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中港政府助長罪行
1 :
GS(14)@2012-10-01 12:19:5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27/18025961
又來一篇政治不正確的題目。
中港走私客,不是甚麼新事物。我在香港大大話話36年,有意識的日子,都知道,香港向來都有人走私貨物到大陸。當然,走私的方法和物品,都不一樣。不過,當一個自由港跟一個封閉的國度,地理上如此接近,結果一定是造就了走私。
大陸13億人的市場,大家都知道很龐大。如果正途去做,香港,想窮都難。可惜,偏偏一個封閉的國度,就不會有公平的制度,就連地下的黑市秩序,也一樣有特權階級。自從深圳傳出要嚴打走私,矛盾就越見激烈。其中一個小道消息,就是大陸的執法機關,對香港的走私客嚴,對大陸人就隻眼開隻眼閉。光復上水,參與的除了本土意識年輕網民,北區居民,據說也有被大陸政府趕絕了的香港走私客。
是大陸封閉貿易的錯
雖說國有國法,但作為一個支持自由貿易的人,我不認為走私罪大惡極。封閉貿易,造成扭曲,是拙劣的政策。我知道,好多北區居民,受到走私客活動的影響,感到厭惡。畢竟,這些住宅區的規劃,本來就不是設計來做貨物集散,鐵路車廂,本意也不是用作貨運。不過,請大家明白,走私這門生意,朝不保夕,沒有人會投資去搞基建,擾民,是錯誤政策帶來的後遺症。要是堂堂正正的貿易,沒有人會選擇用效率如此低的螞蟻搬家式的物流管理。
所以千錯萬錯,都是大陸封閉貿易的錯。只要有封閉貿易,走私,就沒有可能堵截。嚴打,只會淘汰剩最兇悍的走私幫。信我,中港聯手執法秀,其實只會助長罪惡。
利世民
利字當頭:滯脹已經來臨?
1 :
GS(14)@2012-10-01 13:33:5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28/18026919'
有人說,滯脹(Stagflation)已經出現。
滯脹,就是當通脹和衰退一起出現的日子。我們這幾代人,很多都沒有真正活在滯脹當中,所以,對滯脹的認識,坦白講都是來自書本。但諷刺是,如果有認真去研究這個問題,就會發覺,原來目前仍然未有一個確實的說法,講得清究竟滯脹是怎樣形成。
通脹是甚麼,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明白:太多的鈔票追逐太少的貨物。從前,有人將通脹歸咎於商人的貪得無厭。雖然今天香港,仍然有人說通脹成因是租金。不過,相信這個欄的讀者,絕大多數都知道,通脹的本因是貨幣政策,尤其是聯儲局的貨幣政策。
有不少人卻覺得,既然有了通脹預期,做足一定的對沖,生活還是一樣的過吧。事實上,任何扭曲造成的影響,永遠無法做到絕對的對沖。所以,通脹雖然對部份人的紙上財富,好像造成進賬,但實際上,所有人的購買力都在削弱中。
做生意,同樣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事實上,生意未必能夠將全部成本,轉移到消費者。所以,生意人一樣要內化成本的上升。原則上,生意越大,就越有能力去透過調整去內化成本上升的影響。不過,當通脹嚴重到一定程度,也持續得久,無論是消費者抑或企業都無法再將壓力內化,那就是滯脹出現的日子。
再者,通脹的日子,社會上不事生產但靠投機置富的人越來越多,也是在破壞社會的創造力。總之,我們要的是更多貨物,不是更多鈔票。這個基本的經濟原則,錯不了。滯脹已經來臨?還未算,但是距離這一天,恐怕也不遠。
利世民
2 :
鱷不群(1248)@2012-10-01 15:18:05通脹是甚麼,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明白:太多的鈔票追逐太少的貨物。從前,有人將通脹歸咎於商人的貪得無厭。雖然今天香港,仍然有人說通脹成因是租金。
講領匯?
