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啟遊戲產業並購 中技控股是否在玩冒險遊戲?

中國經濟的投資領域不再像之前那麽火熱,而娛樂消費產業正在展現出更大的吸引力。

最新的嘗試者是上市公司中技控股。這家主業為預制混凝土樁公司的目標是英國遊戲開發廠商Jagex,後者開發的最知名的遊戲產品是RuneScape。RuneScape是一款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投放市場以來一直是Jagex公司最重要的搖錢樹,十年來為公司累計帶來的收入達7.25億美元。

Jagex準備借助RuneScape這一強勢的IP打開中國市場,該公司主席Rod Cousens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海外遊戲公司青睞中國市場,這不意外。據荷蘭市場研究公司Newzoo此前發布的《全球遊戲市場報告》季度報告預計,全球遊戲玩家將在2016年創造996億美元的收入。亞太地區將繼續主導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占據了全球遊戲收入的四分之一。

從中國遊戲市場分羹,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在7月25日舉辦的“2016泛娛樂產業高峰論壇”上,凱撒股份總經理吳裔敏表示,由於國內競爭確實太激烈了,“已經擠得人都站不住了”,因此國內遊戲公司都得往(國)外去看看。

中國的遊戲產業也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移動遊戲市場規模達到了514億元,同比增長87.2%。這一增速遠超過整體遊戲產業的22.9%增幅。這對Jagex構成挑戰:在移動遊戲領域,Jagex目前仍沒有大的建樹。

今天Jagex的遊戲開發還是依賴於位於英國的320工作人員,Rod Cousens對第一財經表示,他期待在中國推出移動端產品,屆時相關產品將由中國和英國的工程師共同打造。

這起交易的收購方中技控股此前曾有過一次不成功的並購嘗試。2014年8月,中技控股曾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準備募資86.72億元用於收購遊戲產業公司DianDian Interactive Holding 100%股權、點點互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但這一方案被證監會否決。

中技控股此次再啟遊戲產業並購,凸顯了公司轉型心切。與混凝土行業相關的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正在承受壓力,中技控股營收已經從兩年前的35億元遞減至2015年的18.4億。

據中技控股披露,Jagex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會員收入和遊戲玩家的交易收入。2015年,Jagex公司實現收入8809.6萬美元,凈利潤3865.0萬美元。為實現轉型,中技控股準備將旗下原有混凝土樁業等資產作價24.16億元出手。收購完成後,中技控股能否將Jagex的海外成功經驗複制到中國市場,仍需拭目以待。

這筆交易仍有待證監會批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74

商務部回應是否“正引導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到中西部”

對於商務部是否“正采取措施,引導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今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作出回應。

沈丹陽表示,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和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確立我貿易大國地位,增加就業,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研究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等工作要求。5月5日,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幹意見》,再次把對加工貿易的支持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綜合運用財政、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沈丹陽稱,商務部正在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和中西部地區,抓緊落實相關政策,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促進對外貿易回穩向好。相信這些舉措對優化加工貿易發展環境、鼓勵梯度轉移,將發揮積極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鼓勵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並非要把在東部經營得好的企業強行搬到中西部,而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推動向外轉移的產業優先轉到中西部。”沈丹陽說,比如,東部也有相對欠發達的地區,如果長三角、珠三角的加工貿易企業從一個城市轉移到東部欠發達的另一個城市,我們同樣是支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305

反壟斷局:將持續關註滴滴優步並購是否涉價格壟斷

據新華社報道,滴滴正式發布公告宣布並購優步中國後,網約車市場反壟斷的聲音已經響起。2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事回應,商務部目前尚未收到有關滴滴和優步中國相關交易的經營者集中申報。

按規定,凡符合反壟斷法規定申報條件和《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中申報標準的,經營者均應事先向商務部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表示,兩家並購一定要符合反壟斷法要求。

然而,在李俊慧看來,無論並購是否最終成立,網約車市場的壟斷都在那里。“壟斷要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市場層面;另一個是乘客端層面,而乘客端層面更為複雜。”

從乘客需求來看,首選的出行方式是滴滴或優步,其他平臺處於劣勢。目前滴滴在支付寶、微信都有入口,優步在百度地圖里也可以叫專車。無論滴滴還是優步,不管是北上廣等區域市場還是全國市場,這兩家比起其他同業競爭者,有著絕對的乘客壟斷優勢。

