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廣州市委十屆九次全會落下帷幕並審議通過了《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為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提供了“路線圖”和“施工圖”。
據南方日報8月8日報道,《實施意見》顯示,廣州首次提出將南沙建設成為城市副中心,未來南沙將實現1小時直達珠三角主要城市。同時,將在白雲機場建設T3航站樓高鐵站,將高鐵、城鐵、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在機場匯集。
下一步,廣州將打造30公里精品珠江,從而集聚高端要素資源,其中將高水平規劃建設珠江新城、廣州國際金融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融合發展的黃金三角區,建成廣州總部、金融、科技創新高地。
《實施意見》提出,廣州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重點通過航空、航運和科技創新樞紐的打造,匯集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強化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國家中心城市職能,成為世界城市體系的核心節點。
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互聯互通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是關鍵。《實施意見》提出,將建設世界級空港、海港和鐵路網絡,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在交通網絡方面,《實施意見》提出,依托廣州空港經濟區、黃埔—南沙港區和廣州南站等鐵路站場作為網絡的極核,通過擴充和做強航空線、航運線、鐵路線網、城市高快速路和軌道交通線網,構建空鐵聯運、海鐵聯運的網絡線路骨架,形成大交通格局。
其中,廣州將強化白雲國際機場和廣州北站的空鐵聯運系統,建設T3航站樓高鐵站,將高鐵、城鐵、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在機場匯集,拓展機場腹地。
而首次被賦予建設“廣州城市副中心”使命的南沙,也將重點建設連接廣州中心城區的快速軌道、快速道路體系,實現半小時直達中心城區,半小時到達深圳、東莞、中山、佛山等臨近城市,1小時到達珠三角主要城市。
不僅是交通“大動脈”,信息“大動脈”也將全面打通。廣州是我國三大通信樞紐之一,下一步,廣州將強化國際信息樞紐功能,建設完善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施大數據戰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在城市智慧管理方面,廣州將實施“互聯網公共服務”,發展智慧水務、智慧管網、智慧建築和智慧社區,擴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在提升城市建設水平方面,《實施意見》提出,將科學統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到2020年,全市建成地下綜合管廊300公里。同時,積極開展“軌道交通物業”開發,建設零換乘交通綜合體,引導城鄉建設向地上、地下空間發展。
此外,則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再建一批示範性高中,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動優質民辦教育發展。
基於阿里雲全球化的數據中心布局,中國企業可以將拓展拓展海外業務的時間大量縮短。
i黑馬訊8月9日消息,阿里雲在北京舉辦雲棲大會,宣布其歐洲、澳洲、中東和日本數據中心將於今年第4季度開服。同時,阿里雲將啟動AliLaunch計劃,目標是年內引入超過50家國際頂尖軟件服務商入駐,為中國市場帶來國際前沿的技術和解決方案。
阿里雲國際業務總經理喻思成在大會上表示,基於阿里雲全球化的數據中心布局,中國企業可以將拓展拓展海外業務的時間從原本數月縮短至幾分鐘,“原來企業們需要在當地雇員搭建自己的計算資源,現在在國內就可以即開即用,用一張雲計算網絡支撐全球業務。”
目前,阿里雲在香港、新加坡、美國西部和美國東部設立有數據中心。今年年底之前,阿里雲還將啟用位於歐洲、澳洲、中東和日本的數據中心,覆蓋全球主要互聯網市場。
在擴大數據中心全球布局之外,阿里雲還啟動了AliLaunch計劃,首批入駐的11家國際軟件服務商也亮相大會現場,分別為SAP、SUSE、HERE、Hitachi Data Systems、Check Point、AppScale、AppEx Networks、Haivision、Wowza和TrueIDC。
喻思成表示,AliLaunch計劃旨在通過全球化布局的雲計算網絡,將全球領先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引進國內,讓國內企業能夠跨過技術和成本的鴻溝,使用到世界領先的信息化技術。此外,他還透露,該計劃目標在年內引入超過50家國際頂尖軟件服務商入駐。
此前,阿里雲已經通過全球合作夥伴計劃MAP,在全球與軟銀、英特爾、電訊盈科、新加坡電信、SK集團C&C等達成合作,為阿里雲用戶提供在美國、新加坡、香港、日本、韓國等地提供本地化的服務。
“脫歐後英國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麽影響。” 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彪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倫敦金融城如何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問題成為各界關註焦點,而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會不會由此縮小規模或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也被普遍關註。但第一財經記者從中資金融機構得到的反饋相當一致,都認為,倫敦金融城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會輕易撼動,人民幣離岸中心更不會因為脫歐失去魅力和凝聚力。
中國銀行倫敦交易中心副總經理胡昆在采訪中也認為,因為中資銀行以分行形式開展業務,實際上使用所謂的“金融互通護照”制度不多,對現有業務開展影響不大。
離岸中心建設不會受影響
李彪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英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全球性的人民幣支付中心,除了有很多英國的銀行,同時還有很多在歐洲的銀行、南美的央行、美國公司在這邊開戶,這些開戶實際上已經完全擴展了歐盟區的範圍,可以說這是一個支付的途徑和渠道。這個渠道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得到的,可以實現。因此即使英國脫歐後,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人民幣離岸交易也不會有什麽影響。”
“在英國外資銀行占全英國金融資產50%,英國脫歐後,確實存在受“金融互通護照”的限制問題。”胡昆的觀點也非常鮮明:“但是從中資銀行的角度來說,因為我們是以分行的形式在倫敦開展業務。我們作為外資銀行,不僅僅在英國,也是在歐洲和歐盟認同的外資銀行,對於我們現有開展的業務影響就不大,我們沒有真正享用這個’金融護照’制度;未來有可能產生變更,但對我們開展的業務不會出現重大變化。”
