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帶來兩個問題:是否會掀骨牌效應?全球化與經濟整合是否將逆轉?答案將取決於歐盟這個產品的「供給」與「需求」,能否持續達成均衡而定。 從英國看全球 脫歐過關三大理由,早就蔓延各國歐盟的「需求」源自終止戰禍,也就是二戰之後,各國領袖與民眾深恐戰亂重演,經過演變各種組織,成為今日歐盟的起源。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對戰禍的恐懼不再,入歐、脫歐皆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標準。如今不少國家民眾對歐盟好感度偏低,英、法、德等歐盟龍頭國家有一半民眾對歐盟沒有好感,顯示出各國對歐盟所能創造出來的「利益」,產生巨大分歧;英國脫歐後,法國等國家亦有呼聲要跟進,反映的正是對歐盟需求下滑的大時代背景。 時代改變,歐盟卻未與時俱進,更使其需求進一步下滑。歐盟這個「產品」號稱可整合歐洲各國,但實際使用後發現各國差異仍無法化解,英國就是最明顯例子。 沒福享,有難卻要擔! 歐豬五國爛帳,英國卻得幫忙收歐盟這個「產品」組成,近年來摻雜了一些「劣質品」,自認為優等生的英國因此不願與其為伍。歐盟前五大經濟體(德、法、英、義、西),英國最近三年平均成長率是其他四國平均的兩倍;從「歐豬四國」到希臘債務危機,最後皆由德國為首的富國出面收拾殘局。看在英國人眼裡,加入歐盟不是在消費享受,而是要「能者多勞」做善事,英國脫歐派認為,英國對歐盟的貢獻遠大於歐盟對英國的好處,就是源自於此。 其次,歐盟制定的法律凌駕在成員國法律之上,這些法律卻不是根據各成員國的民意來制定的。像歐盟決定坐牢的犯人也有投票權,包括英國在內的成員國並不認同。此外歐盟的官僚機構不斷擴大,這些官僚皆要靠各成員國的公民納稅養活,他們不是各成員國人民選出來的, 但他們制定的政策法令卻影響每一個人。一些英國民眾認為加入歐盟反而 自縛手腳,自然就有退出的呼聲。 此外,歐盟各種管 制也伴隨其官僚機構擴大而增加,它 的管制遍及生活各層面(詳見五十六頁表),例如小到香蕉太彎不能賣,小黃瓜要直的才可 銷售之類的管制,讓歐盟各國吃不消。智庫「開放歐洲」(Open Europe)統計,歐盟讓成員國負擔最重的前一百項管制,每年造成英國四百六十七億歐元的成本。 雖然無數專家表示英國脫歐將惹禍,但脫歐派主張的其中一種論點是:英國脫離歐盟,產業將不再受到歐盟的重重管制,其競爭力可望提升,這種論點並非全然沒有道理。 除了歐盟供給的品質下滑,近年來從英國到歐洲各國,對歐盟的需求也發生變化,這來自利益分配不均等。 反移民,不滿搶工作! 見其害不見其利,是脫歐最大盲點 此次英國公投,倫敦支持留歐的比率近六成。這和倫敦的結構有關三五%人口出生在海外,八分之一人口是穆斯林,今年五月六日倫敦還選出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倫敦吸引的多是高學歷、從事外向型服務業的工作者。 但出了倫敦,英國鄉村地區以藍領工人為主,這些地方的發展和倫敦差異極大,當地人民多從事內向型工作,對這些人來說,移民搶走他的工作,占據他的醫生預約,奪走他孩子的學校名額,他們對全球化只見其害不見其利,自然傾向脫歐。 英國脫歐是全球化面臨挑戰的縮影,但真正挑戰不在於全球化的利弊。 事實上近百年來各國發展軌跡,早已證明「開放即富,封閉即窮」這個道理。 就算英國今後全部斷絕對外貿易,將所有移民驅逐出境,英國鄉村人民的處境也只會變更糟,因為沒有移民創造財富,整體消費及投資下降,他們能銷售的產品與工作機會也變少了。 然而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是無形的,移民已現實存在,人們無法設想沒有他們時,自己財富會下降多少;卻很容易看到多了移民時,自己會遭遇什麼不便。有心人只要利用移民帶來的種種亂象,很容易就可說服一般人移民有弊無利。事實上英國脫歐派宣傳主軸,就是「留在歐盟,無法控制我們的邊界,更多移民將湧入」。無形的利益不敵現實的亂象,使一般民眾反全球化聲浪高漲,這不僅是英國,也是在各地皆有的現象。 反菁英,激起民粹反骨! 專家、企業主警告,越聽越反對但英國脫歐還有一更深層原因,那就是反菁英情緒。 在一些選民看來,不斷警告脫歐會出問題的,不都是那些公司老闆、首相高官、諾貝爾經濟學家嗎?脫歐帶來經濟衰退,受害最重的不正是這些菁英嗎?專家說要往東,我偏要往西,就如《金融時報》引述英國公投前夕電視辯論,脫歐派大將高夫(Michael Govc)的話:我認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於專家的話已經聽夠了!」投下脫歐票來「教訓」這些專家,順便告訴他們誰才是主人,這就是一些英國脫歐派民眾的心理。 這種反體制、反菁英的情緒,不只出現在英國,法國、奧地利極右派政黨崛起,希臘與西班牙反撙節勢力高漲,在美國則是走極端路線的川普可能入主白宮。 同樣有無數專家菁英警告,這些人若當權將帶來危險,但他們卻深受民眾歡迎,同樣亦是這種反菁英情緒展現。英國脫歐公投後,川普就恭喜英國「重新奪回自己的國家」。 不過英國脫歐,畢竟是公投的結果。以民主方式決定重大政策,有何不對呢?《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否定「不公投就是反民主」的論點,「早在脫歐公投前,英國就已是成功的民主國家。」在他看來,歐盟去留問題,「不應由全民公投決定,而應由議會決定。」他認為公投的危險在於助長民粹主義,「英國是否應留在歐盟是個(很複雜的)技術問題,」其中利弊絕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在全民論辯過程中,正、反方往往會誇大甚至誤導,「我不相信選民在這種氣氛下會做出明智決定。」 從馬丁·沃夫的論點來看,現代社會已是專業分工,選民選出政客,委託他們在一段時間內管理國家,這是代議政治的精神。受委託的政客自然不一定能把國家管好,但若事先認定選民選出的專業政客無法勝任重大決策,那麼美容師、水電工、畫家等無數選民,是否能比專業政客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英國公投脫歐,除了顯示歐盟這個制度的「供需失調」,英國選民展現的反菁英情緒,以及直接訴諸公投的代價,都值得其他國家思索。 創始國德、法民眾’逾半對歐盟沒好感——會員國人民對歐盟喜好度歐盟香蕉太彎也管,讓英國人抓狂! ——歐盟管制項目 撰文者楊少強 |