利字當頭:曾淵滄專欄大市指標
1 :
GS(14)@2012-10-09 01:02:0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8/18035206
曾淵滄博士,是蘋果B叠眾多專欄中,網上點擊最高的一個。曾博士是前輩,《蘋果》第一代社論主筆,他轉攻股壇好多年之後,我才加入《蘋果》當社論主筆。下意識當中,我總會希望〈利字當頭〉,可以像〈曾淵滄專欄〉般受讀者捧場。
曾經有段日子,我要負責蘋果網站業務。當時,我研究過曾博士的專欄網上點擊率:驚人發現是,曾博士文章的點擊,有時比起財經頭條的更多。我推論是,財經新聞,資訊速度最要緊,報紙在這方面比較輸蝕。相反,評論和觀點,歷久常新;故此,報紙在財經資訊的競爭力,在於評論和觀點,甚至預測。
周末無所事事,我用過去五年,10月份的〈曾淵滄專欄〉網上點擊,以及當天的《蘋果》財經頭條,統計分析。07年10月,當時正值港股直通車的亢奮期;由10月8至12日,《蘋果》財經頭條的平均點擊是26520,曾博士的文章,也有23060。兩者的對比,大概是87%。
到了08年10月,雷曼爆破之後,《蘋果》財經的點擊高,比起之前狂牛市之時,要更高。由10月6日至10日,《蘋果》B1頭條的平均點擊34349,曾博士有30091。比率仍然87%以上。
去散戶化?
一年過後,大市經過QE後的大反彈。09年10月,《蘋果》財頭在10月首個星期一之後的五天,平均點擊38673,曾博士有26206,比率急跌至68﹪。為甚麼?到2010年,那年的10月,正是QE2之後的亢奮,《蘋果》B1平均點擊42206,曾博士仍然有22893,比率再跌至54﹪。2011年,數字沒有大變。不過,到了今年,無論是曾博士抑或《蘋果》B1,都只有去年的一半。為甚麼?難道,這就是大家所講的「去散戶化」?投機者連睇報紙都沒有心機,又說明了甚麼?
利世民
利字當頭:電訊業連橫合縱
1 :
GS(14)@2012-10-18 00:52:5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17/18042162
軟庫的孫正義,豪擲200億美元,買下美國的Sprint Nextel。這宗交易,120億是舊股,80億是新股,完成交易,軟庫將會持有Sprint Nextel的七成權益。如無意外,這次是日本企業在海外的最大一宗收購。06年,孫正義也曾經用151億美元收購Vodafone日本,更成功逆轉勝,在08年取得iPhone日本的獨家銷售權。
近年,電訊業的遊戲規則,有點似香港的地產發展。大電訊商的頻譜數目多,經過重新整合之後,用上新技術,例如LTE,就好像增加地積比一樣,速度快了,也可以容納更多用戶。在美國,AT&T和Verizon兩大,有壟斷性優勢,Sprint Nextel是一家比較細的電訊商,本來的生存空間,就只有收購和被收購。但是由一家外地電訊商來收購,沒有這個頻譜的協同效應。比較傳統一點的分析,都覺得孫正義的舉動莫名其妙。
主觀願望去看,孫正義入股Sprint Nextel,這間公司沒有可能被收購了,要收購嘛,就只剩下了Deutsche Telekom持有,沒有上市的T-Mobile。
這宗世紀交易,對香港投資者的啟示,我覺得最少有兩個:
一)電訊業應該又進入一次合併收購的周期,外國如是,香港和大陸本來也應該如是。不過,大陸電訊的三大,不可能併購。要到海外嗎?又似乎不太可能。至於香港的電訊業,早有業者說,現在的電訊商數目還是多了一點。嗯,有可能會出現本地電訊商被大陸三大收購嗎?
二)孫正義在訪問中說,到海外收購的原因,是日圓夠強。事實上,港元跟美元一樣地弱,站在大陸電訊三大,這個時候出手,其實頗為化算。雖然市場規模還是比較細,但仍聊勝於無。
利世民
利字當頭:聯滙可以升值調整嗎?
