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假理財案引發了業內高度關註。
有傳言稱,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的假理財案涉及商票造假,稱該案牽涉“蘿蔔章”票據造假及銷售“飛單”兩個環節,據稱,該支行管理層向私人銀行客戶違規銷售未經總行審批的理財產品,用以表外放貸,掩蓋約30億元的票據造假窟窿。
4月20日,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表示,航天橋支行案件是理財產品造假案,不涉及票據業務。
據了解,自2015年起,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共辦理8筆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所有票據均在2016年正常到期托收回款;共辦理4筆銀行承兌匯票開票業務,均正常辦理保證金質押或占用企業票據承兌授信額度,所有票據在2016年正常到期兌付;自2015年起,航天橋支行未辦理任何商業承兌票據貼現業務。該支行目前一切業務正常。
第一財經記者從民生銀行北京分行相關人士處獲悉,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在支行層面基本沒有票據業務,商票業務、商票貼現與私行,在支行層面也很難做到穿透到一起。在他看來,航天橋支行通過向私行客戶賣假理財,填補票據造假“黑洞”的邏輯並不合理。
近日,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稱斯普林格)從《腫瘤生物學》雜誌撤下107篇造假論文,創下了國際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從撤稿名單來看,這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扯125家國內高校、醫院。
近年來,中國論文被國際期刊大規模撤稿的事件屢有發生。“說起來比較複雜,也是多年以來一直存在的,只不過最近爆發出來而已。”曾參與過國內外有關期刊審稿的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放射科和介入科主任梁宗輝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說。
這一次的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但造假原因相比2015年有著本質的區別——論文造假不一定是假論文。
關鍵環節
2017年4月20日,斯普林格發布的一則聲明稱,107篇已發表於《腫瘤生物學》的論文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被撤稿。撤稿事件發生後,4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稱“中國科協”)領導與斯普林格方面進行了會談。
中國科協稱,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讓公眾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發生後,斯普林格沒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斯普林格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斯普林格方面稱,撤稿事件是全球性問題,不是只針對中國作者的論文,其他國家作者的論文也存在因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被撤稿的問題。
就國內波及的研究機構而言,除了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在列外,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學府也在其中。其中,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絕大部分來自國內各大醫院。
事件還涉及4家國外機構,分別為日本愛知醫科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州血液中心、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此次107篇論文被撤稿的原因是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所謂同行評審,是雜誌社將投稿交給同行的專家進行評審,然後給出是否發表的評審意見。”梁宗輝表示,有的雜誌采取推薦評審專家或者非匿名評審的方式,即由作者推薦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評審,或者雜誌社將文章發給相關專家進行評審,但不采用匿名的方式。這樣的好處是推薦的專家對文章內容熟悉,做出的評審意見更為中肯。
按照《腫瘤生物學》此前規定,論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薦評審這篇論文的合適專家。此舉本是為了讓細分領域的研究能有對口的專家進行評審,但這也讓造假者有機可乘。
“造假的方式有幾種,2015年連續撤稿事件中的造假,是虛構同行評審專家,給出有利於論文發表的評審意見。”梁宗輝分析稱,“而這一次的造假,則是另外一種方式,即同行評審專家是真的,但聯系方式是假的,給出的評審意見當然不是這些評審專家的意見,而是有利於論文發表的虛假評審意見。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科協說出版社要承擔主要責任的理由,因為出版社具有驗證同行評審專家是否真實的責任。”
所謂2015年連續撤稿事件是指,當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社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大陸。至於撤稿原因,均是這些論文在同行評審過程中造假。“由於同行評審是論文發表的關鍵環節,所以在這一環節造假就基本上能夠保證論文的發表。”梁宗輝說。
產業鏈
國內一般將發表論文尤其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下稱 SCI )中發表論文作為博士畢業、醫生晉升、課題結題的主要考核指標。研究成果出來了,想要發SCI文章,就需要有足夠高的英文水平,但對於很多人來說,用英文寫論文並非易事。
這催生了大量論文潤色中介機構。作者將自己寫好的英文文章或者中文文章,交給潤色機構進行語言修改,把中式英語或者中文改為地道的英文。這一過程當然要收費,也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想要收到更多的業務和費用,那就需要向作者做出承諾:保證論文的發表。
據業內人士介紹,為了能夠保證論文的發表,中介機構發現同行評審允許推薦專家,於是就出現了專家造假的情況。在虛構專家被撤稿後,中介機構轉而采用真實的專家,但虛構了專家的聯系地址。斯普林格承認,目前尚不知道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是否知曉造假行為。