半年要選兩次新政府,這是西班牙的政局。去年十二月大選後新政府難產,六月二十六日該國再次大選,和半年前不同的是,由大學教授伊格雷西亞斯(Pablo Iglesias)創立的反節約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成為西班牙第二大政治勢力,這將是歐盟下一個隱憂。 今年三十八歲的伊格雷西亞斯,父親和祖父都曾是政治犯。他讀書時得過十個以上獎項,後在馬德里大學獲政治學博士。會說西、義、法、英等四國語言的他信仰左派,年輕時即熱中社會運動,從二○○○年在布拉格反全球化、隔年在日內瓦示威裡皆見其身影。他還擔任過CEPS基金會的戰略顧問,這個反資本主義組織,曾受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金援,他曾讚查維茲是「偉大的領袖」。 二〇一〇年,伊格雷西亞斯在YouTube創辦政論頻道La Tuerka,逐漸形成其政治主張。他稱敵人伯他是因為「我們有理念」。西班牙政府在債務危機後勒緊褲帶,他在二〇一四年創立「我們可以」,反對撙節支出,該黨隨後在歐盟議會選舉拿下一百二十萬票及五個席次,成為政壇新興勢力。 伊格雷西亞斯不像其他政 客穿西裝,他身著領口敞開的襯衫及牛仔褲,留著招牌馬尾辮,平時開著一台雷諾小轎車,住在曾祖母留下的馬德里舊屋裡。去年大選他喊出「平民」對抗「菁英」(la casta)口號,支持者從年輕人到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這要歸功於他擅長鼓動人心。一次集會上他高喊:「有人警告說我們贏了會有動亂。三百萬希臘人沒有醫療,這才是動亂。四分之一的工人深陷貧困,這才是動亂。」台下群眾大聲歡呼。 他稱西班牙稅收只占GDP 三七%,比歐盟平均少七個百分點,且西班牙徵稅機關比希臘更有效率,「西班牙有能力多課稅來提供更多政府服務。」 西班牙政壇向由右翼人民 黨與左翼工人黨輪流坐莊,去年十二月大選後,沒有一黨取得足夠多數,於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浦六世解散國會,在六月重新選舉。伊格雷西亞斯這次和另一左派政黨合組成「團結我們可以」(Unidos Podemos),取代工人黨成為第二大黨派,若再聯合其他小黨,組成新政府並非不可能。如今西班牙失業率二〇%,為歐盟最高國家之一,伊格雷西亞斯指這是前政府撙節支出之過。已受到英國脫歐打擊的歐盟,還能承受這位西班牙大學教授帶來的衝擊否? (本專欄刊至本期截止) |
英國脫歐之後,歐盟崩解的潘朵拉寶盒已經打開,各主要國家蠢蠢欲動。 在存亡關鍵時刻,歐盟官僚若還用強硬的態度看待脫歐,恐怕將導致這個趨勢加速。 英國脫歐公投將徹底改變歐洲的政治版圖。六月二十三日之後,毀滅性的政治地震隆隆作響,震央英倫三島的既有政治派系瞬間崩潰,玩火自焚的英國首相卡麥隆搞垮了他自己與保守黨;但是勝利的脫歐派也立即出現內訌,領導大量議員席次的前倫敦市長強生,竟然不邀請脫歐派大功臣、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加入後續協商。 當然,一向擁歐、反英的蘇格蘭,隨即啟動獨立公投的準備,更讓大不列顛陷入史無前例的分裂危機。 英國大地震已經是無法扭轉的事實,如今大家最關注的是英國脫歐的骨牌效應到底有多大,最終,會不會導致歐盟的崩解?正如同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在開票之前宣示:「歐盟崩解的潘朵拉寶盒已經打開。」不管是一九五一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或者從一九九二年「馬斯垂克條約」穩健大步整合的歐洲統一大業,如今淪為瀕臨失控的統獨大戰。 未來兩年歐盟核心大國的選舉,將出現「統獨公投」的全面決戰。英國脫歐進入痛苦又複雜的政治動盪期;同時,歐洲大陸將要面臨政權交替的高峰期。 明年三月,荷蘭國會全面改選,四月二十三日及五月七日(兩輪投票)法國總統大選,九月底德國的聯邦國會與總理改選換屆,南邊的義大利在一八年五月、北邊的瑞典在一八年九月都要全面改選;加上剛剛在六月二十六日舉行的西班牙大選,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歐蘭德,以及現今枱面上的歐盟領袖,都可能消失在政治舞台上。歐盟、甚至歐元,都面臨了生死存亡的嚴苛考驗。 但是,崩解的危機也驚醒歐洲人民。過去幾年,許多像卡麥隆這樣的政黨領袖玩弄與歐盟的談判,藉此蓄積自身的政治實力,如今卡麥隆一夕崩盤,給了歐洲各國的投機政客最佳的警告。 留就留、走就走,大家都得講明立場,沒有言行不一的灰色地帶,統獨決戰的結果,反而可能創造出一個更團結的歐盟。 法國〉最關鍵的國家 若脫歐公投過關 歐盟就玩完了英國脫歐之後,歐盟崩解與否的最關鍵戰役,在明年四月二十三日的法國總統大選。眾人關注焦點中的焦點,則是極右派的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 FN)黨魁瑪琳雷朋(Marine Le Pen)的政策方向與支持度。瑪琳雷朋目前支持度領先現任總統歐蘭德(左派社會黨),也超越可能重出江湖的前任總統沙科吉(右派共和黨)。她支持脫歐,在英國脫歐公投後說:「比起英國,法國應該脫歐的理由,至少多出一千倍!」瑪琳雷朋隨後用推特高喊:「多年來我公開主張,法國以及歐盟各國,都應該對歐盟的去留舉行公民投票!」瑪琳雷朋認為,英國的脫歐公投是整個歐洲新浪潮的開端,而這個新趨勢將無人可以阻擋,她盛讚倫敦前市長強生,以及脫歐派勇敢的抉擇,並且興奮地高喊:「接下來就看法國了!」的確,法國如果也舉行脫歐公投,而且也獲得超過半數的同意,那麼,歐盟就玩完了。 瑪琳雷朋聲勢如日中天,去年底在法國的地方選舉中,她領軍的民族陣線在第一輪投票中,竟然拿到全國最高票,幾乎顛覆法國社會黨、共和黨主導的兩黨政治架構。因為政治危機太大,兩大老牌政黨緊急聯手,才在第二輪的投票中擠走瑪琳雷朋的民族陣線。 瑪琳雷朋高喊法國脫歐公投(Frexit)已長達三年,政治實力與日俱增,她主張明年四月大選,選民如果支持她進入艾麗榭宮(法國總統辦公室),她將在當選後六個月內舉行「留歐╱脫歐公投」,並且旗幟鮮明地支持脫歐。 瑪琳雷朋認為,二○一七年法國總統大選,最關鍵的議題必然是脫歐。 相較於蠢蠢欲動的法國,明年三月將要舉行國會大選的荷蘭,處境極為尷尬。 荷蘭〉最後的防火牆 脫歐派未成氣候 民意支持留歐荷蘭執政黨是歐盟的強烈支持者,也是歐盟政治運作的核心;但是荷蘭與英國的關係極為緊密,不論是經濟貿易或是金融交易,阿姆斯特丹與倫敦都是焦不離孟的戰友,更不要說兩國共同創造了聯合利華、皇家殼牌石油等龍頭跨國企業。 從政治角度來看,荷蘭與德國是歐盟的最後堡壘,而從經濟與金融觀點來看,荷蘭不能沒有英國。 由於荷蘭是明年第一個舉行全國大選的歐盟國家,因此各界都在關注荷蘭是否也會啟動脫歐公投。 荷蘭極右派政黨自由黨黨魁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高聲主張應該舉行公投,但是他的政黨目前只有二○%的支持度,還不成氣候;加上荷蘭的主流政黨都是歐盟的受益者,荷蘭的民意也普遍支持留歐。因此,在英國公投之後,荷蘭對歐盟的支持,給了歐盟關鍵的時間來處理災難,以及預防崩潰危機擴大。 著名的民意調查公司 Ipsos Mori在今年三至四月,對歐盟二十八個國家做了全面的調查,民調對象高達二萬五千人,探測各國對於「留歐╱脫歐公投」的民意,以及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脫歐。 德國〉最重要的成員 但民調也顯示 有三成四支持脫歐結果令人驚嚇無比,義大利與法國都有高達五成的民眾認為應該舉行公投,而且超過四成贊成脫歐;瑞典、比利時、波蘭支持脫歐的比率也高得嚇人;甚至連歐盟最核心的德國,也有高達四成選民贊成舉行公投,三成四表明支持脫歐。 