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籌網略:支付寶進軍社交平台闖禍的反思

1 : GS(14)@2016-12-11 14:10:23

中國網民最近熱門話題,當數支付寶進軍社交平台,卻搞出以女性為主的「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圈子,被狂轟搞變相援交,網民諷刺支付寶變「支付鴇」(鴇母),是「社交一小步,援交一大步」,結果不到一星期便草草收場及公開道歉。簡單來說,這個新開通的「女大學生校園日記」社交功能,只限螞蟻金服(支付寶控股公司)認證的女大學生貼相和發文,並只供「芝麻信用」(一種憑網上消費負責任行為的積分)評分750分以上的人(即有錢、有交代的人)瀏覽、回覆及「打賞」(即把現金轉賬到女方支付寶賬戶),若「打賞」令到女生滿意的話,更可成為好友。在「校園日記」的頁面上,可以看到花枝招展、目不暇給的女生照片。她們都展現最漂亮一面,而且當中不乏性感、大膽、暴露的照片,吸引瀏覽者讚好、回應和「打賞」。有些女生單刀直入地要求瀏覽者「打賞」,甚至說「打賞最多的加好友」,更有人坦白表示「想在這裏找男友」、「很想被照顧」。能不能成為美女的好友甚至男友,就要看你財力足不足夠,有否「萬里江山我不要、只為紅顏博一笑」的決心!「芝麻信用」功能是螞蟻金服這幾年另一主打業務,憑大數據及相關資訊,評估用戶的信用程度,再向他們提供信用卡、消費金融等各種服務。支付寶配合「芝麻信用」,其社交圈圈住的是誰呢?幾乎都可以大致判斷出來:首先是實名認證使用者,真實存在的客戶;其次,這些用戶都有信用基礎,達到一定「芝麻信用」分數,有一定消費能力的高端用戶。對於希望精準行銷的商家來說,這些用戶無疑有著巨大的潛力。美女瘋狂刷照片的背後,絕不僅僅只是為了少少打賞,擁有高品質的「好友」,無疑擁有二次行銷的巨大商機。平心而論,撇開道德審查眼光,單從網上支付切入社交模式而言,「校園日記」的確是一大突破,皆因它克服了援交買賣最大樽頸──驗明正身!支付寶從一個純粹的支付工具app,變身成為中介,充份發揮其社交價值,幫男用戶認證所有發相的援交女,又以信用評級篩走loser,為雙方身份和信用背書,支付寶自己都開宗明示,這個新推出的「圈子」功能,致力建立「基於實名的互動共享社區」。因此怎能怪別人思歪地判斷出,圈子在援交實在「完爆」其他所有平台,優勝程度不止里計,男用戶不怕援交女發假相、P圖,甚至男扮女裝。援交女也不怕遇上空心老倌、騙子,的確為援交這種「地下經濟」,注入「公信力」,提高整個行業的標準。再犬儒一點的看,「校園日記」被鬧到體無完膚,純粹是因為由馬雲推出,皆因馬雲的阿里巴巴、支付寶、天貓,都是正正經經的業務(受不誠實商家利用賣假貨另議),故此忽然涉及疑似援交業務,大眾自然譁然,認為馬雲「撈偏門」,力谷螞蟻金服IPO。不過假如同樣的「校園日記」、「白領日記」,由以約炮起家的陌陌推出情況又會如何?筆者相信,社會肯定不會出現這樣大的反對聲音,甚至稱讚是「網上援交史上重大突破」!因為大家早就戴有色眼鏡對待陌陌用家,《蘋果日報》記者7月時就直擊測試使用陌陌交友,成功與妙齡少女KK見面後,發現真人樣貌與APP上性感照片相差甚遠,更誘哄記者炒倫敦金。筆者認為,儘管「校園日記」被迫下線。但支付寶此舉已成功證明,這種新服務商業模式超級有利可圖,這個世界有種業務叫「第三方外包」,支付寶不方便自己做的話,以後大可以和打開擦邊球的交友平台合作,在「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以高價提供芝麻信用值較高的男用戶資料,平台另外購買女性用戶驗證信息,成件事一樣通行無阻。不妨回頭反思,既然大眾也同意無論衞道之士如何口誅筆伐,只要人性一日不改,地下經濟永遠存在。市場利益驅動之下,科技的力量簡直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的事,既然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地下經濟規矩透明化對社會管理只有好處,有時候何必為了面子自欺欺人。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11/198614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151

