相助,共享共融的訊息。」由上年開始,更演變成慈善活動,籌錢幫助一群滯留在港的難民,為活動再添一層意義。「難民在香港得不到尊嚴,各方面生活情況都比較困苦,又沒有人可以幫忙他們,希望活動籌得的錢,不論是金錢上、心靈上,甚至是教育及工作方面,都可幫助他們。」非牟利機構葡萄藤社區服務中心(VCSL)專門幫助在港難民及尋求庇護者,根據中心數字,香港現時大約有11,000至14,000名難民,主要來自非洲、巴基斯坦、越南等地,機構行政總裁Tom Franz指,除了基本生活所需,難民面對最大的困難,其實是絕望,「香港對難民的接受程度很低,只得0.6%,但其他國家則普遍有30至40%,其實他們來這裏只是為了安全,想找個地方重新生活。」然而,基於難民沒有身份證,不能外出工作,部份小孩甚至連學位也沒有,衣食住行都有很大困難,政府及社會對他們支援亦少又又少。來自埃及的Mohammed,去年7月和太太及三名分別4歲、11歲及12歲的子女,因私人原因以難民身份來港,他説:「有些人有選擇,有些人則沒有,這是命運,我來這裏是為了尋求安全,和平。」他以前在家鄉從事電子工程行業,有車有樓,屬中產階級,但來港後卻不能找工作,現時一家五口只靠政府每月五千多元的津貼過活。「在香港生活很困難,政府每月只得很少金錢資助,但光是小女兒的幼稚園學費都已經要二千多元。」幸好有機構幫他們找到一個唐樓劏房單位居住,並支付相關房租,雖然單位面積很小,一家五口要逼在兩張睡床上,又沒有廚房,但總算有個容身之所。一家人平日也很少外出玩耍,訪問當天才第一到馬灣這麼遠的地方,望着馬灣沙灘,五人展現出難得一見的笑容,原來這令他們想起昔日在家鄉到沙灘暢泳的情景。對於能否重返家鄉,Mohammed直言很渴望,但相信機會不大,不過,他説雖然現時生活遠及不上以前,但慶幸遇到很多好人,生活得尚算開心,「香港人很友善可愛,很感謝他們幫助,我在這裹很開心,當有人對我們微笑,就像給予我們希望。」今個星期五及六舉辦的馬灣採蛋節,將會有不少難民參與表演,大家有時間不妨去支持一下,關懷這班被社會遺忘的人。



採蛋節今年已是第七年舉辦,本身只得數十人的活動,現已發展至逾千人參與。

龍劍?(Ken)舉辦該活動除了想讓人感受到復活節的真正意義外,更想帶出守望相助,共享共融的訊息。

Mohammed和家人去年7月以難民身份來港,只為有個安全的容身之所。

「馬灣復活節採蛋節」日期:4月14及15日(星期五、六)時間:下午1時至6時地點:馬灣東灣泳灘費用:$100(收益捐贈葡萄藤社區服務中心)報名方法:可即場報名
facebook:Ma Wan Easter Egg Hunt記者:黃子配攝影: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5/199905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77

經濟差 難民多 恐襲增民粹主宰法大選

1 : GS(14)@2017-04-22 10:41:47

【法國大選2017】法國大選後天舉行首輪投票,民調顯示選情拉鋸,且由傳統的左右對決、變成中間派馬克龍與極右翼的馬琳勒龐聲望暫領先,是法國政壇前所未見的局面。經濟疲乏、失業率高、飽受恐怖主義威脅和難民潮衝擊,都造就了民粹勢力的崛起。二戰後的法國,經歷幾十年經濟蓬勃增長;但過去40年來,為了維持慷慨照顧幼兒、傷病、長者以至失業人口的福利制度,每一屆政府都做不到平衡預算。法國人也發現,法國這15年來經濟上已遠遠落後於她最緊密的盟友德國。兩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2年時不相伯仲;現在兩國的人均購買力是德國高17%。法國勞動成本增長超過德國,不利創設固定職位,亦削弱競爭力。歐盟成員國總出口量,法國所佔比率已由13.4%下降至10.5%。