根據易觀今年二季度公布的數據,在中國專車市場,滴滴出行占據了70%的份額,優步中國占據了17%的份額。滴滴和優步並購後,在中國專車市場將占據87%以上的份額,而在更細分的快車市場,市場份額則接近100%。

“出租車改革出臺後,網約車市場面臨重新洗牌。以前處於灰色地帶的違規車輛、司機將被依法清退。”李俊慧分析,改革有3個月的過渡期,11月之後將是一個分水嶺。最終,誰能在合法合規的車輛、司機供給端上占較大份額,誰將占據市場優勢。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和反壟斷局有關人士表示,一旦並購成功,將具有很強的市場力量,至於對市場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利益有何影響,會不會涉及價格壟斷行為,發展改革委將持續關註並做進一步研判。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會長王麗梅針對並購一事表示,現階段仍集中在資本領域,對於出租車行業的影響不可預見。“國家剛出臺政策規範出租車發展,推動傳統出租車和網約車發展,企業的精力應該放在遵守法律法規上,而資本的出發點卻往往很複雜。”她說。

王麗梅表示,無論是傳統出租車還是網約車,都要滿足公眾個性化出行服務。出租車改革明確了出租車行業屬地管理原則,希望各地在改革實施過程中,督促網約車平臺扮演好行業角色,立足於提升百姓出行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31

深交所要求萬科自查是否私泄恒大購股信息

深交所就昨日恒大買入萬科股票一事向萬科發布關註函。深交所關註問題主要為:1、要求萬科自查是否私下泄露恒大擁有萬科股份權益的信息;2、要求恒大說明是否存在利用不實言論交易萬科股票;3、要求恒大說明與萬科今年一季度列示的前十大股東是否存在一致行動人關系。

附全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11

韓國外交部:正密切關註中國是否報複薩德入韓

“韓國正在密切關註中國是否報複薩德入韓”,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俊赫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做出如上表示。促使韓國官方回應的,是韓國媒體大量關於“中國報複”的報道:中國收緊韓國人赴華的商務多次簽證、韓國女團在華演藝活動被取消、中國大型訪韓團取消訪問等。

據韓聯社報道,4日下午,首爾中區的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領事部前,韓國市民為辦理赴華簽證排起長龍。韓國《中央日報》和《朝鮮日報》當日均報道稱,中國政府3日突然收緊韓國商人赴華的多次有效商務簽證發放條件。

首爾中區的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領事部前,韓國市民為辦理赴華簽證排起長龍。

根據規定,赴中國進行商業貿易活動的韓國人員申請辦理中國M類簽證,需要提交中國境內貿易合作方出具的商務活動文件、經貿交易會請柬等邀請函件,這一規定並未改變。韓國外交部和旅遊行業稱,一直以來,中國茂發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壟斷了這一業務”,代為辦理邀請函。但中國方面3日作出規定,取消這一旅行社辦理邀請函的資格。外交消息人士說:“過去中國對形式不完善的邀請函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現在要 照章辦事 了。”“為什麽在薩德爭議正盛的時候采取這種措施,令人心生疑慮。”

《中央日報》稱,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方面“停止簽發商務簽證或拒絕接受商務簽證申請”,而是此後韓國商人赴華只能通過“正常渠道”獲得商務簽證。這對於通過中國當地法人發放邀請函的韓國大企業沒有影響,但對在中國當地沒有正式合作公司的韓國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會產生不便。

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俊赫4日針對此事稱,這給部分韓國人訪華帶來不便,外交部正與中國駐韓大使館進行磋商。對於中國政府是否事先通知韓方,趙俊赫表示,這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務,韓方沒有收到事先告知。他稱,韓政府認為“薩德”問題不應影響韓中兩國深化交流合作,希望啟動兩國領事領域的磋商渠道。

