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龐寶林:債券基金宜換馬至平衡型基金

1 : GS(14)@2017-10-29 22:23:04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下任主席人選尚未擬定,總統特朗普有可能在下月訪華期間公布結果,候選人現已縮窄至五大人選,背後內閣則暗自發力。共和黨與聯儲局之間長達8年的心照不宣關係有機會改善,當然對於聯儲局來說則可能有迎來一位「風格轉換」新晉主席的風險。

現在主席人選分屬兩大陣營,以現任主席耶倫為首的溫和偏鴿派,還有包括現任聯儲理事鮑威爾及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贊成逐步貨幣政策正常化,亦得到了大多數民主黨與共和黨溫和派的支持。鷹派人選包括泰勒規則創始人、史丹福經濟學家泰勒,以及史上最年輕的現任聯儲理事沃什,市場預料偏向鷹派及放鬆監管的候選人更有機會獲得特朗普青睞。

特朗普上任前與耶倫的不咬弦傳聞已久,但適逢特朗普的弱美元態度與耶倫偏鴿派不謀而合,即使加息周期美元指數也一路下跌超過5%,令特朗普不得不盛讚耶倫政策有效。儘管如此,特朗普團隊似乎沒有人熱中於推動耶倫連任,政治博彩網站PredictIt賭盤資料也顯示,耶倫連任的概率只為18%。

鮑威爾呼聲高 決策與耶倫一致

排名首位的是聯儲現任理事中唯一的共和黨人鮑威爾(Jerome Powell),呼聲高達50%。他有8年凱雷(The Carlyle)合伙人的私營部門工作經驗,還曾是財政部官員,加上又是共和黨人,在共和黨內部也大受熱捧。鮑威爾在很多貨幣政策決策及金融監管方面與耶倫一致,目前看來若上任不會預計對聯儲局及貨幣政策造成重大影響。

另一名據說是特朗普最為青睞的為經濟學家泰勒(John Taylor)。除了強大的學術背景,泰勒也曾在美財政部就職,及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並先後為兩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做過顧問,對於白宮執政也算是瞭如指掌。但泰勒主力貨幣超量寬鬆政策,根據泰勒規則,若以現時聯儲局的中位數通脹預期0.75%,最終應加息到5.74%才可平衡,與聯儲局現時加息步伐相較甚遠。不過泰勒也表示,經濟學僅提供導向,真實的政策制定需要具有更多靈活性。另外泰勒主張貨幣政策制定更為透明化,共和黨當然也希望如此以便「插手」了,若泰勒當選,筆者亦希望未來聯儲局可以出現更好的變化,不同於較為傳統的學院派。政治賭盤顯示,目前泰勒位列第四,與耶倫支持率接近。

料歐央行續退市 不利環球債市

美元指數還在阻力位94下方波動,油價及商品價格已經連續回升數周,加上颶風扭曲宏觀經濟數據,美國通脹指標皆有機會上升,若12月真的第三次加息,配合聯儲局新晉鷹派主席,美元有可能會再次走強。另外歐央行會議將於周四26日,市場預計歐央行採用循序漸進更為溫和的方式退出QE,考慮先從明年1月起將每月購債規模減少至少一半,不利環球債市。投資者可考慮將債券基金轉入平衡型總回報基金,抵禦債市及匯市下跌風險。

(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龐寶林 債市情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522&issue=201710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21