馬琳勒龐乘勢而起

最令法國人不滿是失業情況。15年前德國失業率略高於法國,但今日德國失業率僅3.9%,法國卻高達10%,在25歲以下年輕人當中,更是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沒工作。有八成職位是臨時工,大部份只維持1個月。曾幾何時,法國就業市場備受保護,但現在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嘗盡人浮於事的挫敗。民眾不安全感還因為社會與文化。法國在2015至16年的18個月內經受了三次大型恐襲,國家由前年11月開始處於緊急狀態下,士兵在街頭巡邏的,每天提醒大家法國是多麼脆弱。國家情勢每下愈況,令民眾對傳統政治精英失去信心,認為他們只關心自己(保守派候選人菲永「空餉門」是應景證明),因此不少人認為,何不讓民粹主義勢力試一試?「國民陣線」領袖馬琳勒龐乘勢而起,高舉反移民旗幟,得到南部民眾支持;推動市場保護主義、刺激創造職位,則得到北部選民歡心。在近年歐元和難民潮危機之後,法國的疑歐主義更盛,馬琳勒龐對英國脫歐滿口稱羨,是說到不少人的心坎裏去了。英國《經濟學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1/199968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53

受中國打壓流亡華裔難民1年內在美重啟生活

1 : GS(14)@2017-06-18 11:18:06

6月20日是年度世界難民日,三藩市多個難民關注組織周五聚首一堂,包括不少亞裔。有組織呼籲關注難民的精神健康問題,更有華裔難民因遭中國打壓必須離鄉背井,現身說法輾轉逃到美國的親身經歷。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聯合國數據顯示,約88%的難民,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在三藩市「創傷復康合作夥伴」(Partnership for Trauma Recovery)的資深義工統籌員希嘉(Coleen Higa)表示,她接觸的亞裔難民及尋求政治庇護人士當中,最多人來自印度,其次是其他東南亞國家,從戰禍及性販賣等等悲慘遭遇中逃出生天,「最多人患的相信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有19個病徵之多,但不用經歷全部病徵才算確診。」患病影響不只病者本身,還有家人,「試想像一個母親PTSD,不能工作、終日在哭,子女都會經歷『間接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幸好,機構現時的資源足夠他們提供一對一輔導。這些人無奈離鄉別井來到美國,即使沒有患病,也需要重整生活。2010年因信奉法輪功而遭政治打壓通緝,與丈夫逃離中國的遼寧人郭小姐,到馬來西亞後尋求聯合國難民署(UNHCR)幫助,滯留6年後獲美國政府接收。英語能力不俗,來美後短短一年已覓得工作的她,說當時得到非牟利機構職員轉介熱心華人收留「瞓廳」,又獲得該組織補助月租約400美元,亦申領糧食券。8個月後,她得到的補助終止,現已能自力更生。她又認為,特朗普上任後,得到的援助與奧巴馬政府時期「沒甚麼差別」。聯合國難民署(UNHCR)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於2000年,即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公約》確立的50周年前夕,在聯合國大會通過設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8/200601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754

難民組織圍特朗普大宅:莫忘美國靠移民難民建國

1 : GS(14)@2017-06-23 02:58:23

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意對多個中東及非州國家發出入境禁令,紐約市數百名市民趁「國際難民日」,在特朗普曼哈頓大宅附近集會遊行,要求白宮取消難民禁令。有出席遊行的非州難民表示,美國建國之初由移民及難民組成,每人應受到平等待遇,「不應把所有恐怖襲擊罪名,歸咎到難民上」。駐紐約記者:鄭柏齡聯合國於2000年通過決議,把每年6月20日訂為「國際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紀念及支持全球每年數以百萬計、因天災人禍被迫流離失所的難民。約300名紐約居民晚上在曼哈頓第五大道集會,遊行至聯合國總部附近公園,沿途高呼「No Hate, No Fear」(不要憎恨,不要恐懼)、「Refugee is Welcome Here」(歡迎難民來這裏)等口號。4年前由加納(Ghana)以難民身份到紐約的Betty,以「非裔支持難民組織」成員身份出席遊行。她表示,美國建國之初由移民及難民組成,「每人應享有平等權利,特朗普無權決定誰人可入境,誰人不能入境」。她又指,擔心發生恐怖襲擊而停止接收難民的做法是本末倒置,「近年大部份發生的恐怖襲擊,襲擊者都在本地招攬、甚至本地出生」。亞裔難民組織代表Stephanie則坦言,過去8年奧巴馬政府對難民採歡迎態度,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之,令到「(協助難民)工作變得很困難,我們反對難民禁令」,她續指,「把國家安全歸咎難民問題根本不是事實,也沒有數據證實,我們只相信事實」。特朗普上任後簽署行政命令,停止向伊朗、利比亞、索馬里、蘇丹、敘利亞及也門6國公民辦理簽證90日,持有效簽證者亦被禁入境;此外,美國擬暫停接收全球難民120日,對部份國家旅客作更嚴格入境審查等。不過,該行政命令被法院裁定違憲,仍未正式執行,而白宮已表明有意上訴至最高法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周二在記者會上表示,難民問題「美國佔非常重要角色,事實上,美國是全球接收難民數量最多的國家」,他透露,短期內將前往華盛頓國會進行遊說,希望美國重新考慮接受難民,「如果美國不斷缺席國際議題,肯定有其他國家取而代之」,古特雷斯續說,「這樣對美國、甚至全球也不是好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2/200648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05

