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同志神器Zank:約會不約炮 上線20天拿下經緯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703.html在很多外界人士的眼裡,這是一家有些「特別」的公司,圍繞著為數不少的同性戀者的社交需求,Zank進行了大膽嘗試
發佈僅三天,Zank的用戶量就超過了2萬個。這是一款移動社交軟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款被稱為「同志約會神器」的同性交友應用軟件。
Zank上線時,CEO凌絕頂一手打造的飛贊網已運作了三年。他一邊在網絡公司上班,一邊兼職包攬了飛贊網的服務器維護、前後端開發、市場推廣、商務服務等所有工作。雖然十分辛苦,但凌絕頂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Zank後來的團隊成員。作為極具人氣的「同志」(對同性戀者的俗稱)社交網絡,飛贊網在三年內積累了32萬多名用戶。因為最初的用戶大都是從飛贊網轉移過來的,所以較之於用戶數量的增長,Zank團隊更在意用戶的使用評價。
有用戶在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上評論說:「精美絕倫,這是我見過的國內最好的『同志』App!真覺得我們這個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了,我感到很驕傲!」
凌絕頂清楚這樣的評價有些過譽了,他認為Zank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不過,得到用戶的認可也讓他感到十分幸福。在Zank製作的名為《驕傲》的招聘宣傳短片中,他說:「我覺得倍感驕傲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團隊,我們創造最出色的『同志』產品,並用我們的產品去影響中國的數千萬『同志』。」
凌絕頂為之驕傲的團隊目前共有8個人,其中7位是『同志』,分別來自百度、新浪、京東商城等一線互聯網公司。
Zank很快就獲得了資本的初步認可,上線僅20天,即獲得了經緯中國的第一筆投資。
「約會」不「約炮」
凌絕頂說,在Zank剛推出時,很多人拍手叫好,然後告訴他說性是剛需,Zank如果能像陌陌一樣瞄準「約炮」,必然一炮走紅。但他認為,任何以「約炮」為定位的應用,發展總會受到限制,陌陌也不希望自己在這樣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並正在進行改變。
Zank希望自己能夠被定義成「約會神器」,而非「約炮神器」。相比異性戀,同性戀之間相互結識的途徑更受侷限。沒有互聯網時,同性戀主要在廁所、浴室、公園這樣的場所相遇,後來有了酒吧。之後,互聯網的發展使相識轉移到了論壇、聊天室。而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後,人與人的相遇更加容易了,通過手機就可以隨時查找周圍潛在的朋友。
在Zank推出之前,受到「同志」熱捧的是一款叫作jack'd的應用。由於幫助「同志」擴大了個體的社交範圍,並直接促成了「同志」之間的一夜情,jack'd被戲稱作「接客帝」。
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接客帝」,Zank在內容上進行了嚴格把控,遇到色情或其他不適合的內容會一律清除。凌絕頂說,每個人都有感情需求,Zank希望幫助「同志」建立真正的社交,從看電影、吃飯、喝咖啡開始,讓「同志」之間相互瞭解,進一步建立友情或是愛情。「甚至是約炮也可以,但必須是私下的。」
在產品設計上,凌絕頂找到了專業的設計公司,有意避免了彩虹色這種具有明顯「同志」標籤的配色,而是選擇了黑色與紅色的搭配,使整個產品看起來更加時尚。凌絕頂說,他希望Zank的競爭對手不限於jack'd或是陌陌,而是可以直面微信、新浪微博和豆瓣等。「同志」並不一定要使用「同志」產品,這就要求Zank能夠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用戶的隱私,替用戶考慮他們朋友的感受,才能爭取到「同志」用戶。
他同時對《新商務週刊》記者說,Zank與大公司的競爭不止於此,還要與它們搶人才。根據凌絕頂的瞭解,同性戀在工作中會面臨比異性戀更大的壓力,而當這種壓力解除後,同性戀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會大為提升。他希望Zank能為優秀的「同志」互聯網人才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而為了服務好他們,Zank做足了準備。
所謂歧視
6月底,Zank在獵聘網上投放了招聘廣告。在這則5分多鐘長的視頻廣告中,Zank團隊的幾位員工在充滿陽光的背景中面帶微笑地講述著自己在這裡的工作感受,總結了這支團隊的幾點好處:沒有身份壓力,享受創業激情,還可以享受婚假。
在互聯網行業沉浮了七年的凌絕頂認為,無論是做一款產品還是經營一家公司,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怎樣處理好員工之間的關係,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懂互聯網,瞭解『同志』」—這是凌絕頂對團隊成員的兩個基本要求。除了技術這個硬指標外,凌絕頂希望團隊的成員能夠認同Zank的產品理念,因此最好是「同志」,或者是瞭解「同志」文化、真正能理解和包容「同志」的人。
凌絕頂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插曲。Zank的八人團隊中,只有一個是「直人」(指異性戀者)。起初,當這位「直人」找到凌絕頂表示想要加入時,凌絕頂有過一絲猶豫。凌絕頂當時想,其他幾個男孩子喜歡的都是男孩子,只有這一個喜歡的是女孩子,那麼坐在一起交流或者開玩笑時會不會有什麼顧忌,會不會讓雙方都覺得尷尬。後來,在一次IBM組織的倡導多元工作氛圍的活動中,凌絕頂突然對「反歧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解釋說,在IBM或是百度、新浪以及國內大部分公司中,「同志」都只是少數,因此「同志」都希望能夠「反歧視」,爭取平等的工作環境。但在Zank直人反而成了少數,因此「反歧視」的命題就變成了處於多數的「同志」如何對待少數的「直人」。
凌絕頂開始試著瞭解異性戀,他也更加清楚,Zank團隊所謂的多元工作氛圍,並不單指對同性戀的包容,更意味著公司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保持充分的溝通、相互理解和包容。後來,這位「直人」同事很快適應了環境,投入了工作。
像很多小型的互聯網創業團隊一樣,Zank團隊的辦公地點目前在一個小區裡。幾個不大的房間被區隔成工作間、會議室、活動室,窗檯上擺放著小盆的綠色植物,牆壁上張貼著五顏六色的紙片,寫著團隊成員的標籤。中午,團隊成員一起圍在餐廳的桌子邊上吃午飯,氣氛融洽。
「粉色經濟」
Zank瞄準的是社交應用中尚未開發的一個細分領域,專門為「男同志」群體提供服務(凌絕頂說,因為團隊都是「男同志」,所以更瞭解「男同志」的需求,待團隊更壯大之後,會開發針對「女同志」的功能)。
除了Zank之外,世界各地都有人把目光投向LGBT這個群體。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總稱。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有預測稱,亞洲LGBT群體數量超過2億人,購買力達到8,000億美元。而從全球來看,這一人群數量超過4億人,購買力則高達3萬億美元。
這是一片非常具有潛力的市場,面向這一市場的經濟活動被冠以一個好聽的名字—「粉色經濟」。這個名字來自保羅·湯普森(Paul Thompson)。湯普森是「粉色經濟」的踐行者,他創辦了一家專門為LGBT人群提供特殊理財顧問服務的機構「LGBT資本公司」,並於今年2月啟動了LGBT財富基金—這是亞洲首個針對LGBT群體的財富管理計劃。僅在2013年一年,湯普森的公司可用於投資全球同性戀市場的資金就達1億美元。湯普森堅信LGBT群體有著不應小覷的經濟實力,並相信「粉色經濟」將大有作為。
凌絕頂同樣看好「粉色經濟」。他認為,「同志」團體對生活的品質要求普遍較高,有較強的消費意願;同時,「同志」與猶太人有些類似,對群體的認同感強烈,對於好的「彩虹產品」都會鼎力支持。
雖然同性戀市場的真正規模與範圍難以確定,但截至目前的很多調查都顯示,同性戀消費者通常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根據西蒙斯市場研究所(Simmons Market Research Bureau)最近的調查數據,一名同性戀消費者擁有度假屋的可能性是異性戀者的2倍,擁有家庭影院系統的可能性是後者的5.9倍,而擁有筆記本電腦的可能性則是後者的8倍。
Zank在考慮未來營利模式的時候提出了幾個想法:其一是提供會員的增值服務,例如隱身功能、道具或虛擬禮物;其二是接入電子商務,出售一些商品。除此之外,Zank和許多「同志」酒吧都保持著合作關係,Zank在線上發起活動、宣傳推廣,「同志」酒吧則承攬活動,並提供一定的折扣,雙方取得共贏。凌絕頂說,他已經把Zank的商標註冊下來了,不排除有一天會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同志」酒吧。
上周更新 (14 Jul - 20 Jul)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07/14-jul-20-jul.html組合單位值: 89.00
組合週回報: -2.38% (YTD: -1.47%)
現金水平: 1.9%
組合持股變動:- 中線 - 增持 信星集團(1170)
- 短線 - 加入 味千中國(538)
- 短線 - 加入 中國軟件(354)
- 短線 - 加入 華潤燃氣(1193)
- 中線 - 剔出 網龍(777)
- 短線 - 減持 聯想集團(992)
- 短線 - 減持 恆基地產(12)
組合上週短炒:
- 網龍(777) - 失敗 (組合虧損 -0.16%)
組合期權變動:
- 買入 - 恆基地產(12, HLD) 07/13 46.00C
自己立定短線看好, 上週減少短炒, 專心坐貨. 重點繼續增持信星(1170); 另外亦加入味千(538), 經營固定成本高, 營業額見底有機會帶來營運槓桿. 當然目前復甦力度並不算強, 估值亦甚貴, 所以操作上只好見步行步: 先入一注, 希望八月份中期業績會再有啟示.
組合週回報-2.4%, 相對指數, 大市而言表現算差. 網龍(777)高位大幅回落影響甚大; 其次短線倉位中海外(688)及亞衛(1045)本週調整亦拖低組合回報. 由於兩者仍未到止蝕位, 目前唯有繼續死坐.
網龍接刀失敗, 最後止蝕離場. 交易過程中, 仍有地方值得記存. 當日早上自己亦有留言:
PARTIPRAL 派得好 said...網龍將91業務售予百度,意味上市夢落空;原先大家都唔知分拆後值幾多錢,依家賣價確定,公司由無限想像概念,變成毫無前途,早前買入搏實物分派投資者今日止賺離場,算係正路做法。
出售後手頭現金近百億,會派特別息。既然現時市值已貼近現金水平,低位可以接刀。
July 16, 2013 at 11:45 AM公司由無限概念變到手揸現金不知有何出路, 其實根本不可能贏到估值溢價. 就算以接近每股現金水平買入, 上升空間亦甚有限. 見刀即接, 操作上幾近賭博 - 賭的是公司出售後所得大部份資金會以現金股息形式派送. 可是整個想法最大問題在於特別股息多寡根本難料; 而最終管理層會否用"特別"方法變走大筆現金, 亦是另一風險所在.