胡昆還認為,只要政策、監管和制度是支持資本市場運作的,大家還是會自然而然選擇選擇倫敦進行相關的交易,即使改變了“金融互通護照”制度,“那必然會出現一個雙邊的制度安排,來促使大家形成一個有效的市場,提高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至少英方在這方面是重視的;至於歐盟,可以看到雖然有漫長的談判過程,但也是一樣,因為有眾多的機構在倫敦開展業務,比如德國和法國舉足輕重的銀行,都是以倫敦為支點來拓展歐洲乃至全球業務的,這個變化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中資機構的戰略是清晰的,也是更希望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國際資本市場開展業務。”
堅定駐紮倫敦交易全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資對繼續駐紮倫敦開展業務信心滿滿。作為倫敦地區清算行,建行倫敦分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步子飛快。目前英國已經是除香港之外,中國海外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
“建行以倫敦為中心來發展歐洲的金融業務,這個戰略沒有任何變化。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戰略,重點還是在擴大人民幣產品,另外就是會集中屬地化業務發展方面,這也是海外戰略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倫敦這樣一個極具特色的金融市場,我們要把人民幣的元素註入進去,逐步擴展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業務品種。來提升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李彪說。
在李彪看來,倫敦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優勢是有相當完善的制度,經歷幾百年的金融體系建設也是非常成功,還有就是集中了全世界的金融人才,尤其突出的是交易型的專門人才、投資銀行的專門人才;在他看來歐洲其它一些金融城市還是很難跟倫敦競爭。“脫歐之後,在倫敦的有些金融服務可能需要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是基於整個金融結構的調整。但因為這種金融結構的調整,其它城市會取代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話,短時間內是做不到的。除了人力資源,還有其他包括法律框架建設等資源,倫敦還是非常強的。”
李彪告訴記者,歐洲各個金融產業發達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這些城市在歐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務、產品和服務他也非常看好。他說,法蘭克福的特點是實體經濟支付交易比較強,尤其在人民幣方面;巴黎實際上也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在歐元的業務方面有一定表現;很多分行和境外子行設立在盧森堡是考慮到其地理位置,有非常快的發展趨勢;而倫敦最擅長的是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貨幣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投資銀行衍生品等方面,各有各的特點,目前倫敦依然處於領先地位。
經常去中國銀行倫敦銀行采訪的第一財經記者,此次走進中銀倫敦交易室,立刻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氣氛。不僅交易室擴大了一倍,交易平臺也多出不少,已經有點人氣十足的感覺。
“對於中國銀行而言,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全球業務的戰略是確立的。在去年11月習主席訪英時,中國銀行同步宣布在倫敦建立總行的全球交易中心。”
曾在香港工作,剛被任命來英國三個月的胡昆,談起倫敦的國際金融市場優勢已如數家珍。
在胡昆看來,倫敦在語言環境,時區優勢,從業人員和金融機構的豐富程度和總數,包括金融資產數量,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等優勢相當明顯,”比如,倫敦所有金融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的總量,是英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倍;倫敦的外資銀行,在所有金融機構占有金融資產的比例為50%。這兩個因素說明:金融產業對於倫敦,對於整個英國的重要性;以及外資還是喜歡在倫敦的市場環境里進行相關的交易和業務拓展。所以,由於已經形成的優勢,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很穩固的。脫歐帶來的主要還是不確定性。倫敦金融的融通,更多的是在資本市場,絕大部份產生金融資產的業務,更多源於資本市場的操作,而恰恰資本市場的交易原理,是不受制於地區的影響的。”
胡昆認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也是倫敦作為全球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而作出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是正確的,因為根據BRS國際清算銀行所統計的數據,全球40%的外匯交易發生在倫敦,單從人民幣的外幣兌換或者交易業務來看,倫敦已經是很好的選擇。更何況還有政策推動,這幾個方面都是在支持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的繼續延伸和推廣。”
人民幣國際化循序漸進
就在上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第二個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兩位銀行家都認為這是一個與市場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常規性行動。
李彪介紹說,近兩年,人民幣國家化的進程越來越加塊,特別是SDR人民幣入籃成為標誌性的一步,“這一年中,人民幣從貿易融資貨幣、交易貨幣、支付貨幣這幾個方面的占比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幣已成為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和交易貨幣。”
而在胡昆看來,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國策:目前是要讓更多的人來使用人民幣,不管是貿易結算,資本融通還是相關產生的交易需求,但本質而言,還是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人民銀行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比如拓寬境內外的交流渠道。今年5月底已經宣布了新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市場的指引細則;與此同時,也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向一級市場進行融資,融資不管是在離岸貨幣,還是在美元或者歐元,也等於是增加了外幣和人民幣的兌換和使用需求,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是人民幣國際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胡昆打了個比喻,就像一個商品慢慢讓人熟悉和習慣使用的過程,“不光是我們的東西要吸引人,還要讓人深刻感受到這個東西的價值到底在哪兒,提供的遠期的預期是什麽?投資回報的波動性會產生什麽影響?這些都是制度建設和安排,目前成熟的監管體制,實際上都在慢慢地努力推動這方面的改革。”
