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慧晶 IPO市場的停滯拷問著PE的生存和轉型,對此,專注於德國和意大利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曼達林基金的執行合夥人傅格禮(Alberto Forchielli)在北京接受了經濟觀察報記者的專訪。
經濟觀察報:IPO暫停後,不少PE都陷入了困境,如何退出已經成為PE最熱的話題,您如何看這種現象?
傅格禮:這是中國PE市場泡沫的破裂的必然結果,市場被過度投資了。現在有700多家公司在排隊申請IPO,加上市場上已存在的8000多家PE的少數股權投資,這樣加起來近9000家。考慮到證監會一年最多處理300個左右的申請,那麼消化這些存量就要30年,所以我可以預期pre-IPO模式在未來幾年裡將會消亡。整個PE產業亟待變革,要轉變投資模式。
除了PRE-IPO外,PE的其他投資模式還有包括如全資併購、併購重組,二級市場轉讓和境外投資等四種。具體來看,對併購來說,因為企業主大多不想全賣,不想喪失控股權。很多PE只擁有企業的少數股權,併購實施的難度較大。
併購重組是在中國非常適合的方式,但在中國併購很難做,這裡有政策和法律的原因。收購不同的企業再把它們重組在一起是很難的過程。即便如此,這個方式也勢在必行。
二級市場也會逐漸成熟的,現在也有了專做二級市場的基金。當然,二級市場成功與否也取決於這些機構是不是還依賴於重啟pre—IPO模式。因為這是對未來的預期,否則就沒有人接盤了。
而海外投資的機會很多,但海外投資對機構的經驗要求更為嚴苛,最主要的是要有當地的資源,國內的投資機構需要在國外擁有當地的團隊和資源,但這些不是中國投資者馬上就能完成的。
因此,中國PE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但每種模式都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的PE市場將會比較艱難,將會是一個緩慢的變革過程。
PE要有多種的退出方式,就必須要改變投資模式,因為還無論在什麼場合,少數派都沒有話語權。只要市場保持不變,少數股權投資就沒有未來,唯一的出路就是IPO。沒有任何其他的撤出方式,只能期待市場走高。沒有什麼辦法,少數股權投資本身就沒有任何價值,誰會接手?
經濟觀察報:很多PE機構採取的是項目制投資方式,就是有好的項目就投,這和海外的PE投資方式有很大不同,您怎麼看這兩種方式?
傅格禮:所有的投資在進入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好退出方式,如果沒有好的退出機制,那麼這個投資就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
項目制的投資方式涉及到專業性的問題,投資的行業不集中的話,他對這個行業可能不會十分的瞭解。另外,如果大家投資是對一個行業一擁而上的話,可能會對這個項目的價格抬高,從而大大縮減了回報。曼達林基金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我們認為比較有潛力,專業技能比較集中的領域。
經濟觀察報:今年的城鎮化戰略對投資帶來哪些機遇?可以關注哪些行業?
傅格禮:我認為所有和城市化進程相關的行業都已經飽和了,如建築、室內裝潢、家用衛浴產品等。因為在這些領域,中國早就下大力度投入過了。所以,即便我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和市場,我也不看好現在外圍的投資者還能在這裡分一杯羹。
比如像我們是不會投資給在中國做與城市化相關事務的公司的,我覺得現在已經有很多這樣的公司了。
這個行業已經趨於飽和,公司間競爭激勵,雖然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但是由於已經有太多人在這個行業做投資,已是片紅海了,現在已沒有什麼利潤可言了。
經濟觀察報:那您認為現在中國哪些行業還有較大的利潤空間?