“我認識的一位醫生這一次有篇(論文)撤稿,他自己感覺很冤枉。”梁宗輝對1℃記者說,“因為文章內容都是真實的,只不過是潤色了語言而已,他自己不知道代投稿的人在同行評議造假。”
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被撤論文作者單位在2015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提供國際論文服務的中介機構多以“語言公司”的面目在網絡上出現。表面上,他們是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實際上卻提供從虛假同行評議、代投到代筆的“一條龍”服務。
上述機構網羅了不少同時具備較強專業知識和較高英語水平的人充當“槍手”,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向顧客索取幾千到數萬元的費用。除了“守株待兔”,中介機構還會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況主動出擊,給“具有國際論文潛力”的論文作者發郵件,尋找潛在客戶。
“(我)經常接到類似的郵件,基本上都刪除了。”梁宗輝說。他向記者提供的他至今保存的郵件內容顯示,一家名叫MedSci的中介公司稱,它的服務內容包括:研究方案設計;數據統計分析;語言服務;內容服務;文章投稿;專利代理;定制服務;量身定制等等。其收費標準是,預存款一次性滿5萬元,可享有預存額度內服務95折。
“好多SCI刊物已經開展了此項(語言潤色)服務,大賺中國人的錢。”梁宗輝說,這些機構主要根據文章發表的影響因子收取費用,高者數萬元。“我的一篇小文章被國外的非SCI期刊錄用,版面非要一千多英鎊,我就撤稿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院士此前曾表示,“有些外國雜誌就是被中國投稿人的投稿費養活的。”
盡管此次“同行評議”非常“丟人”,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同行評議造假與論文造假不能劃等號。這位業內人士分析稱,論文造假是假造研究數據和結果,轟動世界的韓國幹細胞論文造假、日本小保方晴子導致其導師自殺等就是最著名的論文造假事件。與此次撤稿原因有明顯不同。
梁宗輝建議,對於中國先後被撤稿的200多篇論文而言,應該徹查到底是否有論文造假,如果研究數據和結果都是真實的,只是為了發表而被進行了同行評審造假,而且造假是第三方中介機構的問題,這些作者就不應該被冠以“論文造假”的名稱。
(視覺中國/圖)
4月21日,證監會新聞發布會通報稱,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工作人員、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兼職委員馮小樹,先後以嶽母彭某嫦、妻妹何某梅名義入股擬上市公司,上市後賣出股票獲取利益。證監會決定沒收馮小樹違法所得2.48億元,並頂格處以2.51億元罰款。同時,對馮小樹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據界面新聞報道,馮小樹巨額罰沒案背後,牽涉到魚躍醫療(002223.SZ)、三川智慧(300066.SZ)和寶萊特(300246.SZ)等三家首發上市公司的問題。
事實上,魚躍醫療在上市前夜就曾深陷“造假漩渦”。
2008年初,緊鑼密鼓準備上市的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魚躍醫療”)被爆出造假醜聞。
當年的《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魚躍醫療曾在一起官司中,提供給法院能證明其三年內生產和銷售業績的文件《產品銷售量和銷售額出口證明》,但這份材料顯示的數據,與其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相差巨大,足足有700多倍之巨。
與此同時,平安證券出具的證券發行保薦書,透露了該公司2004—2007年一到六月份的制氧機和氧氣閥的外銷收入,但是這一組數據又和招股意向書以及招股說明書中的表述不一致。
2008年4月12日,魚躍醫療在深交所網站發布了《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澄清公告》,公告對上述問題的解釋為,制氧機銷售數量之所以會出現前後700多倍的差距,是因為“統計口徑不同”。
而對於招股說明書中制氧機和氧氣閥的外銷收入前後不一致的問題,則是“平安證券由於工作疏忽”,沒有將零配件的外銷收入從整機銷售收入中扣除,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此外,包括其2007年繳稅暴增10倍涉偷逃稅,母公司利潤與合並利潤差額巨大等一系列問題,在當年上市前也陸續暴露出來。
"造假門"之後,魚躍醫療又因一股獨大問題備受質疑。魚躍醫療董事長吳光明曾接受過《南方都市報》的專訪,他表示,“公司是我一手創辦並發展壯大到今天,其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融入了我的心血。公司的股權肯定不白白送人,要送也要送給對公司有巨大幫助、為公司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顯然世方聯屬於對魚躍醫療提供過幫助,或者做出過貢獻的人(公司)。吳光明接著說,2006年底至2007年初引進深圳市世方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299.53萬股和宋久光持股20.02萬股,分別占比為3.89%和0.26%。
“他們都為公司創造了不菲的價值。”吳光明說。
據界面新聞報道, 馮小樹通過其嶽母彭某嫦代持深圳世方聯實現間接突擊入股魚躍醫療,以200萬元的初始投資獲得了約1.3億元的套現金額,尚不包括在此期間上市公司現金分紅。
這些“造假醜聞”皆發生在上市之前,但最終魚躍醫療還是涉險闖關成功。
107篇中國作者的論文涉嫌造假,近日,被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稱斯普林格)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宣布撤回。該事件引發了中國科學界和輿論的高度關註。
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
雖然,輿論高度關註,然而造假仍在繼續。“今天又收到了中介公司代發、代寫論文的郵件,基本每天都有。造假仍會繼續的,負責造假的中介公司並沒有收手,甚至不會出現一點停頓。”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對第一財經1℃記者說。
從課題申請、實驗、論文撰寫、審稿到發布,一條完整的造假鏈條充斥在醫療領域。業內人士表示,論文造假的行為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中國有關部門和單位對此設定了嚴格的審查程序,但因何會屢禁不止?論文造假背後存在著怎樣的邏輯鏈條?