除操作理念有破綻之外, 以接近$20買入, 價錢亦明顯偏高. 當時操作思路: 股價見低位$18.6後呈反彈, 以該位作止蝕, 輸極有限. 結果最後求仁得仁, 止蝕離場. 以$20買$18.6止蝕心態出手, 預期成功率俾盡50/50. 上望空間不到$21.4的話, 整套交易便不值博.
贏輸平常事 但今次明顯:- 1. 想法出錯 - 明知公司前途盡毀, 單純以現金水平作出發點買入, 水位明顯不足.
- 2. 心急追買 - 見底回升方始進場並無做錯, 但若然上望空間少於下望空間, 便很容易買貴, 變相止蝕時亦會輸突.
現金貼近市值並非一個理想買入理由, 甚至有機會墮入價值陷阱; 當年中國動向(3818)便是絕佳例子. 下次遇到相若情況要避免再犯相同錯誤. 另外自己解讀新聞能力亦有待改善: 公司公告自己未開市已閱畢, 見出售作價理想, 戇居居以為有機會抽多一棍. 事後回望, 明顯自己解讀力甚有問題, 最終成為市場點心, 實在正常不過.
聯泰(311)本週升近8%, 如早前留言所提及, 公司配件分部收入增長強勁, 而且產自菲律賓, 成本應該較易受控, 此乃即將於八月公佈之中期業績最大催化劑. 潛在盈喜股, 先行小注進場.
PARTIPRAL 派得好 said...Hi Calvin,
拆開聯泰去年上下半年盤數,可見到配件分部收入增長甚強勁。下半年收入環比上升六成,全年計分部佔集團收入比重亦由不足20%提升至27%;管理層指出此表現可以歸功於一名主要美國客戶鼎力支持,而年中完成收購鞋履業務亦為分部業績帶來貢獻。
正路推想,配件訂單利潤率會比傳統成衣業務為高;而管理層給予指引為此客戶需求會繼續強勁,未來收入增長會持續。此外,配件主要產自菲律賓,當地工資成本較內地為低,收入比重增加後,利潤貢獻亦會同步上升,此乃最大業績催化劑。
至於主要收入來源休閒服裝,去年上/下半年分部利潤率分別為7.5%/8.2%,比前年大幅進步。日本客戶增長蓬勃,而公司完成收購元泰集團全部權益後,日後於中國及菲律賓以外地方擴充產能靈活性會較高,利潤率有力繼續保持水準。
以星期五收市價$2.91計,往績P/E 11.7倍,息率3%,估值比過往三年最高,7.2倍P/E仍高出甚多。相對估值出現如此大偏差,主要因為由以前整個行業看似夕陽前景,到今日可以透過產能轉移 (由大陸為主轉至其他東南亞國家) 去挽救利潤率,故此不可以同日而喻。始終盈利前景尚算明朗,信任市場口味改變,可以稍稍克服高追心魔。
July 15, 2013 at 3:02 PM組合加入中國軟件(354), 但此股基本因素自己完全看不慬, 純粹短線見破位跟炒; 反而華潤燃氣(1193)自己則覺得相當值搏, 集團董事長宋林被指名攻擊, 變相令私有化方案幾近沒有可能通過. 根據換股比率(100股潤燃換97股潤電), 而星期五收市潤電(836)報$16.86; 潤燃(1193)收報$19.18, 亦反映市場對成功私有化看法甚悲觀.
整個燃氣界別目前表現並不算差, 潤燃(1193)屬行業龍頭, 相對新奧(2688), 港華燃氣(1083), 中國燃氣(384)等公司估值溢價收窄, 私有化屬主要陰霾; 而貪污新聞亦對整系公司有所打擊. 下星期一股東便會投票決議私有化方案, 按目前發展, 通過機會微乎其微; 若深信華潤系不會因為董事長貪污而從此收檔, 整系股價大幅回落, 當有可搏之道.
潤電(836)屬超級風眼, 沽空比率亦甚低, 沒有挾倉誘因, 低位反彈幅度應該有限; 潤地(1109)情況相若, 其次亦跌得不算多, 值搏率一般; 反而潤燃(1193)基於私有化方案所限, 近月股價窄幅波動. 出現如此轟動新聞, 令私有化大有機會落空, 反而對股價追落後有一定助力. 因此環顧整個華潤系, 最值搏當數潤燃(1193); 確認私有化未能通過, 可以加注.
要套回現金買潤燃(1193), 操作上唯有將恆基(12)賣出. 自己短線仍然相當看好此股, 賣出正股後用即月深度價內期權代替. 付上一定交易費用及溢價, 仍算值得.
2013-7-20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7je.html 伊利浦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ROE | 24% | 27% | 27% | 6% | -13% | 4% | 5% | 4% |
扣非ROE | 24% | 27% | 27% | 6% | -12% | 3% | 2% | 2% |
毛利率 | 12% | 18% | 24% | 18% | 12% | 16% | 15% | 17% |
淨利率 | 3% | 5% | 5% | 3% | -6% | 2% | 2% | 2% |
員工人數 | | | | 0.21 | 0.24 | 0.26 | 0.21 | 0.24 |
銷售收入 | 5.6 | 6.3 | 7.9 | 7.3 | 6.2 | 7.7 | 7.4 | 6.4 |
淨利潤 | 0.2 | 0.3 | 0.4 | 0.2 | -0.4 | 0.1 | 0.2 | 0.1 |
總資產 | 3.7 | 4.2 | 5.3 | 7.0 | 6.3 | 6.2 | 5.5 | 4.7 |
淨資產 | 0.7 | 1.1 | 1.5 | 3.5 | 3.0 | 3.2 | 3.3 | 3.3 |
公司概要 | 公司於2008年7月IPO,募集資金淨額為1.8億。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為簡偉文,主要業務為小家電的ODM,公司實際控制人為簡偉文,技術出身。產品以外銷日、美為主,前五大客戶佔比64%。員工中生產人員佔比67%,技術人員佔比6.5%,銷售人員佔比4.4%。本科及以上佔比5.7%。貨幣資金佔總資產的25%,經營佔款佔比3%,存貨佔比19%,重資產佔比31%。上市以來分紅總額為4320萬。人均工資3.56萬,人均淨利潤0.56萬。重組概念股,近期暴漲。 |
伊利浦股份是一個以做小家電OEM為主的公司了。毛利率不高,20%以下,但是勝在沒啥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14%,財務費用為負。當然不壓下去也不行了,毛利率總共才16%了。
代工這種東西,毛利率怕是不好上去,關鍵恐怕還在成本控制上吧。
品牌是個好東西,有了品牌,毛利率就可以上去了。之前做的那幾家自己有品牌的公司,其毛利率都要在30%以上了。但是品牌要做起來且維繫住,銷售費用怕是少不了了。這個也是需要不斷的「資本支出」的。(費用不算資本支出,但是如果將品牌視作一種資產,也可以將其視作資本支出吧)
不是每家公司都可以hold住這種資本支出,並且成功的做成品牌,把自己的毛利率做上去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產能夠用,國內市場飽和了,國外品牌開拓一時半會做不到,偶爾做一做OEM,似乎也不壞,至少這個不怎麼需要新增銷售費用了。蘇泊爾便是如此了。
晚上打了兩個小時羽毛球。
說史130723傑弗遜傳(20) 路易斯安那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23/%E8%AA%AA%E5%8F%B2130723%E5%82%91%E5%BC%97%E9%81%9C%E5%82%B320-%E8%B7%AF%E6%98%93%E6%96%AF%E5%AE%89%E9%82%A3/說史130723
傑弗遜傳(20) 路易斯安那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路易斯安那購地案」Louisiana Purchase/ Vente de la Louisiane(上)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傑弗遜最信任的國務卿麥迪遜,無理扣押了莊園主 馬伯利的「太平紳士」委任狀。 馬伯利據「1789司法法案」的規定,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訴,要求最高法院頒令,讓麥迪遜從速發出相關委任狀。 首席大法官 馬歇爾認同馬伯利有理,唯根據《憲法》,最高法院沒有受理此案的初審權限,故認定與《憲法》牴觸的「1789司法法案」違憲無效,最終駁回馬伯利的起訴。 藉此案件的判決,馬歇爾成功讓最高法院獲得最為重要的「違憲審查權」—-法院有權宣佈其認為「違憲」的法律條文為「無效」。
在「馬伯利案」審訊的同時,美國還發生了另一件影響同樣深遠的大事。 這件大事讓當時美國的領土驟然增加了整整一倍!***
當1776年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宣佈脫離英國獨立之時,美國的「領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約8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只有今天不足十分之一的面積。 後來富蘭克林、傑伊和阿當斯三大高手在1783年與英國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參見第五集) 雙方重劃北美領土邊界,美國獲得了十三州以外,密西西比河以東及俄亥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新增的土地面積達原來的十三州的兩倍,美國領土已增至接近現今的三成。
在早期美國史中,傑弗遜領導的民主共和黨,幾乎就是「重農主義」的同義詞。傑弗遜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雞犬之聲相聞,帝力於我何有哉?」,以自耕農為主體的「農業大國」。 民主共和黨人的「重農主義理想」,建基於他們認為新大陸有大量「沒有人民的土地」,故可以讓來自舊大陸的大批「沒有土地的人民」,在此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體系。要達成這個理想,美國就需要不斷獲得新土地,以供新增的人口去「開拓」!
自古以來,劫掠和貿易,就是人類社會獲得一些「自己不能生產的資源」的僅有方法。「土地」,當然也屬於「不能生產的資源」。 因此,美國要獲得土地,除了透過發動戰爭外,花錢購買也是一個好方法。 故此,一心建設自耕農小康社會的傑弗遜,為了達成「無為而治小政府」的終極目標,卻幹了一件「大事」—向法國購買路易斯安那。不過,這其中也有一番曲折。
故事大概應該由「發現」路易斯安那開始說起。自從十六世紀 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除了他的主子西班牙外,英國、法國、低地國(今天的荷蘭)相繼在北美搶佔地盤,大舉殖民。
其中以法國最為「積極」,先佔領今天加拿大的東部(包括魁北克等地),再向南進佔五大湖區。1682年法國著名探險家 卡佛利耶Rene-Robert Cavalier,帶領探險隊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將下游一片三角洲地帶命名為「新奧爾良」,然後再向南航行至出海口。 卡佛利耶將白色路易旗(當時的法國國旗)插在新奧爾良以南的土地上,將整片新「發現」的土地命名為「路易斯安那La Louisiane」—-「路易(法國國王都愛叫路易)之地。」***
轉眼過了八十年。 法國一直「生人霸死地」,並沒有在「路易斯安那」有多少發展,該地除了新奧爾良稍具規模以外,偌大的土地仍幾乎是一片荒蕪—- 這真是「沒有人民的土地」的典型。
到了1763年,法國在「七年戰爭」中敗於宿敵英國,雙方簽訂《巴黎和約》。法國依約須把除新奧爾良及周邊零星土地外,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所有土地割讓予英國。 至於從密西西比河西岸一直到洛磯山脈,面積與割予英國土地相若的原「路易斯安那」的西半部,法國仍將其稱為「路易斯安那」。
當時的法王路易十六認為,這一大片荒蕪之地對法國而言,其實也是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 若設兵駐守,甚至殖民開拓,則須投入大量資金,本大利小,划不來! 然而若放棄經營,很可能即被英國囊括。法國左右為難,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條非常邪惡的好計!