雖然李彪和胡昆都不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此次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是選擇了一個特殊時間節點,但是他們也都覺得,即將於9月初在杭州舉行的G20高峰論壇,可以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建設的一個展示平臺。”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長遠的國家戰略,G20對展示和提升整個人民幣在世界的使用程度,包括以後的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都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可能也是G20很重要的議題。“李彪說。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今天上午前往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調研科創中心建設進展。在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聽取互聯網信息安全產業發展介紹時,韓正說,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互聯網信息安全行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必須始終圍繞和服務國家戰略,我們要全力以赴支持互聯網信息安全行業發展,更好地為互聯網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上午,韓正和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來到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專業從事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堅持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生產的國產化發展戰略,擁有一支年輕的創新團隊,申報國家專利過百項,主要技術和產品包括以動態密碼為核心技術的4A審計系統、基於雲的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智慧城市公共區域安全網絡系統等。公司董事長談劍峰向市領導介紹,隨著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顯,公司創新團隊發明的創新性密碼技術—SOTP,即多因素動態可重構的確定真實性認證技術,融合密鑰與算法,一機一算法、一人一算法、一時一密、一次一密,實現了認證安全與便捷的平衡,填補了此領域的國內外空白。
在聽取公司創新團隊關於互聯網信息安全行業發展和自主核心技術研發的情況介紹後,韓正說,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信息安全行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信息安全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面對的市場需求、全民的共同利益,都為互聯網信息安全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上海將互聯網信息安全產業納入“十三五”發展重點,在聚焦國家戰略加快科創中心建設的進程中,要全力支持互聯網信息安全行業加快突破,實現更大發展,為互聯網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15日發文稱,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就業形勢穩中有好、穩中有進。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同比基本持平。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保持總體穩定。同時,就業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征,呈現出一些積極變化。下半年,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聚焦關鍵環節、脆弱環節、基礎環節,著力促進就業創業,全力保持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以下是全文: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就業形勢穩中有好、穩中有進。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同比基本持平。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保持總體穩定。同時,就業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征,呈現出一些積極變化。
一是共享經濟茁壯成長,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隨著移動互聯網、APP、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新應用的出現,共享經濟迅速發展,汽車共享、住宿共享、社區服務共享等新經濟形態不斷湧現,催生了大量新增就業機會。據有關機構初步測算,2015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約1.95萬億元,全職從業人員約1000萬人,平臺企業員工超過140萬人。58同城網大數據分析顯示,今年上半年專車共享領域用工需求同比增長了36.4%。
二是消費升級催生新動力,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明顯提升。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促進了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各類新服務不斷湧現,教育、娛樂、醫療保健等發展和享受型消費需求持續提高,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轉崗就業。今年上半年,58同城網大數據分析顯示,教育、娛樂、醫療保健行業用工需求同比分別增長57.1%、40.2%、13.6%;四川省城鎮新增就業中服務業占比達72.42%,同比提高8.72個百分點。
三是返鄉創業快速推進,帶動就業能力顯著增強。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和返鄉創業支持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意願不斷增強,返鄉創業人數不斷增多,創業帶動就業效果顯著。2015年,山東省返鄉創業人員同比增長了一倍左右。山東省泰安市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帶動2.2萬農民工返鄉創業,直接吸納了8.7萬余人就業。2012-2015年,湖北省返鄉創業帶動就業人數由167.5萬人增長到了341.4萬人,年均增長約27%。