被撤緣由
論文造假可謂形式百出,內容、翻譯、評審程序和刊登等諸多環節都容易出現問題,再夾雜上中介機構或者期刊本身的利益訴求,造假在很多時候成為一種明知的潛規則。
斯普林格近日撤回論文的事件,創下了國際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從撤稿名單來看,這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而作者絕大部分又來自國內各大醫院。
曾參與過國內外有關期刊審稿的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放射科和介入科主任梁宗輝教授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說,這一次的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但造假原因相比2015年有著本質區別——論文造假不一定是假論文。
4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稱“中國科協”)領導與斯普林格方面進行了會談。 中國科協稱,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讓公眾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發生後,斯普林格沒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斯普林格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斯普林格方面稱,撤稿事件是全球性問題,不只針對中國作者的論文,其他國家作者的論文也存在因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被撤稿的問題。
此次107篇論文被撤稿的原因是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所謂同行評審,是雜誌社將投稿交給同行的專家進行評審,然後給出是否發表的評審意見。”梁宗輝表示。
按照《腫瘤生物學》此前規定,論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薦評審這篇論文的合適專家。此舉本是為了讓細分領域的研究能有對口的專家進行評審,但這也讓造假者有機可乘。
《腫瘤生物學》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影響因子為2.9,但被國內需求者選中的關鍵原因是,它在SCI的名錄之中。這也是很多中國作者選擇這家國外期刊的主要原因。
SCI有著怎樣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呢?
SCI誘惑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很多人將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下稱 SCI )中的期刊上,視為博士畢業、醫生晉升、課題結題的重要指標。
“大家之所以選擇在SCI上發表論文,是因為國外好的雜誌經過同行評審,質量高,國際影響大,這會影響醫院級別、課題申請以及醫生評級。”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醫療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對1℃記者表示。
SCI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SCI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作為一項衡量科研機構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很大程度上能真實反映一所高校(或科研機構)科研學者的科研水平,正因如此,SCI在中國被神化。
“人才培養是慢功夫,靠SCI文章‘激素’培養出來的,只能是拔苗助長,好看不中用。”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表示。
很多科學界人士呼籲審慎對待SCI論文,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醫學教育家胡大一曾撰文指出:“醫生的本職工作是看病。我國近年來SCI論文數量出現了‘大躍進’。即使不是造假,也有相當數量發表的SCI論文是為SCI而SCI。”
近幾年,中國科研學者在發表SCI論文數量上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2016年10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際科技論文產出狀況》一文內容顯示,2016年SCI就收錄了304054篇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其中涵蓋了2526篇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高水平論文。2015年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為 29.68 萬篇,連續第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份額的16.3%。
1987年,當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始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分析工作的時候,SCI收錄的中國科技人員發表論文的數量在世界上排位大致是二十七八位。到了2010 年,中國的SCI論文數已經排在世界第二位,並一直保持至今。
在2015年,發表SCI論文數量較多的十個學科中,臨床醫學位居第二位,為30752篇。但是18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10位的名單中卻沒有臨床醫學這個學科的論文。
“很多醫生也許是一個臨床高手,但是在研究、寫論文方面,確實存在不足。但如果不發表論文、不晉升,課題、收入、身份都會受到影響,與那些臨床技術不足卻靠論文上位的人相比,他們自己也難受,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選擇SCI發表論文這條路。”一位臨床醫生表示。
誰之過?