據韓聯社4日報道,韓國女團WASSUP原定5日參加中國宿遷慶祝建市20周年的“亞洲巨星演唱會”活動,但活動主辦方3日發來通知稱取消WASSUP參加活動。參演中國電視劇的韓國演員劉仁娜也可能因“薩德”遭換角。《朝鮮日報》4日稱,另一方面,中國開始對大規模團體遊客赴韓“進行限制”。旅遊行業稱,為了給中韓世界杯預賽加油,下月1日決定來韓的3000名中國應援團取消了訪韓。會員多達12萬人的中國陶瓷器協會也取消了本在協商的訪韓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67

蔡聰:兩個基本問題就可以判斷O2O項目商業模式是否靠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804/157893.shtml

蔡聰:兩個基本問題就可以判斷O2O項目商業模式是否靠譜
蔡聰 蔡聰

蔡聰:兩個基本問題就可以判斷O2O項目商業模式是否靠譜

為什麽越燒錢越要融資,而越融資估值越高的故事不可持續?怎樣判斷具體的O2O項目的商業模式是否靠譜?O2O項目是否有創業和投資價值?

文 | 蔡聰  本文授權轉載自分享投資

滴滴先與快的合並,再與Uber合並,很多人認為這是O2O模式燒錢補貼惡意競爭搶流量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的、無可奈何的結果。當補貼結束、資本退場,然後迎來商業回歸和常識回歸。

為什麽越燒錢越要融資,而越融資估值越高的故事不可持續?怎樣判斷具體的O2O項目的商業模式是否靠譜?O2O項目是否有創業和投資價值?

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享投就投CEO蔡聰對以上問題有深入思考。他以熟悉的“滴滴”為案例,剖析O2O創業以及投資的邏輯。

O2O瘋狂補貼時期,小市民實在太幸福了

2015年也許是我這種小市民最幸福的一年,各種各樣的O2O產品層出不窮,這

當中有互聯網巨頭,也有不少初創企業。我承認我也是一個“小市民”,但也可以美其名曰精明和理性的消費者。

那一段O2O瘋狂燒錢補貼的時期里,我會為了獲得一頓免費午餐的獎勵,下載一個APP,吃完然後卸載掉;每一次在便利店買單,我都會問收銀員,哪一個支付有優惠:微信、支付寶還是QQ錢包。

當然,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次,用坐公交車的價格乘坐了滴滴,uber的豪華轎車。美甲、家政、維修……我不但自己享受這種“時代紅利”,還告訴我身邊的親朋戚友一起來享受。

這真是太好了,不用自己跑去店面,還上門服務,服務更好居然還能更便宜!那只有兩種可能:要麽是原來的傳統模式都是“暴利”,有足夠的利潤空間讓其提供額外的服務;要麽就是原來的傳統模式是正常利潤,其倒貼給服務者。

市場經濟告訴我們,只要行業是充分競爭的,利潤率都會趨於合理,很難有暴利,因此一定就是倒貼做生意了。

“豬長不出羊毛”是基本常識,可惜都忘了

這真是一個很神奇的移動互聯的紅利時代,極具中國特色,我把它理解為一種“人口”紅利,只有在人口第一大國才能發生。

更神奇的是這些創業者仿佛被洗了腦一樣,總以為“羊毛一定可以出在豬身上”,好像不用這個邏輯就是不具備“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基因”。

更更神奇的是還有不少VC買賬。O2O創業公司拿著巨頭和VC的錢大肆補貼消費者,刷銷量刷流水,然後拿著這些快速增長的業務量再去找資本,講故事融資,繼續燒錢遊戲。

更更更神奇的是越燒錢越要融資,而越融資估值越高。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VC們估值是這麽一個邏輯:下一輪總要比上一輪翻一番。我就歇菜了,如果這麽簡單的話,還要我們這些會計師來幹嘛?

到了今時今日,隨著O2O項目一個接一個地死亡,無論是創業者還是VC們才意識到,自己忽略了“豬長不出羊毛”這一個生物學常識。每一個人獨立思考的話,都不會忽略這個常識,但當一群人蜂擁而上時,這個常識都被忽略了。

兩個基本問題判斷O2O商業模式是否靠譜

在O2O瘋狂燒錢的時期里,我們收到過無數的O2O項目商業計劃書。大多數都是拿著非常自信的業務增長數據和用戶增長數據來融資。但,絕大多數都是偽需求,永遠無法盈利。

對感興趣的投資領域,我都會問兩個基本問題:

(1)能可持續盈利的價格水平,你算過嗎?