立論:平衡組合換馬良機

1 : GS(14)@2017-10-29 23:58:44

港股自從上周四淡友一次離奇的沽盤後,表現反覆。無論以技術指標,還是從基本因素看,港股反覆上升之勢,不似會因為過去幾日市況轉弱而逆轉。不過,大市由年初至今畢竟已累積了頗大升幅,短期內先行整固,甚至出現較深的調整,並非沒有可能。港股自9月初至今,大部份時間在28200點附近上落,本月初的一輪升勢,暫時被上周期的淡倉所瓦解。中短線後市展望,大市繼續在現水平附近反覆徘徊的機會率正在上升。較早前,有分析指過往多次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閉幕之後,港股大多會上升。該會議每五年舉行一次,但中資股對港股具舉足輕重的影響,都不過是過去十年間的事。換言之,會議閉幕後港股的表現紀錄,至今頂多只有2-3屆的紀錄可參考。投資者如果單純地接收相關資訊,很容易被誤導。按筆者過往不太令人愉快的個人經驗推算,大部份企圖透過分析政治陰謀論進行的投資部署,大部份皆以輸錢收場。當然,這很可能只是筆者政治分析技巧未精。做人最重要是有自知之明,這些錢,我自問就沒有能力賺,惟有留給那些「中國通」賺好了。


放眼海外降低風險

雖然港股年初至今表現亮麗,近年筆者旗下管理的主打基金,仍然按原來的計劃,逐步將投資國際化。由於港股年初至今跑贏絕大部份外圍股市,現時正好是部署將部份港股倉位,換馬至其他海外市場的大好機會。以上做法,當然並不表示本欄看淡港股後市,只是從投資組合管理的角度衡量,一個地域上更平衡的投資組合,其短期價格風險將較一個單一市場的投資組合為低。最近幾個月,筆者便一直在思考,假如我是看好鋰電池的上游原料,現在是否仍然有足夠安全的投資對象?如果單純以中港兩地的上市股份畫地為牢,則目前勉強仍然值得持有的股份,恐怕就只得間接持有若干鋰電礦產的中化化肥(297),以及其中一家持有最多鈷礦資源的洛陽鉬業(3993)。然而,兩者年初至今累積升幅已非常可觀,未必是當下最具投資價值的股份。不過,假如投資者有足夠的國際視野,澳洲及南韓其實亦有其他鋰電池相關的投資目標可供選擇,按彭博綜合未來一兩年的盈利預測,澳洲及南韓相關的投資目標,估值看來較中港兩地同類股份的估值更合理。(作者客戶持有中化化肥及洛陽鉬業股份)林少陽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5/201939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79

阿里董本洪﹕收集大數據與私隱間取平衡

1 : GS(14)@2017-11-12 11:42:01

【明報專訊】阿里巴巴今年就「新零售」戰略,聯合過千個品牌開設近10萬間智慧門店(istore),提供更多選擇予消費者之餘,亦為店舖收集零售大數據。

被問到集團透過各種渠道收集數據,會否侵犯個人私隱,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市場官董本洪回應,facebook與Google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阿里需從私隱與收集大數據兩方面取得平衡。

「fb與Google也在做」

阿里各品牌的istore內部設備略有不同,當中包括自動販賣機、AR試妝、智能試裝鏡等,本報記者上周五走訪Aline de rose上海的istore,店內安裝了客流統計系統,具人臉識別技術,能識別該店會員,令商家較易捕捉顧客資訊。

對於istore會否引起個人私隱爭議,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市場官董本洪回應,集團需從私隱與收集大數據兩方面取得平衡,不過目前Facebook和Google也是做同樣的事情,只是阿里巴巴把其應用於新零售,品牌可透過品牌數據銀行,提供更迎合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609&issue=20171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35

陳德霖:「平衡監管」促進與業界溝通

1 : GS(14)@2017-11-26 14:52:01

【明報專訊】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前日在獅子山周年晚宴上發言表示,最近推出「平衡監管」措施,定期與銀行會面,檢討監管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執行問題,並向銀行收集能精簡監管的意見。他指,與業界保持良好持續溝通,長線而言能促成持續健康發展的監管成果。

陳德霖又套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Charles Goodhart的看法,指監管機構應該致力推動銀行管治的改革,並非只着眼於銀行資本、流動性這類指標,而業界害群之馬「無論事後轉職何處或已退休,都應該受到懲處」,指出如果一個銀行總裁知道自己的行為對他的身家財產有終身影響,比任何說教都有效,雖實行上看似嚴苛,但他認為是點出問題的根源,由針對企業轉為針對個人,將需要銀行監管思維和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稱銀行願提升文化 監管樂意退一步