1 :
GS(14)@2012-10-27 14:25:2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26/18049260
昨日講過聯滙的先決條件,一定是「小幣掛大錨」。換言之,要是那個錨的貨幣政策異常,掛鈎的小幣統統要面對扭曲的宏觀經濟環境;無論怎樣進行公開市場運作,都於事無補,而公開市場運作的唯一意義,就是保住那個掛鈎。
有讀者問,既然如此,為甚麼不調整掛鈎的水平?畢竟,香港的通脹嚴重嘛。
脫鈎 調整 浮動
打個比喻,美元,就像打在海中心的一條木樁,港元,就是用鎖鏈鈎在木樁上的一個浮標。無論是這條樁下沉,抑或海水上升(反正都是相對的概念),港元這個浮標,被長期拖到水底,也就是失衡了。現象上,就是大家眼見的那種跟實體經濟環境背道而馳的資產價格泡沫。
解決方法有三個:一,斬斷鎖鏈。二,掛高鎖鏈。三,加長鎖鏈。
一)斬斷鎖鏈,就是脫鈎自由浮動。不過,我們都患了貨幣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所以政治上這個選擇不可能。
二)掛高鎖鏈,就是重新調整兌換率。可是仍然有兩個問題:第一,要是水位繼續上升,總有一天又回到失衡的狀況。第二,聯繫滙率是兌換保證,港元忽然升值,意味金管局賣大包,對持有港元的人說:「大家沽港元賺美元吧。」利誘持有港元的人放棄港元,減少港元供應,達到壓制物價升幅的效果。但若掛錯了位,又或者美元走勢有變,以香港這種小型外向經濟體,可以很快由通脹變通縮,就像96至98年的轉變一樣。
三)加長鎖鏈,其實就是變相浮動。政治上,沒有脫鈎般可怕。原則上,鎖鏈可以無限長。不過,既然鎖鏈可以無限長,為甚麼仍然要這條鎖鏈呢?
至於甚麼一籃子掛鈎,就等於說要港元這個浮標,用更多的鎖鏈,鈎上大海中不同的木樁。
先別說大海還有沒有其他木樁,除了讓無知的人有個安心之外,我想不出所謂一籃子掛鈎的好處是甚麼。
利世民
利字當頭:5萬億Propaganda
1 :
GS(14)@2012-11-06 00:24:2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05/18057917
剛剛過去的週末,獅子山學會搞了個研究會,主題是民粹;其中一個討論的題目,就是propaganda。
Propaganda,如果直譯做「宣傳」,似乎未夠到。教科書定義,propaganda是用盡一切途徑,全方位散播訊息,達到某種政治影響目的。高手的propaganda,做了也沒有人察覺得到。擺明車馬歌功頌德,也叫propaganda,實在太過低估這門藝術。
昨天,有個叫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了一些數字:2011年,中國政府採購規模1.13萬億人民幣,佔國家支出11%,如果再加上教育、衞生、保障性住房以及鐵路、交通、能源等,總值可以超過5萬億人民幣。
這次propaganda的重點是,中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消費者。
這些話,究竟是向甚麼人講?是跟大陸的民眾說,政府有投放資源,不用特別的再搞以前那種甚麼刺激經濟開支?又或者是想說,政府關心教育、衞生、保障性住房以及鐵路、交通、能源等,所以到外面買點好東西及民眾享用?
對外嘛,這個訊號的意義更大了。世界各國的政府,不要說中國有貿易保護主義,單是政府帶頭就買了5萬多億人民幣的服務和產品。當然,也不要得罪這個最大的單一消費者。任何形式的制裁,都是跟錢過不去。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前,發放這個訊息,彷彿是跟之前信誓旦旦說會將中國標籤成貨幣操控國的羅姆尼,來個下馬威:「不要亂來。」嗯,我反而好奇想知道,究竟這5萬億,有多少是向香港的企業採購呢?新政府又會不會用這個數字做文章,叫香港人努力想辦法賺取國家的奶水呢?噢,到底數字有幾成真呢?誰管!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2 :
teddycmh(30805)@2012-11-06 11:25:29我想問呢篇propaganda既重點係乜野...