(2)在這個價格水平下,需求情況測試過嗎?

絕大多數創業者是這個邏輯:現在先做用戶,提供點優惠補貼,把用戶量做起來,培養用戶習慣後再提價。

我曾經收到一個做機場停車O2O的商業計劃書,他們在幾個機場都開展了業務,數據增長很不錯。看上去似乎需求很旺盛並且業務發展向好,但這是用了上一輪VC投資的錢進行大量的補貼之下的數據。這種情況下,我如何能判斷其的投資價值?

經濟學第一課,是“價格-需求”曲線。

1

價格和需求成反比,低價當然需求就旺盛,從A點B點,P1降到P2,當然Q就增加了, Q''能代表真實的需求嗎?能說明商業模式可行嗎?這種虛假的繁榮很容易就掩蓋了真實的需求。Q''實際上是一個“偽需求”。以此為投資依據,非常危險。

這類型O2O企業,我都要求他們做一個MVP(最小化可行產品),以可以盈利的價格測試一下需求,如果一個點/店有可觀的邊際貢獻率(即,收入減去單個場的變動成本)才能證明其商業模式是有盈利性。

只有盈利性經過驗證的情況下,投錢去做前期推廣和擴張,解決成長性問題,才有意義。可是,很少團隊能夠接受我這個要求。在O2O瘋狂的時期,其他VC都快打款了,還哪有時間給我磨磨即即。

就用這麽簡單的一個經濟原理,我們識破了大部分O2O項目的偽需求,避免了不少投資損失。業務推廣初期,低價優惠引流無可厚非,這叫推廣營銷,但是持續依賴於優惠維持業務量那就肯定是燒錢,不符合商業的本質。恐怕很多O2O沒有上岸計劃,也上不了岸。潮水退出,誰在裸泳就一目了然。

5個方面看O2O項目是否有創業和投資價值

那O2O項目是否有創業和投資價值?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1、分析每一單的成本結構以及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率越高越好

邊際貢獻率= (收入– 變動成本)/ 收入

例如,使用滴滴打車,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滴滴的收入是每一單“提成”收入,變動成本可以認為是稅金,這個邊際貢獻率很高。而神州專車,收入是每一單的收入,變動成本包括每次服務的汽油費、汽車的磨損、司機的工資。也許每一單神州的邊際貢獻高,但是邊際貢獻“率”不高。

邊際貢獻率不高會使得企業經營風險增加,因為企業需要耗費大量的管理成本去管理這些“變動成本”。而且這些成本稍微增加一下:例如汽油漲價,司機要求加工資,邊際貢獻就很容被侵蝕掉。邊際成本率越高,盈利性的風險就越小,越好。

2、邊際成本隨業務量增長明顯遞減(也就是規模效應明顯)才有投資價值

再拿滴滴為例,經過前期用戶習慣的培養和品牌的推廣,滴滴目前最大日常運營成本是系統的建設以及維護。這類型的成本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因為1億用戶和2億用戶,用戶量翻一番,但是系統建設和維護的成本很可能只增加20%,因此邊際成本隨業務量越來越低,只要有這個明顯的趨勢就好辦,規模是資本最擅長解決的問題。

3、能夠明顯發揮移動互聯網的基本優勢:信息對接效率大大提高

我曾經參加過一次路演活動,其中有一個項目做O2O西裝定制。我問團隊:“先分析一下傳統的西裝定制,有什麽痛點用移動互聯網可以有明顯的優勢去解決的?”

移動互聯網最基本的優勢就是更加有效率的對接供需雙方。比起傳統的方式:黃頁、紙媒,PC互聯網時代大大的提高了供需對接效率,而移動互聯網因為多了移動的屬性和功能,更進一步提高了這個效率,而且豐富了應用的場景。像西裝定制這個case,在傳統模式下就沒有普及,而不普及的原因很可能並不是信息對接不暢順,給他嫁接上O2O的翅膀於事無補。

再來看網約車模式,沒有移動互聯網時,這就存在巨大的需求,藍牌車司機遮遮掩掩的營業,和乘客信息對接很困難,對接上了還得還討價還價,效率極其低下,信息不透明。這不正是移動互聯網能夠解決的嗎?只有這樣的業務,插上O2O的翅膀才有可能飛起來。