四是政策措施力度不斷加大,重點人群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今年以來,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各類穩就業、促就業的政策措施力度不斷加大。已下撥276億元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階段性降低了職工養老和失業保險費率,規範並適當降低公積金繳存比例,援企穩崗效果逐步顯現。繼續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持續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下半年,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聚焦關鍵環節、脆弱環節、基礎環節,著力促進就業創業,全力保持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第一,進一步完善以就業為底線的宏觀調控體系。以就業為核心目標,不斷加強經濟形勢分析和政策預研儲備,增強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千方百計增強經濟發展吸納就業能力。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發揮中央投資計劃穩增長、補短板、保就業的杠桿效應,加大對中西部鐵路、棚戶區、水利、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重大項目和重點民生工程支持力度,增加就業崗位。
第二,加大對新經濟、新就業的政策支持。加快調整政策取向,通過完善風險控制、質量安全、稅收、社保等方面政策法規,促進社會資源通過共享實現高效充分利用,推動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加快發展,創造更多新增就業機會。支持符合條件、經工商登記註冊的新經濟創業就業人員,充分享受現行創業擔保貸款、職業技能培訓等扶持政策,增強新經濟帶動創業就業能力。
第三,統籌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和職工安置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穩妥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促進行業脫困發展和轉型升級,盡可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切實保障和維護職工權益,落實好各項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通過轉崗安置、開發公益崗位等妥善解決好下崗工人的就業問題。
第四,加快培育更多區域經濟和就業增長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擴大中心城市吸納就業龍頭作用,創造更多區域性經濟和就業中心。大力支持返鄉創業,積極培育接續產業,緩解困難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壓力。結合正在開展的返鄉創業試點工作,凝聚政府與市場合力,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建設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創業園區,培育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帶,以返鄉創業帶動就地就近就業。
第五,妥善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對於大學生等新成長勞動力及轉崗流動就業人員,重點通過就業信息網匹配對接,促進勞動者流動就業。對於失業人員、下崗職工,通過健全職業培訓網,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增強培訓針對性,提高其就業能力,緩沖、化解結構性失業風險。對於臨近退休年齡、技能偏低、再次就業確有困難的人群,通過織密築牢社會保障安全網應保盡保。
據央廣網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16日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一行。
張高麗表示,當前中美關系總體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兩國高層交往頻繁,多領域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特別是經貿投資合作繼續深化,為兩國和世界經濟發展註入了動力,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成為兩國關系的“壓艙石”。希望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美國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對華業務,加 大對華投資合作,全面拓展在華產業鏈,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也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貢獻力量。
庫克表示,蘋果公司將加大在華投資,計劃2016年底前在中國設立亞太地區第一家獨立運營的研發中心,積極參與中國“互聯網+”行動和中國智能制造。
青島市副市長董曉莉在今天山東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青島財富管理中心已經形成了“青島模式”。
2014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11個部門正式批複了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該試驗區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加快金融改革創新,不斷加強財富管理組織體系、市場體系、業務體系、環境體系、監管體系建設,推動財富管理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探索形成財富管理發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富管理體系,力爭將青島市建設成為面向國際的財富管理中心城市。
關於“青島模式”,董曉莉列舉了幾個第一:國內第一家外商獨資互聯網保險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財富管理公司、第一家產融結合消費金融公司、第三支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以及國內大型金融機構財富管理子公司、私人銀行等一批新型財富管理機構紛紛落戶。
董曉莉特別強調青島財富管理中心的“探路”作用。她說,截至目前財富管理中心共有兩批50多項創新試點政策獲得國家批準,多項全國“第一單”落地實施,試驗田功能初步顯現。
董曉莉說,青島財富管理中心已經實現跨境投資率先突破,出臺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試點辦法,國內首次將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投資範圍擴大到境外二級市場、境外一級市場投資並購業務、有監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業務及其他業務,7支跨境基金進入註冊程序。
