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群分享】學好15條,創業公司不愁招不到人才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8/149529.html

黑馬說:吳學鋒曾為2008年阿里巴巴ICBU北京區sales,現在是互聯網招聘網站快推網站CEO,他對公司的人才招聘有很多經驗。3月31日,在i黑馬打賞討論群內,吳學鋒做了一個題為《創業公司人才招聘的15條建議》的內容分享。本文根據吳學鋒分享內容整理而成。

吳學鋒說:物色到優秀人才對創業公司至關重要,只有好的團隊才會做出好的產品,下面根據我的相關經驗,談一下創業公司招聘的15條建議:

\整理 | 本刊記者 周群鋒

【1】多花時間:舍得去花一半時間招聘

 

大部分創業者在人才招聘方面所花的時間都不夠。在確定公司理念並完成產品與市場的匹配後,你就應該花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時間來招聘人才。這是一件無法交給別人的事,你必須親自去尋找、了解這些人才。在公司達到500人的規模以前,CEO/創始人應該親自面試每一位候選人。

 

【2】親自實踐:面試者需了解崗位性質

 

在招聘某一職位時,你必須先通過實踐對這個職位有深刻的認識了解,否則很難找到合適該職位的理想人選。

 

【3】聰明高效:問過往工作判斷這兩點

 

候選人必須具備兩個優點:聰明和高效。具體而言,在招聘人才時,你可以與他們聊過去的工作,問他們過去是怎樣做的,用了多少時間精力,這樣可以判斷應聘者做事是否聰明高效。

 

【4】聘前試用: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建議

 

這是我最重要的一條建議。一般而言,僅僅通過面試很難去想象與該候選人共事的感覺如何。因此,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讓候選人在正式被聘用前先進入公司試用一段時間。

 

【5】選好途徑:通過多種渠道籠絡人才

 

我所遇到的最優秀的人才大多是我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即使你覺得這些人並不一定願意為你工作,你也要使出渾身解數去爭取他們;求職網站和獵頭效果若不理想,召開會議則是個不錯的方式,例如舉辦一些技術人才對話來招聘到技術人才等;如果你的企業有一定知名度,那麽校園招聘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人才招聘是個長線投資,有的人可能一年內(甚至更久)都不想到你的公司。這點建議我還有一個心得,那就是盡量讓招聘工作顯得非正式化,這樣做的效率反而是最高的。

 

【6】闡述使命:可以激發候選人的激情

 

你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向候選人闡述公司的使命,激發他的熱情。一旦確定人選後,就應盡快進入收尾階段。候選人進入企業後的負責人(最好還有CEO)應該想方設法留住候選人,與候選人保持每天一次的交流頻率。

 

【7】星期天法則:彼此認同非常得重要

 

招聘時還應遵循“星期天法則”,想象一下你是否會因為喜歡和這個人在一起,而願意在星期天和他到公司加班?同事對比彼此的認可和好感對於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十分重要。

 

【8】企業價值觀:對不認同者不要也罷

 

你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打造企業的文化價值觀,確保所有員工都了解並認同這一價值觀。在招聘時,你應該尋找與本公司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人才。對一個企業而言,員工觀點和性格多元化是必要的,但價值觀多元化卻未必是件好事。對於那些我行我素、不願認同你企業價值觀的候選人,不要也罷。

 

【9】永不妥協:不可因著急而招聘庸才

 

越是處於創業初期,越不能在人才招聘方面妥協。有時寧願失去一筆交易或推遲產品發布時間,也不能將就著聘用一個中庸的人,這樣做後果將不堪設想。中庸的員工會對整個企業造成負面影響。

 

【10】舍得花錢:最該舍得的是給予股權

 

創業初期,最健康的報酬結構應該是略低於市場價的薪水+豐厚的股權。不過,很多成功的公司都不是資深人士創立起來的。我的這個觀點肯定會引起爭議,但這才是正確的策略。如果想要高於市場的薪水,那他們就應該去沒有多少股權的大公司。股權獎勵會稍微複雜一些,但有一個原則是,你最初招聘的20個人的股權獎勵應該是投資人所建議的兩倍。對於一個運作良好,但尚未取得突破性成績的企業而言,我知道的股權獎勵結構大概是:第1位和第20位工程師分別有1.5%和0.25%的股權,不過,這也要根據企業性質而定。

 

【11】相信直覺:靠細節判斷其是否適合

 

在面試過程中你要註意細節,因為你可以從這些細節中看出候選人是否適合創業。例如,太過於關註職銜或手下團隊人數的人就不適合創業。面試得多了,你很快就會有些感覺。如果你對是否招聘一個人感到猶豫的話,那就pass吧。

 

【12】隨時招聘:做好人才儲備非常重要

 

招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出現職位空缺時才組織的活動。這個過程具有極強的不可預測性,如果你發現一個很合適的人,但你近兩個月內暫時用不到他,但為了做好人才儲備,你也應該聘用他。

 

【13】果斷解雇:該說“再見”時不要猶豫

 

你無法保證你招到的所有人都是適合公司的。如果一個人已經顯然不適合再待在公司,那麽這種狀況以後也很難會改變。與其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幻想,不如趁早說再見。

 

【14】制定流程:建統一的招聘決策框架

 

讓你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寫下他們對是否聘用某一個候選人的想法,這樣便於你今後回顧你的決策。面試結束後,最好能與每一位面試官對此進行面對面的簡單討論。讓其中一位面試官與應聘者一起用餐,並確保面試官每一次都要準時,這樣才能給應聘者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要有一個跟進整個面試過程的負責人,確保面試內容的全面,並在面試結束後召集所有面試官進行討論。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招聘決策框架,並對面試官要進行相應的培訓。

 

【15】有所不為:招聘要有計劃不可盲目

 

有些創始人會盲目招聘,擴大公司規模。有時候小的團隊效率反而更高。因此,你應該想想每一個項目或工作最少需要多少人,盡可能地控制團隊人數,不要為了招聘而招聘。

 

感悟
 

 

最後總結一下,招聘是一件艱難但重要的事情,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工具快速招聘。成功地招到人時,不要忘了思考如何留住他。保持企業的活力是留住人才的關鍵,每隔半年左右可以調整一次職位。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繼續為尋找更多優秀的人才,發現並善用人才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備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整理周群鋒,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社群分享】註意以下8條,創業公司的品牌營銷會做的更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9/149542.html

黑馬說:3月26日晚,路邊社傳媒創始人陳雲雷在i黑馬分享群內分享了題為《新媒體營銷》的課程。
 
在陳雲雷看來,新媒體營銷、社會化媒體營銷、數字營銷、內容營銷等這些概念,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區別,都是傳播。重要的是在一個新品牌或者項目要推出時,企業如何制定推廣策略,以及在品牌傳播過程中如何避免一些誤區。

整理 | 本刊記者 崔婧


如何制定推廣策略
 

 

1.布局。網絡名片布局,比如官網、官微、百科詞條等直接展示品牌的入口布局。一來提供了用戶了解品牌的入口,二來有了品牌規範度的主要參考標準。

 