話說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後,太陽王 路易十四的外孫登上了西班牙的王位,兩國的王室自此血脈相連。兩國同氣連枝,結成同盟。 路易十六自感無力經營路易斯安那,又不欲將偌大的土地向宿敵英國白白奉上,於是就在和英國正式簽署《英法巴黎和約》之前的幾小時,先與西班牙締結密約,將路易斯安那(餘下的西部)連同新奧爾良,一併「贈送」給西班牙。西班牙本來也無心經營該地,但由於擔心英國對西班牙富庶的墨西哥殖民地心懷不軌,也樂得接收路易斯安那,以便作為英國勢力與南面墨西哥之間的緩衝。
到了1783年,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失利,元氣大傷,自揣短期內難以在北美爭霸。為了合縱連橫,以平衡法國和西班牙在北美的勢力,遂在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的《英美巴黎和約》中,與美國重劃北美疆界,「忍痛」把此前從《英法巴黎和約》中得到的「路易斯安那」東半部—- 即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ountains(本來美國與「蠻荒西部」的天然界線)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域,劃給新生的合眾國。
英國當時的盤算,是法國、西班牙兩國在獨立戰爭期間曾與美國締結和約,按理不會「無恥」到這麼快就撕破臉皮,侵佔「美國的領土」。然而,英國也知道以當時美國的國力,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向西伸展至密西西比河,故此英國在當地仍可保留著相當勢力。 既不用徹底放棄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利益,又免卻投放大量資源防範法西的進迫,這一招「畀你都拎唔到!」實在高明。
只是英國料想不到,合眾國竟是如此生機勃勃,發展迅速。只是二十年的光景,已在這一片土地上建立了九個州或「準州Territory」(或譯為「屬地」或「領土」),美國的拓荒農民與西面的西班牙哨兵已是隔河相望了。 當然,在這一大片地廣人稀的土地上,英國人仍保留著相當的勢力。
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發源於今天明尼蘇達州的北部, 由北至南貫穿今日美國的中部,一直向南流出墨西哥灣。 是北美第一大河,世界第四(「中國說」)或第三(「美國說」)大河, 美國另外兩條大河密蘇里河Missouri及阿肯色河Arkansas均在途中匯入。名稱來源於印第安原住民 奧習威族Ojibwe對該河的稱呼「misi-ziibi」,意思(一如世界各地其他主要河流一樣)是「大河」!
美國在「大河」東岸建立了廣大的農業區。然而,這些新生的農業區並不是傑弗遜理想中「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以自給自足的「自耕農」,而是一個個具規模的大莊園。 各莊園以生產出口導向的經濟作物為主,因為工業化程度仍然較低的美國本土,還沒有能力消化如此龐大的產出。 龐大的農產品出口當然要依賴海運,密西西比河自然成了農產品運銷海外的重要管道,而新奧爾良則是該航道的樞紐。
鑒於密西西比河航道的重要地位,早於1790年,華盛頓總統已派出長於外交的傑伊前往西班牙,希望得到西班牙的保證,讓美國船隻可以在密西西比河和新奧爾良自由航行。 然而,當時西班牙索價太高,雙方未能達協議,傑伊無功而還。直到1795年,華盛頓派傑伊與英國簽訂《傑伊條約》,西班牙深恐英美會聯手向密西西比河施壓,遂於同年10月與美國特使 平克尼Thomas Pinckney(漢密爾頓曾在1796年總統大選中,力挺他與阿當斯和傑弗遜競逐。),在馬德里近郊的聖羅倫素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簽訂密西西比河航道使用權的條約。 美國商人可以在新奧爾良存貨,並使用港口設施運貨,史稱《平克尼條約Pinckney’s Treaty》(又稱《聖羅倫素條約Treaty of San Lorenzo》。
就在這段時間,法國大革命的烈火蔓延整個歐洲。 在 “第一次反法同盟”中吃盡苦頭的西班牙,在 “第二次反法同盟”「吹雞」之時,明智地「轉軚」與法國結盟。 有感於自己的國勢江河日下,而美國對密西西比河的無形壓力卻日見強大,西班牙於是決定把「路易斯安那」物歸原主。 1800年,拿破崙從埃及隻身返回法國,發動「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並成為新成立「執政府」的「第一執政」。 同年,西班牙與法國擬定《聖伊德方素條約Treaty of San Ildefonso》(又稱《第三次聖伊德方素條約》),並於1801年正式簽署。 條約將包括新奧爾良在內的「路易斯安那」移交法國,在交割手續未完成前,主權仍由西班牙行使。
在此有必要先說明一下傑弗遜總統任內的美法關係。 在傑弗遜擔任副總統時,美法之間經歷了「XYZ事件」和「準戰爭」。 雖然後來簽訂了《楓丹白露條約》,但雙方的關係頂多只能說是「中立」,而不能稱為「友好」! 在我們前面說的故事中,相對於由漢密爾頓領導的「親英」聯邦黨,以傑弗遜為代表的民主共和黨,一直都是一副「親法派」的形象。 不過,正如「愛國」不等如「愛黨」,傑弗遜親的「法國」是「文化法國」,是「共和法國」,而不是「逢法必親」。 他服膺的是 拉法葉侯爵的俠氣縱橫,欣賞的是 伏爾泰的人文關懷,認同的是 盧梭的民權哲理。然而,在「XYZ事件」中,長期「壟斷」法國外交事務的 塔列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朝三暮四,態度反覆己令傑弗遜非常不滿。 至1800「霧月政變」後,他看到的是拿破崙獨裁下的法國,而他一直熱愛的「法國價值」卻蕩然無存。 故此,在傑弗遜的任期內,尤其是首四年,美法關係並不太好。
來自硅谷20位大佬的創業箴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258.html林的問題得到了超過200個回覆,他整理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前20條,列舉如下:
人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1、Youtube產品管理主管亨特•沃克(Hunter Walk):不僅從你的工作中學習,還要向你的同事學習。不管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置身於一個偉大的同齡人群體,所帶來的價值都是重要的。
2、Pinterest商業拓展主管邁克爾•楊(Michael Yang):20年是很長的時間,一切事情都會變化,包括你自己。要有原則和優秀的人共事。
3、Fab首席執行官傑森•戈德伯格(Jason Goldberg):靈感。人們會為你做一些特別的事,因為他們想做,不是因為他們必須那麼做。
4、Lyft首席執行官洛根•格林(Logan Green):讓人不安的交流是最寶貴的。不管是與同事、聯合創始人還是其他重要人物交流,確保一直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並創立一個開放式的交流環境。這是建立強大人脈的基礎,從中獲得的反饋將是你個人成長的關鍵來源。
5、Evernote合夥人布萊恩•卡德維爾(Brian Caldwell):沒人想和一個混蛋共事,或為混蛋工作,或僱傭一個混蛋,因此別做混蛋。
努力工作和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6、Summit Partners高級顧問沃爾特•科茨查克(Walter Kortschak):本傑明•林,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用:建立人脈網絡很重要,工作/生活平衡。導師的價值。聆聽,然後說出自己的觀點。
7、GigaOM創始人歐姆•馬利克(Om Malik):我記得當時的我忙忙碌碌,沒有耐心。我希望那時有人告訴我,做好一件事你需要耐心。
8、MerchantCircle創始人本•史密斯(BenSmith):想要進步,沒有什麼能代替高強度的努力和堅持不懈,這跟智力無關。
9、Lowercase資本創始人克里斯•薩卡(Chris Sacca):在要求價值之前先增加自我價值。在討論薪水前先取得一些成果證明你的價值。掌握主動權,你將成為不可或缺的人。
10、Techcrunch聯合編輯埃裡克•羅瑟爾•埃爾頓(Eric Rosser Eldon):在對你重要的事情上努力工作,遲早而已,而且越早越好,因為為了與眾不同你必須努力工作。
值得去提高的
11、AngelList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納威爾•拉弗坎特(Naval Ravikant):忙碌起來,不要去管和想其他人和社會想要從你那裡得到什麼。當你不再對別人言聽計從,你就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專注於做你想做的事情,努力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
12、Eventbrite合夥人米奇•科林蘭(Mitch Colleran):知識本身是復合的。在初期歲月,你應該從所有事情上學習和積累經驗。
13、科斯拉創投合夥人本傑明•林:與優秀的人工作,迎難而上,這樣就能影響世界。
14、科斯拉創投合夥人凱斯•拉伯斯(Keith Rabois):選擇你的老闆,而不是工作。
15、Reddit首席執行官黃易山:認識到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源。
如果你想開辦公司
16、Voxe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湯姆•卡提斯(Tom Katis):嘗試偉大的事物。對自己的成功滿懷希望,但是即使你失敗了,你也會碰到優秀的人,在努力的過程中擁有偉大的生活。在每次成功或失敗後,要弄清楚你下一步所要嘗試的偉大之事。
17、Y Combinator合夥人薩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大多數事情都不像看上去的那麼有風險。
18、Practice Fusion聯合創始人馬特•道格拉斯(Matt Douglass):對於相信的事情,要紮根下去,沒有達到目標之前不要鬆懈。只要你不放棄,就一定會成功。