再則,青島財富管理中心這幾年來金融開放不斷擴大,在CEPA等框架下,取得設立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外資控股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政策許可,具備了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基礎和條件。在全國首創前置美元保證金賬戶制度,在多地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推廣複制。
同時,青島財富管理中心也在著力推進財富管理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跨國集團人民幣集中運營管理、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等各類財富管理創新政策的實施,直接為青島帶來融資近380億元,增加未來融資能力480億元,為企業節約費用超過25億元。3次組織開展“銀行機構負責人走訪千家企業活動”,對接3200家企業個性化資金需求730億元。
2015年末,全市財富管理資產規模6816.2億元,較試驗區獲批前增長96%,並編制完成財富管理10大配套產業規劃,發展健康、教育、影視、體育、會展、時尚消費品零售、中介、慈善、高檔汽車、航空與郵輪遊艇等財富管理高端配套產業。
董曉莉認為,青島財富管理中心的運作帶動青島金融業“十二五”期間實現了倍增式跨越發展。
具體數據為:截至“十二五”末,青島金融機構和法人金融機構數量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2.2倍;金融業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2.5倍,占GDP比重提高了2.2個百分點;存款余額、貸款余額、保費收入、證券交易額和上市企業數量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8倍、1.9倍、1.6倍、5.5倍和2倍。
今年上半年,青島市金融機構總數達到229家;新增存款近千億元,新增貸款過千億元;保費收入增速在5個計劃單列市中列第一位;實現直接融資超過700億元,再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市銀行不良額、不良率連續下降,成為全國同類城市中唯一連續5個季度實現不良“雙降”的城市。
為實現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貿易中心的目標,上海提出,要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限制,以產業投資的增長帶動貿易增長。
8月18日,上海市發布《“十三五”時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規劃》(下稱《規劃》)稱,要擴大金融、航運、文化、醫療、體育、養老和專業服務等服務業領域開放,有序放寬汽車、化工、運輸設備等制造業領域的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引進一批智能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重點外資制造業項目。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投資帶動貿易增長的趨勢更為明顯,國際產業轉移和貿易投資正在深度融合;與此同時,跨國公司主導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趨勢更為明顯,其作為全球貿易投資最主要參與者和組織者的地位和影響力將更加突出。
因此,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成為上海拉動貿易增長的兩個重要路徑。
經過多年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已經基本形成。
2015年,上海口岸貨物進出口實現10921億美元,占全國的27.6%和全球的3.4%,超越香港、新加坡等國際貿易中心城市;
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實現1967億美元,占全國的27.6%和全球的2.1%。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22.1%提升至2015年的30.3%,比全國高14.9個百分點。
但是,與成熟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相比,上海貿易能級還有待提高,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問題,比如市場體系能級不夠高,對國際市場價格等的影響力總體較弱;貿易規模擴大和轉型升級面臨挑戰增多等。
為增強貿易競爭力,《規劃》提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貿易型總部、中小貿易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要加快在上海集聚。
具體來說,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年均增加40家左右,並在2020年達到735家;規模以上本土跨國公司——年均增加13家左右,從2015年的38家,到2020年突破100家;貿易型總部——年均增加20家左右,從2015年的100家左右,到2020年達到200家。
上海是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為集中的城市。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已達558家,其中亞太區總部49家,投資性公司320家。外資研發中心402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在滬設立的研發中心占1/3,全球研發中心達到40余家。
在加快集聚總部的同時,上海也在實施“總部經濟提質工程”。
上海提出要促進地區總部增強在跨國公司全球經營網絡中的話語權,推進已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拓展貿易、研發、物流和結算等全球營運功能,打造亞太區訂單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和資金結算中心。
目標是力爭至“十三五”末,落戶上海的亞太區或更大區域地區總部超過100家,年均增加10家左右外資研發中心。
與此同時,上海也將把對外投資作為主動布局全球價值鏈的關鍵舉措。
今年上半年,上海對外投資出現“井噴”,首次進入雙向投資的“順差時代”,實際對外投資145億美元,遠遠超過了87億美元的實際利用外資。
另外,上海的對外投資還出現了“3個70%”——上海自貿區備案對外投資額占比約70%,民營企業備案對外投資額占比約70%,海外並購實際對外投資額占比約70%。
《規劃》提出,要推動產品輸出、產業輸出與資本輸出相結合,促進國內產品、設備、技術、標準和服務等一體化走出去。
比如,要實施“裝備走出去提速工程”,支持上海市裝備制造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項目建設。推動上海市優勢產能向東南亞、中亞、西亞、北非等地區有序轉移。鼓勵上海市裝備制造企業通過並購、參股、合作等方式,獲取境外知名品牌、營銷網絡和先進技術。
在這個過程中,上海自貿區已經表現出較強的引領作用。
2015年,上海自貿區內貨物進出口、吸收外商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分別占上海全市的26.4%、60% 和57.4%。也因此,《規劃》提出,要推進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打造貿易制度環境新高地。
自2011年上任以來,這已經是他第9次來華了。這次他又帶著怎樣的目的而來?