以前,企業官網是一個品牌觸網的標配,現在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雙微也成了標配,甚至社交平臺上的入口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官網。因為社交平臺賬號承擔的不單單是展示功能,還有更多的附加功能,比如溝通、客戶管理等。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蘋果。人在哪兒,品牌就得在哪兒。當初微博剛出來那會兒,流行一句話,無論你玩不玩微博,這里已經有你的聲音。前幾天我看到一條微博說,聯想的一管理層人員開通了微博,有人點評:進步了。可人家京東劉強東已經玩膩了。現在不是玩不玩社會化媒體了,而是怎麽玩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布局,你的社交媒體賬號的定位是什麽。

 

2.鋪墊。權威報道,比如行業地位、公關活動等正面積極地公開亮相報道。這個環節主要是側重在新聞媒體方面的投放,用高大上的詞語叫做包裝,通俗的說法可以理解為貼金。

 

3.口碑。來自用戶的口碑推廣策略。品牌的好聲音是用戶發出的,而不是品牌自言自語。在真正的爆發前,我們要做好口碑鋪墊,第一印象很重要。在品牌初期,特別註意輿情。

 

4.爆發。策劃一些話題,再利用社交平臺與其他渠道進行話題營銷,引爆品牌。這一階段最為重要,創意、策略、媒介資源、技術缺一不可。

 

社交媒體營銷發展軌跡:2012年之前的社交媒體營銷主要是純內容發布,2013年社交媒體營銷進入KOL與創意內容聯動營銷時代,2014年社交媒體營銷進入話題營銷時代。2010年,社交媒體基本上是新浪微博為主,那時候微博內容大多是段子、雞湯,最多有個大號轉發,而且還是轉的硬廣居多,比如各種有獎活動。所以,我不認為那個時期社交媒體營銷屬於話題營銷,2014年話題才真正的開始。

 

我個人認為 2014年是話題營銷元年。各個品牌借助網絡熱點或者創造話題進行品牌傳播。這點從新浪微博的產品更新也可以看出端倪,或者說看看新浪微博熱門話題的官方報價就知道了。

 

對於品牌傳播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1.社會化營銷最省錢甚至不花錢。NO,不花錢想出名只能靠運氣,而絕大部分運氣是靠前期的投入才會降臨的。小米社會化營銷沒花錢?幾百名客服人員負責微博微信,難道這不是錢嗎?更何況你有雷軍的職場背景信息嗎?但和其他渠道,尤其是硬廣投放相比,社會化營銷絕對是性價比最高的。目前各個企業投放在社會化媒體營銷方面的預算也越來越大。

 

2.好產品無需做推廣。好產品會說話,YES!但在一個信息時代,你僅靠產品自身發出來的那點聲音很容易被海量信息淹沒,何況產品是不是真正的好,這還不一定。自認為好並不是真正的好,用戶認為的好才是真的好。毫不誇張地說,現在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再好的產品,我們也需要助推一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品牌聲量。個人認為,技術出身的創業者註重產品研發,容易忽略推廣。但是要記住,我們是一個顏值社會,包裝推廣必不可少。

 

3.看別人的地圖讓自己的路走得更快更好。其實是別人的地圖走不了自己的路,走別人的路讓自己無路可走。每個產品、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背景,所以不要跟風學人家的玩法,飛不起來反而容易讓人笑話。

 

4.選擇最大、最貴的服務商,傳播效果才有保證。實際情況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無論是組建團隊還是選擇服務商都是如此。

 

PS: i黑馬打賞交流群,是為欣賞i黑馬文章並且打賞過的創業者創建的微信群,在此群內可以討論與創業、創新有關的話題。

 


 

版權聲明:本文整理崔婧;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25

【社群分享】人才測評(評估)的那點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0/149553.html

分享者
房鑫,青島本思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公司開展電子商務教育與培訓,主要針對女性。
背景
2000年到北京發展,2005年因所在的國企改制,和上海分公司的同事一起另立山頭,開始了第一次創業的嘗試。2008年有了女兒後,2009年開始第二次創業,創業項目為人才測評與咨詢,2012年創業失敗後在清華大學下面的研究院專註行業人才評估研究,2014年9月移居青島,開始新的創業征程。
地點
i黑馬打賞交流群,i黑馬打賞交流群是為欣賞i黑馬文章並且打賞過的創業者創建的微信群,在此群內可以討論與創業、創新有關的話題。

以下為房鑫口述:
創業的項目均為人才測評與咨詢。之前一直從事人才測評行業,這個行業相對偏門,屬於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的一個分支。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圍繞我的行業經歷,和大家聊聊人才測評(評估)的那點事。希望能對大家在未來的團隊建設和甄選人才時有所幫助。因為專業性較強,比較晦澀難懂,我盡量說的白一些,歡迎拍磚、討論。

1、人才測評是什麽?
在很多人的眼里,人才測評就是人才軟件、是心理測驗,甚至有人說是算命。其實不然,人才測評顧名思義,就是對人才的素質進行測試與評價。展開來說,人才的績效水平,與他的個性、能力、態度、興趣、動機有著直接關系,我們通過多種科學、客觀的方法來進行測量,基本能夠準確預測他未來的績效水平,進而判定他與崗位的匹配程度。比如一個Leder,在動機方面,他的成就動機要相對偏高,代表他有強烈的追求成功的願望,這樣才能不斷設定挑戰性的目標,帶領企業更好地發展。但對於普通的員工來說,如果成就動機過高,這種員工一是不願服從管理,二是容易跳槽。

2、人才測評測什麽?


我們先明確一下,誰是企業需要的員工?

 

高學歷未必高績效

態度好未必績效好

有能力未必有績效

高學歷、態度好、有能力的極品員工不一定找得到,更難留得住。

 

所以,我們要找的是能夠勝任崗位,具備企業勝任素質的員工。好了,勝任素質又是個什麽東東,說白了就是針對相同崗位而言,能夠區分優秀員工和一般員工的個體深層次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將圓滿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個人特質等用行為方式描述出來。這些行為應是可指導的,可觀察的,可衡量的。不同企業對員工勝任素質的要求會根據企業戰略和文化的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業務特點,以及測評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蒙牛的文化更多地倡導執行力,那麽執行力就是進入蒙牛的重要考核素質;而華為更多的倡導創新,顯然創新則是華為測評員工的核心素質。

 

下面是阿里巴巴集團的核心素質:

 

 

用人才測評的語言翻譯過來,所評估的素質從高到低依次為:客戶導向、創新意識、團隊合作、誠信、成就動機、責任心和嚴謹性。

 

從以上三個企業測評的核心素質來看,也驗證了企業的業務特點不同,則其核心素質的構成有明顯的差異。

3、人才測評怎麽測?