19、Box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阿倫•列維(Aaron Levie):首先,確保你開發的東西18個月前是不可能的;其次,確保你專注的事情,你願意為其工作至少十年。
20、Sun系統與科斯拉創投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我不介意失敗,但如果我們獲得成功,那麼它最好值得繼續下去。大多數人為了降低風險,認為繼續成功是不符合邏輯的。
荷蘭皇家殼牌減計20億美元北美頁岩氣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723 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報告二季度利潤下滑60%,這主要是受到公司減計超過20億美元北美頁岩石油資產的影響。
皇家殼牌減計快速增長頁岩石油資產在行業內非常罕見,並給北美頁岩石油潮潑了冷水,而此前市場普遍認為頁岩潮正改變全球石油生產版圖。IEA預期北美豐富的頁岩石油層能讓美國在2020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研究分析師指出殼牌的實際鑽探結果明顯不如預期,那些看多頁岩石油的人應該引以為戒。
殼牌首席執行官Peter Voser說減計不意味著對美國頁岩展望已經惡化。他說減計資產只是反映了開採某些頁岩區塊的風險。
殼牌拒絕透露減計頁岩層資產的具體位置。該公司北美頁岩區塊位於德克薩斯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懷俄明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即便不包括20億美元減計,殼牌利潤仍然不及市場預期。該公司面臨高額開採成本,以及在尼日利亞勘探天然氣和石油受到衝擊的影響。
Bernstein Research認為殼牌的北美頁岩石油資產表現不如預期,是該公司放棄原先的在2017-18年日產相當於400桶原油的方案,而目前下調後的目標為每天300萬桶。
殼牌是擁有美國頁岩資產最多的歐洲石油公司之一。公司首席財務官Simon Henry在財報聲明中說,目前北美生產的頁岩石油相當於30萬桶每天,而在2012年年底頁岩石油產量為5萬桶每天。
二季度荷蘭皇家殼牌不包括一次性支出的盈利為4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20%,比市場預期的59億美元低22%。
二季度收入為1126.7億美元,而2012年二季度收入為1170.7億美元。
深度解讀》為何20年前就預知破產 卻仍無力回天? 兩萬退休公務員 成壓垮財政最後稻草
|
|
六十年來不間斷的人口外移,嚴重侵蝕這座製造業重鎮的生產力;生產力下降,直接衝擊稅收與財政。在這樣的過程中,官民無感,抗拒改革,終於導致了今天的結局。美國經濟復甦了,但救不了汽車之城累積幾個世代的財政沉痾。 撰文‧乾隆來 一八○五年六月十一日,一場大火把美國底特律燒成灰燼,當時底特律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由法國天主教徒所打造的新墾地,發展成為以毛皮貿易為主的商業城市,底特律是從蒙特婁到紐奧良之間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最重要的貿易門戶。 在一八○五年的大火之後,位在底特律市中心、代表上帝旨意的聖安娜天主堂神父加布列爾在祈福儀式中寫下:「Speramus meliora ; resurget cineribus」(期待好事降臨,從灰燼中重生),從此成為底特律市徽,是兩百年來城市發展的精神象徵。聖安娜天主堂本身躲過大火,前後經歷三百年浮沉,至今已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持續運作的天主教會。 神父的加持,的確讓底特律浴火重生。大火之後,底特律穩守密西根州第一大城的地位,商業、貿易活動興盛,成為區域最重要的交通轉運中心。製造業投資不斷創造新高,而法國移民的獨特文化,更讓底特律獲得「西方的巴黎」美稱;直到一八九六年,亨利.福特選擇底特律作為汽車工廠的總部,又將底特律推向另一個五十年高峰。 底特律大火之後的兩百年,二○一三年七月十八日,又一場大火將整座城市摧毀,推倒重來。密西根州州長史奈德,以及他指派的「財政急救經理」(Financial Emergency Manager)奧爾(Kevyn Orr)對外宣布,底特律已經向聯邦法院提出破產聲請。三月才上任,肩負底特律財政重整任務的奧爾說,「我們用最高的誠意,與債權人反覆開了一百多次協商會議」,最終被迫選擇破產聲請。 破產早知道! 拖二十年不理 今日嘗苦果底特律聲請破產的消息,立刻成為全世界媒體報導的焦點,從倫敦到東京、從北京到阿根廷,所有媒體都在討論「政府破產」。焦點不只在底特律高達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四百億元的負債,創下美國地方政府破產最高金額的紀錄;媒體更關心的議題,則在「公務人員退休金」能否違約重議。 因為,底特律財政破產,就是被公務員的退休福利拖垮的。 奧爾對外發布的資料顯示,底特律背負一八○億美元的長期負債,其中高達六成、超過一百億美元,都是要給退休公務員、退休警察、退休消防隊員的退休金、醫療補助,以及社會福利補助。 底特律市有兩萬多名退休公務員、警員與消防隊員,將一一○億美元的退休金與醫療福利補助平均分配,每名退休公務員將從市庫拿走約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但是底特律市已經持續二十年入不敷出,這幾年每年都有將近新台幣一百億元的年度財政赤字,根本沒有能力扛起一一○億美元的公務員退休金。 奧爾對媒體說:「所有人都知道,底特律市政府付不出公務員的退休金。」「而且我們不是今天才知道,二十年前大家就已經心知肚明了,但是沒人敢面對、沒人敢處理,一直拖到今天,才會走上破產的不歸路。」今年六月,應該定期撥入公務員退休基金的四千萬美元,因為市政府帳戶現金枯竭無法撥入,再度跳票。這當然不是第一次,市政府長期跳票的結果,公務員退休基金的餘額,只有法定應撥金額的五八.六%。過去的市長當然知道問題嚴重,卻都不正面處理,只想著最後由州政府、甚至聯邦政府介入來彌補。長期將鴕鳥頭埋在沙堆中的結果,終於在六月這次撥補跳票之後,越過了破產的臨界點。 兩萬名退休公務員就能拖垮底特律?這實在是難以想像;更何況,底特律的退休公務員,領取的也不過就是勉強可以過活的退休金;比起台灣的退休教師、公務員的福利,底特律的同儕領到的,甚至堪稱寒酸。 退休金黑洞! 公務員早退休又領得多 底特律當地的媒體舉了幾個例子,一位今年六十四歲的退休警察泰勒,在警界服務二十六年後,於一九九八年退休;退休之前的年薪是新台幣一○八萬元,目前每月領取約七萬元的退休金,以及七千元左右的醫療補助。 七萬元的月退俸,在物價遠比台灣高的美國,只夠溫飽;七千元左右的醫療補助,也就只能應付幾次的診所小病診療費用。另外,還有個物價調整機制,每年會調升月退俸四十五美元,退休警察的月退俸,累計七年會再增加近新台幣一萬元。 雖然從個別案例來看,泰勒每月領取的金額不大,但是,這位警察從二十三歲開始,工作了二十六年申請退休,退休當年才四十九歲;以每年一百萬元(退休金加醫療等補助)來計算,退休十五年已經領走了一千五百萬元,如果他活到八十歲,還會再領走超過一千五百萬元。 就是這樣,兩萬多名退休公務員,三千億元的退休負債,成了底特律政府無法承受的負擔。 底特律的財政困難、窘態畢露,早已成為城市衰敗的指標性案例。走在底特律的街頭,到處都是廢棄的工廠、住宅,將近八萬戶廢棄、空置的建築,成了犯罪的溫床;而財政困難的市政府,因為發不出薪水而裁減警察人數,十年來從四千人降到二千六百人。現在的底特律,犯罪受害人打電話報案,平均要五十八分鐘才能看到警察,就算警察到場,破案率也只有八.七%。 政府沒錢了! 裁警員 公車減班 房價暴跌犯罪暴增、警察人數銳減,只是政府失敗的一個面向。去年三月,底特律宣布公車大減班,因為政府無法支付三千萬美元的公車系統補助費,只好將公車服務「民營化」,將公車司機從政府雇員轉為民間勞工。轉換民營之後,底特律的公車有超過三十條線,發車時間的間距增加一倍,許多原有的路線被取消。在五月紀念美國黑人民權鬥士金恩博士的紀念會上,大量市民集結抗議,高舉「搭公車是基本人權」的標語,抗議公車減班。 而大量廢棄的住宅,更成為犯罪的溫床,讓底特律連續二十年被選入「全美國最危險的城市」。在這裡,隨處可見整條街住戶剩下三分之一,留下的住戶必須自力救濟,買木板將廢棄的屋子全部釘死,否則這些廢棄住宅都會成為強暴、謀殺、綁架的犯罪地點。另外,雜草叢生的公園,政府也束手無策,多數任其荒廢,少數的則在社區熱心人士的組織下,自力救濟鋤草。 為了處理大量廢棄的建築,底特律市府立法取得合法拆除的權力;但是,廢棄屋增加的速度,遠超過政府拆除的能力。相較於中國成長型的都市,政府不斷徵收民間土地,整理出售給開發商;底特律則是完全相反,民間把土地與建物丟給政府,政府回收土地後卻因為產業收縮,以及昂貴的清理費用,反而成為政府財政的另一項負擔。 底特律目前平均一戶住宅價格,剩下新台幣二二○萬元,只有全美國平均住宅價格的一半;整個都市有三分之一都是貧戶,已經病入膏肓。 底特律城市衰敗,因此成為密西根州、甚至全美國象徵性的恥辱。 絕路亦轉機! 利空出盡 公債利率維持穩定破產聲請雖然震撼,卻也是底特律起死回生的契機。現任密西根州州長史奈德,在一一年元月一日上任之後,誓言要扭轉底特律的頹勢,而七月十八日的破產聲請,正是史奈德逐步清理底特律必然的步驟之一。 史奈德在簽署破產聲請書授權令後,書面寫給財政急救經理人奧爾以及密西根州財務總長的信中就說:「如果能夠順利撇除債務負擔,將是底特律全新開始的機會!」奧爾也在記者會中說,破產聲請提出之後,除了退休公務員的薪資與福利必須重新協議之外,「對於一般市民的生活,絲毫不受影響。」奧爾所言不虛,位在底特律近郊的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家美國龍頭汽車廠,在底特律提出聲請破產當天的股價完全未受影響。三大汽車廠甚至同時都表達了「支持破產聲請」的態度。 即使是底特律發行的二○二八年四月到期的無擔保債券,原本利率就維持在指標利率加碼二.三個百分點,破產聲請後上揚的幅度並不顯著,完全未出現兩年前希臘、西班牙政府財務危機時,政府公債利率飆漲的現象。 長年財務困難的底特律,過去發行債券由大型擔保公司擔保,在系統上最終的債券持有者已經沒有重大風險,聲請破產,反而是轉機。妙的是,對底特律政府公債提供十億美元擔保的Assured Guaranty 公司,股價在七月還從二十一美元上漲到二十三美元。 顯然,金融市場對於底特律的財政前景,有「利空出盡」的樂觀預期。 今年五十五歲的奧爾,是美國著名的重整律師之一,也是著名的眾達律師事務所(Jone's Day)的資深合夥律師。