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市房企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02007.HK)於8月21日披露的2018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集團總收入約為1318.9億(人民幣,下同)元,同比增長69.7%;毛利約349.7億元,同比增長104.6%;凈利潤約為163.2億元,同比增長94.9%;股東應占利潤約為129.4億元,同比增長72.5%;股東應占核心凈利潤達129.5億元,同比增長80.2%;基本每股盈利為60.03分,同比增長71.8%。
董事會宣布派發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幣18.52分, 同比增長77.4%,半年派息總額占核心凈利潤總額的31.0%。
對於公司發展方向,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提及,“我們正在重新審視本公司的管理系統,為了立基百年,寧可放慢一些發展速度,追根溯源地全面提升本公司管理水平。”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也在發布會上表示,公司在特定的市場環境下經歷了規模的快速擴張後,將逐步進入“提質控速”新階段。 “‘提質控速’是保證有質量的發展,寧可慢一點也要穩定,進入平穩健康持續發展的態勢。”
利潤近乎翻倍
受惠於市場高速發展和公司的制度優化,碧桂園已於2016年開始步入新一輪業績爆發周期。2016年,集團及其合營企業及聯營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088億,同比增長120%;2017年,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金額5508億,同比增長78%;2018年上半年,公司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合計錄得合同銷售金額4124.9億元。
合同銷售金額的連續大漲,為碧桂園營業收入的增長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該集團便實現營業收入2269億,同比增長48%。2018年上半年,集團總收入約為1318.9億元,同比增長69.7%;毛利約349.7億元,同比增長104.6%;凈利潤約為163.2億元,同比增長94.9%。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賬上還有已售未結轉資源7703億,這在很大程度上鎖定了公司未來兩三年內業績平穩提升空間。
值得關註的是,隨著內部運營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碧桂園整體盈利能力和收益質量表現不俗。數據顯示,該集團毛利率和凈利率在2016年、2017年穩步回升,於2018年中期分別達到26.5%和12.4%。集團銷售及管理費用僅占合同銷售金額的2.4%,較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
杠桿持續低位
對於實現了規模與盈利高增長的碧桂園來說,如何做到快與穩的平衡,是其無法回避課題。
從財務數據上看,碧桂園一直堅守著“穩健經營”的底線。今年上半年,房地產企業融資環境趨緊,融資成本明顯上升,但碧桂園的杠桿水平和融資成本仍舊處於行業低位,截至2018年6月30日,碧桂園凈借貸比率為59.0%;加權平均借貸成本為5.81%。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碧桂園已連續11年保持了凈借貸比率低於70%,這一數值使得碧桂園在國內一線地產軍團中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克爾瑞地產研究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主要上市房企(A股、H股和其它)加權平均凈借貸比率上升為91.09%,較2016年增加了16.19個百分點,行業平均借貸比率呈上升趨勢。碧桂園多年保持凈借貸比率低於70%,顯示出公司較厚的財務安全墊。
報告期末,碧桂園有息負債2939.21億(含銀行及其他借款、優先票據、公司債券和可轉股債券),其中一年以內短期債務及長期債務當期部分僅為1081.04億,占比36.78%,遠低於可動用現金余額2099.1億,其余63.22%為長期債務。長債為主的債務結構與房地產開發業務頗為匹配,且公司短期償債資金壓力不大。
鑒於凈經營活動中的現金流為正,且戰略上采取“提質控速”,預計公司投資速度有所收縮,從而使得公司融資壓力有所下降。
在美元升值的宏觀金融環境下,房地產企業美元債成本增加以及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敞口,成為各方關註的一個焦點。從碧桂園的債務結構來看,公司美元債務約為537億,僅占集團債務總額的18%。碧桂園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降低匯率變動的風險敞口,公司已采取多種套保措施鎖定匯兌風險敞口。
現金準備充足
現金流方面,碧桂園上半年銷售樓款現金回籠約為人民幣3360.2億元,同比顯著增長52.4%%,銷售回款率高達81.46%,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鑒於銷售回款額的大幅度增加,碧桂園截至6月30日的凈經營性現金流連續第三年為正。
截至6月30日,該公司賬面擁有可動用現金余額2099.1億,占總資產比例15%。此外,該集團仍有2813.9億未動用銀行授信。