他稱銀行願意提升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話,作為監管者非常樂意退後一步,放輕監管的力度,指過去數年與銀行業界下了不少功夫,提升對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要求,令獨立董事有效監察銀行,並提供培訓,成立一個由董事局主導、由獨董做主席的委員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673&issue=20171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501

楊書健﹕平衡高端大眾零售 有利社會民生

1 : GS(14)@2017-12-18 03:34:54

【明報專訊】香港10月份的零售總額上升了3.9%,其中醫藥和化妝品錄得最大升幅,達到9%,似乎旅客數目回升,亦帶動了零售業的景氣。經歷了2015和2016年兩年的弱勢之後,香港零售終於在今年重拾升軌。商舖租金亦在下跌兩年之後,於今年再度上升。商業房地產跟住宅不一樣,租金背後只是商業決定。舖租再貴,只要能做到生意,照樣會有人承租。相反,如果經濟不景,舖租再低,空置率仍會高企。

有時候商場的人流特別旺,或者因為業主管理得宜,零售商在該商場的生意額,相比在其他商場更高,零售商自然願意多付租金。其他有能力的零售商,亦更願意進駐這類商場,因而增加的人流自然會令商場整體業績更好。

每個境外房託巿場,總有一兩間商場房託的租金增長特別高,就是旗下商場形成品牌效應,愈做愈旺。領展(0823)的租金增長持續跑贏大巿,原因正是旗下商場的零售增長額長期跑贏大巿。領展租戶的租金負擔,佔它們零售額的不足13%,其實相對海外的15%到20%,並不算高。

品牌效應 領展租金增長跑贏大巿

當然,租金長升長有,亦會形成通漲,影響當地民眾的生活。香港由高樓價和高租金逐漸演化成高通漲,其實並非首次。今日再聽許冠傑當年的《加價熱潮》,情况仍然類似。將社會矛盾歸咎領展,其實是老外說的「射殺傳訊者」。

衣食住行之中,影響普羅大眾最大的應該是食。香港中高檔餐廳無論數目還是種類都愈開愈多,證明香港一直都在發展,本屬好事。尤其這十年間聚集了全世界各地的美食,更是其他亞洲城巿望塵莫及,是香港的寶貴資產,但同時大眾巿場卻愈縮愈窄,價錢又愈來愈貴。豆腐火腩飯亦要50元一碟,成了社會矛盾的根源。部分傳統老店亦捱不起核心區的租金而結業,令人惋惜。

環觀其他地方,都會有各種政策,保障民眾可以選擇價錢合理的食物。例如美國麻省雖有銷售銳,但是未煮的食材不需打稅,減低弱勢民眾的負擔。新加坡和台灣,則有官辦的食物廣場和夜巿,以維持民眾的選擇權。這些服務民眾的設施,卻又逐漸發展出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甚至成為旅遊景點。香港雖然亦有熟食巿場,但是數目卻遠遠不夠,所以每次高端巿場做好,就連帶大眾巿場一併炒起,形成巿場愈旺,巿民卻愈辛苦的情况。

外地推政策 保障民眾食物選擇權

《論語》有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多年來,除了幾次金融危機之外,香港的整體經濟發展從來都不是問題,但是分配所得,卻是長期問題。派發綜援和生果金等政策,屬於收入分配,只是治標不治本,由商場和舖位盤源着手,從而改變零售業的行業生態,容許高端和大眾巿場的經營者同時存在,才是治本之道。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13&issue=201712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17

80後投資新盤App創業為買家省時間 剛錄收支平衡

1 : GS(14)@2018-01-15 02:56:40

■「80後」阿Nick趁自己還年輕,創業追尋夢想,與拍檔開發新盤「買樓神器」。周智堅攝

【周末專題】讀書不成不代表做人失敗。會考只四分的阿Nick(湯偉達),20歲入行做地產代理,曾一年搵50萬元﹔但這行好天斬埋落雨柴,遂半年前與兩名前代理,三個「80後」男人創業搞新盤「買樓神器」,惟蝕足半年先開始收支平衡。記者:朱連峰 陳寶恩