傅格禮:在接下來的20年裡,環境這一塊將會需要很大的投資,比如空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而這些投資遠遠不夠。其次是醫療保健,未來很多年這個行業在中國都會增長。第三個是油氣相關的行業。中國十分需要石油的代用品,而天然氣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中國將會增加對天然氣的進口量,這將會為油氣相關產業這一塊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機。
像環境和醫療這塊,已經熱了一些年,但我們認為在細分行業中門檻比較高,所以可能中短期內不會出現飽和的現象,但是長期來看,最終還是會出現投資過剩的情況。醫療行業現在是供不應求的,這樣的行業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投資,得到政府的批覆及執照,而通過這些批覆及執照也是需要一定時間過程的。我們在蘇州投了一家原料藥生產企業——蘇州天馬天吉生物製藥有限公司。
一直以來,將微博微信放置一塊進行對比已經成為眾多互聯網人對這兩款產品進行討論的慣有模式,在最近阿里巴巴正式入股新浪微博推動微博商業化之路之後,部分互聯網人士也忍耐不住心中的激動跑去打探了一下微信的消息,結果從可信渠道了得知了微信下一版本的主要更新之後,更是興奮的丟出一句「微博和微信日後將走上垂直和平台的不同發展之路」的結論。
毫不意外的是,當這樣有點新穎的觀點放置這個新舊迭代速度堪比白天黑夜變化的互聯網之後也的確可以輕易地獲得一大批人的高度關注,因此當那位提出微博微信將會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的前輩提出網絡文學或將成為微信商業化的第一個目標,有可能給當前的網絡文學網站帶來巨大的衝擊之後,人們的視覺焦點或許也就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默認同意了微信微博將走上不同發展之路觀點,要聲討也主要集中在了網絡文學、微信、網站文學網站這三者的關係之上。
小謙左思右想還是認為微博微信就性質而言都是有可能發展成為平台的,而且不管這兩大平台的側重點是否一致,其涉及的競爭領域基本也會重複,因此筆者認為現在提出微博微信將各自走上垂直於綜合平台的觀點或許不大合適。
首先,在筆者妄圖證明自己的看法擁有一定道理之前,先小小引用下資深互聯網人士管鵬最近透露的微信5.0消息。
據管鵬透露,微信5.0與上一版本相比,除了添加微信遊戲平台和與騰訊旗下支付產品財付通連通在一塊的微信支付系統之外,還通過微信支付系統和微信公眾平台的緊密連接增添收費訂閱功能,推動微信的商業化進程。
由此可見,完善平台基礎服務,吸引用戶參與平台構建已然成為了微信商業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即使這樣由各種紛雜勢力共同構建的移動商業平台面世了,難道有阿里這個電商大巨頭加入的微博就只能走電商、媒體,這種自主運營的路線,淪為一個流量輸送管道,從此好好守住自己的幾年下來打造的基業圈點錢然後再涉足新的領域了嗎?下面我就分別從支付、文學、電商、媒體四個方面說明下我認為微博微信並無垂直平台之分的原因。
支付功能:微博的支付寶VS騰訊的財付通
在支付方面,微博的支付寶與騰訊的財付通相比並無劣勢可言,阿里入股微博之後,必然也期望微博可以擁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讓自己的投入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的。在阿里入股微博僅僅只是為了在微博平台上獲取更多的有效流量的目的明顯無法令人信服的情況下,阿里拿出更多的阿里集團資源共同推動微博的發展又有什麼不可能?
在眾多資源中,淘寶、天貓等阿里電商共同採用的支付產品支付寶就是一款與騰訊財付通在綜合價值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產品。因此如果說微信有能力連通財付通打造一個全新的微信支付系統,微博就也可以迅速打造一個與微信支付系統媲美的微博支付系統!
用戶通過微博看到包含有交易信息的微博信息之後,直接利用微博平台進行支付交易、在實體商場購物的時候,使用移動設備上的微信支付系統通過二維碼掃瞄的方式進行移動支付。微博和微信都有打造一個移動支付系統的能力,因此支付是無法在綜合平台名單上將微博划去而將其歸為垂直的。
文學:微讀書、網絡文學網站、微信文學