○九年他擔任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重整律師,曾經一口氣裁撤掉三分之一的汽車經銷商,並且順利爭取到聯邦政府的補助,一推一拉之間,短短三年就讓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起死回生。 奧爾今年三月獲得史奈德聘任,擔綱拯救底特律財政危機,也毫不猶豫正面處理公務員退休金的問題;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躲過退休公務員工會的法律禁制令,直接向聯邦法院提出破產聲請。 破產成「保護」! 停止償債、合約 財政可止血美國有特殊的地方政府破產制度(Chapter 9),過去曾經有過加州橘郡、阿拉巴馬傑佛遜、加州聖伯納迪諾、加州史塔克頓、羅德島中央瀑布、佛羅里達布里查等地方政府進入破產程序,成功的機率不低。 進入破產程序的地方政府獲得許多優勢,這也是奧爾積極為底特律爭取的空間。 這些優勢包括市政府可以停止償付負債,可以凍結進行中的法律訴訟,還可以向法官聲請中止包括對公務員、消防隊員、教師工會的合約。有了破產「保護」,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立刻止血,獲得大幅度改善,並且因此獲得與退休公務員工會協商的空間。 美國地方政府的負債,比重都與底特律相近,一部分是退休公務員的退撫,另一部分則是長期建設公債。因此,進入破產程序的市政府,若非要求公務員減領退休金,就是要求債券持有人同意減債。加州橘郡當年破產雖然也是風聲鶴唳,但是最終所有退休公務員,都依照原本規定領到完全不打折的退休俸;一一年聲請破產的羅德島中央瀑布市,退休公務員同意減領五○%的退休金,但是所有債券持有人則一文不少。 公務員反擊! 破產聲請恐違憲 離成功尚遠不過,史奈德與奧爾的破產聲請,還要通過聯邦法院法官的審核,未來幾周,退休公務人員工會的律師群,也將用盡各種方法,阻擋底特律進入破產程序。根據密西根州的《憲法》,政府必須依法完全承受所有公務人員的退休撫卹義務;因此,藉由破產程序逼迫公務員工會談判,接受退休金減計的計畫,離成功還非常遙遠。 底特律從一七○一年開墾至今,其間經歷產業的興衰,城市大火、金融體系的泡沫,都能夠從灰燼中重新找到生路;如今,不斷膨脹的公務員退休金拖垮財政,導致公共服務失能、城市衰敗,堪稱是一次無形的大火,徹底將底特律摧毀。一九三三年羅斯福總統推動新政建立的退休制度,在八十年後,摧毀了象徵美國產業的底特律。 全世界所有公務員,都認為進入政府之後就拿到「終身」、「不打折」的「鐵飯碗」;然而,從希臘到西班牙,從羅德島到底特律,公務人員退休金拖垮政府財政,最終被迫打折,卻已經成為痛苦的事實。 同樣面臨財政困難、退休金支付快速膨脹的台灣,又學到什麼教訓?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底特律走向破產三部曲 首部曲:人口外流 稅收下滑底特律的人口數從1950年的高峰185萬人,一路下滑到目前只剩下70萬人,而且貧戶比率高達36%。 二部曲:赤字破表 無法借貸底特律累積財政赤字將在今年突破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元),從2010年以後已經無法新增借貸。 三部曲:公僕退休金 拖垮財政底特律背負近181億美元長期負債,其中超過一半約100億美元,必須支付退休公務員、警察、消防隊員的退休金與福利金。 底特律現有負債結構 政府債券與銀行借款82億美元退休人員健保與生活補助64億美元公務人員退休金20.4億美元警察與消防隊員退休金14.4億美元資料來源:底特律財政急救辦公室利空出盡! 破產後反而是轉機 底特律提出破產聲請後,通用等三大汽車公司股價完全不受影響;已發行的市政府公債利率沒有飆漲,提供政府公債10億美元保證的Assured Guaranty保證公司的股價,在七月甚至不跌反漲。 |
20蚊變20億車牌大王發跡傳奇
|
|
上週六,18號車牌以一千六百五十萬破紀錄成交,全城嘩然,買家的神秘身世亦開始曝光。 他叫做張程光,由於以生產電子插頭起家,故有「電子大王」之稱號,他的公司與Sony及LG齊名,曾大手掃入二百八十萬股港交所,身家估計有二十億。 這名電子大亨出身貧苦,屋企經常無電,但憑着對電子的熱誠,他帶着二十蚊來港,打拼自己的王國。 踏正九時,張程光與太太已踩到拍賣會,到場後他先掃視會場一轉,打量「對手」分量,特別留意有沒有「平頭裝」男子在場,「我喺大陸蒲咗廿年,知道暴發戶通常都剪平頭裝,一出手就不論銀碼,一定要投到囊中物,我有多多錢都唔夠佢哋玩。好彩今日無平頭裝,投得車牌機會大增五成。」張程光哈哈大笑。 今次投牌,張程光採用「留前鬥後」策略,成功奪得心頭好,「我知道呢個牌實多人爭,只要等到差不多高價時,拍賣官叫價無人再承接我先出手,咁就可以縮窄對手數目,亦可增加對手的心理壓力,要左諗右諗就無晒投牌的決心,我就咁投到夢寐以求的18號車牌。」他說。 新力都靠佢 七十多歲的張程光,做電子生意已有三十年,他主力生產的電子插頭(硬電線插件及超薄排線),全球聞名,所有中小型電子用品,包括MP3、DVD機、電腦、打印機、掃描器、影印機、汽車音響等,統統都用, Sony、JVC、3M、飛利浦等品牌,都靠他的插頭開機,公司每年營業額達三億元。他作風雖然低調,但十分識歎,在中港兩地均有別墅及平治寶馬等名貴房車,加上手頭的股票及廠房物業投資,行內人士估計,他身家高達廿億元。 這名億萬富豪,在佛山出生,家境貧困,只在鄉校讀到初中,但他從小已對電子機械非常狂熱,經常泡圖書館讀電子工程書籍,十五歲時對電機裝嵌已非常有心得,更有「鄉村大偈」的稱號,村內發電機、拖拉機一死火,村民都找他維修,然後送些豬肉及魚作報酬,「當年鄉村窮,唔係家家有電,我就試過用鹽酸同鋅,再加兩條鐵線發電,點着燈泡睇書,又試過同朋友夾手夾腳做咗個無線發射器偷聽訊號,試完即刻拆散,唔係俾公安拉到,監都有得坐。」回想年青時的傑作,張程光不禁會心微笑。 他在大陸做過電子技工,月薪六十三元人民幣,「當年經理級人工亦只得四十元人民幣,已經好威!」但仍滿足不到他想離開中國、到外邊闖世界的心願,廿二歲時靠着一個同鄉兄弟的幫助,於五三年來到香港,全副身家只剩二十蚊。 由於沒有學歷,張程光在港的第一份工不是做電子,而是在永業地產(新鴻基地產前身)做最低級的信差,負責派信、入票等雜務,毫無挑戰,「最記得有次幫李兆基買杯橙汁!」 他當年做boy月入八十元,看似好過大陸,但因香港物價高,個個月都無錢剩,眼看自己的電子手藝無用武之地,又日日被人呼喝做阿四,「鄉村大偈」地位今非昔比,令張程光大為失落,但他心知在香港要出頭,一定要識英文,「派信睇地址都要識英文啦,唔識就死梗。」所以放工後便在銅鑼灣的易通英文書院讀夜校,「由ABC學起。」 人生轉捩點 做了六年信差,英文開始達基本水平,張程光已有信心重回他心愛的電子行業,透過朋友介紹,他入了和記電業做電子維修員,其間遇上現時的妻子周仲儀,成為他人生最大轉捩點,奠定電子大王的地位。 當年流行去舞會識女仔,張程光有次與友人到中環拱北行跳茶舞,認識了十七歲的周仲儀,拍拖一年便結婚。周仲儀雖小小年紀,但來頭不小,是當年鉅業電子創辦人、電子大王黃鏗的得力助手。記者本週一找到黃鏗,他憶述當時情況:「周仲儀十五歲便到我工廠打工,做嘢有責任又好交帶,學嘢又快,喺我公司做咗成十年先同老公開檔,由乜都唔識做到生產線組長,都算係我左右手,我同所有廠友都好錫佢。」原來,黃鏗得知周仲儀與張程光拍拖,很是緊張,立刻致電當時和記電業老闆李永森,查問張的人品及工作態度,李永森對張讚不絕口,黃鏗才安心,亦對張產生好感。 恩人支持創業 張程光在和記電業打了十一年工後,便心思思想創業,「當時我哋兩公婆加埋月薪都有四百蚊,都算中等,但如果成世打工咁就一世。」黃鏗一知道他兩夫婦想開廠,就主動約他們到馬會會員餐廳,表示大力支持。張太憶述:「黃生叫我們放心開廠,他會將做開的外判插頭加工訂單轉俾我們,仲話俾自己人賺好過俾外人賺,生意一定有,但要保證質量好、交貨期準,不能壞了鉅業的聲譽。」有了這支強心針,張程光立刻賣樓套現二萬元買器材租廠房,在七○年創辦新興盛端子製品。 張程光謂黃鏗是他一家人的恩公,為了信守承諾,所有訂單都依足期交貨,「當年我兩公婆晚晚做到半夜三點,跟住自己揸綿羊仔送貨,捱咗六年,生意開始上軌道,嗰時營業額差不多每年二百萬。」 受惠於全球電腦及電子產品的高增長,張程光的電子生意愈做愈大,二千年更投資生產軟插頭,令生意增加一倍。當年日本興起一種用兩層電路板合成的軟膠端子插頭,比傳統的硬插頭更慳位,方便伸縮,雖然當時有同業嚇他,說這種科技太新未成熟,投資會血本無歸,但張說得到太太的鼓勵,便毅然在東莞投資三億開廠生產,「做生意實有風險,就算賠錢都是自己的錢,唔會害到人就得啦,最緊要有信心同信自己的眼光。」 軟插頭成功打入新市場,替張程光每年賺六千萬,投資廠房的三億五年後便回本,公司更與Sony、LG和住友商事齊名,成為亞洲區四大端子插頭製造商,後來張肥水不流別人田,索性把工廠改革成一條龍服務,兼做原材料製成製品,毛利大增,純利逾億。為了令員工替他搏命,增加士氣,他在廠房附近興建小學,免費供公司員工子女就讀,廠房經理劉冬玲說:「張生日常都與員工在飯堂一齊食飯,要趕貨又一齊搬貨,不是只識指指點點的老闆,又成日問人他有冇欠錢未找數。」 鍾情8字 雖然眼光獨到,但張亦試過損手,他十年前投資一億在美國開拓室內無線電話市場,比當年做室內無線電話的一哥Vtech還要早,「我當時仲取得專利,但後來專利俾人偷咗,不法商人大量生產翻版貨,本來每個電話賣二十美元,佢哋賣到六美元,根本維唔到皮費,告都無用,全部生產線被迫壯士斷臂停產,是我做生意的最失敗一仗。」 張程光生意成功賺大錢,今次用千七萬買18號車牌,只是濕濕碎。他一生鍾情8字,覺得好意頭,公司在十八樓,家裡四架車的車牌都有個8字,他第一架福特二手車,車牌都是AK2438;買股票亦揀有8號的,如東方報業(18)、港交所(388)等。他曾大手買入二百八十萬股港交所,高峰期市值十六億,後來分段賣出賺了三億,目前還有一億元港交所股票在手,「我哋做實業需要大筆資金周轉,如投資地產,好易因賣不出而壓死錢,我只會用一半的流動資金買股票,買親都係重磅股,用一億買一隻,只要升一蚊,已可賺約一百萬,比較穩陣。」 10大車牌成交價 |
《哈佛商學院和斯坦福要求學生必看的20部電影》----- 第一部分 友聯投資
http://xueqiu.com/6847723845/24768790
導讀:在複雜的商業社會,你想創業,不懂經濟、不懂商業、不懂人情世故、不懂法律邊沿,你只有勇氣、只有夢想、只有天真,那麼也就只有一場空。這20部電影都是商學院學生在學習商科時被要求必須看的影片,其中包括哈佛商學院一直首推的《華爾街》,還有沃頓商學院排第一位的《顛倒乾坤》,斯坦福要求商科學生必看的《鍋爐房》。看完之後,你會對商業運行的本質和規則有更深入的瞭解,對你的職場生涯亦會有不小的幫助。
在這裡您可以看見較多的著名美國公司,包括其領導人、公司歷史、發展歷程!