一世人流流長,有人不甘心成世打工,創業追尋夢想。剛30歲的湯偉達,趁自己還算年輕,又沒有供樓負擔及未有兒女,遂選擇創業。阿Nick讀書成績一般,會考只四分,之後完成毅進一年課程,再讀副學士,選修商業管理,卻中途退學。原因是他聽一名師兄講,讀書無用,「出來都係做boy,搵唔到錢㗎」。2007年,20歲的他在朋友介紹下投身地產代理行業,一做就八、九年。四大代理中,他做過四間,包括中原、美聯、利嘉閣及世紀21。


會考4分 以前做代理

地產代理收入一向不穩定,行內有云:「兩成人搵八成人錢」。開不到單的日子,Nick每月只得4,800元底薪,而7-11便利店全職月薪都有六千元;Nick入行初期,未有樓市辣招,有二手盤做,最風光日子,試過年搵約50萬元。但對於這個數字,他着記者盡量不好提,「呢行算好少」。直至2016年底,他與另外兩名同為「80後」的同業友人,每人夾幾萬,合共約10萬元頂手費,收購手機應用程序「Property box地產箱」(簡稱Pb)新盤買樓App,形容為「新盤神器」。三名股東中,Nick做全職,月薪約兩萬元,有錢賺再分紅。他表示,Pb最初投資約16萬至17萬元,若計及之後投入的資金包括人工、電腦器材、租金、IT改良及日常維護等,至今已花近100萬元。該App去年5月正式上架,每月營運成本最少10萬元,首半年錄得虧損,共蝕近60萬元,至12月才開始收支平衡。


會員近萬 約百人付費

他表示,現時新盤付款方法五花八門,「價單幾十頁紙咁厚」,一般人要完全消化一張價單,需時一至兩個鐘,夠睇一場戲。新盤神器應運而生,將「一手住宅物業銷售網」內所有新盤的價單、付款方法、按揭、平面圖以至成交消耗表等銷售資料全面整合,將繁複的一手資訊簡化,為買家節省大量「消化價單」時間,名副其實「價單消化員」。「Property box地產箱」上架以來,已有近一萬名註冊會員,付費會員佔約100個。登記用戶享首30天免費使用,之後須按年收費,360天年費分2,000元及4,000元兩種。Nick稱,該App用戶暫以代理及發展商為主,佔約八成,但他相信,隨着加強推廣,非業內用戶會增加。現時全港逾3萬名持牌代理,只要10%加入Pb做付款會員,每年淨會費收益最少600萬元。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3/202732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86

楊書健﹕出租單位換馬房託 平衡退休組合

1 : GS(14)@2018-02-12 07:11:17

【明報專訊】上周有幸出席黃金時代基金會的年度論壇,跟與會公眾討論退休人士的投資策略。其間有一名觀眾問我,在出租單位和房託之間,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在自住單位之外,再持有其他物業,百分之百是投資行為,應該將這些物業與股票、債劵、和其他資產一同研究。以投資風險而言,房託和出租單位皆屬地產類型投資,大型投資者亦往往在股票和債券之外,持有一定的地產資產。以現時樓價論,出租單位的現金回報未必及得上一籃子的房託組合。不過在過去幾年,香港住宅的樓價升幅,的確跑贏其他經濟體的商業地產。

不過,退休人士實際上不容易享受樓價升幅。假使投資者擁有好幾個投資物業,的確可以每隔幾年賣出一個單位,套現資金;但是假如擁有的投資物業數量不多,則不容易將單位賣出,而仍然保持原有的現金收入。大型投資者或者會調整債務,以升值後的價值重做商業樓按揭,從而套現資金,但是這種重做按揭所牽涉的細節不少,而且退休人士再次借貸的成本不低,實在不適合退休人士。