照這個趨勢演變,歐盟崩解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因此,英國脫歐後,歐盟的六個創始國外交部長立刻集會,達成「快刀斬亂麻」的共識,要求加速英國脫歐談判。德國財政部長薛伯勒表明「留就留、走就走」,既然選擇離開,就必須放棄護照權、單一市場准入、人口自由流動等優惠,不會給予英國腳踏兩條船的瑞士模式、挪威模式。顯然歐盟初步的策略,是手術式地割除毒瘤,讓英國陷入混亂與災難,來消除歐陸本土高漲的獨立派氣焰。 但是,歐盟官員、或者被統稱為「布魯塞爾官僚」的決策官員們,正是引發脫歐情緒上升的「根源」,他們對於解決歐洲的經濟困境毫無幫助;相反的,基於人道立場推動的勞工社會福利,以及這次引爆危機的難民政策,卻引發了重大的民怨。 歐盟自己才是導火線! 「布魯塞爾官僚」應負起政治責任這些布魯塞爾官員都有豐富的政治資歷,也從各國政府不斷獲取更大政治權力,卻對歐洲困境束手無策。 義大利的新興政黨「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M5S)對於英國脫歐公投的評論,或許具有高度代表性。該黨的下議院副議長麥歐在英國脫歐公投前後,持續高聲批評布魯塞爾官員的僵化與腐敗,他們不僅要推動義大利的脫歐公投,甚至還要求舉行全歐洲範圍的「歐元公投」。 這個在六年前才創設的新政黨,反全球化、疑歐、顛覆傳統政治架構,成立才第四年就取得二五%的選票。五星運動黨的三十七歲女性候選人瑞姬,在六月十九日以六七%的極高票贏得羅馬市長選舉;六月二十日,三十一歲的雅本迪諾再以五五%的高票,代表該黨奪下北邊大城杜林的市長寶座。 對於梅克爾、以及珍惜歐盟整合果實的政治人物來說,要撲滅瘋狂擴散的脫歐野火,「留就留、走就走」的鷹派態度,可能有火上加油的反效果;如果聽到五星運動等新興政黨的聲音,真正的解法,反而是引發眾怒、卻一直躲在後面的「布魯塞爾官僚」們,應該要負起政治責任,對憤怒的歐洲選民鞠躬下台。 這些官員,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榮克(Jean-Claude Juncker)、歐洲理事會主席塔斯克(Donald Tusk),及一票擠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的卸任各國總理、財政部長等,他們在歐盟存亡的關鍵時刻,能不能做點實際的貢獻,至少必須證明布魯塞爾有消防隊的功能,否則,歐盟哪有存在的價值?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歐洲煤鋼共同體、馬斯垂克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盟最早前身,1951年由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六國依據《巴黎條約》聯合成立,為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擁有超國家權限的機構。 馬斯垂克條約:正式名稱為《歐洲聯盟條約》,為歐盟據以成立之基礎條約。條約內容包含《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兩部分,於1992年2月7日至10日由歐共體成員在荷蘭的馬斯垂克簽訂,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撰文 / 乾隆來 |
歐盟下周開會討論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7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北京表示,為應對產能過剩問題,將設置中歐鋼鐵工作組對數據進行確認和檢測,同時歐盟將在7月20日開會討論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中方也了解,鋼鐵產能過剩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之間是有聯系的,”容克在北京的記者會上表示,“當然這兩個問題可以分開,但是目前在歐洲的情緒是,這兩個事件要放在一起來考慮。”
容克還表示,市場經濟地位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他反複強調,在需要的情況下,歐盟肯定要對自己的鋼鐵產業進行保護。
7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來華出席第十八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容克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時指出,中歐有必要加強在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框架內協調和合作,希望歐盟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協定書》”)第十五條。
容克和圖斯克表示,歐方願保持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加強雙方在創新、環境、數字經濟、綠色增長等領域合作。歐方會履行自身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承擔的義務。
將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展開辯論
在北京的記者會上,容克表示,關於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歐盟委員會尚未作出最後決定。
容克表示,歐盟將在7月20日開始一輪確定未來方向的辯論。而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進行一份中國入世協議第15條結束之後對歐盟可能帶來後果的評估。“在完成這項評估之後,我們將檢查一些選項,並做出最終決定。”容克表示,“我不想在這個問題上誇大其詞。”
實際上,歐盟委員會在來華之前已經就此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戰略準備。6月22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歐委會通過了一項聯合戰略文件,題為“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為未來5年內的中歐關系做出籌劃。
在提及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時,上述文件指出,“在《協定書》中的某些條款即將到期的背景下,歐盟委員會正在分析是否應當在2016年12月之後對華改變反傾銷調查方式,並將在2016年下半年返回繼續這一議題。”
歐盟委員會還在文件中提到,進一步加強歐盟貿易救濟措施的效力關鍵在於迅速通過歐盟委員會在2013年4月所提出的貿易救濟措施修正草案。