為什麽此次涉嫌造假的論文主要出現在醫學領域?通過醫生的晉職之路,答案便可窺見。
“一步一考試,一步一論文。考試包括醫學專業和英語等。從初級走到高級,除了準備好了論文,做完要求的課題,還有時間的限制,等到該升副高、正高時已過40歲,你還得準備好這場考試。”上述臨床醫生表示。
在中國,似乎還沒有哪個行業的職稱晉升如醫學領域之艱難。醫生一般分為住院醫師(初級)、主治醫師(中級)、副主任醫師(副高)、主任醫師(正高),通過考試後每5年晉升一級。以五年醫學本科為例,畢業時23歲,開始參加規範化培訓,24歲或25歲考取醫師執照當上住院醫師,住院醫師做滿五年之後,參加晉升主治醫師的考試,當上主治醫師30歲左右。每做滿五年,才準許參加更高一級的晉升考評。一般情況下,37歲當上副主任醫師,44歲主任醫師。
“從住院晉升到主治,相對容易。但從主治醫師晉升為副主任醫師,也就是由小醫生變成專家,是醫生最大的職業飛躍,難度頗大。從事主治醫師工作5年後可以考副主任醫師,此時,你需要準備幾篇SCI論文,還要申請至少2項省廳級別課題。從事副主任醫師工作5年後,又要進一步晉級,就需要準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時發表幾篇3分以上的SCI論文,還需要通過職稱考試。”上述臨床醫生表示。
這條艱難的“職業升遷之路”,在國家制定的“衛生人員晉升職稱條件相關規定”中,卻從未出現過對在SCI期刊中發表論文的要求。
“國家從未要求醫生必須發表SCI的論文,都是各個單位自己的規定。一些大學所屬醫療機構、大學院校甚至要求學生在畢業時就必須要有一篇SCI的論文,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單位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一位衛生系統官員告訴1℃記者。
“其實國家這個職業晉升評定的制度是沒有錯的,它的目的是逐級篩選人才,錯在我們的執行單位。這個制度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成為優秀人才,並不是強制要求所有人都需要晉升,考核制度上從來沒有這樣要求。如果你的綜合實力達到要求,才給你這個職稱和待遇。這是考核目的。但是誰也沒有說你不當教授、不升副高、正高就沒飯吃了。對於造假,有些單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們希望把所有人都弄成‘優秀人才’。”一位知情人說。
但是現實卻涇渭分明。擁有正高職稱的醫生與中級職稱的醫生之間的差別不僅僅幾千元工資的差別,更多還有後續的課題經費、患者資源、社會地位等的不同,職稱背後的光環掩蓋了這條“升遷之路”的艱辛。
“造假論文的原因不能單純推給制度,有的醫生確實不適合做科研,只適合做臨床。事實上,也有很多的醫生臨床做得好,科研做得也棒;做科研和寫論文,又把他的臨床能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只不過這需要醫生付出更多。那些不願意付出更多的醫生,就開始尋找造假的路徑,甚至一開始就造假。國家應該對醫生的職稱晉升有分類,對於研究型臨床醫生和純臨床的醫生區別對待,不能一刀切。否則只能讓人繼續造假。因為晉升評審的人不了解臨床醫生的情況,唯論文評審。如果讓醫療機構也參與評審,情況會好一點。”上述知情人表示。
影響因子
如何進行論文造假呢?
首先,一些醫藥公司充當著論文造假中介的角色。
一家擁有小型實驗室的生物醫藥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從事著論文中介的工作。他向1℃記者詳細介紹了一篇論文的誕生。
“我們主要是做SCI論文,在中國期刊發表論文不好做,我們一般不接在國內刊發的業務。SCI論文是根據影響因子來收費的,分值高的收費會貴些,最好可以發到6分到10分。10分以上發比較困難,因為10分以上的實驗課題,需要做很多實驗,然後對文章質量什麽的要求都很高,投稿也比較困難。10分以上的對文章的新穎度要求也高。10分以下的,我們做的比較多,有經驗,出實驗方案什麽的都很快。根據不同的課題,實驗費用也不一樣。我們目前6分以下的實驗課題代寫代發,收費標準是2.5萬一分。我們屬於生物醫藥公司,自己有小型實驗室,大型的實驗還是要跟其他實驗室合作。做實驗的人,一般都是一些醫科大學的博士生,並且是有過臨床經驗的。我們公司有專門的學術部門寫論文,她們都是頂級醫學院的科研人員,而且現在有專門的實驗設計團隊、翻譯團隊、期刊研發團隊、修稿團隊。我們每個月錄用的分值大概會達到100多分,每個月大概 有30個到40個錄稿,腫瘤的文章占比最多。”這家負責對外聯系的工作人員表示。
上述臨床醫生表示,“這些中介很多都是生物醫藥公司,寫論文的都是醫學類博士,他們捎帶著就幹的生意。政府有關部門根本無法去查,也沒有部門去管理這個。”
所謂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國內一窩蜂發SCI的文章,很多論文從設立課題就走向造假,讓中介介入寫標書幫助申請課題,做實驗,寫論文。拿到課題後,經費中按比例給中介。最可怕的是,這些中介為了省錢,根本不做實驗,直接拿別人的數據用在論文中。對於那些不懂英文,自己做了實驗,寫成論文,讓他們幫翻譯和潤色來講,這個造假方式最徹底。”上述臨床醫生表示。
在他看來,國外雜誌一般比較嚴謹,他們要求作者找審稿人,越是熟悉的審稿人,把關越嚴,因為一旦出現問題,審稿人會覺得是一種對自己的侮辱。但是這在中國,卻成為了一個空子。
“自己找審稿人,留自己的郵箱,雜誌抽查時,會把相關的問題發給審稿人。而在中國,收到這種問題郵件的卻是作者本人。這些都不算什麽,只不過是程序上的問題,重要的是論文數據造假,很多人自己在編數據、抄數據。”一位業內人士告訴1℃記者。
能夠讓這些假論文暢通無阻,也與當前的職稱評審流程有關。