我們說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好,那麽到底如何測量出他的溝通能力水平,什麽是溝通能力好的標準呢?侃侃而談就是溝通能力好嗎?單純地說溝通,我們是無法進行有效測量的。要把溝通這個指標分解成主動性、傾聽、反饋、把握機會和表述技巧這5個可測量,可觀察的具體行為表現,通過結構化面試或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測評方法進行評估。下面這張表是在小組討論方法中測評人才的評分表(因涉及一些機密因素,相關內容包括指標權重,具體評估分值等未顯示)

 

測評指標

指標分解

被試者具體行為表現

評分欄

溝通能力

主動性

主動表達觀點

 

主動與他人打招呼

 

主動與他人交換意見

 

傾聽

目光不時註視對方

 

點頭以示對他人的肯定

 

交流中進行必要的記錄

 

低聲應和他人觀點

 

反饋

直接回應,快速反應

 

回應謹慎,慎重思考

 

把握機會

根據對象選擇機會

 

根據場合選擇機會

 

根據情況及時插話

 

表達流暢

措詞準確

 

表述清楚,語調適中

 

語言風趣,有幽默感

 

使用肢體語言

肢體動作協調,自然

 

面部表情豐富,松弛

 

 

有人又問了,這個溝通能力的評分表對考察企業基層、中層和高層這三個不同層級的人才通用嗎?答案是不完全通用。上面這個評分表,更適用於基層和中層人才。對高級人才溝通能力的評估,觀察的行為點還包括換位思考,就是說能從對方的角度和立場考慮問題,在體察到別人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時,引導對方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說出來。在傾聽方面,不只是簡單的註視和記錄,而是能聽懂表達者明確表明出來的含義,還能分析出表達者語言背後的含義。同時重視並積極對待一切問題反饋,遇到問題廣開言路,虛心聽取各方意見,綜合後再下結論,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和回應。

4、為什麽要重視測評人才,尤其是中高級人才?

 

美國AMA研究表明“錯誤選拔帶給企業的直接經濟損失是崗位年薪的50%—200%,並且選拔職位越高、其任職時間越長帶給企業的損失越大”。

和大家分享一個經典案例:(來源百度搜索:江西賽維庫存門)

 

下面這個人可能很多人都認識

 

 

吳士宏:著名職業經理人,曾經擔任IBM、微軟等跨國企業的高層主管,具有豐富的市場開拓經驗,成功人士。也是敗走TCL的職業經理人,曾經閃電空降到TCL擔任集團副總裁,信息業務總經理,由於難以適應新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成為外企職業經理人折戟國企的典型案例。

 

所以,企業找人才,不是找有能力的人,而是找適合企業的人。不能只是簡單地考慮人職匹配(崗位標準),還要考慮人企匹配(企業文化)和人人匹配(團隊成員的個性特點)。

 

雖然很多企業都明白招聘選拔是HR管理的入口,關系HR管理的效率和成本,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但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從戰略和技術高度進行重視的企業屈指可數,這也是中國的企業大多HR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一些管理基礎薄弱的企業主要依靠創始人個人主觀的經驗性標準,而這些標準能否有效預測出應聘者是否勝任崗位基本是個未知數。

5、企業在使用面試這種常見測評方法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面試題目隨意性較大。

 

認為面試就是聊聊天,所以面試的問題局限在“你離開上一家企業的原因、你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有什麽規劃等等模式化的問題。還有一些面試問題臨場發揮,想問什麽就問什麽,直接導致面試結果的不靠譜。

 

第二個誤區:面試官的主觀臆斷

 

面試官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甚至有些企業直接讓部門經理充當面試官。對面試者的評價大多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輕易被面試者的“光環效應”所蒙蔽,把“一白遮百醜”的理念應用到了面試評價中。

 

第三個誤區:認為面試的方法是萬能的。

 

大家先看看下面這個表(效度簡單的理解就是評估的準確性)

 

結構化面試的效度只有35%,效度最高的評價中心(多種測評方法組合)也不過65%。所以如果有哪個測評公司和您說他們測評的效度能夠達到80%甚至是90%,千萬不要上當。而且有些勝任素質是無法通過面試的方法測量出來的,例如決策和計劃能力。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們用過的結構化面試的題目(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版權聲明:本文素材由黑馬哥提供,崔婧整理;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19

【社群分享】社區O2O,萬科等房地產大佬都是怎麽做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3/149589.html

分享人

 

王瀾:33歲職場女性,在地產業從業13年。安徽自不同地產顧問機構負責人,公司主要從事一手房的營銷策劃、銷售代理、開發顧問等業務。

 

4月9日晚,王瀾在i黑馬分享群內分享了題為《整合社區群體資源創建新型消費渠道——關於城市社區精巧電商平臺初創思路》的內容分享。 i黑馬打賞交流群是為欣賞i黑馬文章並且打賞過的創業者創建的微信群,在此群內可以討論與創業、創新有關的話題。

口述 | 王瀾
整理 | 黑馬哥

 

目前,我有一個商業計劃,尚未進入實質運轉,請諸位創業中的兄弟姐妹們給些建議和啟發。我來談一個現在比較火的商業模式——社區O2O。眾所周知房產是目前居民消費中的大宗消費品,我們作為與客戶溝通的第一窗口和橋梁,從洽談、溝通到成交,是經歷了幾輪次的深度溝通後達成的交易,我們的銷代與客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度要遠超過其他的消費購買關系。現在,我們想整合客群資源,做訂單式的消費通路——社區公社。

 

房產大佬都在幹啥?
 

 

萬科推“住哪兒”APP,盤活業主O2O價值

 

“住這兒”APP面向全體萬科業主、住戶群體,是一款集合了物業服務、社區交流與商圈服務平臺的O2O閉環商業。住這兒的整體框架十分封閉,面向的用戶也僅為萬科業主,或住在萬科的用戶。成為會員必須能通過住戶認證。如用戶選擇在北京→北京萬科城後→N單元→N房間後,只有用戶註冊手機號和萬科APP登記的萬科物業方面留下的手機號對應才可成為APP會員。“住這兒”APP將助力物業服務再升級,為實現構建新型鄰里關系以及創建智慧社區奠定良好基礎。

 

在“住這兒”中,用戶可以清晰掌握所在小區的最新公告,熱點事情,並且可以由住戶自己在APP上發起相關活動。值得註意的是,通過該app,業主可以直接登錄萬科房屋交易廳,進行相關交易服務,不過該功能目前僅面向註冊業主。

 

此外,萬科APP同樣整合了社區用戶的生活服務產品,入駐用戶可以發起帖子和評論。不少養狗經驗、美容美發等信息在上面都有分享。

 

對於萬科物業的商戶,萬科“住這兒”里單獨打造了“良商樂”,集合了附近美食、美發、超市、中介等商家,面對這些商家,萬科依靠數據分別推出了“活力排行”和“黑榜”。而生活中房屋報修、郵包、投訴等基礎功能已經整合進了萬科“住這兒”APP。

 

效果如何

 

“住這兒”於2013年雙十一在東莞、廣州上線公測,2014年3月底開始逐步在全國萬科小區推廣。初期,每天的新增用戶量都保持了3000到5000的高速增長,長期保持在AppStore生活類應用下載量排名前100。目前訪問量已達到了千萬級的標準,這些數據在同行中都處於非常領先的地位。

 

龍湖、花樣年、綠城都做了哪些App?
 