孕婦小童屍叠屍漂浮地中海難民悲慘人生

1 : GS(14)@2017-07-29 03:40:47

北非難民繼續冒險橫渡地中海偷渡到歐洲,一個慈善團體在利比亞對出海面救起大批難民,當中13人捱不過旅程途中身亡,包括孕婦及兒童的屍體堆叠在橡皮艇中間,令人心碎。西班牙一個慈善團體在利比亞對出海面,發現這艘載有難民的橡皮艇並救出167人,但有13人死亡,他們的屍體堆放在艇中間,部份死者甚至全身赤裸,其他人則穿上救生衣坐在周圍等待救援。屍體最後由救援人員運走。地中海是難民的死亡陷阱,本年至今已逾2,200名難民偷渡進入歐洲時喪命,平均每日有10人死亡。近日天氣暖和亦導致北非難民數量急升,意大利海岸防衞隊指上月期間,兩日來便救出逾8,000名難民,利比亞方面指大部份難民都是來自喀麥隆、蘇丹、馬里和塞內加爾的年輕人。被利比亞方面截查的難民,會送往拘留所等待遺返回家,他們當中不少人都被蛇頭勒索和虐待。歐盟已加強海上針對人蛇的活動,同時指示有關海上部門監視來自利比亞的石油走私。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28/201044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41

Airbnb創辦人 打開博物館之家迎難民

1 : GS(14)@2017-10-01 20:13:04

【明報專訊】全球最大住宿短租平台Airbnb聯合創辦人Joe Gebbia位於三藩市中心的家,收藏了大量當代藝術作品、名家設計的陳年家俬,還有一部經翻新的1910年Steinway三角鋼琴,藏品如同博物館。他平時呼籲屋主開放家居招呼旅客,如今他也準備開放自己的「博物館」款待客人。入住完全免費,不過是開放給難民短住。

明報記者 黃展翹

作為Airbnb的產品總監,Gebbia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室(原址就是他自己的家),開發公司的新產品。現在他的工作室搬到了Airbnb總部附近,於是他的家又成了產品開發的試驗場。他最近準備在一個名為Open Homes的計劃,出租家裏一個空置房間,供難民在Airbnb免費登記入住。

Open Homes計劃 為難民覓住宿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頒布禁令,限制多個穆斯林國家的國民入境美國,引來輿論抨擊。Airbnb當時隨即推出Open Homes計劃,為難民尋找住宿,被視為一種公關宣傳。為免外界質疑其光說不做,Gebbia索性開放自己的家,預計今年內會有首個難民入住他的房間。Gebbia賣花讚花香,向《金融時報》盛讚自己的家是個靈活的空間,有時是辦公室,有時是電影院,有時是藝術工作室。

Airbnb多地陷訴訟戰

Airbnb目前因住宿規管問題,與多個政府陷入訴訟戰,需設法提振業務。德國柏林已禁止Airbnb提供短租服務,倫敦亦限制其使用。紐約也為違反租賃條例的人士,引入罰款制度。即使是Airbnb總部所在的三藩市,該公司也與政府陷入法律拉鋸。

Gebbia解釋,他的開發產品理念,並非矽谷近年專注研究的智能家居,而是從人性化的角度分享自己的家。他說,人們以為更智能化的家居可以使生活更美好,但實際上科技往往妨礙了美好的生活,「你要問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個會跟雪櫃談話的多士爐」。

批科技妨礙美好生活

他的理想家居願景,可見於去年與日本的建築事務所Go Hasegawa在奈良吉野町打造的「吉野杉之家」(Yoshino Cedar House)。它是一座實體的社區概念屋,為共享經濟的線上模式,增加了類似旅遊諮詢站的線下功能。這設計簡約的木屋由當地居民負責營運,介紹當地文化和特色體驗,以推動偏遠地區的觀光產業。遊客預訂這屋子住宿後,收入所得將用於發展當地社區建設。這項目的靈感來自吉野村一位老婆婆,因為使用Airbnb出租屋子,帶動了當地旅遊業,讓人口老化的鄉村恢復生氣。自這屋子在Airbnb上線招租以來,入住率達八成。

