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融﹕對壹傳媒勁蝕近10億的感慨
1 :
GS(14)@2013-06-18 00:05:38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614/-6-2992807/1.html
【明報專訊】星期一看到壹傳媒去年勁蝕近10億元的新聞,想起和《蘋果日報》出版時的一些淵源,由《蘋果》盛極到今非昔比,及對報紙出版業的前景,不禁有些感慨!
80年代還可說是香港報業出版的黃金期。報紙收入有兩大來源,廣告收入高,相比銷紙收入低。在分類廣告執牛耳的報紙如《南華早報》(招聘)及《星島日報》(地產),相差可以是7比1之別。廣告費收7億,賣報紙則得1億元左右。
其他報紙的收入比率較低,賠本的當然不算,但總有3對1之比。比率愈低代表該報經濟前景愈差。唯一相反是馬經報,出紙1張(4版)單靠賣紙已生存有道,因此「發達」的報人亦大有人在。
談談往事淵源
稍後才和大家分析今天報紙的狀况,首先談談往事淵源。
黎智英1995年創刊《蘋果》前找印刷商,我並不認識黎,但剛好我創立了出版之友印刷集團,用來支撐自己刊物《Recruit》,正在廠房裝置印刷機,馬上毛遂自薦,cold call後在長沙灣會面。
肥佬黎氣燄十足說《蘋果》在他計劃中是相近《信報》,以文章取勝,黑白印刷已可,出紙也不用多,三四張紙(12至16版)已足,我的全彩色高速印刷對他全無作用。當時年雖不少但氣尚盛,竟然告訴他肯定會失敗收場。把自己對報紙出版意見說出後,放下一份建議書後離去。
記得肥佬黎面色愈聽愈陰沉,但沒發一言。旁邊一同開會的《蘋果》要員和黎的左右手見狀甚為不安。
想不到數天後,收到《蘋果》電話說黎智英決定接納我的建議,和我簽了約,跟着《蘋果》的成功故事不需重複了。
說起來《蘋果》在我的創業生涯也是個貴人。出版之友股東一共出資4000多萬,短短3年間買了近4億元的印刷機,用的是OPM(Other People's Money,銀行的錢),創業融資槓桿率差不多股本的9倍,靠的是一張印刷合約,可算是奇蹟。
到後來,黎智英決定自建印刷廠,因為他預計一天會日銷70萬份《蘋果》,而我們肯定沒有力量支持他。好來好去,大家也是再簽一份長約,待他建好廠後才分手。差不多兩三年後印完《蘋果》的最後一天,我特別從文華酒店訂了88個大蘋果派送去將軍澳作為臨別秋波。
當然最大的蘋果派是我和印刷廠吃了。那幾年,公司單一年的盈利已差不多達到總投資額,現金流進帳更驚人,因盈利始終受近4億元設備投資折舊影響。到了《蘋果》印刷合約完結,幾億元貸款的機器已差不多全供滿。
大家都賺了錢
跟着我們成為了《星島日報》的承印商,後來更把廠賣了給他們。投資者,包括我,大家都賺了錢,更高興的是創造了好幾百個職位,支撐了幾百個家庭。
看今天的《蘋果》,也很大程度代表了解收費報紙的未來,會怎樣?
肥佬黎台灣的問題不說了,只談香港報紙。10年前(根據壹傳媒的年報),《蘋果》2002/03上半年收入是6.5億(廣告加賣紙),銷量是35萬份(ABC核數)。10年後2012/13上半年單廣告收入(年報沒提總收入)是2.9億,銷量(非ABC核數)是25萬份,少了三分一。
收費報紙的未來
估計中2002/03上半年《蘋果》廣告收入是4億元左右,10年的通脹物價高了不計,《蘋果》廣告收入還跌了1.1億,大約27%。
未來又如何?