 

近一兩年來,國內房地產商集中掀起了一陣移動互聯網熱潮,意圖通過移動互聯網整合周邊業務,而社區App幾乎已成為很多地產商或物業的標準配置。

 

除了上述萬科推出的“住這兒”外,龍湖地產即將上線“龍湖社區通”APP,具備日常支付功能,業主可實現水電氣繳費。還有很多地產商也在積極研發相關產品。有地產大佬明確表示,公司必須在短期內完成的兩個挑戰是,從一個住宅開發商變成一個城市產品供應商,並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

 

彩生活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打造零成本的未來社區,居住在彩生活所服務的社區內的家庭,均可通過移動APP或者登陸互聯網社區服務系統在線購買日常所需的商品、服務,並在線付費,社區商店將負責配送商品、提供服務。為實現這一目標,彩生活第一步就是改變靠人服務的傳統物業模式,將物業管理科技化,使用電子設備進行管理,保安、清潔等全部外包,節省人工成本,同時通過規模化降低采購成本。而後,通過挖掘社區服務的商業潛力、提供增值服務實現營收。 

 

2013年6月,彩之雲APP上線,以社區為中心輻射一公里微商圈,集包含衣、食、住、行、娛、購、遊在內的各領域商戶服務資源,實時推送並更新活動信息。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均可從社區平臺上購買,同時推出買東西送積分、積分可抵物管費等活動。在這個平臺上消費到一定額度,即可免物業費。以彩生活與光大銀行合作開發的彩生活e卡通為例,該卡集門禁卡、停車卡、儲值卡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家庭用戶可以用此卡在線上線下刷卡購物。

 

從大數據層面,無論是e卡通、互聯網平臺,還是彩之雲App,均可持續積累住戶消費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彩生活可以更精準地為住戶服務。截止2013年,花樣年的彩生活集團,管理服務面積超過7000萬方,管理居住家庭達60萬戶,成為國內最大的社區服務運營商。花樣年在2014年內將“彩生活”分拆上市。
 

1.龍湖社區生活APP
 

2014年2月底,龍湖地產召開價值戰略發布會,宣布其社區生活APP即將在重慶率先上線。除此之外,龍湖天街系的WIFI系統、商家的APP系統、客戶的APP系統都在建設中。

 

2.綠城社區生活APP
 

綠城社區APP則選擇與阿里巴巴推出的“來往”應用進行合作,該合作將在綠城杭州的30個項目中推行。業主可以同時在虛擬和現實家園中建言獻策、相互交流,同時綠城將園區服務和物業服務在內的各類生活服務整合到虛擬社區中,為業主提供更為周到的服務。

 

3.社區OTO正如火如荼發展中
 

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可以預見未來住宅地產物業服務市場的競爭格局,一種即為花樣年彩生活這類將物業服務作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將入駐規模較小開發企業所開發的社區;另一種則是像萬科、龍湖、綠城等已經開發多個項目的大型開發企業,將自主開發社區App。

 

社區網絡除了可以提升社區服務,增強企業品牌與業主黏度之外,在物業背後的社區商業中蘊藏著更為巨大的收益空間。以萬科為例,至2013年萬科所有銷售的物業全部交房後,萬科物業將服務於1億平米的客戶,服務客戶數量很可能會超過300萬人,按人均1萬元的社區年消費量看,與社區相關的消費將達到300億元。此外,萬科每年還有40萬左右的增量客戶來擴大物業服務規模,龐大的市場孕育無限商機。

 

啟示
 

 

1、自主研發,做懂業主的社區APP
 

基於已有的後臺或平臺的支持,萬科“住這兒”APP可以更有力的保護客戶信息。比如在首次註冊時,“住這兒”直接從萬科物業的CRM中驗證客戶信息,既可以屏蔽非業主的註冊,又能夠提高註冊的快捷性;又如物業費查詢,“住這兒”直接調用萬科物業的收費軟件數據,可以讓業主隨時隨地獲取物業費收取明細。

 

2、自然生長,做有趣的社區APP
 

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手機儼然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每一個手機擁有者,可能出於好奇心安裝一個APP,也同樣會因為各種原因刪掉或棄之不用。因此,軟件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勞永逸的,萬科物業開發“住這兒”的過程中始終關註是否能夠在業主群當中自然生長,用戶使用過程中是否願意參與互動。為了促進“住這兒”生根發芽,“小寶”們成為線上話題的引導者,線下活動的號召者,業主訴求的傳遞者。高效的呼叫中心和指揮中心,作為APP背後的服務支持體系,有效保證了信息的及時傳達、客戶的訴求的及時響應。

 

3、深度開發,做有用的社區APP
 

最近“住這兒”更新了業主“搖一搖”和訪客“掃一掃”就可開門的功能,並在東莞松山湖1號花園向業界做了展示。在業主的終端只是簡單的“搖一搖”或者“掃一掃”,卻需要動用後臺複雜的身份驗證程序,但是這種改進節省了客戶掏卡、刷卡的時間,有效改善了客戶出入的體驗。

 

看了這麽多社區APP的案例,我本人也下載應用了幾款,例如在合肥推廣比較大的社區O2O品牌“左鄰右里”,我個人下載並體驗,到目前沒有很好的體驗感和依賴性。雖說各家都在爭搶這塊最後一公里的商機與平臺打造,我個人認為目前還屬於粗獷及概念階段。通過我們對業主的了解及消費習慣的分析,我們認為像社區O2O這種平臺的建立運營,一定要深入了解客戶需求,追求用戶體驗感,在調性上與客戶保持一致通過我們對業主的了解及消費習慣的分析,我們認為像社區O2O這種平臺的建立運營,一定要深入了解客戶需求,追求用戶體驗感,在調性上與客戶保持一致。

 

1.隨著城市發展,眾多人群社區化規模化,社區商業涉及的領域及範圍大而全;有機會有空間。

2.社區商業可以細分許多行業及領域;可以從客戶最需要的領域著手,提供優質服務。

3.不同城市間的社區商業發展各不相同,城市之間差異很大;但消費者心理大多相同。

 

基於以上分析,我的想法是針對我們目前的購房群體,一個項目約1200-1500戶家庭,約4000-6000人的客群提供家居、家電、生活、娛樂休閑類的產品及相關服務。先建立項目微信平臺及APP平臺(例**社區公社),我們的購房客戶可以加入,可獲得以下免費及其他增值服務:

 

1)小區內部通知告示,以及各類免費服務信息;

2)小區家政、維修保養、失物招領等服務性信息;

3)領取實惠及商家提供的實惠優惠禮品,便捷選購圍繞自身周邊的生活服務和便利商品,並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

4)樂趣社區,如親子、寵物、二手貨品交易、驢友組織等,基於社區的鄰里社交娛樂活動。

5)小區內部定期團購服務,將社區住戶與各類服務商連接起來,根據小區業主所需階段性提供城市大團購活動,例如小區統一交房後的家裝團購會、家居家電專場團購會,生活用品交流會等各類團購組織。

6)在團購的基礎上發展其他商業服務,聯合城市商家及淘寶、京東、1號店、亞馬遜等網絡商家;為定向客群提供優質且物美價廉的各類用品,以社區為單位,做社區品質生活供應商。

 

我們能做的是利用這個平臺,服務維護我們的廣大業主,必要也可以建立社區定點服務網點,做精細客群分類,利用該平臺進行其他商業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口述王瀾,整理黑馬哥;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697

【社群分享】鐘衛平:打造小而美的農村電商,從分享開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4/149610.html

黑馬說: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電商服務的體系和流程已經非常完善,各種產品都可以利用互聯網銷售。但是在江西贛州很多以農副產品為代表的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只有極小部分產品能在網絡上賣出好銷量。那麽,在一個銷售渠道單一的環境下,如何打造一個小而美的農村電商?