市民爭拍縱火案 阿澤籲反思華仔親筆為傷者打氣

1 : GS(14)@2017-02-12 13:52:36

■早前拍廣告受傷仍留院的劉德華,亦有留意港鐵縱火案。資料圖片



港鐵尖沙嘴站前晚7時多發生縱火案,是通車38年以來最嚴重的慘劇,釀成多人受傷,當時前英皇高層鄭燕玲(Kitty媽)坐出事列車,事後即在facebook報平安。仍在醫院卧床養病的劉德華,昨早在網頁貼了手書,寫上:「努力快好起來!!」表示心痛受傷的民眾,祈求傷者早日康復。



■華仔昨日親筆為縱火案傷者打氣。互聯網圖片

■杜汶澤指大家要反思拍片者不救火的背後原因。資料圖片

■尖沙嘴前晚的港鐵縱火案,大批市民留在現場拍攝。資料圖片

上載引關注

慘劇發生後,不少市民還留在現場拍攝放上網,被質疑危機意識薄弱,杜汶澤、吳業坤等圈中藝人亦有在fb表態。杜汶澤寫了一篇長文反思:「大家在facebook指摘拍片不救火的人,你們知道他們為甚麼拍片,因為要發facebook呀!當然我們可以指摘別人,這很正常,但同時,亦可以撫心自問,每天,我們到底又花了多少時間,腦子裏想想應該放甚麼在facebook上,可以引起關注。包括此post!」吳業坤亦有在fb提及:「火燭當然是拍片放上網緊要過逃生啦!」可能他知道其言論出事,事後火速刪走文章。


李丞責批中

另外,有網民指李丞責雞年運程書「預測」今年東南方會有麻煩事發生,當中提及容易有火燒列車、易有精神病患者做出異常行為,傷人無數等細節與縱火案巧合,李丞責受訪時表示:「今年丁酉年,屬火,舊年丙申年都係火年,連續兩年旺火。天干十年一個循環,67年、77年、87年同97年都多火,加上流年嘅五黃星,會有同火有關災害。」採訪:陳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12/19925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38

趣BLOGBLOG:慈父母助上車的反思

1 : GS(14)@2017-02-19 12:26:49

■近期有多個新盤推銷,發展商開價甚為進取,但仍不乏睇樓客問津。 資料圖片





大台真人騷《有樓萬事足》再掀城中話題,撞正上車這個民生大事,難免觸動到各人神經。今年新盤供應頗多,但發展商開價卻異常進取,啟德新盤呎價要萬九,粉嶺新盤呎價喪開萬六,當然你有你嗌貴,賣樓處照舊迫爆人潮,亦是慈父慈母出動的時刻。


父母協助囝囡上車,無可厚非,問題是如何幫及幫助程度。一層600萬「上車盤」,透過按揭保險只能承造八成貸款,首期120萬元,如果父母有儲蓄代支首期,然後子女自己月供萬八(30年按揭、按揭息2.15厘計),這還叫做勉強合理。但如果父母以自住樓加按套現,然後因為子女收入不足而供埋「慈父盤」,這個劇情,正正是近年「上車(供樓)須父幹」的新常態。用過往經驗來判斷未來發展,本身是一件非常正路的事,但問題是如果未來發展的趨勢,與自身的判斷有所偏差,卻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統計處推算,今年香港的適齡勞動人口(15至64歲)達到534萬人,是開埠以來最高,佔比為72.1%。換言之,在近乎全民就業下(失業率3.4%),目前社會的勞動力是史上最高,但隨住65歲或以上退休年齡人士劇增,過去十年已由65萬人倍增至122萬,未來廿年將進一步倍升至239萬,佔比由目前的16.5%增至29.3%,香港已步入人口老化這條老胡同。30年前(1987年),9個適齡工作人口合力撫養1個長者,今日剩下4.4個成人合力撫養1個長者。而到了廿年後,更剩下2個成人承擔撫養1個長者責任。長者上升的同時,由於早年生育率偏低,勞動人口亦會由今年見頂徐徐下跌,未來廿年勞動人口佔比會跌至61%,人數亦減少30餘萬,至約500萬水平。如果政府數據推算正確,未來廿年香港總人口會上升10%或76萬,至817萬人,而長者卻上升近倍或116萬,換言之,香港老年人口正以總人口增速的9倍增長。2015年香港人口中位數年齡是43.1歲,對比英國的40歲及美國的37.5歲,香港真的老了,而就算是為稱為老人國的日本,人口中位數年齡為46.2歲,香港只比日本年輕3歲,十年後香港年齡中位數就是目前日本的數字。日本樓價過去廿年陰跌,值得香港引而為鑑。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19/199330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71