$微軟(MSFT)$ $蘋果(AAPL)$ $可口可樂(KO)$ $埃克森美孚(XOM)$$IBM(IBM)$ $KKR(KKR)$ $卡夫食品(KFT)$比爾蓋茨、喬布斯、巴菲特、Ross Johnson、Milken...... ......
查看原圖《華爾街1》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這是被推薦的第一部,也是我們耳熟之作!
那時邁克爾·道格拉斯正當年,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個唯利是圖的貪婪經紀人形象的查理·辛更是只有22歲!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至於片中描述的證券投機交易,內幕訊息違法操作等等,在今天看來,片中人物使用的手段,怎麼能跟當今華爾街鉅子們精妙設計手段,相提啊!
只有一個東西是20世紀初一直到21世紀初,華爾街都沒有變化的(其實整個人類有交易後,大概都沒有變過):
------貪婪!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邁克爾·道格拉斯飾演的人物在那篇臭名昭著的貪婪演講"Greed is good"。在提出這個振聾發聵的判斷後,Gekko用了一系列排比句來渲染鋪陳,其中一句說:
Greed, in all of its forms; greed for life, for money, for love, knowledge has marked the upward surge of mankind.
道格拉斯籍或許是憑藉這段表演抱回了當年的奧斯卡小金人。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
查看原圖-----------------------------------------------------------------------------------------------------------------------------
《拜金一族》(Glengarry Glenn Ross)(1992)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當房地產進入蕭條的時候,美國房屋中介的銷售顧問都在忙什麼?看他們如何利用數據庫,如何門到門地將房地產銷售出去,如何在蕭條期包裝房地產,如何瞄準新婚家庭的住房需求。
哦,那是說給MBA夢幻者們聽的說辭,當然,也是片中真實描繪的----地產顧問們真實生活!
他們就是如此生活,如此謊言浸泡,如此不吝口舌,如此~~如此~~~
都是為了獲取生存、獲取金錢、獲取更多的夢幻吧!
開篇,一股濃郁的,濃郁的海明威氣氛就襲來,這注定本片會是沉重的,若稍加希區考克元素,馬上就演變為生存壓力下的屠殺競賽!
我看見的是滿口髒話,一切唯利的房地產銷售公司銷售員們!
總共4個銷售員的小小分區辦公室,外加一個辦公室經理,就鬧騰出二派三幫,深夜入室,盜竊販賣。
而所謂突然銷售額彪悍起來的那個大叔,一夜賺到8萬元,可惜簽約的是個精神病,人人皆知,只有他沉迷在那些假扮副總,整體趕著要去機場的德性,而忘了查看通告欄!
4人中銷售最佳的,採取的銷售方法,顯然與其他幾個略有不同,基本是交朋友在前,交易在後!可就是如此,面對蕭條期,成功簽署支票的,又反悔了!
除了泡湯,還能如何呢?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蕭條期,那是什麼銷售技巧都白搭的時光,巧舌如簧,能做彈簧嗎?
這是個痛苦且長期的過程,按照有的數據記載,1992年後只緩慢上升,直至1999年才重新進入新一輪繁榮期!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另外,住宅銷售與抵押貸款利率呈現一個新的交叉點,就在1992年!
查看原圖或許哈佛要求看片,將此列為第二部是告訴我們:
您選錯了當下週期的強勢項目,那任憑翻騰何種技巧、模式、模型或者心思,最後都是----枉費!
附錄:
關於此片的成型原因,及其舞台劇
查看原圖-----------------------------------------------------------------------------------------------------------------------------
《顛倒乾坤》這是1983版的《百萬英鎊》,雖然有艾迪·墨菲(Eddie Murphy)來填充笑料,但是依然沒有當年格利高裡·派克的那種冷峻幽默了!
本片,故事設計其實較為簡單!依然是環境改變人,金錢、地位改變人的觀點填空!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本片也是「哈佛商學院和斯坦福要求學生必看的20部電影」,看來其中主角所在生活環境中充滿了哈佛的味道是一個主要原因吧!哈哈!
而作為喜劇片因素之外可以觀看和學習的要素,大概就是下列幾點:
1、市場交易這個牢籠,帶動遊戲轉輪的那些高端人物,大多數可能都來自具有同等關聯的一個什麼俱樂部、學院或者XX,也就是說,圈子其實很小!
2、錢!流動的,交易中的錢,是短期內決定價格走向的,唯一方向標!因此,期貨交易中往往就是絕對資金巨頭短期獲勝的一個遊戲!
3、內幕消息的使用,在很多時候很難駕馭,因為任何訊息本身都存在公佈時機、公佈氣氛、市場解讀與市場消化的問題!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最後,鏈接下艾迪·墨菲(Eddie Murphy)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垃圾證券》娃娃臉的喬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硬漢式的范·迪塞爾( Vin Diesel,《拯救大兵瑞恩》裡扮演士兵阿德里安·卡帕佐一角),構成本片二個元素!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至於其他的主要角色們,特性相對就不鮮明了!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好了,現在該是說故事了!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顯然,這就是俗稱「排骨店」的垃圾證券推銷公司,我想應該屬於美國粉單市場的那些吧,比較接近的就是香港的細股!
他們利用購買來的擁有固定收入的客戶名單,採取電話銷售模式,鼓吹這些具有前途的交易,然後採用自己拉抬標的物股價,讓跟風者嘗到小小甜頭,再大額追加,冀望一夜暴富,最後就是血本無歸!
1、電話銷售
只要達到吸引潛在客戶感興趣、上鉤,採取任何忽悠,都是可以的,比如直接張口就說自己是這個「排骨店」副主席,假冒擁有獨立辦公室、秘書、司機,怎麼都行!
這讓我想起《拜金一族》中那些房地產銷售經紀人的伎倆,真是天下本無新鮮事,銷售就是那麼回事!
查看原圖2、誘惑式銷售
客戶首次購買,一定不能給予太多,比如100股或者1000股,因為這些小小籌碼,之後會以正收益兌現。
保證獲得正收益的前提是,「排骨店」自己來把它垃圾炒高!
這就是邪惡的蘋果,讓貪心的、缺乏獨立辨識能力的人喪失警惕,一頭栽倒陷阱!
查看原圖3、普世原則
上述二條,在日常的保險推銷、報紙推銷、日化品推銷等等中,不都是一樣的嗎?
至於證券標的或者證券概念(價值投資、價格投資、價值投機......)的推銷,採用誘惑方式,難道高盛、大摩等等不使用嗎?
他們哪家不是極盡蠱惑之能事,只是採用的手段更符合法規框框,更事先就設計好無數條退路!
查看原圖三年賺百萬美元,這個夢,對於那些不是常春藤名校畢業,又內心充滿金錢崇拜、物質崇拜的年輕人,怎麼能不具有誘惑力呢?
查看原圖一部《搶錢大作戰》描述了2000年前夕那瘋狂的股票推銷,也恰是當時網絡股泡沫大鼓的契機使然,之後過山車下滑,就算真是錦緞,奈誰也無能去上面添花!
查看原圖-----------------------------------------------------------------------------------------------------------------------------
《硅谷雙雄》這是給哈佛等商業學子看的財經篇嗎?想來是因為科技的緣故,在2000年左右美國高科技產業大發展,所以才可以成為一類樣本被呈現!
查看原圖是啊,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這二位都是全球IT界的大佬,更因為一個全美首富,一個全美最創意,從而迄今備受關注!
本片,拍攝於1999年,當然未見哈佛大學的電腦神童帶領下之微軟,在跨入21世紀後,其系統軟件方面的大幅跨越,2011年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上的份額高達44%,旗艦產品Windows和Office可謂譽滿全球!
而APPLE公司呢?近二年,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時代,微軟和英特爾在IT市場上的主導地位將遭到嚴重侵蝕。
由於PC增長停滯,以及iPad等PC替代產品迅速普及,2012年的時候美國分析師普遍認為Wintel聯盟的影響在衰退。
查看原圖我們再來看看2013年1月份"全球操作系統市場份額":
查看原圖顯然,作為操作系統而言,微軟佔據優勢!
另一面,在硬件整體銷售上,微軟顯然除了遊戲機和其影響力微弱的平板還有什麼呢?因此不能和蘋果匹敵!
整體而言,在「把世界引向未來時速之路」上,他們是雙雄並立!
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
查看原圖二個都是1955年出生的天才人物,本片大致描繪了70年代初,二人在校期間,同時開創屬於自己、更屬於未來的IT世界!
不過喬布斯或許是因為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裡德學院校風使然吧,自由精神太豐富了,雖然他入學六個月後因為經濟因素退學!
查看原圖微軟這邊由比爾·蓋茲(安東尼·邁克爾·豪爾 Anthony Michael Hall 飾)、他的高中朋友史蒂夫·包爾摩(約翰·迪·瑪吉歐 John Di Maggio 飾)、保羅·艾倫(喬什·霍普金斯 Josh Hopkins 飾)為主;
查看原圖蘋果那邊由史蒂夫·喬布斯(諾亞·懷爾 Noah Wyle 飾)與史蒂夫·沃茲尼克(喬伊·斯洛尼克 Joey Slotnick 飾)為主;
查看原圖喬布斯1997年,成為《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同年被評為最成功的管理者,是聲名顯赫的「計算機狂人」。
而蓋茨,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
您說,誰會戰勝誰?
片中通過喬布斯重回蘋果,在年度新產品發佈會上,與蓋茨遠程對話,展開了歷史恩怨描述!
查看原圖(1985年,喬布斯在蘋果高層權力鬥爭中離開蘋果並成立了NeXT公司,瞄準專業市場。
1997年,蘋果收購NeXT,喬布斯回到蘋果接任行政總裁(CEO)。)
在創業的階段,喬布斯當年與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自家的小車庫裡琢磨電腦、並成功於1976年組裝第一台摩托羅拉6502微處理器,帶有鍵盤、視頻顯示器的PC---「蘋果I號」!
成功來自於1977年4月,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在西海岸開幕了。為了在展覽會上打出名聲,喬布斯四處奔走,花費巨資,在展覽會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攤位。更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蘋果Ⅱ號樣機,它一改過去個人電腦沉重粗笨、設計複雜、難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輕便、操作簡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鮮明特點,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它只有12磅重,僅用10只螺釘組裝,塑膠外殼美觀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機。人們都不敢相信這部小機器竟能在大螢光屏上連續顯示出壯觀的、如同萬花筒般的各種色彩,「蘋果Ⅱ」機在展覽會上一鳴驚人,幾千名用戶擁向展台,觀看、試用,訂單紛至沓來。
查看原圖再看蓋茨,他沒有玩車庫經濟,在哈佛的時候,蓋茨為第一台微型計算機MITS Altair開發了BASIC編程語言的一個版本。1975年創辦的微軟公司,31歲的時候他已經成為億萬富翁,財富暴增的基礎,在於他很好買入,再加工賣出!