2000年,鐘衛平從湖南一所大學畢業後來到北京,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年薪可觀的傳媒人。作為一名有著15年經驗之久的傳媒人,鐘衛平一直想找到創業的支點,利用互聯網,回鄉創業。2011年,妻子懷孕回到老家瑞金,為了更好地照顧妻子,他也辭職回到老家創業,專註打造農產品電商,僅2014年在網上賣土特產的銷售額就達200萬元。

在4月8日結束的“勁霸•創富匯”贛州沙龍現場,習蛋蛋創始人鐘衛平結合自身案例,講述了農村電商的玩法。首先,選擇一個有品類沒品牌的產品,起個好名字加上一個好故事,包裝要時尚。傳播很重要,首先,產品人格化。讓每一產品都有溫度,敢為自己產品代言。其次,產品場景化。給產品設置場景,流行即流量。產品推出後,尋求朋友、媒體背書。互聯網時代,渠道扁平化,其價值越來越小,打造一個好產品找線上線下做分銷。
 

“習蛋蛋”創始人鐘衛平
 

口述 | 鐘衛平

做農村電商從分享開始

回鄉創業,我主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做農產品,第二件事是做鄉村公益,給村里的孩子們捐款。

如今,智能手機不斷普及,幾乎人人都有微信微博,這是非常好的渠道,大家要利用好微信、微博,把產品賣出去。在賣產品之前,要先把自己賣出去,好東西才有分享。那麽,農村電商到底該怎麽做?

做農村電商,從分享開始。首先,我把農村的好產品拿到城市跟大家分享,起初朋友們都知道我家里有雞、鴨、蛋等農產品,那麽,怎麽買?免費試吃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第一步便是免費給大家分享。在農村,任何東西都可以跟大家分享,所以在做電商過程中,我首先與用戶一起免費分享我的農產品。

怎麽選品?答案是,一個好名字加上一個好故事。做農產品,選擇什麽品類很重要。起初,我在考慮做什麽產品好,贛江的蓮子和橙子都比較有名,但是,我卻選擇了蛋,並且選擇蛋品類里的鴨蛋。我家的鴨蛋是有故事的,母親告訴我腌蛋的做法傳承於曾祖母,曾祖母是方圓幾十里的腌蛋高手,腌出的蛋具有鮮、細、紅、油、嫩、沙的特點,蛋白凝脂如玉,蛋黃紅如朱砂。有這麽好的傳統手工藝,更加堅定了我要賣鹹鴨蛋的創業決心。

一開始,我們的鴨蛋太過普通,賣的不好,於是重新給蛋做包裝,取名習蛋蛋。“習”跟我們客家話“吃”是諧音,所以名字由此得來,萬萬沒想到,取名習蛋蛋後在網上一下子火了起來,這就是產品名字的重要性。

其次,選擇一個有品類沒品牌的產品。第三,包裝要時尚。人靠衣裝,馬靠鞍。農產品賣“土“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前的農產品在包裝上都喜歡設計的大紅大綠,很土,我在包裝上做了重新設計,同時在產品的意義上,重新設計。

有了好產品,如何傳播?首先,產品人格化。讓每一產品都有溫度,敢為自己的好產品代言。其次,產品場景化。給產品設置場景,流行即流量,讓你的產品流行起來。對於我們做農產品電商來說,傳播是品牌的重中之重,而且互動傳播是微信端傳播要義,據統計,55%手機用戶更喜歡互動傳播。習蛋蛋剛一上線後,立即利用微博、微信渠道廣做傳播。

在傳播上,越簡單越容易傳播。我們的介紹就一句話,“我是賣蛋的”,非常簡單。其次,要敢於為自己的產品代言。做電商就一定要燒錢買流量嗎?產品流量從哪里來?我的產品都是在朋友間傳播,所以我的產品流量現在是降下來,而非之前燒錢把流量燒起來,那樣做很危險,好多這種產品最後都燒死了。

其次, 朋友信任背書,媒體背書。比如朋友們會通過各種渠道幫忙傳播產品及品牌,一傳十十傳百,這樣就做開了,隨後,各種報道也隨之而來,這就是第二步,媒體背書。

之前我們的生產方式是先生產出產品然後銷售,現在的做法是,用戶先與我們預訂產品,確定完具體數量後才發貨,這樣的好處是,減少庫存,盈利得到提高。高效率的減少流通,又提高了生產,利潤就高。

就這樣,我先建立了一個網站,采取預售方式,用微信和微博在朋友圈中發起,因為質量上乘,我的鹹鴨蛋的名聲迅速在互聯網上傳播。

在2013年端午節前,深圳星巴克的采購負責人找到我,要求我提供一批鹹鴨蛋給星巴克做鹹蛋粽子。粽子一經推出,就得到食客熱捧,20天不到,就賣到斷貨。如今,我們成了星巴克穩定的供貨商。就這樣,我的鹹鴨蛋一下子打開了線下銷售渠道新局面,線下的經銷商紛至沓來。
 

銷售渠道

很多人把微商理解的很狹義,即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賣東西。其實微商玩法並不簡單。以我們微店為例,目前體驗最好的還是微信的分銷渠道,不僅可以減少資金成本,人力物力都可以控制在最低標準。起初,營銷、推廣、策劃、包裝、設計都是我一個人來完成,並且利用各種微博、微信朋友圈渠道銷售產品。
 

自有渠道

我選擇的“有贊”微店特點是:入門快,易傳播,全免費。分銷渠道。互聯網時代,渠道扁平化,渠道的價值變的越來越小,而整個以產品為核心越來越重要,打造一個好產品照線上線下分銷。

互聯網時代對農民來說,好處很大,它不需要任何門檻,不需要花費高額的宣傳費,也省去了中間諸多環節,農產品從農家直達消費者手里,特別安全。僅2014年,我在網上賣這三樣特產銷售額就達200萬元。

鄉村公益怎麽做

賣鹹鴨蛋初戰告捷後,我嘗試著把家鄉的蓮子、臍橙推銷出去。不僅如此,我還曾幫助我們村的一對兄妹遠離病痛,當時,村幹部朱甲鵬告訴我朱鑫兄妹得了白血病,能不能幫助她們籌醫療費?我說沒問題,這是應該做的,我是農民的孩子,是城市與農村的連接者。當時,利用我個人關系找到騰訊公益。最後,騰訊公益平臺籌得40012.54元,我個人微信平臺籌得60000元,累計有5000多名網友參與這次的籌款活動。

很多人在問我你微商能做大嗎?我的答案是,其實微商很微小,但一定能做大。互聯網有想像的空間甚至有更大的空間,只要我們把產品做好一定會有人來找你。很多年輕的大學生對我說,鐘總為什麽你的習蛋蛋一瞬間就爆紅了?其實,這背後沒有速成法,都是我多年來的積累,集中精力做好產品,給產品做營銷,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想對很多年輕創業者說,一戰成名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夜爆紅,要踏踏實實才能成功。