文/楊壹圓
蘋果CEO蒂姆·庫克又來華了,這次他應該是帶著新“任務”而來的。
自2011年上任以來,這已經是他第9次來華了,與美國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相比,蒂姆·庫克對中國可以說是“情有獨鐘”。
庫克距離上次來華相差不足3個月,在iPhone 7發布前夕,8月15日,庫克再次來到中國,據說他這次的程安排得很滿。
他這次來華應該是兩個“任務”,其一,為iPhone 7入華一事;其二,為了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一事。
8月16日,蘋果公司宣布年底將在中國設立亞太地區第一家獨立運營的研發中心,還將積極參與中國“互聯網+”行動和中國智能制造。
對此,蘋果公司已經對此發表簡單的聲明,說明他們在中國設立研究中心的原因:隨著本地團隊的不斷壯大,我們希望通過新設立一個研發中心擴展在中國的運營。
研發中心將於年內晚些時候落成,用於聚合我們在中國的工程和運營團隊,面向中國以及全球的用戶持續為我們的產品打造領先的技術和服務。新的研發中心也將致力於加強與本地合作夥伴和高校的關系,支持全國範圍內的人才發展。
而在我看來,蘋果設立研發中心在中國主要有3點:
1.利用本土化人才打中國市場
2.成立蘋果大學,儲備人才
3.打造中國iOS開發者社群
利用本土人才,促進更多項目
今年年初,蘋果剛剛宣布了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不少人認為蘋果之所以選擇了印度而沒有選擇中國,是因為蘋果只想從這個市場中賺錢,其他方面他們沒有興趣,因此蘋果本次宣布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讓很多人感覺非常意外。
中國市場被視為蘋果公司的下一個增長“發動機”,但在最新一個財季中,該公司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量下降了三分之一。
不過,庫克近日接受專訪時仍表示“對中國市場潛力感到非常樂觀,中國依然會是蘋果長期投資的市場,蘋果花了大量時間了解中國的消費者。”比如,在iOS 10中開發了很多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特色功能。
此前,庫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從長期看,我認為中國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市場,不僅是它的市場需求和營收潛力,更因為這個市場中巨大的人才資源。我們在中國市場有 150 萬開發者,這種影響力是無法估算的。
當前,中國廠商對於研發重視程度日益趨升,對於人才需求自然就會增大,當然也將愈發艱難,如果蘋果想繼續在中國市場發力則必須要出手了,否則等競爭勢頭過猛後,蘋果或許就再也無法在提升自身的市場。
近些年,蘋果也一直在宣傳其環保理念。蘋果環境事務副總裁Lisa Jackson曾講到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是 Apple 對中國的重要承諾。同時她還表示,將在中國搭載一個更加綠色的蘋果公司。
去年4月,蘋果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光伏業,正在中國西南部高原建設一個太陽能項目,這也是蘋果在美國之外地區建設的第一個太陽能項目。蘋果公司環境事務副總裁麗莎傑克森曾表示,這是蘋果首個在中國投資的光伏項目,也是首個在中國投資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但絕不是最後一個。
眾所周知,蘋果作為一家跨國性大公司,其合作夥伴每年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可觀的,如果能夠100%使用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並大力推進清潔能源投資,這對於現今中國的環境改善是有很重要的幫助。
蘋果表示,將在中國推進兩個環保項目,從現在起到2020年,這些新項目將幫助中國減少超過2000萬公噸溫室氣體汙染,相當於近400萬輛客運車輛停駛一年。
所以,這對蘋果公司來說,這兩次舉措偏重於公益投入,而這次在中國建設第一家獨立運營的研發中心,則會成為蘋果在中國本土化的一個巨大進展。
另外,有人質疑,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是否能明確將用作開發一直是“秘密項目”的蘋果汽車?
蘋果官方對此表示,隨著本地團隊不斷壯大,蘋果希望通過新設一個研發中心擴展在中國的運營,該研發中心將用於聚合蘋果在中國的工程和運營團隊。此外,蘋果還將調動現有研發中心的一些工程師加入中國團隊。
自2011年以來,蘋果已經在中國設立了45個合作中心,數量比之前翻了2倍。這次在中國,蘋果又要設立其亞太地區的第一家獨立研發中心,此舉將有助於穩固其與中國企業的合作。
另外,在目前iPhone銷量下降的大背景下,蘋果在研發上的投入比之前已經翻了兩番,因為蘋果的投資者們急切地希望看到,蘋果正在研發的幾個項目能有什麽樣的成果。
更接地氣的蘋果
為何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庫克是想讓蘋果更接地氣。
蘋果之所以選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除了剛才講的人才和能源項目的問題,就是增強自身與中國本土廠商的競爭砝碼。
我們都知道,近幾年隨著華為、小米、oppo國內廠商的大崛起,在高端市場中華為已經足以撼動蘋果的地位。根據近期IDC發布的2016年Q2出貨量顯示,華為、oppo已經超越蘋果。
事實上,當蘋果開始對iPhone6進行產能削減的時候,已經彰顯出一定的競爭格局演變。誰敢說就沒有中國本土廠商的參與競爭的壓力呢?