“醫院、衛生部門沒有職稱評審的決定權,這些論文、課題資料申報等資料都只是從醫院、衛生行政部門走一下流程,最後評審權在人事部門,他們對醫生的臨床實力根本不了解,只看這些資料。而評審過程,也存在評審專家是否是熟人的因素。”上述衛生系統官員表示。
這條因為職稱誘惑帶來的造假之路,或將改變。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新的方向,從健全評審體系、優化評審條件、完善評審標準和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工作,不再將論文、職稱外語等作為申報的“硬杠杠”。職稱外語成績可不作為申報條件,對論文、科研不做硬性規定,可作為評審的參考條件,引導醫生回歸臨床。
在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看來,“職稱本應該取消,在無法取消的現在,大多數醫院重臨床輕論文是應該的。但是,在教學醫院,情況就不一樣了。目前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職稱晉升的條件遠遠高於其他醫院,中級升高級必須有多篇SCI文章。反過來說,職稱本身就沒有可比性,一個縣級醫院的主治與協和醫院的主治,能力是不一樣的。作為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和省部級以上的醫院應該把科研搞好,是科研的領頭人,讓一個縣級醫院的人去科研,是不合適的。職稱晉升英語考試的問題,英語原本是自覺獲取最新醫學知識的一個工具,現在反而是強制性考試,不必考試;我們應該廢職稱重經歷。”
翻譯潤色
研究成果出來了,想要發SCI文章,需要有足夠高的英文水平,但對於很多人來說,用英文寫論文並非易事。
這催生了大量論文潤色中介機構。作者將自己寫好的英文文章或者中文文章,交給潤色機構進行語言修改,把中式英語或者中文改為地道的英文。這一過程當然要收費,也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想要收到更多的業務和費用,那就需要向作者做出承諾:保證論文的發表。
據業內人士介紹,為了能夠保證論文的發表,中介機構發現同行評審允許推薦專家,於是就出現了專家造假的情況。在虛構專家被撤稿後,中介機構轉而采用真實的專家,但虛構了專家的聯系地址。
斯普林格承認,目前尚不知道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是否知曉造假行為。 “我認識的一位醫生這一次有篇(論文)撤稿,他自己感覺很冤枉。”梁宗輝對1℃記者說,“因為文章內容都是真實的,只不過是潤色了語言而已,他自己不知道代投稿的人在同行評議造假。”
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被撤論文作者單位在2015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提供國際論文服務的中介機構多以“語言公司”的面目在網絡上出現。表面上,他們是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實際上卻提供從虛假同行評議、代投到代筆的“一條龍”服務。 上述機構網羅了不少同時具備較強專業知識和較高英語水平的人充當“槍手”,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向顧客索取幾千到數萬元的費用。除了“守株待兔”,中介機構還會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況主動出擊,給“具有國際論文潛力”的論文作者發郵件,尋找潛在客戶。
“(我)經常接到類似的郵件,基本上都刪除了。”梁宗輝說。他向記者提供的他至今保存的郵件內容顯示,一家名叫MedSci的中介公司稱,它的服務內容包括:研究方案設計;數據統計分析;語言服務;內容服務;文章投稿;專利代理;定制服務;量身定制等等。其收費標準是,預存款一次性滿5萬元,可享有預存額度內服務95折。
“好多SCI刊物已經開展了此項(語言潤色)服務,大賺中國人的錢。”梁宗輝說,這些機構主要根據文章發表的影響因子收取費用,高者數萬元。“我的一篇小文章被國外的非SCI期刊錄用,版面非要一千多英鎊,我就撤稿了。”
代寫中介
過去一周,1℃記者在暗訪中發現,受上述事件影響,部分論文中介公司工作人員聲稱“很難展開業務”,但這並沒有給他們造成實質性沖擊。
自稱是“中國領先的專業科研與臨床學術服務提供商”的Pubmedin便是其中一家。該公司官網顯示,Pubmedin是由北美地區華人教授聯合國內外行業人脈創辦的服務於醫生、教授等以科研合作為導向的品牌,匯聚來自全球著名高校100多名醫藥、生物專業博士團隊的雄厚學術力量。
該機構自2008年4月成立以來,截至2015年,已服務70多個細分學科的20000多名客戶。目前,Pubmedin主要提供科研教育培訓、SCI學術論文發表支持、論文寫作指導、學術會議支持、產品學術推廣等。
Pubmedin還稱,公司將繼續憑借卓越的學術團隊和技術優勢為客戶提供專業的“一站式”科研學術服務,杜絕任何杜撰,偽造數據、買賣論文的行為。
然而,當1℃記者以有發表醫學論文需求的醫生身份向Pubmedin的論文顧問鄧先生詢問時,對方表示,公司的服務主要有兩種:一種幫助客戶實現論文發表;另一種是給客戶提供論文定制和轉讓。
也就是說,如果客戶本身擁有初稿,但苦於沒有找到相關渠道發表等原因,Pubmedin可以幫助客戶實現論文發表。而如果客戶沒有初稿,Pubmedin則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幫助客戶制定或轉讓一篇現成的論文。
“我們一年可以保質做20篇。”目前居住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鄧對記者說,“安全第一,細水長流。我們這些國外的人手上有材料就做,國內的人有需要就轉讓。”