微力量競選重磅來襲
 

2015年中國首個面向創富族群的年度“勁霸·創富匯”微力量競選現已啟動!由勁霸男裝與創業家聯合主辦。不以財富大小論英雄,不以企業規模論高低,旨在尋找“有夢想、有激情、敢於創新、勇於承擔”的微小創業、創富者。
 

如果你是草根創業、創富者,速速點擊此處了解詳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61

【社群分享】創業需要瘋狂,更需要分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4/149601.html

黑馬說:胡江莉,是艾菲科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找你投(北京、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近10年來,她對管理軟件市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公司服務的中小企業超過10萬家。本著“心存大善,無所不用其極”的經營理念,打造了艾菲科芯中小企業孵化平臺,專註於扶持中小微企業創業,至今孵化的企業超過100家。

分享| 胡江莉
整理| 黑馬哥


4月9日,胡江莉在i黑馬分享群內做了題為《這個創業的時代不僅需要瘋狂,更需要無私分享》的內容分享。以下為胡江莉口述


第一:創業選對合夥人非常重要


雷軍說:雇傭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合夥人時代。初次創業,合夥人可以彌足自己的不足。比如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銷售是弱項,那就選擇了一個經驗比較豐富,人脈資源有一定積累的銷售作為合夥人。


第二:產品適合用戶也要適合自己


我做的是中小企業用的管理軟件,剛開始做的時候拼不過競爭對手,沒選擇和競爭對手硬拼,而是先選擇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行業---燈飾工廠,作為突破口以一個精兵團隊出戰先以很低價格進入,再在服務上差異化做文章,別人實施產品1個月,我就半個月搞定,專門派技術人員駐紮工廠,隨時提供技術支持,響應客戶的需求,經過幾個月的運行後,各個環節都正常了。為什麽說要做一款適合自己的產品呢,因為我覺得銷售對象其實要和公司的各種實力對等,因為是剛開始涉入管理軟件行業,我的對象沒有選擇1000人以上工廠,而是只針對於500人左右的工廠能接受的管理軟件作為銷售對象,這樣開發周期短,銷售周期相對也短些

 


第三:重視國家政策儲備無形資產


公司成立,就要申請各類產品的著作權專利辦理高新雙軟企業申請商標、域名等。國家對雙軟企業是實行增值稅3%以外的退還,所得稅是實行前2年全免,第三年開始減半征收,非常合適。高新企業國家除了所得稅免稅優惠外,在申請國家創新基金的時候也會加分,在很多政策上都給予優惠和扶持,比如國家對自主創新的企業每年都有30-150萬的補貼(需要申請,通過審核才可以)。如果有投資人來給公司估值的時候,無形資產商標,著作權,專利這些都是公司實力的一種體現,也是投資人非常看重的。

第四:不斷提升自身戰略觀與格局


隨著公司的發展,企業領航人要不斷提升自身戰略觀與格局,時刻感悟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未來的機遇。比如現在很火的互聯網+,這個加號不僅僅是小企業不知道怎麽去拿捏並執行好,大企業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企業不單需要互聯網技術幫助企業發展,更需要從企業發展基因註入互聯網DNA,並貫穿整個價值鏈條與環節,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互聯網+企業。以為例,目前正全身投入打造一個跨界、跨國、跨文化的企業孵化平臺 目前,找你投平臺已進入測試階段,相信不久將與大家見面

第五:樂於分享經驗堅持公益


創業者需要瘋狂的激情更要註重於與他人分享成功經驗


創業來走過的彎路,試過的錯多了,見到創業的人,就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別人,毫無保留。2014年,我們進行過公益幫助的企業超過100多家。FadFax.com就是其中的一家這是一個即將顛覆時尚定制行業的互聯網公司,從企業註冊、品牌規劃、商業模式設計,到企業運營,我們都做過精心的全程輔導,短短3個月,這個互聯網+的平臺已經開始在時尚業嶄露頭角至今我已經堅持9年,公益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力量很小,樂在其中

 

 


 

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胡江莉,由黑馬哥整理;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69

社群分享 | 創業猶如馬拉松 貪快貪大死得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1/149672.html

黑馬說:張大片是一極其普通的名字,而擁有這個名字的人則有著好萊塢勵誌片類似的經歷。
25歲,一個玩世不恭的年齡。2012年畢業後,張大片就是在這個年齡選擇外貿工作,在浙江一家生產鍋具的工廠踏踏實實地做了一年外貿業務員。

對外貿工作有了解後,他南下廣州做起了跨境電商。

4月20日晚,張大片在i黑馬分享群內分享了題為《小微公司容易遇到的幾點問題》的內容分享。 

文 | 黑馬哥
編輯 | 劉成偉


以下為正文:

1、熟人搭夥好開飯:避免熟人搭夥,可以從明確職權、股權等方面入手,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通過朋友合作的方式創業。

創業者喜歡在熟悉的圈子里找合夥人。這樣做的優點是彼此熟悉了解;缺點是創業初期常憑感情做事,忽視了契約簽定和嚴格的約束制度。即使企業中出現經營方向、用人問題、財務問題的分歧也常以忍讓、和解的方式處理。伴隨公司成長,這種工作關系引發的矛盾和問題會逐漸顯露,不僅不利於企業的快速發展,嚴重時甚至導致企業步入泥潭。剛創業時,張大片和女朋友一起經營公司,在經營、在招聘上的問題,都是商量,忍讓,和解。

2、沒有方向,哪兒熱鬧奔哪兒:不盲目,不跟風,想做前一定要評估 評估再評估
創業者愛盲目跟風,什麽賺錢做什麽,哪類產品火就做哪類產品,總以為這樣可以減少風險、快速賺錢,但一窩蜂熱潮正意味著惡性競爭即將來臨。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一旦跟錯了,就會掉進投資的陷阱。另外市場運作有其自然周期,市場過於飽和時,利潤空間自認縮小,因此,創業前周密的市場調研和理性的分析尤為重要。

張大片的公司主營汽車配件。當得知賣西式廚房用刀不錯,便在產品類目中加入刀具,結果由於運輸渠道沒選好,海關X光機掃描過不去,耗費了很大一部分時間、精力,損失了很多金錢。在沒有相應的產品評估,運輸方式評估的條件下,貿然跟風,得不償失。

3、目光長遠點沒有壞處:有這個動力,不管遇到什麽困難,就會有繼續前進的力量。沒有長遠戰略規劃的企業是短命的。

創業者很多像被帶進燒餅店的餓鬼,抓到什麽吃什麽,無暇顧及隔壁味道更美的餃子店。很多創業者的的經歷就像這餓鬼,有的進了燒餅店,有的進了餃子店,全然不顧不遠處全聚德的招牌。

創業者的目光必須遠大,不能因為眼前的經濟利益影響整體發展。否則,創業不能叫創業,而是小打小鬧。小微的公司也必須有長遠的目標,不管這目標大或小,或宏遠或微小。

張大片覺得現在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大的目標就是2年內如何擴大差異化,能否通過售後、工廠合作區別於別人的產品,做出品牌、口碑。