移動互聯網不僅僅通過提高對接效率,讓存量的需求更加快速得到滿足,而且還能盤活閑置的產能,創造增量的需求。拼車、順風車就是很好例子,這些產能在沒有O2O的情況都是閑置的,浪費掉的。

如果盤活了,價格根本不是問題。再便宜價格,都能夠創造價值,對於提供服務的車主來說,哪怕5折出租車價格都覺得值得做,因為閑著也是閑著。

4、能發揮大數據的高級優勢:讓好服務賣好價格,賺取超額利潤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均衡價格”曲線(見下圖),意思是:供給(S曲線)不變的情況下,需求(D曲線)越多(少),價格越高(低)。

2

再以網約車為案例,傳統的出租車,價格一刀切,調整不了。

在客人稀少的時段和區域,肯定有一些司機寧願賺少點吸引多一點客人,也不希望空著車跑。而在人流密集,難打車的時段,司機又很惜售,因為價格恒定,他們就挑選長途客人。

O2O則可以發揮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分析的優勢,最大程度地賺取利潤。收入= 價格*數量。在供過於求的時候,可以降價來爭取數量;在供不應求的時候,提高價格。動態的調節價格,實現收入的最大化。

下雨天、演出結束,我都供不應求了,我還補貼你?傻啊!?我不但不補貼你,我還要多賺你,這才是“商業的本質”。比起傳統的模式,這才是O2O的高端優勢。

5、少來“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故事

騰訊這種“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成功案例鳳毛麟角,悲劇的是不少創業導師、創業者樹為典型!

試問,現在互聯網創業,還有哪一些領域的使用頻率可以與“社交和溝通”相比,做到月活達五六億這樣的巨大基數(也許移動支付有機會),哪怕“豬”的比例少,也是很可觀的數量。

又試問,互聯網上除了色情、賭博,哪一個領域有遊戲行業這樣有大R(大額付費用戶)小R(小額付費用戶),變現如此直接和暴力?要找到一個能用這種邏輯賺錢的領域,難。

尤其是O2O項目的創業往往在細分領域。用這套邏輯,不死才怪。用戶安裝你的APP下單就是為了洗車的,但非得洗車不賺錢,要靠賣汽車用品賺錢,想得太簡單了吧,非得讓用戶違背他的初衷不可麽?轉化率高的產品你放過賺錢機會,偏要靠轉化率低的產品賺錢,難道非得要舍本逐末,追求難度系數高的動作不可麽?我覺得O2O創業,主業一定要能賺錢,而且是直接暴力的賺大錢,順便發現那些“豬”。

過去兩年O2O創業和投資,很瘋狂也很盲目,不少是“偽需求”。而我也相信O2O對傳統領域滲透和改造仍會繼續,“網約車”是很好的模式,其他的領域有待我們繼續發掘。

O2O 商業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70

滴滴優步是否涉壟斷 “VIE規則”成最大變數

隨著滴滴收購優步(Uber)中國的消息8月1日正式宣布後,一個懸疑仍未解開——這一合並究竟是否會引發反壟斷機構介入及審查。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雖然在8月2日的月度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尚未收到兩家公司的申報,凡符合《反壟斷法》規定申報條件和《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中申報標準的,經營者均應事先向商務部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滴滴對此回應稱,目前滴滴和優步中國均未實現盈利,且優步中國在上一個會計年度營業額沒有達到申報標準。

看似滴水不漏的模糊回應並不能讓業內人士解除疑惑。除了兩家公司均未公布營業額的大致財務數據區間及計算方法等技術問題外,另一個多年來的疑問是,涉及到大量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結構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之間合並的反壟斷案例,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到底會不會受理。換言之,VIE是否應該成為反壟斷審查的障礙?