既然有這麽多的虎狼之師在虎視眈眈,蘋果當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肉”被“叼走”。
目前,中國本土廠商與蘋果在國內的唯一優勢就是,他們更加了解國人用戶的需求,知道他們的痛點,所以能夠在設備和系統中針對國人需求進行設計研發和優化。
那麽蘋果如何彌補不足?在蘋果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中國市場,紮根在這里去了解中國用戶,獲取一手研究資料。
iOS 10 對於本地化的支持,例如智能語音助手Siri正在努力學習中國的一些特色和文化,甚至包括中國的詩歌,比如說念一段古詩,Siri 就能幫你找到作者是誰。
另外,電話功能專門為中國用戶進行了優化,增加騷擾電話過濾功能,雖然這是安卓系統早就實現的功能,不過對於國內的 iOS 手機用戶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後,還有一個功能可能是中國用戶全球獨享的,那就是中國空氣質量指數和空氣質量地圖。
事實上,從研發中心和針對中國消費者開發特色功能的軟件產品可以看出,蘋果在硬件銷售之外,開始強調軟件服務的營收。
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從軟件和服務部門獲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電腦的硬件銷售收入。提到軟件服務市場,蘋果公司應該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據此前APP Annie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iOS APP Store大中華區的收入已經超過了日本,比美國低30%左右,排名全球第二,營收增速達到近2.2倍
與高校結盟成立蘋果大學,形成人才儲備庫
蘋果在設立研發中心的聲明中還提及了與中國高校的合作。
這其實是當下很多大型公司乃至跨國企業儲備和培養人才的方式之一,蘋果當然也不會例外,他們極其重視與中國大學的互動交流。
2014 年庫克還成為了清華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同年有消息稱,蘋果將在中國建立“蘋果大學”,旨在將蘋果大學項目推廣到更多地區,也為鞏固蘋果在中國的商業地位。
蘋果大學創立於 2008 年,創辦理念來自喬布斯。蘋果公司希望員工可以通過蘋果大學更清晰地了解蘋果的企業文化與運作模式,並獲得一些專業指導。蘋果大學在中國開設的課程除了傳達企業文化以外,還將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側重於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
實際上,蘋果大學就是一所商學院,其培訓出的精英不遜於哈佛大學或耶魯大學。蘋果大學校長喬爾·波多爾尼曾在這兩所大學中工作過。
那麽蘋果大學如何選擇學員呢?沒有人確切知道。蘋果大學的課程通常持續2到3天,每天要持續數小時。
至於蘋果大學所教授的東西,並不為人所知。不過,有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蘋果大學教的東西主要有幾點:
1.蘋果公司歷史。蘋果公司似乎認為,了解蘋果歷史可以幫助其在沒有天才史蒂夫·喬布斯的情況下取得成功。
一名學員說:“喬布斯創建蘋果大學的初衷是,即使在其去世後,依然能夠維持蘋果的公司文化”、“我們如何組織”、“我們如何進化到今天”等問題,都是課上常見的討論主題。事實上,蘋果公司還有專門的組織負責研究蘋果。
2.專業化非常重要。蘋果大學教授學員:他們所在的公司特別擅長某個領域。一名學員將其與16世紀到20世紀的瑞士制表業發展進行類比。他說:“有一個家夥的工作就是制造齒輪,而他做齒輪非常完美。”
3.從蘋果公司之外吸取教訓。蘋果也在研究其他公司,了解他們如何成功或失敗。一名學員說,他的課程中曾研究連鎖超市A&P的崛起和衰落。1958年時,這家超市曾有4252家連鎖店,銷售額達50億美元。可是在2012年,A&P只剩下320家店面,並申請破產保護。
通過建立研發中心打造中國iOS社群
也許大家還記得前幾個月蘋果投資了中國本土出行公司滴滴出行一事。
從這份投資新聞中,我們不難捕捉的另外一點就是庫克對於iOS社群的重視。
庫克表示,滴滴彰顯了中國iOS開發者社群的銳意創新精神。滴滴打造的出行平臺及其卓越的管理團隊令人贊嘆,我們期待支持滴滴的長期發展。
從字里行間可以發現,其第一句說的話是彰顯了中國iOS開發者社群的銳意創新精神。
首先,我們來看組數據。蘋果在2015 年年報中顯示,App Store 營收同比增長 127%。而在 App Store 營收成倍增長的背後,中國開發者的數量也在迅速上升。
通過本次財報可知,中國區的蘋果開發者數量已經超過100萬人。去年的這個時間,中國蘋果開發者數量才剛剛超過 50 萬人。
蘋果在財報上並沒有透露出中國開發者貢獻的軟件數量,不過在去年的第三季度財報會議上,蘋果表示App Store內有13萬款軟件來自中國開發者。
通過這次與滴滴的合作蘋果還可以以此打造中國iOS社群以及各公司間的開發者社群,將每位開發者連接起來。
在庫克看來,中國成為蘋果最大的綜合市場只是時間問題。自2011年以來,蘋果一直在壯大其和中國區的開發者關系團隊,協助中國應用通過審批,並努力使應用購買過程更流暢。
市場研究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本·巴加林表示,“通過支持一種支付方法,使用戶能輕松地擁有在App Store中使用的賬戶,這些都是蘋果為促進應用生態鏈增長而采取的關鍵措施。” 說到支付,目前蘋果已經在App Store中做的近似完美了,支持各大銀行在線支付以及Apple Pay支付。