碧桂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公司將遵循“現金為王”的原則,憑借充足的現金頭寸,在市場調整周期中尋找更為優質的發展項目和機會。
數據顯示,上半年,碧桂園新獲取項目530個,涉及地價支出2242億,預期建築面積8478萬平方米;其中權益內預期建築面積為6008萬平方米,總代價1434億,平均地價為2387元/平方米。
截至6月30日,集團擁有土地儲備建築面積約3.64億平方米,已簽約或已摘牌的中國內地項目總數為1991個,分布於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1個地級市,總計覆蓋1051個區/縣,足夠公司未來幾年的正常運轉。
曾一度被認為是高成長公司代表的華大基因(300676.SZ),今年的中報成績單卻有些不盡人意。
8月27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中報,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11.41億元,同比增長28.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8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僅增長1668.52萬元,同比增長8.73%;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元(含稅)。
這是華大基因近幾年中期凈利潤增速最低的一次,公司正處於凈利潤增速逐年下滑的窘境。根據以往公開數據測算,2016年中期和2017年中期凈利潤的同比增幅分別為97%、28%。
對於凈利潤增速下滑的原因,華大基因一位相關負責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主要是因為研發投入增加,“研發投入主要還是集中在‘生死染’三大方向上”。
不過,從二級市場來看,即便今年以來華大基因的股價也已跌逾60%,但面對當前的業績情況,投資人士依然給出“業績與估值不匹配”、“估值偏貴”的評價。展望下半年,曾被稱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還能繼續騰飛嗎?
業績增速下滑
根據華大基因此前公開披露的數據,該公司2015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565.63萬元,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分別為1.49億元、1.91億元,這說明2016年中期和2017年中期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97%、28%。
而2018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凈利潤同比增幅僅為8.73%。這意味著華大基因近幾年來凈利潤同比增幅從97%降至8.73%,凈利潤增速嚴重下滑。
在華大基因上半年2.08億元的凈利潤中,還有4020.25萬元為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於理財收益和政府補助,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1.68億元,僅比去年同期多400萬左右,同比微增2.62%。而2017年上半年的這一同比增幅為50.07%。
中報顯示,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約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7095.09萬元,同比增長41.40%。不過,今年同期的銷售費用為2.01億元,仍為研發投入的2倍左右。研發投入和銷售費用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8.79%和17.64%。
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來看,今年上半年為-7904.38萬元,同比下滑逾3倍,這是華大基因近三年中期這一數據首度為負值。華大基因解釋稱,“主要系報告期因銷售收入規模擴大相應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及支付職工薪酬等費用增長所致。”
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成本為5.19億元,同比增長逾5成。華大基因稱,主要系銷售規模擴大導致成本相應增加。另外,今年上半年整體業務毛利潤為54.55%,同比減少6.99個百分點。
華大基因目前主營業務有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基礎科學研究服務、複雜疾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藥物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四個業務板塊。其中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為業績貢獻主力,2018年上半年營收占比為54.53%,上述其他三塊業務依次的營收占比分別為15.44%、26.47%、3.44%。
這其中,備受市場關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業務營業收入為6.22億元,同比增21.69%;營業成本1.87億元,同比增52.27%;毛利率為69.89%,同比減少6.05%。對於這項業務營收成本增速大於營業收入的原因,上述負責人士稱,主要是因為開展了“民生項目惠民價格”,民生項目覆蓋地區增加,有深圳、長沙、阜陽等地。
估值仍偏貴?