5月12日,歐洲議會在斯特拉斯堡通過了一項決議案,以中國不符合歐盟所設定的五個市場經濟認定標準為理由,強烈拒絕“單邊向中國在市場經濟地位上讓步”之外,還呼籲歐盟采取反傾銷措施。
該決議案以546票贊成、26票反對和77票棄權呼籲歐盟在“不違反WTO國際法”和“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采取反傾銷措施”之間尋找平衡並給出提案。
不過,由於歐盟特殊的權力機構設置,歐盟委員會本身傾向於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7月1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切實履行世界貿易組織(WTO)項下的各項義務,履行各自的承諾,它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經濟體是不是能夠忠實地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
“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說違背承諾、違背已經答應的事情,我想在國際上將開創一個很不好的先例。從長遠看,肯定也不會有利於歐方自己。” 陸慷表示。
中歐設置鋼鐵工作組
容克表示,對歐盟而言,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和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之間具有明確聯系,他並表示中歐雙方在小範圍洽談後決定設立一個中歐鋼鐵工作組。“歐盟非常希望能更好地了解中歐之間進出口鋼鐵量的數據。”
容克稱,中國的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鋼鐵出口總額增加了28%,價格降低了31%,這“證明我們正在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提出這樣的一個平臺或工作組,有益於對這些數據進行確認和檢測。”
容克表示,他一直在向中方解釋,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對於歐洲和歐洲人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目前中國的過剩產能是歐洲整體產能的兩倍。
2016年7月12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同圖斯克和容克共同主持第十八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時強調,如期終止在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做法,是歐盟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中承諾的義務,不取決於任何歐盟成員國的國內標準,不應同其他問題掛鉤。
李克強表示,雙方開展合作都要遵守國際規則,信守承諾,對於出現的其他問題,應該通過對話談判協調政策,妥善解決。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6日上午在烏蘭巴托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雙方就中德、中歐關系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李克強表示,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推動不久前舉行的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成果得到積極落實,密切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共同促進中德關系與合作發展。
李克強指出,日前發生的法國尼斯嚴重恐怖襲擊事件震驚世界。英國公投脫歐也使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受到影響。上述表明,當前亞歐國家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我們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認為一個繁榮和穩定的歐洲符合各方利益。希望歐盟同英國關系實現平穩過渡,相信歐盟將繼續向前發展。中國願同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國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
李克強還就歐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問題闡述了中方立場,表示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貿易夥伴,這一問題事關企業和市場對法治、國際規則和中歐經貿關系的信心,希望歐方嚴肅認真對待,如期履約。期待德方積極推動該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默克爾表示,德中總理保持經常性對話,反映出兩國關系的緊密性。德方願與中方就歐洲局勢最新發展保持溝通。國際社會應妥善應對英國脫歐影響、合作打擊恐怖主義。中國是歐盟可信、可靠的夥伴,德方樂見歐盟以更加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同中國開展合作。
上月英國為脫歐舉行全國公投,脫歐派「爆冷」勝出,令全球金融市場出現震盪,英鎊兌港元匯價跌穿十算。過去幾年,由於兒子在英國倫敦升學,故此每年都前往英國兩三次,順便到蘇格蘭、愛爾蘭及北愛爾蘭等地旅遊。公投當日,亦身處英國。 從個人親身經歷及官方公布的數據可知,英國過去幾年的經濟遠勝其他歐盟國家。當歐盟各國還在負增長邊際掙扎,英國經濟增長率維持在每年2%的水平,失業率跌至5%,樓價穩步上揚,早已升穿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高位,股市表現亦較德國和法國優勝。歐盟各國不時出現經濟或金融危機,英國卻可以獨善其身,主要原因是英國沒有採用歐元單一貨幣,仍然享有貨幣政策自主權,可以因應經濟情況調整貨幣供應和利率。英國享受歐盟單一市場的好處,東歐移民提供足夠勞動力,並且不受單一貨幣約束。在酒店、食肆、商鋪和公共交通遇上的員工,以至在地盤工作的工人,不少是新移民,工作勤奮,態度一流。這些新移民幫助英國經濟發展,讓當地學歷較高的本地人可以從事其他高增值行業,例如提供金融、資訊科技及其他專業服務。