廣告不算了。壹傳媒年報說去年(2012)1至6月《蘋果》平均銷量是25.1萬多份。當然今年4月報紙加了價,由6元升至7元。我看《蘋果》在星期一自己刊出的印數是20.1萬份,少了5萬份。
今天香港便利店和報販賣不掉的報紙全可退回,平日看看剩下多少報紙大家心中有數。一般賣出八成半九成印量已算不差,當然星期四五會多印一些。加價後的《蘋果》是否日銷已跌破20萬大關,只剩十多萬份?假若如是,那《蘋果日報》的銷量已比1995年出版時更低,套上股市術語來說,已是跌破底價,潛了水。
銷量跌是肯定,至於多少,公道一點,還是等看過壹傳媒全年周年報告才作定論。但為何跌及是否跌得過急?是否加價影響或內容問題,還是因為愈來愈多香港人厭倦了一面倒的政治立場?不知道,不願說。
上文曾提及廣告和銷紙收入比率,最好時近7對1。10年前,我估計《蘋果》6.5億中,4億是廣告,2億多是銷紙收入,比率尚可算是2對1。到今天,一算之下,廣告收2.9億,銷紙大約1.7億,比率更跌至不到1.7對1。
(計算銷量收入一點也不難,用年報公布的平均銷量乘以半年日數再乘以報紙售價的六成三,報販賺三成,發行商賺7%。估計的數目報館只會少收,哪會多收,因促銷只會加折扣給零售。)
是否《蘋果》做得特別差?作為香港第二銷量大的收費報紙,交出這樣成績,只代表時移世易,報紙市場難上加難。在壹傳媒所有產品中,《蘋果》已經是最賺錢的生意了。相比其他香港收費報紙,相信比它好的少,比它差的多。
收費報紙的市場再過10年會是怎樣的光景?作為一個報紙出身的傳媒人,感觸說出來了。你們呢?
板塊尋寶:3億變160億的故事 王昇
1 :
GS(14)@2014-08-26 22:10:29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826/18844690\r\n\r\n 尋找十倍股是基金夢寐以求的理想,有些股份,上市兩三十年,都未必有能耐升十倍,但近期一隻在股票,竟於在兩個月內爆升17倍,最新市值160億元。這隻股票叫英發國際(439),沒有實質業務,卻有無限的憧憬。\r\n英發6月13日發出一則通告,以0.08元發行16.7億股新股,以及26.8億股新優先股予目標公司,集資3.48億元,以換來目標公司會注入業務予英發。兩個月後,新發行股本已流通市面,優先股未兌現先興奮,事關英發股價上周最高逼近6元,目前市值達到160億元。\r\n\r\n
英發獲注資無限憧憬\r\n\r\n 很明顯,目標公司以及其生意,就是今次英發神話之旅的關鍵。根據通告,目標公司(New Horizon)全數兌換後,會持有51%股權,成為大股東。New Horizon背後以內地科學家劉若鵬為首,聲稱正研究隱形衣和臨近空間飛行器,是否正如叮噹卡通片及Iron Man電影內的工具,暫時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國家主席上任後,只參觀過兩間公司,一間是騰訊(700),另一間就是New Horizon母公司光啟。\r\n股市好玩的地方,就是只要有一個概念,就可以將不可能變成無限可能。隱形衣是否識隱形不重要,飛行器是否識得自動推進亦無關痛癢,關鍵是一日產品未見光,市場就不斷存有憧憬、幻想。\r\n\r\n
超級金蛋劇情仍未完\r\n\r\n 英發注入新業務,有一個禁售承諾,主要股東兩年入不可以轉讓、出售新股及優先股。其中一個認購人士是高振順旗下Stabliss,將會持有4.06億股,連同旗下瑞東集團(376)可兌換1.74億股,持有股數合共達到5.8億股,佔將來股本約一成,成為第三大股東。用4,640萬元(每股0.08元認購)煉成30億元賬面價值,這就是高振順背後的驚人財技。\r\n\r\n能在英發賺一倍、兩倍的人,大有人在,但能賺五倍、十倍始離場,相信除了局內人,兩隻手數得出。無論新科技概念又好、習總關注又好,概念一日未完,英發的神奇故事亦不會落幕,更可能成為高振順等人未來的超級金蛋,世界上有甚麼比不斷印股票、不斷有人搶還過癮的事呢?\r\n在此,不會有任何買賣的建議,因為我不是局內人,而且在短時間內變身十倍股、廿倍股的,命運多悲慘,版面有限,下期將繼續。\r\n\r\n王昇
對沖人生:錯過賺4億的機會
1 :
GS(14)@2016-10-14 06:49:0210月過咗一半,「股災月」不成,只有股票市場回調。全球更關注美國「後總統選戰」時代的部署。美國芝加哥恐慌指數微升,此刻在15.91。在操盤世界,永遠有着無限可能,不讓悲觀心情「乘虛而入」,永遠懷着謙卑的心,這是先決條件。(1)10月去到此刻,全球關注美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也知道10月25日,超級科技公司蘋果將公佈業績。「新教主」Tim Cook越戰越勇,日前又再宣佈深圳下年會設廠做R&D。全世界市值最高的蘋果,股價在業績公佈前連續數天上升。現時蘋果市值約為6,321億美元。如果25日業績遜預期,股價作深度調整前,可做的「保護罩」當然就是固定波幅策略(Collar Strategy)。你有正股long stock,然後用衍生工具如期權write OTM call,用賺回來的溢價long OTM put去護盤。現在股市大行情有疑慮,聯儲局在2017年2月前加息機會率高達七成。美國總統選戰結局未出前,我絕對相信芝加哥恐慌指數會升多一些,波幅增大絕對難以避免,如何去「操波幅」從而找到獲利機會也是一種哲學。