點解好似師奶怨緊個老公唔返屋企飲湯一樣...
3 :
GS(14)@2012-11-06 22:49:00他個propaganda是呃稿費
利字當頭:瞓棺材房局長
1 :
GS(14)@2012-11-07 00:57:26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06/18059153
坦白講,那些「體驗窮人生活」的政治表演,令人感到非常厭倦。偏偏這個年代的政治演員,卻最喜歡用這個方法表現自己親民。對不起,越做這些表演,我就覺得這些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越不明民間疾苦。
所以,張炳良局長,棺材房住民的境況,就算親身瞓一瞓也不會明白。讓記者拍下你在棺材房動彈不得的窘態,對香港的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作為一個局長,張炳良先生你可以條件反射式地叫口號,要求加快增加興建公屋。不過,全世界都知道,遠水救不了近火。又或者,作為一個有為的局長,你可以審視現在手上有的資源,想想怎樣可以好好使用。
讓最窮的人享基本補貼
香港的公開秘密是,公共房屋資源最大的浪費是富戶。所謂多少倍的市值租金,也是笑話。市值?如果有人願意出比所謂的公屋市值租金更高的價錢,又可不可以把單位租下來?如果不可以,那算甚麼市值呢?
福利,原則就是讓最窮的人,先享用最基本的補貼。香港人不反對基本福利,但是絕對反對濫用。我相信,公屋的濫用,一樣乞人憎。有人住棺材房,是因為上不了樓,除了怪公屋起得不夠快不夠多,也要怪那些濫用公屋資源的人。
題外話,現在的年輕人,有許多都入紙申請公屋,為的不是那個單位,而是想要一張綠表,好讓他們可以買居屋。這個扭曲,又是香港眾生相的另一面。
住棺材房,也有是出於選擇,尤其是方便工作。對這些人,可能更直接的幫助,是提供租金津貼。事實上,房屋作為福利,用現金做津貼,比起等三、五、七年興建新公屋,更即時。張炳良先生,作為局長,你的工作是想辦法,不是表演。謝謝。
利世民
利字當頭:奶粉夾倉 利世民
1 :
GS(14)@2013-01-31 01:13:2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30/18150766
自由市場,有需求,就有人想辦法去滿足供應。當然,教科書都會講,有時,短期確實會出現供不應求。
供不應求,有好多原因。不過為官的條件反射,一定會將責任推卸到做生意的人身上。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講到近來的奶粉荒,一劈頭便說:「零售商不要為短期利益而影響到市民的長遠利益,並表示不排除用較嚴厲方法應對。」
高永文有錯嗎?沒有。說話藝術,就是任何時候都有退路。零售商要是說局長不公道,高醫生也可向老闆思歪學習說:「我從來都沒有說過,零售商有或沒有囤積。」
經營藥房的朋友,覺得非常委屈:「有人買,我不賣,消費者大可以到別的藥房。政府有證據說藥房串謀嗎?陰謀論,越是沒有證據,就越多人信。」當然,藥房不會公開向局長發炮。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香港做藥房,有不少規管,跟政府過不去,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原來香港眾多嬰兒奶粉,奶粉荒只集中在兩、三個品牌。這兩、三個品牌的供應商,每年早就訂好了向每家零售商的供貨量,之後絕少增加供應。水貨炒家同時到港九藥房掃貨,就足以短期將供應壟斷,情況就像所有原材料市場被夾倉一樣。
不過,炒家是有心令香港媽媽買不到奶粉嗎?沒有人這樣黑心。事實上,大陸市場扭曲,質素好一點的奶粉供不應求,才是問題核心。這一點,高醫生應該明白吧。
但高醫生最不夠君子,還是沒有作這個公開聲明:「媽媽應該餵母乳。」政府早前不是為了要趕盡奶粉,立例嚴禁奶粉做任何形式宣傳嗎?高醫生,為甚麼忽然關心奶粉呀?