不管微信是否想要利用微信打造一個文學平台,微信文學都將給人們帶來一種新型的文學閱讀體驗。暫時不談及預測「網絡文學將成為微信商業化第一步」的王聰佶老師認為的微信文學和文學作者、文學網站們的關係,已經擁有離線信息推送功能的微信在文學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優勢,文學內容一經發佈,即可快速以離線的形式到達用戶手機中,這樣一來用戶就不用不斷地刷新網頁,看看作者是否已經更新,甚至還有可能不用再擔心自己現在長期關注的提供盜版文學內容的公眾賬號裡面的文學內容更新不及時了。
(註:如果首發的正版內容直接通過文本內容的方式發送到付費用戶賬號的話,微信方面在短時間內也難以阻止盜版者直接通過接口等技術手段將正版信息直接快速轉發,因此在微信平台並不能給正版文學內容方提供強有力的內容保障之前,王聰佶老師文章中令人無比嚮往的新型移動閱讀生活——微信文學體驗生活將成為推動微信商業化之路的第一個動力的夢想或許就要落空了,畢竟閱讀的地點都通過微信內嵌的瀏覽器跳轉到其它的文學網站上去了,微信哪怕有可能參與到付費作品的分成計劃當中,得到的利益與微信文學的最大理想價值還是存在不少距離的,這方面與王聰佶老師認為的微信文學將大大衝擊文學網站的看法也就有了部分出落)
所以,小謙我雖然看好微信文學未來的發展前景,但也不大同意微信文學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對文學網站造成巨大的衝擊,成為微信商業化的第一槍。哪怕微信打造出了一個微信文學平台,自己簽約作者與盛大文學集團等比較有實力的移動網絡文學勢力競爭,王聰佶老師所想的「微信提供一個可以讓作者們獨立寫作發佈的渠道,大大衝擊文學網站」的情況在短期也不大可能出現。
為什麼呢?要清楚,如今建立一個擁有支付功能的網站已經不是難事,按理說如果作者自己做個獨立的文學網站,專門發佈自己的文學內容是可以獲得一定反響的。但是為什麼沒有看到通過這種方式做成功的作者?不知道網絡上的那些年收入百萬以上的擁有正版盜版幾百上千萬讀者的網絡作家們是否萌生過這樣的想法,如果大多數作者在需要保證速度和質量的寫作時還有能力做好內容合作、內容推廣的話,我想這個時代或許早就已經是另外一番模樣了。更重要的是,無論微信文學資源多麼強大,微信文學也不可能成為作者們的全部,脫離了文學網站的作者整體上是要獨立的作者要更強的,利用微信文學賺點小費很有可能,但是如果專職作者們將作品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微信文學上的話,那便是自尋死路的做法。
因此,我認為當前情況下說「微信文學是最先給微信帶來巨大商業利益」的話還是不太合適的,這樣如果要從文學方面將微博驅趕下馬就更不合適了。因為即時微信文學商業平台構建起來了,微博的文學之路同樣也是光輝一片。新浪微讀書平台早已悄悄上線,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早已在整合新浪讀書的文學資源的基礎上和在最大的移動閱讀版權方——中國移動基地合作推出了數萬計的各種品類作品,如果微讀書能夠大獲成功,屆時文學閱讀方面也就能夠引發一場微博讀書熱,那微博文學的內容就不會比微信文學差。
據瞭解,微讀書上的文學作品,可以通過微博平台閱讀、評論、收藏,如果有用過的朋友們一定也覺得這種有點正規的微博閱讀方式在習慣了經久不變的網絡文學方式之後確實有點特色。本身就已經構建了平台,哪怕微博在文學方面的實力再不濟,在可以對等的文學資源面前,有平台有體驗的微博為何就無法在文學方面與微信分庭抗衡,在移動閱讀領域打造兩個新閱讀平台出來?
收費公眾賬號VS收費加V微博
有了支付系統之後,微信公眾賬號的付費信息推送也變得更加容易,只要是花錢訂閱了付費公眾賬號的用戶,收費微信公眾賬號一有新信息推送系統即可快速將其發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上。由於微信離線技術的優勢,這樣的體驗相比桌面互聯網上付費RSS訂閱還要更甚一籌,但是難道微博就無法做收費信息推送了嗎?
同樣可以搭建支付系統的微博利用其多年發展起來一直致力打造的社交及媒體優勢,在信息的及時性、價值度都不會比微信收費信息差,在已有機構、媒體認證的微博賬號正在不停地向其關注者不停推送免費有價值信息的當前,微博平台也完全可以開闢一種新類型的賬號,成為收費的微博信息賬號。哪怕微博不屑於開闢這種跟風性質及其嚴重的付費賬號,利用和微博大號的合作,打著免費旗號推送和微信收費信息同等價值的信息,誰將佔據更大的優勢?微信收費公眾賬號推出之後,只能說是其商業化之路中的重要一步,靠此將微博甩至其後根本不可能。
電商:阿里電商VS騰訊電商及大多數電商勢力?