今次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凸顯在全球一體化和地區經濟融合產生的問題。不錯,市場開放,貨物、服務、資金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可以推動整體經濟增長,提升各國的競爭力。然而,全球化及經濟融合亦令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一些人從市場開放中取得巨大利益,產品(特別是IT產品)及服務(特別是金融服務)暢銷全球。另一些人因無法適應市場的轉變,失去穩定工作,收入和生活得不到保障。 在英國倫敦,超過六成人選擇留歐,不足四成人支持脫歐,但在倫敦以外的英格蘭地區,大部分人都是支持脫歐。所有投票支持脫歐的地區,人口相對老化;而選擇留歐的蘇格蘭、北愛和倫敦,人口相對年輕。這個現象正反映年長一輩,希望擺脫歐盟官僚的干預,限制外來移民,以免影響他們的就業機會和原有福利。至於年輕一輩,希望留歐,他們珍惜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機遇,相信經濟融合的好處多於壞處。但在一人一票的制度下,往往犧牲年輕人的利益。過去幾年,筆者所到之處,包括倫敦、蘇格蘭和北愛,原來都是留歐派,難怪公投前自己也相信英國不會脫歐。公投前在倫敦街上行走,經過一些酒吧門外,清楚聽到一些市民在談論公投一事時,表明留歐只會對富有的人有利。現在英國脫歐,經濟前景未明,英鎊大跌,資金流走,富有的人(包括李嘉誠)當然損失巨大。但當經濟下滑,失業率回升,基層市民和支持脫歐的人同樣受損。英國首相卡梅倫今年2月突然宣布在6月舉行脫歐公投,為原本表現不錯的英國經濟添上隱憂,製造不確定性。現在公投結果是脫歐,卡梅倫為英國「自殘」付出政治代價,宣布9月落台。英國未來兩年要與一眾歐盟官僚商討如何脫歐,經濟環境和英鎊匯價勢必十分波動。但長痛不如短痛,與其經常貌合神離,不如與歐盟早些和平分手。至於歐盟餘下的國家,國內脫歐情緒必然高漲,經濟前景更不樂觀。今次脫歐鬧劇落得如此下場,英國政客固然要反省,但歐盟一眾官僚更應反思,歐洲一體化,採用單一貨幣,是否走得太遠和走歪了路?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
據外媒報道,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近日接受采訪時透露,Alphabet旗下子公司谷歌可能面臨來自歐盟的3項獨立反壟斷指控,它被指濫用在安卓和廣告領域的主導地位。
谷歌面臨的3項指控分別是:
1.通過AdSense for Search平臺,谷歌限制第三方網站顯示其競爭對手的搜索廣告。谷歌通過AdSense for Search平臺在第三方網站上投放廣告,比如在線零售商網站。歐盟委員會指出,谷歌正簽署協議,要求第三方網站不得顯示谷歌競爭對手的廣告,在客戶網站上為谷歌廣告保留最顯眼的位置,要求第三方網站在顯示競爭廣告而做出改變之前應獲得谷歌批準。
2.在搜索結果中顯示有利於自己的比較購物服務。
3.谷歌濫用自己在安卓移動操作系統中的主導地位,要求設備制造商預裝谷歌服務,比如Chrome瀏覽器、谷歌地圖等,並阻止制造商出售運行競爭對手操作系統的移動設備,向只預裝谷歌搜索服務的制造商提供財務獎勵等。
到目前為止,歐盟委員會還未向谷歌發出所謂的“異議聲明”(statements of objection),也未對谷歌提出正式訴訟。但是如果谷歌被控有罪,每項訴訟面臨的最高罰款都將達到其全球營業額的10%。維斯塔格表示,這些獨立指控不太可能合並,為此谷歌可能面臨多項指控。
維斯塔格說,圍繞AdSense for Search平臺和谷歌比較購物服務結果的最新“異議聲明”,是歐盟委員會正加強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當我們發現其錯誤時,將展開最有可能的訴訟。谷歌有10周時間對AdSense for Search異議作出反應,有8周時間對購物比較異議作出回應。
谷歌發言人表示:“我們認為自己的創新和產品改善增加了歐洲消費者的選擇,促進了競爭。我們將評估歐盟委員會的最新指控,並在未來數周就此提供詳細回應。”
最近一段時間,谷歌可謂進入了“多事之秋”。另有消息稱,谷歌在美國國內也可能面臨監管機構的嚴格審查。
據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美國貿易委員會(FTC)的官員在最近幾周內已經會晤了多家互聯網旅遊和酒店公司,探討谷歌相關的問題,並搜集谷歌可能在移動業務方面存在反競爭行為等相關的信息。
據稱,這些討論與美國貿易委員會長期以來一直關註但沒有訴諸實際行動的問題相關。特別指出的是,美國貿易委員會正在搜集證據,以此證明谷歌在移動搜索方面存在支持自身分類列表的行為,進而損害了消費者和競爭對手的利益。另外,美國監管機構還想知道Android手機商家是否被迫在手機中捆綁谷歌地圖,從而讓這些手機獲得了比競爭對手更多的優勢。
對於上述傳聞,美國貿易委員會和谷歌方面目前均拒絕置評。
(綜合來源:騰訊科技)
當地時間20日,歐盟委員會各委員在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帶領下將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展開辯論。
在此前訪華期間,容克在同中方領導人會面時反複承諾,歐方願保持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加強雙方在創新、環境、數字經濟、綠色增長等領域的合作。容克特別強調,歐方會履行自身在世貿組織(WTO)框架內承擔的義務。
不過,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歐盟委員會正在分析是否應當在2016年12月之後,(也就是中國根據當初在入世時的協議,從2016年12月11日起,中國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家”)對華改變反傾銷調查方式,並將在2016年下半年繼續這一議題。換言之,歐盟委員會正在“遵守國際義務並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平衡歐盟內部政治”之間尋找一種平衡,而結合此前歐盟種種在反傾銷措施方面的改革跡象,歐盟或有可能先從改革“從低征稅規則”著手。
正如英國媒體所分析,歐盟正在尋找一條中間道路:一方面滿足中方的訴求,另一方面也要試圖回應歐盟成員國以及工業團體對於中方鋼鐵過剩產能的集體抱怨。
有條件地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中方對歐盟方面多次指出,希望歐盟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下稱《議定書》)第15條。