布少明:「一客多食」反思辣招成效

1 : GS(14)@2017-04-10 23:32:11

【明報專訊】新盤銷情熾熱,首季一手私樓註冊量錄3583宗,較去年同期的1323宗大幅急升約1.7倍。投資情緒同樣高漲,「一客多食」的比例顯著上升。所謂「一客多食」即首次置業買家以一份合約買入多於一個單位,只需以最低稅率繳付從價印花稅,避過繳付去年11月「加辣」後的劃一15%印花稅。

現時,透過「一客多食」購入新盤的比例正不斷攀升。綜合「一手住宅物業銷售資訊」網資料計算,去年首十個月,即11月「加辣」前,每月涉及「一客多食」的新盤單位數目佔全月售出的單位數目比例均處於5%或以下,但自「加辣」後,比例反覆上升至2月的17%,而3月截至20日止更已升至24%﹗隨着「一客多食」比例上升,市場普遍預期政府會再次出辣招壓抑這種情况。

若深入了解「一客多食」盛行背後,其實有着複雜成因,表面上當然是為減省辣稅成本,另一誘因則是,現時新盤出現買家分為A、B兩組揀樓的情况,A組為購買一定數量單位的俗稱「大手客」,擁有優先揀樓權,購得優質心水單位的機會自然較B組的「散客」高。有實力的買家大手認購多個單位,既可覓得心頭好,又可以減少稅項,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樓市辣招本應是壓抑樓價的短期措施,以時間換取土地空間,長遠希望透過增加房屋供應,為有需要、有能力的市民提供置業上車機會。但事實證明,這劑「猛藥」基本失效,樓價已輾轉復升至高位。辣招既已證實無效,奉勸政府及時檢討樓市政策,覓地增供應,並且扶助有需要的市民上車安居,使樓市健康發展,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19&issue=20170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84

【列席爸爸手記】 高空的挑戰—生命的反思

1 : GS(14)@2018-02-20 21:25:28

【文化籽:列席爸爸手記】一下子便過了八載的全職爸爸的生活,得到了很多,但亦放低了很多。得到幸福,也得到肯定;放下自我,也放下自尊。到這刻仍捨不得的,並非前途或事業,而是我的一個興趣,也是我在年輕時不斷的訓練——高空的挑戰。人在半空之中,能爬多高、能跳多遠,就只有靠自己的技巧、判斷及勇氣,向着面前的目標進發。在我年輕時,便是從這種挑戰中成長起來,不斷在繩索中攀爬,也在生命中跳躍。不過,因為家庭裏的枷鎖,卻使我難以繼續追尋這興趣、延續生命的成長。不過,昔日的義工團隊日前與我聯絡,替我覓尋義工照顧三位活躍、頑皮的小公子,讓我能重新披上安全帶、戴起頭盔,重投繩網教練的行列,心中感動、也感激!