五位接近商務部反壟斷申報業務的知名核心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過去的經歷中,所有收購方或合並方涉及到VIE結構的並購案中,商務部都不予受理,這幾乎是一個心照不宣的行業“潛”規則。

但伴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這一“潛”規則已經引發相當大的擔憂。滴滴和優步中國若成功合並,將成為第一家由百度、阿里、騰訊(俗稱BAT)共同持股的公司。

一位深刻了解反壟斷調查運作機構的業內核心人士註意到,現在很多看上去是公司的合並,但背後的資本力量發揮了巨大作用。

滴滴優步合並反壟斷審查走向

商務部到底會不會受理並介入滴滴與優步中國的合並案,目前的線索依然很模糊。

就在去年2月,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也曾提及滴滴快的合並案,回應也如出一轍,但滴滴快的依然順利合並。由於沒有公布相關信息,無法區分滴滴快的是申報後獲得了通過,還是沒有申報,抑或是商務部根本就沒有受理。

第一財經記者從公開消息和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滴滴與優步聘請的律所律師團隊中(分別為方達律師事務所和漢坤律師事務所),都包含有經驗的反壟斷律師。其中,曾在對外經貿合作部(現商務部)有過5年工作經歷的韓亮律師代理滴滴一方,參與了滴滴優步合並和滴滴快的合並。他對本報記者表示,由於身份敏感,不便對此案發表意見。

堅石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周照峰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兩方的人員來看,都是業內有經驗的人士,應該不會出現明知需要申報,但不申報的情況。翻閱涉及VIE的案例,僅有沃爾瑪-1號店案件,商務部給予了附條件通過,但該案的申報方是買方,沒有VIE。與沃爾瑪收購1號店不同,收購優步中國的滴滴是VIE架構。根據規定,賣方不是經營者集中反壟斷申報的法定申報人,所以可以不作為申報人,故而賣方可以不考慮申報表中關於申報人經營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的承諾。

通常而言,外商投資體現為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企業的股權,但囿於我國的外資產業準入、並購及境外上市的一系列監管政策,外資持股要麽受到禁止,要麽因過高的監管成本而不具有可行性。為規避監管,新浪公司曾於2000年創造性地提出協議控制的思路,由此誕生了我國企業境外間接上市的協議控制模式及監管與規避監管之間的10年博弈。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商務部此次若介入要求申報,也面臨相當多的技術空間。北京大學教授盛傑民對本報記者表示,根據以往經驗,商務部若介入,最終可能類似於沃爾瑪-1號店案件,附條件通過。

上述五位業內知名律師中的一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技術問題包括營業額、控制權,以及主動管轄權等,“所以又有很多余地”。

他解釋稱,簡單說,各巨頭對單一企業沒有控制權,所以營業額計算只看具體交易企業,而交易企業營業額又不達申報標準,這時候就看商務部是否願意主動管轄了。

周照峰表示,營業額到底如何計算,目前滴滴快的的財務數據並未公開,也沒有告訴公眾一個大概區間。但從《反壟斷法》本身的狀況來看,技術問題是很清楚的,在網約車細分市場領域,因為傳統出租車對網約車市場的替代性很低。鑒於雙方合計的市場份額高達90%左右,如果雙方沒有達到申報的標準,商務部有權主動發起調查。

“如此高的市場份額,在沒有經過詳細分析的情況下,就斷言沒有可能存在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未免過於武斷。”周照峰說。

北京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孫遠釗也認可這一觀點,界定相關市場將是關鍵,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可替代性”。目前優步中國和滴滴所涉的細分市場領域,與地鐵、公交等交通領域並無可替代性。

根據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中國IT研究中心(CNIT-Research)發布的《2016年Q1中國專車市場研究報告》,今年一季度,專車市場內滴滴專車以85.3%的訂單市場份額居行業之首,優步和易到用車分別以7.8%、3.3%位列二、三位。滴滴、優步中國合並後,將占據93.1%的市場份額。

發改委:若有價格壟斷必定履職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曄對本報記者表示:“作為消費者,我希望它們不合並,因為合並後它們會擡價,這個動機非常明顯。”

一旦進入價格壟斷環節,則進入中國發改委的執法範圍。發改委價格監督和反壟斷局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一直在關註滴滴和優步中國的合並案,未來若有相關壟斷行為,會履行自己的調查職責。

但周照峰擔心,如果並購環節都未能防止壟斷發生,一旦進入到價格壟斷環節,不僅需要大量證據,而且對社會和消費者損害已經造成,並不利於社會公平競爭環境。“現在都無法執法,以後壟斷企業成長了,難度豈不是更大?”他說。