看到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情況,多位投資者表達出“不滿意”的情緒,這在他們看來,目前的業績與估值不匹配,即便是今年上半年股價已腰斬,但是估值仍偏貴。
去年7月14日登陸創業板的華大基因,曾被譽為“生物界騰訊”,以連拉19個漲停板的記錄驚艷市場,之後漲勢加碼,上市滿4個月時,股價攀至頂峰261.39元/股(前複權,下同),相較發行價上漲逾18倍,市值突破1000億元。
然而,纏繞在華大基因身上的質疑聲也從未斷過,並在今年年中愈演愈烈。攀頂之後的華大基因走向下坡路,今年以來跌幅為64.29%,由200元股跌至70元左右,市值已縮水不到300億元,縮水7成。
最近的這兩個月於華大基因而言,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6月中旬,華大基因被曾經的合作夥伴舉報“套騙土地資源”、“首席科學家為高中生”;一個月後,一篇名為《華大癌變》的文章引發公眾廣泛關註並討論,質疑以華大基因為代表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導致出現多起產婦生出“無創低危”唐氏兒及其他基因缺陷兒;負面未消的同時,關於2億股解禁的消息又成為市場恐慌的一大因素。
如今負面風波暫時消停、股價又經過腰斬,看多者聲音又起。
8月上旬,中信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也發布“唱多”研報稱,華大基因股價自去年高點下調較多,投資者的主要困擾是公司的業績增長平緩、主營NIPT的市場空間有限,而公司腫瘤產品的報批慢於燃石、世和、艾德等競爭對手,“但我們認為,一、最近一年華大智造自產的測序儀已逐漸趨於成熟,這種完全的國產化意義重大、被美企卡脖子是過去多年新業務開拓較慢的關鍵原因;二、公司2018年研發投入增長預計接近翻倍,主要系公司加速了腫瘤類產品的報批;三、‘生’、‘死’、‘染’每個板塊的市場規模均在百億~千億規模,具有爆發式增長的可能,長期成長空間巨大” 。
中信證券預測,公司2018年較可比公司可達估值100%的溢價、約92倍的PE,對應市值403億、目標價100.77元。
不過,這樣的目標最終能兌現嗎?面對華大基因當前的業績,有不少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華大基因的市盈率在70倍左右,估值依然偏高。
一位私募投資總監認為,如果估值跌到40倍~50倍左右相對合理。還有基金經理稱,華大基因合理的估值水平應該在30倍~40倍左右。
業內對華大基因的期待,主要在於華大集團是否有資產註入預期,比如將基因測序最核心資產測序儀註入到上市公司。華大控股於2013年完成並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獲悉,CG公司的測試儀的研發和生產不在上市公司體系,有關測序儀開發和生產的業務已經註入到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而就在今年7月份,有媒體報道稱,華大智造計劃於2019年赴港上市。
對此,上述負責人士8月27日晚間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華大智造屬於集團業務,不在上市公司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樂視網中報顯示已資不抵債,距離暫停上市再近一步。
8月29日晚間,樂視網(300104.SZ)披露了2018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樂視網實現營業收入為10.04億元,同比下滑82%;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11.04億元,同比大幅降低73.36%,基本每股虧損為0.28元。
負債和關聯欠款是外界最關心的問題。中報顯示,到2018年6月30日,樂視網總負債達到190.63億元,同比2017年底的186.64億元再度增長2.14個百分點。其中,流動負債就高達136.24億元。而樂視網同期總資產只剩170.08億元,相比2017年底的178.98億元,再度減少8.9億元。。
從2016年峰值時102.25億元,跌至2018年一季度3.04億元,再到2018年中期的-20.55億元,樂視網的凈資產高樓已然倒塌,若下半年主營無法實現大幅扭虧,將大有可能額觸發暫停上市的紅線。
據2018年最新修訂的創業板上市規則,若創業板公司出現“最近一個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顯示當年年末經審計凈資產為負”,深交所可以決定暫停公司股票上市。
“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正在竭力解決公司目前的經營困難,但由於關聯方債務導致公司資金問題尚無法得到解決,下半年 存在持續虧損的可能性,如經審計後公司2018年全年凈資產為負,公司存在股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樂視網在中報中也如是稱。
即使一如既往由少數股東承擔較大虧損,截至6月30日,樂視網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資產也為-4.77億元。此外,公司賬上已久無可用現金,上半年現金及等價物凈流出2.59億元。經營性現金凈流出8.53億元,投資性現金凈流出5.17億元。