Pubmedin僅是國內論文中介公司中的一個。鄧表示,類似的中介公司在中國“數不清楚”,但是出事的一般都是大公司,因為大公司往往會追求數量。
鄧說,他們公司根據論文服務質量,發表在SCI期刊上的論文價格分別為7.5萬元、9.5萬元、11.5萬元和13.5萬元。
當1℃記者向其詢問Pubmedin幫助客戶“一站式”操作論文會不會被所發表的期刊發現時,從事該行業已有8年的他很自信地說:“不會,根本不知道。知道了還怎麽操作?”他解釋說,這個行業已經存在至少20年了,如果期刊知道中介公司如此操作,他們這些中介機構“一天都活不下來”。
與鄧不同,微信名叫做“醫學編輯”的朱編輯顯得更加神秘。“不好意思,我們公司不對外提供簡介。”朱對1℃記者說,“需要什麽可以直接說。你滿意了我們就合作,你付錢我們辦事,其他事我們互不幹涉。”
朱此前公布的一則推廣信息顯示,他們可以做到“多篇科技核心過稿轉讓,秒換作者”。在價格上,朱表示,如果客戶想讓論文發表在一些影響因子相對較高的期刊,每篇收費在18萬元左右。
在一家名叫“小木蟲”的網站上,可以能看到“長期推薦發表國外SCI”、“代寫論文”、SCI論文英語深度修改潤色(包至發表)等廣告。
通過小木蟲,1℃記者聯系到了一家自稱是“青年博士團隊長期推薦發表國外SCI、EI期刊”機構的王老師。與鄧和朱不同,王只做論文代發業務,且所發論文主要在一些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王解釋說,和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不同,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不好走關系稿”。
王向1℃記者提供他所服務的公司的官網顯示,該公司“在學術領域與出版行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知名的學術服務專業咨詢公司”。他向記者表示,如果想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他可以通過“關系”聯系到一家位於拉美國家的期刊,代發價格為2.4萬元。
打造中國的SCI
上海交通大學江曉原教授近日公開發表文章《應該盡快公布“掠奪性期刊”黑名單》。“斯普林格在聲明中說,107篇文章都沒有支付文章處理費用,那雜誌有沒有收取版面費呢?雜誌迄今都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換句話說,第三方機構向作者收取了高額費用,難道他可以一分錢不花就能把這些論文發了?”江曉原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不管怎麽說,像《腫瘤生物學》這樣的雜誌,應該列入掠奪性期刊黑名單。”
江曉原說,“大量‘掠奪性期刊’在中國賺很多錢,但是又不盡到審稿義務,目的就是為了盈利,這種雜誌就應該列入黑名單”。據江曉原計算,“《腫瘤生物學》雜誌每月出版一期,我隨機考察了2016年的第1期,它發表了150篇文章,共計1378頁,請問誰見過這麽厚的雜誌?”該雜誌官網顯示,在2010—2016的6年間,該雜誌總共刊登了5380篇論文,據權威刊物揭露,該雜誌刊登每篇文章收取的“版面費”是1500美元。江曉原分析,按照上述“版面費”價格估算,這6年它的“版面費”收入超過8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
江曉原建議,有關部門有必要組織調查,公布一份國外“掠奪性期刊”黑名單。中國作者在“上榜”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算作學術成果,所付“版面費”不得在科研經費中報銷。
“掠奪性期刊”黑名單制度也許可行,但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中國需要建立起自己的SCI。
目前國內有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1)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3)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6)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7)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但是中國的期刊在SCI中的很少,我們應該著力提升中國期刊的實力。現在中國人費那麽大力氣發到國外的期刊上,自己想看時,還得再翻譯成中文來看。”業內人士告訴1℃記者。
提升中國期刊的實力,已經在著手實施。
“中國科協啟動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技期刊。從2016年起實施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推動一批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峰。已經有第一批16家雜誌列入了雜誌升級計劃中,每家雜誌補貼250萬元。剩下幾批也將啟動。”中國科協機關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孟令耘對1℃記者表示。
2016年12月9日,中國科協公布了第一批提升的名單。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提高一批重要學科領域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在學科國際排名中進入前列,成為了一個任務。