根據《反壟斷法》第28條,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但是,經營者能夠證明該集中對競爭產生的有利影響明顯大於不利影響,或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作出對經營者集中不予禁止的決定。

“這需要滴滴自己分析證明,合並產生的有利影響超過不利影響。”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

多位業內核心人士表示,這一案例不僅複雜,且案外因素多,也凸顯出目前三個執法機構分立的弊端,“因為優步中國與滴滴的並購實際上可能涉及到了三家執法機構(商務部、工商總局、發改委)的範圍,未來的分工與合作也面臨挑戰。”

創新與壟斷的邊界

滴滴收購優步中國的消息一落地,關於兩位創始人的成功故事開始刷屏。有趣的是,創新和壟斷原本就是相伴相生的兩個領域。在被創業者奉為聖經的彼得·蒂爾(Peter Thiel)撰寫的《從0到1》中,就專門提及壟斷與創新的關系。

他指出,非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定義成各種更小市場的交集來誇大自己的獨特性;相反,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描述成若幹大市場的並集來偽裝他們的壟斷性。

但他在書中提及的壟斷,其實是通過創新獲得國家授予新發明專利權,得到有效期內,高額的壟斷利潤,而並非通過違反《反壟斷法》的方式實現。

孫遠釗表示,無論是滴滴還是優步,最終能否成功,都要看國際化擴張的能力。這取決於兩家公司真正的雄心,以及通過創新發展的驅動力。

全球經濟和金融分析機構IHS環球通視(IHS Global Insight)首席分析師卡森(Jeremy Carlson)發給本報記者的分析稱,中國已經成為約車服務的最大市場,這會使滴滴置身於下一代網約車領域革命:移動服務和無人駕駛。這個趨勢將會在2025年之前出現,並在2035年之前成為交通領域的主要驅動力。2035年,中國將擁有最大的移動無人駕駛服務行業,預計有200萬輛在運車,每輛車都會在4~5年的使用周期內創造高額收益。

不過,即便兩家能夠合並成功,交通部剛剛發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營服務規範(征求意見稿)》也為公司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卡森的分析稱,合並會讓中國網約車服務行業的利潤更高,雖然上述規定尚未正式公布,但未來肯定會給運營帶來額外成本,補貼減少,牌照的費用帶來的影響會傳導到每個消費者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20

央行:M1與M2增速剪刀差不能作為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的指標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7月份貨幣信貸數據答記者問

1、7月份,M2同比增速比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至10.2%;人民幣貸款新增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2.9%;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879億元,同比少2632億元。對7月份貨幣信貸數據如何認識和解讀?

答:今年以來貨幣信貸增長並不慢,而且今年數據有一些特殊因素,排除後總體上仍基本正常。從M2看,去年二、三季度股市波動較大,使當時的基數大幅擡高,導致近幾個月M2同比數據有些“失真”,不代表真實增速。從貸款看,金融機構出於“早投放、早收益”考慮,一般上半年貸款占大頭,今年上半年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萬億元,投放進度較快,雖然7月份貸款季節性回落,但累計來看仍較多。同時,還有幾個特殊因素:一是去年7月份為應對市場波動投放了一些貸款,剔除後今年7月份貸款同比並不少;二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對貸款數據有較大影響,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僅定向置換的大中型銀行貸款已超過8000億元;三是金融機構加大了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的力度。從社會融資規模看,近幾個月同比少增主要是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較多(7月份就減少5122億元),這與票據市場發生了一些案件、監管有所加強有關。

我們預計,隨著基數效應逐步消失,8、9月份M2同比增速將有所回升。我們還希望市場能夠註意以下幾點:一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落實“去杠桿”任務的大背景下,貨幣信貸增長的中樞水平可能比過去有所調整,對此也需要適應。二是由於多種因素,貨幣信貸月度數據出現一定波動比較常見,我們建議應該避免對某個月的短期數據作過度解讀。三是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利率水平低位運行,穩健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2、7月份4636億元新增貸款中,幾乎全部是住戶貸款尤其是個人住房貸款,而非金融企業貸款減少26億元。對這樣的貸款投向結構如何解讀?