Apple Pay自2月18日在中國上線以來,受到國內用戶的大力追捧,可謂來勢洶洶,開放首日曾因綁定人數過多遭遇服務器癱瘓。蘋果向本土兩大移動支付巨頭阿里支付寶和騰訊財付通發起了挑戰。而蘋果也在為了自家支付系統與中國各銀行及零售商進行激烈的談判。
蘋果對於投資中國市場的野心還會更大,就像庫克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中國成為蘋果最大的綜合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總結
蘋果在進入中國後其業務一直保持在通過直營零售店等銷售終端產品,而本次是蘋果首次在國內建立研發中心。
我們雖未知蘋果要將研發中心建立於哪座城市,但從中可以看出,蘋果研發中心的落地無疑會對國內經濟帶來積極影響,同時,也為人才就業落戶提供了機會,以此將吸引更多中國本土優秀人才進入研發中心。
另外,蘋果研發中心入戶中國也將進一步刺激國內手機廠商的研發競賽,包括設計、軟件、硬件等多方面專利,我們相信這是一件好事。
多家上市公司24日發布午間公告:易事特2.6億簽訂旗銳數據中心合作協議;迪森股份簽署節能減排項目,一期預計投資2500萬元;海王生物子公司獲選深圳市公立醫院藥品集團采購組織等。
易事特:2.6億簽訂旗銳數據中心合作協議
易事特24日午間公告稱,公司於近日與廣州誠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雲信息”或“甲方”)簽署了《旗銳數據中心合作協議》。甲方授權乙方作為位於廣州市蘿崗區科學城南翔二路旗銳科技園區旗銳數據中心項目(以下簡稱“數據中心”)的投資主體,按照甲方的要求建設,並在建成後有條件移交給甲方,甲方以分期支付設備設施和工程款的方式收購相應設備設施及工程的所有權,合同金額預計約2.6億元。
迪森股份:簽署節能減排項目 一期預計投資2500萬元
迪森股份24日午間公告稱,公司之控股子公司廣州中瑞熱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中瑞”或“乙方”)與亞東石化(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東石化”或“甲方”)簽署了《亞東石化(上海)有限公司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蒸汽節能減排合同能源管理合同》,就廣州中瑞在乙方項目所在地投資新建生物質燃料鍋爐及成套輔機設備,向乙方供應高壓蒸汽,並提供運營管理服務,實現降低成本、節能減排的合作目的達成一致。根據一期項目建設規模,預計投資總額為人民幣2,500萬元。
海王生物:子公司獲選深圳市公立醫院藥品集團采購組織
海王生物24日午間公告稱,公司於2016年8月24日收到控股股東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王集團”)告知獲悉,經向社會公開遴選,並經深圳市公立醫院藥品集團采購組織遴選委員會評議,並經向社會公示,確定本公司控股股東海王集團下屬子公司深圳市全藥網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藥網”)為試點期深圳市公立醫院藥品集團采購組織。全藥網為本公司控股股東海王集團下屬子公司。根據《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關於印發深圳市推行公立醫院藥品集團采購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入選的深圳市公立醫院藥品集團采購組織全藥網將承擔起深圳市公立醫院藥品的集中采購等工作。
本公司作為深圳本地一家擁有醫藥商業流通、醫藥制造、醫藥研發實力雄厚的醫藥綜合性企業,有希望參與到以全藥網為主的深圳市公立醫院藥品集團采購等相關業務環節,但最終本公司是否能成為全藥網的配送商尚具有不確定性,對本公司可能帶來的影響暫時難以預測,公司將跟蹤上述事項進展,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眾生藥業及全資子公司獲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眾生藥業24日午間公告稱,公司及公司全資子公司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智雲股份:半年報股東數變更為21999戶
智雲股份24日午間公告稱,公司於2016年8月20日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的創業板信息披露網站上披露《2016年半年度報告》全文及其摘要。經事後審查,報告中“報告期末股東總數”信息錄入有誤,錯錄為“報告期末股本總數”信息,現將相關內容更正如下:
更正前:報告期末股東總數149,416,575;更正後:報告期末股東總數21,999。
除上述更正內容外,原公告其他內容不變,上述更正不會對公司2016年半年度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造成影響。由此給投資者造成的不便,公司深表歉意,敬請廣大投資者諒解。公司將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文件的編制與審核工作,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避免類似問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