微信正在努力為騰訊電商及其他規模大小各異的電商勢力構建一個更適合微信電商的商業化平台,一旦平台基礎功能構建完畢,除了美麗說、蘑菇街、聚美優品、騰訊電商集團等實力較為強大的電商可以在微信電商平台上大膽佈局,以微博個人電商為主的眾多個人電商勢力也將共同增強微信電商能力,屆時微信電商平台將擁有國內外大多數的電商勢力,這股勢力如果一齊向阿里電商發動攻擊的話,阿里電商無疑將承受不住,因此在微信電商異常明朗的情況下,阿里及時不會放棄微博,但也還是極有可能會和其他電商勢力一般入駐微信電商。
但是,相比之下,微博電商也是不容小視的。在阿里電商返利的刺激之下,微博平台上早已擁有大量的電商營銷大號,這些不官方的電商大號在微博平台不斷地打壓之下尚且可以通過導流的方式獲取大量的收入,如果這一切都變得光明正大了,營收難道不會上升?
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各大品類的阿里網店一邊可以自己做微博營銷,一邊也可以將營銷任務分發給微博官方或者微博營銷大號,利用微博官方和微博營銷的粉絲優勢在提高關注度的同時,也為自己網店獲取更多的粉絲,增強個人網店的營銷能力。正如微博不是阿里的全部一樣,阿里電商也絕不可能是微博電商的全部,讓阿里店家及其他電商勢力自己做電商的微博電商照舊是一個可以和微信電商分庭抗衡的平台。
綜上,我認為微信與微博未來並不會出現平台與垂直之分,也就不存在微博微信會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的說法。受兩款產品目前在市場上取得的優異成績和背後的勢力影響,微信和微博將成為未來互聯網中共同構建新流量入口的似敵似友的產品,成敗幾乎綁定在一起,這樣分庭抗衡的預想對於未來的互聯網環境還算比較理想的。
日前Google在I/O開發大會上一舉宣佈包括Facebook、Twitter、Evernote和CNN等多家第三方開發商都已經投入「Glassware」(編按:專指Goolge Glass 上的應用)軟件製作。
為此,Google也在大會上「嚴肅地」給了開發商幾項建議:
首先,要為了Glass 而設計、開發和測試,以確保適合Glass 的用戶體驗。
再者,切勿妨礙用戶。程序應該在Glass用戶希望有需要時出現,不可過分製作侵入性太強的軟件。此外還要兼顧即時性,提供即時的訊息能夠提升Glass的實用性。
最後,不要提供讓用戶感覺意料之外或沒有期待的功能。
Google必須如此小心提醒,是因為雖然目前可用的程式並不多,但已有大批廠商看上其中商機投入開發。因此,Google希望開發者們在製作應用時能針對Glass設計,不要只是單純將軟件作平台轉移,以配闔眼鏡硬體環境和使用者身處的場合。
穿戴式科技前景看好
根據英國調查機構IMS Research研究指出,2016年前,穿戴式科技市場規模將擴張至60億美元;另外,市調機構Juniper Research也指出,2017年前,上網穿戴式裝置銷量將達到7000萬個左右。
目前這類產品多為Nike等運動品牌的健身測量裝置,但現在傳言蘋果正在研發智能手錶;三星電子公司則在3月宣佈目前正開發同類產品。
「我預期在3到5年內,穿戴式產品的軟件會帶來龐大利潤。」EvernoteCEO利賓(Phil Libin)表示,為了搶佔先機,云端筆記服務商Evernote也已經著手研發Google Glass和蘋果智能手錶iWatch等產品的應用。
隨著穿戴式科技產品的普及,應用的需要自然會隨之而來,IDC移動裝置科技與趨勢總監史多費加(Will Stofega)受訪時說:「只要產品符合消費者需求,就可能會非常迅速地成長。」
「若未來5年穿戴式裝置市佔達4000萬個,便可能為開發商帶來4億美元商機。」研究機構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的報告指出,所謂的程序內廣告(in-app advertising)更可能讓營收倍增。
開發商、創投一窩蜂投入
為了迎接這股趨勢並鼓勵發展,最近三大硅谷創投業者KPCB、Google Ventures和Andreessen Horowitz一同創辦Glass Collective計劃,要資助Google Glass應用開發廠商。
開發商Mobile Software Design, LLC創辦人金凱德(David Kincaid)表示,對許多已經在開發移動軟件的服務商來說,移植到另外一個平台的成本並不大。而且史多費加也說,未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外的智能裝置軟件,能創造的營收潛力可望達到與今日移動App的水準。