孟令耘表示,中國科協將采取“以獎代補、定額資助”的方式,重點支持一批學術質量高、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的英文科技期刊,創辦一批代表我國前沿學科,或能填補國內英文科技期刊學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激發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建設和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引導國內優秀科研論文在國內科技期刊上發表。
幹擾自動監測設施采樣、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測設施……種種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屢見不鮮。
環境保護部在近期組織的多項環保督查發現,在各類環境違法行為中,監測數據造假占了很大比例,手段多樣,性質惡劣。
這一情況已引起高層重視。23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三十五次會議指出,環境監測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要把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最規範的科學方法、最嚴格的質控手段、最嚴厲的懲戒措施,深化環境監測改革,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範和懲治機制,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全面、準確、客觀、真實。
第一財經記者從環境保護部了解到,近期,從各督查組反饋情況看,又發現4起涉嫌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及設施不正常運行的典型案件,其中唐山3起,邢臺1起。
環保部督查組在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對天津榮程集團唐山特種鋼有限公司檢查時發現,該公司分別設置兩條稀釋管路幹擾燒結機自動監測數據。在除塵引風機前設置一條管道,通過吸入空氣稀釋原煙氣;另外在自動監測采樣點附近設置一條管路通入氮氣,以稀釋采樣煙氣。同時在采樣平臺和煙氣采樣管路設置兩處U型彎頭,嚴重幹擾自動監測設施采樣,涉嫌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環保部督查組在對河北省唐山市灤縣金馬工業有限公司檢查時發現,在該公司4號燒結機脫硫設施出口煙氣自動監測采樣點右側30厘米處,設有直徑20厘米帶有法蘭盤的開孔,采樣點左側1米處設有直徑15厘米的開孔,兩口均未封閉,形成對流通風狀態,對采樣造成幹擾,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測設施。
環保部督查組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對騰達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檢查時發現,當督查人員通入二氧化硫濃度為554mg/m3標氣時,自動監測系統顯示數據為294.49mg/m3,誤差為46.8%。自動監測設施不正常運行,導致自動監測數據嚴重失真。
環保部督查組在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對河北超威電源有限公司檢查時發現,該公司將煙塵反吹管對準二氧化硫采樣點,連續反吹,稀釋采樣氣體,經手工比對監測,二氧化硫自動監測數據僅為實測數據的50%左右,幹擾自動監測設備,涉嫌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23日,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對記者表示,對於環境監測,環保部門“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包括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一些重點企業安裝自動監控設備,目的就是避免惡意的違法超標。此外,環保部門還有熱線電話12369,希望老百姓及時舉報,執法人員可以及時到達現場抓現行。”
深改組要求,把“誠信監測”等放在重要位置。這也進一步明確了排汙單位開展排汙狀況自行監測是其法定的責任和義務。
“企業自行監測、自證排放的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是實施排汙許可證監管功能的基本保障。”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馬中表示,自行監測是企業作為排汙者的主體責任,主管部門不必替企業考慮監測成本問題。
他解釋說,任何情況下,如果一個企業因為履行環保責任導致破產,那就說明這個企業的盈利是建立在掠奪公共環境資源的基礎上,從社會全成本考慮它就不應該存在。搞清楚汙染物的排放情況是對汙染有效控制和治理的前提,自行監測、記錄與自證守法的成本也是“汙染者付費”應有之義。
第一財經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近日,環保部已印發了《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總則》等三項環境保護標準,對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活動提出技術指導。