歐盟本身也清楚,《議定書》中的某些條款即將到期。而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的多次采訪中,歐盟方面的律所人士均表示,歐盟本身的法律服務系統贊同在到期之前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原因在於,對於歐盟以及其成員國,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其國內法中均不包含關於市場經濟的標準。也就是說,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有定義,且時至今日,依舊沒有定義出臺。
歐盟貿易法專家百里斯(Jean Francois Bellis)曾經指出,實際上中國可以以歐盟在中國入世前沒有關於“市場經濟地位”標準的國內法為由,要求歐盟全部放棄《議定書》第15條(a)款的權利要求。
在法理上不占便宜,又預料到如果同中國對薄世貿組織公堂將極有可能輸掉官司的歐盟委員會已傾向於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然而,由於內部政治多極化,歐盟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把握內部政治的平衡。
目前,歐洲議會依舊對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持強烈反對態度。此前,歐洲議會在斯特拉斯堡通過了一項非法的聯系決議案,拒絕“單邊向中國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讓步”,並呼籲歐盟采取反傾銷措施。
在成員國方面,除英國等傳統堅持自由貿易並堅持贊成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也出現了包括法國和意大利、西班牙等因國內落後產能及其遊說團體訴求,對此持堅決反對態度的國家。成員國內部意見呈現兩極分化狀態。
歐盟委員會希望,在12月該條款到期之前,能夠在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遵守世貿組織協定與修改歐盟反傾銷法方面取得平衡。
為此,20日歐盟委員會計劃在討論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同時,還將涉及加強歐盟貿易保護機制,並進一步要求中方降低過剩產能的要求。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歐盟已在7月18日做出決議,將“歐盟理事會對中國許多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生產領域的過剩產能表示嚴重關切”正式寫入《歐盟對華戰略》文件中。
廢除“從低征稅規則”
那麽,要如何才能有條件地回應歐盟內部的訴求呢?
歐盟希望在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同時又能維持對過剩產能施加非常高的關稅的權利,即在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不能在對華貿易救濟調查方面使用替代國價格做法後,仍能保留高反傾銷稅的可能性。
在過去的半年中,歐盟一直試圖廢除“從低征稅規則”。因為,廢除了這一限制,歐盟可以立即謀求更高的懲罰性關稅。通常意義上而言,“從低征稅規則” 指的是以傾銷幅度和損害幅度中的低者作為確定反傾銷稅依據的做法。
比如,在2011年“歐盟對中國玻璃纖維反傾銷案”中,傾銷幅度為9.6%,損害幅度為7.3%,最終歐盟按照“從低征稅規則”,確定反傾銷稅為7.3%。這一規則的核心就是限制了對傾銷產品的懲罰性關稅稅率。
“如果從低征稅規則被廢除,簡單來講,歐盟可以在一些情況下征收更高關稅。”惠譽信用評級機構的高級主管彼得·阿奇博爾德表示,“在歐洲,反傾銷稅平均水平低於50%,而在美國相同稅種遠遠超過了200%。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美國國內鋼鐵價格的上漲。”
此外,預計此次會議上歐盟還將就如何加速反傾銷案的調查進行討論。此前歐盟28國工業主管部長已要求歐盟委員會將對中國鋼鐵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時間由原來的9個月縮短至7個月,法國更是要求由9個月縮短至2個月。
隨著是否認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ES)的最後時間臨近,歐盟著急了。
長久以來,歐盟對己方勝算有限心知肚明,於是選擇閃躲,並迂回包抄——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一份呈交給歐洲議會的內部報告顯示,即便是德國最權威的經濟研究所,也沒有能力證明“中國低成本優勢或傾銷行為”真的確鑿存在。
“需要進一步經濟分析。”位於慕尼黑的IFO經濟研究所在這份報告中寫道。
不過,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上周訪華期間卻公開表示,“鋼鐵產能過剩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之間是有聯系的。當然這兩個問題可以分開,但是目前在歐洲的情緒是,這兩個事件要放在一起來考慮。”
歐盟表示,要調整貿易保護工具,以適應產能過剩的現實。以7月20日歐盟所釋放的信息來看,歐盟此次也正是將對反傾銷措施改革的重點聯系放在了同“政府幹預程度”方面;與以往不同的是,為應對其國際義務,歐盟計劃取消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地位之間的界限。
歐盟究竟為何在表示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承諾的同時,又改革貿易保護工具呢?當被問及此舉是否意味著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時,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於爾基·卡泰寧在7月20日的記者會上提醒,“最好把這個概念(市場經濟地位)忘掉。”
“歐盟決意使用全新的方式來應對這一問題。”卡泰寧表示,這一全新方式將確保在未來,當歐盟企業在面對中國產品的傾銷和補貼爭議時,具有與目前等級相同的保護措施。
在《第一次財經日報》采訪中,眾多歐盟法律與經濟界學者紛紛直指,歐盟落後產業沈屙當除。然而,歐盟機構內部多層次的政治訴求,使得原本並不複雜的國際承諾,變得面目全非。
市場經濟國家?最好把它忘掉
歐盟指出,這一全新措施也意味著將消除現存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
正如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所指出的,對於歐盟而言,具有象征性重要性的“市場經濟地位”背後,真正重要的是歐盟的反傾銷措施。