4、貪快貪大死得快:企業在創建以後,過分追求成長的速度,無異於拔苗助長。

企業經營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不是看誰跑得快,而是看誰能在關鍵時刻跑到別人前面。在創業過程中,當企業效益逐漸凸現後,創業者不能一味地擴大營運規模,而應關註並妥善處理資金預算、市場預測,以及材料、人員相關要素的協調等管理問題。對這些沒做好充分準備,高速的增長只能帶來巨大風險。“小”也代表了靈活與敏銳,這種優勢有時候令許多大企業心向往之。

“小”的時候不但可以和你所處的產業的上、下遊供應商聯手,適當的時候和競爭對手聯手也未嘗不可,只要記住自己的目的就行了。

如果只顧著貪快貪大,同時卻沒有做好相應的資金、人才儲備,導致經營出現困難,拖入泥潭 就得不償失了。

張大片初期是做ebay平臺的。在人員不足,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他們貪圖快速賺錢,上馬了DH網,amazon美國站,半年過去了先開的站點並沒有帶來財務上的增長點,而是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導致哪個平臺都做,哪個平臺都做不好。

5、你辦事我不放心:老板必須用人不疑,學會專人專用。

無論作為老板的你有多能幹,都不可能一個人做完所有工作。在不同專業範圍內雇傭專才,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才能使其發揮所長,令公司得到最大利益。

“自己要的人找來了,可是你辦事,我不放心”這是很多老板的通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頭獅子領導的綿羊是很難走出非洲的。如果無法做到慧眼識英才、用人不疑,那麽,業務拓展起來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張大片需要的貨源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批發市場中取得,采購一職是他兼任。但是張大片對采購這塊制度不是很懂,所以專人采購已經在計劃中。

6、跑得又快又省料:要經營好公司必須設計好激勵機制,高薪聘良才。

“多快好省”,是理想化的說法,但這似乎是大多數老板對下屬的美麗期待。在中國,高薪能不能養廉另說,但沒有高薪想聘到良將的機會相當渺茫。一個企業自己運營不好,想找幾個幫手,必須提前設計好激勵機制。業務員的提成獎勵制度直接關系到一個公司的業績高低。 

創業能否成功,除了與創業資金、創業機會有關外,還與創業理念、創業方法密切相關。創業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創業者不能因為短期經營困難而喪失動力,必須保持一顆處變不驚、平淡如水的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黑馬哥,編輯劉成偉,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文 | 黑马哥

分享人


石松,安寻公司副总裁。大约8年前,他从华为海外部离开,并先后供职于两家欧美公司。2009年,他开始第一次创业,目前作为合伙人从事互联网数据及交易的保全业务,公司已经进行了A轮1亿人民币的融资,他正在筹划和准备启动第二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4月17日晚,石松在i黑马分享群内进行了题为《巴洛克经济与创新创业》的分享。以下内容根据石松口述整理而成。
 
我第一次创业项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在巴西工作的时候,Accord集团面向企业开展的一项服务业务。当地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针对员工的福利采用Accord票据的形式发放,员工可以使用Accord票据在所有的Accord合作的商业组织进行消费。当时Accord在国内也有业务,但业务模式和国外的有差异,并且做的不好。
 
结合国内的国情,我对此业务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设计,在整个业务链条上,让企业、企业员工、商业组织、我们公司都会因这个业务的运转而受益,我当时做的是联合所有的商业组织搭建一个普遍适用的消费场景:企业可以合法避税;员工可以放大福利;商业组织可以增加流水;我们可以获得利润差。
 
最重要的是我们站在了资金链的最前端,大家研究过国美、JD这些不盈利的电商怎么玩资本的,或许对资金链条中的位置有更深刻的认识,后来业务的运作已经证明业务模式设计的非常成功。我对创业的基本准则是一定要具有开创性,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开创性,我信奉李开复讲的世界因你而不同的信条,所以我不喜欢颠覆这个词,我不颠覆任何人,我们创造自己。
 
既然商业模式又具有创新性又很精准,为什么项目最后无疾而终了?这个项目前后运作了一年,在此期间包括德意志银行等很多知名企业仅仅因为这种服务的含义而主动找上门,但我们的商业服务平台的规模不能满足全场景的应用。
 
2009年的创投环境不像现在这么好,满大街都是天使和VC,那时候还是美国次贷危机,对于烧很多钱来搭建成熟服务平台的项目在前期是有考虑到的,但因为在业务设计上保证了永远站在资金链的前端,自以为可以迅速用三个创始人的原始投资进入到第二阶段,可实际上推进速度并没那么快,最后资金链断裂无疾而终。
 
总结这第一次创业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训:
 
1、对于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资金风险没有做Risk Control,出现问题没有solution;另外在获取外部资金支持上也缺乏开放性。

虽然在各类成熟大型企业混迹多年,但在整体运作一个公司的时候还是有稚嫩和欠缺的地方,比如在企业运作风险控制层面没有系统的计划和方案,甚至是没有基本的套路,2009年初的时候,资本市场部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候创新工场还没成立,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在大型企业囤积,创业开公司还是极少数人的选择。在公司运作出现资金链问题的时候手足无措,最后只能无奈的关门。
 
2、业务的开展缺乏专注和持久,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划坚持开展业务和运营,从而偏离核心业。
 
要知道当你运作一家公司的时候,因为有企业法人的实体,其实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我在这个企业法人实体基础上做过很多事情,其实很多和公司的业务和战略规划没有很强的关联性,有赚钱的机会就上,这不是企业家精神,而是小老板、地摊意识,终究是成不了气候的。做企业一定要有企业家精神和战略高度,要做成一项可以为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事业,钱是伴随而来的,而不应该是方向。
 
3、合伙人的配合和管理问题。
 
之前e人筹王总分享过类似的经验,现在看起来大家都知道的经验和知识,我觉得就是通过很多失败的经验逐步提炼的,对于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来说,有些问题是很可笑的,但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整体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套路远不如现在成熟。我第一个公司有三个合伙人,只有我是辞掉优越的工作不拿一分钱工资在做这件事,股权比例5:4:1,其他两位合伙人还在外企享受着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压力和动力肯定不足,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实际上是我一个人在战斗,其他细节就不讲了。
 
4、业务扩张的力度和速度不足。
 
做企业必须有迅速做大做强的勇气和魄力,我信奉不成功便成仁,不要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越是容易到手的越是廉价的,我们可以看看如今的商业社会,什么来钱最快?摆地摊啊;什么来钱慢?做互联网平台啊,Alibaba不也最近才开始盈利嘛,但哪件事情更有社会价值?哪件事情能给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财富?答案不言自喻,所以做企业在盈利的角度上要有厚积薄发的精神,不怕板凳三年冷。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黑马哥,文章为原创,本刊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zzyyanan联系,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社群分享 | PH時代,國內創業者們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2/149681.html

黑馬說:4月21日晚,葉峻杉在i黑馬分享群內分享了題為《PH時代,國內創業者們將走向何方?》的內容分享。
 
Today 是產品愛好者們發現並分享好玩產品的社區,在這里你可以發現並分享最新、最酷的產品,和圈內人士交換你獨特的產品見解,獲得投資人、媒體工作者的關註,獲得產品的第一批種子用戶。
 