●1980年,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的一名24歲的程序員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花費了四個月時間編寫出了86-DOS操作系統。1981年7月,微軟以五萬美元的代價向西雅圖公司購得本產品的全部版權,並將它更名為MS-DOS。隨後,IBM發佈了第一台個人計算機,當時採用的操作系統是西雅圖公司的86-DOS 1.14,但微軟很快改進了MS-DOS,並使它成功地成為IBM PC採用的操作系統。在成立微軟「Microsoft(當時稱為Micro-Soft)」後起名為MSDOS操作系統
查看原圖●圖形界面操作系統
---bigstar
1980年 元老級的圖形工作站-three rivers computer corporation推出perq圖形工作站;
查看原圖1981年7月 alto的商用版本--star系統;xerox推出star系統,它是alto的商用版本。特點:雙擊圖標技術、多窗口、對話框概念、1024×768的分辨率。
查看原圖雖然1973年4月,第一個可操作的alto電腦在xerox parc完成。alto是第一個把計算機所有元素結合到一起的圖形界面操作系統。它使用3鍵鼠標、位運算顯示器、圖形窗口、以太網絡連接。但是真正實用還是1981年的!
查看原圖當時微軟、蘋果都看好該界面,於是紛紛踏足!
1983年1月 蘋果(apple)--lisa系統、1983年 首款ibm pc圖形軟件環境--visi on、1983年 微軟為ibm pc設計的windows程序。
---1983 az Apple Lisa、1983ibm、1983微軟、1984app
因此,片中描述為影射蓋茨帶隊趕赴蘋果,並最後通過未發佈的macintosh圖形系統,大幅改進自己的窗口,或許真的如Bill在這部電影播出後所言「這部電影沒有很真實地重現1980年代發生了什麼。」
查看原圖總之,這就是時代的巨輪。永遠有一群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小子們改變了世界。過去往往是軍事和政治天才,現代或許會讓位於技術與投資人士了!當然,我們或許要假設的前提,還是在美國吧!
查看原圖不過,也請想創業致富或者一夜暴富的人們記住,喬布斯和蓋茨先後說過的「好的藝術家複製,偉大的藝術家盜竊」。想來,大家對於騰訊的那些抄襲啊什麼的,都熟知!
查看原圖-----------------------------------------------------------------------------------------------------------------------------
《可口可樂小子》
我還是直接說吧,這是部爛片!
借助一個《可口可樂》的品牌,混到了這個20部推薦影片之列吧!
描述的實際為情場、商場小人物的小故事!且濫情!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因此,我們還是借此地,說一下可口可樂的聖誕老人形象吧!
片中也出現的聖誕老人開車前往某小鎮的場景!
查看原圖【可口可樂:81歲的聖誕老人】
這個
#可口可樂#吉祥、和藹的形象貫穿了好多年,一直延續至今!(和
#巴菲特#幾乎同年呢!)
1931代表可口可樂的第一個聖誕老人出現,由瑞典插畫藝術家Haddon Sundblom,以自己為模特設計而來。
請注意,他還設計了當時桂格燕麥片Quaker形象!
查看原圖【可口可樂:赫頓版聖誕老人】
一直至1964年赫頓先生以聖誕老人偷喝可口可樂為題材,替
#可口可樂#設計44幅新年聖誕廣告!
在眾多形象中,以現在這個身穿大紅袍、蓄了大白鬍子的形象最惹人喜歡而流傳至今。
這些廣告畫都伴隨
#巴菲特#成長!(畫家先生於1976年去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赫頓先生作品最後登上《國家地理雜誌》、《郵報》等封面。至此,聖誕老人的形象便牢不可破至今。
創造這個聖誕老人「標準形象」的赫頓是瑞典籍美國紐約商業藝術家。其設計創作的著紅衣紅帽,白鬚慈祥的老人的形象被人們廣泛接受,並流傳下來。
在此之後赫頓先生還繼續為可口可樂創作了150多幅廣告藝術畫。
【可口可樂:1932年聖誕老人】
赫頓版
#可口可樂#聖誕老人形象,在1932年底的報紙廣告上!
當時
#巴菲特#剛2歲!呵呵!
查看原圖再看看本片攝製那個時期1985的聖誕老人形象!
這裡是1989 Coca-Cola Classic Canada Christmas
查看原圖-----------------------------------------------------------------------------------------------------------------------------
《發達之路》一文不名,如何發達?去紐約!!!
查看原圖本片描述一個21歲的堪薩斯州土帽大學畢業生,隻身前往紐約妄想獲得一片新天地!
可惜老帽太不走運了,剛步出肯尼迪國際機場(還是拉瓜迪亞國際機場?)就充滿了80年代的氣息,無論是市景、人物裝扮、音樂、甚至笑容!
查看原圖那麼地80年代美國農民工調調!更不幸地是,他翌日前往聘用公司報導,居然其已被吞併,僱員90%遭開除,於是就over了!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意興闌珊間,利用母親給予的親戚電話,終於得到人生的起點(大公司總部郵件等收發部門送件小弟)!
之後好運+大膽,終於登上發達之路!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不過,作為一部所謂推薦哈佛學子觀看的影片,其難道是鼓勵利用女人上位的做法嗎?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片中表現主角在租屋內,配合隔壁激情床音而佯做指揮狀,結尾部分還伴隨啤酒罐開啟的泡沫噴湧,實在幽默,導演赫伯特·羅斯諷刺地辛辣!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好了,拋棄這些雜音,我們不妨來看看發達之路需要的一些因素,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必然因素:
您需要經過專業訓練,若是參與公司管理、發展策劃之類的,就必須是經過管理學、經營學、財務學以及綜合信息分類、統計、整理、檢索的能力!
您需要強烈的學習動力,以充實自己面對無時不刻都在變化的資訊時,可以用再學習來融匯;
您需要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連續工作的耐力,及時應變的能力!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偶然因素:
好運、大膽、智謀、策略!
就本片虛構的故事而言,您得需要一個親戚,哪怕是遠房,從而獲入門資格,否則隨便就被錄用的可能性太小了!
您要擅於在普通的工作中,發現不普通的地方,並敢於迎刃而上,挑出毛病!當然,前提還是您得有那個遠房親戚,否則您的真知灼見如何變為案頭呈文,又怎麼獲得認同乃至反對呢?連資格都沒有啊!
您要能言善辯,學會使用工具、聯合工具、維護好工具!看看主人公在花園露庭與一幫紐約商界大佬侃侃之景,沒有足夠舌辯,如何行啊!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最後是策略,行事需要邏輯、計劃需要節奏,沒有策略作為保障,突發情況很容易打垮完美設想!這就是本片結尾,導演設計主人公被開除後,居然可以絕地重生,並直接登上大公司總部一哥寶座!
查看原圖看完本片,我想哈佛的大多數才子要喪氣了!
必然因素或可有,偶然因素幾人能「偶」得呢?
查看原圖呵呵!這是部電影!
《哈佛商學院和斯坦福要求學生必看的20部電影》----- 第二部分 友聯投資
http://xueqiu.com/6847723845/24769031《優勢合作》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本片可以看見與瞭解的是一個 市場化十足,處處存在併購或被併購風險、機遇的商業環境!
食品公司可以併購報社、雜誌(伯克希爾也已經擁有了一支龐大的報業集團),更可以金融、導彈全面開花!
而在跨業併購中,時常被拿來吹噓或者蠱惑業內及投資者的,大概就是「優勢合作」了!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即,因為大集團旗下各類型企業較多,可以相對形成內循環小帝國,於是食品公司每年必須支付的平面廣告費可以直接交給同集團的報業、雜誌做;同樣,雜誌社在進行附帶銷售或者選擇紀念品促銷時,也可以直接採用食品公司的零食!
諸如此類,推而廣之!
併購或被併購風險、機遇的商業環境中,主導者一般都被金字塔底部同僚與各級管理層擁護、捧高中!
哪怕他說的都是云山霧罩的廢話,也還是會得到喝彩與掌聲,究其原因就是美國商業社會是個巨無霸至高無上的環境!
片中的這位老大,即為導演譏諷對象!
查看原圖併購或被併購風險、機遇的商業環境中,出手併購方往往如君臨,對於被併購公司指手劃腳、顛倒乾坤;反之,被併購方,處處小心,亦難免遭遇除名或黑鍋!
弱肉強食,暴露無遺!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當然,一切都是風雲際變,「併購者」與「被併購者」的身份更迭,從來都是瞬息,決定權在於市場整體及云山霧罩的偶像!
查看原圖-----------------------------------------------------------------------------------------------------------------------------
《美國人在境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本片作為商業類的題材影片被掛上名,是為何呢?
似乎片中除了美第六艦隊一小小軍官被襲擊而昏迷,眾好友接力為其閱讀以喚醒,終於感動上帝,除瞎了一隻眼,身體依然靈便!
其他呢?
查看原圖片中兩位美國佬身處巴塞羅納的時期。正值多事之秋,當地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仇視美國人的情緒正高漲,男主角泰德因工作關係來到這個全世界最性感的都市,個性孤僻的他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當他的海軍表弟佛瑞德突然造訪時,也是他們劫難的開始。
表弟佛瑞德年少氣盛,到處信口開河,成事不足!連街頭塗鴉戲虐美國揚基隊,他都要上去塗改一下,幼稚地可笑!
查看原圖要說商業元素,大概是美國人在境外,哪怕就是歐洲二流國家,他們也會遇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不同道德論的相左!
怎麼處理呢?若一切站在美國人和美國的角度去理解並試圖溝通對方,顯然是無果而終的,還可能瞎了一隻眼!
反之呢?就會有好結果嗎?一切順勢而為,當美國的星條旗在當地稱為積極、樂觀、正面的象徵時,那一切都會順利,那個時候,常規做法都可以被奉為在境外的商業樣本之金科玉律;
反之,則神仙不靈,耶穌法西斯!
查看原圖-----------------------------------------------------------------------------------------------------------------------------
《用愛》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以某成功體育經紀人真實故事為藍本,因為一份感人至深的從業體會,倡導和簽約運動員互諒互愛,而不是唯利馬首,終於被只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紀人公司除名!
最後只有一個不成功的美式足球接球手,還呆在其名下,俱樂部開出的價碼也僅為170萬美元/4年!
因為僅有一名簽約者,因此得以全心服務,全心交流,全心而為!
當然,被傳頌的故事,被可以拿來寫成傳記的東西,幾乎全部都是成功的!那些無數失敗的,僅僅只會作為例子樣本罷了!
本片也是,最後不成功的美式足球接球手依靠運氣、技術和努力成功了,獲得1120萬美元/4年的嶄新合約!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這就是成功者的小故事!
用愛來維護客戶,用愛來互相傾聽!可惜,應該是過於理想化了!誰讓男主角是湯姆·克魯斯 呢!呵呵!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上班一條蟲》輕喜劇嗎?好吧,就算!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美國企業,也有此類人浮於事,上午10點就可以出溜到外面咖啡一杯,文牘往來為主,一週實際工作只15分鐘,主要精力忙於應付八個頂頭上司的公司啊!