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誌全對記者表示,由於缺少系統性的技術指導,環保部門在對企業自行監測日常監督檢查及現場檢查中發現,部分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方案的內容不合理,存在排汙單位未包括全部排放口、監測點位設置不規範、監測項目僅包括主要汙染物、監測頻次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在采取最嚴厲的監管和懲戒措施的同時,也應加強對企業自行監測的指導和規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隨著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造假醜聞愈演愈烈,更多“中招”企業浮出水面。韓國媒體14日報道,在這起“造假門”事件中,韓國企業也未能幸免,現代起亞汽車和大韓航空均是受害客戶。
神戶制鋼所本月8日承認,旗下多家工廠長期篡改部分鋁、銅制品的強度、尺寸等出廠檢驗數據,以次充好。該公司13日進一步證實,這家企業共計將篡改技術數據的產品交付約500家國內外客戶,受影響的客戶數量是一周前所公布數量的大約兩倍。
神戶制鋼所擁有眾多大客戶,包括汽車、飛機、高速列車制造商及半導體企業和核電站。雖然該公司拒絕公開受影響客戶名單,但《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報道,除先前披露的通用汽車、福特、波音公司外,汽車生產商特斯拉、戴姆勒、勞斯萊斯和標致雪鐵龍等30多家知名大企業也在受影響名單之列。
神鋼“造假門”的影響也波及到韓國。韓國《東亞日報》14日報道,韓國現代起亞汽車和大韓航空都在這起事件中“中招”。
其中,現代起亞的兩款電動汽車Ioniq和Niro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生產的鋁制部件。按韓國媒體說法,這兩款車型排風罩外表部分使用了鋼鐵產品,而內里部分則使用了鋁材。
對此,現代起亞公司一名負責人回應說,這兩款車型使用“問題鋁材”的部分與安全性能無關。在歐盟安全評估項目中,這兩款車型均獲得較高評分,被認為安全性很高。同時,公司方面正在追加測試。
大韓航空則是因使用了波音公司提供的飛機零件而受到影響。大韓航空方面表示,目前正在調查波音公司提供產品的種類和規模。
來源:新華社 記者 張旌
據日媒報道,關於神戶制鋼所的數據篡改問題,歐洲飛機巨頭空客公司已著手調查是否使用了數據造假的神鋼制品。海外制造巨頭陸續開始調查,篡改問題的影響在海外也在擴大。
據悉,美國飛機巨頭波音公司也已著手調查。美國汽車巨頭通用汽車(GM)以及福特汽車也開始了調查。
報道稱,空客沒有直接從神鋼購買問題制品,但正在調查是否存在經由零部件供貨公司購入的情況。公關負責人表示,“有交易往來的零部件供貨公司中,是否有從神鋼采購原材料的企業,目前還不清楚。”
神鋼13日新公布9種制品違規,涉及的購買方增至合計約500家。金融相關人士難掩憂慮稱,“全面情況尚不清楚。不知道在海外出現索賠時將會怎樣”。
神鋼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也12日曾就違規制品明確表示,“鋼鐵制品不在其中”,然而13日的記者會上推翻前言稱特殊鋼等制品有違規。該公司的信譽大跌。交易企業或有可能要求修改合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9日,日產汽車CEO西川廣人在日本橫濱召開新聞發布會,就質檢造假事件致歉。西川廣人承認,日產在國內工廠仍有無證人員對其汽車進行檢查,他表示將暫停面向日本市場的所有本地汽車生產。
據外媒報道,神戶制鋼10日表示,質量把關不周,同時將焦點放在獲利,是公司數據普遍造假的成因。造假事件已經造成全球汽車及飛機制造商供應鏈大地震。
報道稱,這家日本第三大鋼鐵業者承諾,將擴大自動化經營,並重新整頓質量控制體系,以期能從日本史上最大企業醜聞之一翻身。
2017年10月24日,日本Moka,一名工人經過神戶制鋼的企業標識。這家擁有112年歷史的公司上月承認,員工篡改產品數據的時間至少有10年之久,這導致全球汽車、飛機等制造商趕忙檢查其產品的安全性或性能是否因此受累。
目前尚未發現因數據造假事件導致安全性的問題,此事件主要是涉及到假造產品的強度及耐用性證明。日本經濟產業省上月命令神戶制鋼提供數據造假的詳細解釋,並說明將采取什麽措施以防範未來發生問題。神戶制鋼社長川崎博也在公開內部報告前,10日向日本經濟產業省制造產業局長多田明弘提供了該報告。
“澄清彼公司關於這一事件原因的想法,是恢複信心的重要一步,”多田明弘在公布這一報告時對川崎博也稱,“我希望得到適當的解釋” 。
神戶制鋼還指定了一個外部調查團隊,將在年底前向管理層提交調查報告。消息人士告訴路透,該公司社長川崎博也等高管將在公司接到調查報告後,決定是否辭職以承擔數據造假醜聞的責任。
“考慮到這起醜聞的嚴重性,我們預計高層管理人員將被開除,”券商Jefferies駐東京的分析師Thanh Haham10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沒有提及這一幕何時可能出現。
報道指出,神戶制鋼也是美國司法部調查的對象。其部分產品的日本工業標準(JIS)認證已被撤銷,並失去了一些客戶。該公司表示截至周五,525家受影響客戶中有474家未發現安全問題,或者他們的產品被神戶制鋼認為是安全的。
該公司曾表示,它還不能完全說明竄改數據醜聞將對其財務產生什麽影響。上周,神戶制鋼決定撤回本年度財測,此前預期本年度將是三年來首現全年獲利。
自從一個月前披露數據造假以來,神戶制鋼的股價下跌了近五分之一。該公司股價10日上漲近2%,而日經指數.N225為下跌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