當天,我負責挑戰柱的項目,望着學員一個個的爬上去,再踏在那個細小的平台上,然後立直身子,望着目標向前一躍,捉緊或遠或近的橫杆。有的信心十足,享受挑戰的每一刻;有的以聲音壯膽,才有勇氣作信心的一躍;有的一開始已經變成樹熊,經教練及其他學員不斷的提點及鼓勵後,才能勉強的繼續。反過頭回望另一些學員,他們在高V的項目上,兩人一起離開安舒區,手握着手同步的往外邊闖,雖不知在那一刻完成能力所及的目標而跌下,但那種彼此支持的氣氛,我在遠方也能感受得到。一動,我回顧了這些年,也是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柱。起初滿有自信,總覺得家務繁多但不會做不來,成功完成了不同的任務;接着也有失落、失望的時候,需要大喊一聲振發士氣,才能勉強撐得下去;也有很多時,心情失落再加上管教不如意,只能呆在原處,等待着旁人的救援。這種單打獨鬥的經歷已久,甚有啞子吃黃連的感覺。反思過後,我卻覺得高V的項目較合適,因為照顧家庭這條路並不應該是一個人獨自去走的,家庭是兩人一起創建的,也應該要與太太同步,手握着手,一起為着那個沒有確實定位的目標而努力。縱然人多或許手腳亂,也要花更多工夫協調彼此間的矛盾,但能與所愛的人,一起行生命的路是幸福的,也能在彼此扶持及鼓勵中走得更遠,走得更輕鬆。這是對我的一大提醒。


昔日的義工團隊替我覓尋義工照顧三位小公子,讓我能重投繩網教練的行列。

學員踏在那個細小的平台上,望着目標向前一躍,捉緊或遠或近的橫杆。

家庭是兩人創建的,要與太太手握着手,一起為着那個沒有確實定位的目標而努力。


親子小點子:自己水果自己去皮起肉

平日家長照顧周到,無微不至,總不是壞事,但同時間,小朋友卻少了訓練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及享受當中的樂趣。家長其實可以適時放鬆一點,讓自己休息半天,也讓子女享受半刻的自由奔放!當準備水果給小朋友時,不用完全起皮切粒,讓他們自行把果皮拆開,再一啖啖的吃,然後給他們空間去玩弄一下果皮、研究一下果核,也許會見到他們可愛的另一面!把他們的倩影拍下,然後在數年後重溫,也許會是家長在空巢期中的安慰。



撰文:列氏八年的全職爸爸生涯,有苦有甜,有血有淚,想過放棄,勉力堅持,為在兒子的生命路上,曾作主席,現今出席,將來只需列席,但從不缺席。


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4/203043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36

七級偽術:「阿客」的反思

1 : GS(14)@2018-03-19 04:45:15

社交媒體上,常見自稱公關仔、公關妹之類admin,巨細無遺形容「阿客」點樣點樣低B、無理兼無能,好似client side無個好人,無忽好肉,或者咁,做為「阿客」嘅你,要唔要反省下?其中一個令agency常常不滿的是,有些mean爆兼卸膊的client,有福唔同享,有難要同當,campaign成功是他策略成功、領導有方,失敗了就永遠是agency無料、辦事不力,一個唔該就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最多下次搵過另一間作為向管理層交代。這種客戶,長遠來說難以建立穩定可靠、肯幫你賣力的外援班底,是否好事,你諗你。真的當 agency係partner,就該認認真真同人一起分析死因,一起改進,共享成果。有時,同一組外援,別家公司用,就發熱發光,你用,就強差人意。其中一樣令agency難以發揮的,是因為太遲介入。不是說公關角度大晒,但早啲考慮埋,效果肯定更彰顯。小如為活動擇日有乜宜忌(有冇撞同類活動?有冇撞政經大事?),大如炒工運領袖的部署、敏感議題的風險評估等等。但個人經驗是阿客總有阿客嘅難言之隱,次次都 last minute至搵外援,不管之前你已苦口婆心講咗幾多回。總之,信任和尊重都係要雙方面的,好多client因為經年洗腦,對自己的品牌訊息信到十足十,越講越不能自拔,渾然不覺說出來人家一千個問號,如果這時你的agency敢於挑戰你,你應該感謝對方一萬次,而不是以堅離地姿態死撐,坦白說,唔係認真對待你,誰有興趣當醜人?彭瑪莉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15/203320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