他主要從四個方面分享一些對today的理解:1、product hunt爆紅的原因   ;2、today的用戶邏輯;3、同類型產品的梳理和比較;4、此類產品今後的轉型方向。


分享人
 
葉峻杉,93年的產品新人,創業未遂後改做創業服務。去年全職加入北京IT桔子,負責today的運營工作。今年3月份轉戰來到上海,負責上海這邊的沙龍路演及場地運營。

文 | 
葉峻杉
整理 | 黑馬哥

 
一、product hunt 爆紅的原因

上面這幅圖是在product hunt上截的,這個功能簡單到幾乎只有點贊和評論的網站,居然在去年9月份的時候拿到了Andreessen Horowitz 6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此之後,國內創業者紛紛效仿,做出了一批形態與 product hunt 類似的產品。
 
在 product hunt 簡單的產品形態後面,是什麽讓它在創業圈一夜爆紅?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2014年上半年去看。當時的product hunt甚至都不是一個網站,它只存在於創始人RyanHoover發給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郵件中。通過定期向圈內的朋友推薦好產品,RyanHoover在提供免費價值的同時,其實也在培養核心用戶的使用習慣。
 
而這群核心用戶,正是站在矽谷一線的投資大佬和創業者。這群人不僅有貢獻優質內容的能力,而且天生就具備很強的明星效應,這些對product hunt的推廣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經常有投資人會通過product hunt,往自己的社交網絡上面分享產品。
 
各位創業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雷軍、徐小平這幫人在微博上分享你的產品,那還需要擔心推廣嗎?當時爆紅美國的極簡社交應用”Yo”就是通過這這種方式獲得了投資圈的關註,而Yo的首發平臺product hunt 也因此獲得了業內的高度贊譽。 所以,product hunt 走紅的原因,看似很扯淡,其實是因為幫創業者解決了一個推廣這個大剛需。每個人都會懷著中獎的願望去湊湊熱鬧,說不定哪天就被大佬轉發朋友圈了。

二、 today的用戶邏輯

反觀國內,現在市面上有不少成熟的應用發現平臺,像最美應用、享應,還有少數派之類的。它們主要針對的是一些年輕的應用愛好者。和這些平臺不同,today的主流用戶正是像各位群友這樣的創業者。
 
當下創業者面臨的三大難題,分別是:錢的問題,團隊的問題,產品的問題。today想幫助大家解決的就是產品的問題,所以IT桔子以”幫助創業者從身邊的新產品中獲取靈感“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做了一款非功能上非常簡單的today。

三、同類型產品的梳理和比較

當然,想幫助創業者解決產品問題的不光只是today一家。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包括today在內的玩家,除了在內容定位和產品交互上有些不同之外,並沒有很好地做到差異化。
 
 不同玩家做這些產品都有自己的初衷,比如說today可以幫助IT桔子擴充自己的數據庫等等。但目前的現狀是,雖然大家都想明白了各自的產業價值,但都還沒有找到各自產品的商業價值。畢竟,創業者所面臨的產品問題,絕對不是每天隨翻翻幾款新產品就能解決的。

所以,轉型是必然的。一種可能成功的方向是,為創業者面臨的產品問題提供深度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前天我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作者蘇傑吃飯的時候就聊到了這個問題,他的切入點是給創業者提供靠譜的產品建議,因為平時有很多創業者找他看產品,所以就想在線上建一個這樣的平臺。
 
四、此類產品今後的轉型方向
 
另一種方向,其實就是轉向解決其他難題。比如說,現在的創業者雖然聯系上VC很容易,但找到靠譜的錢太難。很多人直接打著投資人的幌子來套BP,或者明明不懂這個領域卻跑過來套你的想法。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嘗試在today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用戶評選機制,識別出靠譜的投資人,讓創業者們提交產品時更有針對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葉峻杉,整理黑馬哥,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劉思思是知果果網創始人兼CEO、國內知名知識產權運營專家、法學碩士。她對商標註冊的知識和註意事項有獨到的見解。

4月23日晚,在黑馬會軟件與信息服務分會群里,劉思思做了題為《註冊商標不得不知的關鍵點》的內容分享。


\圖片來自站酷海洛創意

口述 | 知果果網創始人兼CEO  劉思思
整理 | 黑馬哥


以下根據劉思思口述整理而成:

 
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因註冊商標引發的侵權糾紛案件時有發生(例如滴滴打車的商標糾紛等)。註冊商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也註重保護註冊商標,商標註冊人擁有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

下面簡單談一下,註冊商標的6個關鍵點:

一、名稱註意三點

我覺得註冊商標的名稱有三個要點:首先,要確保這個名稱之前沒有被註冊過;其次,還要註意是否便於記憶與傳播(例如“三個爸爸”這個商標名稱就很容易被記住和傳播);第三,名稱要準確地表達企業文化(例如“知果果”的商標:知,知識、智慧;果:果實。寓意讓知識、智慧這樣的無形資產產生價值。很好的表達了企業文化)。

二、查詢辨識程度

確定好商標名稱之後,要及時找到專業機構來查詢辨識程度。

三、抓住申請時機

因為商標註冊實行申請在先原則,所以申請日期的確立對商標註冊能否成功至關重要。品牌名稱確定之後,若因別人早一天申請,將導致申請人的創意或前期對品牌的巨大投入付之東流,因此一定要抓住申請時機。

四、註意申請形式

商標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圖形、文字、聲音等。這些元素可以一起申請,也可以分開申請。一起申請省錢,但是缺點就是只要有一個不合格,就全部不能用,所以如果預算不是太緊張,我建議把所有元素拆分開來依次申請。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法律風險,一方面使商標使用更靈活。

五、找好服務機構

商標分為45個類別,在什麽類別申請,就在什麽類別保護,經營類目涵蓋的各個領域都要申請。商標註冊服務機構會收取一定數額的服務費,現在知果果免費提供商標註冊服務。

六、明確流程時間

做好上述工作後,要把前期整理好的材料,提交到商標局,從接到材料到受理需要三到四個月,最後通過審核需要九個月(在2013年新商標法出臺後,商標註冊不能加急)。
 
群友問答

問:如果在國內註冊的商標在國外早已被註冊,做跨境銷售是否可行?
劉思思:這樣肯定面臨很大的法律風險。商標註冊有國界保護,要受到中國保護,就要在中國註冊商標,要受美國保護,就要在美國註冊商標。聯想的英文商標Legend之所以改為Lenovo,就是因為在2001年,聯想計劃走向國際化發展時,發現“Legend”在歐洲幾乎被所有國家都被註冊了。

問:文化產品可以註冊商標嗎?比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
劉思思:當然,它們都是商標。

問:那申請商標需要一定有實體嗎?
劉思思:現在註冊商標一定要有經營實體,要麽你是企業,要麽你是個體工商戶。同時,一定要有營業執照。

問:如果我們是在中國註冊商標並且在中國網站銷售,有國外客戶通過海淘購買,但在國外這個品牌已經搶註,這樣通過快遞銷售算侵權嗎?
劉思思:這個問題不大,不過跨境電商是個新鮮事物,處於灰色地帶。


版權聲明:本文口述劉思思,知果果網創始人兼CEO,整理黑馬哥,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