退休後流動資產少 難藉出售受惠樓價升

因此有些時候,就算樓價再升,都不會增加投資者的現金收入,對投資者的整體生活不會有什麼改變。這跟某些經濟體的老牌家族有些類似。筆者接觸過的例子,有家族十代以前的老袓宗極風光,留下了大片首都附近的地皮,估值或以億美元計算,但家族的流動資產太少,根本連基本的發展都承擔不了,因此長期出現資產過多,但現金過少的情况。

誠然,大學金融系和專業資格考試都有教導,現金收入和資產升幅加起來的總回報,才是最全面的回報。大型投資者進行資產分配,主要都以總回報為基礎。不過,這個概念只適用於股票和債券等流動資產,例如持有股票,的確可以輕易將持股賣出,落實資產升幅,但如果持有的資產每件金額較大,買賣手續繁多,則需要同時關注現金收入,否則資產升幅再多,亦只是帳面數字。

另外,退休人士亦宜關注營運風險。管理收租物業,需要顧及差餉管理費等開支,又需要打理和租客的關係。租客退租之後,又需翻新單位,才能再次出租。有些投資者會視這些管理活動為樂趣,但亦有投資者純粹因為「力不到,不為財」,才願意做這些工作。隨着退休人士年齡漸大,這類工作或會變得愈來愈麻煩。因此,房託可以免除這些工作,同時提供類似或者再高的現金回報,似乎會愈來愈有吸引力。

購各地房託 可分散單一國家風險

當然,房託雖然同屬地產資產,但持有的主要是商業地產,例如寫字樓和商場等物業。這些物業的租客群跟住宅樓宇不同,往往有大公司租客,他們信用度較高,租金更穩定,有助穩定長期現金收入。而且持有房託,一般鮮有單一持股,而更傾向在各地購入一籃子房託,亦有助分散單一國家的風險。因此,將出租單位換成房託,或是退休計劃之中,可以考慮的一步。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72&issue=20180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098

基金觀點:英國脫歐 改變歐盟權力平衡

1 : GS(14)@2018-02-13 03:14:29

就目前局勢而言,我們認為英國及歐盟最終會達成某種形式的脫歐協定。若英國未達成任何協定就脫離歐盟,愛爾蘭及德國等歐洲部份地區可能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因此,我們認為這些地區很可能會為了確保達成某種協定,而接受較差的條款。但較長遠來看,英國脫歐或會開始揭露歐盟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態度差異,並改變歐元區國家在歐洲議會的權力平衡。德國及法國等國家希望建立一個更一體化的歐盟,而其他國家(例如中歐)則傾向於較寬鬆的歐盟,允許他們對各自主權擁有更大的控制權的同時,為他們帶來貿易利益。根據歐洲議會的規定,贊成或否決議案都需要67%的支持率才能獲得通過。目前,歐元區國家在歐洲議會的投票權約為70%,包括英國在內的非歐元區國家則佔30%。因此,只要有一個歐元區國家異議就可能會導致議案不獲通過。同時,持有歐洲議會12%投票權的英國脫歐後,非歐元國家的話語權將會被削弱,令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其立場。另外,英國傾向於採取一種更加經縮減歐盟預算,經常與其他主要北歐成員國(包括德國)一起投票反對增加支出。一旦英國脫歐,支持歐盟增加支出的國家可能會佔多數,大大提高預算案的通過率。英國脫歐會對歐盟結構及權力平衡造成各項變化,投資者應關注事態發展,並以穩健靈活的投資組合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
Copyright c2018。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版權所有。本文之發行人為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亞洲)有限公司。本文只提供一般性資料,其內容顯示本行在刊登日期之見解。文內所提及的證券只作參考用途,並非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證券的建議。投資組合不一定在任何時期內持有所述股票。本文的意見可因應情況修改而不作另行通知。本行對文中所載之推測不會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本行亦不會就閣下使用本文或本文之任何資料、推測或意見而引致閣下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責。本文並未為香港證監會所審閱。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7/20297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