IFO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指出了在這一問題上歐洲部分群體為何要“夾帶私貨”:如果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稅有可能降低17%-28%,這將直接影響到歐盟的生產和就業。
伴隨著歐盟祭出新招釋放的信息有限,有三點謎團亟需厘清:第一,即便消除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考慮到在WTO框架下允許“特殊市場情況”等做法,再加上歐盟在歷史上同俄羅斯的交手情況,有可能令其對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程度大打折扣?其二,何為與目前等級相同的保護措施?其三,亦是更重要的,歐盟所勾勒的全面改革和更新貿易保護工具的計劃,能否在2016年12月之前得到歐盟各成員國的支持?
在最後一個問題上,歐盟自2014年以來就陷入了分化與僵局,雖然在今年法德罕見聯手,膽其結果仍不容樂觀。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布魯塞爾合夥人安東尼尼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位倡導自由貿易國家的代表甚至這樣說,‘如果結果是把整個(歐盟)貿易保護措施搞得一塌糊塗的話,我們寧願看到中國沒拿到市場經濟地位,即便這違反WTO法。”
不像美國公開“翻底牌”拒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為何“扭扭捏捏”采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模糊立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在7月14日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貨幣貿易理事會正式會議上,當中方提醒各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規定將在2016年12月11日到期後,美中雙方曾展開激烈辯論。
美方在應答中首次陳述了兩條為何拒絕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首先,《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並不要求各成員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寫得十分清楚,市場經濟地位完全基於評估“既成事實”,並要考慮每個成員的國內規則。
具體而言,《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規定,只有一個成員的國內法能夠確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那麽第15條(a)才會全部到期。這不同於《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 (ii)的到期。因此,該規定到期不能自動要求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
美方還表示,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尚未達到期望,特別是在如鋼鐵、鋁等行業,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和供大於求等問題。
中方代表駁斥道,那些在到期日之後仍使用上述替代國做法的國家將違反《WTO反傾銷協議》,且這一問題跟過剩產能問題毫無關系。
然而歐盟無法理直氣壯。歐盟存在著在法律和國際聲譽雙方面的考慮,特別是前者構成了歐盟的軟肋。
歐盟方面有多位學者先後指出,這同第15條中“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這一重要規定有關。實際上,在簽署該協議時,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有定義。但在美國,“非市場經濟國家”一詞最早已經出現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對反傾銷的規定中,該法還制定了判定一國是否屬於“市場經濟國家”的6項標準。
顧德明在最近一期的《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歐洲利益》報告中直接指出,歐盟需要跳出自己的法律陷阱。
顧德明表示,《中國入世議定書》將中國或任何國家是否應被當作市場經濟對待,留給了WTO國家的國內法裁決。
”然而,在2001年簽署該《議定書》時,那些在國內法中沒有對如何決定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立法的國家,在該《議定書》到期後,對於來自中國的法律行動將很脆弱。”他指出。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在反傾銷措施方面不存在立法,僅憑行政機構就可以做出決定。這意味著即便在該議定書到期後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方也無法在WTO就該國的立法進行起訴。顧德明指出,譬如美國的行政機構,其政府就有權可對此進行裁決。
顧德明寫道,“如果到12月11日歐盟不采取任何措施更改其立法,中國可以通過WTO上訴機制對歐盟進行起訴。”換而言之,歐盟把自己置於一個“做了也麻煩,不做也麻煩”的境地之中。
安東尼尼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包括歐盟內部法律服務機構也都同意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這一條應當在2016年12月11日過期。
其次,如果“玩曖昧”使用拖延戰術,這將有損歐盟在遵守國際法方面的聲譽。
顧德明指出,如果歐盟違反了國際法,就不要想讓其他人再尊重國際法,這很重要。“如果歐盟未能遵守,將被指責為是偽君子或者秉持雙重標準。”
揭秘歐盟反傾銷措施改革
顧德明指出,在兩難境地之中,歐盟唯有全面改革歐盟的貿易防禦工具,在不歧視中國的條件之下,保護歐洲廠商,並在同期試圖同中方達成共識,避免中方在WTO起訴歐盟。
此前,法德罕見聯手,在今年5月共同推出一份改善歐盟貿易防禦工具的提議,提出自2014年歐盟貿易防禦工具改革就停滯不前,目前為了應對中方在鋼鐵領域的傾銷行為,有必要盡快對此貿易防禦工具進行改革。
當下,在反傾銷案件中,歐盟有兩個名單,將各國分為市場經濟體和非市場經濟體。然而,並不是所謂處於市場經濟體名單之中就不會被當作非市場經濟體對待,反之亦然。
最著名的反例就是俄羅斯。