(編按:根據倫敦的調查機構ABI Research顯示,去年移動軟件累計的營收已經超過300億美元。)
不過,預測也可能失準。穿戴式電腦的熱潮也有可能迅速退燒,必須抱持謹慎態度以對。未來這些開發商必須克服Google Glass等設備帶來的隱私疑慮,還得並想辦法讓產品脫穎而出,才能與智能型手機與平板成千上萬款的同性質軟件在市場上競逐。
註:故事來源於《盧卡村人的祖訓》(《知識窗》2013年第3期,作者:張小平)
文章來源:i黑馬 作者: 電商背後
近日,阿里巴巴和百度被曝出已達成搜索廣告合作,框架協議總金額達2億元人民幣。其實,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筆交易裡,百度要的是眼前的利益,而阿里購買的不只是流量,而是數據,是阿里想要的未來。對百度來講,這也許並不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阿里為用戶行為買單 圖謀大數據夢想
阿里和百度的合作中,阿里充當廣告主的身份,而廣告是互聯網上收集用戶行為的重要手段,阿里通過和百度合作,將在阿里系之外獲取重要的用戶行為。搜索引擎處在電商平台的流量上游,獲取來自搜索引擎的廣告數據將幫助阿里完善已有的數據模型。
2011年9月,馬云將阿里集團的新戰略定為「平台+數據+金融」,與百度的合作是該戰略最直接的體現。在實現更多流量導入的同時,獲得的是更大範圍內的用戶行為,包括B類企業用戶與C類消費用戶,諸多數據在現有模式下,將成為阿里運營的重要支撐,幫助運營好現有B2CC2CB2B等各類業務。向更多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投放系統資源,將提高阿里平台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用戶量、校準用戶信息、提高操作效率,以提升用戶滿意度。
然而,與百度的合作遠非這麼簡單。阿里巴巴一直是國內電子商務的探索者之一,對B2B2C,對C2B的追求,決定了數據模型在阿里未來中舉足輕重。只有準確判斷消費者的行為需求、需求數量,才能實現上游企業的定製性生產。而來自百度的數據將幫助阿里實現更準確的用戶行為描述,為諸多業務的開展提供保障,並最終實現阿里作為數據公司的未來。大數據是阿里的夢想,與百度的合作是實現夢想的重要一步,與新浪微博、360搜索的合作自然也是。
對阿里來說,這是一樁相當划算的買賣。
百度在商言商 卻有透支未來之虞
搜索引擎廣告一直是百度的核心收入來源。對百度而言,2億的合作金額無疑會對其短期營收產生刺激作用。在商言商,百度這麼做也很正常;但交易背後,百度和阿里之間不僅在數據上依然極不公平,百度甚至有明顯透支未來之虞。
如報導所說,百度以利益方式對阿里開放了用戶數據,而自己卻仍然被阿里旗下的淘寶和天貓屏蔽,雙方的交易僅僅是廣告與營收的互換,百度依然無法獲得阿里用戶數據情況。2008年,就是因為數據的抓取,雙方暴發頂級網戰,導致五年老死不相往來。也由此可見,數據對互聯網公司是多麼地重要。
阿里眼紅百度數據,主要原因在於雙方做的其實都是中小企業生意,本身就面臨著競爭與對抗。本次合作,出錢方的阿里無疑獲得了更大的價值,柳華芳甚至認為阿里本身就綿裡藏刀,「阿里投廣告是為了獲取百度的點擊數據,阻擊百度購物搜索」。如此看,百度想要保持它在在BAT序列裡的地位,未來會有不小的壓力。
出賣用戶數據給阿里,難道說多次的打擊逼使百度最終放棄了向電子商務的進軍戰略?似乎不然。近期上線的百度微購應是百度新一輪的電商嘗試,是百度框計算與電子商務融合的產物。搜索引擎早已不再滿足將用戶引導到某個網站上,而是試圖直接提供解決方案,比如Google Now,百度框計算下的紛繁應用也是如此。微購試圖讓用戶在單一頁面上完成整套網購流程,這是趨勢,也是百度必須發力之地。
由上,阿里與百度合作,對阿里的發展是修正和完善,對百度,除了營收似乎對其戰略並無貢獻,反而形成傷害。筆者甚至悄悄想:這筆買賣是不是百度大客戶部門擅自做主,李彥宏並不知情吧?
現在的百度搜索,像極了當年的阿里巴巴,通過主營業務孕育新的業務點。策略沒有錯,但在選擇合作夥伴上,或許要認真考慮戰略佈局,避免南轅北轍:要了利益輸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