利字當頭:老奉與福利 利世民
1 :
GS(14)@2013-02-05 00:37:36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204/18155906
英語世界有個概念叫Entitlement;有人繙譯做福利,不過我覺得更貼切是「老奉」。
上星期,英國有一宗新聞,我們香港這群前殖民地的遺民,看罷還是要感謝這個前宗主國,沒有全盤將歐洲的一套移植過來。話說,有對年輕夫婦,男的叫Danny Creamer,21歲,女是Gina Allen,18歲,與四個月大的女兒,住在樸刺茅夫一個兩房單位。這對夫婦,沒有工作,靠領取每年17,680英磅的救濟金過活。
被「困」在福利制度內
「錢是我們應得的,因為我們的父母,過去三十年一直都有交稅。再講,當工作都賺取不到這種錢的時間,我們為甚麼要工作?我覺得自己是被困在這個福利制度之內。」Creamer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如是說。最後一句是重點:他們一家都被「困」在福利制度。
試問誰的生活,可以絕對地順風順水?有問題,可以選擇自己去解決,也可以覺得問題是社會的錯,等待別人去處理。究竟是不為,還是不能,實在見仁見智。但無可否認公共救濟只應該是安全網,只可以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
福利和權利,是有分別的。可惜,在今時今日的世界,這條界線越來越模糊。
其實,常識告訴我們,每個時代,總有人從低處開始,慢慢擴闊生活開始,由小康走到有為。同時,也有人認定了個人能力不可能改變命運,寧願一直在低處埋怨上天和社會不公。要知道,當一個人覺得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他永遠都沒有可能改進,一世都只會是井底之蛙。
那對樸刺茅夫的年輕夫婦,也許真的被困在福利網內。但是工作除了收入,也是建立社會圈子,累積技能的機會。年紀輕輕就將時間都花在無所事事,他們的未來不可能有突破。
利字當頭: 高槓桿的香港 利世民
1 :
GS(14)@2013-02-11 16:55:3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206/18158112
香港人,為甚麼借那麼多錢?本星期初,金管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指出,香港的家庭無抵押貸款,比九七更高。從數字看,增長都是過去四年內累積起來的。
過去四年,正正是08年金融海嘯後的日子。解釋之一,就是越來越多人見到反正是平息,一於先使未來錢。
有線財經的同事在前日的《財經拆局》除了填鴨式地重複金管局的數字,更自行用家庭可供支出收入(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來計算金融體系的風險系數,發現目前的比例約八成,快要挑戰03年的高位。
一條警戒線在97年的泡沫頂位,另一條是03的谷底水平,究竟這些比率應該怎樣解讀?
借錢有成本,有實質負利率,自然人人有理冇理,有用冇用,都借點錢,炒股也好,消費也好,反正通脹之下早買早享受。
另一個要人借錢的環境,就是不借不成。03年,大家都記得,是賤物鬥窮人的日子。有人收入越來越少,被迫越借越多。當然,事後孔明的說,那時的聰明人要是借盡去買入資產,那場反彈可真是波瀾壯闊。
現在呢?既是負利率,家庭可供收入支出也在縮水中。所以,也難怪香港人的怨氣越來越大,尤其是政府的盈餘看來越來越多。
順帶一提,早兩天又有會計師樓條件反射地在財政預算案之前,出來說要政府開徵銷售稅在穩定收入。拜託!了解香港民情好不好?之前的強政厲治,尚且要銷售稅死於無聲無色之中,思歪政府又憑甚麼動這手術?消息透露,今年的財政預算,還是有大量一次過的措施。換句話說,思歪和鬍鬚曾始終有深層次矛盾,暫時仍然是官僚佔上風。
利世民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