在中報中,樂視網再度將原罪怪指向關聯欠款。稱2016年以來,公司與向賈躍亭控制的關聯方形成了大量關聯應收和預付款項。截至目前,大部分關聯應收款項仍未能收回,導致公司一方面對上遊供應商形成大量欠款無法支 付、債務無法按期兌付和存在大量訴訟等問題;另一方面關聯欠款導致公司現金流極度緊張,同時市場品牌受到極大影響, 危及公司信用體系,公司經營嚴重受阻,業務大幅下滑。
樂視網與樂視非上市體系的關聯欠款已成久未治愈的痼疾,經過一年多拉鋸,目前雙方對關聯方債務金額基本達成共識。早在7月21日晚間,樂視網就曾列出,公司與非上市體系債務處理小組共同認定的債務規模約67億左右,已簽署協議償還債務的共有4筆。
第一筆,樂視網子公司樂融致新向樂帕支付97%的股權轉讓款中,有13.7億元用於抵消非上市體系對上市公司體系債務;第二筆,樂視電子商務將與易到相關方債務總額1.7億元轉讓於上市公司體系。樂融致新在2018年初,以9290萬元的價格受讓了樂視電子商務經營的主要資產——樂視商城及相關資源、知識產權等資產。第三筆,以樂視控股對非上市體系關聯公司5.5億元債權轉讓於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應付該關聯公司未來8-12年租金相抵。
第四筆,司法拍賣樂視控股持有的樂融致新10%股權,拍賣所得用於民生信托11億元貸款,同時抵減非上市體系對上市體系下樂融致新的債務。但此項拍賣工作正在進行中,最終拍賣成交金額尚不確定。
不過,樂視網在中報中再度強調,上市體系短期內無法通過上述債務解決獲得現金支持,因資金缺乏導致的上市公司經營困境並不能直接、有效解除。
纏身的兩大問題讓樂視網的主營業務也大幅退步。2018 年上半年,除了電視劇發行,樂視網的終端、廣告業務、會員及發行業務等7大業務輸入均出現大幅度的下滑,同比跌幅均在六成以上。
在孫宏斌離任樂視,劉淑青接任,樂視網上半年定下的業務基調便是恢複業務經營和市場品牌,以及調整采購銷售模式,避免產生新的關聯交易。融創為其掌控的新樂視提出了一個新的“家庭生態”概念。
對這一概念,樂視網在中報中的闡述是——打造“關系+場景+平臺+終端”的齊樂融融家庭生態,圍繞悅己、親子、敬長三個家庭關系,打通場景(居家、社區、文旅等)、平臺(智能家居、智慧社區、新零售、智慧生活全場景營銷等)和終端(Letv超級電視、語 音中控、智慧屏、社區屏等),通過互聯網科技能力將資源融合在一起,構建起一個高品質的家庭運營生態。
但這一新的生態就會走向何方,外界仍難以預料。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受今年股市下滑的影響,就目前已披露上半年業績的券商來說,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8月30日晚間剛剛披露半年報的方正證券(601901.SH)就屬於“慘淡經營”陣營的一員。
根據半年報,方正證券及其子公司在2018年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3.09億元,同比下降22.19%,同期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6億元,同比下降75.03%。其中,方正證券自身的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下滑較為明顯。今年上半年方正證券錄得營業收入12.77 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 32.89%,營業利潤僅為1.29 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 84.28%。
毋庸置疑的是,與2017年上半年相比,大部分券商自營收益率並不那麽好看,國信證券、財通證券、興業證券、浙商證券等均出現了收益率不同程度下滑,方正證券也是其中一員。
方正證券表示,2018年上半年,二級市場股指大幅下滑,各類板塊指數都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公司自營投資也出現較大浮虧,在今年上半年末,其自營總資產規模達 259 億元,報告期內的自營業務虧損達2157萬元。
截至目前,方正證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 7.54 億元,主要是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增加所致。 但是,不難看出,今年方正證券資金壓力不小,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7.28 億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券商評級中,方正證券由C類直接晉升為A類,方正證券在2016年受內幕交易、違反信息披露規定及HOMS系統違規接入等事項影響從A類降級至C類,在2017年仍維持C類評級,而同樣受到HOMS系統違規接入影響的廣發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則在2017年恢複評級,今年方正證券終於重回A類。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