日本奈良打造理想家居

Airbnb的服務,近年已拓展至逾191個國家,用戶多達2億。其業務迅速發展之際,也有輿論批評其令主要城市的住屋問題惡化。愈來愈多業主選擇向遊客,而不是本地人出租物業,令租盤供應短缺,租金上升。

[企業 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216&issue=201710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632

【果籽人話】港女幫非洲難民組Band 主音:音樂令我忘卻煩惱

1 : GS(14)@2018-01-22 05:53:58

香港人Camy極力幫助在港非洲人,希望能減少歧視,故非洲人十分尊敬她,稱她「First Lady」。

元朗錦田橫台山有一個小稱號,叫「小聯合國」,全因這裏多非洲人聚居。這裏的非洲人大多是難民,因自己國家政局不穩而逃離家園,來港申請政治庇護。在這裏,不時會聽到節奏明快、感染力強的音樂,這就是非洲音樂!非洲人喜歡用音樂作為社交活動,事無大小都唱歌跳舞;非洲音樂以敲擊樂為主、聲音響亮,容易吸引旁人圍觀,甚至加入一同跳舞,好不熱鬧。


五十多歲的土生土長香港人Camy,早前在錦田從事二手回收場,因店內時常有非洲人出入,不知不覺間就和他們多了接觸,還成了好朋友。最初,Camy先被他們的音樂文化所吸引,「佢哋啲音樂好有節奏感,聽完個人會好開心,我有時都會跟住佢哋跳埋一份,哈哈。」Camy憶述,最初這班非洲朋友因為窮,沒錢買非洲鼓或其他樂器,只好就地取材,拿店內回收得來的廚具、茶杯、叉直接敲打出聲音,敲着敲着,大家就會圍起來,一起跟着節奏唱歌跳舞。這種簡單的開心,對在香港長大的Camy而言是少見的。Camy當時有個想法,既然這群非洲人這樣喜歡音樂,自己何不幫他們一把?結果,Camy不但出錢為他們購置樂器,放在店內,讓他們可以隨時來Jam歌,還用行動來支持他們,先後成立了「Akunne African Arts」樂隊及非政府組織「香港非洲人協會」,希望可以透過音樂,讓更多香港人了解他們的文化,減少歧視。故此,Camy經常被樂隊成員尊稱為「Mama」或「First Lady」,「你唔好聽佢哋講呀,佢哋把口啷過油。」Camy笑說。樂隊名「Akunne」有「知足」、「富足」的意思,可惜所有樂隊成員不但不富足,來港原因亦令人心酸。來自來尼日利亞的樂隊主音Samuel,三年前因被當地政府官員追殺,本來在當地是薄有名氣的表演歌手,都被迫離鄉保命。「當年我離開家園係迫於無奈,政府殺咗我爸,若果我同家人唔走的話,我哋就會被殺。結果,我哋分別逃到唔同地方。依家,只剩低我一個。」Samuel用柔弱聲音解釋自己淪為難民的原因,跟他高歌時雄亮的聲線截然不同。獨自來到香港,和其他樂隊成員一樣,走難時萬般帶不走,唯一可帶來香港的,就只有家鄉的音樂。「每當唱歌,我就感到好開心,音樂會令我唔記得所有問題同煩惱,所以每次唱歌,我都唔想停落嚟。」因為音樂,Samuel在港找到了一班好兄弟,從此不再孤單一人。但Samuel坦言,在港生活需要面對嚴重的歧視。因為語言不通或膚色不同,要結識本地人是很困難的。Samuel直言曾在街上問路時,當面被人視而不見,惟獨在表演時,人們才會被他的歌聲和節奏強勁的音樂吸引,主動上前圍觀,「我希望終有一天,我同我嘅樂隊可以上電視表演,俾其他人見到。」除希望被人接納,Samuel更想入鄉隨俗,上年農曆新年時Samuel在街上見到有人打鑼打鼓、舞龍舞獅,「呢啲應該係香港人音樂,如果可以,我都想學!」現時Camy正積極替樂隊舉辦不同活動,例如到老人院或一些社區表演,希望用他們的音樂感染更多香港人,讓他們看見節奏中那種「簡單的富足」,願意去接受這班在港的非洲人。


來自尼日利亞的Samuel昔日曾是歌手,但因保命逃離家園,隻身來港。

香港非洲人協會過往多次參與大型社區表演,希望有更多港人接觸到非洲音樂文化。(受訪者提供相片)



製作:方嘉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8/202775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1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