在2002年,盡管歐盟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歐盟修訂了反傾銷法中的“特殊市場狀況”條款,在其中做出“人為低價”規定,即只要在被調查國中發現存在“人為低價”,就在該反傾銷個案中仍使用替代國標準。這一條款以及其他一些限制,實則令“市場經濟地位”為俄羅斯帶來的優勢縮水。
實際上,根據IFO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在反傾銷案件中,當歐盟將一個國家視為市場經濟體時,亦存在兩種形式:市場經濟待遇(market economy treatment),以及調整後的正常價值(Normal Value)待遇,後者產品的價格將由代表性市場的價格構成(意即被當成非市場經濟國家)。
同時,在反傾銷案件中,當歐盟將一個國家視為非市場經濟體時,則存在著三種形式:使用替代國計算方式的非市場經濟體待遇;市場經濟待遇;或者“單獨待遇”(Individual Treatment, “IT”)。
這份報告的主要撰寫者IFO外貿中心副主任亞爾森(Erdal Yalcin)就解釋道,由於歐盟反傾銷措施中存在著上述設定,即便在中國沒有得到市場經濟地位的時候,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得到了市場經濟待遇,特別是當歐盟將他們當作傾銷企業,而這些企業選擇同歐盟合作的時候。
在IFO經濟研究所的實際計算中,無論是否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在反傾銷案件中,得到了市場經濟待遇的稅率是7%,得到單獨待遇的稅率是30%,得到非市場經濟待遇的稅率是42%。
因此該研究所指出,中國在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後,即取消了替代國做法之後,並不一定會像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反傾銷案件中得到大幅度的稅率減免,這實際上還是同中國的企業屆時將多大競爭力有關。
由於是否得到市場經濟待遇同政府幹預相關,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無論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一個企業是否得到何種待遇,將取決於該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證明其出口銷售不受政府控制。
譬如在目前的定義下,如獲得了“單獨待遇”,歐盟就將使用公司實際的出口價格和根據替代國計算的正常價值來計算傾銷幅度。
此次,歐盟正式承諾將在該問題上遵守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之下的國際承諾,另一方面歐盟也決定為維持“一個強有力的貿易保護系統”,在不久之後出臺新計劃,采取新的方法計算傾銷傾向和補貼幅度。
具體而言,歐盟宣稱,其未來有權決定,產能過剩或是國家幹預是否造成市場扭曲,造成難以對該產品的國內價格或是生產成本進行比較。
歐盟方面並指出,這一新措施並不針對中國,而是適用於任何WTO成員。
歐盟如引入適用於任意第三國的新計算方式,這意味著上述兩大名單將不再奏效,此次歐盟方面也證實將“消除現有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
歐盟可以如願以償麽?
歐盟將調整貿易保護工具,以適應產能過剩的現實。
不過通過多份報告可以清晰看出,所謂中歐之間的反傾銷爭端並不廣泛,且僅僅集中在幾個特定領域和特定國家之中。
在爭端出現的領域方面,在化學產品和金屬制品領域反傾銷案件十分集中;而反傾銷爭端較為集中的國家方面,又以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為主。
亞爾森指出,中國對歐洲出口的3500億歐元產品中,只有2%的產品同反傾銷措施相關,歐盟需要向前看。“在過去,鋼鐵和化學產品曾支撐了歐盟經濟,然而在未來,應當是高科技產品。歐盟在這方面比中國更有競爭力。”
如歐盟為保護上述特定領域而修改相關貿易保護措施,一種方式是,可以在特殊領域得到特別待遇的同時,允許其他領域得到市場經濟待遇。
不過,亞爾森擔憂的是,WTO在法律框架內,此前並未有過類似先例。
盡管在修改貿易保護措施本身,歐盟是積極的推動者。但在實際中,由於對於自由貿易的看法不同,各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看法呈現兩極對立趨勢。安東尼尼認為,在歐盟內部,希望歐盟委員會拿出措施的國家,同傳統上更加懷疑貿易保護措施的國家(英國等)之間已陷入僵局。
譬如,歐盟希望在廢除替代國價格做法後,仍能保留高反傾銷稅的可能性。為此在過去的半年中,歐盟一直試圖廢除“從低征稅規則”。
在廢除了這一限制,歐盟可以立即謀求更高的懲罰性關稅。
“如果從低征稅規則被廢除,簡單來講,歐盟可以在一些情況下征收更高關稅。”惠譽信用評級機構的高級主管彼得·阿奇博爾德認為,“在歐洲,反傾銷稅平均水平低於50%,而在美國相同稅種遠遠超過了200%。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美國國內鋼鐵價格的上漲。”
但是在英國,即便是在國內出現鋼鐵產能過剩、工人下崗的情況下,還是堅持反對歐盟廢除上述“從低征稅規則”原則,且英國有權一票否決。
此前英方多名高官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英國在2年內仍是歐盟成員國,仍在包括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上有發言權,且英國支持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
英國首相府20日宣布,英國將放棄擔任2017年下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表示英國將優先處理與“脫歐”談判有關的事務。
英國首相府20日發布的一項通告確認,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日前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通電話,表示英國將放棄擔任明年下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強調“脫歐”談判是英國的優先事項,英國屆時將忙於與“脫歐”談判相關的各項事務。
特雷莎·梅同時表示,她希望以一種“建設性而務實”的方式來處理英歐之間的“脫歐”談判。
據英國首相府介紹,圖斯克對特雷莎·梅的上述決定表示歡迎,表示她的快速決斷可以讓歐洲理事會有時間做出替代性安排。
根據英國6月24日揭曉的“脫歐”公投結果,多數人贊成英國脫離歐盟。卡梅倫隨後宣布將辭去首相職務,由新首相領導英國與歐盟進行“脫歐”談判。特雷莎·梅於本月13日正式接替卡梅倫就任英國首相。英國原定於2017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