答:從住戶部門貸款看,今年增長確實比較突出,當然主要與不少城市房地產市場升溫有關,前7個月平均每月個人中長期住房貸款接近4000億元,季節性波動也不大。從企業部門貸款看,在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特別是“去產能”、“去杠桿”背景下,企業總體信貸需求沒有住戶部門那麽旺盛。但也不宜過度解讀個別月份的貸款數據:一是企業貸款季節性波動比較大,7月、10月等是明顯的貸款“小月”,“小”主要就體現在企業貸款上。二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減少的是存量企業貸款,不良貸款核銷處置基本上也是企業貸款,今年置換和核銷處置力度很大,還原後1-7月企業貸款同比還是多增的。三是1-7月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合計達2.65萬億元,同比多1萬億元,多渠道融資對貸款形成一定替代,這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3、7月份M1同比增長25.4%,為2010年6月以來最高,M1與M2“剪刀差”進一步擴大到15.2個百分點,其原因是什麽,是否是進入“流動性陷阱”的反映?

答:2015年下半年以來M1增速持續上升,主要是企業活期存款增速加快。我們分析可能有以下因素:一是中長期利率降低,企業持有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下降。二是房地產等資產市場活躍,交易性貨幣需求上升,尤其房地產和建築業公司持有的貨幣資金增加比較多。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過程中會暫時沈澱一部分資金。

由於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M1基數比較低,很多月份M1增速低於5%,也明顯低於M2增速,所以近期企業活期存款多增加一些,M1增速就出現明顯上升,這里面也有很強的基數效應。我們認為,M1與M2增速“剪刀差”主要反映貨幣在各部門分布以及活性方面的變化,這與“流動性陷阱”的理論假說之間相距甚遠,並沒有什麽必然聯系,不能作為衡量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的指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97

一財記者:滴滴優步是否需申報?商務部:該申報的未申報需擔責

商務部17日舉行例行發布會, 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回應“商務部是否認為滴滴、Uber符合經營者集中反壟斷的申報要求”時稱,經營者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算營業額後依法申報。如果達到申報標準,經營者未依法事先向商務部申報而實施集中,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首先想問市場比較關心的滴滴、Uber合並案,目前進展怎麽樣?商務部是否認為滴滴、Uber符合經營者集中反壟斷的申報要求,市場關心中國互 聯網企業所涉及的VIE結構是不是應該成為反壟斷審查的障礙?

沈丹陽:關於滴滴宣布與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這件事情媒體都很關心,我們月初發布會上已經作了回應。針對你的提問,補充講幾個情況。也是針對媒體 比較關註的一些問題,給大家作一個回應。依據《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我國經營者集中申報采取營業額標準。商務部公布實施的《經營者集中 申報辦法》規定了經營者營業額的計算方法。經營者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算營業額後依法申報。如果達到申報標準,經營者未依法事先向商務部申報而實施集中, 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規定》第四條,經營集中未達到第三條規定的申報標準,但按照規定程序收集的事實和證據表明該經 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商務部應當依法進行調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96

樸槿惠確認出席G20杭州峰會 中韓領導人是否會晤引關註

據韓聯社18日報道,韓國青瓦臺消息稱,總統樸槿惠將於9月4-5日訪問中國,出席在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

據青瓦臺介紹,樸槿惠將同與會各國領導人圍繞峰會主題——“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展開討論,並就影響韓國經濟的各種全球性問題闡明韓方立場。

韓聯社分析稱,在中韓兩國圍繞“薩德”入韓問題針鋒相對的情況下,樸槿惠是否在訪華期間會晤中國領導人,尋找解決該問題的突破口尤其受到關註。

樸槿惠在結束訪華行程後將於9月7-8日赴老撾出席東盟首腦會議,並於8-9日對老撾進行國事訪問。

另據韓國《京鄉新聞》報道,樸槿惠在訪華前還將於9月2-3日訪問俄羅斯,出席第二屆東方經濟論壇,並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首腦會談。分析認為,中俄兩國都強烈反對“薩德”入韓,樸槿惠此次訪問的重心可以說是“薩德外交”。韓國紐西斯通訊社則表示,樸槿惠的“薩德外交”能否取得成果備受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