政治經濟難以分割
(2)我有位第一代香港互聯網供應商ISP鼻祖朋友,大家也曾是明尼蘇達州大學的同學。長話短說,日前我們談到有條trade,由於他是科技「IT奇人」,10多年前已對科技股大手買賣有不錯的認識。我們談到如何棄掉一次買互聯網公司的心得:How I missed making50 million US dollars(約4億港元)!當年如果唔賣NetEase(網易),不足100萬美元的投資經歷了股價拆細,不斷飆升到這個價。友人NetEase賣得太早,一球美金如果揸住10多年當然有點「馬後炮」,有時「長線投資」並非是容易抉擇。NetEase這科技股受過了無限衝擊,就正如2000年,網上購物巨人亞馬遜跌了九成,科網股被拋售,但現在因過去自2006年電子書的崛起,亞馬遜又懂得轉型,已變了全世界價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3)政治與經濟難以分割。英國政府向該國國會提交香港半年報告書表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賦予的自由及權利受到史無前例的壓力,必須關注。其實上周二在紐約,我也去到National Committee on US China Relations(NCUSCR),當中談到銅鑼灣書局及香港餘下31年如何運作的問題,同場也有中國民運人士魏京生。在香港而言,我和NCUSCR的訊息就是如果「一國兩制」越來越不像樣,香港的核心價值很快蕩然無存。最後,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第二輪辯論表現,已把他代表的共和黨玩到體無完膚。相信美國總統大選有結論後,普通人會更有信心向甚麼方向走。Happy Trading!錢志健資深對沖基金經理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4/19800007
趣BLOG BLOG:譚仔加三哥賣21億的啟示
1 :
GS(14)@2018-02-25 19:07:27■大家樂半年生意增6%,但盈利反而跌11%。資料圖片
繼2016年中買入任天堂後,上周買入人生第二隻日本股票:Toridoll(東京交易所:3397)。Toridoll係乜,就係烏冬連鎖店「丸龜製麵」母公司,亦是去年中斥資10億買入譚仔,以及去年尾以11億買埋譚仔三哥的日資企業。年三十經過樓下屋苑,大快活(052)門口寫明春節假期照常營業,毗連譚仔三哥,居然收爐關門,並大大隻字寫初五啟市,而譚仔情況亦相若。與其說譚仔是良心企業,倒不如話它們賺到笑,賺到夠,放假六日又何妨。根據資料披露,截至去年3月底止,有57間分店的譚仔三哥,純利接近8,800萬元;至於有52間分店的譚仔,去年純利則為9,630萬元。109間「譚仔及三哥」一年賺1.84億元,收購價市盈率約9倍。1.84億是一個甚麼概念,或者用大家樂(341)及大快活,可以畀大家一個大概印象。截至今年9月底止半年,大家樂賺2億,大快活賺1.17億元,換言之,茶餐廳龍頭大佬做到死,甚至早年被網民揶揄太刻薄,半年利潤只是和阿譚一年盈利差不多。家族管理兼經營的大家樂,保守有餘,進取不足,當「譚仔及三哥」已霸佔香港米線市場七成份額,大家樂近年開設「米線陣」、「米線營」務求搶米線市場,效果不彰。寧開新線試點,不願冒險收購,就是老牌家族經營的死穴。
大家樂半年生意增6%,但盈利反而跌11%;大快活半年收入增12%,盈利同步增13%。利潤增減,已反映在股價身上,去年初至今,大家樂跌了21%,大快活則升16%,至於收購譚仔的Toridoll,同期股價升了46%,最新市值折算117億港元,同大家樂一樣。大家樂CEO日前坦言,整體成本包括勞工、原材料、租金等都持續上漲,公司有加價壓力。正如上期講到,今年投資主題是通脹,飲食股有條件加價,但是今時今日的大家樂,卻畀人有大檸樂的感覺,博本地飲食股,我還是揀大快活。至於「阿譚」阿媽,全數收購資金問銀行借,仍然少注買入,除了膽博膽,可能就是那份鈉含量超標的口感,以及「勿演懶肉米線」的親切感。股榮
http://fb.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5/2031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