金融軟件類企業,似乎類似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產業的公司!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主人公實際工作為修改銀行千年蟲漏洞,但是從內心不滿自我渾渾噩噩,混混日子,到不知就裡便利用職務之便,在銀行系統內植入零錢偷竊木馬,最後想坦白一切,卻因為一場大火燒燬一切文檔,僥倖躲過!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除此外,有什麼高深的商業類教科書意義嗎?
是革除運營低效弊端?是從尊重員工個人出發,再激發工作興趣?還是杜微防漸?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企業是什麼》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現代西方模式的企業,其本質是什麼呢?
若為一般性企業,應該還是經營性團體、集合或者合夥!若為大型,尤其是歐美跨國企業,那被賦予的含義,就太多了,甚至是地球主宰、主流國家政黨代表、社會趨勢領導者!
本片就是一部美國揭露類型的紀錄片,從企業的結構入手,逐漸剖析大型主流企業的實質!
十九世紀末,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通過了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明訂保護個體財產與生命不受他人與政府威脅,然而這條原意是在保護解放黑人奴隸的法案,卻被當時的企業律師加以延伸而套用在別處,高喊著「企業也是人!」於是法人的概念就此催生。
這場喪生六十萬人的血腥內戰,最終得益者卻是數百個新興企業。這群「法人」擁有買賣不動產並提起訴訟的權利,卻與活生生的人類不同、沒有所謂道德良知的既定概念,也毫無信念理想,只關心股東的商業利益。
「他們」信奉的唯有財務報表上的每季盈餘營利,而以營利為終極目標這點甚至明文記載在法律條文中,相對來說企業卻毫不需要對公眾利益效忠。
確實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以盈利為唯一目的而存在的!
不過也試過,在全人類皆想著經濟為本,一切以經濟為手段,一切通過經濟數據為衡量標尺的當下,企業若不以那個目的為根本目的,其存在的意義何處呢?
這個悖論,留給有智慧的頭腦詮釋吧!
查看原圖而從本片鼓噪的關於資源耗盡、生態破壞、道德淪喪等!
喊出問題都是容易的,解決呢?試問,那個環保組織是劃著竹筏去阻攔日本捕鯨船的?
片中在埃克森美孚公司CEO家門前抗議的幾十人,難道是步行迢迢而聚?
查看原圖同時,就算碳交易、氣候組織、京都協定等等,他們除了可以延緩一下問題發展節奏、或者給有心者窺視新財富途徑,難道真的可以解決當前問題嗎?
地球,作為一個星球,其起-興-衰,確乎必然,人類最終還是要飛躍「地月環」,或許資源的採集、利用和發展,都只是為了這個最終階段目標吧!
扯遠了!
回到企業,為悲劇鼓掌叫好!
查看原圖本片導演Michael Francis Moore,也曾是那部「佔領華爾街」運動後揭露華爾街的嘴臉的片子也是受到普通人鼓噪的!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2009年。
其總是出現在美國社會矚目事件的急先鋒位置!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不過導演確實教人認知於未知!
比如,我不知道IBM還和納粹集中營有著如此豐富的直接關聯呢!
查看原圖另外,1933年,羅斯福總統上任後,面對大蕭條後恢復期的困境,即位後,開始實施著名的「百日新政」,其中包括競選時許下的諾言:削減退伍費,削減國會議員和所有聯邦政府僱員的薪俸。
後者倒也穩定,畢竟屬於「領導幹部」,覺悟比群眾高。退休軍人不一樣,當削減他們退伍費的法律宣佈後,全美退伍軍人立即開始赴京上訪,聲勢浩大,被稱為「又一次向華盛頓的進軍」。
事件居然牽涉一位被稱為受到大企業蠱惑的高級美軍將領!這些企業團體,起因於不滿羅斯福總統的民粹主義,以固特異輪胎、通用汽車、美國鋼鐵等為首的大企業居然出資煽動軍方推翻羅斯福政權。
當然,還有前二年胡佛總統下,美軍麥克阿瑟指揮、巴頓領導的驅散退伍軍人請願的小規模傷害!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dbb/2010/0120/971.html最後結論是: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沒有任何顧忌與道德感,只能歸屬為病態!
那就是----精神變態!
查看原圖而一旦陷入毫無遮攔的此類精神變態狀態,在美國的不少州,卻是有現成法律,可以直接解散該企業的!
因此,投資美國證券標的,亦然從來不是輕鬆事情,或許不知何時,使勁攫取利益的標的就土崩!
-----------------------------------------------------------------------------------------------------------------------------
《內幕》
查看原圖其實沒有什麼內幕可以作為驚爆的東西,現在看來是常識性問題,過去就偽裝成神秘與公共衛士!
這裡說的是「吸煙有害健康」!在全球紛紛公共場所禁煙的當下,尼古丁對於一手、二手人類的累積性危害,屬於不證自明的了,不過當年不是啊!
這裡回顧下全美煙草賠償案件吧!
查看原圖《大煙草公司被指控實施陰謀計劃美煙草業面臨重罰》
官司不斷的美國大煙草公司面臨聯邦政府重拳出擊。美國聯邦政府訴求重罰煙草公司2800億美元一案定於21日開庭。
指控:大煙草公司有「陰謀」
這一案件歷時5年才進入審判程序。美國政府指控國內幾家最大煙草公司暗中操縱香煙尼古丁含量數據以使煙民上癮,明知低焦油香煙並非更健康而宣稱更健康,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廣告宣傳以吸引青少年吸煙,在吸煙危害性問題上說謊話,暗中操縱或隱瞞研究成果並顛倒黑白。
起訴書說,大煙草公司「一直參與和實施——而且繼續參與和實施一項欺騙公眾的50年陰謀計劃」。政府提起訴訟的依據是「集團組織詐騙和腐敗犯罪法案」——一部旨在遏制黑手黨滲透商業的聯邦法律。訴訟中還要求加強對煙草生產、廣告和銷售的控制。
辯駁:「非法行為」其實不違法
美國知名煙草公司均在被告之列,其中包括佔有美國50%煙草市場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英美煙草公司、布朗-威廉臣煙草公司以及美國煙草研究所。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母公司「奧馳亞」的律師奧赫萊梅耶辯稱,儘管煙草公司「出售的是危險而且容易上癮的產品,但產品出售時都標著有害健康的警告」。奧赫萊梅耶聲稱,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指控的所謂非法行為「實際上是受憲法保護的行為,並非違法,更談不上欺詐」。
奧赫萊梅耶補充道,1998年,美國46個州州政府因衛生保健費用大幅度攀升而起訴煙草公司。4大煙草公司已經滿足了政府的多數訴求。當時,4大煙草公司同意在25年內賠償46個州2060億美元。
訴訟:2800億是保守數字美國司法部官員說,在21日的庭審中,原被告將推出300名證人和大約7.3萬件物證。雙方各有12個星期時間進行陳述。審理每星期進行4天,每天5小時。如果一切順利,單單陳述階段就持續到明年3月。
法新社說,根據煙草企業的直接贏利和所有投資贏利計算,2800億美元處罰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 路照(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煙草商巨額賠償案例150萬美元——1997年1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法院裁定美國洛里拉德煙草公司賠償1名吸煙受害者150萬美元。
2060億美元——1998年,美國四大煙草企業答應賠償46個州州政府2060億美元。
5150萬美元——1999年,加州舊金山法院裁定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賠償一名因長期吸「萬寶路」香煙而罹患肺癌的53歲婦女5150萬美元;
8100萬美元——1999年,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法院裁定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賠償一名吸煙受害者家屬8100萬美元。
1440億美元——2000年,佛羅里達州數千名吸煙受害者集體索賠。該州法院裁定煙草商賠償1440億美元。
280億美元——2002年10月,加州洛杉磯法院作出了美國歷史上個人最高賠償金額的裁定,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被裁定賠償一名因吸煙而患上肺癌的婦女280億美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同時對於該事件中,不懈努力的人們致敬,沒有他們當年冒著巨大風險的堅持不懈,或許時至今日依然很多人自鳴得意「飯後一支煙,死了也快活」呢!
當然,這個概念在目前我們周邊,已經要擴充為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殘留等等現實問題了!
好,再回到影片!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本片在阿爾·帕西諾等著名演員 的演繹下,毫無疑問是一部扣人心弦、當仁不讓的頂級社論片了!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它闡述了美國這個社會,同樣面對的既得利益集團左右民眾、政府、司法、甚至新聞導向性的現實問題!
這些問題,看似不斷在被揭露、解決,但同時新的利益集團會慢慢再度從為社會提供服務、商品、資訊等產品中因為利益滾動而不斷產生、龐大,最後成為新的巨無霸集團!
因此,當煙草被幹掉了,油氣公司屹立已久,而互聯網、軟件那些巨頭,在當下斯諾等事件中不斷被牽涉出來,不正是也說明:高科技沒有新鮮事嘛!
微軟曾經躲過一次被強制拆分,而即使其被分割為二,那些什麼谷歌、臉譜等等、等等,不會慢慢成長為新的巨石嗎?
人類,作為社會群居動物,在發展衍生中,不斷做的就是平衡--打破--再平衡的過程,因此,不要畏懼去打破這些個罈罈罐罐,似乎沒有了美國煙草公司,全美失業率將大幅增加,全美稅收將大幅降低,搞得美利堅要沉沒了一般!
新陳代謝的事情,現代社會未搭建其各類互相牽扯的平台前,就早已存在!
同樣,也不要異想天開,打破了一個以後,公平就會到來,法律會保護弱小。那些巨石有時候,氣候適合,恰如雨後春筍呢!
人類,繼續努力吧!
-----------------------------------------------------------------------------------------------------------------------------
《大亨不好當》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除了告訴我們主人公發明了塑料飛碟和塑料呼啦圈,這就是一部爛片!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其中明顯帶有一些美國30、40年代影片的痕跡!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至於商業上的啟迪,難道是天上掉的餡餅不能輕易接受嗎?
說說塑料工業:
塑料工業最早是以天然樹脂和改性的纖維素為原料,合成樹脂出現後,則轉向以煤焦油產品和電石乙炔為原料的合成樹脂。20世紀50年代以後至今,合成樹脂的原料絕大部分由石油化工提供。在這個意義上,塑料工業又常稱作石油化工的下游工業。而且,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石油化工的發展。
塑料工業是發展很快的一個材料工業,1946年世界塑料產量僅600kt,1970年已達30.4Mt。1984年達72Mt,佔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總產量的75%,生產集中的地區分別為西歐(35%)、北美(30%)、亞洲(17%)、東歐(13%)。
再說說呼啦圈的歷史!
查看原圖顯然,本片建立的基礎是 世界石油製品工業的大發展為基礎,其實敘述的是該產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如何如何符合地球人的需求等等!
Next Page